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大学生创业园(精选8篇)
根据《昆明市五华区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园的示范效应,吸引、帮扶更多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在五华区创业,现将新一轮五华区大学生创业园项目申报入驻的事项公告如下:
一、创业园地点
五华区大学生创业园位于学府路690号——五华区金鼎科技园中小企业科技创业园5楼502号。
二、入园条件
(一)具有五华区户籍(含集体户籍)的国内外大学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及大学生村官(含大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具有成熟创业项目、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创业团队(个人或企业),均可申请入园;
(二)申请入园创业团队(个人或企业)的创业人员、法人代表或股东之一应为符合条件
(一)的大学生,并负责主要的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
(三)申请入园创业团队(个人或企业)须具备一定的创业项目启动资金和承担风险能力,在各类创业比赛中获奖或有突出
报名时间:2010年10月25日至11月30日;
报名地址:1.昆明市五华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五华区正义路五华坊17号307室),2.五华高新五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昆明市学府路690号金鼎综合业务楼三楼);
咨询电话:6277485,6277598,6244701; 联系人:李永胜 杨开林 蒲云霞 特此公告。
附件:昆明市五华区大学生创业园入园申请书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昆明市五华区云铜中学学生。学校所在地属昆明市普吉街道办事处, 位于昆明市西北部, 东面与红云街道办事处隔长虫山相望, 南面和西面与黑林铺街道办事处接壤, 北面与沙朗乡毗邻, 是五华区西北片区内唯一的一所公办中学, 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中学。学生家庭住址多位于云冶生活区、王家桥、羊仙坡、观音寺、吴家营等学校附近的社区。该区流动人口较多, 学校的生源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很大比例, 与城区其他中学相比, 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但与周边农村中学相比较, 学生素质又相对偏高。
2. 调查方法
本调查在全校范围内随机选取24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120名, 女生122人。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辅以随机访谈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环境进一步了解。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后, 形成数据库, 利用Excel软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42份, 收回问卷236份, 问卷回收率为97.52%, 其中, 有效问卷共219份, 问卷有效率为92.797%。
二、调查内容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参照国内家庭环境因素分类, 将家庭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环境, 比如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所有成员组成的家庭环境。硬环境包括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状况等。调查问卷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 年龄, 家庭住址, 是否独生子女, 是否单亲家庭, 是否外来务工子女, 学习成绩。二是父母基本情况, 包括文化程度, 主要从事的工作, 工作地点, 平时有空经常做的事情。三是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 包括家庭主要成员, 常住人口。四是亲子关系, 包括子女对与父母关系的总体评价。五是家庭经济条件与居住环境。六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主要针对父母对子女学习上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设问。
三、调查情况分析
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 且多为非独生子女家庭
(单位:人)
据了解, 该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 全校学生748多名学生中, 共有439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占总学生数的58.69%。接受问卷调查的219名学生中, 有108名为外来务工者子女, 占49.31%, 这些家庭中独生子女仅有17人, 而非独生子女占84.26%;属单亲家庭子女的共有15人, 占6.85%。
从户籍所在地来看,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多来自云南其他几个地州, 其中以曲靖和昭通居多, 属云南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61.11%。从全国范围来看, 调查对象中的外来务工子女多来自贵州、四川这两个云南周边省份。
2.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多为个体户
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的合理程度。从数据来看, 该校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 多集中在初中阶段。如果将父母情况分开看, 也不难发现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母亲人数要多于父亲, 其人数比为85:52, 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论是初中还是中专/高中阶段父亲的人数都要大于母亲,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父母相等。
就辅导孩子学习而言, 这样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很不利的。调查中, 认为父母对自己学习有很大帮助的有85人, 少量帮助的有88人, 而认为没有帮助的有40人, 起到反作用的有6人。在问及父母是否有能力和时间辅导自己学习时, 认为有时间有能力的占26.94%, 有时间没能力的占40.64%, 没时间有能力的占22.37%, 没时间没能力的占10.05%。从中可以看出, 一半以上的子女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但由于家长工作时间和个人文化程度的限制, 对自己学习的帮助程度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促进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父母职业中, 属于个体户的占绝大多数, 其中个体经营或从事临时工作的较多, 而在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等传统稳定性工作的父母极少, 服务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偏多。调查发现父母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职业期望, 在随机访谈中就发现不少学生对职业的看法受父母影响较深。有许多家庭经济收入可观的学生, 就打算初中毕业后随父母经商, 在他们看来经商能带来更多的收入, 用不着继续读书浪费时间, 这样的想法父母往往持赞成的态度。
(单位:人)
3. 子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总体上较亲密
从总体来看, 学生与父母关系较好, 与父母关系亲密和很亲密的占70%以上, 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与父母的关系不太好。这样融洽的亲子关系, 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具体而言, 非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与子女的亲密度要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在问及“父母是否会主动与你谈心”时, 表示“经常会”的有58人, 占调查者的26.48%;表示“偶尔会”的有126人, 占57.54%;而表示“从不会”的有35人, 占15.98%。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与非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分开来看, 情况如图4所示:
4. 家庭生活条件总体上较满意
家庭生活条件指家庭成员掌握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丰裕状况, 是指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经济基础, 它也制约着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家庭经济收入是制约生活条件好坏的关键性因素, 一般而言, 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为了维持生计长期奔波在外, 对子女的关心教育教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除了日常饮食、居住、服饰的支出外, 也能承担在家庭文化环境构建上较高的支出。研究表明, 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 孩子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
在调查中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有3.20%, 一般的占93.15%, 够温饱的占2.74%, 很难维持的占0.91%;学生的零花钱平均为每人每天4元, 总体上对家庭经济条件满意。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学生零花钱较多, 学生能根据个人所需买物品, 父母能经常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或辅导用书, 如果有需要的话还能给子女请家教辅导功课, 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另外, 调查发现,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所居住的房屋多为自家拥有, 学生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用来固定看书的桌椅, 日常生活中无需担心家庭经济收入来源, 在家里学习时父母也很少让其帮忙做家务。
5. 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民主权威型居多
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 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应。在调查中我们将教养方式分为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 结果显示:
(单位:人)
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民主权威型的居多, 占69.91%, 绝对权威型的父母占19.68%, 娇惯溺爱型的父母占6.02%, 忽视冷漠型的父母占4.39%。访谈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为民主权威型的子女反映, 父母平时虽然居于权威地位, 但也不缺乏民主, 他们觉得这样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成长;父母教养方式为绝对权威型的子女反映, 父母平时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缺少沟通, 对父母虽有怨言, 但不愿也不敢对父母抱怨, 家庭氛围很压抑;娇惯溺爱型家庭的子女反应自己在家里有求必应, 对父母的要求可以置若罔闻;忽视冷漠型家庭的子女谈话中反映, 父母平时多对自己不闻不问, 无论学习进步还是倒退, 做事正确与否都缺少表扬和批评。
6. 父母对子女的学历期望总体上集中在本科及以上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 总体上无论是外来务工家庭还是非外来务工家庭, 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较高, 希望子女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占72.60%, 而期望子女获得中专/高中学历的父母人数比期望获得初中和大专学历的父母人数之和还要多, 占16.44%。在访谈中也发现, 许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多表示, 父母期望自己初中毕业后能进入中专学校学习一门技术, 然后投身工作行列, 谈话学生也透露出高学历不等于好收入的看法。
四、对策
1. 家长要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因此加强学习很有必要。家长平时可选择收看一些知识性较强的电视节目, 增加家里的藏书量, 有空就翻阅各类书籍, 一方面让孩子潜移默化爱上阅读, 开始博览群书,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开阔了眼界, 弥补自己文化程度低的劣势, 这对子女还是家长都是受益匪浅的。
2. 家长要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子女合理的期望, 是子女学习的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个人观念、文化素质、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的影响下, 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往往也不太相同。理想中父母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期望自己的子女成绩优异, 取得较高的学历, 最终找到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但也应看到个体差异, 根据自己子女当前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能力特点, 给子女不同的定位, 这才是理智的选择。
3. 家长对子女的投入要注意将物质与精神投入相结合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满足子女正常的物质需求以外, 还要加强精神投入。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平时应多抽空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 兴趣爱好, 理想目标, 以及子女在新环境的学习生活适应情况。而独生子女家庭, 在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情况下, 子女缺少与之沟通交流的对象, 家长更要注意在这个关键时期加强精神投入, 以防子女性格缺陷。
4. 家长子女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轻松、愉快、民主的, 家长虽然是一家之主, 但重大事情也要尊重子女的意见, 尤其是子女自己的事情上最好让子女做决定, 父母提供参考意见便可。民主的同时坚持适当的权威, 不能完全对子女听之任之, 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子女, 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必须加以制止。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 婴儿就是一块白板, 他期待着由人类的经验来书写, 他们究竟能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完全取决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及父母和对他们有意义的人如何对他们。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何与子女交流沟通以及如何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父母今后应该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剑.未成年犯罪的家庭环境研究[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 (2) :79
[2]骆风.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研究, 2005 (6)
[3]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 2003 (1)
为支持中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励展博览集团在2014年年初,再次与北二外合作设立了著名的励展中国奖学金。这一奖学金计划旨在鼓励学生们从事会展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培养他们对展览业的热情。奖学金好比一座坚实的桥梁,让学生们走向世界领先的展览及会议活动主办机构——励展博览集团,踏上未来的事业生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所高校提名自己的学生,为奖金总额为13.5万元人民币的励展中国奖学金展开竞争。
颁奖仪式作为全天活动计划的一个环节,在北二外的会展实验厅举行。当天,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王国洪先生,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会长刘大可博士,以及众多学者、教授参加活动。
本次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北二外、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厦门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四川旅游学院、天津商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及内蒙古财经大学。一、二、三等奖学金的获奖者都是在所选的会展相关专业中有卓越表现的优秀学生。
颁奖仪式后,嘉宾们听取了来自励展和北二外演讲嘉宾进行的两场演讲。涵盖的主题包括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以及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
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王国洪先生在活动现场上表示:“励展大中华每年在国内最具活力和快速增长的11个行业举办超过50场展会,对于我们来说,为我们所在的社区提供了广泛支持,积极营造会展行业的面貌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投入巨资,具体方式就是设立励展中国奖学金。我们为这个奖学金计划拨出大量资金,因为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的会展教育和人才发展。”
[日期:2014-04-16] 来源: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一、五华区概况
五华区作为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商贸业发达,教育、科技等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总部聚集,金融机构众多,2006年至2009年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之首,2010年位列“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2011年再度位列“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之首。2012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全省第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2012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辖区总面积397.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万人,下辖护国、大观、华山、龙翔、丰宁、莲华、红云、黑林铺、普吉、西翥10个街道办事处,89个社区,并成立了昆明泛亚科技新区和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实我区人才队伍,2014年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4人。
二、招聘岗位名称、人数、专业及资格条件
(一)应聘人员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有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或技能条件;
5、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身体健康,符合体检标准;
6、具有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二)招聘岗位及条件
昆明市五华区2014年计划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4名,具体岗位和条件详见《昆明市五华区201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计划表》。
三、招聘范围、对象
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符合上述条件的各类高等院校全日制或国民教育本科及其以上应往届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即:1979年5月1日以后出生(部分岗位要求32周岁及以下的,即1982年5月1日以后出生;部分岗位要求30周岁及以下的,即1984年5月1日以后出生)。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不在本次公开招聘范围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
(一)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期限未满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
(二)受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
(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不能受理应聘的。
四、报名时间、地点、方式和所需的证件、材料
(一)报名方式、时间和材料准备
1、报名方式: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不接受网络报名。由报考人员携带相关资料到报名点报名。
2、报名时间:2014年4月26日—4月27日(两天)。
上午9:00—11:30;下午1:30—4:30。
3、报名地点: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人民中路192号美辰百货大厦对面)
4、报名及资格审查需提供的材料:
① 本人近期半寸免冠照片3张;
② 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2份;
③ 报考岗位所需的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2份;
④ 应届毕业生,因暂时无法提供毕业证(学位证),可提供《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原件及复印件2份报名,并签署书面保证书,保证在办理正式聘用手续前提供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到期无法提供的,取消聘用资格,因此产生的空缺可从本岗位合格分数线上的应聘人员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递补。
⑤ 国有单位职工应聘人员,还须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原件及复印件1份;
⑥ 招聘岗位要求的其他材料。如:职称证书、执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专业等级证书、工作经历证明等原件及复印件2份。
⑦ 《昆明市五华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表》(自行下载填写,A4纸打印一式二份)。
⑧ 本人签署的《诚信承诺书》(报名现场填报)。
以上证书(证件、证明)材料需出具原件和复印件,暂时无法提供原件的报考人,需向招聘单位签署书面保证书,保证在办理聘用手续前提供,未能按期提供的取消聘用资格。
(二)报名要求
报考人员应仔细阅读招聘公告和诚信承诺书,如实填写有关信息。
报考人员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名,逾期不再受理。每个报考人员限报招聘单位中的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填报到具体单位、岗位)。
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填写的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须真实准确,在招聘过程中如因电话号码变更,找不到考生,相应后果由本人承担。
(三)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由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专业、学科按照《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指导目录》设置。
每个招聘岗位拟聘人数与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不低于1:3的比例,达不到比例的相应递减招聘人数或取消该招聘岗位。
资格审查贯穿于招聘工作全过程,如在招聘过程中发现有违纪违规、材料不齐、提供虚假信息或应聘人员条件不符合招聘岗位条件要求等情况的,随时取消应聘资格。
(四)缴费
经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需缴纳考试费用,按照《滇发改费昆五证字(2011)第014072号》行政事业收费许可标准,对符合条件、报名参加考试的应聘人员,收取事业单位应聘人员资格考试费,缴费完成后视为报名成功:
1、笔试考试费50元/每人。
2、面试考试费50元/每人(进入面试阶段的考生交纳)。
五、考试的方法、科目、范围和时间、地点
考试包括笔试(闭卷考试)和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两部分。
(一)笔试
1、考试方式及范围
考试方式及范围详见《昆明市五华区201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计划表》
2、笔试时间:2014年5月24日上午9:00—11:003、笔试地点:以准考证上通知的地点为准。
4、领取准考证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详见考试公告,网址如下:
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http://rsj.km.gov.cn)
五华政务网(http:///)
5、笔试成绩将在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五华政务网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考生可向报考单位申请查分(须提供书面查分申请及有效身份证件)。
(二)面试
1、笔试结束后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每个岗位拟聘人数与进入面试人员1:3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人选。同一岗位应聘人员笔试成绩末位并列的,同时进入该环节。若进入面试人员自愿放弃面试资格,则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如因特殊情况出现低于上述比例或等额进入面试的,可正常进行面试,但应聘人员考试综合成绩须达到合格分数线方可进入考核、体检环节;
2、面试人员自愿放弃面试资格的,须于面试名单公示之日起3天内,向报考单位提交本人签名的书面申请,空缺名额按报考岗位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递补进入面试。
3、面试方式、内容详见《昆明市五华区201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计划表》
4、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公告通知。
(三)参加考试时注意事项
1、考生参加考试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按时参加考试。
2、考生参加考试前须仔细阅读考场纪律要求,并自觉遵守考场纪律。
3、参加笔试时,考生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考生超过笔试考试开始时间30分钟未到达考场参加考试的,视为自动放弃。
4、参加面试时,考生提前60分钟到达考点报到,在指定地点集中抽取面试顺序号,按照工作人员要求在相应候考室候考,考试结束后按照要求离开考点。
5、此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不委托任何培训机构进行考前培训和辅导。
六、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合格分数线、考核人选的确定
(一)笔试卷面总分100分,占考试综合成绩的50%;考试成绩将在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五华政务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
(二)面试(或实际操作能力测试)总分100分,占考试综合成绩的50%。
(三)考试综合成绩按百分制计算,考试综合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综合成绩合格分数线为60分。考试综合成绩将在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五华政务网公示5个工作日。
(四)公示期间,考生可向招聘单位申请查分,逾期不予受理。
(五)经公示无异议的,依据考试成绩,在合格分数线上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拟招聘人数1 :1的比例确定参加考核和体检人选。若出现考试综合成绩并列的,以面试成绩高的考生为参加考核和体检人选。
七、考核、体检
(一)考核由招聘单位及招聘主管单位具体负责组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应聘人员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和学习情况等。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确定为拟聘人员。
(二)体检工作由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单位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体检标准及项目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相关规定,有关费用由参加体检人员自理。
(三)在考核和体检阶段自愿放弃或考核、体检不合格人员,取消其拟聘用资格,并书面告知理由(考核、体检不合格人员),因此产生的空缺可从本岗位合格分数线上的应聘人员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递补。
八、聘用
(一)根据考核、体检情况确定拟聘人员,在本单位及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五华政务网公示7个工作日。
(二)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办理聘用手续,按照有关规定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拟聘用人员在办理聘用手续前,须提供由国家规定的学历认证部门出具的本人学历、学位证书认证材料。
九、招聘纪律
(一)招聘工作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监察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招聘单位的主管部门、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受理群众的举报,并按管理权限及时处理。
(二)应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应聘资格,两年内不得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考试,已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
1、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应聘资格的;
2、在考试、考核和体检过程中作弊的;
3、其他违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的行为。
(三)聘用单位负责人及招聘工作人员与应聘人员有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应回避。
十、其他事项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自动放弃,相应岗位由达到考核、体检条件的应聘人员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进行递补:
1、拟聘人员自愿放弃聘用的(提交本人亲笔签名的书面情况说明);
2、公示期满10个工作日内,联系不上拟聘人员本人的。
(二)未尽事宜按照《昆明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试行)》(昆政办〔2008〕80号)文件及相关规定执行。
十一、监督电话
昆明市五华区纪检监察部门:0871-63628562
昆明市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0871-66277515
附件:
1.昆明市五华区201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计划表
2.昆明市五华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表
昆明市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自 查 报 告
五华区沙朗民族实验学校现有学生1127名,教职工99名。学校于2011年完成改扩建工程,是一所具有白族特色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导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办学条件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学校
(一)学校设置与班额
学校所接收学生为原来的沙朗乡适龄儿童,有28个教学班,中学17个班,小学11个班。校园布局合理,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要求,校园文化丰富,围墙坚固、完整。学校占地总面积为59781平方米。
(二)学校校舍建设
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3744平方米,普通教室面积为5656平方米,生均面积都达到了标准,照明设施符合要求,地面硬化达到了防滑标准。学校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务后勤等办公用房基本符合学校办学标准。教师有固定集体办公室和专用办公桌椅。学校为有寄宿制学生,有475平方米的食堂。厕所蹲位有202个,有取暖设备,学生享用营养餐。
(三)学校设备设施和场地
学校配有图书室。图书室内,现存图书40000余册。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班班通”。学校网通网络运行正常,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以及办公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等。音美器材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体育器材室配有体育、教学等仪器器材设备。校园内体育器材设施完善。学校操场为400米环形跑道和体育设施,场地能满足学生一般活动。校舍门窗完好。
(四)学校教师与经费
1、教师队伍情况
学校教职工99人,专任教师89人,他们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有较强业务素质和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全体教师具备相应小学教师资格和中学教师资格,全体教职工都在教学第一线,继续教育参与率100%。这是一支业务能力强,安贫乐教,甘于奉献教师队伍,一直保持着良好工作作风,且工作成效显著,深受家长赞誉。
2、教育经费
教师工资基本符合要求,能按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生均公用经费按时入足额到位;公用经费使用合理,没有挪作他用。收支两条线,学校成立了理财小组,接受监督,阳光开支。
(五)学校质量与管理
1、教育教学情况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云南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课业负担合理。各年级学生成绩合格率基本达到了要求;毕业生全科合格;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标;学校重视体育、健康、艺术和国防等教育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能掌握两项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一项艺术技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8%以上。
2、学校管理情况
实行校长负责制,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全校师生知法、懂法、守法,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学校财务制度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规范;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落实家庭贫困生资助政策,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常年公示,收费行为规范。学校财务公开透明,实行民主理财,账目清楚,资金使用效率高。
学校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实行免试入学;严格执行省规定的中小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严格按规定规范教材、教辅资料管理,适度布置学生家庭作业。不分重点班、快慢班和特长班;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不以任何形式,利用节假日或其他学生法定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补课。
学校安全管理规范。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师生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安全突发事故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校舍(包括设施设备等)、食品卫生、消防以及流行病防疫工作检查。
二、存在问题
学校周边有私人小贩向学生出售烟酒,存在安全隐患,需整改。
三、今后工作思路或改进措施
1、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府文件
五政发„2011‟4号
━━━━━━━━━━━━━━━━━━━━━━━━━━━━━━━━━━━━━━━━━━━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属各局办、各直属机构、企业(公司):
第十四届区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昆明市五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通过,现予印发。区属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确保完成2011年的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将五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9日在昆明市五华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区长 金幼和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昆明市五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抢抓机遇的五年,也是开拓奋进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商贸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社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群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特别是通过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不懈地增投资、强产业、调结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316元增至19100元,年均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594元增至7578元,年均增长13%。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区)之首,荣获“全省工业经济十强县”称号。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坚持把都市经济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全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0.4∶60.2∶39.4调整为2010年的0.3∶55.7∶44,以金融、商贸、会展、物流、中介、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烟草、有色金属、印刷等传统工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技术孵化、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逐步壮大。
都市经济快速发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核心的都市经济业态提质增效,中央商务区品质稳步提高并向外辐射,北市区、西北片区两个商业次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传统商贸业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增强。五华科技产业园成功申报为云南省重点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建设中央智力区,整合高校资源,持续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开放型经济充满活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累计引进内资178亿元,引进外资1.72亿美元。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非公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GDP总量的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78%。
(二)坚持不懈地抓基础、提品质、重统筹,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759亿元。政府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3.45亿元,为“十五”期间的11倍。对20条道路进行交通微循环改造,完成25条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加快西北片区路网建设,积极配合实施轨道交通建设,区域路网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在全市率先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实施城中村五年重建改造工程,全区27个片区34个村签订合作协议并启动改造,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施滇池面山植被修复、“四环十七射”道路两侧控制区环境综合治理、河道两岸滨河绿廊、城市道路绿色走廊、“六清六建”、“百米见绿”、居民区绿化、“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全”等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新增莲花池等8个城市公园,建成长虫山等3个风景林带,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2.37%,绿地率达4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4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健全覆盖辖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四创两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GDP能耗累计下降22%。
全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按照一步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启动沙朗、厂口撤乡设街道办事处和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实现公交、供电、通讯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的全覆盖。提前两年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实施8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改扩建沙朗、厂口卫生院,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参合率均达100%。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九个分区和沙朗、厂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村级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累计投资10亿余元,重点实施涉农地区城乡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水库坝塘除险加固、森林防火通道等项目。
(三)坚持不懈地扩就业、谋民利、强保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收集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5.5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1万人,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以创业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民生保障能力增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6%、83%和94%。建立了全国首家残疾人便民服务暨援助中心,在全省率先提高城乡残疾人低保金20%,启动贫困残疾人“百户千人”帮扶行动,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通过政府自建、政企合建等模式实施安居工程,已分配入住廉租住房900户,开工建设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20万平方米廉租房,为1156户住房困难群众发放住房补贴500余万元。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优化校园布点布局,完成昆八中新校区等一批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有序发展。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35个。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五华讲坛”、“昆明老街庙会”、“昆明海鸥节”等文化品牌日趋成熟。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四)坚持不懈地优服务、保稳定、促团结,和谐五华建设成效显著
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加强。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公务员聘任制。强化依法行政,自觉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研究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各项工作提出的审议意见和区政协提出的意见建议。共办理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提案1468件,办理面商率和回复率均达100%。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五办作风”和“一线工作法”,提高行政效能,打造“三最四低”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平安建设稳步推进。“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区工作不断深入,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开展。创新小区治安“三色管理”模式,社区矫正、社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加强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定物价。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百年不遇的旱灾,成功处置长虫山、玉案山森林火险,有效保障了公共安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区达标率达75%。
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人口计划生育、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工青妇、人防、档案、审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做好老龄工作,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成功创建第八届全省“双拥”模范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紧密。
(五)攻坚克难,圆满完成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 2010年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认真实施大投资带动、大项目支撑战略,突出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带动等重点,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2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十五”期末的1.84倍。工业经济稳步回升,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9.77亿元,同比增长16%,为“十五”期末的1.79倍。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亿元,同比增长23%,为“十五”期末的2.42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86亿元,同比增长36%,为“十五”期末的3.7倍。地方财政持续增收,实现财政总收入55.97亿元,同比增长25.5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5亿元,首次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30.31%,为“十五”期末的2.86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100元,实际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578元,实际增长10.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5%。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加快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传统商贸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扶持服务力度,全区商务楼宇达166幢,面积157万平方米,税收千万楼宇达30幢,其中亿元楼宇4幢。金鹰天地购物广场建成,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修建工程全面实施,世纪广场主塔楼、云南饭店整体改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启动大德寺片区保护开发和东盟国际城、高山铺片区开发的前期工作。促进顺城、昆明老街、翠湖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商业片区业态优化升级,成功举办第四届“昆明海鸥节”。
城市更新改造有力推进。全新定位王家桥片区,成立了西北片区开发建设工作指挥部,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推进片区开发,全力打造昆明泛亚科技新城。科学谋划沙朗、厂口片区发展,推进全域城镇化,设立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桃园生态旅游新城项目列入市级全域城镇化试点。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16个片区19个村进入实质性拆迁,总开工面积达237.4万平方米。苏家塘、北仓等10个片区13个村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龙院、上峰、前所、上庄等4个改造项目的回迁安置房建成,1500套回迁房交付使用。全力配合三环、西北绕城、轿子山旅游专线、武昆高速等省市重点道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累计完成征地5794.68亩,拆迁70.51万平方米。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以招商引资拉动大投资、培植新税源、促进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积极参加昆交会、农博会,组织召开38家市级招商分局项目推介会,首次外出举办厦门招商引资推介会。实现内资实绩71.86亿元,实现外资实绩5812.18万美元,创历史新高。突出大项目带动,加强与红云红河集团、南磷集团、云铜集团、滇虹药业等企业的联系服务,积极培育税源。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的引进,顺利实现苏宁环球总部基地、民生能源昆明液化天然气储配中心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全力推进五华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1.2万平方米,园区内五华2号路、科普路等5条主、次道路已建成通车,五华137号路等6条道路建设正积极推进。昆明卷烟厂易地技改、云南铜业新增18万吨/年电解铜产能技改配套、中船重工第七〇五研究所昆明分部建设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进展顺利。
土地资源有效盘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市土投公司、市土储中心建立三方合作模式,共同实施西北片区的土地开发整理,与市产投公司合作,对桃园片区2836亩以及厂口片区4341亩土地进行整理开发。先后完成原昆八中如安街校址、锅盖山、轧钢厂、一农场等地块的整理交易,实现土地交易额32.4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收储土地6884.66亩,全部实现土地储备项目移交。全面启动15家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完成8个专业批发及批零兼营市场关闭搬迁工作。结合高校搬迁,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成立五华区林权管理流转服务中心,不断促进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以“四创两争”工作为抓手,持续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技术评估,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国家专家组现场考核,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再次完成指数测评。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莲花池公园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和生态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加快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博览园及圆通古玩城绿地广场建成并开放,新建小屯立交、眠山等四个公园绿地,新增建成区绿地203公倾、新增乔木28万株、新增攀援植物72万株。完成4条入湖河道及22条支流沟渠的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工程643家,工业污水全面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工105家,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全部完成。拆违拆临41.14万平方米,拆除挤占公共空间的各类设施21.24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顺利完成教育“两基”迎国检工作,中小学校舍安全排危工程稳步推进,师大五华实验中学整体搬迁项目开工建设。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29.1%,初中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18.65%。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及8个基层站点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就医环境。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34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7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213%和137%。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6.53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42.5万人。250套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竣工,政企合建的2894套保障性住房正在加快建设。社区建设成绩显著,顺利完成社区换届工作,霖雨社区打造为全市首家“静脉社区”试点。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五华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投入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城市品质提升最快的五年。五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及云南省老龄工作模范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区、云南省团结干事先进区等荣誉称号。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凝结着全区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拓奋进。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区中央和省市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五华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的跨越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加快发展,不断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冷静应变、奋勇拼搏,着力增强综合实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以符合科学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的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敢闯敢试,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民生改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定不移地凝心聚力、团结干事,始终坚持“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奉献”的五华精神,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自加压力,只争朝夕,筑牢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仍相对薄弱,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制约,支撑“十二五”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够;三是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凸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加快发展与财政增收及资金保障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五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执行能力、服务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的五年,是五华区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城市品质,强化民生保障,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全区发展所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依然明显。但我们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家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昆明正按照“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引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后发优势明显。我们处于千载难逢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争取发展先机;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未来;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打造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争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排头兵,成为滇中经济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都市经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和“产业高端、文化彰显、生态支撑、民生普惠、城乡融合、跨越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争创平安和谐示范区,努力将五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力争到2015年实现“两超一同步”,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财政总收入超百亿,居民人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努力构建都市经济先行区、打造文化传承魅力区、培育生态宜居品质区、争创全域城镇化示范区、建设平安和谐幸福区,打造“品质五华”,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迈向现代化。
为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完善综合规划体系。实施“南强西进北拓展”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主城城市功能和品质。通过加快推进主城功能向北拓展及辐射,促进沙朗、厂口片区城市化提速,形成整体联动发展格局,构建完善的城市空间形态。通过打造中央商务区、中央智力区、红云总部经济聚集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城、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等功能组团,推进高端的产业功能布局,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系统,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推进都市经济先行区建设,以发展高端产业为重点,着力做强第三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精第一产业,促进全区经济由传统产业惯性带动转型为现代新兴产业加速拉动。着力强化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位,提质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科研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增大经济总量,提升结构层次,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提速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效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城市商贸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五华区在昆明市的商贸核心地位。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挖掘和利用,赋予历史文化以现代特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高品质中心城区。全面推进“山水相间”的生态建设理念,强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治理,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品味和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建成特色高原宜居生态区。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和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加快低碳五华建设。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化、信息化、法制化、市场化,形成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巩固建设成果。
(四)全面实施全域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继续保持基础设施的高投入,进一步完善主城规划路网体系,完善功能配套,促进水、电、气、通信、公交等设施由主城向外延伸、辐射。主城范围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批发市场“退批进零”搬迁改造,盘活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以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为重点,努力把昆明泛亚科技新城建成主城西北片区以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科技新城、智慧新城、品质新城,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以一步城市化为目标,以规划编制、招商策划、项目引进、产业培育、品牌塑造为支撑,着力将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成为昆明全域城镇化示范区。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布点布局规划,优化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配置,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责任,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救助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五华”建设。
(六)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按照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目标,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围绕加快城市品质国际化、产业发展国际化、市场体系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和社会管理国际化的目标,实施大开放战略,以桥头堡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滇中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开放型经济的承载力,提升五华国际化程度。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规范行政行为,增强透明度和公开度,优化发展软环境。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责任制,强化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经济建设的意识,最大限度的强产业、培税源、保增收、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整理与利用,提高国有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形成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新起点,扎实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高品质中心城区的目标,抢抓新机遇,再创新业绩,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科学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竞争力和内生动力。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服务业提升计划,发挥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会展、电子商务、产权交易、经纪服务等高端商务,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实现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加大楼宇经济、总部楼宇培育力度,新增楼宇经营面积20万平方米,培育2幢特色或专业楼宇,力争培育税收过千万的商务楼宇达35幢,新增1幢税收过亿元的商务楼宇。促进金融机构合理布局,不断以项目引进夯实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基础。促进旅游产业聚集,打造主城“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主要承载地,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
二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依托五华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继续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迁村并点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实现园区范围内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0%以上。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加快五华科技产业园金鼎孵化中心建设。以光电子、信息、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加快农业园区化、精品化建设。按照公司+园区+农业产业工人的模式,统筹规划,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产业园集中,促进生态化、园林式、观光体验型都市农业发展。
(二)强化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以更大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投资的带动作用,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提速增量。一是实施大项目带动。今年计划安排政府投资计划26.76亿元,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42项,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资拉动力度。加快文明街二期、东方柏丰首座、世纪广场主塔楼、云南饭店、民生能源昆明液化天然气储配中心等已开工项目的建设,确保按时竣工。开工建设文明街三期、苏宁环球总部、云南大都会等项目。依托中央智力区建设,促进一二一大街、学府路科教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坚持服务好红云红河集团、云南煤化工集团、云南冶金集团等总部型经济实体,强化项目建设对构建红云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支撑作用,实现龙泉路片区的连片繁荣。
二是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产业项目实施为重点,按时完成区域范围内全部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完成36个城中村土地拆迁整理工作、2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交易工作,完成拆迁面积160万平方米以上。启动1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房封顶断水。加快推进高山铺、大德寺和原昆明学院等片区的更新改造。启动20家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3个批发市场“退批进零”工作。完成土地实物收储5941亩,土地整理2877亩,为产业发展提供承载空间。
三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以中央商务区、中央智力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城、红云总部经济聚集区、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为载体,全力引进符合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把实现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加强规划引导、土地保障、行政审批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相互配套的高效率招商引资新体制。进一步加强各街道办事处和园区管委会招商责任主体作用,调动各责任单位服务经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机制,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力争实现招商引资质和量的新突破。
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整理,链接项目开发,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实现信贷和社会融资20亿元以上,力争通过“招拍挂”完成8宗以上的土地出让,形成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把国有投融资平台打造为由政府配置城市资源,公司经营城市资源,有主业、有稳定现金流、有盈利能力、有融资能力的产业实体。
(三)强化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注重细节、质量和品位,全力提升主城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支撑。
一是全力加快昆明泛亚科技新城建设。探索建立昆明泛亚科技新城建设管理的新机制、新体制。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加快五华1号路延长线、2号路延长线、3号、13号、18号和137号等6条道路建设步伐,完成五华10号路等11条城市主次道路的建设。配合做好武昆高速、西北绕城高速、轿子山旅游专线等重点工程,形成片区内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次支道路互为关联和支撑的良性交通格局。继续加快片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及收储工作,开工建设80万平方米迁村并点安置房项目。抓住深圳等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形成产业集聚,努力将昆明泛亚科技新城打造为新型工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和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
二是深入推进“四创两争”工作。把“四创两争”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革进步的重要载体,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抓起,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行领导干部“四创两争”一岗双责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和责任体系,确保“四创两争”目标顺利实现。最大限度地扩大绿化空间、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努力构建景观特色鲜明、生态功能完善的“一心、三走廊、三带、四线、多点面”的城市绿地系统,巩固“创园”成果。继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依托数字城管平台,构建“大城管”格局,重点开展“四环十七射”道路两侧控制区环境综合治理,保持农房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整治的高压态势,拆违拆临40万平方米以上,提高城市管理的应急和处置能力,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提升节水器具普及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巩固创建“节水型城市”成效。抓好工作整改,创建“文明城市”。2011年3月前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区”申报工作,年内40%的涉农社区创建为“市级生态村”。加快完成中国人居环境奖新指标任务,确保“创模”指标达标,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三是继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持续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开展入滇河道截污导流的查缺补漏,提高污水收集率,实现污染源头全控制。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强化河道生态修复及绿化建设成效,打造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河岸景观化的河道生态体系。新建3个以上公园绿地,新增建成区绿地200公倾,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绿化格局。围绕创建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深入开展农村“六清六建”综合整治,建设清洁家园和生态田园。加大水源地保护,做好红坡—自卫村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实施荒山造林1000亩以上。
(四)建设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城市带动,按照一步城市化的要求,全面启动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打造昆明“全域城镇化”先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是完成实验区机制体制调整。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强化经济联系和空间关系,实施完成沙朗、厂口街道办事处撤并及设立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有关工作。实验区管委会要按照“两年见成效,五年成格局”的总体要求,实施实体化管理运作,加快新区建设。
二是完成全覆盖规划的编制。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开展实验区的规划编制。优化调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核心关键区域做出城市设计。合理划定建设边界、过渡带、禁建区,做好全覆盖与项目落地、建设的统筹协调。围绕旅游、休闲、度假、康体等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区域产业核心。三是加强土地整理。以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建立土地一级开发与项目带动机制,通过“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建、要素重新组合”,以宅基地置换加大土地指标整理力度,加快土地收储和出让。
四是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桃园片区、沙朗大村、东村、落水洞片区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以桃园旅游生态新城试点项目为切入点,加快实施片区迁村并点。启动实验区路网建设。完成白秧木箐水库除险加固、三多水库引水渠加固防渗、30公里的森林防火通道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业园区项目策划、申报,促进农业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入园发展,打造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都市型农业。
(五)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彰显五华特质与魅力,体现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努力建设文化传承魅力之区。
一是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文明街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和景点传统风貌,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挖掘和培育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翠湖文化圈等为代表的昆明文化名片。结合辖区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渊源,开展文化旅游交流。挖掘沙朗、厂口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展示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认真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进祥云片区、金鼎山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区域开发,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打造翠湖、昆明老街、昆都等一批城市精品文化产业片区。巩固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现代传媒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创意产业,加快培育动漫、游戏等软件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
三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以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区为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完善文化站室设施,增加图书馆藏书量,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强化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促进充分就业。以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强化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发有效就业岗位2.1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60个,培训城乡劳动力2400人。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做到应保尽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着重抓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工作,有效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临时救助、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济四重救助机制。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全力推进2010年3144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是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区和谐社区达标率达80%以上。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开展“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创建活动,大力培育精品示范社区,打造10个“静脉社区”。加快社区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研究物业管理机构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发展社区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提升社区民主管理水平。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平安创建深入开展。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完善大信访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信访积案领导包案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继续加强交通、消防、生产、食品药品等各项安全监管力度,积极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布点布局,启动新萌学校选址新建,完成师大五华实验中学的建设搬迁,抓紧长城中学新建项目实施,开展二十四中改扩建和十四中学生宿舍改建,深入推进校舍安全排危工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各类教育,努力确保教育公平。确保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0%,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
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三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健全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新增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其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依托中央智力区和五华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空间环境。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高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源头作用。争创三网融合、网络升级、无线数字城市工程示范区,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实施好全民健身工程,进一步完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配套体育设施。组团参加昆明市第四届运动会。继续办好“昆明海鸥节”等文化旅游品牌节庆活动。加快构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五华。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继续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为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安排专项经费,不断提高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的质量。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完成行政执法职权目录及运行流程图的编制。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依法赔偿制,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二是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理顺责、权、利关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开放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市场,支持社团组织、社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的竞争局面。继续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平台,优化服务环境。全面推行效能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执行力。三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筑牢廉洁从政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化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产权出让的监管,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责任追究。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序幕已经拉开,宏伟的目标激励人心,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新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实苦干,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实现“十二五”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文秘工作 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Δ 通知
抄送:市委,市政府。
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区纪委。区法院,区检察院。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
一、企业发展背景
(一) 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
五华区是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 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 可谓“聚春城山水灵气, 会名城文化精粹”。总面积397.86平方公里, 人口近90万人, 农业人口5万 (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仅3万) , 辖9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为加快发展, 实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五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城市中心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区之一的目标, 政府提出了“商贸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社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2007年, 全区生产总值391.62亿元人民币, 位居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之首, 占昆明市生产总值的28.1%, 其中第一产业1.19亿元人民币, 第二产业232.49亿元人民币, 第三产业157.94亿元人民币, “三产”实现增加值的结构为0.30∶59.37∶40.33, 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财政总收入40.43亿元人民币,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4亿元人民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15亿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322元人民币,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66元人民币。
(二) 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未来打算
1. 区域建设规划。
包括:中央商贸区、休闲经济区, 中央智力区 (总部经济区) 、西北次城区及生态旅游区建设。中央商贸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 包括南屏街、正义路及顺城街;中央智力区主要集中在一二一大街、莲花池一带, 以发展楼宇经济为主, 促进招商引资及大型企业总部的建立;西北次城区主要集中在昆沙路、王家桥以及龙泉路、月牙塘公园附近, 这里主要建设五华区次商业中心及科技研究中心;生态旅游区主要分布在沙朗乡、厂口乡一带, 以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为主。
2.2008年发展计划。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等。发展的总体规划———推进工业强市, 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强化规划设计, 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发挥比较优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招商引资,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锐意改革创新, 着力打造发展环境;坚持环保优先,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度关注民生,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联社是适应新昆明建设和区划调整而新建的一个城区农村金融机构, 2005年6月成立至2007年末, 在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 紧紧围绕既定的“服务城乡、规范管理、增效降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争创一流的农村信用联社”奋斗目标, 紧跟改革步伐, 把握发展机遇, 业务步上了新台阶。概括总结为“一稳定, 三增加, 两下降, 两提高”。“一稳定”:加强了全体干部职工思想素质教育工作, 确保在改革发展时期, 所有干部职工的思想保持稳定, 为改革发展工作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三增加”:各项存款大幅增加, 较成立初期的12.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7.6亿元人民币, 存款规模位居全省农村信用社前列, 人均存款由成立初期的7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1300万元人民币;各项贷款明显增长, 较成立之年5.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亿元人民币, 累计投放信贷资金也从成立之年的8.2亿元人民币增至16.1亿元人民币;利润倍增, 总收入由成立之年的4989万元人民币增加到15, 130万元人民币。“两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下降, 由成立初期的11, 900万元人民币降低到9669万元人民币;不良贷款占比下降, 占比由成立初期的20.88%下降到5.08%。“两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007年末, 资本充足率达7.15%, 核心资本充足率达5.35%, 均比成立时有较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即电子化水平提高, 金融产品日益丰富, 服务手段明显改善。
三、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 市场定位不鲜明, 客户服务策略简单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 其宗旨就是“立足三农、服务三农”, 服务对象就是“三农”, 而“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现今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意义上的“三农”发生了质的变化, 尤其五华区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均采取中心城市化管理发展, 当前的“三农”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我联社受长期影响, 也存在忽略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忽略中小企业、市场商户、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的问题, 在选择服务对象时盲目求大, 进而造成经营成本增加, 得不偿失。
(二) 服务水平不高, 服务品种单一
我联社主要表现在:开展的业务仍然是传统业务, 且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较低, 其他银行普遍开展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个人理财等业务, 目前尚未推进;服务手段滞后, 大部分业务创新产品仅限于纸上谈兵, 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缺乏产品生命力, 也不具备竞争优势;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偏低, 没有对客户及客户需求进行调查, 忽略了客户价值和服务价值。
(三) 体制问题凸现管理问题
我联社虽然完成了一级法人体制改革, 但两级法人的经营模式仍在观念中根深蒂固, 形成在经营管理中“形改神不改”, 直接导致企业在管理水平、管理观念、管理流程及管理成本上造成一定阻力。比如:管理松散, 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够;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者不爱学习, 没有责任心,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管理流程粗放, 没有进行流程化、精细化管理, 长期形成的
“家长作风制”仍然存在;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滞后;管理
只求短期效应, 为风险的防范造成一定困难造;不讲求管理成本, 管理效率低下等。
(四) 企业品牌的“含金量”不足
一个企业品牌来自于品牌的特色, 而品牌特色又来自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提炼。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忽略了品牌建设工作, 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 没有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品牌效应的长效机制, 导致企业品牌的
“含金量”不高。我联社作为其中的一员, 自然也受到一
定的影响。
(五) 政策限制依然难以突破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社成立后, 在省联社的大力协调下,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限制 (如198、147号文件) , 实行减免税扶持政策, 为农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有些限制性政策仍然存在, 如财政款项依然限制在信用社开户, 对我联社形成不公平竞争, 给发展带来极大阻碍。
(六) 人员素质和干部素质不高
比如:我联社的一些管理干部没有得到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便走上管理岗位, 其管理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规模发展的需求, 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日益趋下, 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员工素质由于客观因素和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较低,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使得所进员工的学历和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但整体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 尤其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偏低, 即使业务素质培训得再高, 同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 尽快转变经营和管理观念
1. 进一步树立企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作为城区农村信用社, 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加之邮储银行、外资银行的纷纷成立, 农业银行“重返三农”等, 都使得
“三农”这一大市场已不再是农村信用社“唯我独尊”。特
别是, 论网点优势, 邮储银行不比我们少;论服务手段和技术,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强于我们;论支农经验和支农感情, 农业银行并不弱于我们, 再加之大大小小的私营银行, 农村信用社的四周已是危机重重, 因此, 我联社只有尽快转变经营和管理观念, 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位。
2. 树立对“三个价值”的充分认识。
我联社应尽快树立对“三个价值”的充分认识, 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即第一是客户价值的认识, 要根据客户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对其进行价值分析, 充分挖掘优质客户和大客户的潜力, 提供其最便利的优质服务。第二是员工价值, 对每一个员工位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评估, 实行待遇和福利差异化对待, 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让有能力、想干事的员工能够找到自己发展的舞台。第三是财务价值, 加强成本管理和财务核算, 从管理中体现效益。
3. 树立开放型发展意识。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不仅能够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学习其他银行的管理经验, 还能够减少项目资金规模投入过大而带来的风险。为此, 我联社要积极树立开放型发展意识, 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
4. 进一步明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旋律, 一个企业应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只有不断发展, 扩大自身规模, 壮大自身实力, 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并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因此, 我联社要努力通过发展实现农村信用社质的飞跃。
(二) 明确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定位
1. 坚定合作金融的体制定位。
我联社必须在完善和发展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 完善经营体制, 使企业满足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2. 坚定服务社区的精品型金融机构定位。我联社必须
结合区域经济整体规划和建设, 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 打造社区精品型金融机构”, 树立
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提高社会知名度。
3. 坚定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的市场定位。
城区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目前采取的还是“规模战”、“阵地战”, 拼技术、拼管理、拼品牌, 拼服务, 而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由于融资需求量相对较小和单位成本较高, 依旧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盲点, 因此, 该类客户群体应为我联社发展的主要对象和领域, 同时, 我联社目前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也决定了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 只能采取“游击战”, 重点服务于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
4. 坚定特色突出的灵活经营定位。
我联社要坚定根据自身灵活的经营体机制,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 已经提出的
“三个依托” (第一是依托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第二是依
托行业协会、商会的支持, 第三是依托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的支持) 的经营定位, 围绕五华区政府2008年及今后的建设项目和配套资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营销方案, 做好经营工作;积极组织商家座谈会, 在商家集中的环境中, 积极挖掘潜在客户, 给企业的资金出路找渠道, 同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扩大农村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加强与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的密切联系, 争取辖区各城市改造项目, 从这些地方吸收存款, 并找到优质投资项目。
(三) 加强创新, 完善各项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一决策无疑将对金融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更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联社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1. 加强业务创新, 树立特色经营机制。
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 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 对传统业务进行分解、重组和运用, 以满足社区不同客户的资金需求, 尤其对社区特色支柱产业的中小型客户的资金需求。
2. 加强管理创新, 推行集约化管理机制。
要推行精细化管理, 集约化发展,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之路。
3. 加强培训创新, 完善用人机制。
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与业务发展相匹的风险管控机制, 同时也包括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组织构架体系和机构体系的建设。
4. 加强财务创新, 完善核算机制。
在资本约束日趋严格的环境下, 单笔或单户信贷规模受到限制, 加之, 客户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扩大, 要在经营上进行战略转型, 彻底改变原有的资产业务单一模式, 转向资金债券业务、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公司业务等多渠道增收方式, 改变收入结构单一的局面, 加强财务创新。
5. 加强风险防控创新, 完善内控机制。
安全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保障, 特别是对金融机构来讲更是如此。因此, 风险防范和化解应该成为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 要在高度重视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培训的基础上, 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体系, 创新性地完善“三道防线”的建设工作:第一道是基层信用社的内勤主任进行的日常检查工作;第二道防线是监察稽核部门的各类常规性和突击性检查;第三道防线是监事会的定期审查工作。通过层层防控, 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 为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加快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
1. 突出品牌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第一是形象建设。比如, 要通过每年举办文艺会演、业务技术比赛、工会活动等形式,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同时, 通过窗口的“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服装”等方式向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金融企业形象。第二是服务提升。比如, 要积极参与文明单位评选, 倡导文明服务窗口活动, 提高窗口服务质量, 改进服务态度, 不断完善和充实服务内容, 大大提升了信用社的形象。第三是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一方面应把握时机掌握市场动向和时尚趋势,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宣传力度;另一方面, 以开展座谈会等方式, 积极组织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的座谈会, 通过座谈会扩大影响, 提高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 同时在这些商家之中积极寻找优质客户, 拓展业务领域和业务空间。
2. 明确“三个紧紧依靠”。
一是坚定不移地紧紧依靠企业党组织, 抓好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 并积极发展新的党员, 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二是紧紧依靠工青妇组织来丰富企业文化。积极组织各种业务比赛, 评出岗位标兵、业务能手, 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 树立“勇于挑战、敢于争先”的正气精神;三是紧紧依靠全体干部职工来创建企业文化。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依靠全体干部职工来实现。
3. 培养职工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的第一需求是物质, 因为它是生存的条件, 但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 还需要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 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 要下工夫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 及时整理总结宣传发展中取得的各种集体和个人荣誉的经验, 激发每一个员工对过去的荣誉和对未来的勉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活动, 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增加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开展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应该纳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之中。
作为全省、全市中心城区,中共五华区委、区政府始终按照省、市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秉承“跨越之基在于强县,强县之本在于特色”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以来,连续6年名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前列,其中5次位居全省首位。2011年,五华区再次位列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之首。
这里有最活跃的商业元素,这里有最高档的写字楼,这里有最繁华的商场超市……云南省第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在这里诞生,第一家国际大型零售商场在这里落地,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这里形成……
这里有被称作“昆明华尔街”的南屏街,这里有浓浓风情的昆明老街,这里有被视为城市地标的顺城双塔……驻足南屏街,体验现代商业文明气息的冲击;仰望顺城双塔,感受城市地标散发的气质;置身老街,品味这个城市人文博物馆延续千载文明的辉煌……
这里是五华,一个科学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领跑全省的领头羊;一个和谐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经济与社会共荣的核心城区;一个跨越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华丽转身”的高品质中心城区。
品质 实力 建首善之区
2011年是五华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一年,全区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中央商务区、泛亚科技新区、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开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11年,五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8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42亿元,同比增长23.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45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4亿元,同比增长30.1%。引进内资实绩89.68亿元人民币,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37.97%;引进外资1.068亿美元,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78.04%。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一说。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近年来,五华区依托中心城区优势,提出了打造都市经济先行区的思路,构建起了一整套具有五华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结合自身实际,立足特色优势,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经济产业布局,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等途径,不断提升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区域经济始终保持了平稳、健康、协调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五华区社会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303.34亿元增至540.10亿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由22.35亿元增至55.97亿元,年均增长20.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8.01亿元增至250.13亿元,年均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481元增至19885.10元,年均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254元增至7577.80元,年均增长12.2%。
进入“十二五”以来,五华区全力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中央商务区、泛亚科技新区、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开发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优化城乡环境、改善民生条件,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县域经济持續发展,五华区确定了“产业高端、文化彰显、生态支撑、民生普惠、城乡融合、跨越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中央商务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区、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三大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四带、五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和高端升级,努力把五华区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城市最重要的商务商贸、金融服务、科教信息、文化创意“四大中心”。五华区以促进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都市经济新格局。
目前,五华区已初步搭建起中央商务区、泛亚科技新区和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拓展了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首善之区。
产业 科技 谋优势突破
为进一步实现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五华区加强区域统筹,全面推进中央商务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区、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依托中央商务区优势,昆明金鹰天地购物广场、邦利·嘉年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新增商业面积近50万平方米,连续两年在全市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考核中名列第一;昆明泛亚科技新区建设强力推进,初步形成了片区纵横交错的骨干路网,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科伦集团科域商务中心、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科学指导实施西翥片区综合开发建设,启动了桃园迁村并点试点建设。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其核心要围绕商贸商务、金融服务、科教信息、文化创意“四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五华万亩农业园区成功申报为全市第九个重点农业产业园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质增效是五华区传统优势和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五华区重点加强优化中央商务区载体建设,东方柏丰首座商务中心、南屏世纪商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主城核心区品质得到提升;加快“退二进三”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建设,与北市区重点项目逐步连片形成沿龙泉路的经济副中心;连片推动加快沿地铁3号线区域的改造和地铁站点的建设,打造一条连接西北片区的新兴产业带;依托一二一大街优势,加快中央智力区建设。此外,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业态品质,积极发展商务中介、电子商务,着力壮大法律、会计、审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实施多元化融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围绕融资突破、土地整理、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项目建设,提速昆明泛亚科技新区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产业示范园、地理信息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引进3个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科技创新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聚集;积极申报特色园区,与五华科技产业园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五华科技产业园聚集,纵向延伸产业链,打造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完善金鼎科技园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全市、全省的高新技术服务基地;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属企业的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紧紧抓住山地型城镇建设机遇,着力引进能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项目,加快全域城镇化步伐。加快打造桃园山地型城镇,完成新型产业园区规划研究,启动昆明五华创意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体验休闲、生态娱乐、文化创意、康体运动项目上山,加快建设昆明环球动漫文化产业体验园,打造全省文化、动漫、创意中心;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专业化农业园区为支撑,集生态旅游、科技示范、专业生产于一体的都市型、体验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完善交通体系,实施沙朗河生态景观打造工程,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实施桃园自来水并网、西翥引调水等工程,科学布局自来水厂选址,逐步解决片区供水难题。
宜居 宜业 促成果共享
基础设施的提升是县域经济承载能力的保障,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共建共享较直接的一环。近年来,五华区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取得了新的进展。
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自加压力加快推进“昆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道路建设任务,建成道路已达24条,2011年内完成投资10.1亿元;有力配合城市地铁、昆武高速、西北绕城线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西北三环实现闭合,轿子雪山旅游专线五华段试通车;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城中村改造全年实现投资71.59亿元,28个村顺利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竣工面积达94.5万平方米。
大德寺双塔公园、云南饭店等旧城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及环境品质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个零申报”、面山植被修复、水源区及河道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扎实推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四创两争”工作成果。圆满完成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新增城市绿地256.6公顷,种植乔木37.2万株,打造了石盆寺郊野公园、溪谷公园、银杏公园等一批园林绿化新亮点。2011年五华区荣获第二届“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区”称号。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51元,实际增长10.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821.60元,实际增长10.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5万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在全省建立覆盖城乡的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1500套公租房、2072套经济适用房基本完工,3006套政企合建廉租住房稳步推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顺利完成五华实验中学整体搬迁新校区建设工作,昆八中成功晋升为一级一等中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成功举办第五届昆明海鸥文化节,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科技工作荣获“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科普工作荣获“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老龄工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國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转型 升级 筑发展高地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社会贡献日益突出,已逐步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成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生力军,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
五华区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等机遇,围绕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狠抓落实,打好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战役。经过多年努力,民营经济已成为五华区区域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富有活力的经济成分,在推动全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财政增收、促进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其他县(市)区不同,五华区民营经济一直注重向商务、楼宇和园区发展。在此过程中,五华区始终坚持服务理念,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全区拥有含办事处、分支机构和区域性总部的世界500强企业32户,国内500强企业47户。2011年,民营经济占全区GDP比重高达43.6%。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五华区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逐年增长,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截至2011年底,全区个私企业53804户,同比增长11.86%;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65.12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3.6%,占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为23.6%。民营经济发展实力也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底,在五华区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435户,其中注册资本金上亿元的民营企业有69户。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2011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上缴国家、省、市、区税金42.96亿元,同比增长36.38%,占全部财政总收入的62.57%,民营经济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税源。
营造发展氛围,拓展发展空间,扫除发展障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五华区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政策保障,五华区营造了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经营环境、社会环境。同时,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按照“一心四片”发展布局,不断巩固南屏步行街商贸核心地位,促进顺城街片区国际化、文明街片区民俗化、威远街片区精品化、祥云街片区休闲化,中央商务区逐步形成从点到线、连片繁荣的态势。
通过大力培育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截至2011年底,全区商务楼宇达172幢,近4800户民营企业入驻楼宇,2011年税收过千万元的楼宇达36幢,亿元楼宇达6幢,先后引进了一大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区域性总部企业和规模大、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优质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城市次中心、一个承载着五华区未来发展后劲的科技新城,泛亚科技产业区也迎来了联想科技城、普洱茶科技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未来,民营经济将在五华区的发展史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机遇 突破 绘宏伟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五华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期。为谋划好“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共五华区委、区政府完成了一系列前期重大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对“两强一堡”战略的认识,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经验,制定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五华区突出发展的差异性,集聚发展新优势,即充分利用作为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备、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城市生产、流通、服务、开发四大功能日趋齐备、承载功能逐步完善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科教机构荟萃、高素质人才聚集等无法复制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全区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政务环境更为务实高效的环境优势。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机遇,围绕“创新推动、彰显优势、转型发展、引领跨越”的工作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实现五华科学发展新跨越有机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打好园区、县域、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泛亚科技新区、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三大建设”,打造“四个中心”,推动产城一体化、文旅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五华区的发展思路是“产业高端、文化彰显、生态支撑、民生普惠、城乡融合、跨越发展”;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四翻四超一同步”,即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超千亿元、人均GDP翻番超十万元、财政总收入翻番超百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五年累计超两千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总量实现同步增长,努力把五华打造成为都市经济先行区、文化传承魅力区、生态宜居品质区、全域城镇化示范区、平安和谐幸福区,努力建成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为全市建设美好幸福的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为此,全区将重点实施“23468发展战略”:围绕两大目标——富民和强区;聚力三大建设——即推进中央商务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区和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打造“四个中心”——即全力打造桥头堡城市最重要的商贸商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信息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实现六大领域新突破——即努力在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城市更新改造、文化建设、对外开放、社会管理创新等六大领域实现突破,推动跨越发展;打造八大产业集群——即集中打造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科教研发、商贸流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都市农业等八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结构优化、要素集中、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都市产业体系。
按照“南强、西进、北拓展”的城镇化拓展思路,突出“点、线、面”结合,以构建中央商务区、泛亚科技新区、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三大建设”为核心,以重大经济轴带为骨干,以聚集的特色功能区为支撑,五华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培育“四带五团”产业空间布局。通过3年至5年的时间,初步构建青年路至龙泉路现代服务业聚集带、人民中路至眠山总部经济聚集带、一二一大街至学府路科教信息产业带、轿子山旅游专线生态旅游经济带四条经济带;并在轴带上打造中央商务区、中央智力区、红云总部经济聚集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区、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五大功能组团。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现代农业“四业”并举,依托五大功能组团,注重内培外引,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务实 创新 促跨越发展
未来,身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五华区将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视野,以“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强县之要在于跨越,富民之源在于县强”的理念,进一步作好构建首善之区这篇大文章,高点定位,创新推动,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特色取胜。从区域经济的竞争态势来看,特色就是潜力,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抓住了特色,就牵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作为201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之首,要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五华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聚焦重点、强化优势,突破弱项、强攻难点,充分挖掘出自身发展潜力,主动实施错位发展,回避同质竞争,把“特色”做大、做强,使“特色”上规模、上档次,走以强化功能、提升品质为主线的特色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用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大发展。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活力制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国际分工,实施大开放战略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提升五华国际化程度,建设创新活力之区。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透明度和公开度,优化发展软环境;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地强产业、培税源、保增收、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支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整理与合理利用,链接项目开发,提高区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形成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加大城乡统筹,调整布局。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产业功能互补、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一体化的联动发展格局。用好用足国家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差别化土地政策,加快片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进程,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积极推动产业上山、城镇上山。以重大经济轴带为骨干,以聚集特色功能区为支撑,有效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承载高端生产和服务职能,全面形成一个网络式产业布局模式,实现功能组團内外联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布局。
四是强抓都市经济,由“大”转“强”。着力构建“一心四片”中央商务区发展布局,巩固南屏步行街商贸核心地位,促进顺城街片区国际化、文明街片区特色化、威远街片区精品化、祥云街片区休闲化,中央商务区逐步形成从点到线、连片繁荣的态势。更加突出文明街片区、顺城街片区的商务功能,优化升级以翠湖、昆明老街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商业片区,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服务业提速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商务中介、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力方向发展。同时,以优化布局、提升层次为重点,着力打造南屏步行街片区、翠湖小西门片区、红云龙泉路片区三个“百亿元商圈”,放大五华区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效应,整体打造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是推进新型工业,发展特色。2004年区划调整后,五华区的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三二一”变为“二三一”结构,工业在全区经济中支撑地位明显。未来,五华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结构,全面实施“园区提档升格”“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鼓励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大产业、好产业进入园区,加快发展集约、高效、特色及多层次的现代新型工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巩固和提升烟草、冶金等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规模扩大、结构优化、速度加快和效益提升。
六是推进社会建设,成果共享。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发展取得的成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力争使公共卫生服务向全国先进水平靠齐。着力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三大体系,做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工作。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建设普惠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完善临时救助、低保救助、医疗救助等救助机制。着力落实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以改革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
七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和测评方法,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指标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全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同时,提高经济服务管理效能,完善联系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执法环境和社会环境。
八是强化考核指标,分解落实。《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明确了发展速度与总量并重的新的工作评价体系,五华区将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将县域经济考核的六大指标进行细化分解,研究制定可行的目标管理方式,形成上下衔接、责任落实、协作有力的具体落实机制。紧紧盯住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六大重点指标,动态监测掌握进度和完成情况,认真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同时,还要加大督办反馈、跟踪问效力度,掌握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五华区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首善之区的核心工作,也是五华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支撑。
2012年,五华区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佳绩。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亿元、增长14%,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1.2%,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7.93亿元、增长2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01亿元、增长1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亿元、增长1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83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615.67元、增长20.3%。为全省“稳增长、冲万亿、促跨越”和全市GDP迈上3000亿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