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教案(通用13篇)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教学重难点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l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l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l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l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l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 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l 黄河、长江、湄公河
l 恒河、印度河
l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l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 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教育科技实践的 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定义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不同于传统城市公园, 它强调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参与, 强调服务—学习实践需求关系的重要性, 不单纯以游憩、休闲、审美为目标, 主张有目的的学习、有组织地进行城市之肺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了解, 特别是要求青少年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 懂得保护生态环境。
二、山水交融、宜居宜业的新城市—福州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 全区共有山林1 000多亩, 城区内有50多座山体, 107条内河, 形成“城在山中, 山在城中, 碧水入廓, 古城拥翠”的格局。福州有海水、淡水和温泉, 河口、海湾遍布众多湿地, 闽江河口湿地已入选国家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福州温泉资源丰富, 温泉资源储量大、埋藏浅、水温高, 日可开采量超过3万吨, 并且位于市中心, 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福州绿树成荫,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4.9%, 绿地率达37%,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 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6处。本地乡土树种十分丰富, 据统计, 共有3门160科1 136种, 为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福州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 闽江口湿地获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时, 福州还有环保协会、观鸟协会等众多社会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因此, 福州无论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 还是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 均已初步具备建立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良好条件。
三、建设生态公园城市的薄弱环节
1.城市空间拓展相对滞后于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 福州进行了“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建设滨江滨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 城市发展空间一直没有拉开, 越江临海的步伐缓慢, 仍然囿于闽江沿岸, 导致中心城区的人口过于密集, 中心城区用地压力大, 交通拥堵, 社区绿地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 闽江沿岸和南台岛开发建设的建筑阻挡了沿江通风廊道, 阻碍了城市空气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 近年来热岛效应明显。总之, 城市基础设施的超负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的优化。
2.湿地和内河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 随着城市部分湿地区域的过度开发, 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 滩涂围垦、吹沙造地破坏了湿地滩涂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生物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闽江口附近的近海海域水污染严重, 导致近岸海域近年来赤潮多次爆发, 给河口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由于湿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还有城市内河沿线一些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企业污水排入内河中, 造成饮用水取水口的污染趋势加重, 加之受闽江潮汐影响, 水源地水质盐度指标呈上升趋势。城区内河遭到有机质污染, 达标率不足60%, 氨氮、总磷指标超标严重。
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教育科 技实践基地的建议
1.打造生态城市文化, 开启大公园生活
福州应凭借大自然给予的资源禀赋, 凸显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 积极打造“绿城、花城、水城”, 使福州成为海峡西岸经济的核心区、人文和谐的文化城和一个宜居的大公园。因此, 福州建立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 不仅是建立一个对外展现福州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 同时也是建立一个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 这能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和推动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要求学生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接受大自然的哺育的同时, 精心呵护自然资源, 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例如开发体验类科技实践活动, 开展采摘、劳作、科普教育、拓展训练、农副产品加工DIY等体验活动, 或在沿江滨海地区漫步或骑行, 将“纯生态、科技体验”的理念植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实践体验中。
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设, 以生态学为指导, 合理布局城市湿地系统。福州市具有丰富的河流水网, 以闽江、乌龙江等为主干的水系脉络纵横全城。另外, 要充分挖掘内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内涵, 营造亲水公共开放空间、游憩休闲空间, 使内河充分“透出来”, 成为学生的公共活力带, 充分展现福州“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2.建设应尊重原生态, 突出文化品位
从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设出发, 我们应重视对生态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建设城市公园时尽量保留原生面貌, 维护生态平衡, 这样一来, 保留的生态价值才更高。笔者建议, 生态公园教育基地的建设应尽量保持原生的树种植被, 保留原来的自然环境, 略做升级改造, 不宜全部铲平。如福州旗山自然公园, 公园在淡水河边, 以农田、池塘等人工湿地为主, 应保留原生的面貌, 包括农田、池塘、水道、植物等, 可做部分改动, 以木栈道连接各处, 多架空力求不破坏绿地。
想要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 就要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 不断丰富生态科技实践的内涵, 向社会提供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科技文化产品, 扩大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建立自然教育中心、森林体验营地、观鸟平台、森林体验攀爬架, 举办生态博览会与科普知识论坛等。在组织观光方面, 可组织五大精品路线:闽越自然文化探索发现之旅、闽都温泉休闲度假之旅、闽江黄金水道观光之旅、福地生态峡谷亲水之旅、跨越海峡榕台风情之旅。
3.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建设生态教育人才队伍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 我们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生态文化内涵, 将城市的生态和文化品位相结合, 例如挖掘滩涂湿地的悠久历史, 探寻温泉的传说故事等等。在宣传生态文化的同时, 还要注意将生态课程引进学校, 通过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生态体验与生态活动, 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宣传离不开教育, 笔者认为, 应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 普及生态知识,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自然生态教育, 这样才能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打造文明生态家园,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学习氛围;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将教学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理解和记忆。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概述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因素。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具有关联性、变化性、多样性特点。在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认识世界,指导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地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地理生态学习环境建设意义
高中地理生态学习环境的建设,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种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本思想观念。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站在讲台上进行授课,这种模式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长期存在,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沟通较少。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使学生与教师在公平、公正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对话、沟通等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并在不断的学习和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和情感流通,构建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生态学习环境的构建,将地理信息与地理知识通过源源不断的输送和传授,使学生能够通过特定的背景或者环境,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形成一种良好的地理思维模式和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地理生态学习环境建设的措施
在高中地理生态学习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各类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1.创建活跃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氛围较为枯燥,枯燥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易于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建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利用激趣法、提问法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欲望,在不断的沟通和互动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北方为什么多数中玉米?”、“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随后通过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提问“你认为本地适合种植哪些植物?”等具有自主发挥性的问题,为学生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性的平台,促进学生地理的逐渐深入学习。
2.创建逼真的情景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较为逼真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真切的氛围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地理场景,或者为学生搭建一个地理模拟平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逼真的氛围中,不断丰富和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展现目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差异和空间分布不均等情况。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为学生播放在我国“西气东输”项目中,主要路过的9个城市及主要途径的地形,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未来的环境改善措施,通过学生的不断学习,促进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
3.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
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从而更科学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形成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科学生活理念,真正发挥地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一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我国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交通队商业影响的认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科学的分析地理环境,成为真正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生态学习环境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时期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学生在生态学习环境中,能够自由的发挥和创造,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在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中,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会荣.浅谈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4)
[2]韩久霞.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分析推理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宜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读图分析,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发现与总结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感悟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维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认识到因地制宜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争做导游,请学生将大屏幕图片所展示的风景照片(西欧草坪、亚马逊热带雨林和撒哈拉大沙漠)与所在地一一对应。并且追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过渡:事实上,差异性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案例分析,认识差异性
教师引导: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学生举例说出身边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并且设问:你们的身边还有那些地理事物体现出了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呢?
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南、漠河、内蒙古、新疆的景观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不同尺度的差异,区分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差异。设问: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景观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合作探究,寻求成因
活动:学成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别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的可能原因。并让学生进行记录,分享成果。
教师幻灯片展示: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结构图。
过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自主、合作,探讨规律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完成教材79页结合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什么是地域分异?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原因?
教师幻灯片展示:从海南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我们把这种叫做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那我们看看为什么中国东西部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大呢?
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展示“陆地自然植被分布图”,请学生描述从西欧出发,沿北纬40度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从中总结出景观的变化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于海陆位置的关系,导致距离海洋越远的地方水分减少的越多,从而引起了干湿度的变化,这种就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过渡:以前老是说过学习地理知识都是可以解释实际问题的,那我们看看今天我么学得新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呢?
3、强化巩固,运用新知
教师设置三个情景,分别让每个小组进行思考:
情景一:夏季,我从海南乘坐火车去黑龙江,沿途我会看到什么样的植被呢?为什么?
情景二:夏季,我从上海前往乌鲁木齐,我会看到沿途景观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情景三:夏季,如果要去爬秦岭了,我从山地爬到山顶,沿途植被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4、小结作业
教师请学生进行总结,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请学生画出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模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搜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
五、板书设计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所以说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
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
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D.动物
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恐龙灭绝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
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6.读下图的知识结构,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
8.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10.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教学重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
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 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 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 南:澳大利亚 东:太平洋 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 “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我国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
(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 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地理教案《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总结) 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 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九章 东南亚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马六甲海峡”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 分布
2009年秋季开学, 为应对规范办学这一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我进行了“生态教学课堂模式”改革。这次的教学改革, 由下而上彻底地改革。通过一阶段实践, 效果显著。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生态”即生动的意态, 刘基说:“依依旎旎、袅袅娟娟, 生态真无比”, 表达了生机、和谐之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体, 教学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不断生成独一无二的教学形态和结果, 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 也就没有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只有把握了生生不息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教师和有个性的学生。“生态课堂教学”即从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中找寻千变万化的具象教学设计。
生态教学课堂模式就是这样一种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 它涉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人”的发展。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合作性。它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三段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堂教学的外延得到延伸, 进而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生态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是科学的, 也是一种符合规范办学精神的教学。但在实际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我产生了一些困惑。
二、品尝“生态”
我在近三个月的地理教学中, 真正感受到品尝“生态”的艰难, 但细想想这种艰难在任何的改革之初都会有。分析原因主要有:
首先, 作为教学双方的一方———老师, 是否真正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 如果不理解, 那么“生态课堂教学”只能是变味的生态课堂教学, 其实效可想而知,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五花八门, 多数人对此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让他们产生了疑问:生态教学课堂模式好不好, 是否行得通, 等等。
其次, 作为教学双方的另一方———学生, 是否真正按生态教学课堂模式的要求进行学习, 是否真正将课前、课后两段时间充分利用, 课中是否真正在探究合作, 是否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否改变“被逼学习”的思想, 等等。九年的义务教育让部分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习惯, 学习完全靠“逼”, 根本无主动性可言。因此, 学生面对规范办学下的大好“机会”, 占用课前、课后时间, 大有一种“此时不玩何时玩”的心态。即使有的学生利用这段时间, 也是“粗放型”的, 谈不上高效。
有“此时不玩何时玩”心态的学生大有人在, 这一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反映就是学生一问三不知。问题并不是一些深奥的让学生难以逾越的问题, 而是一些简单的诸如地理基本常识、基本概念等只要学生课前、课后花费点时间就能掌握的。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规范办学后的学习状态。由此看来, 生态教学课堂下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应该是当前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因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态课堂教学”所带来的乐趣,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才能让学习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只有这样, 生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高效, 才能让教学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才能让规范办学不再成为教学的瓶颈, 教育失败的“替罪羊”。
三、坚信“生态”
在生态教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中, 出现问题是正常的, 但我们要坚信,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生态教学课堂模式的改革也是如此。要相信, 即使这种模式本身真的有问题, 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断改进, 就一定会让课堂教学“生态化”,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回头路。当然, 教学改革的路向来不平坦, 尤其是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遇到困难时就会想方设法地“抵制”。这里的“抵制”虽然不是有意的, 而是多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抵制尤其可怕, 不仅会让教学改革艰难前行, 而且会葬送教学改革的成果。
面对如此形式,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要有恒心克服自己的“思想病”, 要知道, 教育的发展是为人服务的, 更应该与时俱进, 否则, 小则毁己, 大则毁国。作为教学改革的直接者———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 做时代的先行者, 21世纪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改变固有的习惯,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真正成为会学习的人, 练成本领, 立足社会。
当前, 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 既有体制上的, 又有财力上的。要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 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同样,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正方兴未艾, 教师要有任重而道远的意识, 将生态课堂教学进行到底, 真正走出规范办学下的高效教学, 为素质教育的探索提供借鉴。
摘要:时下, 一边是高考的压力, 一边是规范办学雷厉风行。在此形势下, 广大师生于“夹缝中生存”。但是不能因此而退却, 更要逆风而行, 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品尝“生态”、坚信“生态”,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一、地理课堂应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地理课堂当然也要以学生为本。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没有优等生,也没有后进生,只有热爱学习的人。2.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课堂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对于那些喜欢提问,那些喜欢寻根究底,那些喜欢翻阅地图,甚至那些喜欢随时“插嘴”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是他们的个性,更关键的是这种个性的背后隐藏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热爱。
二、地理课堂应让学生作主,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可在设计地理导学单的时候分为几个环节:首先,根据考点要求设置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预习课本;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题;接着是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意见,完善答案;最后是学生踊跃展示,教师点评。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他们也会体会到课堂上自己当家作主的成就感和快乐。
三、地理课堂应以情境为抓手,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很紧密的学科,教师可以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究。例如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笔者首先提供一幅气象云图,请学生结合图中的信息,扮演天气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报。对此学生非常积极,课堂也十分活跃,都能把“天气”的几个要素表述清楚。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笔者选择了海南岛热带季雨林、浙江杭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京温带落叶阔叶林、内蒙古温带草原、新疆温带荒漠等景观图片,首先让学生欣赏景观图片,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对应的地区,进而感受我国南北方向、东西方向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为后面探究规律和分析原因作铺垫。由于有了学生相對比较熟悉的情境,学生学习起来非常轻松愉快,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四、地理课堂应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活动作为载体,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学习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灾害成因、危害的了解;学习地质构造时,让学生以竹片或书本为道具,自己动手模拟分析地壳的变化;学习城市空间结构、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知识时,提前让学生实地考察。当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运用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开展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书本“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地理课堂才有生命力,才会生机勃勃。
五、地理课堂应顺其自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顺其自然不是放任学生自流,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在合理的框架内让学生自然地成长,自然地学习。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与年龄、学习成绩等无关。2.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不管对错都要表扬。错的要及时纠正,对的要给予肯定。3.要走到学生内心世界中去,要多关爱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要能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找相关同学了解情况,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其解决问题。中学生是很感性的,教师的关爱往往能缩短彼此的距离,可能会让学生由“敬而远之”变成“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就像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只有每一个要素释放出自身最大的能量,彼此才能融为一个整体,优势互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才可能打造出和谐、高效、生态的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基于地理信息共享构建的流域生态环境分布式评价系统
摘要: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是水利工程建设及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流域管理机构都在积极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和组织实施工作.在我国,由于流域管理机构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获取信息、特别是时间或空间上的连续信息非常困难,因此在研究大范围、长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受到非常严重的.制约.文中以web service技术为基础,考虑构建完全基于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系统,以解决我国流域机构中目前普遍存在的空间信息共享、特别是互操作难题,并且以湖北省区域作为范例构建一个多服务器、多模型的服务系统原型,实现了在该区域内进行流域生态环境评价.作 者:洪甘林 黎育红 HONG Gan-lin LI Yu-hong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水电学院数字化工程与仿真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期 刊:水利水电技术 ISTICPKU Journal: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年,卷(期):,38(3)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环境评价 地理信息共享 互操作 web service Open GISWCS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课标: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地域水平分异规律、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世界特殊地区的自然带成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关系聚焦高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对于人类如何利用环境资源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指导意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结合目前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思想,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其命题趋势将侧重于案例分析,运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结合。复习重点: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复习难点: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及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地与南北白山坡差异的原因。山地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归属是易错之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话法、案例法、归纳法、学习方法指导:本课内容理论性、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深奥难懂,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通过迭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及学生学习的学案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读家乡的五幅图分析思考请同学们描述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复习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新课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活动一完成探究活动二理解自然带的概念及其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带1自然带的概念及其成因(板书)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名称、自然带在分布上与气候的关系、自然带的界线2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其界线(板书)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四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带的水平分异规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板书)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五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带的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板书)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三)非地带性:---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板书)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缺失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南部东西两侧分别是
和
自然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南、北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
延伸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x疆
、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
土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
,大陆东岸分布纬度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七帮助学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板书)巩固提高: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教与学评估:结合板书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评估以便今后教师调整教学和学生课后的复习巩固。指导学生完成自我分析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板书设计: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
自然带1自然带的概念及其成因2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其界线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建构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内外,教师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或途径达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一种课堂。那么,在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建构生态课堂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构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是建构生态课堂的环境条件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建构生态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多层次、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在充满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地理与风土人情”时,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三大人种、我国的56种民族及其服饰、北京故宫、天坛、长城等建筑、苗族及其花山节、傣族及其泼水节、彝族及其火把节等图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二、建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建构生态课堂的科学方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建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断得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的“地球形状与气候”时,在上课前选择一天晴天,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接着把学生分成小组,各组分别测量8时、12时、14时、16时、20时的“太阳高度”和“气温”并做好记录,讨论: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最后,教师一边绘图一边进行小结:从早上到中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气温逐渐升高,从中午到晚上,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气温又逐渐降低。这为学习“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起到了迁移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绘制出地球(球体)的赤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这些地区的气温不同及其成因。最后总结得出: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并和上一节“世界气温的分布”的规律相照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技能。
三、建构丰富的地理素材是建构生态课堂的最佳捷径
地理素材有地理实物、地理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地图、地理模型等。由于计算机教学媒体和电子白板等的普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实物、地理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地图、地理模型等地理素材经过制作、编辑等加工处理成地理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等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但转法不同,为了让学生区别开,这时教师需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让学生知道这是地球的自转;同时再放一个实物在讲台上代表“太阳”,教师手持地球仪围绕着“太阳”转动,让学生知道这是地球的公转,这就让学生区别开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是怎样转动的。再如,在教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先用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沙漠景观、热带季雨林景观,让学生观察这四副景观图,说说这四副景观图有什么差异?学生说出后,再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接着多媒体展示新加坡、孟买、巴马科、喀土穆等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并让学生把这四副景观图和这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进行对照,完成下表:
学生完成后,再用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图、热带季雨林气候分布图、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图,让学生在这四副地图上找出这四种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做好后,结合上一节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这四种气候的主要形成原因。这样,把景观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气候分布图及其主要成因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各种气候的分布、气温变化和年降水量、景观,而且知道了它们的主要成因。这为后面学习其他气候类型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我国实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原因和具体的做法。
2、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掌握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3、了解美丽中国的目标。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性。
2、增强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责任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自觉地贡献。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方法:四环节一总结 教具 :
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禁烧秸秆图片。环节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
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3、掌握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4、正确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环节三: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75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针对环境问题国家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生2:生态文明的理念是什么?
生3:我国的环境状况如何? 环节四:能力提升
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
生1: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
生2: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环节五:测评反馈
1、多选:
①、春节,小健由“放炮族”变为“弃炮族”,让两串电子鞭炮承担了一家人热闹过春节的重任,你认为小健的这种做法
()
A、是安全意识增强的表现,可以减少意外伤害 B、是“年味儿”变淡了,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C、是环保意识增强的表现,为减少空气污染尽
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D、显示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②、为了更好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梦想,各社区各街道纷纷开设环保课程,这样做()A、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B、能够加强城市的环保意识 C、可以杜绝环境违法行为
D、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2、中华文明蕴含的生态智慧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启迪?
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②树立发展和保护相适应的理念
③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⑤贯彻科学发展观 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⑧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⑨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习惯 环节六:环保倡议:
不乱扔废弃物。
不吃野生动物。
随手关闭水龙头。
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买菜、购物多用布袋。
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
吃完口香糖后包好、放好。
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环节六:总结
教学目标:了解随意开荒、非法打井、随意放牧、随意乱采滥伐、随意野外放火造成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增强爱护环境的责任性。教学器材: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学生例举身边和周围存在的违反“五禁”的不良行为。
3、师生共同总结:
①人类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会引起沙土流失,植被难以生长,使很多在树林和草地里生存的动物和昆虫也都无法生存,严重可能造成地方性的种属灭绝,而生态本来是一个平衡而不断循环的,人类的活动就可能造成循环链的断截而使生态失去平衡。
②随意乱采滥伐、非法打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等危害。③随意野外放火会造成空气污染,同时也会造成火灾等事故。
4、火灾发生时的逃生办法
①室外火灾关门求生的方法:测试门的温度,用水把棉絮浸湿,堵住门和窗户。
②室内火灾,从窗户逃生。③高层建筑火灾逃生。④公共场所火灾逃生。⑤安全出口火灾逃生。
5、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①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拨打,无论欠费与否。②火灾地址要报详细。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6、小结:
遇到火灾:临危不乱,暗记出口。扑灭小火,不乱玩火。不贪财物、蒙鼻匍匐。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09-17
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05-26
地理《环境问题概述》教案11-1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09-30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06-20
请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作文500字10-18
保护生态环境06-06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06-01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