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精选11篇)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1

设计意图:

在我园课题《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美的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引领下,我班开展了《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子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幼儿兴趣点较高,也能帮助幼儿感受丰富的图画,积累相关经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鸵鸟的故事》。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的欣赏以及相关操作示范的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更清楚的向全体幼儿展示操作的过程。本次活动中采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拓印添画,让幼儿大胆形象体会拓印添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鸵鸟的外形特征并大胆表述出来。

2.尝试运用辅助材料进行拓印添画。

3.体会操作的乐趣。

重难点:

运用辅助材料进行拓印添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见过鸵鸟;并且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

2.物质准备:彩砂纸、油画棒、钢丝球、黑色颜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鸵鸟,观察外形特征

1.播放鸵鸟视频

师:今天来了一群朋友们,看看他们是谁?

师:原来是鸵鸟啊,(一张鸵鸟的图片)。它长什么样子?

师:还有哪里也是细细长长的?(脚)

师:你们想走近一点看看吗?你们想看哪里?(孩子想看哪里就点出来)

点头图片:看看它的眼睛什么样的?(大大的、圆圆的)眼睛上面还有?(长长的睫毛呢)

师:那它的鼻孔和嘴巴呢?

师:哇,嘴巴上面的颜色还有点粉粉、红红的呢。

师:还想看哪里?(幼儿)脖子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上面还有点小绒毛。

点身体:

师:你想看哪里?(请一个幼儿)

点脚图片:师:它的脚是什么样的?

(分析:这里先播放鸵鸟的视频导入活动,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幼儿对鸵鸟有所了解,并且仔细地观察,出示图片,细致地从头到尾观察请幼儿讲述鸵鸟的`外形特征,这些都为后面绘画鸵鸟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讲述三只鸵鸟的故事

1.师:看看这里有几只鸵鸟?(3只)那今天老师就讲一个鸵鸟三兄弟的故事吧,有鸵鸟三兄弟生活在一起,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他们喜欢在外面走走、看看,但也会遇到一些危险。

2.师:有一天下午,鸵鸟三兄弟在沙漠中玩耍,突然遇到了一只狼,老大它赶忙抬起了它那长而有力的脚,把狼给踢跑了。老二则甩起了它的脚,大步大步想跑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老三最胆小,它马上把头埋在了沙子里)把自己藏了起来,这样就不会发现它了。

幼儿观察图片讲述。

3.师:你们看看,找一找谁是老大、老二、老三?为什么?

4.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它脚像在踢?(一条腿直直的、一条腿弯弯的)跑?(2条腿都分得很开)埋起来?(脖子弯弯的)

5.师:老师讲了一个鸵鸟三兄弟保护自己的故事,鸵鸟们还有许多故事,看看它们在干什么?(你来猜猜看)。分别出示三张图,幼儿讲述。

第一张:鸵鸟一家的故事。

第二张:在树林里,一直鸵鸟弯着脖子,在整理自己的羽毛。一只鸵鸟在望着望着远处的风景或者望着同伴。原来是鸵鸟在树林游玩的故事、欣赏风景的故事。

第三张:一群鸵鸟在沙漠里比赛跑步的故事。

总结原来是xxxx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就要画一画鸵鸟的故事。

(分析:此环节通过讲述故事鸵鸟三兄弟来引发幼儿思考并寻找图片上的老大,老二、老三感受鸵鸟的不同动作姿态,再出示)一些其他的鸵鸟的图片,激发幼儿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为后面画鸵鸟的故事做铺垫。)

三、认识材料,拓印并添画

1.师:(实物投影)我们要用这些材料来作画,你认识这些材料吗?(砂纸、颜料、蜡笔等)这些我们都知道,

2.师:这个新材料,你们认识吗?(出示钢丝球)怎么用呢?(老师示范印)放在颜料里蘸一蘸,放在上面印一印,看看变成了什么样?(圆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教师出示印好的很多圈在白板上。师:看看,这里有几只鸵鸟?猜一猜(幼儿猜测)

4.师:到底有几只呢?我们来看看(出示画好的图片),你觉得这5只鸵鸟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还有头、脖子、眼睛可以用什么材料呢?(油画棒)

(分析:这个环节交代清楚绘画所需的材料,有助于幼儿的操作。主要是出示钢丝球,激发幼儿的兴趣,采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拓印添画,出示绘画好的鸵鸟的身体,让幼儿猜测,如果被挡住了鸵鸟该怎么画。)

四、幼儿操作

师:那你的鸵鸟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故事呢?这里有红色、咖啡色、蓝色、绿色的砂纸,你去选一选。编一个鸵鸟的故事。

(分析:这个环节主要教师引导幼儿去操作绘画。让幼儿选择好自己想要画的鸵鸟的故事。)

五、欣赏幼儿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

师:(1)鸵鸟们真是发生了好多有趣的故事呢,谁想来介绍你的鸵鸟?(2)这张是谁的?也来介绍一下。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2

卢梭的《丛林组画》枝条自由伸展,叶片描绘精细, 动物和人都掩映在高大的灌木丛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根据我对卢梭作品的理解、感悟,以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审美水平的了解,我选择了组画中的《奇异的景色》让幼儿欣赏,因为这幅画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幼儿喜欢的动物和鲜艳的果实。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大胆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2.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感受画面的幽静 、 神秘。

3.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想象作画 ,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丛林组画》和真实的热带雨林PPT,铅画纸,同色系的各种绿以及红、黄等颜料,鸡毛、鸭毛、 落叶、谷穗、积木等,《冒险岛》音乐。

经验准备:教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幼儿已有树叶印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配乐欣赏,表达对作品的整体感受

出示作品,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幼儿讲述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和初步印象。

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开放性的 、最基础的问题 ,能让孩子将自己最先看到的、画面最显著的特点表达出来,如看到许多树、鸟、果子、花,等等)

问题二:这是在哪里呢?

(具体地域的提问,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作品表现的主体———丛林,对丛林形成初步印象)

问题三:这幅画看起来感觉怎么样?

(配合画面的音乐渲染了丛林的幽静 、神秘 ,有的孩子说“像玩冒险游戏的地方”,有的说“感觉很害怕”, 有的说“有点暗”。 孩子们的回答契合了作品最主要的特点)

二、细致欣赏,深入感知作品的艺术特点

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细节部分, 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1.感知作品色彩的特点。 师:这幅画为什么看起来 很暗? 除了深颜色还有些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感受作品以深绿色为主 ,同时 ,运用了跳跃、鲜艳的颜色和多种绿色)

2.感知作品构图的独特 。 师 :找 找看 ,丛林里藏了 多少只猴子,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发现这些猴子呢?

(利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 “藏猫猫 ”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层次感与纵深感, 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一层一层的树太浓密了, 把猴子遮住了。”“猴子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差不多,不容易发现。” 教师及时帮助孩子提升对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理解:“猴子前面是一层一层的树,后面又是一层一层的树,天空看起来好远啊! ”)

3.了解作者和作画的背景。 师:这幅画是法国一位叫卢梭的画家画的,他从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树木、 水果、 动物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他画了许多幅有关丛林的画。

三、观察比较,把握丛林组画的内在特质

1.欣赏《丛林组画》PPT。 师:你们发现这组画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 引导孩子们整理 、 概括对 《 丛林组画 》 的整体印象,把握组画的共同特质:都是茂密的、占满了画面的森林;都有奇异的花果、可爱的动物、神秘的人隐藏在森林中;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尤以深绿色为主调)

2.欣赏热带雨林 PPT,感受真实的风貌。

3.比 较理解 。 师 :卢梭画的丛林和真实的丛林相 比,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领孩子观察比较,加深对作品创造想象和艺术加工的理解,为下一步大胆表现奠定基础)

四、想象创作,充分地表达表现

1.引导想象 。 师 :我们也来画画丛林 ,你画的丛林 长了什么植物? 有哪些动物和人在里面呢?

2.讨论新“绘画工具”的使用办法。 教师出示鸡毛、鸭毛、落叶、谷穗、积木等,提问:你会怎么画 ? (用树叶印,用鸡毛拖画,用谷穗蘸上颜料甩,等等)

3.幼儿作画。 先投放深浅不同的绿色颜料,供幼儿画丛林。 待幼儿基本完成丛林的绘画后再投放红、黄等颜料,让幼儿添画果实、动物、人物时选用。

(提供丰富的材料 , 让孩子们在玩材料的过程中, 大胆探索不同材料的绘画方法和呈现的不同效果,体验创作表现的快乐。 红、黄等颜料在幼儿绘画丛林基本完成后投放,是为了避免干扰,确保重点:用深浅绿色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4.教师个别辅导。 (1)运用同伴示范法引导幼儿选用不同材料作画。 (2) 通过个别对话帮助幼儿丰富画面。(3)借助环境暗示———滚动播放《丛林组画》PPT,给有困难的幼儿带来一些参考。

五、展示作品,同伴间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师:你画了什么? 是怎么画的?

2.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你们画的和大师画 的一样吗? 你觉得谁的更漂亮? 为什么?

3.教师总结性评价 ,引领幼儿的审美 。 师 :卢梭作品更多地选用深绿色,丛林茂密,层层叠叠,看起来很深远。 小朋友更多地选择了浅绿色,看起来更明亮,让人感觉很舒畅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欣赏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

1.回应 。 在欣赏活动中 ,没有单一说教 ,而是通过不断融合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更巧妙的连接 (有效回应),来达到引领孩子审美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们观察 《奇异的景色》时,有孩子说“那树上停着的是鸟儿”,也有的说“那是一个从丛林中走出来的人”。 我顺着孩子的思路回应:“对啊,卢梭画的人就像动物,画的动物看起来又好像是人。 ”

2.自然。 活动中欣赏的是描绘自然的《丛林组画》, 观察的是真实的热带雨林, 就连绘画工具也都是自然物。 更重要的是,整个欣赏活动,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表达、自由创作。

大班美术活动:快乐的婚礼 篇3

元旦过后,孩子将喜糖带到幼儿园来分享的越来越多,在与孩子的谈话中了解到原来他们都参加了亲戚朋友的婚礼,在婚礼上他们个个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非常开心。由此我们设计了《快乐的婚礼》这一美术活动,通过婚礼进行曲的播放和结合幻灯片中一对对新郎新娘的出现,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地描绘美丽漂亮的新郎新娘,让幼儿感受到参加婚礼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关心周围人们的活动,体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友好交往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尝试用线条和色彩创造性地描画新郎新娘。

2.初步感受油水分离的作画技巧。

3.在绘画创作中体验婚礼的喜庆与欢快。

活动准备:

《婚礼进行曲》、教学ppt、铅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教学ppt,谈话交流,引出话题。

1.在欣赏《婚礼进行曲》歌曲后,出示花环,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师:这是什么音乐?你还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

2.引导幼儿主要观察新郎新娘的着装,感受新郎新娘的美。(放映一对对新人入场的情景幻灯片)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一场特别的婚礼。(播放视频)

师:为什么是一场特别的婚礼?(因为有很多对新郎新娘同时结婚)

师:对了,很多新郎新娘在一起举办婚礼,这叫集体婚礼。

师:你看到了几对新人?你觉得哪对新人最漂亮?为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说说,新娘的婚纱、头巾、项链、耳环、皇冠以及新郎的西装、领带、领结等)

小结:对了,人的一生中结婚的那天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是最漂亮的时刻,我们参加婚礼的客人也会打扮得很漂亮,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对结婚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师:小朋友,你们家有没有叔叔阿姨没结婚的?请你也来给他们做回化妆师,给他们打扮一下,一起参加这次集体婚宴,好吗?

二、教师现场操作演示“油水分离”的作画步骤。

1.教师用各色油画棒在白纸上边讲边示范画烟花炮竹。

师:绍兴大酒店门口好热闹啊!乐队声,烟花炮竹声跟着响起来了,瞧!

2.教师用黑色颜料将白纸刷上底色。

师:哇!烟花炮竹漂亮吗?你看到老师是怎么画出来的?(先用各色油画棒画好烟花炮竹,然后用黑色的颜料涂的。)

师:对了,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为什么烟花不会被黑黑的颜料挡住呢?(油画棒是油油的)

师:那黑颜料怎么样的呢?(黑黑的,像水一样会流,它碰到烟花就跑了)

(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来感受“油水分离”的作画方式所带来的独特效果,学会此作画技巧。)

师:乐队、烟花炮竹响起来了,新郎新娘快要出现了吧,我们一起请他们出来,好吗?(好)

师:请你也用同样的作画方式来描绘,可以怎么画?

教师小结:先用油画棒画新郎新娘及与婚礼的道具,再用颜料刷上背景。

三、幼儿创作,发挥想象:

1.先用油画棒画好叔叔阿姨的头像,然后给他们穿上婚纱或礼服,再化妆,注意给他们打扮漂亮一点哦!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你记忆最深的场景加以添画,可以是新郞新娘上婚车、在舞台上进行结婚仪式等等。

3.教师巡回指导启发,鼓励幼儿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四、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布置舞台(展板)。

师:一对新人入场(待幼儿画好后,一个一个张贴在舞台上,同时再次播放《婚礼进行曲》)

师:又一对新人入场。

师:我们数一数有几对新人入场了,还差几对没到场了,婚礼马上要开始了。

2.婚礼正式开始(放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在婚礼进行曲中缓缓走来。

师:来宾们,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祝他们幸福快乐!结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喜悦,跟着音乐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本活动《快乐的婚礼》选材新颖,可以说来源于每个幼儿生活实践,幼儿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大大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所以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积极活跃,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创设情境教学,让孩子们仿佛回到了一个个婚礼的现场,有效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提供大量的可供幼儿欣赏的素材,为自主创作实践作了很好铺垫。

中班美术鸵鸟的一家教学反思 篇4

鸵鸟是一种不能飞的鸟是现存最大的鸟。在今天我在开展美术活动绘画《鸵鸟》本节课预设目标:1.观察鸵鸟的形象及不同的动态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现。2.根据自己的想象尝试运用遮挡的方法处理画面中鸵鸟与所处背景之间的关系。3.体验绘画创作的快乐巩固涂色技能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活动开始观看鸵鸟生活的、观察鸵鸟的形象及不同的动态并提出问题让幼儿了解知道鸵鸟的生活习俗接着教师出示鸵鸟的范例讨论如何表现鸵鸟形象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理解鸵鸟与所处背景之间的遮挡关系。幼儿通过对鸵鸟的认识激发兴趣懂得绘画鸵鸟的外形特征是长长的脖子以及瘦瘦的长腿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幼儿能够完成作品。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1、在绘画鸵鸟的腿部时候教师讲解不够清楚幼儿画出的腿部线条都交叉在一起。

2、由于出示范画大部分幼儿都模仿范画中的背景只有少部分的幼儿会设计不一样背景。

鸡、火鸡、鸵鸟的哲理故事 篇5

有三种动物,鸡、火鸡与鸵鸟,共同生活在一个动物园里,因此,难免在相遇之际相互端详一下,比比个头大小。

如果是两只鸡相遇,双方的`印象大概是这样:你比我要小。

如果是一只鸡与一只火鸡相遇,火鸡会认为自己比鸡大得多;而鸡则会认为,咱们的个头差不了多少。

如果是一只鸡与一只鸵鸟相遇,鸡一般都会承认对方的个头确实比自己大。

一只年老而觉悟了的鸡,得出两点认识:

1、在缺少比较的情况下,很容易高估自己。

2、想要开眼界,就不能一生一世总在鸡群中张望。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6

活动目标

1、能将自己的大胆想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2、产生向往太空,向往月球的愿望。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深色星空背景图,准备粘贴用的大月亮一个。

2、油画棒、画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月亮像什么。

二、教师将大月亮粘贴到背景图上,引出故事。晚上,月亮爬过树梢,出现在天空上,小动物们看到了月亮,大家议论起来。

讲述小猫、小狗、小猪等动物对月亮的想像,讲述时尽量放慢速度,给予幼儿充分想像的时间。

说完小羊的想法后,教师停止讲述,请幼儿来想像: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做的呢?

在幼儿各抒己见后,教师告诉幼儿小兔的想法:小兔的想法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小兔希望月亮还是月亮,他要坐飞船到月亮上拜访他的兔子兄弟!

三、画画奇特的月亮。

如果我们坐着飞船到月亮上去,你希望月亮上有什么?

请先在白纸上画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里会有些什么呢?大胆地把它画出来吧!

幼儿想像月亮上的奇特事物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请把自己画的讲给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听。

【附故事】

月亮

小猫希望月亮是玻璃做的。她要照照月亮镜子,看嘴唇涂得红不红。

小狗希望月亮是面粉做的。圆圆的月亮烙饼,吃起来一定很香很香。

小猪希望月亮是金子做的。这么大一块月亮金币,可以买好多东西!

小鸭希望月亮是清水做的。清清的月亮池塘,在里面游泳是多么快乐自由呀!

小熊希望月亮是白纸做的。漂亮的月亮风筝,没有谁能比它飞得高。

小猴希望月亮是铜片做的。敲响月亮铜锣,伙伴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小鹿希望月亮是橡皮做的。牵着月亮气球,在月光下的草地上跳来跳去。

小羊希望月亮是木头做的。他最心爱的手推车,正好缺了一个轮子。

只有小兔希望月亮还是月亮。他要坐飞船到月亮上拜访他的兔子兄弟。

【教学反思】

从整个活动看,层次清楚,层层递进,每一环节过渡自然,整个活动比较顺畅。教师的提问具有层次性,能将回忆性提问、体验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融合起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达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整个活动氛围宽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对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点句、词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在活动中情感的投入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也很投入,尤其是幼儿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幼儿能做到深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内容多,用时长,所以,将这个活动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把目标3:尝试仿编诗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一点:教师的提问感到有一点多,如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会缩短课堂时间,避免幼儿疲劳。在教具的使用上,如果能运用动画让幼儿目睹月亮的倒影在水中忽明忽暗的情境,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刻。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7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大班创意美术活动”, 以及活动涉及的教师与幼儿为研究对象, 深入幼儿园大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在幼儿园自然情景下, 参与、记录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不断反思和探讨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策略等, 作出分析与总结, 并在下一步研究中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不断地总结与调整中开展本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创意美术活动教学模式, 即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引发幼儿体验和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进行适宜的评价。这一模式在 我们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 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 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情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效果。幼儿容易受情感支配, 那些新异的物品、有趣的游戏、拟人化的情境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 并可维持一定的时间。可见,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我们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 从“趣味”着手, 以游戏性或情景导入, 让幼儿在参与热情和探究欲望的带动下, 投入活动。例如, 在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群鸟》的导入环节, 教师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看谁一口气说出的鸟类名称最多”, 一下子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他们积极调动以往的经验, 说出了许多鸟的名字。大班幼儿有了初级的竞争意识, 他们特别希望在游戏中获得胜利, 因而情绪会立即被调动起来, 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二、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观察是为了在幼儿创作之前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感性经验。因为对于不同的幼儿而言, 他们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区别。通过观察和讨论需要进行创意的主题, 一方面可以唤醒幼儿原始的经验,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弥补个人观察的缺失。

同时, 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即创意作品需保留最基本的事物属性, 如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创造性的夸张与变形, 但还是保留了公牛的犄角及妇女、婴儿的基本形象, 让我们能从画面形象中解读作者表达的呐喊。由此可见, 事物属性特征是创作的基本元素, 幼儿需要通过观察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有利于幼儿抓住重点进行再创造。

三、引发幼儿体验和想象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幼儿对于创意主题有了客观的认识, 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视觉表象。如何将观察讨论的结果转变成幼儿的创意美术作品呢?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一定的创作原则引发幼儿的体验和想象。体验是为了增进幼儿对创意主题的情感同化, 当幼儿对于创作主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 他能理解主题的内涵, 并进一步激发创意的欲望和灵感。想象是为了让幼儿在头脑中对创作主题进行预创造。教师可以以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在A班的创意美术活动《有趣的长形画》中,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台湾作家几米的长形画, 在他们了解了长形画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后, 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进行体验:“你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长长的情景? ”幼儿的话匣子立刻被打开, 有的说看见堵车的时候, 汽车排着长长的队;有的说和妈妈放风筝的时候, 看见风筝飞得很远很远;有的说爬山的时候, 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孩子们有了作品的欣赏和自我体验的畅谈, 就为接下来的想象奠定了基础。根据孩子的体验, 教师进一步激发他们想象:“请小朋友想一想, 还有可能发生哪些长长的事情, 且这些事情是在你的梦里或者脑子里出现过的? ”孩子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创意, 有的说:“我想在草坪上跳舞, 而且蹦得高高的, 快蹦到天上。” (图二) 有的说:“我有一次感觉我的脸被拉得很长很长, 我觉得自己很滑稽。” (图五) 有的说:“我希望我家有一个长长的滑滑梯直接通到幼儿园, 这样每天上学我只要坐着滑滑梯就能到幼儿园了。” (图六)

(从左到右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 (从上到下 :图五、图六)

可以说, 体验和想象是创意美术活动中比较关键的环节。通过集体讨论和畅想, 幼儿的情感产生集体化的共鸣, 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如果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创意想法时, 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就会在以后努力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获得的创意作品不仅能抓住主题和要点, 还能体现成人意想不到的创意。

四、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教学活动中, 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 肯定幼儿的创意, 鼓励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创作, 在教师的鼓励中树立自信, 养成独立创意的习惯。对于创造性想象力较弱的幼儿, 我们允许幼儿模仿他人或作家, 但是必须在模仿中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对于创造性想象力较强的幼儿, 我们鼓励他们自由发挥, 希望他们能挖掘出更深更广的创意潜能。当幼儿出现笔误时, 我们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作品, 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改动, 形成新的创意作品。在A班进行的创意手工活动《未来新型通讯工具》中, 孩子们为自己的新型通讯工具设计了草图, 并利用废旧纸盒、纸杯、毛根、吸管等材料进行了手工制作 (图七) 。在制作过程中, 个别幼儿由于材料限制, 不能达到原始草图的效果, 我们就鼓励幼儿不放弃自己的创想, 尝试换一种材料或者换一种方式。孩子有了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后积极开动脑筋, 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设计 (图八、图九) 。可见, 情感激励对于幼儿的创作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需要, 适当、适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

五、进行适宜的评价

詹姆斯·哈林顿 (JamesHarrington) 指出:评价是关键, 如果不能评价, 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 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 你就不能提高。 ①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可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在创意美术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使幼儿树立初步的审美观, 鼓励幼儿向更广的艺术空间探索, 形成创新意识和独立个性。

1.强调多元化评价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 多元化的评价一方面是指以美术的各种形式标准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是指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多元的评价者。首先, 我们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 不再看“像不像”, 而是看幼儿的颜色运用、线条和图形的组合、构图布局的平衡、概况和符号表征, 看画面是否生动活泼、稚拙有趣味、感人, 看作品能否充分表现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等, 从各种作品细节中发现幼儿的努力和进步。其次,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 而扩展到幼儿、同伴和家长。只有将涉及幼儿的所有人 (包括幼儿自己) 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 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 我们会请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 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他们会以同龄人的视角解读作品, 发现我们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同时有助于幼儿形成一定的艺术评价标准, 提高其艺术评价能力及自我反思的能力。我们也会请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 让家长参与到实践研究中, 促进家长与幼儿心灵的沟通, 以及对幼儿美术作品的理解, 形成全面的层次丰富的教育评价体系。

2.强调创意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

美术活动的结果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反映, 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蕴藏着一些有评价价值的成分。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还要留意过程性的评价。因为注重结果只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有时幼儿的发展不一定能在外显性的结果中呈现出来。可能在活动中, 我们能找到幼儿发展的蛛丝马迹。如幼儿对大师作品的观察更细致, 对美的作品的体验更深刻, 在开展想象讨论时, 更愿意积极地参与互动, 这些表现都是无法在幼儿的作品中得到体现的, 但这确实是幼儿真实存在的发展。因而我们在创意美术活动中, 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 收集幼儿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发展, 为改进教与学的策略积累经验。

3.强调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评价对象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把某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比较的评价方法。 ②这是相对于“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而言的, 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是以外在的或群体的标准作为评价体系, 而个体内差异评价只是针对幼儿个体的内在评价体系。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 幼儿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发展形成了差异。对于大班幼儿而言, 他们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发展差异, 如果进行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话, 则很难发现幼儿个体真实的发展。只有对幼儿进行纵向比较, 观察幼儿在主题探究中和美术创意中的发展变化,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才能“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开展教育活动。不仅使幼儿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创意美术活动也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欣喜地发现, 在实施创意美术活动以后, 孩子们更喜欢画画和手工等艺术活动了。他们比以往更大胆和自信, 都十分乐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品不仅在线条上更流畅, 颜色上更优美, 而且创造性更突出, 个性更强烈。这坚定了我们后续研究的信念, 我们将以幼儿为中心, 保护他们的美术探究兴趣, 提高幼儿美术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美术回归幼儿的世界, 让美术真正成为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2]刘胜林.试论幼儿的创造性特征以其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崔红英.在艺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 .

[4]何茜.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7.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8

幼儿美术欣赏培养能力儿童对美的欣赏需求是自发的,然而纯粹自发的美术欣赏可能产生双重效应。正效应与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相一致,表达了儿童发展的正确方向+副效应将反映儿童受到美术欣赏中消极因素的不良熏陶。那种在自然状态下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缺少指导的美术欣赏活动,其发展内容在方向上是盲目的,其发展价值的呈现是处于游移状态的。所以,要把儿童的眼光训练成艺术家的眼光,其重要的途径是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

一、有距离地感知艺术作品和周围事物

布洛夫(Bulbugh)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就能欣赏事物的美。欣赏本身就是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事物上,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而要实现这种投射,必须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距离才是合适的呢?距离太远,无法了解;距离过近,缺乏美感。在艺术欣赏中,作品所发生的年代和各种背景,都可能远离欣赏者所处的时代,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对话。因而也就无法进入欣赏状态。例如,古典美术作品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由于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所以不太适合儿童欣赏。

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Schubel Kagan)的观察发现,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只有那些与心中图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才能引起儿童的敏锐的知觉。

距离是会变化的,它随对象的性质而变化,也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不同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审美时不能丧失距离,不能使距离达到极限或零点,否则,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因此,在布洛夫看来,“距离”是审美活动不可少的要素。

欣赏中,儿童对心理距离的把握,依赖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情感经验。美术欣赏教育虽然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我们应该通过美术欣赏教育让孩子们既有审美的眼睛,更有审美的大脑,能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

二、增强美术欣赏中的情绪体验

美术欣赏本身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欣赏者需欣赏作品中作者所欲表达的情感和信息。这种情感和信息是如何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的呢?移情作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过程。移情说最早由利普士(Lipps,1903)提出:人在观赏事物时,会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和对象融为一体。画家在创作艺术品时,将其情感和信息投射在作品中,藉着作品为媒介,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或以象征、或以渲染、或以暗示),将这种情感和信息传达给观者。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推己及物,才能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移情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在美术欣赏中,强调情感的体验,可以磨练幼儿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三、将美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欣赏活动需要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大脑去进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并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用语言、肢体、符号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一过程既有心理操作又有实际操作。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育中,以教师唱主角,常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沉醉于他们自己对艺术品的欣赏时,却不能与孩子们沟通。我们知道,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儿童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他们确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让孩子们站在大师的肩上进行创作,可让他们在想像的空间中自由地驰骋。幼儿从大师作品中获得的启迪拓展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对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之后,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儿童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实践表明,儿童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地操作还是静态地观看,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四、提升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培养儿童持久的注意力,以增进创造力思维。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而在学前阶段,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往往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2.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3.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常常是教师把有关的美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以教师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想像和思考,而孩子们却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想法了。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让儿童发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4.让儿童以幻想的方式去处理周围的事物。幻想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或观念,应多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对欣赏对象的感受、理解、想像和判断,避免绝对的价值判断。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对比 篇9

1.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对比所产生的效果,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尝试用粘贴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对“对比”的理解。

3.感受创作对比画面的快乐,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色卡纸人手一张、各色各样的蜡光纸、碟机、动画制作、剪刀、固体胶人手一份。

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了解对比有关知识,熟悉名画,并了解相关知识。

2.幼儿:在平时的欣赏及作画过程中,已了解了冷暖对比。

艺术环境准备:

教室活动区开辟一块美术欣赏区域,长廊内墙上粘贴名画供孩子欣赏。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对比

1.欣赏动画制作“大苹果和小虫”、感知大小对比,请幼儿讨论:大苹果和小虫在一起给你们什么感觉。

2.欣赏“水果”感知色彩对比,并变换底色突出色彩,提问:冷暖对比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动画中哪种颜色属于冷暖对比?

3.欣赏“月夜”感知形状对比,幼儿观察画面讨论:这幅画什么最突出?请大家为作品起名字。

二、找对比

1.欣赏名画。

幼儿观察画面的表现形式。讨论: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

2.分析作品中对比的使用方法,幼儿在画面中找一找画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方法?欣赏了画家的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表达?

3.欣赏完画面后,你还想了解什么?

三、表现对比

表现方法:幼儿直接选择形状粘贴、剪纸粘贴、撕纸粘贴、绘画等,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创作,不怕失败,引导幼儿先构思再操作。

四、介绍对比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中的内容与对比方法的使用。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10

关键词:创造美术,幼儿园,设计,实施

在幼儿阶段, 没有一种形式比美术活动更能够给孩子直接的滋养, 也没有一种形式比美术活动更能够让孩子畅快地表达心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均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做了全面具体的阐述, 即要求幼儿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 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美的体验, 丰富幼儿对美的想象、美的创造, 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但还是有部分美术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 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 让幼儿依葫芦画瓢, 模仿教师画画, 用“像不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如何才能让教师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掌握 “合适的尺度”, 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创意美术活动的设计基础

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侧重调动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 每个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 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各不相同, 因此对作品的理解与创作带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与表现。教师要对幼儿独特的表现给予鼓励、肯定, 并努力创设富有探索性、创作性的环境, 巧妙设计、精心安排。

1.转换思想, 更新理念。在素质教育变革的今天, 《纲要》基本精神向传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挑战, 建立了新的美术教育观念, 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要求幼儿依葫芦画瓢、禁锢幼儿自主创造的教学范畴。当前幼儿园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念, 满足不同差异幼儿的需要, 鼓励每一个幼儿积极动手, 培养其独立、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能力。

2.注重创造力和艺术能力提升。与中班、小班的幼儿不同, 大班幼儿艺术表现欲望开始增强, 喜欢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基于中班和小班的美术学习, 大班幼儿已经能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手工技能和审美方式, 在美术创作中能够不受技能的限制, 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来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思考, 形成有个性的美术作品。针对这个年龄层的幼儿, 要关注对其创造力和艺术能力的提升, 引导孩子创造性、探索性的绘画, 让幼儿感受、发现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丰富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让幼儿喜欢参加美术活动, 并能围绕一定的创作主题进行创造性想象, 表现事物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 真正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发挥想象思维, 增强创作自信心。

二、创意美术活动的实施

1.营造轻松的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 就像是一位隐形的教师, 它对于幼儿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 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安全自由的创意美术教学环境, 能够使他们的情绪处在最佳的状态, 保持身心愉悦;而紧张的教学环境难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幼儿一直处在焦虑、压抑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大班孩子自由的创作形式、自由的作画方式, 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激活和表现的大胆;同时, 平等的师生关系, 也有助于幼儿树立自主表现的意识, 使作品呈现的个性化。因此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幼儿更好地完成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营造趣味的创意环境。兴趣在学习中至关重要, 也是培养一切的开始, 是幼儿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大班幼儿对创意美术活动的兴趣, 才能提高其创意美术教学的效果, 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情绪、情感, 为其营造轻松、有趣、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营造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环境, 为幼儿提供多样、开放的材料工具, 激发幼儿的兴趣, 支持幼儿富有创意的探索、操作, 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会使用多种工具, 运用多样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鲜艳、富有创意和童趣的作品, 以期取得最佳创意效果。

3.活动创意贴近生活。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 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思维的推导, 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特别是针对好奇心强的大班幼儿来说, 更需要多样化, 从不同角度刺激想象力的创意美术活动, 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一切创意思维都来源于生活, 在实施这些活动时, 教师应选择与幼儿园大班孩子生命律动合拍的内容, 唤起幼儿的联想, 催生幼儿的创作动机, 让幼儿在创意美术中童真灵动、创意飞扬。

三、结束语

创意美术活动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 不断地提升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让孩子初步感受和发现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通过自主探索, 尝试各种不同的创作材料和形式,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想象和与生俱来而又潜在的创造力, 为新一轮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翟艳.创意美术活动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教育;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4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58

很多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做做、玩玩,他们往往通过形状、色彩来认识世界。而美术是一门运用形状与色彩来造型的艺术,所以,我园注重对大班的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实验研究,着重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幼儿的成长。以下是我园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精心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命题

5—6岁幼儿的绘画是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常常围绕一个主题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多层次、多角度精心设计活动命题,力求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1.按季节制定有趣的命题:如“春天的游戏”“春天来了”“大家来植树”“美丽的夏装”“看彩虹”“雨中的花伞”“秋天的果园”“落叶”“过年了”“美丽的灯会”等。

2.选择有一定动作要求、表现人物、动物不同动态的命题:如“看表演”“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爱美的小猫”“快乐的小鸭”等。

3.选择幼儿熟悉的事物或在多种日常生活用品的纸形上进行装饰的命题:“雨中的花伞”、“美丽的夏装”、“可爱的花瓶”等,贴近幼儿生活的命题活动,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自己心中理想的事物。

二、教给幼儿绘画技能,提高绘画水平

1.教幼儿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社会与自然。教师要吸引、引导幼儿日常观察,并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天上出彩虹了,季节变化了,下雨的时候马路上的花伞等。幼儿会很自然地从一般性的观察过渡到专题性观察,随着教师的讲解、引导,幼儿在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色彩等。当后期绘画时,他们自然会在画面上留住看过的物象,再加上自己的情趣与联想,画面就会生动起来。

2.启发幼儿巧妙的构思。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已知的事物来进行构思。如最近电视上水灾的新闻很多,教师便引导幼儿:“洪水可怕吗?”“洪水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怎么办?”李元构思了一幅画面“洪水来了我不怕”,画面上洪水围住了鸡舍,而乌龟搭成一座桥,帮助小鸡一家离开了鸡舍;飞飞画“我们的家”,鹅妈妈在背上驮着几只小鹅、青蛙在荷叶上、小鱼在水中,他们都有一个不怕水的家;刘思思的“小羊的家”则是羊妈妈领着羊宝宝远离洪水,来到一片草地,画中有蓝天、白云,一片安详,表现出他们的美好愿望。

3.教师还注重对幼儿进行色彩的训练。大班幼儿已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物体的能力,所以,教师指导幼儿运用调色原理,通过调和形成更多的颜色,认识不同量、色的变化的调配。

先教幼儿明白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经常给幼儿变一个“颜色魔术”。使幼儿知道红+黄=橘黄,黄+蓝=绿,红+蓝=紫。观察彩色+白的多少,使幼儿了解混合色,明白颜色深浅的变化,体会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度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如,通过画苹果、七色花、落叶等体会不同色系的色彩推移。

在“小小运动员”“秋天的果园”中进行对比色练习。进行二种尝试,一种是对比色中加入少量的相对色彩,以达到协调性,另一种是大面积的绿与小面积红色果子产生的对比效果。

同类色练习则比较自然,如:“美丽的花瓶”“可爱的长颈鹿”等许多都有同类色练习的内容。在“高高的楼房”这幅作业中,用深色的楼房点缀暖暖的灯光,通过这种冷与暖,深与亮的对比练习,使幼儿体会“家”的温暖。

同时,教师还启发幼儿感受不同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如,红色背景像夏天,火辣辣的热;橘黄色背景有叶子落下的秋意;草绿色像刚发芽的枝芽,代表春天,而银灰色背景则很冷,像冬天等。

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的成长过程、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主题中教师设计了难易结合的绘画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大胆尝试,不断丰富画面内容,增加难度,满足幼儿探求新的发现的需要,从而敢于发现自己,超越自己,从中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及合作机会

与幼儿多沟通,多听听幼儿的设想。如,进行装饰画时,是先打底色还是先涂花纹,教师没做规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比较和尝试,发现好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鼓励幼儿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标新立异的创新,体现个性特征。

在作画时,有的幼儿的色彩调得太多了,用不了,教师就及时启发他们主动将多余的色彩给其他幼儿。谁的材料不够需要借时,别的幼儿都主动去帮助他,使幼儿之间有了合作的机会,体会到了合作的喜悦。另外,教师还安排一些幼儿集体创作的绘画内容。如,“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民族大团结”等主题的全体幼儿共同创作的绘画,使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将审美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随机进行美术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认识色彩美和形态美是启迪幼儿发现自然美的钥匙。而课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能对幼儿进行较深入的审美教育,教师将鉴赏活动随机进行。每次创作后,教师都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每完成一件作品就等于进行了一次思维训练。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作品会觉得粗糙、模糊,不够完善,而幼儿却能讲述得生动合理。

教师每次将幼儿的绘画作业都进行展示,让教师、家长、其他幼儿共同评价。这样,来自于教师、同伴、家长的评价,潜移默化地使幼儿体会到了他人与自己作品的优秀之处,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了幼儿的鉴赏水平。

上一篇:国产动漫经典语录下一篇:2022大学生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