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收获的空间(精选9篇)
6、个案来源:
有一日下午,班内一同学因为前日进网吧、台球室,放学后被我留下来谈心,本想好好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但劝导时发现该生神色恍惚、焦虑、甚至慌张情绪溢于言表,所以不到20分钟时间我就让其回家。但他回到教室后却趴在桌上小声啜泣,上前询问原故。原以为他是被老师批评后感到忏
悔,再三追问,才知是害怕回家,怕回家挨打。话音刚来,只见一中年男子把推着的自行车扔在地上,气冲冲地跑过来,“啪”的一巴掌落在孩子的头上,我赶紧拦住,他的爸爸便破口大骂,说这么不争气,回去好好揍他。我便让他的父亲消消气,做其思想工作,劝说其父打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应该多关爱、聆听、交流、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孩子也有自己的苦衷,再三叮嘱其父回去千万不能再打孩子,并承诺我会好好劝导教育徐××的,请他放心,但也请他配合。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他家里共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和他。他爸爸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了三十多岁后,经人介绍从四川买回来一女子,她妈妈在家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其父独揽家政,家庭经济较困难,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其父也是帮别人打短工来维持家用。其父从小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容易发火,而且也经常在外干活,很多时候只有徐和其奶奶在家,奶奶年岁已高,说的话徐根本不放在心上。
2、学校背景:
小学该生成绩不好,经常受老师批评,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意识,甚至出现逃学进游戏厅、网吧、台球室混日子,写的字潦草、马虎还不如小学三年级学生,而且逆反心理很强,几乎容不得别人半点批评,否则会撅起嘴巴,嘀咕不停,以示表示不满情绪。
3、该生本人情况:
进入中学后,刚入校时可能环境陌生还不能“有所作为”,但不到一个月,坏习惯随之而来。特别爱污言秽语,爱给别人起绰号,班级没有同学愿与之同桌,有一次他发现前排女同学书包里携带的卫生巾,故意把其露出来,让其它男生观看,弄得女同学尴尬,哭得死去活来。而且该生脾气暴躁,故全班同学都对他见之避之。
三、主要问题
1、厌世,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深恶痛绝”。
2、得不到别人的赞赏、尊重,没有知心朋友,同学都对他见之避之。
3、学习缺乏兴趣,厌学,成绩较差,写字乱涂,态度不端正。
4、脾气暴躁,很容易冲动发怒。
5、对一般老师不够礼貌,有敌对情绪。
6、爱污言秽语,爱占女孩子便宜,行为较庸俗。
7、自我认识不全面,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正视自身的缺点。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十五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呵护,极想得到疼爱,但是父亲对他的打骂和家庭的不和谐使他很少得到亲人的“爱”,花季年龄的他过早地看到了这世界的“悲哀”,产生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根据人本主义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基本需要没有满足之前,成长需要就更不会产生,就该案主来说:
1、基本需要满足缺乏
①亲情的需要:父母常年在外干活,缺少爱护与关怀。
②归属感的需要:一直生活在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回到家中也缺少鼓励,在校因为与同学关系不好,没人理睬,游离与集体,缺少归属感
③自尊的需要: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母亲又是贩卖过来,似乎身边的人有些歧视,他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这些基本需要没有满足,更不用说什么求知,其学习态度必然是消极的,自我价值迷茫也是必然的。
2、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他家庭经济较困难,心想再努力也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对前途无信心,所以产生各种问题就不见为怪。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教师的忽视,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他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焦虑、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偏差和爱污言秽语、厌学等不良行为。
五、辅导过程及方法
根据他的情况,应该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上进心、理想的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让其尽快融入班级大集体中来。
其次,对影响他的主要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他的父母亲、身边同学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老师同学的理解、关心与帮助。
再次,我对他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掌握其更多的信息,发现优点,以便在面谈时能找到共同话题,营造融洽的氛围。
第一次面谈(2002年2月16日)
我告诉他我是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且是他的德育导师,很希望能帮助他摆脱目前的困
境。他进我办公室的时候,我倒了杯水给他,主动向他说明找他的原因,并承诺所有的谈话都会保密,消除他的戒备心理,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但当他谈到家庭情况时,情绪还十分激动,我任其渲泄,没有急于纠正其不合理的认知。
经过这一次谈话,他已感觉轻松多了,但仍不能排解抑郁的情绪,对生活还很悲观。我于是布置作业题“我的昨天、今天、明天”,要
求写日记。对他的优点:爱好唱歌,橱艺不错,喜欢钓鱼,大加鼓励认可,并且约定周六去他家河边钓鱼。他显得十分诧异与高兴。
第二次面谈(2002年2月22日)
之前,我与其父进行多次的沟通,让他的父亲树立信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在“山穷水复无疑路”之时,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以理解、关爱、尊重能得孩子的“新生”。所以那次一进来,他就告诉我,他的父亲对态度好多了,每次回家都能帮他带些物品,让他感到受宠若惊。我建议他尝试多与同学沟通,争取尽快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与支持,并安排他担任班级音乐课代表。
第三次面谈(2002年2月30日)
这次地点选在河堤上,一边钓鱼一边谈心,此时他已对我基本没有戒心。他告诉我同学开始愿意与他交往,老师也开始留意他、关心他。(我之前与任课老师沟通过了)他知道了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也会给你一个微笑的道理,他和同学能融洽相处,似乎感觉到了朋友的关爱与集体的温暖。对其进行人生观、树立人生目标的教育,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必需要自己造出一番价值来,一味地消极厌世,逃避只能使自己陷入意志消沉,而走上不归之路。
第四次面谈(2002年3月10日)
对其辅导学习上的问题,特别薄弱学科数学、英语,并有意识地找到班级中有关素质较好的班团干部,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能与他谈心,帮助他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或及时联系老师,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她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各任科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关心他、辅导他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对其多鼓励表现、少批评、打击,增强其信心,让其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新点、集体的温暖。
第五次面谈(2002年6月10日)
期末考试临进,动员其做好复习迎考工作,以较好的成绩回报家长,给家长一份惊喜,他愿意接受挑战,并答应争取考得理想成绩。
六、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一段时间的辅导,案主自觉性提高了,作业能按时并且有质量地完成,上课能坚持听讲,课后也能看到他与同学们在一起嬉戏的笑声,学习进步明显,期末还被评上了“学习进步分子”。
师生反映:徐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课开始认真听讲,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相处融洽,交往能力增强,与一些同学成了知心朋友。而且为班级做贡献时,不遗余力。
其父反映,他在家里比以前也懂事多了,再也不抱怨爸妈、有时也能帮他们做点家务活,回家后发发脾气、耍性子几乎没有,作业也能及时完成。
他自己也觉得,上课再也不无聊了,与同学们相处是非常愉快的,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下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反思与思考
1、从结果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还需继续下去,直至他完全能自主学习生活为止。
2、学校、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方面影响非常大,因而提高家长与老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实行家校联合,为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开创教育新天地。
3、平时要留意后进生和家庭特殊情况的学生,应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关心,转变一位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比搞好一个优生价值更大,对他们教育首先要尊重他们,平等地和他们说话,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打击,多方面去引导他,把相互的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育人首先从育心开始。
4、德育导师制让我更多的机会接近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理解,让我更多地走进的学生的内心真实世界,成为他们要好的朋友,我十分高兴,今年教师节很多同学(别是被辅导过的学生)给我送来的许多礼物,让我更坚定了从事德育工作的信心与热情。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启发想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光凭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每课必须结合教材补充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等充实教材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在大量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 并综合运用这些素材组织构思画面。这些资料的来源一是去图书馆借阅, 二是从网上搜索下载, 三是到音像书店寻找。实际上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发现、探询的过程, 是作品的构思形成过程。再通过课堂信息的全面展示, 使资源共享, 是一次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我把学生收集的有关太空景象、各种天体飞行器、未来太空站、星球城, 海底世界、深水勘探、新世纪交通, 以及有关环保的各种图片和数据等信息制作成课件, 再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找到灵感。在后来的创作绘画中, 学生思维很活跃, 表现的内容也很宽泛, 画出了很多构思奇异、想象丰富的精美作品。
二、善于借鉴大师作品, 发散想象
借鉴发散联想是一种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年龄小, 接触范围受限, 知识面相对偏窄, 加上创作经历又少, 在创造想象中有时会出现“短路”或者“炒现饭”的情况。为使学生少走弯路, 较快找到表现作品的最佳方法, 我引导学生向大师学习, 借鉴大师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例如:在教学民间泥塑时, 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很想动手做一做, 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风格、形象临摹一下。有时借鉴作品中种种梦幻异象构想或作品中图与地的相互转换渐变的独特形式, 以及各种矛盾空间的循环变化等, 还有高更、梵高等充满激情、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现代时空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这些妙不可言的构思意图, 诱发学生创作出有趣的、变化无穷的、充满奇异想象的美术作品。
三、寻找新异, 扩散想象
在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似“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学生长期凭空想象, 很容易对形象简单化、概念化。平时结合创作主题, 让学生先写生, 后添加, 或先临摹主体形象, 再通过寻找新异, 补充背景、道具等其他内容。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比较生动、比较真实, 也能降低绘画难度, 学生容易上手, 画出的作品内容更丰富、更有个性。我们在以环保为主题的“保护我们的家园”的绘画展览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树木、花草画好, 老师再提供一些珍稀动物图片, 让学生加进画面, 有些同学先画动物, 再通过写生添加背景。这样学生不会缩手缩脚, 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画面构成组织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一举多得, 事半功倍。
四、将作品重叠组合, 引导学生变异想象
一般情况下, 学生习惯于直接的、平铺直叙的具象构成思维方式, 不容易换角度设想思考问题。其实, 当你一跳出某个层面, 从另外角度看的时候, 发现原来竟是那么简单。绘画也是这样, 人的思维都有惰性, 一旦形成, 就很不容易改变它, 习惯走“老路”。为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经常改变方法, 比如, 把毫不相干的形象通过重叠或透叠出新的艺术形象, 再从新形象中发散联想、构成作品。把一些有关无关的形象随意放置在一起, 打破学生原有的想法, 再从中寻找新的形象。这样做的结果是有时会达到预料不到的、充满趣味的、偶然的特殊效果, 使学生从中获得新的灵感, 进入新的创作兴奋阶段。我在以“装点我们的空间”为主题的设计作业中, 预先布置了观察作业, 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现有的空间, 从不同方位反复观察, 包括一柄把手、一条板凳的形象和位置, 都记录下来。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 老师提供一些主题的设计图片, 让学生就自己的空间元素进行整合。有些同学对原有的空间元素位置进行了变更, 收到了很好的空间表达效果, 原来狭窄的房间敞亮了, 空间的摆放更合理了, 再通过色彩强化设计效果, 一幅美丽的空间就设计完成了。通过这样的作业,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同时增强空间意识。
五、借鉴故事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发散想象
很多绘画作品都出自文学作品的联想, 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名著都是创作的极好素材。如《西游记》、《格林童话》、《芭比》系列等作品, 都是深受学生喜爱、极具想象力的佳作。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生动人物形象、变化无穷的景色景观, 都是诱发学生想象的好素材。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故事情节、思想情感, 并抓住其典型的情节与形象, 再结合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风景写生等资料, 提供一些故事中特殊的人物形象给学生借鉴, 如“芭比”、“蜡笔小新”等一些造型优美的卡通人物, 让学生自己动画设计, 这是一种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想象思维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多维想象
有些作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 不利于形象的再现。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创作。在学习《情感的记录》一课时, 用铅笔、钢笔、炭笔等工具表现身边的物品, 使学生局限于工具本身, 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于是我将学生放出教室, 走进大自然, 用天然的绿草红花汁液随意涂抹, 学生创作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好作品, 不仅体现出丰富的想象能力, 还融入大自然的气息。
七、逆向思维, 加强学生对比想象
对比是绘画中常用的美学法则, 如何恰当地运用它, 达到最佳的艺术教学效果, 需要我们经常想办法、动脑筋。如在平面构成设计教学中, 我们做了如下尝试:把每学期分散的点、线、面、色彩等内容集中在一起, 加强点、线、面、色彩综合设计运用和创意想象, 要求学生先确定主题, 再结合主题学习基础知识, 组织画面的黑白、疏密、节奏、色彩冷暖对比等关系, 把几周的练习集中到一张作品中完成。经过几周的反复调整练习, 学生终于画出变化统一、对比协调, 有节奏、有韵律、有较强形式感的作品。
如在讲授《最后的晚餐》这幅举世名作时, 通过画面中色彩的对比, 用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 以一组学生排演的13个人物动态揭示犹大的卑劣、丑陋, 表达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 让学生深刻体会此画的意境, 体会达·芬奇作画的技巧, 达到学习主体情感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要”放”,要让学生去探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又放心不下,害怕学生“探”不出结果(书上的结论)来,害怕课堂失控。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正确估计学生的潜力所导致的结果。只要教师认真设计了科学的探究问题和恰当的探究方式,再加上机智、灵活的引导,那么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反思。
一、教学片断
围绕数学新课程理念,我在授课”14.2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二课时)时,首先通过比较、作图、归纳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图像的作法后,针对一次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作出了如下探究:
师: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是y=kx+b(k、b为常数,k不等于0),请同学们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数较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行吗?
学生们表现踊跃,一下就写出了十多个……
师:你们认为黑板上的这些一次函数大致有几个类型呢?
经过一会儿讨论,学生最后归结为四类,即①k>0,b>0;②k>0,b<0;③k<0,b>0;④k<0,b<0。
老师在学生板书的函数中对不同的类型各选了两个,并把比较复杂的常数更换成比较简单的常数,即y=3x+2、Y=-2x+3、y=x+1、y=-x+2,y=-2x-2、y=x-2、y=-x-3、y=2x-1。教师在这里体现了一点超市经营理念,即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素材。
教师把画上述八个函数图像的任务分配给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画一个,要求每组在坐标系已画好的坐标纸上动手操作。学生在自己提供的素材上进行再“加工”,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大,合作交流很充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到每一个小组巡视,指导,在确认画图全部正确的情况下,老师再次提出要求,开始了探究之旅。
师:请同学们各组比较一下,你们的图像位置都一样吗?
学生互相探视后回答:不一样,但是有一些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开始聚焦矛盾。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走势不一样;有的说:经过的象限不一样;有的说:我们的图像在原点的上方;还有的说:我们的图像在原点的下方……
师:看起来是有些不一样,那么它们位置的不一样是由什么要素决定的?
教师指明了探究方向,但是并未指明具体的探究之路,由学生自己去猜想、讨论、验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进行讨论。
生1:是由k、b的取值确定的。
师:那好,现在请你们围绕生1的回答,能得到图像或者函数的哪些结论呢?
教师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一搏。
学生对此进行热烈讨论。
生2板书:当k>0时,图像从左到右是上升趋势;当k<0时,图像从左到右则是下降趋势。
生3板书:当b>0时,图像在原点的上方;当b<0时,图像在原点的下方。
师:图像在原点的上方、下方是什么意思?
生4:当b>0时,图像交y轴的正半轴;当b<0时,图像交y轴的负半轴。
生5:当k>0,b>0时,图像过一、二、三象限。
生6和生7补充:当k>0,b<0时,图像过一、三、四象限;当k<0,b>0时,图像过一、二、四象限;当k<0,b<0时,图像过二、三、四象限。
这个探究过程大约用了十多分钟时间,学生的体会非常深刻,从他们的神情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接受这几位同学的意见,但是老师在此并未对结论进行优化,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是研究图像的性质,你们能否由图像的性质得出相应的函数的性质呢?
老师努力避免了采用知识的“告诉”方式,而是进行间接引导,这不仅需要智慧,而且是一种艺术。
师:我们现在就用x与y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表述一次函数的性质,好吗?请同学们在书上补充图像的性质,并熟悉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
学生们一边在书上进行补充,一边大声诵读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性质。
师:由k值、b值我们研究出了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和函数的性质。对于k、b值和图像的性质以及函数的性质这三个量来说,只要知道其中任何一个,就可以推出其它两个。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函数的性质,你有什么发现吗?
众生:它是y=kx+b中b=0时的性质,其实函数y=kx与函数y=kx+b的性质是一致的。
这样,这两个函数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
二、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出了图像的性质,借助于直观图像的性质,进而得到了一次函数的性质。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去做文章。首先,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其次,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的旅途中做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想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
——读《父母从不要求我拿满分》有感
音美组耿丽
“妈妈,我期中考试也要考100分”
“宝宝,不用考100,你可以考的稍微少一点,99也可以。”
一直以来,我总是和自己的孩子这样说。今天,当我打开教育文摘《父母从不要求我拿满分》(丁肇中)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应该是对的。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亚柏尔。母亲是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的,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父亲的家族在山东日照市涛雒镇,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我的祖父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母亲则是那个时代极为少见的女知识分子。母亲与父亲青梅竹马,两人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可谓志同道合、比翼齐飞。良好的家庭背景,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童年的丁肇中在迁徙与不安中,战争使丁肇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无法上学的。父母决定在家里,他们自己来教。“白天,父母在大学里教书,就让我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回家后,他们检查我的作业,然后教我新的功课。”丁肇中回忆“我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最没兴趣的就是念书。由于战争原因,我直到12岁才接受正规教育。童年时,我从未考过第一,很接近最后一名。但父母从没有责备过我。父母一直在鼓励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父亲对中国历史、数学、物理都很感兴趣,从小就给我讲牛顿、法拉第。父母的鼓励和知识启蒙,对我非常重要。”是的,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知识的启蒙。
“母亲是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我的心理,可以说,我小学所受的教育,多半来自母亲。虽然她教给我知识,但是从不要求我去考100分,因为她明白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中快乐的成长,我作为一个妈妈和老师一直努力追寻的。
“抗战胜利后,我们一家回到青岛,父亲把我送到德国修女办的一所非常严
格的天主教学校上学。因为此前我从没受过正规教育,所以我的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非常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责怪我,反而常常带我去听京剧、看电影。”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已经很充足了,周末的时光,是休息和放松的日子,做孩子喜欢做而有意义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意义的。
大学时的老师是位非常有名的工程学家,在看了我的成绩单后说:“你不适合念基建工程,适合学物理。不要念本科,直接念研究院就行。”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和孩子的长处和潜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我从基建系转到物理系时,父母曾强烈反对。但我告诉父母:“我的一辈子不是你们的一辈子。”于是,父母转而支持我。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必要的和适宜的条件,但是,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惜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没有看到我的成功。父亲很高兴地参加了我的诺贝尔奖受奖典礼。那是1976年10月21日,我在纽约的机场给父亲打长途电话,告诉他获奖的消息,还提出让他和我一同前往瑞典。父亲在电话里激动不已,却推托说:“得花不少的旅费,我就不去了吧。”我立即劝道:“旅费由我来解决,只要您能去,我就高兴了。”父亲终于答应了。我知道,搞科研的人,该是多么向往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啊!”要想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十几年,也许是几十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学生和孩子也许还不够好,不够优秀,但是,我们要记得:孩子在成长,孩子在进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从而达到了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全校社团活动分组选课上,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创新实践,发展个性。同学们努力地寻找适合于自我的答案。不久,我校的学生社团遍布了校园。文学社、足球社、篮球社、棋艺社等十一个社团涵盖了艺术、人文、体育、文学四大领域。
学生对社团的组建、发展有着巨大的热情,从同学们的宣传招聘中洋溢着他们对社团的热爱。他们说:“象棋、围棋,素有‘数学的艺术、趣味的科学、战争的游戏、智慧的结晶’的美誉,让棋界的两朵奇葩在校园中怒放。”他们更充满信心地说:“刺绣社让你拥有一双编织美好生活的手。”“不管成功与否,只要自己努力过、拼搏过,就会有精彩的人生。学生记者团是您发挥才干的场所,请同我们一起加入,走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是啊,这是一片属于学生自己的天空,在社团的组建和发展中所展示出的创新实践、自主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虽显幼稚,却极富生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增长才干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有力地说明学校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课与社团的结合,为社团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参与面更广了,积极性更高了。
棋艺社活动的思考性和谋略性,吸引了众多的棋牌迷的积极参与。棋牌社在常规活动的基础上,社团还尝试性地搞了’99象棋比赛和八十分擂台赛,成功地展示了校园棋牌高手的技艺,激发了更多同学对棋牌的兴趣和爱好。棋牌社负责人明确表示,棋牌社的特点是以“交流为主”,比赛只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当条件成熟时,将“探讨、交流、辅导”三轨并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智慧,办出社团的特色。
盆景社团是我校原汁原味的本土社团,该社团结合我镇的地方经济特色—盆景根艺,利用现成的盆景原材料等优势。选拔一批热爱盆景根艺,有一定动手能力的社员,进一步学习相关根艺栽培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更成熟的根艺技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为我校花园式学校进一步建设做努力。在刺绣社团中,学生大胆创新,用新思维新创意,依据盆景盆栽的奇异造型,造就了一幅幅动人的刺绣作品。
我校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才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长进和人格上的成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具有了更为活跃的思维、创新的品格、远大的志向和高品位的素质与才干。
美国作家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叶子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翠绿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点亮学生希望之灯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励。激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阳光、空气和水,激励有正向引导的作用。聪明的班主老师总是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或提高学生某些行为的能力。
1、目标激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品行目标和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科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最佳。一个合理的目标就是一个学生成功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不断的成功,学生就会有很强的自信,为他取得下一次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成就激励。优秀的班主任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们都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譬如,有的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有的同学文体好、有的同学心地善良、有的同学劳动肯干、有的同学尊师孝敬、有的同学值日认真、有的同学爱清洁、有的同会做家务、有的同学干活有技巧等等、等等,这些“闪光点”同学们有目共睹。班主任老师把这些“闪光点”作为班级某一方面的榜样,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他被认可了,他就会自爱。也许就是因为你的一句话可能使学生一生成功。而且,对于全班同学而言也是一种榜样激励,真可谓“一箭双雕”。
3、责任激励。班主任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赋予学生一个职责,哪怕是就检查一个座的卫生、一个人的作业。要知道,一个学生一旦把班级的事看做分内的事,他就爱这个集体。他既然能做好一件事,谁敢保证他做不好其他的事情?
4、奖励激励。我们为何吝啬我们的赞美和肯定。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对学生奖励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班会表扬机制,每周的班会我们就把这一周的好人好事(哪怕是细小的进步)统统表扬一下。每月我们可以设立各种标兵,如学习标兵、劳动标兵、文体标兵、尊师标兵、团结友爱标兵、孝亲标兵、守纪标兵、勤学好问标兵、希望之星、明星学生、做家务小能手等等。(班主任
)我们还可以奖励优秀集体,如先进值日组、先进学习小组、先进互帮互学小组等。还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值日组长、优秀课代表等。让人人都是先进、人人都是标兵,大家互相学习,一个生机勃勃的班级就是一个激励学生的大熔炉。
5、宽容激励。要想学生不犯错误是不可想象的,班主任老师首先要承认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个孩子。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倘若我们对学生的缺点采取“恶性刺激”的方法,如:讽刺、训斥、挖苦、罚买物品、罚劳动、体罚、停课等,让学生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这种刺激的结果往往孕育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结果是学生越教育越差,最后达到不可教育的后果。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有时候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可达到教育的目的,何必不管事情大小一味发脾气呢(非常严重错误另当别论,那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尊重和信任永远是教育成功的砝码。班主任以尊重为前提对学生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6、感情激励。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学生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支持。思想上理解,都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代表并维护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息息相通的。通过情感交流,利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师爱”博文《名教师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之师爱》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7、适时激励。《学记》上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人的行为要受到其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向上的情绪有助于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而消极被动低落的情绪则往往会使人心情郁闷、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使人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因而,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绪,也有个时机问题。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激励就是肯定了他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有长远的育人计划,学生取得成功时,不要一句表扬敷衍了事,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更大的目标;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激励学生。这个时期学生最需要关心,“良言一句三春暖”在学生情绪低落时送上一缕阳光,将学生引出低谷;在学生学习工程中以及好的行为进行中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前进的动力。
8、创设环境进行激励。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创设学生展示的平台。比如说我要激励某某同学,发现他的课间操做的非常的棒,于是我要在班级评选课间操做得最好的学生,等等。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就是强调读的重要, 通过朗读, 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郭沫若认为:“多读名人的著作, 而且对于几件作品还需熟读、烂读……古人谓《文选》烂, 秀才半, 就是指的这个秘密。”可见, 阅读决不是有口无心的念, 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是读与思、读与品结合的吟诵。只有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品”, 在吟诵中“味”, 才能使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大声朗读拥有畅想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 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 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在老师读之前, 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 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 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 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 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 倡导“四步读书法”, 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如此步步深入地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 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 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 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 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 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 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 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 有鲜活生命力的, 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 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 外达于人”了。
二.对话讨论, 丰富情感天空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内化与丰富,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以情感为核心, 通过师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 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层次, 阅读的兴趣在其中得到激发, 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的情感通过不断的对话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达到有机的交融。
如教学《赤壁赋》时我提出下列问题, 引发学生先后讨论了以下问题, 并展开对话, 交流各自感悟: (1) 学了《赤壁赋》后, 苏轼的达观对你有何影响? (2)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让人有消极感, 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学生讨论认为, 面对逆境, 我们的眼光要长远一些, 胸怀要宽广一些。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是你怎样看待。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 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 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 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有的学生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 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 几乎丧失人身自由, 但他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 这很不简单。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 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去见乡里小儿, 他是真正厌世;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这样的对话讨论确实能够引发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
三.联系生活, 感受体验天空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经历, 诸如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来解读课文, 力求解放学生主体的精神。教师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课文内容迅速联系起来的契合点, 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感性体验, 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凭借自己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 以加深对课文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意求同存异,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用“体悟人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 并通过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对话交流, 加深对学习中青春话题的感受和思考,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促进精神成长, 完善自我人格。台湾作家杨子《十八岁和其他》一文“聚焦十八岁, 纵横人生路”, 全班同学阅读后, 我还发信给学生家长, 让家长参与这篇课文的阅读, 并填写一表, 说说自己阅读的感受以及对孩子教育的意见, 还要求学生填写自己对父母教育的意见, 不少学生及其家长积极配合, 认真填写。根据反馈的材料, 我们可以读出诸多家长拳拳的爱子之心, 殷殷的养子之情, 读到一些家长感人肺腑的语言真是令人潸然泪下。于是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回家时积极与父母开展面对面地对话, 交流阅读体会, 倾听父母谈养育自己的小故事, 以此理解父母的叨念, 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消除两代人之间隔阂, 学会尊重父母, 感恩父母。
关键词:中等生,关爱,进步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 2012届25班的小唐和小刘这两名女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的学习成绩在高一期间均属中等, 表现一般, 上进心不强, 参加班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到高一下学期还没有入团, 是典型的班级中等学生。高二上学期, 我有意识地请她们参加了一次其他同学的入团宣誓活动, 活动结束后, 她们深受触动, 因为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都入了团, 而自己连积极分子都算不上, 于是, 她俩第二天就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我首先对她们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 同时又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提出具体要求, 让他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又建议团支部重点帮助和培养她俩。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帮助、班集体的期待, 促使她们不断进步。结果, 两人顺利地入了团, 小唐在2012年6月的高考中取得超重点本科分数线45分的好成绩, 被北京林业大学录取。小刘也考入了一般本科院校。25班的高考成绩在全校也名列前茅。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关注中等学生往往是一个班集体的希望所在, 因为他们是班级的大多数, 如能让更多的中等学生进步为优秀学生, 势必提升班级的整体实力。同时, 关注中等学生也是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一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下面, 我就如何教育和引导中等学生, 促使他们进步, 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中等学生的基本特点
中等学生在心理上有进步倾向, 羡慕品学兼优的学生, 有时也会在内心深处鞭策自己, 并且能坚持一段时间, 但他们往往不够自信, 有一定的自卑感, 还不时拿自己同优生比较,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导致意志消沉。他们多数人心理较为闭塞, 不像优生那样经常跟教师沟通或者参加各种活动, 较少在公共场合下锻炼自己, 心里话不敢告诉别人, 但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理解。
在学习上, 中等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迁移能力不强, 学习习惯不规范, 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科协调能力较差, 学习主动性不够, 让他们背诵、默写, 正确率极高, 而碰到一些灵活的或者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往往就不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既不象“尖子生”一样出类拔萃, 也不像“后进生”一样一塌糊涂。
中等学生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分为: 欲进不能型, 即思想品德和学习基础较好而能力有限, 想上进又上不去; 甘居中游型, 即既不想冒尖, 又不愿落后挨批评; 反复摇摆型, 即思想不稳定, 情绪忽高忽低,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有时表现较好, 有时表现较差等。只有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类型特点, 班主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以期药到病除。
二、掌握教育引导中等学生的方法和要求
首先, 主动接近、热情关心中等学生。“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中等学生的形成, 既有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又有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原因。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对他们关心和帮助不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 班主任要主动接近中等学生, 走进他们的心灵, 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 充分认识他们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和无限的潜能; 要时刻留意他们的烦恼与困惑, 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去挖掘、培养他们, 使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走进优秀学生的行列。
其次, 积极疏导, 激励中等学生。中等学生表面上看安静谨慎, 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也不平衡。一方面, 他们渴求进步, 因而羡慕优等生的荣誉, 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信赖, 这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主流; 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进取心又不强, 顾虑重重, 怕这怕那, 有的怕苦畏难, 甘居中游, 还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这些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上进, 所以班主任要着力做好他们的心里疏导工作, 帮助他们消除种种心里障碍, 激发他们积极争取上进。班主任还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潜能, 并尽力创造发挥他们特长的条件。如班主任应经常组织多样化、分层次的班级小型竞赛活动,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并充分调动和发挥中等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要尽量使中等生在活动中有岗位、有职责, 让中等生都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从中锻炼才能。让他们在活动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还可以在在班级中设“体育标兵”“文艺能手”“进步之星”“助人为乐奖”等单项奖, 让中等生有了更多的目标, 这样激励中等生, 使他们感到只要努力获奖也不难, 有利于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再次, 家校配合, 促使中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得到家庭的配合。中等生往往自控能力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鼓励和监督, 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方式充分占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久而久之, 形成习惯。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 班主任要多利用了家长联谊会、家访、家长会等形式, 与家长加强联系, 达成共识, 对中等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班主任在中等学生的期末学生手册中, 给他们的个性亮点, 哪怕一丁点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赞美, 让孩子和家长都能享受到他们的进步, 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 形成育人合力。
最后, 让中等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课堂的主角。中等学生常常认为, 班级的主体应该是优秀学生, 自己只能是被管理者, 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对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工作漠不关心, 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因此,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要增强中等学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 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如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换的形式, 让中等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工作中, 形成良好的监督他人, 自我监督的氛围, 使他们有机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 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 促进班级工作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 老师们常常抱怨那些中等学生不爱发言, 课堂成了老师和优等生对话的场所, 中等生和差生成了优等生的“伴读”。因此,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改观这一现象, 充分调动中等学生的积极性。如课前设计问题时, 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好问题的“度”, 多设计一些中等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 让他们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上课时, 时时向他们投去关心、鼓励的目光, 只要他们举手, 就把机会留给他们, 对勇于发言的中等学生要及时、合理、适度地给于表扬, 激起他们再发言的欲望; 课后作业的布置尽量以中等学生的“消化量”为主要依据; 课后反馈也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最能代表班集体的学习实际水平, 理应是课堂的真正主角。
关键词:写作,想象,截取材料
学生写作, 大多感觉头疼。他们一拿起笔, 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 在黑暗的道路上徘徊着, 摸索着, 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内容, 要么平淡无奇, 要么空洞无物, 要么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主要缺乏写作的题材。教师要让学生多研究探索写作的素材, 使学生一迈入写作的大门, 就能抬头望见一片蔚蓝的天空, 感觉心明眼亮, 才思滚滚, 哪怕“山穷水复疑无路”, 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从身边入手, 发现材料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宝库就在身边。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去发现, 去研究周围的一些事件。这件事件大至怏怏大国中的惊天动地之事, 小至家庭中的一些鸡毛蒜皮之事。有不少事件, 能够叩击学生的心弦, 激发起他们的情感, 他们会辨别出真假美丑;他们会表现出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和憧憬五彩缤纷的理想世界。
如, 我们美丽的校园, 碧水环抱, 绿树葱茏, 群鸟纷飞……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研究, 写一组以《绿色校园》为题材的文章:或展示现代校园的风貌;或展示花乡校园的特色;或展示出未来校园的魅力……
又如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地震中捐了十万元钱, 这已经够令你膛目结舌了!再加上消息灵通人士的一阵议论轻轻拂过你的耳际:“他爸爸是个花界奇人!”“他家里有很多本‘红本子’ (捐款回折) , 有的还多达几百万元!”……这会使人灵感顿生。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 开发出好多新题材:“怪人”、“大红本子”、“当地震来临之时”……这样一来, 学生的素材就会多姿而鲜活。
唐代诗人贺知章是个有心人, 为了捕捉瞬间即逝的好材料, 他出去身边总是挂着一只布袋, 边行边记。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素材时, 也应让学生多写多练。久而久之, 学生就逐渐养成了多观察, 善发现, 勤动笔的好习惯。
二、学会丰富的想象, 充实材料
想象就是在原有真实材料的基础上, 进行奇思妙想, 拓展写作的题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步入艺术的殿堂, 探究出一些富有个性, 别具匠心, 行云流水的好材料来。
首先, 教师要选准触发点, 诱发想象。所谓的触发点, 就是指学生常见的, 有显著特点的。
如, 当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偏僻的山岭野坡”, 教师就要启迪学生用审美的眼光, 瞄准春夏秋冬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进行联想:“春天这儿花红柳绿, 山清水秀;夏天这儿灌木葱茏, 生气勃勃;秋天这儿风霜天高, 瓜果遍地;冬天这儿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一个生机盎然的人间仙境就诞生了。
其次, 激发想象, 升华情感。
如“枕头”, 一看到这个材料, 就会联想到做梦。从梦又联想到自己最想满足的欲望:自己成了月球上培植我们的校花———兰花的高手, 看到兰花变得越来越大;迎着五星红旗, 想到了美丽的校园, 想到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为自己的成就热泪盈眶;自己成了一位“妙手神医”, 去救治了许多濒临灭绝的绿色植物, 激动万分……
如此一来, 随处可见的景色, 会如金子美玉般炫目;平凡无趣的小事, 通过学生的联想, 会妙趣横生, 其乐融融……
三、用凝练、含蓄的手法, 截取材料
曾有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把写作比喻为“冰山”, 这就要求我们在裁剪材料时似冰山般凝练、含蓄。
学生虽然资历颇浅, 但他们在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混乱不堪, 没有条理。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整理一番, 围绕主题,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使其能各归其位, 各尽其能。长此以往, 学生信手拈来, 就会顺理成章。
截取材料首先要做的是整体材料的裁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逐渐培养学生有一种“站得高, 看得远”的“战略”眼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独到见解;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者头脑。
如观看象棋比赛, 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变化;一条是把双方的争夺, 虚拟成几场古代战争, 如“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围魏救赵”……这样一写起来, 寥寥几笔就可把“象棋龙虎斗”的紧张激烈给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 避免了对下棋过程描写的重复啰唆和枯燥乏味。而且, 这样在整体上进行构思, 将现代与古代交错着安排, 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别有一番风味。同时, 短短的篇幅之内却包含着巨大的容量:内含天下万般变异机理, 启迪世人无穷兵谋智慧;内含现代人勇于探索, 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除了整体构思上的组合, 还有景色描写、细节描写等, 也需要最佳的组合。它们就像一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 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
如教师让学生进行环保调查, 其中选取了一位学生调查到的关于地球的一组数字:
地球总水量:138亿亿立方米
淡水量:3.5亿亿立方米
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0.14亿亿立方米
人类历史发展初期森林面积:76亿公顷
20世纪初森林面积:48.9亿公顷
80年代森林面积:38亿公顷
100年前:每四年灭绝一种动物
80年前:每年灭绝一种动物
现在:每13分钟灭绝一种动物
面对这些材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童话的形式描写污染环境给动植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可以让学生遐想人类不注意或注意保护环境, 20年后会怎么样;可以让学生以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的身份, 向人类发出强烈的呼吁……
【给学生一片收获的空间】推荐阅读:
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军训的收获09-16
给学生一片天空11-16
大学生社会实践收获与体会06-21
我收获了成功小学生作文800字06-02
小学生作文:努力就会有收获07-12
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07-2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收获作文11-29
军训的收获07-20
收获成功的诗句06-15
最大的收获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