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共9篇)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1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进取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物流管理的国际惯例,又具备较强的实际运作技能,能够从事区域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物流管理,能在各类企业物流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工作的应用型中级专门人才。

二、知识结构、岗位能力、岗位素质

一)、知识结构

1、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和网上交易、信息查询的操作运用知识;

2、掌握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

3、掌握物流设备、技术的使用、管理知识,能操作使用物流作业设备。

4、掌握实用英语基础知识。

二)、岗位能力

1、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分析能力;

2、具有主要设备的操作技能,具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各分析处理故障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运用计算机管理有关业务;

4、具有一定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具有日常接待用语;

5、具有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具有组织开拓能力,进行物流战略策划,组织协调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能力。

三)、岗位素质

1、有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敬业爱岗;

2、诚实、信用、热情、克己奉公;具有遵守国际惯例和市场法规的意识;

3、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性格;

4、勤勉、好学。

三、职业资格证书

1、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员证书

2、物流师(四级)

3、电子商务师(四级)。

四、毕业生可适用的工作范围

国际货运代理业、国内货运代理业、大型连锁零售业、生产企业物流组织与管理岗位群,从事运输调度、仓储管理、客户服务、单证操作、业务销售、报关报检物品采购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如国内货运代理公司仓库主管;大型连锁零售业物品采购部助理;国际货运代理公司进出口操作人员、生产企业品质主管、物流部门主管;报关员、报检员、物流配送中心调度员、配载员及中小型物流公司经理。地铁运营公司的生产、维修各管理等工作。

五、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三年。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2

近年来,各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实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课为主,实训实践环节明显不足且不易实施,实践课程无法保证,教学内容不适应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中来,校企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计划。然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时刻在变化,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经过市场的洗礼之后,便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供需错位。

(2)校企合作不紧密,出现脱节的现象。当前校企合作中,由于政府、企业、学校价值目标不一致,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校企合作“重形式、轻内容”,“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难以收到实效。

(3)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欠缺。学校教师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相对缺乏。而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授课生动,但是对学生情况没有深入了解,适应时间较长。而且兼职教师不是以教学任务为主,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很多学校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主要实践场所,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出了由学生、学徒转变为准员工直到员工的四位一体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前提下的现代学徒制。

2 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与企业共建共育,企业参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标准建设等多个方面,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等多个层次的培养过程。坚持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体系,探索出了由学生、学徒转变为准员工直到员工的四位一体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逐步建立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3 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点

3.1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并行

现代学徒制实行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校企联合招生和招工,招生招工并行。校企双方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及要求,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招工简章,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招工的宣传方案,共同制定面试方案,共同完成学生(员工)的录取工作。

3.2 改革培养模式

以提高学生操作水平为目标,按照由学生、学徒转变为准员工直到员工的四位一体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实施三段式育人机制,学生在校学习五年其中前三学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各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学生与员工的对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的对接,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第四学年进行轮岗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顶岗锻炼,师傅指导,自己操作。通过轮岗掌握综合技能。同时,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方式,一个师傅带四个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第五学年定岗实习,掌握岗位技能,丰富岗位操作经验,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准员工,毕业后可以选择成为企业员工。建立包含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三部分的阶梯形技能训练体系。

3.3 改进教学模式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强化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大力促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融合和衔接。推进工学结合,学校的老师教理论,企业的老师教实操,实施双导师制,学校确定专业教师作为导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单位选派技术人员作为师傅,负责学生岗位技能学习。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出题一学生讨论、思维碰撞、学生自学一教师辨析、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查资料,备材料,教师检查指导,提出学习建议。对学生的探索和结论,教师课上进行归纳、提炼。

3.4 实岗育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岗育人。根据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将学生企业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细化,根据行业、企业标准,结合学徒岗位技能标准,制订“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企业课程以项目、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校企共同研究实岗育人的实施要求并提供保障条件,通过教室与工作场所、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有效推进实岗育人。

按照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要求,班级开设八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即:仓储设备认识、条码标签生成打印、货物入库操作、货物出库操作、货物调库操作、货物在库保管、货物打包、货物分拣、售后服务、财务管理等。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设备的操作,具备信息员、出入库检验员、出入库理货员、库管员、运作员、调度员、操作员、营业员、客服等岗位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就上岗操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3.5 完善实训内容,创建实训教学体系

以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课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教材满足知识技能需求为切入点,完善实训内容。把所学专业对接几个岗位,再将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提炼出岗位的核心技能,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教材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课程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要求,制定每个岗位的实训考核标准。

3.6 强化双导师队伍建设

以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专项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等为主要形式,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理论知识。评选并奖励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师傅,形成吸引人才、队伍稳定的激励机制。

3.7 改革评价模式

以实践技能为考核标准,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傅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把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要求学生所实习岗位须达到初级工要求,其中每人须有一个核心岗位技能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目标。

3.8 制度保障

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成立日常运行管理机构,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权、义,为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制定了《学徒培养标准》、《学徒管理办法》、《课程标准实施办法》、《教学运行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教学评估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考核制度,对合作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和基地效益等方面开展评估考核,从而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与监督。

4 体会与思考

在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中,学生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学校企业获得双赢,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还不成熟。从制度层面上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激励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进行职业教育,有部分企业参与了,税收没有减免、财政没有补贴等相关的经济利益。企业积极性不高。

(2)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支知识扎实、经验丰富、操作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这需要长期努力。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等;建立师傅评级制,给予从事学徒制教育的教师、企业人员以工作补贴,让师傅热心教、放心教。二是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3)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模块。完善现代学徒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构建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项目或情境为核心,学生有双身份和双导师,立足岗位的要求,构筑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3]王雷.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4]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

[5]李传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天津电大学报,2015,(3).

[6]王晓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新课程(下),2014,(11).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理论

传统学徒制曾经在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家庭作坊式经营体制下盛行,即传统所称的“师傅带徒弟”。随着工业革命的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及现代学校的普及,传统学徒制逐步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弱化。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及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又重新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这便是“现代学徒制”的萌芽。

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因此,学生和员工都可以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但是,作为一种新模式,在推广中需要企业和学校专门制定相应的人事政策进行支持。

2015年8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经专家评议,165家单位获批成为试点单位,其中试点地区共17个。河南省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入选试点企业,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所学校入选试点高职院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入选行业试点牵头单位。

二、高职物流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符合社会对物流人才高素质技能型需求

随着经济的结构的良性调整,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服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行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在物流行业的快速同时,物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牢固的理论基础,还要用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技能的扎实掌握,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活学活用,根据现实工作任务的不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解决物流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弥补传统教育缺陷,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

我国的就业矛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学生抱怨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感叹找不到人,在这种“就业难,招人难”社会现象的背后,是学校的培育机制和企业的用人机制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相对于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其知识理论体系、实践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储备等各方面还比较落后,尚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使不少高职院校望而却步,一方面是实训室的建设投资大,易滞后,利用率低,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理论比例大,实践操作少,缺乏应对现场工作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往往是“一头热、一头冷”,工学结合的模式很难有效推进。最终导致物流管理学生就业难,只好选择转行。这也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尴尬”。

(三)实现校企教育资源互补

国家学校教育必须配备的资源有教师、教学场所、实训资源等。受目前学生实训资源的短缺、滞后等缺陷的影响,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育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企业还需要有自己的团队对初就业者进行培训。同时,企业人员如果需要对学历低的技术能手进一步深入理论培训,因缺少相应师资,也是非常困难。这种校企两个资源的互补如果利用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

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将在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建立合同关系,明确彼此的责权利,使教育关系和劳动雇佣关系有机融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享有实习工资或者由企业分担部分的教育费用,通过学校-企业的协同管理,既可以减少学生支出的受教育学费,提高教育资源的回报率;又能大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高职物流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支撑现代学徒制,重构课程体系

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都是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支撑手段或支撑工具。同时课程体系又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或工具。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就必须同时重新设计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现代学徒制的本质要求。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实践性等因素,不能单纯以某个高职院校与某个物流企业制定特定的人才培养标准,这将导致学生的就业面狭窄,只能适应特定企业所需,因而与现代学徒制的精神背道而驰。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依据传统课题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参照企业技术技能的传授方式。这就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商讨研究制定,并经过实践检查,再商讨改进,再实践检查等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

(二)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模式

现代学徒制之所以称为现代是区别与传统学徒制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没有主次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同时,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业就是员工。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关键就是要学校和企业能够在培养学生方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又真正融合。学校与合作企业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从物流管理岗位需求出发,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依据“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院(系)主体”的角色分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行业订单、嵌入式、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企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人员,在学生实训中共享企业工作现场,通过全方位的内容嵌入、师资嵌入、资源嵌入,最大限度发挥校企资源共享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三)采用弹性学制,改革传统考核形式

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这样既可以满足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要求,又能契合教学周期与生产周期差异、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差异,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效对接,教师与师傅、教室与车间、教具与工具有机统一,达到无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四、总结

开展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教学并非易事,作为一种教学管理的创新模式,其观念的接受、模式的改革、体系的重构等都需要社会、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2015.8.

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4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物流管理学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物流学、管理学、信息系统技术等理论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及其管理实际问题,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等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运作管理,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现代物流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生产与运作管理、物流学原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货物学基础、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国际物流学、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采购学、报关原理与实务、专业英语等。

专业特色:

 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强化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

 强化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

公选课:礼仪学、电子商务、公共关系、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等。考证:助理物流师、物流经理助理

校外实习基地:已建立广东电动工具厂有限公司、南昆山温泉有限公司、广州盛华信息有限公司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就业方向:适合在各类工商企业、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管理、供应链规划与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现代社会物流系统规划和管理工作,包括:城市或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物流发展政策规划等工作。

物流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物流发展规划、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企业运作与管理方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备较强的从事物流技术、物流运作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物流工程、运输管理工程等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生产与运作管理、物流学原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国际物流学、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采购学、报关原理与实务、专业英语、流通加工技术、物流自动化与设备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专业特色:

 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强化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夯实学生专

业基础;

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能

力培养;

 强化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

公选课:礼仪学、电子商务、公共关系、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等。考证:助理物流师、物流经理助理

校外实习基地:已建立广东电动工具厂有限公司、南昆山温泉有限公司、广州盛华信息有限公司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等领域就业,既能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分析与设计等工作,也能在专业物流机构从事物流发展规划、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

经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5

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一、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物流管理发展历程

2001年华南农业大经济贸易学院开始筹建物流管理专业

2002年在华南农业大经济贸易学院市场营销系市场营销专业下设立物流管理

方向,并开始招生

2007年华南农业大经济管理学院(原经济贸易学院)开始申报物流管理专业 2008年物流管理专业获批,并于次年2009年开始招生

2009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点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方向、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点设“农产品物流”方向

2013年第一届物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实践,特别是农业物流实践,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物流管理“通才”教育与农业物流管理“专才”培养兼顾。可满足有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等对高素质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涉农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专业核心能力

1.具备采购、运输、配送、质检、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的操作能力;

2.掌握日常物流设备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现代物流管理的应用软件;

3.具备物流系统基本的运营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能力;

4.能够熟练应用ERP、物流运作优化和物流系统仿真等管理软件;

5.能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我国物流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到2003年我国物流市场的规模已达到2400亿元,预计在今后几年仍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余万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有真才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是普遍被看好的。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主要到企业或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管理(包括生产企业资源计划、物流、调度、组织与控制)、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事工商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和物流相关部门的社会物流、生产物流和绿色物流方面的工程策划、仓储、配送、装卸等工程技术设计、装备选型与开发应用、管理和营运等工作。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务局、物流园区、汽车制造、硅谷或光谷、计算机厂、烟草厂、港机厂、造船厂、钢铁冶金、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厂、交通运输、航运及航务部门和科研设计院所、规划设计院、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领导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

五、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经济数学、运筹学、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与运输管理、采购与仓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主要课程。同时对应有实践环节,包括物流运作优化、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和物流系统设计仿真等,以及物流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环节,部分课程加设集训课、上机实操、模拟经营等项目实践课。

六、代表性毕业去向

2013届毕业生为第一届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暂无。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6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一) 何为“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 曾经在西方国家的家庭作坊式经营体制下盛行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 随着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发生而消亡, 然而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又重新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 这便是“现代学徒制”的萌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国在职业教育体系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现代学徒制”已逐渐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作为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行的一种育人模式, 体现了责任共担, 收益共享的协同管理理念。

在校企深度合作中, 学生既是学校的培育对象, 也是企业的受训员工, 就学和就业并不冲突, 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 既能掌握到先进前沿的学科知识和理念, 同时又能具备实战技能和经验, 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1. 缓解就业矛盾,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

当前, 我国的就业矛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是学生抱怨工作难找, 另一方面, 企业感叹找不到人, 在这种“就业难, 招人难”社会现象的背后, 是学校的培育机制和企业的用人机制脱节, 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国家号召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等多项政策下,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有了对话的可能, 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将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交替进行, 既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得到锻炼, 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按照企业用人需求量身打造的上岗锻炼又能为企业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学生毕业即就业, 从而克服了传统职业教育脱离企业实际人才需求, 脱离真实企业环境的“闭门造才”的弊端, 真正为企业输送对口人才。

2. 共享教育资源, 提高人力投资回报率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一个严峻事实就是国家财政资金给予的支持太少,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 这一现状得以改善。

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 将在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建立合同关系, 明确彼此的责权利, 使教育关系和劳动雇佣关系有机融合,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 享有实习工资或者由企业分担部分的教育费用, 通过学校-企业的协同管理, 既可以减少学生支出的受教育学费, 提高教育资源的回报率;又能大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 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现代学徒制可以实现企业所需人才的“量身定做”, 订单化培养人才, 大大缩短学生适应岗位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程度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满足企业对人才量和质的需要。

3. 校企深度合作, 提升产业应用效益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直接为产业、企业服务, 提供职业技术人才, 然而实践中, 现行职业教育往往是教学与产业、企业脱节。

现代学徒制能够将教学与产业、企业较好地结合, 一方面, 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培训标准制定、教学方式选择到师资力量培训等, 产业、企业具有话语权, 可以及时有效地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传达给学校, 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在双方协同运作下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在职业院校相关科研成果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践中, 现代学徒制让学生与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 运用自身知识技能, 发挥创新精神, 在工作第一线改良改进产品、流程、管理方式等, 展现新技术技能的应用和创新。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 物流行业振兴发展的人才要求

21世纪以来,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振兴、电子商务的全面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 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服务行业, 等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大机遇, 特别是2009年国家颁布的《十大振兴行业纲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中明确了物流行业的重要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正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在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物流行业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在大力发展物流行业的同时, 对物流行业所需人才也提出了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更高要求, 总体上物流管理人才要具有较强物流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具备探究的习惯和态度, 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由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更强调高职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扎实掌握, 并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理念素养和操作技能, 因此符合物流行业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二)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操作要求

相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其他专业如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操作, 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的比重较少, 隐性的行业技巧知识更多更重要, 特别是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细分, 不同物流企业对物流技能的要求更加细化和复杂, 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技能的扎实掌握, 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活学活用, 根据现实工作任务的不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提高解决物流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学徒制由于可以采用现实情景化教学, 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和实践工作内容, 教师或由企业资深专家示范问题解决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和过程模仿, 从而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现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陷

物流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经济模式极大推动了电商物流的迅猛发展, 但总体来说,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相对于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其知识理论体系、实践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储备等各方面还比较落后, 尚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使不少高职院校望而却步, 一方面是实训室的建设投资大, 易滞后, 利用率低, 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理论比例大, 实践操作少, 缺乏应对现场工作的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往往是“一头热、一头冷”, 工学结合的模式很难有效推进。

最终导致物流管理学生就业难, 只好选择转行。这也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尴尬”。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对策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导入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既需要高职院校能够积极转变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方案, 加强与社会、市场、企业的互动和交流, 同时更需要因地制宜, 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 强化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深度, 创新合作模式, 打通学生学习—顶岗—就业的人才发展通道, 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转型。就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依托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导入现代学徒制就需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同时重新设计新的课程体系, 以满足现代学徒制的本质要求。

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实践性等因素, 若是单纯以某个高职院校与某个物流企业制定特定的人才培养标准, 将导致学生的就业面狭窄, 只能适应特定企业所需, 因而与现代学徒制的精神背道而驰。

在这方面, 可以多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经验, 例如总体以物流行业培养标准为基石, 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线,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在每一学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局部如订单班、冠名班等采取定向培养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结合具体企业岗位需求来制定, 通过“量身定做”的方式为企业输送人才。

在此基础上, 及时重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证书类型、教学条件等各项要素, 确保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持久性和动态性, 以及与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相契合。

(二) 强化实践培训, 提升师资素质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 师资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往往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一方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 教学设计中也多以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 而缺乏将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能力, 因此,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推进学徒制改革中, 需要及时对师资团队的核心骨干教师进行实践培训, 包括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去对应的行业、企业顶岗锻炼, 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 由企业派出的专家或资深讲师实践技能较为丰富, 具有物流行业、企业多年的从业经历, 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然而在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易缺乏系统性, 因此, 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使企业的骨干专家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

(三) 政府政策引导, 吸引企业参与合作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企业的参与和互动, 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 尤其如此。

然而现实中, 高职院校在与行业的物流企业合作过程感觉困难重重, 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利益基础,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 电商物流旺季时对临时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这时会急需与高职院校合作, 以获得廉价劳动力, 但对长期培养学生的热情较低, 认识不足。

因此, 为了促使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之间开展有效、深入、长期合作, 既需要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点, 适时向合作企业讲明现代学徒制对行业、企业发展的好处, 积极诱导, 在共赢的基础上推动工学结合;也要借助外力例如政府的力量, 由国家出台一些政策, 给予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拨款等, 并强化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法律约束, 严格就业准入机制, 使物流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既有强制性又有吸引性。

总之, 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并非易事, 作为一种教学管理的创新模式, 其观念的接受、模式的改革、体系的重构等都需要社会、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协同管理。

另外, 在高职院校的探索过程中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学校、国内同行院校等经验, 取长补短, 改革创新, 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并形成长效机制, 以期更好地为培养高职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

摘要:现代学徒制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 适合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培育效果。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题, 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对高职教育的意义出发, 展开对高职物流管理导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应用对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曾艳英.基于"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建设[J].企业导报, 2015.

[2]蔡培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 2012.

[3]于莉, 陈平.管理类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问题探索[J].职业教育, 2014.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篇7

摘要:运输与仓储是物流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两大职能。运输作为所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必开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不同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会开设《运输管理》、《运输作业》、《运输实务》等不同方向的课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适应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專门人才,所以,在操作层开设了《仓储作业模块》、《运输作业模块》等专业核心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一线操作能力,为后期进行管理层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对《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设计了《运输作业模块》课程。

关键词:运输作业;教学改革;现代学徒制;模块化教学

C8-4;G712

一、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改革之前,主要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展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对于重点的内容掌握不透彻。而实训环节,大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完成,真正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则很少。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对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物流运输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大部分物流运输管理方面教材的很多编写人员,都没有在物流运输企业工作学习的经历,更没能掌握技术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运输部门实际发展情况。在教材编写的方式上,多是几人分章节编著,教材系统性不强,大多知识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与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

3.实训环节薄弱

实训环节应该要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岗位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各岗位的主要职责等。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与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掌握应具备的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比较薄弱。从历届毕业生求职及工作情况来看,企业普遍抱怨实习学生技能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操作。

4.缺乏现代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比较单一,无法真实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会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学习的状况。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实践能力方面的缺乏。

二、本教学改革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物流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并将相关要求融入课程,将《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符合运输管理认知逻辑的、以各种运输方式为主线的、以“业务流程——货运单证——运输成本”为关键要素的运输管理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从事物流运输企业相关流程及其相应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本项目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内容整合后再分割,进行模块化重组

本课程设计时,把《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重组,根据行业特色、市场细分方向等,将课程分为运输认知、运输方式、运输管理三个大的项目;再将运输管理细分为运输单据、运输费用、运输线路规划及快递业务三个子项目,把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细分,既增强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又避免了上课内容的重复。

2.引入案例背景,设置工作任务,采用情景教学

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工作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下发工作任务,营造工作情景,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时刻用职业人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以过程化考核主导考核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项目,共六次考核。考核由作业、方案、报告、实操等不同方式组成,切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四、本改革的主要工作思路

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关于运输管理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其实用性并不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结合其工作内容,有增有删,合理安排本专业学生运输部分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更适用的运输型物流人才。

2.构建实践体系、改善实训条件

与仓储“点”工作所不同,运输有很多“线”上作业。而普通学校的实训条件是很难设置“线”上作业的实训场景的。正因如此,其他院校及我们以往的运输管理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显得过于枯燥,缺乏实用性。所以此次改革,我们应根据岗位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设计课内实践内容,联系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或案例支持,改善实训条件。

3.编订校本教材

如前述,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涵盖面广、内容多且冗杂,而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不强。因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决定根据我们教学改革的需要,编订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作业模块》教学的需要。

4.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项目,其中项目三又细分为四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较强,授课方式差别也较大。因此,我们将为每个项目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变期末考试为过程性考核,以切合本课程教学实际,满足教学需要。

五、课程改革主要任务与内容

1.精准定位对应岗位

物流行业从业门槛低、就业面广,造就市场上出现一大批“伪物流”公司。我们应该对物流行业的岗位设置作调研分析,找出真正与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再根据岗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筛选教学内容。

2. 选择教学内容

选定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特定岗位,分析其岗位需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岗对接。同时根据中级物流师考试要求,合理增删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衔接。

3.编订校本教材

根据对应岗位需求筛选教学内容后,我们团队应将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编订适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校本教材。

4.完善案例库

以本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之前课程案例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

五、总结与改进

评估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项目改革的成效,总结实施项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项目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建设. 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14,07:41-45.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篇8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胜任旅游行业各部门经营管理及旅游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掌握现代旅游业各部门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旅游行业经营管理的新理论、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

本专业下设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旅游开发与管理、法语旅游等四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本专业主要针对酒店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掌握国际酒店管理等专业领域相关理 论知识与技能,熟悉国内外酒店产业发展状况及态势,知识面广,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强,正直诚信,并具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酒店管 理专业人才。主要开设课程有饭店集团化经营与管理、饭店战略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饭店房务管理、饭店营销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财务管理、饭店管理信息系统、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和中外饭店研究等。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方向。主要秉承“宽领域、固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精专业”的教学理念,强调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熟悉国际旅游营销管理专业领域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的状况及发展态势,知识面广,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强,业务熟练,诚信正直,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开设课程有旅行社运行管理、导游实务、出境旅游领队实务、现代礼仪、演讲与口才、旅游线路与设计、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翻译、模拟导游等课程。

旅游开发与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旅游学基础、旅游规划技能和景区管理方面的综合技能,使学生了解市场环境下景区运营及其管理的主要理论,熟悉旅游景观设计与风景资源评估方法,掌握旅游规划的基本程序、方法与手段;利用丰富的实验与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既具备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规划及景区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景区经营与管理能力的技术型管理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级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单位、旅游房地产、政府的风景旅游管理部门从事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工程与管理等技术工作,在文化博览、航空、海关、边检等部门从事文化遗产、旅游咨询、对外交流等工作,亦可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旅游开发与规划、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商管理、旅游文化等方向和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有旅游开发学、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旅游策划学、旅游项目设计、旅游项目投资分析、都市旅游学、旅游区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规划制图等。另外,本方向的学生还将参加专门的旅游项目策划或景区管理室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简介

旅游管理专业设旅游服务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酒店管理方向,培养大中型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及服务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旅游管理理论与方法。

主干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经济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管理系统软件构造及应用、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就业方向适应于国家和省市旅游管理部门、大中型

酒店、旅行社等有关服务类企业的管理工作,相关学校的教学工作。报考条件:身体健康、形象端庄,男在170cm以上,女在160cm以上者。

专业设旅游服务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酒店管理方向,培养大中型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及服务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旅游管理理论与方法。

主干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经济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管理系统软件构造及应用、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

就业方向适应于国家和省市旅游管理部门、大中型酒店、旅行社等有关服务类企业的管理工作,相关学校的教学工作。报考条件:身体健康、形象端庄,男在170cm以上,女在160cm以上者。

我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毕业2年多了,我觉得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考到了国家旅游局全国导游资格证和出国领队证之后,你就可以对中国日益红火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旅游管理的就业前途其实挺广的,与旅游有关的工作都可以涉及,比如我就在成为专职导游和出国领队之前做过很多相关的工作:兼职导游、景点讲解员、旅行社和酒店的前台接待、餐厅服务员、宾馆客房服务员,酒店大堂副理、旅行社的计划调度员(行话叫计调)、旅行社票务、旅行社对外联系员(行话叫外联),除此之外,如果你能够胜任上述职业中的3个以上,那么做其他行业就会显得非常轻松。特别是在管理方面、语言表达方面、处理突发事件方面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行政管理专业介绍 篇9

陈永杰政法学院

[摘要]本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行政管理学相关概念解释;第二部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第三部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第五部分:目前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六部分: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其中第一、二、三、四部分旨在对行政管理学有宏观上的把握和系统的认识;第五、六部分旨在通过比较国内外行政管理学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把握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学科介绍理论应用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行政管理

目前,国内外对行政管理一词的概念、内涵尚无统一表述。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来看,关于行政管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国家权力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是政府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务、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郭小聪:《行政管理学》(2003))。其含义采用管理取向的定义,并注重从与工商管理的区别来表述。[1]

2、行政管理即为政府管理,广义上讲是政府行政组织、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及公共服务的提供。[2]

(二)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组织及其人员从事国家事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以及政府机关内务管理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一)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行政机关,在我国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客体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

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历史研究法

(五)比较研究法

(六)定量研究法

四、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与政治学的关系

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派生出来的,并被视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行政管理学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行政组织和管理。政治学着重研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国家、阶级、政府、政党、民主等内容。政治学是更具有理论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则是更具有实用性的科学。

(二)与经济学的关系

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均涉及管理的研究,而管理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获取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以及主管经济部门的增多,使国家行政管理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都是从政治学派生出来的,行政管理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三)与管理学的关系

现代管理学兴起于行政管理学产生之后。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规律的学科,管理学是研究一般管理规律的学科。管理学是以一切管理为研究对象;行政管理学是以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因而,行政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管理学的原理、原则,对行政管理学来说都具有指导性意义;行政管理学的原理、原则为管理学所包容,但行政管理学更加具体化、专业化。

(四)与法学的关系

法学是研究法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而行政管理既受法律的指导和制约,又运用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进行管理;同时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实践又丰富了法学的内容。所以,行政管理学与法学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

(五)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以社会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行政管理学将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应用于行政管理之中,充实了行政管理学的内容。社会学的理论、原则也有赖于在行政管理中实施和验证。

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数学、运筹学等)也有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学借助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揭示行政管理的规律,保证或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行政管理学在行政实践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五、国外最新研究成果

(一)精神分析与公共行政学:从弗洛伊德到到戴蒙得。

弗洛伊德:

1、自我理论

2、防御机制理论

3、组织理论

戴蒙得:

1、精神分析组织理论

2、焦虑和防御理论

3、组织同一性理论

(二)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中的伦理分析法

1.伦理方法的思想前提是把公共行政活动视为一种道德实践过程。社会经济生活充满了道德争议和冲突,公共行政活动也必然会发生道德困境。公共行政只有不断分析、认识和解决自身的道德问题,才能正确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因此,公共行政的过程,就是分析道德争议和解决道德冲突,实现道德共识的过程。公共行政的精神,就是一种伦理精神。

2.伦理目标是公共行政目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行政的一切制度、措施和方法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并努力去达成这一目标。达成伦理目标是公共行政组织的重要责任。

3.利益关系是伦理分析的基本视角。社会生活和公共行政中的伦理冲突,本质上是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冲突,公共行政提供的公共服务,做出的公共决策,必须正确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关系。这是伦理分析的切入点和基本问题。

4.伦理规范是伦理分析的基本工具。进行伦理分析,必须根据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行政行为的基本的伦理规范,以此为依据进行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确定行政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这些伦理规范一般包括公正、公平、正义、诚信等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规范具有不同的体现。

5.伦理分析贯穿公共行政管理的全部过程和各个层面。公共行政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都要涉及伦理问题,制度与行为,决策与执行、监督,组织与人事,都要反映出某种道德争议和道德冲突。只有对这些过程和层面进行伦理分析,提出伦理化的解决方案,才能把公共行政的全部过程和各个层面置于伦理基础之上,形成完整的道德化的公共行政理论体系。

6.伦理方法强调公共行政中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伦理化的管理和决策是实现公共行政责任的基本途径。

三、公共行政学中的混沌理论研究:道格拉斯.基尔

正如自然科学长期受到牛顿力学的影响一样,公共行政学研究长期以来也局限于牛顿力学的狭隘范围,用线性理论模型来理解公共行政,过分强调公共行政中的秩序和确定性,而忽视了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其他复杂性的研究。而作为科学发展新成果的混沌理论,则着重研究运动过程的非线性动态机制,不仅开阔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为深入的研究公共行政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手段和角度

四、公共行政学研究:交易费用理论角度

主要分析以下五个问题:

(一)交易费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应从分析公共行政领域的基本的交易类型入手。

(二)交易费用在公共行政部门的作用。

(三)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所谓的“区别性组合”,即对于特征不同的交易,设计和运用在成本和能力上不同的治理结构来讲它们组合起来。

(四)目前,公共行政学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主要运用了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而忽视了以诺斯、阿尔钦安和德姆塞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

(五)公共部门的交易费用研究和交易费用预算理论应有实证和规范理论之分。

六、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内部实行等级尊卑主从制度;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管理法规,如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礼》、《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建立周密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选拔、任用、察举、奖惩、回避、俸禄、致仕等。

当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后,中国学者很快就予以重视,加以引进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所著的《行海要术》、《行政纲目》,日本学者蜡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学总论》、美浓部达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孙中山参考国外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提出五权分立思想,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思想,公开考试、择优选官的思想等。同时,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设立行政管理学课程。从30年代起,中国学者撰写的行政管理学著作陆续问世。其中最早、最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专著是1935年出版的张金鉴所撰的《行政管理学之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后,行政管理学虽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但相关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行政却作了有益的探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广泛恢复了政治学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学的研究。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发起召开行政管理科学研讨会,同年11月劳动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成人教育组织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或教学机构。同时,还出版了一批行政管理学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郭小聪.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线上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下一篇:月考总结表彰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