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共11篇)
摘要:近年来,双语教学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都很重视教学。在阐述目前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期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的定义:The ri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双语教学的实质是运用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双语教学一般有三种教学模式:第一,学校只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即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m-gram);第二,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Gngual education);第三,学生刚进入学校是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留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一、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为此,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号),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很多大学积极开设双语课程,用英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都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成果上,缺乏有深度的本土化研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迷失了方向,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实效,制约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 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在中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虽已开展实施,但在一些方面还尚未达成共识,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缺乏积极性。有人认为,英语还未过关,没必要讲授和接受英语化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等。一些学校的决策者也未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或提到议事日程,使得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的资源。双语教师资源开发不够、配置不合理。双语教师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调查表明,目前中国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这两类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前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缺乏对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实际需要的了解,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以跟踪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态势,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语言教学方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后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并非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他们往往采用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侧重教授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而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缺乏外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忽视了双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特征和规律的掌握,对文化、思维及价值观差异的比较,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两者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互补型的合力,因而不能形成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进而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效。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内在需求。只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且有较强的认同感和需求时,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作为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高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因为前期英语基础较差,听说读写本身困难就比较大,用英语来学专业新知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耐烦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双语教材盲目引进。教材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载体。目前,中国高校尚无统一的双语规划教材。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各高校在教材的选取上常常是五花八门,有原版引进的,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载体,原版引进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教材的开发,为高校双语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推进了早期双语教学的发展。但是盲目大批量引进,不仅价格昂贵,对师生的文化意识和外语水平要求也较高,同时其编制和内容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难以实现;自编教材则多半是把专业原版书籍中的一些文章汇编在一起,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技能训练的有序性。
二、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培训双语教师,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实行双语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持证上岗制度,并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构建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有助于他们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而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而学会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在基础英语阶段,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可预见的目标。并把大学英语教学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来。运用原版教材,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方式,运用原版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读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思想应注重中西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可以形成互补作用,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双语教学科学研究。在国外,各高校的双语教学研究和交流已经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及学者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和论证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的科研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有必要成立双语教学管理及研究中心,全面负责双语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双语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我们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双语教学规律来指导教学工作,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知名大学的双语教学专家到学校听课、评课,进行具体指导,推动双语教学课程提高质量和水平。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质量考核、监控和评估,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估双语教学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是对目标、课程、模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及管理等教学活动及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的评估。双语教学评估应根据双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实施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估,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学质量评估,建构多层面、多主体、多纬度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准确、科学地对每个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鉴别教学质量的优劣高低,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认识不深
对于双语教学的目的一般有以下四种:①简单的语言教学, 以传授目的语言为目的, 并不涉及系统的专业知识。②词汇式双语教学, 以母语为本体传授专业知识, 同时用两种语言阐明专业词汇。③混合式双语教学, 部分内容用目的语言传授, 部分内容用母语传授。④纯粹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所有内容, 从教材到课堂讲授到讨论均采用目的语言。然而许多高校中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定位不准。具体的观点有:英语还未过关, 没必要讲授和接受英语化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 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等。许多医科院校未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更未提到议事日程, 使得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的资源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1.2 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欠缺, 学生能力有限
双语教师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员, 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 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 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1]。许多医科高校的教师对于专业医学知识的掌握是相当牢靠的, 但在本专业的英文水平造诣上是不够的, 因此导致了教员缺乏用英语讲好课的信心, 使得教员普遍缺乏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就学生而言, 作为各院校双语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院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 医科院校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大多处于四级水平, 对于专业医学英语的接受能力有限, 导致许多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 接受能力不强, 严重影响了各院校的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1.3 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 许多院校缺乏专门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对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 主要借助于现有的单语教学评价指标, 或者是以查代评、以考代评, 评价的科学性不够。对于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使得教员无法及时得到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不能及时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 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双语教学管理, 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 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会带来不合理的评价, 错误的评价会降低教员运用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了我国许多院校推广双语教学的进程。
2 推广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方向。许多院校现阶段仍缺乏对双语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 然而双语教学有着既要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 又要完成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医学院校, 对于西方文献的学习是及时掌握世界医学进展和新动态的保证。清华大学的章晓中教授认为:“用双语授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2]同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李艳梅认为:“双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语言学习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2]由此可见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既强调语言、又强调知识的传授。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以根本目标为标准做出现阶段的双语教学目标, 将各教员对双语教学目的的认识统一起来。同时应该加强学员对双语教学的正确认识, 从思想上灌输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强化双语教师英文水平,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对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 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学校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 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实行双语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持证上岗制度, 并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1]。学校还可通过引进海外的双语教师,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师队伍, 以此增加教师间的竞争, 以教促教, 提高英语水平不高的双语教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加快国内双语教员队伍的成长;切实提高学生整体英语素质, 特别是英语听说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以大学英语教学带动双语教学。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改善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做好双语教学的铺垫, 建议在保证正常英语教学的同时增加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的英语选修课。第二, 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专业英语》学习是符号对应和逻辑转换的训练过程[3]。因此, 建议把《专业英语》作为双语教学的准备课程纳入双语教学的整个流程, 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双语教学评价工作要以科学合理性为原则, 在促使双语教学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有效地衡量双语教学质量, 客观地反映双语教学实践中的成绩和不足, 引导、指导和促进双语教学实践进一步发展。完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要以全面性 (适应课程、学生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把评价作为手段, 做到为教学服务) 、激励性[4]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主体性 (不仅要对教员, 同时还要对学员的主体作用做出合理性评价) 和指导性 (帮助其改进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四个评价要素的基本情况;得出结果后及时反馈给教员和学校, 使教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学校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赵正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2) :223-224.
[2]郭安林, 章晓中, 李艳梅, 等.主讲教师谈双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4) :4 l-44.
[3]陈淑霞.高校双语教学应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3) :258-259, 26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现代汉语 教学
“现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个专业里,“现代汉语”课程性质如何定位,这门课与中文其他专业的“现代汉语”有何不同,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在教学中突显专业特点……这些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解决。
一、关于“现代汉语”课程定位的问题
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9年开设以来,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这是一个摸索发展时期。这期间,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英语基础,具备丰富的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文化、出版、传媒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是我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表明,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首要任务。而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汉语教学能力的汉语国际教师又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这个目标决定了“现代汉语”这门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有人认为,会说汉语就能教汉语。毋庸置疑,这个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对这个专业不了解才会有如此看法。我们知道,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绝大部分是成年人,成年人学语言和孩子学语言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不会像孩子那样单纯地模仿,他们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与推理,他们会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另外,也有一些人认为,绝大多数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的文化,汉语那么难,没有几个是想研究汉语的。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应以中国文化传播为主,汉语教学次之,所以对本科生来讲,文化、才艺方面的知识多学一些,“现代汉语”学得大概差不多就足够了。关于文化教学比语言教学更重要的观点,陆俭明先生作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1]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使外国学习者通过汉语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达到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文学的理解与把握。如果语言文字关过不了,那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的,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多方言的大国。因此,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他必须要系统地学习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同时要具备教授、讲解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让他的学生掌握好汉语以便顺利地进行交际交流。总之,扎实地学好“现代汉语”是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现代汉语”教什么、怎么教才能突显本专业的特色,才能符合专业目标培养的要求?“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多,课时紧,其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内容主要为语言文字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这门课是在一年级开设,学生为大一刚入学的新生,他们还未来得及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一上来就要接受专业性很强的语音理论知识,而任课老师必须要赶课时,教学内容是一番接着一番地轰炸下去。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语音基础理论,不少学生被语音搞得晕晕乎乎,因此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很难学,这种入门就很难使得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兴趣与信心。对于外国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犯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会拿自己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因此汉语教学不仅要“知其然”,更多的是要“知其所以然”。“现代汉语”学得半生不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何走上讲台给外国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究竟怎么上才能突显专业特色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保证足够的课时
笔者认为,不论是毕业后做汉语教师还是继续深造,我们的培养计划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有足够的保证。汉语是基础,要靠汉语吃饭,汉语就必须达到精和专。教学时间有保证了,任课老师才不会赶时间地讲解,学生也才能有时间消化吸收,真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能力,而不是浮皮搔痒式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调整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第一次课一定要让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对这门课感到新鲜与好奇,要在内容安排上激发他们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在汉语与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比较、汉语方言介绍上多补充教学内容,尤其要强调“现代汉语”学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我们可以将文字教学调整到语言教学之前,缓冲大一新生“现代汉语”学习的难度。语音部分专业性很强,是学习“现代汉语”的“拦路虎”,一开始就进行语音教学,很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这部分学得艰涩,势必会对后面的学习失去信心。从理论上来讲,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应该先把语音教学放在前面,但从“现代汉语”文字部分的讲授内容看,放在前面讲在内容衔接上影响不大。而且语言的三要素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最主要的是文字部分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语音是很有难度,文字则是小有难度,把小有难度的内容放在前面讲,对大一新生来说,心理上和知识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现在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为黄伯荣、廖旭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其词汇部分是个整体,包括词汇单位、词的构成、词义,等等,其中词汇单位和词的构成属于语法研究范畴,这是词汇部分的重难点,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调整到下学期语法部分。去掉词汇里的这部分内容,上学期内容的讲授将会明显地宽松,可以增加学生对语音、文字练习的机会,让所学的知识能好好吸收与巩固。
3.改进教学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有别于中文其他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任课教师务必要摸索出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对这个专业来说,讲授“现代汉语”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运用到课堂讲解中。比如适当地采用“对比法”进行汉语内部比较和汉外比较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在对比的基础上找出语言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促进他们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和掌握,也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引个路子。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很实用的。改进“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更适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各种方法。
三、关于“现代汉语”课程实践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汉语理论知识的同时,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汉语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
1.语言表达训练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汉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能用较为纯正的普通话以正常语速进行口头交际”“能准确、流利、清晰、简洁、符合逻辑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图,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说他人的看法。”。[2]因此,“现代汉语”课必须在完成理论讲解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讲解语音知识时,一定要趁热打铁,实践训练跟进,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操练,真正掌握较为艰深的基础理论,开口练习找感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号入座,这对学习语言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汉英双语练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个应用型的专业,他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学好说好汉语和英语。这种双语练习不仅训练他们的汉语语音,还要求他们将英汉对比,学会两种语言的比较学习。
2.汉字书写训练
“汉字教学作为语言教学要素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汉字与汉语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外国朋友学习汉语要获得书面交际能力必须要学会认汉字、写汉字,尤其是要获得较高层次的系统全面的汉语,因此,汉语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教外国学生书写规范汉字。“针对成年学习者归纳推理能力的优势,我们应该重视理性教学。在强调刺激、强化训练的同时,充分利用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系统的知识和理论的教学。”[4]这要求汉语老师必须能正确地书写汉字,能对一些常用汉字进行分析和讲解。“现代汉语”文字部分要讲笔画、部件、笔顺等基本知识,但由于课时紧张,基本上没有训练的时间。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动笔机会越来越少,敲键盘的次数越来越多,书写潦草马虎,提笔忘字,写错别字,倒插笔,等等,非常普遍。我们认为与其满堂灌输理论知识,不如匀出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在规范的书写中感悟汉字的博大精深,以后再将汉字中的文化传播给外国学习者。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有汉字技能训练课,但要让技能训练课紧贴“现代汉语”课进行训练还是有难度的,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单纯的练习让字写得好看而已,缺乏把汉语知识融入到练习中的意识。在“现代汉语”课上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再辅以汉字技能训练,效果应该更显著。
3.语言分析、运用训练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的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中要求注重针对学习者的语法偏误进行语法教学,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留学生语料进行偏误分析的能力。偏误分析首先要求要能找出错误,其次要求要能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会分析错误。虽然“现代汉语”在词汇部分、实词虚词部分、单句复句部分都有相应的病句讲解与分析,但是其语料来源不是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会辨析本国人的病句,还要会辨析留学生的病句。
语言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对各个语言点进行练习,其中词汇和语法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方法训练外国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不论是机械练习,还是有意义的练习或是交际练习,汉语教师必须储备大量的语料以备教学中使用。通过开设在三年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在课堂教学训练中除了教材提供的练习语料,自己举不出更多的更恰当的例子进行练习教学,一个词语或一个语法点,三言两语就结束了,学习者得不到充分的练习,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汉语教学的对象、性质认识不足和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严重缺乏。因此在一年级上“现代汉语”课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本专业学生对相关教学语料的积累,并能将之自然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它主要是为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培养师资的,这要求汉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有关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必须具备较好的汉语教学能力,这同时也决定了“现代汉语”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和教学上的特殊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3JSJG132]。)
注释: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的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
[2]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3][4]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J].世界汉语教学,2014,(1).
对眼视光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毕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就业状况,可以发现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结合专业实际,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强化其知识结构,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促进眼视光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创造条件.
作 者:王林 刘钰 作者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眼视光技术专业 毕业生就业 职业资格证书
周一鸣(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内容摘要: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招生、专业教育、教学特点等方面阐述培养适应装饰行业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的做法。
关键词:美术基础、艺术与技术结合、专业理念、设计思维、技能、现场教学
21世纪,高职教育在发展,室内设计行业在发展,因此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也迅速成长起来,我院的室内设计专业1998年创办至今的八年里,为了培养有特色、有创新力、技能型的设计人才,专业教师根据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探索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从专业招生、专业基础、专业理念、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等方面,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专业、学生互选,使学生明确专业目标
1、美术是基础,兴趣是动力在教育活动中,生源是原材料,原材料本身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或制约着加工产品的品质,室内设计专业在招生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对美的感受、对设计的兴趣。专业要求报考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进校后加试美术,如果美术加试不合格,转入其它专业。美术基础以外,兴趣也很重要,浓厚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因此其它专业的学生如果对室内设计专业有较大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加试进入本专业。在整个招收的学生中,通过专业、学生的互选,能够优化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基础水平,在较高的起点上进入专业的学习,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要素。
2、开展专业教育讲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科学化和有效化是对学生的负责,学生选择好专业后,学院及时召开专业教育讲座。在高职院校,市场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因专业教育讲座邀请社会行内人士与本专业的骨干教师一起,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前景、市场现状、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专业目标和三年的学习计划。对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是他们学习方向,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下完成学业,在就业素质形成内容的指导下针对性的加以完善自我,以备进入社会适应相应的满足。
二、打好专业基础
室内设计的内容不仅涉及室内表面装饰设计,还涉及到建筑结构、水电、通风等技术性问题,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要求学生在这两方面都要大好扎实的基础。
1、造型艺术基础造型艺术主要还是通过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速写等方面训练学生的二维、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概念、造型能力、美学法则、色彩感觉和表达能力,与其它艺术类的基础课程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在室内空间设计基础教学中,立体构成课程更强调空间构成,除了多维视觉体验外,还必须重视多维度的触觉心理体验。为了强化多维度思维的培养,主张从二维绘画状态中逃逸,以便更好地发展头脑的“虚拟空间概念”。
2、工程技术基础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延伸和深化,设计必须了解建筑、会设计的语言表达,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学初步和室内设计制图,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如风格、结构、材料、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制图规范与技能、投影知识、建筑形体的表达、室内装修施工图、透视图的原理与画法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三、专业教育强调的理念
专业理念对从业人员一生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正确的观念可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进入专业教学阶段,就要先强调以下的专业理念。
1、以人为本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设计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在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
2、整体意识第一层意思是环境、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协调,现代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面的考虑。现代室内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环境设计系列中的“链中一环”。第二层意思是室内所有内含物的整体协调,室内设计应该是不仅是室内界面设计或者是家具设计,它还包含了室内色彩、光环境、陈设、绿化等诸多方面,同在一个室内空间,应该把握所有内含物的整体协调。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应该树立“整体—局部—细部—整体”的全局观念,即“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设计方法。
3、经济环保的意识十一五规划呼吁建设节约型社会,鼓励发展节能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室内设计也要树立节约意识,设计节能型、经济实用型室内空间。重视环保,使用环保材料,营造绿色、健康室内空间。
四、创新思维和设计表达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设计室的生命力,也是积累的过程,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意思维方法的讲授,也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或有创意作品的欣赏,要求学生在设计作业前大量搜集相关的资料,抄在速写本上,积累好的原始素材,运用联想、分解、反解等构思方法将素材转变成自己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使手、眼、脑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
2、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意在笔先原指创作深思熟虑后再动笔,即设计的构思、立意至关重要。没有立意是设计的 “灵魂”,设计的难度也在于一个好的构思。具体设计时意在笔先固然好,但是成熟的构思,需要足够的信息量,有商讨和思考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边动笔边构思,即所谓笔意同步,在设计前期和出方案过程中使立意、构思逐步深入明确,但关键仍然是要有好的构思。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正确、完整,又有表现力地表达出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体现了设计师的内涵与素养。
五、注重技能训练
1、快速手绘表达手绘能力体现设计师的专业素养,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速写本上手绘详细的设计方案,同时上半部分设计课程的作业要求学生用手绘(从设计图纸到效果图的绘制)来完成设计作业,这样的训练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又可以更加深入的巩固室内设计制图的规范与方法。
2、电脑效果图表现现在装饰行业最常用又快捷的图纸制作都是用几个电脑软件完成的,如设计图纸CAD、效果图制作的3DMAX、PHOTOSHOP等,在手绘的基础上学习电脑软件是相对容易的,唯一的要素就是多练,熟能生巧,为了让毕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学院专门设立室内设计专业专用机房,在课程设置中也加强了电脑软件的教学与训练。
六、注重现场教学
现场实践教学是我们为社会培养艺术与技术兼备的实用设计人才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学—练—看—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更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与综合型的装饰材料市场、装饰工程公司的联系,建立互动关系,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再将学生引入施工现场(此项工作实际操作和管理有一定困难,但因其重要,我们在不断的完善)。现场教学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1、装饰材料任何设计都要靠材料来完成,现代装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适应装饰行业的发展,我们带学生到装饰材料市场搜集第一手材料, 了解第一手市场信息,亲自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质地、强度、尺寸、价格、环保性等要素 ,进行现场教学。
2、装饰构造与施工室内设计精髓在于空间总体艺术氛围的塑造,而这种塑造过程的多向量化,使得室内设计的整个设计过程呈现出各种设计要素多层次穿插交织的特点。从概念到方案,从方案到施工,从平面到空间,从装饰到陈设,每一个环节都要接触不同专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现场实践教学中提出来是最实际、最具体、最生动的。学生在现场实践的时候比在教室要激动得多,提出的问题也更多。现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这正是重过程、重方法的教育机制。因此我们要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把学生带到装饰工程的工地现场参观、考察、实际操作,了解各工种工序、构造节点,甚至到隐蔽工程的结构。
七、小结
室内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人才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注重思维、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教育的发展中,我们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培养计划、教学内容与模式,培养实际应用行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1.1很多旅游院校的教师认为,高校培养的是管理型人员或研究型人员,这种认识致使很多学生也认为自己毕业就该是管理者,很难端正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
1.1.2许多院校认为,安排了实习就等于完成了实践教学。然而,实习只能解决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而不能解决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更何况现在的旅游专业的大多数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不仅影响了应有的效果,而且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1.1.3有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培训的课程,但这样的结果是使课时量增多,学生负担增大。而且一般院校培训师资匮乏,使得技能培训课程留于形式。
1.2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
1.2.1由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多具有野外性、流动性等特点,所以耗资相对较大。一方面,实习费用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各院校大幅度削减实践教学费用,使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
1.2.2由于学校所拨实践性教学经费有限,有些项目多由学生自筹,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路线和带队老师的安排上,不得不以所筹资金的多少而设限。
1.2.3综合性实践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外出带队实习的老师无论从体力上还是精力上的付出,以及所承担的风险都远远高于在教室授课的老师,所以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承担此类课程。
1.3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全国20个主要人才市场上缺口比例达14%,排在紧缺人才的第九位,然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不十分理想。经调查发现,不是用人单位不需要,而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旅游业职业不稳定,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低下。
1.4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模范, 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极大影响, 所以, 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十分关键。
首先,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学部门, 精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可以充分地为学生释难解惑;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积极与学生交流, 耐心地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体贴病人, 认真细心, 在实习带教过程中严格实行带教制度, 言传身教, 要先正己身, 方可施教于人, 做好医学典范;做到放手不放眼, 让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
其次, 带教老师在课前应认真做足准备, 理清思路, 包括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前去病房选择典型病例、如何向学生展示诊断手法及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由于学生前期上过理论课, 因此在授课时要力争做到内容简明扼要, 概念准确, 重点突出, 条理清楚, 内容丰富, 形式生动, 有启发性, 要使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鉴别和联系。课后要积极与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 带教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实现双向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 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生。
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 带教老师应与时俱进, 实现带教形式的多样化, 如改变教学形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幻灯、视频、动画、情景模拟化学习、补充式回答法和形象教学法等, 灵活生动地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或将理论与临床案例结合讲解, 以实际事件为学生讲解知识难点, 避免知识的生硬灌输;也可编写顺口溜等帮助学生记忆重难点,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对于学生来说, 实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准确诊断疾病。临床思维是医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进行的诊断思考过程, 即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 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的过程。每天病例示教时, 带教老师为学生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 然后布置相似的课后作业, 让学生共同讨论, 将课堂与实际结合, 采用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既改进了思维方式, 又实现了合作共进, 引导学生更快地形成临床思维模式。此外, 也可开展疑难病例小组讨论会, 或者举办与神经内科相关的知识讲座, 在学习的同时吸收新的前沿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
神经内科学抽象、复杂, 极具科学性, 带教老师应根据专业特点, 结合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 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选择典型的依从性好的病例为学生示教。同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强化, 如问诊技巧的培训, 鼓励学生做体格检查并督促课后相互练习, 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
学生为实习带教中的主体, 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是否成功。
在第一堂课上, 带教老师就应该为学生打下心理基础, 介绍实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理论学习的区别, 强调实习中的实际操作, 但同时要结合理论, 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提倡学生主动学习, 鼓励学生提问。
此外, 实习是一个严谨的事情, 学生要注意实习阶段自身的形象和行为, 不大声喧哗或聚集在走廊高声谈笑, 不随便交谈病人隐私, 不说不负责任的话;在与病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 给病人及家属亲切感和温馨感, 提升病人对广大医护人员的好感与信心。同时, 学生要采用适当的与病人交流的方式, 使用文明用语, 耐心与病人交流, 不说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语, 认真为病人检查, 不放过一丝小细节, 尊重体谅病人, 避免矛盾与摩擦, 服务别人的同时学会保护自身利益。
另外, 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要以学习为主, 积极记好学习笔记, 加强神经科基础理论的学习, 加强神经科基本功的训练。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临床思维模式,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 以专业人士的角度思考临床案例。总之, 要做到巩固理论知识, 坚持实践第一, 全面占有资料, 深入了解病人资料, 作全方位思考。
综上,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对于刚开始接触临床的医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带教老师课前要充分准备, 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病例教学中, 令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临床带教质量。同时, 强调理论, 与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接受规范化的训练, 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 向别人学习, 向书本学习, 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要善于总结, 时常归纳重点, 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要意识到自身身份的改变, 要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病人, 注意自身形象, 营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玲, 王英, 张映琦, 等.病例导入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1) :52.
[2]蒋幼凡, 岳秀, 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3) :307-308.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34-02
我国高层次物流教育的迅速发展始于2001年。2001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尚未出现以“物流”命名的学科专业。鉴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2001年教育部批准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02年又批准增设了物流工程专业。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据统计,截至到2006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19所,专科院校达470所。在开办物流管理的本科院校中,既有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也有相当数量的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必然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笔者拟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环节作简单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审视毕业生就业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不同行业对物流的理解、不同行业中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都有较大差异;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所包含的职业层次非常丰富,所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的岗位不尽相同,物流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两大块,即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二是物流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职位层次带,物流运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任何学校也难以达成对市场所需要的全部类型人才的培养。三是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
基于上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严格界定。如果其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或高职高专院校重合太多,那么其应用型本科特色就无从体现。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专业方向设置
毫无疑问,物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未来几年将是物流业集中快速发展的时期。为适应物流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旺盛需求,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但由于学校的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下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定位不明,也就难以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笼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一则因专业面太为宽泛,不精不深,难以务实,学生毕业后难以把握就业方向;二则给大学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没有立足点、服务对象,教师不好选用教材,课堂教学也不好组织。这样一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市场生命力。目前,一些应用型大学提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下,如果确定了物流管理的不同专业方向,我们就可以在专业方向下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并可根据物流学科和物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从而使培养应用型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可能。笔者认为,物流作为一个大的产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可考虑按行业领域设置专业方向,如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商业流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电子商务物流方向、物流信息管理方向、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方向等。事实上,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确定,就为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定了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会明确,至于课程设置问题、教材选用问题、实践环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柔性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应对多样化物流人才需求的有力举措,这样不仅可解决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宽而不精的瓶颈问题,而且也可扭转企业找不到合适物流人才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应用型大学可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外部环境集中力量设置2~3个专业方向。如果一味求全,反而难以打造精品专业方向。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地处江苏省南京市,学生就业区位基本在南京市和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这些地区的商业流通业和制造业比较发达,为这两个行业做物流支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方兴未艾,因此我们就考虑设置商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两个物流管理方向,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设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今后的就业都得到了保证,专业的应用型特色得到了体现。
三、课程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动态的调整。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1.构建“平台+模块”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也未趋于稳定和成熟,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动态稳定。笔者所在学院采取的是“平台+模块”体系,具体地说,构建了“公共基础”(如大学英语、“两课”、体育等课程)、“大类通修”(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学科核心”(如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筹学等课程)、“专业方向”(如配送与运输管理课程等)等四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
以我院设置的商业流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为例,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结论,此专业方向所需的能力模块如表1左栏所示,相应可开设的课程如右栏所示。
2.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最近几年来,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各个高校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说,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已经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共识。未来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要突出其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从而有利于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脱节的矛盾。
笔者认为,加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在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把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此要配备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软件以及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仪、标准化集配车、射频识别仪等设备,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技能;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或知名企业的物流业务部门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还要特别关注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机会,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冲淡毕业实习的倾向。同时,可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即除本校指导教师外,另聘请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为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四、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否能真正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应用型大学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的途径有:一是内部培养。要求专任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上确立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对外交流与培训;二是外部引进。聘任具有丰富的物流业从业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也可适当聘请兄弟院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具体而言,第一,要积极引进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重点引进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第二,鼓励和支持现有专任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可适当安排部分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关系。第三,要有计划地选送专任教师到国内或国外进行物流技术与教学水平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改革思路和实践教学的方法及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相关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期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第四,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训课程可以聘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来兼课。同时,适当引进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也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第五,对身居要职的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按部就班地来为学生上课,可采取聘为客座教授的办法,不定期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这些客座教授不仅能够带来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用人信息,而且还可在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生就业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要真正从改善应用型大学校内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聘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层次,以及物流行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注重应用性,贴近生产、管理实践,同时要高度关注行业发展,努力保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应用型”特色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金山等.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J].物流技术,2005(10)
2.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胡剑慧.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孙鹏.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管理科学文摘,2005(5)
5.赵艳丽等.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物流科技,2005(7)
3.1以教学为指导,完善档案管理模拟实验室软硬件条件
常言道,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档案管理教学亦是如此,要想让学生能对档案管理技能有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必须经历仿真模拟的实践过程。这需要高校在建设档案管理模拟实验室中,以教学为指导,完善档案管理模拟实验室软硬件条件。
3.1.1丰富模拟实验材料
要模拟档案管理的八大环节,要有丰富的实验材料。一是实验材料应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档案种类繁多,不同划分方式有不同的种类,模拟实验材料应根据教学大纲,尽可能选择种类、内容丰富的档案,如行政档案、诉讼档案、外交档案、经济档案、科学技术档案、艺术档案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收集照片、录音、录像、影片档案等特殊载体档案,便于实验或陈列。二是实验材料应有代表性、真实性。代表性要求所选择的实验材料能体现某一类档案的特性以及管理特点,能很好地满足某一专题实验的需要,使学生通过接触有限的实验材料了解掌握一类或一方面的知识技能;真实性要求实验材料围绕仿真实验要求,尽可能使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材料,以体现模拟实验的仿真性,有的材料因无法获取原件材料,可通过较高仿真的复制件来替代。三是实验材料来源应广泛。实验材料来源可以通过与本校档案室或二级院系联系获取一些文书档案的原件、副本或复印件,也可以通过与校外公司企业单位取得合作获取部分基建、会计等档案实验材料。
3.1.2更新模拟实验软件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日趋现代化,档案管理模拟实验应与时俱进,更新老旧实验软件,适当采购新型软件,建设数字化档案管理模拟实验室。鉴于软件采购费用一般较高,一是可以使用互联网上功能基本符合教学需要的免费软件(如创奇文书档案管理软件),或通过和软件公司合作使用试用版或教学版软件,二是可采用与其他院系或专业共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对本专业教学实验软件环境进行互补,以最大程度模拟全真的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环境。
3.2以实践为导向,坚持教学针对性、循序性
《档案管理模拟实验》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今后工作实际而设置的,其教学应以实践为向导,坚持教学的针对性、循序性。教学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实验教学要明确目标,教学环节设计要针对某一档案管理环节而体现;另一方面,要求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材料、工作任务应来自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融入企业档案、会计档案、工程档案、设备档案、人事档案管理的案例、工作情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的循序性要求照顾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训练进行实训,逐步提高,渐进认识,如档案收集可从身边熟悉的家庭档案到企事业常见的文书档案再到会计档案、工程档案等专业档案,档案编研可从简单的大事记、组织沿革再到文摘,逐步提高编研和语言表达能力。
3.3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职业化教学
《档案管理模拟实验》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结合高职文秘专业的特点进行职业化教育。一是课堂实训应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采用项目化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实验,轮流担当工作角色、体验不同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以完成任务的质量、完整程度来考核学
生。二是重视课外实习训练,组织学生到校内各院系帮助整理档案,或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档案馆(室)实岗部门实习、见习,亲历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把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技能。三是遵循职业教育的“够用为基础,突出少而精”原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遵循基础理论够用即可,更多突出技能训练,以满足学生今后社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才坤.档案实验教学刍议[J].档案学通讯,1992,06:46-49..
广播电视应用专业与数码影像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摄影基础课是广播电视应用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摄影基础课程,可以了解摄影基础理论,对数码影像技术有更深的理解,并且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数码影像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也是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的良好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学好摄影基础课,掌握一定的摄影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摄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结合专业背景进行教学设计
很多专业都开设了摄影基础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的专业背景,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由于与数码影像技术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要比较注重摄影知识的讲解以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摄影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为他们打下一定的摄影基础。教师要结合广播电视应用专业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入与摄影基础相关的内容,如光学理论等,以此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摄影中的立意、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和分析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本专业的角度思考和学习摄影基础,将它们的相关知识加以融合运用,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摄影基础课教学中,为了让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摄影基础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摄影基础课的教学。比如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著名的摄影作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鉴赏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学生鉴赏摄影作品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摄影分为人物、风景和动态物体运动等方面,选择相应的摄影作品,为学生安排不同的鉴赏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摄影作品的特点,分析他们的优势和缺点,评点摄影作品中采取了哪些摄影手法,表达了什么意境,在光圈的使用和镜头的取舍之间各自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取得最好的摄影效果等。通过教师根据不同的摄影作品的主题设计的一系列关于摄影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作品、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摄影基础知识的运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摄影教学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专业摄影师的指导,以视频的形式接触专业摄影,学习不同环境下对于相机的选择,镜头的搭配以及取景的设计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指导和学习摄影技术的网站及论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学习,加深自己对摄影的认识,通过自主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摄影知识。
3.团队合作进行摄影实践,切实提高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的掌握,归根到底还是要来自实践。教师要组织班级学生形成摄影小组,通过开展摄影实践课程布置不同的主题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主题的摄影作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出外景拍摄相关的作品。比如说,教师可以每一周设置一个摄影主题,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摄影主题设(www.fwsir.Com)计并完成摄影作品,每一组的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在课外继续完成,下一周进行作品的点评。比如说,教师以环保为摄影主题,那么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根据主题设计与环保相关的要求,能够体现鲜明的主题,这就是摄影创意设计。学生在确定主题的表现形式后,就要进行取景和布置,考查学生的`构图能力。最后,学生要完成最关键的摄影过程,通过设置相机参数,根据天气特征选择合适的光圈和镜头组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拍摄效果,这就是考查学生的摄影技术。通过为学生提供摄影训练,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在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摄影技术,迅速提高摄影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当实际运用到摄影技术的时候束手无策。
4.制定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摄影综合素质
教师在完成以上的教学工作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摄影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制订有效的评价及考核机制,扎实提高学生的摄影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之前完成的摄影作品进行筛选,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和相对缺陷较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教学评析,根据之前学习的鉴赏知识和摄影技巧,分析学生的摄影作品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其中运用了哪些摄影原理,又犯下了什么错误,如何改进这些问题等。学生通过分析摄影作品的优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摄影作品,与之对比,会产生更多的想法,认识到自己在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向优秀的同学请教拍摄技巧,虚心接受教师和学生的修改建议,努力将自己的摄影技术提到更高的层次。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与总结的习惯,让他们在总结、反思每次摄影中遇到的问题和运用的解决技巧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摄影知识和技巧,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请学生相互鉴赏,搜集同学的建议,提炼要点,写下摄影学习心得,作为期末作业上交。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认真揣摩摄影技术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摄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应用专业的摄影基础课教学中,技术要通过结合专业背景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团队合作进行摄影实践以及制订评价考核机制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提升他们的摄影综合素质,增加高校广播电视应用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资本。
参考文献:
[1]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09)。
[2]聂在垠。充分发掘高校摄影教学的美育潜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4)。
[3]李刚,朱琳。摄影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园艺技术 教学质量 实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50
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拥有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胜任自己的工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分析和研究,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园艺技术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这主要包括: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生产设备和实习仪器;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度。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除了要经常进行练习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把握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实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以《设施园艺学》为例来说明实习课的内容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园艺设备主要类型的调查实验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以及相关应用情况。
2.园艺设施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方法。这一板块中,学生要学习电热温床的相关设计和安装方法、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的调节办法以及光照的变化跟植物生长的关系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园艺设施内部调节温湿度变化的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并进入温室内对光照的变化进行实地的观测,真实感受并总结出光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采取能够适应生产的相应措施。
3.一些代表性的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栽培技术。通过开设这一园艺技术的实践活动,学习一些蔬菜的播种、移苗、采摘等技术和果树的越冬防寒、病虫害防治等实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蔬菜的常规种植方法和果树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
三、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掌握规范、准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和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而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操作,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根据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每一项实践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直至自己的操作熟练、规范。同时,把学生在实习中即将要使用到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准备好,并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准备,以免在学生进入实习时出现材料的短缺,或者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等现象。在进行课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找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来。为了使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为学生讲解完实习的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项目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与实践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分发到小组当中,让学生用自己小组成员认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操作,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准备所需的材料、实习地点和操作方式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实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的热情,每个学生都特别关心本组的实践结果,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小组的实践进展,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直接抄袭实践结果的现象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要领和方法,真正实现了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有效教学。
2.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为了避免麻烦,在实习课中只是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然后直接写实践总结,表面看来让学生完成了实践工作,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起到实习课的真正作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比如在观测温室内光照及温湿度变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然后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进行观测,形成自己的一套实验数据,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总之,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多下功夫,积极学习、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园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
[3]耿静超,石大立,张歧.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11(4).
[4]王国法,曾凡荣.中国园艺业发展措施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09-1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07-13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研究论文09-07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11-27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09-09
开展检验检疫普法宣传工作的几点体会10-06
医学检验专业简历表格07-04
医学检验技术自荐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