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眼睛优秀作文550字

2025-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师的眼睛优秀作文550字(精选12篇)

老师的眼睛优秀作文550字 篇1

我的班主任黄老师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你们别看她总是戴着一副眼镜,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只要是在她的课堂上,任何人的小动作,都别想逃出她的眼睛。

有一次数学单元测试,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急得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眼睛一斜,瞟到同桌的试卷上,正准备偷袭一抬头碰到了黄老师严厉的目光,好象在说:要独立思考,不能不劳而获。我羞的涨红了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得出了答案,这时黄老师走到我跟前,微笑着望着我,好象在说:你真棒!

 

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吗? 篇2

【“望”:病例观察】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的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仔细观察一下,你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事先准备的牙膏外壳、药盒等各种长方体。

师:想一想,观察一个长方体时,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1:最少能看到1个面,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最多应该能看到4个面。(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支持)

生3:老师,我观察到了5个面。

师(感到疑惑):看到这么多?(想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身子和头是一点儿都不能动的,站直了。你俩上来重新观察一下,看看还是不是4个面、5个面?

生2和生3按照老师的方法上台演示。

生2:我把盒子这样放(边长较短的一面放在眼前)。我看到这个盒子的正面、上面、左面和右面,一共4个面。

生3:我把骰子(教师没想到这位男生随身带着这么小的玩意儿)放在眼睛下面,我可以看到它的上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一共5个面。

师(似有所悟):哦,我们在看比较小的物体时,要用一只眼睛观察,(教师让生2和生3遮住一只眼)现在,你看不到4个面、5个面了吧?

结果他们仍然回答说可以看到4个面、5个面。此时,教师彻底崩溃,无计可施了。只能强行灌输:那你们动脑子想一想,观察这些物体时,看到了上面还能看到下面吗?!(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能)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看到了左面还能看到右面吗?!(学生无言)观察物体时,看到了上面,就不能看到下面;看到了前面,就不能看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不能看到右面。所以,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时,最少能看到1个面,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轻声嘀咕:我明明看到了4个面,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

【“问”:病历记录】

我们都知道“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的理论,并对此深信不疑,因此没想到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出现了“异”见——看到了4个面甚至5个面时,才提醒教师也应该亲自看一看。课后,教师拿来学生那颗“惹事”的骰子观察,虽说看到5个面有点勉强,但用一只眼看到4个面却是千真万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理论错了吗?随后,我们进行了课堂回放,围绕这一问题记录了一些“病历”。

一是观察技术不够。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提示要“从一个点”进行观察,事实上,学生在观察较小的长方体物体时,确实能够看到4个面。因为当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时,这时左眼、右眼2个观测点的作用就被放大,而观察较大物体时,两只眼睛所在的2个观察点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执教教师想到了这一点,于是采用遮住一只眼的对策,让学生用“一个点”去观察,然而让教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学生还会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其实,用一只眼睛观察,依然难以精确成一个观测点,因为人的眼珠子会左右移动,于是观察的视点仍然可以左右变动,只是扫描的范围小于两只眼睛而已。当看物体左面时,眼珠子会下意识地左移,反之右移,这样观察,就可能会同时看到一个较小物体的左右面,物体越小,这样的反映就越明显。

那么,学生的眼珠子怎么就不能不动呢?其实,这还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有关。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知道,学生在面对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最多有几个面”时,为了“最多”,就会尽力去看“多”和“多”看,两只眼睛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力去看”——看左面时,左眼发力,看右面时,右眼用力。学生这种看的方法,眼珠子必定要左右移动,其结果等同于进行了先后2次观察。

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还知道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并没有真看到4个面,但由于在准备或出示物体时,学生已了解,或者在同学和老师的对答中知晓了各个面的特点,为了逞能,在观察时无意识地“感知”到自己“已看见”,但这其实是“潜意识”中看见的,比较模糊,于是也就糊里糊涂地成为“看到4个面”的支持者。

二是观察知识不够。实际上,数学中所说的观察物体不同于生活中所说的观察物体,它应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学习内容是“投影与视图”范畴之内的,在中小学阶段所呈现的视图,是平行光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光线是平行光线,不是像我们眼睛一样的点光源会产生扇形式的扫射过程,这样,就不会出现“长方体的厚度比两眼间的距离小可以同时看到4个面的情况”,在这样的观察条件下,“一次最多只能看见长方体的3个面”完全正确。然而,这些高深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人的眼光只能算是视线,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光线。当观察的物体宽度等于人的两眼距离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平行投影法;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人的两只眼睛可以合并为一个观察点,但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虽然也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但是人的两只眼睛却被划分为了两个观察点。【“切”:病理诊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部分对这一知识是这样表述的:“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从这句话可知,观察物体时,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也就是要确定合适的“观测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为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看到三个面。”随后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反复进行观察,充分体会,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在这里,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知晓“一个长方体最多同时看到3个面”这一知识点。那么教学中如何尽量避免“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尴尬,让学生较为科学地把握这一知识呢?我们认为,目前只能用“眼睛”下功夫、用“投影”做渗透,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对策。endprint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教师提供这样的正面既定,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通过三次观察,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的物体,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如果没有,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视而不见。那么,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当物体(例如骰子)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另外,除了人的心理因素外,人的生理因素也会造成“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可见光,眼睛只能接受直线传播的光线;眼睛观察的时空也是有限的,眼睛有时难以做到精确分辨。其中,最后一点,也就是上述课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出现观察错误,有的甚至会给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特别在涉及科学范围的事实时,教师应该特别小心,最大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小学 214196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endprint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教师提供这样的正面既定,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通过三次观察,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的物体,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如果没有,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视而不见。那么,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当物体(例如骰子)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另外,除了人的心理因素外,人的生理因素也会造成“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可见光,眼睛只能接受直线传播的光线;眼睛观察的时空也是有限的,眼睛有时难以做到精确分辨。其中,最后一点,也就是上述课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出现观察错误,有的甚至会给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特别在涉及科学范围的事实时,教师应该特别小心,最大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小学 214196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endprint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教师提供这样的正面既定,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通过三次观察,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的物体,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如果没有,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视而不见。那么,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当物体(例如骰子)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另外,除了人的心理因素外,人的生理因素也会造成“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可见光,眼睛只能接受直线传播的光线;眼睛观察的时空也是有限的,眼睛有时难以做到精确分辨。其中,最后一点,也就是上述课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出现观察错误,有的甚至会给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特别在涉及科学范围的事实时,教师应该特别小心,最大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小学 214196

妈妈的眼睛作文550字 篇3

妈妈的眼睛 临泽县五三小学 四(1)班 安宇轩 我见过的眼睛不计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妈妈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妈妈的眼睛,是一双充满母爱的眼睛。五岁时,我不小心将两个膝盖撞了个大口子,流了很多血,我顿时哭了起来。妈妈见状,二话没说,跑过来给我用纸包住伤口,安慰我说:“没事,别哭,一会就不痛了。”此时妈妈的眼睛里,闪烁着那颗高尚的、充满母爱的心。 妈妈的眼睛,是一双严厉又温和的眼睛。每当我犯了错误时,妈妈就会严厉的批评我。当我处在深深的自责中时,妈妈那双眼睛又透出一种温和,像是在对我说:“没事,改正错误就行。” 妈妈的眼睛,是一双引领我走出心理难关的眼睛。当我和同学为一件小事而喋喋不休、满腔愤怒,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时,妈妈就会给我讲道理,叫我不要生气,要心胸宽广,不要斤斤计较。那双眼睛,就像是在把我从错误的逻辑中拉出来似的,让我度过一道道过不去的坎。 妈妈那双明月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仿佛在引领我一步步前进。遇到困难,那双眼睛帮我解难;遇到障碍,它帮我破除…… 啊,妈妈的眼睛,看着我一点点进步。妈妈,您真伟大。

本站()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第3篇

请睁亮你雪亮的眼睛作文550字 篇4

公共汽车站里的人可真多呀!你拥我挤,在站口处竖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用红色的油漆写着五个耀眼的大字——母子上车处,这可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怎么没有一对母子,只有四个堂堂男儿直直的、木然地站在那里,他们好像并没看到那块醒目的牌子,恰巧也就在离牌子不远的地方,站着一个抱着小孩的阿姨,这位阿姨用头巾包着头,时不时地把孩子往上掂一掂,可以看得出来她很吃力,还不时地用眼角看着那些人,她已经没有任何念头去那个位置排队了。她的胆子已经全被那些冷漠高大的.男人给融化了。她是多么无奈,多么懦弱,或许她心里只想着,等车来了,能上去就行了。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这样的行为是与我们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但是,这种不和谐的音符却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都知道,公共汽车上座位分两种颜色,蓝色的座椅我们都能去坐,而橙色的是给那些老、弱、病、残的特殊人群设计的,可是偏偏有人搞特殊,把自己明亮的眼睛用于做不文明的事,他们不关心弱势群体,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在公园这样的情景也很多,一条小路上明明有着请勿吐痰的标志,但有人故意去当“假文盲”,为解决自己的一时痛快,把路弄得肮脏不堪,破坏城市容貌,而且痰中有很多病毒,会使好多人得病。

有那么一双眼睛550字作文 篇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将军把枪对准了老牛,老牛并不畏惧,平静地抬起头,默默地看着将军。十分钟后,将军握枪的手无力地低垂了下去,将军那冷酷的眼睛,竟出现了在枪林弹雨中都没有过的惊恐和慌乱。

将军在那天的日记中写着:“从一头牛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帝的光芒。”

这头老牛在20多年前和将军有仇,他撞瞎了将军的眼睛,将军可是恨透了它。但这头牛毕竟是战俘,不能乱杀,所以将军千方百计地想处死它。先是用青草地来诱惑老牛走过地雷区域,炸死它,可它却读懂了骷髅标志,慢慢地走了回来,这让看守它的少校唏嘘不已。这个少校对老牛肃然起敬,这头老牛是个真正的士兵,不该让它因为人类的`战争而死去。

.这让将军非常恼怒,他又派大狼狗去看管老牛,可是两只动物却成了好朋友。将军气急了,杀了狗之后把枪对准老牛时,才出现了那一幕。

这是二战时德国入侵比利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百战沙场的将军怎么会在心理上败给一头公牛,这将军大概是在这头勇敢、镇静的公牛眼中看到了所谓的神的光芒,那是双神的眼睛,它包含了对世间的悲悯、惋惜,对人类的不满,那是一双可怜人类的眼睛。这世俗的丑恶和人类的贪婪,恐怕是当初创作人类的上帝不曾想到的。倘若上帝现在在俯看大地的凄凉,滚滚的战火时,那默默注视的眼神恐怕也是充满悲悯与失望的,那该是一双和老牛一样的眼睛,一样的心情,一样的心灵。

老师的亮眼睛 篇6

果然,下课时,老师向我一招手:“赵宣,过来一下。”我立即一阵脸红,到底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低头跟老师来到办公室,站在他面前。老师姓杨,中年人,脸方正,胡须浓密,最有特点的是他的一双亮眼睛,炯炯有神。奇怪的是,他今天怎么没有用那一双亮眼睛看我?只见他慢慢地坐下来,从抽屉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枝,点上火,悠然地吸起来。天哪,您跟我这小女生玩什么深沉啊!紧张死我了。一分钟以后,他慢条斯理地用浑厚的男中音发问了:“拍了一堂课的苍蝇,你可知道为什么没拍到吗?”我立即调动起大脑中所有的神经单元的记忆信息,企图瞬间从科学上予以解释,可一阵搜索,结果为零,只好茫然不应。过了一会儿,杨老师又说:“明天再告诉我吧!”

晚上到家,我连饭都顾不上吃,多方查找资料。第二天,我充满信心地站在杨老师面前:“苍蝇有一对明亮的大眼睛,视力特别好。它的眼睛由单眼和复眼组成。单眼仅能感光,复眼由4000多个相互间隔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是一个小型的视觉系统。复眼不仅能感光、分辨色素,还能观察物体的动静。物体的形状映射在它的眼里,位置稍有移动,它就能立即察觉,并瞬间作出反应……”我滔滔不绝地说着。杨老师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嘴角漾起笑意,最后,终于满意地说:“很好!”

我春风满面地走出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啊老师!苍蝇的眼睛算什么,您的亮眼睛才是真正的慧眼啊!

(指导教师:骆仁彬)

老师的眼睛作文400字 篇7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人——郑老师。见过她的人,都说她的眼睛美,如小河里的水一般明亮、清澈。

你们知道吗?郑老师黑葡萄般的眼睛不仅漂亮,而且还会说话呢?不信,我讲给你听。

这件事情要从一节课说起:我高高兴兴地来到作文班上课,看见很多同学都来了。我跑来跑去,看见他们在玩踢足球的游戏(在桌子上,用手操控)。我也加入到了那个队伍中。正在我们几个玩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停了下来,看了一下表,哇,已经10点14分了。我们像一个个救火队员一样快速冲进了教室,敲了敲门,就进去了。进去之后,我发现:老师的脸黑了下来,目光严厉地盯着我们。虽然老师没有发话,但老师的眼睛告诉我们:“你们怎么回事?”我们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老师开始严厉地说:“你们怎么一点儿时间观念都没有,玩到现在才回来,像话吗?你们是来上课的,不是来玩的,要玩就回家玩……”我们被说得面红耳赤。老师说完最后一个字时说:“这次每人罚5颗大拇指。”我们赶快交了上去。老师的目光终于和善起来,好像在说:“这次就原谅你们,下次不许这样了。”最后我们迅速地进入了课堂当中。

老师,请闭上一只眼睛看孩子 篇8

闭上一只眼睛看孩子,就是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清楚、太细致,孩子毕竟是个孩子,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会犯错误,在学习中会有一些这样那样或的小毛病。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要过于专注盯着他们这些小毛病不放。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散文,意思是作者远远地看到山上有一片茂密的枫林,密密匝匝。红似火焰,艳若晚霞,非常好看。但当他要好好欣赏这片枫林,走到跟前仔细一瞧时,竟发现每片枫叶都千疮百孔,有的如虫咬过,有的像被撕碎的布片,惨不忍睹,被风一吹,零落飘摇。还有的树桠光秃秃的,像被拔光了羽毛,一种失落油然而生。原来有些东西是不能近看、细看,只能远眺的,要细看。就看出无数的毛病了。

其实我们看孩子也是一样的,有些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并不是很严重、很碍眼,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它甚至是孩子成长阶段必有的一个个小插曲。但是,有些老师总是抓住不放,把它看得相当严重。比如有个别孩子很贪玩,调皮,课堂上坐不住,爱做些小动作,于是有的老师就断然给孩子下了“多动症”的结论,并要求家长带其到医院检查、医治。其实,我认为也许是某个老师课上得不生动,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即使孩子真的很长一段时间表现出这种情况。那也不要紧张,别忘了调皮可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顽皮?再者,孩子年龄那么小,刚入学才只有六七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再比如我教一年级广播操,就发现一个现象,有的孩子学得特别快,动作也舒展优美、协调;有少数孩子他们也很认真很努力。可就是做不好,甚至动作怪怪的很滑稽,我没有嘲笑他们,更没有批评他们,相反对这两种情况的孩子我都给予表扬与鼓励,因为我知道。人的协调性是有差异的,现在做不好只说明他现在的协调性差点,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各方面智力水平、协调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就会渐渐好转起来甚至会消失的。

有时学生出错的时候,也是教师出彩的时候,这时候需要教师的一份冷静,一份机智,一份宽容。记得有一次在上活动课的时候,有学生来报告:有四个学生偷偷躲在教学楼后面打架,其中还有个学生是个班干我听后非常生气,心想,怎么连这个班干也参与了呢?是不是他变坏了?不学好?要不要把他的家长喊来?不急,了解清楚再定夺;事后,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这个班干其实是被其他三位同学强行拉去的,他根本不愿意去打架。也知道打架是不对的,是学校班级的严厉制止的。偶尔的一个“事故”,如果我当时真的大发雷霆地对他来一番“思想教育”,或喊来他的家长,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孩子反而会反感,弄不好真的就“破罐破摔”怎么办?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偶尔的问题,先调查清楚再下结论,只要孩子的本质是好的,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抓住它大做文章的,要多看孩子的主流,闭上一只眼睛,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教学中出现很多,我认为这是我们老师在管理班级的问题上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作怪。有时候容不得孩子出错,在学习中容不得孩子身上的一点点瑕疵,试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也毛病层出不穷?还有的教师对于孩子在班级里偶尔偷拿别的孩子一块橡皮或什么的,老师就会给弦子扣上“小偷”的帽子,竟然还联想到“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了。还兴师动众的把家长叫来。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有的稍加引导,就会得到很好的改正。或者只要老师稍稍点拨一下,孩子就会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我们教师都不能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到完美无缺,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事事都要做好,不能出一点差错呢?睁大眼睛看孩子,缺点就会越看越多,我们的眼睛如果总是盯住这些错误,就无形中把这些错误放大,放大到连自己都无法忍受的地步,就扰乱了自己的平和心态。最终就是狠狠地批评孩子,冷漠孩子。而实际上是扭曲或疏远了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甚至会让走了不归之路。

老师的眼睛作文600字 篇9

我的老师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它变化多端,让我们支架不住,使我们不得不佩服。

有一次,上语文课时。由于,课文很枯燥,我盯了一下老师,只见老师讲得出神入化。我不由自主的想下课玩耍的的情景。正当我美滋滋地想得入神时。突然听到老师的声音停止了。猛的一抬头,老师那双火眼金睛,仿佛望眼欲穿,狠狠的盯着我,不时放出一道闪电。“霹雳”打得我魂飞魄散。吓得我面红耳赤,挥汗如雨。当我羞愧的低下头时,老师的眼睛又射出一道警告的光:“告诉我,不要开小差认真听讲。”我总算领教到了老师那双“无声胜有声”的眼睛。

老师在上课时严厉,在评改业时却一丝不苟。

有一次,我正认真的书写着老师布置的作业。突然,我把字写错了,不时感到扫兴极了。不禁喃喃自语到:“如果我把这个字改了,就会影响到这篇文章的书美观,不要改吧!反正老师评改那么多本子也不会在意的。”谁知,老师一丝不苟的评改着作业。与电脑唯一的差别就是:“电脑用电,她不用。”下课时,老师用她那双变化的眼睛带着温和的“阳光”,照耀着我。那一丝“阳光”仿佛带着一种特有的韵味。原来是告戒我:“其实学习不是在得分数,而是在得知识。”那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字,已刻在我的心上。

老师的眼睛作文300字 篇10

我曾注意过老师的眼睛, 那双眼睛显得十分和善。 每当我不爱讲话时, 因为那双和善的眼睛, 我会变得大胆。 我曾注意过老师的眼睛, 那双眼睛显得十分严厉。 每当我骄傲时, 因为那双严厉的眼睛, 我会变得谦虚。 我曾注意过老师的眼睛, 每当我考试不理想时, 因为那双抚爱的眼睛, 我会变得有力。 我曾注意过老师的眼睛, 那双眼睛显得十分欢欣。 每当我取得优秀的成绩时, 因为那双眼睛, 我会更加努力。 老师的眼睛, 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希望。

第4篇

老师的眼睛作文750字 篇11

老师的眼睛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六年二班 陈勃旭 即将毕业,就要离开我亲爱的林老师了,该送什么礼物给她作纪念呢? 要不送一只漂亮的手表吧,哦,她有手表;送她一束美丽的鲜花吧,不行,这个办法不新奇。我一定要送给老师一件别出心裁的礼物。 对了,我就自己做一张贺卡给老师吧!摊开卡纸,该画些什么呢?老师那星星般的眼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五年级上学期我在小区踢足球时,不小心右手骨折了。因为右手骨折了,所以只能当一回左撇子了。可是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管我多认真,写出来的字全是歪歪扭扭,丑得连自己都看不下去。林老师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鼓励我说:“勃旭,你能用左手写出这样的字,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用左手也未必能写这么好。”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心里一阵高兴,不由抬头看看她,正好碰上她那慈爱的目光,里面夹着许多鼓励和赞赏。我心里很感动。从此,写字时更认真、更耐心了。因为那段时间经常上医院复诊,落下一些课。林老师上课时,总是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时常请我回答问题,给我鼓励,并利用课外时间给我补缺漏。 课间,林老师叫我尽量不要到外面玩,以免手再发生意外。开始还好,过了几天,看到同学们全在操场上玩耍,我再也无法一个人呆在无聊的教室里了。我吊着右手飞奔到操场上和同学们一块儿追逐嬉闹。林老师看见了,急切地跑出来对我说:“勃旭,当心你的手,别再跑了。”说完便拉着我的手,走进教室和我谈天,同学们也拥过来一起谈笑风生,真开心。我抬起头望着林老师那温柔的目光,这时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把卡纸剪成一个心形,在上面画着:辽阔的天空中挂着两颗明亮的小星星。那两颗小星星就像老师的眼睛,照耀着我的心田,永远,永远------ 指导老师:林丽仙

第2篇

老师的眼睛作文450字 篇12

她有一双乌黑光亮的大眼睛,凝眸时如波澜不兴的黑海,流动时如飞走的星星。她平时扎着麻花辫,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

为什么说她的眼睛是火眼金睛呢?因为她那一双眼睛仿佛能看穿一切。

有一次,陆师引同学在上课看漫画书。不料,被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老师小慢步走向陆师引的位置,我想:妈呀,漫画书前面还有数学书,老师是怎么发现的啊!唉,算那个同学倒霉,发现了一定会被体罚的,比如:罚抄作业5遍、叫家长……没想到陆师引被“火眼金睛”发现后竟然还要逃跑,新来的同学果真不知道老师有绝招“小飞龙快跑”,“扑”的一声,老师一下子抓住了陆师引的衣服,将她抓了回来,按在桌上,动弹不得,老师的眼睛里冒着一团愤怒之火,好像立刻就要喷出来,最后老师真的忍不住了,破口大骂到:“犯了错还胆大妄为,你还想跑?明晚叫你家长到我办公室里来一趟。”在老师的严厉训斥下,陆师引缴枪投降了!

老师的眼睛,有时也是温柔的。

有一次,一位学生没带作业,老师恕她平日是个好学生,温柔地对她说:“第一次没带没关系,只要不是没做,但是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今天下午一定会带过来的。”老师那温柔的目光让那位同学更加自责了。

上一篇:高分子化工材料基础下一篇:踏上新征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