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幻诗歌
大别山麓
淮河之边
翠竹掩映着简洁的小楼
竹篱笆爬满了牵牛花
四周阡陌纵横
这是我幻象中的家园
转眼到了人生的第八十八个驿站
我们蹒跚着嬉戏在田园
猫儿和蝴蝶捉迷藏
狗儿围着我打转转
惹的蜻蜓纷至翩跹
惹的.燕儿戏水点点
门前的池塘边
垂柳依依
嫩芽初绽
鱼儿在水中可劲的撒欢
塘边的菜畦里
那散着香味的荠菜在羞涩地砸吧眼
春天里
我们整好菜畦
准备着把瓜果种遍
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
绿色食品保健康
天然花园最养眼
夏天里
青蛙在荷叶上尽情地缠绵
菜畦里的蟋蟀为我把琴弹
风儿轻轻、星星眨着眼
一不小心
架上的黄瓜秧又猛地一窜
秋天里
红了辣椒
紫了茄子
瓜果的香味让我笑迷了眼
醉了星
醉了月
也醉了我这干瘪的老脸
冬天里
空调屋里把一生的酸甜苦辣盘点
我们聊着儿时的趣事
时光时时回到从前
相信冬天已经过去
审视当下的文学作品教学, 梳理下来, 大致有两点相通。一是课堂教学设计, 始终把作品当作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呈现, 抒写的是作者对所叙内容的个体理解, 抒发的是作者个体的一种主观情思。为此, 开课伊始, 习惯于作者生平介绍、作品分析, 满足于知人论世, 挖掘作品中作者所蕴含的微言大义, 疏于作品得以流传的经典阐释。二是得意于作品的深度阐释, 少于对作品的辩证理解与把握, 忘了作品本身既有传统的视角, 又有现代的理解。
文学作品样式不一, 那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展开?选择并呈现其教学内容, 固然没有一定的模式, 但既然作为文学作品, 定有其相通之处。在此, 将以杨慎的《杨柳》为例, 分三个方面——制约内容选择与呈现的要素、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其在课堂教学上的组织与呈现进行阐述。
一、选择并呈现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制约要素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并非一件随意的事, 当受以下几个要素的制约。
第一, 学生要素。教学的一切本源, 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没有抽象的“教学”, 更没有抽象的“学生”。学习文学作品, 学生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文学素养, 教学时采取何样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水平、现有的文学素养和学生发展的整体趋向。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 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角度讲, 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 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 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 使他读好。为此, 基于学生的现状, 文学作品教学, 主要帮助学生解决“读不懂”与“不喜欢”, 也即“解读与鉴赏”。
第二, 文学作品特点要素。尽管体式不一, 但作为同一范畴的文学作品, 有其共同之处。笔者认为, 文学作品共同特点是“形象思维”, 用形象来说话, 而形象是由语言文字来承载的。因此, 文学作品教学, 当通过语言的媒介来把握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认识形象所反映的普世价值, 以及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因文悟道”, 不仅是途径方法问题, 更应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
第三, 作品个性要素。这里, 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样式要素。钱理群教授在解读《走向虫子》时说:“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 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 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 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2]散文如此, 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可见, 不同的文学作品, 因其样式的不同,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 也当有所不同。二是同一样式的不同作品。由于作者才情不一, 经历不同, 兴趣各异, 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 所借以表达的方式, 必然殊异, 解读或者鉴赏其作品, 也当选取不同的内容作为教学对象。
第四, 课程要素。课程要素当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视之。宏观层面, 即课程总体目标, 也可言说为语文教育本质———改变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说的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中观层面, 即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微观层面, 即具体文学样式, 如诗歌教学的目标———“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些目标要求, 是教师选择并呈现教学内容的一个观照。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
明确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的制约要素后, 下面以杨慎的《杨柳》为例, 对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予以阐释。
杨柳明·杨慎
白雪新年尽, 东风昨夜惊。
芳菲随处满, 杨柳最多情。
染作春衣色, 吹为玉笛声。
如何千里别, 只赠一枝行。
古典诗歌, 咏柳之诗代有名作, 有诗评家认为, 咏柳诗中推为绝唱者, 当属明代杨慎的《杨柳》。因其内涵、意蕴的丰富性, 可从多个角度供后人赏析。那么, 我们在教学《杨柳》时, 应选取哪些内容?
综合上述制约要素看, 本文体式乃古典诗歌, 就诗歌而言,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的组合来构成诗歌意境, 从而一吐自己“心中块垒”。学习本诗, 从中汲取滋养学生成长的人文素养, 就当了解本诗表达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 理解诗歌借助意象表情达意的技法。同时, 从后出转精视角, 也当把握诗人宣泄的私情和后世之人的多样解读。因此, 我们在教学《杨柳》时, 大体应选择如下内容。
(一) 共感:《杨柳》演绎的普适价值及其表现手法
蒂姆·洛特认为:“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 不局限于这个时代。”也就是说, 作品得以流传, 在于它铺叙或描绘了人之常情, 传承着民族文化心理, 具有永久的魅力, 而赢得时人、后人的经久共鸣, 《杨柳》也是。
首先, “柳”之原型抒发着世人的普适情感——离愁别情。人在江湖, 离情难免:漂泊颠沛游子的伤怀归心, 戍守边关将士的兴感思家, 宦海沉浮迁客的嗟怨自伤, 独处闺室思妇的念亲怨归, ……真是“玉笛横吹, 离情万种”。由此, “离愁别绪”也就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大母题。《杨柳》, 借助“柳”这一离愁的原型意象, 生衍出以杨慎为代表的古代游子无限离愁:在新年将至, 春回大地, 随处芳菲的时节, 杨柳随风婀娜, 怎不勾起远离故土的思乡情怀。无边的柳色, 如雪的飞絮, 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 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其次,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表达方式———景与情谐。选用杨柳这一意象作为离别原型的载体, 就能把人类抽象的依恋愁绪具体化, 化无形为有形;且能把情趣隐于意象, 增加艺术作品的韵味, 从而达到“立象尽意”的妙境。以自然景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情融于景, 景与情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宋朝范稀文在《对床夜话》中评杜诗时指出, 佳诗须“化景物为情思”, “固知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杨柳》承继了这种传统。以全诗看, 诗中没有一词显示或暗示所传递的情绪, 但读来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从中流露的伤感情绪。
(二) 心声:杨慎《杨柳》的意蕴及其写作笔法
黑格尔曾提出“这一个”, 认为“一方面世界情况在这个个体里‘特殊化了自己’, 同时个体的世界, 又是经过个体改造了的外在现实”[3]。因此, 从诗歌创作个体角度而言, 《杨柳》一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打上杨慎个体的烙印。
首先, 《杨柳》诗中杨慎独特的感悟与蕴藉。倘若《杨柳》仅仅渲染那浓浓的离情, 则未免单薄。文本如同“冰山”, 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的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体悟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厚意蕴”——诗人个体独特的“这一个”。倘若联系诗人身世, 再细品《杨柳》, 则当读懂诗人的深层寄予——对朝廷的希冀之情, 甚或更多。
其次, 《杨柳》一诗聚焦式的写作思路。《杨柳》开篇从远处说来, 从大处说起, 继而慢慢聚焦于杨柳, 而柳枝, 而离情。诗作从时间写起, 白雪将融, 新年已近, 一阵阵劲吹的东风, 将时节吹到二月的春天, 将大地吹绿。“尽”, 写出时间流逝之速, “惊”写出满眼春色来得突兀, “满”写出二月春天春意之盛;在这片莺歌燕舞之中, 最多情的还数杨柳。诗人以群芳衬杨柳, 杨柳多情, 多在“染作春衣色, 吹为玉笛声”, 柳之绿, 岂不是春天之色;笛之声, 岂不是诗人之觉, 似乎眼观柳色, 耳闻笛音, 心盛乡思, 魂归故里, 从而有力烘托出去国怀乡的悲愤情绪。
(三) 别解:今人对《杨柳》的适度阐释与感悟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先驱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 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也即是说, 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诠释、解读或理解, 都将是仁者见仁的, 任何一部经典, 都堪称是绽放在时空深处散发幽香的永恒奇葩, 是穿透时空隧道照亮永恒岁月的美丽星光。
近年来, 风靡海峡两岸的文化学者蒋勋说得更直率:“我认为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 因为它们一直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5]对于提供与确立了一种典范与高度的经典来说, 后出转精近乎是一种不可能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 我们不能由此止步, 安详地躺在前人的理解上, 对经典不作现代的、适度的阐释。更何况“语文, 是做加法的艺术。文字是死的, 学生渴望的却是老师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理解, 唯其如此, 课文呈现予他们的才会是令人同喜同悲、同歌同泣的有生命气息的世界”[6]。为此,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 应该包含现代人 (师生) 对《杨柳》所作的适度解读或者多元解读。
三、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
(一) 呈现方式:整体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套路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 不少课例都呈现为从“个别”到“一般”, 即许多教师喜欢从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入手, 外显而言, 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于知人论世, 但在其潜意识中, 则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这一个”来体认, 也即把这个作品看成是作家个体的作品, 而非文学经典, 没有放到文学作品价值的高度来认识。为此, 在教学进程中, 忙于阐释这个作品所演绎的作家的思想与情感,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须知:并不是因作家而流传其作品, 而是因作品名扬其作者, “这个作品”得以流传, 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值得后人品味、范读的文学意蕴, 而非因为某个大家。因此,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呈现, 得有一个体认:从“一般”到“个别”。即师生先是一起把握作品所阐述的普世价值、普适情感, 而后才是这个作品的作者个体的理解、情感。联系到《杨柳》, 应当如此呈现:先是离情与情景和谐, 再是杨慎的感悟与聚焦式的写作思路, 再是后人的“后出转精”———多元解读。
(二) 呈现流程:读文品文—读人品文—读己品文
文学作品阅读, 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认读—解读—赏读。在笔者看来, 对应上述三个阅读层次, 相应提出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组织呈现的三个步骤。
认读——读文品文。吟咏感知即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品味, 理解作品的意义。在《杨柳》中, 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写到离愁别绪, 但是这种离别之情却是真实存在的, 诗人笔下写的是眼中之景, 而心中的思绪需要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 去吟咏, 去想象把握诗句之外的韵致。阅读诗歌, 需要反复吟咏。一定程度而言, 诗歌的妙处主要不是靠语言解读分析出来的, 而是靠反复诵读体味出来的。《杨柳》一诗, 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的声音来呈现, 可以是配乐朗诵, 可以是教师范读, 可以是学生“偃仰啸歌”等等, 在反复的吟咏中“咀嚼”作品所渲染的离情别绪。
解读——读人品文。为了解读作品, 就当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时代, 也即知人论世, 如此方可阅读出作品中作者的心声。
诗歌意境由实境、虚境构成, 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 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 又称“诗意的空间”。《杨柳》中的意象, 如白雪、东风、芳菲、杨柳等是“实境”, 而由这些意象所渲染的凄清氛围——笛声幽怨、折枝送别则是“虚境”, 而解读诗歌只有进入“虚境”才能“悟意”。此时辅以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论世, 就不难揣摩出诗人的“内心波澜”——对朝廷的希冀之情。
赏读——读己品文。对于读者来说, 在受“形象”感动的同时, 给形象作“补充”以至“改造”,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其实, 这里指的是读者对文本的合理解读。而且也正因读者对“文本”的深化解读, 成就了文本的丰富性。
《孟子》载:“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逆”, 即“迎合、揣摩”, “志”, 乃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以意逆志, 就是在不背离作者作品之“志”的前提下, 尊重读者的主体之“意”, 是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 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构建新意义。教学《杨柳》时, 就当推动学生对《杨柳》的深入解读, 后出转精, 赏读出不违背作品本意又明显带有读者个性痕迹的意味来。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来实现:一是体验文本语境下角色的内心情感, 二是“置身诗境”, 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人物所置身的外部世界。
王士慎在《香祖笔记》中称“明诗至杨升庵, 已另辟一境”, 此言与我心有戚戚焉, 由此敷衍成以《杨柳》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一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关注“教”的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 2011 (6) .
[2]夏清.被委以重任的散文语言[J].新语文学习 (中学教学版) , 2011 (1) .
[3]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4] (德)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5]韩文嘉.以现代美学眼光解读经典艺术[N].深圳特区报, 2011-11-27.
墙角处有一棵高大的杨柳,
春天来了,
嫩芽钻出了柳条,
它兴奋地向四周观瞧,
外面怎么这么热闹?
可是谁能注意到,
它只是一棵泛青的杨柳,
它的脚下青草幽幽,
有谁愿意在这儿驻留,
蝴蝶,蜜蜂匆匆的溜走,
正赶往那芬芳的`枝头。
甬路旁的那几棵桃树,
刚刚冒出几朵淡淡的花球,
这正是蝴蝶,蜜蜂们,
它们向往的枝头,
还有那兴奋的人们,
三五成群,呼朋唤友,
在那开花的树下停留,
拉过来一簇花瓣,
在鼻子底下嗅了又嗅,
那高大的杨柳,
平静地看着甬路旁的朋友,
它可没有被人瞩目的请求,
那样就没有生活的自由……
一阵风儿吹过,
远远望去,
那树叶变得绿油油.....
花儿开的再精彩,
也有凋落的时候,
没过多久,
桃树下已没有了朋友,
连蝴蝶和蜜蜂都不肯逗留!
空空的枝头多了一丝烦忧,
而那高大的柳树上,
快乐的鸟儿就是它的朋友,
成群结队的陪伴在它的左右,
看着寂寞的桃树烦忧,
杨柳有了一个善良的念头,
邀请它成为我们的朋友!
从此,桃树也长得绿油油,
再看那棵高大的杨柳,
柳条依依,
我爱你树叶两尖似轻舟,我爱你花穗似棒黄澄澄;
我爱你春日柳垂如丝绦,我爱你夏日叶长绿伞撑;
我爱你秋日叶黄风漂远,我爱你冬日雪裹琼枝成;
我爱你插柳成荫生命强,我爱你垂首低头懂尊敬;
我爱你轻风拂柳翩翩舞,我爱你河光映柳亮莹莹;
我爱你柳花轻漂撒花絮,我爱你细雨轻播泪淋淋;
我爱你嫩叶泡茶清火毒,我爱你柳条编篮成佳品;
我爱你树干坚实做梁柱,我爱你柳皮编绳好坚韧;
【杨柳幻诗歌】推荐阅读:
描写杨柳的好句11-01
那一棵杨柳树作文09-13
鲁智深倒把杨柳读后感07-0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教案09-22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经典诗歌:永恒的诗歌09-13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关于红领巾的诗歌09-18
守望的诗歌05-24
骊山诗歌05-25
守望优秀诗歌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