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看待台湾问题(推荐12篇)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道出了无限的愁绪,也引出了一个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台湾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一名大学生,台湾问题一直都是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台湾问题,我想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台湾问题,或称台海问题、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出来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中国政府一直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方面也积极配合,两岸关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1988年台湾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到1997年两岸启动直航,再到2005年两党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最后到08年两岸实行海、空运直航,都标志着两岸关系跨越性的进步。而近期发生的,关于两岸关系的大事当属台湾大选。国民党籍的马英九继续连任,在政治方面,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无疑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在和平的氛围中逐步解决。对于未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台湾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台湾政府是否存在?很多大陆人都认为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一个省,他们对台湾政府采取的态度是“不承认,不存在”,我认为这样是不理智的。如果台湾政府不存在,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谈“三通”问题是跟谁谈的?现在我们想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就必须通过谈判。跟谁谈判?自然是跟台湾政府。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台湾与大陆政权分离的这个事实,承认台湾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政治、经济等体制的事实,承认台湾政府。我们不能够回避这个问题,况且承认台湾政府并不等于承认台独,因为这里面的关键是你对于这个政府性质的看法和态度,而不是是否承认台湾政府。我之所以强调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台湾政府,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明白两岸关系的现状,和它问题的根源,明白到与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的究竟是谁,怎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在明确台湾政府存在与否的问题后,我们要坚定贯彻落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是指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我之所以强调要坚定贯彻落实这个方针,是因为我时常能在网络上、同学中间看到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少部分人希望中国政府能动用武力尽早收复台湾。纵观现在的局势,两岸关系走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大陆和台湾都在为两岸的发展不断努力着,如果现在中国政府贸贸然对台动武,肯定会引起国内、外社会的不满,更重要的是引起台湾人们的不满,显然武力解决问题是最不得人心的。另外也有不少人不太同意“一国两制”,他们认为只要台湾回归就应该改变社会制度,和大陆一样实行社会主义。正如上一段我所阐述的一样,我们首先得承认台湾作为一个与大陆分离的独立体已经很多年了,而且一直发展良好。在将来回归后,台湾只有保持自己的社会制度,才是对台湾最有好处的,香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知识分子,我们一定要坚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维护两岸人们的利益。同时要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清楚一旦日后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应该给予台湾怎样的待遇,怎样更好地维持两岸关系。
关键词:学生,择校,问题
近年来, 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择校有那些利与弊呢?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
一、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
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人口流动产生择校。
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移民化”倾向加剧, 导致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日益增多, 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 就开始择校。
2. 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
重点中小学和新生的特色学校毕竟还没有普及, 于是出现了优质的学校资源数量达不到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的现象, 有能力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 没有能力的家庭也会为了孩子的发展千方百计地争取择校的机会。
3. 还有一部分人把子女择校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
象征, 只要能择校, 不惜重金, 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 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会舍得花钱择校。
4. 学生的择校必然会给一些学校增加生源, 有了生
源, 学校的经费必会充足, 带动了教师待遇的提高, 这也就促进了教师的择校。
二、择校有哪些利与弊呢
任何事物, 有利就有弊。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
1. 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当然这里所说的择校指的是教师的择校。在择校过程中, 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优化教师队伍, 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择校现象的产生促进了一些学校自身的反思, 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了择校现象以后, 一些差的学校一定会转变观念, 提高管理水平。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 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 择校现象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 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择校也有弊端。
1.有的家长和学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盲目择校, 为了进一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 其实这未必是好事。
2.择校现象的产生导致了个别学校生源、教学资源的膨胀。
三、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
1.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为了防止和减缓义务教育的两极分化, 政府可用政策引导的办法从择校费中提取一部分, 用于改造薄弱校, 用减少对重点校投入的部分用于改造薄弱校, 以推动学校建设的均衡性。
2. 从大局出发认识择校现象。
如果不是为了子女的高水平教育, 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会慷慨解囊的。择校费的投入, 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存量, 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禁止择校生对全社会教育不利。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 对择校生应采取允许的态度。
3. 可以探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
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不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 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手段。当务之急是要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 特别注重对薄弱学校的扶持, 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 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 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4. 扩张教育资源总量。
应破除政府包办教育的陈旧办学模式。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教育。应打破“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的限制, 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 逐步消除校际间的差距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治本之策。
5. 通过宣传, 帮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
家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学校好是很重要, 但关键是孩子要学。他不学再好的学校也不起作用。他若想学差一点的学校照样成才。
6. 生源分流。
现在社会上不缺大学生、研究生, 一些技术型人才特别吃香, 他们文化水平不一定高, 但却拥有大学生、研究生没有的技术, 这难道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上一些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分析对待择校问题, 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有所帮助, 我们还应该帮助身边的人正确分析,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参考文献
[1].商江.如何看待择校问题.法制与经济.2006, (2) .
关键词:社会问题;理性精神;实践检验真理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18-02
一、以发展的眼光,用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探索社会矛盾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要看到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之中。发展的眼光具有前瞻性。这里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特征。矛盾无处不在。先放下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分,首先下手搜集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一切矛盾,然后从这些矛盾中筛选分析,哪些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由于主要问题引起的连锁反应。然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实践的分析,探出实践的发展规律,理论上进行总结,找出对应对策。不仅搜索当前的矛盾,结合社会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探索一段时期内的具有可能性矛盾。
总结经验在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发展的眼光,用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搜集矛盾,要尊重事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讲,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过程,但都离不开总结经验。一切的有可能,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或现有的基础上的。
二、分析研究社会主要问题
当代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日新月异。但发展的脚步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已不成正比。发展的背后自然条件是什么,是人、资源、环境。这些是最自然因素。发展是无限的,资源环境是有限的。
为何我国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因为过去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展也要面临着瓶颈。过去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结构不想承应。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配应的社会结构。如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过去的发展与人的意识文化有所背离。发展的过快没有引起人的意识价值观念的良性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发展实践相比,具有滞后性,需要长的时间的转化和国家有效制度的指引。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的社会意识机构的指引,会引起人们片面的、武断的、非主流的意识观念。缺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的主导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的引领。过去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产生矛盾。发展的过快,只一味的追求经济指标,靠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生产,缺乏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先进的结构框架,只能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其最终接受恶果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分配机制是影响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一个不具备宽松的相对自由的、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会产生人们的不公心理,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劳动与分配的公平包含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人是有勤拙智愚之分。社会在发展时就会出现财富的两极分化。这里就牵扯一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我国是后发展的国家,国家人口多,可耕地少,城乡分化的现实国情,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是需要一定时间,并且伴随有一定的难度。
教育问题就业也是目前社会的重要问题。大学扩招,敞开大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人们都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去上学读书。但就业就有问题了,那么多的大学生却又没有那么多的岗位。为何没那么多的岗位,是因为毕业生的过快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呢,还是因为缺乏一个完全运转起来的社会的机制呢。
三、坚持理性精神
当前国际国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评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所不一。科学认识和准确评价中国发展问题,就要坚持理性精神。目前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是人们实践的胜利和理性的回归。
坚持理性地认识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真实的问题,是科学的举措。目前中国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优越性还未充分显示出来。若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就需要更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建立与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社会的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转型。中国正面临着 “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由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城镇社会。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中国确立了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由于人们心理上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独立自由和民主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使中国迅速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发展的巨大成果。
中国发展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由于它彻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现代化必须的物质基础;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现代化必备的社会制度;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了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资源;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现代化跨越式发展。这是是唯物史观的胜利,是发展的进步与创新。
四、坚持实践检验真理,反思中国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我国发展成果的检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包罗万象,只立不破的。发展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的具体应用时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作为理论它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解决一切的实践问题。对于问题的理解,毛泽东曾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理论对于实践结果具有总结性,分析性。在总结的同时又有预测性,指导性。但要时刻的注意实践的发展动态,时刻注意理论的时代局限性,理论毕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理论的社会应用时,充分的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力求最大限度的解决主要矛盾,缓解次要矛盾,力求最大限度的在解决主要矛盾时牺牲最小的代价,尽量避免新矛盾的最大化产生。不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避免盲目化。
在肯定已有成果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深刻地反思现阶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目前在发展中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有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整体社会领域发展与分配严重不公、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中产阶级尚未形成等。导致上述社会问题的直接原因,一是“效率优先”与市场的逐利本性,二是市场机制的漏洞与不健全。一个深层普遍性的原因则是文化文明领域止步不前。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世俗文化在传统秩序瓦解,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社会发展中价值共识和继续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难于拧成一股力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忽视了大力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理分化,跟上发展速度的脚步,使每个领域都确立自身的规则和尺度,相互之间则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世俗的、功利性的,而不是以文明的现代价值把现代化建设简化为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而不是由现代价值理性主导的全面的社会建设和文化重构。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现代化文化进行重构举足轻重。
唯物辩证法有关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辩证地对待破与立。
要全面、正确地看待及评价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要沉醉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喜悦中,中国发展道路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大课题,还在继续进行之中,能否取得成功,要看是否能够准确定位,是否具备不断总结经验、学习他人,预见、规避和应对风险以及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的能力,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一地之得而滋生盲目乐观、骄傲自大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年。
[2]林娅,《未来与选择》,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3]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高峰,《社会发展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李丹(1982-),女,河南省漯河市人,哲学硕士。工作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
各位学长学姐,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与你们分享接下来的几分钟。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是就业与创业的心态;二是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三是面对社会与他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四年后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我认为心态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说九零后是浮躁的一代,其实浮躁也并非是坏事,浮躁也是有活力有生气。但是浮躁也会让人无法明确自己,造成眼高手低。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定位自己,冷静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比如歌星,模特······但是热门的工作,受欢迎的工作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理想来定位我们的职业。而不是随波逐流。第二点,我们应当有自信。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找工作,而不是等工作。福布斯排行榜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来自农村,来自不富裕的家庭。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实例。曾经上海某公司招聘一名外交官,时间是下午两点,应聘者按时到达。但却被面试官拒之门外,理由是“我们已经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前来应聘的人都无奈离开。其中只有一位留下来。他想,时间才刚到,公司没有理由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她与正在打牌的面试官攀谈起来,逐渐融入其中,在交谈过程中,塔前秒的将自己介绍给面试官,拼着自己的乐观自信与出色的表现,他被录取了,也是唯一一个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自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可以激励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下面我们来谈论第二个方面,就业与创业得过程。在就业与创业之间是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先就业再创业。只有在就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我们才会有资本有能力去创造我们自己的事业。就好像盖房子,你要先打好地基,才能慢慢添砖加瓦,才能盖好一所房子。若无基础便开始盖房子,就好像在沙子地上盖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便倒塌了。其次,要想就业创业,我们应当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来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急事慢来”越着急的事,我们越要仔细认真的去做,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想“想打肿脸充胖子”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好,做好你的工作是你的责任,也是你日后创业非常重要的道德素质。你应当铭记,理想不等于目标。就业是目标,只有做好目标,你才能实现理想。
最后,我们来谈论第三方面,面对社会与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是善良感恩的心,只有与人为善,感恩于心,你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人脉。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其次,在社会交往中,应当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致使学生使用手机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手机的用途在学生当中也越来越呈现出时代潮流的气息。从利用手机来通话、发信息,渐渐发展成手机QQ上网,利用手机参加各式各样的媒体发帖、投票活动;利用手机作为考试作弊工具更有越演越烈之势。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问题,已是我们班主任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
通过对我所带过的班级调查估算得知,学生持手机人数约占30-40%,大部分同学的手机都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购买的,有的是因为考试成绩优秀父母作为礼物奖励,有的是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应该有手机,有的是因为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为了与孩子方便联系。
中学生持有手机以后的影响,我认为: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攀比心理重,往往是驾驭不好手机的,产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首先,在持手机的学生中,每月话费大部分在 20-50元,少数甚至达上百元,可见同学们的消费也是较高的。另外由于手机更新换代快,中学生虚荣心强,看到谁换新手机了,心里也会痒,一股校园攀比风气也在暗暗滋生。这种攀比,对那些买不起手机的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会给家长带来更重的负担。
其次,手机用途多种多样,日新月异,功能越来越齐全,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中,50%以上的学生经常发短信,用手机订阅短信既方便又便宜,而且利用晚睡时躲在被子里发信息也不会被老师发现,但里面的内容却鱼龙混杂,有笑话,有节日祝福,甚至还有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信息。近20%的学生经常玩手机游戏,近10%的利用手机上网聊天,三成以上的学生除了用手机和家长联系,还和他人闲聊,甚至于有跟社会青年联系的现象等,如果这些都发生在课堂或学习期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次,手机滋生事端,容易让中学生过早的与校外不良人员接触,例如,有些同学会利用手机去作为谈恋爱的“良好工具”,手机便成了早恋的帮凶,方便“增进感情”。上体育课或参加活动时带在身上不方便,不带又容易丢失,住校生的手机在宿舍里也经常出现失窃。一些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边走路边发短信,丝毫不注意身边的车辆行人,这种情况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这些都给学校管理造成不小的问题,手机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
最后,手机可能异化成为考试作弊工具,不少中学生在考试期间,通过手机传送答案、相关信息,让监考者防不胜防,看似方便,实质上助长了学生的投机作弊心理,让其不分是非与好坏„„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其弊端并且想办法去解决它。
如何对待?个人愚见。
首先,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加大管理力度,对那些违反纪律的同学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环境与风气;另外,班级管理规定中明确手机管理办法,引导学生会使用手机,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其次,要取得学生家长积极配和支持。
在家长会和个别与家长交流的机会中,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情况,然后讲明学校与班级对手机的管理办法取得家长的配合,以便其在家庭教育中与学校保持一致,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手机的利与弊;另外,家长千万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求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当家长和老师对手机的看法和态度是一样的时候,工作就轻松多了。
再次,学生个人需提高各方面的认识。
作为学生本人,对各个方面起着决定性因素。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够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想。况且,目前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都要有一种排斥性,并努力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最后,日常管理中要细心,针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违纪问题,要视具体情况有区别的处理,不能简单的 “收缴”。
例如留守学生的手机就不能简单收缴,这些学生父母远离,孤独、缺乏家的温情,手机成了与父母沟通、联系和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针对他们我们应该花更多的心思让他们正确的使用手机,减少手机对学习的干扰和减少不正当的交往。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视情况选择让其带回、上课关机、放在安全的地方等方式处理。家长力主配备手机的学生,“收缴”一定要和家长取得联系,讲明情况,让其带回。
即便是收了学生的手机,一定要按约定归还学生本人或者家长。期间,千万要保管好学生的手机,以免丢失。
更新时间:2014年04月29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时事评论背景:
官员的秘书问题近日被屡屡媒体被关注到。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了习近平在1990年3月,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时的讲话,讲话主题是谈秘书工作,习近平要求秘书不自恃,“不能认为„机关牌子大、领导靠山硬‟而有所依仗、有恃无恐,更不允许滥用领导和办公室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据报道,去年来云南、广西、河北省平山县都曾下发通知,要求取消当地的专职秘书。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 “秘书病””问题
当媒体在谈论“秘书病”时,它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显然的是,这重点指向的其实是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部分官员秘书的过多现象,1980年,中办发布《关于中央领导同志机要秘书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正省部级以上领导才可以配专职秘书。但放眼现实,为县处级领导配备专职秘书者都随处可见;二是秘书腐败现象的接踵出现。近年来,不仅官员与秘书连续落马的新闻时常见诸报道,甚至秘书成为领导“贪腐掮客”的也不鲜见。
客观地评价,就媒体所指出的这两种“秘书病”而言,后者的纠偏难度无疑要远甚于前者。因为针对秘书数量过于泛滥的现象,进行强制性的规定,或者进行秘书制度的相应改革,它的治理效果应该可以被想象。但具体到“秘书腐败”的问题上,一切并没有这么简单。部分官员的秘书为什么会成为那个轻易腐败的群体?自然是因为他们分享或延伸了领导手中的部分权力,进而利用这部分权力寻租。由此出现了“二号首长”“XX第一秘”等匪夷所思的怪现状。
以上是并不难厘清的逻辑:其实所谓的“司机腐败”、领导家人腐败和秘书腐败有着共同的根源。那就是一些官员手中就掌握着不受约束的权力,或是局部的行政运行没有被严格限制在法治范围内。没有被关进笼子的权力,一旦邂逅到本身就存在着弹性空间的行政生态,那么“与领导亲近的人“,自然更容易获得某种寻租的机会。此时倘若其中的领导人自身亦存在贪腐的事实,那么秘书成为“贪腐掮客”就会顺理成章。并且,因为特殊的身份,秘书会更快地推动贪腐官员的堕落化进程,且让此种腐败具有特别的隐蔽性。
一、为什么中国油价比美国还要贵?
不可否认, 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明显高于美国, 每升普通汽油均价大约高出1.8元。各国从国际市场采购原油的成本比较接近, 只因原油品质、标价方式 (离岸价或是到岸价) 、运费、保费等不同而略有差别, 也就是说裸油价格各国相差不大。中美终端成品油销售出现价差的关键在于税费差异。美国是典型的高耗能国家, 汽车是大排量的、冰箱是大容量的, 尽管受金融危机打击美国石油消费由危机前的9.3亿吨减少至2011年的8.4亿吨, 但仍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1.4%左右, 约为我国石油消费量的两倍。美国实行从量征收每加仑41美分的燃油税, 占油价的比重约为10.7%。而据有关测算, 中国汽油价格中约有30%的各种税费 (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和教育附加费等) 。由此可见, 扣除税费的成品油价格中美基本是接近的, 中国油价较高主要是各种税费高于美国。 (见图表)
二、为什么美国可以实施低燃油税政策?
既然中美终端油价差异的原因是税费, 那么, 为什么美国可以长期实施低燃油税政策呢?一是美国拥有比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特别是阿拉斯加、近海石油进行战略性限制开采, 目前美国是仅次于俄罗斯、沙特的世界第三大原油生产国, 加液化石油气及乙醇汽油等2011年美国石油总产量达到4.37亿吨, 此外近年来美国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取得重大突破。二是不仅美国具有全球最强的海外获取资源的综合实力, 而且近年来美国能源战略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下降至50%以下, 特别是美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美国后院和沙特、科威特等盟国, 美国已经基本不从伊朗、利比亚等政局动荡地区进口石油, 美国正逐步走向能源独立。三是美国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石油消费增长稳定或是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而我国则基本不具备实施低油价的条件, 一是我国正处于石油消费快速增长阶段, 特别是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70辆左右, 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3倍,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我国的8倍, 我国车用油增长潜力巨大。二是我国石油资源匮乏, 目前陆上产量基本接近峰值, 增产余地不大。三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6.5%, 但海外获取资源的实力不足, 特别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北非等政局动荡地区, 今年以来美欧加紧对伊朗的制裁, 南北苏丹战争不断, 这使得我国石油进口面临严峻的挑战。四是世界已进入高油价时代, 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候, 能源原材料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高昂, 而现在当我国进入工业化的时候, 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工业品价格不断走低。五是国际油价不会因我们是大客户而便宜, 而成品油低价不仅短期内会造成到处闹油荒, 更严重的是将会刺激石油消费量, 带来更加严峻的石油供给安全问题。
三、中国成品油价格是世界最高吗?
当国人为汽油进入了8元时代叫苦不迭的时候, 殊不知, 在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成品油价格至多算个中等水平。当然, 部分资源国油价比较便宜, 甚至像委内瑞拉每升汽油价格仅3角钱左右。但是, 欧洲、日本等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则普遍实施高油价政策, 特别是两次石油危机迫使欧洲、日本通过高燃油税来抑制石油消费。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 今年2月份欧洲主要国家汽油均价在每升12-15元人民币之间, 其中, 意大利最高达每升15元人民币, 考虑到3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继续呈上涨态势, 欧洲国家正在为油价将要进入2欧元时代而痛苦着。欧洲部分国家的汽油价格基本是我国的两倍左右。而日本的汽油价格也不低, 2月份水平是每升11.8元人民币, 也高出国内约50%。
国内在石油定价机制上, 选择价格决策的时候到底是考虑学习美国模式还是欧日模式?从未来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趋势, 以及石油供给格局等角度来看, 毫无疑问只能学习欧洲和日本。
四、为何国内油价同国际接轨而收入不接轨?
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们经常会提到的问题, 但是, 这显然是非理性的思考, 或者说是网络上发泄情绪的一种说辞。因为大家都很清楚,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石油公司都不会因为我们收入低、我们贫穷, 就会把石油便宜卖给我们, 更不会免费提供石油救济我们。在改革开放前, 国内石油供应相对宽松时期, 我们也可以实行低油价政策, 甚至实行的是计划配给。但是, 今天不同了, 我们已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 石油供应的一半以上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 将来对外依存度甚至可能达到70%左右。
从本质上讲, 全球化时代石油作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配置, 也就具有全球统一的市场价格体系。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3个, 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 (NYMEX) 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 (WTI) ”期货合约,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 (IPE) 的布伦特 (Brent) 原油期货合约和新加坡交易所 (SGX) 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其中, 欧美原油定价大多参考布伦特原油期货和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当然, 国内油价接轨的是国际原油市场价格, 而不是某国的终端销售价格, 终端售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谓是千差万别。
但是, 作为收入的载体——劳动者目前还无法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自由配置, 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受到国籍的严格限制, 这也就决定了劳动者的价格——收入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水准, 也就是说劳动者的收入不可能与国际接轨。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也不一样。像我国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已经很发达了, 居民收入相对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收入还很低。
五、下一阶段国际油价走势?
近期如果大家观察过油价市场的话, 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WTI油价每当接近110美元的时候就调头回去。似乎短期看110美元是一个心理高价位。当然如果发生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 国际油价冲到150美元都有可能。但是根据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基本面来看, 全年油价波动的上限就是110美元左右, 或者说WTI油价在110美元以上运行的时间会比较有限。那么, 考虑到目前全球仍有90万桶/天石油需求增量、石油勘探开采成本的上升, 以及欧佩克等产油国可承受的价位等因素, 国际油价的下限大约是80美元左右, 或者说WTI油价在80美元以下运行的可能性会很小。
油价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近期伊朗核问题毫无疑问是影响今年国际油价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 客观理性的看待眼下局势, 鉴于美国更多的是要解决国内的问题, 要忙于总统大选, 所以短期内爆发战争的概率并不是那么大。另一方面, 即便有一些战争冲突, 如果说真正把霍尔木兹海峡封锁的话, 那么伊朗就会跟全世界为敌, 它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再加上近期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步骤, 寻求替代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此外, 美欧等主要大国进入大选年, 选举的需要将会加大商品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 会打压石油期货投机。因此, 下一阶段, 随着需求淡季的到来, 目前国际油价中大约10到15美元/每桶的地缘溢价, 将会逐步挤出去, 也就是说国际油价存在适度回落的较大可能性。
总体来看, 今年世界经济将温和低速增长, 石油供求关系仍相对宽松, 全球流动性依然比较宽松, 美元币值保持疲软态势, 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使得国际油价将保持相对高位震荡的态势, 初步预计, 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平均价格约为每桶100美元左右, 较上年每桶上涨5个美元。近期, 国际机构对国际油价走势作出了预测。2012年4月IMF《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预计, 2012年世界油价 (WTI、Brent、Dubai三个市场油价简单平均) 为每桶114.7美元, 同比上涨10.7%。美国能源情报署4月份《短期能源展望》预计, 2012年WTI原油期货均价为每桶105.7元, 同比增长11.4%。4月底, 路透社对38家国际机构的调查显示, 2012年Brent原油期货均价117.3美元/桶, 同比上涨5.8%。
六、如何应对不断上涨的国际油价?
首先, 从战略角度我们确实应该实行高燃油税政策。应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燃油税, 采用价外税, 在终端环节征收, 而不像现在这样价内税、在生产环节征收, 起不到什么抑制消费行为的作用, 大家只觉得油价高了。价格税收杠杆是节约资源最管用的工具, 我们必须要做到节约使用资源, 因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现有资源敞开来用是不够的。从历史长河来看, 先行工业化国家大概有10亿人, 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消耗了世界上60%的能源。而目前包括中国、印度在内将近30亿人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已经饱和, 甚至出现负增长, 但是发达国家石油消耗的存量是巨大的, 新兴经济体只能在全球不到一半的石油供应中去竞争, 可见未来石油资源获取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一定要通过燃油税等杠杆推进我国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建立。
其次, 必须要加大投入, 不断提高我们的能效。高燃油税带来的税收收入以及部分能源收益, 要大力投入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领域。比如生产环节, 制定严格的能效标准, 要求制造商生产出低油耗、节能型的汽车以及家电等产品。加大提高能效技术研发的投入, 并对生产出高能效的产品给予补贴奖励。
第三, 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特别是要加快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进程, 推动石油替代的革命性进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既符合改善国内生态环境的要求, 也符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潮流。
第四, 我们也要立足国内, 进一步加快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一是要大力提高现有资源采收率。二是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近年来美国在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在部分资源方面也有着巨大潜力。三是应加快推进海洋油气开发战略, 力争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在技术、装备以及实际产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
B超是一种超声波,它并不会像X线那样具有辐射效应,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至于造成对准妈妈或胎宝宝的危害。但是孕早期胎宝宝较为娇嫩,易受外界理化因素影响,因此一般没有指征时最好不要在3个月内做B超。目前国内外主张在妊娠10~14周进行胎宝宝颈部透明带的检查,结合准妈妈年龄和血清学筛查,可以在低危人群中检出80%的21一三体综合征胎宝宝。没有指征不要多次做B超检查,尤其是不要用B超来鉴别胎宝宝性别,因为,鉴别胎宝宝性别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观察胎宝宝一个部位,这可能会由于B超的热效应,给胎宝宝带来伤害。
“B超的作用有哪些?”
孕早期:确定孕龄(尤其是月经不准或记不清的准妈妈)、排除异位妊娠(列有出血的准妈妈);
孕中期:筛查胎宝宝严重畸形;
孕晚期:进行胎宝宝生长发育和安危状况的监查。
生长发育检查包括继续筛查胎宝宝出生缺陷(严重胎宝宝畸形),和生长发育过大或过小的检查。胎宝宝安危状况的检查,对高危准妈妈或胎宝宝(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胎儿生长过小,或羊水过少等)进行胎宝宝生物物理象(胎宝宝的胎动、呼吸、肌张力,结合羊水量及胎心监护)的综合评估,以便及早发现胎宝宝在宫内是否有缺氧表现,决定分娩时机。确定胎位是否正常。对产前有出血的孕妇,可以确定胎盘位置有无异常,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有无分离、出血,以及对胎动不好或消失的,确定胎宝宝存活情况等等。
“B超相比其他仪器诊断有什么好处?”
借助B超诊断胎宝宝有几大好处:1.对准妈妈无创伤、无射线、无痛苦;2.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软组织的解剖结构;3.可直接观察脏器的活动状态;4.施羊膜腔穿刺术时,可以帮助胎盘定位,避免损伤胎宝宝。
“什么情况应该做B超呢?”
怀孕初期出现阴道出血,可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是否是宫外孕、先兆流产、葡萄胎,是否胎宝宝已经停止发育了。
在月经不准,或记不清末次月经时,可以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胎宝宝的胎龄。
临产前估算胎宝宝大小,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当检查怀疑胎位不正又不能确定时,通过B超检查帮助诊断。
“孕期做多少次B超合适?”
在孕期,如果准妈妈身体状况正常,则需至少进行3次超声检查。大概在妊娠18~24周做第一次超声检查,在这一期间,胎宝宝的各个脏器已发育完全,仔细的B超检查,可看到每一个重要的脏器有无异常。可以早期发现胎宝宝的严重畸形,及时终止妊娠,对准妈妈身体的影响能较小些。在妊娠32~34周时,再进行一次全面畸形筛查,因为有一部分畸形是在发育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如脑积水或心血管的严重畸形等)。第三次B超检查,在妊娠38~39周,可以再次确认胎宝宝形态学有无异常,预测胎宝宝体重,了解羊水、胎盘等情况,为分娩时机、分娩方式提供参考。
“什么是彩超?”
所谓三维彩超,就是在扫描时,屏幕上能看到的不仅是胎宝宝的三维图像,而且还有现实的胎动。它是一种彩色三维成像技术,也是世界上第一代能够实时显示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超声成像系统,能通过三维表面成像模式实现胎宝宝表面的重建,清晰展示胎宝宝丰富的面部表情动作,清晰展示胎宝宝的面部、鼻子、眼睛、四肢以及胎宝宝打哈欠、吃手指等等可爱的动作。
“彩超和B超有什么不同?”
今年初,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公布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这一数据以来,关于土地出让金缘何能在“最严调控年”里创下新高?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等报道频现,“土地财政”问题更是成为热议焦点。对此,我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工作。“土地财政”,是社会各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称谓,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增加收益的现象。在地方政府财政中,与土地关联的内容包括土地出让收入、不动产税费以及土地抵押贷款三部分。我们认为,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片面地将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增加等同于“以地生财”甚至“土地财政”的说法有失偏颇,这是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
一、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日臻严格规范
为了切实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5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随后,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规定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预算,实行“收 1
支两条线”管理。随后下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进一步细化;2008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财综„2008‟74号)规定,严格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编制土地出让收支预算。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进一步强调,加强征收管理,保障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和缴入地方国库保障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地方国库,严格做好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编制工作。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有力促进了我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做出了明确要求,大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以及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臵费支出等其他支出共五大类。在此基础上,重点明确了几类土地出让纯收益支出比例。2004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4‟49号)规定:“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按各市、县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确定。”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中首次明确: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201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等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资
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5号)规定,允许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从2010年起,各地在确保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可将现行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统筹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二、理性看待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增加的现实作用和产生原因
(一)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实践表明,土地出让收入为国家和城市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公共教育、保障性住房、支农工程等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在完善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等经济发展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公平。上海甚至酝酿利用土地出让收益充实社会基金,杭州提取土地出让收益支持教育发展等,这充分彰显了土地出让收入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应客观清晰地认识到,虽然,2011年土地出让收入2.7万亿,但完全扣除拆迁建设成本后的土地出让净收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具体数据不清。而且,各地土地出让净收益也不均衡,大城市出让收益高一些,小城市相对较低。从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流量来看,35%的土地出让收益国家已经明确用途,其中,土地出让收益的15%用于农业综合开发,10%用于保障房建设,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真正留给地方政府的自由支配空间比较有限。正是这部分比较有限地收益资金,有效弥补了公共财政的不足,确保了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我们认为土地出让收入的稳步增长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的。
(二)供地总量增加、结构调整以及通胀预期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的主要外因,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是其深层次内因
依托我们的土地市场监测监管数据分析,我们认为,2011年土地出让价款比去年有较大增幅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出让面积增长较快,这也是落实国家保增长、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2011年,全国土地供应总量中以出让方式供应的面积占68.1%,达到29.15万公顷,同比增长39.6%。其中,出让房地产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同比分别增长50.4%和30.8%。此外,土地出让价款的增加,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招拍挂出让面积同比增长44.5%,占土地出让总面积的88.3%,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二是土地供应总量中房地产用地占比明显提高,房地产用地出让面积占比进一步提高,2010年达45.3%,同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三是受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土地征地拆迁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土地取得成本不断增加;四是通胀预期下,流动性充裕,使得资金加速进入土地市场,推动地价继续上涨,全年105个城市居住
用地地价同比增幅9.95%。
上述关于供地总量增加、结构调整以及通胀预期等只能说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的主要外因,这些因素也只是特殊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不可避免;而我国特殊的财税体制环境,尤其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才是诱发土地出让收入高居不下,个别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加剧的深层次内因。1994年国家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一直面临事权多、财权少的窘境,况且各地纳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不多。2008年为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启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压力陡增,很多处于赤字状态。这种情况下,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地方各类建设支出的救命稻草,也就不难理解。我们认为,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在符合规划和计划要求,充分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等有偿使用方式出让土地,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的这种做法,其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土地出让收入的不断增加,是土地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也发现,随着土地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也的确出现了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出让金使用用途、分配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对这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也一直高度关注,今后将进一步根据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做好监管引导。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国土部将会同财税等部门,进一步推进相关理论研究
林甸县档案局:于福艳
国家机关女干部是广大妇女中的优秀代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女干部成长不仅受到了女性自身的不足因素的影响,还有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例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一些程度上仍受歧视,也无法使女性真正能够担当重任。再如受顾家舍业的价值冲突影响,女性发展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女性花在“采买做家务”、“抚育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或家人”上的时间都比男性多,而对工作投入的时间就少,这就造成女性机关干部在重要岗位上不能发挥地游刃有余,影响工作效率。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女性机关干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各部门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女干部,使女干部敢于挑重担、担重任,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经受锻炼,提高能力。通过调查,机关女干部的队伍不断壮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新进机关的女干部对从政抱有热切的期望,也具有坚实的信心。由此可见,不断提高女干部的能力,对机关女干部委以重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对
女权的充分尊重。
一、当前存在的女干部的任用问题
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女干部成长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女干部的成长愿望相比较,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职务岗位相对次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一是低层领导多,高层领导少。职务等级越高,女性所占比例越小。女性中副处以下干部的比例高于男性,正处以上的比例低于男性。二是辅助性岗位多,重要岗位少。三是虚职多,实职少。四是做本职工作多,兼职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工会主席、职代会代表等兼职,女性比例都低于男性。
——发挥作用不够充分。
一是女性实际行使权力比男性小。同样在政府机关,同样的职务级别,女性的影响力弱于男性。二是女干部的才智发挥层次低于男性。
——选拔任用先快后慢。女性和男性进入办事员和科员级的年龄基本是一致的,女性提升副科的年龄略早于男性,此后女性就与男性逐渐拉开差距。
——职业发展滞留在中层。在女性较多地停留在中层和副职,成为高级干部的比率较低。
——学习培训还有差距。这方面,女干部相比男干部存在“四少”现象:接受培训少、业余学习少、轮岗交流少、总结提高少
二、影响女干部成长的五大因素
影响女干部成长的因素,既有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女性自身的不足。除一些优秀女干部的特例之外,一般女干部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甘当绿叶的心态。别具一格的人生曲线。起点高,但过程相对曲折。顾家舍业的价值冲突。发展投入相对不足。难担重任的偏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女人就是不行”,以致同等条件下用男不用女。善意关照的误区。很多领导和男同事,考虑到女同志体质弱、家务重、孩子小、出差不安全等实际问题,把她们视为弱势群体,多有考虑照顾,在分派工作任务时给女性的较少。这些善意的照顾,使女性锻炼提高少、展示才干机会少、做出业绩少。
三、女干部成长呈现出特定规律
男女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大体相同,除具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外,女性干部的成长呈现出一些个性特征。
——家庭事业、内外兼顾是女干部的成长追求。女性和男性都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冲突,但女性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和家庭的选择。有的女干部把做贤妻良母作为主要目标,当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常以家庭为重。二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女干部需要更多艰苦努
力和科学安排。三是身份和角色的转换。既要事业成功,又要让家人感到幸福而不被冷落,这需要智慧,需要女干部同时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好女儿。
——融入事业、立足岗位是女干部的成长途径。女干部只有把自己成长发展的目标自觉纳入到党的事业和机关发展的大局中,切实增强政治参与感和历史责任感,才能保证自己健康成长。优秀的女干部大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得到自身的成长。
——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是女干部的成长条件。
——克服障碍、跨越关口是女干部的成长关键。
——进退裕如、平常心态是女性干部的成长境界。职务晋升是女干部成长的一个评价标准,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机关女干部成长要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态的女干部,进退裕如,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四、完善机制促进女干部成长
——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选拔女干部,既要态度积极,又要坚持条件,不能凑数降低标准,以免对女干部个人和女干部队伍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机关女干部素质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增强女干部政治
素质、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加强逻辑思维、抓主要矛盾、临机决策、危机处理等能力的培训,提高领导能力。在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报告会、论坛和各类培训班、学习班、研讨班以及参观考察、调研中,尽可能安排和鼓励女干部参加。
——重用女干部,给予更多锻炼机会和晋升空间。对女干部应把握规律适时用、扬长避短配合用、打破界限平等用、重德重才破格用,为优秀女干部提供成长的快车道。根据女性特点和优势,把女干部选配到合适岗位锻炼,有效利用女性人才资源。积极组织女性参加单位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女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
——关爱女干部,努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鼓励和激励女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为女干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开展有利于女干部成长的各类活动。
——完善妇女工作机制,加强对女干部成长的支持和保障。机关党委应把妇女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门会议听取妇女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和贯彻落实相关事项。配备专职干部或明确人员负责妇女工作。建立妇女组织与人事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反映女干部意见。
根据女性特点和优势,把女干部选配到合适岗位锻炼,有效利用女性人才资源。积极组织女性参加单位内外的各种
社会活动,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女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
在全国房价快速上涨之际,不少购房人选择购买甚至继续追加购买房产以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以为买了房子相当于投资了万能险,然而近日温州土地使用期限问题的出现,把这一问题拉进人们视野,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70年产权到期后,续期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问题对大多数人似乎还比较遥远,但终究是要来的,我们应当如何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呢?
一、70年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来
追本需溯源,前面说到的70年产权实际上指的是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众所周知,我国城市的土地所有制是全民土地所有制,那么,这个70年的产权是何时出来的呢?我国建国后30多年里,一直没有专门的土地管理法规和土地管理机构。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用地则由政府划拨;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用集体管,各级政府都没有专门的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的使用是无偿的、无限期的、不流动的。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变化: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峰值,1985年产量突然下滑,仅1985年一年我国净耕地面积减少了1500多万亩,这使得土地的规划和有偿使用急需国家宏观调控。
基于这些现实状况,1986年3月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并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不久,根据我国基本土地情况,在向国务院递交的报告指出,要在全国普遍开征土地使用费。曾参与制定房屋70年产权制度的首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王先进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对于城镇住宅,土地管理局一开始提出的是住宅50年产权。这个期限是根据境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这里有一个比较近的样板,就是香港。后来,又考虑到人们的寿命以及最长工作年限为50年,最终把房地产权规定为70年”。
二、《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对产权期限的界定及争议
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相比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的到期需要申请续期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如何续期,是否需要交纳土地出让金,以及交纳标准等问题,《物权法》并未给出详细规定,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解释,这是引发温州土地续期争议的原因所在。从温州此次的事件本身来看,的确有历史原因,因为这批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住宅用地的使用权为20年,当时《物权法》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也不完善。然而,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今天,如何尽快给出回应、化解群众忧虑,应该成为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意味着,在城市里,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使用土地,必须依法申请,向政府购买国有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这一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的过程。我国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有期限使用,始于1988年,早先的使用年限从20年到法定最高年限70年不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地大限”。1990年,国务院出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这一领域进行规范。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则是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立法,其意义在于明确了私人对其合法的房屋享有所有权。这意味着即便土地使用权到期了,房屋所有权也不容剥夺,同时,住宅用地续期无须申请而自动续期。
然而,《物权法》在自动续期的操作上却留下了一些模糊之处。比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者往往为较为分散的业主,政府有无义务帮助他们实现自动续期?是否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缴纳标准如何?若是部分业主不愿缴纳土地出让金该如何处理,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业主?非住宅建设用地续期又该如何操作?这些模糊之处,立法者当时或有其他考虑,但目前已经影响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无恒产则无恒心”,土地“70年大限”的隐忧一直盘桓在人们心头,这既不利于产权制度的落实,也让人们因为担忧在到期后缴纳难以承受的出让金而处于惶惶不安中。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市场交易行为埋下了纠纷隐患。目前,已经出现了土地使用权到期后,房屋因未能自动续期而不能交易过户的案例。不难预见,如果相关规定仍不明确,还将出现诸多房屋买卖后续纠纷,以及因缴纳出让金而出现的争端。
三、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续期重点问题探究
关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续期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争论的十分激烈。抛开理念性的情感表达之外,我们尤其需要冷静下来,听一听让学界内权威专家、学者的意见。前不久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的一次关于这一问题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于回溯当年立法背景以及明定立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就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续期问题和其中涉及的重点法律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是,如何理解“自动续期”这一立法表述。对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自动续期”及其所衍生的问题,特别是续期是否收费问题,与会专家产生了理解分歧并激烈地争论。江平教授认为,“自动”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期限届满,不能够收回,也不能够按照原有的方案重新签订一个土地出让合同,因为“续期”即代表将原有的延续;二是自动续期所蕴含的是没有交费仍然有权居住,即不交费只是限制民事流转,并不对民事权利产生影响,简而言之是自动延续居住权,保有所有权但限制转让;三是自动续期在立法时并未写有偿无偿,所以现在即使要收费,也应当是较少的费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扈纪华巡视员亦认为,所谓自动,即是指没有任何条件谓之自动,自动续期在法律上不应当附加任何条件与行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建远教授从民法学理层面进一步指出,自动续期是基于我国特有的房地政策,为了保有房屋的所有权而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进行延长,这样既满足了购房人利益的需要,也符合《物权法》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之间所要求的法律关系。毕文强律师从法条解释角度亦对此加以印证,即《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了续期申请续费,《物权法》是自动续期,这形成了一个对照效应,从中可以推定《物权法》应被理解为自动续期且无续费。邱宝昌律师认为,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人权,是政府以及百姓都关心的问题。我国土地是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二元结构,但我国房价一路上涨、居高不下、数次调控失灵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土地之上商品房的市场性,甚至从某种角度看,这背后蕴藏的是市场投资渠道少而产生的供不应求现象,后来的调控实质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这些因素导致了现有房产难以称之为“恒产”,只是一个不动产,而现在续期倘若又需要收费,恒心何在?但是,有学者对上述无偿续期的观点所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认为应当较为保守地看待“无偿续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圣平教授提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是以国家土地所有权之上来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这种权利结构加以表达的,是否要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加以限制?期限长短的依据何在?如何进行操作层面的续期?续期有无次数限制?这些问题均需要从法理与政策进行考量。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专家刘莘教授从“公平”的角度指出,现有国有土地出让年限是分档次的即20年至70年不等,20年所缴纳的出让金是最少的,如果采取一概无偿的政策,将会导致对于缴纳了较高年限出让金者的不公平,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保玉教授的附议,即如果不加区分,以后开发商就都会购买最低期限的,这样关于土地使用权期限的规定即会形同虚设。中央财经大学尹飞教授认为,《物权法》第149条对于自动续期的规定应当是有特定内涵的,是针对过去需要申请、需要重新签订合同做法的纠正,如果将自动续期理解为自动的无条件延期,并不符合《物权法》的意旨。清华大学法学院申卫星教授更是进一步指出无偿续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民法的理论问题,即若自动续期等于永久免费的话,此时该使用权就是永久性,其与所有权的差别何在?即自动续期+免费=所有权这样一个结构是否合理合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翔教授援用宪法加以佐证,“永久的使用权就是所有权”这一论断,如果建立于私人所有的基础上时,与我国《宪法》第10条第一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相冲突,而这样的解构从民法解释论的角度亦难以成立。
二是与会专家就“自动续期”是否等于“完全免费”进行更为深入地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应当对此问题进行类型区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民法室主任姚红提出,续期是否收费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与保护民生之间的平衡问题,建议应当对住宅与非住宅、商行为与非商行为进行区分,根据不同类型决定收费还是免费。扈纪华重申当时立法的指导思想就是考虑民众利益,住宅用地是长期存续的,而非住宅用地较前者而言生命力则相对短暂,从该角度出发也应当进行区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李永军教授认为,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从理论角度出发,续期是可以收费的,但从另一个层面即实践出发收费值得商榷,其提出应区分住宅与非住宅,对于住宅应当施行免费续期,超过70年的,国家需要时可以援用征收制度。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凯湘教授对房价款进行分析,认为购房时,房价款的构成当中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应当是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永久性取得土地使用权,住宅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应当自动续期,不存在以后再补交的问题,非住宅可以有所区别,但也不能反复交费,可象征性地交费或通过立法规定一种非住宅用地到期后补交出让金的比例或限制的制度。张翔教授从宪法对财产权的理解出发对该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宪法上的财产权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自有、负责个人生活所必要的财产,另一个是具有强大社会关联性的财产,对于第一种财产应受到绝对保护,对应于本次讨论主题,续期时可以不交或少交税;对于第二种财产,例如其拥有较多数量的房屋且用于投资等行为,由于其占用大量社会资源或者是投资行为,所以可对其苛以社会义务缴纳较多的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熊丙万副研究员对此做了具体的类型化区别,即一是对比住宅性建设用地和商业性建设用地,后者需要按照市场和商业逻辑运作,收取相对较高的费用,是有正当性的,但前者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居住,最多只能收取与公共支出相对称的必要费用;二是要区分单套住宅性建设用地与多套住宅性建设用地,前者的保障性功能十分明显,只能收取用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后者具有商业和投资性,可以考虑通过交易税或者持有税的方式收取土地使用费;三是区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与城市住宅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前者是永久期限且免费,对后者而言,在期限上可以采取与前者相同的目标,但无论是采用“续期+补交土地出让金”的方式,还是“不续期+房地产税”的模式,都应当保证房屋所有人对土地享有长期稳定的使用权。
最后,与会专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教授提出的“费改税”办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认。中国政法大学刘莘教授、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高洪宾认为:自动续期是解决土地国有且有期限而房屋私有这一原有矛盾的措施,自动续期后国家收取经由精算师测算的较为低廉的持续性税收,让国家财政收入长流不断,而百姓亦能够承受与负担则与该举措相适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龙卫球教授提出的一个方案即是自动续期、实行年金制,而“年金制”类似于税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虎副教授也认为,土地的纯收益应由国家享有,就这种享有方式而言,税收措施优于缴纳续费。
关键词:商业秘密,企业,问题,保护
对于企业而言, 现代商场就是一个没有炮火硝烟的战场。商业秘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 能否保守住商业秘密, 有时候甚至能够决定一家企业的命运。
一、当前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而且也比较粗, 对商业秘密的含义、特征规定很不统一。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对商业秘密内容的规定较为明确、全面, 但缺乏可操作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科委虽然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政规章, 但效力等级比较低, 缺乏法律权威性, 与国际上有关保护商业秘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我国现行的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文件, 均没有规定政府机关对商业秘密保密的义务、责任。再如对商业秘密保护的主体、范围、构成条件等方面也有不相一致之处。
2. 商业秘密认识不清
(1) 企业无秘密。有的企业领导者及商业秘密管理者认为商业秘密离他们太遥远。事实上, 从一家企业成立之日起, 企业就有产生商业秘密的可能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甲乙两家小卖部同样经营红塔山香烟, 都卖11元一包, 甲是以10元的价格进货, 乙却是以9.5元的价格进货, 那么乙的进货渠道就是他的商业秘密。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没有无秘密的企业。
(2) 企业商业秘密在哪里?现实中, 更多的企业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商业秘密在哪里, 不是将已经处于公知领域的、事实上无秘密的信息当做自己的商业秘密加以保护, 就是由于认识不清将真正的有价值的商业秘密公知于众。没有切实地将商业秘密给予保护,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商业秘密的四个基本要件。
(3) 企业里到处都是商业秘密。企业自我认为是犯了“自大狂”的毛病, 对其企业本身来说也是非常有害的。为保护其所谓的“商业秘密”, 将会增加多少的成本负担。
3. 商业秘密区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
(1) 保护范围没有系统化。仅将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保护局限于技术信息类的商业秘密, 忽视了对经营信息类的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日益加强的商业秘密保护环境下, 大多数企业都深刻了解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都能自觉不自觉地对技术信息类的商业秘密加以或多或少的保护。然而, 对于经营信息类的商业秘密, 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认识的不足, 导致对此类秘密疏于管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人员上对技术开发人员有保密要求, 对非技术开发人员却放任自流。
(2) 缺乏多种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综合保护。假设企业研制了一种新产品。通过技术人员和法律专家分析, 其中某一创新点在
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种新的教育媒体技术———多媒体, 已经以一种锐不可挡的势头进入学校, 并已全面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 并作为一种高效的手段得到大力的开发和应用。它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它也成为当前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体育工作者, 怎样把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正确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 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一个首要任务。本人也曾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过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 我就谈谈尝试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它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 按照教育计划和教育大纲, 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产品投放市场后易于被“反向工程”解密, 而其他都是不易被产品所反映的工艺程序、结构等信息, 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针对那一项创新点去申请专利的保护, 而对后者适用商业秘密的保护;同时对于产品开发阶段以图纸、配方、实验报告等有形的载体表现出来的无形技术知识, 又可以对这些图纸、文件等加以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造成商业秘密侵犯的原因
1. 经营者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经营者对商业秘密的认识还很不到位, 特别是对其构成要件不了解。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对商业秘密的法律定义不清楚, 没有认识到公司的客户信息、不公开的财务信息等也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客体; (2) 对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认识不够, 把商业秘密等同于员工掌握的技能, 进而把员工跳槽都一概而论地认为带走了公司的商业秘密, 给公司造成了损失。不少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 也没有认识到采取保密措施的重要意义, 未能建立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和采取有力措施, 缺少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的自我保护机制。
2. 规范人才有序流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我国人才市场还处于发育阶段, 有关人才流动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和完善, 加上就业人口众多, 行业、地区的福利待遇存在的巨大差别性, 就容易造成“挖墙脚”现象, 使一些招聘单位向应聘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 甚至采取胁迫手段, 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企业将经营的重点主要放在发展上, 不够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 对员工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更是很少。因此, 员工不仅没有基本的保密观念, 而且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性质、可能带来的违法后果及法律责任等没有足够的认识, 以至于在侵犯公司商业秘密时显得很轻率, 没有相关的责任意识。
3. 科研人员的产权分配, 利润分成偏低
有相当一部分人才流动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 都是源于单位对科研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处理不当, 利润分配不合理所致。由于科技成果完成人未能获得其应有的权利和相应的报酬, 从而影响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导致了人才流失, 进而造成了商业、技术秘密的流失。
4. 事后责任追究手段不多, 效果不明显
由于各种原因, 要杜绝商业秘密泄露的难度很大, 而一旦商业秘密受到了侵犯, 就很难真正追究侵权人的责任, 使损失得到相应补偿。目前, 追究侵权人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种。从实际的效果看, 二者都不是很理想。
三、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的对策
对照各国已有的立法和国际惯例, 我国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刘震宇
知识、技术, 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体质, 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从传统观念来看, 多媒体教学和体育课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 因为体育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大部分是在室外完成的, 它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 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是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最大的不同点。眼下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并从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应。那么, 使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我曾在自己体育教学中尝试使用过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发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 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能用多媒体来
1. 加强和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商业秘密的保护制度, 但其仍不能适应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制定一部专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法》,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入WTO的需要。增加对政府部门保护有关的商业秘密的义务的规定。针对政府部门保护不力的弊端, 法律需要明确的规定来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 因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在行政关系上是不平等的, 政府部门在获得这些数据后不负担保密义务, 作为刑事案件公安部门则很难取证。
2. 增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意识
商业秘密在一般情况下是无形的, 但一旦被侵犯以后, 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 而且可能会导致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 从而导致国家的混乱。为了增强国人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 社会各界都有义务向国人宣传侵害商业秘密的危害, 提高国人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意识。
3. 企业应建立完备的保密制度
企业应建立档案资料及重要会议与会人资格的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管理机构和专职、兼职的管理人员, 明确秘密的存放、使用、转移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并尽可能细化。另外, 对涉及企业发展的重要会议, 应严格审查与会人的资格, 并作会议记录备查;明确泄露秘密的处罚方法等。
4. 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我国《刑法》第219条规定: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各有关企业一定要在提高保密意识的基础上, 切实增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认识, 建立保护商业秘密的专门组织机构或委托专业安全顾问机构提供服务, 一旦发生企业商业秘密被侵犯时, 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依法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商业秘密保护是基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提出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企业只有强化商业秘密安全管理, 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安全发展, 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吕鹤云, 等.商业秘密法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2]吕梅.商业秘密及其法律保护的反思[J].当代法学, 2001 (8) .
[3]多淑金.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与防范[J].经济论坛, 2003 (15) .
【大学生如何看待台湾问题】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06-25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现象10-05
中国企业如何看待英国大学的调查报告06-02
如何与问题学生相处10-06
大学生求职面临问题09-19
大学生创业贷款问题12-12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05-26
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06-18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07-02
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