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集声音、动画、图像和文字于一体,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辅助效果。对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进行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提出几点教学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119-02
前言
实践证明,形象、直观的具体物象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保障。而信息技术以其自身优势可以很好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材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容量巨大,包含多种形式的音乐[1]。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获得信息的渠道,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素材,借助网络平台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要围绕课内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网络音乐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体现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自主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与图片,将其整理成资料库,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此外,通过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可以自主检索乐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历史年代、乐器简介等,不但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艺术享受。
如在教学《采树种》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网络中查找与“植树造林”有关的知识,如植树造林的时间、中国绿地的覆盖面积、什么叫防风固沙等,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和知识,实现知识的自我迁移,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了音乐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对知识充满了渴望,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变得积极主动[2]。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缺乏创新元素,导致课堂氛围枯燥范围,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信息技术集声音、动画、图像和文字于一体,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选择适合音乐教学的素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增强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如在教学《小白船》时,很多学生在识谱的时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露出害怕的表情。在这节课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叶子代替音符,随着音乐旋律起伏出现,有效地提高了装饰音的直观性。形象生动的动画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现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此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艺术鲜明的形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情境和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能有效促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音乐课件具有生动、真实、形象、逼真、具有感染力等特点,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这门艺术,掌握音乐乐曲的内涵。如在教学《彼得与狼》时,虽然大家对这个音乐童话的情节都比较熟悉,但是其中包含大量模拟声音,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自主制作相应的动画课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明白什么乐器演奏什么音色的音调,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音乐这种艺术形式。
再如,在教学《苗岭的早晨》时,学生并不了解苗岭地区的地理风貌,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乐曲内涵。为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苗岭地区的美丽风光:“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不断,近处一条小溪静静流淌,树林中充满鸟儿的鸣叫。几位苗族小姑娘走在山间小路上,即将上山干活。”这样的情境真实生动,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因此,将音乐与信息技术因素相互融合在一起,让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带给学生更为强大的震撼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听觉与视觉相互结合的视听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音乐联想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欣赏水平,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认知体验。此外,创新是促使一个民族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创新,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音乐的美感,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全面接触音乐信息,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倾听音乐、关注音乐、欣赏音乐。同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吸引学生入情入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全新的认识。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如在教学《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大草原有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呈现安静祥和的大草原,以及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纷纷跟随音乐不停哼唱。通过这样的视频资料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提供了基础。再如,在教学与文字、诗歌、动作、戏剧、图片、影视相结合的音乐时,教师可以借助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与字幕,将其用大屏幕播放出来,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创造力,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和内容,而且激发了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让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因此,音乐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从行动上探索二者融合教学的策略和契合点,从而增强整合教学的效果,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播放视频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还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 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 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而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则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1.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 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 信息容量大、外延宽, 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 学生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 师生间还可以通过论坛交流心得。
2.选择性阅读。
它是指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 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 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 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 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能够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 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计算机给阅读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 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 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 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 也就完成了“换笔”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 , 形成网上获取、加工、反馈、整合知识的能力, 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 开阔视野, 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 活用“电脑”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 除文字之外, 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 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天室”中, 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 表情达意, 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 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 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 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 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 标新立异, 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 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特的词语等。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 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 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和社会, 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 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 广博的视野, 以及对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和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 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 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 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探究过程, 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提高认知水平, 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 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2)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 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 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电脑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 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学生置身其中, 可以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 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人机对话的互动性,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教学方式;音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36-02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能渗入心灵,陶冶情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校园网络,围绕阶段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极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并且能以批判、比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旧观念、旧思路、旧方式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寡然。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信息技术的教育,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音乐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作课前准备时,可以在画面上有计划、有艺术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将音乐教材制作成像简单的故事片一样,融电脑、电视、录像、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音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功能,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整合。
西川中学教师 雒东平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为一体,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英语语音、单词、语法、情景对话、阅读写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做一些尝试,同时,对英语课程整合中教师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整合 尝试 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中,英语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和网络应用环境。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及时性、多媒体性、交互性和易用性为《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语言应用平台。作为英语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才能推动课程整合的进程。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尝试 1.音标和单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音标教学中难以讲清音素的发音方法,运用多媒体就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做法为:设计一副口腔器官的发音示意图。可以将发音过程动态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展示气流的强弱、快慢以及气流与声带的关系,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反复听音,模仿,把视听觉协同起来,掌握发音要领,对于音素〔l〕、〔m〕与〔n〕、〔p〕与〔b〕、〔u〕与〔w〕等难以发音,难以辨音的进行3D动画设计,学生就轻松而有效地掌握了语音学习的难点。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整合,让学生对着课件画面发音,将自己的发音波音图与标准的发音波音图相比较,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发音,直到正确无误,随口而出,这样就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单词教学往往以图片,实物来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教师发音再反复朗读,直到学生会读,此法显得枯燥,学生缺乏热情。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好的教学课件,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图片,就有较强的感悟力,如教水果类单词时,可设计果园类的画面,来显示各种水果,配以读音,对元音发音,屏幕上红色闪烁,并配以发音示范,各种水果色彩的变化可复习表示颜色的单词并引申出如sour,sweet,bitter等词汇。学生一看即明白此词的拼写、读音及意义。在介绍天气的有关词汇时可制作或载取阳光、刮风、下雨、下雪等真 实情景,通过观看学习sun(sunny),wind(windy),rain(rainy),snow(snowy)等并提示词性的变化和应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趣味盎然。信息资源对于归类识记,发散思维,大面积记忆单词的效果极佳。
2、语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生对记忆语法规则感到头疼,而且无法灵活运用,网络信息的利用彻底改变了语法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到这些开放的学习资源,而且能发表自己对句子结构,语言现象的看法,有自我展示的平台,把教与学完全融为一体。比如,教可数名词单数变复数这一概念时,动画显示可数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形式,并尝试做练习,然后点击练习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的内容,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使死记硬背的语法条目易于掌握和应用。在各种从句教学中,设计多种句型结构,分别对有关连词,关系词进行填加、删除和调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做到用词“活而不乱”,同时,对句子的语序、时态在多媒体中也可轻而易举地进行调整,把枯燥无味的语法知识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融进大脑思维中。
3、情景对话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以往情景对话在课堂上进行,缺乏真正自然的交际情境,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技术则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然地进入角色,在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掌握相应的交际语言,提高情景对话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有关运动这一内容时,通过电脑设计了一些运动会的情景,学生把自己所学单词用鼠标拖到相应的位置后,进行四人一组讨论、编写和表演对话,学生好比置身于一场激烈的比赛中,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点,个个学生想说且有话可说,有的甚至充当了讲解员,报道整个场景画面的赛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情景逼真,感染力强,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新旧知识相结合,有效而系统地复习了学过的对话句型,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创设了一个和谐、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变苦学为乐学,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情景对话的能力。
4、阅读和写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阅读和写作的要求不尽相同。要筛选难易适中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如人物描写方面,教师可先编写描述人物的有关词句,制作动画的课件,或下载相关人物形象,让学生边看边阅读,根据影像,猜测不认识的单词意义,使它们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进而进行写作训练。从看图说话到写话,从外貌描述到心理描述,从动作描述到事件描述,面对画面上的表情和动 作,加以想象,自然容易形成一段流畅完整的篇章。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师的指导、修改更直接,更易行。多媒体还可通过“屏幕监视”实施分组教学法,也可进行个别指导,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案例:Ⅰ 课题:邮件改错训练
Ⅱ目标:使学生学会检查文章的语法、搭配、拼写和句子结构等错误 Ⅲ过程:①准备有错误的段落并提出练习要求。如:
This paragraph has about 9-10 mistakes.Find and correct them.Drag and select the words with mistakes, then copy from the Edit menu.Click on Reply.Then paste from the Edit menu into your reply.Find and fix the mistakes Send back the corrected paragraph to me.Last months I spend two wonderful day with host family.They have three child and we played a lot together.We cook Japanese foods for them Saturday evening.On Sunday we went to the church.I enjoyed the music , but didn’t understand the speech.I hope see them again in the future.② 利用邮件群发功能发给小组学生 ③ 各小组成员登录班级共享的文件夹 ④ 学生阅读并按要求做题 ⑤ 把自己的作业发送给老师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技术教育,更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学校不再是封闭的教育场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为学生创设、拓宽信息环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的信息化,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适应新形式下英语教学的发展;更新观念,就要求我们形成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方法论以及相应的评估体系,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建设现代化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育在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紧扣信息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转变角色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角色地位,能根据不同环境,灵活的进行角色转换,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而变为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学生的指导者(Director)、合作者(Collaborator)和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并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能不断发现和担当起新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的职能充分地发挥,才能使学生在信息社会中不断成长,进一步创造出更新、更完美的世界来。
2、勇于探索,时时创新
多媒体的运用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挑战,然而习惯和惰性使不少英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害怕并抗拒现代技术,患有不同程度的“恐机症”,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影视技术、编导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料库中选择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应富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卓越的教学监控能力,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能够在教育信息网络上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将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接载到系统中去;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辨识、采集、存取、加工、创新与表达的能力,使它们学会在观察中发现,真理中发现,协作中发现,构建中发现的方法,激发出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科学研究潜能,教师要力足当前,放眼未来,时时创新,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力军。
3、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要各学科去整合,困难重重,而让每个学生实践则更难,农村学校尤其如此,一般只有几台幻灯机,几台录音机,或几台电脑,这就限制了师生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普及和逐步成熟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在现有硬件不够,软件缺乏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行动起来,大胆尝试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促进积件库的形成。好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了这种现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配置电脑,建立远程教育网点,还十分重视人材培养和软件环境建设,聘请计算机专家,指导开展计算机教学,普及理论知识,传播实践经验,这一切无疑使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教学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新翼。
4、信息技术 急需提升
近几年,各中小学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但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电脑操作,更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为: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且人多机少,学生操作机会偏少,部分教师还未得到培训提升,观念陈旧,这些是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瓶颈,严重制约着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我校为初始阶段,我们要按照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能有所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咸安区官埠中学 佘潇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推出以后,它大力推进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使音乐课堂更具魅力。不但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是活跃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要以音乐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构成全新的诠释。促进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变化,从而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扩充了音乐教学容量,优化了音乐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形象化,需要师生选用更多的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像、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教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在学习歌曲之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文字、音响),缩小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差异。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时让“课堂连接到网站”,让需要的内容、图片,甚至是影像进入到学生的视线,呈现出艺术资源共享的教学氛围。音乐课堂的延伸、补充与扩大,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创设意境,突破教学难点,使音乐课堂生机勃勃。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有的音乐老师上《国歌》这一课时,通过听赏、高唱国歌,让学生感受国歌神圣、庄严的内涵,体会国歌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录像这一教学媒体,剪辑播放了电影《国歌》、《开国大典》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片段,展现了激动人心、强大感召力的画面。学生听着国歌看有关画面,情不自禁的合着画面激动地高唱起国歌时,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国歌的巨大作用,被国歌神圣的内涵所感染、所震撼!由此可见,合理、恰当地创设意境,由静变动、由抽象变直观、由单一变多元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促进了崭新、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建立和新课堂角色的转换。
三、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激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使使学生学得生龙活虎。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以声动情,情景交融,交辉相映。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如一首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唱歌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使其发挥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相称的。但是我在教学生学唱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模式,整个音乐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她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受人民的喜爱,同时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从而了解到了彝族的风土人情。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们的心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学唱时利用一字一音的特点,采用语言朗诵(用语言组合说节奏)模拟结构动作,创作节奏动作等多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会唱了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事实证明了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
总之,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运用不当喧兵夺主,也会冲淡教学本身,从而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实践》朱健 [2]《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兆君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标还强调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八年级学生由于缺乏上网的正确引导,导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教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责无旁贷。我认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观点,设计了一节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整合课,也是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选择方案》。
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峰,身体与心理发育不同步,所以内心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外在体现为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网络感兴趣。八年级学生受理解力局限,对函数一直有抵触心理,认为学习起来很困难,特别是画函数图象后进行方案选择,认为远远不如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所以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认为的画图像困难、误差大的麻烦后,让学生感受函数图象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好函数的必要途径。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这样上了一节课:
用幻灯片播放班里一名同学的笑脸,让学生想象考入理想大学后要做哪些准备?思考问题:“如果要到外地(例如北京)上大学,就必须买张当地手机卡,能在家提前做准备,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吗?”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采用小组竞争制,回答正确一次加一分)最后达成共识,可以上网搜索网上移动营业厅,查阅相关信息,老师当即上网查询展示。首先在百度上搜索“北京移动网上营业厅”,进入页面后,在站内搜索“资费沟通”,根据提供的网址进入“资费导购系统”,点击资费详解,就看到移动通讯的各种品牌,逐个打开,各种话费套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看到各种品牌下的各种话费套餐的不同优惠方案,着实让人眼花缭乱,感觉无从下手。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就摆在了师生面前。(出示课题:选择方案)小组讨论,形成决议,首先大致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几种手机卡,然后进行比较,从最简单的比较做起,先初步从中选出两种收费方式,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解法,派代表发言,汇总后展示出方法一:用方程不等式解决,方法二:用函数图像解决。
统计两种解法的人数,请学生说说选择方法一或者方法二的理由。大多数学生认为方法一简单。在学生普遍认为方法二(画图像)太慢后,老师提出新问题:“如果选出了三种手机付费方式,该怎样进行比较呢?”紧接着用幻灯片出示新问题。
学生讨论后发现如果用方法一解决,就要进行三次解方程和不等式,比较麻烦,如果用方法二就要简单一些了。接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列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中,这个问题属于分段函数,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在大家积极的讨论中,难点很容易就被攻克了,在小组合作中正确列出了函数解析式。
接下来面临的是“怎样解决画函数图像慢的问题呢?”老师导出《几何画板》软件,进行一步步的绘图操作,然后引导学生从图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之间交流收获,智慧共享。
作业分类布置便于课外拓展:1.书面作业:独立解决《课题学习》问题1。2.实践作业:(1)帮助父母选择最合算的手机卡。(2)收集身边的选择方案问题,尝试解决。
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何画板软件与幻灯片软件交互使用,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已得出的结论在幻灯片上显示,直观且有动画。几何画板解决PPT无法实现的功能,就是快速绘出函数图象。同学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几何画板强大的绘图功能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不断的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产生飞跃。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初衷,同时也达到了改变学生对函数知难而退的心理。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优势。
一、信息技术能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②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真实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皮亚杰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繁复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悟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更毋论拥有领悟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信息技术就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想象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例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的结合等等,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同时在网络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 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 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 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 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这些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2. 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计算能力, 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 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 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教材进行主动学习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 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 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从而适当调节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这一知识时,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 (小猴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兔的是正方形;小猫的也是圆的, 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小狗的是三角形) 。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这样引入新课, 为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
2.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有效地传递信息, 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它通过模拟操作突破重难点, 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特别是教学“平均分”含义时, 我把正方体、桃子和盘子用director软件制成可拖动的图片。上课时, 先让学生分一分, 即拖动正方体、桃子摆一摆。这时, 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工具和认知工具。
3.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多媒体以其声像、直观、灵活等优势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为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 提高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4. 依托网络, 拓展小学数学课堂。
在教师指导下, 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校园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人机互动”的教学过程, 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资源, 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打破常规教学形式,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师用机上浏览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把作业上发到教师用机上, 教师以最快的速度查阅并给学生以反馈评价。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可以得到及时共享。学生可以在独立完成以后, 打开其他同学的作业, 从中得到启发, 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方法。例如, 在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的时候,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师用机上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后, 将自己的结果上传到教师用机上, 这样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对每位学生上传的练习进行批改, 找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再次进行分析讲解, 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
5. 利用网站资源, 扩大信息源,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的工具。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查找练习网上小学数学的相关习题。这样扩大了学生的信息源, 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 比如“小学数学学习网”“小太阳学习网”“中小学数学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自主地选择和建构新的知识, 扩大知识体系, 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6.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生在学习之余, 可以把平时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通过BBS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通过和大家的交流讨论将问题解决。例如:在学生学习奇数和偶数之前, 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来研究任意一个整数与2的商, 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并把自己的研究撰写成小作文输入电脑, 再借助校园网发送到教师邮箱或年级数学论坛上, 从而建构初步的奇数和偶数的认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想象、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动手实践的协作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 自从有了电子白板, 许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节课, 丢弃了传统的黑板。
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度”, 不可“烂”用。其实板书不是无情物, 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 把握教材内容。并且, 板书比较直观, 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 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教学, 并不是要丢弃黑板, 也不是将黑板搬到电子屏幕上, 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用它来解决传统黑板很难解决的问题,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 课件内容过于花哨, 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多数学教师抓住小学生喜欢色彩鲜艳, 形式富于变化的心理特征, 在课件中过多地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去刺激学生, 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革新传统的教学结构,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在课程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很肤浅的层面上, 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就可以了。这就导致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效果, 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 结果适得其反,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时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与教材的贴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 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另外,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 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若教师在教学时不与数学学科特点相结合, 就会使整堂课显得粗制滥造, 牵强附会。
3. 要加强数学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 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课件在教学中积极作用的问题。
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认识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上, 这会直接影响整合的效果。因此加强数学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数学教师知道,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立足点应当是数学课程, 而不是信息技术。一堂高质量的课, 并不是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 而丢弃传统的板书;也不是为了迎合小学生的视觉喜好, 在课件中过多地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去刺激学生, 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适得其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教学, 并不是要丢弃黑板, 也不是将黑板搬到电子屏幕上, 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用它来解决传统板书很难解决的问题,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更新观念,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关系, 同时加强理论学习, 与学科教师多交流、沟通,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我发现缺乏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是大多数数学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会流于形式, 不但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计划, 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我的实习单位遂宁市城北小学是一所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块下了一番工夫。学校特邀省上的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讲课, 加深学校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同时, 还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相关课程整合方面的报纸杂志, 让教师从本质内涵上抓起。我的指导教师向我谈到过他的切身体会。刚开始的时候, 他是为了整合而整合, 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 对课程整合的内涵知之甚少。举例来说, 在进行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课题一平均分》的教学时, 一整节课全部在电子屏幕上演示, 没有用黑板和实物教具。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色彩绚烂的画面的特点, 他的课件做得相当的花哨, 又是小鸡又是小熊猫, 就像把动物园搬到了屏幕上。结果,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那些可爱的动物身上, 而没有注意到“平均分”上去。本来, 《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在自己亲身体验分的过程当中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但是很显然, 他的这节课最后以失败告终。慢慢的, 通过对课程整合内涵认识的加深, 他也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总结经验。后来进行《平均分》教学时, 他通过分析教材, 综合教学重难点, 设计出了一个专门针对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的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面包、桃子和盘子等实物制成可拖动的图片。上课时, 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即用鼠标拖动面包、桃子摆一摆, 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就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工具的作用, 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计划, 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 只有数学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课件在教学中积极作用的问题。
摘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给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本文作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对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36-37.
[2]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6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
[4]马忠.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2005 (1-2) :83.
[5]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5) :19-26.
[6]赵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验与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2) :28.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两大工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就是此背景下展开的。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小学语文识字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次,针对一个具体、典型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出了信息技术课与识字教学整合的三方面成效;最后,给出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识字教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0-0057-0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两大工程(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即“校校通”工程;二是国家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到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了两大工程的结合点。在2000 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1]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此后,在基础教育界便出现了全国性的“课程整合热”。
在此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也走进了“课程整合的殿堂”,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以识字教学最为基础。识字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夯实了此段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如鱼得水,流畅自如。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为主要目标的,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四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3] 而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素养与文化的培养,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其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它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其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4]
针对基础性,主要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所选内容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具有稳定性的知识;针对应用性,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内容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中;针对整合性,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目的;针对趣味性,在教学中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
二、识字教学的发展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这清晰地体现在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并注意了目标的全面性,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的3000个左右会写。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5]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识字教学,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识字是进入阅读世界的先备技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国内的识字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起先是分散识字法;接着是60年代的集中识字法,80年代的注音识字法;到后来还出现了其他识字法,——部件识字、听读识字、循环识字、字谜识字、字义归类识字等。[6] 据2000 年由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所征集的材料看, 共有40 多种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有:汉标识字法(肖长杰、魏大义,1978)、注音识字法(1982,黑龙江)、听读识字法(谷锦屏,1984,天津)、猜认识字法(王桐生、张俊蘅,1987,天津)、字根识字法(张继贤,1987)、奇特联想识字法(李卫民,1989,浙江)、立体识字法(赵明德,1989)、字谜识字法(吉林省双辽县的老师们,1987)、韵语识字法(姜兆臣,辽宁)、立体结构识字法(赵明德,1990)、趣味识字法(郭洪,江苏)、成群分级识字法(曾悠源,1991,湖南)、字理识字法(贾国均,1991,湖南)、电脑辅助学习汉字法(上海市实验学校,1991)、四结合识字法(何克抗,1994,北京)、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法(谢锡金,1994,香港)、炳人识字法(唐炳人,1998,辽宁)、看图识字法(民间久用的传统方法)。[7]
识字教学法的革新代表识字教学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更是给识字教学的革新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学校的识字教学以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为主,并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形成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识字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的识字变得更加容易。但就目前识字教学的实践来看,其评价方式还是比较单一,仍停留于语文学习层面上的评价,并没有实现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学科特性评价。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其应用性不言而喻;鉴于学科的这一特点,其评价也应以应用性为导向,以此实现全方位、立体感的教学评价。识字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其评价也应以应用性为导向,实现整体性的评价,使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鉴于识字教学评价的这一不足,信息技术课的融入则给其评价打了一个最安全的“补丁”,保证了识字教学运行顺畅,使识字教学的成效大增。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但是其教学目标要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完成。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也就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检测与评估。信息技术课与识字教学就是基于这一点而展开的整合,其具体做法、策略与步骤,笔者通过下面一个教学实例来做一下简要地分析。
1.《“画”字“写”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教授“画图”软件时的一个内容,为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画图”软件中进行文字输入的步骤与方法。在设计本节课时,笔者选用了学生刚刚学过的一首诗作为文字输入的素材。于是,本节课的教学就达到了文字输入方法的学习与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检测的双重功效,做到了信息技术课与识字教学的整合。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晨读课时,老师路过你们班时听见大家正在朗读古诗。不知大家学了哪首古诗呢?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那大家会背诵了吗?
生(异口同声):会。
师:好,那么大家来一起背诵一遍。
学生齐诵,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背诵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背诵情况进行点评,对于背诵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师:大家背诵的很好。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这首诗哪几句是名句呢?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大家对这首诗掌握的很好,我相信大家一定也会默写了,那大家会不会在咱们刚学的“画图”软件中写出来呢?
同学们都在摇头,有些还在跟旁边的同学小声的讨论:你知道怎么写吗?同学们一脸茫然,都在用期盼的眼光看着老师。
师:不会没什么,现在咱们就来学,看一看怎样才能在“画图”中写字。
(2)复习旧知,开始新课
1)复习打开画图软件的步骤(学生先操作,老师再稍加演示)。
2)演示文字输入的方法与步骤。
首先,点击左边工具栏中的“A”,鼠标挪动到工作区时鼠标“箭头”会变成“十”字形状,按住鼠标左键拉出一个虚线框,这个就是文字输入框;
其次,根据需要调节“文字工具栏”中的“字体”、“大小”、“语言”等格式;
最后,选择输入法,进行文字输入。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从旁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引导、鼓励任务完成的同学去帮助本小组任务未完成的其他同学,实现小组的协作学习。
5)学生提交作品。
(3)作品展示,总结评价
1)选出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
2)总结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此要一并解决,必要时要进行演示。
2.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的实践思考
通过以上教学,笔者有以下发现与思考:
(1)发现不足,提升教学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暴露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的拼音掌握不牢固,很多字的拼音拼写错误,如映(“ying”写成“yong”或“yin”)、日(“ri”写成“ru”)、寺(“si”写成“shi”);有些字甚至不会拼写,如别(bie)、无(wu)、穷(qiong)等字。这就暴露出了学生的拼音掌握不牢固,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拼音学习。同时,也说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不过关,学生的拼音能力比较差。二是学生对于一些汉字的字形还没有掌握,如“映日”写成“应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成“小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重点练习同音异形的用法与书写。
有问题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有问题存在。因此,发现问题我们应该高兴,因为我们清楚了教学的不足,这样我们才能努力去弥补它,以实现对完美教学的追求。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信息技术老师要及时反馈给相关的老师,让其在教学中加以注意,优化教学,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目的。
(2)因情施教,提高效率
针对学生拼音能力差的问题,笔者在进行其他班级的教学时,就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以突破拼音对文字输入的约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文字输入环节改为:在文字输入时,老师给出两句古诗的拼音,但是每个字的拼音顺序是打乱的,学生只要能够找出相应字的拼音即可以完成文字输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文字输入的难度,加快了文字的输入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的拼音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3)考虑学情,延伸教学
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不足,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对于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信息技术老师也不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也要为弥补学生的不足而努力。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足来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渗透一些专项训练,以实现学科教学的共同进步,达到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步骤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笔者又结合课题研究的其他成果,总结了一套实际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与步骤,仅供同行们参考与指正。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如图1。
步骤一: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确定教学素材。
对于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立足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需要,而不是完全基于被整合学科教学的需要。因此,整合的出发点是要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接着,便是确定实现教学目标、辅助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素材。以上两个环节可以提炼为四个字——“找点画圆”。 “找点”就是明确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即教学内容与目标;“画圆”即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搜集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素材。
步骤二:教学交流,了解学情,确定整合内容。
教学素材确定后,要及时与素材所属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该学科的近期所学,确定整合的具体内容。在与学科老师交流时,重点在于确定素材内容;另外还要了解学生对素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询问学科老师有无其他教学上的要求,比如重点侧重于哪方面的评价与检测、重点强化哪方面的技能等。
步骤三:教学设计,实施整合,反馈交流。
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还是应立足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但也要兼顾被整合学科的教学需要。整合的具体原则为:以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为主,同时兼顾被整合学科的需要;在不耽误本学科教学目标实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整合学科的需要。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科整合的目标,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评价、强化了被整合学科的知识点,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学完成后,首先要反思与总结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素材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中暴露出哪些问题?接着,要把相关问题及时反馈给被整合学科的教师,为其改进和优化教学提供依据,以此提高被整合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信息技术学科改进与优化教学提供学情依据。
四、小结
信息技术课与识字教学的整合实现了对识字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也揭露出了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不足,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另外,通过整合我们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更好地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提供依据。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信息技术教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给语文教学的效果做出评价,为语文教学服务。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学科的优势互补,达到了学科的双赢目的,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巨大优势。
本文结合课题研究的其他一些成果,在文末给出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一般模式,但是整合教学应不拘泥于具体的模式,而模式只是为初试者提供一种教学的参考。判断一节整合课的好坏,也不应该考虑其是否符合什么整合模式,而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合学科的教学效率是否得以提高,二是被整合学科是否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27-31.
[2]佚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_1.shtml.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宋辉.信息技术课整合[DB/OL]. http://blog.163.com/sh_868/blog/static/31628633200761423955567.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叶新动,余红.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媒体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4):75-78.
[7]耿红卫.我国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5):15-18.
【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09-09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与反思11-0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