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灾减灾资料(精选10篇)
资 料 汇 编
(一)建
新
社
区
资
料
目录
(一)1、建新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简介
2、建新社区防灾减灾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3、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方案
4、社区消防工作计划
5、社区消防宣传组织网络图
6、社区消防宣传员名单
7、社区义务消防员名单
8、社区抢险抢修方案
9、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0、建新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服务队名册
11、建新社区防灾减灾组织机构网络图
建新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简介
蔡甸区、蔡甸街建新社区位于蔡甸城关,属“城中村”,下设七个居民小组、总人数1860人,总户数430户,近几年社区在街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于打造平安、温馨、和谐家园。
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建新社区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区居民提供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建设“和谐武汉、和谐蔡甸、和谐建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建新社区减灾协调领导小组
组长:郭贤杰成员:陈志方 李革新刘文忠刘文昌刘贤杰 李凤鸣陈红彦
建新社区
建新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消防法》,加强消防工作的宣传发动和火灾隐患的排查,尤其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普遍掌握必备的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增强自防自救能力,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加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维护社区稳定,现制定消防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做法
1、根据季节和社区实际,适时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预防重、特大和群死群伤等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2、全面贯彻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完善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改、消防责任自负”的消防安全自主的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责任制落实100%,一般单位落实率达90%以上。
3、认真贯彻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社区消防建设,初步建立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4、采取有效措施消防火灾隐患,实行重大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对重大火灾隐患在限期内得到有效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制订切实可行的限期整改计划,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
5、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消防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辖区人口数的40%以上。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重点岗位和特殊工种等人员的消防培训率达到应培训人数的100%。
6、加强社区的消防基础建设,结合社区实际,深入调查、摸清数据,建立健全消防基本工作台帐。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由社区书记郭贤杰为组长,陈志方、刘文忠、李风鸣、刘文昌、李革新、陈红彦为成员的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2、组织好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利用板报、墙报、横幅、小喇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开展好“建新宣传日”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活动。普及消防安全和消防法律知识,增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
3、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工作。凡能当场整改的一定要当场整改到位,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依法从重处罚。
建新社区消防工作计划
建新社区消防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和《消防法》,加强消防工作的宣传发动和火灾隐患的排查,尤其是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增强自救能力,预防火灾事故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区稳定,现制定计划如下:
1、将消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季节特点和社区实际,适时组织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防重大和群伤等恶性安全事故发生。
2、每月定期组织消防工作小组、消防志愿者、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居民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推进社区安全建设。
3、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版报、墙报、横幅、小喇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好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和消防法律知识,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4、定期或定时对社区门点、单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找出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注重做好日常工作及资料收集,强化社区安全执勤的建设。
三、加强消防基础建设,结合实际,深入调查、摸清数据,建立
健全消防基本工作台帐。
二OO八年三月二十日
建新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图
消防宣传员名单
刘文忠
刘贤木
李凤鸣
陈昌斌
建新社区
义务消陈红彦 叶 勇
员名单
付在桥
刘文昌
建新社区
防
蔡甸区蔡甸街建新社区抢险抢修方案
为做好辖区抢险抢修工作,根据居民自治精神及街道抢险救灾有关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现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抢险抢修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我们必须把抢险抢修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立即出动,快速出行,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组织机构
1、指挥机构:社区成立抢险抢修指挥部,下设突击组、联络组、保障组。社区指挥组长:社区书记郭贤杰
联络员:李风鸣。
2、突击力量:社区抢险抢修突击队,由社区退役军人,社区志愿者组成,由街人防专业队担任,主要应付突发事件,组织疏散,处
理现场事宜。
3、保障内容:保障组在险情发生后,关心受灾群众的生活,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关注病疫情况,保证群众生命安全。
三、各种保障
1、通信保障:主要采取有线电话或手机进行联络,必要时还可采取鸣锣、广播等简易通信方法进行联络,确保突击队员及时到达指定地点;执行任务时要每天按时上报情况,紧急情况要及时上报,特别是洪灾、火灾等重大情况,要始终保持通信畅通,保证上传下达准时无误,确保指挥不间断。
2、器材保障:街道人武部根据本辖区内可能发生的情况,社区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区人武部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准备好抢险抢修的物资器材,主要是服装、锹、镐、防爆器材、防火设备和防汛物质,并计划准备好运输车辆,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3、技术保障:社区有计划地培训骨干,聘请有关专业人员讲解基本常识,请防火、防汛技术人员上课讲解防火知识,杜绝蛮干,严防事故。在讲解基础上,组织演习、演练,加强理解,增强现场应变能力。
四、措施与要求
1、加强教育,统一认识。要根据专业队人员的思想实际,认真抓好抢险救灾的专题教育,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职能意识和社会稳定意识,克服麻痹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做好抢险抢修准备的
思想,增强人防专业队员抢险抢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熟悉方案,落实保障。在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抢险抢修方案的同时,要组织专业队员熟悉方案中的组织指挥机构、通信联络方法和完成任务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情况处置的措施。要落实抢险抢修的通信、物资器材、车辆运输等方面的保障,做到有备无患。
3、严明纪律,健全制度。在易发生险情时期,建立值班、巡逻守护、请求报告等制度,根据任务责任到人,对违纪队员要进行纪律教育,严明纪律,做到坚决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同时,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抢险抢修中的好人好事,对擅离岗位,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4、加强领导,落实职责。社区抢险抢修指挥所,在街抢险抢修指挥部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工作,根据任务及方案,制定相应的职责,把重点目标的任务落实到人,在执行任务期间,要保证上传下达及时,命令通畅;要实施不间断的指挥,灵活机动地处置各种情况;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退役士兵主力军作用,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
蔡甸区蔡甸街建新社区
二OO八年三月二十日
建新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提高社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
2、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以有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街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社区辖区单位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预测与预警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
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预警级别和发布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小喇叭进行广播、宣传板报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必要的公告方式。信息报告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报告,最迟不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应急处理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社区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住处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控制事态。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建新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为建立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救灾防范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防灾、减灾、避灾的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建立建新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郭贤杰担任,联络员由李风鸣担任,成员由党委成员及小组组长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建新社区居委会内,办公室主任由书记记郭贤杰兼任,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立即转为救灾减灾指挥部。
二、救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收集、分析和报告灾情信息;
2、传达区、街指挥部的工作指示并监督落实;
3、协调区、街和社区做好应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4、组织制定抢险救灾对策和措施;
5、负责灾情和抢险救灾工作信息发布,及时向区、街有关部门和社区通报预测、预警、灾害、灾情等信息;
6、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应急准备
1、指挥部办公室要适时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社区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进行分析论证,搞好灾害预测,并将有关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指挥部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具体职责,保证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有序进行。
2、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工作宣传,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社区图书室、星光老年之家加挂防灾减灾宣传图板;重视加强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3、加强与民政、地震、人防、消防、公安、文化、卫生、教育、红十字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定社区防灾减灾骨干培训学习计划,组织社区居民、单位、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培训,提高科学化水平。
4、加强社区防灾、减灾、避灾、救灾演练,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强全体居民的素质,夯实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利用适当时机进行灭火、防震、逃生自救、搭建室外避难场所等社区救灾减灾演练,使社区居民熟悉掌握救灾减灾技能,提高自救保护能力。
5、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储备用于抢险救灾的专用物资,确保抢险救灾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完好畅通。
四、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凡在本地将要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水灾、冰雹、暴雨、雷电、大雪)、地质灾害(地震)、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产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各“应急小组”要及时上报给“领导小组”。结合社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根据灾害预警和灾害发生后的具体情况,由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启动灾害应急预案。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对于本社区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
害发生后2小时。
五、应急响应
辖区内发生区域性自然灾害后,应根据灾情立即派出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对一般灾害,应向指挥部提出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指挥部接到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后,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研究部署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
1、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迅速进行人员转移、灾区隔离、组织抢险、医疗救护、生活安置、灾情调查、后勤保障等,随时保持相互联络,准确掌握灾情程度,迅速组织救灾。
2、根据灾情种类和灾害情况,指挥部及时向居民群众、各驻辖区单位发出警报,及时组织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驻辖区单位及时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向指定区域集结,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3、指挥部要及时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上级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4、人员就位:接到指挥部的指令后,社区“应急小组”组长要立即下达警报指令,部署社区救灾小组成员按分工到达指定区域,组织实施紧急救援。同时,指挥部成员要迅速联络有关单位和各救援队,奔赴受灾区域,组织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六、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实施抢险:灾情发生后,指挥部全体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按指令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专人(社区义工志愿者)负责抢救转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助。
(2)由钢花门诊组成医疗抢险救护队,救治受灾群众,对受灾群众进行体检和灾区防疫工作。
(3)由安保队、综治、户籍警组成的治安保障队,负责灾区治安管理、交通管制和安全保卫,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2、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组织社区居民迅速转移。
(1)安置区域:迅速组织居民转移到指定的室外避难场所,如遇特殊情况,及时报指挥部。
(2)组织转移:指挥部根据居民转移情况,组织应急救援队在各避难场所搭建帐篷,设置救灾减灾临时指挥小组,负责居民临时安置、发放生活用品、组织医疗救护,启用储备救灾物品,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3、灾后重建:灾情过后,指挥部要立即协调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灾后重建。
(1)对倒塌房屋进行修缮,对危房进行加固处理;抢修线路,修复供水、供电设施,尽快恢复通讯;组织居民重建家园,重建社区。
(2)根据受灾情况,对受灾居民进行社会救助,在社区内组织社会互助、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有重大困难的,请示上级给予重点救助,确保灾后居民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病能医治。
七、附则
1、如发生灾情,指挥部将根据灾情发布警报,按相应预案进行工作;如灾情未发生,指挥部将及时发布警报解除信号。
2、本预案的解释权归119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3、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建新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服务队名册
李啟文 冷厚建 刘明贤 余义国
张德方 吴辉贵 王运来 刘文昌
陈红彦 李革新 付再桥 叶
勇
陈昌兵 付
练 张小来 李会平
陈昌艳 吴昌礼 王翠平程小艳
吴利荣
袁新兰
建新社区防灾减灾组织机构网络图
社
区
活
动
社区领导为居为培训安全防护常识
组织社区居民学生消防知识
区消防中队来社区演习示范
关键词:地质资料,开发利用,防灾减灾,服务功能
地质资料它反映的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信息, 是国家基础而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 它同时具有地质专业性和资料秘密性两种特性, 是国家财富。伴随信息化和国家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实施的基础等。因此, 地质科技资料档案不论是其对大家关注的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国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 还是对地质科学的历史资料的积累与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二次开发服务于地质工作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 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 总面积42.58×104km2。六十年来, 水工环地质工作者在甘肃区域内通过多项勘测手段, 开展基础调查、遥感调查、详查、勘查、评价、科研、试验等, 汇交积累地质科技资料档案种类很多, 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科研、地质工程、测绘与遥感地质、物化探与实验测试等, 但与地质环境工作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水工环地质、测绘与遥感地质及地质科研等三类资料档案。
据不完全统计, 建国以来, 甘肃共发生滑坡1300多处, 移动土石44.63亿方, 造成2000多人死亡, 40余万人搬迁,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 滑坡分布范围达18.58×104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44%;在山区和前山地带, 有53条泥石流沟发生过灾害, 受泥石流冲埋过的县级以上城市10多个, 已经侵袭或正受威胁的乡镇30多个, 分布面积约13.5×104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31.7%。另外,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甘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 许多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建设工程区域内岩土体结构及地质应力平衡, 引发或加剧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与危害程度触目惊心。据统计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80%以上的隐患点和受威胁人口在山区农村, 属于遭受地质灾害侵袭和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地质资料是在地质生产、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灾害防治与评价报告、科研成果报告和各类勘探岩心标本等及其他有关原始资料等。尤其是水工环地质资料, 更是地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完成的水工环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与综合分析, 不仅能够直接指导甘肃地下水勘查、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开发建设的环境恢复治理, 而且也为城市地质工作、地质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充分利用好水工环地质资料二次开发研究成果, 搞好社会化服务, 将多年积累的丰富宝贵资料, 直接服务于甘肃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2 资料开发服务于地质灾害调查
甘肃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 境内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 受地形及水汽来源控制, 各地气候变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地貌复杂多样, 形成多种类型的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中、东部的黄土高原, 受到密集水文网的切割, 形成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黄土高原梁峁发育, 沟壑密集、地形破碎。受特殊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和影响, 全省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非常发育。陇南山地山高谷深, 水文网密集, 在白龙江两岸滑坡、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并具有易发分区的典型性。
2.1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甘肃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秦岭中山山地区、陇中黄土高原区:即西寨—岷县泥石流滑坡高易发段, 舟曲—文县河谷区泥石流滑坡高易发段, 礼县—两当滑坡泥石流高易发;黄河河谷兰州段泥石流、滑坡高易发段;黄河河谷靖远段泥石流、滑坡高易发段;盐锅峡—临洮滑坡、泥石流高易发段;漳县—天水泥石流滑坡高易发段, 环县—崇信滑坡泥石流高易发段。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宕昌—武都东部山区、阿尔金山—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平原区山前地带, 即泥石流滑坡中易发段, 娘娘坝—康县泥石流滑坡中易发段, 嘉陵江干流以东山区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 太皇山—麦积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 陇山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 靖远—渭源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正宁—灵台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乌鞘岭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武威南部山前泥石流中易发段;肃南泥石流滑坡中易发段;合黎山—龙首山崩塌、滑坡、泥石流中易发段。
2.2 甘肃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 许多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建设工程区域内岩土体结构及地质应力平衡, 引发或加剧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危险性分区:危险性大区主要集中于白龙江及其支流白水江、岷江流域、西汉水及嘉陵江流域、渭河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泾河及其支流蒲河、马莲河流域、黄河干流及其洮河、大夏河流域。
2.3 利用二次资料开发, 服务于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我省在水工环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基础上, 开展了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截至2010年底, 我省已经完成87个县 (市、区)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编制了防灾预案近2000件, 对重要隐患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为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通过资料二次开发综合利用, 使广大的地质工作者对于甘肃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的环境, 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许多大型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面塌陷形成过程与成因, 也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地质科技资料对于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甘肃近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 证实“水工环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通过这种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 结束语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和其他成果不同的是, 它还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等待着人们去发掘。地质资料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查询、借阅、复制利用, 更重要的是对地质资料二次开发, 深度开发为了发掘地质资料的巨大潜在价值。转变传统观念, 搞活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大胆创新, 充分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和技术, 开展综合分析研究, 提高对以往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研究水平, 盘活各类地质资料, 大幅度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为保障民生工程打好基础, 开展重点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等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等各类地质资料的深度开发利用, 总结地质规律, 全面整合各类地质勘查资料, 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产品开发和专项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推进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构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平台, 公益性服务迈出重要步伐, 建立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通过水工环地质资料深入开发研究, 围绕地质资料管理、汇交、开发、再利用以及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服务政府这条主线, 探寻发掘地质资料潜在的巨大价值, 让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地质科技档案资料文件汇编》第1册, 吉林省地质资料管理处汇编.
[2]《科技档案工作经验汇集》, 全国地质资料局编.
[3]茹湘兰.《关于地质电子文件的汇交》.《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社.2003年2月期.
[4]陈雄芳.《水文档案共享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社.
关键词: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网格化研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造成的灾害损失愈来愈大。如何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化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总的来看,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参与。党的十八大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2015年,永州市委、市政府把网格化管理作为全市社会治理机制改革的重点,气象防灾减灾作为城乡社区治理机制中重要环节,不仅对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民众避灾能力起到前导性作用,更是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民众互救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一、永州自然灾害状况和地理环境
永州市地处湖南南部,南岭北麓,山高坡陡河谷深。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既具温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永州市气候要素时空分布不均,山区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水热分布差异大,局部小气候复杂。气象灾害繁多,暴雨洪涝、高温干旱频繁,“三寒”明显,雷雨、大风、冰雹年年成灾,连阴雨、雪灾冰冻时有发生,及其诱发的气象衍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渍涝、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连年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二、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现状
当前,永州市已初步构建成以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应急保障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体系。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人口不断增加,气象灾害的频发及次生、衍生灾害的不可预料性,城乡基础设施的负载能力日益减弱,民众对气象灾害有效防御的脆弱性日益凸显。通过建设加强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程度避免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建立永州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系统
1.理顺气象防灾减灾指挥机制,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系统
2013年底,永州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成立,气象、国土、公安、水利、民政等36个单位为成员单位,同年底,召开气象防灾减灾现场办公会。2014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并入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2015年永州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得以落实,与此同时,部分县区探索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新机制,地方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场等签订气象防災减灾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各责任单位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构建“八有”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做好辖区内气象仪器和设施的维护、保护等工作,年底对各责任单位实施考评。
2.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有体系、防灾减灾有平台
加强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市级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对接市云计算中心和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立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分平台。配置城乡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站,签订防灾减灾责任书,成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职责、气象服务和管理的制度和应急流程,制定城乡社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规划等。
3.气象信息员队伍有落实,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有保障
一是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职责。二是确定社区一名工作人员分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确定固定的网格管理人员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接收员。三是按照现有的“七有”标准(有工作场所、有人员配备、有应急配置、有接收终端、有宣传培训、有防灾减灾志愿都队伍、有长效发展机制)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标准,强化城乡社区气象信息员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四是强化信息发布和上报,灾害来临前,信息能够按照网格分布发送到网点,实现“信息网上传,人在网中走”;能够及时收集灾害性天气情况。五是按照应急预案,能够排查灾害隐患点。
4.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有重点,专项培训效果佳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民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目前,永州气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活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5.17科技活动周、6月“安全生产月”、应急宣传等各类宣传活动,积极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完善相关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参与各类应急演练。
针对城乡社区易发的气象灾害,编制城乡社区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宣传手册,印发分灾种的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举办气象科普知识讲座和学生科普知识竞赛等,创新科普宣传的载体和媒介,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扩大信息的传播率和覆盖面。缩短气象科普宣传与受众距离,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打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的单向性,加强与居民的交流、互动,开展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建立气象科普示范社区,提升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品质。
四、结束语
一是观看了防灾减灾宣传片
社区组织党员、楼群骨干、防灾减灾志愿者在二楼大会议室观看了防灾减灾宣传片,片中主要给大家介绍了自救互救方法,如遇到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要冷静对待,及时找到隐蔽点,以保障自身安全为首要条件。
二是发放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
社区通过向居民分发图文并茂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手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而且手册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阅读。
三是展出了防空防灾知识宣传展板
社区在服务大厅展出了6块防空防灾知识宣传展板,内容包括人口疏散、防空警报知识等,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观看,通过学习展板内容,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在碰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很好地应对。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市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区防灾减灾工作。
二、活动时间
20XX年月日至月日,为期天。
三、活动主题
“关注生命安全,加强防灾减灾”为宣传活动主题。
四、活动主要内容
(一)组织开展主题集中宣传活动。5月7日,由区民防办和区民政局牵头,协调有关委、办、局在镇街道博乐广场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主要是向公众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图片展示和专家咨询等。
责任部门:区民防办;
协助部门:民政局、安监局、区公安局(交警、消防)、电力公司、燃气公司、卫生局、科委、气象局、区红十字会等。
(二)组织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周期间,各镇、街道和各工业区等向社区市民群众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播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在重要路口、广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社区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
责任部门:区民政局、各镇、街道、工业区、菊园新区。
协助部门:各社区居(村)委会
(三)组织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区教育局要组织学校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班会、课外活动、技能竞赛和疏散演练,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并出一期以“学防灾知识,讲公共安全”为主题内容的知识墙报。
责任部门:区教育局。
协助部门:各学校
(四)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专题,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片,播放、刊登防灾减灾活动,组织地震、消防、气象、卫生等部门的专家进行防灾减灾电视专题讲座,并组织对本区防灾减灾工作以及集中宣传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责任部门:区文广局;
协助部门:电视台、报社、区科委
(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由各相
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组织小规模防灾减灾演练。
责任部门:区民防办;区民政局
协助部门:区公安局(交警、消防)、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科委、区气象局、区红十字会等有关单位。
五、实施步骤
(一)5月7日之前为组织准备阶段:拟定方案、准备资料、组织召开活动布置会。
(二)5月7日~13日为方案实施阶段:具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等相关内容。
配电网直接连接千家万户,点多面广,配电设备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因此,当发生城市内涝、台风、地震等灾害时,配电设备也难独善其身!近年来,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等流域的洪涝,以及雷电、冰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配电网的倒杆、断线大范围停电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配电网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2016年第9期特别策划以“配电网防灾减灾”为主题,对配电网所遭遇的各类灾害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中,李天友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配电网的防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制定防灾预案、采取差异化设计、配备应急保安电源等配电网防灾减灾的若干措施;李冰冰等提出了提高海岛配电网综合防灾保障能力的差异化规划建设原则,并基于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对强台风、多雷区、强腐蚀区域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进行了经济性评价;刘永清等提出了配电网防灾技术策略,并针对地形地貌特点和灾损类型,研究了网络优化和防灾差异化设计的技术措施;朱远等提出了基于便携式直流融冰装置的配电网防冰灾对策;李有铖等阐述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结合设计、规划、施工、物资、运维等方面构建的防风技术体系,并介绍了各地开展的差异化防风加固项目;陆鸿等介绍了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害分析与综合防雷措施的应用,特别是大量采用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经验,对防止绝缘导线雷击断线起到了有效防护作用;余尔汶介绍了基于GIS平台的配电网应急抢修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故障信息管理、故障辅助分析、应急资源调配、现场信息上报、气象服务等功能;黄超艺等介绍了台湾地区配电线路风灾应急抢修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台风受损情况、抢修工作重点纪要、配电线路抢修策略及执行方案、注意事项等。
居民自救常识普及率高中存忧
为了解被访居民的自救知识掌握情况,本次调查将地震、高楼火灾和燃气泄漏三种常见灾害事故设置为三道多项选择题,请被访者分别选出他认为正确的自救措施,每道题目都设置了三项正确的选项和两项错误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基本应对措施的认知程度较高,例如对火灾和燃气泄漏,均有98%以上的被访者知道首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切断燃气总阀门。但同时,也有较高比例的被访者存在错误认识。例如当发生燃气泄漏时,87.4%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切断电源,54.6%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拨打报警电话,殊不知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有引燃泄漏气体发生爆炸的可能。
应急避难处知晓度不足四成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达到标准要求的应急避难场所33处,分布在7个城区,总面积510.24万平方米,可容纳159.6万市民应急避险之需。本次调查就这7个城区居民对离家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知晓情况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石景山、海淀两区被访者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比例最高,但也不足本区被访人数的四成,具体为37.9%和36.6%;东城、西城、门头沟、朝阳四区被访者中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约占三成;昌平区被访者中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最低,为26.5%(详见图1)。可见,北京虽然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针对公众的宣传还明显不足。
政府辟谣公众最盼公开透明
普及自救防范知识、正确引导舆论,宣传工作无疑是主要的依托和手段。针对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民防法制宣传的最佳途径,调查发现75.3%的被访者倾向在媒体上播放公益宣传片,65.4%的被访者倾向发放宣传手册和张贴宣传画,65%的被访者倾向在学校或者单位举办宣传讲座,30.7%的被访者倾向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减灾知识专栏。
针对社会上一时讹传的谣言或引起的恐慌,被访者认为政府辟谣工作应首要注重宣传的真实性,要公开透明(76.3%的被访者持此观点);第二应注重宣传的及时性,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第三应注重宣传应对措施,要突出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其后是宣传应注重权威性、科学性和与相似事件类比(详见图2)。
日常防灾减灾演练获市民支持
被访者对日常组织防灾减灾演练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的单位、学校或社区,组织各类减灾演练、模拟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等活动,您觉得有必要吗”,93.4%的被访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5.4%的访者觉得必要性一般,1.3%的被访者觉得没必要和非常没必要。
同时发现,北京市居民参与减灾演练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92.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演练,其中64%的人表示有时间就参加,28.6%的人表示抽时间也要参加。此外,3.9%的人表示参加与否无所谓,1.8%的人表示不愿意参加,1.7%的人表态非强制性的就不参加。居民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是做好民防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反映。
市民风险防范意识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北京市民已经普遍认识到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性,但本次调查发现,市民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防灾减灾素质偏低,在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技能上不过硬。例如,被访居民主动寻求消防保护的意识仍显薄弱,家中没有任何消防器材的被访者占到60.4%。又如,当被问及对社会上一时盛行有关灾难的小道消息和谣言是什么态度时,73.1%的人认为要相信政府不能偏听偏信,但仍有26.9%的人具有“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凑个热闹”、“都关注时自己也要做好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盲从跟风心理。公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智的处置能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具体体现,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防灾减灾教育予以实现。
近年来各类灾害频扰我国,政府应利用好“灾难教育”的契机,切实把全民防灾减灾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单位、学校、社区等多渠道普及自救防范知识,并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大型减灾实践演练,引导公众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态度,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置能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为建立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救灾防范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的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在社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水灾、冰雹、暴雨、雷电、大雪)、地质灾害(地震)、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产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符合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的,社区成立临时应急抢险指挥机构,统一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1、成立社区防灾减灾指挥部机构组成 指
挥:田园社区居委会主任 :*** 副指挥:田园社区副主任 : *** 成员:*** *** ***
及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辖区各单位防灾减灾应急工作组长
2、社区防灾减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一是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组织实施本预案,对全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组织实施;
二是负责社区居民的疏散和安置工作; 三是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志愿抢救伤病人员; 四是组织实施社区的卫生防疫及伤员运送工作; 五根据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防灾减灾部门,提出具体的防灾减灾方案和措施意见;
六是负责上级防灾减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有关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
二、应急行动方案
1、应急行动方案:
接到上级灾情预报通知后,启动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预报发布后,要加强对宏观异常信息的收集、跟踪和监测,及时向上级防灾减灾指挥部或区防灾减灾办报告宏观异常动态。对处于灾情威胁下的居民组织疏散、撤离和采取避险措施,治安保卫队要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加强对国家重要财产的警卫。
2、灾情发生后应急行动方案: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立即实施应急预案,根据上级的安排及时实施以救灾为主的应急工作,并将灾情和救灾情况及时报告办事处防灾减灾指挥部,分组有序的对居民进行疏散,抢救。
三、保障措施
防灾减灾指挥部要完善通信网络,储存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应急救灾相关单位的通讯录并定期更新,保证救灾物质的存放保管工作,保障灾区饮用水源和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制定防灾减灾时期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障措施,加强对群众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意识,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切实提高群众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使群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
市中区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实现防灾减灾宣传全方位、全领域覆盖。
一是线上宣传“大而广”。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抽奖、“我来讲防灾减灾”短视频征集、“防灾减灾空中讲堂”、媒体矩阵宣传、“用好大喇叭 点亮大屏幕”五大线上宣传活动,覆盖居民、社区、学校、机关、农村、企业等各个领域,参与人次168000余人,有效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避险能力。
二是线下宣传“小而精”。依托社区联防站、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在全区广泛开展小规模的宣讲、演练等30余次;设计、印制防灾减灾海报、挂图等宣传品8000余份,在大型商场、英雄山广场、区政府、政府服务大厅、核酸检测点等居民常去的场所和应急联防站、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等基层应急阵地张贴摆放,让防灾减灾宣传随处可见。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情况复杂,灾害多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聚焦防灾减灾,针对完善防御机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梁建华:构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网络化程度不高、节点之间联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好、应急避难体系建设与发展振兴需求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梁建华在向“两会”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说。
他表示,防灾减灾措施与设施应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充分融入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实际,提高设施利用率。要将建设与长期运营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人员安置、社区构建、文化保持、资金安排、产业复兴,将近期需求与长期科学发展的目标进行统一。
他认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在平时服务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
“对于地震灾区而言,应在灾后重建资金中预算一定比例设立社区重建发展基金,用于社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等。”梁建华说。
支建华:大力促进巨灾保险发展
“巨灾通常指突发的、无法预料和避免的且损害严重的灾害事故。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巨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支建华建议,应大力促进巨灾保险业发展。
支建华说,在国外,保险公司在巨灾赔付中占重要地位,保险赔偿的平均水平通常在经济损失的30%~4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60%~70%。但是我国保险业本身起步就较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处于较低程度,巨灾保险更是近乎于空白状态。
支建华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的合作分担机制,实际操作上可效仿交强险做法,在政策、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确立巨灾保险政策性与商业性运作的模式。“提高参保率是巨灾保险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对居民和企业加强引导和宣传,让防灾减灾深入人心,增强公众对巨灾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的能力。”支建华表示。
姜其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终端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姜其和则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他介绍,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频道和高音喇叭广播等配套预警系统,其优点是全国民众熟悉,便于收听,缺点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动控制播放,紧急情况难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个地方。
我国由于同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导致覆盖范围、沟通效率低下。
对此,他建议,建立包括农牧林地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同时,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以利于达到快速推进的目标。
李冬玉: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则在提案中呼吁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李冬玉介绍,目前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资金不足;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装备差,基础薄弱。
对此,她建议,一是进一步出台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再生态文明和发展建设中的规划红线作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强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防止城镇、新村和重大工程因选址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力度。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地质灾害防治要投入的资金大。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同时取消对各省在防治项目上的资金配套。
三是出台特殊支持政策。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装备差。基层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装备都十分简陋,或者没有。建议国家出台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的支持政策,改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装备。
(作者系《中国矿业报》记者)
【社区防灾减灾资料】推荐阅读:
社区防灾减灾演练评估09-30
减灾防灾10-0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07-17
防灾减灾 珍爱生命07-20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09-15
防灾减灾安全知识10-30
防灾减灾调研报告09-23
防灾减灾活动方案、总结10-20
防灾减灾活动心得体会05-24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