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精选8篇)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篇1

第一条 为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做好“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三公”经费是指: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第三条 “三公”经费预算原则上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遇不同之间预算变动较大、同一中预决算差额较大等情况,应妥善做好解释说明。

第四条 “三公”经费预算根据省财政厅相关预算定额、因公出国计划,并结合以前实际支出情况综合编制,报局长办公会批准。

第五条 “三公”经费预算随部门预算同时编制、单独反映。

第六条 “三公”经费预算应当接受县财政局审核,经县人大批复后下达执行。

第七条 “三公”经费预算批复后20个工作日内,经我单位主要负责人审定,在网上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三公”经费预算公开主体是泸溪县供销联社,构成单位包括我所属机关和直属预算单位。

第九条 公开内容包括“三公”经费总额,以及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等分项数额。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篇2

“三公经费”又称“三公消费”, 指政府部门在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从性质上看, “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但因国家和地方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个别单位和个人超规格接待、公款吃喝、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 而且助长了浮夸奢侈享乐之风, 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 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 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公开机制, 完善监督机制, 最大限度的为公众提供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信得过的严谨翔实、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信息,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实现。

二、“三公”经费公开机制构建

(1) 准确鉴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 提高“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出国费的核算内容是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支出。出国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差旅费的一种特殊形式, 之所以将出国从差旅费中划分出来, 就是要将该部分费用进行特殊管理。而部分单位有意将出国费反映在差旅费或培训等科目中, 是一种不合规的行为;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是反映和核算单位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的支出和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等车辆运行支出。从该科目反映的内容不难看出单位职工自带单位车辆因公出差所发生的燃料费、过路过桥费等车辆运行费用应该反映在交通费科目, 但各单位基本上将该项支出列入差旅费, 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招待费科目反映和核算的内容是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接待费用, 严格意义上讲单位工作人员办公室内接待客人所用物品如茶叶、烟等以及接待来客所赠物品如本地特产、纪念品等应属于招待费核算的内容, 但是部分单位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违反规定将其列入办公费或其他支出。因此严格划分“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 是确保“三公”经费公开数据准确和真实的基础工作。

(2) 科学制定“三公”消费制度与规范消费标准, 为“三公”消费提供政策性的依据、为民众监督提供分析依据。“三公”消费之所以出现如公费旅游、公费出国、公款招待、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 “三公”支出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标准约束是原因之一。目前, 虽然各地出台了一些有关的制度和标准, 但是层级较低也不够完善, 有的制度比较原则, 有的标准针对性不强, 地区间、部门间差异较大, 甚至有个别地方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还是一个空白, 公共机构“三公”消费缺乏制度和标准体系, 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性的制度, 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三公”消费支出随意性较大, 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因此, 建设制度易于落实, 标准易于执行的统一、科学的, 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 约束力层级较高的制度和标准体系, 是强化“三公”经费管理,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建设廉洁、节俭政府的需要。

(3)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严格预算执行, 强化国家预算权威性, 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具有实际意义。预决算数字差异较大是这次公布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较有价值的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滞后、编制预算内容较为简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 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 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力, 缺乏预算即法的观念, 财政资金随用随批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 也会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国外很多国家的出国经费预算管理非常严格, 没有预算就不能出去, 或者不进行招待。因此, 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第一, 加大力度将各项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将不存在自行支配预算以外的收入。第二, 完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及范围。“三公”消费支出是公共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发生的正常支出。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应将“三公”支出纳入基本预算, 预算单位的“三公”费用支出只能从基本预算中列支, 不得在其他财政性资金和其他收入中列支。第三, 细化预算编制, 完善预算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应结合单位职能、基础数据和预算年度的任务以及有关的制度和标准, 严格遵循人员经费按照编制, 公用费用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论证的原则详细编制预算, 内容细化到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每一项支出预算的数字指标, 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依据充分, 数据确实, 不能假定、估算, 更不能任意编造, 使政府支出预算更加翔实可靠。第四, 坚持先有预算, 后有支出, 严格按预算支出的预算一般原则。各级政府应提前编制下年度预算草案, 有关部门应及时批复预算, 用钱单位根据预算支出, 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第五, 严格遵守程序进行预算执行, 健全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体系。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 没有预算, 一分钱也不能花, 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同时, 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规模,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 增强预算单位经费支出的透明度,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强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4) 加强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 使“三公”消费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在账面上。从公布内容及说明不难看出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拨款范围内的支出, 而各单位的预算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支出也不容忽视。加之,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内部人控制”现象客观存在, “三公”消费支出不仅账面数增长较快, 而且隐性支出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截留本级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二是虚报支出套取现金留作用于“三公”消费;三是直接将“三公”支出变通为其他支出;四是以各类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进行公费旅游为干部谋取福利;五是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相关费用。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项收费票据的领用缴销管理, 与收费单位认真核对领用票据的领、缴、存情况, 定期检查核对各项收费的入账情况和入库情况, 对预算单位一切收入都要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从收入环节堵塞漏洞。第二是用钱单位必须加强经费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公”消费只能从本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及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 不得从其他渠道支付, 更不容许科目间相互调剂, 对不真实、手续不全、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和违反法律和制度的支出拒绝支付。第三明确违反《预算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并加大惩处力度。特别是明确经费支出的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及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对于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5) 建立建全公开“三公”经费规范与制度, 定期为公众提供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三公”信息。从已公开内容的口径看, 已公布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预算拨款的支出, 不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真实的“三公”支出情况。从公布格式看, 格式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预算单位的“三公”支出是否超预算、是否超标准、是否违反相关制度, 不能反映出预算单位“三公”消费的全貌。而且所公布数据较为笼统, 说明也不够细致, 不利于发现实质问题和民众监督。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必须明确以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年度内所产生的全部“三公”支出为统一口径, 全面真实地反映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其次, 要建立一整套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收入情况和“三公”经费支出详细情况、“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三公”支出制度和标准执行情况, 说明详细清楚、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的科学规范的报表体系。比如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支出中既要反映出预决算数, 也应反映出编制车辆、配置标准、实有车辆、本年度报废车辆、新购车辆、汽车品牌、排量以及管理方式、单车的本年度的行驶里程、油耗及维修费用等详细情况;因公出国需费用除反映出预决算数字外, 还需反映出出访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以及因公出国 (境) 团组、人员数量和在国 (境) 外停留时间以及有无审批等情况。第三是要明确公布的期限和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管理需要规定公开的期限及平台, 但对于一个预算年度的信息公开的时间及途径应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规定。公开信息的期限及时间应符合会计周期和预算周期, 公开的途径应选择便民监督和权威性、公信力较强的信息平台。第四, 是应将公开“三公”经费的规范和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固化, 增强其刚性约束力, 使治理“三公”经费有规可依, 为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提供法制支持。

(6) 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公开的有效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目标的实现。第一, 建立公开前的审查监督机制, 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 严防支出超标。将本级政府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审计, 纳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 要求监督审查部门强化对各单位的经费支出的日常审计工作, 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及时要求纠正并依法惩处。同时, 各单位应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台账, 加强自身管理, 并定期向纪检、财政、审计部门报送。第二, 建立“三公”经费公开时的审核机制, 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三公”经费公开之前, 应有审计的基本结论。“三公”经费支出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审核属于财务审计范畴, 各预算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部门报送“三公”经费公开报表, 审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准确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审核, 并做出审计结论。第三, 构建公民参与监督通道,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促使政府各部门厉行节约, 杜绝奢华腐败。各单位应将内容真实、完整、规范、说明清楚, 经审计部门审核后的报表系统与审计结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模式集中进行“权威发布”, 让公众“围观”、“挑剔”、“追问”、“质疑”, 各部门应作出正面的回应, 并向社会公众释疑解惑, 对于未能作出合理解释并让让公众信服部门, 监督监察部门必须及时依法审查作出处理并向社会公布。第四, 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审查和国内同级政府间交叉审计的监督机制, 避免一级政府内部审查监督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的发生, 切实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第五, 启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问责机制, 并将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保障公开的常态化, 切实提高公开效应。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地方, 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还要对相应部门、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问责。没有严格的问责制,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 甚至会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地退出, 整个制度逐渐无声无息地走向消逝;必须对超支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 加大对超支单位责任人的惩处力度, 约束领导开支的随意性, 确保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目的。通过健全问责制度, 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公职人员, 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三、结论

公开三公经费不是恩赐而是义务 篇3

挤牙膏式的公开过程,显示了公开过程的艰辛,突破部门利益壁垒极其不易,更体现出到目前为止,对于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公开财政体制缺乏透明而公开的监督,更缺乏有效的约束。

目前公开的三公经费帐目较粗陋,只有2010年的决算与2011年的预算,极为简略,人们获知的有效信息不多,最多包括哪个部门在三公经费整体压缩0.4%的基础上比去年有所上升,哪个部门公布较早,哪个部门出国经费最多等等,公车消费屡禁不止等等,占据这两年三公总决算额的60%以上。

要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几乎不可能,一些“清水衙门”的经费与实权部门的经费不具备可比性,只有把部门具有控制权的下属公司的成本收益结合起来看,只有列出具体的消费次数、购买车辆的台数,才能看出端倪。

对于不公开或者拖延不公开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惩戒手段,是一些部门虚与委蛇的主要原因。

去年以来,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公开三公经费被提上议事日程。今年7月25至26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坐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扩大了公开的范围,指出落实好部门预决算公开的主体责任,鼓励部门进一步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的内容问题在于,如果这些部门不报,或者瞒报,有什么处置措施?没有。

财政部某些滞后于形势的规定为不愿公布者提供了最好的挡箭牌。吴君亮先生诸人致力于推进公开财政体制建设,今年两会期间,上书国务院,建议移开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中的绊脚石——财政部于2010年3月1日颁布了财预[2010]3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目前的《指导意见》对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在某些方面十分不利。

首先,对于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于纳税人的知情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指导意见》的第三条(二)款规定,“对中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预算信息,可以不予提供。”这一规定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知情权。个人有权申请预算信息不是因为他有“特殊需要”,而是因为他具有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的“一般需要”,他是纳税人,公共预算与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他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公民权利,怎能以没有“特殊需要”为由否定其知情权呢?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就以保密为名拒绝向纳税人公开财政信息。1997年国家保密局会同财政部等一些部门,出台了《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不得向社会公开。在2009年广州市财政局公开全部预算后,当时的上海市财政局答复要求公开的要求时表示,上海市2(109年度本级部门预算属“国家机密”,不能公开。

2110年4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一针见血,指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财政的管理者明白,如果预算彻底公开,他们谋求单位和个人利益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就以保密为借口来推延公共预算改革所以,预算公开改革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决心问题,是敢不敢公开的问题”。

没有预算公开,就没有纳税人参与共建的公民社会,就没有税收法治原则,更不可能有对于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管,其实质是把公众排除在治理之外,恢复官管民的传统非善治社会。

在《指导意见》中,财政部有推诿责任之嫌。

根据《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一)款,明确预算公开主体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总预算、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既然已有本级政府所属各部门的预算,财政部门为何不可以将这些部门预算统一、集中地对公众公开?由财政部门公开本级政府部门预算既符合政府效率的原则,公众了解和监督也方便。

最后,公开的下限使信息过于粗陋、在《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二)款中,“三要细化,一般预算收支预算袁和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的收支项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基本编列到款级科目”,这一规定的下限,使公众根本无法通过公开信息了解到实际内容。财政部门能够了解到的信息,对于公众而言,就是天大的秘密,为什么对公众如此不信任。

即便存在种种不如人意之外,我们依然要为三公经费的公开鼓掌,为科技部在4月的率先公开、为审计署的精确数据、为商务部的及时解释鼓掌,并且把眼光投向迟迟未能公开的部门——他们敢于抗命,不畏人言,是权力过大,还是过于害怕,不敢拿出手?关闭留学大门能够拯救美国经济吗?

去年,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他提到,大批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在美国掌握世界先进科技,学成回国创办实业与美国企业和科研单位展开竞争他一再强调他要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下去

当时听到这里,我不禁哑言失笑:认为这是政治语言,说说就算了关闭留学大门是无助于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和长久寅吃卯粮的过度消费。

但是,在今年本科签证一片光明之际,却有部分非常优秀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留学签证遭遇美国使领馆祭出的敏感专业大旗。对一些所谓的敏感专业实行保护,美国拒绝中国学生去读研究生或博士生看得出,过去三十年对中国开放的留学政策已经让美国政府悔不当初,现在开始适度限制外国留学生从事敏感专业的研究工作、这恐怕是美国在21世纪迷茫的又一例证。

谁是过去三十年人才竞争的胜利者’其实,过去三十年,美国吸引了一百多万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虽然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卓著,但是,美国绝对是在这场留学生争夺战中的胜利者之一他们无偿地获取了二十多岁、聪明、刻苦、任劳任怨的高级劳动者如果说,这些留学生为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贡献巨大,那是因为:一、中国起点较低,进步比较容易;二、中国为留学归国人才创作了适度的发展条件,使得他们感到有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些才是美国应该反省的,为留学生创造宽松的移民政策,增加基础加工业的投入。可惜,奥巴马政府没有时间去考虑长远的未来,杀鸡取卵应付眼前连任危机,竟然祭出控制人才输入的下策。

无可厚非,美国有权关闭自己的留学大门但是,这不仅不能解决过度依赖中国进口产品和印度服务的事实,反而会堵住获取优秀人才之路每年,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和印度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美国大学学习,充当便宜助教和研究助理这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有利而且经济美国的科技进步与这些勤劳聪明的年轻奉献者密不可分。关闭大门无疑是自杀行为。

关闭敏感专业的说法更是说不通。没有大量留学生去发展敏感专业,美国本土的学生是

不是有足够的人才去发展敏感专业?这会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先,这种敏感专业定义模糊,会使得很多优秀学生,由于担心拒签,放弃留学的念头第二,没有了中国和印度等国的研究生,科研一下子很难进行下去,美国大学受不了

第三,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没有了优秀的人才输入,事业也难开展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迟,美国使用敏感专业拒绝留学生的做法行不通这种关起留学大门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上策唯有创造共赢的局面才会有利于美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

资源税改是大势所趋

近期,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简称《条例》)在业内流传根据《条例》,原油和天然气的资源税将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定率”,税率为5%—10%,而煤炭的资源税定额,将从原先的“每吨0.3元到5元”提高至“每吨0.3元到8元”与此同时,7月16日,国税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郭晓林确认,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

随着国务院持续对控通胀传达信心,推动资源税改革也成为稳定增加国家税收的重要举措资源税试点范围的扩大,对于解决目前资源税价格倒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环境的改善有着正面作用。不过,笔者认为,资源税改革的压力同样巨大,首先,中石油等央企巨头上下游产业链的垄断势力,使得目前资源税改革陷入利益集周的围堵中其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收矛盾,使得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决定权,并希望最终获得相应利益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以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财税体制改革却始终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与此同时,财税增收项目则继续扩张,造成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向国有和政策部门转移,经济结构转型徘徊不前从这点而言,资源税改革与税制改革的推进应该与经济转型相辅相成。

实际上,在6月初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可以看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被排在了这几项工作的首位。

事实上,从近些年经济转型的需要出发,深化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近几年一直都在提,但时机上总是摇摆不定考虑到电、油、水等资源品价格一直以来受到严格管制,且相关行业盘踞着巨型央企,今年要想在市场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恐怕很难按照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如果从量计征,按照当前多数地区执行的每吨28元的标准来计算,石油资源税总额大约为53亿元,如果从价计征,假设按照国内原油价格每吨5000元来计算,以5%的税率,全国石油资源税每年将可达到472.5亿元,这无疑会遭到来自央企巨头的反对。因此,今年改革还是以改变价格为主。

一直以来,国内资源产品价格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估,也为大量的两高一资行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诸如“计划电、市场煤”的错配,也催生了发电产能闲置、电力短缺的局面。但是,在通胀预期还没有缓解时,推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通胀压力从政府政策的选择时机而言,在通胀走势趋于平缓的时候,有可能进行调价。这意味着,只要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资源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张将使得目前的通胀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中国将进入通胀相对较高的运行周期。

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税制改革问题。到目前,只有个人所得税做出了一些调整,整体税制改革却没有进展,而资源税改革将进一步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资源税完成307.63亿元,同比增长44.9%。与此同时,1—5月,油气资源税收入合计为21.09亿元,同比增长596.04%。由于资源税改革的核心是从计量改为计价征收,再辅以全国铺开,对政府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增值税扩大范围、消费税扩大范围、房产税扩大试点,都将为政府带来新的财源,一种积极的想法是,这些税收收入可使地方政府逐渐摆脱对卖地收八的依赖,并通过税收手段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从目前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大量收入都被用于基建投资,不仅造成这些投资产能过剩,还侵占了其他需要投入的民生保障项目的支出。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转型,使得政府从投资逐利上进一步退出,最终回归公共服务项目的保障上毕竟,中国税收不可能无限制地高速增长,在货币政策因通胀问题难以放松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收入被税收拿去了一块,而税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低效率的投资上这样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即使有竞争力,也无法进行升级,而居民消费也无法扩大。

总而言之,随着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增强,推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如果在推进税制改革后,在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如果继续保持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那么期待通过价格调整倒逼结构调整的期望,就有可能落空,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能进入到一个更加艰难的发展时期。

保障房大跃进下的房屋质量

“截至6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00万套以上,超过年度计划50%,比5月底增加了160万套,建设进度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开局良好”对于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如是评价。

齐骥透露的数字,显示了中国近期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取得的可观成绩,但同时也引起外界的一些疑问:短短一个月内,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从不足三成到过半,是否存在“开工率注水”?对此,齐骥解释说,建设进度的提升,主要与供地、资金等多方面的配合紧密相关,也与气候条件以及房屋建筑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有关,而非数字造假。

鉴于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保障房项目建设的重视有目共睹,投入也大幅增加,我倾向于相信目前中国的保障房建设局面并非是建立在浮夸数字上的虚假繁荣。但是,即便在这真实数字下面,也有可能隐含着巨大问题。比如,在保障房工程大跃进的现状下,房屋建设的质量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如何避免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在媒体上,关于保障房质量出现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扬子晚报》就曾报道,南京市某保障房小区房屋建筑质量低劣,一房主在门外喊孩子上学,敲了一下门就桶了个大窟窿,脆如纸糊;又比如,金顶阳光小区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保障性住房,但在最近的雨季中,却有居民的屋子漏雨,逢雨天必成“水帘洞”,而小区内路面也已经有多处塌陷,建筑主体也出现裂缝等问题;今年5月份,河北省住建厅对全省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建设手续不齐全的项目占检查工程的10%,而在广西也爆出廉租住宅

楼工程使用“瘦身钢筋”的丑闻。

在经济适用房时期,由于保障房售价被政府限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往往在建设成本方面打主意,这导致住房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以致经济房几乎成了“低质量“的代名词如今的保障房变成政府主导的工程,与开发商相比,政府主导建设的项目有政策、资金、土地方面的优势,在房屋质量方面也该彻底扭转经济房带来的坏名声才是从现在看,保障房暴露出的问题虽多,其实还都是癣疥之疾的小事,一旦因房屋质量而造成重大事故,那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件。

事实上,在保障房建设质量方面,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比如“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等,但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大跃进的态势下,这些制度能否起到实际作用还有待观察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7亿平方水保障房,但所有专业质量监督人员只有33000多人,人力明显不足,而保障房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各地又有片面追求数量、进度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各项质量监管制度还能否切买落实,颇令人担心

除了房子不漏雨、不裂缝这些“硬质量”之外,保障房是否宜居等“软质量”也不应被,忽略保障房是政府向市民提供的一种福利,但不能因为居住者享受了政府的补贴就在“宜居”上打折扣,更不能敷衍了事在很多城下,用于保障厉的土地绝对数目确实不小,但却都被规划在偏远地带,既无不经济也不适用,入住这些地方,低收入者们虽然有了一个避风避雨的小窝,但却加大了他们的生活成本,还减少了他们就近就业的机会,生活越来越边缘化,时间久了,保障房小区变成贫民窟,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味千拉面,面中的达芬奇。

“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更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常去味千拉面的消费者们对这样一份广告词一定不会陌生然而,近期有媒体爆出,味千拉面着力宣传的纯猪骨熬制的汤底竟然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的,营养价值只有其广告宣称的3%。味千拉面目前承认,汤底的确是由浓缩液来兑制而成的。

一般来说,一公斤浓缩液可以“还原”100碗汤,其成本仅几毛钱,而面的价格往往高达几十元,除开各种各样的必须成本,味千拉面的利润率是可想而知的。单就盈利比例而言,是非常吓人的。即便不敢说与卖白粉有得一比,但至少应该是一个获利超百倍的“有搞头产业”,无怪乎,味千拉面从1996年在香港开设第一家餐厅,1997年在深圳开设内地第一家味千拉面餐厅,到2001年年初,一共用13年时间完成了500家店面的布局。

去过味千拉面的人都应该知道,除了就餐环境和装面的食具花样要多一些之外,味千拉面,与各种小吃店里的拉面、刀削面、脍面及担担面、龙须面兄弟们,无论分量还是味道和质感,差异肯定没有他们的身价差异大,穷弟兄们大多还在几元左右一碗混日子的时候,它就以独领风骚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的身价傲然于江湖,价格相差这么大,广大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骛,显见是有其独门绝技的。而它极富想象力和煽动性的“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钙质的汤,想必应该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这就有点像独领风骚的达芬奇家具在家俱界的竞争力是“原装进口”一样,而一旦这个核心价值受到质疑甚至失格被抓了现形,则整个形象就受到巨大损伤,如处置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为产品寻找一个响亮的说词,给消费者一个购买产品的理由,越来越受到商家们的重视而一件产品的说词,说“卖点”也好,说“忽悠点”也好,说核心竞争力也好这种东西设计得好,产品以高出同类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价钱卖出去而细究其生产工艺流程及投入的成本,却并不是差异那么大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烟草企业老总曾说:在中国,10元到100元价格区间里的香煳,生产成本相差并不是太大,但为什么售价差异那么大呢?就是因为给消费者制造的想象差异大了,消费者大多是在消费自己的想象。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篇4

公开

普兰店区人大会常委会 2017部门决算

目录

第一部分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部门概况

一、主要职责

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年部门决算表

一、2017年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7年收入决算表

三、2017年支出决算表

四、2017年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

六、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八、2017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九、2017年政府采购情况表

第三部分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年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部门概况

一、主要职责

普兰店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领导或者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三)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四)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五)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六)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八)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副区长的个别任免;在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从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副职领导人员中决定代理的人选;决定代理检察长,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九)根据区长的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人员的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十)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任免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十一)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撤销个别副区长的职务;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十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和罢免个别代表;

(十三)决定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

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2017年普兰店区人大部门决算是本部门综合收支决算,无二级单位。

本单位设置8个工作机构,正处级建制。

(一)办公室

(二)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三)法制工作委员会

(四)经济工作委员会

(五)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

(六)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

(七)农村工作委员会

(八)申诉控告工作委员会 我单位是行政单位。第二部分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年部门决算表

(详见附表)

第三部分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年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说明

普兰店区人大会常委会2017收入总计1075.34万元,支出总计1075.34万元,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0万元,结余分配0万元,年末结转和结余0万元。

2017收入1075.34万元比2016增加196.03万元,支出1075.34万元比2016增加196.03万元。

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2017年工资福利比2016年增267.83万元,2017增加补缴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发绩效奖金

二、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比去年减少86.18万元,三、住房改革支出增加14.38万元。

二、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部门2017收入决算情况说明 本年收入合计1075.34万元,其中:由财政拨款,占100%,无其他收入。

三、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部门2017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本年支出合计1075.34万元,其中:

(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39.46万元,占78%:主要包括行政 运行662.85万元,一般行政管理事务169.18万元,人大会议7.43万元。

(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78万元,占16%:主要包括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离退休费155.09万元,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15.69万元。

(三)住房保障支出65.11万元,占6%:主要包括住房公积金33.24万元,提租补贴31.87万元。

四、关于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财政拨款收入支出总体情况说明

普兰地区人大常委会2017财政拨款收支总决算1075.34万元。与2016相比,财政拨款收、支总计各增加196.03万元,增长23%。主要原因:

一、是2017年工资福利比2016年增267.83万元,2017增加补缴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发绩效奖金

二、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比去年减少86.18万元,三、住房改革支出增加14.38万元。

五、关于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一)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075.34万元,占本支出合计的100 %。与2016相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增加196.03万元,增长主要原因:

一、是2017年工资福利比2016年增267.83万元,2017增加补缴 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发绩效奖金

二、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比去年减少86.18万元,三、住房改革支出增加14.38万元。

(二)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结构情况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075.34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39.46万元,占78%;(包括行政运行662.85万元,一般行政管理事务169.18万元,人大会议7.43万元)。

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78万元,占16%:(包括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离退休费155.09万元,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15.69万元)。

3、住房保障支出65.11万元,占6%:(包括住房公积金33.24万元,提租补贴31.87万元)。

(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年初预算为898.29万元,支出决算为1075.3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0 %。决算数大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2017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补发了两年绩效奖金。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基本支出。年初预算597.53万元,支出决算为839.46万元。决算数大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

一、增加补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146.13万元,二、增加补发绩效奖金164.82万元,三、项目经费2017减少69.02万元。

2、社会保障和就业。主要用于:离退休老干部开支。年初预算为243.20万元,支出决算数为170.78万元。决算数小 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2017下半年退休人员工资拿到事业保险开支。

3、住房保障支出。主要用于:按一定比列支付公务员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年初预算数为57.56万元,支出决算数为65.11万元。决算数大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人员增加及工资调整。

六、关于普兰店区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普兰店区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898.73万元,包括人员经费844.92万元,公用经费53.81万元。基本支出中:

1、工资福利支出607.45万元,主要用于: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其他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补助费、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2、商品和服务支出53.81万元,主要用于:办公费、邮电费、维修费、会议费、劳务费、工会经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其他交通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七、关于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说明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年初预算为17.20万元,支出决算为9.04万元,完成预算的53%,其 中:因公出国(境)费决算为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为9.04万元,完成预算的65%;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为0万元。2017“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按照中央及区委关于厉行节约、改进工作作风压减经费,不该花的钱一律不花。

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三公”经费决算数9.04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0元;公务接待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9.04万元。

2016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三公”经费决算数25.32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0元;公务接待费0.1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25.22万元。

本部门公务用车2017年购置数为0辆,公务用车保有量为3辆,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为0团次,0人次,国内公务接待0批次0人次。

其中,公务接待比2016年减少0.1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比2016年减少16.18万元。主要是按照中央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厉行节约、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等有关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减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八、关于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无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支 出

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情况说明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2017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支出

十、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政府采购支出情况

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自行采购货物5.2万元。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

截止2017年12月31日,普兰店区人大常委会共有车辆6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2辆,其他用车1辆,公车改革停用3辆。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区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3.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4.“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 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5.一般公共服务(类)人大事务(款)行政运行(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

6.一般公共服务(类)人大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项级科目的其他项目支出。

7.社会保障和就业(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离退休(项):反映实行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开支的离退休经费。

8.住房保障(类)住房改革(款)住房公积金(项):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以及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9.商品和服务支出(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类级):反映单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战略性和应急储备支出)。

10.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类级):反映用于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大连市普兰店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篇5

外交部、最高法等4部门为首次公开 国家体育总局因两大赛事出国费用高 另外——多个部门今年不打算买车

昨天,中央各部门开始集体“晒预算”。其中,“三公”经费预算最受关注。《法制晚报》记者发现,在抢先晒出预算单的部门中,最高法、外交部等的公车购置费为零。

首次

外交部等4部门首晒“三公”

由于去年外交部、国务院侨务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及最高法并未公布“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使得昨日这4个部门的“三公”经费首次公开更受关注。

对于以往只晒部门预算,未公开“三公”经费的情况,2011年,外交部有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公布的原因系“三公”经费中有一些涉密信息。

此次,外交部公布的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11324.44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9605.8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1410.94万元,无公务用车购置费;公务接待费307.70万元。

同样是首次公开部门“三公”经费的最高法,今年的“三公”预算数除了比去年执行数压减12%,公车购置费也从去年支出的82万元变为今年的零预算。

公车

至少20多部门该项购置费为零

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绝大多数部门的公车费用有所削减,且今年有更多的部门将公车购置费和公车运行费分开公布。

比如交通运输部,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数比去年压减了24%,其中今年安排公车购置费505.73万元,比去年预算减少1098万元;公车运行费6034.17,比去年预算少1056.65万元。

另外,有不少部门2014年公车购置费用为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最高法等至少20多个部门。

但尽管如此,公车费用依旧占据着“大头”,公车运行费依旧“烧钱”不少。根据公布的数据,2014年公车费用预算中,公车购置费为6.63亿,公车运行费却是34.64亿。在部门“三公”经费中,中国人民银行公车购置费为60万元,可是公车运行费却为1.974亿。

公车购置费为零的单位(部分)

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最高法国务院侨办、发改委、国资委住建部、农业部、商务部三峡办、粮食局

中国作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土资源部、文化部

科技部、社保基金理事会

中国工程院、保监会、国家地震局

出国

国家体育总局预算高因有索契、仁川两大赛事

记者注意到,在被晒出的预算单中,因公出国(境)费用一项最高的当数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其该笔预算数达到了2.09亿元,同时高于其2013年预算的1.88亿元。

国家体育总局的因公出国支出主要用于支付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适应性训练、进行友好体育交流以及体育援助等事项的开支,而邀请外来体能专家等开支则计算在公务接待内。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预算报告,2014年因公出国(境)预算增加主要是加入了索契冬奥会和仁川亚运会参赛的相关预算,但预算报告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出国团组数量和人数。

根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决算数据,当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因公出国(境)经费总额为1.87亿元,共有1120个团组11489人次出国或出境。这样计算下来,每人次约1.63万元。

也有些部门因公出国费用有所增加,比如,审计署今年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安排1157万元,比上年增加540万元。

对此审计署表示,主要原因是今年起审计署担任世界审计组织主席国,新增一些必须出国参加的会议和工作;另外,对驻外使领馆和中资机构的审计将增加,由此也带来出国费用预算的增加。

公务接待

各部委间预算“落差”大

在公务接待费方面,今年有多个部门对该笔预算进行了压缩。社保基金会由原来的65万下降到今年的12.76万元;发改委的接待费预算由2013年的608万元,减少到2014年的575万元;科技部接待费预算由2013年的1566.84万元降至1148.81万元;环保部从669.82万元砍到330.9万元。

尽管如此,部委之间的公务接待费绝对数额相差还是很大。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的公务接待费预算为1.574亿元,与2013年预算数相同;2014年农业部接待费预算在2000万元以上;科技部、工信部、民航局均超过1000万元;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在500万元左右;住建部2014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仅为13.95万元。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住建部的公务接待费是国务院各部委中最少的。对此住建部表示,2014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与2013年预算数持平,主要是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确保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规模只减不增。

追问1

全国总工会“三公”经费为何为零?

今年,全国总工会的三公经费预算为零,而这一数字也从2011年保持至今。

根据预算报告的解释,由于财政对全国总工会没有行政经费补助,全国总工会三公经费支出由全国总工会自有经费承担。因此,全国总工会财政预算中的三公经费为零。

追问2

“三公”经费缩减一定就好吗?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公”经费包括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及公车维护费。孙玉栋指出,一些不专业的解读,把“三公”经费等同于公款吃喝,或公车私用,“这就使它蒙上了一层阴影,似乎这个费用就是有问题,其实不是”。

三公经费是维持部门履职的必要支出。在孙玉栋看来,现在有一些部门在公布“三公经费”时,某些费用低得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其实三公经费并不一定是越少越好,需要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

“因为这里有一些公务性费用是必须发生的。”孙玉栋进一步说明,比如外事费用,比如有一些单位间的交流是必要的。只不过大家过去对它有意见是因为它的高标准,有一些压缩空间。三公经费我们要关注它的合理性,而不是说这个项目可以直接取消。

追问3

为何公车费压缩有限?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篇6

(一)阳曲县发展和改革局概况

1、主要职能

县发展改革局是全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是县委抓经济发展的平台。主要职责是:①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经济总量平衡;②推进全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③承担规划全县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④推进和综合协调全县经济体制改革,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工作;⑤推进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工作;⑥承担组织编制全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责任;⑦负责全县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⑧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和负责全县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工作;研究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⑨统筹协调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⑩承担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⑪依法制定、调整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监督价格政策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执行;依法监督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工作;⑫承办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事宜。

阳曲县发展和改革局2018年主要工作任务 阳曲县发展和改革局201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抓谋划当参谋

坚持想大事、谋大事,力求谋在关键、谋在实处。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大经济运行分析的密度和广度,继续坚持每月调度、每季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突出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指标的调度分析。

二是科学编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围绕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17个重点开发县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保强推中提弱”(优势指标不下滑,居中指标有推进,滞后指标大提升)的工作思路,衔接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认真编报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计划建议草案和各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

三是强化政策研判和运用。着重抓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跟踪、研判和应用,创造更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

(二)抓项目稳增长

进一步营造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将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着力点抓好抓实。一是强化重大(重点)项目支撑。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转型、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全域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八大领域81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制度、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调度,着力解决制约项目落地开工的用地、拆迁、融资、用工等问题,确保在建项目提前完工、新建项目提前开工、储备项目提前立项、前期工作提前完成。严格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率。

二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着重抓好2018年县重大前期项目调度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调度,每个季度以可开工、能竣工和列入年度计划未开工“三个项目清单”为抓手,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在建项目进度。加快推进太重风电、华润风电和监狱城、车管所等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创造开工条件,保障优化开工环境,推进开工建设。

三是推进项目争资融资。加强向上对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挤进中央和省市计划盘子,特别要重视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的争取,让更多的政策资金落户阳曲,助推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推行PPP项目建设模式,激活民间投资;加强银企对接,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项目及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抓产业促发展

一是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基地,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新能源领域:依托我县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在已建成并网50余兆瓦光伏电站的基础上,重点推进22.827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和18余兆瓦的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加快推进中广核99.5兆瓦杨兴风电场、华润50兆瓦杨兴风电场、太重99.9兆瓦杨兴风电场、晋能50兆瓦侯村风电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华仪风能250兆瓦风电、古冶鑫盛250兆瓦风电等项目落地,打造我省创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的能源革命排头兵。新兴产业领域: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我县转型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造新型工业基地。重点推进钢科碳纤维二期、博瑞泰笔尖钢、大同机车太原铁路装备造修基地、海诚利德煤矿机械设备制造、振兴制药、和仁堂中药饮片、宝迪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和先进产品,打造绿色园区。

现代物流领域:充分发挥阳兴大道和108快速路、太佳高速、平阳高速、大运高速、大西高铁、石太客运专线等横跨东西、贯穿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加快大福通物流园、中远通达物流园、民丰金源电子商务物流等续建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位于北同蒲铁路高村站附近的铁路物流园项目尽快落地,打造仓储物流基地。

二是围绕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步伐,深入推进旅游业发展。以我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把全域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来抓。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发挥我县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优势,围绕“黄土风情游”“名镇古村游”“户外骑行游”“美丽乡村游”“经典红色游”,不断完善农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特别是要以乡村旅游为脱贫攻坚重要产业,以成功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为契机,以杨兴河文化旅游综合产业带为龙头,以青龙古镇、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为旗舰,以红峗山、悬泉寺、阪寺山、三郎洞等精品线路为支撑,以青草坡乡村庄园、龙王沟生态园、卧龙湾生态园、西门庄园、香槟壹号等生态农庄为基础,以铺天盖地、星罗棋布的农家乐、农家客栈为辐射,倾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四)抓改革增活力

一是审批制度改革。围绕创新创优发展环境,健全完善“放管服”机制。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对接,承接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无审批管理改革,进行流程再造和机制再构,对核准目录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责任分工,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由市发改委牵头的重点工作,确保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PPP改革。对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重点新建项目优先采取PPP模式,对存量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植入PPP模式。

四是信用体系改革。充分发挥诚信监督体系,对守信者实施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激励措施,对失信者实施惩戒和曝光,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制度标准建设,搭建信息平台,强化信用信息应用。

(五)抓统筹促协调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借助我县已划入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布局、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17个重点开发县域之

一、太原市推进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打造山西创新转型新引擎“双城多组团”空间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对接,及时掌握投资导向,积极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借助太原发展“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之机,大力推进阳曲交通升级发展,积极协调做东二环、北二环交通项目建设。重点协调推进泥屯河快速通道、锦秀大街北延工程、新阳大街北延、大运路柏井到马坡段改建工程、四好农村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泥屯镇引汾济阳蓄水工程、凌井店乡引黄工程、阳曲县城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对接引进监狱城项目、太原车管所搬迁项目、太原阳曲通用机场建项目设落地建设。

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点推进东西两山生态修复工程、10万亩水保林种植工程;加强河道治理,加快实施杨兴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实施三兴、隆辉焦化厂化产、环保达标技改项目,强力推动农村居民“煤改气”“煤改电”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强碳排放交易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市部署,组织我县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开展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引导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提高企业对碳排放权的认识和参与能力。

三是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升百姓获得感。重点协调推动实施阳曲县首邑国际学校、民办学校综合开发、阳曲县综合医院建设、新建老年养护院、新安西街棚户区改造、商贸新街西段(民政局片区)等项目。

(六)是抓转变强素质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纪律观念,做到政治过硬。注重制度建设,健全议事制度和决策机制,坚持重大问题和较大额资金使用集体研究。强化执行落实,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明确班子成员各自承担的行政分工和党建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全力打造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团结奋进的班子队伍。

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着力提高干部职工政策理论、依法行政、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配齐配强各科室人员,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全力打造作风过硬、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预防廉政风险各项制度,将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和市委、县委的各项规定要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强化“四风”专项整治,狠抓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廉政教育专题讲座、观看廉政警示教育专题片、廉政知识竞赛、领导干部上党课等活动,督促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职工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的发改环境。

四是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抓落实工作机制,加强对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党代表提案提议、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及上级发改部门交办任务的办理落实。加强机关日常管理和服务,认真落实应急值班制度,规范机关办公秩序,抓好保密、档案、财务和安全等管理工作。加强机关综合治理,统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干部驻村、招商引资、人口计生、工青妇等工作,全力做好县委县政府各个阶段安排部署的其他中心工作。

2、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阳曲县发展和改革局由局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阳曲县经济信息中心组成。

(二)2017年部门决算表 2017年部门决算表详见附件 第三部分

阳曲县发改局2017年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决算总体安排情况 2017年度收入决算405.58万元,年末结转和结余0万元。

二、支出决算总体安排情况 2017年支出决算405.58万元。

1.按支出功能分类,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24.08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医疗19.19万元、行政运行支出132.62万元、事业运行支出61.2万元、一般行政管理事务50.89万元、其他扶贫支出7.6万元,其他支出10万元。

2.按支出经济分类,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4.08 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9.19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4.71万元。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资金支出决算情况

2017年部门决算中,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安排支出405.58 万元。

2.1.按支出功能分类,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24.08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医疗19.19万元、行政运行支出132.62万元、事业运行支出61.2万元、一般行政管理事务50.89万元、其他扶贫支出7.6万元,其他支出10万元。

2.按支出用途分类,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337.09 万元,项目支出 68.49万元。

3.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基本支出337.09万元,按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190.09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1.2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134.12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1.68。

四、其他部分决算情况

1、政府采购2.38万元,用于采购打印机、沙发和监控系统。机关运行经费12.89万元,用于单位水电费、煤气费、办公用品购置、资料印刷、培训等费用支出。

2、“三公经费”支出为零,主要原因: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公务接待,全年无接待费;实行车改后车辆使用由政府平台调配管理,全年无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无因公出国(境)费用发生;所以三公经费大幅降低。其中 因公出国(境)费用为零;国内公务接待为零;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为零。3、2017年度部门决算中机关运行费12.89万元,其中办公费1.84,印刷费0.62万元,电费0.3万元,会议费0.45万元,其他交通费7.99万元(公务员公车补贴),办公设备购置费1.69万元,取暖费、福利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其他费用为0。

五、名词解释(统一采用以下内容)

1、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2、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3、“三公”经费:指市直部门用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费反映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篇7

2011年5月, 国务院要求中央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同年5月, 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比照中央财政做法, 公开“三公”经费;2012年4月, 国务院再次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就两年间公布的“三公”经费账单看来, 2011年的账单比2010年的账单更为详尽, 公务出国 (境) 经费增加了团组和人次的说明, 公务用车经费说明了部门的保有量、新购量和维新购置车均运行费。但是, 全面、真实地统计“三公”经费的实际数目本就存在困难, 再加上目前“三公”经费公开政策自出台以来就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标准约束, 口径不一、分类不明他。所以近段时间来, 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和绩效审计一直成为社会的核心热点问题。

到目前为止, 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 但我国在绩效审计方面起步较晚, 在目前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政府绩效审计了解不够、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绩效评价标准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 务必要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构建起科学的审计监督和问责机制, 制定统一的标准并加以法律规范和维护, 使政府绩效审计落到实处, 助力阳光政府。

二、“三公”经费公开揭露的问题

目前, 公开“三公”经费尚处于“破冰”、“尝试”阶段。有的部门仍在等待观望、欲说还休, 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细化的程度都不够;有的部门也还存在磨蹭、躲闪、遮避, 玩“技巧”等问题。“三公”经费公开现处于起步阶段, 不苛求它能一蹴而就、尽善尽美, 但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刨根问底, 深究原因。

(一) 三公经费界定无统一标准

根据中央财政部的相关描述, “三公”经费指的是“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但是, 目前国际上没有“三公经费”这个概念, 我国部门预算中也没有这个科目。至今为止公布的数据很可能都是从其他科目中一点点扣出来计算的。正是由于统计的口径不明确, 导致最后公布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如表1所示。

由表1显示的数据和原因可知, 广州市农业局在网上公开“三公”经费数据时, 把亚运期间的各种业务用车的购置费和运行维护费统计为业务用车经费, 而没有统计为公务用车经费;而在向市人大提交审议的部门决算报告中, “三公”经费却又涵盖了上述所有费用, 所以才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数据。可见, 口径不一, 概念不明, 都给“三公”经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公出国 (境) 经费, 本义是指“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务出国而产生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但是, 联系实际来说, 因公出境时间不等, 可为几天、几个月甚至半年;出境目的也不同, 有可能是出国考察, 有可能是学习、培训, 也有可能去参与国际会议。各种情况不同, 怎样的“因公出境”才需要让百姓知晓并且明晰呢?

公务用车经费, 本义是指“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的支出和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等车辆运行支出”。但是, 有的单位有轿车、货车、客车, 有的单位还有救护车、环卫车、警车。车型众多, 怎么样的车才算得上是公车?网上公布的部门公车用的是哪种统计口径?

公务接待费, 本义是指“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接待费用”。单位中经常有不同的业务往来, 接待客人所花费的衣食住行的支出是否有一个界定范围?支出多少是否有一个衡量标准?

尽管“三公”经费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限制, 但是很多规定并没有明确的范围, 甚至连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三公”经费内涵无明显界定, 标准不完善, 各单位口径不一, 才导致公开的数据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 财务处理不规范

(1) 财务数据被转移。从近两年的“三公”账单中不难发现, 各单位公示的“三公”经费相差甚多, 很多业内人士也表示部分单位晒出的“三公”经费有违常规数据, 刻意隐瞒了部分隐性支出, 是不合理的。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2011年的公务接待经费仅为3万元, 甚至比不上中国科学院的“零头”。将红十字会总会“三公”经费与财政拨款支出相比较得出如图1所示比例。

2011年4月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9859元餐费发票事情余波仍在, 而3万的公务接待费数额与三餐天价餐费相当。这难免会让百姓起了疑心, 到底网上公示的数据真实可靠吗?一方面, 这很可能是部分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钻科目概念不清的空子, 直接将“三公”支出变通为其它支出, 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如部分单位有意将出国费反映在差旅费或培训等科目当中;单位职工自带单位车辆因公出差所发生的燃料费、过路过桥费等车辆运行费用应属于公务用车经费核算的内容, 但部分单位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将其列入差旅费科目;办公室内接待客人所用的茶叶、烟等物品或者是赠送给客人的本地特产、纪念品等本应反映在招待费当中, 但部分单位基本上会将这类支出记入办公费或其他支出。另一方面, 部分单位可能会利用职权和影响力向被管理单位摊派或要求报销费用, 向下级单位转嫁相关费用。

(2) 财务管理有漏洞。经费从审批程序到执行阶段再到账务处理阶段, 需要层层把关。若是管理流程采用“粗放式”手段则会导致财务规章制度失去了其法定意义。“三公”经费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 更是应该对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随时掌控情况。

现时情况下, 部分“三公”经费并没有预算来源, 网上公示的账单也没有对每一笔“三公”支出进行完整记录。这也反映了部分单位没有落实好票据的领、缴、存情况, “三公”经费的“资金流”与“三公”活动的“实物流”并没有保持一致。把关不严使得原本只能从本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及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的“三公”经费由其它渠道进行了支付, 无法准确地追查, 所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货币资金支付方面, 部分单位只有一个人保管印章、签发支票, 使可操作性较强, 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也很难实现。而且, 从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来看, 93个部门中有50个单位的预算是高于决算的。尽管我们不能单凭增幅来妄下定论, 但是, 如果单位对于“三公”经费预算的调整, 特别是对项目增补或者数额追加的情况处以非常之严格的审批手续的并且要追究相关责任的话, 也许“三公”经费预算会更为科学。

(三) 审计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 部分单位审计意识落后, 且大多本着“为公家办事, 花公家的钱”的错误观念, 导致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大多局限于对合法性的审计, 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徇私舞弊、资金转款专项等的审计, 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 政府部门做出的财政预算决算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与监督。单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形式来看, 已经存在部门职能权限划分不清、内部监督部门不独立的特点。再加上我国的审计署也是国务院的下属机关, 不能完全以独立的第三方关系人身份出现, 很难有效保证业务操作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三公”经费, 本身就缺乏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的三方监督。更何况是在国务院下令公布后, 依然有相关部委级单位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布费用。且现在公开的“三公”经费仍只是一个毫无比较意义的绝对数字, 没有人均数额的“三公”经费如何能让社会、媒体和公众对其进行纵向对比、横向参考, 监督更无从谈起。

三、政府开支绩效审计的作用

“三公”经费与政府开支密切相关, 要规范政府开支, 绩效审计就要当仁不让。因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得经济活动进行得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如果政府的开支能通过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鉴定, 就能更好地让政府部门本身了解到单位的预算管理在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同时, 绩效审计的存在也是一种监督行为, 能督促政府部门在资金资源的使用上做到透明有效, 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其跟踪监控和警示威慑的作用。

(一) 预算管理作用

管理好一个政府, 有两个基本问题:人和钱, 核心问题就是预算。“预算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资金保证, 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政府效率的高低。”政府绩效审计内容中包含了经济性审计, 在瑞典的经济性审计中有这样的一项概述“政府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包括被审计单位实际花费是否与预算一致”。“三公”经费既然已经要求预算公开化, 那么政府绩效审计就能使相关单位在进行新一年的预算规划时就做到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科学的预算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水平, 将政府的所有支出纳入预算管理, 深入推进预算绩效审计, 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让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环节。只有这样, 政府的开支才能按照预算编制合理进行, 当出现超支项目或不按照预算编制过程而支出的项目时, 相关人员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且寻找解决方案, 提高单位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更好地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

(二) 跟踪监控作用

随着政府职能和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公众不仅仅只关心政府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是否“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而是更进一步关心这些资源和资金是否“用得合理, 用得经济”, 这就更凸显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需要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地审计证据, 来认真、客观地分析被审单位是否遵循了规则和程序, 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 推进政府绩效审计, 能够对每一笔资金来自哪里用到哪里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监控作用, 有效监管财政资金, 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 从源头上防止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对效率性、效益性的分析, 在形式上增强决策和政策的合法性, 在内容上确保政府相关部门履行其职责, 减少政府具体工作方面的信息垄断, 强化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权力, 将百姓想知道的政府内部资金运作情况还原给社会公众, 助力“阳光政府”。

(三) 警示威慑作用

政府支出通过政府绩效审计, 再结合晒“三公”的形式进行公开, 会发挥重要的警示与威慑作用。审计工作如果能够结合行政问责和绩效问责, 能有效地建立长效的问责机制, 以增强审计的效力。一旦在“三公”经费审计中发现了重大的违法违规、贪污腐败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就能通过公开化的形式和问责机制, 对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起到威慑作用。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需要减少甚至是消除违纪现象, 政府支出受到审计, 能向社会公众展示政府的工作效果, 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的作用, 塑造政府形象, 构建和谐社会。

四、“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实施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越来越受到政府的保护。“三公”经费的公开必然是大势所趋, 所以政府绩效审计也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能够切实加强政府绩效审计呢?应该从绩效审计的对象、内容开始明确, 再到如何建立一个透明的绩效审计监督机制, 最后到实施绩效问责。只有做好以上的几点, 才能切实加强政府绩效审计, 真正做到政务公开, 信息透明。

(一) “3E”审计是目标

经济性审计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 强调的是资金的节约程度, 追求成本最小化。简单来说经济性审计就是对资源的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来进行分析。针对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来说, 绩效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各部门在一年内, 采购公车和公务接待品和公务外出耗费等资金及资源的运用是否经济;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讲, 绩效审计还应该审查政府机关是否以最少的耗费取得和使用资源, 在哪些环节出现了浪费资源或者不经济的现象, 公共投资项目有没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成本。

效率性审计主要关注的是在限定数量的资源投入的状况下, 获得的最大产出是多少。效率性审计就是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 来确定有没有达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环节上, 政府绩效审计既要审查政府机关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工作效率是否够高;还要审查在合理支出的情况下, 资源耗用有没有达到最大的效果, 如果没有还需要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

效果性审计主要关注的是预期目标和实际程度之间的关系。效果性审计就是通过审查, 分析实际产出、计划产出、实际所得与计划所得, 以确定完成目标的程度。推进政府绩效审计, 要审查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后公众的满意程度及实际情况中投入资金而产生的实际影响程度;除此之外还要评价相关政策推行后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构建有效的审计及监督机制

(1) 增强绩效审计独立性。要构建阳光政府, “三公”经费的公开只是其中的一步, 相关的公共投资项目、公共资源的资金流向也应明确并公开, 这便需要政府绩效审计发挥其强大的作用。2002年, 深圳市审计局开展的第一个政府绩效审计项目是市属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及使用和管理;2012年, 广州审计局首次引入第三方机构审计市政工程建设, 包括BRT、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地铁轨道交通。广州BRT工程开通至今已三年, 耗资数额一直没有明确公布, 从各方情况得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

经祥细对比数据, 到最后, 筹建4年的BRT工程比开始时的预算接近翻了一倍, 这也说明了政府绩效审计不单单是要把资金耗费来源查清楚、查明白, 还要尊重事实客观公布结果。那么第三方审计的出现便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审计来说, 审计的独立性是基本的前提, 不管有没有第三方审计机构, 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引入社会上的专业审计机构, 作为独立的个体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和评估, 能更好地保持客观独立性, 公正评价政府层次公共管理中的职责和行为。

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西方国家, 均能从制度的设计上保证政府审计的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因为机制的原因无法有效地保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因此, 在无法改变体制的情况下, 我国的审计机关在审查相关部门的相关事项方面, 要把握好重点, 要清楚如何真实地披露问题和处理问题。然而, 要真正开展绩效审计, 就必须先通过体制改革, 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制约并走向透明化, 实现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使政府对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真正负起责任。

(2) 强化监督体系。一是要重视内部监督。首先, 政府绩效审计要加强对单位内部预算的事前审计, 对财政预算改革与创新提出审计意义。关注各种将“三公”支出分散或者隐匿在其他预算科目之中的情况, 关注各种经费预算是否有转嫁到下级的意图和动向。通过加强审计事前监督, 提前介入, 防范“三公”经费虚减现象的发生。其次, 政府绩效审计要加强事中不定期的审计监控。政府绩效审计不定期的审计能敦促政府部门在运用经费和资源时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为构建经费管理正常机制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阶段, 政府绩效审计要审查实际经费有没有超出预算来执行, 一旦发现违法乱纪行为, 要立刻予以披露, 健全内部监督体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政府绩效审计在事后审计阶段要对政府财务支出及资源运用的合法真实性和真实性及公共服务活动经费的效益性进行严格的审查, 对有疑惑的支出开展审计专项调查优化勤政廉政机制, 为国家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二是要加强外部监督。“三公”经费公开的目的, 不仅仅在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开来为社会公众的监督创造有利的条件。“全面公开就是最好的监督”。但是, 通过什么渠道公开仍是政府绩效审计所要考虑的重点。多年以来, 社会公众无从得知公共财政开支的多少, 都是源于政府部门工作不透明、信息不公开。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使社会公众参与到政府工作当中来。现在有了“三公”经费的公开, 审计部门可以考虑拓宽监督的渠道, “通过但不局限于互联网、报纸等媒介, 建立审计公告体系, 包括审计计划公告、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整改公告, ”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项目的进程, 做好外部监督。

(三) 提高审计透明度

要提高审计透明度, “三公”经费就不应该是绩效审计的盲区。要使“三公”经费充分暴露违法违纪行为, 要使政府绩效审计更有针对性, 一定要调整政府收支的会计科目, 将所有有可能涉及“三公”的会议费、培训费、餐饮费和差旅费都做好规定要集中反映在公务费用中, 让公款吃喝玩乐无处可逃。

就目前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看来, 除国家审计署最有“诚意”, 把出国费精确到团组、人次, 接待费也精确到“人次”, 公务车运行经费精确到平均每辆车的费用以外, 其它的部门公布的数据都让公众大喊“看不懂”。数据过于笼统, 且以“小口径”公开, 并且只有一个总数, 让社会公众如何相信这些所谓的“三公”经费呢?既然“三公”经费要公开, 就要做到公开的样子。政府要统一和规范各个部门“三公”经费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其披露的口径, 尤其要喜欢“账单”。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审计结果上不应该只有几个绝对的总数, 应该是要把每一个总数下面的每一笔分支款项列明, 适当说明用途、原因及成效。例如史上最廉洁的国家芬兰, 如果遇到了公款请客事件, 上至总理下至普通科员, 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开列清单, 说明一起吃饭的有些什么人, 点了什么菜, 花了多少钱, 人人可以看得到, 件件能够查得清。因此, 政府绩效审计既然要对资金实施“跟踪问效”, 适时公开审计结果, 就务必让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哪些人用了哪些钱”, “用在哪些地方”, “起了哪些作用”的情况更加明晰, 从而增加审计透明度, 提高审计质量, 发挥审计效力。

最近, 深圳大运会公布账单, 投入139.96亿元和收入12.17亿元的大运会工程引来了众多的质疑, 但是这为深圳市公共开支透明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审计数据不再是封存在相关机构中的冷冰冰的文档, 而是摊开在社会公众面前的热乎乎的账单。这使得政府绩效审计更为透明, 更加科学, 更有意义。

(四) 实施绩效问责

在我国, 本就已有部分法规规定了会计和审计的法律责任。例如我国《审计法》规定了被审计单位的法律责任, 包括: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等。对于这些问题都要处以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是, 这只是对“造假”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推行政府绩效审计还要对经费支出、资源应用的相关单位实行问责机制。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公布“三公”经费的单位, 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还要对相应的单位主要负责人问责。没有严格的问责制度, “三公”经费的公开很有可能就流于形式。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被审计单位有什么问题, 除了要查明相关责任人以外, 还必须加大对单位负责人的惩处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放眼国外, 许多国家的惩罚措施得力, 即使责任人是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 有关案例处理如表2所示。

此外, 问责只是一种监管手段, 强化各单位自身的绩效理念和支出责任才是最终目的。要在社会上尽快形成“谁办事谁花钱、谁花钱谁负责”的理念, 把预算绩效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核心, 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公职人员和单位, 视情节严重给予其行政记过甚至是撤职处分, 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问、有错必纠, 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参考文献

[1]屈生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机制构建》, 《财会通讯》 (综合·中) 2012年第3期。

[2]欧阳华生:《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公”经费公开总差最后一步 篇8

在舆论的一再逼迫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开始公布其“三公”经费。

本来中央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在6月份就应该向社会公开,但是,目前却一拖再拖。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应该的。

在6月底,财政部已经公开了中央单位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7月8日,财政部又公布了中央单位2011年财政拨款预算额,为94.28亿元,比去年的决算数减少4000多万元。财政部的数据都是根据各单位的数据汇总而成,说明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都是现成的,不存在任何不公开的技术性问题。

如果考虑到这是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支出,如何公开、公开到怎样的程度,在此前的政策要求中均无表述。所以,很多中央部门都在等待,看其他部门如何公开。

7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称,要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特别是对“三公”经费支出等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

现在,各部门的做法显然离国务院的要求仍然有很远的距离。有些部门虽然公开了“三公”经费,但仅仅是几个抽象的数字。这样难免会令“三公”经费公开的社会意义窄化。因为,人们从中除了看到一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的多寡之外,看不出这些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因此,也难以有效对其进行监督。

所以说,“三公”经费的公开还是绕不开如何公开的问题,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确实亟待细化和统一。

尽管,目前“三公”经费公开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并不意味着中央各部门就可以就此拖延,甚至继续跟公民打马虎眼。任何公权力机构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都有责任向纳税人公布每一笔钱是如何花出去的,以及花得是否合理。所以说,即便国务院没有要求和出台标准,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要求,任何一个中央单位向社会公布每一笔“三公”经费支出和预算的详情。

北京律师李劲松自5月份以来向若干中央部门发函,要求其公布“三公”经费等数据。截至7月7日,他收到了13个部门的回复,有8个部门表示即将公开,国家发改委等3个部门认为这些数据不属于信息公开的范畴。

按照李劲松的说法,他还将有进一步的行动,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那些不回复信息的部委提起诉讼。其实,任何一个公民都和李劲松一样有权利这样做,每个国民有权利要求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将数据公开,有权利有求那些模糊公开的部门将数据详细公开。

如果有的部门回复说没有“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那么,我们不妨就把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列一个大致的框架——“三公”经费也不妨像新闻那样也讲讲5个“W”。也就是说,每一笔“三公”经费支出都要告诉大家“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故”这5个要素。

按照这样的一个公开标准,我们或许就会知道每一场公款吃喝的详情。也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告诉大家,那么些公款豪宴都是“国家机密”。

上一篇:近代史与形势政策论文下一篇:以我的学艺生涯为题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