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精选13篇)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1

通过《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的学习,使我对新时期教师专业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

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无私奉献“红烛”精神,以人为本,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自尊心,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不挖苦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礼貌待人。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2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是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然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质量的提升,如何对高质量的教师素质进行评价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状况。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平。因而,如何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急需一个可参照的标准。

同时,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不断迈向标准化,为教师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改革都开始从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从专业化迈向标准化。我国的教师培养体制是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但是,在开放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师范院校转型后的教师教育弱化现象,为追求利益的盲目扩招师范专业忽视培养质量。因此,教师的质量评价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另外,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共识与趋势。综观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其中,评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权威标准的制订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评价的基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那么,如何判断教师个体或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就需要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因此,《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问题,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统一客观的教师准入、考核与退出的政策依据,对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障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导向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三个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教师职业“师德优先、学生(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包含了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师德优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要具有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这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教师要成为专业,就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不管任何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本职工作,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教师作为教育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已经成为我国历代教师的核心品质。专业化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专业精神,即把学生和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处于中小幼各个阶段的学生的心智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教师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因材施教,以德服人,做好榜样。

再次,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思,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2.“学生为本”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尊重、遵循和促进三个方面

“学生为本”体现了国家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评价全面转向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致力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出发,认识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差异,寻找符合不同学生个体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发展和学习,采用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也是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

3.“能力为重”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

能力是任何一个职业的本质力量,蕴涵着职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知识、行为、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自我感知等内在的一个复杂整合体。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能力特指教师在实践场域中动态流动、无形存在的一种教育行动能力,是演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志,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以能力为重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还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绩效。没有优异的教学表现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毫无意义。只有以能力为重,才能把握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主线。

4.“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化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同时,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终身学习成为人们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那么,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责任的教师就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经验,具有持续性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内容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的整体框架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每个维度下设13~14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有不同的基本要求,一般有60~63项。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类,主要包括职业理解和认识、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等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承担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

其次,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之一,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差异,公正对待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放弃,因材施教。

再次,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服饰仪表及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类,要求教师掌握不同年龄段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内容,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知识,尤其对各阶段衔接的知识与教育方法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开展正常教学,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舒尔曼提出了教师知识的结构框架,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懂得“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得好”。同时,《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提出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包括对我国教育情况的了解、具有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这些在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和先进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一大亮点内容。通识性知识融汇了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美学等学科领域,教师通过对这些通识性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反思,为专业发展储备文化基础,为坚定教师的职业信念、优化教育行为、创设高雅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供知识基础,最终为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

3. 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具备教育学、学科知识以及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授的行为能力,它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

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管理和协调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宜的管理,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和规范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构建自身存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理解他人的观点,能够求同存异,愉快地同他人进行合作。沟通的对象包括学生、领导、同事、家长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针对不同的群体具有适宜的沟通方式,通过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依据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与发展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定期反思并不断改进的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持续过程,在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不断反思与解决问题中才能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划和执行能力,通过专业发展目标的设定,督促自己不断执行与反思,促使个人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四、《教师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性是教师理性理解的关键

《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用以推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质量。然而,《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文件,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滞后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而且随着学习时代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教师专业性的新型解读,要求教师把《教师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性作为个体化理性理解的关键。教师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随着工作时间的不同,自身努力反思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教师品质和素养。同时,教师对自身教育对象有着清晰的认知,对教学实践最有发言权。而《教师专业标准》从拟定到出台历经数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教育规律,理性对待《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个性品质,养成不断追求卓越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彰显教师的个性品质。或者可以这样说,《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仅是一个规约教师的标准,更是一种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工作的动力。

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解读 篇3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遵循国际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内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构职业教育新体系,部分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高移,或独立、或整合逐步升格为五年制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其办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其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下面以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和江苏W师范学校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试图探讨近阶段国内职业类学校调整升格后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惑。

(一)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课题组的调查报告

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省级重点中专校,近期升格为高职后学校课题组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教师的基本情况

参加调查有82份,青年教师占51%,中年教师占41%,老年教师占8%,从调查中发现该校师资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大部分。因此学校教师整体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不太稳定,对教师进行有效率的培训,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从学历成份看,硕士研究生占9%,本科占85%。其中高级讲师占18%,讲师占20%,其它占62%。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发表各类论文约145篇。

2、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

调查发现,40%的教师都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31%的教师回答不太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其中认为教师的收入较低的占57%,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占30%。在选择教师职业的答卷里,有87%的教师都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3、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满意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1%,满意占50%,不满意占32%。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特别是从提高软环境质量入手。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帮助最大的是学生和教育名家,从这点分析来看,说明教师的许多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由通过学习教育名家得以解决,这一点与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二)江苏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简析

江苏W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抗战期间以及上世纪60年代曾两度停办。1984年,经当时县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后获准复校。自1996年起招收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办学高峰时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人。复校20多年来,为当地输送了近万名合格小学师资。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通过下述图示可知概貌:

可见,当前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为:(1)年龄偏大,中老年教师占70.8%;(2)中高级职称教师居极大多数,占87.5%;(3)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偏少,仅占16.67%;(4)骨干教师队伍亟待发展壮大。近年来,由于该地小学生在校生数逐年锐减,小学师资需求几近饱和状态,教育行政部门迫不得已逐年削减招生计划。该校所在大市范围原有中等师范学校五所,自2000年至今,三所已经单独升格或者并入当地高等职业院校,一所已经一分为二,即师范学校与重点中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真正意义上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仅存一所。以该校为例,近五年没有吸纳新教师,师资队伍的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当地同类型学校情况基本如此。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加强职业类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估验收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推动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也日益得到重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分析上述两所不同地区五年制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存在自我发展的良好愿景。然而,调查发现当前五年制职业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教师个体层面

1、教师自身观念问题

H高等职业学校调查“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时发现,40%的教师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近1/3的教师选择“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经济待遇不高等。这说明部分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对教师这一职业应持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没有深入的理解,在他们身上或许并不缺少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然而存在缺乏专业精神、缺少专业热情的问题。显然,他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重教书,轻研究”、“忽视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搞研究是不务正业的等等错误观念。比如,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有的教师把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截然分开,认为教育研究是高层次工作,教育研究高不可攀,认为那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的事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研究工作。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作用不大”,不赞同把研究作为评定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这说明一些教师对教育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研究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不想研究”,也“不愿研究”。

作为培养企业一线“银领”的职业院校教师,假如也没有这种愿望主动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并切切实实落实到教学中去,那怎么指望我们的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去适应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需要?在部分教师身上,缺乏专业发展的勇气,更缺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调查还发现这种现象也比较明显地存在于已评上高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身上。

3、学校升格后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纪之初,为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文件,对当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于是乎各校各显神通,有的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有的整合并入当地高职院校或独立学院,左冲右突实在没有办法的则转成了普通中学,办学功能、体制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于职业学校办学体系调整,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存在一系列的不适应。比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当地社会输送合格“银领”的任务,作为一名专任教师不仅要掌握宽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朝着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才能做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环境层面

1、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从两所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教师占绝对多数,均超过80%,显然,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历史较短,上世纪80年代前后各地陆续新办或者恢复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这两所职业学校也正是在当时情况下开(复)办的。在校工作年限长的教师差不多已退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办学后逐年引进的;二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比较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吸引应届大学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其次,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偏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資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近年内各校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而在所调查的两所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仅分别占调查的专任教师数的16.67%、9%,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为0。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合格学历只要求是大学本科,升格之后对于专任教师学历的在职进修,显然要有一个过程;二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引进硕士学位以上人才时,其吸引力远不如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

2、学校在职培训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H高等职业学校的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认为学校应给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这说明校方在教师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不够重视、专业发展环境氛围不浓等现象,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比如,在校本培训方面,主要形式包括集中听讲座、教研室听课交流、阅读教育专著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当然,这里也应该指出,“学校环境氛围”等毕竟是外在因素,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目光还是应盯在教师个人身上,有赖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下表是范良火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的调查结果。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其次是“和同事的日常交流”。相比较而言,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有关的两个选项“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的贡献程度远不如由教师主体主动参与进行的前两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以前的院校校本培训都没有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是传统教育培训绩效不尽如人意的主因。因此,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要找准关键点,牵牢“牛鼻子”。

3、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职业学校与多数其他学校一样,在其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尽管把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学校各级管理层面的落实中存在不少具体问题,多数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应付检查与评估之嫌,部分教师的教研论文实际上远离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改进作用不明显。学校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建构仍需慎重考虑,对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成绩轻专业发展、重教学轻研究。在此背景下,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亦成必然。随着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的方法也在变革与完善之中,有必要尝试建立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起到正面引领与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2]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54-16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4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看似都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是细细地去解读,发现好多内容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好好地思考并学习,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肩膀上的责任重大,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你的教育观念才不会淘汰,才能培养出更多好的学生。

首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为“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以终身学习为典范。对基本理念的领悟:在这四个基本理念中,把学生为本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开展,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平时学生有身体上的不舒服,和同学之间有矛盾甚至发现冲突、打架时,我都会及时关注并妥善解决,让孩子知道有困难时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从而更加地相信老师。

其次,以师德为先。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鼓励学生做错事要勇于承认错误,不要隐瞒错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另外,我还结合平时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了了努力学习,与人合作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让他们懂得与人合作的`乐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再次,在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中,结合本人实际情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反思,坚持做好反思,作为对自己的一项任务。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养。平时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育教学论文,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尊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5

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培训课程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62项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静心思考,可以用“爱和能力”四个字来表达。“爱”,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工作岗位,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爱幼儿,“爱”是“专业理念和师德”的最好阐述,唯有拥有这两个“爱”才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能力”是在“爱”的基础之上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唯有掌握了这份“能力”才能够做好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参照这三个维度,对照自己的各个方面;自己要在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会时刻的要求自己,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孩子们的榜样;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自己要加紧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带班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好方法和经验,与理论与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要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转换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保教能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业务精良,拥有“爱和能力”的专业幼儿园教师。

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心得 篇6

学习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之后,我才深刻领悟到自己离一个专业型教师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下面浅谈学习《幼儿专业教师标准》以后的几点体会: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师德为先的理念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具有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二是尊重和热爱幼儿,三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的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的能力确保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并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教师必备基本修养。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说一句抵我们说十句。这句话是对我们的褒奖,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幼儿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老师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都有老师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做好表率。

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康欣欣是班上一个比较活跃的幼儿,平时,总有小朋友告她的状。“老师,康欣欣打我了;她抢我的玩具;”„„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她多少次。有一天,她和小朋友一起玩手工制作,开始时,她自己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她忽然把旁边孩子的橡皮泥抢了过去。我刚想大声斥责她,可转念一想,看看她要干什么。

于是,我没有大声指责她,而是走到她身旁,很随意地问:“你在干什么呢?” 她说:“他不会做,我想帮帮他。”那个小朋友立刻说:“ 我不需要她帮。”听了这话,我才恍然大悟。我鼓励了她和伙伴说清楚自己的意图,并帮助她找到了一个正确交友的方法。事后,我暗自庆幸,当时如果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她,没有尊重幼儿的观念,那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断地批评或否定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简单、粗暴的指责幼儿,而是了解实情的来龙去脉,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必须学会与家长交流,摆正自己的位置。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他们又是一个未成年的人,因此与家长沟通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如实的和他们交流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尽量去满足,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的疑问帮着查资料回答。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很重视,对幼儿的发展也很在意。家长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比如说材料的收集、环境的创设等等,我们必须学会相处,放下身段,与家长做朋友,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来,和我们一起,为幼儿创建游戏的空间,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让孩子做回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

读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一名二十多年的老幼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在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方面,是学无止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7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

大多数人都知道态度与感受会影响学习。作为学生,我们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即态度与感受会影响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关系,也会影响对自身能力的看法以及对任务的重视程度。当我们的态度与感受是积极的,那么就能促进学习;反之,当我们的态度与感受是消极的,那么就会阻碍学习。得力的教师总是在持续不断地影响学生的态度与感受,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尽管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难以言说的,但实际上要培养具体态度与感受,这是一项有意识的教学决策。在下面两部分,我们将讨论提高两种类型态度与感受的具体策略与技术:一方面是同课堂氛围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同课堂教学任务有关。

——摘自《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第15页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带有极强的情感色彩,这是保证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条件,非常重要。它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发展有关课堂氛围的积极态度与感受。

首先,每个人都希望被群体接纳,只有融入到群体之中,才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里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教师要学会与每一个学生建立联系;二是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期望;三是教师要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四是创造让学生互相熟悉的机会。

其次,要形成心情舒畅与秩序井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常常因人而异,因此,学习环境既要做到共性的“秩序”,同时也要保证个性的“舒畅”。这里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心情舒畅和秩序井然的标准。二是利用“动起来”和“聚集术”来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

另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发展有关课堂教学任务的积极态度与感受。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任务的价值和旨趣,任务的价值往往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教师表现出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会感染学生;二是来自兴趣和挑战,当学生对这一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他们会感受到面对未知世界的兴奋感;三是来自生活和未来,当学生感受到这一任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者该知识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必要基石时也会让他们感觉是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其次,要让学生有能力和资源完成任务。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条:一是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分解学习任务、明确前提知识和展示已有知识等方式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自己;三是提供反馈和帮助,除了学生的自我鼓励外,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也很重要,除了一些鼓励性反馈,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性反馈。

最后,理解并明确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方向和要求。有时即使有了学习任务清单,学生也不清楚究竟要做什么,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答疑、学生互释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背后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项作业,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理解学习任务。

维度二:获取与整合知识

了解这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仅能帮助教师把握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类型,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由于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所以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与之相适应。陈述性知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意义建构、信息组织与信息储存。学习程序性知识的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三个阶段相平等,分别是:建构模型、固化和内化。每一知识类型各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每堂课或单元的具体目标不同,你所强调的各个阶段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摘自《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第148页

知识被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种。程序性知识是指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完成的知识,而陈述性知识一般是指知道或理解的信息。由于程序性知识往往比较外显而被人们重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程序性知识背后都有陈述性知识的支撑。以下分别解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建构意义、信息组织和信息储存三个阶段。

首先是意义建构阶段。意义建构大致就是激活旧知,与新知相连,找出其中的空隙和断档加以补足的过程。进行意义建构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信息并深层加工信息。

其次是信息组织阶段。信息组织其实就是把大量杂乱的信息梳理成模块。陈述性知识的六种类型可以用图示组织等方式来表示,学生通过画图示、做模型和思考问题都能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梳理。

最后是信息储存阶段。信息储存最常用的办法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果不佳。因此,信息储存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意象,意象可以是心理表象、物理感觉和情绪感受。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建构模型、固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首先需要建构模型。如果没有模型,学生不仅学得慢而且遗忘得快。建构模型一般来说有四步:教师通过“出声想”来口头阐述程序性知识的步骤,与学生一起建构程序性知识的书面步骤,与其他正在学习或相近的易混淆的程序性知识进行对比的步骤,指导学生心理预演程序性知识的步骤。

其次是固化。固化其实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验进一步细化学到的程序性知识,包括调整、删减和增补,让它真正成为“我”的知识。在实践中,固化也是我们常常略过的一步。固化的关键点在于理解,涉及对程序性知识中夹杂和包含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最后是内化,也就是自动化和熟练化。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些技能可以达到自动化时往往就形成了永久性的身体记忆。一般来说,新技能的学习有“先紧后松”的规律,即先进行“集中练习”,再进行逐渐拉开时间间隔的“分散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准确”的前提下要求“速度”,否则就有将错误行为内化的危险。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练习的正确率。

维度三:扩展与精练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回忆信息或机械地执行某个程序。只有当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知识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这样他们能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为了发展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扩展与精练最初获得的知识。具体而言,学生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核查和分析,从而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联系,发现或再次发现的意义,获得新的见解并澄清误解。

举个例子,学生首次学习“自由企业”这个概念,也许他们对此概念的理解已经做到了了解定义,并能举出一些例子。然而,要拓展理解并不单单仅限于背诵此概念的定义或举出一些例子,而是要求我们把自由企业与其他的经济组织相比较,或者能应用自由企业原则预测新的、具体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换句话说,拓展理解要求我们运用更复杂的推理过程来思考分析各种信息。所以我们有必要使用某些思维过程来重组知识,也就是扩展与精练知识。

——摘自《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第91页

如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马扎诺称之为“扩展与精练知识”,扩展与精练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从而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提高思维水准。具体而言,扩展与精练知识可以通过八种推理过程来完成。

第一,比较,也就是找相似点和不同点。

比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比较:我想要比较的事物是什么?我想比较事物的哪些特征?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第二,分类,根据属性把事物分为若干类别。

分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提取事物的各种属性,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七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类:我想分类哪些事物?哪些事物是相似的,可以归为一组?这些事物相似之处在哪里?我还可以分哪些组?每组中的事物又有哪些相似之处?现在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已分配到相应的分组中了?是不是把某些分组再细分或组合会更好?

第三,抽象,提炼信息的基本主题或一般范型。

抽象是从具体中提取范型的过程,通过范型我们可以更好更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更深刻地认识事物以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这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是什么?可否用更一般的方式来表述信息?有没有其他的信息具有相同的一般范型?

第四,归纳推理,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

事实上,归纳推理就是抽象的聚合,即从大量的具体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抽象:我可以收集哪些具体信息?我能发现什么样的范型和联系?我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当我获得更多的信息时,我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结论吗?

第五,演绎推理,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和归纳推理一样,演绎推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演绎推理最常见的工具就是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开创的经典三段论,即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事实上,三段论不仅有包含的关系,也可能有分离和交叉的关系。所有演绎推理并不是死背原理,相反,演绎推理要求对概念和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判断它适用的条件以及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演绎推理性:我面临的具体的学习主题是什么?我已经有的哪些概念和原理可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我确信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应用于解决我面临的学习主题吗?如果是的话,这些概念和原理又能怎样帮助我理解这一主题呢?

第六,提供支持,提供某一论点的依据、证据和论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说服别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支持”的过程。在教学中,提供支持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性。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提供支持:我是在陈述事实还是个人观点?如果在陈述个人观点,我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吗?我可以提供哪些证据?

第七,分析错误,查明并揭示思维中的错误。

在生活中有大量的错误信息围绕和迷惑着我们,因此分析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了解错误的类型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应对。大致来说思维中有四种主要的错误类型:逻辑混乱、故意非难、论据不足和信息误导。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提供支持:我获得的信息重要吗?它是否试图影响我的思维和行为?这些信息中是不是存在错误之处?什么是错误的?我怎样才能获得更多或更好的信息?

第八,分析观点,是指让学生学会理解自己的观点并分析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和理由。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体会 篇8

让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指导我前行

钢城一小六年组熊莉红

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题记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一书,说实在的,在最初的时间里,带着厌烦的心情是在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在翻阅的时候,偶尔也会遇到自己心仪的章节,竟然慢慢地开始细读。在《教师专业标准解读》里,提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相对于“春蚕”、“蜡烛”、“园丁”古今对教师的比喻,我更喜欢《标准解读》里提出的理念。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一、学生为本

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上学生是主体,老师为主导,做好组织者的角色。课后,老师是引路人,学生是探索者,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积极主动的寻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照葫芦画瓢”。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律能力还不是太强。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期自觉探究学习。

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的道理,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强有弱,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要求我自己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给的特点,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是尽力对他们因材施教,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师德为先

记得当年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最明显的地方就悬挂着一句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老师,就得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要规范。以

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美,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以身作则,做到“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我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比较要求严格。喜欢追求完美。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后反思,我都是自己尽力去书写、构思,虽然也会借助网络,但是,我从来都是借鉴、学习之后,让我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从来都不是敷衍塞责下载、复制、打印„„

对学生也是言出必行,无论是要求,还是承诺,我必定会牢记心中,该完成的任务,还是必须的奖励,我努力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惊喜,也会有很多的麻烦,我将努力做到惊喜可以无限,麻烦一个也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慢慢引导他们学会逐渐学会用正确方法来解决问题。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

三、能力为重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学生学,这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从他们四年级的开始,我就尝试着“单元整体教学”的尝试,目的也就是利用课堂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然后用节省的时间引导他们自己尝试着用学习到的方法自己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的能力也在提升。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不仅学会知识,更能掌握技能,掌握如何学习的技能,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

在课后,我尽力不给他们布置繁多的作业,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我只是需要检查他们是否在用时间进行有效的安排学习与休息。必要的时候,我还是要对他们的学习与休息的安排进行指导,让他们的时间更加有有效。

四、终身学习

所谓师者,予人解惑授业也。而在当下社会,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知识也得到不断更新。作为授业者,就得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被文明所淘汰。

再一次体会到了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能够满足今天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前,我会挤时间学习别人的优质的教案、课例,同时也会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八小时之外,我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也会对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所接触,尽力将电化教学娴熟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莉红的博客”也在日渐成熟,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访问量还是关注的人数都在慢慢增加,我喜欢我的这一个教学博客,我在此不是在炫耀,而是时刻督促自己尽力完善我“熊莉红的博客”不仅是我个人的学习阵地,同时也是于学生和同行们交流切磋的场所。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9

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二),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纵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们都深有感触,学生的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在2011版语文课标中有关“识字、写字”的目标中,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与修订,在加强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从这些变化上我们看出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练,确保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这就避免了我们在低年段急于赶进度,每节课让学生的写字数量很多,每篇课文后要学十二、三个生字,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学生的字越写越差,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习惯没养成。

3.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都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尽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课外阅读 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在新的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名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而且在评价建议中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做了详细地表述: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俗话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作文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做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其次,多写片段,多记日记,练写随笔。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第三是范例引领,培养能力。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第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10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它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和法律依据,教师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我们在从教过程中只看到了规则或者法律,那么我们的职业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一种束缚、负担或者压力,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和幸福感。如何才能既遵守了职业道德,又能从中获得快乐呢?

首先,我们要敬爱我们的职业。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一直很高,自古就有“尊师重教”,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使我们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认同。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所作的《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说道:“我们要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对自己的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要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尊重我们的职业,谁还会尊重我们?所以,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的尊敬、热爱我们的职业,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快乐,我们才能有无限的创造力,才能从我们的职业当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三个砌砖工人”的故事,更是教育我们,对待本职工作要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才是有激情和创造性的,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其次,我们要关爱我们的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正因为有了我们的关爱,学生们才会更迅速成长,学生会因为我们的关爱而获得认同感,从而喜欢我们,进而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学生喜欢我们,就会不断的从我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并学习这些优点,我们就从性格、行为上影响了这些学生。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有我们的影子时,那种感动,那种成就,那种满足,绝非言语可以表达。他们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就会对该学科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们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取得进步,进而创造并获得成就。学生的进步,就是我们的快乐;学生的成就,就是我们的幸福;学生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升华,我们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也都在不断的提升与充盈。

最后,无私奉献是快乐的源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坚持做那种“为了教育而生存”的类型。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不怕艰苦,安贫守志。教师是辛苦的,我们可能为备好一节课,而忙到深夜;我们可能为了批改完作业,而累到手酸;我们也可能为了关爱学生,而忽略了家人、朋友。但是,教师的奉献又不仅仅是付出,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发展和成长。当我们看到我们辛勤浇灌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看到我们的付出终有回报,那种欣慰、快乐,又有什么可以替代呢?没有付出,哪有回报?没有奉献,哪有收获?只有我们热爱我们的事业,只有我们甘愿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等,我们才能收获快乐,收获幸福!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篇11

看过《教师专业标准》专题讲座后,我对于如何做好一名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 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责任的重大。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想学 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要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 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真正让学生在校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利益,不讽刺,不体罚学生,多耐心疏导教育。要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激励与评价。

一、对基本理念的领悟。师德为先。对孩子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先进积极 的思想理念组织教学,言传身教,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力为重。学习借鉴中外好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不断充实完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 资源,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人要想不被时代落下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我们这些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身。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和表现知识的能力。我要努力以教师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对基本内容的学习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作为一名学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作为传承教育文化的人,我 们要做的就是少抱怨,不要抱怨工作的辛苦.(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爱”,作为一 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那才是合格的。当然,对学生的“爱”的方式很多,那是一门艺术,那是一位老师的水平,对“爱”的理解很重要。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在这里,还是把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对待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学生,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行为。

(五)学生发展知识。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教学生书本 上的知识,任何其他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六)学科知识。这里对我们的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还 要知道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不能放松,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武装自己。

(八)通识性知识。对这块知识,如果光靠培训什么的是很难提高的,需要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去建构,去体会、去积累。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篇12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对幼儿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说一句抵我们说十句。这句话是对我们的褒奖,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幼儿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老师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都有老师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做好表率。

2、爱的教育是可以接纳和包容的教育。我理解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和高尚的师德和能力。“爱”,一是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工作岗位,二是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爱幼儿。“爱”是“专业理念和师德”的最好阐述,唯有拥有这两个“爱”才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其次是能力。“能力”是在“爱”的基础之上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唯有掌握了这份“能力”才能够做好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3、一位老师即使有再高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孩子。唯有真心的接纳和包容,才会关注到幼儿的需求和个体的差异,才能对幼儿施以适合的教育方式。这是对师德和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陆煜铭是班上一个比较活跃调皮的幼儿,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陆煜铭打我了;陆煜铭抢我的玩具;”……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有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手工制作,开始时,他自己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把旁边孩子的橡皮泥抢了过去。我刚想大声斥责他,可转念一想,看看他要干什么。于是,我没有大声指责她,而是走到他身旁,很随意地问:“铭铭,你在干什么呢?”他说:“他不会做,我想帮帮他。”那个小朋友立刻说:“我不需要他帮。”听了这话,我才恍然大悟。我鼓励了他要先和伙伴说清楚自己的意图,并帮助他找到了一个正确交友的方法。事后,我暗自庆幸,当时如果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他,没有尊重幼儿的观念,那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断地批评或否定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简单、粗暴的指责幼儿,而是了解实情的来龙去脉,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4、幼儿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一致的教育才能真正作用于孩子的成长,幼儿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我们必须寻求家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才能实现家园一致的教育,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家长沟通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如实的和他们交流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尽量去满足,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的疑问帮着回答。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很重视,对幼儿的发展也很在意。家长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比如说材料的收集、环境的创设等等,我们必须学会相处,放下身段,与家长做朋友,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来,和我们一起,为幼儿创建游戏的空间,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让家长做回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

教师暑假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篇13

教师暑假专业标准学习心得模板

这次培训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真心的感谢这样一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在一个多月培训学习期间,我们与专家们面对面,聆听专家们讲述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身为一名教师责任的重大。通过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实实在在的促使我们专业成长。本次培训使我们直面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大胆抛弃什么;我珍惜这一机会,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中来,在这里浏览、评论他人文章,视野变广了,了解到教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理念。我深感这一平台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为教师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这对每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做为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想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内涵,必须做研究型教师。一是: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二是: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性。每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有对事物不同的判断标准,有不同的情绪反映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可以说迎接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正因为迎接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处理事情的技巧有更高的艺术性。四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五是:自身发展的迫切性。只有研究才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必选途迳。最后提点意见,视频课件中教学案例无法看清,希望进一步改进。

上一篇:十九大知识报告要点下一篇:佛教过年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