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实验报告(精选8篇)
一、预备知识
1.网络编程基本概念
网络上的计算机间的通讯,实质上是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的程序之间的通讯。在互联网中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不同的主机,在网络协议中使用端口号来标识主机上不同进程,即使用(IP地址,端口号)二元组。
套接字(Socket)用于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个通信链的句柄,通信时一个网络程序将要传输的一段信息写入它所在主机的Socket中,该Socket通过与网络接口卡相连的传输介质将这段信息发送到另一台主机的Socket中,以供其他程序使用。
图1-1 TCP通信流程 2.TCP通信流程
TCP程序是面向连接的,程序运行后,服务器一直处于监听状态,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之前必须首先发起连接请求,由服务器接收请求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连接后才可以互相通信。
二、实验目的
1.了解Winsock API编程原理; 2.掌握TCP Socket程序的编写; 3.了解C/S模式的特点; 4.学会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任务
使用Winsock API相关类实现TCP Socket通信程序,并能成功运行。
四、实验环境及工具
1.Windows2000/XP/7 2.Visual C++开发平台 3.Visual Studio2010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
参照《Visual C++网络编程教程》书中81页,TCP Socket API程序设计。连接:
void CChatClientDlg::OnConnect(){
WSADATA wsd;
//WSADATA结构
WSAStartup(MAKEWORD(2,2),&wsd);
//加载协议,使用Winsock 2.2版
m_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创建流式套接字
//服务器地址
sockaddr_in serveraddr;
UpdateData();
if(ServerIP.IsBlank())
{
AfxMessageBox(“请指定服务器IP!”);
return;
}
if(sPort.IsEmpty())
{
AfxMessageBox(“请指定端口!”);
return;
}
//获取服务器进程的IP和端口
BYTE nFild[4];
CString sIP;
ServerIP.GetAddress(nFild[0],nFild[1],nFild[2],nFild[3]);
sIP.Format(“%d.%d.%d.%d”,nFild[0],nFild[1],nFild[2],nFild[3]);
//设置服务器地址结构的内容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sIP);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atoi(sPort));
//发起连接须指明要访问的服务器进程地址,这个地址存储在serveraddr中
if(connect(m_client,(sockaddr*)&serveraddr,sizeof(serveraddr))!= 0)
{
MessageBox(“连接失败”);
return;
}
else
{
m_ListWords.AddString(“连接服务器成功!”);
m_ListWords.SetTopIndex(m_ListWords.GetCount()1);
ServerIP.EnableWindow();
ServerPort.EnableWindow();
m_ButtonConnect.EnableWindow();
m_ButtonDisconnect.EnableWindow(false);
m_EditWords.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Send.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Exit.EnableWindow();}
“发送”按钮事件过程代码如下:
void CChatClientDlg::OnSend(){
//向服务器发送信息
UpdateData();
if(m_sWords.IsEmpty())
{
AfxMessageBox(“发送的消息不能为空!”);
return;
}
//开始发送数据
int i = send(m_client,m_sWords.GetBuffer(0),m_sWords.GetLength(),0);
m_ListWords.AddString(“发送:” + m_sWords);
m_ListWords.SetTopIndex(m_ListWords.GetCount()1);
closesocket(m_client);
ServerIP.EnableWindow();
ServerPort.EnableWindow();
m_ButtonConnect.EnableWindow();
m_ButtonDisconnect.EnableWindow(false);
m_EditWords.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Send.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Exit.EnableWindow();} “清空”按钮的事件过程: m_ListWords.ResetContent();“关于”按钮的事件过程: CAboutDlg dlgAbout;dlgAbout.DoModal();
服务器端: 开始监听代码:
void CChatServerDlg::OnListen(){
WSADATA wsd;
//WSADATA结构
WSAStartup(MAKEWORD(2,2),&wsd);
//加载协议栈,使用Winsock 2.2版
m_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创建流式套接字
//将网络中的事件关联到窗口的消息函数中,定义消息号为20000,侦测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WSAAsyncSelect(m_server,m_hWnd,20000,FD_ACCEPT);
m_client = 0;
BYTE nFild[4];
CString sIP;
UpdateData();
if(ServerIP.IsBlank())
{
AfxMessageBox(“请设置IP地址!”);
return;
}
if(sPort.IsEmpty())
{
AfxMessageBox(“请设置监听端口!”);
return;
}
ServerIP.GetAddress(nFild[0],nFild[1],nFild[2],nFild[3]);
sIP.Format(“%d.%d.%d.%d”,nFild[0],nFild[1],nFild[2],nFild[3]);
//服务器地址
sockaddr_in serveraddr;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sIP);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atoi(sPort));
//绑定地址
if(bind(m_server,(sockaddr*)&serveraddr,sizeof(serveraddr)))
{
MessageBox(“绑定地址失败.”);
return;
}
//监听开始,服务器等待连接请求的到来
listen(m_server,5);
m_ListWords.AddString(“监听开始:”);
m_ListWords.AddString(“地址” + sIP + “ 端口” + sPort);
m_ListWords.AddString(“等待客户端连接„„”);
//界面完善
m_ListWords.SetTopIndex(m_ListWords.GetCount()-1);
ServerIP.EnableWindow(false);
ServerPort.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Listen.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StopListen.EnableWindow();
m_ButtonClear.EnableWindow();
m_ButtonExit.EnableWindow(false);} “停止监听”按钮事件过程代码如下: void CChatServerDlg::OnStopListen(){
//停止监听
closesocket(m_server);
m_ListWords.AddString(“停止监听”);
m_ListWords.SetTopIndex(m_ListWords.GetCount()1);} “断开”按钮事件过程代码如下: void CChatServerDlg::OnDisconnect(){
closesocket(m_client);
m_ListWords.AddString(“与客户端断开”);
m_ListWords.SetTopIndex(m_ListWords.GetCount()1);
//界面完善
m_ButtonDisconnect.EnableWindow();
m_EditWords.EnableWindow();
m_ButtonSend.EnableWindow();} ReceiveData()函数代码如下:
void CChatServerDlg::ReceiveData(){
//接收客户端的数据
char buffer[1024];
int num = recv(m_client,buffer,1024,0);
buffer[num] = 0;
CString sTemp;
sTemp.Format(“收到:%s”,buffer);
m_ListWords.AddString(sTemp);//显示信息
m_ListWords.SetTopIndex(m_ListWords.GetCount()1);
closesocket(m_client);//关闭与客户端通信的Socket
WSAAsyncSelect(m_server,m_hWnd,20000,FD_ACCEPT);//准备接收新的客户端连接
//界面完善
m_ButtonDisconnect.EnableWindow(false);
m_EditWords.EnableWindow(false);
m_ButtonSend.EnableWindow(false);} 服务器的初始化代码如下: //界面初始化
m_ButtonStopListen.EnableWindow(false);m_ButtonDisconnect.EnableWindow(false);m_ButtonClear.EnableWindow(false);m_EditWords.EnableWindow(false);m_ButtonSend.EnableWindow(false);
运行结果:
六、思考题
1.用Winsock API编程时,主要进行哪些通行的操作步骤? 2.阐述C/S模式的通信过程。答:
1.通行的操作
1.Winsock的打开(WSAStartup())。2.建立套接字(socket()或WSASocket())。3.地址绑定(bind())。
4.服务器监听连接(listen())。
5.客户端提出连接申请(connect()或WSAConnect())。6.服务器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accept()或WSAAccept())。7.数据的发送(send()或WSASend(),sendto()或WSASendTo())。8.数据的接收(recv()或WSARecv(),recvfrom()或WSARecvfrom())。9.关闭套接字(closesocket())。10.关闭Winsock(WSACleanup())。
1.网络阅读资源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前期准备
我希望通过网络阅读资源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验证该学习模式的科学性;对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具体操作程序进行修正和完善;检查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并进行反思。
2.研究的前期准备
(1) 前期摸底调查
我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测试三种方式调查中职学生英语阅读困难情况, 从而确定要进行的网络阅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问卷调查反馈情况看, 在抽样的45份样本中, 有28份样本在 “你是否对英语阅读感兴趣” 这一问题上选择“不感兴趣”或 “厌烦”。 在调查中, 有35个样本表示他们觉得现今使用的英语教材的难度比较大。 但与此同时, 在抽取的45份样本中, 有43份样本表示他们非常希望读懂英语文章。
(2) 网络阅读资料设计制作
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网页由多媒体课件系统、练习区、答疑辅导区、在线测试区等子页组成, 多媒体课件系统是网上英语阅读课程的核心。我会为每一节阅读课设计一个学习课件。在课件中, 我力图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内容、结构合理的文本和大量的拓展信息。同时, 该课件能够适合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认知风格、动机和兴趣, 激发学习者的阅读欲望, 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提高阅读水平。在练习区和作业发布、批阅系统的设计中, 笔者突出网上阅读的广泛性、时代性、交互性和灵活性特点, 设计多重、可选择阅读目标。在该区域, 我加入了很多专门的二语习得的学习网站, 比如英语阅读俱乐部http://reading.englishclub.com英语学习网www.ls.js.cn/enjoyenglish/index.htm, 等等。许多著名报纸杂志的链接也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纯正的英语, 让他们第一时间接触国外发生的事件,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兴趣。答疑辅导区和讨论组 (区) 是师生、生生、互动、协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测试区可分为学前测试、过程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 贯穿学习始终。学前测试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诊断, 根据其学习特征和认知水平提供适应性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策略指导, 待其实现一定目标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系统。
3.网络阅读资源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验过程
我将本次实验做了如下计划安排:
第一阶段研究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产生了储存内心的力量。 ”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烈的互动性,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测试给学生一个阶段性评价, 激励他们继续学习, 同时完善该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在这一阶段, 我除了要为学生精心设计、提供阅读资源外, 更试图扮好引导者、助学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策略指导和帮助。 通过建立答疑系统、参与学生的讨论、提供阅读学习策略知识、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等方法, 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学有所得的目的。
4.网络阅读资源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应用实验结果展示
(1) 组织测试
在这一个学期的实验期, 我共组织了四次测试, 分别为第1周, 第5周, 第10周, 第15周。 考核的方法为阅读测试。 经过十五周的实验, 两个组的英语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从测试成绩差距看, 网络组这一学期的进步比对照组要明显很多。 由此可见, 网络英语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问卷分析
根据回收的45份“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的有效问卷, 80%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96%的学生喜欢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93.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由此可见, 学生对网络阅读课的英语教学模式表示了极大的认同。
5.网络阅读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纯网络化的学习, 既要克服传统“填鸭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束缚, 又要看到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面积地增加知识量的优点;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主的方法, 发挥学生潜质, 又要看到缺乏教师的“主导”的弊病所在, 杜绝“放羊”现象的出现。
这次教学研究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学生蕴藏着巨大学习潜能, 只要教师的教学模式设计合理, 不但在规定的学时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 同时,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英语基础差、学习没信心, 在刚接触网络阅读英语教学时不能完全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知识难点。 此时, 一方面教师要循循善诱, 尽量降低学生学习的焦虑感。 另一方面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 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轻松自信地学习, 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Beane, J.Curriculum B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omestic Education[M].Teachers College Press, Culumbia University, 1977.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9.
[3]张淑琴, 刘津开.英语交际法教学示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3.
关键词 应变片;静态应变仪;动态应变仪;电桥;拉伸机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41-01
1 标定试验
1.1 利用YE29003B应变标定仪标定动态应变仪
1)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接入动态应变仪中:接完后相应的接口通道指示灯变暗,选折合适的拱桥电压和增益。本文选取:10V和2K欧姆,通道为3通道。
2)先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拨到0欧姆,然后将动态应变仪选定通道电压调零,按下AUTO按钮机器会自动调零,若没有完全为零,可以用螺丝刀调节左边的微调FINE。
3)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拨到1000欧姆,调节动态应变仪选定通道电压,并使其成为整数。
4)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分别拨到800、600、400、200、0欧姆,记录每组的电压。
5)处理数据、得到回归曲线,由图可知应变与电压的关系。
1.2 模拟标定动态应变仪
本实验是用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接好电桥,模拟应变。因为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就是,在某变形点应变片会随之变形,从而自身电阻改变,导致电桥不平衡。如此标定动态应变仪时完全可以用可调电阻代替应变片。
将可变电阻调到59880欧姆,将动态应变仪调零后接入刚调好的可变电阻,再将接入可变电阻后的电压调到整数。
依次调节可变电阻使分别其为74880欧姆、99880欧姆、149880欧姆、299880欧姆,并照如上操作得到五组电压如下表:,然后和YE29003B应变标定仪得出结论比较。
2 弯曲、拉伸试验
2.1 拉伸试验测量弹性模量E,泊松比v
1)应变片的粘贴、连接仪器。因为要测两个量故使用两片应变片,一片测纵向,另一片测横向,贴片贴好后将两片应变片接入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的两个不同通道中,并接成1/4桥电路,其中纵向应变接入通道1,横向应变片接入通道2。
2)试样加载、数据收集。摇动YE6253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台的加力手柄,使试样受拉,同时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会显示拉力和应变,选取合适的数据并记录。本文中以拉力为准,大约隔50N到100N记录一组数据。每次记录时先点通道1,记录纵向应变,再点通道2,记录横向应变。
3)数据处理,计算E和v。用Excel处理得到的数据并绘图,由竖向应变-应力图可得弹性模量E。由竖向应变和横向应变可得泊松比v。
2.2 弯曲试验正应力试验
1)试验用三点弯梁、应变片粘贴及电桥接法。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已粘贴好五片应变片的三点弯曲梁:五片应变片(至上而下)本别测量上表面、中性层与上表面间、中性层、中性层与下表面间、下表面五个位置的应变,故有五片应变片接入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中,每片接入不同的通道中,规定应变片按至上而下的顺序接入通道1至通道5。
2)测量五点应变并与理论作比较。实验前先调零,测试时将拉力规定为某一特定值,本文使用600N,加载后先按通道1,記录上表面应变片的应变,以此类推测得其他点的应变。为消除误差,此过程复测量三次,每次拉力一定,取三组数据平均值。最后与理论值比较,得应变平均值,实际应力值,应力理论值和相对误差=|σ实-σ|/σ。
3 K片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描述
本实验用的是截面为18.1*18.1的正方形梁,简支梁表面放一幅梁,中点受集中力并用千分尺测梁中点位移。应变片贴在上下表面,测出梁上下表面的应变量。由《力学CAT基础》推导K片的值。
3.2 K片的推导
根据《力学CAT基础》,纯弯梁应变与应变片电阻率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供货应变片粘贴在梁的纯弯区段内下表面,应变片纵向与梁的轴线方向重合,给定载荷后通过绕度计测量纯弯梁在加力线上的位移f,并由材料力学梁弯曲公式计算出应变片粘贴处梁的应变:
ε纵=fh/(l2+f2+fh)
1)用电阻仪表在贴片前测出应变片的阻值R;
2)将应变片和温度补偿片接入应变仪桥路调零后,按给定载荷P加载到位后测出应变仪的电压输出V;
3)将载荷卸去并使应变仪调零,随后对测量应变片电阻并联一个可调电阻仪,而后调并联电阻值到Rn,使对应应变仪的输出电压仍为V。此时应变片和外并电阻Rn的总电阻为:RRn/(R+Rn);
4)根据1)、3)步得到的电阻数值可以求出电阻变化率为:
ΔR/R=[RRn/(R+Rn)-R]/R=-R/(R+Rn)
5)灵敏系数Κ片的测量结果为:
Κ片=|ΔR/R|/ε纵=|ΔR/R|l2/fh
3.3 测量ε仪、千分表读数f
测出数据千分表读数f,ε仪(µε),ε纵(µε),△R/R,拉力(N)。由ε纵(µε)—△R/R曲线可得K片的大小。
4 COD引伸计标定、测量裂纹长度
4.1 COD引伸计侧线
因COD引伸计的五条输出线是混乱的我们必须对此整理,方法如下:
首先,COD引伸计内部桥路如下:
引线是4条桥线加一条地线,每个电阻120欧姆
如对于1线,将其和其他颜色的先接到欧姆表上若读数为90可知是1、4两端或1、3两端,二若欧姆表上若读数为120可知是1、2两端,这样便知道电桥的内部链接只要将对面的两端接入YE29003A盒中的V+、V—,或IN+、IN—中即可。
4.2 COD引伸计位移与动态应变仪电压的关系
在使用COD引伸计前必须标定引伸计位移与动态应变仪电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进行下一步试验。
4.3 测量裂纹长度
(本实验使用柔度法来测量裂纹长度,试验在弹性范围内进行,每次试验加载一次并马上卸载同时记录载荷与位移关系。
根据SET柔度公式:a/w=β0+β1µ 其中:β0=1.0056;β1=-2.8744
µ=1/(1+sqrt(E`*BefC));Bef=B-(B-Bn)/B
a是裂纹长度;B为式样的厚度,W为其宽度;测得B=2mm,W=18mm,E是弹性模量,C是测得的柔度即本实验的δ。
将数据代入得:a。
参考文献
[1]蔡立勋.力学CAT.西南交通大学.
目前网络是我们的一个无形的朋友,它能带给我们很多知识和新闻,还能带给我们很多生活上的方便。
二丶网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从逐步交叉走向。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写:
一丶目前网络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目前网络是我们的一个无形的朋友,它能带给我们很多知识和新闻,还能带给我们很多生活上的方便。
二丶网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从逐步交叉走向全面融合,网络空间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及组织模式等向现实社会渗透,网络安全态势呈现了新的特点,新的趋势。
网络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境内外网络攻击活动日趋频繁,网络攻击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网络攻击的手法更加复杂隐蔽。
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学 校:江苏科技大学
专 业: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法)导 师:李永忠 学 号: 学员姓名: 2014-6-4
《网
实验一 DES算法应用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并实现DES 算法
2.理解对称密码体制的基本思想 3.掌握数据加密和解密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内容
根据DES 加密标准,用C++设计编写符合DES 算法思想的加、解密程序,能够实现
对字符串和数组的加密和解密。
三、实验的原理
美国IBM 公司W.Tuchman 和 C.Meyer 1971-1972 年研制成功。1967 年美国Horst Feistel 提出的理论。美国国家标准局(NBS)1973 年5 月到1974 年8 月两次发布通告,公开征求用于电子
计算机的加密算法。经评选从一大批算法中采纳了IBM 的LUCIFER 方案。DES 算法1975 年3 月公开发表,1977 年1 月15 日由美国国家标准局颁布为联邦数
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于1977 年7 月15 日生效。为二进制编码数据设计的,可以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密码保护的数学运算。DES 的保密
性仅取决于对密钥的保密,而算法是公开的。64 位明文变换到64 位密文,密钥64 位,实际可用密钥长度为56 位。
运行结果是:
四、思考
1.影响DES密码体制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密钥的健壮性。
2.DES密码体制中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流程相同,区别在于解密使用的子密钥和加密的子密钥相反
实验
二、操作系统安全配置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Windows NT/XP/2000系统的安全配置 2.理解可信计算机评价准则
二. 实验内容 1.Windows系统注册表的配置
点击“开始运行”选项,键入“regedit”命令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学习并修改有关网络及安全的一些表项
2.Windows系统的安全服务
a.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查阅并修改有效项目的设置。
b.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事件查看器”,查阅并理解系统日志,选几例,分析并说明不同类型的事件含义。3.IE浏览器安全设置
打开Internet Explorer菜单栏上的“工具Internet选项”,调整或修改“安全”、“隐私”、“内容”等栏目的设置,分析、观察并验证你的修改。4.Internet 信息服务安全设置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 信息服务”,修改有关网络及安全的一些设置,并启动 遇到错误“无法启动服务,原因可能是已被禁用或与其相关联的设备没有启动。”,试图以参数“”启动服务 wuauserv 以运行服务器: {9B1F122C-2982-4E91-AA8B-E071D54F2A4D}
3.IE浏览器安全设计
打开Internet Explorer菜单栏上的“工具Internet选项”,调整或修改“安全”、“隐私”、“内容”等栏目的设置,分析、观察并验证你的修改。
首先打开internet选项,看安全项:
在这一项中可以设计受信任站点和不信任站点,选项中可以设定,你在上网浏览网页的安全级别,对应的安全级别它可以控制你在网上,获取内容的范围,很多的恶意站点可以用这个种基础的办法来屏蔽,假设将(202.117.216.94):(The 1657 ports scanned but not shown below are in state: closed)PORT
STATE SERVICE 135/tcp open msrpc 139/tcp open netbios-ssn 445/tcp open microsoft-ds 1025/tcp open NFS-or-IIS 3306/tcp open mysql 5000/tcp open UPnP MAC Address: 00:0A:E6:EC:16:DF(Elitegroup Computer System Co.(EC
Nmap finished: 1 IP address(1 host up)scanned in 0.774 seconds 可见202.117.216.94这台机器的135、139、445、1025、3306、5000端口是开放状态,提供的服务从Service列表中可以读出,而且都是支持TCP协议的。(2)、windump抓包
运行参数为:windump [-aAdDeflnNOpqRStuvxX] [-B size] [-c count] [-C file_size ] [-F file ] [-i interface ] [-r file ] [-s snaplen ] [-T type ] [-w file ] [-E algo:secret ] [ expression ] 实验用windump来监听三次握手,结果如下:
看第二幅图的第五和六行。其中18:07:40.606784表示时间;202.117.216.94为源IP地址,端口1525,就是我自己的这台电脑;202.117.216.148是目的地址,端口23,S2352945221:2352945221(0)表示我的电脑主动发起了一个SYN请求,这是第一步握手,2352945221是请求端的初始序列号;win 16384表示发端通告的窗口大小;mss 1460表示由发端指明的最大报文段长度。这两行所表示的含义是IP地址为202.117.216.94的电脑向IP地址为202.117.216.148的电脑发起一个TCP的连接请求。
然后看第第七和八行,源IP地址为202.117.216.148,而目的IP地址变为202.117.216.94;后面是S2987805145:2987805145(0)ack 2352945222,这是第二步握手,2987805145是服务器端所给的初始序列号,ack 2352945222是确认序号,是对第五行中客户端发起请求的初始序列号加1。该行表示服务器端接受客户端发起的TCP连接请求,并发出自己的初始序列号。
看第九和十行,这是三步握手的最后一步,客户端发送ack 1,表示三步握手已经正常结束,下面就可以传送数据了。
使用了-n的参数,表示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不采用主机名的形式显示而采用IP地址的形式。
从上图可以看到数据包的头部是DLC层协议的内容:标明了第一个FRAME到达的时间、FRAME的大小、源的数据链路层的号(例如我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数据链路层号为:000AE6EC16DF,目的主机的数据链路层号为:000A8A99BB80,)、Ethertype=0800(IP)。
可见IP头部的内容中包含了协议的版本(我们现在用的版本一般都是IPV4)、包总长度为48bytes,源地址的IP(202.117.55.94)、目的端的IP(202.117.1.13)、FRAME的总长度、头校验和(8B88(CORRECT))等内容。
上图是TCP协议的头信息,其中包含了源端口号(1058)、目的端的端口号(80)、初始序列号(4236954999)、下一个希望得到的包的序列号(4236955000)、校验和(Checksum=0654(correct))、标志位Flags=02、数据offset=28bytes等信息。
最后是详细的http协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HTTP版本号(1.1)等信息。
三、实验结论:
扫描网络可以知道别人的一举一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意加强安全意识。通过这次实验熟悉了windump操作及sniffer软件的使用,实验最后结果符合要求,达到了这次实验的目的。
实验
四、PGP软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PGP软件的使用
2.进一步理解加密与数字签名的过程和作用
二、实验内容
1.GP软件的相关资料:
PGP(Pretty Good Privacy)是一个可以让您的电子邮件(E-Mail)拥有保密功能的程式。藉此您可以将您的邮件加密(Encrypt),除了您希望的人看得到以外,没有其它人可以解读。一旦加密后,讯息看起来是一堆无意义的乱码(Random Characters)。PGP 提供了极强的保护功能,即使是最先进的解码分析技术也无法解读(Decrypt)加密后的文字。2.PGP软件界面:
3.生成钥匙的详细信息:
4.对文件加密:
加密后文件图象:
解密:
5.数字签名
结果:
Validity灯是绿色的,说明已经添加了对我的公钥的信任,并且被签名文件没有被修改。
实验报告
课程 计算机网络 题目 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网络层实验
院系名称 计算机学院 班 级 计科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时 间 2016.11.14
实验二:网络层协议实验
实验说明:
1.实验中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如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2.实验报告共四份,于期末通知时再统一打包上交。
3.报告文档模板中如有错误,请反映到计算机网络QQ群上。
实验内容目录:
实验2.1: IP分析
实验2.2: IP地址分配实验 实验2.3: ARP分析 实验2.4: ICMP分析 实验2.5: 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2.6: VPN与NAT协议分析
实验2.1:IP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IP的报文格式以及关机字段的含义。
2、掌握IP地址的分配方法。
3、理解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流程。
实验思考题:
1.一个IP分组经路由器转发后,有哪些字段会发生变化?
答:TTL字段需要减一,而IP头部的校验和需要重新计算,因此这两个字段会发生变化。
2.为什么任务三中的两个分片的长度分别为1500字节和48字节。
答:原数据长度为1500+8(ICMP报文头长度)=1508字节,超过以太网帧的最大传输能力,因此需要分成两片。长度分别为1480字节和28字节,封装成IP后,每片的长度分别为1480+20=1500字节,28+20=48字节。实验2.2:IP地址分配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2.熟悉CIDR的IP地址编址方法。3.理解CIDR的路由聚合功能。
实验思考题:
1.与分类的IP编址方法相比,CIDR编址方案具有什么优点?
答:1)CIDR的地址分配更高效,因为CIDR采用可变长掩码,能根据网络的实际大小量身定制主机地址空间。2)CIDR具有路由聚合功能,能减少路由器的路由表项。
2.路由器的不同接口能否使用相同的网络号?
答:不能,路由器的不同接口必须使用不同的网络号。实验2.3:ARP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2.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3.理解ARP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任务一完成后,哪些PC的ARP缓存拥有PC0的MAC地址记录?哪些PC新添加了PC1 的MAC地址记录?
答:任务一完成后,PC1和PC2拥有PC0和MAC地址记录,PC0添加了PC1和PC2的MAC地址记录。
2.ARP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缓存中记录的保存时间是否越长越好?请解释理由。
答:ARP缓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主机重复进行地址查询询问。缓存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因为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如果缓存时间过长会造成数据更新过慢,造成地址解析错误。
3.主机使用ARP能查询到其他网络的MAC地址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ARP广播询问包会被路由器阻拦。
4.在任务二的步骤3中,ARP被执行了几次?
答:共执行两次,第一次是PC0查找路由器Fa0/0的MAC地址,第二次是路由器查找PC4的MAC地址。实验2.4:ICMP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ICMP报文格式和数据单元的封装方式。
2.利用ping程序和tracert命令,熟悉ICMP的工作原理。3.进一步理解ICMP的作用。
实验思考题:
1.在tracert命令中,为什么源主机对于每个TTL值都要重复进行多次探测?
答:由于IP网络是不可靠的,通过多次重复探测可以避免因个别丢包而造成检测失败。
2.ICMP是否会给Internet带来安全隐患?
答:ICMP是网络层控制协议,不仅可以对网络层设备进行各种探寻,也可能更改主机配置,功能强大,但从另一面讲,这也是一个网络安全隐患,例如死亡Smurf攻击就利用ICMP进行网络攻击,因此许多操作系统的防火墙都拒绝ICMP包访问本机。实验2.5: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1.理解网络路由,学习静态路由配置能力。2.理解RIR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3.理解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如果路由器转发数据报的目标不在路由表中,则会如何处理?
答:如果有默认路由,则按默认端口转发,否则丢弃处理。
2.在任务二的步骤2中,环路造成的循环转发过程会不会停止?原因是什么?
答:当被转发的IP包的TTL字段被降到0时,该循环发的工程将停止。
3.在任务三的步骤3中,Router3几次更新才能获得网络10.1.1.0的路由信息?
答:需要两个周期。
4.RIP和OSPF协议分别采用哪种通信协议?请解释理由。
答:RIP报文知识在临近节点进行传输,因此采用低开销的UDP来传输,而OSPF报文需要在网络进行泛洪传输,因此使用IP。实验2.6:VPN与NAT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1.理解VPN使用的IP隧道技术的工作原理。2.理解NAT技术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在任务一中,Router1如何区分Server0返回给不同主机的HTTP报文。
答:NAT服务器(Router1)通过不同的端口号来识别不同的主机的报文。
2.在任务二中,VPN中采用隧道技术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Net1和Net2都是使用私有地址,因此无法直接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采用隧道技术可以方便地将源目地址转换为全局地址,而且到达目标路由器后,也很容易获得真正目标主机的IP地址。
3.Net1网络和Net2网络的IP地址能否编在同一段?
所谓虚拟仪器, 就是在通用计算机平台上, 用户根据需求来定义和设计仪器的测试功能, 其实质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最新技术来实现和扩展传统仪器的功能[1]。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有多种方式, 主要取决于系统所采用的硬件和接口方式, 其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2]。
虚拟仪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基本要素。硬件的主要功能是获取真实世界中的被测信号, 可分为两类[3]:一类是满足一般科学研究与工程领域测试任务要求的虚拟仪器, 最简单的是基于PC总线的插卡式仪器, 也包括带GPIB接口和串行接口的仪器;另一类是用于高可靠性的关键任务, 如航空、航天、国防等应用的高端VXI仪器。
Lab VIEW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 (NI) 的产品, 是一种基于图形编程语言的开发环境G语言, 主要用于仪器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显示等领域[6]。Lab VIEW是一个开放式的开发环境, 用户可以将其与任何测量硬件轻松连接。
虚拟实验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 以Web为实现平台, 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鼠标的点击、拖动和键盘操作等, 按照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
2. 网络虚拟实验系统
网络虚拟实验系统是基于网络的仿真现实中现场操作实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它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网络虚拟实验系统降低了科研成本, 节省了研究经费并且提高了使用效率。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提高教学效率。
2.1 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体系结构
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一般采用C/S (Client/Server) 结构式构建, 其主要分为两类———基于Internet的C/S结构以及基于Web的C/S结构。
针对虚拟实验室应用于高校教育上的特点, 我们采用了基于Web的分布式C/S结构。Web的C/S模式, 也即通常意义上的B/S (Browser/Server) 模式, 客户机上无需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 只要有标准的Web浏览器就可以实现对虚拟实验室的访问, 不过其缺点在于不适合大量数据的传输。由于将实验系统的主体部分集中到了服务器端, 对系统的维护以及实验项目的增加也只需在服务器端进行。这样不仅使系统的维护工作大大减轻, 而且当实验项目增加时, 只需要对服务器端进行更新, 使系统具有高扩展性和适应性[3]。
2.2 Remote Panels技术
从Lab VIEW 6.1开始, Lab VIEW集成了Remote Panels技术, 允许用户直接在客户端计算机上打开并操作位于服务器端计算机上的VI的前面板, 甚至可以将Lab VIEW VIs的前面板窗口嵌入到一个网页中并在网页中直接操作它, 这是一种软件操作界面共享方式。
Lab VIEW的Remote Panels不仅可以观看, 而且可以在Lab VIEW的环境中或浏览器上加以控制。这个强大的功能让开发人员可以轻松地创建远程应用程序, 使用户在周末的时候坐在家中的计算机前轻松地监控办公室、实验室甚至生产线上的各种情况。
2.3 远程访问原理
网络实验室仿真实验平台, 主要针对大学物理、数字电子, 模拟电子、电学、磁学、传感器原理等方面。学生利用网络登陆本仿真实验平台, 可以在线做理工类仿真实验。在网络仿真平台上, 学生自己动手设置实验参数, 运行在服务器端的平台仿真程序根据实验原理进行仿真, 并实时返回仿真结果。主要原理图如图2:
实验者可以通过浏览器观察模拟实验过程, 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动作来操作和控制虚拟的实验过程。在本文所介绍的过程控制虚拟实验室系统中, 学生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观察到参数的调节对控制过程产生的各种影响, 使得他们很方便的观察到不同的控制效果并很容易地掌握控制原理,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本系统的开发为用户访问远程虚拟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实验过程、方法, 以及实验结果迅速而直观的展示给远程用户。
下面以磁化曲线为例介绍仿真实验平台的设计。
3. 磁化曲线
3.1 基本原理
如果在由电流产生的磁场中放入铁磁物质, 则磁场将明显增强, 此时铁磁物质中的磁感应强度比没放入铁磁物质时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增大百倍, 甚至在千倍以上。铁磁物质内部的磁场强度H与磁感应强度B有如下的关系:B=μH
对于铁磁物质而言, 磁导率μ并非常数, 而是随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即μ=f (H) , 为非线性函数。所以B与H也是非线性关系, 如图3所示:
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为:其未被磁化时的状态称为去磁状态, 这时若在铁磁材料上加一由小到大变化的磁化场, 则铁磁材料内部的磁场强度H与磁感应强度B也随之变大。但当H增加到一定值 (Hs) 后, B几乎不再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 说明磁化达到饱和, 如图3中的OS段曲线所示。从未磁化到饱和磁化的这段磁化曲线称为材料的起始磁化曲线。可以看出, 铁磁材料的B和H不是直线, 即铁磁材料的磁导率μ=B/H不是常数。
3.2 设计思想及实现
当U=0, 0.2, 0.4, 0.6...3.0 V时, 根据前面板中的电路图计算出Ux, Uy, H和B, 作出B-H曲线即磁化曲线, 如图4。
由磁化曲线的程序框图, 即图5可知, 本设计主要是由两个公式节点、各种运算控件, Build XY Graph控件和图形控件XY Graph组成。与Waveform Graph一样, XY Graph也是一次性完成波形显示刷新。不同的是, XY波形记录控件在波形显示的同时还反映测量点X、Y值的变化, 所以它的输入数据结构是由两组数据大包 (bundle) 构成的簇, 簇的每一对数据都对应一个显示数据点的X坐标和Y坐标[4]。
由数组控件得到一串数组U, 经过公式节点中运算处理后得到B的一串数组以及H的一串数组。经Build XY Graph捆绑后由XY Graph输出波形。
4. 基于Web的交互型虚拟实验室设计
4.1 Web服务器设置
发布一个站点基本上是将站点上的文件提制到一个目的地, 让其他人可以访问站点[5]。在发布站点之前, 应该测试站点的各项操作都能正常工作, 来确认站点已准备好发布。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确认您的站点已准备就绪, 那就是在Web浏览器上进行预览并且浏览站点, 检查所有文件的状态。这就需要通过配置IIS服务器来构建测试Web应用程序的环境。最后, 将测试成功的Web应用程序发布到Internet上[6]。
IIS默认的Web文件存放于系统根目录中的%system%%Inetpubwwroot中, 如果主页就放在这个目录下, 出于安全考虑, 微软建议用NTFS格式化使用IIS的驱动器。
4.2 主页及仿真实验页面设计
主页界面如下图6所示, 页面右下角是在线聊天程序。访问此张页面的人都可以进行相互地聊天, 教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以及在线答疑, 使网络虚拟实验室的交互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各个实验网页中也可加入另一些美化框图或程序来完善页面, 具体方法与设计网页一样。
教师要介绍虚拟实验室在网络部分的构建方法, 包括Web服务器和Lab VIEW服务器的设置, 以及VI的嵌套实现和网页设计。
5. 结语
本文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仿真平台的设计, 另一部分是通过Web的网页形式来调用此仿真平台。
虚拟实验室虽然能很大程度地辅助教学, 但并不代表可以代替真的实验室。若学生要有真实的控制仪器的经验, 便需要在真实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如果某项实验只是集中于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不是要求学生对仪器的亲自控制, 这时就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莉玲, 方康玲, 周波.LabVIEW在远程虚拟平台中的应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 (7) :34-36.
[2]马宏斌, 杨波.虚拟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技术.信息技术报[J].2005, (2) :78-81.
[3]蒋英.对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的初浅认识.实验室科学[J].2006, (3) :67.
[4]吴晓男.高校虚拟实验室的构建[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6, (10) :23-25.
[5]袁太文, 罗世勇, 李迅波.Web分布式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测试技术, 2005, (6) :34.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鼓励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长江网络教育社区平台(简称多多社区)是由湖北省教育厅和长江出版集团联合组建,通过打造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环境,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研修,重点推动学校网络化的班级管理、课外学习和家校互动等方面的教育应用,为学校提供了有效开展网络德育的平台。
长江网络教育社区于2013年1月1日上线试运行,3月15日第一期工程项目正式对外发布。多多社区是用网络社区技术服务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将教育关系和教育活动向互联网延伸,以虚实结合方式实现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课题组紧紧围绕多多社区现有功能,组织多个学校开展了基础应用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同时,多多社区也随时根据科研的需要,如学校减负等教育管理、评价研究的需求,及时开设了新的教育管理平台。多多社区与课题组的研究在相互促进过程中,共同成长,从而实现珠联璧合。
总课题组组织部分学校开展了基于多多社区的翻转课堂、学生作业评价、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德育等诸多实验,基于多多社区的学校德育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课题组研究的学校,基于多多社区是以班级小站为中心,联系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实名网络的特点,都建立了个人、班级、学校三个层级的空间,以班级小站为重点,建立起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科任教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互动关系,并在个人、班级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基于多多社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德育可以通过班级小站,实现德育事务的网络管理。包括:管理和运用班级公告(小黑板)、课程表(本期课程安排)、作业布置(班级作业)、班级日志(班级博客)、班级动态、班级相册、学习成绩公布、光荣榜等;实现了班级小站的互动功能(站内信、讨论组等),包括组织远程家长会、家长学校、远程家访、群聊和私聊等,探讨网络家校合作的方式。
学校通过网络主题班会、专题讨论、网络个别学习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包括各实验学校建立多个兴趣小站,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课外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的主题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目前学校主要摸索出两种实验模式。一种是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有主题的兴趣小站,如黄石市龚家巷小学组织的少先队社区《我们的队,我们的家》。另外一种实验模式就是学生个人按照兴趣建立,然后吸引其他学生加入的小站。如宜昌市伍家岗实验小学604班学生阮雨珊建立的绘画主题小站《画画渣渣都来自异世界》已经集结了45名同学加入,被网站首页推荐;该校605班张敏萱同学的空间里,她的旅游相册和清新的空间日志,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多名同学与其互动,具有很强的磁场;302班王劲松同学的空间特色,则是他丰富多样的生活相册,记录了他假期生活的点点滴滴。该校还举行了“多多社区”“十佳学生空间”评比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学生建立兴趣空间的积极性。通过多多社区,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高涨。
多多社区引起了各实验学校德育工作的诸多变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再不是简单的道德灌输,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德育方式更加直观、富有情感,德育评价也充分吸引家长参与,实现良性互动,学校还建立网络德育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德育和多多社区的结合常态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于多多社区的学校德育,笔者认为,后续研究要以网络德育为突破口,着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学校德育要增强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多多社区的个人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展示的舞台;多多社区的各种资源链接,更加直观呈现德育内容;多多社区的评价平台,保留了学生德育成果,呈现了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动态趋势……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然而,这些举措还停留在学生主体性的表层,学校网络德育还可以向纵深方向发展。人作为主体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实体性的人,而在于他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动性的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关系,人尽管还是人,但却不会是主体……如果人不依靠自身,而处在对外界力量的依赖关系之中,人就永远不会是主体。可见,学生主体性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动性和依靠自身。目前,部分实验学校开展的网络德育活动,选择的主题一般都由学校确定,通过多多社区自上而下实施。学生依然对学校的依赖性较强,学生的深层主体性还没有凸显。德育主题除了学校自上而下确定外,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自身重要的事情出发,自下而上的确定德育主题,减轻学生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充分实现他们的主体性。即使是学校确定的德育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德育是个人成长的必需。
学校德育可以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探讨。《世界是开放的》提出了泛在学习的概念,即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这本书在开篇介绍了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考古挖掘课程,学生来源复杂多样,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报名参加,彼此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学习体会。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实现跨国界、跨学段的学习,但是多多社区却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可以进行省域内跨学校、跨县域的学习。多多社区和其他网络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以全省1200万潜在师生及家长用户为基础,全省学籍管理系统和教师管理系统为底层数据。学校设计网络德育活动的时候,就不需要只局限于本校的资源,可以借助省内其他学校或者学生资源,开展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学校资源可以向家庭拓展,如尊老爱幼、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等等;学习资源可以向社区拓展,如自然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等等;学校资源可以向地区拓展,如地区的文化、精神面貌等等,最后可以拓展到国家乃至全世界。通过多多社区,学校德育实现学生由关注个人到关注他人,由关注家庭到关注社会的主旨,摸索出借助外校合力开展德育活动,从而探索出泛在学习的模式。
学校进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尝试。教育部2013年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相应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也有上述前4个指标。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指标下面有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以及理想信念四个二级指标,学校通过建立各种评价量表,已经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各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现在的研究面临着一些评价难题,如学校评价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有的采取的是百分制,有的采取的是定类评价,最终结果如何综合。定类评价相对简单,但这势必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最后综合的难度。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如何与学生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特长综合?如何加权评价?网络平台如何呈现?这些都是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创新研究的突破点。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网络编程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实验报告03-08
《网络编程课程设计》实习总结11-21
网络编程要考虑的问题04-02
网络工程实践实验报告06-02
网络安全实验报告综合06-13
网络数据采集实验报告10-09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05-28
编程转职申请报告06-18
计算器编程设计报告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