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精选8篇)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 篇1

——磐安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发挥乡镇文化市场监督员作用

乡镇文化市场监员队伍由各乡镇的文化员和广电员组成,较好地解决了执法大队人员不足、乡镇路远等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成为文化市场执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在文化经营户经管和大棚演出监管方面,乡镇文化员发挥了积极的监管作用,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大棚演出、交流集会地摊游商等流动性经营者违法行为。

广电员主要是协助处理关于农民擅自安装和使用地卫设施行为,能发挥本地广电员人员熟悉、广电业务熟悉的作用。在2009年和2010年我县整治地卫设施工作中,由于乡镇广电员工作积极,许多农民在广电员的政策解说下,能自行拆除地卫设施,效果明显。

具体操作:

1、关于网吧有未成年人。如果是未成年人未上网,只是走进网吧转转、看看,情节不严重的,就责令网吧业主劝未成年人离开网吧。如果有未成年上网,但由于农村家庭无电脑,而其上网的内容是查分数、查学习方面的数据,建议网吧管理人员加强上网内容的监管,做到定人(有成年人在旁监管)、定机(用在管理人员视线内的电脑)、定时(学生考试结束期间)、定内容(非游戏等娱乐内容)。如果是未成年娱乐上网,则建议由当地文化监督员与执法大队联合查处。

12、关于广电地卫设施。常规的监管、巡查以广电站的监督员为主,对整治村的地卫非法安装户,要求广电台出面,先宣传合法有线电视的政策,尽量让农户自行拆除非法安装的地卫设施。对不听政策措施,仍不肯自行拆除擅自安装的地卫设施,由执法大队与监督员一起,发《责令期限改正通知书》,明确告知违法的法律后果。期间,由监督员上门做思想工作,一般农户能自行拆除非法安装的地卫设施。对逾期不改正的少数用户,立案查处。立案调查取证阶段,由当地监督员协助进行。

3、关于农村大棚演出。对持证并经我局审批的演出,当地监督员在场实地监督观看。对持证但未经我局审批的,原则上不予以演出。但已经演出,且内容健康,无安全隐患的,在场实地监督观看。对无证演出或内容不健康的演出,到场制止。不能制止的,报告执法大队协同制止演出。

4、关于无证游戏机。当地监督员发现有无证游戏机或老虎机,督促机主撤离机器。对督促、劝告不听的,报告执法大队查处。

5、关于歌舞娱乐场所。由当地监督员协助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处理日常发生的常规事务性小问题,监督重点放在消防安全上。监督员参与执法大队组织的安全生活检查,并负责检查后关于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和督办。

6、关于农村集市文化市场监管。我县乡镇农村集镇的集市多,物资交流会多,这期间的文化市场相对繁荣,文化产品也较为丰富,流到市场的非法文化产品也相对集中。为此,集市期间文化产品及文

化内容的监管,是当地监督员的监管重点。对集市中出现的一般、轻微、危害不大、规模较小的游商、地摊,由当地监督员责令改正、拆除、下架、撤摊等。否则,由执法大队进行收缴、查处。

二、发挥农村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作用

我县农村义务监督员主要是由退休老教师和在校教导主任组成,能较好地发挥老师监管本地区学生的优点,监管的重点放在网吧。在下乡执法中,我队也经常邀请义务监督员参加,在联合巡查中讨索监管经验。

目前,由于我县农村网吧等文化市场不景气,义务监督员的监督压力减轻,我县文化市场出现的问题较少,参与监督、联合检查的次数比往年少。

三、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

对持证网吧的监管,我们联合公安局、当地派出所和当地乡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对无证电子游戏、歌舞娱乐场所的检查和查处,我们联合工商、公安和当地乡镇开展。

对涉嫌色情的大棚演出,我们联合当地派出所进行联合取缔。对乡镇交流会期间的无证书刊、无证音像的查处,主要联合当地工商和当地乡镇开展。

对黑网吧的查处,主要联合工商部门开展。

四、开展错时执法检查

通过采取五加二(正常上班加周六日)、白加黑(白天与晚上)、节假日或重要时间节点例行检查等方式,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市场平安与稳定。

五、抓住工作重点

乡镇集市、交流会期间,重点抓地摊和游商的监管,同时关注大棚演出活动。

暑假和寒假期间,加强对农村网吧市场的监管。

学生开学前,重点监管出版物市场,主要是学生教材教辅、工具书等出版物的检查,打击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盗版行为。

学生上学期间,重点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主要整治电子游戏、出版物等市场。

磐安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 篇2

在我国农村地区, 相对较大的金融需求与紧缩的农村金融政策之间的矛盾, 一直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即产生和发展于这些民间金融探索中。针对它的发展趋势, 银监会2006年以来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 以规范农村地区该类互助社的运作。

此类小型合作组织成功引导了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发展。但是限于探索初期的主客观限制, 农村资金互助社在逐步的运作中逐渐显现一些不足。笔者认为, 对此可以从调整市场准入的规制开始, 从源头上保证其活力, 确保激发农村资金互助社这种新型金融机构潜在的动能。

一、农村资金合作社的现状

(一) 农村资金合作社的概念与发展

根据2007年银监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由乡 (镇) 、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架构模式, 主要是通过汇集特定区域内的农民以及其他农村资金设立独立的金融主体, 接受农民的存款, 并以股金和存款向特定的农村社员提供贷款服务。

相较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贷款服务主要基于地缘、人缘的信用基础, 程序简易, 条件宽松, 具有明显的合作、互助性质。自银监会开展监管以来, 互助社得到迅猛发展。

(二) 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准入监管目标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发展到被纳入法制管理的过程。针对现阶段全国各农村地区在农村资金互助社具体实践中的成果, 对其市场准入立法的目标可以简而概括为:第一, 确保农村金融稳定。选择合格的主体进入市场, 并保持该领域内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性;第二, 确保新型的金融机构模式与我国农村资金需求相适应。

(三)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之困境

目前, 银监会2007年颁布的《暂行规定》、《审批工作指引》、《监管意见》是农村资金互助社活动的主要准则, 对保障互助社的稳健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 尤其是其中对市场准入的规定尚有不足, 致使互助社在运作中出现了一定僵局, 主要表现在:

1.资金来源不足

作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 农村资金合作社的运行必须有充足资金的支持, 保证其流动性。而资金不足的问题成为了束缚互助社发展的主要问题。

其主要问题在于内部资金来源。其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入股股金和社员的存款。目前出现的现象是许多有入股意愿的农户被阻却于互助社之外。主要原因在于, 农户入股动机皆是获得贷款。但是由于互助社资金有限, 即使他们入股也无法满足这笔信贷的需求, 反而会加剧资金缺口。由此造成现有的资金未能满足市场的信贷需求;农户资金却闲置。另外, 因仍处于新兴时期, 农民对互助社的认知过程尚未深入, 不敢贸然投入大笔资金。最后, 也应当注意到在农村金融竞争中, 因没有差别利率的优势[2]但笔者认为, 这种制度的设立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决策权集中。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结构创新中,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在权力的对立中获胜, 而是为了避免股权比例过大的落差, 从而追求最终的公平, 保障互助社合作性质。

“社员直接管理”应当是互助社农业互助合作性的保障。目前我国已发展规模较大的互助社, 因为股东人数的激增, 开始以划片、区的方式进行管理。选举社员代表的代议制模式在公司企业的管理中, 有利于高效决策。但与互助社“一人一票”、“同票同权”的设立模式存在根本性矛盾。所以, 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准入上, 笔者认为应当设置股东人数的上限, 控制互助社的规模。③通过控制社员的人数, 可以确保信息的对称性, 从而实现社员的共同治理。同时也可以避免少数股东“专权”的极端状况。

(三) 差异化注册资本的要求

如上文所述, 银监会为互助社制定的注册资本标准虽相较于一般金融机构标准已经有极大的倾斜与让步, 但适用于部分落后地区仍然有过高之嫌。但这部分地区较低的收入和落后的生产水平, 使得他们的金融需求更为迫切。

所以有必要准许各地监管机构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注册资本的具体标准。以确保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 能够通过建立小规模的资金互助社逐步推广、壮大农村金融规模。

三、结语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响应我国发展扶植农村金融政策的一项重要尝试。信息对称、程序简便等优势, 使之在广大的农村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完善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监管, 是保证其稳健、高效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段飞.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生存基础和发展前景的思考[J].武汉金融, 2009 (11) :48-49.

[2]王学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 篇3

一、开展红盾护农总体情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农资市场监管作为全系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把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支持江西“三农”发展的重大使命。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各级层层签订“农资商品市场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各级“一把手”负责,做到“五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制度到位),对发生重大假劣农资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监管制度健全。探索并建立健全了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农资商品经营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种子留样备查、农资商品准入、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农资放心店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确保了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三是执法力度比较强。坚持“打假护农保春耕”、“红盾护农保夏播”、“红盾护农保秋种”专项行动和经常性巡查执法检查相结合,农资打假的声势较大;建立农村12315申诉举报网络和农资打假维权站、维护农民农资消费权益深入人心;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由政府领导,工商部门负责牵头,农业、物价、质监等部门联合参与的农资商品监管体制。

(二)以扎实开展红盾护农为切入点,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省工商机关坚持围绕一个中心(促进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把好两个关口(农资市场商品准入和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完善三项制度(可追溯监管、信用分类监管、市场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四个满意(农民群众满意、农资经营者满意、监管部门满意、地方政府满意),努力实现“非法农资不上市、假劣农资不下田、农民利益不受损”的目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严格规范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全系统结合年检工作,依法对农资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整顿政企不分、乱挂钩、乱挂靠的农资经营企业。并建立农资经营者档案及市场巡查动态资料:特别是针对无证无照游商游贩在一些偏远地区、跨省跨县接合部走多串村“廉价”销售假劣农资的情况,开展了整顿无证无照流动商贩专项执法行动。三年来,共检查农资经营户35458户和农资市场30个。取缔无证照经营1146户,有力地规范了农资经营主体。

二是建立并健全市场巡查、市场预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全系统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执法人员在农资市场检查中做到“三查三看一完善”(即:查资质、查货源、查票据,看车间、看库房、看店面,完善有关台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监管效能。根据农资市场情况及时发布预警,共发布预警140多期,有效维护了农资市场的秩序。

三是加大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力度,坚决把不合格的农资清除出市场。全省工商机关以媒体披露的、群众投诉的、进货渠道不明的、屡次监测不合格的、农民群众需求量较大的农资作为质量监测的重点,加大农资质量监测力度。近三年来,全系统共检测农资商品7557批次,其中检测种子996批次,合格率96.43%;检测肥料4871批次,合格率79.87%:检测农药747批次,合格率86.35%;检测296个批次的柴油机,合格率为76.5%:抽检喷雾器186批次,合格率36.7%;抽测农用车58批次,合格率为68%;检测农用地膜、猪饲料等商品共403批次。由于加大了检测的力度,农资商品质量逐年提高。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我们依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予以查处,责令其下架、召回,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质量监测结果和市场监管预警信息,引导农民群众理性选择农资。

四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投诉。全省工商机关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和“一会两站”的作用,实行“村所挂钩”,建立“12315涉农维权站”和“12315涉农维权联络点”,建立了市、县、区三级维权网络;全省7941个行政村中已经设立6913个行政村维权点,依托村委会办公场所,解决了维权点一块牌子、一个办公场所、一部电话的基本条件: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聘请村级维权联络员6913名。村组维权信息员13872名,乡(镇)级维权监督员6913名;加强维权点制度建设、联络员法规学习和调解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村组消费维权能力。近三年来,全省农村维权点共接受群众咨询、投诉34596宗。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50万元。九江市局率先在全省开展维权进村活动,市政府制定了《九江市红盾护农维权进村实施方案》,把农村维权纳入县、乡、村工作的议事日程、部分乡、镇还将农村“红盾护农”维权点建设,作为乡镇、村级目标考评的内容,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案件。全省工商机关按照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电视电话和有关会议部署,扎实开展红盾护农“保春耕、保夏播和保秋种”专项行动,并将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对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强大威慑。三年来,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9.2万人次,先后组织198次专项行动,共查处非法经营农资案件1920件,案值2524.78万元,没收查扣假冒伪劣农资299.2万公斤(瓶、台、件),有力震慑了制售伪劣农资非法生产经营者。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全省工商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向农资商品经营者及农民群众讲解识假辨假、农资商品合格条件等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三年来,全系统执法人员以培训、上门宣讲等形式,向全省35000户农资经营户讲解如何从正规渠道进货、正确识别种子和化肥等农资商品质量知识,与经营户一起共同把好农资商品进货关。全省各地工商机关,采取在县市电视台播放、致农民朋友一封信、现场维权、网上发布农资商品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朋友提高识假能力和维权意识。2007年3月20日,全省工商系统开展了“红盾护农统一行动日”活动,现场发放红盾护农维权手册22000余册、致农民朋友公开信24320份、工商服务投诉卡5520余份、服务“三农”宣传资料7万多份,8万多名农民群众现场接受咨询,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七是大力支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放心店,保证农资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全省工商机关积极引导和鼓励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企业到乡村开展连锁经营,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的“五统一”经营模式,推广销售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农资连锁店和放心店,大力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方便农民群众购买“放心农资”。九江市彭泽县农资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与全国100多家知名农资商品签证供销合同,在全县设立农资超市、连锁店、加盟店共226家:请江西省农科院专家进行测土配方,免费组织农民培训和发放施肥建议卡,减少了农资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种田投入,确保了农资商品质量,方便了农民群众。

(三)以“打击、规范、监管、服务”为主线,努力构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规范农资经营,强化源头监管。南昌市局积极推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两账:销售台账和进货台账,两票:销售发票和进货发票,一卡:销售信誉卡,一书:承诺书)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台账,详细掌握农资企业经营情况。上饶市局严格落实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红盾护农行动深入扎实。景德镇市局联合农业局种子管理站对全市27家经营户销售的种子进行留样备查。抚州市局对信誉好的A类农资企业实行“远距离”监管,对C类农资企业实行“零距离”监管,提高了监管效能。赣州市局建立主体资格准入管理、经销申报等多项制度,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流通领域农资经营户名册,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吉安市局制定了《吉安市工商系统流通领域种子质量监管实施方案》,建立种子市场市、县、分局三级监管网络,在全市221个乡(镇)聘请1278名村民作为信息员,实现执法监管关口前移。鹰潭市局加强与质监、农业、供销、公安等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九江市局引导农资经营者与属地工商机关签订责任书,实现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农资经营行为。

二是积极推进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倡导诚信经营。各地工商机关依托“经济户口”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系统。对农资经营者实行A、B、C、D信用等级管理,健全了日常监管制度。目前,各地对13816户农资经营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共评出A类企业9625户,B类企业3412户,C类企业682户,D类企业97户,建立农资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店946家:加大对守信业户的宣传和严重失信业户的监管,促进了农资生产经营户诚信经营。

三是探索农资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源头监管,全省各地工商机关与进入辖区的农资生产企业、经销商,约定凡是农资商品进入辖区,都向辖区工商机关提供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等资料,主动备案。依据法定程序对该批次商品进行集中抽检,减少对合格农资巡查频率,责令不合格农资退市,为工商部门实行农资商品备案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红盾护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范经营主体的难度还比较大。由于农资市场监管点多面广,与安徽省交界的彭泽县乡村,一些流动人员在无证照的情况下,走乡串户“低价”销售假劣农资,很多农资是假冒伪劣商品,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比较大,解决农民群众投诉的难度特别大;少数农村群众(包括村干部),在无证照的情况下,季节性销售农资商品;少数农资经营户挂靠经营、假集体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农资商品质量不稳定。个别农资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坑农的现象不断出现:生产销售不合格农资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今年,全系统抽检肥料1471批次,合格1106批次,合格率75%,合格率比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

三是对农资市场管理的执法成本比较高。近年来,全系统把农资市场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强化源头管理,工商机关每年都要印制“两账两票、一卡一书”交经营户进行填写,全系统每年印刷费开支24万元。

四是农资市场监管执法环境还有待改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国务院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对同一家经营户的同一批次化肥,工商部门进行了抽检,农业、质监部门又相继进行抽检,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给农资经营户增加了负担,也给工商部门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三、扎实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切实增强农资市场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全省工商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作为工商系统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买到放心农资,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二是按照“四化”建设的要求,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履行工商职责和发挥职能作用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为此,要把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四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农资市场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的水平,依法维护广大生产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总结全系统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形成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大规范市场主体力度,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特别是要重点打击走乡串户销售假劣农资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坚持专项执法行动和经常性巡查监管相结合,形成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的强大威慑,继续在全系统推行建立“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农资商品市场准入、种子留样备查和农资质量可追溯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发布虚假农资广告的违法行为,防止利用虚假农资广告欺骗农民:强化对农民群众识假、防假的维权服务指导,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维权保护能力:大力支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放心店,从源头上强化管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西安市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办法 篇4

市政办发〔2005〕14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西安市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办法

为了切实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人身安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为指导,以提高我市农村食品市场安全水平为核心,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使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工作目标

坚持“全市统一领导、区县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感;建立健全农村食品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切实把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我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定的范围为重点,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滥用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无规定动植物疫病区和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工作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基地+农户”模式。

(三)狠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积极推行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登记、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度,继续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有效办法。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推进餐饮业、“农家乐”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打破地方封锁,鼓励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市流通。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

(四)依法查处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集中力量及时查处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团伙和首恶分子,并将重大典型案件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五)强化舆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充分报道市委、市政府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各区县、各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所做的工作,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跟踪报道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着重报道重视质量、讲求信誉的典型,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

四、组织领导

(一)我市农村食品安全实行区、县政府责任制,由区、县政府负责统一领导协调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各区、县要根据辖区实际,制定农村食品市场整治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组织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

(二)落实农村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政府区域管理、部门条块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水平。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总体工作目标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年底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检查评比。

(三)为做好我市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市人民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监、商贸、供销、公安、财政等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西安市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村市场监管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监局。领导小组定期协调研究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职责分工

(一)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加强对种植类食品农药残留的专项整治;指导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立健全入市农产品的验证、检测、标识及公示;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二)质监部门负责农村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帮扶一批小企业尽快获得市场准入;对农村家庭院落式手工食品作坊进行整顿和规范;建立企业质量档案;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等行为。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村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把好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开展对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食品经营者推行查验登记、索证索票制度;对农村无营业执照和超范围经营的行为进行查处;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四)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餐饮业、“农家乐”和集体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严格把好各类饮食店和集体食堂的卫生许可关,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餐饮店、“农家乐”、集体食堂的监督检查和食品经营人员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对无卫生许可证而擅自经营的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联合工商部门予以取缔。

(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六)商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畜禽屠宰行业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屠宰;加强盐业管理;负责农村食品经营者的行业指导、管理,将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和经营形式逐步向乡镇推广,建立和推行质量承诺制度,认真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

(七)供销合作社负责规范本系统经营行为,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系统经营门店、农贸市场食品经营户的监督管理,逐步在本系统推行统一进货、物流配送,通过经营方式的改进把好本系统经营商品准入关;积极开展绿色认证,创建绿色品牌,疏通绿色通道。

(八)公安部门负责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查处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公务和暴力抗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 篇5

为加强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防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的不正之风,杜绝腐败行为,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清理不规范经济合同,收回流失集体资产,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整治内容

(一)整治集体经济合同不规范问题。

全面清理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逐件查摆是否合法合规,对明显违背合同法、明显显失公平、明显未经民主程序、明显暗箱操作等四类问题合同进行纠正。

(二)整治非法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

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回头看”和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现状进行逐项甄别,对被非法占用的集体“三资”进行列表造册,并依法追回。

(三)整治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

建立集体资产清查、定期报告制度和经济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村集体“三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加强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化、规范化。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6月底前完成)。各村结合实际,围绕整治目标和重点内容,因地制宜逐项细化工作举措和进度安排,确保整治任务落细落实落地。

2.自查自纠阶段(7月20日前完成)。各村组织开展摸底调查,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成果,全面查摆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经济合同是否合法合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是否被侵占,建立问题清单,采取边查边改、集中整改、依法处置等方式,对问题合同和非法侵占集体“三资”情况进行整改,尽可能将问题消化在调查、核查过程中。

3.检查督办阶段(8月20日前完成)。我镇8月10日前将组织人员对各村的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工作进度、问题整改情况开展检查,对进度慢的村和群众反映问题线索较集中的村开展专项督办,坚决杜绝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8月20日前,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专项整治成效考核,检查各村整治工作情况,并对推动整治不力、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村进行约谈问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6月30日前,各村要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组织到位、排查到位、整改到位,推动我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落地落实。

(二)定期检查督办。

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各村要于每月15日、30日前将专项整治进展情况报镇“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办公室。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方案 篇6

1、农资经营行为“乱”。主要是进货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管理乱,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经营户,在农资销售旺季时经销农资,多以杂货店、百货店的形式出现。极少数经营户对食品、服装、化肥、农药等混和经营,未能严格分开,危及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存在着二次污染的可能。

2、农资经营主体“弱”。调查发现,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工商户,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技人员自己承包经营,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原供销社解体后,原职工个人经营。多数农资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一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无赔偿能力。

3、农资经营布局“散”。由于农村存在着自然村落和农村地域广博,无论交通是否便利,农资经营户都会在各个村落中存在。这样农资经营网点星罗棋布,既形不成规模,其布局也不尽合理,又无相关证照。给行政执法监管也带来一定难度。

4、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化肥农药无照经营较多。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

1、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

2、植物保护站;

3、土壤肥料站;

4、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5、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

6、农药生产企业;

7、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的规定,化肥也只能农资公司、供销社已改制,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经营,这些经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化肥、农药无照经营现象较为普遍。

5、农村食品安全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比较突出,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建议

1、要严格涉农经营的市场准入。尤其是经营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企业,不仅要审查经营主体资格,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好农资商品的货源进出环节,建立完善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制度。

2、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指导和督促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的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农村食品质量信誉卡、农村食品质量责任书,推动诚信经营,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监管效能。对涉嫌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企业,也要进入企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对其实施市场禁入,并追究其违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在农药市场管理中,工商部门负责农药经营的注册登记(即颁发营业执照)、假农药、劣质农药、虚假农药广告的查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农业局设置有专职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农业部门是农药监管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应主动与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和执法技术,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清除高残留剧毒农药。

4、按照“三定”方案加强对化肥的管理。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管理。为了杜绝劣质化肥进入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加大管理,彻底杜绝不合格化肥流入市场,确保农业增产增收.5、严把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先证后照,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得核发营业执照,坚决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如何构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监管,现状,体系

为了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而我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秉承“宽进入, 严监管”的原则, 这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监控体制和科学高效的信息收集与风险预警体系对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本文首先分析农村金融监管现状, 然而分析金融监管问题, 最后重点探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农村金融监管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 相对较落后, 且金融发展较缓慢, 在农村经济市场中占着较小的地位。长期以来, 尽管我国对农村金融市场采取较多政策, 也取得一定成效, 但在发展中农村金融监管任是薄弱环节。一方面, 从金融监管的设备来说。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 使得监管体系所需的设备较落后, 不同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 出现较多困难。加上监管设备的落后, 使得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最终导致无法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另一方面, 自律性较差。由于组织结构的分布大多尚未涉及到农村地区, 使其相关制度及信息披露性还不够完善, 金融市场的自律性几乎不存在, 更别提自我监督机制。由于自律性较差, 又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管工作及信息披露制, 使农村金融的外部监管丧失作用。

二、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 缺乏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主要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行政法规三部分组成。其中较为重要的两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监督管理法》及其《中国人民银行法》, 基本构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 (1) 。然而, 由于农村金融的持续性仅仅依靠这两部法律无法很好地监管农村金融, 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运转, 较难准确把握监管尺度, 操作性较弱, 监管工作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及公正, 制约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 没有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 由于缺乏政府主导作用及各个部门间的协调, 使得监管环境无法深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 仅仅停留在村、户的建设上。由于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未充分认识金融环境的重要性, 缺乏统一监管的认识。导致大部分执行部门仅仅做一些日常业务, 而忽视了金融监管。另外, 农村企业及居民的信息意识普遍不高, 缺乏自律监管意识。

3. 民间金融监管缺失。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民间金融监管尤其重要, 然而, 在实际监管工作中, 民间金融监管缺失, 农村民间金融无人监管。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没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使得较多人群通过不透明的方式进入到民间金融领域中, 进而增加了民间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难度 (2) 。

4. 未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就当前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如形同虚设, 并未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加上监管内容不科学, 使得农村金融难以快速发展。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得到降低, 相应扩大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建立。然而, 由于注册资金的降低使得进入金融机构的门槛得到降低, 导致更多没有多大信用的金融机构出现, 使得金融监管范围面得到扩大。但我国金融监管制、监管人有限, 存在较大金融风险。

三、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1.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机构与储蓄者利益不能协调统一的最主要的因素, 而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能有效地克服这种不利因素。规范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 协调金融机构与储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这也是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需要, 同时也有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农村资金合作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较, 新型的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资产规模、员工素质等方面有很多的差别, 它不仅处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社区银行法》的监管范围, 并且其设立、经营都会受到银监会所设立的原则性规定的约束。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对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国应尽快建立《合作金融法》、《社区金融法》等一些列农村金融法规。以期改变目前无法可依的情况, 让具有明显合作金融性质的农村资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有法可依, 满足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需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 (3) 等多部法律法规侧重于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约束, 但并没有关于金融机构退市的内容, 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退市机制的建立, 并且由于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 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 所以要加快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2.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体制。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一会三行) 形成的金融监管格局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银监会与中央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的监管者, 由于保险业在农村的发展缓慢, 监管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监管机构之间不能有效地配合, 导致监管死角出现, 这样不仅拉升了监管的成本, 还阻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二是由于中央银行与银监会不能及时进行信息的互换和共享, 导致监管合力的力度不大, 影响协调机制的建立;三是监管机构的基层组织薄弱, 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人力和物力上投入有限, 不适应对农村金融进行监管的需要。而各监管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能有效地减少“一行三会”在监管上形成的空白和交叉, 各机构相互配合, 并有所侧重, 能提高工作效率 (4) 。特别是在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 为了全面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工作, 可建立由政府主导、“一行三会”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考虑到农村金融组织与国有银行相比缺乏国家信誉担保, 主要以服务农村地区中小经济体为主, 为刺激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还要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 比如增加增设网点的权力, 扩大业务范围的权利, 适度范围内的税收优惠, 地方政府还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动员当地大规模企业和农民等参与金融活动, 给予这些金融组织拓展业务、壮大自身实力的机会, 以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个体, 增加农民就业与创业的机会, 逐步建立起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 并紧跟全国信用制度建设步伐。

3. 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科学高效的金融信息收集与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对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身原因和所处环境的影响, 农村金融机构对信息的收集效率低、传递速度慢, 导致监管机构获取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严重影响着监管机构对风险的识别、预警和规避。为了有效地推进社会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 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力度, 金融机构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发布其主要业务数据、风险状况, 这不仅方便了社会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 也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经营和管理, 还为支农效果的测评提供了信息支持。

4. 建立行业自律体系。

国外金融制度建设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在行业内部进行协调及监管的组织, 行业自律协会能有效地对行业实施保护。在2005年, 我国成立了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金融工作委员会, 作为农村金融行业的自律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其主要的工作对象 (5) 。同时, 要尽快进行论证和确定, 是否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自律组织。如果不需要, 可以把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吸收为会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村金融行业自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良好的金融秩序的形成, 行业自律组织与监管职能部门统筹合作, 依托于同业自律公约, 对同业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5. 建立社会监督体系。

金融关系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经济活动。而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并且这些因素大多复杂。所以说, 单依靠官方机构, 难以进行全面周详的监管和防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应该建立以基层政府为核心, 由广大社会公众、社会中介机构、各职能部门参与的社会联合监管防范体系, 这样不仅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又避免了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过度干预。

6. 建立被监管金融机构自身内控系统。

被监管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是建立有效监管体系的关键。内控系统既是有效监管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要素, 使金融机构能及时规避金融风险, 保证金融活动的有序进行。规模小, 人员少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 决定了它不能像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自律机构 (6) 。但是, 由于没有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内控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 且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的脆弱性, 内控机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状况,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控系统。为了从源头上加强内控制度的操作效力, 内部组织和管理制度建设的程序要规范;为了保障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和威慑性, 要奖罚分明, 加强违规惩治力度;注重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 为长效风险管理体制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分别从监管法律、监管制度、监管风险预警、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及被监管机构自身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旨在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注释

11 冯果, 李安安.包容性监管理念的提出及其正当性分析——以农村金融监管为中心[J].江淮论坛, 2013, (1) :109-116

22 王怀勇, 郑若瀚.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构[J].中州学刊, 2013, (2) :60-63

33 文春晖, 孙良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创新:“目标导向”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3 (3) :1-6

44 曹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3

55 武宝成.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8) :17618-17620

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现状

监管对象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餐饮业以及药品经营的范围规模较小,硬件设施也比较差。在餐饮服务业大部分都是小餐馆以及小饭店,其硬件设施较差,消毒以及防污染设施仍然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农村的药品经营单位,其大部分的规模都比较小,其农村的零售药店情况也不容乐观。

从业人员的专业文化程度较低,其对于质量安全的意识还是很薄弱。在农村,其餐饮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村劳动力,其文化程度低,同时未进行过系统的知识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对于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与法律法规知识还是很匮乏,食品安全意识很薄弱。并且,由于餐饮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以及人员结构较为松散、大部分是临时招聘入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常是在表面应付,在检查之后,还是我行我素,这就给餐饮卫生质量安全带来了困难。农村药品从业人员的整体情况比较好,但是,其对于专业以及学历结构上的要求,还是无法满足能够保障药品安全的需求,尤其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有着极为严重的隐患。农村卫生是以及个体诊所是其薄弱的环节,在农村,药品流通以及使用的渠道通常为零售药店、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个体诊所。总体来看,零售的安全管理比较规范,但是村医疗机构的问题很多,村卫生室以及个体诊所就是监管的重要环节。

农村的监管资源缺乏。在农村,监管人员的力量较为薄弱。与食品药品监管的对象数量以及监管任务相对比,基层的监管人员数量与实际需要的数量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监管人员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承担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监管机构的职能之后,其机构以及人员实在很难担任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任务。同时,专门用于保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的专项经费还无法达到标准。因为农村地域广其村落较为分散,监管对象点多面广,工作的难度较大,在现有的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等条件下,还是比较难以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农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城市较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以及接收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这对于辨别假劣药品的能力以及经验等严重的匮乏,通常是不能够及时的发现与避免使用过期药品、假劣药等。此外,因为经济方面的因素造成农民在寻医问药时,更倾向经济问题从而忽视了药品的安全。假劣药品就是采用这样的机会,以低廉的价格来蒙蔽农民群众,是假劣药品得以畅销,药害风险在农村的存在几率极高。

有效措施

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对基层政府分管食品药品安全的领导干部实施有关教育培训计划,促进地方各政府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树立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指标考核制度,是乡镇政府的责任能够明确。

分析研究有关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创建的计劃。采用有效的措施,是基层监管的力量能够落实到点,使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健全,创建稳定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方针。

建立基本的设施建设指标以及人员素质指导指标。对进行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的执法人员实施全面的轮训,进行快检技术教育,配备合适基层使用的快检设备,使监管队伍能够不断的健全以及提高队伍的能力。

健全宣传教育宣传的工作体制。组织开展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进村入户的宣传活动,创建能够全面覆盖农村的食品药品违法举止举报投诉网络,健全举报违法举止的奖励制度,同时鼓励以及支持通过社会组织与个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实施社会的监督,是农民群众的监督力量能够发挥出来。

使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以村卫生室的监管为重点,对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着重加强;促进农村学校食品安全示范食堂的建立,以安全示范食堂为切入点,强调农村餐饮服务的安全监管,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宣传教务以及培训工作,是从业人员的行为干预能够加强。

通过对监管对象、监管力量、监管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本次从六个方面提出有关食品药品监管方面的有效措施,例如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分析研究有关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创建的计划、建立基本的设施建设指标以及人员素质指导指标、健全宣传教育宣传的工作体制、使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等,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机制。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放风筝下一篇:泗县特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