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通用8篇)
彰显农工风采
中国农工党 吉水中学 王 晖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梦想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梦想,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梦想,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回首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沧桑巨变,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将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精辟表达。这三句气势磅礴而富有诗意的概括,引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同时也给出了中国梦的内涵和答案。
中国农工民主党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奋斗,民主党派同样责无旁贷!”在这里,总书记准确地概括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民主党派工作的关系。当前全国上下都投入到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没有对金钱的贪欲,奉献,是一种品质;没有对享乐的奢求;奉献,是一种精神;没有对名利的追逐;奉献,是一种信念。”,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吉水中学援疆教师郭建平同志在5000公里之外的讲台上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方法传递着自己的责任和师德,诠释着中国农工党人的中国梦
2011年新年伊始,郭建平老师怀着对边疆和田人民的深情厚意,随着江西支教队从吉水县出发,带着吉安人民的嘱托与希望,来到了新疆和田这片热土,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一路上,和田广袤的大地、浩瀚的沙漠、充满生机的绿洲和淳朴善良的人民深深地吸引着他。但是,一到新疆和田,便品尝到了和田的沙尘暴,漫天黄土,遮云蔽日。他深刻体验了“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真实感受,见证了和田人民生活的处境。干燥的气候让人无法适应,再加上饮食习惯不同,口唇开裂、流鼻血、掉头发成了家常便饭。还有频繁的自然灾害地震和时差问题让他睡眠严重不足。对家乡父母的牵挂和对女儿复习迎接中考学习的担忧等。但是,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不惧困难,努力工作,恪尽职守,甘于奉献。面对困难,经受考验,得到了和田地区实验中学全校师生员工的赞誉。他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就好比是一颗红柳的种子,党把你撒在那里,就要在那里顽强的生长,就要为那里增添一份新绿。在支教工作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援疆”工作不仅要有激情和智慧,必须有责任和目标,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赢得起挑战、经得起考验。援疆教师代表的是革命老区形象,也代表我们农工党形象,唯有只争朝夕、努力工作,才无愧于边疆的百姓,无愧于党。他用奋斗和奉献,在“胡杨林”里播撒智慧和友谊的种子,用心血与汗水,在南疆和田谱写新时代的“出塞曲”。郭建平老师被分到和田地区实验中学担任高三数学教学、教研组长及班主任工作,来到和田的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上课前精心准备教案,做好课件,以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课堂上,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诙谐的语 言吸引学生,以通俗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抓住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感化学生,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进步。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他研究出“降低难度、调动兴趣、多加鼓励”的教学方法,逐渐使学生爱听、爱学、爱动脑。他认真研究高考,精心备课,悉心辅导。为缓解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压力,他为高三全体学生做了专题讲座,为他们送了一碗及时的“心灵鸡汤”。他还和其他几位援疆老师在全校实施“主题式”教研,以专题讲座、论坛、沙龙、示范课等形式传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学习成绩不仅有了明显的改观,学习兴趣更是大大提高。努力就有回报,因此,在2011年、2012年高考中,他所带的班级成绩显著,连续两届市文科状元都出自他所带的班级。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为了受援学校的长远发展,援疆期间,他知道援疆支教教师再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为和田留下永不流动的优秀教师队伍。郭建平老师说:“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最终的目的,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提高老师的教研教学水平,他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援疆教师和和田地区实验中学“青蓝工程”活动。郭老师和其他8位援疆教师一样,结对带徒弟,在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方面做好传帮带作用。
“青蓝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支教的“师傅”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徒弟听课积极,听完课后,师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8名老师分别在自己的学科中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组的教研工作,和其他老师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课、经验交流等方式,交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促进了当地教师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的转变。郭老师所带的两个青年教师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在市举行的说课和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援疆支教以来,他用心、用情、用爱,战胜了困难,实现了援疆支教教师的价值,用实际行动书写中国梦,农工情。
年轻党员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老党员和农工党领导们的言传身教。记得在一次农工党民主生活会上,吉水县农工党前总支委员主委胡和平说过这样一段话
“苦干磨练了我,实干成就了我;魅力激励了我,卓越坚定了我。我只是为吉水县的农工党的发展做了一点铺垫,看到我们的党员有所成,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梦想,比拿什么奖都高兴。如果再选择一次,我仍然会选择做一个农工党的基础干部,绝不后悔” 这就是农工党基层干部对中国梦。农工情的深情诠释
大家一定还记得那次百年难遇的冰雪,对于南方来说无疑是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令人们一时措手不及,难以应付„„
农工党吉水县总支,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基层组织,在灾害面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民主党派人士的光荣使命。
作为县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主委胡和平、江路庚、胡寿生、曾彪秀四位领导,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抗击冰雪灾害的日子里,他们每天冒着凛冽的冰雪寒风,与县领导一道深入受灾乡、村,察看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吉水,京九铁路、抚吉高速公路、105国道穿境而过,系省内重要交通要道途经地之一。由于抚吉高速公路封闭,大批车辆及旅客滞留,农工党吉水县总支急群众之所急,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县政府和县 直各单位采购的大批救灾物品的暂时存放成为问题,几位农工党主委当即与县城几所学校联系,腾出学校几间教室,给县政府各机关单位储备救灾物资,得到中共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县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农工党吉水总支主委江路庚主委同志。每天与广大农民打交道,他比一般人更多了一份对农民的了解,因此也更多一份对广大农民的热心。吉水县初中学生李俊宇因患恶性肿瘤截去一肢,县医保局先后按政策规定给予李俊宇补偿医药费近3万元。此次冰雪灾害正值春节来临,江主席想到了贫病中的李俊宇,立即带领科协同志一行,顶风冒雪再次来到 李俊宇家中,亲自送上慰问金1000元。李俊宇全家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再感谢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吉水电视台等媒体对此给予了专题报道。
由于正处岁末年初,省里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新补偿标准还未下来,群众患病又要救治,灾害来临、春节将至,群众医疗费用补偿怎么办?江主席与局领导研究后决定,特事特办,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立即通知全县各乡、镇农村医疗所,对于春节前后参保农民看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一律先按去年补偿标准及时直补兑付,并作好详细登记存档工作,一俟今年新标准出台后,再核补差额部分,一定要让受灾群众看病能够补偿到位,过好春节,绝不能因补偿标准未出台而延误参合农民看病,使受灾群众能够既安心又舒心地欢度新村佳节。
天寒地冻,考虑到抚吉高速公路滞留旅客的身体健康,县总支与县人民医院取得联系,由吉水县农工党总支主委、县医院副院长胡和平同志亲自带队,于元月28日在抚吉高速公路吉水收费站旁搭建临时救灾医疗站,24小时为滞留旅客开展义诊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半个月的时间,农工党吉水县医院支部共为因冰冻滞留旅客义诊266人次,免费发放感冒、退热等常见药品价值800多元。
农工党吉水县总支是一个团结而又特别能战斗的基层组织,对祖国、对人民、对农工党爱的深沉。长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吉水的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挥自身特长,致力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因为,奉献社会、帮助人民群众,是民主党派的职责,也是应尽的义务,更是民主党派的光荣使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前途是光明的,梦想是美好的,但是实现梦想的道路注定是艰辛的。踏实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捷径。
在这个“圆梦”的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惧风险,不畏干扰,走好路,走对路,走正路。以坚定的信念朝着“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民主党派能够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多党合作一定能够让“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乡土观念已经淡化。他们适应了城市生活,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却未进行户口的“农转非”,选择留在城市中寻找生活的方向,追寻生活的意义,同时在家乡享受农业户口的所有优待,我们将这部分人鉴定为“持学历农工”。
1 农民工城市化研究概述
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社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结构的调整方向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中国城市化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且这种低水平还包括统计中城镇常住人口中的1亿多农民工,这部分人严格说来还不是完全的城市人”。“伴随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的第二代,他们的生活被城市化了,但没有户籍,不能融入城市。因此,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回不到农村的农民工。”
2“持学历农工”概念界定
2.1“持学历农工”概念
“持学历农工”,指在中国二元户籍制度下,持农业户口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且拥有高等学历证书的人员。他们是农民工城市化和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现状下的特殊产物,是农民工与高学历人才的交集部分。“持学历农工”的特点一是持有高学历,二是户口在农村,享有农民的一切福利待遇,三是在城市工作,而且准备长时间在城市工作,并且基本享有城市市民待遇。
2.2“持学历农工”与非持学历农民工的关系
非持学历农民工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民工,“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持学历农工”与非持学历农民工的相同之处:一是户籍均在农村,享受国家政策给予农民的所有待遇,二是身在城市,三是从事非农业工作。不同之处:一是学历高低不同,“持学历农工”学历层次一般在大专及大专以上,而非持学历农民工学历一般在高中以下;二是在城市中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一般“持学历农工”在城市中属于灰领以上阶层,而非持学历农民工一般属于蓝领阶层;三是对乡土的感情,“持学历农工”对乡土感情淡薄,有时甚至几年不回一次农村,土地全部承包出去或者交与他人打理,非持学历农民工对乡土感情深厚,一般每年都要回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四是“持学历农工”一般均在城市定居,甚至在城市有车有房,而非持学历农民工一般在农村定居,到城市来只是权宜之计;五是“持学历农工”既享受国家给予农民所有的福利政策又享有城市居民的部分福利政策,而非持学历农民工一般只享有国际给予农民的相应的福利待遇政策。
3“持学历农工”的群体特征
由于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持学历农工”身上必然会呈现不同于非持学历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3.1“持学历农工”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特征和规模特征
“持学历农工”现象是随着我国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我国的成人教育经历了导入期、停滞期、发展期几个阶段,“持学历农工”现象也经历了这几个时期。导入期是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停滞期是1966年至1976年,发展期是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属于恢复期,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2002年,属于低速发展期,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属于快速发展期,2003年教育部改变了高校入学必须户口随迁的强制性要求,“持学历农工”数量大规模发展。
3.2“持学历农工”社会生活现状特征
“持学历农工”社会生活现状特主要体现在社会身份认同、城市认同、户籍身份的看法、城市生活感受、土地拥有情况、子女就读问题等六个方面。
社会身份认同方面,从“持学历农工”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城市市民,他们对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农民身份持不认同态度。城市认同方面,大多数“持学历农工”和普通市民均认为存在歧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二元户籍制度赋予农业户口居民的“农”民身份。户籍身份的看法方面,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相继有很多惠农政策出台,如农业税减免、种粮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农业户口就等于“分房子、分红利、高福利”,城市户口在制度改革面前黯然失色。许多城市户口的人甚至有了“跳农门”的想法,所以绝大多数“持学历农工”不愿意将户口迁移到城市。城市生活感受方面,“持学历农工”对于城市生活感受,他们普遍认为是幸福的。土地拥有情况方面,据调查显示,有52.87%的“持学历农工”家中拥有土地。子女就读问题方面,“人户分离”带来的最大不便是子女读书缴赞助费的问题,不过“持学历农工”表示,即使花点钱,也要让孩子进好一点的学校就读。
3.3“持学历农工”社会工作现状特征
“持学历农工”社会工作现状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工作态度情况、未来工作归属、享受社会保障情况、就业观等方面。
基本工作态度情况方面,是从“持学历农工”对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工作单位的个人满意情况来看的,据调查,“持学历农工”主要在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工作表,有超过八成的人对目前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单位表现出满意的态度。未来工作归属方面,他们认为,即使现在工作不满意,只要不是在农村,随时可以再择业,机会很多,城市才是他们发展的地方。享受社会保障情况方面,据调查,大多数人均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就业观方面,一方面他们希望能选择到与自己兴趣和专业知识匹配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只要能过得去即可。
4“持学历农工”生活工作现状特征所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
4.1“持学历农工”生活工作现状特征所反映出的问题
根据对“持学历农工”生活工作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在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1“持学历农工”现象是一种社会不公平。
“持学历农工”现象的存在是一种社会不公平,“持学历农工”既可以享受国家给予农民的一切的优待政策,包括土地(宅基地和耕地)、医疗、养老、退耕还林补助等,还可以享受城市市民的养老、医疗等待遇;“持学历农工”现象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公平感。
4.1.2“持学历农工”价值观的扭曲。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持学历农工,在面对户籍转变的情况下,却表现出价值观的扭曲。
4.1.3“持学历农工”家庭子女受教育出现不平等。
城市中“持学历农工”家庭的子女,由于户口不在所在地,被学校强制收取“赞助费”或“借读费”等不合理费用。这是“持学历农工”城市生活的重大困扰。
4.1.4 回乡建设意识淡薄。
“持学历农工”中大部分人留在城市中的目的是为了挣钱,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好。但是,他们没有发现回到家乡建设的大好机会。他们不愿意回乡,因为对于农村,他们根本不熟悉,更不愿意回到农村去。
4.2“持学历农工”生活工作现状特征所反映出问题的原因
4.2.1 政治因素:
国家户籍制度的建立,在一定时期内很好的限制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但在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响应中央号召构建新农村的第一要务。
4.2.2 经济因素: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的加速发展,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繁荣,是“持学历农工”留在城市中的另一因素。
4.2.3 社会因素:
由于旧村改造和城市化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利益,使得农业户口越来越受到关注。依附在农业户口上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经济待遇,让生活在城市的“持学历农工”们依旧保留农业户口。
4.2.4 文化因素:
在这个知识掌握命运的时代,农村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知识分子。
5 促进“持学历农工”合理流动和规范管理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引导和管理西安市“持学历农工”,西安市应当利用当前国家建设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将“持学历农工”完全市民化,或鼓励他们返乡工作,为建设新农村出一份力。
5.1 弱化户籍身份,变二元户籍制度为一元化户籍制度从长远来看,户籍制度改革事关重大,不可不为。
虽然户籍制度的大幅度改革暂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改革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有逐步改革甚至废除二元户籍制度的思想。其次,西安市可以进行城乡一元化的试点工作,关键要解决户籍改革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需要推行的措施是缩小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差距,尤其是要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5.2 建立管理制度,适时将“持学历农工”完全市民化
在改革过程中,要以居住和工作地为主,建立“持学历农工”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中主要要界定“持学历农工”的身份、完全市民化的条件以及转变方式、监督控制方式等等。
5.3 吸引“持学历农工”加入建设新农村的队伍
政府要对回乡建设、创业的“持学历农工”给予扶持。新农村建设其实是为城市减少就业压力。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机遇也会增加。
5.4 完善非本地户籍儿童接受教育的制度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因此要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教育部已经对《小学管理规程》进行修改,取消了学校可向非本地户籍学生收取借读费的规定。
5.5 大力宣传,从文化、心理方面引导“持学历农工”
通过社会舆论、媒体宣传,促使“持学历农工”在心理上认同农村生活,配合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城市化进程。
6 结论
要让“持学历农工”从城市不公平现象中消失,从长远来看,应当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甚至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户籍”,剥离附带在户口上的种种利益,才有可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摘要:“持学历农工”是指在中国二元户籍制度下,持农业户口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且拥有高等学历证书的人员。本文通过对持学历农工身份的界定和分析,提出现阶段在我国“持学历农工”现象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引导“持学历农工”合理流动和规范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持学历农工,户口,学历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8-300.
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批准并转发了农业部等6部门共同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划确定的培训目标为:2003~2005年和2006~2010年,分别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和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500万人和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和2亿多农民开展岗位培训。(北京师晓京)
山东农机服务出台便民措施
山东省农机办前不久出台了以下便民措施:
只要身体检查合格,即可申领农业机械驾驶证,年度审验时身体条件等诸方面符合要求,即可通过审验。
对农民个体或联户经营的农业机械,每年检验一次。
对申请补领农业机械行驶证、驾驶证的,48小时内办结补证手续。
暂住人员申请考领农业机械驾驶证的,由向其户籍所在地农机监理部门发函书面查询改为网上核对。
农业机械号牌号码,在当前号段内可由机主自主选择3次。
对未造成公共或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单方农机事故,当事人可自行处理;未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直接经济损失在500元以下的轻微事故,由当事人协商处理。(山东吕思光)
写诉状确有困难者可口头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前不久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原告本人不能书写起诉状,委托他人代写诉状又确有困难的,可以将自己的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相关证据等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起诉。
原告口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予以准确记录,将相关证据予以登记。人民法院应当将记录和登记的内容向原告当面宣读,原告认为无误后应当签名或按手印。(北京李东明)
收购4只锦鸡被判刑5年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而农业还是我国第一产业,下面是农工经济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论文1:浅析奇台县五马场乡发展带来的问题
“钱”:首先是农民收入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农民收入问题。
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多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次是乡镇财政问题。
我乡财政是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其初衷是为了调动乡政府理财的积极性。
然而由于财源不足、分成办法不当、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它至今并没有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不能履行农民提供需求的乡村道路、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责。
“钱”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政权建设,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粮”: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就在近几年粮食生产形势相对宽松的时候,粮食价格出现了多年的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粮食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农副产品不断增加,也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认为粮食安全永远也马虎不得。
“人”:人多是我国最大的特点。
当前的问题一是我乡人口基数大。
二是我乡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
三是农村的医疗保障滞后,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民对待生病的做法是一拖二挨,实在挨不过去才上医院诊疗。
四是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
应该说绝大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农村还有一些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和鳏寡孤独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五是由此缺乏社会保障,很多农民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观念不变,影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农村的超生现象仍然很普遍,很多人不生儿子不罢休,又引发了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的终止妊娠问题。
“地”:农村土地问题包括内部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和外部征占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切物质依附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乡土地跟着国家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确立了现行的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制度,这些新的矛盾才得以缓解,并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国家农业土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为了稳定这一基本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
《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在农村土地的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不明朗。
“权”:既有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也有农村基层政权的问题。
农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是见诸于我国的很多法律法规的。
但事实上农民由于处在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比如在经济方面被迫接受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克扣,对经济收益的分配不知情等;政治方面有农民的选举容易受党政组织、宗族,甚至社会黑恶势力的操纵而被变相剥夺等。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与经济组织的职能混淆不清问题。
按道理,村委委员会是农村村民的自治组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实际上还承担着改革前大队这样的经济组织的职能,管理着农村的集体资产,造成了农村政企不分和政经不分的问题,是加重农民负担和引发村级干部腐b问题的根源。
二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
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
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这是符合党的领导原则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有的村党组织在村委会工作中干预太多,使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难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拥有的权力难以得到具体落实。
而有少数的村民自治组织则把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甚至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发起挑战。
村“两委”的这些矛盾严重削弱着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三是薄弱的村级组织管理缺位与农村的宗族干政的矛盾。
由于改革开放后村一级组织对于村民只有索取,没有给予,缺乏维护村民利益和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而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失去了村级组织应有的凝聚力;同时由于接受县乡机构的经济盘剥,加上村级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半数以上村委会都存在着债务问题,导致了村级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宗族势力逐渐壮大,担负起维护本族村民利益的义务,争取了很多群众的支持,从而构成了对村级组织权力的挑战,严重的地方,宗族势力已经把持着村政,包括把持村委会选举、村里的资源支配权力。
由于村级组织战斗力的普遍薄弱,造成了村级组织管理的缺位,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赌博、建庙、抬迎菩萨在农村极为普遍,非法宗教和农村的恶势力趁虚介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令人堪忧。
论文2:基于加速城镇化下的农业转型问题
中国有多少农民能永久性放弃农业生产,又有多少进城打工者能真正成为城镇居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转型。
农业转型决定了人的城镇化未来征程怎么走,成为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农业生产不再是粗放经营,告别了传统模式并转变为现代模式,乡村人口才能被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真正地挤压出来,后顾无忧地进城居住、工作和生活。
如此,农业转型及其现代化需要根据人的城镇化要求和趋势调整发展策略,以应对乡村人口不断流出而带来的一系列农业问题。
一、农业转型之急: 解决谁来种田问题
在中国农民潮水般涌入城市之前,农业生产基本上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农户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且缺乏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时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①; 印度学者英格森对传统农业的解释更直白,认为传统农业以小型家庭农场为标志,不仅生产规模小,而且高度自给自足②。
传统农业是生产方式长期不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经济效率长期停滞的技术和产量不变的经济均衡状态。
之所以能保持长期稳定,关键在于传统农业遵循的是家庭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市场利润的逻辑,这与农民长期坚持的“以稳定可靠的方式满足最低限度的人的需要”的生存伦理是一致的①。
在传统农业里,劳动是农民拥有的相对充足的生产要素,为了维持生存,他们不得不做那些利润极低且消耗大量劳动的农活———采用“内卷化”或“自我剥削”方式以保持农业收入或粮食产量缓慢增长②。
传统农业由原始农业转变而来,使用人力加畜力相结合的劳动方式,精耕细作,伴随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毛泽东曾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并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③。
一年来,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按照区委区政府具体部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和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认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区农工委思想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学习创先争优每个阶段活动。制定了区农工委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组织了学习培训;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建立了学习实践活动园地;开展了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举行了党员干部恳谈会;通过组织召开领导班子及全体会议,并结合深化解放思想讨论形成的共识,认真研究讨论,聚焦提炼出本部门制约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问题;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查找了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了思想认识;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和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创先争优分析调查报告;组织了由本部门党员,乡、处对口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基层群众、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阶层人员参加的群众评议会。做到了思想发动充分、学习调研扎实、组
织领导得力、解放思想讨论深刻、聚焦提炼问题求实、民主生活会活跃、班子分析检查透彻、群众评议客观,同时发放调查问卷,测试群众满意度。并选派一名干部下基层包村入户,定期对各村居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等各个环节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管理
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村民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稳固发展,今年上半年,区农工委先后分两次深入农村、社区居委会,认真监督检查各村、居民主制度落实和村民自治机制落实情况。首先督导检查我区各村、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以及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实情况,对各项民主制度的客观性和时效性进行了认真梳理。其次是以入户查访和查看记录的方式,查看各村开展民主议政日和民主评议干部活动情况,对村民反映的村干部问题一一进行了梳理,对村民反映的个别情况与实际存在差异的,区农工委有关人员认真进行核实,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农村财务运作在保证彻底公开的基础上,对农村财务“三审一验”制度的管理和落实,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村务公开监督检查。四是每个季度末,对村务公开“难点村”进行重点督导,使其村务公开更加完善。对每个村报来的公开档案进行认真审
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前我区28个村、村转居公开率都达到100%,村民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
三、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今年上半年,按市农工委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要点,区农工委组织有关村居对各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梳理,对存在问题的要限期整改,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核实,情况属实、问题严重的要追究有关村居领导的责任。
四、抓好“难点村”治理回访工作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区主管领导的批示意见,区农工委制定了《桥东区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两个乡的意见和创先争优有关要求,在难点村派驻工作人员,明确了工作组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对难点村治理工作定期汇报,定期回访,定期验收,对预期不能改进的难点村主要领导通报批评,并加大整改力度,直到达标为止。
下半年工作思路
2012下半年,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工委的具体指导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开展好 “创先争优”活动。
(二)加强村务公开管理,搞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做好2011年下半年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四)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做好农业产业化有关日常工作。
(六)做好新民居的有关工作。
(七)继续做好一事一议的审批验收工作。
履 职 收 获
履职以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前总认为农工委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工作不会太多,而现在深深体会到以前认识的片面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业产业化、生态园区建设、新民居建设、土地流转工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村务公开的检查与督促整改工作、难点村转化与治理、农促会等各项工作让我感受到了工作的繁忙和充实。
履 职 建 议
一、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十条工作原则”和“八项操作程序”,以“五新一好”为目标,紧紧抓住村庄整治切入点,以“三绿一处理”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工作启动早,进展快,效果好,预期工作目标已全面完成。全县115个建设点(其中:省点79个,市县共建点36个),3354户,共投入资金5154万元,投工26.8万个。各建设点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将任务落实到户,逐步抓好落实。改水3354户,改厕3354户,改水、改厕率均达到100%。改路180公里,占计划任务100%。改房840户,占计划任务100%。改栏1200间,占计划任务100%。改沟完成138千米,占计划任务102%。各建设点改环境任务全面完成。新建户用沼气池1387只。大部分建设点“三绿”任务已完成,少部分已完成打穴,待季节到挖苗栽树。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96%,沼气、太阳能普及率不断提高。室内活动室(图书室)、户外休闲活动场所配套完善,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制定了新社区建设规划,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农民科技培训,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各建设点建有村务公开栏,并定期公开村务,接受群众监督。达到“面上做到位,亮点有品位”的基本要求,打造了一批亮点村庄。农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社会满意,群众满意。
二、农村清洁工程试点进展顺利
按照“一年试点、两年完善、三年铺开”的工作目标,采取镇村联动的办法,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着力抓好6个乡镇和部分村庄试点。全县已建成乡村可利用垃圾回收站(点)63个,乡镇环卫所(站)、垃圾中转站各19个,配置垃圾运输车20辆,洒水车2辆,大板车468部,垃圾池(箱)1983只,建成中小型垃圾填埋场191个(其中集镇中型填埋场16个),新建小型焚烧炉59只。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6个。全县成立集镇保洁队伍18支,聘请保洁员624人(含自然村)。各集镇普遍成立了城管队,有条件的建立了园林队。各集镇和试点村庄全面建立清洁工程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集镇做到了“五有”,即有机构、有队伍、有设施、有制度、有经费;试点村庄做到“六有”,即:户有垃圾桶、回收袋,村庄有垃圾箱或垃圾池,村外有焚烧炉或填埋场,有保洁员、保洁工具、卫生监督员,有制度,有经费保障。确定了三种处理模式,一种是偏远分散村点采取“两级焚烧”填埋模式;一种是相对集中又离集镇较远的自然村采取小型焚烧炉焚烧模式;一种是集镇周边自然村集中到集镇焚烧或填埋模式。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垃圾无害化处理各项制度和长效保洁运行机制。开展文明卫生集镇、卫生村、生态村和文明卫生户创评活动。
三、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
1、农业项目建设形势喜人
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立足引大项目,早引进、早开工、早投产,搞好安商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引进农业项目10个,其中亿元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1000万元项目4个,签约资金6.26亿元,实际进资3.1亿元。
2、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提高
湖北省的县级市宜都,位于长江中游、清江与长江交汇处,与地级城市宜昌隔江相望,地形上处于西部山区向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由长江沿岸向西部内陆,地貌依次为沿江平原、丘陵和山区, 其中,平原占8.8%,丘陵占79.5%,山区占11.7%(见图1)。当地居民以“七山一水两分田”来形容宜都的地势特征。2011年底,宜都全市常住人口39.4万人,非农人口11.5万人,中心城区总人口18万人。 官方统计的城镇化水平约在50% 左右1。
近二十年,宜都正面临由农业生产为主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呈现出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 产业类型由农业向工业转变;第二,城镇空间开始由均衡向沿江集中。宜都全市三次产业比重, 由2000年的17.4:52.2:30.6, 变化为2012年的10.2:61.7:28.1。其中,农业的比重下降了6.2%,工业的比重上升了9.5%,服务业比重微降2.5%,说明宜都的工业正处于迅速崛起的时期。在宜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平原地带的城镇,产业类型以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及化工产业为主,分别位于上游段与下游段;而丘陵与山区则仍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宜都的市域空间范围内,呈现出了两种明显的产业功能分区——沿江的工业发展地带与丘陵山区的农业发展地带。伴随着产业类型与空间分布的转变,在地农民也面临生活方式转变与居住地点的再次选择。
2传统农业时期的宜都村镇空间分布
传统农业时期的宜都,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类型。在这类山地丘陵为主的农业地区,缺少连续分布的大面积的耕地,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分散的、不规则的小地块形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农民的种植方式相对原始——用肩挑手搬的方式进行浇水和施用农家肥,起早贪黑的劳作才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因此,为了方便进行农业生产,宜都农民的住宅会紧邻自己耕作的土地;同时,传统社会下农作物的产量有限,单位耕地面积能够养活的人口较少。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宜都的传统农村呈现出了完全散居的村庄形态:在地块面积相对比较大的耕地旁边,会居住着3~5户人家,相互之间大多是亲戚关系;而多数情况下,小面积、低产量的耕地仅够一家人在此居住生活,于是就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局面(见图2)。
那个时期的宜都农民,过的是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少量的商品交换需求,则由当时的传统集镇承担。为了方便进行商品贸易,这些集镇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几乎都是沿着长江航运和古驿道进行分布。为了方便农民定期到集镇进行贸易, 每个集镇都有若干条道路通向周边村庄地区。由于当时农民的交通方式基本依赖步行,所以集镇的分布半径,需要满足农民当天往返的需求,于是形成了以下分布特点。
平原地区,集镇服务半径大约4公里,这样的距离可以保证大多数成年人步行1个小时左右到达, 往返3个小时,再加上商品交换3~4个小时,可以保证农民早上出发,下午就能回到家中。
在山区,因为土壤贫瘠,人口稀疏,商品需求落后于平原地区,所以集镇的数量更少,服务半径也更大,能够达到7公里左右。此时农民花费在道路上的时间就更长了,往返需要4个多小时,但是也可以保证农民早上出发,太阳落山之前返回家中 (见图3)。
于是,传统时期的宜都村镇空间,就处于这样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农村几乎完全散居;城镇的分布,按照地形不同,服务半径有所差别,但是同一地形下的城镇分布是相对均匀的。
3农业发展影响下的宜都村镇空间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植所需要的用工量2大幅下降。以宜都市最主要的三种农作物类型——柑橘、茶叶和玉米为例:在宜都,柑橘种植用工量为30个工 / 亩,茶叶种植的用工量为35个工 / 亩,玉米种植的用工量只有15个工 / 亩3。在宜都人均耕地1.0亩,农民户均耕地3.4亩4的情况下,每户家庭每年的用工量不足100个工, 只需要一个劳动力一年工作不到100天;或者3个劳动力,每人每年工作30多天即可。而且,随着化肥、 农药的推广以及农用机械的使用,务农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时期的那种高强度的劳作。换句话说,无论从时间安排还是劳动强度上,现在的农民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与自己的土地“捆绑”在一起了。 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日常活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当代宜都农民的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 出现了分离的可能。
伴随着宜都的农村经济从农业生产为主向农工相辅的转型,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小城镇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中心,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域(见图4)。山区以茶叶等种植加工为多, 而在东部沿江平原地区的城镇则聚集了大量的柑橘加工和销售的服务中心。随着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产业链延长,农产品的利润和农民的收入均得到提高。
农民富裕之后,开始购买摩托车、三轮车等机动车,逐渐出现了机动化交通取代步行交通的趋势 (见图5)。伴随农村路网硬化建设5,通过机动化的交通方式,使得农业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拉大。部分农民的居住地点与耕地的距离已经达到了5公里。他们表示,骑摩托车去劳作“没有感觉到任何不便”。收入的提高,以及机械化的交通方式,促使宜都农民频繁往来于县城和集镇, 获取各类服务(见表1)。生活便利性的需求已经取代了生产便利性的要求,成为他们选择居住地点的首要考虑因素,也是发生城镇化的主要动因之一。
尽管县城拥有最佳的生活便利性,而且宜都政府早在几年前就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并且给予了极低的获取城市户口的条件。但是根据宜都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到2010年的4年间,宜都县城的人口只增加了1191人,而且主要是外地人定居,宜都本地的农民进县城定居的非常少。通过实际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宜都农民进入县城定居的意愿并不强,他们普遍希望在农村地区定居(见表2、表3)。他们认为:“农村地区环境优美”, “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差”,“农村交通条件好, 住在农村也不耽误到城市获取服务”。
既然进城定居不是宜都农民的主流选择,那么我们就把视线转移到农村地区,看一下未来农村地区的居住空间形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事实上,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近些年来,宜都农村的居住空间已经在发生改变——高海拔地区的农民正在向低海拔地区搬迁,出现了自发沿公路集聚的苗头 (见图6)。沿公路选择居住点最主要的考虑是联系生活服务中心的便利。
宜都市政府曾有通过并村集聚的方式,改变农村散居状况的规划方案(这个方案与希望向县城集聚的设想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提出到2030年,将宜都现有的123个行政村村庄合并调整为100个,并规划500个小型居民点,平均每个行政村范围内有5个,每个居民点可以容纳300~500人定居,用来引导农民搬迁进入。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并没有得到当地农民更好的配合。事实上, 农民更希望定居点可以提供正规的卫生院、小学, 甚至初中的服务,相当于接近镇区的配套服务水平,这种小型居民点对他们而言同样是一次搬迁, 但在生活服务得到的回报有限。由于宜都曾经进行过几次撤并乡镇的调整,一些镇区或乡政府(镇级设施所在地)距离他们现有居住、生产地过远,而难以接受。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配合现有的镇区与乡政府所在地,再根据一个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几处大型农村集中居民点,能够容纳3000~5000人定居,辐射周边上万农民。这种居民点数量少,平均3~4个行政村才有一个,居民点之间相距较远。 建设形态上,不一定会像城市居住区那样住在楼房里,而是一种适度集聚的形态(见图7)。
根据意愿调查也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农民, 在居住地动迁意愿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老年人普遍选择保持散居,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已经定型,会按照既有的方式生活下去,几乎不考虑搬迁;中年人大部分愿意集聚,愿意获取更好的社会服务、安逸的生活环境,不愿意负担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青年人普遍愿意集聚,他们大部分愿意进入城镇生活,但生活成本的支付对于他们来说是选择合适居住地的主要因素,大型集中居民点对年轻人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见表4)。
总体上讲,尽管宜都农民普遍意愿是希望从当前散居的居住状态,转向有规模集聚的居住状态,但是由于每一家庭的农业生产类型、经济收入水平等等客观条件的不同,不同年龄段人群既定人生目标与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实现以生活改善为目标的“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合理和逐步适应的发展过程,也可能要持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有所见效。这个过程伴随着宜都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完成。任何主观上急于求成的决策都是不切实际之想,在实施的行动中容易遭遇更多的阻力。
4工业发展影响下的宜都村镇空间
宜都工业的发展,主要依托这一地区既有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长江流域的水利、航道资源, 特别是在近几年在经济上的贡献较高。宜都市沿江分布有红花套镇、高坝洲镇、陆城镇(县政府所在地)、姚家店镇、枝城镇、洋溪镇(后来合并进入枝城镇),共六个乡镇,区位条件决定了它们是制造业重点集中的区域。在传统农业时期,这六个乡镇的建设空间,是各自独立的,随着近几年宜都的工业发展,沿江的城镇,开始呈现出空间连绵发展的态势(见图8)。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整体上来看,宜都农民进城居住的积极性不高,但是近些年,特别是2010年之后,沿江各个城镇的建设面积,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有三个原因:第一,本地人口的影响——虽然整体上,宜都农民大多居住在农村地区, 但是毕竟有不少青年人,选择了离开村庄,到沿江地区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只是这部分人并不构成沿江地区新增人口的主力;第二,外来人口的影响—— 宜都市距离宜昌市仅一江之隔,在宜都市县城几公里之外,就是宜昌市的大型工业开发区,很多在宜昌打工的人选择居住生活在成本较低的宜都市;此外,宜都市本身工业实力较强,也能够吸引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部分外来人口成为沿江城镇新增常住人口的主力;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在宜都的工业类型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如化工、建材、大型机械制造等,企业占地面积大,但提供就业岗位不多;另一类是依托本地的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但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这类企业很多进入了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了宜都沿江地区城镇空间扩张的最主要原因,也使得宜都市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且工业用地占比也较高。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宜都市沿江地区的城镇空间,由传统时期的相对分散,呈现出当前连绵的发展态势。即使行政区划上面,沿江地区依然分别隶属于五个乡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 陆城镇、姚家店镇、枝城镇),但是各自在交通联系、 用地构成、主要职能方面已经实现了有机互补,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生态性保护与各类土地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得到细化。宜都市政府正在积极谋划行政区划的调整,试图合并乡镇,以便于政府管理层面上, 更加适应这种空间和功能上连绵的发展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种养殖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农业生产的延伸产业,是在本地的农业资源如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种植,鱼类、 家畜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专业经济合作社也由此形成;其二,农产品加工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本地劳动力的二产就业提供较多的岗位; 其三,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有着较强的关联性, 也存在季节性特征,在收获加工的季节用工量多, 而非收获季节则用工量少。如有一家外贸水果加工厂,平日用工仅有800人左右,而在秋天的生产季节则需用工2000多人。这也形成了其用工工人的兼业状况,平日做农业生产或其他事情,而在生产旺季被招入工厂做工。这一特征更适合于在县域内距离农业生产地联系便利的地区进行工厂的选址,使得县域空间内的经济活动与人的生产活动高度相关。
顺应工业的发展规律,宜都的城乡总体规划, 在沿江城镇的空间布局当中,打破了不同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其融合为一个整体,进行用地、 功能、交通等的有机组织,并积极配合市政府谋划行政区划的调整。同时,为了加强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本次规划特别强调要提供便捷的城乡交通系统,这是宜都市下一步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宜都特色的城镇化能够继续深化的前提 (见图9、图10)。
5总结
随着农业的变革,宜都市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丘陵山区,其空间形态将会从当前的散居状态走向大型集中居民点;随着工业的发展,宜都市的产业发展区和城镇建设将更多集中在沿江各个乡镇,形成连绵发展、有机组合的带状城镇空间。在产业结构上从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主导,城镇空间布局上从均衡分布走向沿江集聚,成为近些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宜都市域城镇化发展的两条主线,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其在产业链接、人的生产活动组织上又有着高度的关联性。这里联系工业与农业,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正是便捷的县域城乡交通体系,使得宜都的人口可以在市域范围内进行“自由的流动”, 而其作为“农民”或是“城镇居民”的身份在被淡化并难以分清。这种人口在市域范围内“流动的、弹性的”城镇化模式,并不体现在以被指定身份的 “农业—非农业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数据的提高上, 而是表现在人们所从事的就业方式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并以此形成宜都市践行新型城镇化的真实路径。宜都的城乡总体规划,则需要仔细辨别并适应这种模式,优化其空间组合,以便更好契合宜都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摘要: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规划,受到传统农业转型、工业发展选择、城镇生活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口及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流动与再组织,使得县域内村镇和产业的布局与规模发生转变,县域一体化的程度随之提高。湖北省宜都市(县级)当前正处于由农业生产为主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产业类型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变化,使得当地农民面临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间的再次选择:伴随农业的变革,在丘陵山区等主要农业生产区域,村镇空间将会由传统农业时期的散居状态,向大型集中居民点的方向转变,这是农民自发选择的结果,但是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伴随工业的发展,宜都沿江的城镇,将会由传统农业时期的分散布局,走向集中连绵的布局,形成功能互补、用地有机组合、交通联系密切的沿江连绵城镇带,土地使用更为细化。宜都的人口,在市域范围内,可借助便利的城乡交通体系,以一种“流动的、弹性的”就业-生活方式进行着他们的城镇化,力求逐步实现生活状况的改善。县域空间的规划布局需以此为导向进行组织和安排。
陈竺从一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到响当当的血液学专家,再到中科院当年最年轻的院士、民主党派领导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有着不同凡响的传奇经历。
直面医改困局
2007年6月29日,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在与中国科学院的同事话别谈及医改时,陈竺坦言:“这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确实压力很大,自己会慎重,慎重,再慎重。”
此时,媒体报道聚焦了陈竺的非党员身份和科学家从政问题,许多医学工作者也为陈竺捏了把汗。如何重整情况复杂的卫生部,怎样推动迫在眉睫的医改,这位新任部长一上任,就得直面这两个棘手问题。
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安锡培说,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最早就是陈竺提出的建议。“陈竺做过赤脚医生,对农村非常熟悉。”安锡培说,陈竺一直很推崇美国国立卫生院的模式,认为中国医改可以参考,这个模式可以理解为市场主导模式。
陈竺介绍,医改的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厦,其中有“四梁八柱”。“四梁”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而“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是卫生部医改的总体目标。
“中国医改如何定调,不是部长陈竺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但是作为卫生部门的一把手,能够把眼光首先盯在疾病控制与预防上,这充分显示了陈竺是一个非常懂行的卫生行政官员。卫生部需要这样的内行官员。”医改方案起草负责人之一的王虎峰教授对陈竺提出“对疾控预防要高度重视”的观点,表示极为赞同。事实上,早在30多年前当赤脚医生时,陈竺就有“未病先防”的观念。
2003年非典开始肆虐时,陈竺就敏锐地看到了它的危害性,随即组织科研人员对非典病毒进行研究。这年5月,国家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成立时,已对非典病毒有所了解的陈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并因此被任命为副组长。5月13日,非典肆虐正甚时,他奉命亲率12名专家,奔赴广州和香港。
当时的香港,人们对非典的不了解正在转变为社会恐慌。在与特区政府和医学界人士沟通后,很少面对媒体的陈竺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把非典可能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告知大众,以缓解社会紧张气氛。
在广东,陈竺戴着口罩,两天内访遍“重灾区”,先后考察了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等地的隔离病房。此行,他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了非典病源样本,使中科院得以在第一时间公布非典病源基因结构。钟南山院士这样评价陈竺:“他能根据事实分析政策,不是光看上头,能独立思考。另外,他很尊重学术界的老同志,能够听取意见。”
经历与非典的这场“战斗”后,陈竺对中国科技和卫生体制的落后有了更深切的感受。疫情平息后,他与21位院士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呼吁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之后,陈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发表意见和建议。他多次直陈,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陈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和科研活动。
起点是赤脚医生
1989 年7月3日,一架有五星红旗图案的中国民航飞机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升空,向着东方的天际飞去。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陈竺博士和他的妻子陈赛娟博士,肩并肩地坐着。陈竺向窗外望了望,依稀可见塞纳河的碧波和埃菲尔铁塔的雄姿。5年的留法生活、36年的人生印象像历史的画卷,一幅一幅地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1953年8月17日,陈竺在上海市徐汇区日晖一村出生。父亲陈家伦、母亲许曼音拥有医学博士学位。陈竺七八岁的时候,许曼音引导他学习小提琴,期望儿子长大后在音乐上有所建树。后来见他对画画有兴趣,就领他去拜师学素描,还经常给他买船模和各种书籍,培养他的各种能力。陈竺感兴趣的事,许曼音都尽可能地帮助他。此后,许曼音顺着孩子对科技方面的兴趣,促其成长。
1967年,陈竺进入上海市红星中学读初中,当时的教学秩序已十分混乱。1970年,陈竺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临行,父母特地让陈竺带上中学数理化课本,还不停地教他炒鸡蛋、煮饭等生活技能。
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陈竺辗转来到江西省赣南地区信丰县小江公社山香大队的老圳头生产队,开始了6年的知青生活。当地农民回忆说,每天收工后,陈竺总呆在家里,看父母寄来的医学书,常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起床,赶在出工前读英语。
当时身在千里之外的父亲陈家伦,每月用1元钱买1本英文版的《中国建设》寄给陈竺。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七八元钱,对于陈竺所在的那个偏僻乡村,1元钱的英文书着实轰动一时。每次一收到新杂志,陈竺就把有关医学的报道翻译出来寄给父亲查阅批改。父亲批阅后再寄给陈竺,每次寄回的文章都被圈圈点点,修改得十分详细。经过这样的6年“函授教育”,陈竺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和医学基础。
1973年,陈竺参加了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在当时江西省信丰县2000多名考生中,陈竺的成绩名列第二。然而,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陈竺还是落榜了,一度痛苦迷惘。
nlc202309040432
不久,陈竺调整过来了,继续努力学习、埋头生产。经过几年的医学知识积累,陈竺的医术已远远超过当地的很多“老江湖”。1974年,21岁的陈竺正式开始了他的“医学事业”———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从此,村民只要头疼发热,就会去找“陈医生”。
回顾在农村的岁月,陈竺说:农村生活加深了他对农民的感情。当时许多农村都很贫困,但农民却宽容大度地接纳了他们,分担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是农民养育了知识青年。同时,也让他切身体会到,“‘修地球’光靠热情是修不好的,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知识和文化”。
由于陈竺表现突出,1975年,横峰县人武部领导推荐他到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陈竺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毕业时各门功课全是优秀,被留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向更深的医学领域迈进,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医学文献。
科技伉俪在海外
1978年,陈竺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进修,进入的第一个病房便是血液病病房。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开始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王振义意外地发现陈竺只有中专学历,但写的病历十分仔细、准确,字迹工整。他对其他学生说:“你们以后也要这样写。”从此暗中观察这个年轻人……
这一年10月,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爱才心切的王振义鼓励陈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陈竺没有上过大学,开始夜以继日地自学大学课程,最终在600多名考生中获得总分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好成绩。王振义坚持“用人不限资格,但择有才”的选才标准,承受了重大压力,破格录取了这位没有上过大学的研究生。
这一年,王振义只招收了两名学生,除了陈竺外,还有一名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陈赛娟院士。在王振义教授的指导下,陈竺学业进步很快,先后在《中华医学》英文版上发表了三篇有关血友病的论文,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不久,他就被接纳为国际血友病联盟的第一个中国会员。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法两门外语的优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选,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一年后,他开始在这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主修分子生物学。
陈竺在法国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在一次用法语应答的理论考试中,陈竺一鸣惊人,竟考了第一名。紧接着在第一年的考试中,陈竺以“白血病T 细胞受体基因的研究”的论文,再一次夺得全班第一。
1986 年1 月,陈竺的夫人陈赛娟“狠心”抛下不到两岁的儿子,也来到陈竺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她接手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一个高深的细胞遗传学课题,攻了整整半年,未见一丝成功的曙光。陈竺来助战,几个月后依然因技术原因陷于困境。那段时间,熟悉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陈的”。
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大有进展的时候,导师却让陈赛娟把它交给一位新来的、自命不凡的美国人。但陈竺夫妇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了又一轮“地下工作”。半年后,美国人一无所获,而陈竺夫妇合作发表了六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被法国同行称誉的“突破性成果”。这一成果找到了染色体断裂的确切位置,并提出了新的断裂点集中区域的概念,之后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纳……
1989年,陈竺夫妇决定回国。听到这个消息,老师们劝他们:“留下来,你们会有灿烂的前程;回国,你们将一无所有。”陈竺笑了笑,说:“之所以回国,不是因为我不爱法国,而是因为我更爱中国。”他在自己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工整地写下:献给我的祖国。
“贫瘠”土地上开花结果
归国创业之艰苦超出了陈竺夫妇的想象。当时,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的王振义只是一个“皮包所长”,工作条件很艰苦。陈竺要建血液研究室更是缺人、缺设备,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他们回国时小心翼翼带回的试剂也没有零下80度的低温冰箱来存放。一个星期后,因寄放在上海二医大基础部的低温冰箱发生故障,这些价值几万法郎的试剂竟全部报废了!陈赛娟后来说:“那真是哭也哭不出来。”一开始做实验,由于没有相关设备,他们要到外边的实验室去“借做”;没有交通工具,陈竺就骑着自行车,把那些贵重娇气的标本、试剂、试管及实验材料轻轻地放在车筐里,四处奔走。
他们小小实验室的灯光常常闪亮到黎明。学校和医院也各尽所能,在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医院在房源极困难的情况下,腾出两间屋子给他们作实验室。“试剂泡汤事件”之后,院方特批给实验室一台低温冰箱;人员要谁给谁,全力支持。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陈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迅速展开。
当陈竺得知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庭栋教授等用砒霜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时间长短不一的完全缓解的消息后,便开始与哈尔滨同行的合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癌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中。一年多后,陈竺带领的研究小组与哈尔滨小组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血液》上发表论文,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发挥作用的。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个古老的药物,正式步入了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
199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增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竺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这年,他只有42岁,是当时中国医学界获得中科院院士称号最年轻的科学家。
随后几年间,陈竺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青年学者。拥有中国、美国、法国科学院三个院士头衔的陈竺,在学术界的声望可见一斑。他所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2000年10月,陈竺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分管国际合作局和生物技术局。中科院强调生命科学要在应用中体现,陈竺为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比如,他曾推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建立,推动天津生物能源基地的建设,推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作建立生命科学院。尽管工作更加繁忙,但他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止。
nlc202309040432
从学者到政要的链接
有人说,王振义教授是陈竺和陈赛娟的“月下老人”,是他牵出了一条长长的红线,让他们牵手在一起。王振义这样解释:“不能这么说。1978年我招研究生时,的确只招了他们俩,但这仅仅是外因,内因还是他们真心相爱,强扭的瓜不会甜。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
当年,陈竺和陈赛娟在一起上研究生专业课,一起做实验,也许是应了一句老话:日久生情。同窗好友成就了一段美丽姻缘。1983年3月,知根知底的老同学终于把手牵到了一起。
有一年,陈竺被任命为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天,陈竺在实验时获得一个梦寐以求的数据结果,极度兴奋的他没有细加考虑,便马上向美国的合作者魏克斯曼教授通报了这些最新数据。
然而,随后的进一步核查,却发现这个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的。学术上一向精益求精、人格上力求完美的陈竺,顿时陷入了自责的深渊。他悄悄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准备离开身兼数职的领导岗位。就在这时,妻子陈赛娟对他说:“你要是辞职,就是错上加错,面对挫折你不应该丧失信心和勇气。”妻子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坚持了下去。这位风雨同舟的贤内助,以其杰出的贡献于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提名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且还是“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女职工”。
陈竺喜欢拉小提琴和画画,还写得一手好字,特别对中国旧体诗词情有独钟:2005年6月30日,陈竺得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等关于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论文被《科学》(Science)杂志接收的喜讯后,情不自禁,一首《水调歌头———贺捷》跃然纸上:昨读《细胞》作,今喜《科学》篇。问鼎尖端何难,豪气冲云天。将帅身先士卒,群英斩关夺隘,比翼本无间。慰我中华魂,创新倚天剑;2007年元月《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的消息,陈竺为此写下一首《水调歌头》:四代人,五载情,凝一笑。神农倘能再世,应悔尝百草……从其行文的昂扬豪迈,不难看出陈竺身上流淌着浪漫的理想主义激情。
为了科研,陈竺放弃了许多爱好。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也没有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别。他们夫妻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经常不一致,在家里也常常会发生争论。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有一阵子,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当然,这样的约法也是很难执行的”,陈竺笑着说。
陈竺担任卫生部长后,便对媒体表示:“我目前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
“当看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卫生部的责任有多重……我还想告诉大家,虽然面临种种挑战和问题,中国仍是今天世界上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陈竺认为,大力改善群众健康状况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2008年3月11日下午,陈竺列席全国人大会议散会后,在部长通道口被记者认出,惨遭“围攻”。在记者的包围中,他被推来推去,而他高声喊:“大家不要挤!我回答大家的问题,你们要保障健康,不能挤呀!”尽管听起来十分亲切,也不失“专业”招呼,而记者谁也不想错过这么一个采访机会,结果现场失控,一片混乱,有的记者掉了手机,有的人眼镜被踩坏……
从专业人士到卫生部部长,从技术研究人员到行政管理官员,连陈竺的父亲也认为儿子面临考验。但多年担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经历,无疑为陈竺积累了宝贵的宏观管理经验。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理由中,评价陈竺说:“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在嘉许里包含的是更多的期许!
上任后,陈竺即受到空前的挑战。先是接受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大规模应急医疗救治的考验,当时他及时组织国内著名专家赶赴四川指导救治,采取“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抢救重伤员,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重症伤员死亡率和残疾率;面对伤员众多、伤势严重的情况,卫生部协调组织专列、包机等,向21个省、区、市转运了一万余名较重伤员,创造了中外历史上非战时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壮举。在北京奥运期间医疗保障上,他提出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应急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兼顾涉奥和日常医疗保障工作,确保日常医疗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并不断加强兴奋剂监管和食品用餐安全管理,确保运动员患者在就医期间的用药和饮食安全,使国际社会满意,全中国人民满意。接着,他又作为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组长,全力以赴展开了患儿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各地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努力实现了筛查、诊断、治疗、宣传的全覆盖,积极应对了筛查救治高峰,有力保障了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2012年12月10日,陈竺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2013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党派的领导人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员,我将会努力带领农工党党员们,在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参政作用。”他同时表示,“让13亿中国人病有所医,人人都能健康地生活,依然是我最大的梦想。作为党派领导人要带领全党党员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真正起到一个参政党应发挥的作用,也是需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作为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我可以直接听到我党内部很多医卫界别专家提出的建议、批评,扩展自己的思维。而这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沟通与讨论,会对我履职有很多的促进。”
陈竺说,农工党作为以医药卫生界别为主的参政党,深知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民生的重要基础。经过几年改革,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在这样的形势下,农工党的参政议政工作依然离不开“医”与“药”,我们会继续努力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中医药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方面建言献策。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