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精选6篇)

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 篇1

1.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

3.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

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5.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9.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10.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1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1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1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15.工伤保险条例

16.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17.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18.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建议书

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生产工作的决定

21.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22.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定规定

23.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2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25.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26.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实施办法

27.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

28.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29.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30.化学工业部安全生产禁令

3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2.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33.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34.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35.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36.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

37.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38.浙江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39.浙江省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 40.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管理办法

41.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42.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43.重大危险源辩识

4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5.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4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47.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4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

49.收规范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5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5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52.安全色

53.噪声作业分级

54.高温作业分级

55.有毒作业分级

5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57.建筑照明设计规范

58.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59.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60.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

6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6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63.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64.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65.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66.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67.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6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69.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

70.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71.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72.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7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7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7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76.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77.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7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险程度分级

7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8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81.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82.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83.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 84.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

85.危险货物品名表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86.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87.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88.厂区吊装作业安全规程

89.厂区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程

9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91.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9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93.各类监控化学品名录

94.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95.环境影响评价法

96.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9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9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9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

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10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0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0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0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105.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106.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108.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109.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1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111.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11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11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14.节约能源法

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小食品企业,监管,法律思考

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故在我国频繁发生, 对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2008年发生“三鹿奶粉”事件之后, 在我国已有高达65.7%的社会公众认为食品安全是社会生活中最差的一环, 排在倒数第一。[1]2011年2月2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加大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处罚力度, 同时增加了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此次刑法修改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特别是在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问题最为严重。而根据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加工企业所作的调查发现, 截至2006年底, 全国各级质检部门共调查了448153家全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其中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2815家, 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8.7%;证照不全的223297家, 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9.8%;无证无照的164149家, 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6.6%。[2]可见, 在我国食品加工行业中, 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而且其整体生产水平低, 存在问题严重。因此, 能否从生产加工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能否有效解决小食品企业问题, 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

1 我国小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在整改中面临的尴尬境地

1.1 存在的问题

1.1.1 食品安全监管不力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政治层面上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康彼得说。然而在国家高规格重视的背后, 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时困扰着中国老百姓。监管问题仍然被人们认为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是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中生产水平不高, 问题层出不穷的小企业居绝大多数, 这的确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 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看, 根据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采取的是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 卫生行政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食品药品检验检疫部门等多个部门相结合的法律监管体系, 并且各个部门实行独立的分段监管, 互不隶属。这种横向分段监管的体系看似完整,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因协调性差而导致的效率低下, 监管空白, 或重复监管, 甚至出现有利大家抢, 无利大家推的局面。

(2) 从各个监管部门的工作状态来看, 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 滥用职权, 徇私舞弊的现象。如果不严加防范和惩处, 由其而引发的监管问题其后果严重性将甚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3) 从监督力量的发挥程度来看, 社会监督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 分布大量的小食品加工作坊, 其生产条件, 卫生状况堪忧, 并且存在着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 这对于周围老百姓和当地的领导干部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 却无人举报, 反而成为发展地方经济, 促进当地百姓就业的一种途径。

1.1.2 数量庞大, 经营分散, 管理混乱

我国小食品企业的数量庞大, 经营分散, 遍布城乡, 其法治和自律意识薄弱, 管理也比较混乱。有些小企业根本不具备合格的生产设备和条件, 也不具备相应的产品检验能力, 即使有相应的产品检验程序也普遍处于闲置状态。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低, 产品质量意识不强, 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了解严重不足。

1.2 小食品企业在整改中面临的尴尬境地

1.2.1 取缔需慎重

面对事故频发的小食品企业, 有人深恶痛绝地要求坚决取缔, 然而在事实面前却是想说取缔不容易。一方面会引发就业问题。数量如此庞大的小企业, 取缔就意味着失业, 并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还较落后, 群众购买能力有限, 而那些完全符合质量要求的食品往往价格较高, 出于经济的考虑, 小企业生产的食品在农村地区才是真正的“适销对路”。因此, 如果全部取缔这些小企业, 就会增加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再次, 大企业所生产的食品种类一般比较固定, 而小企业所生产的食品往往种类繁多, 并且一些是具有传统特色的, 因而取缔会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1.2.2 提升压力大

针对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 国家质检总局在总结浙江、山东等省开展农村小作坊监管示范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出集中生产、股份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专业合作等监管模式, 这些模式在一些地区的推广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我国目前的食品小企业数量庞大, 分布散乱, 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因而要想短时间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将会非常困难, 搞不好就会陷入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 因此通过改革监管模式来提升目前我国小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要解决。

2 对小食品企业安全监管的几点法律思考

2.1 进一步完善立法, 强化企业及监管者的法律责任

判断一国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完善或不完善到什么程度, 有两个基本衡量标准:一是宪法标准。即是否已具备全面实施宪法所显然必需的法律。二是法律实践标准。这个标准的基本要求是, 一切应该由法律调整的生活领域都有法可依, 而且不同部门、不同位阶的全部法规性文件应该构成一个由宪法为统率的和谐统一的整体。[3]目前, 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已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核心, 以地方法规规章等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但是相关法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另一方面, 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上尤其是法律责任方面还需要完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 “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监管出来的, 更不是靠监测出来的。”“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国家缺少农产品的安全标准……问题是能不能遵守。”因而法律能否得到遵守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在很大程度又上取决于法律责任制度是否完善, 能否有效保障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对违法者的制裁。虽然我国在行政法、民法以及刑法中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但是由于归责原则的可操作性不强以及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不大和诉讼机制的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 以致于在实践中很难对违法者的责任进行充分有效的追究。同时, 确保食品安全单靠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严刑峻法显然是不够的, 同时也必须对监管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从而督促其切实地承担起责任。

2.2 严格、理性规范小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小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首先要明确的是对小食品企业的监管目标及原则。由于我国小食品企业数量大、分布散、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但是却有广泛而固定的消费群体, 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各地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严格、理性地进行规范, 从而使其达到安全、便民、合格的目标。首先, 对于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使用非食品原料的企业一定要坚决打击, 决不能以罚代刑。其次, 对于没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加工企业,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督促其在一定期间内改善生产条件和卫生条件, 补全证照, 逾期不能达标的坚决取缔。第三, 对于一些具有传统特色, 或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做到扶持和监管并重。第四, 监管工作要日常化、深入化, 要在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密集的地区设立一些常驻办公地点, 随时监管, 随时查处, 从而提高监管力度。第五, 建立诚信档案。对于不守诚信, 违反食品生产要求和规程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公开公示, 从而督促其生产行为。

2.3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提升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加大相关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是食品安全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面对我国食品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生产状况和产品流通状况, 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食品生产与经营的管理人员,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意识。二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对这一部分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在于树立其社会责任意识, 另外在必须取缔一部分违法企业时也有利于消减社会矛盾。三是广大消费群体。我国城市居民普遍有较高的食品安全意识, 但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 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 另一方面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本身重视不够, 更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即使发生问题也不懂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就给某些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而加大对这一部分人的宣传教育, 提升其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极为必要。

2.4 发动社会力量, 疏通社会监督渠道

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

经管空间Management

分段监管的机制, 这种监管机制在覆盖程度上还不够深入, 不利于对小食品企业的监管和控制。因此疏通社会监督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监督力度。首先, 充分发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指的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这两种组织在我国分布广泛, 数量庞大, 与群众的接触最为密切。尤其是在小食品加工企业密集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 能够弥补我国监管机制中存在的监管力量分布不均的缺陷, 这将对我国小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 建立监督举报奖励机制。食品安全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 监督工作的扎实有效正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权的保障。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举报奖励机制, 在充分保护举报者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前提下给予物质奖励。再次, 要发挥网络、媒体的力量。网络和媒体在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其受众广, 传播速度快, 因而正确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督的力度。

2.5 加强对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控制, 切断不安全食品的流通渠道

食品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最后再到消费者手中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虽然对食品生产者进行监管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但是, 有市场, 有需求也是刺激食品生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对于城市中的一些大中型超市和商场, 其进货渠道比较正规, 商品的可信赖程度高, 但是对于一些小超市小商店, 其进货渠道往往比较庞杂, 有些食品的安全性可信度不高, 更有一些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其中, 更不要说农村等一些经济落后, 消费水平不高的地区, 销售不安全食品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 加强食品流通领域尤其是对食品批发、零售、运输环节的监管, 能有效地切断有害食品的流通链条, 无人敢卖, 自然也就无人生产。

人是社会之本, 食品安全的意义对于人和社会来讲都是巨大的, 食品安全工作任重但绝不能道远。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政府出重拳, 下大力气进一步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9.

[2]邬建平.狠抓落实奋力攻坚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全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R].2007.

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及时消除尾矿库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的中央下放地方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遗留的未实施闭库治理、经鉴定属于危库险库病库、且未由重组企业或其他企业使用的尾矿库(以下统称尾矿库)。

第三条 尾矿库闭库治理工作由尾矿库责任企业或地方政府指定的单位(以下统称治理责任单位)承担,并实行项目管理。地方县级以上(含县级)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具体负责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中央财政对尾矿库闭库治理的安全工程项目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 尾矿库闭库的治理责任单位按下述情形确定:

(一)现由原关闭破产企业上级集团公司(单位)管理的尾矿库,该集团公司(单位)为治理责任单位;

(二)已经移交所在地政府或其它企业管理且未使用的尾矿库,其接收单位为治理责任单位;

(三)企业整体关闭破产、目前无主管单位的尾矿库,由辖区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确定治理责任单位。

第二章 项目实施

第五条 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负责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尾矿库闭库安全评价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按规定报送并取得安全监管、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核批复。

第六条 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负责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尾矿库闭库设计,并报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 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根据审核通过的尾矿库闭库设计方案,编制资金申请报告,并报省级财政部门初审。

第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对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提交的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申请报告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项目由省级财政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联合上报财政部、安全监管总局。申请报告应附闭库设计及治理方案、安全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等材料(含电子文档)。

第九条 财政部会同安全监管总局对省级财政部门、安全 2 监管部门上报的通过初审的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申请报告进行合规性审核,对通过审查的项目下达核准和资金补助通知。

第十条 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要按照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擅自改变主要治理内容和治理标准。

第十一条 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与工程施工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环保设施的相关规定,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第十二条 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负责组织项目施工、监理招标等工作。

第十三条 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向所在省安全监管部门上报项目开工情况;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的,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向省级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情况,说明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四条 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竣工后,由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尾矿库治理责任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有关档案和验收材料。

第三章 补助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资金是指闭库治理中因整治尾矿坝、库区和排洪系统或采用取砂回填方式闭库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

第十六条 中央财政对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资金,按下述比例给予补助:

(一)现由原关闭破产企业上级集团公司(单位)或接收单位管理的尾矿库,中央财政补助70%;

(二)对企业整体关闭破产或无主管单位的尾矿库,中央财政补助90%;

(三)特别困难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或少数民族自治县(旗)),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

第十七条 财政部按照核准的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资金和规定的补助比例,核定并下达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财政部、安全监管总局对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对重点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查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的工程投资概算,做好初审工作,确保中央财政专项 4 补助资金的合理使用,并监督落实好治理工程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

第二十条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安全评价报告备案和闭库设计及治理方案的初审工作,确保闭库治理工作科学、合理。

第二十一条 对于违反规定,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尾矿库闭库治理资金的,中央财政将追回补助资金。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 对指令或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以及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造成资金损失的,要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中介机构在评价、设计、监理等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意见严重失真的,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资格、降低资质等级等相应处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安全监管总局负责解释。

油品库安全管理制度 篇4

1、油品库的管理工作必须有专人指定负责,并建立油品领用和使用台账或记录。

2、油品区各类油品要明确分类,可燃油品于易燃油品分区域存放,并有明显油品标识和MSDS说明书。

3、每日必须对油品库进行安全检查,并记录。

4、油品库必须有相应的防渗漏措施及防泄漏处理措施,安装防静电接地线,定期进行通风。

5、油品库合适的位置必须配备灭火器或消防沙箱,定期检查消防器材的有效性,并在明显位置要张贴严禁烟火的安全警示标识。

6、油品库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等。

7、油品库必须保持阴凉通风,保持清洁,不得有油棉纱、棉布等物品。

8、油品库内存放的油品不得无盖存放。

9、油品区域内的电气设施,均因按规范要求采用密闭防爆装置。夜间停电进入油品库必须使用手电筒或其他无火源照明工具。

药品库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一、杜绝一切火源。

二、杜绝一切用电设备在库房内使用。

三、库房管理员不得擅自带领其他人员进入药品库。

四、技术人员到库房内领取仪器、药品时,管理员要严格监督其行为,防止任何意外情况发生。

五、库房管理员要经常检查库房的环境,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尽快排除。

六、库房管理员应熟知消防设施的摆放位置,并能够熟练使用消防设施。

七、药品库内的一切药品和仪器都应摆放整齐,过道畅通无阻,库房的每一个位置和角落人都能够直接靠近。

八、对库房内易燃易爆等危险药品区管理员要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

八、断绝库房的水源,以防漏水、发水等情况发生造成危害。

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 篇6

关键词:石油库,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

安全对于石油库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确保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石油库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人、制度、环境、物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安全问题, 然而人为因素则是众多因素中最为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因素。所以, 想要确保石油库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一定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认真的分析人的行为对石油库安全的影响及事故发生时人的心理状态,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从而有效的对人为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 预防安全事故出现, 增强安全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1 石油库的重要作用

石油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蓄水池功能, 石油库能合理有效的调节存放其中的石油和整个石油市场;二是保值功能, 将石油储存在石油库中, 并合理的对其进行密封保存, 能有效的将石油的保值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三是监督功能, 通过对石油库中储存的石油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分析及定位, 能有效的对石油市场流动进行监督, 发挥其监督功能。

2 人员不安全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人员行为是造成石油库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其占据了全部因素中的94%, 物及其他因素只占据了6%。人及物是导致石油库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然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来改正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导致石油库安全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石油库安全管理中人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其不安全行为主要有违章罪业、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等几种。库作为一个系统将全部人员的行为都容纳在内, 任何一个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在业务素质低、缺乏责任感、应急能力差、粗心大意、缺乏经验等等。因此, 为了确保石油库的安全,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2.1 人员心理误区及表现形式

为确保石油库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工作人员特别是油料管理人员, 不仅要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 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并切实有效的落实岗位责任制, 同时还要加强对引起事故发生的人员心理状态及精神状态分析的重视, 从而从根源上防止事故的发生。麻痹心理主要表现为事前发现了某些因素或者行为很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但是却没有加以重视, 而是听之任之。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一些安全形式良好的单位, 这些单位通常多年没有出现安全事故, 因此人员容易对危险因素掉以轻心;此外, 一些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也容易出现此种现象, 其通常将重点放在成绩上, 而忽略了对问题的重视, 错误的以为只要加强对日常管理的重视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些不正确的心理状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石油库的安全产生威胁。盲从心理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及技能, 缺乏对相关规章制度的了解和认识, 在出现问题时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不能及时的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制止, 甚至还跟从他人的做法错上加错。恐慌心理, 通常是因为工作人员还没有完全适应环境, 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缺乏稳定、平静的心态, 往往表现出手术无策、手忙脚乱的现象。

2.2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工作人员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较为复杂, 其不仅包含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 同时也包含了设备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出现不安全行为的自身原因主要有:缺乏专业素养, 没有足够的责任心、没有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思想不集中、遗忘、迟钝、错觉, 盲目自信、怕麻烦;体力、听力疲劳、缺陷、身体不舒服或者同事见关系紧张、对领导不满意等等。

3 解决对策

安全管理学的重点即为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安全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工作人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应的工作, 因此, 就必要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健全的管理组织是建立石油库安全防范体制的基础。石油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石油库安全的影响, 因此, 加强对建立健全的安全方法体系的重视, 是相关领导及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相关部门及领导要严格对各项工作进行要求, 并且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对于不能达到安全管理标准的行为要给予其严肃的惩处。同时要加强对“防”的重视, 预防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也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因此相关领导必须要给予其高度的重视。而想要有效的落实预防管理, 就要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 第一, 落实责任制, 将安全责任落到各个部门及负责人身上, 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要严格的处罚相关部门及人员;第二, 加强对“严”的重视, 严格对所有漏洞及疑点进行管理;第三, 加强对“实”的重视, 其是确保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的本身所在, 第四, 加强对“细”的重视, 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细节的重视, 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做到赏罚分明。

3.2 加强对人性化管理的重视

安全管理人性化即为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以工作人员的需求为出发点, 依靠安全道德来引导员工, 并给予员工尊重、理解、关爱, 从而有效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 使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以相关的房率法规及安全道德来对员工的人性弱点进行相应的约束, 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错误的发生, 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3.3 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

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分析可知, 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基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责任心而造成的。因此, 为了有效的降低石油库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的重视, 定期的组织员工通过宣传教育、讲座等方式来逐步的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并使其掌握相应的安全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 加强对基层员工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也是为了实现其个人价值及确保其家庭幸福的有效手段。只有确保石油库能得到长期、安全的发展才能促进员工得到更加丰厚的物质回报, 同时也能为实现其个人价值提供平台, 此外, 安全生产得到有效的落实也为员工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

3.4 加强对改善工作条件的重视

不良工作条件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 所以, 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改善工作条件的重视,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作条件进行改善, 从而逐渐消除不安全行为。常见的改善工作条件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是改进操作规程及操作方法, 例如, 针对收发油作业, 要落实挂牌操作制度, 同时还要落实检查复查制度, 从而尽可能的避免跑油混油事故的发生, 二是加强对油库技术改造、维修更换设备、改动工艺流程的重视, 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避免埋下安全隐患, 同时在进行维修改造后要认真的进行总结, 并对相关作业资料进行整理存档。三是加强对改善环境条件的重视, 比如, 利用良好的通风效果来降低作业场地的尤其浓度及温度等。四是加强安装防护装置的作用, 比如, 使用防爆开关, 这样在闸刀闭合的情况下就不能拆开外壳。五是加强对个人防护的重视, 比如穿防静电服装等。

4 总结

人为因素是导致油库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 相关人员一定要认真的分析人员不安全行为, 并通过提高领导重视、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安全培训、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来有效的消除安全隐患, 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从而为油库的安全、正常的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谷朝彦, 栾湘东.石油库区项目的系统化安全管理[J].广东化工, 2012, 7 (05) :167-169

[2]甄建超.对石油库设计规范部分内容的探讨[J].石油规划设计, 2011, 5 (03) :190-192

[3]毛玉玺.浅谈石油库设计规范部分内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4 (07) :129-131

[4]黄坤, 王效东, 张超逸, 朱小华, 杨勤.浅议储气库的安全管理[J].石油规划设计, 2008, 7 (04) :165-167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网页制作步骤下一篇:影响领导力的八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