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述职报告范文(推荐8篇)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主要是《弟子规》的主要内容。2.结合《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
二、班会准备
1.一首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和《弟子规》背景音乐。
2.《弟子规》课件。
3.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查找《弟子规》小故事。
三、活动形式:讨论、诵读形式
四、活动时间:星期一上午第一节反思课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一首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作为国学的组成部分,《弟子规》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弟子规》,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欣赏《弟子规》课件,引入情境。
(四)学生活动:
⑴播放《弟子规》背景音乐,同时学生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背诵弟子规。
⑵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节目。提示:可以节选《弟子规》文字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可以讲弟子规故事,也可以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巩固背诵《弟子规》。
⑷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弟子规》。
(五)结束语:
1966年, 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一篇“儿童与初级学校”的报告书, 即《普洛登报告》, 该报告提议。
一、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 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
从该点我们可以看出,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就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无论是从《巴特勒法案》还是《普洛登报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且当时的英国已经关注到不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在最近几年也开始注意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十二五” (2011—2015年) 期间, 中央财政将投放500亿元, 重点支持中部、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首次在国家层面实施学前教育系列重大项目。另外,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 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 重点建设发展农村幼儿园 (1) 。到目前为止,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并不平衡, 中西部发展差距大, 国家提出这个政策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国家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东部地区学前教育比较, 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因此, 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应该更加倾斜于西部等地区, 学前教育事业的城乡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和机构不平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学前教育的公平性难以得到实质性保障。由于我国东、中、西在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就有必要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 有利于中国的整体发展。
二、在学前教育中增加更多的教育成分, 由教育部门把目前尚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的日托机构接管过来。
从该点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和保育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即学前教育应该实行托幼一体化,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前一阶段蕴藏了后一阶段发展的潜力, 如果教育能较好地挖掘出人的这种潜力, 就将有助于人下一阶段以至一生的良好发展。
幼儿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保教统一有利于幼儿身心的统一发展, 做到保中有教, 教中有保。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国际儿童年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儿童保育与教育计划》一书中提到的:“尤其对幼儿, 照料与教育对他们来讲, 就像纬线和经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在0—6岁期间是生理、心理发展上一个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教育的失误在后期教育中是难以弥补的。然而在过去人们把托儿所只是看作纯养育的福利事业单位, 这种对0—3岁儿童只养不教的倾向, 将错失最佳的教育期, 直接影响学前早期教育的效果。托幼一体化能够将幼儿的养育和教育结合起来, 把托儿所中幼儿的教育纳入幼儿园, 有利于幼儿身心的统一发展。
真正的托幼一体化实现的是0—3岁婴儿教育与3—6岁幼儿教育的融合, 不仅仅是两个机构的叠加, 也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层面上的协调, 而是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制定出完整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采取有效策略, 实施从零岁开始的教育。
三、凡年满3—5岁的幼儿, 开学后的任何时候都可入学。
我国西部地区地处偏远, 幅员辽阔, 地广人稀, 地形复杂, 这为办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各个家庭距离学校比较远, 家长接送孩子有诸多不方便, 有些地方的孩子甚至在四五点就得起床上学。学前时期正是幼儿长身体的时候, 需要充分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 该报告规定, 凡年满3—5岁的幼儿, 开学后的任何时候都可入学,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样就能更好地照顾这些特殊情况的儿童, 既保障了儿童安全问题, 又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现实问题。
但是由于任何时候都可入学, 对幼儿园开展正常工作提出了挑战。幼儿园自身有着自己的工作日程, 如果随时都有儿童来上学, 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如果学校接受了这种入学方式, 幼儿园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四、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一组划成一个保育集体, 1—3个
保育集体组成一个“保育中心”, 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 所有保育集体每60人应配备1名有资格的教师, 每10人至少配有1名修完2年培训课程的保育助长担任每天的保育工作, 每周保育5天, 分为上午部和下午部。
这个条例对保育人员人数、教师资格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尤其保育中心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由于我国的幼儿园与儿童治疗中心是分离的, 儿童治疗中心有什么最新发现和发明也不能及时传播到幼儿园, 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了解很少。如果有这些专门的机构对幼儿、家长和教师进行辅导, 家长、幼儿和教师对健康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更加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样, 许多农村地区, 家长对幼儿健康知识的了解很少, 如果将诊疗所与幼儿、家长和教师建立起一种联系, 就会大大促进我国幼儿的健康发展。
五、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 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 以资鼓励。
地方教育当局对保育团体进行援助将会大大提高保育团体办学的积极性, 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地方教育当局首先应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适合本地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以积极筹措与安排项目实施所需要的配套资金;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财政预算, 逐步实施学前教育单项列支制度, 并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同级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明确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施弱势群体财政补助政策, 逐步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困难人群学前教育免费政策。
六、最理想的是将包括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育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的领导之下。
在规定新的地区计划和对老区重新规划时, 也应该充分考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育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的领导之下, 有利于对保育学校进行管理。
该条例主要强调幼儿衔接的问题。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此时恰好是幼儿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 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 。幼小衔接实质上是指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首先应将包括托儿所在内的幼儿园附设在小学里, 由小学统一管理, 但又不同于小学, 幼儿园应该有自己的教学计划, 教学手段还是以游戏为主。其次, 在课程方面, 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联系起来考虑, 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 逐步实现课程衔接。再者,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应接受同样的培训, 使幼小教师能够在一起研讨, 通过对彼此教育理念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统一幼小衔接的步调, 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 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顺利衔接。
摘要:在我国, 学前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我国学前教育立法还没有出台, 因此, 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立法的经验, 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966年, 英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普洛登报告》, 该报告对英国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该报告中可以得到一些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启示。
关键词:英国,《普洛登报告》,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茵, 吴晶.中国将投五百亿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学前教育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28/c_122103189.htm, [EB/OL], 2010-9-28.
[2]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3]苍翠, 窦岚.强化政府职责, 加快基础建设,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政策规划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5) .
[4]张霞, 夏婧, 杨冬梅.强化政府职责, 加大财政投入,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来自浙江省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8) .
【关键词】国学;高中生;古诗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设计及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国学在现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各环节均采用随机问卷发放。当场随机抽取学生给予发放,并当场收回问卷。全市抽取七所高中,包括省重点市重点高中各2所,普通高中3所,每所高中各年级抽4个班级,每个班级抽不等学生发放。共发出并收回调查问卷4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设计共1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13题,多项选择题3题。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沈阳市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国学渗透现状、沈阳市高中生对国学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程度以及他们所在学校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力度,通过问卷得出学生对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对国学认知及兴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仅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而1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很多,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传统文化。第三题是多选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是否全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将近94%的学生对国学的内涵的认识是片面的。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和认识水平有关,这可以从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上可以看出。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仅看过一本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2%。另一方面则与语文教师平常的国学渗透教学是分不开的。
调查表明;对国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将近1/3的学生,20%的学生对国学很感兴趣,仅有少数学生对国学不感兴趣。问卷第11到第14题是对课堂内应该掌握的国学知识的程度的题目,从这4道题目的答题情况上来看,学生对课堂上本应该掌握的国学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就“羽扇纶巾”这道题目来说,正确率仅40%,仅仅12%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鼎”的最初用途,不理解“弱冠之年”在古代表示什么意思的学生的比例高达60%。
(二)教师于古诗文教学中国学渗透情况
在调查的400名高中生中,有达到44%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和诗词兴趣度一般,另外14%的学生不太喜欢,4%的学生很不喜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不喜欢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生主要是觉得古诗文与现代社会时代久远,语言晦涩难懂,教师上课模式较为死板,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国学渗透这一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就语文老师的古诗文教学方式来看,高达70%的学生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必修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时是贯穿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字句翻译、主旨大意的老套模式。调查显示,仅有40%的高中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去引导学生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部分。
(三)学校对国学的开展情况
据学生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学校都以各种形式开展过国学活动,有40%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是学校以诗文朗诵的形式开展,24%的学生所在学校甚至以两种不同形式开展过国学活动。但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46%的学生对其的喜欢程度是一般的,32%的学生比较喜欢,12%的学生非常喜欢,10%的学生不太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一人明确表明很不喜欢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就整体而言,学校的国学活动的开展是受到绝大多少学生欢迎的,仅有少数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
(四)高中生对国学渗透的态度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仅有12%的学生认为将国学渗透到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与现阶段学习是比较冲突的,6%的学生认为非常冲突。42%的学生比较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34%的学生非常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仅有2%的学生不太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与国学活动的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一样,在所调查的400名学生中并没有学生非常不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国学知识的渗透是受到学生的期待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加深自身的国学素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国学素养的培养。这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是成立的,具有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性。
三、总结
研究表明,沈阳市高中生的国学认知不全面,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但大部分高中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是有兴趣的,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学生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喜爱和支持。据此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丰富国学活动的开展次数及形式上入手,积极培养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习国学。调查问卷反映,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仍然采取“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字句翻译、主旨大意”的模式。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更新和改变,要整体提高语文教师们的国学素养,并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意识,使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适度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从而实现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一、开场总述
(一)大国的崛起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在2014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总量下周一将超过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瑞典日报》27日的这一报道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不少议论,但西方主流媒体几乎没有予以关注。关
27日出版的《瑞典日报》在8版国际版报道称,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周一世界经济权力将出现转变,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将增强政治影响力。“中国在13年前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根据世界银行在GDP项目的预计,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如果以名义GDP算法,中国在几年内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包括有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发学说等,这些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这种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成熟于二战以后,丰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的管理思想经过了早期的管理思想萌芽,使管理思想走向更加科学化。
第一,以人为本 第二,制度还是情感 第三,重义与利
(二)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之三足。
(三)三家绝非三教
二、儒家智慧(处世之道)
1、你所不知道的孔子: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万世法
2、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易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3、易经乾卦的六道箴言与管理的六层境界
发动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子,他的哥哥是太子。李渊临死之时,要传位给他的大儿子,此时的李世民就面对一个抉择,如果静静地等着大哥登上王位,他很可能会惨遭杀戮,而且他的人马也会被全部逐杀。下面的人催他赶快政变,于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结果,背了一个为了登上皇位而杀兄杀弟的罪名。
政治人物在这种状态之下,往往身不由己,他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肯定不会两全其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做出选择。政变其实就是跃龙的决定,一旦成功即会创造全新的格局。
中国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康熙在小的时候受鳌拜很多闷气,当他把鳌拜清除之后,便预示着他开始踏上九五之尊。康熙做得很成功,在位60年,使大清朝达到鼎盛时期。能够在位这么久的领导者就要发挥他九五的优势。
乾隆在晚年就有些亢奋。他总是要效法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0年,他也要在位60年,然后又做了两年的太上皇。乾隆还一直在炫耀自己的十大武功,其实这十大武功与康熙的三大战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乾隆晚年时,外国人要与中国做生意,他居然认为不用做生意了,我们什么都有,给你们就是了。乾隆之后,清王朝不断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后面的皇帝也越来越不像样,民国时期就更不像话了。
元亨利贞,语出《易经》乾卦的卦词,原文“乾,元亨利贞.”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亨”为通,引义为嘉会.“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贞”为正,引义为干事.在人事上,“元亨利贞”分别代表仁、礼、义、智.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三、道家智慧(圆融之道)
1、《道德经》告诉我们什么
2、道家思想的精髓:道法自然
3、太极图中的识人用人之道
(1)任人要“求同存异”
阴鱼和阳鱼,各不相同,但相互依存,没有矛盾的对立面,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允许一个组织中存在各种不同的人。
管理者容易存在的误区,就是喜欢用像我的人。(长的像我,经历像我,性格像我等等)用人存在思维定式,喜欢用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人。
例如,领导是豪爽型,那么他可能喜欢用有大局观,但却不拘小节的下属。只要能成功,小失误和人品小瑕疵,可以揭过不提。认为谨小慎微的下属缺乏闯劲。
领导是严谨型,可能喜欢用认真而注重细节的下属。奉行无过便是功,只要不犯错误就是好下属。排斥不细心的下属。扔纸团测试员工是不是细心的领导就属于这一种。
领导是道德型,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是其次的,奉行唯德论,只要道德好,我就用,品行稍有瑕疵的下属即使有能力肯定不招这类领导待见。
黑格尔“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组织中应该允许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特点的人存在,真正的和谐不是一个声音一个思想,而是在不同思想的交融甚至斗争甚至碰撞下保持一个整体的平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管人要“存异求同”
对立统一,虽有差异,一个大圆,在差异中达到了统一和和谐。揭示了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以追求阴阳平衡和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目的论。性格、个性、才能可以适当保持差异,以促进企业的活力。价值观一定要保持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个价值观的统一过程。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企业可以有多种活跃的思想,但价值观必须是统一而恒定不变的。手表定律
(3)品人勿“黑白分明”
定性化的评价,这个人是个好人,那个人是个小人,张三很外向,李四很内向。这一点受文学,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典型化和脸谱化影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过于认真的人容易流于过度注重细节却缺少大局观。严谨的人往往不知便通,做事死板,缺少灵活。以清廉自许的人又容易孤高自傲,很难与别人协作共事。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短……(4)评人忌“恒常不变”
生动活泼的双鱼追逐,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不能以呆板的目光来评价和培养人材。天才和傻瓜只有一步之遥。应该努力推动人材向好的方向转化,防止蜕变。
四、佛家智慧(解脱之道)
1、皇二代的选择
2、要悟只因有苦(人生八苦)
3、佛家思想的精髓:缘起性空
4、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与佛法人生
智猪博弈点评: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囚徒困境
事实上,竞赛的第一个回合交上来的14个程序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但使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说,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它永远不先背叛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善意的”。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哪怕以前这个对手曾经背叛过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在研究中发现,合作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关系要持续,一次性的或有限次的博弈中,对策者是没有合作动机的;第二、对对方的行为要做出回报,一个永远合作的对策者是不会有人跟他合作的。那么,如何提高合作性呢?第一,要建立持久的关系,即使是爱情也需要建立婚姻契约以维持双方的合作。第二、要增强识别对方行动的能力,如果不清楚对方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就没法回报他了。第三、要维持声誉,说要报复就一定要做到,人家才知道你是不好欺负的,才不敢不与你合作。第四、能够分步完成的对局不要一次完成,以维持长久关系,比如,贸易、谈判都要分步进行,以促使对方采取合作态度。第五、不要嫉妒人家的成功,”一报还一报“正是这样的典范。第六、不要首先背叛,以免担上罪魁祸首的道德压力。第七、不仅对背叛要回报,对合作也要作出回报。第八、不要耍小聪明,占人家便宜。
艾克斯罗德在《合作的进化》一书结尾提出几个结论。第一、友谊不是合作的必要条件,即使是敌人,只要满足了关系持续,互相回报的条件,也有可能合作。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英两军在战壕战中遇上了三个月的雨季,双方在这三个月中达成了默契,互相不攻击对方的粮车给养,到大反攻时再你死我活地打。这个例子说明,友谊不是合作的前提。第二、预见性也不是合作的前提,艾氏举出生物界低等动物、植物之间合作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有预见性的人类了解了合作的规律之后,合作进化的过程就会加快。这时,预见性是有用的,学习也是有用的。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前几天在家听孩子嘟囔的。寒假时给他俩买了一套国学经典诵读光盘。小家伙们每天都吵着要看要听。现在居然能背上几句了,我心里觉得美滋滋的。做为一名老师,不由得想起学校的孩子了,他们不也需要这种精神食粮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比如《论语》,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吾一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又比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无一不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由此看来国学经典,可以让孩子们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努力地方向吗?
那么我们如何把诵读国学经典和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呢?
一是编写国学校本教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选取不同篇目的原则编写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二是将国学诵读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比如每天早晨2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学期开展两次国学诵读研讨课;
三是打造国学文化特色。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内容。在教学楼内外墙、楼梯台阶、校园围墙上,或诗或画;利用学校文化园地、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定期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孝顺的好孩子”、“文明学生”、“践行《弟子规》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把诵读的内容内化成自身的行为。
标签: 育儿 教育
常言道:要育儿,先育己。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可是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12年接触到国学经典,才明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终身受益。
借助中心校“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活动,我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目前为至,我和孩子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儿子兵兵读完了《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儿童诗词启蒙》,现在正在读《孟子》、《黄帝内经》、《诗经》。在诵读中孩子变得有爱心了。每当我在家里蹲下摘菜的时候,兵兵就会边搬来一个板凳边说:“妈妈,你辛苦了,请坐。”每当我在教室扫地时,总有孩子说:“老师辛苦了,我们会自己扫。”每当我声音沙哑时,总会有孩子给我倒杯水。
在诵读中孩子们变得讲礼仪。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没答应,边上的同学们都说他不爱说话。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下午,在校门口又见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马上站好,说:“老师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诵读中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过来,看着土豆就说:“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到兵兵读诗,心里很惊讶,从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诗》真是太棒了。我就问他:“你看到土豆,是怎么想到《七步诗》的?”他说土豆,煮豆,都有一个豆字。看到大风他会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节前一天,我问同学们明天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清明节,一说清明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到孩子们能由节日想到古诗,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看来诵读对孩子们的影响挺大的。
在诵读中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兴趣提高了。一次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预习《阳光》,同学们一下就读出来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像,金,野这几个字都还没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看看《格林童话》,就认识了。”“是在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还认识好多字呢!”我故作惊讶的感叹道:原来读书有认识生字的好处呀!这是孩子们又接上了:读书还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认识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游玩没去过的地方呢!我趁热打铁,既然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的孩子们真的迷上了读书,每天午饭、晚饭后总能看到他们痴迷在书中的身影。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孩子不仅变得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性格也开朗了,在学习上奋发向上、在做事中互帮互学,为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从中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我发现经常读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我结合自己诵读国学经典的亲身体验,想给在座的各位说和孩子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吧,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在诵读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暂,唐朝的繁荣,宋元文化的灿烂,明清文化的鲜明特点,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成长的快乐。
开 题 报 告
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 詹金华
2015年10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下,我们申报的《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农村高中生文明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经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并报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审查批准,被确定为2015年度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为《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农村高中生文明素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AJKT2015-27;批准文号为:安庆市教育体育局 教研[2015]340号。我受课题组的委托,代表课题组向大家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结晶。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人们又重新开始了对国学经典教育的关注。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将国学经典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不仅是“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人格修为、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小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修养缺失,诚信缺失,感恩缺失,理想缺失,追求缺失,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部分文明素养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文明习惯较差。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行为习惯差,语言文明方面也做得很不够。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和成功与否。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
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探索一些校本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恒久的,构建了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的作品。经典学习不是复古,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文化趣味或思想方式,也不是限制个人心智发展的空间,因而,经典学习的目标指向在“趣”(趣味、乐趣),在力(欣赏力、2 审美力),在思(思考力、判断力),在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它的直接目标在三个方面: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营造优秀文化氛围,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尊师长、爱同学的情感;
3.全面提升师生文化素养,深入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二)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文明素养(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国学经典的渗透,让师生耳濡目染于古人的品德和智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灵、端正品行、提升素养。国学经典的渗透以学生的领悟和兴趣为出发点,在良好的氛围中促使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
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为:
1、动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掘百年名校朴初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深入研究将近两千年历史和积淀的太湖禅宗文化、太湖民风民俗文化,着力研究融儒家文化和佛学文化为一体的朴风文化,从而厘定农村中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既不能过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宣传栏,教室文化墙、黑板报以及广播、电子屏 等,展示国学经典名言名句,营造浓郁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
2、研究国学经典对培养农村高中生文明素养的影响。(1)国学经典哪些内容可以提升农村高中生的文明素养。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选择适合农村高中生学习、诵读的著作、片段或经典语句,是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2)怎样利用国学经典提升农村高中生的文明素养。
国学经典,内涵深邃,见仁见智。国学经典体现的是传统思想和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如何在批判中吸收,把传统价值观和时代主流价值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提升农村高中生文明素养的目的,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今天的价值观来审视、吸收和利用。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学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儒道佛、文史哲和名家、名作的拓展、延伸,开设吟诵、古诗文鉴赏、书法国画鉴赏等课程。
4、研究农村中学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开展社区、家庭、老师、学生等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分析情况,寻找病灶,对症下药。
5、负责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深入研究孔孟、老庄、佛家高僧以及欧阳修、韩愈、柳宗元、曾国藩等历代圣贤大德的教育思想,并和毛泽东、赵朴初、傅雷等现当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并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想,从 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内涵、规律及特点,辩证施教,科学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全体高中学生,重点是2015级高一新生。
(二)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本课题,具体的操作措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个案调查法:通过收集相关典型个案,对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3、问卷调查法:从课题立项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统计及分析,完成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达到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问卷设计主要有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社区问卷调查等。
4、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浏览相关网页,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 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理论总结,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四、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文字寓意深刻蕴藉,其中能为学生喜爱、接受并吸收、领会的才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对国学经典的有效筛选,本身就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协作努力。有针对性地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既是课题研究的需要,也符合高中教育教学的实际。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作为传统儒学经典,言辞韵律性强,文字简易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和领会;其中所体现的人性观点和关乎中华优良传统的阐述,对高中生文明素养的提升更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还有《增广贤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佛学经典、唐诗宋词等等,咀嚼品味,浸润人生。总之,师生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感受国学经典的内蕴和传承,在“自立立他,德行天下”的氛围中提升文明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条件,而且以内在的精神和品质对师生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 示橱窗、宣传栏,教室文化墙、黑板报以及广播、电子屏等展示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比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空悔读书迟”“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蒿草之下还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堂上二老是**,何用灵山朝世尊”“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上善若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国学名言警句或者俗语,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学生发自兴趣的自主学习,比教师单向传授的效率更高。其次,要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清明节、教师节、五一劳 动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国学经典演讲、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比如诵读爱国诗篇,珍惜时光的文章和课文等;在平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组织经常性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通过国学的诵读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善美情愫。
(四)在课外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
1、实践调查:参观相关人文景点,感受榜样的力量。比如五千年文博园的“二十四孝群雕”,赵朴初文化公园等。
2、自主学习:根据我们学校的校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赵朴初先生的爱国爱教经历,探寻人间佛教思想在传统国学中的契合点。
3、专题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吟唱,书法比赛、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锻炼能力,实现知行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预计在2017年3月份完成。
(一)申报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
(二)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开题:2015年9月到2015年10月,阅读文献,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审视、分析研究的思路,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 2、2015年11月到2016年8月,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各种活动,开始具体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活动如下:(1)编写国学经典诵读读本;
(2)文明礼仪宣传活动:通过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宣传栏,教室文化墙、黑板报以及广播、电子屏等宣传渠道,以“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文明素养”为主题,宣传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意义和文明素养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各阶段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安排表,让活动深入人心。
(3)国学经典诵读、诵唱专题活动。
(4)“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文明素养”征文比赛。
(三)结题阶段(2016年9月-2017年3月)
1、撰写结题报告,编印材料汇编。
2、展示课题成果。
3、召开结题报告会。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
课题组组长:詹金华
课题组副组长:张云
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太松 陈春阳 吴洁红 查吕求
何洪霞 杨 升 段文革 程学红
汪剑东 章裕庆 王柳芽 余业新
吴 瑛 胡锦霞 张叶红 商德武
胡文芳 张 瑛 王岩松 杨友颂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
詹金华、张云二位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组织管理,负责召开相 关协调会议和人员分工,负责制定研究方案,负责开题和结题等相关工作,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具体分工如下:
(一)詹金华、张叶红、吴洁红、胡锦霞、王岩松:负责本课题的策划,动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掘百年名校朴初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研究将近两千年历史和积淀的太湖禅宗文化,着力研究融儒家文化和佛学文化为一体的朴风文化,从而厘定农村中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
(二)张云、程学红、商德武、胡文芳:负责研究国学经典对培养农村高中生文明素养的影响。
(三)王太松、何洪霞、吴瑛、汪剑东:负责研究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学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儒道佛、文史哲和名家、名作的拓展、延伸,开设吟诵、古诗文鉴赏、书法国画鉴赏等课程。
(四)杨升、王柳芽、章裕庆、张瑛、杨友颂:负责研究农村中学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开展社区、家庭、老师、学生等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分析情况,寻找病灶,对症下药。
(五)余业新、陈春阳、查吕求、段文革:负责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深入研究孔孟、老庄、佛家高僧以及欧阳修、韩愈、柳宗元、曾国藩等历代圣贤大德的教育思想,并和毛泽东、赵朴初、傅雷等现当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并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 内涵、规律及特点,辩证施教,科学育人。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教育论文、图片资料、学生文章、个案分析材料、数据展示等形式展现出来,供学生交流学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通过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中国学经典的体现、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等方式,将国学经典的传授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九、课题研究经费
本课题由学校自筹经费组织实施。
十、结束语
同志们,本课题顺利立项,我们是既感高兴,又深感压力巨大。高兴的是,争取一个市级课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课题能够顺利立项,充分表明我们学校在市、县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也表明国学经典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课题一旦启动,就意味着我们课题组的全体同志,将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和劳动,将要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同志们的日常工作很忙,能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令人钦佩,但作为组织者来说,总感不安;另一方面,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对国学经典知之不多,对课题的研究缺乏经验,课题能否顺利结题,还取决于大家的努力程度。不过,既然有幸搭上了快车,就 没有下高速的意思。我相信,只要我们我们齐心协力,加强学习,刻苦钻研,虚心求教,迎难而上,就没有征服不了的高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学生姓名:保密
学号:保密
学院班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X班
前言
调查报告问卷发放、搜集,以及后期的数据整理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均为我一个人完成。
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是为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学前班的家长,调查通过填写问卷表的形式展开。调查了目前幼儿园的性质,收费高低,孩子入园途径,上下学形式,家长为孩子上幼儿园的打算,孩子在幼儿园的花费情况,家长选择幼儿园的考虑,以及学前教育的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解决方法等。调查结果显示的基本现状是:学前教育普及率较低,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幼儿园数量少入园较难,幼儿园收费高缺乏有效约束。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为使我国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国又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说,规划未来几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一、调查设计,问卷及方法 / 12
1.问卷的编写
问卷是在老师提供的参考问卷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对部分问题进行删减后得到。问卷涵盖了幼儿园的性质,收费高低,孩子入园途径,上下学形式,家长为孩子上幼儿园的打算,孩子在幼儿园的花费情况,家长选择幼儿园的考虑,以及学前教育的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调查的对象是有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学前班的孩子的家长。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为寒假走亲访友期间让符合条件的家长填写,共计10份。其中1份来自成都市区(指孩子在成都市区的幼儿园上学),一份来时重庆市区,五份来自重庆市的黔江区,3份来自黔江区的马喇镇。可以说这几个地方从不同发达程度反应了学前教育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读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就读的幼儿园以民办居多,集体办次之,而在/ 12
此次统计中并未出现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主要原因是民办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多,教育部门主办的很少,且家长考虑到幼儿园与住宅的距离,通常以就近原则选择幼儿园。2.就读幼儿园规模:
从表二结果看出,幼儿园规模在300-400的占了50%,400以上与100以下各占10%,200-300占了30%,这主要与区域发达程度和区域人口密度有关。400以上以及300-400的一般是在大城市,该幼儿园周围有住宅小区,200-300的集中在区县城市,周围通常也有住宅区或者该幼儿园位于中心城区,而100以下的在乡镇地区。3.就读幼儿园类型: / 12
从表三可以看出,全日制呈压倒性优势,说明家长们还是非常在乎孩子,关心孩子,希望下午就把孩子接回家。这主要是,现在的孩子都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帮助照看,所以大多数家庭都选择早上送孩子上学,下午把孩子接回家。通常孩子中午会在学校度过并在学校午睡。
4.孩子入园方式: / 12
在表4中交纳了赞助费而入园达到了30%,熟人帮忙而入园只占10%,报名排队而入园占20%,正常办理入园占了40%。此图从侧面反映出适龄孩子入园难的状况。因为不到一半的孩子是通过简单的正常办理而入园的,高达30%的孩子是交纳了赞助费才入园的。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适龄 儿童太多,而周边幼儿园太少,这就造成了孩子入园难,幼儿园也就有了坐地起价的成本。这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赞助费也成了广大民众吐槽的名次。大家岁对此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5.孩子去幼儿园的方式:
从表5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清一色的全是家长接送孩子去幼儿园,这与当前社会趋势相吻合,乘坐校车的人数还较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前的家庭结构有关,很多有小孩子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孩子加上孩子的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通常是老人负责接送孩子。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对校车的不放心。6.送孩子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 / 12
从表6可以看出,家长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而选择送孩子去幼儿园。
说明家长们很理智,也与当今严酷的社会竞争相关。家长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能更多更好的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为他们创造一个优秀的起点,以便增加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优势。但同时我也了解到,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盲目性,因为一些家长以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去学习一些特长,有点揠苗助长的嫌疑。7.所在地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 12
从表7可以看出家长们对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普及程度的看法,六成的人认为普及一般,四成的人认为普及不够,没有人认为普及广泛。这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形势相吻合。也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些不足。究其原因,是国家投入不够,不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的数量,都与目前的适龄儿童人数产生冲突。所以家长们普遍认为普及程度不够。
8.您认为学前教育是否可有可无: / 12
从表8中可以看出,所有家长都认为学前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反映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在正式进入小学以前,可以学会一些基本的知识,可以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丰富孩子的阅历。而这些都与国家的重视和宣传是分不开的。9.孩子每月缴纳的各种费用:
表9反应的幼儿园消费水平主要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500元以下的月花费主要存在于乡镇地区,而500-700元每月主要存在于区县,700-1200元每月主要存在于省会城市这些比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
10.本地幼儿园收费标准是否合理: / 12
被调查的所有家长都认为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收费都偏高。造成这种窘态的原因可以用供求平衡关系来解释,即孩子需要去上幼儿园是“需”,而幼儿园是“供”,当供小于求,自然造成幼儿园费用偏高。所以家长们一致觉得收费偏高也就不足为奇了。11.家长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有40%的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对孩子的启蒙教/ 12
育,还有40%的家长认为学前教育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有20%的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这样的结果,主观原因是家长自己的意愿和背景所决定的,还有就是家长期望学前教育能够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带来什么好处。12.是否希望政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从表12可见,所有家长都希望能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这样能有效规范学前教育,既保证教学质量,又杜绝了入学难的现象,国家干涉之后,关于幼儿园的各种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不仅如此,还能给家长省下一比不少的钱,因为现在的学前教育比小学初中贵多了。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学前教育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学前教育普及率低,迄今为止只有40%的3—6岁幼儿能上幼儿园或学前班;/ 12
学前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大;城市学前教育差异化现象明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入园难的问题切实存在。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格局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1.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2.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
3.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国家应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4.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与现实需要的调研,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学前教育法案,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四、调研的感想
第一次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独自完成了对成报告的修改和完善工作。觉得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莫大的激励锻炼。在本次社会实践调研中,由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努力工作,对许多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且,让我懂得了一样东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学习与实践的的机会。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开了社会实践这一门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