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共12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呢?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它教材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语文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优势。翻开课本,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俯拾皆是.阅读这些文章,犹如欣赏一道道瑰丽独特的风景。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物、事情或观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读完《陈情表》,你能感受到一位孝子的深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明白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艰辛.从而鼓起勇气走出孤独,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借助课文,挖掘德育精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思考,让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成为一股股精神的清泉.洗涤学生的灵魂。
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我在教授《陈情表》时,引导学生学习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让学生联想到当今社会如何尽孝的问题,通过思考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课文内容,上课时分角色朗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鲁大海的粗鲁、卤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圆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生活,向课外延伸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恩亲情的意识,觉得家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还特别讲究吃、穿、用,喜欢与他人攀比。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体谅父母养家的辛苦。为此,我曾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受触动,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势必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书,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等反面,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建立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德育一直被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体育与德育各有各的特点, 但这两者之间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为体育工作者, 我们要不断探索两者的关系, 并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而实现德育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体育学科对德育的作用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因此, 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学校体育育人和培养高尚体育道德的有效途径。
1.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为人师表, 穿着得体, 传达给学生以严谨、积极、向上的形象。其次, 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再次, 体育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给学生树立榜样。体育教学中不少项目单调、枯燥乏味, 如田径教材中的耐久跑和单纯的技能素质训练等, 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要具有与学生同甘共苦的精神。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比文化课教师更直接、更强烈、更具感召力。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的功能不仅是要育体, 还要育心。众所周知,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身体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过程, 尤其是对小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并转化为实际教育, 通过提示、诱导, 给学生提出体育道德要求, 使其思想受到洗礼, 提升学生的觉悟,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有效合理地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德育相结合, 这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是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黄金时间, 是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要体育教师的积极帮助和细心指导。在教学时, 教师要将课内、外的体育教育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在锻炼中, 要充分注重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精神, 积极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所以, 学校体育教学中, 德育渗透是一个重要课题, 将德育融入体育教育当中是首要任务。
4.吸引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现如今, 竞争不仅在经济市场中起着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竞争的参与。在根本利益相同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竞争, 优胜劣汰,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紧张感, 有利于锻炼学生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当然,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是充满乐趣的, 学生会乐而不疲地参与竞争当中, 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个人能力。正是通过与别人的相互合作竞争, 才培养了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体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关注体育教育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德育, 利用德育的意义, 来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作为新一代的体育老师, 我们要将德育的教学内容整合于体育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这需要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德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整合规律, 切实加强体育育人的水平与效果。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与创新, 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人才。
摘要:通过参阅文献资料, 并结合体育教学实践, 旨在探讨体育教学中德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
参考文献
[1]蔡树林.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高教研究, 1994 (1) :78.
【关键词】德育;中职;美术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德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美术学科除了承担传统课程中的美术欣赏、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之外,更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如何用美术课程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德育教育作为授课的基本方针渗透进自己的教学目的中。
一、中职德育培養的主要问题
1.学习能力与素质较差。近年来,我国政策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中职生的人数也逐年上涨,大部分中职生都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考入普通高中。大多数中职生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素质较差,文化课程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觉得自己在中职院校学习低人一等,导致很多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愿与教师交流。
2.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就业为目标,部分学校认为中职院校的教育就应当是技能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轻视学生的德育培养的问题,在学校与教师的影响下,中职生认为在中职院校就读是学习技能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好专业技能知识,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毕业后就可直接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也出现不注重自身德育发展的现象,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缺少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不良网络文化对中职生的影响。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自身好奇心重但自制能力差,许多中职学生迷恋网络文化。但由于网络监管能力的不足,导致中职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常常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例如:暴力、色情、反动等,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当学生沉迷网络时,会导致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错误发展,学生过分沉迷网络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偷盗、勒索等不良行为。
4.社会不良因素对中职生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利益格局的变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变得逐渐多样化,如今,大量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道德缺失等不良现象出现在中职学生的眼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认为社会中存有大量的不劳而获的机会,中职学生的三观尚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在大量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极易使得中学生的三观发生扭曲。
二、美术课程中所渗透的德育
美术课是注重表现艺术的学科,美术表达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含:作品欣赏、作图绘画、手工工艺、美术实践等等,每种艺术形式的授课方式不同,从而使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也不相同。
1.作品欣赏。教师在备课中收集古今中外各种优秀作品,在课堂中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中职生介绍、欣赏,在欣赏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创作时表达的含义,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与思考能力,以赏析作者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
2.作图绘画。绘画课程在美术学科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不同的绘画方法渗透德育教育的手法也不同,例如:中国画,在形象塑造与表现手法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的哲学观念与审美,中国画的创作特点是可以从画的固定点上找出人的社会意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中国画的特点出发,突出中国画的修身养性与鲜明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画中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3.手工工艺。手工工艺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华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种类繁多,内容广泛,风格独特,浓缩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反应了传统手工艺者的社会风俗与思想感情。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手工工艺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手工艺者的情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培养。
4.美术实践。活动实践是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美术教育才能推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各种美术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发挥学生兴趣特长,通过让学生实际动手绘图或制作手工工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将德育培养渗透其中。
5.美术活动。美术课程中技能的培训是提高学生技能掌握、文化素养与性格发展的重要形式,学校在开展美术文化活动时可以自然渗透德育,例如:开展“走进历史美术”为主体的美术活动,就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美术文化学习,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索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中美术的诞生与发展,引导学生将深奥的主题创造成风趣的画面,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入德育教育的培养。
三、美术课程渗透德育的要点
1.教学过程中需树立目标。美术课程中的德育内容不仅要融入教学目标当中,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讲德育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赏析油画《开国大典》中,可以结合相关的数据资料与影视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赏析有关西方抽象艺术时,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甄别不良文化。
2.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仅仅只靠一节课程而完成的,而是贯穿整个中职美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在各种领域融合贯穿。在美术赏析、技巧等多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从学生课堂的表现延伸到课下活动,从美术课堂中延伸到其他学科,培养学生处事团结,诚信做人,勤奋节约等习惯,在美术课堂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培育学生德育的关键,将德育培养渗透到美术课堂中的细节当中,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德育并不是通过批评或表扬来培养,美术教学中想要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艺术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审美观念,表达出自身情感,并且将这种教学方式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多方面结合学习,不仅活跃课堂氛围,并且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培养不等同思想品德课中的按理说教,它是在传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德育发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美术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德育教育的必要发展过程,美术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必须与美术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避免空洞说教,将德育培养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德育教育,充分将德育教育融入美术课堂中,可以使学生的德育培养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最大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推行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博.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9)
[2]李冰彬.中专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10)
[3]刘贞.浅谈美术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J].读与写(上,下旬).2015(20)
[4]范欣.渗德育于无声处,促学生健康发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5)
在我们现在的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那么,如何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1、利用语言的形象性和事例的生动性,激励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特点,决定了熏陶感染的深刻性。形象生动的语言容易深刻感知,容易引起想象联想,容易激发情感。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圆满成功,举国欢庆,这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伟大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又一辉煌成就,全体中华儿女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契机,从而赞颂邓稼先的精神和他所创立的功勋。通过发掘文章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因素,可以有效地教育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增进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
2.利用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气势磅礴,风格豪迈。表现了诗人急流勇进,改天换地的伟大胸襟和气魄。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横向的联系,纵向的深入。主席想在长江上游修建拦河大坝伟大工程,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觉悟,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案例的应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教学时,如以理说理,不如以例说理来的更充实、更吸引人。
巧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真实的案例把学生带到一个“磁场”中,学生在其诱导下,怀着一种既近又远,既远又近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这个心理之车的驱动下,进入学习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当我讲授洋流那一节时,我没有先讲洋流这个概念,而是先讲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在英军严密封锁直布罗陀海峡的情况下,德军潜艇却能自由出入,是什么原因呢?又是谁帮了它的大忙?当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许多学生带着怀疑、疑惑、甚至否定的目光望着我,急于要得到答案。学生被案例这个磁场所吸引,注意力得到大大提高。
巧用案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地理知识庞杂,在教学中,有时为了把一些规律、现象讲解的透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减淡。走回老路:一言堂、教书匠。而师生“互动”式的个案分析,使地理教学面貌一新。在师生“互动”进行个案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实践的作用越来越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认识自我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自身学习和失败中学到最大最多的教训,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与此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自然带一节的学习中,在讲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时,我没有先列出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而是让学生先观察理想自然带的分布图,从图中观察自然带有什么变
化,提示从南北和东西方向看。学生马上开始讨论,开始学生分析观察得也不到位,但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之间的反复补充,最终得出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其产生原因也应刃而解。此时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巧用案例,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案例的“互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超前意识,科学的预测能力。在探讨“传统工业区”时,以世界著名的,曾是“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为例,在学生整体了解了其发展的优越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鲁尔区的形成以煤炭为基础?最后达成共识: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近而建立电力工业;运入铁矿,发展钢铁工业。又引深一步,想一想,我们国家哪个工业基地与其相类似,又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一讨论,就得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丰富的铁矿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加深,根据鲁尔区的治理经验,哪些是值得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学习的呢?同学们都说:如: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有位同学说:关键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科技。”他能提到这个,我们学习本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另外,我觉得应多运用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进行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因材选案选择适当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物质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如若不合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失落感。
信任地引导在个案分析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的地位,这是不可动摇的,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有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大胆的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回答得与答案有很大的差距,也应给予及时鼓励,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十秒不行,二十秒,十秒不行,一般三十秒内是可以得出结论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也大多讨厌写作文。可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了考查的重点。直言不讳地说,写作表达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得不让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慎重的审视了。但现今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模仿。作文教学该如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呢?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最有效的资源,那就是“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人本观念越来越深入。《大纲》指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实质上更是一部作文宝典。那我们若不利用好这本教材,不扶好我们手中这根赖以支撑的拐杖,岂不是白白的浪费了资源!
一、把握课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训练
选入教材的这些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可以以此为例,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比如,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我事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猜读猜写活动,即观察书中插图,准确描述人物。插图中共涉及五个人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描述,描述完了让其他学生猜猜描述的是谁,然后再对照读课文,比较研讨,是作者写得精彩,还是自己写得精彩。同时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何以刻画得如此精彩呢?采用这种方式来读课文,本身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他们明白了该怎样刻画一个人物。如针对学生人物语言描写机械贫乏的现状,学习《羚羊木雕》时,我把“怎样写人物对话”作为本课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明白,在写人物对话时,可根据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在“说”的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避免了单调重复的“你说、我说、他说”等等。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生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学习《春》的时候,可以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之美,学习本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的描绘自然美景;学习《海燕》,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象征和侧面烘托,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提升自己的作文档次……我想,只要我们善于留心和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教学点,在重视学生文本研读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绝不是望尘莫及的事。
二、凭借课文这个例子,适时捕捉训练契机,使学生举一反三
当然,扶好课文这根“拐杖”,并不是对课文的机械模仿,还要求教师能不断的根据课文特点,并适时捕捉训练契机,使学生举一反三。 一种写法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巩固和训练的。因此应经常抓住一些即时性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愚人节那天,进教室时,我是打破常规从后门进去的。因为我知道这帮机灵的小鬼肯定会有恶作剧的。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同学发出了崩溃的尖叫,因为他们的机关失灵了。我灵机一动,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他们将“老师进教室前后”描写下来,没想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丰富,动作和神态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像这种抓住稍纵即逝的作文训练契机,不仅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还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活水。
三、合理拓展课程资源,让课文的例子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作文之源在生活,作文之流在阅读。”这足以说明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应该说新教材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我们何不抓住这些例子进行合理的拓展,让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样,一方面,改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更是让学生有了倾吐的强烈欲望。如学习《再塑生命》一课后,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温暖?(因为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可一向思维活跃的学生,那天只有两个人站起来探讨了这个话题。一个说:“一下早自习,我就碰见了舅妈,她连连问我吃了没有,冷不冷……得到亲人的关怀,我倍觉温暖……”“虽然今天很冷,但我却感到很温暖。因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终于有了进步……”再问其他的同学感受到温暖了没有,大家都只摇头。于是我话锋一转:“海伦双眼失明了,她又怎么能看到阳光,看到世间美好的东西的呢?”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借这个机会,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点亮你的心灯。没想到这次练笔诞生了一大批有独特见解的好作文。如《阳光迈着猫步走来》、《闭上你的眼睛看着我》等等。 我想,如果我们像研读文本,注重文本多角度解读一样来对待“课文例子”中的写作教学点,扶好课文这根拐杖,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
1. 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1 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中学体育教学本身,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1.2 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中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2. 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2.1 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2.1.1 物质层面。
教师能够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1.2 精神层面.
体育教师能够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和每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模范评比、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2 优化课程进程。
对于体育学中的项目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2.3 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2.3.1 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
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学到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学会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3.2 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
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教育功能,教师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因此,体育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3. 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推陈出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学校体育引领体育教育改革, 既要育体又要育心。本文在论述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体育教师在学生德育养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 (7) .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 1995, (4) .
【关键词】人文素质 德育工作 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面变广、生源的构成变得更复杂,目前在校的学生和前几年的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不同: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自律性差,具体表现为成绩较差、个人主义倾向较强、缺乏上进心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暴力的倾向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许多老师忧心如焚,希望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扼制住这股风气的蔓延。
一、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思考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是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是很明确的。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并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当前,主要是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遵纪守法教育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值得重视的是,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加以继承和弘扬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诸多不良的现象呢?如笔者以为,造成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中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后果。在初中,学校往往明的或暗的以成绩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比较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给予关心不够,而这部分的学生往往最容易出现问题,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就是这部分学生。
2、是我们的德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一些中职学校和老师,往往还用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眼光来看今天出现的新问题,不注意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对学生的影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学生,但仍然墨守成规,生搬硬套,使德育工作脱离实际,效果差。
3、是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不断加剧。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党和政府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传统美德教育。我们的许多同仁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寻找对策,创新和改进了德育工作的方法,拓宽了德育的范围和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方法和经验。
二、人文素质的功能以及在道德品质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在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价值体系,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它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导向功能。人文素质如人生需要、人生理想、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信念等能够影响主体的行为倾向、活动的目的、方向、范围、种类,即对主体行为具有导向功能。
2、审美功能。人文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既表现为它可以净化和美化学生的心灵、言语及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使学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又表现为在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中,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等要素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
3、动力功能。人文素质既是人类行为的导向系统,又是人才成长的动力系统。
4、调控功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对教育对象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活动目的与方法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运作、活动手段的确定等方面,都具有调控作用。
5、增效功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和效率,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益智功能影响、提高学生的非人文素质从而影响其活动效率;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所传递的大量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行为与效率。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他还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总结十三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十条经验中第五条指出:“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为我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通过各种载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堂课或是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过程。
第一,重视在课堂上灌输人文知识。一堂完整的课,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灌输做人道理的过程,教师应把视野扩大延伸到学生对科学知识追求和做人道理的探索上。
第二,开展专题讲座。名师、专家或其他知名人士,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注意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知识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把书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的场所。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写作、创作排练文艺节目、讨论社会热点、演讲或朗诵传统美德和理想信念方面的文章等活动,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特长、提高辨别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四,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读书人聚集之地,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文化反映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整体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
第五,学校的教學和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有个著名学者说过:“一座著名大学,不但要有高楼,有大师,更要有大爱。”现代人文主义教育者认为,每个人随时都可能碰到不畅、痛苦、挫折等情感经历,教师应该以真诚、信赖、民主的态度去帮助和理解学生,不能粗暴对待学生。教师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熏陶和感化学生。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在育人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独立进行的,它渗透和穿插于我们育人的每一个环节,重视它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打开德育工作新局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2.
海南电大文科部何君陆段翠兰
在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会上提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储存和传播提供前所未有和手段,并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双重的要求;一方面,教育应该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的新的知识技能,同时教育还应该而且必须找到并标示出判断事物(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的标准,使人们不被快速发展的、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弄得晕头转向,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报告还提出了教育应为人们的一生提供四大支柱:一是学知识的支柱,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注意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即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必须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必须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能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大会报告中在强调教育必须给人的四大支柱中,虽各有侧重,但其共性是突出教育应使人确立人的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和支持的科学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一、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经济建设功能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一个求真的知识体系,它侧重于教人求真,教人掌握自然界产生、进化发展的规律;而人文社会科学即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它更多的强调教人求真,求美、求善,教人如何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责任。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自然科学这个求真的知识体系里,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果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起码有五个方面与现实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一是社会实践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二是自我认识能力、选择和判断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够;三是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精神远远不够,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四是管理、合作、协调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远远不够;五是历史、哲学、中文写作能力跟不上。总之一句就是总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跟不上。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不少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不低,但就是难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任何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要应用于社会,都必须与他人、与社会、与企业和各方面交往,都得与同事相处,不少大学毕业生就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观,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缺乏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以至不受社会欢迎,不能给自己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英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弥顿说过:没有学问的美德比没有美德的学问更有助于人类幸福 1
(张泉君主编《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人文文化、人文意识、人文情感即人文精神。它通过把人类几千年实践的精神智慧、心性精神与历史经验传授给被教育者,传授给当代人和下一代人,以使人们能调查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目光将来,造福社会和全人类。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完善人的心性和灵魂为最高目标,把个人与众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的教育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是塑造人们道德情操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抽象。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知识是很重要的,没有知识,他将很难成大事,但有了知识不等就有了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一靠思索,二靠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而社会实践是众人的实践,任何一个人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还必须与他所处的社会条件和与他周围的环境相统一,即必须被社会条件所接受,被与他相处的人所接受,这就需要尊重别人,尊重社会,要有爱心,积极为社会和众人服务,因为只有关爱社会,关爱众人,并积极为社会和众人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增长自己的才干。因此加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人文文化知识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产生和组织,人类
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对自己应持什么态度;人们应该懂得美、丑、善、恶,正义、高尚和庸俗。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使人们懂得一个人对社会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民族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宽容大度精神,敬业爱业的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和助人为乐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做人不但要求真,还要求善求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这是做人的精髓,迷之者挫,逆之者亡。做人应做到不欺人,不骗己,不欺下瞒上,凡事认认真真。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一项重要任务。
1、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价值观,重视人文文化、人文素质教育
要真正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思
想。教育思想是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价值认识,它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看待教育,为什么要办教育和办什么样的教育。这是要求我们懂得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即教育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是解决教育与社会,与国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现这一目标规格所确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教育规范,教育行为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等。关于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党和政府的界定是明确和正确的,即培养有社会主义,有文化的,有知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和政府领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者。但这在近几十年来我们有一些高校在教育思想却变
得糊涂了。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人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至使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当然,我们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技术教育,科技教育,而是
希望把二者放在同等位置。应该明确,科学本身是求真的体系,它要解决的是求真,它属于全党的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科学,是知识的体系,又是价值认识的体系,它不但教人求真,更注重教人求善、求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二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不可偏废。科学技术教人求真,人文知识教人求善,真是善的基础,善是真的导向,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技术、技能不是我们的目的。近几十年来缺乏导向的“真”给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带来的负面是多方面的。这不仅对国家、对个人都造成了损失,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产生消极影响。在上世纪末召开的“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上,不少专家就认为:21世纪世界的第一挑战不技术革命,不是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美国《纽约时报》前主编哈里特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60%的人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而且他们都排列首位。从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看,凡成大事者,也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素质高尚的,包括2000多年前的孔子、孟子、老子,今天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在有巨大成就和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中,人文知识较高的也占绝大部分,如哥白尼、布鲁诺、竺可桢、笛卡尔、李时珍、杨振宁等。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她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伟大。”大凡出类拨率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人格,道德精神,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总之,不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可以教育人们学会做人,因为人文科学具有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它能为学生的发展启示方向,对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认识到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学业事业的成功。人文科学即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研究对象为价值体系,具有价值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大学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传播、创新的重要场所,更应把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三是进行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继而读好书。一般来讲,人文文化教育越宽,人文知识越广越深,融合贯通,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个人的一生会走得更好;四是人文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认知力、判断力,可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丑、假、恶的认识能力,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2、把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给合起来,以陶冶大学
生的人文道德情操,道德修养
坚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把人文知识、人文精
神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着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包括做人、做事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还必须结合邓小平等一大批革命家的人生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知识来讲授。毛泽
东、邓小平、江泽民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们有丰富的多方面知识外,重要是他们有一个把国家、把民族、把人民的利益联在一起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努力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奋斗。
把德育课与哲学、史学、文学课结合起来,强化人文文化、人文精神教育。学习教人做人做事的辩证法,人只有为人,人只有为社会,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做人辩证法的具体表述,极端的自私不但被坏了社会的协调和谐,更重要是损害了自身。史学是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以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实践中,大凡成功大事者,大都是德智双全的人,如孔子、孟子、汉武帝、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林肯、华盛顿等,而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等虽有才但缺德,而因他们企图扼杀全世界人民,最后自取灭亡;文学即社会学观是人学,它以形象思维来启示人生,歌颂正义光明,批判邪恶,达到启动和教育人的目的。如《封神榜》、《西游记》、《红楼梦》、《史记》、《汉武大帝》和现当代一大批文学作品,都通过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揭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祸远离,行恶者福远离”;利民者、民启之,害民者、民闭之,得道者安之,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哲理。文艺作品中羽羽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如“青春之歌”、“红岩”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就陶冶了一代人。
结合现当代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英雄人物由于把社会价值、他人价值当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社会和人民,不但实现社会价值,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并为其子女和亲属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文化思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中华传统文化蕴含
丰富的人文文化思想精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好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了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德为重精神,务实无华的精神,伸张大义,坚贞不屈,临难不苟,舍生取义,天下为公,勤奋刻苦,淡泊名利,卓绝奋斗,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不慕虚荣,严己宽人,尊老爱幼,清正廉洁,谦虚谨慎,讲信修睦,相亲相爱,左右和谐,上下有序、关爱自然和创新意识精神。具体是:一是从求善、行善的道德修养,强调人的从众合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天人合一”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最高道德境界;二是强调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意志在德育中的作用,在立德中要“反求诸已”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孟子、公孙策上》)。”三是主张“内圣外王”的主客体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人要先达到“内圣”,才能“外王”,先得“无为”、“无求”,才能“有为”,才能成大事,“圣者为王”。要求人们在立德中要“修心”、“正心”、“养心”、要“克已复礼为仁”、要“舍生取义”。在我国传统文化著作中,《易经》、《大学》、《论语》、《孟子》、《老子》中的人文文化思想异常丰富,特别是老子、庄子和孔子、孟子的文化思想中人文知识更为丰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侧重于人道,从大众的人性人道出发,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指出人要有仁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把“仁义”作为道德的核心。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则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无为,强调人性和天道均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与人和人与人的和谐。老子主张在“无为”、“无求”中达到“有
为”、“有求”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孔子、孟子则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克已复礼”、“仁者爱人”、“诚则明,明则诚”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辩证法,这些都对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启迪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它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面贯彻中央政府确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一个和谐人类文明社会意义更大。所以,我们在大学教育中一定要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起抓,坚持实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养出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临洮县东二十铺初级中学 杜胜龙 730500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上的各种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力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更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国家提供设备和资源保障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大地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
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可启发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作为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或文字阐述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化传统教学中的静为动,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同学观看时,教师结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二 “探究性活动:镶嵌”,教师提供边长相等的多个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我趁机把学生的这些作品拍下来并制成幻灯片,事后播放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开拓了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巩固练习,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够大大增加练习容量。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难点。也有利于生动有趣的复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倡“教育是教人做人”,提倡“教育要渗透到所有文化课中去”。我们今天说“教书育人”“教人做人”“育人”,都说明了“德育”是每个教育者的共同任务,而不仅是政治课的任务。而语文教学本身固有的不同于别的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重视“德育”的责无旁贷。并且语文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得天独厚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名篇佳作,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写法,或抒发对祖国人民、祖国文化的热爱,饱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或歌颂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或揭示生活的真谛,明辨是非美丑,处处是“真善美”的闪光,同时,又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语言形式的统一体。“理定而后辞畅”的一切典范文章,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语言形式的讲解中,发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意义,实施“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光是这一点,其他学科就望尘莫及。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一优势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更好地“教书育人”,培养新的合格人才?则是要经过身体力行的探索,方知个中得失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少数人没有充分认识大纲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更没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特点来实施“德育”。表现在:一是脱离字词句篇大谈思想意义,或者抓住片言只语借题发挥空洞说教。这种“微言大义”的做法,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来乏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法、语音、语汇课,不去发掘语文教材内涵的思想意义去影响感染学生,甚至故意避开思想的内容,认为只要把字词句式讲清楚能对付考试就行了,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事。
可取的做法是怎样的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能默化的作用。”“学科特点”上文已有分析,这里还要认真理解的是“渗透”二字。我认为这两个字一方面说明了语文教材的特点——蕴含的德育内容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语文教材的语言形式的不可分割,事实上,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渗透”二字更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说白了,“渗透”即是在字词的揣摩中,篇章的咀嚼中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地将社会的脉搏、世界的风云渗入学生的心田,塑造无数真善美的心灵。这个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因而是可取的。如前面所写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典范文章,本身蕴含的精神力量无疑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和理性的熏陶。比如大量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的有关文章,本身抑恶扬善的观点就十分鲜明,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衰落史,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进而启迪学生的爱国热情,真正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确立报国之志。这种引导是在对字、词句等语言形式的分析中完成的,这就“相辅相成”,就是“渗透”。
除了在课文的讲授中“渗透”外,我还把“渗透”贯穿在作文的口头讲评和书面评改之中。“讲评”和“评改”我都不仅仅着眼于写作能力的评估,还着眼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了解上,去发现他们的思想轨道,加以正确的引导。“言为心声”,中学生有他们的心理特点,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是非好恶观念也常在“言”中表现出来。对此,教师立足于超前的心理疏导,对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远比在他们错了之后记过处分的作用大。比如在学生口头作文中,我让他们各自用三个形容词概括自己,并加以简单证明。这在形式上是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可我针对学生在表述中反映出来的对社会人生理想各个方面的思想倾向,在评价语文能力的同时,明确了“是非”,进一步让他们讨论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在书面评改中,我也同样重视能力的评价和思想方面的疏导,有的学生在我写的评语后边又写下了“心里话”,这样展开笔谈,既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又可有针对性地深入“渗透”。
当然,这方方面面“渗透”的效果一时间仿佛不好量化,要不怎么说是“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呢?从塑造真善美的心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看,这种“渗透”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综上可见,教育目的的规定,尤其是新形势下人才的需要,决定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语文教材的特点,尤其是语文教学实践更充分证明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证明了“渗透”法是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最好方法。
一、深入教材, 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一本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最基本要求, 它引导教师的授课方向, 但现阶段的课本上并没有具体的德育分析,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找到潜在的德育教学方法, 并把它结合教授的知识点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在我国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知识内容有关德育, 但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需要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去深入教材,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将德育贯穿到知识点中。举例说明, 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记录比较重要的日子去学习日期, 像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国庆节等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和有意义的日期,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年份日期的理解, 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父母的辛苦和祖国的历史大事。还有, 像学生在学习“元、角、分”时, 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我国资金流通的主体, 更是我们国家的标志。由此, 学生就会更好地运用货币, 改变以往大手大脚的习惯, 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教会了学生树立正确的货币认知,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不乱花钱的习惯。
二、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热爱身边的环境
小学时期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可以说, 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更好地去学习数学知识。所以, 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去进行教课, 锻炼学生的思考方式, 从而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答案,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生活意识。在应用德育的同时, 就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联系生活经验中的德育例子, 这样就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去渗透德育。例如, 教师在讲解有关乘除算法的知识点以后, 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 而计算出来以后就会得到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就与学生解的数学题有关,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所有学生都答完以后, 教师就可以简述一个励志的、感人的小故事, 并让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总结和分析。运用有效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对生活中的实例经验的累积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更教会了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解决小学数学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加大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由此可见, 德育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三、观察学习动态,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 关注学生健康发展是各班班主任的责任, 其他各科教师不需要管理。在实际生活当中, 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的, 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进行学习, 所以就要求教师, 无论处于什么岗位都要以身作则, 关注各班学生的学习状态, 用自己的热情和教授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教师也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 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效地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 解决了传统教学曾出现的问题,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 需要对授课的章节进行备课,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备课内容, 将课堂的知识风趣化, 以此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让学生更加喜爱数学课堂。在教师教学的同时, 要求教师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要时常鼓励学生去自我思考, 建立一个平等的、积极地教学平台, 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 不要喧宾夺主, 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所以在现阶段的教学课堂中, 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并通过学生点点滴滴的知识累积, 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祁金冰.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3) .
[2]吴亮亮.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 2015 (7/8) .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在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论文07-14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06-01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07-02
语文中的德育教育09-19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6-06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1-16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09-09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德育教育07-06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