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诊断.doc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诊断.doc(共8篇)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诊断.doc 篇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薪酬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在薪酬管理付诸实施时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导致薪酬改革的失败。此时,对企业进行薪酬诊断就显得迫在眉睫。薪酬诊断可以帮助企业挖掘现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改进现状、提高组织的薪酬管理水平。可见。科学合理的薪酬诊断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多年的薪酬诊断咨询经历,我们发现了企业在薪酬管理上的一些共性错误,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有所借鉴。

1、缺乏薪酬战略规划

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在这种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领先、跟随、滞后的薪酬战略,分别适应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在这些企业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薪酬战略。

2、薪酬理念不明确

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不知道应该对何种价值付酬,薪酬理念缺乏。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按照行政级别、学历和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来进行价值分配,而对职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员工的技能水平、员工的能力等产生绩效的真正关键因素,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3、未注重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薪酬的内部不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通常来讲,企业老总们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这类企业老总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或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设计与操作是公开和隐蔽的操作并不重要。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这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当企业规模一旦大起来了,就会出现问题。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待遇如何平衡?”、“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待遇应如何平衡?”、“同一行政级别,如主任、经理的待遇都应该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的本质上都是:在企业中职位的相对价值问题!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对基于价值创造的薪酬体系,如果价值评估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会极大地影响价值创造,进而会影响到可分配的价值,价值链的传导作用会得到极大的削弱!如果职位价值的大小不进行清楚地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评价不公、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需要进入到精益管理的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按定量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来对决策内容进行分析。

4、薪酬结构不平衡

薪酬结构是由各种薪酬单元组成,这些薪酬单元一般可分为固定薪酬(基本工资等)、浮动薪酬(绩效工资、奖金等)和福利、津贴等三类。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薪酬结构的失衡。比如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福利这一薪酬要素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薪酬结构失衡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对员工的短、中、长期激励的组合效果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将福利完全变成了保健因素,激励效果很差,自助福利的设计没有引起重视。第二种是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5、薪酬晋升通道单一

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一种后果是由于中国的“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人们一般以管理“职业锚”或“官阶”的大小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的发展通道,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薪酬与绩效脱节,无法挂钩

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没有很强的关联。员工的薪酬变得极具刚性,没有较好地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实行动态薪酬的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科学的薪酬管理中,一般会通过调整工资的等差、职位等级的级差、薪酬总额的计划比例、薪点值的调整、考核系数的调整来让薪酬“动”起来。造成薪酬静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科学的依据来让薪酬“动”起来。动态薪酬静态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绩效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没有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动态薪酬的发放虽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使得动态薪酬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激励作用。

7、薪酬激励不及时

由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很多企业的直线经理没有掌握好有效激励下属的技能,这都大大的降低了薪酬激励的及时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业绩,这个时候,如果直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的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当员工做出一个公司所倡导的、所鼓励的行为时,他会一直关注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地激励的话,将极大影响其工作主动性和热情。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诊断.doc 篇2

很多企业为了不把员工马上推到社会而在实施的一系列内部优化重组工作中,开始对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薪酬进行调整。冻结薪酬增长、降低薪酬水平是最先采用的方法。由于薪酬收入具有刚性,同时对员工的生活影响较大,企业是否具有一套公正、合理、透明的薪酬调整机制,是保证企业和员工一起平稳度过“经济严冬”的关键,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完善企业的薪酬调整机制的契机。

一、薪酬及其薪酬水平影响因素

薪酬是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薪酬的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对于员工而言,薪酬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或劳务使用权后获得的报偿,是员工维持生存和实现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企业而言,薪酬是一种交易价格,也是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最主要的手段,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结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路径。一般来说,薪酬包括直接以现金形式支付的工资(如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激励工资)和间接地通过福利(如养老金、医疗保险)以及服务(带薪休假等)支付的薪酬。

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薪酬收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六个:

一是国民收入生产总值(GDP);

二是工资占GDP的比重——分配率;

三是消费者物价水平;

四是税收比例,其中对工资收入影响最大的税收是个人所得税;

五是国家相关工资政策,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指导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等。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企业中,薪酬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市场薪酬水平、企业经营状况、薪酬制度设计、以及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职位层级、工龄以及工作地点等等个体因素。

当经济出现下滑,市场萎缩、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利润减少时,企业会采取多种方式去减少自身的成本支出,而其中冻结薪酬增长,降低薪酬水平等措施,对员工的生活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员工一定的不满,企业的薪酬调整机制是否透明、公正,并且具有较强的制度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需要企业对薪酬调整机制进行诊断。

二、企业薪酬调整机制及其框架

企业薪酬调整机制的理论基础源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顾名思义,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市场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管理单位,运作是基于管理程序而非市场调节,因而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刚性,诸如管理规则与惯例的刚性,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工资决定以及内部设岗或晋升方面的资历原则等等。

由于企业内部有一个劳动力市场,那么企业就必须有一套薪酬调整机制,以保障在其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的员工可以依据其资历、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因素获得不同的薪酬水平。同时,员工也能随着自身资历、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以及职责的提升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薪酬增长。

企业薪酬调整机制的框架主要包括薪酬结构以及薪酬水平的调整机制。

薪酬结构包括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领域,横向结构是指各薪酬要素的组合,即薪酬构成,纵向结构是指薪酬的等级结构。薪酬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薪酬构成的调整和薪酬等级的调整。薪酬构成一般包括基本工资、浮动工资以及津贴、补贴,每一项薪酬构成要素又可以进行纵向结构设计,分为多个等级。

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内部各类职位和人员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它反映了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性。薪酬水平的调整是薪酬结构、等级要素、构成要素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薪酬结构上每一等级或每一要素的薪酬标准数额的一种方法。其数学公式为:薪酬水平=薪酬总额/在业的员工人数。

三、经济危机下的企业薪酬调整机制诊断框架

薪酬调整机制的核心是企业薪酬总量以及员工实际薪酬所得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市场薪酬、业绩贡献和能力发展进行变化,其关键就是企业必须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薪酬进行检讨、调整和改进,以确保薪酬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和对企业战略的有效支撑。面对经济危机,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诊断自己的薪酬调整机制。

(一)是否制定了完善的薪酬结构

完善的薪酬结构首选需要有基本的薪酬构成要素,同时针对每一种薪酬构成要素应该具有纵向等级结构设计,以保障薪酬水平的变动性。薪酬构成一般包括基本工资、浮动工资以及津贴、补贴,每一项薪酬构成要素又可以进行纵向结构设计,分为多个等级。

1. 基本工资

设计基本工资,一般需要考虑到学历、工龄、岗位、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等薪酬因素。基本工资体系既能将这些因素分开考虑以设计基本工资等级制度,也能设置二维决定机制,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设计基本工资等级制度。

(1)将薪酬要素分开考虑设计基本工资等级制度。

将薪酬因素分开考虑设计基本工资,则基本工资=学历工资+工龄工资+岗位工资。

学历工资:

工龄工资:工龄工资10元/年,工作满一年起算,每工作一年增加10元。

岗位工资:根据企业设计的岗位序列以及岗位等级,设计各级的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等级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职位之间的差别细化,从而更加明确地执行岗位付薪的原则。对于个人来说,其岗位工资的数额依据其岗位等级的调整而确定,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在哪个层次上或哪类职位上增加等级,其岗位工资的标准是多少,都会影响企业的薪酬结构。

(2)将薪酬要素综合考虑设计基本工资等级制度。

将薪酬因素综合考虑设计基本工资等级制度的主要方法是选择两个因素作为一个共同指标,最典型的是将岗位任职年限和工龄综合考虑确定薪级工资。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

A、岗位工资

B、薪级工资

例如:一个工龄为10年,在A岗位的任职年限是2年,岗位等级为A3等级的员工,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2250+1700=3950元/月。

2. 浮动工资

浮动工资主要为绩效工资和其他奖金,主要以对员工工作的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发放。

绩效工资主要依据员工所在的岗位以及绩效考核结果。一般来说绩效工资都是在绩效工资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调节系数而确定,调节系数的计算方式,依据不同的企业各有不同。

例如:某公司规定其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标准×调节系数;

调节系数=35%z+35%x+30%p;调节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9-1.1.;

z为总资产规模系数,z=0.8651×Z (0.04上标),Z为企业上年度的总资产(亿元);

x为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系数,x=0.8769×X (0.0417上标),X为派驻企业上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p为职工平均人数规模系数,p=1.0068×P (0.0412上标),P为派驻企业上年度的职工平均人数(万人)。

浮动工资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奖金,它可以是季奖,半年奖和年终奖。奖金的设计基本上依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个人的岗位级别和相关考核结果而确定。

3. 津贴和补贴

津贴和补贴一般来说与企业的相关福利制度有关,各个企业根据其行业和业务特征进行相关设计。

薪酬结构的调整可以是根据员工的工龄、岗位和绩效考核结果调整其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数额。也可以是在薪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重新配置基本工资、浮动工资,以及津贴和补贴的比重。

在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大幅度下降时,企业可以考虑各个薪酬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以及减少福利性支出的薪酬构成。同时,针对建立的岗位工资管理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或停止员工岗位工资薪级的增长,针对浮动工资的设计方法,也可以通过调节系数来降低减少员工绩效的工资以及奖金。

(二)是否制定了相关的薪酬水平调整机制

由于工资水平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刚性,员工薪酬水平一般呈现上涨趋势,但是此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企业进行内部优化重组时,薪酬水平的降低是一种缓解裁员,使企业和员工共渡困难的一种方法。企业可以根据经营业绩状况,依据薪点制和薪酬系数调整的方法,普遍降低员工的岗位工资、浮动绩效、奖金等薪酬构成要素的水平。

1. 岗位薪点制

所谓岗位薪点工资制,是指以岗位管理为主要实施对象,以岗位价值为标准确定各个岗位的薪点数,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按企业结算工资总额确定薪点价值,由此得出岗位薪酬的一种弹性工资分配制度。

岗位薪酬=岗位的薪点数×薪点价值

岗位薪点制对薪酬水平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薪点价值数额的确定。一般来说,薪点价值根据公司的薪酬预算决定,而薪酬预算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关。

2. 系数调节法

系数调节法是在企业现有的薪酬体系中,引入薪酬系数的概念。一般来说,薪酬系数用于调整薪酬结构中浮动工资。

浮动工资=绩效工资标准×薪酬系数

薪酬系数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而确定,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好,薪酬系数可以根据企业利润的增长比例确定薪酬系数的取值,例如企业的利润增长了20%,薪酬系数可以定位1.1,如果企业利润下滑10%,则薪酬系数可以定位0.8。薪酬系数调节的引入,可以使企业根据其经营状况或者其他影响因素确定薪酬水平。

(三)是否制定了薪酬沟通机制,在员工中进行公示和沟通

面对经济危机,企业也需要做好薪酬沟通机制:

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薪酬调整机制,并且形成制度性文件,纳入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范围,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企业的薪酬政策和制度进行公示、宣传和解读,使员工了解企业薪酬制度;

二是主动与员工坦诚沟通,告诉员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企业的改进措施和对员工的期望;

三是提高内在报酬水平(如参与决策、感兴趣的工作或任务、上级与同事认可、内部的学习与进步机会、多元化活动、职业发展),弥补员工对物质报酬不足的不满。

企业管理.doc 篇3

1-2 管理职能:

1、计划: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组织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并对实现既定目标的行动方案所做出的择优选择和具体筹划的活动。一般计划活动包括分析目前环境、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制定政策、选择行动方案和对实施效果作出评价等。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是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计划的安排,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整合,以及正确地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制度化安排的活动,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作及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等。组织机构设计的原则包括有效性原则、管理幅度与层次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责权对等原则、协调原则、分工原则、平衡原则、经济性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弹性结构原理等。

3、领导:管理的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确定后,管理者必须运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自身的影响力,指导和影响其他成员以最佳的方式、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活动过程和管理艺术。一般包括指导、沟通和激励等。

4、控制: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既定计划的要求检查组织活动,预见并发现偏差,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对其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和施加影响的管理活动,或者根据新的情况对原计划做出必要而恰当的调整,确保计划与实际运行相适应,进而达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事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等。

1-3组织的含义:组织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使全体参加者以有序的、富有成效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动及过程。

1-4组织的作用:(1)合理组织生产要素,使各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有机的、最佳的组合;(2)协调组织内外的关系;(3)协调职工的行动,形成组织凝聚力;(4)推动实现组织管理现代化。

1-5组织职能: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指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内容:(1)组织设计,结构设计;(2)适度分权,正确授权(3)组织运用;(4)组织改善,适应环境。1-6组织结构的概念:一般包括一个组织内部门的多少、管理跨度、管理规范和集权的程度等内容,阐明组织各项工作如何分配、谁向谁负责和内部的协调机制,是关于组织内权力与职务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系统。组织结构是依据分工和分权的程度来区别的。1-7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制组织结构(适合小企业)特点:信息沟通和传递渠道只有一条,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管理者的领导,不设专门职能机构。优点:结构设置简单,权责分明,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缺点:组织内信息沟通不顺畅,协调性差,不适于规模较大的组织。

(2)职能制结构(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

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优点:可减少行政领导人的指挥工作,职能机构进行专业指挥较熟悉。缺点:容易造成多头领导,命令不统一,协调困难,推诿、扯皮现象严重。(3)直线职能制结构(适合面临比较稳定环境的中小企业。大中型企业中的事业部、分公司,生产一类基本产品或服务的组织)优点:集中领导,职责清楚,便于人、财、物的调整,提高效率。缺点:部门间沟通少,组织环境适应性较差。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规模大、品种多、生产技术复杂以及市场环境变化比较快的企业)优点:总部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做好决策。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发挥各事业部自身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训练高级管理人才。缺点:活动和资源重复配置,管理层增加,机构重叠。

(5)矩阵制组织结构(适合环境高度不确定性,目标反应多重情况,在中等规模和少量产品线的组织中最有效,同时适用于球队俱乐部、医院、高效)优点: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联系,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机动性。缺点:多头领导,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容易产生矛盾,增加工作难度

1-8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的科学性一是指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二是指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可通过学习和传授而得到。

2、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很难用规律或原理把它禁锢起来。因为管理的根本问题是人。

1-9泰罗理论主要内容:

1、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制订标准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

2、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多的工资支付;反之则按较低的工资支付工资;

3、把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分开。管理职能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担任。

4、实行职能工长制。把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各级管理人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5、主张实行“例外原则”。1-10系统管理原理下的五大原则: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统一指挥原则:明确划分组织的管理层次、权责明确、统一协调;

2、分权与授权原则:适当的分权和授权,决策权部分下放;

3、等级原则:明确组织结构层次,权责分明,分级管理;

4、分工协作原则:细化组织内部活动,实行部门化管理;

5、整体效应原则: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应以系统整体效应为重。1+1>2

2-1霍桑实验(1924-1932行为科学的发端):实验大体分两个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和访谈观察研究阶段。a、实验室研究(1924-1928),其主要意图是分析工作环境中的单项要素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它包括照明实验阶段、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阶段、访谈计划实验阶段、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阶段。b、访谈观察研究阶段(1928-1932)。1927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带领一批专家来到霍桑工厂,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实验。结论:(1)工人自动限产的秘密是工人中存在一种“默契”;(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非正式组织”中存在着“自然领袖”。2-

2、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对霍桑试验的总结):(1)、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2-3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2-4人性假说

(1)“经济人”假说:“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是古典管理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获取经济报酬。内容:①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大多数人都是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③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的强制。④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⑤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⑥人群大致分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管理对策:①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与人的感情和道义不必负责人。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着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再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2)“社会人”假说:“社会人”也称“社交人”。是指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需要的人。这种叫说认为人根本的需要是社会需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理论观点是:①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②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③在群体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管理对策:①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族人的需要上。②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计划、组织、控制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③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个人奖励制度。④提倡“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夏季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3)“自我实现人”的假说: “自我实现的人” 是由马斯洛提出来的。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厌恶工作并不是人的普遍本性。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管理对策:①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降低实现自我的障碍。②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改变为内在激励为主。③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4)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是由沙因提出的,指出人的需求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知识、地位、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需要和动机来到工作单位,但主要的需要是取得胜任感。取得胜任感的动机尽管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如果任务和组织相适合,胜任感的动机极有可能得到实现。即使胜任感达到了目的,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又树立起来了。管理对策:①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②根据企业情况采用弹性、权变的领导方式来提高管理效率;③对员工应视动机、能力等差异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和奖励方式。

4-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状况和获利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经历着从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发展过程,这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性,研究这一理论,对于制定正确的产品策略、改进老产品、发展新产品、制定产品经营策略具有很大意义。

4-2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主要特征及营销策略:(1)投入期:新产品试制成功投放市场试销的阶段。特征如下:a.顾客对产品认识不多,销售额增长缓慢; b.批量小、试制费高、生产成本高,利润较低、甚至亏损;c.大量广告宣传、销售费用高。营销策略:尽可能短时间内占领市场。a、高价高速策略:高价格、高费用、迅速打开市场; b、低价快速策略:低价占领市场,减小竞争威胁; c、低价低费用策略:低价格、低费用逐渐占领市场,适用市场容量大,顾客有所了解的产品。

(2)成长期:试销成功后,转入成批生产,扩大市场销售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a、销售量迅速增长; b、成批生产,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c、销售成本下降利润上升; d、出现同类产品,开始竞争。营销策略: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a、扩大生产批量; b、打造名牌; c、开拓新市场,扩大销路。

(3)成熟期:产品进入大批量生产、竞争最多、最激烈的阶段。a、销量达最高点,销售增长率开始下降,直至为负数;b、同类产品更多,竞争最激烈;c、生产批量大,成本低,利润最大;d、市场需求饱和。营销策略:a、进攻型策略: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质量求发展;b、防守型策略:实行优惠价格,提高服务质量,维持巩固现有市场;c、撤退型策略: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4)衰退期:产品老化,转入产品更新换代的阶段。a、新产品进入市场;b、市场销售量下降,价格降低→竞争焦点。营销策略:a、维持或缩小策略:市场尚有需求,可适当保留生产;b、延长寿命策略:增加功能、降低成本、开拓新市场;c、开发新产品,淘汰老产品。

4-3市场的概念:市场是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综合体现。①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由时间、地点、买卖双方、可供交易的产品、交换条件等条件形成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②市场是一种经济关系,参与市场交易的当事人(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都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也就有不同的交换目的和动机通过市场反映出来。

4-4市场的构成要素: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是由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三个主要要素构成。①购买者:构成市场的最基本的要素,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需求。“和尚需要梳子吗?”②购买力:人们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是由消费者的收入决定的。③购买欲望:由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引起的购买商品的动机、意图和欲望,其大小是决定消费者把潜在的购买力转变成现实购买力的重要条件。4-5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即关

于企业为哪个或哪几个细分市场服务的决定。通常有五种模式供参考: 1)市场集中化2)产品专门化3)市场专门化4)有选择的专门化5)完全市场覆盖。4-6无差异性市场策略:优点便于大量生产,生产成本低,管理简单。缺点不能满足差异性市场需求,因而丢掉一部分市场。

4-7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优点满足市场差异性需求,有利于扩大市场,增加总销售量,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缺点由于产品品种和营销组合的多样化,生产和经营费用高。

4-8密集型市场策略。优点是企业可以几种有限的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实行专业化生产,节省费用。缺点是目标市场比较单一和窄小,一旦市场情况发生突变,企业可能会陷入困境,因此,风险较大。

4-9现代产品:核心产品(由产品提供给顾客的所有好处);形式产品(是产品的物理实物或是提供的服务);附加产品(购买有型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4-10 4PS组合: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EOMOTION)、渠道(PIACE)也就是,市场营销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价格策略、市场营销促进策略、市场营销渠道策略。4-11市场细分化: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其中每一个消费特点相类似的消费者群体称为一个细分市场。市场细分的实质是识别出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4-12市场细分的意义:①有利于确定目标市场和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②有利于发现良好的市场机会,提高市场占有率;③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以较少的费用取得较大的收益;④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4-13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要,全面考虑企业的任务、目标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可控因素(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4P’S)加以最佳的组合和应用,以实现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市场营销组合的实质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把影响市场营销效果的各可控因素相互配合作用,产生集体效应,导致企业市场营销总体效果最优化。

5-1管理会计:把管理和会计相结合,以经济效益的角度对生产、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目的不同

2、范围不同

3、时间不同

4、方法不同

5、报告方式不同。5-3成本理论:成本是用以取得经济收益的一切支出。成本按其经济职能分为三大类:

(一)制造成本:

1、直接材料费:生产中直接用来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原材料成本;

2、直接人工费:生产中直接改变原材料的性质或形态所耗费的人工费用;

3、制造费用:指在生产中发生的不能归入上述两个成本项目的所有其他制造成本。

(二)推销成本:推销成本又称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差旅费、广告费、运输费等。

(三)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又称管理费用,是指行政部门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成本习性分为两大类:

(一)变动成本:凡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叫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变动成本:V=CV*Q(V:变动成本 CV:单位变动成本 Q:产量或销售量)。

(二)固定成本:凡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叫固定成本。5-4其他成本概念:

(一)机会成本: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以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取某种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

(二)付现成本:由于某项决策而引起的需要在未来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

(三)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所引起的,并已经支付过款项而发生的成本。

(四)相关成本:与决策有关联的成本。例如付现成本、机会成本等。

企业薪酬体系完善方法 篇4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竞争的关键,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则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薪酬体系在决定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薪酬体系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普遍出现了激励功能不足、约束作用乏力、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那么,怎样才能使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更加完善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原则与策略

无论是企业的薪酬系统还是人员招聘、培训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目的都是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在进行薪酬系统设计之前,有必要从战略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确定薪酬原则和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在薪酬战略指导下设计出来的薪酬系统是适合本企业的,而不仅仅是“先进的”或“合理的”。薪酬战略的中心就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来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所以薪酬体系应该是建立于一套整体薪酬战略之中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与某一特定工作有关的相关工作信息的系统过程,是薪酬体系设计的起点。它在薪酬决策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明确不同工作内容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并将所收集的资料最终整理成工作描述,即岗位说明书,界定各岗位的相似与差异。二是有助于建立内部平等的工作结构。工作分析是对企业现有岗位的一次大盘点,是对工作岗位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通过分析,如果工作内容相同,那么薪酬也很可能是相等的。如果工作内容上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以及竞争者支付的市场薪酬率,都是支付因工作不同而带来薪酬差异的理论依据,并为职位评价奠定基础。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工作评估)是建立薪酬结构过程的一部分,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结构所关注的是企业内部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和不同薪酬水平之间级差的大小,这就需要系统地确定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岗位类型,参照岗位说明,以工作内容、所需的知识技能、对组织的价值、组织文化以及外部市场为基础,对岗位进行综合测定评价。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进行岗位归级,确定岗位工资系数,进而为确定工资分配差别提供量化依据。二是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消除企业内由于职位名称不同,或职位名称相同而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奠定基础。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是指在同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或不同技能薪酬水平的排列形式,它确定薪酬等级的多少,不同薪酬等级之间级差的大小,以及决定薪酬级差的标准。薪酬结构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公平原则,即决定薪酬的过程要公平,实际结果要公正。其次要综合考虑风俗习惯、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组织战略、工作设计等内外因素影响。确定人员工资时,要结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职位等级;二是员工的技能和资历;三是员工的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对应的分别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职位工资是以岗定酬,它依据工作内容,包括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及结果来确定薪酬的高低。技能工资是以人定酬,关注的是员工拥有的技能或知识。绩效工资是员工业绩的体现,是确定薪酬结构的基础。它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设计与管理,并且需要一套完备而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才能公正地将报酬与绩效挂钩,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为。5 薪酬调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竞争力成为影响薪酬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强调薪酬支付与外部组织的薪酬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即与竞争对手相比而得到的薪酬。薪酬的竞争力在实践中是通过选择高于、低于或者相同于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来实现的,而这种选择是在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的。薪酬调查是采集、分析竞争对手所支付薪酬水平的过程,它能提供设计与竞争对手相关的薪酬策略所需的数据,并把策略变成实际操作中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薪酬定位

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需要做的是根据公司状况选用不同的薪酬水平。多数企业是通过调查其他竞争对手的薪酬率制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率,并在综合考虑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组织因素的前提下,应用市场调查的结果,采取领先、跟随、滞后或混合等策略来定位自己的薪酬水平。这些薪酬决策在不同企业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企业的不同职类中也是不同的。7 薪酬体系的修正和调整

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时,随着岗位的调整、员工技能水平的变化,就会影响和破坏已建立起来的薪酬体系的平衡。此时,就必须对工作以及员工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再次评估,从而调整或修正薪酬结构,使其重新达到内部一致性。此外,通货膨胀、行业或地区薪酬水平的改变、企业所处竞争地位的变化和企业竞争策略的调整等,也会引起企业薪酬水平的不断调整。而此时的薪酬调整需在重新进行薪酬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步骤与设计一套新的薪酬制度类似。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薪酬调查制度,设置专人定期收集劳动力市场上薪酬水平变化状况,作为薪酬调整的依据。在进行薪酬调整时,要注意在调整几次之后,常常会导致企业原先设置的薪酬结构中各项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已不再符合当初的设想。因此,除非这种改变符合企业的期望。否则,为保持

薪酬各组成部分的相对稳定,企业也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企业薪酬绩效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供电企业;薪酬管理;绩效管理;革新

薪酬管理指的是,供电公司管理者将全方面的吸引人才为中心,对于企业员工的薪酬结构、薪酬形式、薪酬级别、薪酬水准及薪酬标准等做出的明确界定与整合,对公司员工起到一定的激励性作用,同时可促使公司凝聚力、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薪酬管理则指的是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对于公司未来的稳定发展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1、薪酬绩效管理中潜存的问题

1.1薪酬绩效设计上缺乏一定的战略性认识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总体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撑性作用。而目前供电公司发展中,欠缺一套完善的、长期有效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其一,以国营企业薪酬结构上形成的;其二,遵循招聘制度聘制薪酬的方式来进行发放;第三,通过劳务派遣试薪酬的方式进行处理。在供电公司当中,不少员工的地位及作用与其薪酬待遇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致使企业薪酬绩效管理的作用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会造成企业薪酬绩效管理的意义完全丧失,相反的还会造成公司员工的不断流失,公司不能够留住有用人才,且公司员工的人力资源潜能得不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

1.2薪酬绩效设计模式单一

在薪酬绩效设计模式当中,包含多种类别:民主协商模式、专家咨询模式、个案谈判模式、制度模式等等,可是,在供电公司当中,大多以制度式模式为主,这种模式下会造成薪酬绩效在界定上欠缺公正科学,使得一些具有深资质的老专家、公司高管相互间矛盾的增加,从而造成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

1.3欠缺充分的人力资本补偿与激励

对于公司的发展来讲,人力资源是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一种关键的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具备高人力资本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这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将起到了决定性的直接作用。而目前大家对人力资源的关注其实较多的`是对企业在拥有高人力资本员工的注重,所以,帮助公司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进行一定的补偿将会是公司员工的基本需求。可是在目前的供电公司当中,对公司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其价值并未得到企业在薪酬上的特殊待遇,这就会造成公司中具有高素质的员工另谋其他企业的现象发生。

2、企业薪酬绩效管理革新方法

2.1加快科学合理岗位评价系统的进程

需探寻更多的岗位评价认定制度,找到新的方法,可以从岗位薪酬级别量化来作为突破,针对岗位薪酬绩效级别实施科学合理的划分,确定公司岗位薪酬绩效级别前期,需全面的针对供电公司岗位的属性、重要要素做好充分的调查及浅析,确保调查工作的严密性及系统性。确定主要岗位的种类,同时针对各岗位的薪酬绩效要素做出全方位的对比浅析,最终针对评价要素及权重给予客观的分值,以得出公正合理的岗位报酬绩效等级。

2.1.1工作的质量

对薪酬绩效等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此,要时刻坚持以客观、公正及民主作为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展现出员工付出与回报的等值,特别是需要针对隐性的工作量做出科学的断定。譬如:工作能力要素、工作责任要素,都需要做出全方位的调查,在征求广大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综合现实中各员工间的工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才能够得出让公司全体员工所认可的一种评价结果。创建以工作态度、业绩及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薪酬绩效评定制度。

2.1.2实施分层分类管理

遵循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准则,在供电公司中开展分层分类别的科学管理。可以适当的朝向公司一线重要的岗位相倾斜,将供电公司的经营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岗位优先考虑。

2.1.3以实事求是权责一致为原则

供电公司领导薪酬绩效管理岗位的级别划分一定要做到权责一致,并且需严格的遵循薪酬绩效评定机制开展薪酬等级客观性评价,不可自行进行高值的设置,杜绝公司领导管理岗位中无事可做、但可以拿到丰厚待遇的事情存在。

2.2根据工作岗位设置相应的薪酬绩效标准

供电公司岗位种类在慢慢增加的现状中,每个岗位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可以从当前供电企业的现实情况入手做出综合性的浅析,本人认为,完善的薪酬绩效结构可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2.2.1公司管理人员薪酬绩效激励

从供电公司管理者的岗位特殊性可以看出,管理者岗位的不同其在专属岗位上所带来的绩效和影响会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同时,管理绩效是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并不能制定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界限。为此,针对供电公司管理者的固定工资可运用宽带薪酬的薪酬绩效激励准则,在现实的工作状态中可以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来对其岗位等级及薪酬绩效做出相应的调整。

2.2.2技术人员薪酬绩效激励

通常,技术工作人员是非常热衷于创新与挑战的,为此,广大技术工作人员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

2.2.3生产人员薪酬绩效激励

供电公司生产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环境质量是非常低的,并且对其劳动强度要求很高,这些生产人员欠缺充分的专业技能,所以,公司可以在提升企业基本待遇的基础上,根据员工出勤率、日常工作效率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薪酬绩效的级别划分,以达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2.3以“活薪”展现革新

把供电公司岗位的差异性融入分配系统当中,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作为公司发展的基本准则,坚持“优胜劣汰”的用人标准,每个岗位之间可进行专业能力的良性竞争,同时,需要不断的强化公司员工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与薪酬统一起来,每个薪酬单元与动态化考核相联系,杜绝工作多少、干好干坏的平均主义思想的存在,展现出公平竞争的岗位竞争激励制度。

3、结语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讲,薪酬绩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构成单元,其直接关乎着企业人才的停留,以及未来企业的如何发展,为能够促使供电公司在内部分配制度上得到革新,需要不断的创建完善的薪酬绩效管理系统,将各个岗位作为根本性因素,以业绩、工作能力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思想,从供电公司实际状况入手,保证公司薪酬绩效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将员工的薪酬绩效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制度,这样才能够为供电公司创建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促使公司员工不遗余力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去,为公司的健康茁壮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安波.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研究[J].经营管理者,(06).

企业公司薪酬管理方案二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制度是公司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并结合身自身实际情况订立的薪酬管理方案,是员工获得正当劳动报酬的保证,也是维持企业效率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体现了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条

本制度旨在客观评价员工业绩的基础上,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员工工作兴趣和热情,体现选拔、竞争、激励、淘汰为核心的用人机制。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员工是指公司所有人员(总经理除外),基层员工是指部门主管职级以下的员工。

第四条

建立基于职业发展序列的宽带薪酬体系:人事结合状态是薪酬决定的依据,以个人能力为导向,把价值创造因素具体化为不同等级水平,按照每个人的实际职务、岗位能力确定薪酬,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条

薪酬体系的基本原则:

1、薪酬确定:薪酬的确定主要考虑员工承担某一职位所需具备的条件,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努力在统一的架构下,依靠科学的价值评价,对各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角色、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基于胜任素质对每个员工定职、定级、定薪,给贡献者以回报。

2、薪酬调整:将薪酬与任职资格水平和绩效密切结合,依据考核结果和任职资格水平的变化进行薪酬调整。

3、薪酬结构:通过建立在任职资格基础上的薪酬结构,增加薪酬调整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强化薪酬的激励机制。

4、薪酬差距:薪酬的水平充分拉开差距,要有利于形成和稳定核心层、中坚层,骨干层队伍;薪酬要向关键职位、核心人才倾斜。

第六条

根据公司有关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公司所有员工从入职之日起三十日内都必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第七条

每年续签劳动合同时,对经过绩效考评证明工作业绩优异,工作态度良好,工作能力突出的基层员工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晋级,调薪,对有突出贡献的基层员工可以越级晋升;对部门主管以上的管理人员由总经办公会根据其表现决定岗位或职级变动。

第八条

公司设立薪酬委员会,负责每年的岗位定级、绩效奖金、年终效益奖金方案以及特殊津贴发放等方面的评定、审议。

第九条

本制度适用于除总经理以外所有××××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内的员工。

第二章

薪酬确定基础

第一条

公司薪酬体系与任职资格等级制度紧密相连,员工工资水平由其任职资格等级确定。任职资格等级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和切入点,它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晋升资源开发等其他模块提供了依据。

第二条

任职资格是指员工承担某一职位、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与能力。员工任职资格等级的高低取决于其所具备的条件与能力水平高低。任职资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者的知识与经验,任职者的技能和绩效的要求。

第三条

任职资格等级制度是对任职者承担职位,工作的任职资格进行的制度性区分,根据公司的现状与业务特点,将员工的任职资格分为六大类:决策类、管理类、专业类、业务类、操作类、事务类;三层(高层、中层和基层)。

第四条

任职资格划分原则:

1、分层:按资格能力的高低,分出不同的高低层次,是纵向划分。

2、分类:按承担职务(岗位)的性质,分出不同的资格能力,是横向划分。

第五条

“职务等级”是“等级工资”的基础,即各类职务、事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相对价值。职务等级界定的因素是承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或体能;工作的目标,任务与责任以及责任范围;与人接触的差异性,难易度以及工作环境。

各职类任职资格等级的划分出等级下限和上限,即职能等级区间。下限是其任职资格能力的起跑点。上限是其任职资格能力的终极目标责任制。职能等级区间,由薪酬委员会根据公司不同时期战略重点的变化,对战略价值上升的职类的职能等级,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六条

任职资格职类划分表(表1)

职类

职务(岗位)示例

决策类

总经理

管理类

高层管理

部门经理

中层管理

部门主管

基层管理

班组长

专业类

高级工程师

会计师、工程师、技术员

助理工程师

业务类

高级业务员

品管、业务跟单、出纳

中级业务员

初级业务员

操作类

高级技工

生产、维修、测试

中级技工

初级技工

事务类

后勤、司机、炊事、保安

第七条

职层划分定义(表2)

划分标准

薪等

职层

任职资格

高层

依据环境变化,把握企业经营方向,主持设定企业战略目标或某一业务发展

目标,主持设计规划和改进业务系统,组织实施业务领域和创新(如事业领域、产品、市场创新等)

培养后备继任者以及中坚人才

中层

参加企业或某一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依据企业战略规划要求,站在战略和业务系统的高度和角度建立所业务系统的业务标准及作业规范,监督、判断和指导下属或下级的业务工作,落实企业和部门目标。不断研究和开发业务技术与方法;开展工作方法创新,不断提高所在部门及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指导下属或下级的职业生涯设计,培养下属或下级的核心专长与技能

基层

在各自的岗位上严格执行业务标准,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方法,依据标准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够对工作方法进行技术革新

第八条

职类区间(表3):

职层

职类

职等

决策类

管理类

专业类

业务类

操作类

事务类

高层

中层

基层

第九条

职务等级表(表4):

职层

职类

职等

决策类

管理类

专业类

业务类

操作类

事务类

高层

总经理

中层

部门经理

高级工程师

部门主管

工程师

基层

班组长

助理工程师

高级业务员

高级技工

技术员

中级业务员

中级技工

初级业务员

初级工、普工

事务员

第十条

职能等级工资薪点表(表5):

员工工资水产以薪点数代表,薪点越高,工资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新点本身没有单位,随赋予每个薪点货币价值的大小而代表不同金额。

职等

职级

500

600

800

1100

1500

2000

2650

3450

4450

5650

550

700

950

1300

1750

2300

3000

3850

4950

6250

600

800

1100

1500

2000

2600

3350

4250

5450

6850

650

900

1250

1700

2250

2900

3700

4650

5950

7450

700

1000

1400

1900

2500

3200

4050

5050

6450

8050

750

1100

1550

2100

2750

3500

4400

5450

6950

8650

800

1200

1700

2300

3000

3800

4750

5850

7450

9250

850

1300

1850

2500

3250

4100

5100

6250

7950

9850

900

1400

2000

2700

3500

4400

5450

6650

8450

10450

950

1500

2150

2900

3750

4700

5800

7050

8950

11050

第十一条

薪点表进入:

1、根据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对每个新入职员工的任职资格等级进行评定。

2、根据员工所在职种及其任职资格等级,确定其薪等。

3、薪点表进入时,根据员工目前的标准工资,在各层所对应的薪等中遵循“就低取等,就高取值”的原则。

第十二条

薪等调整:

员工任职资格等级晋升主要包括考核晋升、考试晋升、破格晋升等,员工的任职资格等级也有可能降低。员工的薪点数的多少取决于他的任职资格等级,所以当员工任职资格等级提高或者降低后,其相应的薪点数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十三条

薪等调整程序:

1、先将一年12个月绩效考核结果换算成分值(绩效考核积分表)

极佳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绩效结果

A

B

C

D

E

12、薪级调整:绩效每月考评一次,薪级一年调整一次,调整时间为次年的一月份。调整的依据是12次得分的累计分值(见下表):

累计分值(一年12次)

升(降)级

+2

54—48

+1

42—30

0

24—18

-2

-13、调升说明:年末晋等时,若所在等级工资大于高一级的1级工资,则晋等;否则,则在年末晋两薪级。调整后,若此时所在等级工资大于高一等的1级工资,则晋等,工资向高靠;否则,不晋等。

4、调降说明:年末降等时,若所在等级工资小于低一等的10级工资,则降等,否则,则在年末调降两次薪。调整后,若此时所在等级工资小于低一等的10级工资,则降等,工资向低靠;否则,不降等。

5、晋等后,薪级的确定依工资表对应金额上靠;退等后,薪级的确实依工资表对应金额下靠。

自然升等:在某一等中薪级升满10级,若有升级情况出现,则自然过度到比其高一等对应金额的薪级。

自然退等:在某一等薪级退至1级,若有退级情况出现,则自然退到比其低一等对应金额的薪级。

第三章

薪酬结构

第一条

薪酬结构:员工的月工资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

第二条

固定工资

一、固定工资是指每个月固定发给员工,不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工资部分,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只与员工的月度考勤挂钩,固定工资按最终确定的岗位级别发放。固定工资由基本工资(含周六加班工资)、全勤奖金组成。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原则上参照行业内同类职位的标准执行,但不低于中山市规定的最低工资。

2、全勤奖金。全勤奖金额度:生产课、品管课、模具房主管级以下的员工50元/月。由行政人事部进行考勤考核后,在月工资中统一发放,凡月请假超过一天(除公司规定的有薪假和其它规定的假期外)或月累计迟到/早退三次以上(含)人员不享有该项奖金。

二、基本工资计算:

员工基本工资=该员工固定薪点值×固定薪点值×正常出勤天数/标准出勤天数

正常出勤天数:指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员工实际出勤天数。

固定薪点值每年一定,由公司每年底根据上一公司经营状况以及下一经营目标与薪酬预算决定。

第三条

绩效工资

指将员工薪点数的一定比例与员工每月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一种工资形式。绩效薪点值具体额度如下:

职类

职称

示例职位

绩效薪点数

管理类

部门经理

厂务部、财务业务部经理

800

部门主管

工程、生产、行政、品管、采购部等部门主管

600

班组长

生产部组长

400

专业类

工程师

会计师、电子/机械工程师

600

助师、技术员

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翻译

400

业务类

业务员

品质检验员、业务跟单、出纳

300

操作类

操作工人

一般技工、车间操作员工

300

事务类

事物员

司机、炊事员、保安员、清洁工

300

绩效工资根据员工每月的业绩进行考评得分发放,考核成绩分为A、B、C、D、E、F六个级别。其中,A级:考核分90~100分:B级:考核分80~90分;C级:70~80分;D级:考核分60~70分;E级:考核50~60分以下;F级:考核得分在50分以下。分别核发绩效工资的120%,110%,105%,100%,90%,70%(具体考核办法详见《绩效考核方案》)。

员工绩效工资计算:

员工绩效工资=绩效薪点值×员工个人绩效薪点数×员工月度考核得分

绩效薪点值=月度绩效工资总额/∑(员工个人绩效薪点数×员工个人考核分)

第四条

年终奖

1、公司完成全年的经营任务指标后,发放年终效益奖金,每年年终效益奖金的具体数额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商定。

2、年终奖发放原则:

利润原则:企业在年终有利润时,方才发放年终奖;

分享原则:发放奖金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和忠诚的有效方法;

公平原则:年终奖金的发放应依据员工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工作绩效等因素获得相应额度的年终奖。

3、全年福利假累计超过30天(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公司年假除外)或因为试用期等工作时间不满12个月的(本在公司服务满6个月以上),年终效益奖金按实际工作月份数除以12个月折算。

4、不论何种原因在每年12月31日以前离职的员工不享受当年的效益奖金,离职时间以公司批准认可的离职时间为准。

5、年终奖总额的确定:

员工年终奖=单位年终奖值×员工薪点数×部门考核分×个人考核分×计奖月数

计奖月数:凡本在公司任职满期半年以上的员工有权享有年终奖,任职月数即为年终奖的计奖月数。

第四章

薪酬组织与发放

第一条

薪酬委员会主席为公司总经理,副主席为厂务部、财务部经理,行政部课长为执行副主席,其他委员包括公司各部门主管。

第二条

薪酬委员会主席负责提出整体薪酬政策方向,行政部主管负责提出激励目标,财务业务部负责提出薪酬成本目标,行政部主管负责提供具体方案并在每年绩效考评结束后组织薪酬调整工作会议。

第三条

薪酬委员会遇有争议问题集体表决解决,表决时薪酬委员主席拥有两票,其他委员每人一票,表决结果以半数以上票数通过的决议为最终决议,表决过程中不允许投弃权票。

第四条

具体员工工资级别调整和各项薪酬发放,行政部根据薪酬工作会议和绩效考评结果执行。

第五条

行政部负责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给出每月薪酬发放方案,报总经理审批通过后送达财务部执行。

第六条

年终总经办公会负责制定效益奖金的发放方案,送达财务部执行。

第七条

工资的发放与扣缴

㈠、工资的计算与给付:

1、工资的计算区间为每月的1日至30(31)日,于下月25日发放,由财务部存入员工个人账户或以其它形式发放,如发放日恰为法定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一日进行发放。

2、公司因不可抗拒等因素无法按期支付员工的工资时,应于发薪日前10天通知全体员工,并公告变更后的发薪日。

3、临时给付:有以下情况出现时,行政人事部会同财务部可给付当事人已出勤日期的工资:

①、员工辞职或被辞退;

②、本人病故。

㈡、代扣代缴:

1、员工应缴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

2、员工按比例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3、法院判决、裁定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4、依法制定的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可以减发的工资。

5、员工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而受到公司处罚的罚款。

6、员工请事假等假项而减发的工资。

7、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扣除的工资或费用。

8、公司合法、合理要求当事员工赔偿给公司的经济损失。

第五章

第一条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公司在不违反国家劳动主管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决定公司内部员工的工资关系和工资标准;有权决定员工调岗调薪及其奖惩方案。

第二条

公司执行国家规定发放的福利补贴的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并随国家政策性调整而相应调整。

第三条

本规定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总经理对本制度有最终修改权、解释权和决定权。

第四条

企业薪酬待遇管理制度 篇7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三维数据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在岗入职人员。

第二条目的

建立员工薪资晋级机制,增强薪酬的激励性,以达到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的目的。

第三条原则

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

薪酬分配的依据是:贡献、能力和责任。

第五条总体水平

依据事业部效益、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和社会物价指数以及同地区同行业的薪资水平等,确定公司员工总体工资水平。

第二章薪酬体系及结构

第六条员工工资由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70%。

第七条基本工资是根据员工工作资历、学历和技能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是根据岗位对经营业绩的贡献率来确定。

第八条事业部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将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归入到管理类岗位、技术类岗位2大类。

第九条工龄工资

为体现员工本事业部工作经验和服务年限对于事业部的贡献,设工龄工资作为工资的辅助项。工龄工资按实际到职年限,每满一年按50元发放。离职人员因诸多原因又重新回到公司任职,其工龄自复职月份起重新计算。

第十条年终奖

实施全员销售激励。年终奖由“年终绩效奖金”和“销售提成”组成;“年终绩效奖金“与“销售业绩”挂钩。

第十一条奖金

浅议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篇8

摘 要: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健全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吸引、激励、发展与留住人才最有力的工具,它向员工传达企业的价值导向,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企业所倡导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因而建立和发展一种较之传统薪酬管理体系更科学、公平的薪酬理论和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尤为重要。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建立起多维交叉的员工激励体系。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更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真正建立起适应本企业特色、具有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开放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薪酬管理体系;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的地位逐渐上升,薪酬发放对于吸引、留住和激励企业员工,创造高业绩,实现企业的利润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薪酬都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要想发挥它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作用,则需要企业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薪酬管理体系。如果说不断改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实现卓越绩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不断优化的薪酬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卓越绩效的关键推动力。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并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

一、薪酬管理体系及其作用

(一)薪酬管理体系概述

1.薪酬的含义

薪酬是指员工在从事劳动、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经济上的酬劳和回报。狭义的说,它是指直接获得的报酬,如工资、津贴、奖金、股权等。广义的说,薪酬还包括间接获得的报仇,如福利。在企业中,员工的薪酬一般是有三部分组成的,一是基本薪酬,二是激励薪酬,三是间接薪酬。

2.薪酬管理的含义

薪酬管理是经营管理者在组织战略的指导下,对员工报酬的支付原则、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薪酬管理已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成为各国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巨大的影响。主要包括确定薪酬管理目标、选择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计划、调整薪酬结构四方面的内容。

3.薪酬管理体系的含义

薪酬管理体系作为保护和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最有效的激励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不可欠缺的一部分。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向员工传达了在组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一个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直接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联系,从而使员工能够把他们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组织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和较好生存的方向上去。

企业经营者只有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系统性地认识薪酬管理体系的定位、管理对象、实施手段,才能全面把握薪酬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发挥的管理作用。

(二)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作用

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薪酬制度。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是体现企业自我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着眼点。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激励机制是把需求、内驱力、目标3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激励客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薪酬管理体系是体现经营者管理思想的基础。薪酬水平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保障。企业的薪酬水平设计包括了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三个层面。薪酬调整机制是联系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纽带。企业的薪酬调整机制包括了宏观调整(以企业为主体)和微观调整(以员工为主体)两个方面。、3.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还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人是企业运营中最核心的要素,任何企业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财政资源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得以运转,产生效益。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水平、效益水平和发展度。

在员工心里,薪酬不仅仅是自己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客观、公正、合理地薪酬管理体系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保证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

二、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竞争咄咄逼人,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对薪酬管理体系作用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从最

初的成本支出理念逐步向管理理念转变的阶段。但是,国有企业对薪酬管理体系作用的认识依然存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不足。

大部分国有企业充分意识到了薪酬管理体系的重要管理作用,并积极推行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但由于对薪酬管理体系缺乏系统认识,其在建立薪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未能深刻理解薪酬管理体系的作用机理,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因素、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而直接套用国外成功的薪酬方案,缺乏科学依据,考核流于形式,延续了政府主导型薪酬管理体系的弊端,改革成效不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薪酬整体水平偏低

受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和历史传统影响,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和同行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其核心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不具有竞争力。导致员工激励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提升,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2.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薪酬管理体系中激励手段单一,不能起到提高员工绩效的作用;工作中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同工不同酬”等不平等现象,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一些脏、乱、差的工作岗位,未从利益分配上引导员工的流向;现在的工资制未体现工资同员工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相关联系,不利于员工成长和职业发展,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薪酬晋级空间小;津贴及补贴标准较低;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

3.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薪酬制度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薪酬制度在公平性与激励性的平衡,过去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因为过于注重公平性,而使薪酬制度缺少激励性;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开始在分配制度中注重公平与激励的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的有效结合,很多的企业薪酬制度设计很完善,绩效考核也很完美,但是更多的时候不执行或者不能有效执行,致使考核结果无法在薪酬激励中表现出来。三是员工对薪酬制度的不理解和抵触。

(二)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薪酬管理是一个使其组织内外环境共同起作用的产物。目前,我国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充分利用其雄厚资金实力和优厚待遇,从各方面登陆抢滩,网罗优秀人才,使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竞争和挑战。并且,我国薪酬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较低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争取和留住优秀人才,并导致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增加。

1.政府对企业的薪酬管理干预过多。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还没有根本确立起来,虽然企业已经拥有较大的内部分配自主权,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工资总格决定权仍由政府等有关部门掌握,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或工资总格包干办法。这使企业的薪酬管理自主权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

2.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分配方式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局面,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企业经营者收入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企业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3.福利涉及缺乏弹性。我国企业员工的福利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福利,缺乏一些西方国家的人性化福利项目,如顾问服务、教育培训福利费、家庭关爱福利费等等。此外,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都是固定的,福利设计并没有让员工参与进来,缺乏灵活性。

三、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人事经理和总经理的当务之急。薪酬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策略来进行优化。

(一)建立以职位工资制为主的薪酬管理体系

所谓职位工资制,是首先对职位本身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这种评价的结果赋予任职者与其职位价值相当的薪酬。建立以职位工资为主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职位说明书。第二步: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是一套“因素提取”并给予评分的职位价值测量工具。它是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如职位对企业的影响、职责范围、任职条件、环境条件等)进行评价,以确定职位相对价值的过程。

职位评价重在解决企业内部公平性问题。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各个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得出职位等级序列。职位等级常常被企业作为划分工资级别、福利标准、出差待遇、行政权限等的依据,甚至被作为内部股权分配的依据,而职位评估则是确定职位等级的最佳手段。但是国有企业仅仅依靠职位头衔称谓来划分职位等级,而不是依据职位评价,这样有失准确性和公平性。在一个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之间,尽管都有财务经理这个职位,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该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尽相同,所以职位级别也不相同,待遇自然也不同。二是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职位标准,消除不同公司间由于职位名称不同或即使职位名称相同而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工资的公平性奠定基础。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精确、最复杂的职位评价方法是因素评分法,又称要素计点法、点值法等。比较复杂和科学的,是计分比较法,它首先要确定与薪酬分配有关的评价要素,并给这些要素定义不同的权重和分数。第三步:建立适合企业业务要求的内部薪酬管理体系

在确定人员工资时,往往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职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和资历,三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更多的时候将前两者合并考虑,作为确定一个人基本工资的基础。绩效工资分为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短期激励主要以月度、季度和奖金的方式发放。长期激励主要以延期支付的方式和股权激励的方式为主。

(二)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

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企业可以委托比较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

薪酬调查的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同行业的类似企业,重点考虑本企业员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来源。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体系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趋势分析等。

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根据企业的薪酬策略选用不同的薪酬水平。在薪酬策略上,企业可以选择领先策略、跟随策略。

(三)建立技术与管理并重的薪酬管理体系

在传统等级薪酬管理体系下,员工的薪酬增长往往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而不是能力提高,因为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企业中没有出现职位的空缺,员工仍然无法获得较高的薪酬。而在技术与管理并重的薪酬管理体系下,员工只要注意发展企业所需要的那些技术和能力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员工就不需要为了薪酬的增长而去斤斤计较职位晋升等方面的问题,向员工传递一种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们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以此来培育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该薪酬管理体系运用于研发机构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很有效,运用该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优秀的专业人才安心本职工作,而不致去谋求报酬虽高但不擅长的管理职位,从而留住技术骨干、降低接受不良管理者的风险。

(四)推行基于EVA的年薪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

企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他们的贡献和成绩予以回报;对他们的失误应承担领导责任和经济责任。通过推行基于EVA的年薪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将企业长期发展与经营者利益相挂钩的利益共享机制,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使企业经营者以股东的心态来思考企业的发展问题,真正建立起企业领导承担风险、享受利益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加大薪酬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企业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薪酬级别是不同的,应加大对企业薪酬管理办

法、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让每名员工都了解自己的收入情况,了解自己在出勤不同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拿多少报酬,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力,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足够的工作热情,工作便有了创新,则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节约成本、增储创效都非常有利。其次,员工了解了自己薪酬的来龙去脉,则会减少因问题而上访的机率,从而有利于企业队伍的稳定。

综上所述,目前国有企业经营对薪酬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就薪酬来讲,受到的限制因素却也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企业经济承受能力、政府法律法规外,还涉及到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内部人才定位、外部人才市场、以及行业竞争者的薪酬策略等因素影响。因此,薪酬策略对企业来讲,其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对建立企业价值和组织观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企业员工来讲,其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是,在外部具有竞争性,在内部具有价值分配公平性和价值获得对等性。

从薪酬策略进行思考,薪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行为,改变了过去那种仅仅将薪酬看作成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这种投资,即对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投放在最有效的领域,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如今是人本管理的时代,企业必须设计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树立全新的薪酬管理理念,运用崭新的薪酬管理方法,使薪酬成为满足员工需要,留住人才,保持持续竞争力,构建企业与员工生命共同体的有效力量。

参考文献

[1]李 剑 叶向峰: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第三版

[2]王 强 陈亦难 胡汉辉:人力资源管理十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张 锦:国有企业的薪酬和绩效考核路在何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2007 [4]李剑,叶向峰.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5]马作宽.组织绩效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孙金利.薪酬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7]湛新民,张帆.薪酬设计技巧.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朱钟棣.21世纪世界经济趋势预测[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9]魏松贤.企业经营者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3)

[10]魏松贤.管理绩效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2,(05).[11]聂相田,陈钰华.企业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4)

[1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13]C,T r e v o r,B,G e r h a r t,a n dT.W.Boudreau,“Voluntary Turnover and

JobPerformance:Curvilinearity and the ModeratingInfluences of Salary Growth and Promo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2(1997)[M] [14]LiDaYong.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fractal evaluation [J] prediction, 1997,(6)

上一篇:员工月度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贷款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