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共9篇)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 篇1

中方

有亲属 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

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 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生老病死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 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 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老

中方

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西方

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

如西方人用 B. 0. 代 替狐臭 Body Odor;用 C. C 代替癌症 cancer;V. D 代替性病 venereal disease;a slow learner 代替愚笨的学生(a stupid student);a special student 代 替 有 残 疾 的 学 生(a disable student);a 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 指 盲 学 生(a blind student);the handicapped 代替跛子(the crippled)等等。He doesn’t feel well(He is ill)死亡

中方

死亡是人们最不喜欢涉及的事情。亲戚

朋友去世后,人们在与死者关系亲近的人面前,不方便用“死 亡”一词直接提到死者。中国和西方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我们中国人往往用“安息”、“仙逝”、“夭折”、“长眠”、“作 古”、“永别”、“辞世”、“逝世”、“过世”、“走了”、“老了”、“不 在了”、“出远门了”、“没了”等说法来代替“死亡”一词。

在中国,丧葬和死亡密切相连是有诸多禁忌的,寿衣,寿材是带有委婉意义的词汇,用来代替人们不愿说出的词语,人们特意加“寿”字以破不祥。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

西方

pass away, go to another world, go to sleep forever, return to dust, be with God, expire, decease, perish, cut off

性,分泌以及排泄

中方

由于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性行为是充满邪恶让人羞耻的事,即使是正常的两性关系也是极其私密不便直说的,在公共场合谈及“性”很容易让人面红耳赤,感到难堪。平常说话人们在提到“性”时,常用“房事”“同床”等词语代替,至于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汉语中有“有外遇”“走野路”等代替说法。现代社会,人们通常用“发生关系”“做爱”指代性行为,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下体”“阴部”等代替。

西方

make love, in a state of nature

my friend, little sister, number three 分泌以及排泄

中方

分泌及排泄涉及到人的隐私部位又与性器官联系紧密,所以也被视为禁忌直 说的词语,而且这些行为本身有些污浊,实在不算是一件雅事,与人交谈中随便

提及此类词语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中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改称为解手、方便一下、去卫生间、去洗手间,这反映了人们鄙弃粗俗,崇尚文雅的心理除此之外,这类禁忌还包含妇女的月经。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用好朋友,特殊期,来事,见习等委婉方式表 示。

西方

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 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不过,小孩多半用 to pee.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如果看病医生常问 “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 ”而小孩多半用to make a poo poo go to the bathroom/restroom, powder her room 诅咒语(日常生活中禁忌使用,除非在骂人的时候使用)

中方

现代社会,人们在交流

时都提倡“文明,礼貌”,辱骂性词语在交际中是要完全禁止使用的,“笨蛋、懒蛋、混蛋、滚蛋、扯蛋、王八蛋、完蛋、捣蛋”这些都是咒骂人的话,在汉语中有些动物如鸡、狗、驴等也常常被用来咒骂人,现代社会用“鸡”指代女性是让人难以容忍的,很有可能会激怒对方。因“鸡” 与 “妓” 谐音,所以“鸡”被赋予了另一种 意义,用来指代从事不良职业的女性。此外,与和尚说话,不能说出“驴”字,因为“秃驴”是和尚最忌讳的字眼。

西方

shit, hell, damn, cunt, fuck(four-words)动物

中方

鸡是吉祥的动物(吉祥如意),狗含贬义(狗急跳墙,疯狗咬人)

西方

chicken is not brave,and afraid to do something,妓女,cock(男性生殖器)数字

中方

好事成双,“六”“禄”同音,六六大顺

四”和“七”,也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对“四”的避讳是因为它的读音与汉语中的“死”相似。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时都会尽量避过“四”。在台湾的医院里没有四号楼或四号病房;公共汽车没有四路;四月忌婚嫁的习俗这些都出于对“四”的禁忌。数字“七”因为和中国的丧葬习俗有关,也被列入忌讳的数字之列。在中国人死后每隔七天要做一次佛事,称为“作七”直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所以在有些场合,人们是要避过数字七,比如人们选择良辰吉日一般避过逢七的日子。

西方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耶稣正是由于犹大的出卖才被钉在十字架上,而

犹大正是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位客人,所以十三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西方,受最后的晚餐的影响,对十三个人同桌进餐有很大禁忌,常常有招之即 来的十四号宾客。所以座

位、房间、街道、车牌、楼层,房间等一般都不会出现 13 这个号码,重大活动都 不适宜在 13 日举行。如果“十三”号又逢星期五,那就更加不祥了,因为星期五 也是凶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都是星期五,因此 这一天被认为是罪恶之日,结婚、旅行、乔迁等都不适宜在这一天进行。

十三,星期五(凶日)

关于生理缺陷的语言禁忌汉语英语中都有。具有生理缺陷是人的一种不幸,没有人希望自己有无法改变的缺陷。如果直接跟他们谈论缺陷,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出于礼貌和尊重,有很多委婉的表达方式。人们当着跛腿的人不 说“瘸”,而说“腿脚不灵便”,“腿脚不好”。当着失聪的人不说聋,可以说“耳 朵背”,“耳朵不好使”。同理,身体的很多部位的缺陷人们都用“„„不好”来委 婉表达。“残废”在汉语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词,“废”是一个很让人伤心的字眼,人们对“废”字有很大的忌讳,现在用“残疾人”不用“残废人”。

隐私

中方

家丑不可外扬,团结,友好 西方

在中国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寒喧方式是问“你吃了么?”为了表示 关心,人们喜欢问一些诸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没?”、“有小孩没?”、“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等等,但在英美人看来却 是很无礼的。因为英美人强调独立的个性,他们认为这属于他们的 Privacy(隐私),是绝对不能让别人干涉的。在英语中有这样一种说 法:“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完全 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不要询问一个外国人有关年龄辈分、个人经 济、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话题。

私人财产,年龄,收入,婚姻,工作,住址,经历,信仰,健康

Mind your own business.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贫穷

西方

poor

needy, unserpriviliged,disadvantaged 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词语毫无疑问应当被禁止 使用。

如 nigger, niggruh, negro, boy.毫无疑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 篇2

关键词:语言禁忌,文化,语言交际

1. 引言

几十年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英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 (语音、语法、词义) 的讲解传授, 培养出不少只精通语法规则, 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的学生。当今, 我国的英语教学明确提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其意义十分重大。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 它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 而且包括语言运用, 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 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 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 但也不可否认,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 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同一个称呼、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 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英语学习者要灵活应变考虑目的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模式来制约自己固有的言语行为, 以使交际活动顺畅进行, 从而冲破各自文化的壁立, 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绚丽多彩的特性。这样, 交际双方就可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 达成相互间的谅解, 并加深相互沟通。

在一定的文化中, 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和语言系统中某些词汇表示出“回避”的行为, 人们不能或不敢随便谈及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汇, 于是, 语言中便出现了诸如此类的禁忌现象。

禁忌, 英语为“taboo”, 汉语方言也有称作塔布的。“taboo”一词源于南太平洋波里尼亚汤加岛的土语, 其含义是表示“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极端注意的”事。某些语言在这种文化语境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另一种文化语境里则是悖谬的。在交往中, 如果语言学习者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 轻者导致语用失误, 重者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2. 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语言词汇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各种语言中都有很大一部分词汇是所谓的culturally-loaded words, 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 所以语言禁忌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再者, 人们衡量禁忌的尺度也不大相同, 从而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下面从称谓方式、字词发音、词汇和话题禁忌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2.1 字词发音禁忌

许多字词的发音在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值得一提。美国一些建筑物不用13楼, 而许多中国人总是尽量避免使用“14”, 因为“14”的发音与“要死”的发音很相似。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当中国人吃梨的时候, 经常不能切开来吃。据说, 分梨吃, 就意味着“分离”, 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还有, 送别人尤其是送老年人礼物的时候, 绝不能送一座钟, 因为, “钟”在中国的发音体系中, 与“终”的发音完全相同, 所以“送钟”就意味着“送终”。

2.2 词汇禁忌

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词汇禁忌, 比如谈及“上厕所”, 英美人用go to the toilet;go to the men’s (ladie’s) room;wash one’s hands;powder her nose;freshen up等。中国人类似的委婉语则有“去1号”、“方便一下”、“解个手”或“解决问题”等。

在汉文化中, 人们通常认为涉及性、性器官和性行为的词语是不文明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都羞于使用这些词语。我国电影的“金鸡奖”, 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 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 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 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 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同汉语一样, 英语中凡是同性或性行为有关的, 或能引起性方面的联想的那些词汇, 都在讳忌之列。

表示病痛和死亡的词汇。生病和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 人们都不愿意得病或死去, 心理上总是想避而远之。“我今天不舒服。”其实是说“我生病了。”这在英汉语言中均可见到。表示“死”的委婉说法同样在英汉语言中有很多。例如在汉语中有“去世、逝世、驾崩、故去、亡故、牺牲、作古、谢世弃世、心脏停止跳动、寿终、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翘辫子”等。英语中也有depart, 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pass away, breathe one’s last,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go to better world, go to heaven, be with God, kick the bucket等。

2.3 称谓方式禁忌

一般来说, 美国人喜欢随意, 在称谓方式上也就没有什么过多的讲究。英国人则在称谓上有一些严格的规定, 特别是地位比较高的人, 一般要视关系而定称谓。然而,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用Mr.+姓或Mrs., Miss便可以了。汉语中的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的习俗。祖先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 在人际交往中, 不但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 而且在不十分熟识的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 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如今, 人们通常以“先生”、“同志”或“小姐”、“女士”相称。“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 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 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 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2.4 话题禁忌

在中国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寒喧方式是问“你吃了么?”为了表示关心, 人们喜欢问一些诸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没?”、“有小孩没?”、“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等, 但在英美人看来却是很无礼的。因为英美人强调独立的个性, 他们认为这属于他们的Privacy (隐私) , 是绝对不能让别人干涉的。英语中“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 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的说法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 不要询问一个外国人有关年龄辈分、个人经济、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话题。

3. 结语

以上讨论仅是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还包括非语言禁忌问题。在文化交际中, 具备较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一个交际者成功地进行交际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对一语学习者和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该注意语言、文化差异和禁忌, 不断拓展各种文化背景的知识面, 以适应发展的“全球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年.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3]孙德玉.随俗英语十八讲.旅游出版社, 1993年.

跨文化交际中的交往禁忌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禁忌;礼貌原则;求同存异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20-01

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并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灾难。同一个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国这表示OK,但在巴西,这是不文明的手势。在中国,我们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我们会跷起大拇指,意思是“真棒”。但是在伊朗,这个手势,这个动作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使用,不能伸大拇指来赞赏伊朗人。在我国一般摇头表示不赞同,但在尼泊尔正相反,摇头表示很高兴、很赞同,他一晃脑袋你就知道他很高兴。

在跨文化交往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文化误解。有些文化误解触及到他国的禁忌,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我们不妨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在我们国家,在主人敬茶时,客人应当用双手接茶表示尊敬。在与多数国家的外国友人的交往中,我们通常把这一点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在与中东国家的交往中,如果你双手接受主人递茶,会立刻引起主人的不快。为什么呢?这还要从穆斯林信奉的伊斯兰教说起。穆斯林一般都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特别是食物。因此,在穆斯林国家接受主人递茶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双手接,而是要用右手接。同样,如果穆斯林客人来到我国,在敬茶和递东西时,也千万注意不要上左手。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习俗差异使得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了解并且规避禁忌,避免矛盾的产生。

各国禁忌千差万别,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从内容上看,一般分为宗教禁忌、社交禁忌、风俗禁忌等类型,从形式上,又可以分为语言禁忌、行为禁忌、饮食禁忌、色彩禁忌、数字禁忌等类型。面对类型繁多、内容不一的禁忌,是否有一些可遵循的会话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规避禁忌、化解矛盾、友好往来呢?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指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格莱斯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包括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即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而尽量增加给别人的利益;2、慷慨准则,即尽量减小对别人的贬损,而加强对别人的赞扬;3、赞誉准则,即尽量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将其扩大化;4、谦虚准则,即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5、赞同准则,即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努力增加共识;6、同情准则,即尽量减小自己对别人的厌恶,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礼貌原则及其以下六条具体准则无疑为我们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往禁忌提供了具体的交往原则。事实上,在中国“礼貌原则”由来已久。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社会一向遵循“礼节”,即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只有遵守“礼”节,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1992年,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归纳了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表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表述听话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说话时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指说话者要出言高雅,文质彬彬,这往往被看做是懂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听话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力求使交际双方的谈话达到和谐一致的艺术效果;5、德、言、行准则:指说话者要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得到的益处。

理论上,中西方礼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交际双方是出于友好的交际目的,才会使用礼貌性言语及行为。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应当倡导尊重、宽容的礼貌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矛盾冲突。除礼貌原则之外,可以提供我们借鉴的还有“求同存异”原则。求同存异是我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孔子就曾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提出既不盲目地附和他人的意见,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思想,不要求他人与自己简单地同一或一致。“求同存异一直是我国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警世名言,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同。“求同存异”不仅是我国处理国内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遵循的交往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交际双方文化发生冲突,就需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避免触犯对方禁忌的同时,保持自身的尊严,做到不卑不亢、礼貌待人。

总而言之,交往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是很大的,风俗习惯是繁多的,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过程中,交往双方应对他国风俗文化禁忌有所了解,并在实际交往中尽量避免触犯这些文化禁忌,在相互尊重、避免冲突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往来。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 篇4

对外汉语教案 跨文化交际之非语言交际分类

分类(服饰,手势,面部表情,触摸,时间观念。。。。。。) -眼神 各个国家对于眼神的交流有着明显得不同。如,各国人的眼神对于讲课时的躲闪与直视,或者对于话题转 换的调节,与陌生人的目光接触等等。 -手势 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即使在同一民 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身势 点头,肩膀的动法,蹲坐等动作。而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部表情 不同的民族对于面部表情的表示也是不同的。亚洲人喜欢不形于色。即使同一个民族,男女的面部表情也 不一样。 -服饰 衣服有三种功能,舒适,保护遮羞和文化的展示。在现代社会,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 -触摸 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于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的文化有着 不同的规定, -时间观念 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 -对空间的使用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于拥挤的态度,位置的意义等。

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因素研究 篇5

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因素研究

一、前言 语言学家多拉在《语言教育: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了解和掌握一种民族文化决不是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在交际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无论学习者将深层文化特点如国民性情、时间取向、美丑定义背得如何熟练,如果不会在交际中自觉地使用,那么他的交际技能仍然是零.

作 者:刘慧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职业时空(上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年,卷(期):3(10)分类号:C912关键词:

绩效面谈中的语言禁忌 篇6

二忌指手划脚教训人。经理在绩效面谈中避免一味批评和教育,而忘记帮助员工改善绩效的初衷。

三忌做好好先生。经理在绩效面谈不要光谈员工好的方面,而忽略员工的不足,员工的不足如何改善才是面谈的重点。

四忌听不进下属的意见。经理在绩效面谈中要注意倾听员工的想法,很有可能经理在某些环节忽视了,导致信息不对称,听听员工怎么说,会对绩效面谈起到帮助作用。

五忌毫无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废话,

经理在绩效面谈要注意使用描述性语言,注意陈述事实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判断。

六忌反馈笼统模糊不知所云。经理在绩效面谈中使用的语言要具体精确,不要笼统地说员工不好,笼统的说法对经理本身来说是一个减分项。

七忌牵扯与工作无关的评价。经理在绩效面谈中要注意集中于员工的绩效表现,而不是牵涉员工的个性或者私事。

八忌只“泼冷水”。一次考核结果不好,不代表员工永远不行,经理在绩效面谈中注意使用积极性语言,而不要一味地泼冷水。

九忌无重点随意沟通。经理在绩效面谈中谈话应以员工的绩效表现的优点、缺点、改进措施为主线,不要随意乱说,毫无章法。

从文化差异浅谈英汉语言禁忌异同 篇7

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 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文化的所指极其广泛, 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属文化之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并不是可以涉及任何话题, 也不是可以随便地使用语言系统中的任何词汇。在一定的文化中, 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和语言系统中某些词汇表现出“回避”行为。人们不愿、不能或不敢随便谈论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汇。于是, 语言中便出现了诸如此类的禁忌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 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对英汉禁忌语异同的比较可见英汉文化的异同。

二、对比分析

1.英汉语言禁忌的相同点

(1) 神灵圣人名禁忌

除庄重严肃场合外, 英美人为避免触犯上帝与魔鬼撒旦, 一般要使用如 old gentleman in black, old harry, god of this world, his sable majesty等委婉说法, 如违反此禁忌会受到人们的责备与回避。在中国, 也有所谓国讳圣讳, 封建社会帝王名、圣人名必须避讳, 如孔子之名丘、老子之名耳、孟子之名轲、周公之名旦都要避讳。

(2) 生老病死的禁忌

人类对死亡的共识是“一种不幸、一种灾祸”, 英汉语在此方面颇多相似处。与汉语禁忌相似, 用英语直接谈论严重的疾病和死亡是一种忌讳, 如癌症 (cancer) , 常改用 “terminally ill”, 或“the big c”等委婉说法。

对于“死”, 中国民间有“说凶即凶, 说祸即祸”的禁忌, 为趋吉避凶, 汉语涉及“死亡”的委婉语多达200余种, 如:“牺牲、归天、撒手西去、玉碎、就义、呜呼、仙逝、作古、与世长辞”等;这种情形在英语也相似, 正如我们避免用“死”字, 英美人交际时也很少直截了当说he died, 他们可能会说:

He passed away. (他去世了。)

He fell asleep. (他长眠了。)

He breathed his last. (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He went to a better/another world. (他到极乐/另一个世界去了。)

He paid his debt to nature. (他向大自然还债了。)

His troubles are over now. (他的罪受完了。)

He went to heaven. (他去天堂了。)

He is with god. (他与上帝同在。)

同样, 对mortuary (殡仪馆) 和cemetery (公墓) 这样冷冰冰的词也常用funeral home 和memorial park来称呼, 听上去似乎多了点人间温情。

(3) 语音禁忌

中西方人们普遍认为某些与含有灾难意义的词具有相同发音的说法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于是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或听到类似的表达。例如, 在中国人们不会把钟作为礼物送给别人, 因为“送钟”和“送终”发音相同。英语中人们常用donkey代替ass, 因为ass 和arse发音相同, 它是一个很不雅的词。

2.英汉语言禁忌不同点

中英禁忌语相似处颇多, 但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也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称谓方式禁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是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虽然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 基本上不存在忌讳问题, 但也有一些严格的规则, 特别是对王室成员、地位很高的神职人员的称呼是马虎不得的。如果已经了解到对方是社会地位高的人, 譬如是doctor、professor、judge、governor等就得用其头衔加上姓或单用头衔称呼。

(2) 词汇禁忌

在涉及身体长相、体态方面的用词上英美人也大有讲究。他们一般不用ugly来形容长相和体态不佳的人。而用plain、ordinary来代之, 忌讳体态fat或skinny时, 用chubby、plump或slim、slender代之。在汉文化中, 我们常用“你最近胖了”、“发福了”来恭维某人身体健康, 但英语很少用fat来表示体态发胖。因为说英语的人特别是女士们, 对自己的体重和身体是很敏感的, 你若说她胖了, 她会很不高兴的。再者, 在英语国家, 人们对“old”一词态度敏感, 他们认为“老”就意味着“过时”, “不中用了”, 年龄大象征着衰退、没落、靠近死亡。所以他们崇尚年轻, 老人不叫“the old”而是“a senior citizen”。和西方人比起来, 中国人似乎赋予老龄更加肯定的联想, 认为“老”是智慧的象征, 有“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等赞誉之词。

(3) 数字禁忌

大家都知道数字4 、7 谐音的字“死”、“气”, 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使用这两个数字。在选电话号码时, 末尾是4 、7 的号码很少有人愿意选用;而6 、8 被认为是“顺”、“发”的数字, 则被人们看重, 末尾带6 、8 的电话号码曾一度被人们出高价抢购。“久”是9 的谐音, 所以自古以来上层统治者都希望国泰民安, 江山稳固, 以便久治天下。于是紫禁城门上便有九颗大门钉, 恰如所谓“九九归一”的说法。73和84同样也是禁忌数字, 因为传说孔子死于73岁, 而孟子死于84岁。由于《圣经》中载有第13 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英美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 因此在公寓旅店等高层建筑物上很难找到第13 层。

(4) 动物禁忌

在中国, 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和幸福的象征。通常与“寿”字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如“两面派”、“见风使舵”等。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的说法, 意思是说眼力和蝙蝠一样不济。

(5) 话题禁忌

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民族和讲英语的民族看待事物的观念大相径庭。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 ,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其意思说:一个人的家 (个人空间)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尤其是bedroom。而在中国并非如此。例如在北方的农村, 请客人“上炕”是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英美人办公桌上的东西都属于个人所有, 外人一般不能随便看, 即使一份报纸, 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才能借来看。在中国人眼里并不如此。有的人未经允许就欣赏外教的影集, 或看给学生作业上写的评语。对我们而言似乎是些平常之事, 而对西方人来说, 却被认为是对别人个人空间的侵犯。因此在与操英语的人谈话时, 谈及对方年龄、经济、收入、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方面涉及个人的生活和隐私方面的话题是不得体的, 除非非谈不可的情况 (如在宾馆、医院、拘留所) 。

参考文献

[1]CRYSTAL, D.Linguistics[M].Perguin Books Ltd, 1985.

[2]NEAMAN.J.S, C G SILVER.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Facts on File[M], Inc, 1983.

[3]SALZMANN Z.Language, Culture&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Westview Press, Inc, 1993.

[4]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asil lackwell, Inc, 1989.

[5]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跨文化交际之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篇8

关键词:《我的希腊婚礼》 文化 冲突 跨文化交流 融合 爱

一、引言

影片名叫《我的希腊婚礼》,从名字不难看出,这是一部爱情片,而且是一部爱情喜剧片。在好莱坞电影中,不乏大腕儿云集、制作精良、斥巨资打造的爱情片,但《我的希腊婚礼》出人意料地成了当年的票房黑马,是小成本制作的大胜利。笔者认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巧妙地向大家展现了两种文化如何在爱的基础上慢慢由差异冲突到完美融合的过程,从而使许多人产生了共鸣。影片中爱情、亲情故事的幽默、欢乐和温馨也是吸引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影片不仅包含浪漫的爱情,还有温暖的亲情;有典型的美国传统文化,也有欢乐的希腊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一开始当然会有不可避免的冲突与碰撞,但经过爱情和亲情的考验,两种不同的文化最终走向了融合。男女主角伊恩和土拉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从相识、相恋到结婚,这期间有甜蜜、幸福,也有无奈、妥协和付出。伊恩为了土拉,接受了希腊宗教的洗礼;加斯为了女儿的幸福,从一开始的坚决反对,到最后慢慢接受;伊恩的父母也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理解,到最后融入了那个大家族中;还有一直鼓励、支持土拉的妈妈,一直努力不放弃梦想的尼克,还记得伊恩接受洗礼是尼克对土拉说的那句“你当然值得!”家人彼此之间的爱尽显于影片之中。影片中,爱的体现无处不在,他们因为爱而试着为彼此去改变,也因为爱让他们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背景下,最终收获了各自的人生幸福。土拉终于结婚了,实现了她自己的梦想,嫁给了她爱的人,也终于完成了家人对她的期望。同时,伊恩的生活有趣了,而且伊恩的父母也不那么安静了,笑容更开怀了。加斯也了了他的心愿最终跟女儿做了邻居,没有让女儿离开他。尼克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伊恩和土拉对彼此深深的爱让他们俩冲破了重重阻碍,最终走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爱是能够跨越种族的,战胜冲突走向文化融合是必然的结局。

二、浅析片中美国和希腊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含义丰富的概念,在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有互相联系但也略有不同,而其基本意义则是人类各个族群社会各自具有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因此,表现某一族群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和生活的各种物质的(如建筑、文本等)和精神的(如仪节、理念等),那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文化承传的载体或渠道。(郑培凯,2006)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美国梦。美国梦处处渗透着个人主义,激励着美国人民前进。然而,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然而,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也造就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

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典型美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伊恩的家庭体现了典型的美国家庭文化,伊恩的父母拘谨、安静、小心翼翼,很符合美国现代社会的礼仪。家庭成员之间依然重视个人独立,对孩子除了基本的支持和教育,家长并不会给予过多的鼓励和关心。因为在美国,民主观念在大多数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孩子从小就需要学着去使用自己民主的权利,学着自己去选择。从伊恩的口中可以得知,他的生活从小到大都比较无趣,按照家族的愿望选择当律师,可最后因为实在没兴趣才又改行当教师。他只有两个堂兄弟,但也没有住在同一个州,所以根本就没有体会过大家庭里的那种热闹和温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圈子,就算是家人,也都有明确的自己的空间,并没有过多的交集。不是说伊恩的家人彼此之间没有爱或者亲情,只是跟土拉一家相比,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同,表达爱的方式也不同。

跟伊恩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拉一大家子,一个典型的希腊大家庭。也许在美国人看来,土拉一家过得太放纵、太嘈杂、太没规矩了。在希腊人中有放纵的人民,这到处都可以看到;但是要说希腊生活的规条是随着冲动自由放纵,恐未必确实,这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假希腊人”中,或者如此。用最恰当的词语来综括希腊的理想是“节制”“中庸”“秩序”“谐和”,这些都是希腊思想最特别的表现。(狄金森,2005)与美国文化中强调女性独立和女权主义相比,希腊文化中还有一点特别明显的差异,就是对妇人的观念。片中加斯多次强调男人比女人聪明,女人没必要接受太多教育,等等。希腊的生活观与近代生活观区别最大的地方莫过于希腊人所主张的妇人的地位。妇人唯一的训练就是怎样做母亲,只要她们能健康的生产,就算是在结婚以外的结合习俗上也可以承认的。就像加斯说的,希腊女子一辈子只有三件事:嫁希腊老公,生希腊小孩,煮饭给全家吃,做老妈子直到死。而美国女性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争取自己的各种权利,始终强调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影片中呈现的美国与希腊巨大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我们不能说那种文化好或不好,每种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和发展,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文化才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伊恩的家庭安静、谨慎,土拉的家庭活泼、欢乐,各有特点,一静一动,非常互补,所以结合起来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也让两个家庭都变得更加完美和幸福。

三、从冲突走向融合,跨文化交流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归纳,克拉克洪的定义(关于文化)有以下12条:1.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2.个人从群体那里活动获得的社会遗产;3.一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4.一种对行为的抽象;5.就人类学家而言,是一种关于一群人实际行为方式的理论;6. 一种汇集了学识的宝库;7.一组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标准化认识取向;8.习得的行为;9.一种对行为进行规范化调制的机制;10.一套调整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关系的技术;11.一种历史的积淀物;12.一种行为的地图、筛网或矩阵。不难看出,克拉克洪的定义实质上是对克鲁伯定义的一个拓展和具体解析。他们的文化观基本上是从历史、心理、行为、规范、结构、功能、符号等不同的视角对人类社会的知识、信仰、行为及其创造物所做的总体性描述性阐释。(《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方式,而每个个体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自己周围文化的影响。希腊是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国家,美国也是,两种文化碰在一起难免会有冲突,同时也会相互影响。文化碰撞是很有意思的,而且不同的文明之间总能惺惺相惜,所以走向融合是必然的结局。

文化差异融合在该影片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影片中很多细节都表明这两种文化正在逐步走向融合,土拉就是从这个禁锢的希腊家庭中勇敢走出去的,且获得了她想要的幸福;而伊恩为了土拉不惜改变自己的信仰,主动融入希腊文化;加斯也从排斥,拒绝到最后的慢慢接受;伊恩父母更是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到后来的和谐融入。可见,两种文化要融合,不能只靠一方的一味妥协退让,而是要靠双方积极努力沟通和配合。

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有各自的规范原则和价值观。各个社会群体、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价值系统,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跨文化交流中,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彼此尊重。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对于那些与自己文化习俗不相同的地方要有宽容的态度,消除民族偏见和打破文化定型。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互相尊重,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缓和矛盾、解决冲突的基本办法有:互相理解,互相适应,尽量去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隔膜,在存异中求同。平等对话型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进行方式。在这种类型中,双方了解彼此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对不同点能够相互理解,进行友好的交流,这是一种理想的跨文化交流形式。(关世杰,2006)

伊恩和土拉两家,都努力互相理解、互相适应彼此,慢慢地,大家都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并不能阻碍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不能阻碍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爱的产生。最后正如加斯所说“我们一样都是水果”,其实我们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也象征着两个家族以及两种文化的和谐相融。

四、结语

尽管影片说的是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碰撞,但其中爱的体现无处不在,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特别动人。简单的剧情,却让笔者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暖。伊恩与土拉冲破各种文化差异和冲突,最终收获了爱情;加斯除了表面的传统固执,笔者认为他最关心的还是女儿的幸福,从她为女儿准备的婚礼可以看出,他对土拉的爱真的非常深沉;尼克对家人的爱,也让笔者颇为感动。他们整个家族,时时刻刻都洋溢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尽管又吵又闹,但家人就是家人,他们会永远给予我们爱,无论何时何地。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文化,习惯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依然可以交流、结合,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179.

[2]周启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6.

[3]彭基相译,[英]狄金森著.希腊的生活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130.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5,314.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 篇9

口邱启明

提问是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形式。问得巧妙,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掌握交际的主动权,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一、限制式提问

这种提问划定了明确的范围,可以限制对方的回答,使对方作出的回答与你所期望的回答相吻合。

有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起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那匹马,可是邻居不但拒绝归还,还口口声声说那是自己的马。华盛顿立即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居说:

“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它的哪只眼是瞎的?”

“右眼。”邻居回答说。

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明亮照人。

“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

华盛顿把左手移开,马的左眼也光亮亮的。

“糟糕!我又错了。”邻居为自己辩护说。

“够了够了!”警察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属于你。华盛顿先生,我们把马牵回去吧!”

在这里,华盛顿巧妙地运用了限制式提问,迫使对方在“右眼”和“左眼”当中选择。但对方无论怎样选择,都会露出“马脚”,从而证明了马不是他的而是华盛顿的。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二、婉转式提问

这种提问委婉含蓄,既可以避免因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的场面,又可以使对方听了心情愉悦,不至于产生误解。

小王和小李是同班组的同事。小王被小李出类拔萃的才华、幽默风趣的话语、英俊潇洒的风度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他,但她不知道小李是否也爱她。于是,小王利用一次午休机会,试探性地问小李:“今天晚上,你有空陪我跳舞吗?”小李也被小王的聪颖、柔美、清秀所倾倒,答道:“有空,陪你跳舞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小王的试探非常巧妙,她不是显说,而是隐说,含而不露,不但让小李明白其用意,而且给小李以含蓄美的享受。小王的试探,即便被小李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三、启发式提问

这种提问常通过比喻和类比等方式,来启发对方思考某一问题并作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回答。

某中学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某班学生甲不以为然,常常在教室内外做些不文明的举动。班主任张老师在劝导说服该生时采用了类比提问策略。

老师:假如有甲乙两班进行拔河比赛,但是甲班有人不仅不同大家一起使劲,还使反劲,这种行为好不好?

学生:不好。

老师:再假如有甲乙两班开展劳动竞赛,而甲班有人耍滑头、偷懒,这种行为好不好?

学生:不好。

老师:现在,我们学校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有人却不以为然,经常做一些不文明举动,这种行为好不好?

学生:这……不好。张老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一定做一个讲文明的学生。

这里张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说教方法,而是运用类比式提问进行启发,使这位学生既没有产生抵触情绪,又主动承认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以后再也不做这种蠢事。

四、协商式提问

如果你要对方按照你的意图行事,就应该用商量的口气向对方提出。因为这样会使双方处于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反之,就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激起对方的反感。

在一个盛夏的上午,一群工人又热又累,在树荫下休息。这时,施工队长走过来对大家说:“伙计们,与其坐着出汗,还不如咬咬牙,早些干完,回去洗个澡,早些休息。大家说行不行?”大家接受了队长的建议,又继续干活去了。

队长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他用协商的口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既尊重了大家,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试想,如果队长用命令的语气、生硬的态度叫大家去干活,定会使大家不悦。

五、诱导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以问的形式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想要对方说出的话,然后接过话头,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之前在海军任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及在一个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秘密计划。罗斯福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你能保守秘密吗?”“当然。”朋友回答。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在这儿,罗斯福运用了诱导式提问,即先诱导对方听后要“保守秘密”,然后话锋一转,道出自己也要“保守秘密”。他的提问非常得体巧妙,既达到了拒绝的目的,又不伤害对方的情面。

六、攻击式提问

这种提问的目的是击败对手。它具有干练、明了、利己和击中对手要害等特点。在论辩中,有时运用攻击式提问要比运用其他方法更有力、有效。它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西方外交人士挑衅地对我国代表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我国代表义正辞严地回答:“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他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一句攻击式提问,使这位西方外交人士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欲辩不能,陷入不能自拔的窘境。

上一篇:事业单位办公室副主任(工勤)竞职演讲稿下一篇:影响患者平均住院日的问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