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书记《共产党宣言》读后感(精选7篇)

第一书记《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篇1

王伟东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直希望能认真的读一遍《共产党宣言》,但由于个人原因,多年来始终与这部著作失之交臂。直到看到一篇介绍毛泽东主席的文章中提到,毛主席一生中细读了一百余遍《共产党宣言》,由此使我又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始扶贫工作后,乡村的夜晚多了些许闲暇的时间,加之对党的农村基础建设产生的种种困惑,面对农村党员中存在的使命感,荣誉感,宗旨感不强,迫切需要找到一枚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于是便又想起了这本书,由此我认真读了《共产党宣言》,想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一次发表是1848年2月,德文的单行本,在伦敦出版,乞今为止已发行了数十个版本,翻译成数十种文字。这部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共产党宣言》是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作出了系统又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以“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作为开篇,以“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结束语,全篇一万伍仟余字,但其思想内容振聋发馈,对20世纪世界革命产生了巨大贡献。同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口号。其所阐述的科学理论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一百多年来他的思想影响遍及了全球,所揭示的是不可磨灭的客观规律与普遍真理。

在当今我们研读《共产党宣言》,要领会其精髓,学习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矛盾的主客观方面,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科学的方法,更好的为党、为民服务。

学习《共产党宣言》,不是生搬经典,机械的照抄,事实证明我们的党,不论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的建设时期,越是灵活的运用马克思思想,革命就会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就越顺利,反之就会出现问题,从毛泽东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到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四个全面”无一不展现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大智慧。

当前是精准扶贫攻坚决胜的关键时期,如何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求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仟万的贫困人口,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巨大障碍,所以说党中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对我党执政能力一大考验,也是我党对全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更是践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加入到这前无古人伟大的精准扶贫行列中来,见证这一伟大壮举,倍受鼓舞,肩膀上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我更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党宣言》尤如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山林村第一书记 王伟东

第一书记《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篇2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风云激荡的百年史,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朝廷委派的官员只到县一级,县以下主要是乡绅自治,也就是由告老还乡的官员、考上秀才或举人的读书人等依托宗法制度进行乡村治理。乡绅自治应该说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并非全是温情脉脉,如田园牧歌一般美好。因为许多乡绅同时也是大地主,动辄田连阡陌,他们在农村是压迫性的力量。到了近代,乡绅更蜕变成压迫农民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土豪劣绅在农村通过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等四大权力,残酷压榨剥削农民,是农村凋敝和农民苦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迟迟无法启动的主要障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的封建主义,主要就是指向这个阶层。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原有的乡绅、地主阶层被彻底粉碎了,治理农村的权力转移到了农村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手中。这些人大多是翻身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当游击队员或民兵的经历,跟着党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时他们积极参与土改、组织支前,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跟随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我们可以形象地把他们称为“老支书一代”。

“老支书一代”的特点是政治觉悟高,跟党一条心,经验丰富,在农民当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主要通过他们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承担了国家工业化的大部分成本,当时的一化三改造、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为把新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没有老支书们在基层农村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没有他们带领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战天斗地,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支书一代由于年龄的原因逐渐凋零,但硕果仅存的一些老支书,仍然在新的形势下带出了全国瞩目的明星村,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霍金河之于周家庄村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思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治理农村?如何才能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这些年来,在农村治理机制方面主要进行了两种探索,一是“能人治村”,即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回乡担任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二是“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两种做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就具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去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指出:“实践证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实乃英明之举,将在未来几年里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在笔者看来,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际上也是向我党的优良传统回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向情况复杂、工作落后的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工作队到农村之后,紧紧依靠广大贫苦农民和一些靠拢党的积极分子,通过组织民兵、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很快就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如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及同名电影,都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现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与当年的工作队有很大相似之处,比如,都得到了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都负有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使命,都有更加开阔的视等,因此,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不过,担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虽然拥有种种优势,但要做好工作也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迅速打开局面,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要端正态度,要抱着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驻村任职,绝不能有镀金思想、候鸟心态,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在农村开展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法宝。对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

如何做好“群众的学生”?在笔者看来,“第一书记”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即农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又是什么?二是要把握当前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对本村本地的状况要进行客观分析,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说,进行调查研究是“第一书记”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部分。每位“第一书记”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该向上级提交有分量的调查报告,这也应该成为上级考核他们工作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到群众中去”和“做群众的先生”,则是指“第一书记”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要在制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政策后,下力气向农民群众宣传、解释,如果农民有不理解的地方,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把政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而不仅仅是“第一书记”案头的装饰物。

“第一书记”来了 篇3

7月5日晚,什邡召开全市干部大会,来自上一级的四川德阳市委组织部官员宣布最新的人事任命:“经中共四川省委同意,中共德阳市委决定: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左正同志兼任中共什邡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同志协助左正同志工作。”

此项立即生效的任命意味着,什邡市委大院出现市委第一书记、市委书记共存的人事格局。阔别中共地方组织权力谱系近30年的第一书记设置,在四川什邡重新出现。

空降

在13位德阳市委常委中,49岁的左正排名第6,在7位德阳副市长中位居第二。

由上级党委常委兼任下一级党委一把手的做法,多出现于经济或政治地位突出的市区县。比如,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兼任;地市级机关所在地的区委书记,一般会由地(市)委常委兼任。

在四川德阳下属6个区县中,仅绵竹市委书记由一位德阳市委常委兼任,因为多家重量级企业设在绵竹。

不过,市委常委空降至区县兼任党委一把手,是近年来公共事件爆发后,执政者防止事态升级、进行危机处理的常用手法。例如,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后,上一级贵州黔南州委派一位常委赴瓮安兼任县委书记;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事发后,一位抚州市委常委赴宜黄兼任县委书记。

左正青年时代在德阳一家重点企业工作,后调至共青团德阳市委,当过县长、县委书记。2012年2月,左正任德阳市副市长,分管工业。

和企业打交道是左正的强项,他常到治下检查重点项目。官方报道显示,2012年3月,什邡市在五星级的宏达金桥酒店举行今年第一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和竣工仪式,左正则是仪式上德阳市最高领导。

引发群体事件的宏达钼铜项目,是这位德阳副市长主抓的重点项目。6月29日,左正随同德阳党政主要同僚出席宏达钼铜项目开工典礼。地方官员借开工庆典“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献礼”,未料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事件促成左正的“空降”。履新什邡市委第一书记的第三天,什邡工业和信息化局召集什邡市企业家座谈。左正以履新的身份参加,什邡一位分管工会的市委常委、一位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陪同出席。

有过5年德阳市委政法委书记履历的左正告诉企业家们,“目前事件表面虽已平息,但部分网络谣言和不负责任的舆论给什邡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素,其背后的推手妄图给什邡造成更坏的后果。”

特例

与前述贵州瓮安事件、江西宜黄拆迁事件处理不同的是,左正以常委之规格履新什邡市委第一书记,但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并未去职,他继续留任,协助左正的工作。和左正同龄、具有博士学位的李成金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还做过区域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左正到任第一书记后,是否属于中共什邡市委常委会的成员,他和市委书记李成金之间如何分工,德阳官方并没给出明确解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的解读是,什邡市委增设第一书记的做法,应属紧急事态下的特例。

按照2007年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组织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省、市、县为地方组织,乡镇、街道、村属于基层组织。

当下,第一书记的提法广泛出现在村级党组织,全国许多地区都热衷于抽调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实职党员干部,向农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推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和发展农村事业。2012年年初,中央组织部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动员部署,提出要着力抓好后进支部整顿,对矛盾突出、工作薄弱的村,下派得力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改变落后面貌。

在不计其数的支部第一书记里,最知名者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原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这位安徽财政厅干部2004年响应安徽省委号召到小岗村任职,2009年因病辞世后成为党的宣传典型。

此外,第一书记还存在于团中央书记处、全国妇联书记处、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等机构,军区、军分区以及警备区的党委也设立第一书记,由所在地的地方党委一把手担任。

不过,遍查当前中共地方组织权力谱系,什邡市委第一书记的设置仅为孤例。德阳官方的任命是否从近期各地向基层派遣第一书记的流行做法中获得灵感,不得而知。

白智立表示,什邡市委第一书记被任命后,而原来的市委书记职务并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情形前所未见。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白智立认为,按照规定,市委书记应该是中共什邡市委最高负责人,此次增设第一书记,二者之间的职务权限如何协调,这种任命以后将成为常态,还是属于临时特例,需要有关部门回应。

溯源

搜寻中共91年历史,主席或总书记是党的最高职位。中央纪委曾设置过第一书记,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确定书记、副书记的建制。

虽无明文规定,但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第一书记的职务曾长期存在。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的研究,第一书记等职务的设置,源于国共内战后期。

1948年5月华北局成立时,刘少奇兼任第一书记。时逢淮海战役前夕,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局,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下设第二书记、第三书记。

中共取得全国政权后,第一书记开始用来称呼地方党委一把手。在省委第一书记之下,分设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常务书记、书记、副书记,有的省份还设候补书记。

任仲夷生前曾回忆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县委都设有‘第一书记。”

“文革”结束后,第一书记的头衔作为地方党委一把手被继续保留。1980年,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南下广东,接替调任中央的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及“第一书记”,比如“在分工负责中,书记或第一书记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

第一书记退出政治舞台,肇始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倡干部年轻化后。老一辈的第一书记卸任,就不再任命,书记成为地方党委一把手。

四川省是第一书记退出舞台的最早几个省份之一。1982年12月,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卸任,常务书记杨汝岱越过第二书记升任书记,四川率先开启省委书记主事的时代。

随后三年间,各个省份的第一书记逐步卸任。1985年7月,任仲夷卸任第一书记,书记林若任书记,而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则改任省委书记。同年10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卸任,自此,“第一书记”淡出中共地方组织权力谱系。

第一书记的建制源自中国的老大哥苏联。早在斯大林时期,从边陲的加盟共和国,遥远的边疆区,到红色首都莫斯科,地方党委皆由第一书记负责。

就在任仲夷任职哈尔滨市委第二书记的1953年,斯大林辞世,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留给斯大林,第一书记成为苏共头号人物。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两年后又改为总书记。

苏式第一书记建制深刻影响东欧以及古巴、越南甚至朝鲜的社会主义政党。东欧剧变前,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国执政党的一把手是第一书记。1953年斯大林的辞世甚至直接改变东德、阿尔巴尼亚等国社会主义政党最高职务的名称,它们都效仿赫鲁晓夫时期的做法,把总书记改为第一书记。

越南共产党的前身越南劳动党的一把手也曾是第一书记。古巴共产党执政后,党的最高领导人一直为第一书记。仅有的例外是南斯拉夫,奉行独立自主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把党内最高职务定为主席。

在国外,最新设立的第一书记出自朝鲜。2012年4月,金正恩任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总书记”的称号由其父金正日永远享有,1994年去世的金日成被尊奉为“永远的主席”。

不过,金正恩的最新纪录,被什邡市委第一书记打破。

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4

《第一书记》观后感

这么多年因忙于工作而很少有时间真正的看一部影片,这个第一书记我却看了两次,于浩的事迹让我一次一次落泪,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他的名字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离去,第一书记—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他可以选择,他可以听从别人的“建议”,但他没有,他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无私无畏地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带领小岗村的村民进行第二次改革。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终于初步的改变了“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过不了富裕坎”的窘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沈浩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他深入群众,埋头苦干,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磨炼中增长才干。他的感人事迹凝结成一座丰碑,不仅立在小岗村,立在广袤农村,更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他胸怀大志,有着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动积极要求组织选派去最穷最恶劣的小岗村。在那里他践行了一个真共产党员的理想,判断真假的标准是什么?第一,做事先为人,第一有好

心,这是第一真真心。第二,办好事,办成事,干实事。这是真干。所以,我理解的真共产党就是好心办事。沈浩也正是这样的人,大写的人。

沈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作出了 1

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从这一段话中,我们知道沈浩的工作开展也不是很顺利,在小岗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无论多么交困难耐,他仍愿意担当。在责任、压力、困难面前,他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其实,从沈浩的背景来看,他已经是省财政厅的副处级干部,在小岗村取得成绩的时候,他如果选择回财政厅,那可谓功成身退,渡了一层明晃晃的金子,升职、加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没有,他放弃了那条金光大道,选择继续留在小岗。原因是很多工作做了一半,他不能甩下不管。质朴的话语反映出沈浩是一个勇于担当的硬汉子,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无怨无悔的把黄金岁月奉献给小岗人民。

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很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没有惊天壮举,没有枪林弹雨,也不是高大全。虽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长里短的琐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难事。沈浩同志始终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拥护,称得上是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开拓进取的领头人,我们都要真正的向沈浩同志学习,学习他的不求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

沈浩对小岗村村民的真诚让我一直在流着泪。修路、盖房、架

桥,事事关注百姓,件件贴近民心,与农民面对面,肩并肩。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把汗水和真情留在了小岗村,把爱和希望留在了小岗村,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奉献给了小岗村。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5

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从沈浩书记的身上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奉献,沈浩书记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也是精彩与辉煌的,人活着最美好的就是能幸福地活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沈浩书记他做到了,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完美的句号。

幸福是什么滋味?真让人寻味,从沈浩书记身上,我寻觅到幸福是深入基层贫困人民生活里去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幸福也是沈浩书记在艰难困苦中帮小岗村搭建第一条公路时嘴角露出的那一抹微笑;幸福还是沈浩书记弃下家庭不顾,告别喧闹的城市,积极献身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中去。

都说人有自私之心,可我在沈浩书记身上完全发觉不到。能看到的是,他日日夜夜都在为小岗村的繁荣建设而奔波劳碌,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才能使小岗村的村民能脱贫致富,尽管作为书记的他只能住在一间昏暗的农村小陋房里;尽管妻子怎样劝说与担心;尽管不法分子怎样威吓他秉公处法时,可他,依旧任劳任怨,依旧不畏艰难。他用宽容包容了这一切;他用结实的肩膀担当起共产党赋给它的光荣使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岗村的繁荣富强。

最后在沈浩书记的日记里,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时刻要为人民服务,敢于承担责任,不以权谋私,不畏艰难险阻,奋身投入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中去,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沈浩书记是全国人民的行动楷模,是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像沈浩书记一样,当自己献身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中去时,也能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道:我已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今生已没有遗憾了。

《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6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杨六斤。母亲带着弟弟改嫁,因各种原因,杨六斤没能与母亲一起住,住在一件孤寂空房子里,独自生活,自力更生。每个年从堂哥那里领50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靠着给邻居放牛、喂猪自己生活着。虽然特别想与妈妈、弟弟在一起,但是妈妈带着弟弟,几年都无法见面。他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一些小鱼,算是肉菜。

面对这些伤感的故事,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碗米饭,一碗辣椒,一些野菜,就算是午餐。他们从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是什么东西。但我们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还挑三拣四,浪费粮食、资源没有一点心疼。可要知道,这在贫穷儿童手里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我们在幸福的家庭,在明亮的教室,繁华的都市享受着生活时,我们可曾想到在那大山的背后,有经济上最贫困的孩子!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想为国家做贡献,但困难德尔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第一书记来了 篇7

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瓜洞村,融安县民政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雷强(中)带领群众清理垃圾

这几日,中央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报名工作陆续完成,一大批优秀干部热情高涨,报名填表,接受组织的挑选。

这样大规模的报名行动,源于不久前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一份通知,这份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专门作出了部署。

第一书记机制,各地早已有之,为何此时中央三部门联合发文部署予以强化?笔者近日就此走访有关人士,一探究竟。

为何选———所有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落到田间地头;党的各项任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干。然而,现实中还有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书记长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党组织书记不胜任现职、工作不在状态、严重影响班子整体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挂职,是有利于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培养锻炼干部的举措,一举多得。

“中组部等三部门及时出台全国统一的‘标准动作,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的需要,也是对各地长期以来探索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做法和经验的肯定与总结,同时又是切合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还有1.28 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近1 亿人在农村。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协调推进,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剩下5 年多时间,我国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历经30 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多半是“硬骨头”。

“面对‘硬骨头,就要敢于硬碰硬,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到最基层去。”中央党校教授洪向华说。

目前,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开展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近3 年来,全国共选派第一书记48.6 万人次。

中组部组织二局负责人介绍,各地选派第一书记成果明显,但目前农村基层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各地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村“软、散、乱、穷”问题突出。干部群众普遍希望能从全国层面下发一个指导性文件,坚持和运用好选派第一书记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

怎么选———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

第一书记如何产生?

“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不怕吃苦……”记者注意到,在第一书记的基本条件中,这样的字眼频频闪现。

中组部组织二局负责人介绍,第一书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

通知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中管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学校,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每个单位至少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选准派强第一书记,除选拔优秀干部的要求以外,还须紧贴农村需求、依村选人。“选派干部不能搞摊大饼,要做到按需对接、分类帮扶,提高帮扶的精准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洪向华说。

正因如此,四川在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时,提出“六不派”,即政治素质不强的不派、农村工作不熟悉的不派、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的不派、对群众感情淡漠的不派、工作作风不实的不派、政策法纪观念不强的不派。

“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千丝万缕,面对涉农资金、扶贫款等各种诱惑,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具有坚强的党性、过硬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总结近几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经验,四川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蒲波表示,“选好第一书记,必须从源头上把住选派质量的关口。”

安徽、宁夏、西藏等地设置了年龄条件,一般在40 岁、45岁以下;新疆、西藏要求选派干部必须懂双语……记者注意到,对年轻干部或后备干部,一些省份还特别要求具备“发展潜力大”这一条件。

如何干———做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选派第一书记到村做什么?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切实承担起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这四项主要的职责任务。

以此精神为轴,山东提出,第一书记要当好“三个工作队”,即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当好农村党建工作队、当好脱贫致富服务队;贵州要求,第一书记做到“六个一”:帮助基层组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培养一批带富能人、培育一批致富产业、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完善一批管理机制、化解一批矛盾纠纷……

“回去还是不回呢,不回就辜负了组织对我的信任和期盼;回去,小岗村那些复杂的事,我能处理好吗?”当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回到省城,回想着挂职以来发生的点点滴滴,被村主任下绊子、劝架被打、村民没一个人敢和他说实话……一腔热情遇上了一盆冷水。

沈浩下派后遇到的问题,是不少第一书记遇到的现实困难和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给这些啃‘硬骨头的干部强化保障,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洪向华分析,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应当从“从优政治待遇、搞好经费保障、强化业务传帮带”等方面发力。

从优政治待遇。干部下派期间,其在原单位身份、职务、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变,并将第一书记经历作为基层工作经历,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比如,江西、四川就实行“四个优先”,即同等条件下,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方面优先。

搞好经费保障。对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给予经费保障,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比如,北京、内蒙古等地划拨专项驻村工作经费,帮助解决驻村干部工作资金缺乏等问题。

强化业务传帮带。这就要求建立传帮带机制,开展第一书记岗前培训。派出单位要当好“娘家人”“后勤部长”,定期不定期到村开展业务、技术指导。

“最难的不是怎么下得去,而是如何待得住、干得好。”党建专家同时也提醒。

“待不长,说是挂职2年,真正在村子里面的时间顶多两个月。”

“一般村里有事就来一下,没事时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城里,偶尔帮村里跑跑项目,要要资金什么的。”

……

的确,根据以往一些地方的实践,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第一书记“下不去、待不住、干不好”的现象。有的把到村任职当“镀金”,身到心未到,不想担责;有的把驻村帮扶理解为给钱给物,抓不住重点,不会担责;有的重项目资金、轻基层党建,重“输血”轻“造血”,不善担责;有的面对基层复杂情况,畏难回避,不敢担责……

“严是爱,松是害。对选派干部,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党建专家指出,要避免派出单位对派出干部疏于管理、挂职地“不是我的干部我不管”等现象。

上一篇: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地产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