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题
目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姓
名
唐容学号
2011520730106
系部
外语系
专
业
应用英语(资料翻译)
指导教师
王皓职称讲师
2013年月日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1
(一)问候语性的重要性„„„„„„„„„„„„„„„„„„„1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1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1
(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1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2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2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2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2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3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3
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4
五、结束语„„„„„„„„„„„„„„„„„„„„„„„„„„„6 参考文献„„„„„„„„„„„„„„„„„„„„„„„„„„„„6 致谢„„„„„„„„„„„„„„„„„„„„„„„„„„„„„7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11应用英语301班唐容
指导老师:王皓 摘要:问候语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行为,不仅是人们相互致意表达感情的符号,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习惯的积淀。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其问候语在方式内容、称谓、情感色彩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也直接体现了两种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尤其需要认清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语言文化模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运用中英问候习语,达到成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关键词:问候语;差异;文化;共性;情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greetings Student majoring in Applied English Tang Tutor Wanghao
Abstract: greetings as language behavior the essent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life, is not only the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to express feelings of symbols, but also soc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on.Chinese and English East and West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way content, appellation, emotional color and other aspects the greeting is also directl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In the globalizati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ore closely, especially the need to recogniz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us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English greeting idioms, achiev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i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greetings;difference;culture;characteristics;emotion 引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胡工具,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存在着各种语言,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包含有问候语这一共同特点。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就问候语而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表现形式相异,在运用的场合、方式和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一)问候语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语言工具,带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同时包含一部分感情信息,如双方关系的亲疏和双方的兴趣爱好等。问候语既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加友谊,同时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切入点。问候语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时甚至决定人际交往是否能够成功。因此,问候语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问候语的基本要求是礼貌、恰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果不能区分具体环境而盲目问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效果。比如在厕所附近问候别人“吃了吗”,或者跟一位较胖的女士聊体重都是一种不礼貌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往往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
中英问候语即都使用为数甚少、相当简练的一些语式。英语中的“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以及汉语中的“你好”、“早上好”、“吃了吗”等,都十分简单而且通俗易懂。简短的问候语在表达问候意向时语气较直接,感情热烈,体现问候语的功能性。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
英问候语都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突出表现的是对对方的亲切友好的感情,或者表达出一种试图与对方交流沟通的愿望。在两种语言中,问候语都是作为感情的桥梁而存在的。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
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在中英的问候语中,初次见面做介绍或在正式场合下表示问候的原则大抵相同——为了突出体现交际礼仪之礼貌尊重,因此问候称谓都是正式而谦恭。而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称呼人的名字来问候招呼,以示关系的亲密。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语言这个载体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所以,中英问候语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作为相去甚远的两个语言系统,中英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显然要更多。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人们之间通常都是通过互致问候来达到促进人际关系的目的。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方式或内容不尽相同。英美人问候时常用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等。除此以外,更多的是以Hello或Hi打招呼。另外,How are you也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中国人习惯以“吃了吗?”或“上哪儿去?”或“你在干什么?”等来问候。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 you eaten or not(吃了吗)?”或“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则可能引起误会。“去哪里”本来只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英语问候语则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
称谓在两种语言正式场合中都突出表现礼貌客气这一功能,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其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出头衔性称谓的偏好,可细分为3种:一是姓+职务,如王院长;二是姓+职称(职衔、学衔)如李教授;三是姓+职业,如刘老师、谢律师等。而在英语中,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如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Judge Harley(哈利法官)等等。社交生活中更为司空见惯的形式是“Mr.”、“Ms.”、“Mrs.”、“Miss”、“Sir”、“Madam”等简单通用形式。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称呼人的名字来问候招呼,以示关系的亲密。但是中英问候中此种场合的称谓也各具特色。在中国,由于中国人重亲戚关系,称谓多而杂,中国人称自己祖父母同辈的为爷爷奶奶,如王奶奶,赵大娘,与父母同辈的人为叔叔阿姨,如李阿姨,或直接称为老师或师傅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孙师傅等等,这种中国特色的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如直呼其名尤其直呼长者的姓名被视为大忌,被认为不谙世事,没有教养;西方国家却截然不同,长幼都可直呼其名。日常生活中的西方人聚在一起聊天或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时,除非一个人从事于某种专业性工作,如医生、教授等,也很少使用头衔或者“先生”之类的正式名衔,一般直呼其名。此外有一种特定的问候现象值得大家注意,在汉语问候中,问候方式可以直接而简单地用称呼取代具体的问候语言,如用“小王!”取代“小王,早上好!”或用“老孙!”替换“老孙,好久不见啊!”等等;在英语中则不能用称呼直接代替问候,如果有人用英语打招呼“Professor John!”或者“Mr.Lee!”,对方听后以为有事找他/她,最自然的回答就是“Yes”,接着招呼的人就要说明事情的原委,由此而产生误解。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
从礼貌策略分析并且比较中英两种问候语,也可看出不少差异。中文问候语的情感色彩比较强烈,一般问候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方式具体而情感饱满。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当用相对消极的话语问候时要谨慎,要注意方式,“你看上去无精打采”,“你看上去很伤心”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不合时宜而会引起对方不快。因此汉文化问候语中褒义具体的语言使用频率更高,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本、和谐、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所以寒暄问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涉及到隐私和体貌特征评价的问候语言一般被认为是违反了西方文化的禁忌。如果你知道他一直身体不适,你或许可以问他感觉如何。但千万不要用牵涉个人的评语或问题。诸如:“You are fat”(你真胖啊),“You are so thin.”(你太瘦了)或是“What is that on your face?”(你脸上那是什么东西?),“How much does the necklace cost you?”(那条项链你花了多少钱?)等问候会使即便熟悉的英美人感到尴尬反感,难以回答。又如,中国人在迎接远方来客时,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问,可是如果用此种在中国人看来饱含深情的关怀用语来迎接英语国家的客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 tiring journey”,他们听起来会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他们使用的寒暄语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样相对抽象的句子来达到问候的目的。
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不同。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必然会导致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将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认为人处在支配、征服自然的位置,解决人生问题强调个人作用。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美国人充分相信个人的能力,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这种“天人两分”的思想势必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美国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但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言,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一个空虚的概念。美国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家庭为其基础,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开诚布公:强调人的社会性、集体精神,强化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这种重视公众化的文化背景根深蒂固。诸如“天凉了,注意别感冒”,“你到哪里去”等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体现与人为善对人关心或表示双方关系亲密友好的方式,并非真想打听对方的行踪或是发出警告。此外中国人典型的问候方式“你吃了吗”恐怕也可作为“饮食乃中国文化美感和礼制最古老之源头”的最佳佐证。所谓“民以食为天”。当然,从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难以维持到现代社会的丰衣足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赋予这些表达方式以更为简单的特质——并非再是关注对方是否吃(饱)了饭而是单纯无含义的问候习语。在英美社会中,人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个人隐私和个人独立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准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在日常礼貌用语中禁忌以上问题。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而认为对方有打听他的趋向,干涉他的私事和刺探他人隐私之嫌,问“吃了吗”则往往会给他造成间接被邀请共进餐却又不信守承诺的错觉,对年轻人而言,它还意味着说话人有与听话人约会之意。此种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双方交际中的障碍。当然,英语国家见面寒暄“It’s lovely weather today,isn’t it?”(今天天气真好!)或者说:“Rather cold,isn’t it?”(天够冷的!)也并非真的关心天气的好坏,其原因源于伦敦曾有的雾都称号。实则是工业革命的后遗症———多雾多变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人们出门时经常是又穿风衣又带伞,惟恐突然变天,狂风暴雨。这也就养成了英国人以天气扯开话题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以这样的话题开头显得无话找话,但和英美人聊天时以这样的话开头却是万无一失的。这种问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中国人问的“吃了吗”一样是一种交际方式。在天气之外英语国家也通常借助问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来招呼问候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问候方式和内容的区别。
五、结束语
正确使用中英问候语言直接关系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并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职业等社会权势与距离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人们往来不断增多,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为避免以上问题出现,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文化的文化分歧以及历史背景做一对比与研究,在交际中提高文化差异的意识,并遵循一定的言语问候的原则,准确理解运用两种问候语,达到顺利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之目的。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境研究的新篇《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评介,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3期 [2]张海琳,交际礼貌的语用现象,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第2期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10期
[5]Keller.Eric,Gambits:Conversational Strategy Signals,Coulmas,1981 [6]Larry 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ress,2000 [7]陈晓燕,当代社会招呼语分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4期 [8]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外语与文化研究,2002 [9]杨小鹃、田园,鸟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第3期 [10]Brown&Levinson, Politen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1]Michael.McCarthy&Ronald.Carter,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 Language Teach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12]白彬,陈爱梅,交际语境的动态行为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第9期
[13]王丽娜,彭漪,试论言语交流中的礼貌与诚挚的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2期 [14]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Ltd,2000.[15]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3.[16]左思民,汉语语用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7]Crystal.D,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Blackwell,1993.[1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9]Helen Oatey,与英美人交往的习俗和语言,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1]James.Carl,Contrastive Analysis,Longman,1980.[22]Qian,H.S,Greetings and Part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 Contrative Study of Routines and Politeness,The Commercial Press,1996.[23]李柏令,试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跨语境影响,银河出版社,2005.[2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Bloomfield,Language,London:Allen and Unwin,1935 致谢
在英语国家,人们常常使用以下的表达方式来问候彼此:“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天气很好,不是吗”,“近况如何”。但是在中国,人们会说:“吃了吗”,“你要去做什么”,“你去哪儿了”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文化差异。一般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以它是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本文将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在问候语上文化差异的原因,聚焦怎样缩小文化差异以及培养文化意识。
一、 问候语在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从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问候语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CA(会话分析)代表,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致力于会话结构的研究。他们相信问候语主要采用了话轮。来自于同一会话的FPP(第一部分)和SPP(第二部分)组成了话轮。一个话轮的组成是由两个不同的说话者轮流进行,并且后者的发言是由前者决定的,与前者相关。话轮是会话的最小单位。
社会学家关注问候语在社会交际角色的研究。Erving Goffman认为问候语是交际的开始。它是人类关系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行为礼仪。问候语有三个功能:1.问候语帮助人们重塑社会关系;2.问候语能够确认不同的社会地位;3.问候语能够确保当陌生人问候彼此时的社会安全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学家研究文化对问候语的影响。Esther N.Goody研究在加纳问候语的使用。他认为问候语是社会和日常交际的开端。问候语能够树立和巩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为了特殊目的调节人际关系。在加纳,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通过问候语来建立和巩固。因此,在加纳的问候语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总之,问候语能够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问候语对于理解社会和它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学者也在问候语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陈松岑是研究问候语的学者之一。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研究问候语,他认为问候语被用于确定交际关系。从1986年到1987年,他在江西高安和北京做了一些在不同问候情况下的初级水平之上的成年人的调查。他认为问候的内容和结构与社会环境有关。
钱厚生从微观语言分析方面研究问候语。有了这些调查,他对表达方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他认为必须加强礼貌用语的对比学习。
总而言之,问候语对于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是重要的。
二、中英之间思想体系的差异
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密切相关。中国与英语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体系,所以价值观不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学说坚持“亲亲”、“尊尊”的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说的“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学说的“人治”就是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人更尊重权威、更重视有序社会。然而,英语国家更崇敬新想法、自由表达。
在儒家学说中,集体主义是被看重的。它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个人的成功也源于团队中成员的合作。为了集体主义,个人兴趣的牺牲是一种高尚的被中国人极力赞扬的品质。
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中国的价值观相对。因此,找出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必须的。
一些学者指出现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人们重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们开始强调人性的尊严和当下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强调自己的信仰,不仅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能力完善自己、实现梦想。这是人本主义的开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然后发展到我们称之为“自由、民主”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由和民主是一种个人主义。
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最优先的个人价值观是自我信赖、努力工作和维系在个人实现和帮助他人之间的纽带。在社会价值观的体系中,美国人崇尚的价值观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个人权利和自由辩论等。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权利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信每个人应该有其身份和个性,应该被认可和支持。因此,没有理解个人主义是无法理解英语国家和它的人民的。理解了个人主义,中国人就能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样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性和成功。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天神都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传承于他们的祖先,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美德。
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不想知道别人的秘密。通常,在他们的对话中,不会涉及到任何个人隐私。问候时,他们更愿意从天气开始:“天气真好啊”,“昨晚的暴风雨真大”,“天快放晴了”,“天气很好,不是吗?”这些问候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打扰到他人,因此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你几岁了?”这种开场白在英语国家是绝不会被采用的。如果有人使用了,他将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特别是对妇女而言,她们不谈论年纪。个人主义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信仰,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不要别人帮助他们。在他们的讨论中,他们会避免讨论年纪,这样会使他们觉得舒服,也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三、 如何避免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总是有一些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问候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文化差异,语用失误非常有可能发生。所以缩小文化差异变得非常必要。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我们将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态度是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形成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一个部分。外语学习者应该建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例如,不抱有偏见。
当中国人用“近况如何?”来问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回答“很好!”在英语国家,这是非常普通的问候方式,但是一些中国人也许不理解。在中国人的问候中,人们问候倾向于提供更多信息,因为对他们而言,信息越多越好。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引起偏见。
而偏见应该被避免。文化中的偏见涉及到对待其他文化的不容忍和不公平。不考虑偏见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可能变得困难,因为它阻碍了外国文化中知识的习得。当面对新的文化时,人们应该灵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入乡随俗”对正在经历文化差异的人来说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文化差异抱持开放的态度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必要条件。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成功交流是主要目的。外语学习者需要的文化信息在真实的交流中比其他内容更为优先。
为了提高个人交流能力,外语学习者应该读真实的材料,例如外语报纸、广告、日志、小故事、小说、剧本和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被广泛教学的语言,文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反映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目标社会,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民族性和其怀有的价值观。
如果外语学习者认为文学是珍宝屋,而且拜访过它,那么他们就能吸收文化信息并且储存下来。提供信息的文学作品与民族性有关,那是另一种文化信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事目标社会的研究,然后写下这些作品。外语学习者能从这些作品中受益,因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人们在目标社会中的具体诠释。
还有一些其他的与外语学习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报纸和杂志。因为囊括了地理、历史、风俗、宗教和哲学的大多数内容是真实的,这将外语学习者暴露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之下。这种阅读材料将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理解目标文化并且关注它。
电影也能够通过传递重要的价值观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看完电影后,外语学习者可以记下他们的观察,与那些已经分享了相同电影的人交谈,然后将来某一天他们能够运用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来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也应该参加外语教师或者有在国外经验的人讲授的文化讲座。一些讲座可能聚焦在目标文化上,另一些可能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无论参加哪种讲座,都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描述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技巧来增加文化意识。在讲座之后参与讨论可以巩固在讲座上获得的文化信息。还有,这些讨论能够揭示在社会活动中价值观体系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外语学习者可以到英语角去学习文化。当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容易犹豫是否开口,他们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想知道他们会喜欢我吗?”,“假设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怎么办?”,“如果他们不理解我说的怎么办?”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中国人时,一些人会假装他们没听到,或者低下他们的头,莫不吭声。另一些人会害羞地笑笑,赶快走开。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尴尬。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我们“你好”时,为什么我们不回答一句“你好”呢?中国人必须尝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在放松的环境下与外国教师和学生交谈。我们将会从交谈中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练习语言,也要观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行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换我们关于文化差异的感受。
摘要:中国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不成问题,而且可以说得很流利,无论语音语调都不输外国人。但是,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一些问候语中,中国学生常常激怒对方。中国人熟知的问候语却被外国人当作不礼貌的行为,其原因在于文化间的差异。问候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的交流,中国学生应该尽量多地学习外国的文化。此篇文章讨论的是问候语在中英文化间的差距,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在文化背景方面,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英语国家的基督精神作了比较;在价值观方面,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英语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了比较。最后提出如何缩小文化间的差距,具体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以及多与外国人交流。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8-01
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日渐崛起,国民与世界的交往机会会越来越多,在英语的使用上会越来越广泛,加之英语是当今世界官方通用交际语言。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带着情感来对中学生进行良好的英语教育,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让学生能够用“英语的形式”在世界的舞台上加以展现。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在“英语语法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大讲特讲,没有对初中学生“内心生活世界”进行关注,远离了现实生活,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好比是在建设“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没有生活,更不用说是“学以致用”,造就了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的惧怕和不感兴趣,这就使得英语教学变得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侠,让人敬慕,但很少有人靠近,不利于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下面笔者结合新课标教学,就英语的情感创新教学谈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各位同仁有所启迪。
一、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stimulate the students?蒺 interest)
初中英语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对情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具有好奇、新鲜、接受能力快的特点,对英语学习之初兴趣盎然,但随着教师对26个字母“锲而不舍”地领读、拼读、拼写后,会使学生变得有些伤感、不感兴趣了,并且疑问也跟出来了,为什么“一股劲儿”的拼读这些东西?有何用途?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本不放在心上。此时如果教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是英语学习之本,这些字母能够在老师的手中变幻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单词one(一)、study(学习)、friend(朋友)、UFO(不明飞行物)、VCD(影碟光盘)、TV(电视)、P.C.(个人电脑)、BC(公元前)等,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很自然的对英语字母进行拼凑,并且很快进入互动交流的师生对话中去,很快学会英语字母的拼读、拼写,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英语教学中用情感进行教学(Emotional innovative teaching)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由于个性、生活圈、学习方式方法等原因使得学生英语水平有所差异,这个差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处理不好,很可能造就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学科的“瘸腿”,直至不想再去学习英语。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较好的运用“自身的作用”( Own role),用“爱屋及乌”的“学师”心理把英语教会学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贯穿情感教学,把感情投入到英语教学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而不是以“监督员”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摇头晃脑”;要把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正面形象”,激励学生克服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而不是略有微词“口授秘诀”(Dictate secret);同时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的情感,确保学生情绪的昂扬向上,进而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 (Set up the “live in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师生之间的融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初中英语学习课堂上,互动交流、和睦共处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双方的交流不但是学识的沟通和引接,而且是师生在“情感的交际”过程中碰撞。所以说英语课堂的教学是“情感与知识”渗透的统一。在课堂教学训练口语时,我们教师不妨走下讲台到学生处,并与学生用英语相互问候,距离的接近就是感情交流的开始,这会让学生感到“受宠若惊”、 亲切无比,试想一下学习的效果是不是就出来了。
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时期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合作学习方面由于其个性等原因很难达成共同体,就更不用说是进行互助性学习了。为此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把学生的“单打独斗”的学习变为“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自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单打独斗”的学习,而是信息的汇总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集合体。所以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们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来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在共同学习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学会与他人同心协作,并借以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清晨醒,梦犹在,薄被不胜寒;小路边,衰草黄,秋雁已成双;上班忙,下班乱,平湖秋月伴;周末至,情谊浓,绵绵祝福长,愿幸福停驻在身旁。
3、白天有你就有梦,夜晚有梦就有你。你要好好照顾你自我,不好感冒流鼻涕;要是偶尔打喷嚏,那就代表我想你!心与心的呼唤,离不开“真诚”。你的真诚使我感动,愿我们都以真诚求真诚!
4、首简单的音乐能够令你放松情绪,一个简单的拥抱能够令你感觉很好,一个简单的问候能够令你快乐微笑,1条简单的消息能够祝福你一切都好!
5、繁忙走了,周末来了;劳累走了,简单来了;烦恼走了,开心来了;花儿艳了,芳香来了;手机响了,祝福来了:周末快乐,快乐周末!周末问候关怀
6、送你十颗心:早上舒心,出门顺心,路上留意,遇事耐心,交友真心,待人诚心,对自己有信心,对情人有爱心,对家人要关心,最重要是开心!周末快乐!
7、母亲:“依我看,我的孩子真是个神童,他有许多很独特的想法,难道不是这样吗?”“是的,夫人,个性是在默写生字的时候。”
8、愿花的芬芳,带给你美满的温馨,祝你生活愉快。
9、送你杯茶,以芬芳的祝福为叶,温柔的叮嘱做花,用沸腾的热情为水,宽容的包容当杯,喝出你一天好情绪和周末的祝福!
10、带给你无限欢乐的,是周星驰;带给你英雄梦想的,是周润发;为你解读梦境的,是周公;让你享受悠闲的,是周末;送你完美祝福的,是兄弟姐妹。周末愉快!
11、我一向想多谢你,多谢你出此刻我的性命里。我一向想告诉你,告诉你我真的.很爱你。
12、打开窗户,让情绪追随风的脚步;轻歌一曲,让快乐翩翩起舞;花前月下,让柔情频频回顾;谈笑之间,烦恼都化作虚无。周末了,放松自己,开心度!
13、岁月长了,容颜就易老;压力大了,身体就易垮;距离远了,感情就易淡;情绪烦了,精神就易萎。发条信息给你排排忧,联络感情解解闷,完美情绪过周末。
14、“您知道吗?我丈夫在乒乓球决赛中受了伤。”“可从来没有谁看见过他打过球啊?”“是的。他是在看比赛中喊坏了声带。”
15、星期一,赖床不想起;星期二,公交太难挤;星期三,压力全给你;星期四,迟到要登记;星期五,来个深呼吸。周末了,以上要求全不理,只有快乐随着你。
16、送走天的忙碌,忘掉天的烦恼,脱去天的疲惫,丢弃天的压力。周末啦,睡个懒觉,动动身体,让微笑始终围绕,让简单成为主调,周末快乐!
17、太阳倦了,会有月亮和它换班。云朵累了,会有风儿陪它聊天。知你忙碌了一周,很累了。这个周末,要你去掉压力和烦恼,要你得到放松和快乐。
18、送你一个惬意的宁静周末,愿你的生活阳光灿烂,感情柔风细雨,快乐永久长驻,事业欣欣向荣,投资欢欣与鼓舞,家人健康长寿,周末愉快!
19、思念是温馨,想念是幸福,缘是天意,份是人为,知音是默契,知己是深交,兄弟姐妹是牵挂。周末愉快。
20、让星星送去我的祝福,让小雨送去清爽的凉风,让好运和美丽永远追随你生命,让消息一次次的奉我永远的祝福,祝周末愉快!
21、鸟儿鸣了,叫响了心底的喜悦;花儿开了,绽放了青春的色彩;周末至了,放松了紧张的神经;问候到了,愉悦了彼此的心田:周末愉快!
22、冰激淋融化了夏日的炎热,柠檬汁甜蜜了工作的苦涩;绿茶来清爽,雪碧透心凉;风吹着,发丝飘,雨滴着,伞下恋。祝烂漫又一个周末。房源标题大全
23、白云沉醉于蓝天的怀抱,秋果挂在枝头向风示好,秋叶摆脱枝干的缠绕空中舞蹈,看江山如此多娇,烦恼压力早已忘掉。周末又到,祝你情绪快乐完美!
24、把快乐情绪打包,装进周末的背囊,带着阳光一齐上路,在悠闲的时光里坐坐,在明媚的情绪里逛逛,在祝福的消息里笑笑,在幸福的梦境里躺躺。
25、周末的风轻柔,你能够美梦不醒睡过头;周末的心自由,你能够随心所欲四处走;周末的你无忧,你能够纵情欢笑乐悠悠。哈哈,朋友,周末快乐哟!
26、最后能够不再加班了,太累了;最后能够睡到日上三竿了,好美啊;最后能够陪陪家人了,好期盼啊;最后能够玩得尽兴了,好高兴啊;最后能够外出转转了,好幸福啊。周末了,想想都觉着幸福,祝周末快乐哦。
27、除非先有里面的宁静的操练,否则并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人除非先有独处的经历,否则并不懂得享受群体的生活。
28、让快乐如轻风,飞到你面前;让幸福如细雨,洒在你心间;让健康如清水,滋润你心田;让留言如欢歌,留在你心底。周末送去完美祝福,祝兄弟姐妹开心快乐!
29、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钞票有多少,只要每一天开心就好,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是什么滋味,自己放调料。收到我的信息就开心的一笑!
30、最美是过程,最难是相知,最渴望是结果,最苦是相思,最漫长是等待;最幸福是真爱,最怕是无情,最悔是错过,最高兴是有你这位兄弟姐妹!
31、请用秒钟忘记烦恼,用分钟享受快乐,用小时与知己度过,用辈子关怀最爱的人,用个微笑理解我此刻传递给你的祝福!
32、周末到,工作抛,自由到。迈开自由的大步子,走进聚会的小圈子,看看喜爱的小片子,聊聊彼此的旧样貌,做一回现实中的小疯子。祝你周末快乐!
33、什么?周末只有两天,所以是可悲的?我说,周末只有两天,所以才是可贵的。所以朋友,请把烦恼抛在脑后,劳累丢到身后,幸福捧在胸前,快乐环绕身边,让我们度过一个完美的周末。别等太阳都落山了,还错过了满天的繁星!
34、我寄清风,带给你我的思念;我托浮云,捎给你我的惦念;我看大海,传给你我的呼唤;我望星空,送给你我的信念。周末来临,愿你愉快。
35、阳光给你温暖,月亮给你温馨,大地给你幸运,微风给你清爽,玫瑰给你浪漫,而我给你祝福。祝福你所有的一切都称心如愿,祝福你所有的梦想都实现。
36、放下繁忙的工作,抛弃抑郁的情绪,品一盏香茗,听一段音乐,收我的1条消息,放松身心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祝你幸福!
37、生活是平淡的,犹如蓝天下碧蓝的湖水。生活也能够是诗,在一路的奔腾中高歌。只要用心对待,每一个日子都是幸福。周末愉快!好的美景我会记住,好的季节我会留恋,好的信息我会珍藏,好的朋友我会珍惜,好的微笑我会留住,好的祝福我会给你,祝周末快乐!()
38、工作别太疲惫,情绪别太郁闷,夏天多喝点水,周末多多聚会,友情最为珍重,朋友真心相对,生活添点趣味,天天快乐相随!祝你周末愉快。
39、周末到,你要笑,笑笑年老变年少,笑笑烦恼都没了。看消息,当知晓,不做痴人梦不醒,何必庸人自苦恼。愿你快活似神仙,活得明白常欢笑。
40、天很蓝,海很宽,人生美景总依然;阴云散,连彼岸,周末时光多懒散;忘忧愁,展笑颜,生活的道路还很宽。祝周末快乐,幸福依然!
41、深厚的友谊就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所求。一声轻轻问候就是一束温暖阳光,咱们之间那么多年的友情会永远相守下去。祝你有个愉快的周末!
42、上学时经常逃学,没有周末的概念,想哪天是周末都能够。此刻上班了不能逃班,才发现周末如此可贵!在此周末之际,向还在工作的人们致敬!周末愉快!
43、时间因祝福而流光溢彩,空气因祝福而芬芳袭人,情绪因祝福而花开灿烂,当你打开信息时,愿祝福让你简单此时此刻!周末愉快!
44、周末周末,心头一热,义不容辞制造快乐;周末周末,心生一策,足智多谋搞点娱乐;周末周末,心不寂寞,放下工作寻找欢乐。朋友,周末了,愿你健康一身轻,愉悦好情绪!周末祝福消息
45、事到如今,我不得不承认:你是我认识的所有朋友中最出色的一位,感觉和你一齐很开心,真的!对不起,多打了一个“出”字。
46、抛弃一身疲惫,逃离整日匆忙,挣脱琐碎烦脑,遗忘生活枯燥。完美的周末就要到了,愿你享受悠闲好时光,情绪如春日花朵,怡然绽放!
47、清风吹走的是烦恼,留下的是凉意;阳光蒸发的是霉运,升温的是甜蜜;问候在早上是晨曦,在傍晚是露滴,凝聚你一天的美丽。周末又至,祝你快乐如昔!
48、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笑看信息的你。
49、伴随雪花飞舞,微笑送出祝福,周末已经倒数,暂缓忙碌辛苦,简单启程上路,快乐正在路途,常有朋友关注,情绪不会孤独,放飞美丽情绪,快乐心中永驻!
【摘要】:本文旨在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与心理活动、与教学内容、与旧知、与经典谚语、与节日礼仪、与实事相结合的模式,创新英语课堂师生问候语,探究一条使师生心情愉悦、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问候语 课程资源 创新研究
【正文】:
小学英语传统课堂师生问候语几乎都是一个模式,老师来到讲台,T: Class begins.Ss: Stand up!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afternoon, Miss./Mr.„
T: Sit down, please.这样的问候方式本来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它能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为课堂学习知识铺垫;它能培养学生们的文明度,增强对教师的尊重程度。问题是长年累月,师生如此这般例行公事的问候,久而久之必然感到腻味,甚至厌烦。这样就达不到融洽关系、调节气氛的目的。一贯如此,难免让其丧失本来价值(至少是淡化)。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要使你的每一堂课都能上好,让你从心里感到满意,你就得注意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而课堂问候语则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细节。课前问候是老师与学生在这堂课里的第一次交流,这次交流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这堂课。因此利用问候这段时间开发课程资源,既为英语教学服务,又能发挥问候语的原本价值。
一、问候语与心理活动相结合,有效促进教学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情趣和教学是相通的。烦恼、紧张、害怕、压抑等消极情绪是抑制智力的;心情愉快、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强化智力活动。因此注重师生心理,致力于一种能让双方更精神愉悦的良好开始的研究是必要的。
例1,那天英语课在上午第三节课。学生们经过早自习、数学课、语文课的“洗礼”,显然有些疲惫了。我走进课堂,大声说:“Class begins!”我希望他们不要因为这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而心不在焉,于是问候道:“Boys and girls, may you have a happy English lesson!”孩子们在我的暗示下齐声回答:“May you have a happy English lesson, teacher.”就这么简简单单的问候语,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地上完了最后一节课。与孩子们的问候语可以随着心情、天气、教学任务等不同而不同,如:“Boys and girls, be your master!”“Boys and girls, work hard at English!”
一声问候的响起,可以换回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想整合到课堂上,为课堂的交流作好准备。好的问候语,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
二、问候语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传递学习方式。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问候语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用问候语串联整堂课的教学,使问候语与教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例2,这是6A Unit1 Public Signs的课文教学。
T: Boys and girls, can we pick flowers in the park? Can we walk on the grass?
Ss;No, we can’t.T: What can remind us? S1: Public signs.T: Good.Class begins.Ss: Stand up!
T: Let’s follow the public signs.Ss: Let’s follow the public signs.整节课,我引导学生以public signs为主线自学课文,提问:How many public signs are there in the text? Where are they? What do they mean?从而有效地学习、理解了课文。
好的课堂环境的创设,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更加有序地推进教学,引导课堂向积极良性的方向发展,它还可以促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短短的一句问候语,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而且更明确地传递了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三、问候语与旧知相结合,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成功的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不断复现旧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系统性。实践表明,英语课堂问候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训练机会,我们可以基于真实情境高效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训练。例如,对天气、日期等的询问就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例3,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T: What’s the date today?
Ss: It’s the 19th of April.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 It’s rainy.T: May you have a happy day.Ss: May you have a happy day.(The same to you.)
当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时,我们应该准备长期固定的训练内容和短期的临时的训练内容。长期固定的训练内容应该与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关或者属于语言学习的难点。询问日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月份的说法和序数词的表达。经过每次课前询问,我们便可以有效地复现语言,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四、问候语与经典谚语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积累。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除了教学英语知识,还应有让学生了解西方人文、积累语言文化的意识。因此,利用课前摘抄英语金典谚语等,并通过问候积累这样的方式既有效利用了时间,又能吸取英语语言文化的营养。
例4,课前三分钟,由值日生将他最感兴趣的一条名人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箴言等工整地书写在黑板上。“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s away”等等。
T: Where there’s a will—
Ss: There’s a way.利用课前积累,给积累提供了一个考查、检测、运用平台。与经典谚语相结合的问候语丰富了同学们的头脑,扩展了知识面,陶冶了学生心志,使学生积累了大量名言警句。
五、问候语与节日礼仪相结合,有效养成文明礼仪。
问候能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结合节日的问候更有意味深长的内涵,学生除了养成尊重老师、尊重长者、礼貌待人的好习惯,还能学会结合节日特点灵活应用,使问候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例5,教师节、圣诞节、儿童节、妇女节等同学与老师都将温馨的祝福语进行互送。
T: Boys and girls, today is the 8th of March.Ss: Happy Women’s Day.T: The same to your mothers and grandmas.这两声问候,传达着师生间的友谊,表达着师生间的情感。
六、问候语与实事相结合,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与实事相结合,能让学生们更关心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更关注我们的社会。适时进行德育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信念,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例6,汶川大地震及最近的青海玉树地震后,连续几天新闻中一直都在播报灾情,那一幕幕抢救的画面,每次都让我感到一阵阵酸楚。目睹灾区孩子们失去家庭,失去亲人,甚至失去生命的不幸,我内心深处有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我一定要让我的学生们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我要求同学们在上英语课喊“Thanks for giving, try my best”。翻译过来就是“常怀感恩心,尽我最大力”。在上课前,提醒同学们要心怀感恩,报答父母,报答社会,尽最大努力,不虚度这40分钟。我还告诉同学们,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完成父母寄予我们的希望——将学习更上一层楼,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问候语 变迁 社会发展
问候语属于日常礼貌用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词汇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至今,汉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在问候语的变迁过程中得到真实地反映。汉语问候语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每个阶段的问候语都反映了该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特点。
一
上古时期,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是“无它乎?”直言之,即“没有蛇吧”。“它”,即“蛇”的初文。《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上古时期,人们穴居野外,经常受到猛兽、毒蛇的袭击,俗话说:“野兽易躲,毒蛇难防。”华夏先民常受毒蛇侵害,真不知有多少人命丧于“它”,人们惧怕蛇和防范蛇的情况在语言中亦有反映,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杯弓蛇影”等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古时期“它”对人类的危害之重。因而古代人时时要注意“无它乎?”每到一处则先探询“有它”、“无它”。久而久之,“无它乎”演变成了见面的问候语。
上古时还有一句问候语“无恙乎?”《玉篇·心部》:“恙,嗜蛊,善食人心。”《风俗通》云:“恙,噬虫,能食人心。古者草居,多被此毒,故相劳问曰‘无恙’。”《说文解字》:“恙,疡也。”“疡,头创也。”创,本义为刀剑伤。《尓雅·释诂》:恙即“痒”,“痒,病也。”
可见恙的词义有个引申的过程。据考证,恙这种虫,不是“善食人心”,而是“喜吸人血”。人被恙咬后全身忽寒忽热,皮肤溃疡,心腔难受,症重者会丧命。故古人误认为其“善食人心”,把它当作“蛊”一类的虫。所以每次见面必相云“无恙乎?”由于“恙”能使人致病丧命,给人带来灾害,所以“恙”的词义也就逐渐扩大引申指“忧患、疾病、灾祸”等义了,而“无恙乎”也渐渐演变成一句含义宽泛的问候语了。
“无它乎”和“无恙乎”这两句问候语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穴居生活、自然灾害、部落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及伤痛,不时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没有伤痛、疾病就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人们见面时就会问“没遇上蛇、无恙吧,没有什么伤痛吧?”这两句简单的问候语既体现了人们的互相关切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无它”、“无恙”这类问候语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导致问候语的内容也相应地变化了。
二
进入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大有改善,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增长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农耕技术落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副食产品根本不能维持人民基本的温饱。因而,“吃饭”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据《春秋》记载,仅鲁国大饥荒就有五次,《左传》中记载的各诸侯国大饥荒有近二十次。秦朝和汉朝时也是经常有饥荒发生。据《史记》记载,当时人们每天只吃两顿。到汉代以后,有些地方才改成每天吃三顿,而大多数老百姓仍然是维持一日两顿,贫穷的甚至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维持温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人们努力劳动,为的就是多吃一顿饭。能否吃上饭,是衡量社会生活水平的具体标准。因而,人们见面寒暄时,往往就要问对方“吃了吗?”
问候语“吃”,正是在社会食物严重缺乏,人们备受饥饿煎熬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想要摆脱严重威胁生存的饥饿的愿望。在那种饥不择食、食不果腹的年代,问候对方一句“吃了吗?”既显得自然、亲切又颇具人情味。
农耕社会“吃饭”是百姓最关注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但是温饱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保证温饱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吃了吗”可以说是汉语中使用时间较长的问候语,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一直被广泛地使用。这不仅因为温饱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人生哲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这一问候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其实在的含义已慢慢地虚化了,变成了习用的问候语。
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吃了吗”这句问候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你好”之类的客套话。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人们再也不用为生计问题而担忧发愁。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东西方文化交融,人们希望拥有更多的个性空间。所以,像“你好”这样不涉及个人生活细节的话语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吃了吗”,成为新时代的问候语。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到社会各个角落,问候语的内容也大大丰富了,除了人们普遍使用的“你好”、“最近怎么样了”之外,还在口语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问候语,从而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已经改变了那种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对“经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而是引以为荣,于是这一时期的问候语中有了浓郁的商业色彩,如“下海了?”“最近赚了吧?”“在哪发财啊?”“最近买卖还行吧!”
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逐渐地由温饱进入到了小康。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融入社会,重新审视自我,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讲求生活的质量,这些都在问候语中有所体现。例如:“单位效益怎么样?”“听说你跳槽了?”“黄金周去哪旅游啊?”人们见面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并不是真正要得到答案,只是一个招呼一个问候一个话题而已,但我们可以从问候语内容的变化看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思想意识带来的巨大变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办事的效率,问候语也是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不像过去那样寒暄多、客套多、废话多。一个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成了人们常用的方式。人们在问候语中不仅表达问候还注重传达信息,问候语愈加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所以通过问候语我们就可以知晓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比如:“离了吗?”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改变;“买房了吗?”说明安居已经成为百姓的头等大事;“签了吗?”折射出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极大关注和自主择业的新特点;“上网了吗?”、“微博了吗?”体现了电脑科技网络的普及,这是必不可少的老少咸宜的学习、娱乐新途径。
语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在问候语的变迁中得到印证。从问候语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及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2]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 章礼霞.中国问候语“你吃了吗?”的文化折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