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现象(共8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和整个道德教育,这些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现如今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多数选择过外国节日。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令许多学者很头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从中西传统节日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简析这种现象。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
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约而同地传承着文化内涵,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
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也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
虽然中西方节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独特的闪光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传统节日中所有的活动,包括祭祀、庆贺、社交、游乐,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动,都与人们的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直接源自于农耕生活,为着农耕生活;更不用说那些专为农耕生活而特定的二十四节气这些农事节日了。说中国古代节日起始于农耕生活,是因为这些节日,都不同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宰牲节、开斋节之类的纯宗教信仰的节日。前者是为“现实与人生”过节;后者则是为着超自然、超人类,而主宰着自然与人类的“真主与上帝”过节。
第二个特点: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国大文化的具体展现。
中国传统节日均不同于西方的狂欢节、愚人节、教师节、电影节、音乐节等那么专
一、那么单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绝不仅仅是过节了,放假了,好好轻松轻松和朋友热闹一番那么简单。中国传统的每个节日,既不是单纯的祭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热闹、娱乐,它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在节日中,每个人只有亲身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才能感悟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正因为如此,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不从这些特点入手,而仅仅记述节日中有哪些民俗活动,有哪些程序过场等这些表象,那中国节日恐怕就会黯然失色了,会远不如西方节日来的那么强烈和刺激。
(1) 风俗习惯。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 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 并且缓慢衍生直至获得新生力量并取代权威力量。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日本人忌讳荷花, 认为荷花是丧花, 妖花, 代表邪恶和不祥。而中国人则认为荷花是高尚的花, 北宋著名思想家, 道学家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指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机械思维方式, 直观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和系统思维方式, 等等。各国各地区的管理者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特性。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森林中散步, 突然一只饥饿的狮子朝他们跑来。日本人马上坐下来, 开始换穿便于奔跑的跑鞋。美国人嘲笑说:“你实在是个傻瓜, 难道你以为你能跑过一头狮子?”日本人回答说:“我不必跑过那头狮子, 我只须跑过你就行!”
这个笑话说明,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直接, 日本人比较迂回曲折。那么,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员工给予不同的管理政策。美国员工如果犯错误可以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 而对于日本员工则要旁敲侧击。
(3) 文化信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 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它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看不见, 摸不着, 不易改变, 但却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家来说, 赚钱是最至关重要的, 利润是最有价值的。但是,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他们却忘记了人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精神, 信念又是人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 南希·奥斯汀在《寻求优势》中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 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 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力量, 以及这种信念对于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曾说过:“关于发展, 三流企业靠生产, 二流企业靠营销, 一流企业靠文化”。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信念在一个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50年代起, 日本企业就把注重自己企业的文化信念摆在了企业生产, 发展的第一位。比如, 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曾经向美国一个小村庄推广收音机, 因为当地没有一个人知道索尼的名字, 所以买主让她更换产品名称, 可是盛田昭夫把买主回绝了。他说:“我们要索尼的名字, 如果不用索尼的名字, 我们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历史。”可见, 盛田昭夫把企业的品牌和文化信念看得比利润更要紧, 更有价值。
可是回首灾难连连的2008, 中国有太多的事让我们触目惊心, 不堪回首。物质——利润固然重要, 难道扭曲企业的文化信念, “利润至上”, 切断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头是当今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发展之道?
(4) 作风。
企业及其领导团队的作风, 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标志。不同国家的企业, 不同的领导有着不同的作风。
日本是一个岛国, 地小物稀, 这就培养了日本企业“和”的概念, “和”是日本企业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全球著名连锁企业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很崇尚事必躬亲, 敬谢员工, 推心置腹, 不下命令, 赏罚适度, 创造和谐的工作作风。在松下公司, 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做“真实的我”, 上级和下属坦诚相待, 尽一切可能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共同协力, 实现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广博精深,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以人事为中心, 干部的优劣, 职工的好坏, 都以道德是非标准为最高准则。员工要求领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领导要求员工要坚决服从, 即下属要对上级服从, 个人要对集体服从, 生活要对工作服从。在这样一套伦理式管理模式中, 虽然企业有着一套规章制度, 但是在具体执行中, 往往会偏离制度而注重人情关系, 从而导致“人治”, 而非“法治”, 出现人情面子解决一切的现象。所以,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贪污腐败屡禁不止了。
(5) 待人艺术。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没有人。怎样对待人, 是一切企业管理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待人艺术”, 就是要善于认识, 处理和人相关的一切矛盾。不同国家不同企业, 待人艺术千差万别, 有的企业甚至完全搞不懂什么是“待人艺术”。
日本企业的员工无论是终身雇佣制还是年功序列制都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环节, 照顾每一个人的整个生活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个人生活, 集体生活, 工作生活和业余生活) 是企业的职责, 而不能推卸给其他机构 (如家庭, 政府或者宗教机构) 。这就反映了日本企业从不同的侧面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 缓和劳资矛盾, 从而实现劳资和谐, 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相比之下, 中国的有些企业把员工看成了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 无条件的“剥削”。招聘时, 往往给出优厚的薪资和福利等方面的承诺, 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兑现, 以致从一开始就让员工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在以后的工作中由于缺乏工作兴趣, 不满的情绪日益增加, 而上层领导又没有及时给予回应, 导致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其实, 归根到底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 并不是生产的弊病, 而是在于对“人”的艺术的剖析。
2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策略
(1) 建立开放, 包容和融通的文化机制。
开放是要求企业管理层在营造企业文化时, 要有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政治的民主化, 经济的多元化、交往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以及文化大众化使得人们的教育层次显著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这就使得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加剧。因此, 在构建企业文化时, 企业管理人员面对不同国家的人不能“一刀切”, 必须注重矛盾的普遍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文化的差异性普遍存在,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企业文化现象也有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文化构建上, 要积极倡导包容的心态和宽宏的气度, 容忍和接纳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 实现企业最大的“人无我有”。
融通, 就是融合、通达, 减少磨擦与冲突, 正如英国著名警官克莱德警官所说在“蜜月期”结束之前, “泡菜阶段”开始之前, 通过文化的变革, 融合、创新, 实现企业文化的重构, 创立以“和谐”为导向的风俗礼仪, 取长补短, 求同存异, 达到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2)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正因为如此,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判断问题和思考问题, 用自己的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而往往忽视了其他合作伙伴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以及它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因此, 在中日的交往中, 如果中国的企业和日本的企业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尊重合作伙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考虑对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 愿意放弃短期利益。那么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而加强彼此的信任。
(3) 培养良好的企业价值信念。
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信念是跻身成功企业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信念, 这种价值信念是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基础。为培养良好的企业价值信念, 首先, 企业中高层领导者要善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国内外企业的优秀文化, 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融合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价值信念。其次, 把融合成的企业价值观, 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和引导, 使倡导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得到全体职工的接受和认同。最后, 在贯彻企业价值信念时, 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 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 使良好的价值信念和企业精神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并通过激励手段来不断强化员工符合价值信念的行为。
(4) 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工作作风是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 但是,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以人为本”的理想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企业中出现了把人当作利润创造物的现象, 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此, 企业高层领导者要经过一次思想的洗礼, 改进工作作风。同时, 还要通过谈心、家访和“送温暖”等方式, 积极深入广大员工的生活, 关心员工, 理解员工, 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 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 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约着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 传统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界限正在消失, 这就要求企业正确处理跨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与矛盾, 吸取外国企业文化的忧点, 同时对我国企业文化中的一切不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积淀, 无情的抛弃。只有这样, 才能进步, 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 企业文化就被提出, 自此以后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 成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企业文化现象也千差万别。旨在从当代中日企业文化现象中, 简要探析中国企业面对异族文化的策略,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形象力, 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仁德, 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11) .
[2][英]弗恩斯.特朗皮纳斯 (Fons Trompenaars) , 查尔斯.汉普登.特纳 (Charles Hampden-Turner) .刘现伟译.跨文化人员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11) .
[3]罗长海, 林坚.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8) .
[4]解晓燕.儒家传统管理思想提升为现代企业柔性管理分析[J].教育经济研究.
关键词:汉语 英语借词 西方文化
引言
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语言和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是对文化进行反映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会反过来对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当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引进外来词汇的时候,其实也将外来语言背后的文化引入了。从汉语中借用的英语词汇可以看出,随着英语在汉语中的应用,西方文化也在这些语言中传递,与此同时也引进了这些外来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其他的语言体系,不同的语言之间会产生交汇。对汉语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英语逐渐融入进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汉语中对英语的借用,其实是借用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变通。本文尝试着将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现象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语借用英语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语词语主要是通过五种途径进入汉语中的,在这几种途径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也十分明显。
一、媒体中的英语借词透露的西方文化分析
(一)电影和电视节目
英语电影和电视节目传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英语的普及。英美电影的制作,无论是题材本身的内涵,还是各种电影技术的应用,都领先其他地区,因此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电影和电视节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都十分广泛。英语电影和电视节目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英语的普及。另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电视也是一种十分经济地获取信息的方式,电视节目中英语新闻、娱乐节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在观看电影以及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英语,学习了英语语言中的文化。这些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的词汇是结合了汉语和英语产生的一种新词。
(二)通过新闻和媒体进行文化渗透
新闻是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世界新闻领域,英美新闻也处于垄断地位,比如美联社、路透社等英美主要新闻机构,每天都在向全世界传输大量的时事消息,这些消息的覆盖面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另外,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消息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在互联网上,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其他国家的信息,则必然会接触到英语,因此,在英语的传播过程中,文化也蕴含在其中。
(三)消費文化的渗透
除了通过媒体、电视节目、电影等进行文化渗透之外,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在极力推销自己的商业文化和消费模式,一些国外的产品品牌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几乎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这些外国的公司在推销自己的商品的时候,也将他们的文化推销给中国人。虽然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中文,但是在使用中文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会结合英文,借用一些英语词汇,也成为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
二、粤语中的英语借词体现出的西方文化分析
我国的语言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地域辽阔,我国的语言种类很多,五十六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粤语受到英语的影响最为深刻。广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主要阵地,有资料记载,早在1637年英国就派出商船来到广州,而且在广州设立了相关的办事处,此后与中国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密切,很多广东籍的华侨以及定居在香港的同胞在与家乡的人民进行交流的时候,英语就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英语的影响也渐渐深入到每家每户,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多语言的环境,广东与香港之间的距离很近,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很大。居住在香港的居民几乎都会英语、汉语和粤语,加上改革开放的影响,使得很多广东人开始像香港人一样,在讲粤语的时候也会夹杂一些英语,并且渐渐地将这些英语使用得十分流利和顺畅。对于广东人而言,这并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时尚,更多的是为了减少语言的隔阂,使得交流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而且这种语言方式也已经渐渐成为人们使用语言的一种习惯。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广东经济的发展,粤语对普通话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粤语中的英语借词现象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很多有特色的英语词汇也渐渐在大陆的其他地区开始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词汇,比如巴士就是借用英语单词“bus”,的士就是借用英语的“taxi”。在“的士”这个外来词的应用过程中,还产生了很多其他的词汇,比如“的哥”、“的姐”、“面的”、“摩的”等,分别指代的是开的士的人、以小型面包车作为的士的人、以摩托车作为的士的人。
三、中外交流中的英语借词体现出的英语文化分析
在古代,我国就已经与西方的一些国家有交流和沟通,近代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背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个过程中,民族矛盾之间的激烈碰撞,也为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中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在汉语中借用英语词汇,使得汉语的词汇量不断增加,从侧面推动了汉语的发展。比如“丽丽穿上今年最in的迷你裙和同学一起去看芭蕾。但是到了剧场之后发现演出取消了,因此两个人只好去附近的跳蚤市场血拼,两人又去麦当劳买了一杯可乐和一支冰激凌,去网吧玩了会电游,网上聊天认识了一个GG,发了一个伊妹儿,拜拜之后各自回家。”在这段中文文字中,就有很多由英语词汇派生出来的汉语语汇。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时尚的借词,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使用这些词汇,这些词汇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些文化的传递。以这段话为例,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本身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英文的传入,使得这些词汇开始普及,随后便产生了相应的中文对应词,渐渐对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也进行了接受。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与各种书籍、文学作品等内容的翻译有关,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一大批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的科技、经济著作进行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英语借词。后来,这种翻译又延伸到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词语。这些英语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这样的词汇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都有可能会顺便附带几个英文单词,让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而且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加深。
结语
“文化全球化”指的是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一个重要过程,包括很多方面。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英语是一种最为广泛的语言,所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自然会选择英语作为首选的交流载体,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使得英语所代表的文化也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借用英语词汇的现象较多,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用英语的情况将越来越多。随着当前世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融合使用也越来越多,比如很多人会在使用汉语的时候也夹杂使用一些英语单词,汉语在借用英语的过程中,也传递了很多西方文化,这些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以及语言的发展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冀宏.英语中借自汉语的外来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01).
[2]张泽芬,刘丽丽.汉语和英语连词语序对比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杨惠芳,郑奕.英语中国化的趋势及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韩怀伟,赵宏凌.语料库支持的汉化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
[5]郑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6]朱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临时词义缩小与扩大的语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7]周志培,冯文池.英汉语的相互影响——汉语的英语化与英语的汉语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
[8]黄鸣.从淡化洋节说开去——也谈“文化侵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文化并不应影响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树立了端正的语言文化观,才能真正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语文化、中国文化。为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高校英语教育中应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髓。
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历史内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够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接纳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联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进而减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对此,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势,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
3、优化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在英语教育中积极渗透本土文化,应将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纳入高校英语教育大纲,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应一味选择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应增加、补充包含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或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将英美文化类的课文或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搜集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将其作为课文或阅读材料。若现有材料不足,则可组织专家、教师通过编写、翻译等方式丰富中国文化教学素材,进而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增加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跨文化交流和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均十分不利,积极剖析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文化自觉、优化教学内容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进而减少和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具备局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4(3):16—17。
[3]赵葵。探析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应对措施[J]。教学实践。(81):53—56。
重视高考文化建设,发掘和培育高考人文精神,对于教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功能。
人文精神——高考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德育教育,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高考成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与提升高考成绩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的突出要求,不被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却占到了高中三年总必修学分的1/5,如此高额学分(大大超过数、理、化3门课程总学分),与高考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2008年广东卷作文“不”
“不”指什么,那些情况下不轻易说“不”。综合实践活动使切入口变小,紧扣题目。人们不相信多喝碳酸饮料发胖。这不,综合实践活动,用寻常饲料和碳酸饮料喂养的金鱼,前者只长0.2克,后者“疯长”26克。数字面前,人们改变了那个“不”字。
(二)2008年上海卷作文“他们”
通过关心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利他行为活动。很快产生了话题:题目是“我”,演化为“我与他们”的关系。而一个“们”字,则点出了群体要求。„„实现了用“原生态语言”写作。
(三)2008年浙江卷作文“触摸都市”/“感受乡村”
多数考生笔下都市生活是邻里冷漠,求学艰辛、逛街惬意„„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城市循环水洗车调查者,都提出了城市循环水洗车缘何雷声大雨点小?乡村调查者则提出了为什么偏僻山区电灯不亮、眼保健操少的中学生戴眼镜者很少很少?原来是经常吃了刚从地里出土的青菜。前者考分多在42-47分之间,后者54分以上①。说明后者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① 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四)2008年天津卷作文“好奇心”
对自家里鸡蛋容易变坏,处于好奇心,将冰箱里鸡蛋竖放,大头朝上并包裹一层透气性较好的卫生纸,可延长保鲜30天以上。生活具体话题,为学生点亮了一盏心灯。说明“好奇心”欲得“高分”,必须写出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五)2008年福建卷作文“甜”
大意:一人买了瓶果汁,说“喜欢甜的”。一人买了杯咖啡,说“喜欢又苦又甜”。一人买了矿泉水,说“喜欢淡淡的矿泉水”。综合实践创新发散思维活动,很快抓住话题“青少年喜甜、中年又苦又甜,老年平平淡淡”。
(六)2007年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1题遭遇森林火灾时正确应对方式
2.2题北方冷空气入侵时的气候变化
3.政治41题广东省人均GDP、单位GDP变动的经济学常识
4.生物20题色盲
5.生物21题鼻咽癌
6.生物40题甘蔗发酵生产燃料酒精工艺
(七)2007年与科学实验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物理13题突出物理实验过程的体验试验
2.化学23题突出对物质分离、检验实验技能和对常用仪器主要用途的了解
3.生物34题突出试题所提供的实验报告
(八)2007年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
2.数学理科6题、文科第七题的物流调配
3.历史10题提供反应西餐传入上海的诗歌
二、新考试观给了我们什么
命题者脱离教材从课程资源中寻找命题素材,是新的课程观反应到高考试题中的观念变革的核心。
(一)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广东历史3题涉及到新出土的封泥,印证秦朝郡、县的历史
2、山东历史9题展示了明代服饰、第11题提供了白居易诗歌
3、宁夏历史31题提供了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4、海南历史1、3、5题分别提供了甲骨文、出土胡俑、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丝织品图片
5、广东政治全卷41小题,有40小题选取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情景作为试题背景材料。
(二)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山东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有涉及环境保护、手机短信报警„„
2、山东理综涉及奥运会题材,小球滑行轨道是2008的字样,请算出小球加速度
3、湖南作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诗人韩愈),有人误认为是多与少的关系,所以提到了小草精神,而忘记距离带来视觉感官变化,与“草独”、“草众”无关。
(三)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广东历史21题判断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人遇到的事情
2、山东历史15题判断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来到中国时经历的事情
3、宁夏历史33题想象俄国十月革命中攻克冬宫场景
4、海南历史10题想象为何听莫扎特与听贝多芬的观众场面不一样
5、广东物理题想象电子快门、传感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6、广东语文现代阅读《创新与想象》文段,想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四)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山东文综历史15题一个英国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中国经历的事情(机户、机工工资纠纷街门打官司)
2、宁夏作文“小鸟放生”与全国卷II“海龟与老鹰”
(五)2007年试题呈现为“理解而学”
1、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反映了„„”(广东1、8、9、17、19;山东10、11;海南7题等)
2、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表明了„„”(广东12、23;海南2、4、22题等)
3、多视角回答(广东
28、山东
27、海南33题)允许从“是”、“不是”、“既
是又不是”三方面回答
三、试题素材时代感强并坚持能力立意
(一)2008年四川作文“坚强”
(二)2007年广东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26题生物无机材料羟基磷灰石Ca5(Po4)3OH;27题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克矽平”
(三)2007年广东数学6道解答题考查数学思维方法;理科7题、理科6题,综合了算法、框图知识、推理论证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广东语文22题采用北京奥运会标志为素材
(五)广东地理全卷共各类图25幅,表5个,含区域分布、统计、示意、地形、气温等图;36题青藏铁路通车问题
(六)科学与人文统一,广东23题采用有关“粤剧”的内容,地方彩色、传统文化特色
(七)政治37题以漫画作为简答题背景材料
(八)政治23、25、26、34题,以格言、诗歌、寓言等方式揭示哲学道理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1、广东地理33题用世界经济界流行的“金砖四国(BRIC)”从全球视角了解世界主要各国
2、政治试题涉及商品房价、新农村建设、城乡收入差距、中国加入WTO、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反思
纵观以上高考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在教育教与学中找到了原点。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教材开始就是几何、映射、函数及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特点。如果从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函数回顾,再运用映射观念给函数以新解。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在知识导入上,实例和已知引入;难点上从学生理解出发。如渗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直线和平面垂直及直线与圆相切。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个极限现象。耸立的原始森里是直的,满
月是圆的,蜂巢结构是多面体,向日葵种子按对称螺线排列等将会在衔接期提升同学们的兴趣。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所用数学知识少而简单,学生数学能力缺乏和数学教学滞后形成高一物理“台阶”。高中所学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等在初中是肤浅的学习。物理中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平衡等则是“间断点”。所以衔接期要控制这些难度。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挫折多,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的挫折心理素质,采取“起点低、梯度小、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很重要,如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初中学过的具体化学反应,化合价的变化等,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定义。
(四)缺乏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背景材料】
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前有大秀身材的“芙蓉姐姐”,近有其貌不扬却开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坐火车仅穿内裤的“卧铺哥”,另外还有“熨斗哥”等。上述网络红人,他们当中几乎都是通过“献丑”出位。比如号称2010年“第一姐”的凤姐,就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吸引眼球。这名只有1.46米高的超市收银员,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且曾经说过:“我9岁时开始博览群书,20岁的时候到达顶峰,600年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
而2010年以来,在社会上议论比较大的还是各类相亲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制作方、主持人、嘉宾之间,还是在观众、社会大众及管理者之间,围绕相亲类电视节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争议。而一些拜金的语言,比如,“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更大的争议。
2010年6月初,新浪微博上一张寻找西湖边最美女子的帖子被众多网民转载,6月4日,浙江当地报纸抛出《西湖边最美女子,全国人民都想见见你》的报道,一时间,大家都被一张18年前的老照片中朴素、纯真的女孩所吸引。在这个审丑当道的浮躁社会,表达了众人不一样的观点。
【题目】
请以“整顿低俗文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角度,观点鲜明,结构完整,有理有据,不少于900字。
【范文】
整治低俗文化 共建社会主流价值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文化与价值,重视着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包容和承载着一个个具有主观性和利己性的观点。这也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既得利益者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和虚无的名声,形成了低俗文化的推广团队。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因此,对于当下饱受争议的,如一夜走红的伪娘,与日本苍井空同台演出的芙蓉姐姐、凤姐,以及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女等“公众人物”,我们似乎没有批判她们的理由,且还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多元,才能更好地检验和谐社会的承载力。
然而,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社会的需要,更不代表它有什么社会价值。低俗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健康形象,被无限放大的扭曲的价值导向,终将会把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引向歧途。作为成年人都感到迷失、迷茫和矛盾的事,那些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很有可能会一头扎在媚俗文化中不可自拔地接受所谓的“主流”。这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多元化引发的观念碰撞比较激烈,而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建立之中。越是在这个时候,大众媒体承担的责任就越重,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不能赢了收视丢了责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恒定不变的原则。任何文化产品,不论形式如何出新,内容如何丰富,最终都要有益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有益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果一个文化产品缺乏应有的社会效益,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就失去存在的依据,就会沦为不折不扣的文化糟粕。这样的糟粕即使能赢得一时的“青睐”,最终也会为人所唾弃。事实证明,任何文化产品只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着意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活力,也才能赢得长久的经济效益。
其实,伪娘也好,凤姐也罢,或是遭人唾弃与受人追捧的拜金女,她们本来没有错,但当被策划包装后拙劣、出格的表演,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她们作为残缺的个体被无限放大,低俗的卖点也被无限传播。这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流价值观,更不该强势占据媒体影响和引导主流价值观。这与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这恰恰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也是责任媒体应该划清界限的地方。
抵制低俗文化,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是政府的职能,媒体的操守,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自觉的行为。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建社会主流价值,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中公点评】
本文属于层层递进的评论性文章。首先,文章通过排比句式指出当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商业性,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开头。随后退一步讲低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让整篇文章有的放矢。紧接着笔锋一转,点出低俗文化的巨大危害。进而进行分析,指出低俗文化存在的原因和正确的发展方式。最后又回归当前热点事件,指出这些低俗文化之所以遭人唾弃的根本原因,这与前文相互呼应,让整个文章浑然一体,结构非常好。文章结尾中肯有力,引人思考。
英语教育不仅仅要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尽力把它所承载的英语文化内涵以及使用该语言时的相关社会文化规约等同时教授, 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 一种新的“哑巴英语”继而诞生: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都变成了单向、“被动”的交际者, 即在跨文化交流中多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 或多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 而不能够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相关研究称中国英语教育中的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阶段在我国, 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理论界都普遍忽视了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在英语教育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如何平衡英语世界的文化内容与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的教学, 使得在培养全方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存在巨大影响, 不利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向外输出, 宣扬, 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由于现实中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 在世界经济贸易、政治以及大众媒介等领域中扮演强势角色, 英语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全球化及语言霸权现象与日俱增。英语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 对未来一代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 并因此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由于忽视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 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人, 很多时候却不能够用英语表达、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本研究通过测试、访谈、问卷等方法, 对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以帮助培养合格的优秀英语人才, 促进世界民族生态文化的平衡优化发展。
2、研究目的
通过对在高校英语专业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能否改善英语专业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探讨我国整个英语教育中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3、研究问题
本文将对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能否改善英语专业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实验设计, 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 调查、分析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状况;2) 调查、分析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对改善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能否起到积极有效作用。
二、研究综述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文化界定的版本很多, 措辞不一, 广义和狭义界定是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育研究中最普通采用、最具操作性的版本。本研究将采用文化的广义和狭义说来概括中国文化的全貌。广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理念等;狭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教育、科技、戏剧、音乐、电影、政治家、英雄人物、作家、艺术家等, 中国文化教学应以上述狭义文化为主, 广义文化为辅。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是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此后, 研究者 (如张为民、朱红梅, 2002;刘世文, 2003;蒋亚瑜、刘世文, 2005) 或采用测试, 或利用访谈、问卷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大部分受试不能够用英语恰当地表达测试中涉及的中国文化, 认为中国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有关研究成果对丰富中国的英语教育内涵、培养21世纪与时俱进的高质量英语人才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高校英语专业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能改善英语专业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并对这一假设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 (1) 某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252名三年级本科生。此所高校的英语专业很突出, 每年专业四级, 八级的过级率都很高, 该所学校英语专业的整体水平以及学生的个人专业能力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中男生25名, 女生227名。该年级刚参加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过级率为83%。 (2) 该校外国语学院教师, 教学秘书或有关人员; (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
2、研究对象的选择
按该专业该年级的男女生比例在252名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中根据其学号进行随机抽取45名女生和5名男生;采访该校外院英语专业系主任和资深英语专业教授以及教学秘书。
3、研究设计与假设
研究使用课题组自己设计的测试卷、访谈及问卷, 调查受试者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情况。测试卷中中国文化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广义文化内容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风俗习惯、礼仪等;狭义文化内容, 涉及中国古现代历史文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历史人物等文化知识。试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40道选择题, 其中一半题涉及广义文化内容, 一半题涉及狭义文化内容;第二部分为翻译题, 要求将中文译成相应的英文, 包括50个词语翻译, 10个句子翻译。考察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是看受试者能否选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考察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状况的方式是看受试者能否做出翻译题及英文写作情况。如果受试者全部答对前两部分测试内容, 说明受试者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失语状况。如果受试全部答错前部分内容, 或答错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 都说明受试存在失语现象, 前者可解释为受试者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双失语, 后者可解释为受试者中国文化知识失语, 或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失语。根据试题错误率还可说明各种失语现象的严重程度。实验前后的测试卷内容类似, 题型一样但并非同一份。
研究假设:在对抽取出的50名学生组成的班级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后, 该班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4、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仔细研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研究国内外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2) 测试问卷调查法:对该年级进行全体测试, 并收回所有试卷, 并告知学生成绩将纳入考评范围以保证测试卷的有效性; (3) 访谈法:对该系的系主任以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 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学生上中国文化课的表现; (4) 比较法:将进行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将实验后受试者测试的成绩与未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5、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
实验前对该校大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测试调查, 调查受拭者的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对该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取50名学生组成一个班级, 其中女生45名, 男生5名。从大三开始对该班增设中国文化课, 选取用英文编辑的教材并用英语授课。为了合理排课, 此班级的学生相对于该年级的其他学生来说可以少选一门公共选修课。
(2) 实施阶段
在大三下学年对该班级加设中国文化课, 同一般选修课一样一周排一节课。在这一学年中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该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看法与建议, 并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提供有效建议。学期末对该班级进行测试, 同一份测试卷还将在其他学生中进行。
(3) 总结阶段
采用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并整理研究心得, 体会以及相关材料数据等, 完成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
四、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都由本课题组搜集。保证受试学生试卷的有效性。将该班级学生在大三上学年与下学年的测试卷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将其他学生两次的测试卷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将该班级学生与其他学生下学年的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实验班级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否改善以及改善的变量是否是增设了该课程。
五、结语
英语专业生的培养不仅仅要求掌握英语语言以及英语国家文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国文知识的掌握与其英语表达。通过此次的实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 完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研究在样本的选取方面仍欠足够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因此还不能够有效地概括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整体情况。其次, 评判失语的标准、测试文化内容的选择也都有商榷的余地,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此现象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本研究采用测试, 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能否改善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话失语”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提高英语专业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文表达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2]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1) .
[3]肖龙福, 肖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已提出数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分析了该问题的诸多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举措。借此,也希望能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推广到全世界。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中国文化失语 跨文化交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中国文化失语”就是摆在众多英语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大学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有效表达中国文化,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有碍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中国文化失语概念的提出与深入
中国文化失语最早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提出,指的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英语学习者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就几乎无法正确表达中国文化,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自从丛提出“中国文化失语”后,国内很多英语教育者都意识到了用英语有效表达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很多高校英语教师也在尝试针对于此的研究。数年针对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话题时,都表现得很困难,这也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道路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文化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成因分析
笔者于所在院校范围内,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挖掘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原因:
1.英语教学中缺少中国文化的输入。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及英语文化在主流媒体、新闻、教材、书籍中非常普遍,导致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无论从学到的课本、看到的课外材料、听到的歌曲中,几乎很难接触到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使他们只能关注于目的语文化。大学里面虽然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不过大多偏重于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即便有中国文化的课程,也是中文授课。输入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的准确度与成效。
2.对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视不够。通过前期的访谈,笔者发现,尽管学生自己有弘扬母语文化的主观愿望和热情,也很重视课堂内外的中国文化教学,但在实际应用,特别是在英语测试中,学生们遇到的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题目几乎难觅踪迹,测试更关注于考查英语的使用,这也让学生不得不将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讲解和使用上,中国文化的输出也无从谈起。
3.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目前全球化的格局下,随着中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跨文化交际将是无法回避的,这种认识的实质其实是中外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对等。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缺乏,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忽视中国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建议
1.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跨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需要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双谙熟;英语教学应加强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目的语准确、流畅地表达母语文化内容的能力。大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会说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2.扩大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重。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媒介。在众多出版物中,有关西方文化的文章很多,但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因此,那些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对于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这种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
3.提高教师自身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笔者在前期调查时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仅存在与学生中,在大学英语教师身上也比较普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底蕴,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教师要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要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首先要让学生愿意说中国文化、敢于说中国文化,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这样他们才能主动用合理的语言将我国文化正确地介绍给对方,激发对方对我国文化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场合,主动学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小结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要了解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豪,并学会用英语表达,克服中国文化失语,为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2]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中国企业文化现象】推荐阅读: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11-12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01-17
中国企业文化战略论述06-24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手册01-07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思考01-10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剖析09-16
中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分析及模式比较09-15
探究中国人寿保险企业文化建设doc10-07
治理不文明现象企业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