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

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 篇1

我班开展了以“汽车”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这整个活动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次活动中,幼儿通过主动探究发现了很多关于汽车的秘密。其中,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与成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会了怎样去发现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也学会了和同伴进行合作。总之,我们的方案活动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寻找幼儿关注的热点,产生主题

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停放着一辆白色的校车,体育活动时,总会有一些小孩子们围在那里,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嘴里还嘀嘀咕咕地说着:“这是什么?车子的前面到底装的是什么?““车子是怎么开动的?”“车子的发动机装在哪里的?”“我爸爸的大车是面包车,也是长长的,怎么和校车又不一样?”元元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找出了一张汽车构造图,引起了小孩子热烈的讨论。

第二周,小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玩具都是各种各样的车:有小轿车、赛车、消防车、警车、公共汽车等。小孩子们对车子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研究“车子”成为我们方案活动的主题。

二、幼儿收集资料,发现汽车的秘密

研究活动随着小孩子们的兴趣高涨逐步向纵深发展。大家开始分头寻找资料:元元拉着爸爸到书城买来了《你从不知道的车》一书;辰辰从自己家中带来了《国内外最先进的车》:源源和麟麟等几个幼儿拍摄了不同车子的照片;杨杨,俊俊,涛涛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车,幼儿园的校车当然也成为了小朋友的“研究基地”了。

研究开始了,幼儿发现了一些汽车的小秘密:车子有各种各样的外形特征;车子有了马达才会发动;车子里还有水箱;每辆车子都有不一样的车牌号码,代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车还有自己休息的地方叫车库,在许多地方都有车库,等等。

同时,小孩子们在观察中,又不断地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杰杰、嘉嘉几个小孩子对车子的马达产生了疑问:“马达到底在车子的哪儿呢?”

于是嘉嘉翻阅关于马达的资料,杰杰从自己带来的玩具车上寻找答案,莹莹找来了拍摄的家中车子的照片,可是,都没有结杲。最后,他们看到校门口停放着好几辆不一样的车,于是,他们有的钻到车底下东找找西摸摸,有的爬上了校车,前面找找,后面拍拍,还是没有发现他们要寻找的马达。我轻声地提醒:“问问司机叔叔吧。”于是,一大群小孩子围着司机问这问那,司机叔叔被小孩子们的激情所感染,他连忙打开前车盖,让小孩子们去观察,小孩子们兴奋极了,摸摸这边,又拉拉那边,听了司机叔叔的讲解后,小孩子们终于了解,原来车的马达是装在车头里的,是用来发动汽车的。“咦,这是什么呀?“周文涛的叫声把大家的视线又拉了过来:“这个弯弯曲曲 的管子是什么?”“它们都挤在一起,真有趣。”这时,小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些看不懂的零件,司机叔叔也没有马上告诉他们,于是,小孩子们带着疑问去寻找新的资料了。

我感到:在研究活动中,小孩子们的问题随着他们的发现逐渐复杂,越来越多的疑问促使小孩子们主动询问,主动找寻资料。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寻找秘密、发现秘密、解答秘密的同时又使他们学会了更好地去筛选他们想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小孩子们也获取了主动学习的价值和经验。

三、大胆探索,尝试汽车的制作

(一)“设计我们心中的汽车”

由于小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车的兴趣逐渐浓厚,我设计了一次“我想像中的汽车绘画活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童话故事的诱导促使小孩子们纷纷发挥想像力:“这是我自己发明的一辆最先进的雷电车,它能发射子弹,由电脑控制。”“这是美丽的公主结婚时乘的车。”“这是为工人叔叔发明的挖地车,能帮助工人挖地,工人不会太累。”“这是空中吊车。”“这是带抓手的警车。”……小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用画笔设计出了种种别出心裁的有趣的车。” 他们还用各种废旧材料把自己设计的车做了出来,有的是独立制作,有的则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

(二)“制造我们自己的旅游车”

小孩子们在翻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辆功能齐全的家用房车,里面什么都有,如:卧室、洗手间、餐厅、沙发等,就像是回到了家一样舒服。于是幼儿决定自己也要一辆这样的像房子一样的车。说干就干,首先要给这辆车起个好听的名字:“热闹车”、“宾馆车”、“地球车”……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叫:“世界旅游车”,它可以带着东方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们,还有许多爸爸妈妈一起到世界各地游玩。接着,我们的“大工程“开始了。

第一阶段:确定车子的大小。“车子到底要做多大呢?”小孩子们想出各种办法进行测量:用手量,用脚量,用绳子量……试了几次,都不行。最后俊俊说他从书上看到人们为了量一棵树魄。几个人合起来抱着这棵茹树,我们也可以试一试。于是,小孩子们手拉手,做一把“大尺”,量出了车子的大小。

第二阶段:寻找需要的材料。“拿什么来做车子呢?”一个问题摆在小孩子面前。小孩子们认为,要做大车只能找特别大的材料。他们看到大纸板箱就决定试一试。我给小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封箱带、铅丝等,小孩子们自己找来了方案室里的木板,他们又到草地上找来了竹竿,还从百宝箱里翻出了一些平时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盒等废旧纸盒。当大家把纸板围成一圈,竖起来后,小孩子们发现:虽然,用封箱带封住了,但只要手一放.纸板就会倒下来。“怎么才能让它固定起来呢?”小孩子们想了许多办法:杨晗霖用竹竿撑起纸板,周潇麟用积木挡住车厢,王馨佩把牛奶盒贴在车厢内部,还有几个幼儿找来木板撑住等。但是,小孩子们的努力都没有成功。

我们和小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失败原因:

一、纸板箱太重,封箱带、双面胶粘不住。

二、纸板箱站的时间长了都会变软。

三、大家因为好奇,总是用手去摸、拉,没有保护好我们的车。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克服困难的办法。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们的汽车第一次站了起来。但好景不长,由于天公不作美,接连几天都是下雨天,车子软软地倒下了。这时,小孩子们来请求我们的帮助。我们找来了钓鱼线、钉被针,然后和小孩子一起用针线、钓鱼线把纸板缝起来,车厢终于又一次站起来了,小孩子们异常兴奋。为了让纸板箱变得更牢固,小孩子们又用浆糊和报纸一层又一层地粘在纸板车厢的外面。

“车子里有马达、水箱、方向盘的。”“车子外面有广告的。"“车厢里还有床呢。……“工程”进入了第三阶段一车子的内外部装潢。大家决定分头工作。有的负责做汽车的动力设备,有的负责汽车的内部装潢和摆设,如:几个小姑娘用手工纸来做车厢外的贴纸;车内有餐厅,在餐桌上摆放的是幼儿制作的筷子;丹尼还把自己的画装车里……#p#分页标题#e# 一个多月以后,我们的车终于完成了。其实,车子能不能站起来,能不能完成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小孩子们没有一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出现在小孩子面前的问题让他们不断地寻找原因,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渴望获得成功,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才是可贵的。在这次研究活动中,小孩子们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被自发地调动起来。人人都说要为小孩子的成功而喝彩,而这次,我们却要为小孩子的失败而喝彩调因为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小孩子总能更好地成长。

四、总结经验,外出调查和参观

我们的大车子完成了,但我们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小孩子们的问题还在不断地生成,我们的探索也在不断的生如、扩展。幼儿园的老师停放在一边的自行车也让小孩子们车安生疑问:“自行车也是车,怎么它没有发动机?它的轮胎和汽车的轮胎也不一样。”在地铁站,小孩子们对呼啸而过的地铁惊奇的赞叹:“速度太快了。”“地铁的轮子为什么放到轨道上呢?”“不知道它们的发动机怎样一定很大吧?”

小孩子们源源不断的问题并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将会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

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 篇2

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引入恰好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生成提供了借鉴,有学者指出,“瑞吉欧方案课程可以说是幼儿园课程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有机结合的典范”。[1]幼儿园的课程生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的过程”[2],重在强调生成。因此,作者从瑞吉欧方案教学入手,梳理其在课程生成方面的运行机制及生成特点,以期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生成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机制与特点

1.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机制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运行机制蕴含于瑞吉欧方案实施的阶段中。瑞吉欧方案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方案准备阶段或称起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回顾儿童现有的知识和兴趣,确定儿童的兴趣所在。教师鼓励儿童采用语言或动作表达、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共享一些经历和回忆,并根据儿童所共享的信息和经历来确定儿童的兴趣,进而与儿童一起确定所要进行的主题。这个过程也是主题探索的过程和主题网络编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方案实施阶段或称发展阶段。确定了活动主题后,方案便可以展开实施。该阶段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新的经验和研究机会,使其获取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儿童在进入主题后根据其关注的不同方面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探寻事实的真相等,同时对客观的环境加以有目的的改造。这个阶段教师要做好详细和客观的过程记录,并鼓励幼儿自己记录所获得的信息。幼儿可以通过谈论、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对所进行的活动进行回忆并记录,以便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三是总结方案活动阶段或称方案评价阶段。在活动结束时,幼儿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多样化表达所展现出的作品,这时教师和幼儿可以对方案进行总结,对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工作。该阶段是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与见证,更重要的是一个信息分享和展示的过程,并且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延伸出新的主题。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幼儿,而幼儿也对已经完成的方案活动进行了回顾,强化了幼儿的经验和技能。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与方案进行前后的状态进行对照。

从以上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一,课程生成的运行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家长、教师、儿童或相关的主体都可以参与进来,而相关的可用资源也可以吸纳进来。第二,生成过程是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且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螺旋式的过程。第三,课程的运行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点进行探究的过程,注重以探究为取向,课程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恒定的。

2.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特点

(1)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是一种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完美的课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课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与三分之二的不确定的新事物’”。[3]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课程生成的计划性,更多的是倾向于对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原理以及教师判断儿童兴趣点的判断依据,随机性则倾向于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及时引导、修改、补充和调整。

(2)生成与预设不可分割,互为因果。不以预设,无以生成。通过对方案的前一阶段的总结和评估,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任务、幼儿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水平来预设新的课程,而在新的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课程。这样“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反复、互为前提的过程。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对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启示

1. 课程生成的来源

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生成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儿童周围的生态环境中的事物,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事物、现象等。二是儿童的兴趣、问题,也可以是儿童的想法。三是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特定的关键期和发展特点,就会产生不同任务,而不同任务从不同的维度划分有不同的需求。四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五是教师所注意到的儿童的意外事件。六是社会、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儿童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要对幼儿的游戏或活动做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而且还要重视环境对幼儿教育的相互作用。

2. 课程生成的原则

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生成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兴趣原则。兴趣原则是课程生成的第一原则。课程生成的第一步是获得儿童的兴趣点,明确儿童的兴趣所在,才能进一步探寻其兴趣背后的原因,并结合儿童的已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二是探究原则。瑞吉欧方案教学主题及其主题网络的编制过程,甚至整个方案实施和实施后的评析都是儿童不断探究和求真的过程,因此,探究原则是始终贯穿幼儿课程生成的一项原则。三是平等协商原则。课程生成是师生在活动中以平等互动的对话形成的,并且是在互动对话基础上的平等协商。课程生成并不是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而是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来组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互助的。

3. 课程生成的策略

(1)教师应树立课程生成意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的“生成课程的意识淡薄,表现在过分拘泥于教学目标,缺乏随机生成的课程意识”。[4]课程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高课程生成意识才能使教育活动进行得顺利、高效,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更优化。因此,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在幼儿园课程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时时树立课程生成意识。

(2)结合文化来生成。“课程来源于文化,如何定位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则构成了课程探究中的轴心原则。”[5]这证明了课程生成是建立在文化与个体经验上的衍生物。没有了文化和个体经验这个根,课程就无法称之为课程,从这一点上来讲,课程具有文化性。

(3)注重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上生成。没有一个儿童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课程的生成,没有哪一个课程方案是凭空出现的,它都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上的,并且无法脱离儿童的兴趣。教师如果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有价值的事物时,要大胆地打破原有计划,调整原有的教育内容。

(4)生成离不开记录。记录在瑞吉欧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是评估工具,同时也是方案活动生成的源泉。“记录关注构成理解的元素———观点、理论、假说、感情、实验、演绎、因果、想象、直觉、执行情况,以及经验、技术、知识和洞察力之间的关系,在试图知道某事时的认知过程。瑞吉欧的记录里随处可见这些元素,在记录中,我们看到记录、展现儿童的动作和互动可以揭示观点的起源,而且在与团体成员共享时,可以导致新的观点、问题和发现。”[6]因此,记录与生成互为循环。

(5)生成是发展着的课程。幼儿课程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兴趣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生成的变化性、灵活性、发展性。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不可能一直停留于一件事物上,随着注意力和兴趣的不断转移,幼儿课程的生成方向和内容也随着转移。并且,“知识既非来源于主体,也非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是活动的过程”。[7]在方案活动中,儿童正是在与人、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认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断推动方案活动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发展着的方案,促进了新的教学方案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对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4(8).

[2]吴荔红.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关系及其处理[J].教育评论,2003(4).

[3]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夏如波.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 篇3

关键词: 蒙特梭利 瑞吉欧课程观 学前教育 启示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她的许多教育观点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英、法、美、印度、日本等许多国家,直到今天仍保持一定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瑞吉欧儿童教育是在继承意大利幼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进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发展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模式,我们称之为“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经验”。瑞吉欧的教育实践和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都在意大利和世界范围内传播,对世界学前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蒙台梭利和瑞吉欧的课程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及本土化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蒙台梭利与瑞吉欧的课程观

(一)蒙台梭利的课程观

蒙台梭利的课程目标是协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自己“潜在的生命力”,帮助儿童养成自主、独立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习惯,并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1]。教育者把健全人格儿童的形象作为教育目标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潜在生命力”与生俱来,儿童受其内在潜能的控制,积极主动地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刺激,促进其“精神胚胎”的发育。

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是“导师”提供物化的学习材料,儿童经过自由选择学习材料而进行的“工作”。蒙氏课程的内容可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两部分,它的个别教育活动是蒙氏课程的重点和特色。个体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区域活动之中,在个别教育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材料,专注地操作物化了的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的课程实施主要是以“导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展开,蒙台梭利把“有准备的环境”作为教师和活动材料的联系,其中“有准备的环境”是具有根本意义的。蒙台梭利强调:“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2]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说,准备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二)瑞吉欧的课程观

瑞吉欧的课程目标是让儿童用不同方式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表征经验和意义建构,使儿童在良好刺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瑞吉欧的课程目标实现方式是通过儿童观看、操作体现的是建构主义的思想;瑞吉欧的课程目标依据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体现的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瑞吉欧学校为儿童提供温馨的活动环境是受意大利幼教传统和战后民主改革思想的影响。

瑞吉欧的课程内容是由教师引导、儿童自发组织的活动。瑞吉欧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更没有预设好的教育方案,马拉古兹曾说:“瑞吉欧的活动有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颖的。”[3]这些活动主要来源于儿童在生活环境中比较感兴趣的现象,儿童针对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现象提出活动的主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拓展主题的网络,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瑞吉欧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以方案教学展开的,方案教学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与核心。方案教学是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指老师围绕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儿童进行帮助和引导,支持儿童围绕主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然后和儿童一起探讨发现的知识、获得的意义。

二、蒙台梭利与瑞吉欧的课程观比较

(一)课程目标观

基于传统教育注重对儿童的约束和知识的灌输,蒙台梭利和瑞吉欧的课程目标都主张尊重和解放儿童;教育应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实际能力相联系;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让儿童远离束缚、单调的环境,度过愉快的童年。

蒙台梭利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蒙台梭利发现,大多有智力缺陷的儿童经过良好的教育都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智力水平;通过为一些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儿童的不正常行为自动消失。这些发现让蒙台梭利坚信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蒙台梭利教育致力于所有儿童人格健康发展。

瑞吉欧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儿童自由快乐地成长。瑞吉欧的教育模式出现在二战之后,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民主,各种教育思潮涌现,并且,在瑞吉欧受到教育的孩子都是来源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所以,瑞吉欧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儿童智力的增长和性格的完善,而且强调给儿童提供宽松、自由和民主的环境,使儿童适应民主社会生活。

(二)课程内容观

蒙台梭利和瑞吉欧都主张儿童在教育中获得直接经验,在教育过程中以活动方式进行,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整体的分割,主张儿童身心全方面发展的课程内容观。

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在区域活动中儿童操作教具的“工作”为主,同时以一些集体活动(如走圈)辅助幼儿的成长。蒙氏教具的操作流程是根据幼儿关键期的规律制定好的,一旦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好感兴趣的教具后,后面的课程内容就是根据预定好的流程进行的。

瑞吉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在集体中生成的,在儿童活动过程中,随时都可能碰到新情况,儿童探究问题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方向[4]。瑞吉欧的课程内容不是教师提供环境和经验给儿童,而是儿童积极利用周边环境积累经验。

(三)课程实施观

蒙台梭利和瑞吉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注重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引导,既关注儿童的个体活动,又关注儿童的整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都注重环境的创造,同时注重教师引导幼儿探索,获得对新事物的认知。

在蒙台梭利的课程实施中,虽然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具,但在选定教具后,儿童要按照教具的操作规则进行操作,儿童会进入一种专注的“工作”状态,儿童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此外,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中很少涉及游戏、玩具,因为她认为游戏是一种闲暇时的娱乐,而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除了给儿童幻觉之外,并不能给他任何真实的和理智的全神贯注。

在瑞吉欧的课程实施中,注重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瑞吉欧的教师鼓励儿童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自我。马拉古兹认为,交流对话是激发儿童创造性最好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儿童在与同伴讨论、争论时,或儿童做最后决定时找出依据和经过妥协最能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记录,档案记录的目的是解释而不只是描述,是为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以提供切实有价值的指导。

三、蒙台梭利与瑞吉欧课程观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课程目标在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让儿童度过健康、快乐的童年。

无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还是瑞吉欧的教育模式,都是站在儿童角度思考课程目标。蒙台梭利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别教育方面;瑞吉欧教育是通过主题活动锻炼儿童的语言、思维、交往、合作、绘画等各方面能力,“在瑞吉欧教育经验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公共活动和文化的分享,而这种文化的分享来自儿童、成人之间共同思考与讨论各种主题的探索活动”[6]。同时,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都倡导发展儿童的自主、主动性,让儿童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蒙台梭利主张对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那些发育不良、心态异常的儿童能够在适宜环境中正常、健康地发展,完善人格;瑞吉欧教育的主题活动是由儿童自己主动提出感兴趣的主题,在主题开展中经过交流、协商解决进程中的问题,给予儿童与自然、社会充分的接触机会。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儿童的兴趣、经验为基础,把幼儿园的环境创建纳入课程内容的范围内。

课程内容应以儿童的经验、兴趣为基础,蒙台梭利的教具选择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础自主选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中主题的设置是以儿童的兴趣、经验提出来的。幼儿园的环境体现教育的观念,也是支撑课程的重要内容,离开具体的环境,儿童的活动将难以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教具,瑞吉欧则开放整个社区,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会自然地提出问题或形成思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为儿童提供的环境愈丰富,儿童就愈有强烈的动机和愈丰富的经验。

(三)在课程实施中尊重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与周围环境互动。

蒙台梭利重视儿童内在冲动的发展,“对儿童而言,生命力就是自发冲动,并将对儿童的自发冲对进行引导还是压制,看成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7]。瑞吉欧的课程模式把主动性、创造性视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尊重儿童的自主性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难点,要求教师、家长放手,让儿童与周围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充分接触、互动,在真实的世界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儿童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结果视为最佳的学习方式。马拉古兹说,儿童与同伴的互动游戏中获得的最明显好处就是体验到团体经验,这种体验对孩子诸方面发展都有积极的潜在作用,当物质环境健全的时候,更要注重儿童与周围人际关系的互动。

注释:

①刘永春(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特梭利,著.霍力岩,等译.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54.

[2]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6.

[3][5][6]卡洛琳·爱德华兹,等著.尹坚勤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53.41.

[4]朱家雄.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瑞吉欧教育环境创设原则 篇4

摘 要 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也非常重视环境,其环境创设颇具特色。本文总结了瑞吉欧环境创设的原则,希望能对我国幼儿园的环境设置有所启示。

关键词 瑞吉欧教育 环境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教育性原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说明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同样,瑞吉欧教学法提出在儿童、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第三个老师:环境。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形象的指出了环境的教学功能。马拉古奇说: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①由此说明,环境和教师一样,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促进和发展的作用,只不过环境的作用相对间潜在一些。瑞吉欧的环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环境在教学方面的作用重点在于儿童对环境的理解以及运用空间来创造含义。即他们相信儿童能够很好的创造含义并且能通过生活在丰富的环境中来理解他们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或学习环境。美国教育专家Tarr曾在2001年做过一项研究,他通过比较美国和瑞吉欧学校的教室环境,得出瑞吉欧的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所看到的也是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所理解到的。②家庭社区性原则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周围环境,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有利的教育因素来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将幼儿园的课程真正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将对幼儿教育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瑞吉欧人非常强调公众在教育领域的“参与”。他们认为幼儿园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公共事业。这里的多方合作也包含了家长和社区和社会人员。瑞吉欧很注重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所以即使在幼儿园这样的小环境,也能看到“社区”的身影。在形容学校和外面世界的联系时,Ceppi 和 Zini(1998)用了“渗透”这一词:“学校不应该是和外面的世界相冲突的,而应该是社会的本质和精华。当代社会的现实应该渗透到学校。”③例如,参观税务局,让幼儿了解收税的意义;参观消防大队,让幼儿体会消防战士英勇扑火的无畏精神;参观居委会; 让幼儿了解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动态性原则

为了胜任幼儿的教师,环境必须具有弹性:它必须让幼儿与教师不断地进行修正,以便维持符合时代的潮流,并回应幼儿与教师的需要。因此瑞吉欧学前学校的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定期评估和修改,应随着幼儿园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教育工作者每隔一段时间对现有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重新评估。他们将学校的一日活动分成几个时段,在每个时段,观察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活动情形,判断不同空间所呈现的环境品质与定位,特别针对是否能强化沟通的方面,然后与咨询委员会共同探讨观察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学前学校的空间进行修改,以及怎么样修改。

例如在戴安娜学校沿着艺术工作室和走廊直之间窗户下面的墙壁前放置的一个架子。上面的东西都很普通,但是因为它们的千变万化的排列和繁多的种类而变得不同寻常。

Christina Bondavalli是瑞吉欧的一所市立学校的教师,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环境变动的必要性:“我们曾经为了发展儿童的象征游戏能力而在教室里放置了洋娃娃。很快我们发现儿童对积木和其它材料感兴趣,老师和家长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决定新拓展一个区域叫做建构区并作为主要区域,并把教室的环境重新做了调整。”④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的。

同样,瑞吉欧的学校大楼的设计和装潢也考虑短时间内的变动和以后的大变动。短时间内的变动可以考虑以下个方面:划分多块区域,以方便以后修改;装饰元(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25页)素可以包含其他的设备和材料;壁板是可以移动的;家居设备等是可移动的,可旋转的或者有轮子的等。从长远角度考虑的变动涉及一下几个因素:学校的技术系统(电力设备,暖气设备,管件安装)可以随着时间推移是可以变迁的等。整体性原则

亚历山大在《永恒的建筑方法》一书中,有一段真实的描述了瑞吉欧?艾米利亚市的学校生活特色。“在一幢活着的建筑中,没有任何地方是用作生活的不同时刻的过度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让生活能够完全投入的地方;每一平方英寸都是有它一定目的并能够对人的某一时刻的生活提供支持的。正因为如此,这所有的部分应该是一个整体。”⑤他认为我们生活的空间和地方是“活着的”,瑞吉欧学前学校是“有生命的物体”,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环境是在互惠互利的,环境具有移情的能力,对于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不仅汲取而且给予。

这种建筑的脉搏跳动体现在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环境的布置,他们提出“没有一处无用的环境”,并且要求环境的布置要体现室内外气息氛围的整体性一致性。因此瑞吉欧方法很重视学校内外的联系,他们认为一所学校是一个能感知外面世界的地方,因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因此,他们的环境布置在很多方面是体现了与自然一致的整体性原则。例如,戴安娜学校的艺术工作室最外边的门朝着学校的院子和公共花园开着。窗户一直从玻璃门顶延伸到天花板。向外望去,满眼都是灌木丛新叶的黄绿色和黎巴嫩雪松针叶的蓝绿色。学校中间的小内院像一个神秘的花园,园里常青藤、五叶地锦和紫罗兰郁郁葱葱。

曾经亲自考察过瑞吉欧幼儿学校的腾守尧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那里的情景:瑞吉欧幼儿园几乎看不到现成的玩具。⑥他们的玩具就是树枝、各种形状的石头、粮食种子和树叶。废品收集站是他们的教具来源,老师和孩子一块儿从废品站里采集教具。乐器很简单,声音都是从身体发出的,拍手、哼唱。

综上所述,瑞吉欧环境是一种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它的环境创设首先强调环境的教育功能,也要求环境的创设既要遵循美学的同时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教室内外的环境要体现与自然协调和与社区的相一致。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该环境的主人。

注释

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 篇5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

当今世界的儿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的灌输、家庭结构的变化等,使教育不得不认真思考尊重和保障儿童基本权益、注重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由此,人们也将创设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

当代研究幼儿教育的人,都知道幼儿教育理论指导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皮亚杰理论是指导幼教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应安排具体的材料让儿童动手去操作,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自主地去构建知识;运算是认知的本质,运算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急于去“教”儿童运算;帮助儿童学会提出问题的技能非常重要,因为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儿童认知发生了冲突,而这正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动力,等等。然而,皮亚杰理论在得到广泛推崇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引起了幼教界的极大关注。维果茨基的理论使幼教工作者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应强调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除游戏外,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活动,特别是掌握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被教师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使幼儿教育的实践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理念、方法和途径。

近几年,幼教理论工作者开始寻找一种更理想的教育方案,希望这个教育方案能够体现自进步教育运动以来人来关注儿童本身的精神,特别是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幼教实践工作者也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理想的教育方案,希望这个教育方案既有理论的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成为他们在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教育方案时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样板。这两方面的需要正是瑞吉欧教育经验能在世界幼儿教育领域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一百种儿童的语言》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介绍瑞吉欧教育系统的:“它是一系列的幼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和道德潜质都得到精心的培育和引导。学校的主要教育手段和工具吸引着孩子们在一些诱人的长期方案中流连忘返。这些方案都是在优美、健康和充满爱意的环境中进行的。杜威写进步主义教育写了几十年,但是他的学校仅仅延续了四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拉古兹的主要成就是瑞吉欧社区,而不仅仅是哲学或方法。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在学校进步主义哲学与其实践之间有如此紧密而又融洽的关系。”

瑞吉欧教育经验本身不是一种理论,它是一种结合了意大利的文化传统,并将杜威、克伯屈、艾萨克斯、布鲁纳、勃朗芬布伦纳,尤其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运用于幼教实践的典范,它向幼教工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儿童作为学习者的本质,教师的角色,师生的互动,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物理环境的创设与运用,以合作、探索和自由发现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以及富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而这些正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问题。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活动主张方案教学。既根据儿童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主题,以主题为中心向纵深发展,旨在通过儿童自主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儿童主动发展。整个活动具有相当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2、强调儿童语言(包括任何语言)的发展对促进儿童认知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使用多种语言(即所谓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倾听儿童的心声,从儿童各种语言的表现和表达中去认识儿童,与儿童沟通,从而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实施教育。

3、详细记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展示儿童的想法。

4、创设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5、重视儿童、教师、家长和社区其他人员的集体学习和共同建构。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

那么,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何在呢?随着“瑞吉欧”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日益影响,幼教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环境与孩子是始终共存的,孩子既可依赖于环境,也可作用于环境,孩子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他成长的质量。瑞吉欧教育系统中的方案教学、绘画表达、家园沟通等无不以创设环境为基础,而这种环境有体现了现代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园在贯彻实施新《纲要》的同时,结合本园特色,对环境创设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价值研究作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瑞吉欧教育认为从课程设计的总体观念到具体方案的实施,环境一直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1、环境引发生成新的课程主题,并引导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空间具有教育内涵。”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空间的设计倾向于将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事物结合起来。瑞吉欧强调幼儿园中不能有一处无用的空间,尽可能发挥有用空间的作用。大到活动室、橱窗,小到走廊、拐角,教师和孩子一起布置主题活动的相关环境。因此,墙角、走廊和角落都是教室空间的延伸。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激发他们潜力的资源。于是,环境便能引发生成新的课程主题,同时引导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2、环境记录活动进行的过程

环境不仅能推动课程的生成、开展,它还是最佳的“记录”方式。瑞吉欧教育体系强调,在每个活动中或活动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活动内容或实录以照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环境上,以此来呈现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借此帮助幼儿梳理、积累在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

(二)开放的、多方位的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近年来,我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还能引导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1、不断变化的环境(动态化的环境)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环境中布置的东西如果长时间一成不变,就会失去教育意义。”瑞吉欧更是主张:“环境的设计变化必须按照孩子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环境能及时地表现孩子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在这样动态的环境中便会不断思考、享受探索的快乐和幸福。

2、丰富多样的媒体信息(立体化的环境)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布置墙饰、区角等物质的“硬环境”,而逐渐发展为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媒体信息(如虚拟网站)创设现代化的物质“软环境”。使环境的创设呈现立体化。

3、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要。幼儿园不是学校,也不是寺院教堂,乃培植小孩子的园地,也就是扩大的家庭。瑞吉欧非常重视建立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主张建立一种家庭式的或社区式的学前学校,即要求幼儿的人文环境象在一个小家庭中一样的温馨亲切,从而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三)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环境是课程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1、家长的积极参与为活动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家园间的沟通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的职业、专长各不相同,其中不乏有许多可利用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使课程资源更多元与广泛。在利用家长资源的同时,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仅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老师教育工作的过程。

2、社区的文化内涵,为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保证孩子是社会的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习社会、认识社会,形成他们最初的是非观、善恶观,在社会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社区的有效资源(人力、物力)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温州市第七幼儿园课题组

陈晓为 陈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以“美的规律”塑造人的观点及新《纲要》为指导,结合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皮亚杰、罗比凯斯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社会文化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陈鹤琴的“环境教育”思想等,创造性地研究、开拓和建构《环境创设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价值研究》,促进幼儿园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幼儿园教学,促进教师成长,促

进幼儿园整体形象,促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完善和发展,加快与国际幼儿教育接轨的步伐。

(一)马克思主义以“美的规律”塑造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理素质是物质前提,发展则决定于教育与环境。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做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幼儿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幼儿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

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三)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是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换句话说,教师不再是权威式的,而是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学生的角色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儿童中心」论落实在教学上,意味着教师有责任选择合适的教材,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皮亚杰、罗比凯斯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涵着双向建构,即环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懒散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动于环境以改造环境(外化建构)。换言之,内化建构本身体现了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顺化,而对外化建构来说,个体此时把认知结构运用于外物,使客体纳入于主体认知结构之中,不断运用主体在先

已内化的认知结构改造客体或环境,这一过程自然体现着同化作用。基于这种双向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换言之,概念(如空间、时间、因果性等)不是预存于内,后天逐步显现出来,也不是预存于外,等待儿童去发现。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构造就是发明。

(五)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社会文化理论中关于儿童心理起源于社会交往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学校、教室、幼儿园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而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的指导作用更不容忽视,同时,应该给儿童提供儿童间相互交往的环境并让他们学会交往的方法。学校、教室、教师、同伴这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形式、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六)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经过千年的进化,形成了若干种彼此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智能形式。他提出八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的智能。不但注意到了人类认知的多种本质,承认生物潜能和在文化环境中的学习机会之间互动的重要而且相信在个体发展的路径和程度方面,人类文化不仅仅影响,而且积极地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我们在评价个体 的认知能力和潜力时,应为其提供不同领域的材料和信息。

(七)费尔德曼的非普遍认知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所有儿童都能完全获得一样的发展。费尔德曼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包括从普遍性范畴到独特性范畴的认知发展的连续线,儿童个体在某个范畴可能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但在其他范畴却未必。因此,发展需要特定的环境支持,这些环境因素必须是持久地、系统地引入到个体的发展中(Feldman,1985,1987)。教师、学校、同伴、材料、竞争、奖励以

及动机等,都必须协调配合,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发展。提出把教室拓展到社区,利用广大社区资源为儿童创设“共鸣”的学习环境。

(八)陈鹤琴的“环境教育”思想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幼儿园的教育决不仅仅在幼儿园。周围生活中有着广泛又有利的诸多教育因素、教育资源,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尝试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环境,整合我们的课程,将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概念界定及目标体系

(一)环境是指个人之外存在的全部客观现实。仔细分析幼儿生活的环境,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既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既包括空间环境,又包括教师设计、选择和提供的环境,又包括未经选择、无法控制的环境。因此,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瑞吉欧教育体系,是一种综合的教育体系。瑞吉欧·艾米莉亚是意大利的一个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兹倡导当地幼

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学前教育,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原理,人们称之为“瑞吉欧”教育体系。瑞吉欧教育教育理念中的环境指“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组成”,“是渗透在整个环境中,而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是许多互 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

(二)课题的理论目标:

通过研究、了解环境创设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隐性价值。课题的具体目标:

1、将环境创设融入瑞吉欧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引发幼儿生成新的课程主题,记录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

2、利用环境的空间资源、人文教育、立体化特征,激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自主性学习,改变幼儿的认知和理解,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师”作用。

3、在课程实践中,调动社区、家长等有效资源,加强合作,参与环境创设,营造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推动课程的开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提倡“让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可以看出孩子仍然只是一个参与者,而并非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当“瑞吉欧”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被大家纷纷效仿时,“把环境还给孩子”的观念便开始为广大教工作者所认同。因此,我园决定以“环境创设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价值研究”为题,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的研究。

本课题旨在将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引入我国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即建构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创设氛围,提供一个适合我园开展瑞吉欧教育的环境教育模式,并初步形成幼儿园创设环境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状,为建构现代幼儿园环境创设价值的评价体系奠定实证的基础。

2、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新《纲要》的精神,构建现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要求。

3、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规律。

4、建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操作体系。

5、研制幼儿园环境创设价值的评价条例。

(二)具体内容:

1、物质环境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2)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幼儿的双手和大脑,让幼儿参与。

3)环境布置融入课程并要常常变化。

2、人文环境

1)提倡家庭化是幼儿园的大目标。

2)重视教师在环境中的作用。

3)主张与社会接触。

4)强调家园共育。

六、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

1、抓好教师的园本培训。

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是学习化社会的中坚力量,她们担负着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塑造下一代的崇高使命,也是我园探索研究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体系的核心力量。在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基本功评比考核的同时,我园还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即组成课题研究组,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理论框架及实验进展情况进行反馈诊断并及时调整。每学期对全园教师进行能够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培训2—3次,在开展本课题时努力做到“健全科研机构、培训科研队伍、保障科研经费、落实研究措施、规范科研管”,从而促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2、将环境融入现行课程,并有机结合。

课程结构决定着幼儿的素质结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就必须对现行幼儿园的课程进行调整或尝试编制符合新《纲要》精神的新课程。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的策略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加一加”是指在开展瑞吉欧方案教学实践中,增加能促使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游戏)组织形式;“减一减”是指在开展瑞吉欧方案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利于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3、探索并实施新型的环境创设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力求探索形成符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身心特点的环境教育的系列目标体系。在探索系列化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编写《环境创设与瑞吉欧教育的关系》等操作性方案。实验教师再根据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和上述操作性材料,创造性地设计出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方案。在探索环境教育创设的同时,要重视对环境创设的评价。在研究中引导教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环境设置是否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②环境创设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③环境创设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等等。

4、构建立体式的家园同步教育体系。

“家长对子女所进行的是精雕细刻的生命教育”。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的合力作用。要建立完

善的家园合作教育管理网络,明确职责,通过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家校沙龙、家长自愿者活动,家访、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育

观念,了解瑞吉欧教育的活动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唤起家长与教师合作的内在需求,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关系,增强环境创设的 整体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

温州市第七幼儿园小(3)班、中(3)班65名幼儿。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9月——####年9月)

1、对课题进行文献研究;

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论证;

3、成立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

(二)实施阶段(####年9月——####年8月)

1、根据研究方案分解子课题;

2、扎实开展研究并积累实验过程性资料;

3、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来园对课题诊断;

(三)总结阶段(####年6月——####年8月)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邀请有关专家、领导来园鉴定本课题;

3、出版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成员

十、研究成果表达

实验报告、环境创设相册、优秀案例集。

参考文献

1、高虹 《幼儿园环境创设在课程中的价值》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

2、华爱华 《试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教育取向》 浙江教育报刊社出版《幼儿教育》2001年第10期

3、朱家雄 《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由》 浙江教育报刊社出版《幼儿教育》2001年第6期

4、朱家雄 《瑞吉欧教育经验能给我国幼教改革带来什么启示》 浙江教育报刊社出版 《幼儿教育》2001年第6期

5、柳倩 朱家雄 《瑞吉欧精神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浙江教育报刊社出版 《幼儿教育》2002年第6期

6、玛拉•克瑞克维斯基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 李季湄 方钧君(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7、陈建华 《浅谈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各类教育网 2003年1月

8、张屹 祝智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 2003年

9、邹晓燕 林炎琴 王文芳 《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 2003年

10、徐世瑜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探尋孩子輟學的根源 美國中小學教具使用與教室布置概況》 《康轩教育杂志》第30期

【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推荐阅读:

瑞吉欧教学模式07-18

陈欧创业成功的秘诀06-17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07-10

上一篇:综合实践报告要求下一篇:过山车作文500字优秀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