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推荐10篇)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南充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充市1995-2011年HIV/AIDS病例报告,以及近年来的哨点监测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11年累计报告HIV/AIDS 771例,年平均报告增长速度为34.49%,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为2.55:1;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为主,占79.64%,且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出现向高年龄段发展趋势;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76.52%,其中同性传播增长较快,占8.56%。各类人群的HIV监测中,男男性行为人群检出率从2008年的3.07%上升到2011年的12.00%。结论 南充市的艾滋病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传播途径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其广泛的流行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直接伤害和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2]。南充市自1995年首次在出国务工人员中检出HIV阳性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南充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南充市1995-2011年艾滋病疫情及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南充市1995-2011年艾滋病常规监测资料、哨点监测、专题调查资料以及南充市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艾滋病病例报告及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1.2 监测对象 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吸毒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献血者、出入境人员、可疑患者等。

l.3 检测方法 初筛试剂使用卫生部批文和批检报告的试剂,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确认试验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南充市各地报告的HIV/AIDS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和随访资料应用Microsoft Excel、SPSS17.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2 结果

2.1 HIV/AIDS流行概况 南充市自1995年在出国务工人员中报告发现首例感染者来,截至2011-12-31日累计报告HIV感染者771例,其中HIV感染者480例,艾滋病患者291例。南充市艾滋病流行大约分为3个时期,1995前年为传入期,HIV感染上升速度较慢,感染者主要以出国务工人员为主;1995-2000年为播散期,在有偿献血人群、吸毒者和性乱人群均发现感染者;2001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期, 报告的感染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年平均报告增长速度为34.49%(图1),母婴传播和夫妻间传播开始出现,感染呈现多元化,波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2.2.2 职业分布 771例HIV/AIDS 中, 农民所占比例最高, 为40.60%(313/771), 其次为家政、家务及待业(14.91%, 115/771)。

2.2.3地区分布 全市9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以顺庆区为多,占发现病例总数的22.44%(173/771),其次是高坪区和嘉陵区,分别占14.27%(110/771)和11.93%(92/771),3区发病病例占总的48.64%。报告的病例中有425例有外出流动史,占55.12%,其中252例为外地报至本地病例。

2.3 感染途径 1995-2011年累计报告的771例HIV/AIDS中,以性传播感染为主,占76.52%(590/771),其中异性传播524例,占67.96%,同性传播66例,占8.56%;注射吸毒130例,占16.86%;采血(浆)7例,占0.91%;输血/血制品1例,占0.13%;母婴传播4 例,占0.52%;其他/不详39例,占5.06%。2.4 HIV监测结果

2.4.1 HIV监测概况 目前全市有26家初筛实验室,31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点。南充市建立了暗娼、吸毒人群、性病门诊就诊者、孕产妇4个国家级监测哨点;2008-2009年承担了国家61个城市MSM人群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对南充市的MSM人群开展3轮监测,2009-2011年在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每年对南充市的MSM人群开展一次综合监测。随着艾滋病防控力度不断加大,检测水平逐步提高,监测系统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市疾控中心为核心的监测网络。

2.4.2 病例发现来源分布 2007年以前,主要发现病例的来源是检测咨询和专题调查,而2008年以来,随着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的开展,术前检测、其他就诊者检测以及检测咨询持续成为南充市的主要病例发现来源,同时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无偿献血筛查发现的病例比例在逐年增多。2011报告的病例中,有31.53%的病例样本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26.58%的病例来源于检测咨询,17.57% 的病例来源于术前检测,4.51%的来源于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3.16%的来源于无偿献血筛查。

2.4.3 人群HIV监测 自2002年国家性艾中心在南充市性病门诊建立首个国家级哨点以来,到2011年已经在全市建立吸毒人群、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孕产妇4个国家级哨点,2008年以来在国家61个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项目及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了HIV监测。截至2011年,除孕产妇哨点外其余哨点均已发现有感染者,吸毒人群监测检出率开始下降,男男性行为人群监测检出率逐年递增,见表2。3 讨论

南充市艾滋病仍呈低流行态势,但随着艾滋病防控力度不断加大,检测水平逐步提高,监测系统逐渐完善,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该市的艾滋病疫情仍将处于上升阶段。

资料显示,南充市艾滋病疫情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2010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大,2010-2011年报告HIV/AIDS病例占累计报告总数的54.35%。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艾滋病进入快速增长期,已出现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②2009年来该市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目前该市有艾滋病筛查实验室26家,广泛分布于疾控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确证实验室1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31家。监测力度和检测范围加大,检测模式逐渐由对高危人群开展检测转变为常规覆盖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VCT)及医疗系统主动提供的检测咨询服务(PITC)并存的模式[4]。③南充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劳务输出达170万人,人口流动频繁,报告数中的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例(55.12%)。流动人口易将艾滋病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或工业区带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农村地区[5],这一情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④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上升迅速,监测显示该人群的感染率已由2008年的3.07%上升到2011年的12.00%,接近与该市比邻的几个城市MSM人群HIV感染率水平[6,7]。

资料分析结果,南充市HIV/AIDS的传播途径以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占76.52%,与全国艾滋病疫情情况相同[8],提示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控制经性途径传播措施力度,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男男性接触者同性传播占报告病例的8.56%,据南充市对男男性接触者调查,这部分人群普遍存在高危性行为,肛交每次使用安全套率较低,性伴数较多且更换频繁[9],2011年抗体阳性检测率为12.00%,说明今后几年里,同性传播比例将大幅上升。对男男性接触者的干预是当前该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需要充分发挥专业部门技术支持作用,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能力培训,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在MSM人群中开展广泛而持续的VCT服务,及早发现感染者,及时提供治疗、心理支持、社会关怀等服务,促进行为改变,预防HIV在MSM人群中的迅速传播[10]。

50岁及以上年龄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该人群的发病率已达到当年报告总人数的28.38%,老年艾滋病患者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老年人防艾知识缺乏,退休后生活空虚,社交频繁,外来诱惑增多,婚外性行为大幅度上升等。这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大对老年人的艾滋病宣传工作,在各方面多关心老年人,特别是丧偶或独居老人。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柳城县艾滋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年度常规监测(被动监测)报告数和哨点监测(主动监测)报告数及外地报回柳城县的报告数累积,AIDS个案调查及随访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AIDS网络直报信息系统。

1.2 方法

对2011年柳城县AIDS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柳城县2011年报告HIV/AIDS共274例,其中HIV感染者134例,AIDS患者140例,死亡73例。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县累计报告HIV/AIDS共1 200例,其中HIV感染者563例,AIDS患者637例,死亡379例。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时间分布

2011年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发病高峰,各季度发病数很相近,无差异。

2.1.2 地区分布

我县新发感染比较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3个乡镇,大埔镇、东泉镇、沙埔镇分别为49、38和38例,分别占全县2011年新报告病例数的17.88%、13.87%、13.87%和12.77%。

全县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1 200例,其中AIDS患者637例,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241例(东泉镇)、219例(大浦镇)、211例(沙埔镇),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0.08%、18.25%和17.58%。感染数增长幅度较快的前3位乡镇是冲脉镇、太平镇和六塘镇,HIV/AIDS的报告数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与2010年相比冲脉镇增长400%,太平镇增长38.5%,六塘镇增长33.3%。

2.1.3 性别及年龄分布

2011年柳城县HIV/AIDS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97 ∶1(205/69),男性占74.82%,女性占25.18%。在274例感染病例中,除了30~39岁年龄组占24.09%和80岁以上年龄组占1.46%外,其余各年龄组发病数很接近。见表1。

注: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2.1.4职业分布

我县新发感染病例主要以农民为主,共187例,占68.25%;村民和城镇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35例,占12.77%,其余职业病例均较少。

2.2其他流行病学调查

2.2.1传播途径

2011年柳城县HIV/AIDS病例感染途径以性传播居首位,占感染者总数的91.60%(其中异性传播占91.24%,同性传播占0.36%);其次为注射毒品,占6.57%。见表2。

注: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2.2.2样本来源

2011年柳城县HIV/AIDS病例报告的样本来源中,临床就诊(包括就诊、术前检查、产前检查和受血制品前检测)占64.96%;其次为自愿咨询检测监测,占17.15%。见表3。

注: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2.2.3发病及死亡情况

2011年共报告AIDS患者140例,死亡73例。AIDS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别占累计AIDS病例及死亡病例的51.09%和26.64%。

3讨论

柳城县2011年报告HIV/AIDS共274例,其中HIV感染134例,AIDS患者140例,死亡73例。累计报告HIV/AIDS共1 200例,其中HIV感染563例,AIDS患者637例,死亡379例,发病率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

从年龄结构上看,新发病例仍然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人群,2011年报告145例,总病例数52.92%;50岁以上的老年人报告数依然呈上升趋势,2010年报告101例,2011年报告129例,增长率为27.72%,对老年人群的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应加大,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结合当地适宜的宣传教育计划,重点防治。

从传播途径上看,性途径感染占主导地位,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新报告人数异性传播占85.77%(235/274),2011年新报告人数异性传播占91.24%(250/274);同时通过注射毒品传播感染人数与去年相比明显下降,2010年新报告的注射毒品传播31人(感染率11.31%),2011年新报告经注射毒品传播18人(感染率6.56%),环比下降41.94%。近年来,随着性观念开放度的扩大,不少人尤其是中青年人的性观念的淡薄,多性伴、不洁性接触的现象开始凸现,进一步扩大了HIV感染者的数量,逐渐导致性传播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4]。

在职业分布中,以农民为主,占68.25%,这与其他一些地区的疫情报道相一致[5,6]。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少,较多的人会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流动性较大,且他们当中不少人正处于性活跃时期,成为容易感染HIV的人群。要加强对暗娼的管理,特别是低档暗娼;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老年男性人群以及农村家庭要进行干预。

从样本来源上看,医疗机构是及时发现感染者的主要力量,加大对就诊者的宣传、检测,扩大HIV抗体筛查的必要性,能及早发现感染者和患者,及时提供转介、治疗,提高HIV/AIDS的生存质量,有效控制“两降一升”。

根据柳城县AIDS疫情分析,柳城县现阶段处于AIDS中高流行的态势,AIDS传染源不断累积,高危人群持续增加,高危行为泛滥,传播模式及途径发生变化,AIDS疫情正处于由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加大AIDS监测的力度,对发现的HIV/AIDS做好管理工作;加强AIDS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有高危行为的人群改变或降低危险行为,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继续加大AIDS自愿咨询与检测服务,促使有高危行为的人前来咨询与检测,使HIV感染者能尽早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及时得到关怀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龙恺,张昌芝,姚华,等.湘西自治州1995—2008年HIV/AIDS疫情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87-1288.

[2]李秀芳,张北川,王燕飞,等.女性性服务者性病患者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398-399.

[3]陈胜林,董宏伟.舟山市1997—2007年艾滋病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392.

[4]吕炜,卓家同.HIV/AIDS流行变化趋势与社区健康促进发展方向[J].广西医学,2004,26(3):376-378.

[5]黄建云,张旭彬,姚丽君,等.1990—2003年汕头市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45-46.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3

[关键词] 麻疹;监测;强化免疫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25-0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麻疹将成为全球通过免疫手段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世卫组织美洲区已于2000年消除了麻疹,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也提出了在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標。2006年11月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控制麻疹的策略与措施。为了解铁路地区麻疹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麻疹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7~2011年铁路地区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新华街派出所的统计报告。

1.2 疫情监测

麻疹按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各级医疗机构在接诊可疑麻疹病例后,24 h内通过网络直报。铁路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进行麻疹疫情个案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疫情统计见表1。2007~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2例,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36.44/10万之间,最高发病年份为2008年,报告病例数为28例;其次是2007年,发病数为10例;发病年份最低为2010年和2011年,全年只有1例,各年度均无死亡病例。

表1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疫情统计

2.2 发病季节分布

2007~2011年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2~7月份,4~6月为发病高峰,共30例,占总病例数的71.4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3 年龄、性别分布

42例麻疹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其中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43岁。见表2。42例麻疹中,发病以≤14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的66.67%。其中<8月龄占总病例的9.52%,8~11月龄占总病例的7.14%,1~6岁占总病例的14.29%,7~14岁占总病例的35.71%,≥20岁占总病例的30.95%。

表2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分布

2.4 职业分布

见表3。从职业分布来看,42例麻疹中以学生居多,其次为婴幼儿和工人,分别为52.38%、26.19%、16.67%。

表3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发病职业统计

2.5 免疫史

42例麻疹病例中未达初免月龄的4例,占总病例数的9.52%;未接种麻疹疫苗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1.90%;接种麻疹疫苗的20例占总病例数的47.62%;免疫史不详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30.95%。

3 讨论

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5年中铁路地区麻疹疫情在2008年有一次发病高峰,2008年底全市组织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09年的报告发病率随之降低。这说明定期的对麻疹易感人群进行强化免疫不失为控制麻疹流行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次调查从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出在新生儿、青少年以及中年人中均有病例发生,且突出显示了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麻疹疫情报告基本相符合[1,2]。麻疹患者的高发年龄从以往1~5岁的幼儿,转到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20岁以上的成年人,出现明显的以青壮年、成人和小月龄儿童发病为主的“双相移位”现象[3]。小于8月龄儿童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52%,目前我国麻疹的初免年龄为8月龄,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是由于母亲抗体水平低,母传抗体不能有效地保护婴儿[4];另一方面,近年来剖宫产率的趋势有所上升,这一趋势造成了婴儿体内母传IgG抗体缺失,可能对麻疹的提前易感发生重大作用[5],所以在8个月内仍有患麻疹的可能。可以通过对育龄妇女做麻疹IgG抗体水平的测定,对抗体水平低者建议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以提高婴幼儿的胎传抗体,以减少麻疹的发病;8~11月龄占总发病数的7.14%,这些病例是可以通过8月龄及时接种麻疹疫苗预防的,这说明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还存在一定的免疫空白点;大年龄组麻疹发病也呈上升趋势,≥20岁成人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0.95%,成人麻疹发病主要是由于当时接种的MV效价不稳定,接种剂量少,且MV接种率不高,存在较多的免疫空白,一旦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导致麻疹发生。有资料显示:接种一次麻疹疫苗是不能终身免疫的,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会成为新的易感人群。对成人尤其是大学入学新生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接种,可以有效减少人群中易感人群的积累。

42例病例中一起麻疹暴发,该起麻疹发生于学校密集场所,共发病4例,由于采取措施及时,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究其原因首发病例在私人诊所就诊后谎称感冒而继续上课,从而导致了此起麻疹的暴发,也暴漏出学校在传染病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今后学校要加强传染病方面的管理,提高责任意识。

在42例病例中未接种麻疹疫苗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1.90%,提示在麻疹的常规免疫接种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免疫空白点,常规免疫的接种率还有待提高;免疫史不详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30.95%,说明麻疹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在确保麻疹高水平基础免疫的同时,做好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工作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艳,文进. 重庆市涪陵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1,22(8):110.

[2] 邓竹青,宣凌峰. 无锡市滨湖区2005年麻疹疫情监测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42

[3] 朱向军,丁亚兴,田宏,等. 天津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其流行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10(30):1088-1089.

[4] 王海明,徐永苑,竺稽定,等. 66对孕妇与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报告[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156-157.

[5] 周波青. 2000~2009年浙江省绍兴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1):36-38.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4

卫生部:我国艾滋病疫情分布较集中 疫情在上升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7日在郑州召开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经验交流会上说,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超过万例的有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和广东五省、自治区,占全国艾滋病感染者数的77%;说明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分布比较集中。

卫生部领导表示,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态势,但在特定人群和局部地方感染率很高,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同时,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数据显示,孕妇感染率从1997年未检测到,上升到2004年的0.26%,说明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王陇德指出,三种传播途径并存的局面已经出现,但是传播途径仍以经吸毒传播为主。其中,经吸毒感染占41.6%,既往采供血感染占23.5%,性传播感染占9.1%;不详占22%,估计其中多以性传播为主。

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254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58例,累计死亡7643例。

卫生部副部长:通过建立示范区“抗艾”作用明显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7日在郑州说,建立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中国防治艾滋病的重大举措,两年多的实践证明示范区达到挽救患者生命、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对于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以及探索符合国情的“抗艾”工作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陇德在7日召开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经验交流会上作上述表示。为期两天的会议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史上第一次召开如此大规模的示范区经验交流大会。

据介绍,卫生部于2003年3月启动第一批51个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已扩展到127个,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覆盖了以非法采供血和当时吸毒传播疫情较严重的地区。覆盖人口范围达8300万,已发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共13000多人。

据王陇德介绍,今年,来自多个国家部委、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专家们在评估示范区的工作后评价说,与去年相比,示范区全面启动,整体工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示范区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示范区真正成为落实国家政策的平台,各项防治措施正在落到实处。

王陇德表示,尽管示范区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作用明显,也取得了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他说,一些示范区领导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多部门主动参与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免一关怀”政策尚未完全到位,治疗和管理仍需规范;示范区干预工作的覆盖面及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防治人员少、工作压力大,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高等。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5

为提高医院性病艾滋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保护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隐私,特修订以下制度:

一、性病艾滋病指的是: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监测性性病的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二、艾滋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为首诊医生,责任人应根据初筛阳性结果,在规定报告时限24小时内,通过院内传染病疫情电子报告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报卡时完整记录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详细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等4个关键信息。

三、院内除皮肤性病科外的其它科室和专业在日常诊疗中发现可疑性病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并初步判断为性病的患者,门诊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皮肤性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由皮肤性病科接诊医师报告疫情;住院患者应及时请皮肤性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由患者所在科室主管医师报告疫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三、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性病艾滋病疫情信息的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疫情专管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对全院性病艾滋病报告卡进行收集、核对、订正后进行网络直报。

四、院内漏报一例性病艾滋病疫情扣责任人奖金50元。院内漏报指预防保健科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查漏时发现的疫情未报病例。

五、迟报一例扣责任人奖金40元。迟报以医生接到阳性报告时间或下临床诊断时间与填报卡时间间隔超过报告时限为标准。

六、报卡质量差一例扣责任人奖金30元,质量差指报告卡中必填项目缺项、不真实。

七、对疫情报告实施奖励措施,医院每年对院内传染病填报质量最好的10名责任报告人给予奖励,每人奖励200元。

八、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收集的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病情记录、检验资料、姓名、住址、电话等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及个人隐私,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

九、医务人员、疫情专管人员未经当事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均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及家属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也不得在有可能让无关人员听到或看到的场合谈论或出示相关信息。

十、性病艾滋病疫情专管人员对所掌握的进行网络直报使用的登陆用户名及密码必须进行严格保密,定期更换密码。

疫病监测及疫情报告制度 篇6

一、对本场主要动物疫病和免疫后抗体水产要定期进行监测,了解免疫状态,选择最佳免疫时机,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二、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抽查。

三、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时,要立即隔离病畜,并立即向县级畜牧部门报告。

四、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或专家现场诊断。五、一旦确认为重大动物疫病时,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采取控制扑灭措施,立即实施封锁、扑杀病畜,并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彻底清理消毒,场内人员、物品不得外出。

六、对于重大动物疫情,不得瞒报、迟报或谎报。

七、接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历年来艾滋病疫情报告(包括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随访、CD4检测资料)及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资料。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自2005年11月沈北新区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2011年10月31日累计报告HIV感染者/病人41例,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2.2 人群分布

41例HIV/AIDS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7.2∶1;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20~50岁病例占80.48%,检出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1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58.54%,大专及以上占29.27%;婚姻状况:未婚占53.66%;职业分布:以农民及商业、服务业较多,见表2。

2.3 地区分布

本区户籍35例,外省户籍2例,本省其他市县4例;现住本区29例。

2.4 传播途径

以男男性传播为主30例,占病例总数的73.17%;非婚异性传播8例,占19.51%;配偶阳性传播2例,占4.88%;注射吸毒1例,占2.44%。

2.5 检出途径

自愿咨询检测12例,占29.27%;术前检测及其他就诊者检测均为8例,各占19.51%;性病门诊及无偿献血检出均为5例,各占12.20%;阳性配偶检测2例,占4.88%;羁押人员体检1例,占2.44%。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沈阳市政府对艾滋病防控力度加大,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对术前检测者、孕产妇及性病就诊者等均开展了艾滋病初筛检测工作,各区县均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并且检测点数量逐渐增多;高危场所艾滋病监测工作的大力开展,使艾滋病发现率明显上升,艾滋病在沈北新区呈现低流行但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开展艾滋病综合监测以及加大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通过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男同性传播在本地区艾滋病传播途径中占绝对优势,占73.17%,因此加强对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监测、高危行为干预以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男男同性恋的传播地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人员流动性大、彼此之间熟悉程度差、有同性人群活动场所,而小城镇或地区人员相对固定、彼此熟悉、消息传播快,不适合同性人群交往。另因我区大中专院校聚集,大学生病例占一定比例(11.11%),且均为同性传播,提示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正确的性知识教育以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极其必要。

本次调查结果中,阳性配偶检测出3例,其中有2例检测结果呈阳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但多数感染者隐瞒感染状况,使配偶不了解感染情况不能及时进行检测,降低了发现率。因此阳性配偶是否告知、如何告知是我们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艾滋病高发人群多为青壮年,这部分人群性需求较强,流动性大、交际广,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人群[1];本次报告病例中文化水平偏低人群比例较高,占58.54%,可能与卫生防病知识欠缺、自控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关,因此加强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身防护意识很重要。

摘要:目的 了解沈北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沈北新区艾滋病疫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沈北新区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41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态势,男女性别比为7.2:1,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占80.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8.54%;男男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占73.17%。结论 开展艾滋病综合监测以及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艾滋病,传播途径,男男性传播,流行特征

参考文献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8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

1、全院每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对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各临床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如实按要求项目进行填写,不得缺项、漏填。

3、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信息科,住院病人还需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病历中登记或记录。

4、信息科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并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5、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责任报告人报告科主任,科主任立即向信息科报告,信息科负责向院领导报告,由院领导在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

6、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7、医务科、信息科、预防保健科负责对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每月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由医务科召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对我院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报告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①门诊日志;②住院传染病登记簿;③信息科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④病历;⑤检验科相关检验结果的登记簿;⑥计算机网络直报的情况。由信息科负责对检查结果进行如实登记。

8、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如有发现瞒报、缓报、谎报,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对于检查发现未按要求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下列行为之一的,予每次罚款十元,一年之内累计达3次(包括3次)以上者,考核不予评优、评先进,并扣发全年劳务费的30%。

①责任报告人漏报、缺项报,未按要求及时报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②未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特别是门诊日志和住院传染病登记薄)的登记、网报的; ③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9、本制度自二0一三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xx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小组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9

按照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方案》要求,2009年我县对孙庄镇黄柯村、雅周镇杭窑村,曲塘镇富民村开展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监测目标

为及时掌握我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消长趋势,建立海安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库,科学评估血防中长期防治效果,适时制定、调整血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内容及方法

2.1 基本情况调查 各监测镇卫生所组织血防人员及乡村医生,由村干部带队,按照县“方案”要求,根据调查表内容按规入户逐人登记调查,收集监测村的基本情况,摸清监测点人口资料,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基本情况。

2.2 人群感染率、感染度调查 按照县“方案”,曲塘镇卫生所组织了责任区防保医生、乡村医生及村干部,整群抽样调查富民村5~65周岁的常住居民和来往于疫区的流动人口。方法采用DDIA初筛(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对象再粪检,粪检阳性者作为病人上报。

2.3 钉螺分布、面积及其感染情况调查 各监测镇、村按照县、镇政府春季查螺工作方案,采用机环结合法,通过村自查(黄柯)、互查(杭窑)、县级考核查螺(杭窑)三个回合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2.4 家畜感染率、感染度调查 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采用IHA 1

检测法对各监测村所有耕牛、奶牛、菜牛、种猪和部分散养草羊开展家畜感染情况调查。

2.5历史有螺环境调查 各监测村结合春季查螺工作,对历史有螺环境逐一进行了现场复核,按实修改可孳生钉螺环境图。

2.6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的个案调查 对监测点内的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认真进行个案调查,追踪传染源及其中间宿主。县疾控中心广泛宣传我省晚血病人医疗救治政策。镇村卫生人员按季随访晚血病人,填写健康档案并进行康复指导。

2.7 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各监测点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逐步改变疫区群众不良卫生行为,不断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监测结果

3.1基本情况 3个监测村共有住户3386户,人口9150人。其中,男性4700人,女性4450人;农民7883人(占86.20%),学生1083人(占11.8%),学前儿童184人(占2.01%);文盲、半文盲874人(占9.56%),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684人(占29.3%),初中毕业3892人(占42.5%),高中毕业1694人(占18.51%),高中以上学历6人(占0.07%);饮用自来水的有3367户(占99.4%),饮用井水的有19户(占0.56%);使用化粪池的有423户(占12.5%),使用棚厕的有2951户(占87.2%),使用露厕的有12户(占0.35%);人均年收入7768元(见表1)。

3.2人群感染率、感染度 曲塘镇富民村共查5~65周岁常住居民913人,占富民村总人口的26.3% ;查来往于疫区的流动人口86人,占富民村总人口的2.47%;共查出DDIA阳性16人,阳性率为

1.60%,后经粪检,结果阴性(见表2)。

3.3钉螺分布及其感染率 3个监测村调查环境共52个(富民村今年未有查螺任务),调查总长度38606米,调查总面积170167平方米。经过自查互查和县级考核查螺三个回合的查螺,均未发现活螺(见表3)。

3.4 家畜感染率、感染度 县兽医部门共查牲畜162头,其中包括3个监测村的76头种猪和19只散羊,三个监测村无耕牛、奶牛和菜牛,未发现IHA阳性牲畜(见表4)。

3.5可孳生钉螺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调查

经现场复查,4个监测村现有可孳生钉螺环境109个,其中河30条、沟56个、渠27条、塘11个,合计长度为82435米、面积为260390平方米(见表5)。共有历史有螺环境28个,其中河25条,沟3个,合计面积46870平方米(见表6)。

3.6 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调查 经调查核实,3个监测村今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历史上也无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

3.7健康教育的开展近年来,我县加大了血防健康教育力度,每年四期,每期26万份卫生小报深入家家农户;常年开展报螺、报病、报道有奖活动,今年报螺奖励标准仍为每点1000元;对及时提供我县常住居民血吸虫急性感染情况,每例奖励200元;对在省、市级媒体据实宣传报道我县血地防工作的第一作者,按篇幅长短和录用级别给予50至100元奖励。各监测镇村也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分发报螺有奖宣传材料、播放《送瘟神》专题片3次,张贴宣传标语30张,利用广播播放血防稿件6篇,出黑板报6期,同时在监测点中、小学中开展血防渗透教育。通过全方位、立体

式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结果分析

2009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县未发现螺情,亦未发生病人,说明我县消灭血吸虫病成果是巩固的,但在我县水系上游的宁、镇、扬地区每年均有阳性钉螺和急感病人发生,且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钉螺和血吸虫病人随时有进入我县的可能,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血防工作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重点仍是防范通江河道、上游螺情以及流动人口中的急感疫情,确保及早发现螺病情,并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巩固血防成果。

海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12月30日

表1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性 别

村 别 户数 人口

男 女

农民

学生

船民

学前

其它

儿童 15 23 146 184

0 0 0 0

文盲

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以上 0 0 6 6

自来水

井水 0 19 0 19

河水

露厕

棚厕

职 业

文 化 程 度

民户饮水情况

民户粪管情况

人 均年收入

化粪池(元)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793 2016 1102 914 1925 76 145 862 1083

0 0 0 0 68 220 302 186 368 572

1723 825 2684

1048 1447 1397 3892

800 234 660 1694

793 1278 1296 3367

0 0 0 0

0 12 0 12

414 1241 1296 2951

379 44 0 423

8026 7204 8075 7768 1297 3658 1849 1809 3490 1296 3476 1749 1727 2468 3386 9150 4700 4450 7883

表2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曲塘富民)常住居民查病结果

村别 查病人数

DDIA阳性人数

DDIA阳性率(%)

粪检人数

粪阳人数

粪检阳性率(%)

富民

999 16 1.60 0 0

表3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查螺工作统计表

村 别

环境数(个)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15 — — 15 村自查 长度(m)12636 — — 12636

面积(㎡)70146 — — 70146

环境数(个)0 15 — 15

村互查

长度(m)0 14680 — 14680

面积(㎡)环境数(个)

县考核查螺

长度

(m)0 11290 — 11290

面积(㎡)

环境数(个)15 37 — 52

合计 长度(m)12636 25970 — 38606

面积(㎡)70146 100021 — 170167

0 61501 — 61501

0 22 0 22

0 38520 — 38520

表牲畜查病数

村 别

耕牛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0 0 0 0 种猪 29 20 27 76

散羊 13 4 2 19

小计 42 24 29 95

耕牛 0 0 0 0

种猪 0 0 0 0

散羊 0 0 0 0

小计 0 0 0 0

耕牛 0 0 0 0

种猪 0 0 0 0

散羊 0 0 0 0

小计 0 0 0 0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牲畜查病结果

IHA阳性数

IHA阳性率(%)

表5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可孳生钉螺环境统计表

村 别

条数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9 12 9 30 长度(m)7566 12330 20340 40236 面积(㎡)49906 60501 91890 202297

条数 6 0 50 56

沟 长度(m)5070 0 26700 31770

面积(㎡)20240 0 63110 83350

条数 0 3 24

渠 长度(m)

0 2350 18256 20606

面积(㎡)0 1000 36512 37512

个数 0 0 11 11

塘 长度(m)

0 0 2459 2459

面积(㎡)0 0 7377 7377

环境数 150 15 94 124

合计 长度(m)12636 14680 67755 95071

面积(㎡)70146 61501 198889 330536

表6 海安县2009年血防监测村历史有螺面积统计表

河 沟

村 别

条数

黄柯 杭窑 富民 合 计 2 21 2 25

面积(㎡)12210 14600 4250 31060

条数 3 0 0 3

面积(㎡)15810 0 0 15810

块数 0 0 0 0

面积(㎡)0 0 0 0

环境数 5 21 2 28

面积(㎡)28020 14600 4250 46870

田 块

艾滋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 包括自愿咨询检测、羁押场所在押人员调查检测、吸毒人员调查检测、血站献血前检测资料, 医院术前检测、输血前检测资料, 婚检、孕产妇筛查资料以及娱乐场所检测资料, 以及辖区内HIV/AIDS随访调查资料。

1.2 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中HIV/AIDS病例报告中资料分析定时统计中得出,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

自199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以来, 截止2012年6月底, 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104例, 其中患者34例, 感染者70例, 现已死亡45例, 存活59例。

2.2 时间分布

2007年前疫情相对稳定, 2007年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与2009年相比, 2010年病例环比增长率为150%。死亡病例也出现快速增长 (见图1) 。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年龄分布

病例中男83例、女21例, 男女比例为3.95。年龄最小1岁, 最大71岁, 高发年龄为20~49年, 共报告90例, 占86.5%, 为高发年龄组。

2.3.2 职业

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共44例、占53.7%, 其次是工人10例、占12.2%, 商业服务和干部职员各8例, 分别占9.8% (见图2) 。

2.3.3 婚姻

已婚病例最多为57例, 占54.8%;未婚28例, 占26.9%;离异或丧偶13例, 占12.5%;不详6例, 占6.8%。

2.3.4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为主, 为65例, 占62.5%, 高中或中专及以上39例, 占37.5%。

2.3.5 传播途径

以性接触传播为主, 近几年同性传播速度增长较快。经性途径 (异性/同性) 传播者84例, 占80.8%。其中异性49例, 占50.0%, 男男同性间传播35例, 占35.7%;经血液传播12例, 占12.2%, 母婴传播2例, 占2.0%。不同年份报告病例传播途径见图3。

2.3.6 地区分布

全市辖区8个县 (市、区) 均有病例报告, 其中市委、市政府驻地所在的区病例最多, 为31例, 占29.8%, 其次是紧依河南省的两县, 病例分别为15例和11例, 分别占14.4%、10.5%

2.3.7样本来源分布

感染人群分布检出病例数来源前三位依次是自愿咨询检测、 (医院) 其他就诊者检测和无偿献血检测, 且每年呈现增长趋势 (见表1) 。

3 讨论

资料分析显示, 本地艾滋病疫情有以下特点:一是本地区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低流行地区, 二是感染者以男性、中青年、农民和已婚者为主;三是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 同性传播上升明显;四是疫情呈阶段性变化, 2007年以前疫情相对稳定, 2007年后病例数量上升明显。五是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存在家庭间传播。

感染人群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与该类人群的性活跃度有关, 同时包含男男性行为人群, 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增加明显, 这与男男性行为人群是AIDS传播的高危人群和核心人群的调查相吻合[4,5]。农民或农民工发病人数增多, 与其文化水平低和流动性强有关, 有报道建筑工地农民工知晓率仅为25.16%[6];这说明在文化水平较低人群中普及艾滋病防范知识刻不容缓。出现家庭内传播或母婴传播, 表明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需要针对HIV感染单阳家庭提供100%安全套和咨询服务, 进一步扩大艾滋病相关人群的检测面, 以最大限度地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 减少二代传播。

总之, 采取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加强组织领导和防治队伍建设等综合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关键。

摘要:目的 了解19952012年某低流行地区艾滋病疫情流行特征, 为今后当地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的上报数据, 对19952012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HIV/AIDS) 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5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104例, 其中男性83例, 女性21例,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为主, 占78.7%;高发年龄为2049年龄组, 占86.5%。感染者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占62.5%;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 占80.9%;自2007年以来, 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结论 该地区疫情仍处于低流行地区, 2007年以来, 感染人数逐年增多, 感染人数主要集中在文化程度低的男性青壮年农民 (农民工) , 性途径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男男性行为传播上升明显。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群监测,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S].北京:201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 48号[S].北京, 2010.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 (2012) 4号[S].北京, 2012.

[4]Catchpole MA.The role of epidemiology and surveillance.Systems in the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J].Genitourinary Med, 1996, 72 (5) :321-329.

[5]陈培明.同性恋性病与健康教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 17 (1) :62-63.

上一篇:乐山大佛作文650字下一篇:志愿者招募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