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摘要: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多种技能的合格人才,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研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合自己10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要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的。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学生就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他们就能全面、自由、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设让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等。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三、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人格

对新生事物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教育只有在尊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模式,给予了学生广泛的自主发展空间,尊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性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

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3.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4.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学生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当然,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例如:准备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带,教师只规定时间和要求,内容上不管是徒手操还是游戏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予以适当弥补。另外,技术动作在介绍要领时,教师要把握住动作的重点予以提示,而练习的方法和如何运用等细节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教师可以提出范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有所创新,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规定的要求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均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就会

被激发出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跑步教学时设问:腿蹬地腾空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与学,体育作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具有现象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主探究、自我创新的空间。教师要利用它更好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七.总结

时代在呼喊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必须要贯穿创新教育,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构建体育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与发展为基础原则,严格遵循体育教育的整体性、全体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促使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追求,从短期效应到长期效应的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追求,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法》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体育科学研究》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赵冰朱晓兰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山东教育出版社

4.《教学与创新》刘敬发

参赛组别:理论组

姓名:田爱荣

工作单位: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邮编:256407

职称:中学二级

电话:***

电子信箱:tar12@163.com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观摩相结合

在学生的创作中, 职高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 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 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 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 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 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 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作品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要学生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 包括教材上的和老师讲的一些范例, 要自己另辟蹊径;二是目前的作品要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要敢于探索一条新路, 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路, 即使失败了也值得, 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二、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 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一定要具有针对性, 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 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 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 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 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 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食量的飨宴, 欣赏是一种逆向的再创作, 创作是欣赏后的表现。

三、在学习过程中使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授职高生写生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 用于创新, 而不是教会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 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 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 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认为美丽的部位, 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 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 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 而是鼓励,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 边创作, 在写生中创作, 在创作中写生。

四、在学习过程中使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授职高生写生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 勇于创新, 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 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 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 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认为美丽的部位, 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 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 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 而是鼓励,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 边创作, 在写生中创作, 在创作中写生。

五、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职高生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 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造型开始, 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 能够增加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 这些又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 这样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 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 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 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 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七、仔细评阅学生的作品

职高生的价值观念相对成熟。职高生的作品大都反应了他们对世界、社会的思考以及自身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仔细评阅他们的作品。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思维需要动机兴趣

0引言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但这个过程必须依靠人的思维这个主观重要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培养健康体魄、完美身心具有的积极作用。

思维是在象、概念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谁知活动,是认知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对于高职学校学生来说,思维能力正逐渐趋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唯有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特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智力(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为其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思维发展的动力

按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出于自身的需要,任何需要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体育运动的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强烈的反映,由此而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内处行动”和观赏。

1.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运动经验是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要获得运动知识、经验就得参与体育学习、运动训练,并激发自我学习动机。如对体育无兴趣,学习无动力,那么在好教师和教法也难以奏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实践证明,对体育的兴趣及项目选择均带着浓烈的情绪色彩,并左右其认知倾向。

1.2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探索、去训练,去对某个项目自觉地进行强化。学生对某个项目、内容感兴趣与否,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与否,这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分不开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既注意体育的实践教学,也要辅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创造优异成绩,在学习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固然重要,但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指导、帮助别人和在学习的基础上完善自我。一个单位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一个新的体育内容的出台,都需要参与者的思维反馈。运动知识、学习经验的积累,未来的反馈,有待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有待于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学生成为真正的体育学习者。

2主观能动作用与因材施教

体育运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对运动的需求。运动实践是人们作用于自己的身体,提高对运动的认识的过程。作为作用于自身的人,不仅具有能动主体的认识和能力,同时也是经常自我认识的客体。为了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例如,跳高课教学如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自觉思考,头脑中对跳高技术的陌生,加之过去经验的影响,就会对跳的技术过程产生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技术的掌握。所以体育教学应从学生实践出发,因材施教。因为一个规范的跳高技术,能力、素质的差异将带来动作质量的不同。那种只希望迅速得到学习结果而不注意学习过程的教学,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自身的“内部控制感”逐渐消失,而那种“反正自己练习也达不到要求”的“无能感”却会日益强烈。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完成、掌握动作的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传授练习、思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运动经验。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发展新的需要

运动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就是说认识的自觉性不一定用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它是通过创造的能动性,把内在已积累的自觉性反映出来。我们每做一个成功的动作,都是在一定的激情下产生的。在突然产生的(灵感)动作中,又一定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加以指导,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理论联系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对象实施教学内容,是学生产生新的需要的前提感觉,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会充满信心地投入练习。教师让自身素质、技巧性好的学生先练,对后面的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创设一个愉快、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新的求知欲的需要状态,这将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去学习、锻练,获得技能,以求发展。正如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和经常的,但它造成结果是不连续。”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地、系统地学习过程,制定统一的、完整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由教室到操场,由用脑学习转为脑、体的操练,并通过情感体验,主客观感觉,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特殊需求。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皆有5-7名体育教师(或更多),都各有所长(专项不同),学校可结合其所学专业,按一个年级或分阶段安排一个教师实施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其柔韧、灵敏、耐力、速度等素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第二阶段以提高学生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对常规运动项目的理解,即进行以方法为主的教学;第三阶段则以加深巩固知识技能反培养其独立运用、自觉练习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第四阶段以自我保健、结合专业特点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如此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按立足基础,培养兴趣,挖掘潜力,提高技能,养成习惯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技能原需要。

4小结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任何一项艺术都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持,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教学。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美术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经过自身实践过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思维能力; 措施

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

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 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美术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呢?我有几点感受: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

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 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比如在上一年级《我的新朋友》人物头像课,在开始时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学生兴趣浓厚,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新的主要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程度时形成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探究性有利于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好奇——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在教小学美术第四册《美丽的鱼》一课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竟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显得怀疑,同学们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立了身板……现在,你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想,随之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 条两天没有喂食的鱼放到鱼缸中,小鱼凶恶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围到讲台旁看小小的鱼是怎样吃比它大许多的金鱼的。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接下来我就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大鱼?”有的回答:“一看小鱼长的就很凶”;“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得太慢,也太老实”;“小鱼的背稽和胸稽变成刀一样的硬刺,好像能刺大金鱼”;“小鱼身上的花纹还很好看

呢!”……在同学们回答基本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丽的鱼,在保持鱼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

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想去表现,设计造型新颖,奇特美丽丰富多彩的鱼。克服了以往没有观察不能表现细节、体现特征、马马虎虎的毛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如:在上《画太阳》一课时,可以放音乐《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又明亮……”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

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行创新性的绘画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摘 要】“教学观念更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启发学生自主性创新;集思广益、积极讨论;组织社会实践,进行开放性教学”,创新与培养学生能力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传统的过时教学方法存在“忽视启发学生思维、信息传递的单一性、重教轻学、轻情感激发、轻课外实践”等诸多弊端,以不适应现代教育,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学生能力;创新;因果

《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教师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求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来遴选、来优化,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曾经在教学中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但由于存在“忽视启发学生思维、信息传递的单一性、重教轻学、轻情感激发、轻课外实践”等诸多弊端,以不适应现代教育,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边共同?M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总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老师如何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改革迫切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观念更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构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师生课堂角色转换。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扮好“导”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演”,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学会本领,从而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重视能力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即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不仅要“教会”让学生“学会”,更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有的知识体系比较抽象,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在师生共同活动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质疑问难,激发求知。以往的传统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板书、学生抄板书,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也就难以达到教学三维目标。质疑问难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带着问题找答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质疑问难要把握好一下几点:一是激发学生想疑,鼓励学生敢疑;二是教给学生会疑,留出空间让学生质疑;三是引导学生善疑,激励学生乐疑。也就是说,充分挖掘知识的质疑点,寻找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挑起“争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比如:我们为什么有白天黑夜?雾霾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食品要绿色环保的?等等,波普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因此,带着问题求知,启发学生思维,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课件、多媒体、音响等媒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的身分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创新。

三、启发学生自主性创新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创造性思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正面的肯定鼓励,辅以适当的侧面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吸收别人的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在讨论和交流中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的评价是一根指挥棒,要向创新的方向前进,鼓励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和新方法,保护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落实到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朗读、叙述、提问、找关键词句等等。鼓励学生之间求知争辩,追求真理,若争辩中无法解决或者争议较大的问题,由教师出面进行讲解和引导。教师尤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仔细地评价分析,在肯定学生提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朝“想学”、“乐学”、“会学”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四、集思广益、积极讨论

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讨论教学有力地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思广益。讨论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课下独立学习、思考,广泛搜集信息,把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个体经验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在讨论上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在讨论中,积极营造宽松的外围环境,留给学生表现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有助于多维能力的培养。讨论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选择、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比较等思维方式,无形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探究合作的能力。

五、组织社会实践,进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不仅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且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能力创新,在实践中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比如:《交通道路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识的宣传,不但法律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1.1 不具备创新意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都是与课本紧密相关的,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思路和方法清楚明白,学生只是根据课本的内容去编写代码就可以了,没有遇到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这样也就没办法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果给出的是实际的问题,那么学生就独立地考虑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学会了把知识灵活运用在现实情况中,又能在实际的过程中领悟到新的知识和方法。

1.2 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识。一般来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验命题范围小,学生依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完成,没有给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

1.3 无法进行综合编程。在现在一般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课堂的理论教学占了大部分,大概是百分之七十,而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大概只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三十。课堂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学习的部分,内容简单,形式又单一,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进行综合编程的能力难提高的局面。

1.4 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专业书籍不够全面。对于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问题,一般只是把实践课作为考查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则多数不够科学不够全面。在现在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没有一套科学全面又适合教学的教科书,再加上技能训练课程的设备不完善,更加的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1.5 老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没有足够地重视,多数觉得技能课是作为考查的,没有像其他考试形式的课程那样认真对待,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于严格,致使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另外就是学生自己本身也不够重视,除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外,认为技能课很简单,自己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就能学会,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去练习

2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内容,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对计算机领域的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新的思想和观点。

2.1 明确教学目标和主体。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增加课上的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第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主体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中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求知欲强、思维发散性强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乐于主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

2.2 利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进行开放式教学。基于网络的信息时代,对当今高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提出了高校实验教学的新的理念:即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利用计算机领域教学的特点,建立各自的基于网络的开放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条件下,灵活多样的选择、获得实验资源,并自行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强调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并且强调实验独立设课,改变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组织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4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5 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把握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掌握高效有用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实践性教学,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校计算机课程从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到各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课,无不体现着实践与创新,无不铬着信息社会的印记,所以,对于高校的所有学生来说,高校计算机课程是高校学生通往信息社会的钥匙、桥梁,而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结论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创新改变了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创新的历史. 然而,多年来各学校都普遍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变成了教师是否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数学作为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所以,在日常的数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

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角色应该由知识的讲授者改变为教学的引导者[1],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导学生把信息变为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大限度地让课堂、学生活跃起来. 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也能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有活力.

其次,教师要创新教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愿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当认真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问题的要求及兴趣程度,教学目的和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内容要做到有层次性,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留一些时间以便于整理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再次,要加强教育艺术的修炼.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最好能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教学能给学生以艺术享受的感觉. 随着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教师的教学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进行创造性启发教学,也成为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最后,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倾向于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很少鼓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有创新的学生多提出表扬,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

一提到创新教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的发现、新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 教师可以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着力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旧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教学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也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才不会把学习和创新作为负担,才会积极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对于某些数学题,不应局限于一种解法,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这就需要教师在多种解法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想得出多种解法的欲望. 只有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有效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利用数学中历史人物、典故、某个理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4. 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创新的特点

1.开放性

初中体育教学并不是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狭隘的活动,初中体育教学并不应该束缚在教材规范中、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之上。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未来职业需要以及健康需要进行联系,并且对当代体育学科发展、科技、经济以及社会实际的情况进行联系,最终促使初中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教育和教育社会化。

2.主体性

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并不能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主体的地位进行否定,更加不会对初中生进行重复性学习以及接受学习形式在中学生活动中占有的位置进行否定,但是,初中体育教学会对发挥中学生主体性进而进行创新性学习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3.全面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并不是单纯地靠某个方面的技能技术以及某种身体素质来实现的,初中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对人各方面的潜能进行开发,这就需要对包含体育素质在内的个人整体的素质进行运用,将初中生全部的意志、情感、技能技术、身体素质、智慧、经验以及知识以最佳的组合方式进行很好地组合,从而对问题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体育教学真正的有所创新、超越以及前进。

4.特异性

初中体育创新教学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初中生创新和人类总体的创新相互比较,所谓的人类总体创新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学者以及科学家等等的创新,初中生创新和人类总体创新相互比较所具有的相同的一面就是有所前进、有所创造、有所改革、有所探新,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套用、照搬、模仿。所不相同的一面就是初中生创新不仅仅相对于学生所具有原来的水平或者是学生群体原来的水平来说,而应该是具有新的前进和开拓。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只有对体育课有兴趣,学生才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中去,才能在课堂上配合教师,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体育教材都是比较枯燥的,教师要想把枯燥的教材变得有趣味,就要结合实践。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学生不常见的体育技能,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校园运动会、球类比赛、郊游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进行教学,而是统一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强制性地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意识。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预备活动,自己练习,然后教师根据准备活动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自己创造的准备操进行点评,同时让学生发言,选择最喜欢最科学的准备操,在课程结束阶段教师做好总结后让学生们自由发言,选择放松练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石,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加以保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设置优美的动作示范,加上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感知动作表象。在学习投掷的标准动作时,教师可以用竹片、石子代替人的身体和投掷的事物,通过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里的提问不是教师提问,而是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推理、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五、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但对问题的评价还应该注意多用鼓励性的评价。初中学生在有着爱表现性格特点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严加批评,或者无视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下次学生就不会再主动提问了。面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一定要耐心地解答,并加以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正确的思维方式下继续思考,直到有所创新。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到“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手段,落实可行措施,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很有效。教师应多渠道、全方位地落实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新提出的。他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 引进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每一种形式都包括创新的内容。创新在内容上包括新概念、新观点、新设想、新理论,或者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的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狭义的创新;二是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包括运用原有理论揭示新现象、新事物;运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等等。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面所述的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对现有教育传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学生接受创新,创新素质最终溶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素质的显著特征。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塑造,是创新活动的动力与保障系统,起到促进和调控作用。(2)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的掌握,是创新活动的操作系统,起到核心作用。(3)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创新活动的工具,起到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属性和任务之一。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属性还是从承担的任务来讲,都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办学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受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培养中个性发展和创造发明的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则主要靠高等教育阶段培养。

2.创新能力培养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

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介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这些跨国企业集团需要大量高层次的本地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教育主要是统一的、单向的、被动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国外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先进,科研经费充足,学术研究自由度较大,这些将导致我国优秀教师和学生资源的流失,严重威胁我国高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导致正确的行动。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应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应该做到:(1)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伟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做出有所作为的创新,进而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2)正确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进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创新性学习模式及观念。(3)培养创新人格。即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问题意识”。自信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坚强的自信心带来顽强的毅力,可以使人们藐视困难和失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些涉及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问题”的深化和解决。因此,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做法,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性课堂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专长,显示个性,并将个性中优良的部分加以鲜明化,不压抑个性,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学习目标和创新取向。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营造

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一个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崇尚创新局面对鼓励创新和创新实践有决定性作用。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教学创新,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应对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并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把最新的学科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在保证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提问,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敢于挑战权威,以不同的思路考虑问题,创造一个宽松的互动的学习氛围。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创新。这就需要做到,(1)转变教育观念,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2)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即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文字、图形,甚至声音、动画等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起来,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的教学效果

3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世界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因此,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科专业的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调整不合理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使学生通过交叉学科做出突破性的有创新的成果。学生们一旦学习了不同学科的理论,掌握了不同学科的实验方法,就会自然地进行交叉思维、跳跃式思维,创造的灵感由此而生,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创新点,攻克一个个难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使之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

4.健全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维系和支撑。学校应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并与学生研究方向、课题需要相结合,允许跨专业选课。发表学术

论文可以锻炼大学生科学研究、写作能力,应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同时,创新还体现在知识的创新运用,即把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或运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效益。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应该做到:(1)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3)坚持正面激励。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全球化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尽管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还有许多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改革大学生教育,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就能使大学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真正成为具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职业发展教育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班级:金融F0805

姓名:周磊

学号:200846910918

授课教师:何文高

浅谈体育课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浅谈体育课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姚凌娟

麟游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陕西宝鸡721500

【摘要】本文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形成。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兴趣创造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所谓创新教育还是一种潜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创造出新方法的能力。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如何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体育课堂中去,也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在体育课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中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一节课的导入就如一篇文章的开头,能否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她们读下去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上我都用不同的游戏方法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例如:在上“单双足向上跳”这一课时,让学生模拟篮球被拍时上下动作状态,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反复做动作,体会动作。

其次,教师要根据所授的内容设置疑问,用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如:在上“爬行动作”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小动物的神态去移动.比如:模仿小猫爬行;模仿小兔子爬行;模仿螃蟹爬行等等。同时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爬上爬下或从障碍物的中间通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教学中教师要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个性等差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个学生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倾向,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授肩肘倒立时我根据学生情况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学习为核心,各组广泛交流,教师有效指导等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鼓励学生学会求知、合作、选择。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互帮互助,利用共同资源相互交流、共同协作、支持帮助、扩展和丰富自己的新异信息,培养创新能力。在肩肘倒立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自制教具:通过展示三角形于平形四边形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力学对比向学生展示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我还利用自制教具(如人体模型)充分直观的教学特点,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运用自评、他评的手段和相互学习讨论进行学习。例如: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运用自制木尺测量从肩到脚的高度为原始高度,与倒立后木尺测量的高度进行对比,差数越小代表动作越成功。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挂不同高度的彩球,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高度,让学生自由选择,用脚尖顶球,体会技术动作要领,顶到为成功。从肩到脚的高度为原始高度,与倒立后木尺测量的高度和自己选择彩球的高度的平均高度进行对比,数值越小说明动作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成功教学。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每一节课,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讲在精处,导在学法,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人。

因材施教,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结合,使课堂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单、双脚向不同方向跳时,学生利用我自制的教具经过我创设情境、引导启发,根据音乐节奏,学生自己思考,想动作并讲解示范,来发挥学生主体性,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具备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首先要废除以前那种“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提倡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和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辩论,有主见、有创新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己找路走。例如:在教授翻身上单杠的动作时,学生做动作比较困难,以往教师先讲解内容,然后做示范最后再练习。我采用启发式与诱导相结合的办法,给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们各显身手,各种姿势和手段都运用上来。

在教学中设计、尝试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程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效果很好。因此教学组织多样化,充分利用教学场地、挂图教具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教“跳模板”时,让学生根据模板上的箭头自己摆出跳的方向,在示范后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3创设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5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和强大动力。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企业做什么下一篇:应届生就业实习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