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天的诗词(通用10篇)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4、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 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6、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题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8、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0、秋词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1、《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3、《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7、《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9、《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0、《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有时候, 我们的讲解是苍白的, 就好像面对着一道美味佳肴, 我们首先应该去品尝, 感受其带给我们味觉的美好, 然后才有可能去关注它的烹制方法、营养成分。而诵读就是让我们充分品尝“诗词”这份大餐的最好方法, 它能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一) 创设情境, 走进诗词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课时, 正值秋风萧瑟之时, 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千二百年前的秋天, 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 长江边上, 秋风凛冽地吹着, 吹得万木凋零, 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 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有一位老人,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 ? 良好的情境, 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二) 寻觅“重读”, 悟出情感
所谓“重读”, 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 增大音量, 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 ? 为什么强调 ? 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 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 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 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 ? 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概括这一句的主要内容。—描写了秋天长江边的景色;b.景色有什么特点?—悲凉、冷清;c.如何能看出景色的悲凉、冷清呢 ?—“急”“高”“哀”“清”“飞回”体现出来的。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 层次推进, 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 学生便能顿悟:哦, “急”“高”“哀”“清”“飞回”一重读, 悲凉的情感就表达出来了。
(三) 比较韵脚, 体会转变
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 常常通过韵脚的转变来改变情感。以李白《蜀道难》为例。第一段用“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一句领起, 以“天”字起韵, 至“连”字结束, 连压五韵 (iαn) 。第一句总写蜀道的高危, 突出蜀道的难行, 奠定了全诗豪迈狂放的情感基调, 接着用四韵八句写了蜀道的来历;然后换韵, 以“川”字起韵, 至“叹”字结束, 连压四韵 (uαn/αn) , 写蜀道的难行。一般说来, 韵字开口度越大,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 韵字开口度小、音阻大的易于表现凄婉之意;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 仄声韵 (含入声) 合于悲抑之情。我们看到, 这一段所压韵脚不单开口度较大, 而且都是平声韵, 所以要读出豪迈狂放之意、昂扬激越之情。在诵读教学中, 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 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 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二、在“思”中加深领悟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早在20世纪40年代, 罗农父先生在《国文教学经验谈》中指出:“只能了解, 不能欣赏, 那么读人家的作品, 就只能懂得它的意义, 还不能辨出它的风格的高卑和雅俗;自己写起来, 也只能做到通的一步, 还不能做到好的一步。”如果说“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个起点的话, 那么“思”就是“荡开来”的一个关键步骤。能否在色彩绚丽的花儿中看见五颜六色的美, “思考”是加深领悟的原动力。
按照张炳隅先生的说法,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 “思考”指的是“思考”过程中接受美感的审美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此一层面的工作可简言为“对话”。如何构建富有张力的课堂空间,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三种对话必不可少。
(一) 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诗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教学过程最首要的是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收集处理信息, 建构意义。而诗歌教学应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通过对话, 进而领会课文内涵。如在教学《蝶恋花》一诗时, 我提出:“明月不谙离别苦”这里为什么写“明月”而不是“残月”呢?于无疑处点疑, 组织学生讨论,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时候, 好多同学都抓住了“不谙”这个关键词, 正是因为“明月”明亮、饱满, 它才不会明白离别的悲凉和伤感。因此, 适时、巧妙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和文本再一次的“亲密接触”, 会大大深化阅读体验, 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二) 构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最为重要, 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也会带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让课堂在动态美中生成。而现实中, 很多无效提问不仅会框定学生的思维, 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一位教师在讲《声声慢》时发问:“词人为什么寻觅?她丢失了什么?”“丈夫!”一位同学的大声抢答让教室里哗然一片。很显然这样的提问所引起的不假思索的回答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 也破坏了学习氛围。所以, 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场所, 就要让课堂对话具有挑战性。只有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 我提出:“这个钓鱼的老者在斜风细雨中为什么不回家?” (学生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结果怎么样?这位老者为什么“不须归”?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所以他不想回家。
师:是啊,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坐在小船上垂钓老者看到了——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看到了——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看到了——
生:斜风细雨。
师:如此迷人的景色, 怪不得他不想回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因为他看到了河里的鳜鱼太肥美了, 他想多钓一些回家, 而且他还准备了箬笠和蓑衣, 下雨天他也用不着急着回家。
新的课程期待老师的角色转换成导演, 组织课堂教学, 提示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 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不是放音机, 学生也不是答录机。老师不是解惑人, 而是摆渡人。构建好师生之间的对话,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表达。
(三) 构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因此, 学生对文本意义思想感情的多元性必然会引起学生间认知经验、情感、智慧、灵性的碰撞, 形成“矛盾”。让他们对话, 让感性的同学尽情讲理, 让感性的同学痛快的描绘。
例如在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时, 学生就对结尾一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诗人情感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旷达的人生观, 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双方各执一词, 据理力争。在“激烈”的“对话”中不仅认识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形象, 也完成了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读。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 从内部打开是生命。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无疑是年轻的心灵所进行的一次次关于文本体悟、关于生命体验的对话, 哪怕幼稚也无关紧要, 他们定会慢慢成长, 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 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对话是发现真理、展示与把握意义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对话才有创新。只有在对话中, 在理解中, 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整精神境遇的整合与共享中, 才能超越功利性教育, 才能扎根于人的生活境遇, 追寻人生的意义, 使精神获得有价值的生长, 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写”中提升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算是“入得去”的话, 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走得出”了,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由感悟、思考, 到深入思考, 甚至到研究、批判的变化, 以思维促写作, 用文字来表达情思。
(一) 艺术改写, 锤炼语言
如在教《雨霖铃》时, 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诗歌所描写的优美意境, 演绎诗歌的情感。教《邶风?静女》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 把《邶风 ? 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 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 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二) 多角探究, 质疑批判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选词炼句, 美在语言的豪迈, 美在情感的奔放, 美在侧面烘托, 美在视点变化……在教李商隐的《锦瑟》时, 可以让学生就诗歌的主旨展开探究, 你倾向于“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哪种说法呢?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言之成理即可。
(三) 横纵联系, 对比激趣
如在教完柳永的《雨霖铃》和晏殊的《蝶恋花》之后, 我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离别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教完李清照的《声声慢》, 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 例如《如梦令》《一剪梅》等, 让学生自主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特点。
(四) 巧用诗词, 连缀美文
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会使文章语句意蕴十足, 文采飞扬, 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 也能体现考生炼字达意的能力。因此, 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将不同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大致一致的诗句放在一起表达一个话题, 不失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如高考作文《打一场母语保卫战》开头:“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灵动的气韵?“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绚丽的色彩?“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恢宏的气势?
在这一开头巧用杜甫《绝句》以及《诗经·卫风·硕人》和曹操《观沧海》的诗句构筑反问及排比句式, 指出汉语的灵动的气韵、绚丽的色彩和恢宏的气势, 一气呵成, 入题神速, 引人注目。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 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而这样的“读、思、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开启体验的大门, 在“写”中提升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所读、所思、所写中逐渐领悟古代诗词的魅力, 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创新认识, 并在写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思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于学生长远需求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朱月明.我怎样朗诵古诗词——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J].语文建设, 2009 (11) .
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们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写作金钥匙】
秋天,是一个色彩丰富的季节,人们都喜欢在这个时候出去游玩,去拥抱大自然。如果我们把看到的美麗景物画成画,写成文,那该有多好啊!其实,写成文并不难,一篇好文就似一幅画。那么,这样的习作应该怎样写呢?
首先,要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可以按照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等顺序去观察。那么观察些什么呢?要观察景物的动态与静态,包括它的形、色、味、触觉等。
例如:“秋天,叶的颜色更加斑斓,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半紫半黄、半绿半黄的叶。”这一片段就是抓住了叶子的颜色来进行描写。
第二,要抓住秋天有特点的景物和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什么是有特点的景物呢?如:菊花、松柏、枫树、成熟的果实、庄稼等。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如:菊花的形、枫叶的色、果实的味……总之,是这种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三,可以适当地加以想象。想象要合情合理,也可采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又如:灿烂的秋阳从云缝里洒下一束束耀眼的光芒,那红叶林就更加娇艳,像燃烧的火焰,又像飘落的彩霞。
最后,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恰当地使用过渡句。
同学们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四点试着写一写,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2、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4、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5、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杜甫《禹庙》
6、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7、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8、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李贺《开愁歌》
9、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0、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1、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12、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4、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张炎《疏影・咏荷叶》
15、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16、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17、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8、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
19、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2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2、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3、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8、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9、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31、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5、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6、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9、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4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4、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4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6、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8、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5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2、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5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4、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6、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57、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5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9、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60、谩道愁须酒,酒未醒、愁已先回。――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61、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62、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63、时双鸳响,廊叶秋声。――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64、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陈允平《唐多令・秋暮有感》
65、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7、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68、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69、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70、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71、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7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7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5、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
76、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7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8、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9、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0、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
8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8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4、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8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86、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8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8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90、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91、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92、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93、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周紫芝《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94、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95、悠悠岁月天涯醉。――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96、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97、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98、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韩《同题仙游观》
99、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8、停车座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
11、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1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
1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1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5、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16、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17、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18、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19、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
20、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2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2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23、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24、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5、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2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望秦川》
27、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秋词》
28、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早寒江上有怀》
29、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
30、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1、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其三》
3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3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3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
35、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浣溪沙》
3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苏幕遮》
3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8、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39、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孤山寺端上》
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牛郎织女星”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时红于二月花。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 1.《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4.《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5.《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6.《秋夜曲》 唐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7.《子夜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9.《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10.《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11.《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2.《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秋-------------- 1.《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4.《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5.《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6.《秋夜曲》 唐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7.《子夜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9.《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10.《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11.《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2.《中秋月》 宋 苏轼
一、“凤凰”需“涅槃”,困境引生机
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课时量限制下的教学内容的考量。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课程课时量正不断在减少,古诗词教学更是“囫囵吞枣”,为了宝贵的课时量,语文教师往往采用“重串讲,轻吟诵”、“重传授,轻感悟”的模式去“灌溉式填鸭”。其次,教学及高考语文给予学生的负面暗示。在高考语文方面,高考作文规定作文形式为诗歌除外,高考诗歌鉴赏板块也不会出现课内诗词解读,以及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囫囵吞枣的现象,进而让学生产生了“学诗词无用论”的错误概念,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背诵古诗词上。最后,教师本身古诗词教学积极性的欠缺。教师觉得教诗词痛苦,将教学效果定位为只要大致了解大意会背会写即可,这样古诗词教学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状态。在此,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有所作为,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要主动探索教材内容,主动思考教学困境,“凤凰”要“涅槃”,先得靠教师自救,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借以突破困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教师在诗词方面的涵养,先增加教师在吟诵、诗词仿写格律等“技术能量”。教师可以欣赏网络优秀的视频,如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六堂《吟诵课》,东南大学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写作》,教师可先自我进修,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需求点”,探索学生“最爱”类诗词与“最痛”类诗词,可以将诗歌类型分为思乡类、惜别送别类、咏物类、咏史怀古类、爱情闺怨类等。
根据学生的“需求点”,节选不同类型诗词精华,收集成册,亦可把课内的诗词进行重新整合排练,不用按照单元或课本顺序来上,而是按照类型来上,这样学生会对诗词建立更深的链接。然后,注重诗词的实际运用,吟诵与仿写。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反复吟诵一类诗词,形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反复吟诵,让校园充满诗声,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吟诵与诗词仿写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抑扬顿挫的诗词吟诵节奏促使学生更爱读,读了之后更有感觉去仿写,而古诗词仿写更是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让学生想要突破自己,追求更好的自我需求。最后,给予学生展现的平台。要对学生的习作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将学生优秀作品整理成刊,让学生的习作有机会像名人的诗作一样展现在更大更广的舞台之上。古诗词仿写,好比是一剂强心针,引来古诗词教学的生机,让高中的学生亲近古典诗词,仿写古典诗词,探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诗词底蕴。仿写有方法,“三步”来探路,古诗词配乐吟诵可以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古诗词仿写可以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但创作古诗词也不是无章可循,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三步骤”可以引领古诗词仿写教学。
第一步:吟诵经典诗词,仿写个性词作。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按照古人的格式仿写,换几个字或几个词就可以,亦或可以进行诗词改写,把原来的词改成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诗,吟咏出有学生自己特色的诗词。“初探式微”阶段,要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敢于写,敢于说,对学生所有的诗词一对一进行教学。
在笔者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出现“断层”现象,主要出现两类作品,第一类学生的作品:缺乏意象、意境,只有情感。如练涵彬同学的《思归》:“月满人未归,千里隔家人。不知母如何?只想早日归。”史添欢同学的《长相守》:“山一座,水一迢,身向东海那畔行,靠海浪声声。风一季,雨一场,梦往家乡身不行,不得闻千浪。”这些诗词虽然或缺乏意象或缺乏意境,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原来古诗词创作也不难,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虽然这几首诗词都有不足之处,但至少学生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知道了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即使像第二首只是几个意象的叠加,但至少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意象都能用来形容悲伤之境,也是一种收获,有利于诗词中对意象的把握。第二类学生的作品就好一些,有意象与意境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如赖芳芳同学的《念乡》:“洞箫声已去,千里寄思寥。又至苍月晚,夜夜何时了。”俞先军同学的《离人泪》:“独上西楼莫观云,秋风一起便黄昏。梧桐叶落人不存,从此天涯是孤魂。”通过吟诵不同类型诗词,学生仿照古诗结构写诗词,无论这个诗词有无做到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学生作品中,教师会发现惊喜,如像第二类诗词的小诗人,他们不仅有创作的激情,而且很有才华,他们的才华可能在语文高考卷中无法呈现,但稍加点拨,或许可以在诗词创作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在做第一步时,无需畏首畏尾,要从学生的作品中去寻求答案。
第二步:吟诵同学习作,寻找情感源头。
第二步吟诵同学的作品,互相品评,去寻找触发自己创作的真正“源头”。在诗词创作之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会为写诗而写,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个人真正的所思所想,也不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还停留在古代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这会造成两种现象,第一种是造成刻意模仿,甚至有的牵强附会,缺少意境;第二种无病呻吟,不能结合自己在当今的处境所思所想随意编造。
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前期的作品印成诗刊,在同学中传阅,让学生吟诵同学的作品,寻找能体现真实情感的意象,把同学的作品改成一个故事,这就是意境的创设。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吟诵,看学生诗作是否符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当然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只要不一平到底即可,阅读《声律启蒙》,让以前的经典来指引我们注意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如赵青航的原作《无题》:“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不如意,想想家乡山河丽。成绩不好,仍需努力。”都是根据学生本人求学场景所写,但第三句和第五句“不如意”重复,学生互相品评修改后得:“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烦心溢,想想家乡山河丽。想要一切皆人意,而今壮士需努力。”但要注意的是,寻找情感源头时,要注意个别意向,有些意向是在改变的,如送别诗词中送别地点从“南浦”到现在的各种车站,从古人的“折柳送别”到现在的各种通讯工具的送别,从以前的“兰舟催发”的声音到现在的“各种车票”时刻表的方式变化等等,在学生寻找情感源头之时要注意现代人与古代人在意象、意境上选择的差异。
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
第三步是为了让学生的诗作有进一步的变化,不再拘泥于古人的意境,老师还可以让古典诗词加入现代元素,让学生在仿写中寻求新的突破,勇于创新。如在创作咏史怀古诗时,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去联系古代历史,教师可以用视频、情节剧等营造出相关场景,用时事政治之景来铺陈意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去创作诗词。在创作羁旅思乡时,可以加入求学的辛酸,亦或歌咏家乡的美好,在创作爱情诗时,可以换红叶、红豆、鸿雁等为短信、微信、邮件等。总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悟生活实际,摆脱原来诗词意境结构的束缚,根据现实来进行创作。
当实践研究到了后期,学生的诗词创作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心中的故乡,去书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去抒发对时事政治的感悟。如黄欢欢同学表现校园生活的《思归》:
“暮色沉,铃声紧,踢踢踏踏为何来?校园行路声。
高中勤,大学梦,殷殷切切怎生系?学子莘莘情。
书香里,相作伴,寒窗为友三春秋,欢笑淡忧愁。
天海边,各零落,试问何日再重逢?记忆涌心头。”
陈云丹同学因马航失联事件而引发的《失》:“泰坦沉没人皆失,马航失联无从知。柔人岸上痛心扉,故人而今又何在?”郑励爽同学因韩国游轮侧翻而引发的《难》:“韩方游轮遇险难,船长弃客受法办。彻夜救援无疲惫,民众游行祈平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自我反思就是指学生把自己前后诗作的诗集进行情感思路、创作手法等反思与总结。相互反思就是对同学之间的习作再进行互相品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这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诗作与古人的诗作进行比较,进行再一步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扩大视野,浸润古典文化的目的。
二、高度与深度,两者皆可得
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表达和交流”,古诗词学习方法也有很多种,无外乎用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把握意向等手段来达到明晰诗词情感、手法、技巧等目的。而古诗词仿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自我情感的视角去通古代诗词人的情感体悟,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去对应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用“反弹琵琶”的形式去反向助力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如此一来,教师就不用费时费事去特意营造意境,学生自动自觉会代入“自我”去感知诗境,当然要让学生所作的诗词有“用武之地”,笔者是采用出诗刊及印诗词总集的形式纷发给本校各个学生,并把诗刊诗词寄到该县的诗社协会及教科研单位,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写诗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古诗词仿写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诗词吟诵与创作中获得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与仿写获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与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荷尔德林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提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尘世喧嚣,我们却总是要求学生不为这些俗世所扰而诗意阅读,诗意地栖居是多么的不容易,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不能改变现有的社会,那就让我们教师为学生诗意的阅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机会。诗意的创作,执笔写出自己的诗句,吟诵诗词,爱上诗文,爱上语文,让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诗意中成长,让古典文化在诗意中滋养。
诗词中的秋天,总是带着一番独有的滋味。诗人笔下的`秋天,并不仅仅带着萧索的味道,还带着另一股灵气。
关于秋天的好诗词
《始安秋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捣衣诗》
行役滞**,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秋兴·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别诗·其二》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描写秋天的诗词20首
2.关于秋天的景色的诗词
3.关于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词
4.写秋天菊花的诗词
5.秋天的诗词天净沙·秋思
6.秋天的诗词清平乐·候蛩凄断
7.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名句精选
8.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9.歌颂秋天的古诗词
秋天的凉爽把夏天的炎热赶走了,可是在这个秋天里充满里思念。
这天,我去公园里散步,突然,再耳边传来了小孩子的欢笑声,我看见有一个父亲,正在和小孩子一起玩耍。这时,一个卖糖葫芦的人走了过来,我突然想起了奶奶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做糖葫芦给我吃便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想到这里,就再也没有心情去散步了。我决定给家人写一封家书。于是,就急匆匆的干了回去。刚提起了笔,就有很多话跟家人说,但是却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开是说。我思念母亲和父亲了,母亲的影像就出现在我面前,伸手去摸,可就是摸不到,扑了个空,我又想到了自己和孩儿玩耍的情节,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一页页的信也写好了,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家人,收到家书时的激动表情。
我立刻把家仆叫了过来,让他把信送出去,家仆没走几步,我便怕自己会不会漏写,所以,又叫住了家仆,说:你把信给我,我怕漏写。(来自::改写诗歌秋天)便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交给了家仆。
唐代:杜牧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生查子·秋社
宋代:吴文英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三五七言/秋风词
唐代: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山中
唐代: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衡翁扇头鞋书秋声赋
明代:彭年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
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钱珝
远岸无行树,经霜有伴红。
停船搜好句,题叶赠江枫。
江上寄元六林宗
唐代:李白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三堂东湖作
唐代: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螮蝀,岸铺芳草睡欮洝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江上寄元六林宗
唐代:李白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
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
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
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秋夕清泛
宋代: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
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和长孙秘监七夕
唐代: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清代:王闿运
秋云洗晨光,庭树碧已散。
风期偶然照,水石若在眼。
清淇忆晓涉,尘虑得初盥。
日色马上明,波痕鹭边浅。
沦漪自然绿,空秀不可限。
樵汲带清景,望望使步缓。
自从闭门来,屡见王路蹇。
泽衰怀绿猗,道难惧蓬转。
情闲地仍幽,物扰理自遣。
谁谓山水深,方从寸心远。
朝天子·秋夜吟
元代:李致远
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
宋代:吴文英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唐代:李白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湘江秋晓
清代:刘道著
爽气荐金风,新凉入衣袂。
朝露流青桐,旭日光生媚。
轩窗坐临江,烟影浮轻翠。
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
双鸥浴回波,蹴荡晴光坠。
风帆云外来,隐见都深致。
渔网次第张,钓饵各呈技。
苟得亦偶然,贪求本无谓。
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
幽怀本不穷,况当心目费。
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
秋至怀归诗
南北朝:江淹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塞上曲
宋代:田锡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唐代:李白
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
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
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
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
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
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
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
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
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
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
雨后秋凉
唐代:白居易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秋夜
唐代:王建
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