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导学案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物理导学案(共8篇)

高二物理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及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主要论点。教学难点

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的理解。

教学过程

任务一预习导学

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

J·J·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来的模型,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便投入了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图18-2-1),在这个模型里,汤姆孙把原子看作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球内,电子像枣糕上的枣子一样嵌在球中,被正电

荷吸引着,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因此原子的整体

呈中性,汤姆孙的模型是第一个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原

子结构模型,而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2、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

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18-

2-2所示)

(2)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

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

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向弹回。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

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

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

外空间绕核旋转。

按照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

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如图18-2-3所示。

按照这个模型,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

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

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

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

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任务二合作探究

【例1】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例2】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重金属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

B.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 C、α粒子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例3】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为了解释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如图18-2-4所示中,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曲线表示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粒子的运动轨迹,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图是()

【例4】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运动的α粒子轰击一片极薄的金箔,取得了惊人的发现.

(1)简述此实验的主要现象;

(2)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到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的结构的有关结论;

(3)由此实验计算金原子核的大小,下列公式或数据为已知:点电荷的电势

kQ,k9.0109Nm2/C2,金原子序r

数为79,α粒子质量m6.641027kg,质子的质量

mp1.671027kg,α粒子的速度v1.60107m/s,电子电

量e1.61019C.

任务三达标提升

1、卢瑟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模型。

2、原子是由带_______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容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B.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

C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D.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

4、关于α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箔后,B.αC.α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大小

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符合下列的()

A.动能最小最小

C.α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能量最小 D.所受金原子核的斥力最大

6、卢瑟福由α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BC.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旋转

7、如图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中

αc的一些曲线,这些曲线中可能是粒子运动轨迹的是()

A.a B.b C.c D.d8、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并没有考虑电子对粒子偏转角度的影响,这是因为()

A.电子体积很小,以致α粒子碰不到它B.电子质量远比比α粒子小,所以它对α粒子运动到影响极其微小

C.α粒子使各个电子碰撞的效果相互抵消

D.电子在核外均匀分布,所以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外力为零

9、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存在电子

10、在 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

A.原子核对 粒子的万有引力B.原子核对 粒子的库仑力

C.原子核对 粒子的磁场力D.原子核对 粒子的核力

11、下列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内部还有复杂的结构 B. 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 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D. 粒子散射实验中有的 粒子生了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粒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所致

1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电荷量为e,它绕核运动的最小轨

道半径为r,求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能和电子所以轨道处的场强大小。

13、在粒子散射实验中,测得粒子与金核19779Au对心正碰时所能达到的最近距离为2.010

1

4m,以此为依据估算金核的密度是多少?

18.2任务二:例

1、A例

2、D例

三、D

任务三:

3、CD4、AD5、AD6、AB7、BD8、B9、CD10、B11、B

ke2ke12、2

高二物理导学案 篇2

本课是高二16单元的第3课,以“生活故事”为主题,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童年学习语言的真实故事,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且抽象、情节脉络较复杂。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海伦凯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本课设计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课文内容理解, 通过各个步骤力求让学生清晰的整理出文章结构,提取文章信息并进行一定的输出活动。第二课时除了加深理解文章写作风格之外,还要操练重点词汇,并进行笔记写作和口语活动。

二、学习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重点词汇:severe,restriction,unbearable,stubborn,troublesome,straightforward,precise,precious,eager,gradual,complex,warmth,apparent,uncertain,breakthrough

相关词汇:sweetness, now that, expand,valuable, obvious,be eager to

语法:过去完成时的功能和形式,情态动词过去时的功能和形式

2.语言技能目标

Listening: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故事的大体情节。

Speaking:以课文为范文,说出Helen Keller学习语言的过程。

Reading:读准本节课中出现的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断句。注意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Writing:正确而流利地写出重点词汇及相关词组。

三、Pre-reading

Introduction about Helen Keller

Helen Keller (June 27,1880 - June 1,1968), was anauthor, lecturer, and humanitarian whose unusual life anddedicated献身的work had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thelives of the disabled (残疾人). She became blind and deaf at theage of 19 months through a damaging brain fever and couldcommunicate only through hysterical歇斯底里laughter orviolent tantrums发怒. But, with the help of her teacher AnneMansfield Sullivan,Keller learned to read barilla盲文and towrite by using a special typewriter. Bibliography自传: Keller,Helen, The Story of My Life and Teacher (1955); Waite, H.E., Valiant Companions: Helen Keller and Anne Sullivan Macy(1959);

四、Reading

Task1: Reading strategy (1)

Before reading, look at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firstcouples of lines of the text.

Look for clues to help you predict what kind of text it is andwhat it is about.

Reading strategy (2)

a.Read the text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Ignore words youdon’t know.

b.Read the text again. Try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important new words. Use a dictionary if you can’t.

c.Read any comprehensive questions and try to think ofpossible answers. Then fin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Task2:Read the passage again,slow down and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How was Helen Keller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ldren?

2. Why was her teacher so important to her?

3. How did she learn new words?

4. Why did she feel happy when she understood the meaningof the word “water”?

5. Why was the word “love” so difficult for Helen tounderstand?

6. Why did she think that love might be the sun?

7. How did she learn the word “think”?

8. What do the words “love” and “think” have incommon?

五、自主反思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为学生演示海伦凯勒著名的著作选段,增大了课堂阅读量,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为学生播放海伦凯勒自传电影的相关片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该课例成功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和有效网络资源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上利用网络、电影及图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课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课文内容发表看法,加强了语言输出练习;课后,还为学生提供了网络阅读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压强”导学案的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的定义。

2.了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3.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4.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和物理意义。

6.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及公式。

知识链接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能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学习流程

一、新课导入

1.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在雪地里行走时,没有穿滑雪板的人会深陷入雪中,而穿着滑雪板的人却不会陷进去,这是为什么?

2.如下图所示,两个手指压铅笔的两端,为什么感受不同?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1)

自学课本第142页有关压力的内容,完成下列练习,相信你一定能行!

(1)物理学中将________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上。

2.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中的两个情景告诉我们:同样大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喜欢钻研的你一定想知道答案,那就请你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一起,按照下面的提示,利用桌上的器材,仿照课本第143页图8-4的步骤来完成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一个重量级的问题,加油!

(1)根据生活经验,你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

(2)该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3)你是通过_________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4)通过实验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 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思考: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示:仿照速度和密度的定义方法,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学习(2)

自学课本第143~146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你将学到很多新知识,开始吧!

(1)物理学中,把________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2)压强的符号是_______,计算公式是________。

(3)压强的单位由力的单位和面积的单位组成,写作“_____”,物理学中压强的专用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__。

(4)1 Pa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例说明1 Pa的压强有多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知道比帕更大的单位有哪些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①_______②__________。

三、展示提升

对照大家的展示,将你做错的地方用双色笔纠正过来。

四、拓展提高

本节课有两个易错点,试一试,看你能否辨析清楚。

1.怎样区分压力与重力?

2.怎样比较压强的大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测评

1.压强是表示压力的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1 Pa=______N/m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B.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压力的方向一定与受力面垂直

D.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3.下列关于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B.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C.重力越大,压力越大

D.压力越小,压强越小

4.将一正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余下的部分与原来相比,对水平面的压强(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5.书包的背带做得比较宽,背起来肩膀就比较舒服,原因是增大了背带与肩膀的____________,从而减小了背带对肩膀的____________。

6.小明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的器材是:沙子,钉桌和一块砖,过程如上图所示。

(1)使用沙子的好处是___________,使用钉桌的方便之处是__________。

(2)比较图a和图b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图b和图c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知识盘点:

1.压力和压强的定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方法和结论。

3.压强的公式P=____,两个变形公式:F=____,S=____。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心得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遗留,错题用双色笔纠正。

2.上交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和第5题。

高二物理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作家介绍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    )丁   p(    )  砉(    )然向(     )然   d(    )然  大U(    )

莫不中(    )音   肯綮(    )   大L(    )   硎(    )   大S(    )

怵(    )然  更(    )刀   f(    )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    )文惠君解(     )牛。手之(    )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p(    ),砉然向(    )然,奏(    )刀d然,莫(    )不中(    )音。合(    )于(   )《桑林》之(    )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    )所好者,道(    )也;进(    )乎(    )技矣。始(    )臣之(    )解牛之(    )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方(    )今之时,臣以(    )神(    )遇(    )而(    )不以目视,官知(     )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    )大S(    ),导(    )大U,因(    )其固然(    ),技(    )经肯綮之(    )未尝(    ),而(    )况大L乎!良(     )庖岁(    )更(    )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刀刃若(    )新(    )发(    )于(    )硎。彼(    )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    )无厚入有间,恢恢(    )乎(    )其(    )于(    )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    )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     ),视为(    )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     )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     )刀而(    )藏之。”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   天理:             因其固然     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          至于:

所见无非全牛者    无非: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                              以无厚入有间

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废先王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天下土崩瓦解

怀其壁,从径道亡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乎:技盖至此乎?

吾见其难为                                 进乎技矣。

视为止,行为迟                             依乎天理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合于《桑林》之舞                       然:砉然向然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其固然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句子:

关键动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子):                                                      。

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子):                                                   。

这说明什么道理:                                                              。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子)

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                        “ 主”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道:

庖丁的道:

他们的相似点:

5.小结:

牛体比喻:

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   岁:名词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    厚:形容词作名词

D.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    (定语后置)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省略句)

3.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s,导大U(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6.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C.依乎天理(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

7.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矣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C.而刀刃者无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                           常以身翼蔽沛公

8.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9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是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在磨刀石上磨刀刃,像新的一样。

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0翻译下列句子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

译: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

译: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4)臣之所好者,道也

译: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L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L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L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L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L者美人头,自造门进L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e,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辅助

B.自造门进L者,因谢焉          谢:道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矫:假托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竟:竟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不杀笑L者           举匏樽以相属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或师焉,或不焉

C.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喜宾客的一组(     )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②争相倾以待士

③平原君乃斩笑L者美人头   ④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⑥于是平原君从之

A.① ④ ⑤   B.① ③ ⑥    C.② ③ ⑥    D.② ④ 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4分)

译:

(2)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译:

(3)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3分)

译:

16.学习报告:《庖丁解牛》给你怎样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800字左右。

高二物理导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学设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愁”而喝,怀才不遇,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喝酒!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李白嗜酒如命,狂放不羁,他不仅能饮酒,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一、解题:将:读音:“qiāng”。为“请、愿”的意思,《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将进酒”意为劝酒歌。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背景:

作者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揣摩: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如泥,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朋友聚会--“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四、诗意解析

【引言】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平之气。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齐读诗歌第一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会须一饮三百杯。”

1、【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言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2、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多处,如“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3、【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夸张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4、【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5、【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6、【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豁达积极的`一面。

【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齐读诗歌第二节:“岑夫子……与尔同销万古愁”(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7、【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知识迁移:《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不是。“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8、“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的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9、【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知识迁移:曹植和他的《七步诗》)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10、【提问】“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竟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展现出来。

【小结】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诗人的愤懑,加上酒劲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深刻,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五、课堂总结

1、【写作技巧】:夸张、比兴、想象、用典等。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聆听朗读录音,让我们对这首诗的诵读更好的把握,同时,更进一步增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对于李白,我们要“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当我们面对挫折坎坷时,除了积极应对外,我们更应学些李白的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乐观,唯有此,我们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将进酒》同步练习

一、为下列粗体词语注音。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千斤散尽还复来( )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

⑤径须沽取对君酌( )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 )

⑦但愿长醉不复醒( )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 )

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六、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①起兴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夸张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10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七、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八、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九、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将,qiān溃婚祝zūn;烹,pēn溃横,cén;馔,zhuàn;谑,xuè;将,jiān溃簧,sǎn。

二、高堂:高大的厅堂;会须:应当;足:值得;恣:放纵;径:即、就;尔:代词“尔”;但:只;何为:为什么。

三、A四、C五、C

六、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

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七、C(语助词)

八、①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注意“平乐”“斗酒十千”的翻译。)

九、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高二化学导学案教师版2 篇6

总第4课时

【复习】什么是化学反应热?如何表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有何意义?书写步骤?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状态?

3、化学计量数与△H的关系?

一、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书写步骤: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标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g,液体l,固体s,溶液aq)

(3)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中学阶段可不特别注明);

(4)写出△H的值并标明“+”与“-”;

(5)检查化学计量数和△H值是否对应。

化学计量数与△H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例如:

H2(g)+Cl2(g)=2HCl(g);△H=-184.6KJ/mol

1/2 H2(g)+1/2Cl2(g)=HCl(g);△H=-92.3KJ/mol

2H2(g)+O2(g)=2H2O(g);△H=-483.6KJ/mol

H2(g)+1/2O2(g)=H2O(g);△H=-241.8KJ/mol

规律:

1、△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2、无论化学计量数怎么变,△H的单位都规定为KJ/mol。

【练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课本第6页,课后习题第3题

【思考】H2(g)+1/2O2(g)=H2O(g);△H= 241.8KJ/mol,热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含义?

【分析】例如:H2(g)+1/2O2(g)=H2O(g);△H= 241.8KJ/mol,表示1mol气态H2和1/2molO2反应

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的热量。(在101Kpa,25℃时)

【练习】

1、已知C(s)+O2(g)=CO2(g);△H=-393.5KJ/mol

H2(g)+1/2O2(g)=H2O(g);△H=-241.5KJ/mol

欲得到相同热量,需充分燃烧C和H2的质量比约为()

A、12:3.25B、3.25:12C、1:1D、6:12、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H2(g)+O2(g)=2H2O(l);△H=-571.6KJ/molC3H8(g)+5O2(g)=3CO2+4H2O;△H=-2220KJ/mol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是

()A、1:3B、3:1C、1:4D、1:1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②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

中和热均为57.3 kJ/mol,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③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中和热测定实验:

1、实验步骤

(1)往小烧杯中加入50 mL 0.50 mol/L的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

(2)用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并测量其温度。

(3)将NaOH溶液迅速倒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并用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

(4)重复实验2~3次。

2、注意事项

(1)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

(2)为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使稍稍过量。

(3)实验中若使用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数值

1.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使用下列用品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碎泡沫塑料B.环形玻璃棒C.底部垫纸条 D.两个量筒

2.含Ba(OH)2 1 mol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

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Ba(OH)2(aq)+2HCl(aq)===BaCl2(aq)+2H2O(l);ΔH=-114.6 kJ/mol

B.Ba(OH)2(aq)+2HCl(aq)===BaCl2(aq)+2H2O(l);ΔH=+114.6 kJ/mol

11Ba(OH)2(aq)+HCl(aq)=== BaCl2(aq)+H2O(l);ΔH=-57.3 kJ/mol 22

11D.Ba(OH)2(aq)+HCl(aq)= BaCl2(aq)+H2O(l);ΔH=+57.3 kJ/mol 22

3.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温度计,其中水银球应悬空在反应的溶液中的是

A.苯和硝酸的反应制硝基苯B.中和热的测定

C.混合液的蒸馏D.浓H2SO4与乙醇反应制乙烯

4、了测其酸碱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 ②碱的浓度和体积 ③比热容 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⑥反应前后浓度变化 ⑦操作所需的时间

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全部

--

5、0.5 mol·L1 NaOH溶液分别与0.5 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反应,且所取的溶液体积均相等,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分别为ΔH1和ΔH2,则ΔH1和ΔH2两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1>ΔH2B.ΔH1=ΔH2C.ΔH1<ΔH2D.无法比较

C.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总第5时课时训练、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1)H2(g)+1/2O2(g)= H2O(g)ΔH1 = a kJ/mol

(2)2H2(g)+O2(g)=2H2O(g)ΔH2 = b kJ/mol

(3)H2(g)+1/2 O2(g)= H2O(l)ΔH3 = c kJ/mol

(4)2H2(g)+O2(g)=2H2O(l)ΔH4 = d 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ad>0C、2a=b< 0D、2c=d>03、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b>a的是()

A.H2(g)+Cl2(g)=2HCl(g);△H=-a

1/2H2(g)+1/2Cl2(g)=HCl(g);△H=-b

B.C(s)+1/2O2(g)=CO(g);△H=-a

C(s)+O2(g)=CO2(g);△H=-b

C.2H2(g)+O2(g)=2H2O(l);△H=-a

2H2(g)+O2(g)=2H2O(g);△H=-b

D.S(g)+O2(g)=SO2(g);△H=-a

S(s)+O2(g)=SO2(g);△H=-b5、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是6、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7、101kPa时1molH2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

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H1C(s)+O2(g)===CO(g);△H2

②S(s)+O2(g)===SO2(g);△H3S(g)+O2(g)===SO2(g);△H4

③2H2(g)+O2(g)===H2O(l);△H52H2(g)+O2(g)===2H2O(l);△H6

④CaCO3(s)= CaO(s)+CO2(g);△H7CaO(s)+H2O(l)=Ca(OH)2(s);△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

式为:2H2(g)+ O2(g)= 2H2O(l)Δ H= -572 kJ /mol

CH4(g)+2O2(g)= CO2(g)+2H2O(l)Δ H= -890 kJ /mol

1mol 氢气和3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

10、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8H18(l)+25/2O2(g)=8CO2(g)+9H2O(g)△H=5518kJ·mol-1

C、C8H18(l)+25/2O2(g)=8CO2(g)+ 9H2O(l)△H= + 5518kJ·mol-1

D、C8H18(l)+25/2O2(g)=8CO2(g)+ 9H2O(l)△H=-48.40kJ·mol-111、常温常压下,1g H2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HCl气体,放出 92.3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g)+ Cl2(g)= 2HCl(g);△H=-92.3 kJ/mol

B.H2(g)+ Cl2(g)= HCl(g);△H=+92.3kJ/mol

C.H2 + Cl2=2HCl;△H=-184.6kJ/mol

D.2HCI(g)=H2(g)+Cl2(g);△H=+184.6kJ/mol12、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 l mol水时放热57.3 kJ

B.含l molH2SO4的稀硫酸与足量稀NaOH溶液中和后,放热为57.3 kJ

C.1L 0.l mol/L CH3COOH与1L 0.l mol/L NaOH溶液反应后放热为5.73 kJ

D.1L 0.l mol/L HNO3与 1L 0.l mol/L NaOH溶液反应后放热为 5.73 kJ

13、1.2 g KOH的稀溶液与1 L 0.1 mol·L1 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

11H2SO4(aq)===K2SO4(aq)+H2O(l);ΔH=-11.46 kJ/mol 22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ΔH=-11.46 kJ/mol

C.2KOH+H2SO4===K2SO4+2H2O;ΔH=-11.46 kJ/mol

11D.KOH(aq)+H2SO4(aq)===K2SO4(aq)+H2O(l);ΔH=-57.3 kJ/mol 2214、说法正确的是()A.KOH(aq)+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15、的测定实验的关键是要比较准确地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量热器要尽量做到绝热;在量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热量的散失,要求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中和热的测定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或纸条)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改在___________中进行效果会更好。

--(2)该实验常用0.50 mol·L1 HCl和0.55 mol·L1的NaOH溶液各50 mL。NaOH的浓度大于

HCl的浓度作用是___________。当室温低于10℃时进行,对实验结果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若上述HCl、NaOH溶液的密度都近似为1 g/cm3,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则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kJ(填表达式),ΔH=___________ kJ/mol(填表达式)。16、101 kPa时,H2在1.00 mol O2中完全燃烧生成2.00 mol H2O(l)放出571.6 kJ的热量,H2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1.00 L 1.00 mol·L1 H2SO4溶液与2.00 L 1.00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___________,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

物理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导学案 篇7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吃透和把握, 精确地解读教材, 从自身实际出发, 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 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而不至于偏离学习的方向, 并且思路清晰。

例如,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压强的预习要求:

(1)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什么是压力, 会画压力的示意图和求简单情况下的大小。

(2) 会说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回归课本是课堂交流的前提。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55页)

1.压力:物理上_______叫压力。

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_______、_____

3.定义:______叫做压强。

4.压强的计算公式:______。

5.压强的单位:______, 符号:_______。

从导学案出发, 对导学案中, 有疑问的知识用红色笔批注出来。

有了这样的预习, 学生就能有条不紊地独立学习, 并且对课本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接下来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合作交流, 共同探究。仍以上面提到的“压强”为例。

(二) 合作探究

1.【思考】在修公路时压路机把路面压平或者用手向墙上按图钉时都给对方施加一个力, 想一想这些力的方向都有什么特点。

(1) _______; (2) ________。

2.请学生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小结】压力是指的_________力。方向:_____。

3.把重力示意图画出来, 并指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的关系。

【讨论】分析上图, 讨论压力和重力的关系如何?

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 但大小_______都等于重力, 方向也_______相同, 有些压力与重力无关, 只有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压力的大小____。

4.压强计算公式为________, 符号表示为:____。

压强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 简称为______, 符号为________, 1Pa=_____N/m2。

从每一个知识点入手, 由小组长分配任务, 从学困生到优秀生, 由易至难, 使小组成员人人都参与, 将原来无序的合作变得规范而有效。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 学生在其中积极踊跃地倾听着、思考着、提问着……

三、展示交流, 点拨升华

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梳理, 教师可将知识点应用到习题中,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达成共识, 然后分配知识目标:每组选派代表在本组的展示栏进行讲评, 同时让评价组的学生进行点评, 甚至提问。这样“一请一问”双向互动, 自然就解决了学生说的困难, 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性较强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此外, 为了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升的空间, 教师还应结合命题方向编一至两道综合性习题, 提高该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知识点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学生普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就使得原本模糊的认识得以明晰, 肤浅的知识变得深刻。

四、课堂检测, 课堂练习堂堂清

通过把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可以选择和自编有代表性的习题, 同时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实践表明, 这样的导学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把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摘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 如何在导学案中落实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物理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导学进行了探究,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物理课堂,导学案

参考文献

[1]刘加美.在学案导学中巧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J].科学大众, 2008 (2) .

[2]王生明, 孔庆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1) .

[3]孙伟河.谈新课标物理教学的自主学习“导学”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5) .

[4]吴若盘.学案“导”学的原理与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 (7) .

[5]陈晓燕.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减负增效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6)

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导学案;模式;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02-01

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的教学模式,而“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可以使教师更清楚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教授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并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高中物理“导学案”学习模式

1、通过“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应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的手中,使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并且这也是“导学案”学习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更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预习中标记清楚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停课,从而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该环节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如果时间过长,会在无形之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造成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作为“导学案”中重要环节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体现出学案的导学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通过“导学案”开展课堂讨论

在学生做好课前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这时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进行猜想,这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和问题,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析出的新观点和问题列举在黑板上,然后与学生们共同进行分类整理,寻找出问题间存在的共性。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可以通过师生间的共用研究和讨论,最终得以解决。教师还应在学案中设计部分开拓学生思维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好学习方法的笔记,便于日后复习。

3、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后复习

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然离不开课堂反馈练习的环节,在进行反馈练习时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独立完成的时间,并将解答及时给出,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适当的训练,适当当堂所学习到的知识,不仅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所用。在课后,教师还用解决在课堂上学生产生疑问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的问题,及时的整理、消化和补充学案,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时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练习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要仔细的检查和审阅作业,如果发现共性的错误必须及时的解决,是学生发对多学知识更牢固的掌握。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督促、引导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大胆的思考问题,并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讲解相关的知识和问题,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掌握有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导学案”教学中所体现的就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模式,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是相对较多的,同时也能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要重点考虑学生已经掌握和还未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已经通过思考和探讨过的但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重点讲解,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和交流,通过相关问题的设计,逐渐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分析,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较快的投入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氛围中,这样发展下去,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监督、引导和评价。所以,教师应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思考和研究,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另外,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导学案”还可以促进其过程的可操作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出正确的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学生才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和探究,逐渐的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上一篇:古诗词及文学常识下一篇:工程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