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推荐11篇)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

民族团结工作是新疆各民族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和推进“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主题活动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应与新疆的发展形势、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在具体问题上创新工作形式、工作内容。对此,有以下思考:

1、应破除形式主义,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切实际、不为群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做法。应避免口号式、标语式、会议式、歌舞式的民族团结教育。

2、应开展思想讨论和思想调研,掌握社会不同层面、不同人群,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对做思想教育工作。

3、加强对80后、90后思想及价值观的研究,掌握状况,并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教育。80后基本上是高校的青年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应予以高度关注。

4、各民族同志、同学都应当站在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工作的讲台上,发表言论,亮出观点。特别是少数民族同志、同学,他们所做的教育宣传工作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5、在“三史”、“六史”教育中,要贯穿主题教育主线,贯穿民族团结教育主旨,用鲜活的内容讲历史,以古论今,以历为鉴,营造当代新疆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的新氛围。

6、加强和加深各民族群众的情感交流、生活互助,要鼓励各民族交朋友。学校应在管理上推进这项工作,各民族学生应实行混合编班、编宿舍,扩大各民族同学交流面。

7、应面向内地、面向世界宣传新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真实景象。《乌鲁木齐的天空》这样的电影、电视剧要多拍,要免费向疆内、向内地、向世界宣传。

8、加强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民众层面的民族团结宣传,用民众的语言、民众的生活,点亮民族团结,朴实、真实、生动、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工作。

新疆职业大学

杜平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2

新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共有47个民族成分, 其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 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历史悠久的世居民族13个。新疆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大,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始终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表现出以下特点:

1. 民族性和多语言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由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新疆基础教育阶段用维吾尔语、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7种语言文字教学,大中专院校用维吾尔、 汉、哈萨克、蒙古4种文字进行教学或从事科研。

2. 民族人口聚散情况的多样性和教育布点的交叉性。新疆有五个民族自治州,六个民族民族自治县,四十三个民族乡。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在少数民族的自治的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方也有布点。多民族杂居的地、州、县一般按民族语言分别办校,教育投资分散,办学的规模效益低。

3. 学校的分散性。新疆牧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分布散, 这就导致了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特点。虽然有的地区建立了寄宿制学校,但牧区教育仍然是新疆教育的难点。

4. 民族教育基础薄弱性。新疆少数民族近代教育大体萌芽于二十世纪初,三十年代有了初步发展,一些民族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建国前几乎没有学校教育。经费、设备与师资培养跟不上发展需要,办学条件差,底子薄。

5. 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多元性。新疆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 文化传统差异较大。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6种宗教,信教群众逾千万。其中,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信教人数接近全疆人口的60% ,伊斯兰教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教育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二、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对新疆乃至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政治发展有着积极地正向功能,良好的民族教育能够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也能通过思想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引导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促进政治稳定,国家发展。

其次,在经济上,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抓住新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未来几年,国家的 “一带一路”将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 中亚- 西亚、中国- 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而新疆正是经济核心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样新疆才能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再次,在文化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保护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新疆是有着47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因此只有做好教育工作,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才能经久不衰,保持绚烂多彩。

最后,新疆少数民族民族教育还有利益民族成员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民族教育的本质是使民族成分成员迅速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人员,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民族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成员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

三、关于加快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继续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群体的进步,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主动性。

第二,新疆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省份的制度,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第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有少数民族教育的理念。

四、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现今已有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在数量发展、质量提高和整体优化方面都已呈现崭新的局面。但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个人努力与政策支持互动的一个过程,只有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2001.

[2]杨淑琴.新世纪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10.

[3]吴福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之发展.新疆大学学报,2000.

[4]葛丰交,吴福环,姚文遐,王晓梅.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新疆社会科学,2008.

[5]姚文遐.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路.实事求是,2013.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新疆企业;民族团结;工作建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新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共居住了四十七个民族,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强和做好新疆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民族关系。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该条例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上了议程,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第三条明确指出,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为的一部分,维护民族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六条中指出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民族人们的生命线[1]。毫无疑问,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基本内容是:反对压迫、共同发展、维护统一。民族团结进步不仅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族人民应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要加强民族与国家的联系。民族团结是民族进步、国家昌盛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保障。

二、新疆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零一四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九千二百六十四点六二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当年增速居于全国第四,西北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全年一千七百多亿元,全年公共财产预算支出达到三千三百二十多亿元[2]。近些年,新疆地区开工建设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不论工业、农业、商业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农业来看已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工业方面已建设工业企业五万多个,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电力、石油石化、钢铁、医药、皮革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市企业数量达到二十九家,三十多个行业中一千多家企业已形成规模,新疆企业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然,新疆地区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新疆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建设的步伐,加强和做好新疆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加强和做好新疆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加强新疆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新疆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加强新疆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自觉加强学习

新疆企业要正确理解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企业内部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的宣传,正确引导职工思想,帮助广大职工树立正确民族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觉学习,积极主动了解民族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不仅职工要学习,干部也要学习,甚至要起带头作用主动学习[3]。从而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身归属感。只有领导自身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才能带领广大职工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二)坚持原则

新疆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扎实工作,保持敬业精神,主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每个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舞台,工作要从点滴做起,工作中、生活中要多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对其他民族同胞兄弟保持尊重,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保持清醒头脑,不参与违法活动,坚持捍卫民族团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贡献,自觉做民族团结事业的促进者和建设者。

(三)营造良好环境

企业是对员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企业应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体系,通过多种方式使民族团结意识进入职工内心,积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营造团结向上的舆论氛围。企业应加强在企业网站的宣传,利用企业网站开展相关工作,传播民族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吸引职工参与,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内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仅有利于民族和谐统一,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与进步,能够有效凝聚企业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集地,有着众多民族,做好和促进新疆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对于促进新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疆企业应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加强民族政策宣传,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沅鑫.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3,13(11):119-124.

[2]赵金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11(14):132-135.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滨江司法所吴文超

搞好农村普法教育,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市农村经过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遇到矛盾、纠纷,就首先想到找律师、上法院,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权益,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农村普法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原来的老办法进行普法教育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才能开创我市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效果。

一、当前我市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对普法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仍有偏差,落实不到位。乡镇政府大多精力主要抓经济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认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软”任务,不如抓经济工作那么实在,费时又费力还不见经济效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学多学少不影响大局,确实需要来个现学现用。甚至有的干部存在群众学懂了法律不好管,刁民多,“摇醒了娃儿不好哄”的错误模糊认识。同时农民中也出现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法律素质提高的情况。

(二)普法对象上:一是普法对象多元性,组织难度大。现在,农民从业渠道广泛,分散和流动成了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 1

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相当数量的村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忙耕种;农闲时则忙外出务工挣钱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普法的时间难安排。同时,由于农民个体之间存在年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增添了普法的难度。

二是普法对象主观能动性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农民有一定的学法积极性,但学法与守法结合不够好。农民有一定的学法积极性,特别是涉及自身切身利益、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征地拆迁补偿、工伤保险、人身损害、工资拖欠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广大农民学法的积极性很高。但学法与守法结合不够好,注重维权而轻守法。一些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知识了解甚少,遇事采取打骂,甚至动刀动棍、以牙还牙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流血事件,小事搞成大事,不知道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一些农民的合法权益受侵害,如工资被克扣、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被虐待等,也不投诉、控告,不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农民平时没接触到矛盾时对法律不闻不问,真正遇到问题时才急着要了解法律知识,甚至束手无策,想通过“私了”、报复等手段解决;农民中因不懂法或知法犯法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也日渐增多。

(三)普法方式上:普法方式简单化,效果不明显。农村普法的方式多数还是采取挂横幅、贴标语、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讲法律条文较多,不能通俗易懂,通过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农民群众容易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较少;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法

制节目不够,干部群众自觉主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法制节目的风气尚未形成,难以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存在普法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需求不合拍的现象,农民感到理论性太强、抽象空洞太多,不能看懂弄清。

(四)普法队伍上:普法队伍单一,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组织,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人。农村普法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胜任面广量大的普法工作,乡村两级投入的普法经费也较少,不能满足普法宣传的需要,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工作的相关建议

1、健全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把农村普法工作真正纳入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法制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普法工作,避免流于形式;要加强对的普法工作的检查考核;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充足。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各项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切实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要在坚持传统的农村普法阵地如板报、墙报、标语、宣传车、广播等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开辟新的普法阵地:一是不断丰富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的法律图书角内容,增加法律图书藏书,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借阅的需要。二是充分将各村村民法制学校利用起来,做到正常开展讲课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电视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目前,中央及各省市电视台都办有电视法制栏目,应广泛号召农民群众收看

电视法制节目,向群众推荐好的专题专栏,遇有重要的法制实况转播,如重大案件审判、重要法制讲座等,可以考虑统一安排组织收看,节目播放完后可适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解读,市普法办可以联系市电视台,在其有关栏目中加强对农村普法的宣传,经常播放适合农村的普法专题片。四是市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庭在审办案件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影响较大、教育意义较强的案件,到案发地的乡镇、村组开设简易法庭,组织群众旁听,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3、充分发挥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作用

完善乡、村、组三级法制宣传员队伍,乡镇一级可组织一个普法宣讲团,由乡镇有关领导任团长、乡镇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团员,普法宣讲团应通过经常开展集中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宣讲团团员轮留举办法制讲座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村级落实专兼职普法宣传员,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兼任或从本村文化程度较高、热心普法事业的村民中选拔产生;每个村民小组应有1—2名法制宣讲员,将中心户长充分利用起来,负责本小组自己组织的法制课宣讲任务,协助村民组长组织参加村上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为处理本组出现的涉法事务当参谋,给村民提供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加强农村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建设。各乡镇应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本乡镇的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在农闲、节假日和开展大型法制宣传活动时,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活动,把教育寓于娱乐之中,扩大法制宣传的影响和效果;各乡镇在举办文艺演出活动时,应考虑适当编排一定数量的法制文艺节目;充分发挥民间“红白喜事”文艺宣传队在农村普

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市里可考虑成立一个统一的法制文艺宣传队,节目市里排一部分,各乡镇选送一部分,到各乡镇巡回演出。

4、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一是普法形式要因人而异。要坚持“便民、近民、利民”的原则,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渗透到千家万户。可以将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可读性强的普法“三字经”、印制成普法日历画、普法扑克牌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部分青壮年白天外出务工不能接受教育的特点,晚上送法上门;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要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定期向他们寄送法制宣传资料,并充分利用春节期间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学习法律法规。

二是创新法制宣传栏表现形式。要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多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形式在各类专栏和板报上宣传,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分析,或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宣传,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在专栏和板报上进行普法宣传,还应将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群体性矛盾与案例说法结合起来,以事论法,以案讲法,让群众看得明白。

三是继续坚持开展普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及春节、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集中开展声势较大的普法教育活动,在农村形成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引导农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四是善于发挥法制文艺活动的作用。组建乡村普法文艺队伍,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编演歌舞、戏曲、快板、相声、小品等法制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放映法制题材影片,激发农民学习的兴趣。

五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载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题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房、征地、拆迁、“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在调解纠纷时,工作人员要见缝插针,适时讲解有关法律知识,不仅能够顺利平息纠纷,而且还能给当事人上一堂法律课,做到一举两得,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法治常州建设,构建和谐常州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的形势下,如深化“五五”普法,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在建设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是当前必一个现实问题。

一、促发展、增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和谐常州建设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是基础,是前提。面紧密关联,缺一不可,充分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市第十次党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五大建设”、“五个更加”的宏伟目标,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传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航标。

1、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民主政治建设。

《法治常州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的相互关系。当前,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并用以统一思想、引领实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依法规范全市各级党的组织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度重视统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常州,健全完善依法执政、依公正司法的体制和机制,依法规范公权力的运行,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实现我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充律的调整、规范、引导、保障和服务功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完善。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引导广大公民掌握和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制度;要深入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法律保障;要深入学习宣传WTO规则和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为国内企业跨出国门保驾护航;要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提高他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

3、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社会发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着眼于和谐常州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常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目标任务,服务和谐,促进和谐。要深入开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处各种利益关系和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引导广大群众依法维护切身利益和表达利益诉求;要积极开展人口、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广泛开展教科文卫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要广泛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市上下形成自觉守法、依崇尚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矛盾也错综交织,凸现明显,要注意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和谐。

二、重法治、保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

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法治常州建设的实践。同样,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全市人民的法治实践来展开。市委《关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法制宣作,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法治常州建设。”20多年连续开展法制宣传教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坚持把普法和法治建设相结合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就搞得有声有色,群众就满意,成效就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学用脱节、普治分离、就法讲法的地区和单位,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效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反过来又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服务。学习法律的目的,最终是要解决人们活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公民与政府、法人之间遇到的涉法问题。离开了这些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学法就失去意义。要让各级领导懂得,不认真学法,背离了依法执政的原则,领导也会犯错误;让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懂得,不依法行政,好心事,迟早要丢饭碗;让司法人员懂得,不认真学法,不严格依法办事,迟早要丢饭碗;让个体经营者懂得,不依法经营就会给个人;让每一个公民懂得,不依法反映诉求,按程序解决问题,有理也会变成无理。这样,学法就有了动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制宣传教育扎根于法治建设的实践,必须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的方针,切实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地区、行业、基层的依法治理结用法制宣传教育的手段推进依法治理,以依法治理的成果检验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法治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过程。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全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紧密联系全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开展“法治合格县(市、区)”、法治乡镇、平安街道创建活动;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方面专项治理活动,促进和谐区围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企活动和社区依法治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法治实践中担负着重要责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他们的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努力增强公务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与本职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能力。要广泛开展“一学三讲”、法律“六进”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和引导广大公民自觉参与到中来,推动学法用法深入基层、扩大覆盖面得提升影响力,形成浓郁的社会氛围。

依法治理是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市也创造出了一些普法与依法治理结合得较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以市政府规范形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贯彻实施〈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办法》,实现了普法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创建“民主法(社区)”这个载体,实现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社区),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水平;通过城调统计来测评公民学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把宣传行政法规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实施前公示制度被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常委会撤消或变更的情况,等等。实践证明,通过建章立制、解决好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中存突出问题,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扎根于依法治理的沃土中,渗透到各级领导机关的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日常运之中,是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显功能、促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定位

传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路不够开阔,功能发挥较窄,方法过于死板,教育手段单一。在“五五”普法中,高度重视并着力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综合功能,建和谐常州中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舆论宣传功能。常州的和谐,离不开舆论的和谐。构建和谐常州,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充分运用报刊、音像、互联、橱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和方式,大力宣传市委关于建设法治常州、和谐常州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具体原则、主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宪法的基本精神;宣传法治常州建设在构建和谐常州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构建和建设法治常州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宣传在法治常州建设中创造出来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各行各业在构建和谐常州中涌现出来的和先进人物。通过宣传,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常州的强大声势和舆论氛围,用和谐的舆论推动和谐常州建设。

二是教育引导功能。和谐常州是全市人民参与、共同享受成果的常州,是一个以人为本、鼓励个人潜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常州。因此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教育离不开灌输。建立普法成立普法联络员队伍、印发普法资料、大会宣讲、专家讲座、学法报告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这些方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要继续坚持。但灌输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因人施教、以案说法、一事一议、个别谈话、法律咨询、难题解答、法治文艺、法制动

是很好的宣传方式。这些方式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但确实可以收到解惑释疑、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法制的是增强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人的法律素养,形成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崇尚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围绕这个目标,什么方法有用就采用什么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固守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

三是矛盾钝化功能。建设和谐常州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具为疏导、行为养成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功能。由于我市正处在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还存在大量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群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问题反响还较为强烈。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建设、能源建设、规划调整、城市改造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由劳资纠纷、城乡征地、拆迁安置、利益补偿等方面发生的纠纷还比较多,聚众上访、群体性事件不断。普法工作者要介入社会复杂查和处理,在参与中了解情况,在介入中宣传政策法律,引导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按照合法的渠道反映诉求。根据纠纷的性采取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合理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化解纠纷。尽可能减少和防止聚众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6

二、当前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状况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民族精神。在对“你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问题的回答中,有100%的中小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93%的学生认为会去参军保卫祖国。有95%的学生最崇拜民族英雄。

2、对民族精神知识仍很匮乏。37%的小学生平时不经常观看革命历史电影或电视,而且学生的年龄越大,平时经常观看革命历史电影或电视的学生的比例越小;84%的学生最喜欢听的是流行音乐。在对“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你会__”问题的回答中,有70%的学生表示会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

3、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务实。在“最理想职业”的选择上,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还是小学生,无一例外把“三资企业或大公司白领”排在了第一位。在“你认为学校上的政治(德育)课__”问题的回答中,有25%的学生认为是纯理论灌输,枯燥无味或为应付考试而上。

三、现状的成因探析

1、多元的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强大冲击。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外国精神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其中不可避免地搀杂着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市场,助长了中小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导致受教育者思想的困惑。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正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正面影响。

3、知行脱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受教育者基本道德基础的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行脱离的做法,习惯于宣传空洞的政治口号,用深奥、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来教育、规范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越了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四、对策和建议

1、在教育途径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网络模式。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各门学科的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团队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调查报告《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三是要发挥社会的依托功能。街道社区是中小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环节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街团工委、青教办、社区团支部、青年干事要确立组织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的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2、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实践、解惑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的教育手段。一是通过科学、系统、持续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灌输”,使教育内容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中小学生头脑中。其重点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每周安排1小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对学生在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表现情况,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品德评定体系;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手段。利用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组织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增强中小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三是要把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为中小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解困”、“助弱”,使这部分中小学生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是指除汉族以外的高校在读的其他55个民族学生群体。该学生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来自我国社会经济欠发展的民族地区, 受民族基础教育并能运用本族语言, 存在异于国内主流的生活礼仪习惯, 大多虔诚信仰各自的民族宗教信仰。

自200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 从整体看, 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成果显著, 然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仍有待改善。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由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禁忌礼仪、经济条件等民族文化差异引起的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和关于学习、生活的一系列不适应性心理问题。

要做好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要研究了解除了与汉族学生共同的问题之外的特殊情况, 这些民族文化差异问题归为学习、生活、交际和宗教信仰四类, 分别是学习、生活、交际和宗教信仰方面。

1.学习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 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教学质量都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学前都在民族地区接受教育, 其中都是通过大部分都是享受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政策获得就读高校机会的, 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即使部分学生天分极高, 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也会在信息能力或者语言能力上有所欠缺, 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 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从在家乡的佼佼者到大学校园的默默无闻, 这种落差和弥补这些差距所要付出的艰辛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信心, 失去前进的动力。

2.生活方面。民族文化的差异给少数民族学生以一个全新的挑战, 他们来到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 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另外一群人在集体宿舍朝夕相处, 他们之间产生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远大于来自不同地域的汉族同学, 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形的压力。比如, 因为家乡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 少数民族学生有扎堆大量饮酒的习惯, 酒后因文化冲突打架斗殴是目前各高校涉及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问题最多的情况之一。

3.交际方面。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族语言, 然而面对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他们将很少使用母语, 而使用汉语交流,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阶段。可能他们不能很好地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正是这个原因, 导致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不愿去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 这一现象带来的最终后果就是人际交往关系差。这是有悖于我国的教育宗旨。

4.宗教信仰差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崇尚自然科学, 提倡无神论是我们的引导方向, 但也要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 如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 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宗教信仰在平时生活中会有所体现, 如伊斯兰教不吃大肉, 极爱清洁;部分地区的藏族不吃鱼肉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问题主要还是适应性问题, 一方面是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周围的人适应并理解他们特殊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相互理解互助, 尊重不同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的氛围。

二、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加强民族观教育。通过这种民族观的教育,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中国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 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 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之中, 迷信思想和神学意识在这些地区相对具有更深厚、更牢固的群众基础。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马列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一些稀奇新鲜的事物时尚不能以科学的思维对待和分析, 也难于正确地面对境内外日益严峻的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因此, 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 应旗帜鲜明地向他们进行宗教观、无神论的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

3.加强创业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它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有利于转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观念, 有利于培养他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有利于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创业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特别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和创业实践能力。

4.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 从民族聚居区到非民族聚居区, 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仅包括生活方面的不适应, 更重要的是由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心理冲突与体验,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很容易出现孤独感、压抑感等, 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因此高校需开展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 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驾驭自己心理的知识, 增强抵御外界一切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建议

1.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正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学校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采取适当倾斜措施。学校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 学校单独给他们设立民族班, 老师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设置教学大纲, 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同时也可以要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帮助他们辅导功课。

2.切实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辅导员要对自己所管理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同学有充分了解, 应该熟悉一些民族文化基本常识, 更重要的是经常走访少数民族学生的宿舍, 给予其关怀和适当的特殊照顾。

3.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同学交流合作。班级负责人应当经常性的举办一些活动, 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合作关系,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 同时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庆祝重大传统节日。对于重大的少数民族节日, 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以座谈会、晚会的形式开展。在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以横幅或者网络方式公开告知学校师生节日信息。学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各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常识普及, 以实现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四、结语

对民族教育立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2、加强我区民族教育立法,应以别人的经验和成果为借鉴。首先,以国内其他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立法的实践为借鉴。我国各地,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从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制定一批有关民族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和规定不仅保证了中央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法规的内容,而且保障和促进了地方民族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少数民族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应以国外教育立法的经验和成果为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经验很丰富,从中可找到许多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我们在我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中,应对国外教育立法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加以研究和借鉴。

3、加强我区民族教育立法,应狠抓民族教育法制建设,制定出一整套在内容上全面、体系上完整、原则上一致、效果上可行的民族教育法规。当前,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一整套的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法律监督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与国家总的情况相比,我国民族教育法规的执法监督机制显得更为薄弱,民族教育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象我区这样民族教育立法空白的地方,更无从谈起执法监督机制问题。为适应民族教育法规建设工作的需要,我区应加强民族教育立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教育立法的薄弱状况,健全民族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法律体系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大我区民族教育执法与监督力度。建立民族教育法规建设机构;健全、充实民族教育法制的执法监督机构;在民族教育立法中进一步完善监督法规,使罚则具体、明确;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执法监督权。

4、加强我区民族教育立法,应加强对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探索,加强民族教育法律的宣传。首先,加强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立法工作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立法实践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理论的强有力的指导。为了促进我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如自治区党政领导、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和工作者、民族教育工作者、人文科学研究者等,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促成一批我区民族教育重要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其次,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如新闻媒介、知识竞赛、专题培训等,让全区各族人民特别是自治区各级领导干部熟悉、了解少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认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对改变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以及推进我国教育立法、民族立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和坚定民族教育立法是我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出现诸多的国人“精神危机”事件,特别是在积极向外寻求信仰依托无果之后,人们重新回头关注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曾“令人欢喜令人忧”的中华传统文化。于是,一股向传统文化回归和学习的浪潮,在国内兴盛起来。虽然在发展之初,也有诸多的质疑之声,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归属之所,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的根本所在。在各方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学经典纷纷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很多社会团体加入国学教育活动中。可以说,学习国学,传播国学,践行国学,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主流文化现象。

但在目标明确后,并不意味着实施过程的畅通无碍,特别是对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快乐地接受,尽可能地领悟并积极地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而不是望“古文”而生畏,这并非易事。近年来,参与小学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本人注意到在经典文本选择、教学目标设定及教学方法运用上,还有一些需要辨明的问题。

一、拓展国学经典的范域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国学”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这一对“国学”的理解,显然属于最广义的概念,与胡适对“国学”所做的定义,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2]有相似之处。因此,中国历史上长久或短暂出现的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和服饰等,都应包括在内。我们会发现,邓实和胡适的“大国学”概念虽易于理解,但却走向大而无当,不具备太多的指导意义。

随后,被称为“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给出自己对“国学”的理解:“令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3] 认为“国学”即“六艺之学”,将国学的范围缩小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上。这一概念比较符合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传统,得到众多学者的应和,可以说,这一“国学=儒学”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学国学教育。从现有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看,大多集中在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诗经》《孝经》及《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儒家原典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本,与这一教材编写规律相对应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多选择这些文本进行讲授。通常,一年级从学习《三字经》启蒙,二年级学习《弟子规》,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接触《千字文》或《论语》《诗经》的节选等。

可以看出,小学生学习的国学文本多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代表文献。但如刘梦溪研究员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传统文化绝不是只有儒学一家,更不能把国学跟儒学等同起来。正是如此,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就在于思想的五彩缤纷,儒家和道家、法家等诸家思想一起,共同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绚烂的七色彩虹。虽然有学者认为《三字经》或《弟子规》朗朗上口,易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但如《庄子》《韩非子》或表现古代神话的《山海经》等文本,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及一些简单易诵的句子节选,同样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因此,在当下社会,当我们传播国学精粹时,任何管中窥豹式的国学教育都是不合理的,特别是面对刚刚进入学校,开始人生启蒙的小学生来说,不能仅仅把体现儒家思想的文本作为唯一选择,而应该有更为开阔的选择领域。

二、走出知识教育的窠臼

在学校的正规课程外,为什么提倡小学生要多多地接触国学经典,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一次访谈中,她曾说道:“我之所以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论语》对于我做人的思考影响巨大。当时只有四五岁,当听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被深深地吸引,心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啊,怎么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宁可死去。”[4]从叶嘉莹女士一生的历程来看,正是这个幼年时期模糊感觉到的“道”成为她一生的信念和力量所在,正是在“道”的兴发感动下,才促成她虽身在国外,却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活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顾随对此也是深有感受,他认为:“诗歌的研读,对于我,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

力量。”[5]

因此,国学教育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但它总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产生影响的时间不可预期,有可能是迅速的,有可能是在长达几十年之后的。在国学教育目标的设定中,把诸如“助推学生识字水平”“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感积淀”“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之类的,显然过于机械和狭隘。通过讲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纯真无邪的品质,保持天然的童心善性,帮助他们确立明辨是非的能力,耳濡目染地形成正确和积极的生活观念,这是我们提倡国学教育的初衷。

在当下国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的社会环境下,重申“为什么学国学”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关涉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即“学什么”,更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即“怎么学”。我们必须明确,作为“拓展性”课程的国学教育,不能同时强调与“基础性”课程一样的教学目标,强调识、背、记,以学习进度的快慢和接受程度的深浅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显然有悖国学教育的初衷。

三、重视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在目前的国学经典教育中,“背诵”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甚至有学者认为,让小学生学习国学,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提出“填牛说”和“记忆说”。他认为,“一个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绵似的吸收,整体地吸收。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去慢慢弄懂,然后一辈子有用„„牛的胃口很大,你不要它多吃,它的胃就空着。‘牛’是会反刍的。儿童学经典也一样,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6]“填牛”理论虽然在一面世就备受学者质疑,但不得不说,这种“但求背诵,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目前的小学国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扯着嗓子”读或背,是课堂的一种常态,但在解释某些字词或讲解某种文化现象时,面对孩子困惑的眼神,教师也多以“等你们长大后,就明白了”一话带过。

关于学校团队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0

按照年初团省委关于“三项重点工作、一个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上半年以来,全省学校团队工作忙而不乱、生机勃勃,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学校各级团队干部倍感自豪、精神振奋,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三个代表’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代代传”、“养成道德好习惯”等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围绕实施青年文化工程,举办了全省首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首届少先队文化艺术节,有效牵动和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三是围绕实施青年创业行动,组织开展了首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高校团学组织发挥优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有形有效。四是围绕实施青年人才计划,推进实施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落实西部计划139名志愿者的选派任务,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五是成功召开了省第三次少代会,出台了少先队辅导员三级聘任办法和巡回培训方案,举办了民办高职院校和中学团干部培训班,学校团队组织的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下半年,全省学校团队工作任务艰巨。总体想法是继续按照年初的安排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新成效。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的 工作。

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开拓创新,重点是狠抓落实;既要立足当前,办几件实事;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最近,团中央专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也将要召开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意见。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团和省委的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在全省学校团队组织中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以实际行动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下半年,团省委的工作打算是:开展二项活动,搞好三项服务,加强四项建设。

1、开展二项重点活动。一是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活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命名建立第二批“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基地,广泛组织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秀美山川以及独特的经济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从爱家乡做起,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实施“未成年人成长计划”,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引导未成年人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学校做合作共 处的“小伙伴”,在社会做帮人律己的“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小卫士”,在队组织做自动向上的“小主人”。

2、搞好三项具体服务。一是帮助贫困未成年人完成学业。依托希望工程,继续深化全省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力争完成为2万名未成年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形式的有效支持的目标。二是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未成年人参与,联合社会力量,以节庆专题活动为依托,大力实施全省青少年文化工程。结合建国、建队55周年,重点办好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少先队文化艺术节、“欢乐年华”宫协系列活动等重点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办好团队报刊和精品网站,引导未成年人体验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甄别时尚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文化。三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两法一条例”,年底以前,完成《安徽省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的调研起草任务。积极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深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网络文明行动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3、加强四项基本建设。一是加强中学团队组织建设。进一步把中学团队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各级特色示范学校考评体系;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学团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中学生团 校、业余党校的管理规范,健全省、市、县三级考评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少先队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加快少工委构成社会化步伐;推广预备团员制、团队一体化和社区团队建设试点经验,加强团队衔接,填补工作真空,从组织上和工作上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员、全程覆盖。二是加强辅导员和团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省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聘任办法》,制定中学团队干部聘任、考核、管理制度,确保中学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按学校中层干部以上条件配备,确保优秀辅导员和学校团队干部享受同级优秀教师待遇。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优秀团队工作者和少先队专家赴基层和农村巡讲,三年内将农村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团队工作者轮训一遍。壮大志愿辅导员队伍和少先队工作专家队伍,加强团队教育创新研究,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有阵地,以签约承诺的方式,命名和建立各级各类团队组织教育基地,为团队组织和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减免费用。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增加财政投入,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青少年宫等团属活动阵地建设,五年内基本消灭空白市、空白县。坚持社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和协调社会资源,援建一批青年中心和少先队标准化队室。四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靠共青团唱“独角戏”,也不能靠团教两家唱“二人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奏响“交响乐”。省委已经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在团内逐级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吸收了省直17个厅局的负责同志担任了省少工委委员,与省教育厅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认真按照省委和团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狠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努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伟大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添砖加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服务大局、务求实效,进一步做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去年以来,我省和全国的情况一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使其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 措。

作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成员,团省委的工作职责和分工是:牵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牵头组织实施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为毕业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完成省就业工作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根据这些明确的职责和要求,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与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通过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和农村基层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要树立一批投身西部大开发、投身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自主创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的毕业生先进典型,宣传一批支持子女正确择业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家长的优秀事迹。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毕业 生排忧解难,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发挥团组织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按照团省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训练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各高校在推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要注意强化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把素质拓展的活动项目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中低年级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创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帮助学生在入校之初和在学期间,就能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和创业能力训练。

3、发挥团组织的宣传教育优势,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创业发展。当前,各高校和8个服务市、19个服务县区的团组织要把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 计划作为重中之重,确保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引导措施;职责

在十年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老师,就连学生自身都很少考虑和关心过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家的眼里似乎更注重的是“双业”,即“学业”和“就业”。其实,正是这“双业”带来的无形压力,再加上来自于社会、家庭、父母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消极情绪渐渐地积淀,迫使在大学生中频频出现不良现象,例如:焦躁、不安、自闭等,我们统称为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不良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情绪和身心健康,甚至造成走向犯罪的不良后果。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理健康问题离我们不遥远,仔细观察周围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消极情绪,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去帮助大家化解不良思想,净化心灵。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充当推窗者,让周围的朋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渡过美好的大学四年。

一、大学校园屡屡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措施

通过自己所带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清心社”针对本学部不同年级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9%的同学存在至少一种不良情绪,但其中只有4%的同学存在相对来说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总体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学业问题。许多同学步入大学后,希望找到一个可以释放压抑心情,摆脱高考疲惫状态的园地,再加上学长们的“经验”传授,觉得大学课程是可无、可翘、可睡觉的。因此,大家尝试着第一次翘课,一次又一次,多次过后,已经习以为常。渐渐把上课和学习当做一种负担,沉重的包袱。从开学之初,就要向同学们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无论何时,学习是第一位。只有心存终极目标,就像是一列火车有了目的地一样,才不会偏离轨道。我们可以采取:一是向大家简单介绍大学四年的学业任务、考试制度,使大家心理有数,合理安排各自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二是请各年级同学描述各自从开学来的日程和收获,近期情况和状态。让初入新生了解各年级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层次,从中吸取经验、摒弃不足,一切由自己来审判。(2)人际关系问题。我们有时会从同学那里听到某某是孤立主义者,不合群。造成原因也是不尽相同,包括:过于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周围的任何人;自卑过度,不愿与人交流等等。一是可以组织如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团体协作互动项目,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之间加深了解,化解矛盾,能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体会团体的重要性。二是举办辩论会等形式的研讨会。让每一名同学更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探讨,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人也更容易相互接近。三是实行班委轮流制度。由于担任老师与同学媒介的角色,促使大家能够主动开口,锻炼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培养外向性格。(3)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极其普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经历,往往在恋爱过程中受到伤害。从而自我伤心,耽误学业,整个人陷入一片混沌中。面对脆弱的心灵,将如何去抚慰,需要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去深思熟虑:一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的良好方式。要让每一位同学在校园文化中显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得到被尊重的机会。二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要高度重视,灵活应对。要克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偏见,对于正常谈恋爱的学生要给与理解和关怀。

二、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能力权限和职责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是有限的。作为心理工作者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可以形象的概括为以下四种:(1)扫雷兵。我们应该培养对问题的敏感度,及时发现身边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性格极其孤僻,由于家庭贫困、成绩极差导致自闭焦虑的同学,制作个人档案,并定期进行良性引导,记录工作过程和同学的情绪变化。(2)传声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宣传力度广的团队,能够及时将积极的信息传达给周围的每一个人。(3)支持者。心理工作者應当成为同学们信任,可以倾诉的对象。具调查统计,当同学遇到难以排解的心里烦恼时,首先会想到朋友的占58.8%。可见,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朋友陪在身边,朋友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心理工作者,就是要成为大家的朋友,学会耐心的倾听。

参 考 文 献

[1]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2002(3)

上一篇:校园心得体会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