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精选7篇)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的练习7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 2.提高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发展大家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相同数位的数相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1.练习7--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如:34+3 2+25 20+25 34+30 2+52 20+52 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7—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 1

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先估一估,再计算”(1)估一估的第一组题:65+30 56+3老师结合题目说说题意.如:65+30得九十几”,估计不需要算出得数,只要估计几十多就可以了。学生自己口头估一估剩下几题的得数是几十多,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集体交流估算结果。

(2)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

(3)老师小结:估算对计算的帮助很大,有益于提计算的正确率,同学们在平时的计算中可以运用估算来检查计算结果。

4.练习7---3 不计算,比大小。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5.练习7---4。

(1)出示第4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篇2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随意性;注重学生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 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业越来越难,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没有光明, 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蓦地, 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 顿觉心旷神怡。 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淡淡地说:“看, 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 ”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那么惬意, 直射入人的心灵。 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 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课前导学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 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 文笔流畅, 描写形象。 同时, 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 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 但毫无疑问, 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 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 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 读了这篇文章后, 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 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 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 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 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 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 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 “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 如果能多出现几次, 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 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 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 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 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 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 但没有出现“眼神”, 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 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 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当然, 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 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 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 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 其实, 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 一带而过。 作为线索, 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 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 线索就是一根丝线, 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 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但是, 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 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 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 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 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同学们,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 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 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 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孔老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要想达到这一表达效果, 《背影》 这篇文章除了多次出现线索“背影”外, 文章中哪一处描写使得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呢?

生7: 第四小节父亲决定亲自到车站送我这一片段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8:第五小节父亲送我上车, 帮我拣定座位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9:就在第六小节“买橘子”这个部分,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孔老师:找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 感受一下。 (生齐读)

孔老师:作者紧扣线索“背影”, 对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努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是本文的动情点。 这就使得父亲这一形象更加感人, 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所以, 回到老师最初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生10:我明白了, 还要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孔老师:很好。我们可以学习《背影》的手法, 比较细致地描写小伙伴的眼神, 也使之成为习作的“动情点”。 当然, 这篇习作除了“眼神”这一线索, 还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那就是“我与小伙伴相识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孔老师:当然, 文章的线索有很多种形式, 今天, 我们只是学会其中的一种:如何“以物为线索”来结构一篇文章。 今后, 我们还要学写一些更加复杂的以线索贯穿全文的记事写人的文章。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 “ 线索” 是文章组材之脉络, 是全篇材料安排之总绳。 可以说, 线索具有结构、表达的双重性。

2. “ 以物为线索” 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贯穿文章始终, 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

3.“以物为线索”时, 要在恰当的时候, 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

你的眼神

杜炎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汝之眼神, 伴我成长。 你我友谊, 终生难忘。

———题记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你的眼神我如今仍然铭记于心。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暖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 谢谢。 ”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真诚期待的光芒, 我能感觉到你心中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望。 于是,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更加艰深,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不已,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希望。课间, 你常默默地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看着我, 我不由得有些感动。

春日伊始, 余寒料峭,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 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樟树清幽的香气扑鼻而来, 夹杂着泥土的气息, 令人神清气爽。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 你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 用睿智的目光望着我, 说道:“看, 有影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穿透云翳, 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香樟的清香, 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那熠熠的光辉, 直射入我的心灵, 予我力量。

年华似水, 飞逝而去。每每走过香樟树下, 我总会忆起你, 在一片浅绿色的幽香中, 我仿佛又瞥见了你动人的眼神。

师生点评

孔老师: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说说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11:线索更加清晰了。 题目修改后更简洁醒目, 内容显得更加充实, 人物特点更加丰满了, 突出了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景物描写也比较精彩。

孔老师:同学的评价客观到位, 修改后文章的线索变得更加清楚,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达到了我们这次习作的目标。

【杏林春暖】

下面我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台阶

张文宇

台阶, 是一种奉献。

———题记

小时候, 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的台阶。

依稀记得有一天, 父亲带我去看马戏。我小小的手拉着父亲大大的手, 在人流中穿梭着, 寻找一个好位子。 可是四面都是高高的人墙, 将矮矮的我围住, 什么也看不见。 我听着那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笑声, 只能干着急。 父亲看到我抓耳挠腮的样子, 便蹲下来, 用健壮的臂膀将我抱起, 托到他的肩膀上, 又慢慢站起来。 骑在父亲的肩膀上, 就像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 看得比谁都清楚。 风从无数人的头顶上方吹过来, 凉丝丝的。 我猛然觉得, 父亲就如同一座大山, 挑着多沉的担子都不会垮。

成长中, 父亲期盼的话语是我的台阶。

那一次, 我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书, 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立刻将父亲叫了过来, 当着他的面教训了我一番。父亲一直红着脸, 连连说着“是, 是”, 但我却没有说话。 回到家, 我才大声向父亲争辩道:“是他先拿我东西的!我没有错!”父亲却坐下来, 低着头, 沉默不语。 这时我发现, 年仅三十几岁的父亲, 头上竟然有了一丝银白, 眼角竟然多了几丝皱纹。 过了许久, 父亲抬起头, 看着我, 眼神里带着一丝渴望。 他终于开口, 说了一句:“儿子, 不管别人怎么样, 爸爸只是希望你能够正直做人。”看着父亲的目光, 我沉默了。 刹那间, 父亲的话语像坚实的台阶, 将我托向正确的道路。 我认真地回答道:“知道了, 我不会再这么做。 ”———至今我还记得, 那时我得到的, 是父亲欣慰的笑容。

而如今, 父亲沧桑的背影是我的台阶。

光阴似箭。我一天天长大, 父亲却一天天变老。 在我的眼中, 父亲的身影不再像从前那么挺拔, 而是渐渐变得佝偻。 那天早晨, 父亲送我去学校。 到了校门口, 父亲举起手, 拍了拍我的肩膀, 又敲了敲我的背, 好像还想摸一摸我的头, 但最终没有那么做, 只是轻轻说了声:“好好上学, 再见。”便转过身, 缓缓地离开。 我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离去的背影。那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沧桑?父亲一步又一步地走远, 渐渐地在街角消失不见。 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街, 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强忍着泪水, 心里不断地念着“父亲”二字。 父亲用他的全部, 为我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将我越送越高。 我转过身, 从那一刻起, 我就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让父亲的付出白白浪费。

父亲, 感谢你为我做了14 年的台阶。等我长大后, 我也会做你的台阶, 将你高高地托起, 就像你曾经托起我那样。

母爱的秘方

洪国成

冬至到了, 照例要回老家祭祖, 也好看看年迈的母亲。 临行时, 妻关照一定要从老家带点萝卜条。 老妈亲手腌制的萝卜条香脆清甜, 是商场无法比的。 每年妻都会从老家带不少, 只是不易保存, 每每看见萝卜条霉变, 妻直叫可惜。

为了不让母亲着急, 我起了个大早。一路风尘到达老家, 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她一边询问我早饭吃了没有, 一边已端来米粥, 还有一碟清炒萝卜条。 这道小菜在我们当地名曰“响菜”。 也就是将腌制好的萝卜剁碎, 下锅翻炒, 起锅后拌入麻油, 吃起来香味入鼻, 甜味入口, 脆响声声。

母亲坐在桌边, 望着我喝粥。母亲真的老了, 虽然染黑的头发掩盖了一点年龄, 但眯起的眼睛已是沟壑纵横。

大冬天喝上一碗热粥的感觉真爽, 更何况还有响菜!

“味道真不错, 老妈的技术又进步了, 该申请专利了。 ”放下碗, 我和母亲耍了个贫嘴。

“真这么好吃? ”母亲笑了, “我帮你准备好了, 回去时记得带上。 ”

其实, 我早就注意到了, 冰箱上放着个大大的玻璃瓶, 里面填满了老妈的作品———腌制的萝卜。 哈哈, 妻子又该发愁喽:这么有味的萝卜条, 恐怕又不免吃到霉变了。

“妈, 给你提个意见。 ”我突然想和母亲开个玩笑, “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你的萝卜条必须攻克一个技术难关。 ”

“什么难关? ”母亲笑了。

“你儿媳妇最喜欢吃萝卜条了, 过了夏天萝卜条就变霉了, 她可舍不得了。 ”

“放心, 这次不会发霉了。 ”真没想到, 母亲技术革新了! 原来, 去年妻子就提过意见了, 母亲知道后, 特地咨询了“专家”。

看着母亲得意的笑容, 我忽然觉得其实她老人家根本就年轻着呢。 “你学到什么绝招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 好长时间不见了, 在母亲跟前我依然是个孩子。

“其实也没什么, 隔壁王大妈给了我一些东西, 告诉我放了就不会变霉了。 ”母亲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会是防腐剂吧! ”我一惊, 脱口而出。

“你说什么防腐剂? 我们吃了, 味道一点也没变。 ”母亲吓了一跳。

我轻轻地告诉母亲, 防腐剂是什么, 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望着母亲似懂非懂而又似乎有点惶恐的神情, 我突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母亲曾多么虔诚地向别人请教防腐的秘方, 母亲刚刚多么自豪地向我宣布萝卜条永不霉变! 那是饱蘸母爱的秘方啊!

我不再谈论萝卜条, 开始与母亲东拉西扯。 母亲也不再和我闲谈, 开始忙碌冬至的祭品与午饭。 天很冷, 母亲不让我插手。

例行的程式完成了, 稍作休息, 我便向母亲辞行了, 毕竟还有繁重的工作要做。

照例, 母亲为我准备了一些农家蔬菜, 妻子最喜欢这些绿色的无公害的东西了。看着冰箱上满瓶的萝卜条, 我愣了一下, 还是决定带回去。 看着我的脚步, 母亲连忙把瓶子递给我, 我抱在手里, 沉沉的, 竟有些温热!

“妈, 瓶子怎么是热的? ”我诧异地问。

“你放心, 防腐剂什么的我用水洗了, 怕不好保存, 我到开饼干店的李叔家用烘干机烘干了。 就怕味道差了, 清炒时放点酱油或许会好些。 下回我不放那什么防腐剂了。”母亲一面絮说着, 一面望着我, 就像一个犯了错误被老师抓住的孩子。

我一怔, 泪水快要出来了。

车子到了, 我抱了抱母亲和她告别。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特点浅析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版本;教学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苏教版生物教材的使用特定和困难进行了浅析。

1.教材涉及内容繁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比以往教材,表面看来内容减少了许多,实际上分量、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校课表安排时间紧张,每周课时没有增加,使教学进度变缓,加上部分偏僻、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使新课程未达到预期目的。生物教材若想降低难度,必须精简内容,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老旧的内容在苏教版内容中又被引入了教材,但是含意表达不明,有时候只是简单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把握重点,教材使用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相应降低。

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表达不明,呈现一定的跳跃性,相当部分的授课内容需要生物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特点补充说明。在苏教版新教材使用的时候,几乎每次备课过程中,笔者都要借鉴老板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补充和研究整理,突出的部分是许多的概念和说法有了较大的变动,需要教师根据老版教材整理分析、准备把握。如,在生物教材中,编排顺序和以往有了明显变动,将“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生活史”的前面,单纯“根的相关结构”就被分解到三个部位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既造成了教师的重复备课,也让使用者感觉逻辑结构混乱。

3.相应的配套资源明显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苏教版生物教材内容单一、图片设置不合理,配套的教学和辅导资料匮乏,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导系列书籍、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光盘无处采购,相应的资料网上也明显不足。虽然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相继出版了部分配套资源,但是相比其他教材,这些资源仍显得缺乏和不足。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苏教版教材会不断地完善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学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发[J].才智,2013(25).

[2]杨燕平,张林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交际,2009(10).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篇4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

()啸()溯()漱()嶂()襄()奔()属()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朝代)学家。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 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①自非亭午夜分 .②或王命急宣 .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原题重现:

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D.林寒涧肃(肃:严肃)

11.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答: 1.《三峡》选自,作者

地理学家、散文家。(3分)

2.课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试找出相关的语句。(4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8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⑶沿溯阻绝(沿:)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

4.译句:(4分)))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⑵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6.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4分),含义是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4分)⑴略无阙处

,意思是

⑵哀转久绝

,意思是

8.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4分)

9.《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什么特点?(4分)

10.“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们想到 分)第二部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使我 这两句诗。(4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11、在文中空白处补写原句。(2分)

12、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3、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出了

。(4分)

1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

。(4分)

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4分)

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4分)

18、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

,先

,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

或季节,中间是

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

之。(3分)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 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答案: 10.D 1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12.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13.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

啼。14.A 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2.略 3.略 4.⑴一点没有,完全没有⑵日月⑶顺流而下⑷即使⑸急流的水⑹确实,实在⑺早晨⑻回声 5.略 6.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 7.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8.略 9.表现旅人的哀愁。10.略 11.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2、略

13、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14、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15、三峡水流之湍急

16、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7、清荣峻茂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篇5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练习苏教版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一)1.《幼时记趣》选自《____

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

____,字___

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二)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以土砾()凸者为邱

②怡()然自得

③凹者为壑()

④盖一癞蛤蟆()也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凹者为壑()

②不觉呀然惊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③捉蛤蟆,鞭数十()

④以土砾凸者为邱()

4.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②使与台齐()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出神()

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

得()

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院()6.翻译句子:

①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__________

____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__________

_____

(三)一、基础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④余年幼,方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

④鞭数十,驱之别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藐小()

(2)鹤唳()

(3)怡然()

(4)土砾()

(5)丘壑()

(6)庞然()

(7)童稚()

(8)凹凸()

()

(9)癞蛤蟆()

()

()2.为下列加点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作青云白鹤观

()

A.作为

B.当作

C.造成 D.制造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A.观察

B.明白

C.考察

D.苛求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

A.完成设计

B.成全 打算

C.现成 横行

D.成为 比作

(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A.僵硬

B.强硬

C.强大

D.超强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A.机关

B.神气

C.精神

D.神灵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A.白色

B.单纯

C.原有

D.向来

(8)故时有物外之趣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特意

B.故意

C.原因

D.因此 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

(1)项为之强

()

(2)以丛草为林

()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4)凹者为壑

()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第三人称代词

B.自己的C.这、那

D.连词

(1)神游其中

()

(2)常蹲其身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必细察其纹理

()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1)拔山倒树而来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 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1)盖一癞蛤蟆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解释: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

______(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填空。

《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

_______》,作者_____

___,字____

____,苏州人,________代作家。

二、综合题

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

(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处)

(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参考答案

(一)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4.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1.①神游山林 ②鞭打蛤蟆

2.①砾(lì)②怡(yí)③壑(hè)④癞(lài)3.①山谷 ②惊异的样子 ③用鞭子打 ④碎石

4.①在 ②同 ③把 ④正

5.①自己 ②丛草、虫蚁、土砾 ③二虫 ④癞蛤蟆

6.①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②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

(三)一、基础题

1.(1)miǎo(2)lì(3)yí(4)lì(5)hè(6)páng(7)zhì(8)āo tū(9)lài há ma 2.(1)B(2)A(3)D(4)C(5)A(6)C(7)A(8)D 3.(1)D(2)B(3)E(4)B

4.(1)C(2)B(3)A(4)A 5.(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 6.A、D(均代“情景”)7.(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8.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二、综合题

1.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2.(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传神。(2)原因是: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或“先总后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篇6

一、完善教学内容的过程性,内容增删移动更加合理

课标2011版苏教小学数学教材调整最直观的一点变化就是:开本大了,单元少了,体例变了,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然, 教师更应当注意其中发生的隐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内容编排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在课程内容编排方面,更加注重突出知识点实质,比如统计图取消箭头,几何部分知识点按照体、面、线、点的结构顺序进行编排,等等。课标2011版苏教教材更加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表述以及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改变,比如“平行” 概念中“在同一平面内”的表述改变为“像这样”、选择并丰富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素材(童话、情境图等)以引发学生动机。其中, 课标2011版教材在“你知道吗”专栏,为学生们讲解了很多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和数学史料。例如二下教学单元中,讲解时间单位时,学生们从中了解历史长河中计时工具的演变发展;认识方向时,学会基础的方向判断知识;等等。学习难度也有所降低, 比如实验教材三年级部分的“观察物体”整合后移至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统计)”移动到四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年月日”合并到三下集中学习等。

二、加强直观和操作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策略意识

1. 增强教学内容弹性,设置丰富的“动手”专栏内容

为了增强教学内容弹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取得进步,新课标2011版教材设置并不断丰富了专栏内容,如“动手做”“思考题”“综合与实践”等栏目就是其中的典型。 教材修订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精心选择调整“综合与实践” 活动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所知所感,启发学生从中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活跃氛围, 进而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善。其中,二年级上册安排的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包括“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 ‘尺’”。前者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变动,进一步关注学生操作的自主性。至于后者则安排在“厘米和米”单元后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的概念,经历身体“尺”量常见物体等过程之后,使学生获得长度测量的应用经验,进而培养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2. 设置数据收集和整理知识单元,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关注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新课标2011版教材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方面,其特点有四:(1)经历标准分类的过程。分类是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在一年级上册初步接触简单分类方法的基础上, 该单元单独安排例题教学分类标准,使学生从数据整理的体验切身体会到分类标准与结果之间的联系。(2) 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新教材知识点更加关注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提出了诸多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数据统计方法。比如,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统计、汇总课程表中各学科出现频次等。这些涉及调查、实验、资料查阅的简单数据整理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从生活化、问题化的知识情境中更清晰地体验、掌握数据收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经历自述数据分类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新教材将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量等知识点延后至四年级学习,在第一学段则选择引导学生自述数据分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不仅为学生描述数据提供了更具开放性的思路,也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据分类的过程和方法,使其产生对数学统计的兴趣。(4)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单元编排的核心思路。为此,单元末尾设计了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数据统计结果,从数据分析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三、启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新版教材更加重视探索、发现、总结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希望通过难易度适中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悟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获得简单数学规律的探究经验,实现合情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二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三下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等处均有所体现。比如前者就安排有练习,学生联系图示, 比较计算结果以及图形阴影和空白面积的变化。经过一番思考与模拟计算,多数学生就能够从中发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总结发现简单规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探究、创造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掌握教材编排、教育理念的变化并深入挖掘相关知识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水平的提升,促进数学知识的吸收。

摘要:新课标2011版苏教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最重要的三点特征表现为:内容增删移动完善了教学内容的过程性;加强了直观和操作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策略意识;启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

参考文献

[1]潘淑芬,王卫东.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整体性的教学主线[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练习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材编写建议”第6条中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这一点直接提到课文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其他8条对课文练习的编写则起着间接的指导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阶段目标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分别从微观层面上作了具体指导。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等几个方面对语文教科书练习的数量和形式进行了界定。

这些都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练习的编排指明了方向,编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编写每一篇课文时,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这些智慧的结晶也体现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

二、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以读书为“经线”,以双基训练、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为“纬线”,“识、写、读、背、作、习”六大板块的设计,正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激发情趣,学会发现,积累语言,探究合作,实践创造,陶冶情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后练习训练体系可以作如下表述: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教材是以学年为单位来安排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学年中安排哪些训练项目,完全按照“课标”中的“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比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除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课文等常规训练外,主要安排了四项重点训练项目: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述四个重点训练项目不是按单元来安排,而是合理地分散到全学年50篇阅读课文中。

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训练实现内化,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如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意思的练习,三年级两册就安排了15次。有的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句子的意思,有的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有的是要求学生联系语境,采取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练习,就能逐步领悟到理解词句意思的基本方法。

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重点训练项目,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螺旋上升。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耳濡目染,日有寸进,逐步提高其语言能力。像一年级教材,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突出了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二年级增加了词汇积累和词句训练的内容。这几个部分并行推进,做到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全面的基础。

到了中年级,课文后练习的设计,除了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等训练外,造句练习以及模仿课文某一个局部的“小练笔”也在练习中交替出现。这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线索,内容的组织、呈现大都是阶梯式。

高年级教材的课文后练习中,还有意识地穿插了听说训练,安排了一些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题目。如要求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检索查阅资料,自己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去观察,去调查,并撰写小说明、小报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这个阶段,在加强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篇章的理解,在记忆、表达、观察、思维等各项能力的培养上既注意阶段性,又注意连续性,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内容

编者按照“识、写、读、背、作、习”六大板块设计课文后练习,重视双基训练,情感体验,体验运用。除了突出识字写字以外,课文后练习还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积累。这一类练习主要是对字词句或诗词、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抄读、背诵。为了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材把语文知识的介绍、语言素材的积累放进课文后练习,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放在最前面。这不单单是一个顺序安排问题,而是反映了苏教版小语教材对积累、运用的重视。如四年级上册,共选入课文24篇,其中要求背诵全文(或部分段节)的课文13篇,占54%,要求复述的课文4篇,占16.6%。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代,给学生储存了相当数量的词语、句子、句群、语段、篇章,同时也积淀了相关的语言经验。显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常用词语的积累。从二年级开始,课文后练习中便专设了“读一读,再抄写”一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抄常用词语,以强化记忆。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读、抄,还安排了运用词语,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等练习,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词语运用的能力。

2. 理解。这类练习涉及词语、句子、篇章,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和感知,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反过来,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回味咀嚼,思索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编者在课文后练习中安排了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练习,有根据语句推断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对句中关键词语的发现和理解;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意特色。如五下《爱如茉莉》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体会一下这样用词的好处。”四下《番茄太阳》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理解篇章的练习有理解全文各部分之间内在的和形式上的联系;熟悉各种文体特色;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如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六下《烟台的海》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的?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3. 运用。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仿写、续写、缩写等,意在促进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小的比如找类似的词语、句子或造句,大的如作文。练习无论大小,都必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 仿写类似的词组和句子或某一个局部,让学生迁移运用,从而形成语言能力。如四下《三顾茅庐》一课,小练笔“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 续写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写作能力。如六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3) 缩写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提炼关键词句,提高写作技能。如五上《诺贝尔》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这些课文后小练笔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横向看,每册教科书课文后练习题,或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或进行词句语言的操练演习,或对文章语言、细节、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或对文章主旨,思路进行理解分析,均是对课文(范文) 探究提供思路,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纵向看,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层次感较强。如低年级多为“读一读、说一说。”最多的是让学生讲讲故事。中年级多为仿写、学写、改写一段话。高年级则大多为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要求学生创作。多层次的练习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习作学习的需要,使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以练习为依托,在已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统观苏教版教科书课文后练习设计,已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写作训练体系。

4. 综合。这类练习意在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和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练习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加强学科联系,拓展范围。如四下《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排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五下《二泉映月》“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三下《庐山的云雾》一课,“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四下《天鹅的故事》一课,“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 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如三下《恐龙》一课,“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五下《梦圆飞天》:“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将你搜集的信息整理一下,与同学交流。”

(4) 联系实践,为生活服务。如四下《走,我们去植树》一课,“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向同学们作介绍。”六下《烟台的海》一课,“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的?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5) 收集实例,加深理解。如二上《乡下孩子》一课,“把你了解到的乡下趣事讲给大家听听。”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6) 展开想象,描绘生活。如三下《雪儿》一课,“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六下《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四、 课文后练习编排的形式

从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来看,使用最多的是陈述式要求。也有不少练习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既可以让学生单独思考,也可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如三下《水上飞机》一课,“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五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六下《夜晚的实验》一课,“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种方式将具体材料和问题展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这种开放式的设计,目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

五、 课文后练习与综合练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中的练习形式有的与课文后练习形式相同,大多和课文后练习形式有所区别,是课文后练习形式的归类、补充和拓展;从内容上看,综合练习与本单元乃至前面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但很多是对课文后练习的回忆、复习、梳理、拓展、提升。比如综合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有很多来自于课文后练习,但又不拘于课文后练习的内容。

课文后练习和综合练习共同构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为完成其训练功能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明确其特点和关系,驾轻就熟,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完成任务,做好“保底”工程。

上一篇:弘扬民族精神主题队会下一篇:携程网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