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第二课时(共9篇)
(一)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二)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一)、预习交流,认定目标: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预习交流.(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生二: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粉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富有诗意又好壮观!
生三: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大片大片的高原像白象在奔跑,远远望去,雪山与蓝天相交接,似乎是在和天公比高低呢!那种辽阔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生三:“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只识”要重读,并且要停顿一下,感觉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批评更严厉些。(示范)
生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得要慢,“俱往矣”语调上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但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现出毛泽东那天之骄子的自信来。(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 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五)、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六)、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宏图惊世界,有腊梅傲雪霜。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请学生对对联:上联
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哉!
下联
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2、结合诗词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雪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用雪花形状)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教案
一读,感知诗意。
1、了解创作背景。
2、识记生字生词。
3、整体感知评价。
二读,读出音律美。立足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充分体验诗歌精粹的语言。
1、读出层次。
2、读出节奏。
3、读好韵脚。
4、读好重音。
三读,读出图画美。充分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引导学生渐入诗境。
1、读出意象。
2、读出意境。
3、再现意境。
四读,读出崇高美。穿插背景资料,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充分体悟毛诗的崇高之美。
1、读出诗词的气势。
2、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3、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五读,个性演读,熟读成诵。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个性化演读,达到熟读成诵。
《沁园春 •雪》课堂教学实录
师: “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很重视“诗教”,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虽然远离了诗歌,但是,诗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体裁中纯粹的、最凝练的,如果把文学比作项链的话,诗歌呢,就是项链上镶嵌的熠熠生辉的宝石。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颗美丽的宝石啊?
生:(齐)想!
(环节一:朗读,个别指导)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板书题目)。我们既然是诵读诗歌,首先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我提一个基本的要求:大家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做到不误读、不加字、不漏字。谁来?没有自信?两位了——大家知道什么叫自信吗?
师: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我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自信就是自己不难为自己,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你不要想着一上来就诵读得跟央视的播音员一样,你就把你自己的真实水平读出来就行了,别难为自己,是不是?你来试试?生8:(诵读全诗)。
师:多么清脆的声音啊!读得字字响亮啊,不过我纠正一下,读“分(fèng)外”不是“分(fēng)外”。好,基本上能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高一步,大家说我们怎么读就能比刚才读的稍好一点点?好,你先说。
生8:我觉得应该再读出些气势。
师:怎样的气势?
生8:因为毛泽东主席的词比较豪放。
师:词可分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像大家学过的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也用同样的声音来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感觉怎么样?
生9:老师读得非常好。
(众生笑)
师:你也打算这样读吗?好,好就错了!毛主席要是听到你这样给他读《沁园春•雪》,我想他是不会原谅你的。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要读出豪放的情怀,豪迈的气势来,毛泽东这首诗词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的?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10: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师:从这个背景资料,大家说说对我们理解这首词有哪些帮助?
师:你听到什么时候写的?
生12:1936年2月。
师:是的,1936年的2月,长征已经胜利结束,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已胜利到达了陕北,你想毛泽东带领着这么一支破衫褴褛的队伍,在数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每个开动自己的两条腿,纵横驰骋数万里,横跨十一个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你想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3:特别高兴。
师:嗯,咱还学过一首《长征》,《长征》最后两句是——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对了,岷山千里雪,“更喜”,一个“喜”,三军过后尽开颜。欢颜,欢笑,对不对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来到了秦晋高原,一场大雪过后,毛泽东登上海拔千里的塬上,“塬”就是丘陵,登高远望,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传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还交待了什么?听出来了吗?(生13摇头)没听出来。细心的同学呢?听出来了吗?好,你来。
生14: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师:还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历史把毛泽东推到了中国革命的风头浪尖,这样一种斡旋乾坤、把握今朝的历史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了。大家知道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他在像你们这般大的时候,就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带着这样的豪迈之气,这样的承担历史重任、心系天下的胸襟抱负,大家来诵读这首《沁园春•雪》。生15:(诵读全诗)
师:老师觉得你的诵读有很大的进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你处理的比较得当,比较得意?把你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5:就是最后几句,就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读出一种豪放、倾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阕写“北国风光”,如此的妖娆,所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我们的祖国太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师:她读的很得意。生15:我觉得要读好在韵脚。
师:哦,韵脚。
生15:“北国风光”,“惟余莽莽”,“原驰蜡象”,“光、莽、象”几个字要重读。
师:要重读,要注意韵脚。诗歌诗歌嘛,是歌就要讲韵律。你看毛泽东写诗词他经常押这个“ang”,它比较响亮。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到火车站接一个人,“李阳”,大老远就能听见。你要押别的韵,你像“i”,“晓乙”,别人就听不到,所以填词的时候这个也很重要,押“ang”,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大家在读的时候这个韵脚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来读——“惟余莽莽”。好,还有哪位同学在来试一试?生16:(诵读全诗)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了。
生16:我仿佛是站在高山上,从高处俯看白雪覆盖着的大地,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师:感觉找到了。老师再提一点小建议好吗?
生16:好!
师:老师觉得前面的读得低缓一些比较好,“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太可惜了,是不是啊?他们对不上祖国这样的大好河山,“俱往矣”,就像一个巨大的铁扫帚一样,一扫而过,历史的尘埃都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看今天我们这些人。最后这种昂扬的、向上的情感就出来了。
能不能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来辅助一下你的诵读?当然,不是花里胡哨的,不是有意加的,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情感表达的方式,我是希望我们同学们不论读书也好,读诗也罢,发言也好,能够很自信的、能够面带微笑看着你的老师、你的同学,然后略加手势,既很礼貌有很风采的来展示一下。今天大家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舞台,那么就请你站在舞台的聚焦处,把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展示出来。我来给你引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16:(诵读下阕,加手势)
(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重复生的手势,伸出手来指在地上),这个动作做得好啊,毛泽东的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势就出来了,是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向下的手势),看到地上去了,错了,应是看到天上去,豪迈上去了,昂扬的斗志就有了。是不是?
生(齐):是。(众生加手势自由朗读)
(环节二:朗读,小组展示)
师:同学们记住了,大家不仅是听众,也是评委,要做一下点评,好不好?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的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一起来研讨。
师:你们自己比较得意的地方,读的很好的地方是哪里?
生17:我觉得是下阙的后三句。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读出了那种气势。
师: “数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是一个,是吧?是我们这些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众。这样,我们一起读,这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势就出来了。
生17:我觉得我读的那一块应该压低,就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读出了那种柔美之感。
师:咱们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描写白雪覆盖后的小山时,作者这样写道——(生随)“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像娇羞的少女一样,这种美好的感觉就读出来了。
师:(走向另一小组)你们呢?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他们啊?那就“还看今朝”,看你们的了。来,开始。
师:我特别想给他们点评一下,行吗?你们这个设计较其他组很明显的优势是你们注意到了词分上下两阕,大家看到没有?我刚才讲词都是将格律的,“沁园春”它是一个长调,一共是114个字,上下两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下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三二,这个地方不一样,对不对?都是由一位女同学领起。然后再看“望长城内外”,这个“望”叫做“领字”,一直领到什么地方呢?直贯一下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下面也是一样,“惜”,惜到——(众生)“只识挽弓射大雕”。最后,“须晴日”、“俱往矣”三句,都是齐读。我觉得他们在处理的时候,上阕、下阕这种结构感、层次感把握得很好。是领的,上阕领,下阕也领;是那个男同学读的,上阕读这个地方,下阕还读这个地方;是合的,上阕一起来,下阕也一起来。(师对第一组)是不是?你们说呢?你们再给他们点评几句。
生19:我觉得他们该有气势的地方都一齐读,比较普通的地方都由女同学读。
师:什么叫普通?(生笑)
生19:不是很具有气势的部分。
师:噢,就是比较婉约一些的,是吧?“红装素裹”让给女同学来读。
师:就这些,你们有别的意见吗?
生20:我觉得他们有气势的地方齐读的比较好,但是缺少气势,没有那种气概。
师:你指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大家以后在读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不单单在技巧上我们要有所突破,更重要的要有一种感觉,中国古代读经有一种说法,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你读诗也好,读经也好,你在读他,他也在读你,这是一个共鸣和交流的过程。你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觉,比如说我这里有这么一个材料,是著名作家方纪在《挥手之间》写的一段文字,其中谈到了《沁园春•雪》,(屏显)他是这么写的:“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我们在前线,在炮火声中,在闪耀的火光里,望着战士们持枪跃进的身形,这首词的思想和情绪就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我们置身于词的境界中了。词里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整个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明。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当代的‘风流人物’”。这是方纪在前沿阵地他感受到的《沁园春•雪》,每一个字都燃烧起来,照得灯火通明,他感受到了一种持枪跃进的力量,去鼓舞着大家把握今朝。我想,我们今天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感觉,最成功的诵读就是在于把这文字在你脑海当中变成可视的形象,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当你读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你的眼前就能出现凛冽的寒风,漫天飞舞的雪花,茫茫的北国大地,能出现这样的形象,这时候这首词就在你脑海中活起来了,你把你的这种情绪用你的声音传达给所听的人,那就不一样啦。下一个小组再来!
(组3展示)
师:给他们点评一下点评不要那种大而点之的点评,比如说具体到哪一句、哪个字怎么处理比较好,说说?
生21:我觉得开头他们读得好,读出那种大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毛主席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你看,选用的这些意象——长城、黄河,长城、黄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啊!这意象大,数字也大,“千里”、“万里”,可以说诗人是“精骛八极,视通万里”,站立于天地之间,那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境界啊!我觉得他讲的这点很好。你再来试试。我来给你开头,师:《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让他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还是我来开头,《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笑)
师:你再来读。不要看屏幕,你现在就站在海拔千里的丘陵之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展望着祖国美好的前程,我们即将要奔赴抗日前线,我们将要担当起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来读——《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好,有点意味。你来点评一下吧
生25:我觉得他们下阕第一句读得不好。
师:怎么来读比较好?
生2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读得太普通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25:生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何为“折腰”啊?
生25:倾倒。
师: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点头哈腰,但是我们要为江山而怎样啊?
生:(齐)折腰!
生25:还有他们上阕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没读出气势。
师:怎么读有气势?
生2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哎,对了,在毛泽东的眼里,群山如银蛇一般舞动,高原如蜡象一般奔驰,是不是啊?他们都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在那里与老天比高低。
“有第一流的胸襟,第一流的学识,才有第一流的真词”。在唐代有一首写雪的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非常形象吧?雪下大了不是“江山一笼统”啊,都看不出来了,白茫茫的一大片呀。“井上黑窟窿”,那个井啊,古代的那个井口,雪盖不上,看着像眼睛一样(生齐)黑1“黄狗身上白”,盖上雪了,白狗就身上肿了,比平日大了许多。毛泽东笔下的雪景,那高原、群山像奔驰的蜡象,狂舞的银蛇,“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一种精神啊,这是他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表达,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好斗的这种精神贯穿整个诗作。下面,就让我们意气风发的、斗志昂扬的再来读这首词。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
望长城内外,(男齐)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领)
惜秦皇汉武,(女齐)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给大家搞了这个分工,不一定比你们的更加高明,但大家照着这个呢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学们抬起头来,坐正了,很豪迈的,雄健的,很自信的,我来开始,《沁园春•雪》,1936年2月,毛泽东。——
一、预习完成
1、搜集作者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常识,了解清楚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了本词?本词公开发表后有怎样的社会反响?
2、字词练习
(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意
红装素guǒ( ) 稍逊( )风骚 一代天jiāo( )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原chí( )蜡象
(2)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只) 大河上下(黄河)
B、略输文采(差、失) 稍逊风骚(差、失)
C、须晴日(必须) 俱往矣(都)
D、数风流人物(数得上、点算) 原驰蜡象(奔跑)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沁园春•雪》的词牌是 ,题目是 。一首词的词牌决定了词的 ,题目决定了词的 。
(2)历史上,宋代是词的繁荣期,涌现出了以 、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 、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3)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雪》属于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属于 。
(4)秦皇汉武指的是 ;唐宗宋祖重要的历史事迹分别有“贞观之治”和 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完全文,思考问题
(1)词的上片写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词的下片写什么内容?又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3)上下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过渡的词句是什么?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交流质疑
小组交流学习结果;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三、再读学习表达方式
细民课文,小组讨论本词是如何把写景、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
1、写景部分,写出了怎样的美景?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或句子有哪些,说说你的理解?
2、对历史人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借此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文章上下两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班级交流学习结果。
四、诵读体味
词人在中国革命的光荣征程中,于雪后有感而发,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远大的抱负和雄伟的气魄,我们读本词时,该怎样把握词的重音、停顿、语气调子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呢?
1、听录音范读
2、练习朗读,用铅笔在课本上标出读法(节奏、重音、语气调子等)并在小组内进行比赛评比,看谁读得最好。
3、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表演词朗诵,他组学生点评。
4、练习背诵、
五、练习巩固
1、按要求默写
(1)写北国风光静态之美的句子是 。
(2)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
(3)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选择题
(1)下列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A、上片侧重议论,下片重写景、抒情贯穿全词。
B、上片侧重写景、抒情,下片重写景。
C、上片重议论、抒情,下片重写景。
D、上片重写景,下片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3、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下片写的是 。联结上下两片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4、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做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对加点的词进行品析
(2)作者对这些古代英雄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5、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
(1)词中“风流人物”指的是谁?
(2)作者为何有如此的自信呢?
二、介绍词的知识: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五、新课讲授: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3、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6、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7、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8、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9、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课后练习
背诵上阕
(1936年2月)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重点: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⑴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⑵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
(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寻京>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诱导激发
1、导语引入新课:
生活在北方的我们,对雪并不陌生,早已司空见惯了,可是诗人对雪却情有独钟。诗仙李白面对纷飞的大雪,产生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惆怅;边塞诗人岑参面对突降的大雪,产生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伟人毛泽东登高望远,面对弥漫的风雪,产生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走进《沁园春 雪》,去领略北国的风光,感受伟人那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吧。(板书课题——沁园春 雪)
2、解题,回顾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2)温故而知新: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阙。
3、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魂,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代表作有《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七律长征》等,作品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全集》。
4、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名词。
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 雪》。当即,《新民晚报》登载了此词,重庆整个山城都轰动了。
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求他的御用文人日夜埋头写作以写出一首在气势上、意境上胜过这首的词。然而,那些御用文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没有写出来。于是这首词就更加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
5、字词过关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沁园春_____ 惟余莽莽______
稍逊______ 数风流人物_____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风骚______ 江山多娇
(2)、词讲究押韵。《沁园春·雪》押的是____韵,依次写出韵脚(押韵的字)
飘 滔 高 娆 腰 骚 雕 朝
第二环节:自学质疑
1、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边听边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眼前出现诗中的画面。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抑扬停顿,拖音,重音,轻音,有节奏,要读出感情,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韵美,读出豪迈情,在朗读时感受词句的磅礴气势,体会词人的博大胸怀。
学生朗读训练:
学生根据朗读指导的要求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教师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后再找两名学生进行朗读,直到学生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读出豪迈的气势为止。
第三环节:释疑答难
回归文本,诗人写的词虚实结合,想象丰富,启发学生眼前浮现出几幅画面(“雪中图”,“雪晴图”,“历史英雄图”,“今朝风流人物图”)
(一)设问思考 :
1、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文中的“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3、词中虚写雪景的一个句子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词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四环节:教读课文
(二)学生探究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侧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上阙写景,抒发了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阙议论抒情,纵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的远大报负。
2、诗人是怎样由上阕的写景抒情转到下阕的议论抒情的?你从哪个字中读出诗人评价历史英雄人物的态度的?
3、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惜”字又委婉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缺少文学才华。“惜”字还包含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魄,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
主旨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含义:新的风流人物,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雄壮宣言,是全词主旨所在,是点睛之笔。
5、历代帝王在历史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已灰飞烟灭,今朝的风流人物又指谁呢?
指诗人自己,也指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过去的都已过去了,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欣赏秀美山川,并能承担起振兴中华重任的人,还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这样的风流人物应该具有军事家的胆识和艺术家的气质,一定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定能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6、纵观全词,你从哪几句词中读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本课重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登高望远,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第五环节:综合训练
1、说说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略输文采 惜秦皇汉武
2、《沁园春 雪》中“沁园”是( ),( )是题目。
3、“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原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的
( )和( )(时代)( )作的( )里的
( ),课文中指( )。
4、写出含“雪”的成语和诗句:
雪中送炭 风花雪月 雪上加霜 冰天雪地 阳春白雪
诗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六环节:归纳总结
指名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及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布置作业:
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之中学会把握重点。同时利用课文录音,引导帮助学生注意在诗词朗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⒉在诗词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解决、老师总结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4、在教学结束后,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巩固。我设计了练习题,对这首词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我还设计了作业题,检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多加研究、探索,能通过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诗词的分析过程,体会出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
理解分析能力
教师方面
【沁园春雪教案第二课时】推荐阅读:
《沁园春雪》教案04-17
01沁园春雪教案06-13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03-14
沁园春雪教学案10-25
沁园春雪的书法03-18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学设计02-12
沁园春长沙教案1-3课时06-02
沁园春 长沙教案10-14
沁园春长沙最新教案10-19
《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