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然地理学期末(共8篇)
《自然地理学
(二)》
1403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于威威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潜水: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3、土壤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内物质转化所产生的结核、锈斑等物质。
4、硅铝铁率:土体或粘粒部分的SiO2/R2O3分子比值。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Al2O3则可用于判断粘土矿物的种类和性质,因为1:1型粘土矿物的SiO2/Al2O3=2;2:1型粘土矿物的SiO2/Al2O3=4。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
6、生态幅度: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称为生态幅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水循环的实质是什么?
答: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即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个环节。
2、试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答: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大洋环流;
(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
(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
(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3、简述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与地理环境间的辩证关系。它研究土壤客体的物质组成和转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土壤的发生、演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土壤类型的分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壤演化的关系等,以此揭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原理。土壤的地理发生学
理论、土壤形成过程与形成规律理论、土壤分类理论、土壤地域分异理论等就是在研究上述诸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土壤地理学基本理论。
4、土壤矿物质的转化有何规律性?
答:矿物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水、热、酸度条件,其水解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根据矿物水解的顺序,可将水解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水解过程对水、热条件的要求不同。
首先是水溶液中的H+置换矿物所含的盐基离子形成可溶性盐类,使之遭受淋溶或形成次生固体盐类淀积于土层内,称为脱盐基阶段。正长石则转变为次生铝硅酸盐(相当于水化云母、蒙脱石);继而次生铝硅酸(盐)亦进行水解,硅以游离的硅酸溶胶析出,次生铝硅酸盐随之转化为高岭石类,称为脱硅阶段。最后高岭石亦水解,脱硅作用继续进行,而铁(铝)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富集,称为富铝(铁)阶段。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这种时间上的顺序性、阶段性反映在空间上便表现为一定的地带性。如在极端寒冷、潮湿的极地带或干旱的荒漠地带,则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极为微弱、次生矿物主要为水化云母;温和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带次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蛭石;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次生矿物则主要是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
5、生物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为什么岛屿生物灭绝速度比大陆快?
答:(1)岛屿生活的风险比大陆风险大,(2)灾变对岛屿有持久的影响;(3)岛屿上一个种撤离某个区域后,返回的机会非常小,易发生灭绝;(4)岛屿生物不容易重新侵入;(5)岛屿生物消亡后,难以弥补。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土壤吸收性能产生的机理。
答:土壤固相部分,实际为一复杂的疏松多孔体,当土壤溶液通过时,土壤犹如一架过滤器,阻滞、截留并保持溶液中大于其孔径的悬浮物质,这种作用称为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某些土壤的粘粒淀积层的发育,是与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密切相关的。
土壤的物理吸收作用,也称分子吸收作用。主要是指土壤固相物质借表面能从土壤溶液和空气中吸附和保持一些分子态物质的作用。如土壤靠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引力能够吸附CO2,H2O,H2,NH3、有机酸、醇、有机碱等分子态物质。
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物质经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而淀积在土壤中的过程,称为化学吸收作用,也称化学固定作用。如,土壤中的有效磷及H2PO4-及HPO42-与Ca2+、Fe3+、Al3+作用,生成难溶性磷酸钙或磷酸铁(铝)的过程,使磷发生化学固定。
生物吸收作用是指生物有机体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并以有机质形式在土壤中积累的过程。有机质
再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将养分重新释放出来以供植物利用。
土壤物理化学吸收作用是指土壤胶体对土壤溶液中离子态物质的吸附作用。因此土壤物理化学吸收性能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胶体的存在。土壤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对土壤离子态物质的迁移转化、植物养分的供给、土壤缓冲性能的产生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对土壤物理化学吸收性能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
2、试述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以欧亚大陆为例)。
答:(1)欧亚大陆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生物群由北向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该系列夏绿阔叶林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大为发育。这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和不对称性。
大陆西岸的大西洋沿岸系列:由北向南更替的顺序为:苔原-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热带疏林-稀树草原-热带雨林。该系列夏绿林比大陆东岸发育,并向内陆伸展。在地中海地区,有适应干旱的常绿硬叶林;在亚热带形成了荒漠。
大陆内部:由北向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出现了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所代替。
徐强的《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2000) , 是一本在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指导下对教学和测试进行集中讨论的论著。在测试方面, 作者从考试设计的基本要求、大纲设计、编写方法和质量监控措施几方面谈了交际法英语考试, 这些丰富的实例对于我们编写大学英语考试试题大有启发。
成绩测试的过程一般有四个步骤, 即“设计命题、实施考试、阅卷评分和统计分析”。本文将研究范围集中在“统计分析”方面, 包括考试目标、题型的选择和考试范围的选择等。
本文使用的试卷样本为昆明学院2011级共43份大学英语期末补考试卷。
从试卷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 高分段 (90~100) 和低分段 (20~30) 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6.98%和4.65%, 整个考试成绩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 呈正态分布, 这说明这份试题的难易度较为适中。大部分题目的命题都符合课程章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试卷命题无超纲和偏题、错题的现象。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那么测试内容必然要以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有了明确的测试目的和测试内容,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题型与语料来最大限度地包含测试内容, 实现测试目的。阅读理解与后面的题目互相连接, 阅读理解作为导入, 输入信息, 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答题。这种题型虽然是一举多得, 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概括、综合、解释、信息转化等能力, 但还不能完全突出读写课测试考查的重点, 即学生的语音全貌与口头交际能力。测试结果反映出学生在拓展阅读理解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 这说明教师平时对拓展方面的培养还不够, 命题应最大限度地突出写作的考查重点, 防止其他因素对其进行干扰, 保证一定的公平性。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被扣分也不少。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能把握基本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拓展运用。学生中翻英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积累的量少, 虽有一定的积累量, 但还远远不够;基础语法的运用能力还欠缺;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死记硬背, 而忽略了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因此, 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 使学生掌握要领, 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基本读写能力, 本次考试反映出对学生基础读写能力培养欠工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 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 不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新知识;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英语学习重在过程,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不够认真, 随意浏览试卷便开始作答, 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 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 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工夫。完形填空部分反映出高失分率, 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综合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词汇语言运用和语法功底, 与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有待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2]武尊民.英语语言侧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凯.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关键词:高职;期末考试;考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03-02
一、引言
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结业考试过程中,考生为了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进行作弊的风气愈演愈烈,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也无法根据考试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学校也无法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为了考察高职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情况与动机,于2014年6月针对江苏扬州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和动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为加强学风建设、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制订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案
在借鉴冯利君对考试作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2],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高职学生学风和考风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考察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及动机;第三部分统计学生特征。调查于2014年6月4~5日在江苏扬州市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时间选择在大规模的期末考试即将开始时期,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考试作弊的态度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问卷在每所学校等额发放70份,对各学校教室内上自习的学生随机发放。在做过相应的解释后,要求学生匿名当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2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错误的问卷,共取得有效问卷186份。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本次调查样本的组成结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71人,女生115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8.2%、61.8%;大学一年级67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55人,分别占36.0%、34.3%和29.6%;担任班级或学院干部的有62人,占33.3%,党员有27人,占14.5%,团员有117人,占62.9%。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职学生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一般而言,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自身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本调查中的学习态度通过平时学习情况和应对考试方式来测量。①平时学习情况。调查显示,大一选择“平时学习就刻苦勤奋”的占同年级49.3%,而大二、大三分别只占26.6%和25.5%;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学习就一般努力”的分别占同年级的38.8%、50.0%和50.9%。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②应对考试方式。大一学生中有41.8%选择“平常勤奋,考前重点复习”,而大二、大三对此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3.4%和20.0%。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一般考前重点突击”人数分别为52.2%、43.8%、30.9%,同时选择“平时放松全凭考前突击”的比例为6.0%、32.8%、49.1%。这表明大一学生在对待考试上更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平时的学习重视程度下降,大三的学生有近一半全凭考前突击。大学中的课程考核逐渐变成了突击考试,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反思。③对成绩的态度。大一、大二、大三选择“高分很重要”的人数分别占同年级的83.6%、59.4%、25.5%,选择“考试通过就行”的比例分别为13.4%、26.6%、56.4%。在大三年级甚至有18.2%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无所谓”,而在大一对成绩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仅占3.0%。这表明高职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2.高职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及态度的调查。①考试作弊行为。调查从“自身作弊行为”和“发现同学作弊行为”这两个方面来考察高职学生考风情况。在回答“进入大学以来,你在考试中作弊过吗”问题时,有48.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有34.9%的学生“从未作弊”,还有16.7%的学生“想做但不敢”,存在考试作弊的隐性危机。在回答“在大学里,你有发现同学作弊吗”时,竟然有高达91.9%的学生曾发现周围同学考试作弊,其中有40.3%的学生认为在考试中“有很多”同学作弊。可见高职院校中考试作弊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②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考察高职学生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在回答“发现同学考试作弊,你会怎么做”时,有37.1%的学生选择“痛恨但不会有所行动”;由于同学关系,没有学生去“检举告发”;更为严重的是有50.5%的学生对周围同学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持“无所谓当作没看见”的态度;还有12.4%的同学想“有机会一同合作”。这说明当今许多大学生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就持“独善其身”的态度。同时作弊行为也具有“羊群效应”,会对其他不作弊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调查“您如何看待同学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20.4%的学生回答“习以为常,自己也经历过”;高达52.7%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同流合污”;15.6%的学生认为“不可理解,但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有11.3%学生认为“非常不可理解,坚决反对”。竟然有73.1%的学生对作弊持认同态度,并有20.4%的学生还曾经有过作弊行为,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中学习风气败坏,考风考纪很差,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发生偏转。
3.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调查。从不同年级以及主、客观两个角度来考察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①主观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主观影响因素中,选择“平时学习不努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混及格以免重修”的学生分别为91.4%、66.7%、65.6%,其次是“在乎成绩想取得更好成绩”、“拿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成绩太差难向家长交代”分别占到62.9%、49.5%、32.3%。选择“想取得更好成绩”的比例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分别为77.6%、70.3%、36.4%,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在主观影响因素中,三个年级学生认可度一致且皆为最高的是“平时学习不努力”,除此以外,在大一、大二、大三中,第二影响因素分别为“想取得更好成绩”、“混及格以免重修”、“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分别占同年级人数的77.6%、89.1%和86.3%。②客观影响因素。在客观影响因素中,居于前三位的是“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整个社会都在弄虚作假,作弊不算什么”、“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分别占到82.8%、61.8%和57.0%。在客观诸多影响因素中“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是三个年级共同的第一因素。大一中有59.7%的学生认为“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是第二大引发考试作弊的因素。分别有62.5%的大二和67.3%的大三学生共同选择“作弊不算什么”作为其第二大外在因素。说明外部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比较大,学生已经失去了“考试作弊是可耻的”道德标准。此外还分别有47.3%、32.3%的學生选择了“监考不严,很少被抓”和“对作弊惩罚不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监考老师在考场中监考不力,对作弊学生出于“同情或宽容”而导致对作弊的惩罚“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学生的作弊成本较低,也推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本研究以江苏扬州市三所高职院校的186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作弊行为、引发作弊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态度密切相关。大一学生总体上平时就学习勤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与努力程度下降,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一半是不够努力、比较放松的,大三学生学习风气最差,绝大多数学生全凭考前突击来应对考试。②当前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近半学生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高达九成的学生发现同学有作弊行为,但多数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更不会检举告发,对同学的作弊行为采取了默许纵容态度。由于考试作弊行为存在“传染性”,让许多没有作弊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及从众心理,由此也造成作弊的隐形危机。③引发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主观上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造成的,客观上主要是课程枯燥、考试记忆内容太多,加上社会的不正之风影响,作弊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多重主客观因素交织,共同引发了高职院校学生考风败坏。
2.对策建议。①学校需要在大二、大三年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考试氛围,使学生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建立科学的应对考试方式。②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不良影响,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③根据课程的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降低最后考试成绩的比重,同时加大平时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文献检索、参与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比重,实行灵活多变的课程考核方式,防止学生完全靠考试突击来通过课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西,李佳孝.近五年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评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23-124.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3.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6.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H2O、NO2、NH3、N2、H2S、CH4等的过程,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7.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k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则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没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热容量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
8.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9.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包括分解过程和合成过程两个过程。
12.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13.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4.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15.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6.白浆化过程:是指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7.土体的个体发育: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
18.土壤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9.诊断层: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20.诊断特性: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21.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之为土被;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称为土被结构。
二、简答题
1.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突然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
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2.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P27)① 内在因素:矿物组成、结晶构造、理化性质 ②外在因素:水分、温度、ph 值和 Eh 值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P49)
4.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答: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类型分为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以及大块结构。
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是因为:
①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总孔隙度可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占40%,非毛管水占60%,比较适均,团粒之间是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团粒内部是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较好的蓄水和保肥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②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能较好的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③有机质与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在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与供应;④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持。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小,有利于耕作。
5.土壤水类型的划分(P79)固态水:
化合结合水:结晶水:存在于矿物之中的水 组构水:土壤矿物表面包含的结构水 液态水:束缚水
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地下水 气态水
6.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P105)
①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 ②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③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 ④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 ⑤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7.土壤养分与水、肥、气、热的供应与协调(P109)
土壤水、气、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土
壤中。一般情况下,水往往起主导作用,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气、热 条件的变化。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主要有:耕作和施肥、灌溉和排水、地面覆盖、应用土面增温 剂等。
8.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P133)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
——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9.试比较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分类制,其中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二级是低级分类单元,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单元用。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三者统一来划分土壤,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非定量化的),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制,其中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10.简述铁铝土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P219)铁铝土的主要特征
铁铝土因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质土壤矿质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黏重,其土体中部黏粒含量可达50%以上,年里的硅铝率在1.5-1.8之间,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化铁;铁铝土一般呈强酸性反应,土壤pH值在4.5—5.5zhijian ,且因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pH值由剖面上部向下部逐渐变小,同时土壤还具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4.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积温:就是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6.有效积温: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起始点并非物理学零度,而各有自己的生物学零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7.冻害:是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
8.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冷害。
10.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
11.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1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生长型: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总体形态特征,以习性为划分依据。14.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以反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15.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
16.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17.优势种: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物影响最大的种类。
18.伴生种: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19.演替顶极 P204 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
21.重要值:某种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频度反映了该种植物在群落全部成员中的重要性,将这三个数值合并,构成植物的重要值。
22、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
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是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二、简单题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75)(1)主导因素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3)生态因素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4)生态因素作用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P88)
阳生植物: 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中生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 3.旱生植物(P118)
- 生境:干旱环境,耐旱力强
①少浆液植物 生境;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代表植物: -骆驼刺,刺石竹等
适应特点: -1.体内含水量极少 2.尽量缩小叶面积 3.细胞中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 4.根系发达 ②多浆液植物
-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 仙人掌,芦荟等
- 1.根、茎、叶薄壁组织转变为储水组织 2.面积对体积比减小 4.生活史类型: ①一年生植物:其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环境恶劣时通过种子休眠安度,弱点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很难在高度上参与竞争。
②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在于多年占据一定空间,地上植冠每年都死去,却不需将光合产物转用于木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
③乔木和乔木状植物:要生长多年才能开始生殖,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作为资源投入到茎和根的生长,能占据高层优势,生命持续时间至少要数十年乃至千百年,生殖能力延续不断。
4.生殖策略:①r-选择植物的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小、竞争力弱、生殖早、种子多,如一年生杂草。②k-选择植物的寿命较长、发育缓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晚、多次繁殖,如多年生树木。5.CSR系统中的C、S、R分别指什么?
答:R型:杂草型植物 C型:竞争型植物 S型:胁迫型植物
6.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P174)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还表现在植物水平分布的
(三)层片
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层片或者相当于层,即该层由一个或几个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构成;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此时该层由若干层片组成,或是由附生植物或藤本植物构成
(四)季相结构
群落中层片结构随时间季节而变化,例如荒漠群落雨后迅速萌发的短生植物层片、落叶阔叶林春季树冠未长满新叶时的早春草本植物层片等,它们与种群物候变化共同决定群落的季相特征。此外,各种群年龄结构也随时间变化,而其幼年期与成熟期的植株密度和高度不同必然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7.演替和波动的关系(P200)
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①方向不定性;②变化的可逆性;③在典型情况下植物种类组成的相对稳定性; 演替是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现象贯穿在群落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一种渐变的现象,不易直接感觉。8.简述温带淡水中的演替系列(P203)
⑴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⑵、浮水植物群落阶段;⑶、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⑷、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⑸、木本植物群落阶段。9.植被群落分类的单位(P211)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10.分述陆地植被类型中的热带雨林(P257)和常绿阔叶林(P272)
(一)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
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②非洲雨林群系③亚洲雨林群系
(二).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1、.植被特征: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三、论述题(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1.论述我国植被、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闭卷
1.默写英语、汉语各200字:(20分)任选一
a.Nature by Emerson b.Auguries of Innocence by William Blake
任选一
c.《文心雕龙 物色》; d.《四书藕益解》重刻序 e.《莲池大师放生文》
开卷
2.阅读理解(10分)11.Pseudocommunities
3.英译汉10句(20分)The Earth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选一 Letters from a Chinese official 精彩句子
《寂静的春天》选一
4.短问答题 15题(30分)复习题、讲义、课件
5.问答题(20分)
12气团及其分类 13锋及其分类 14气候的形成 15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6低纬度气候带 17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8海及其分类 19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20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21我国河流的分类2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特点 23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24沼泽的成因和水文特点 25地貌成因26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7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 28成土因素29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30变性土
31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2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33土壤质量的内涵与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4生态因子与生物 35原生演替、进展演替 36生态系统的功能37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38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39城市生态系统 40生物多样性41马科耶夫亚欧大陆理想大陆的基本特点42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即纬度地带学说的要点(地带性分异规律)43道库恰耶夫建立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四个要点 44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45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46河流分类的原则 47海蚀地貌48泥石流及形成条件
近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 物流业被列为国家十大振兴计划之一, 具有极高的产业地位。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物流专业大学生是众多开设物流专业高校的重要办学目的之一, 也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提高物流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多管齐下, 本文从加强地理学教育的角度来分析。
2 地理学与物流的关系
“地理”一词始见于我国著名的经典古籍《易经》, “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 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地名学等分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现象, 还包括自然的人文地理现象或人文的自然地理现象[1]。地理学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空间关联为核心, 发展出不同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以不同的尺度来解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这些关键概念包括空间、时间、地方 (和区域) 、尺度、系统、景观、自然、全球化、发展、风险[2]。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3]。物流的本质是使有空间位移需求的物品克服空间距离的障碍, 完成其所承担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使命。物流不是人们的本源需求, 而是由人们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衍生出来的, 是人们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外在体现。物品空间位移需求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与消费群体分离以及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无论原材料还是商品等的位移, 都会涉及物流。物流创造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有效地联系了生产和消费,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活动。人类的聚居都是在适宜居住的地方, 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也在这些场所进行, 所以自然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经济地理, 因为任何社会活动、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进行, 物流是联系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纽带。
物流与地理学相辅相成, 关系密不可分。正如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 所有现象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 地理和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视角[4]。地理是物流活动赖以开展的空间, 地理空间是地理实体的存在形式之一。世界上没有脱离地理实体的地理空间, 也没有不处于地理空间中的地理实体[1]。无论是作为物流活动参与者的人, 还是物流网络的组成要素, 都是处于地理空间中的地理实体, 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在地理空间中完成。完成物流活动的基础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而交通网络的规划、布局、选线、确定运输方式和技术等级等, 以及物流节点的规划布局、选址、建设, 都是基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状况的全面考量。近年来,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人们群众的网购数量庞大, 物流企业在城市中布点, 必须对城市的地理情况具有深入的了解。
3 地理学对物流专业大学生意义重大
地理学作为一门具有深厚自然以及人文传统的学科, 具有一门拥有独特体系而自治的学科体系, 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所用方法十分广泛和多样, 地理学对物流专业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流专业是许多高校开设的工科专业之一, 旨在培养掌握物流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组织及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 必须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素养。
首先, 地理学知识十分重要, 也极其必要。例如从事物流节点规划, 必须熟稔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以及地图学、地名学等。物流节点必须坐落在交通便利之地, 物流节点规划要基于现有的交通地理条件, 很多时候无需也不必进行“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式的重新开辟, 因为物流联系千家万户、深入大街小巷, 低成本、高效率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物流中心、物流园、货运场站、港口、物流 (快递) 营业点等物流节点的选址, 首先考虑的就是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地理条件, 其次就是区位等经济地理状况, 因为地理位置对于建设投资以及建成之后的物流成本和运营费用,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其次,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也会使物流专业学生受益。地理学对于认识、掌握产业布局规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流的研究与实践中, 物流作为沟通地域中的生产与消费的环节, 特别注意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物流业的发展情况、物流量的预测等, 一般都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 并且大量地采用了空间地域的分析方法。1947年著名的无党派人士张奚若应《清华周刊》之邀为清华大学36周年校庆题词:“学问要往大处着眼, 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虫小技。”地理学可以使人更具宏观视野, 例如物流节点规划可从大交通、大物流的角度,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 先进行区域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宏观分析, 再进行物流节点体量、设计等方面的微观分析, 而不是仅囿于狭隘的假设的理想情况下的以距离最短、运输费用最少, 这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物流专业大学生的地理学教育现状
地理学是物流专业重要的基础科学, 地理学素养对于物流专业大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习与应用, 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理学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之分析问题更具地理视野。物流学科主要沿着物流理论政策研究和物流生产经营实践两个方向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从事超前的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政策研究、物流规划设计, 还是从事物流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实践活动, 都离不开地理学。
加强物流专业大学生的地理学教育很有必要, 但在物流专业大学生培养中, 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对于物流专业大学生的地理学教育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学校基本没有开始地理学课程, 只开始了地理学的相关课程。而且没有开设地理方面的必修课, 选修课少, 其它的教育形式几乎没有。当前就业率是衡量专业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 职业化倾向严重, 学校无论是在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方面有些过分地强调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有意无意之中弱化了诸如地理学这样的基础教育。国内几所高校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地理学课程的情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以上各高校物流专业培养计划
从这几所高校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可以看出, 开设的大都是地理学相关课程, 而且绝大多数是选修课。
5 对于加强物流专业大学生地理学教育的建议
首先, 要充分认识加强地理学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物流专业的学科负责人, 还是教师、学生, 都应该充分重视地理学教育对物流专业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的重要性, 在制定物流专业培养计划时, 才会开设地理学或相关课程, 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灌输此类内容, 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其次, 在课程设置上, 可以在一年级开设一门《地理学概论》, 全面介绍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研究方法。使物流专业大学生了解地理学以及地理学与物流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张子和[5]所说的:“地理教授之目的, 其在实质的方面:第一, 对于本国授以明瞭之地理观念;其二, 知地球表面与自然之关系;第三, 知人类生活与地球表面之关系。”再在二三年级开设诸如《城市规划》等之类的课程, 使学生“胸中有全局, 手中有典型”。
第三, 学校、学院应该积极地为物流专业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学学习氛围。良好的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 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的热情, 鼓励学生阅读地理学的经典读物。地理学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 而且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及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在寒暑假期间, 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各地或城市的地理情况。
参考文献
[1]蔡运龙, 叶超, 陈彦光, 阙维民.地理学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9:1-39.
[2]Clifford, N.J., Holloway, S.L., Rice, S.P.and Valentine, G.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2nd edition)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9.
[3]高凤莲, 舒良友.物流学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8:6.
[4]Rediscovery Geography Committee.Rediscovering Geography: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关键词:反拨作用;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backwash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with 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 Data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70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at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brought strong backwash on the studying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but weak backwash on the study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although mos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ought that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are not suited for improving spoken English. It also advance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ts positive washback in future practice.
Keywords: backwash; college English;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反拨作用是语言测试社会效果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1],它是语言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2]。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某种语言水平,同时也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还提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3]。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符合《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对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学者对英语口试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主要涉及口语测试手段、测试方法、评分方法、评分信度、任务复杂度与难度以及非面试口语效度[4-12];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设计、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必要性、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测试的命题、诊断性测试、测试模式、测试研究的热点、测试程序及评分系统测试体系设计、英语测试与英语口语的关系、英语测试现状及分析[13-27];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28-30]。可以看出,关于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大都集中在CET等大规模考试中。期末考试虽然不像其它大规模测试那样直接影响考生的命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着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和是否重修甚至退学,甚至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研究大学英语期末测试也是必要的。近些年也有一些关于非英语专业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的研究[31-34],但运用实证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如何?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抽取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共70名,其中男生30名,女生40名,发放问卷70份,回收67份,有效问卷61份。抽取该校英语教师14名,发放问卷14份,有效问卷14份。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2个开放式、28个封闭式。教师问卷由26个问题组成,2个开放式、24个封闭式。问题涉及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
1.3数据收集和处理
根据唐耀彩,彭金定(2004)的问卷,在试用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和优化,形成现有的问卷。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在2013年6月底前收集完毕,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问卷收回后编号,并输入电脑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与讨论
2.1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
表1 对五项基本技能的认识
Table 1 The cognition of five basic English skills
从表1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口语是他们最重视也是工作后使用频率可能最高的技能,学生最难提高和最急于提高的是听力,这和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说明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听说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是符合学生和社会要求的。
表2 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
Table 2 The attitudes towards oral English learning
表2中近一半的同学对英语口语感兴趣,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学好口语是一种负担,近1/3的同学认为学好口语有助于找好工作,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有必要举办期末口语考试。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口语学习和考试很认同,但学好口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易。这更要求英语教师改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增强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
2.2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
表3 英语期末口试对英语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Table3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English study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methods
表3中1-2项为教师问卷,3-8项为学生问卷。大部分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英语口语学习并参加英语口语活动,但大部分同学均没有进行课外英语口语学习或参加课外的英语口语活动,只有少数同学坚持利用各种方式练习和提高口语。教师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脱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口语的检查力度,同时学生要想提高口语,要加强自身的主动性,主动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进行口语练习。可以得出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但只产生了弱反拨作用。
表4 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水平的影响
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English level
表4是英语期末口语考试是否能帮助提高英语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这也说明加强大学英语期末口试的必要性。
2.3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态度的影响
表5 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口语学习态度的影响
Table 5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s oral English learning
表5显示出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有必要开设口语课,而且有必要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大部分同学认为进行期末口语测试是必要的,因为参加口语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看法与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可以得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大学基础阶段(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相对较多,专业课较少,有足够时间进行口语学习和练习,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少有高校在基础阶段专门开设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开设的听说课程大都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听说能力甚至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加强基础阶段的英语听说教学势在必行,这与《课程要求》相一致。
2.4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表6 英语期末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Table 6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表6显示出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认为英语期末口试能促进口语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对口试的认识对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口试的规范化,使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起到正反拨效应,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英语口语尤其是英语口试知识的学习,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但也看到大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利于提高英语口语。目前该校使用《新版综合教程》和《新视野视听说》两套教材,由于学生大多备考大英四、六级考试,课程内容还是以读写为主,虽加强听力教学,但学生和老师对口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要提高英语口语,就要继续加强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需要。
主观题中,所调查的学生中,43人对我校口语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他们的建议包括引进外教教授口语课,开设英语角活动,建立口语交流和应用的网站,开设英语口语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39名学生对英语期末口试提出了看法。他们提出口语考试形式要学生自己选择,不设定口试范围,学生可自由选题,口试前老师给出几个话题让学生准备,口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比例适当,考题要偏实际应用。而所调查的所有老师均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老师建议开设口语课程,增加英语听说的课时量,加大口语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从以上可以看出,期末口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
以上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方面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却只产生了弱的反拨作用。
造成英语期末口试对学习态度产生强的反拨作用的原因可能为:第一,当今就业竞争压力大,而良好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找到好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第二,口语考试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综合成绩测评,英语口试能逼迫学生加强口语的练习和提高。而造成英语期末口试学习方法产生弱的反拨作用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现在国内的英语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写译等笔试能力,对口头表达考察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就会在阅读等其它方面多下工夫,而在口语上少下工夫,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有口试,但只有少数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才能考试。第二,口语考试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占英语总成绩的比重较小。第三,校内目前英语口语课程和活动欠缺,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练习和提高口语的机会。
要促使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产生正反拨作用,需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规范大学英语期末口试,提高口试在英语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开英语口语相关课程,加强开展英语口语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内外各类英语口语比赛,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目前该校开设《英语实用口语》选修课,将英语口语成绩计入学期英语总成绩的举措(占总评成绩的10%),不仅对老师英语口语教学有帮助,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使学生有日常交际的口语能力。
结语
本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反拨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1)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口语很感兴趣,认为也是找到好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学好口语是一种负担;2)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加强口语练习,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课下坚持英语口语活动,教师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脱节;3)英语期末口语考试使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但对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只产生了弱的反拨作用;4)大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期末口语考试能促进学生口语水平和素质教育,但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利于提高英语口语。
本研究的启示:1)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英语口语学习检查力度,建立评价机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英语口语水平;2)加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考查力度,提高英语口试的比重,促进英语口试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正反拨;3)改善英语口语教学,开设英语口语课程或增加英语听说课时量,营造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本研究的限制:本研究受样本和研究工具的限制,尽管样本是通过随机抽样,但样本较少,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以后可以扩大样本加强口语考试反拨作用的检验;本研究对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探讨,但口语反拨不仅体现在学习者身上,一方面可以对不同任务难度、不同形式的任务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师、高校管理层、教材编写人员、家长以及用工单位人员等通过访谈、问卷等对口语反拨作用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 F,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杨惠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J].外语界,1999(3):48-51
[6]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l(l):74-78
[7]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72-79
[8]张文忠,郭晶晶.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J].现代外语,2002(1):98-102
[9]熊敦礼,陈玉红,刘泽华.大学英语大规模录音口语测试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83-287
[10]何莲珍,王敏.任务难度及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度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3(2):172-179
[11]郭茜,邢如,沈明波.口试评分规范化与信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3(增1):135-139
[12]易千红,曾路.口语测试中的评分模板设置与应用[J].现代外语,2004(l):98-102
[13]黄萍.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看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21-23
[14]文渤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探讨[J].外语界,2000(3):57-60
[15]陈彩霞,李志梅.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9-81
[16]吕长竑;宋冰;王焰等.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6(3):72-80
[17]周忠新.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探讨研究[J].教学研究,2007(30):44-48
[18]王檬檬,韩菁.关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7):33-34
[19]陈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模式与教学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l2):131-134
[20]高丙梁.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热点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l):92-96
[21]张蓉.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3):136-138
[22]刘晓燕,周俊英.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设计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l):131-134
[23]张晓松.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19-21
[24] 古力斯旦木·哈德尔艾山;陆向鹏.大学英语测试与口语教学[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8-130
[25]宋晓春.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现状及分析[J].语文学刊,2009(4):153-154
[26]黄振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与能力的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56-58
[27]韩海艳,魏丽娟.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研究[J].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1(2):105-108
[28]唐耀彩,彭金定.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2004(1):25-30
[29]陈纪梁,陶伟. 谈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及其反拨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1():82-84
[30]王永,刘瑾.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和实践[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6):112-116
[31]贾绍东,杨云升. 大学英语期末大规模口试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54-56
[32]兰丽伟,张清东. 大学英语期末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08(2):99-101
【大学自然地理学期末】推荐阅读:
大学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0-17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09-17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题10-31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05-27
倾听自然,感受自然作文05-31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07-07
感悟自然600字精彩四年级关于自然作文11-14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11-17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大自然的声音01-22
从自然灾害辩证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