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11101(精选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说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两个率先”的旗帜下,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苏北地区各党委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使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弱化。农村党组织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农村党组织设置仍然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村党组织成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有的村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书记人选,有的村党组织多是一些“守摊型”干部,缺少致富本领,有的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后续力量匮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农民党员放松了党性修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理想信念动摇,不管“主义”只管利益等。
苏南农村在创造“苏南模式”的同时,也积累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适应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证。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各基层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强基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省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正是充分认识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徐州市委作出了全面开展“争当五星村支书、建设和谐新农村”活动的重大决策,并将教育培训作为深入推进“五星”村支书争创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力争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增强“双带”能力,全力争当“五星”村支书,成为优秀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江苏省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一、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从江苏情况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苏南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到2004年底,苏、锡、常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59%。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促进城市的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苏中、苏北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党组织是农民的主心骨,党员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只有大力加强和积极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加快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循环经济的产生
人类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 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人们在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由于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缺乏认识, 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似乎也没能达到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程度。20世纪50年代起,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迅猛, 这时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先污染, 后治理”, 在只管资源投入, 而不管废物排放的生产理念下, 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 水资源质量的下降等已经成为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发展的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这一严酷的现实, 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从此生态环境作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以提高经济效益和避免环境污染的生态理念为基础, 重新规划企业发展, 提出了相对完善的经济发展思路, 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在工业化国家出现的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此, 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先行一步, 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 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与传统经济相比, 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 组织成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再生利用”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 总量虽然较大, 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 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 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开采成本增加, 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 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目前,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如果继续恶化, 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妥善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惟一可选择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在我国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
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 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要充分认识到, 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没有必要的资源保障, 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 资源对经济增长又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 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 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其减量化, 再利用和再循环, 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 也离不开这些先进技术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 其中包括资源再生和替代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进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实现少投入, 高产出, 低污染。
总之, 面对资源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 认真研究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科学发展观这种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它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向题的关键所在, 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股新的经济潮流和趋势。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具有客观必然性,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路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光明日报, 2008.11.3
关键词:服务外包;金融危机;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第一,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中国改变“世界加工厂”的低端国际分工地位。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是争做“世界办公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举措。
第二,以ITO、BPO等軟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在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下,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第三,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
第四,服务外包工作主要靠人脑+电脑,具有吸纳就业,特别是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进一步拓展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如一个占地千亩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可吸纳8万名大学生就业。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业面临新的契机
第一,在世界市场形势相对走缓的情况下,很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有可能将业务外包到中国等地区,而且,目前已经在维护的项目不会停止,仍会继续下去,这就保证了业务量不会出现大幅下滑,还可能出现一定的增长。
第二,此次金融危机,印度外包业所受的冲击要远大于中国。印度服务外包业务90%以上来自欧美,近50%的收入来自华尔街。美国30%的金融后台服务业在印度完成,雷曼兄弟在印度就有2500名员工。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相对多元化。欧美等国基于政治、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为了平衡风险,正在增加对中国的外包,减少对印度的依赖。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巩固日、韩市场的同时,尽力挖掘欧美、东南亚市场的业务量,缩小与印度的差距。
第三,随着雷曼兄弟等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一场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流在所难免。这给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吸纳高端人才的最好机会,对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四,中国今后的发展强调自主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这种政策导向将给中国的软件和服务产业带来很多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企业会减少硬件投入,同时为了优化公司现有的硬件资源,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将加大软件和服务收入。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将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关键制造领域升级,这也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条件分析
(一)发包方进行服务外包的原因
一是降低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二是强化核心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营销到运输等环节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公司不可能在价值链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竞争力,企业应该致力于核心业务环节,而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三是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服务外包未来的趋势是发包商与外包业务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对发包商的业务进行高效的支持。这需要利用全球的优质资源。从而对承包方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可知,发包方在进行外包决策时,首先要对公司业务进行分析,确定哪些是核心业务,哪些是非核心业务,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确定战略目标后,其次就是选择合作伙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服务成本;服务能力。作为承包方,如果要承接服务外包,就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二)承包方需要具备的条件
1、基于成本因素分析。发包方的成本可以基于其外包前后成本的比较进行分析,外包前的成本=内部生产成本,即企业在内部进行生产的成本。外包后的成本=外包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外包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假设在美国境内开发软件的生产成本为100%(内部生产成本),离岸外包的生产成本为25%(外包生产成本),可以节省75%的成本。但美国软件客户平均实际节省的成本只有大约25%,相差50%。这50%就是离岸外包所增加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主要是发包方进行信息搜索、谈判、签订合同、监控合同执行情况等所发生的费用。发包方进行外包决策的原则是,外包后的成本<外包前的成本。即外包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内部生产成本。那么作为承包方必须具有低生产成本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低生产成本优势即在劳动力成本、办公房租及设备、税收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的获得主要在于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建设。如法律环境,发包方对外包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信息安全立法等法律环境非常重视,特别是一些研发型企业。如果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将减少发包方在谈判、签订合同、监控合同执行情况等所发生的费用,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2、基于服务能力因素分析。服务能力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的角度。一是专业资源:包括服务外包专业人才、有效的营销渠道、沟通能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特别是关键性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中国外包企业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中国大多数软件出口业务实际上是从中间人获取的小型转包项目,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外包合同。中国大多数供应商甚至不知道最终用户是谁。由于文化差异、语言环境等问题,中国服务商对欧美市场沟通能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主要面向日本市场。二是规模、财务能力:中国软件行业的主要劣势之一是多数软件公司因规模太小而无法获得像样的外包合同。三是管理能力:开发程序标准化是减少软件开发不确定性,进而减少交易成本的最佳选择。由carnegie Mellon大学软件工程学院(SEI)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已越来越成为离岸外包市场的业界通用标准。发包方一般只将获得3级或以上CMM认证的承包方列入初选名单。中国在
CMM认证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但在综合服务能力上落后。
3、综合分析。综上可知,发包商选择承包商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硬环境如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如地区文化和价值观、法律环境、语言环境、人力资源储备等。二是承包商的成本、能力要素。即生产成本:如劳动力成本、办公房租及设备、税收及管理等。服务能力要素:如专业资源、规模、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等。发包方选择承包方时一般遵循“先選择国家,再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即先选择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要素。再选择承包商的成本、能力要素。所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从以上因素进行着重考虑。
四、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改善外包地区的商业软、硬环境
一是提高认识,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充分认识服务外包是一种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出口方式,有利于增加新的发展机会。二是进一步改善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高峰时段互联网的服务效率。三是加强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级人才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海外企业的裁员契机。廉价、快速获得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外语好、又熟悉海外市场的海归人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接单的数量和接单的层次以及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成功率。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外商对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呼声颇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打造商业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二)降低服务外包提供商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鼓励政策。二是对外包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提供支持,减轻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三是建立行业协会及数据库。由政府支持建立行业自主管理的行业协会,如外包服务企业协会;建立行业数据库,向外包发包商提供客观权威的外包服务提供商数据,降低搜寻成本。
(三)抢抓机遇,鼓励外包企业海外拓展,促进企业国际化
从印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外包产业海外并购的历史。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和业务,将海外业务转移到国内,加速外包的发展。中国外包企业目前规模普遍较小,积累资金有限,政府应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外包企业海外拓展,并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带头作用的服务外包企业。
(四)明确市场定位,海外、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2008-2009学工作安排
2007-2008学教育局在上级教育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2009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我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2007——2008学工作总结
一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较好地完成全年各项教育工作任务,有效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向创建自治区一流基础教育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1、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工作,针对涉及教育工作全局和阶段发展目标的重大问题,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廓清了思路,切实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公共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关注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助教支教的合力逐步增强,素质教育工作、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教育助学工作等都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和鼎力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
2、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显著。2007年底,顺利完成企业剥离学校接收及后续工作,结束了三年过渡期的同时,通过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一年来,累计完成基建项目三项,新建校舍13200平方米,完成投资2380万元;新开工建设6个项目,建设面积32000平方米,预计投资4530万元。国民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基础教育得到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高等教育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民办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补充,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3、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提升。以创新工作机制和强化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贯彻落实《满洲里市新德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增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热爱祖国、积极向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风建设的主流;强化中小学班主任等德育工作队伍的培训与管理,丰富德育工作内容,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努力做到德育与教学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组织、学生评价、质量评估等方面努力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实行综合素质等级评价制度,改革中招考试和录取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 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我市文明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学校环境面貌和师生精神风貌呈现崭新气象,为我市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体质监测,启动中小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坚持锻炼,努力增强体质。先后组织举办了2007年教师节文艺演出、2008年“满洲里——赤塔”中俄蒙庆“六一”儿童节文艺专场演出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充分依托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学工、学农、学军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共接收近5千名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锻炼和军事训练。教育对外交流工作又添新意,我们与赤塔州政府、工会联合会、阿金斯克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俄教师论坛、中俄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和“我在中国有个家”等系列活动在中、俄两国师生中产生热烈反响,这方面情况分别以专题形式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平台,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依托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启动“名师工程”,全力打造师资品牌。积极引进并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资源,深化培训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能力。2007年,全市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5.7%,高中达92.9%。
5、以教育教学科研为先导,增强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教育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引领群众性教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各学校不断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认真总结教改经验和成果,广泛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管理模式,很好地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2007年我市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高考三本上线率较上年提高15.55%;教研中心组织参加的自治区级以上学生各科能力竞赛获奖率达到12.6%,获奖人数较上年提高3%,继续居于全呼伦贝尔市前列;中考学业合格率较呼伦贝尔市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稳居全呼伦贝尔市前列。
6、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加强教育督导队伍与制度建设。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计划执行、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督导评估,有力促进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高。
7、切实维护教育公平。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得到健全完善,基本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近年来,我市除了按照政策规定,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外,适时提出以建立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制度为重点,以构建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目标,努力扩大资助工作覆盖范围。2007年,共投入资金39.52万元,资助高中阶段贫困生247人,我市被纳入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上级拨付公用经费及免除学杂费计626万元,免除课本费153万元,惠及学生42854人次。基本形成了惠及城区困难家庭学生、覆盖各个教育阶段、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另外,我们利用教育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为贫困家庭子女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8、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和《规范中小学校收费十条禁令》,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力度,纠正违规办学行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积极扶持薄弱学校加快发展,努力从校舍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薄弱学校倾斜,加快薄弱学校更新改造,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改革招生办法,实施普通高中招生分招制度,力促学校间的生源均衡。
9、统筹兼顾,各方面工作取得实效。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安全应急机制和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安全制度有效落实,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师生安全得到切实维护;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全面铺开,广大教师参与办学决策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校务公开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各类招生考试规范有序,群众信访工作、困难职工救助工作落到了实处,依法治教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向纵深推进,教育行风位次明显前移,教育外部形象全面改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教育发展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教育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创自治区一流基础教育所应具备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结构性要求,普、职比短期内难以达到国家要求。按照国家办学标准和满洲里地处寒带冷季漫长的实际,学校封闭防寒体育教室普遍缺乏,具有标准化校园操场的学校仅占36%,校园电路老化和年久失修所形成的安全隐患不同程 度地存在;由于校舍和师资不足造成的班额过大问题在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利因素,需要逐步加以解决;二是教职工队伍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能力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职业教育属于高成本教育,仍需进一步理顺经费和师资管理办法,使长短线师资配备和经费补助形成制度化。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及新学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市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自治区、满洲里市“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以持续提高学前和义务教育水平为基础,以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办有文化、有质量的教育,办绿色和安全的教育,办公平和开放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创自治区一流基础教育不断丰富内涵。主要工作目标是:
——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力争本市特教破题。加强公办示范幼儿园建设,完善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规范办园行为。着手规划东湖区公办幼儿园,努力实现“一区一园”公办示范园的目标。启动特教学校项目。
——高质量、高标准巩固“两基”成果。认真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及时调整课改实施策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
——抓普及和提高,大力培育优质高中教育,不断提高教 育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争取2009年高考成绩再攀新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积极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努力在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优化资源配置,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市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及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新学年第三中学、新建职教中心教学楼、第五中学体育馆、逸夫小学体育场、南区二小体育场、三道街小学体育场将投入使用,实施和启动迁建第六中学、第二中学、二卡军事训练基地工程,扩建南区一小、南区二小教学楼工程,新建南区幼儿园、湖西小学体育馆、新建完全中学等工程。
(二)继续实施“5+1+1”工程,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实施校长立校计划
各单位要在校长供职的基础上,抓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落实。以参加“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满洲里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远程教育等培训方式,统筹安排校级领导和后备干部培训工作。
——实施师德立校计划
建立和完善师德档案,制定师德考评办法。按管理和处理相分离的原则,严格执行师德问题双重否决办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高度重视新任教师的师德启蒙工作,促进教师队伍师德水平整体提高。
——实施全员性师资分类培训和师生创新能力建设计划 认真总结上学年工作经验,把各类培训抓实抓好,让优秀 的师资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并承担培训者任务。充分发挥试点学校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学生评价引导计划
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对比提高性评价办法、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督导评估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把对比提高性评价及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体卫艺工作等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有效列入评估计划,强化过程性督导。
——实施以健康为目标的阳光运动计划
按照及时总结、及时推动、务求实效的思路,重点抓好各校菜单式选项上报和体育项目基点校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和政策措施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全面实施 “美声、美影”双百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全力推动校园文化繁荣。
——实施校本及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建设项目
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要按照参与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思路抓好教材建设、课例收集和校本课程开发基点校工作。“校本及综合实践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本地地方性校本教材审定、推广与开发工作。
(三)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实施“三大校园”建设 持之以恒地重视学校安全,做好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建设“平安校园”;持之以恒地以人的现代化与设备的现代化同步推动教育现代化,做好中小学“新装备”工程,加大教育 城域网信息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数字校园”;要按照“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围绕制定和组织实施《满洲里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持之以恒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建设“文明校园”。
三、2008——2009学重点工作安排
(一)以素质教育现场会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专家引领、培训推动、全方位推进的德育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结合汶川抗震救灾先进事迹以及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开展文明城创建活动为出发点,加强学生文明礼仪、热爱家乡教育;以倡导人文精神及关爱生命理念,积极开展尊重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法律进学校”活动,强化学生法制教育。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2、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课程方案。规范校本课程的开设,开齐、开足、开好实践类课程,统一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地方文化教育、环境教育、人生指导列入地方必修课程。规范教辅材料管理和使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改革研究、学生发展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等工作,3、坚持“健康第一”,进一步加强学校体卫艺教育。完善体育、艺术教育类菜单式选项及量化评比办法,加大学校体育项目基点校建设力度。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 炼一小时,使每名中小学生掌握一项以上体育锻炼项目,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和完善健康、卫生教育及管理机制,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制度;加强艺术教育,使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一项以上艺术技能。积极办好各类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书画等级考试,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个人体艺修养展示平台。
4、落实刚性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有效规范学生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量,严禁各中小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入学前考试。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满洲里市师生创新能力建设方案》建立各类创新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水平,组织师生参加“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和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改革评价及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格考试管理,改革中小学日常教学评价,推行过程性、对比评价制度。中考逐步实行文化课考试考查、学业水平考试、面试、综合素质评价、特长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加大海二中分招录取比例。
6、实施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探讨,倡导人本化、精细化管理行为,从思想上定位学校发展的理念,把练内功作为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主要手段,激发师生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传承性的学校文化氛围,形成特色鲜明校园文明风尚。本将组织参加首批“满洲里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活动。
7、认真做好素质教育现场会的迎检工作。
(二)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质量增长方式
8、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校本教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开展来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促进教学精细化管理。落实教学阶段性督查、通报、评价制度和督查问题限期整改制度。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关注学生”为主题内容的研讨活动,并以此作为本学期各学科开展的教研活动的主题。立足我市教学实际状况,重点要做好六年级教材培训和教法研究、研讨等工作。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督导和课堂教学达标系列活动,组织校长论坛,推广改革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层次。实施教学质量校长问责制,配套完善教研员学科教学质量负责制。
9、规范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理顺办园体制,规范办园行为,加大教研管理力度,继续实施“送课下校”活动,进行民办幼儿园等级重新评定;坚决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大力提倡特色幼儿园建设,提高保教质量。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0、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实行教师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有效激励教师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把新教师入口关,完善录用程序,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提高新任教师质量。按市政府要求制定系统人事改革纲要,继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优教优酬原则,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进一步落实师德建设“十不准”,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和评 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11、实施教师队伍全员素质提高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网络远程研修。切实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进一步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加强教研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四)以培养名师、创建名校为抓手,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12、加强普通高中名师队伍建设。灵活运用人才引进机制,通过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建设本土化优秀高中教师队伍,培养各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待遇,落实名师岗位津贴和培养经费,完善名师考评办法,加强动态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定期组织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举行公开课、观摩课、专题讲座等活动,完善以教研员和名师为主体的教研力量,实行教研、科研、备考一体化,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
13、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学校管理督查,严格落实教育教学管理的“严、细、实、恒”,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讨,深入开展教案评比、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苦练内功,加强班子建设,形成领导合力,其次要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严密管理机制。在招生上,广开招生渠道,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整合后的资 源优势,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上,更新办学理念,加强突出灵活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改革,摆脱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抓好对口高职升学工作,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构建覆盖全市上下联动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职教中心要积极做好申报自治区重点校初始准备工作。
15、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所有学校要力争达到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8年配备目标,做好迎接自治区对我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验收工作。引导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整合与顺利实施。逐步实现计算机和大屏幕显示终端进教室。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培训、应用、评估研究,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6、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标准化办学工作。确保基础教育大体拥有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惠及本地群众。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今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与落脚点,在对各学校建设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从办学规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师资队伍标准、课程标准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
(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教育协调快速发展
17、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的落实。继续开展学校周边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18、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抓好基层通讯员和信息员培训,突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组织第二十四个教师节 庆祝活动,大力宣传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19、加大教育督导力度。完善目标管理和奖惩机制,继续修订综合督导评估方案。重点抓好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项督导,千方百计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20、进一步加强教育局机关建设。积极推进机关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综合协调、信息服务、公文审核、督察督办等各项措施,提高工作效能。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附件:教育系统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说明
满洲里市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教育系统)一览表
教育系统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说明
一、续建第三中学
建设内容:续建体育馆(3450平方米),新建运动场、地面硬化、围墙、大门等附属工程。
项目说明:教学楼施工基本已经完成,可以交付使用,体育馆工程现已开工建设。其中校园平整硬化、运动场、校园围墙、校门等附属工程尚未进行。体育馆及附属工程预计投资1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800万元,教育局自筹200万元。建设工期:08.8-09.8。
项目进度:2008年完成体育馆基础工程,完成投资100万元。
二、续建第二中学
建设内容:建设教学楼以及体育馆,面积8100平方米。项目说明:满洲里市第二中学现校址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且现有校舍面积不足,辅助教室不全,达不到标准化办学的要求。为改善第二中学办学条件,拟将第二中学择址迁建,以满足标准化办学及学区内学生入学需求。教学楼以及体育馆预计投资1400万元,全部自筹。建设工期:08.7-09.8。
项目进度:进行教学楼基础施工,预计完成投资100万元。
三、续建南区二小
项目内容:建设教学楼、体育馆,面积4800平方米。项目说明:南区第二小学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0人,校舍面积3000平方米。为满足南区发展的需要,计划扩建南区第二小学。建设内容包括14个教室、实验室和体育馆等。教学楼、体育馆预计投资750万元,市级财政投资,建设工期:08.9-09.8。
项目进度:项目招投标。
四、续建湖西小学体育馆 建设内容:体育馆2500平方米。
项目说明: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湖西小学院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场所。体育馆投资550万元,市级财政投资,建设工期:08.9-09.8。
项目进度:体育馆基础施工,完成投资50万元。
五、续建二卡素质集训基地
建设内容:新建宿舍、食堂面积3000平方米。项目说明:该项目原为废旧校舍改用,年久失修,已无维修价值。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国防军事训练基地的作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拟将该基地迁址新建。根据满政纪字„2008‟43号文件精神,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基地新址界定为二卡二子湖以西位置,占地10.92万平方米。宿舍、食堂预计投资500万元,财政投资。建设工期:09.4-09.8。
项目进度:方案设计,审批手续。
六、续建南区幼儿园
建设内容:校舍、办公室面积4500平方米。项目说明:为整体提高我市学前教育水平,适应南区发展的需要,计划在南区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标准高于现机关幼儿园水平,新幼儿园建成后可招收12个教学班,在园幼儿达到400人,为南区学龄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根据满政纪字„2008‟43号文件精神,迁建新址界定为南外环路以南,天桥路以东。校舍、办公室投资800万元,财政投资,建设工期:09.4-09.10。
项目进度:方案设计,审批手续。
七、续建第六中学迁建
建设内容:教学楼、体育馆、操场,面积10000平方米。项目说明:第六中学现有2栋危楼,面积3640平方米,而且距离第五中学较近,学生上学需要跨过铁路,极不安全。为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改善第六中学办学条件,拟将第六中学迁至南区。目前,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满政纪字„2008‟16号文件),第六中学现校址整体挂牌出让,建设商住项目,出让资金用于第六中学迁建,不足部分由市财政补足。根据满政纪字„2008‟43号文件精神,迁建新址界定为南外环路以南,天桥路以东。教学楼、体育馆、操场投资3000万元,财政投资1500万元,自筹1500万元。建设工期:09.4-09.10。
项目进度:方案设计。
八、新建完全中学
建设内容:教学楼、体育馆、操场,面积22000平方米。项目说明:建普通高中位置选在互贸区湖北街以北,文明 路以西。结合我市学制改革和教育资源现状,计划将小学六年级整体分拨到初中就读,市区初中校舍仍然紧张,不能达到标准化办学水平。为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建成后高中与初中共享体育馆、实验室、微机室等公用资源。这既可满足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需求,也缓解决初中入学压力,节约办学成本和管理成本。届时可招收初中生1200人,高中生1000人。预计投资5000万元,根据满政纪„2008‟5号《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会议纪要》精神,该项目通过内蒙古开发银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建设时间:2009-2010。
项目进度:进行前期规划,该项目用地因涉及到原俄裔墓葬迁坟事宜,外事处正在协调,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中。
九、新建职教中心宿舍楼、食堂 建设内容:宿舍、食堂、维修旧楼。
项目说明:新建宿舍、食堂面积5000平方米,维修原有旧楼。项目预计投资2000万元,根据满政纪„2008‟5号《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会议纪要》精神,该项目通过内蒙古开发银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建设时间:09.4-09.9。
十、拟建九中体育馆
建设内容:建设体育馆面积1500平方米。
——在全县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华县水务局局长 袁和平(2010年3月24日)
同志们:
在春灌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汛期就要来临之际,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并报县委、县政府同意,今天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贯彻落实省、市水利工作部署和县委全委会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确保今年各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我县民生水利新发展。刚才,我们对去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一会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强国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首先代表局党委,就09年的工作和10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2009年水利工作的回顾
2009年是全县上下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也是我县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的一年。面对水利经费紧缺、水利建设任务繁重的局面,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奋发努力,迎难而上,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水利管理取得突破,扩大内需水利建设加速推
进,水利改革全面深入,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水利建设任务,为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部署,我局结合水利发展工作实际,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原则,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定了“ ”的实践载体,采取集中学习、自学、听专题讲座等形式,精心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围绕“ ”的主题,广泛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理念和治水新思路。把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县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克服困难,积极办好事、办实事,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同水利工作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这次活动,局党委、各党组、全体党员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了解,形成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共识,理清了水利事业科学发展新思路,促进了干部作风、机关作风的有效转变,推动了全县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群众满意率达99.82%。
(二)以防洪保安为核心,扎实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防洪保安重于泰山,这是水利工作者的天职,也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始终把渭河、支流、水库等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预防山洪灾害发生等作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及早部署,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实现了“03.8”以来连续六年安全度汛,荣获全省防汛先进县。我们一是认真落实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及早召开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县乡各级层层签订防汛目标责任状,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包水库包堤防,乡镇领导包村组的逐级承包责任制。落实72个县级部门一万余名干部职工和群众,包联71公里干支堤堤防和水库、峪道、地质灾害点责任。二是及时编制和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组织编写了重点防汛工程的防汛抢险转移预案、防御地质灾害预案、抗旱预案,防汛预案更加规范科学和具可操作性;三是扎实开展防汛检查。汛前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对河堤、水库、在建水利工程、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防洪部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研究处理,将隐患消除在汛前;四是注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准确掌握雨水情、工情、灾情,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严格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准确统计防汛抗旱各种报表,及时上传下达各种信息,确保政令畅通;五是科学调度,强化措施,减少损失。09年初,我县出现旱情,山塬区部分乡镇受灾严重。旱情发生后,我们及时启动预案,动用一切水利措施,挖掘一切水源潜力,组织动员群众抗旱,有效控制旱情进一步发展,确保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三)以争项引资为抓手,积极推进各项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抗灾能力的基础。一年 来,我们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水利工作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投资1186万元对赤水河东堤进行了退建加固,退建堤防1095m,加高培厚1510m;投资443万元对罗纹河西堤1473m进行了培厚加固,进一步提升了两条支流防洪能力;二是启动了小华山水库、构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主体已经完成,水库抗险能力得到提升。桥峪水库西二支渠道改造、罗纹河清淤工程也全面完工。三是南城区水厂建设实施顺利,新建清水池两座,完成投资520万元,占总投资1200万元的43.33%;四是工业园供水工程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完成投资350万元,新建滚水坝1座,调蓄池2座,铺设管网10公里。五是建成了县防汛指挥中心和新华广场,使我县水利办公条件和防汛指挥硬件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六是列为全县民生工程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年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国投 万元),完成了金惠、高塘等 个乡镇 个村的人饮工程,新建机井 眼,水塔 座、蓄水池 座,管理房 座,铺设管网累计 公里,解决了 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老城区水厂新建1000m3蓄水池一座,配套机井2眼,铺设输水管线2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2万吨,新城区水厂完成2000m3蓄水池2座,配套机井2眼。
(四)以依法行政为根本,加大依法治水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水利法规,狠抓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水,去年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二十余起,无一起“三乱”案件发生。
一是全面开展水法规宣传,增强全民水法规意识。结合“世界水日”和“水法宣传月”,张贴标语 份,制作宣传横幅 条,提高了全社会水法规意识,促进了我县水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二是规范了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主汛期对河道采砂实行全面禁采,全年共开展河道集中执法检查 次,拆除违规砸石机 台,违章建筑 座,清运垃圾 余方。三是不断加大水保工作力度。水保方案审批列入基本建设程序,加强了企业水保意识,完成精诚橡胶、神农高科等14个项目的水保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水保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已列入全国500个标准执法示范县之一。四是渔政监管进一步加强。在建立县级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完成了申报市级自然保护区前期所有工作,并全面完成了总投资1270万元的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建设,完成水产品产量455吨。五是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在被省上列为试点县的基础上,去年成功争取列为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试点县,并已争取到400万元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六是以我县县情和经济长远发展实际,完成了全县水资源管理利用规划,完成水资源费 万元征收任务。
(五)以效能建设为契机,狠抓三个文明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狠抓了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班子建设。对水利局总支委员会和下属支部进行了充实
调整,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强化水利巡视工作,认真抓好案件查办工作。三是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热情接待群众的来访,做到能落实的尽量落实,不能落实给予合理、满意的解释,配合
解决了 问题。四是加强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鼓励职工参加培训和自学,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机关之中。改善了机关办公环境和条件,购置了电脑和必要的设备、仪器。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和“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大力推进水利系统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同志们,2009年全县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各部门工同心协力、团结治水的结果,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务局,向长期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年奋战在水利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回顾过去几年特别是去年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是上级的正确领导,各级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是搞好水利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县委、政府一直把水利、防汛抗旱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经济建设和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级水利主管部门从资金投入上进行大力支持,有力地保证了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正是由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才使我县水利事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做好水利防汛工作的内在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人与自然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破解水问题的核心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三是以人为本是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们在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需求上下了很大功夫,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今后的水利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水利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创新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制约水利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改革促进水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缓慢,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水利服务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亟待提高;三是队伍庞大而技术人员匮乏、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四是投入保障机制不稳,专项资金散、小,配套资金落实难,众多的水毁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五是大多数乡管水库存在“四无、二不”(无设计、无审批、无规范施工、无竣工验收,工程设施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情况,成为防汛安全的最大隐患。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深刻认识当前我县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
水利工作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县水利工作的新局面。当前,我县水利工作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方面看,一是国家继续把水利列为第一位需要重点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放和政策扶持力度,并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向农村倾斜。只要我们积极争取立项,利用好扶持政策,我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二是经过“03.8”、“05.10”年特大洪水,全县上下提高
了对加快水利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治华先治水”已成为全县上下共识,被确定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之一。三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供了重要条件。
从挑战方面看,主要是新的形势对水利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防洪标准低,防汛设施落后;二是抗灾能力不强,抗旱形势严峻;三是农田水利工程普遍老化失修,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四是专业技术力量还很薄弱,给水利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水费征收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些下属单位负债沉重,职工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处在困境中难以脱身,等等。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寻找突破口,一项一项地加以解决。
有机遇就有挑战,挑战无时不在!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挑战。要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争取我县水利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
三、扎实做好2010年水利工作
2010年,是实施水利“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关键之年。全县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防洪安
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着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水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县水利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为“四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防汛抗旱工作,尤其防汛工作是牵涉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马虎不得。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科学防洪抗旱”的原则,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早准备、早部署,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加大汛前检查力度,要根据预案要求按质、按量储备物资和资金,按惯例组织人员对所辖的水利工程,尤其是还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进行经常性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汇报,立即处理,要把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水情、雨情、旱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强24小时值班,重点做好河流、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强化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实现“遇设计标准内洪水不垮一堤一库,不出现群死群众伤”的防汛工作目标。抓紧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搞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10
强化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提高抗旱能力和减灾效益。
(二)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切实实施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把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加快除险加固步伐。继续抓好小华山、桥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汛前全面完成,如期通过验收发挥效益。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汛前全面完成 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早部署、早准备,月份全面启动 座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在明年汛前高质量完成。为此,一要抓好投资落实,确保投资到位。二要抓好责任落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乡镇、每座水库、每个重要环节,落实到相关单位和具体人员,实行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三要抓好建设管理,加强监管,确保质量、进度和安全。四要抓好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五要抓好工程验收。
第二,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几年,我县通连年实施人饮工程,已先后解决了 万人的饮水困难,但还有 万群众用水依然困难,根据国家安排,计划到2011年,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今后两年内我们一定要把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项目统筹,落实配套资金,规范建设管理,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2010年计划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0处,解决20个村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小型灌排工程、小型水源工程、水毁工程修复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拓宽农田水利投资渠道,不断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要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用好“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实施中央农资补贴项目,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加快基本口粮田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通过省上审查。
第四,继续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逐步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坚持把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水利工作的长期任务来抓,完成 等 条小流域治理工程验收,加快 等小流域治理步伐,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平方公里。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监督,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与地下水保护行动,开展城乡水环境整治,建设和管理好水利风景区。
第五,加快发展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县城供水设施扩建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县城供水能力,加快县城供水项目实施进程,全年完成投资金400万元,新打水源井3眼,完成新城区水厂建设。加快实施石堤河向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新建滚水
坝1座,铺设输水管道10公里,建设蓄水池2座,力争早日实现工业园区供水。
(四)切实加大依法治水力度,进一步强化水利管理。要切实加大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增强全社会对水法规的了解和认识,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政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和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工作,严格执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严格规范水资源费的征缴与使用管理。要加紧组织制定和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逐步建立区域、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和用户的节水监督检查。;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全面开展机井普查工作,认真实施好监测井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河道管理,坚决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水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渔政监督,建立健全水生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总结改革的经验,不断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农业水价机制,探索有效的水费收缴方式。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实施,强化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管理,真正做到小
(一)型水库“五有”,小
(二)型水库“三有”。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
(五)逐步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乡镇水利站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当前水利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着力加以解决。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制定加强基层水利的相关政策意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水利站的性质、编制、经费和体制问题。要加大对抗旱服务队、防汛抢险队以及水利科技推广单位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设立乡村水管员,加强乡村河道及堤防、泵站、机井、渠道等水利工程的管护。要多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分期分批对基层水利职工进行集中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水利单位水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利多种经营,多渠道增加收入,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良性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围绕防汛抢险、抗旱技术服务、节水技术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扩大基层水利单位的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拓宽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基层水利单位人员管理,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取得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促进自身发展。
(六)稳步推进水利队伍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继续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学习制度和党的会议制度,抓好党员教育,提升党员素质。实施水利人才工程建设,加强在职培训,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
励保障机制,解决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和专业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完善制度建设。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年初已重新修订完善,系统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抓紧修订出台内部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执行和落实,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理事。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接待和工作办理流程,提高人民群众对水利部门工作的满意度,杜绝“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现象在我局发生。加强水利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信息和网络等传媒工具,积极宣传水利政策、水法律法规、水利建设成就、水利工作动态和系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把我们水利人 “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推向社会。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关心困难单位和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努力化解、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工会、水利学会、共青团、妇联和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关心老同志的生活,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水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把各项水利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水利工作的目标及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在落实。在此,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继往开来、奋发有为。我县水利系统有着优良的工作传统。在过去工作里,水利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团结、实干、创新”的工作传统。希望大家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将之
变成推动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振奋起精神,树立起赶超过去的勇气和决心,在全系统形成一种奋力拼搏、奋勇争先的氛围。我相信,只要我们知难而上不讲难,迎难而进不怕难,克难而为难不到,我们就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再创新辉煌!
二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水利部门肩负的担子很重,工作也较繁杂,务必要保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我们的工作。首先,要明确责任。对于每一件部署下去的工作,都要具体落实到人,也就是说要责任到人。其次,要明确计划。对于一年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水务局的同志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安排工作时有所侧重,分清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要加强督查。只有加强工作中的督促检查,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按部就班、不出问题。第四,要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光有落实还不行,还要鼓励开拓创新,鼓励开展工作竞赛,鼓励争当第一,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势头。
三要和舟共济、加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加强班子的团结,做到思想统一,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真正形成“共挑一副担,同唱一台戏”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实行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出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第三,要切实维护权威。水利系统的各单位,都要坚决服从水务局党组的统一领导,确保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四要加强党建,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提高水利系统行风排名位次。要抓好政务公开,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抓好廉政建设,坚持经常性防腐教育,把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作为防治腐败的重点,加强监督管理,杜绝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胡锦涛同志亲临江苏、亲临XX视察时,特别强调:“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课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升华,是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江苏“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和胡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也必须是XX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最新指导思想。
发展是XX经济政治文化全部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毛泽东提出了“球籍”问题;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的是“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仍然是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对正处爬坡、正在崛起的XX而言,讲发展的意义更加特别。
发展是XX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等全部工作的生命线。一个国家要赢得国际上的尊重,自身必须有实力,否则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要昂然屹立世界之林,自身必须有生存空间,否则就要被开除“球籍”;一个地区要引起人们关注瞩目,自身必须有骄人业绩,否则就会“边缘化”。赢得尊重、赢得生存、赢得关注,关键问题就是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回顾XX,建市七年成就不俗:1996年—2003年GDP从124.88亿元增加到278.26亿元,增长2.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46元增加到5519元,增长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元增加到3142元,增长1.6倍。但环顾XX,我们更应感到焦虑和警醒:置身江苏,我们是13个地级市的第13位,与 苏南的差距在扩大;置身东部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市份,我们人均GDP等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距离;尤其是看了《温台宿大碰撞》,我们在为温台经济辉煌叫好的同时,是否反思一下,相似的市情、相似的区位、相似的基础,我们到底落后在哪里?警醒之余,我们能否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发展是XX全部工作的基础,加快发展是XX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发展是XXXX实现赶超、全面崛起的永恒主题。主题是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是一定时期一个地区发展变化的总特征和总趋势。XX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发展。21世纪头20年,党中央对江苏的厚望和重托是抓住机遇,实现“两个率先”;省委正视XX市情实际,希望尽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要求,作出“321”规划:即在2017年左右争取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美元。XX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标,就必须在未来15年GDP和人均GDP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这是一个需要全力拼搏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们顺利实现规划目标,我们的发展水平才达到苏南现有水平。届时我们追赶苏南、追赶全省平均水平、达到苏北先进水平的任务还是相当重。可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仍然是、应该是、必须是XX实施追赶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崛起的永恒主题。
经济建设是XX须臾摇摆不得的工作中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当前,在发展问题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GDP压倒一切,一俊遮百丑;二是认为GDP不能代表一切,从而否定GDP。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GDP作为 经济总量增长的第一指标,是一个地区生产物质财富的主要标志,对发展中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始终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结合XX市情,农业人口多、城市基础差、经济总量小、社会事业弱,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改变落后、追赶先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须臾不能摇摆,只不过是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党中央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新形势XX面临的发展新课题和发展新机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执政理念的新升华。它的科学内涵是“七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经济和社会“两条腿”正常健康地运行;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弊端;四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六是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七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XX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破解发展新课题?二是如何把握发展新机遇?
新课题新在哪里?其一,新时代的新主题。这个新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观,既注重速度又注重科学。科学的关键词是七个字:“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全面”,是指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就是要平衡东西区域发展差距,平衡城乡工农差距,平衡先富后富财富差距,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平衡点;所谓“可持续”,就是要力争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给后人留下足够生存发展空间。其二,新阶段的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实质,是指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去办成的事情,比如倾斜农村善待农民、发展教育促进科技、治理环境改善生态。其三,新形势的新调整。这个新形势是指地方投资冲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尤其是沿海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带动全盘投资攀比,形成“大干快上、不甘人后”的投资局面。各地从本位角度认为合理的行为,合成到全国大局就造成扭曲结果。这种经济学上的“合成谬误”达到一定程度,将把中国经济推向不得不采取“急刹车”而“硬着陆”的尴尬境地,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党中央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出台政策措施,经济环境趋向“紧运行”的“四紧”状态:用地控紧、银根收紧、能源趋紧、审批从紧。面对经济“紧运行”的局面,XX破解科学发展观这个新课题,最要紧的是做好二件事:一是学习新政策,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政策,运用新政策,提高各级干部的应对能力和发展本事;二是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制定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新发展新突破新崛起。
新机遇新在何处?其一,立足全局抢抓局部突破新机遇。从全局看,中央实行“从紧”政策;但从局部看,比如农业,中央实行倾斜和支持政策。宿迁农业比重大,基础弱,正是加强农业、强基固本的好机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时机。其二,立足产业转移抢抓招商新机遇。对比苏南苏北招商引资,南方优势在区位、在市场、在硬件,而北方优势在人力、在土地、在资源。随着经济逐步发展和国家调控政策逐步到位,南方一些优势在缩减,北方一些优势在扩大。比如,土地,南方投资密度大,北方投资密度小,北方通过增加投资密度盘活土地存量的余地较大;还比如,北方人力资源、电力资源等相对宽裕。因此,劳动、资源密集型项目将加速由南向北转移。近年来,XX在加强交通、城建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政策、法制、人文等软环境建设也取得明显实效。如果我们把优势加以很好发挥,就可以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小缝隙中迎来招商大突破的春天。其三,立足改革创新抢抓社会事业发展新机遇。国家从严控制的是国有资本投资,对民间资本投向侧重引导。国资相对挤出,民资就会紧跟挤进。xXx这几年在教育、卫生事业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有积极影响的工作,也积累了借助外力兴办社会事业的经验。我们要继续深化完善教育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降低民资进入门槛,进一步扫清体制阻碍,借势发展社会事业,借力兴办民医民校。其四,立足“空白市情”抢抓跨越式发展新机遇。相对省内其他地市,XX市基础空白较多。我们既可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拿来运用,更可记取教训免遭覆辙。比如,许多国家都是先搞第一次现代化再搞第二次现代化,我们可以融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于一体,走新式复合型现代化之路;许多地区都是先有工业化再有信息化,我们可以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许多城市都有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教训,我们可以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齐头共进的新路子。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隔几年跃上一个新台阶。xx如果能在融会贯通上多思考,那么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就会更稳健。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两层涵义:第一,机遇是客观存在并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第二,机遇是潜在的并非现实,变现的唯一途径就是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xx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落实到xx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形成xx特点、xx风格、xx气派、xx经验的科学发展新路。
1、实施“工业突破”战略。苏北苏中发展滞后主要是工业化滞后,xx尤甚,要全力打好工业大突破这场“淮海战役”。第一,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xx工业突破的不二选择,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适应国家土地、信贷等政策调整,改进招商方式:变饥不择食为招商选资,坚决摒弃垃圾项目;注重引进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注重专业招商,避免广种薄收,降成本收实效;注重项目招商,发挥市域资源特色效应;注重以企招商,二次招商,形成葡萄串效应。第二,整合开发区资源。加快各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功能,创新机制,合理定位,形成特色。最重要的是提高投资强度,提高产出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质量高、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集约化、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实施“城镇带动”战略。xx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太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认真贯彻中心城市和城郊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三宿一体”的区划调整,举全社会之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做活中心城市,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第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对市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中心城市,错位建设洋河、晓店、皂河等中心城镇。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对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农村到中心镇到中心城市的向心流动,逐步实现农民变镇民变市民的序次转移。第二,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一河三闸五桥十主线”基础工程建设,打开通道,城乡一体;加快“55210”大市场、大流通工程建设,富集要素,提升人气;加快“六大产业集群”产业布局工程建设,整体联动,城郊共进;加快“六大基地”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以城带郊,以工促农。第三,塑造城市品位灵魂。开展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五大创建”活动,改善城市人文环境;保护古树名木和历史古迹,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既抓“品牌城市”,又抓“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经营品位;既有组团式特色小区小品,又有内涵式民族地域风情,彰显城市个性灵魂。
3、实施“强农富民”战略。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农民增收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我们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放农民,帮助农民,服务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第一,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农民。认真做好免征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确保农民得实惠。第二,加快实施改水、乡村道路、草危房改造、新型合作医疗、税费改革等农村五件实事。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第四,竭尽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次转移”。通过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实现农民由农向工、由乡到城的大转移,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自谋职业的城镇居民。
4、实施“以民为本”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再就业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和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把xx发明的“两后双百”工程抓紧抓好,抓出特点、抓出经验、抓出实效。第二,保障是民生之基。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保险覆盖面,推进扩面征缴。要继续做好城市低保工作,探索农村低保制度。要继续抓好“三就三百”工程,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第三,创业是民生之源。要认真贯彻全市民营经济会议精神,落实各项新政策新措施,营造民营经济成长的最优环境,鼓励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百姓致富的主渠道。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古人云:“燕翼贻谋”,指的是为子孙作打算。xxx的发展必须“燕翼贻谋”,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第一,节约资源。当前土地日益成为发展的硬约束,必须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从严审批工业用地,科学规划城建用地,使“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第二,保护环境。倡导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企业、循环经济,坚决不引进、不建设外地淘汰的污染项目。第三,建设生态。xx最值得玩味的是“水”,最值得点缀的是“绿”。要通过综合整治保护两河两湖秀水,通过植树造林增添西楚大地绿色,使生态文明成为x的知名品牌。
6、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处在开放竞争的时代,必须全面放开搞活,实行开放型经济战略。第一,全方位开放。首先开放国内市场,进而面向国际市场,促进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加速海内外技术引进、转移和扩散,积极吸引海内外资金和人才。第二,多层次开放。既放开体制改革明朗化的浅层,比如一般性竞争的工商企业,又积极探讨体制改革有争议的深层,比如经营性、科研性、公益性事业。尤其是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可以产业化经营的,一律允许外资、民资进入。第三,宽领域开放。“法无禁止即自由”,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贸易等服务领域,实现民资、外资无障碍地进入。
7、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要素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xx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比较劣势是劳动力基本素质低,人才资源短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第一,加强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群众认可的党政人才、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技能人才、帮助农民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第二,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一着不让地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切实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竭尽全力发展高等教育。要立足市情,不断规范、完善和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借助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第三,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动员全市人民学习各类知识,提高吸收知识、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xx经济和社会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社会主义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是由于承认并尊重客观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才不断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1],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
关于可持续发展,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WCED) 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3]。在科学发展观中是这样阐述的: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4]。概括地讲,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我看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关键是抓住“观”字,观可以理解为“观念”。因此理解科学发展观着重是观。从这个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的认识,但是要注意一点,不是所有的发展观都是科学的。那究竟什么才是科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这一点胡锦涛同志是这样总结的。2003年4月,在广东考察时,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的发展观”要求做到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6]。最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7]。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这是值得我们深刻研究和探讨的。
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中央之所以这样决定,可见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
结合党的十七大,当前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必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理论素养是素质的核心。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真正使这一战略思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历史选择。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我们曾有“东亚病夫”的称号,而当今社会却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的论断,这说明中国在发展,中国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大到强都离不开这些思想的指导。第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主义社会要发展,必然需要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发展的最新思想,是社会的必然需求。第三,现实需要。中国可以说是大国,但绝对不是强国。中国是船舶最多的国家,但不是最强的国家。中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的人力资源不是最强的国家,中国是钢铁生产最多的国家,但不是钢铁强国。种种现实表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现实的需要。
3 当今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新的跨越。21世纪的中国向何处去?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盛大召开,其精髓就是科学发展观。国家在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在一个国家强大的背后,却折射出一些不足。
第一,贵州瓮安6.28事件。2008年6月28日,我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发生一起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造成百余名公安民警受伤,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被焚烧打砸,公共财产损失严重。虽然瓮安事件已经过去,当然,瓮安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的焦点。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事件的真正本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如何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第二, 三鹿奶粉事件。在中国也是沸沸扬扬, 在奶粉中检查出含有三聚氰胺, 导致大量的婴幼儿患结石病。在这次奶粉事件中患儿有6244例, 4例死亡。这不得不留给我们深思和反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种族和生命的延续, 在奶粉里放毒, 毒的不仅仅是儿童, 不仅仅是无数的父母, 更是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这样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口号, 更是落实和实践。
第三, 山西溃坝事件。2008年9月8日,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 经初步调查, 这是一起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这样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可是究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每年都有, 屡禁不止呢?我们真正做到了保护工人的安全了吗?我们可以追究责任, 但是这样发展下去, 中国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又是谁的责任呢?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
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云南汽车爆炸事件, 西藏3.14事件, 黑龙江省鹤岗市煤矿火灾, 我们在发展的时候要想想这些的后果和灾难。当然, 我们也有很多成功的事情:奥运会成功举办, 5.12汶川地震重建家园, 神七成功发射等等。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既有积极又有消极, 我们要转变和降低消极事件的发生。这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企业在发展时, 不仅要想到企业的前途, 更要重视对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 国家发展都要走这条路: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巨大的, 纵观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已逐渐发展壮大, 逐渐跻身于世界的行列之中, 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在发展之中,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放眼世界, 追求创新,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得更具有竞争力, 更加富裕、强大。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全面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我们目前的最重要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其次是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是结合现实, 反思当今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林峰.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优秀硕士论文库, 2007年5月.
[2]杨信礼, 田园.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人民出版社, 2008年2月.
[3]王建民.科学发展观和高校可持续发展.优秀硕士论文库, 2007年4月.
[4]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5月.
[5]江金权.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 2007年7月.
[7]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出版社, 2007年7月.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好用足优势资源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旧观念,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兴宁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实施“三区一带(中心商贸区、东沟岭新区、三塘工业集中区和南梧大道经济带)”战略。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兴宁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兴宁工业大发展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思路,调整完善区域工业发展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的工业空间组织机构。大力引入环保型、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三塘工业集中区和长堽工业连片开发园区;发展五塘一带的建筑材料工业产业集群和市中心的工业产业。重点发展电子电器装配业、服装加工业、特种汽车及配件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和建筑材料业,努力把工业集中区培育成集聚效应好、生态环保型的经济增长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发展第一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组织规模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抓好中心商贸区、东沟岭新区物流中心、三塘物流加工区、南梧大道经济带建设。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结合朝阳商圈骑楼城改造,加强朝阳中心商贸区基础设施改造,大力开发培育大型专业市场,以创“名街、名店、名牌”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挖掘商业老字号,提升商圈价值,强化商圈张力,打造南宁乃至广西最大的集批发购物、休闲娱乐、旅馆餐饮为一体的核心商贸中心区;抓好利华远东物流园、金桥农产品物流园、玉柴物流园、川桂物流园和盛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区建设,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建成以副食品、药品、生活用品、建材配送为主的广西最大的物流园区,加快兴宁区物流业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万里国际南宁汽配城、东森汽配市场等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发展广西花卉市场、邕武路花卉苗木长廊、望州路汽配一条街、金源国际汽车城等特色商贸街;加快各镇农贸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商贸业;依托朝阳商圈、昆仑关战役遗址、嘉禾城温泉谷、九曲湾温泉度假区,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温泉疗养、餐饮、旅游业;结合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东沟岭新区开发、南梧大道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发展社区经济,开发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经济,进一步巩固商贸中心地位,实现第三产业新跨越。
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开放兴宁
(一)抓好行政效能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结合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整治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等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效能;整治服务环境,实施招商引资责任制和项目的跟踪与协调,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建立健全企业与城区领导联系制度、重点项目联系跟踪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归口办理、全程服务”的管理机制;整治政策环境,着力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整治市场环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氛围,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加强对企业和投资商的服务,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大力吸引民营资本。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机制,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先进地区、港澳台及国外的资金。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扩大与东盟各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三)更新发展观念,推进全方位开放与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推进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构建新的体制平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四、协调城乡发展,建设和谐兴宁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兴宁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强化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稳定粮食产量,建设“超级稻”示范基地;抓好城镇街道及公路等交通线的绿化美化,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推进速丰林基地建设;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及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蔬菜、水果、禽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依托花卉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推广猪—沼—果(菜、鱼)模式,实现养—肥—种—销的良性循环,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生态社区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二)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兴宁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抓好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抓好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工作,完善居民生活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大力发展老龄、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及残疾人事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兴宁”;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区经济发展。
(三)加速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东沟岭改造开发;以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南梧大道扩建工程,加快朝阳商圈骑楼城改造及人民路北一里、北二里改造等重点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抓住南梧大道三期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进三塘镇、五塘镇等自治区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做好昆仑镇的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兴镇,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镇布局,改善城乡结构,形成城镇与市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市容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塑造文明城区形象。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11101】推荐阅读:
资格中心党支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10-15
2024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心得体会01-10
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建议10-27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的通报10-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