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荐9篇)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

村务公开是落实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具体形式,是村民自治工作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村务公开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农村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村民自治工作流于形式,而且会严重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一是对村务公开认识模糊。部分领导认为村务公开是件难事,工作不好开展。因而或按兵不动,或行动迟缓,或敷衍了事,消极应付。部分村干部认为可以公开的则公开,认为不可公开的则不公开;紧要的事不公开,不紧要的公开;对村干部不利的不公开,要群众出钱出力的公开。公开内容避开热点问题,明公暗不公,严重挫伤了村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村务公开不符合要求。有的公开形式单一,公开资料没归档或归档不规范,有的公开内容不实、不全,“公开、公开,干部政绩摆一摆”,只亮成绩,不说失误;村民和群众要求公开的内容却没有公开或公开的只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政策。这种避重就轻,隔靴搔痒,报喜不报忧,报粗不报细,甚至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的公开。村民们戏称之为“村雾公开”,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三是村务公开不及时到位。公开时间不确定,随意性大,群众不能及时看。虽然上级对村务公开时间上有要求,但少数地方对此缺乏正确认识,应付了事的较多,或平时不公开,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公开;在一些村村务公开栏破旧不堪、管理不善,导致公开内容留存时间不长,以致村务公开栏成了“空开栏”、“不变栏”、“广告栏”,无法保证多数群众的知情权。

四是村务公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没有真正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组织的作用,既无民主理财小组,也无民主监督小组,甚至有的干脆由村委一两个人说了算,村务公开也就缺乏必要的规范的程序,工作随意性大,基本失去了村务公开的实际意义。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一、当前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 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九年制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普及;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现新变化。全市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 让农民“走平坦路, 喝干净水, 用清洁灶, 上卫生厕, 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市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等活动和工程,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八是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农村特困救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新机制的建立, 有效的改善了农村教育、卫生等状况。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

(二)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一是投入资金分散, 难以有效整合资金。二是时间紧、任务重, 准备工作不够。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 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山区, 不分贫富, 通村道路、改水改电、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 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三) 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 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四) “重建设、轻管理”,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通过新农村建设, 建成了一大批村级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调研时发现,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通村道路, 一边是竣工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 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五) 建设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建设新农村一是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 二是国家政策扶持, 三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村民和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反映最多就是目前村里一无钱财, 二无资源, 三是支部缺乏号召力, 以致对新农村建设抱的希望不大, 只求上级能多拨些资金把村里的路修好、沟渠修通、村部修缮就比较满足了。

(六) 发展生产的门路不广。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 农民富裕。乡村缺少生产发展的思路, 办法不多, 大部分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和常规生产, 缺乏增收途径。

(七) 人才上严重缺乏的问题。一是培训农民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转化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农村经济其实就是能人经济, 农民差的不是干部, 而是会带头经营的村级班子。

(八) 乡镇和村级组织的行政经费缺口问题。乡镇机构改革及免征农业税后, 村级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取消后的农业税附加转移支付。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履行服务农民和管理农村社会的行政职能所需的行政经费缺口大。镇村两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难做无米之炊。

三、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进一步宣传发动, 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好做法, 消除干部群众的认识误区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 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加大“三农”投入。

主要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鼓励农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3.立足优势产业, 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本着抓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原则, 集中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农业的标准化和农民的组织化, 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同时要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 借助外力,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4.推进乡村城镇化。

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城市投入、集中社会投入、吸引外地投入、用好农民投入等多种途径, 搞好新农村建设, 展现农村发展的新景象、新风貌。要按照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科学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在搞好调查研究, 摸清农村现状的基础上,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以加强脏乱差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 加强对新村建设的分类指导。要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为农民生活生命提供保障。通过农村发展条件的根本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尽快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5.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要进一步从科技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社会公德教育三个层次上推进。一是农业科技培训。整合农口、科技、教育、卫生等力量, 根据不同农时, 组织农民培训, 使其掌握农业技术。二是转移就业培训。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 整合培训资源, 瞄准市场需求, 充实培训内容,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由季节性短期输出向长年稳定性输出转变。三是社会公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6.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壮大集体经济。

一方面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 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或者出租方式。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等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并提供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发荒地、招商引资和发展产业化经营及兴办各种经营性、服务性实体,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增强统一服务功能。

7.突出增加农民收入。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寻找出一条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和升级, 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产品质量。二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因地制宜, 继续推进以工业化的思维办农业, 使广大农村既有大规模的加工业, 又有地方特色的小企业, 让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农村的指导产业。三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 鼓励农民进城经商, 外出务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8.以人为本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结合落实“为民办实事”, 从各村的具体实际出发,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是 “路水电医学”等基础建设项目, 抓好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有线电视、通广播以及科技信息村村通、农资连锁超市村村通。同时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组织农民群众搞好以“四改” (改水、改厕、改厨、改圈) 、“五化” (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 推进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 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

9.培育良好村风。

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争创文明个人、文明家庭、文明村组等不同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倡导遵纪守法、和睦邻里、尊老爱幼、忠厚诚信、勤劳致富、朴实节俭等良好村风, 引导农民崇尚科学, 抵制迷信, 远离黄赌毒, 远离封建迷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突出抓好党的基本路线、农村政策和“八荣八耻”思想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形成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风貌。

10.强化村级班子, 规范村级管理。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阻碍农村土地正常流转

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户之间小范围的转包转让占主流,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较少;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据调查,部分地方季节性的抛荒地约占耕地面积的30%。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2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权、责、利不明确

部分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据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基本上是以口头合同为主;既便有签订的各种书面协议中,尚有60%的合同不够规范和完善。主要是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容易产生权益纠纷。同时,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承包合同监督管理乏力,基层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1.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引导和服务不到位

土地承包到户时,各地都是根据土质、地利搭配,按人平均承包分配到户,人为的把整块分割为若干小块。后经数次承包地调整,每户的承包地就更加零星。据调查,目前农户承包的田地多的有十几块,少则有几块。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口头协议多,报村、乡(镇)、县批准备案的少。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流转信息不畅,出现要流转土地的转不出,要租土地的租不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

1.4风险大,效益低,制约流转

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前几年,农产品卖难,造成流转也难,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农业增产难增收。如2012年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梨子,遭遇罕见的梨炭疽病,加之品种单一,气候不好,出产时,市场行情看跌,造成大量烂梨,农民损失惨重。

1.5政策不具体,监管措施难有力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专业大户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该项政策的一些制约。尽管提倡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均有涉及,但比较原则。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村土地的承包、流转事关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长治久安,农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保障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保障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

2.2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土地流转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平均承包土地与市场自由配置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分散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防止宁肯荒地也要守着家庭承包地的僵化思想,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2.3坚持政策原则,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在土地延包年不变政策前提下进行,以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业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三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各地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不许与民争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及时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2.4加强培训,提高政府的扶持力度

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村会计及合同管理人员、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镇乡、村干部及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中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5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1、组织活动开展难。一方面少数农村党组织定位不准,工作常围着村务转,没有把精力放在党建工作上;部分村级集体无积累、无收入、无阵地,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个别村级班子凝聚力、号召力不强,软弱涣散,难以组织党员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他们对参加党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热情;部分党员长期忽视了自己参加组织生活的权利;有些党员不重视、不愿或不参加党的活动,只顾干自己的事。同时,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多的党组织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外出流动党员是影响、制约我县东部大部分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

2、权利义务体现难。一方面个别村党支部不知党员需要什么、该给党员些什么,没有为党员行使权利提供条件;有些村只强调党员义务而忽视了党员的权利,不注重权利的发挥。相反在少数党员中也存在着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现象,他们在政治上要求有待遇,生活中要照顾,却不知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应做些什么;个别党员甚至不按时或不交纳党费。这些都不同程序地影响了党员发挥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积极性。

3、流动党员管理难。随着市场化经济运行不断深入,大量农村党员逆向流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逐年增加,一些地方对流动党员的教育面不够宽、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使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给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推行多样化的管理形式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全县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沟通,按照方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和“先组建,后规范”的要求,适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单独组建,也可以与流入地党员较多的党(工)委牵头联合组建,并选好配强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若在流入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较多,条件成熟时县委将在流入地建立驻地党(工)委,适时向流动党员党组织委派书记或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对流动党员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县内人才市场也要建立党组织,接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

二是设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对暂不具备条件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可依托驻外办事机构或外地企业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负责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三是转移组织关系。流出和流入6个月以上、有固定工作地点或单位的党员,各基层党组织要督促该党员将组织关系及时转至所在地或从业单位党组织;从业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要督促该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将组织关系转至单位所在地、本人居住地或人才、劳动力市场党组织。对流入我县的党员,县内相关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接纳他们的组织关系,并就近编入一个党支部,与本县党员一样教育管理。

四是持证委托管理。党员流动时间在3个月至6个月的,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其所在的党组织应发给《流动党员活动证》,并委托流入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必须持证参加流入地或单位党组织活动,及时在活动证上记载活动内容,并向其所在的党支部(总支)报告。流动党员返回后,其所在的党组织要认真负责地查验活动证记载的内容,把经核实的活动内容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五是实行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逐步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处理手段现代化。

六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各乡镇党委要依托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确定专人办公,搭建服务平台。要围绕流动党员信息搜集、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组织设置、教育培训、政策咨询、工作指导、维权等开展优质服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4、党员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青壮年农民价值观念有偏差,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无组织观念;一些村级党组织忽视对年轻同志的教育培养,不积极发展。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思想有顾虑、怕丢位子,不愿或不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村青壮年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使农村党员发展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5、不合格党员处置难,或者说是党员标杆管理的结果运用。部分党员思想上不求上进,认识上有误区,对村里的事业漠不关心,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不愿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沦为“三不”党员;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行动偏激,出现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一些党员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成了错误不犯,事情不干的不作为党员;有的党员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成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钉子。党组织对这些不合格党员或顾及面子、保持和气难以处置,或不动真格处置力度不大。

6、关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年限。

7、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的问题。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特别注重发展文化水平高、素质优秀的青年农民入党。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多数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各行政村的优秀分子,如果把这部分隔离在党组织之外,无疑不利于改善党员的文化、年龄、从业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发展还是要发展的,但发展之后就回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上了。从长远来说,这部分人有望成为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5

内容提要

讷河市国税局 封安烈 孟凡荣

我局于近期就税收工作情况特别是税收执法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基层国税机关在税收收入、征管改革、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执法责任的推行仍存在误区和薄弱环节;

(二)基层法制工作机构职能未完全落实,执法监督力度有待于加强;

(三)稽核评税存在一些问题,其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一些盲点或违反上位法的现象,背离了税收法定原则;

(五)税收新政策、新业务培训不能满足执法需要;

(六)基层国税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基层国税机关和广大国税干部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亟待加以解决;

(七)基层国税机关各种税收业务外的活动太多,干部 负担较重;

二、对当前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采取有力措施,消除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中存在 的认识误区和薄弱环节;

(二)增强基层法制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指导;

(三)完善稽核评税制度,充分发挥其对纳税人申报的监控作用;

(四)对执法依据严格进行把关,坚决制止违法违规涉税文件、规定出台;

(五)加强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

(六)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改进抓基层的方法。

全市税收理论研讨会论文

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

讷河市国税局 王 力 孟凡荣

我局于7月中旬就税收工作情况,特别是税收执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了基层国税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征管改革、干部队伍建设等基本情况,对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反映的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国税机关反映强烈并普遍存在的与执法有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仍存在误区和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局先后下发了税收执法责任各项具体工作规程和制度,通过对基层分局所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少数税务干部至今对执法责任制还存在模糊认识,做事畏首畏尾;二是有少数税务干部不会执法。执法责任制对执法岗位、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执法要求都作了严格规定,但由于少数税务 干部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一时很难掌握岗责体系的要求,特别是在执法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能正常按章操作。这些税务干部大都在40岁以上,80年代初期以合同制转干、军人转业等形式进入税务系统工作的。如某分局40岁以上共3人,占分局80%,他们平均年龄45岁,无一人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三是执法岗位之间缺少传递程序,对上下岗位文书传递的责任未明确;四是执法岗位与不执法岗位责任和利益不平衡。由于工作需要,各级国税机关一般将业务精通的骨干力量安排在重要执法岗位,这些业务骨干一般一人身兼数岗,工作繁重,责任大,但同时被追究执法责任的可能性和机率也大。而非执法岗位尚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也未能与个人利益挂钩,不少执法岗位人员对此有不同想法,影响了执法队伍的稳定;五是执法评议考核未能有效开展,执法评议考核仍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二)基层法制工作机构职能未完全落实,执法监督力度有待于加强

今年机构重设时,各级国税机关普遍加强了税收法制组织机构的建设,强化了执法监督,规范了执法行为,积极推动了依法治税的进程。但基层法制工作还比较薄弱,法制工作机构职能设臵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执法监督职能未完全落实。基层国税机关未设专职法制机构,一般设在综 合管理部门并指定专职人员。但由于综合管理部门业务较多,人手较少,往往冲淡了法制工作职能。讷河市局去年才审理3起税务案件,今年到目前为止,市局还未审理一起重大税务案件;二是基层法制工作机构未独立于其他部门,不利于法制机构全方位开展执法监督。如讷河市局的法制工作由征管部门承担,但征管部门同时又承担了税务登记、停歇业、非正常户认定、个体定额核定、延期缴纳税款审核上报、呆帐税金审批上报等执法事项。对上述执法事项的监督职能同时又由征管部门承担,这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监督自己”的格局,外部监督的作用不能有效体现出来。

(三)稽核评税存在一些问题,其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005年上半年我局共对 687户纳税人进行了稽核评税,发现问题的有 43户,纳税人自行补申报税款12.6万元,转稽查部门2户。目前稽核评税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稽核评税中发现一些纳税人有偷税嫌疑应进入稽查程序,有的并未进入稽查处理程序;二是稽核评税中发现问题,一般只要求纳税人补申报,实际造成了延期缴税,但未办理缓缴手续,也未加收滞纳金;三是在稽核评税中发现疑点时,有时只是按纳税人约谈说明所作的有关解释进行判断和处理,没有足够的证据,处理依据不足;四是申报准确率考核对稽核评税有一定关联影响,申报准确率是以申报的税款为分子,拟申 报的税款加上稽查查补的税款为分母,查补税款越多,申报准确率就越低,因而稽核评税一般不愿意将稽查评税中发现的案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客观上抑制了稽核评税功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一些盲点或违反上位法的现象,背离了税收法定原则

基层国税机关特别是执法一线的分局在严格落实现行税收政策的同时,也反映现有的一些税收政策存在疏漏和不当,影响到国税机关的执法形象。一是部分税收政策存在盲点,执法时无据可依。如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的滞纳金的法律性质不明确,其是否属于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二是有些规定不尽合理,致使难以操作或纳税人反响较大。如一般纳税人认定要求纳税人提供房产证明、土地使用证明,但在乡村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产权、土地使用管理比较松弛,不少企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证明,难以满足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法定要求。再如要求纳税人电子申报和纸质申报并行,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三是有些要求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有基层国税干部反映,省局规定只有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批缓税款申请才能报省局,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四是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与一些新税收征管情况有所剥离,征管法中规定的一些新制度、措施一 时执行缺乏细致的操作指导性,如工商银行的配合问题、纳税担保制度、代位权、撤销权的行使问题等。

(五)税收新政策、新业务培训不能满足执法需要。近年来,新的税收政策不断出台,与税收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广大国税干部要不断充实新的业务知识,以满足执法的需要。被调查单位反映,现阶段业务培训存在不及时、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是培训不及时,有的新业务已开始执行,但执法人员尚未受过专业培训,一时难以适应新业务的要求,影响了办事效率,纳税人对此颇有微词。二是培训质量不高,不少培训时间短,内容多,走马观花,有的培训不能切合实际需要,培训效果不理想;三是领导干部培训的多,基层业务人员培训的少。一方面基层业务人员平时工作多,空余时间少,自学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税收工作是由基层国税干部承担的,基层国税干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六)基层国税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基层国税机关和广大国税干部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亟待加以解决

一些基层分局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给执法造成不便,也分散干部不少精力。一是基层征管硬件差,执法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局由于机构重设,4个农村分局辖区幅员较大,征管工作有一定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每个分局配备的办公用车多为性能较差的老化车辆,给征收管理造成了一 定制约。分局配臵的计算机也是逐级淘汰的,性能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征管需要。二是基层分局人员知识结构有一定欠缺,有的干部对计算机、法律、财税知识了解较少,一些分局干部中无一人是英语、计算机或法律专业,第一学历是本科学历更是寥寥无几;三是干部在医疗、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从走访的几户农村分局国税干部家庭情况看,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就业情况较差。特别是干部的医疗问题严重困挠了基层国税干部,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一些干部患有慢性疾病,加之国税系统没有定期体检的规定,外出医疗也影响了干部工作精力。

(七)基层国税机关各种税收业务外的活动太多,干部负担较重。

据调查了解,近年来各级国税机关利用各种考核评比活动,不断推动文明行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在规范执法,优质服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基层国税机关各类学习、活动、考核评比太多,上级国税机关各部门对基层工作都有各自的要求,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实,使之应接不暇,牵扯精力较大。目前一些分局按上级布臵的各种活动就有十几种,如每月两次的政治学习,每月四次的业务学习,两月一次的廉政检查日活动,每月一次的工会活动,每季一次的业务研讨会、思想分析会,按月一次的税法宣传、税务公告、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四次的会议记录,每年不少于两次的文体活动,半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研究分析会。上级要求进行适时记录的还有人民来信来访记录、文明行业创建记录、礼品上交记录、税收执法过错追究记录等。一些分局不少国税干部也坦言,为应对各种形式的活动、记录要求,分局一般在上级检查前,对上级要求的台帐、记录,平时又没有时间按要求开展活动的,集中予以补登、补记。这种形式上的要求,在基层并未取得实际效果,同时又增加了基层国税干部的负担。

二、对当前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采取有力措施,消除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薄弱环节

一是要加强培训,对执法一线人员尤其是重点执法岗位应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训规范执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大量的税收执法工作是由基层具体实施的,其执法水平直接影响全省依法治税的进程,因此要大力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要在各项规范执法的制度措施细化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让他们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做错了会带来什么后果;二是推行非执法岗位的责任制,研究制定非执法岗位的责任考核制度,规范非执法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强化非执法岗位的责任,使执法岗位、非执法岗位的责任和利益取得相对平衡,保护执法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立足实践,利用各种业已生成的执法结果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充分利用执法检查、大要案审理、行政复议、外部审计等结果,并结合抽查,组织以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是否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议。

(二)增强基层法制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指导

市级国税机关的法制工作职能目前是“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且由于基层自身方方面面的关系,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不能全面到位。一是可考虑在综合业务部门内确定固定的人员,专门负责法制工作,不参与综合业务部门的对外执法工作;二是对基层的法制工作职能准确定位,要强化其监督职责,将其工作重点应主要放在各种监督制度的贯彻落实和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方面;三是要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指导其全面开展法制工作,基层国税机关应当按要求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大要案审理、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上级国税机关要及时掌握基层国税机关法制工作的开展情况,督促其按要求完成上级布臵的工作。

(三)完善稽核评税制度,充分发挥其对纳税人申报的监控作用

一是完善现有的稽核评税制度。稽核评税是在申报与稽 查之间增设的税收管理环节,依目前稽核评税的有关规定,稽核评税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稽核评税的手段,稽核评税的结果处理责任不确定;二是要协调好稽核评税与稽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稽核评税的日常监控作用,发现纳税人异常行为,为稽查提供有效的线索。

(四)对执法依据严格进行过关,坚决制止违法违规涉税文件、规定出台

一是要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涉税文件一律不得执行,并要向上级国税机关反映;二是严格会议传达规则,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规定和要求不作口头传达,否则,下级国税机关一旦执行,将来有可能招致纳税人的起诉,很有可能导致国税机关败诉;三是对上级国税机关制定的不符合税收工作实际的税收政策或税收工作中需要明确但未明确的情况,省局可向总局有关部门反映,希望早日得到完善或明确。

(五)加强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

一是增强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对一些新业务应在开展前,提前对有关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如出口货物免抵退、金税工程、网上申报、纳税评估等;二是加强基层国税干部的业务技能培训,基层国税干部的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税系统的执法形象,各级国税机关应当加强基层国 税干部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国税执法工作的需要。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执行是司法公正的最终体现,又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每个执行案件是否正确处理,依法执行,直接影响到法院的形象及各界对法院的评价,为此,院党组高度重视执行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和规范了执行工作管理,有力推进了执行工作整体提升。法院加强执行联动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案件执结率大幅提高,执行到位率稳步提升。执行质效明显提升,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一、当前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评查情况看,当前执行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立案环节法律文书未送达执行义务人;执行环节错误执行案外人财产问题;错误适用司法拘留措施问题;执行不作为问题;法院无正当理由不给付执行款问题;执行超审限问题。

这些问题在这次执行案件专项评查活动中依然是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中的不作为。主要表现为怠予执行、拖延执行等。

(二)执行中的乱作为

(三)执行工作流程落实不力通过抽查执行卷宗,发现从立案到归档存在诸多问题,卷宗合格率及其低下,竟不足3%。

1、立案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申请人的身份审查不严,尤其是代理人的身份确定存在严重漏洞。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损害赔偿等受益人为多人的情况下,由于对申请人和代理人的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当事人信访。二是立案信息填写不完整。有的卷宗中地址确认书和送达回证中当事人和案由都是空白的。这次共评查114件中,存在这种情况的18件,占15.8%。三是对执行依据缺乏必要的审查。有些案件没有办案法官生效证明,如有的案件判决尚未生效,即执行完毕;有的案件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没有到期,就立案执行。

更有甚者,申请执行的文书根本不存在。

2、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大事项未进行合议。就评查的法院执行卷宗看,共评查30件,未进行合议的17件,占评查的 56.7%;二是送达不严谨。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拘留、罚款决定书,查封、扣押、冻结裁定未向当事人送达。就这次评查的三个法院执行卷共计114件,存在以上问题的18件,占评查总数的15.8% ;三是违规开展对外的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经中院司法辅助室对基层法院的对外委托评估拍卖案件进行评查,违规操作20件,其中多起引发信访,四是对执行款物的管理不到位。有的法院执行款没有纳入统一管理,存在私设账号现象,执行回来的款物不能及时给付申请人,有的卷宗缺少执行款来往单据,有的缺少执行款物支取审批表。有的法院对执行回来的款物既不返还当事人也不上交标的户,长期在个人手中,确有贪污挪用的嫌疑。

3、结案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扎口管理不统一。有的基层法院的结案审查不在审管办,由各庭室各自负责。因此,对实际结案数缺

2少监督,导致虚报结案数、结案审查流于形式。上半年我们检查的执行结案情况,已报结案的188件中,竟然虚假报结80件,将近一半。正因为存在虚假报结,所以存在重复立案情况,上报结,下一只能重新立案。二是“四查一告知”落实不力。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没有落实四查一告知的要求 便退出执行程序结案。

4、归档环节存在的问题:

(1)、不按要求收集、装订卷宗,卷宗材料繁简不分,重复装订,如裁判文书重复装订多份;主要材料缺失,如结案报告或结案审批表。

(2)、结案不归档。不按规定的三个月时间内及时归档,有的甚至几年的卷宗都没有归档,审管办开展超过三个月未归档案件检查发现,多数法院存在执行案件归档不及时。评查中有的卷宗根本不能及时调取,有的法院多数卷宗仍然在个人手中保管,甚至执行员退休,其手中到底有多少卷谁也不清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宗旨观念淡薄。政法委通报的这些案件均是没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工作方法所致,面对群众的求助、诉求总是有万般推辞的理由,为人民司法、为人民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专业水平低下。部分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甚至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执行实务中,不知如何审阅案件、如何展开执行调查、如何实施执行措施,不懂执行的基本程序,甚至连裁定书都不会写。造成对案件的处理马虎应付,不按程序办案,不按要求工作,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上半年调度一个案件,我们的一个老

3执行员居然说出:人家提异议了,就不能执行了,也不能答复。这种状况怎能不让人担忧?

(三)监督管理缺失

1、个别主管领导还没有负起对执行工作的管理之责。有些基层法院主管执行的领导居然不知道这些年执行案件的底数,案子上有多少存在问题不清楚,基本底数不清楚,有多少案子结了,多少没结,标的物执行了多少,标的户管理的怎么样,卷宗归档了没有都不清楚,官僚主义严重。面对上述问题,有些可以说是低级的错误,我们自己却发现不了,一把手失察,分管领导失职!

2、审判管理部门作用发挥不大。从我们专项评查的效果看,审管部门没有在案件质量的把关上、流程管理的监控上发挥作用。中院要求每案必评,但再次抽查时发现问题多多,比如案件的合格率、超审限案件、长期结案不归档、卷宗质量差等问题,长期发现不了,造成误差的积累,主管审判管理的领导也难辞其咎!

3、内部相关的工作流程不健全。主管领导对执行工作如何监督、控制,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流程?审管办作用发挥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流程、怎么评查、评查结果如何运用,谁来监督这项工作的开展,工作干得怎么样、如何兑现奖惩等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和措施来保证。

三、今后的要求 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不同,具有准垂直化领导、准军事化管理的特点。执行工作要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抓住

4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强化执行人员素质提升,抓好规范办案这个关键,促进执行工作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一)不断提升执行队伍整体素质。基层法院党组要高度重视执行局班子和执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调配人员结构,既保证人员数量达标,又确保人员素质过硬,在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达标年”活动基础上,搞好“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学习教育,切实解决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群众观念、廉洁司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定期组织全体执行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培训,特别是学习好已有法律法规,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办案竞赛等活动,着力抓好能力素质建设,切实提高执行案件质量,切实减少涉执信访案件数量。确保实际执结率、实际到位率、自动履行率、和解率、结案均衡度等重要指标的全面提升。

(二)切实加强执行工作规范管理。

中院执行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出台规范执行流程的具体意见,对立案、采取强制措施、委托评估、拍卖、变卖、听证、执行款物管理、文书规范、结案手续等执行环节进行规范。要通过检查、考评和讲评、通报等手段,加强对下指导,促进基层法院对执行工作有关制度的落实;基层法院要督促执行人员充分发挥集体作用,严格落实好重大事项合议制、执行日志、款物管理、信息录入、卷宗归档等各项制度;要从基础工作和日常工作抓起,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发生,通过抓制度的落实来提高执行工作的质效和水平;通过深入查找评查中发现问题的原因,认真制定措施,扎实进行整改,5并按照考核指标要求,适时自行组织进行案件评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三)加大责任倒查力度。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并针对办案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采取“一案一整改”、“警示教育”、“专项整顿”等措施进行教育整顿,培养严谨细致、公正高效的工作作风。对当事人反映执行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拖延执行等问题,及时核查,严肃处理;强化考核,加大责任倒查力度,采取诫勉谈话、离岗培训、给予纪律处分等组织手段,坚决保证执行工作的科学发展。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7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布局不尽合理, 学生上学路程远、费用大, 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笔者调查发现, 学生和家长反映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上学路程远、费用大。很多地方当初并没有考虑到当地学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等问题, 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 使得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例如, 在湖北省英山和长阳等一些偏远山区, 上学路程远已经成为上学难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为了上学是“天没亮就上学, 晚上往家赶, 两头不见天”, 他们需步行十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山路上学, 而且山区地广人稀, 山坡陡峭, 河道纵横, 遇到刮风下雨更是泥泞难走, 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另外, 上学路程远直接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例如, 石首市桃花镇初级中学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采用包车接送的方式, 6-7个小孩一辆面包车, 每名学生400元/年由学生家长承担。类似这样的案例在仙桃、潜江和荆州等地的平原地区屡见不鲜。还有, 学生在学校寄宿也会直接增加家庭的开支, 如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例如, 钟祥市农村寄宿小学的收费标准为每名学生25元/学期, 每天的生活费用在4至5元, 再加上生活用品, 一年的费用至少为1000元。石首市农村小学一年的寄宿费用也大约1000元, 该市团山寺小学全托的费用则达到2600元/年, 半托的是1600元/年。

不仅如此, 当前农村学生上学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地方为农村中小学生服务的接送车是一些超过报废年限的淘汰车辆或没有牌照的摩托车, 安全问题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整天提心吊胆。例如, 沙洋县有些家长用摩托车和拖拉机接送孩子, 但他们一般都没有驾驶执照;有些地方家长组织包车接送, 但包来的车多是报废或无证驾驶的车辆。该县高阳镇小学家长包来的车, 是一辆荆州到沙市报废的公共汽车, 20多个孩子乘坐此车上学,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农村中心学校班级规模过大, 教师编制普遍偏紧, 教师负担明显加重

近年来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 加上缺乏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 所以农村中小学大都存在师资短缺现象, 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无奈之下, 这些中心学校只好实行大班教学, 班级规模大都在70人以上, 有些甚至超过80人。例如, 浠水县汪岗中学有近2000名学生, 26个班级, 平均每班75人, 最大的班额超过90人。公安县玉湖中学有2500多名学生, 开设了24个教学班, 平均每班超过104人, 最大班额达到120人, 教室拥挤和教师负荷都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该县夹竹园镇中学现有学生3000多人, 被分在29个教学班里, 基本上每个班都在百人以上。该校语文老师陈丽介绍说, 上个学期她教的一个班有123人。教师上课根本无法走下讲台, 坐在中间或靠墙的学生要到自己的座位上得从同学的课桌上爬过去。[2]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由于地势偏僻, 条件艰苦, 很多教师不愿到那里任教, 师资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大多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 每名教师平均每周要上30节课, 连校长也是“校长兼校工, 教书带打钟”, 除了繁杂的教育行政工作外, 还要承担包班教学任务, 遇到上级开会、检查之类的事情, 想找名教师代课都很难。

不仅如此, 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负担更重, 他们每天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要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管理。例如, 钟祥市东桥镇黄集小学有90%的学生在学校寄宿, 学校每位教师除上课外还要负责80多名学生的生活管理, 低年级教师晚上还要陪寝, 教师的压力已达到身体的极限。老河口市孟楼镇有7所学校, 其中3所小学实行了寄宿制, 共有寄宿生658名, 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的宿管员, 所以这些寄宿生的生活管理都得由任课教师担任。该市黄老营小学教师朱俊霞, 除了教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 还兼上六年级两个班的音乐课及一个班的自然课和活动课, 还担任数学教研组长, 并负责全校寄宿女生的安全管理。[3]

3.农村寄宿制学校数量少、条件差,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自2004年起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该工程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农村中小学住宿难问题。但是, 新建、改建的寄宿制学校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迫切需要。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006年全国共有673个项目县启动了该建设工程, 但是每个项目县只有5所学校的建设资金, 远远满足不了各地区的实际需要。不仅如此, 各地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不容乐观。例如, 沙洋县李市镇联合小学2006年开始实行寄宿制, 但由于缺乏资金, 寄宿条件较差, 床都是校长从外面借的。该县沈集镇沈集中心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 只能满足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寄宿, 其余的学生都散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中, 给学校管理增添了难度。钟祥市长寿镇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大幅度增加, 为了解决更多学生的住宿问题, 学校靠勤工俭学和减少教师福利盖了几间新的宿舍, 还腾出教师宿舍给学生住, 部分教师只能自己在外面租房住。笔者调查发现, 即使是新修了学生宿舍的寄宿制学校, 条件仍非常简陋。条件稍好的重新修建了宿舍、食堂和厕所, 条件差的则是将原来的教室改作学生寝室, 每间教室住50至60人。因为受经费限制, 学校卫生和疾病防治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于教师的编制普遍偏紧, 有些寄宿制学校只好聘请临时工做宿管员, 临时工工资低, 责任心不强, 管理不严格, 存在安全隐患。

4.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被盲目撤并, 造成新的学生辍学、失学和上学难问题。

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地处山区或其它特殊地理环境中, 学生上学路途遥远, 不方便或不安全, 低龄儿童若到中心学校读书就面临上学不方便、生活难自理等困难。所以这些地方的小学或教学点, 完全是为了解决本地区低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然而很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盲目撤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有的地方提出“一年撤并所有教学点, 三年撤并中小学校1/3”, 有些地方甚至把撤并小学和教学点的个数作为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笔者在英山县和长阳县调研时了解到, 新机制改革后, 因为贫困问题而辍学、失学的儿童几乎很少见了, 但因上学路程远、上学难的原因占辍学、失学儿童总数的80%以上。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女童, 几乎占了辍学、失学的儿童总数的90%以上, 她们辍学、失学的主要原因是上学路程太远, 路上很不安全, 整天担心害怕。难怪当地有些农村家长埋怨说:“新机制改革后, 我们的孩子学杂费免交了, 书本费也不要了, 国家的政策真好。现在最大的心病就是小孩上学路程太远, 他们每天往返近十公里上学, 就连我们大人也不容易做到, 何况只有几岁的小孩。”

二、原因分析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以下称“新机制改革”) 实施后, 各级政府加大了义务教育投入, 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大大增加;“因贫辍学”明显减少了, 学生回流显著增加;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 城乡工资差别大大缩小了;农村中小学危房得到有效改造, 学校维修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 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 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布局调整后产生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学龄人口日益减少, 城镇化不断加快, 以“并乡、并村、并校”和“减人、减事、减支”为核心内容的乡镇机构改革开始推行, 更重要的是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后, 地方政府收入锐减, 大多数县成为“吃饭财政”, 无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加上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后,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奇缺。面对巨大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 地方政府只好通过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 拼命压缩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竭力扩大中心学校规模, 来减轻日益增长的财政压力。为了达到节省教育经费的目的, 很多地方采取“大一统”、“一刀切”的方式, 对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一律撤并, 基本上形成了一镇 (乡) 一所初中、三到四所中心小学的格局。

其次, 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也是当时的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地方政绩”、片面追求规模效益的结果。实行“一费制”后, 为整合教育资源, 地方政府对规模小的学校进行合并。很多地方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 而是一味地盲目撤并, 有些地方把撤并学校和教学点的数量作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 有些官员甚至认为布局调整就是合并学校, 扩大办学规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许多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办学规模, 忽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学生就近上学的问题。

第三, 新机制改革后, 缺少专项经费投入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早在2006年6月, 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要求各地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慎重对待撤点并校, 要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小学和教学点, 确保当地学生方便就学, 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然而, 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是缺少专项经费投入。新机制改革后尽管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了, 但绝大部分资金是专款专用, 没有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专项经费。

三、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它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一要正确处理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的关系。既关注集中办学的适度规模效益, 又要兼顾分散办学能解决就近入学和上学难的优势;二要正确处理布局调整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撤点并校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意义, 又要关注撤点并校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上学难而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问题。三要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和学校均衡发展的关系。既要注意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地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强强联合, 又要注意中心学校和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均衡发展。

2.依照新机制改革模式, 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专项经费

当前存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费问题。我国大多数县是“吃饭”财政, 财力困乏, 无力独自承担这笔巨额的经费。所以必须依照新机制改革模式,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的基本原则, 把这笔专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 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各级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 确保这笔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3.努力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积极实行非重点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政策, 可以采取“三定向” (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 的模式, 让大批的优秀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给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这样做既能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 又有利于形成农村教师长期稳定的补充机制。其次, 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要按照《教师法》规定, 在待遇上建立面向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优惠制度。设立农村、边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以吸引和稳定教师在该地区任教。第三,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继续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 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事实证明, 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路程远、上学难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级政府在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时, 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 列入单独资金预算, 各市县也应有配套资金支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各地区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的专项经费, 结合新机制改革中的校舍危改资金, 新建或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时, 各寄宿制学校要妥善安排好学校公用经费, 积极改善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此外, 寄宿制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 实行单独核编, 专门负责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和宿舍管理。同时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 严格卫生制度, 防止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5.慎重对待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撤并, 积极支持偏远地区小学和教学点的增设

“最小人口的需求也应得到满足, 学校应靠近学生居住点, 在农村地区, 多年级同班上学和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 学校布局应该集中于以成本效益原则覆盖所有的孩子。”世界银行全民教育项目高级执行专家塞尔加·赛尼克说。道格拉斯·曼也认为, 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和农村交通网络发达之前, 其教育体系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型农村小学, 如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个一师一校的小学, 至今仍有463个这样的学校。[4]所以, 我们不能凭一时头脑发热, 盲目撤并所有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要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学生上学路程的远近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单纯以学龄人口变化为依据, 而不考虑后两种因素, 势必会造成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为此, 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综合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意见, 在偏僻地区适当增设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 充分满足当地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基于中西部六省区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7, (2) .

[2]肖昌斌等.农村中小学遭遇教师缺编之困[J].湖北教育, 2006, (10) .

[3]程墨, 肖昌斌, 曾宪波.教师缺编:农村教育的一道坎儿[N].中国教育报, 2006-11-12.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一、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培训对象来看,一些干部对参加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

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抓好中心工作就万事大吉,干部学习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以工作忙、人员少、任务重等种种理由应付培训工作。同时,一些参训人员对参加培训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不经过培训一样能干好工作,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极个别参训人员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运用理论、解决思想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而是用在交朋友、拉关系上。

(二)从教育培训内容的安排来看,更新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

第一,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指导性文件。改革开放以来,党校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今为止,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部门一直没有制订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各级党校的教学内容安排普遍存在着比照上一级党校教学计划的现象。有的是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来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学员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很难达到适应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基本理论内容多,实用理论安排少。党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但是,不少党校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践的学习,应如何布局、各占多大比例等问题缺少总体考慮。基本上还是以学习理论、党性修养方面的内容为主,对前沿学科、行为学科、方法论、实用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安排不够,即使有,占的比例也小。

第三,联系干部工作实际的教学内容安排少,不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党校教育要注重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是,由于受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在课程安排时,对学员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较少,特别是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问题比较少,使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

(三)从教育培训方式来看,创新不足,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组织调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上具有高度集中性,但参训个人因工作岗位、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工作经验、工作精神等个体性差异,对培训方法有更多的个性化选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的教育培训手段和干部学习习惯的变革,对传统的组织调训和集中办班提出了新挑战。一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对干部的集中培训,一般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虽然近两年来,一些党校在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新方法,但还没有形成主流。虽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改变,但始终未能走出听听讲座、看看电教、讨论交流的模式,缺少研究式教学、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尝试;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还不广泛;教学互动性不强,参训干部“被动学习”的状态依然存在。二是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现在,大部分党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基本上是采取专题式教学,不管专题内容的多少 ,几乎所有的专题都是安排一次即两到三个学时的教学时间。这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员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却由于时间关系而无法详细讲解,使学员学得一知半解;而有些内容,对学员来说只需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受时间安排的影响,老师又必须再深入去讲解。教学时间的千篇一律,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虽然,党的有关文件对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出了时间规定,并要求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将干部接受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最终结果并未与干部的使用选拔完全结合起来,一些未按时参加培训的干部也没影响提拔,先提拔后培训的情况比较普遍;对参加培训人员的培训效果检验不足,即使有量化指标,也存在标准低、设置不科学、缺乏具体的奖惩措施问题,导致干部受训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增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明确要求。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以用为导向,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培训什么,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不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

(一)坚持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原则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受训学员为本,关注学员的学习需求,以实现提高学员能力的培训目标。按需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既要符合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符合干部岗位职责的需要,也要符合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为此,要探索推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改变党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现状,按照教学新布局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努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创新培训内容

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不断创新培训内容。要着力引导他们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研究,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要紧扣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重点加强以群众路线为重点的工作方法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把握全局、科学决策、识人用人、做群众工作、团结协调的本领,使各级干部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

(三)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

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高党校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增加自主选学的内容。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的知识素质结构,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参加学习的时间。其次,要发挥干部学员自身的优势。目前党校的学员普遍学历高、年纪轻、思维活跃,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党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学员的资源优势,倡导学员在学习中研究问题,在研究问题中促进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激活思想、分享智慧的过程,成为教学互动、学学互动、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四)建立保障制度,增强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对于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首先,要建立干部调训刚性保障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领导干部每5年应有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常常借口工作繁忙没时间参加党校的培训,致使部分干部几年内从没到党校接受过培训。所以,对于应参加培训而未参加培训的干部,实行点名调训,完成补训任务,以此来保证各级干部达到应参加培训的时间要求。

其次,要按照《党校工作条例》要求,建立干部培训与使用互动的激励机制。在对拟选拔任用干部进行资格审查时,把干部教育培训参加情况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干部任前公示时,把干部受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公示的内容之一,同时把干部的培训经历、学习成绩纳入干部考核和考察内容,促使干部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长期效果。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9

及对策

近年来,广大公安民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治安稳定等方面做出显著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当前基层公安民警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也不容忽视,如不采取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加以疏导,会严重影响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一名基层派出所政治教导员,对基层民警思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个浅析。

一、当前基层公安民警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压力大。近年来,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考核越来越严,但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执法变数大,民警在执法中感到易“触电”而丢“饭碗”,导致一些基层一线民警对执法存在恐惧心理,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案件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不敢放手依法去侦查,更不要说主动出击侦查办案。

(二)服务压力大。当前,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社会治安依然相当严峻。因为警力的不足,要维护好社会治安,广大民警不得不靠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来履行公安职责。同时由于公安机关服务承诺过宽,民警普遍反映 “ 110” 提出的“四有四必”服务承诺,很难做到。在“ 110” 接 处警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公安的职能。虽然名义上“ 110” 实行社会联动,但事实上是“联而不动”,做工作的还是公安机关。一些本该其他部门做的事公安机关“抢”过来了,本该由乡村、居委会等基层治保、调解干部做的事公安机关也“揽”过来了,公安机关成了事实上的“多管部”。大包大揽,服务承诺过宽,服务忌语很多,服务时限很强,再加上现在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很高,给基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一些民警对“服务”一词非常敏感,一听就紧张、就过敏。

(三)行动、检查、考评压力大。基层民警普遍反映,近年来上级公安机关的专项行动、检查、考评过多,专项行动、检查、考评一个接一个,有时好几个专项行动一起搞,基层基本上的精力用在应付上级公安机关的专项行动和各项检查、考评上,有些检查及考评内容根本不适合派出所的工作,可是为了检查、考评合格,只好弄虚作假,填写“天花板上的数字”来应对。

(四)培训压力大。民警普遍反映,近年来,基层单位一年到头教育培训不断,今天轮训,明天警衔晋升培训,还要应对县人事局、组织部的各种培训,基层县局每年仅培训费就化了十几万元。连续不断、高密度的培训不仅花费了基层民警大量的时间、精力、经费,影响了民警的日常工作,而且由于培训班师资的力量、培训内容、参训民警个人的因素 等原因,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一些民警反映,想学的内容,想听的东西没有,已经学过多次的内容“炒陈饭”的倒是不少,本为“充电”的教育培训变成为“休假”。

(五)家庭压力大。公安民警家属下岗的有很多,民警的职业制约了家属再就业、经商的机会,再加上公安机关的福利待遇跟不上,造成民警的家庭负担相当的重。微薄的工资要养家糊口着实不容易,要买房子、养妻子、孩子,支付小孩的学习费用,有的还要赡养夫妻双方或一方的老人,碰到生病住院的,更是雪上加霜,有不少民警反映经济上是借债的。家属下岗问题、子女就学入托问题等成了民警的一大“心病”,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使民警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解决家问题,千斤重担只有民警家属一人来承担,再加上民警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造成民警家庭矛盾不少,后院不稳,严重的甚至闹离婚。

二、原因分析

基层公安民警思想中存在五个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不适应”:

(一)认识上的不适应。基层有不少民警没有充分认识当前公安机关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认识到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强化公安执法工作是新时期、新形势、建设小康社会对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公安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 众对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整顿,出台的方法、措施,既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更是对广大民警的爱护。只有规章制度健全了,民警心里明白了,思想上清楚了,行动上才会正确。只有从严治警,才可能使民警少出事,不出事,使公安队伍更加纯洁,使公安队伍不变色。“三项教育”在极大地推动公安工作深入开展的同时,也在基层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少数中层领导不敢大胆管理,做老好人,怕得罪人,怕失“票子”。有些中层领导工作没有长远性,短期行为多,注重形式多,做表面文件多,想立杆见影的多。一些民警觉得,平时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只要做人好,会考试,有关系就行了,不再一门心思地钻到工作中。

(二)观念上的不适应。当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公安执法工作的转型期。近年来,公安工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公开选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末位调整、任职资格考试、警体达标、错案追究制度等不断出台,造成一些多年来习惯于老做法,老经验的基层单位、基层民警难以适应。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就消极对待,执法观念、执法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转型期特别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如何顺利渡过这个时期,需要各级公安 机关的共同努力。

(三)素质上的不适应。民警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虽然这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加大了教育培训的力度,想方设法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但是效果不佳。一些定期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流于形式,为学习而学习,没有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贯穿于工作之中,使一些政治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学习走过场。一些民警的文凭经过培训是提高了,但文凭与实际工作水平并没有成正比,水平不见得提高多少,等等。社会进步了,依法治国的要求提高了,广大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水平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结果与党和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要求的距离无形中拉大了,依法治国的要求拉大了,与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拉大了。

(四)人财物不适应。一是在“人”方面:本县的警力跟全市其他县市相比,特别的紧张,特别的不足,人均警力不仅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更严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警力先天的不足,致使相当数量的基层民警长时间的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息,身心疲惫不堪。每年体检结果民警有病是正常现象,民警无病的反倒成了稀有的事。二是在“财”方面:基层单位没有足够财政拨款,造成一些基层单位靠拉赞助、靠执法中创收。创收耗费了基层单位领导的大部分精力,相对无暇顾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使执法 工作受到削弱。由于经费无来源,致使公安民警工作量是其他政府机关部门的几倍,但年收入只有他们的几分之一。三是在“物”方面:由于投资少,造成一些现实斗争中急需的公安科技装备严重缺乏,交通通讯、侦查技术手段落后,技术防控违法犯罪能力低,侦查破案技术含量相当低,很多地方只能靠“人海战术”和“经验破案”来做工作。

三、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思想状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引导、解决,重点是注重“三个坚持”:

(一)坚持从严治长,抓好基层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公安机关要把班子建设置于队伍建设的首位,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要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高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基层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下级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一级做给一级看,真正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令行禁止。

(二)坚持从优待警,切实解决民警的实际问题。警务保 障机制基本建立是“二十公”会议提出今后五年公安工作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努力解决好公安民警“愿意进、留得住、积极干”的问题,建立健全公安警务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解决好政治待遇问题。要想方设法增加公安非领导职数,设置技术职称,改革现行警衔晋升办法,解决基层终身当民警警衔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各方面表现突出、政治上成熟的公安民警予以提拔任用。二是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待遇问题。选择警察,就是选择了奉献。但是,警察首先是一种职业,民警需要用工资来维持生计。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很难让民警安心工作。为此,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切实提高民警的福利待遇,使民警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三是进一步解决好民警后顾之忧问题。目前在不少公安机关,民警家属无业的高达50%左右,而公安部对民警家属就业要求也有许多规定,如要求民警家属不得经营娱乐场所等。为此,要争取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下,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好民警家属就业问题,切实帮助解决民警实际困难,解决好民警的后顾之忧。各级公安机关要悉心关怀、关爱、理解、支持公安民警,认真落实好从优待警措施,合理安排,劳逸结合,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创造性。

上一篇:【精品】周记中秋节下一篇:房屋所有权赠与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