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篇1

东回小学 朱宝花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从形象的平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平、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利用平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平平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

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巩固练习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 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 有强烈的好奇心, 注意力分散, 因此, 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 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 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 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 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 在学法中, 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的目的。

2. 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 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 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 引出“50+50=100”的等式, 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 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 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 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 两个式子是等式, 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 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 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即“像x+15=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 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体会方程的思想, 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 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 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 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 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 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 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 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布置了探究题。

例谈解简易方程的教学技巧 篇3

[关键词]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消元 检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15

“简易方程”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就给我们教学“简易方程”指明了方向。然而,第二学段(4~6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数学知识和经验有限,对于在解简易方程中的各类变化难以掌握,若教师引导不当,往往容易错解方程。为了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有些教师甚至抛开等式的性质,仍采用课改前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教学生解方程。这样教学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既不利于与第三学段(7~9年级)知识的相互联系、沟通,又不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总结了一些解简易方程的教学技巧,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和交流。

一、夯实理论基础,为解方程做好准备

著名的物理学家路德维希·波尔兹曼曾经说过:“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要顺利地解方程,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明白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的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就像天平保持平衡时左右两边完全相等一样。解方程就是要求出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未知数的值就叫做方程的解。如x+5=12,只有当x=7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所以x=7是方程x+5=12的解。明确了目标之后,接下来要让学生掌握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等式的性质。要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借助天平做实验,并放手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在天平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无论天平的一边如何变化,另一边也必须跟着同样变化,这样才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如当天平的一边增加或减少一个物体时,天平的另一边必须同样增加或减少一个相同重量的物体,这样天平才能继续保持平衡;当天平一边的物体变为它的2倍、3倍、4倍……时,天平另一边的物体同样也要变为它的2倍、3倍、4倍……这样天平才能继续保持平衡。这样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将具体形象的天平上升到等式的性质这个理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为解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针对方程的不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解法

小学生解简易方程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不明白未知数在不同运算的方程中,它的解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针对各类方程的不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解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方程的不同特点,懂得选择最恰当、最容易的方法解方程。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通过对解各类方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到了针对不同特点的方程的有效解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引导学生编一首解简易方程的儿歌。如下:

解方程要逆消元,左右两边同时变;

加法乘法消数字,减法除法消后面;

两级混合算二级,同级混合逐消元。

1.解方程要逆消元,左右两边同时变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一般采用的是消元法。那么,解方程时怎样消元呢?通过学习探究,学生明白:要消元,必须用逆运算,即加法用减法来消元,减法用加法来消元,乘法用除法来消元,除法用乘法来消元。在消元过程中,必须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即方程左右两边必须同时加上、减去、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的左右两边始终保持相等,这样求出的方程的解才是正确的解。如x+26=72,要解这个方程,必须消去26。由于方程的左边是x+26,是加法运算,要消去26,就必须用减法,即减去26;同样,方程右边的72也要减去26。即:

x+26=72

解:x+26-26=72-26

x=46

2.加法乘法消数字,减法除法消后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在用消元法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有时要消去的是一个数,有时要消去的是一个式,而学生往往习惯消去数字,造成误解方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探究,并引导他们归纳得出结论:无论方程中的运算是加法还是乘法,都可以用逆运算直接消去数字进行解方程。如下:

86+x=126 8x=8

解:86+x-86=126-86 解:8x÷8=8÷8

x=40 x=1

当方程中的运算是减法和除法时,无论未知数在运算符号的前面,还是在运算符号的后面,解方程时都必须先消去运算符号后面的数(或式)。特别是未知数在运算符号的后面时,必须先消去未知数,而不能消去数字。也就是说,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乘)这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这样减法(或除法)运算的方程就演变成加法(或乘法)运算的方程,再继续求解。如下:

x-62=37 85÷x=17

解:x-62+62=37+62 解:85÷x×x=17×x

x=99 17x=85

17x÷17=85÷17

x=5

3.两级混合算二级,同级混合逐步消元

有些方程有两步以上的运算,对于方程中的两个数字该不该先算?如何算?学生对此充满了疑惑,稍有不慎,便会错解方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自己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少犯错,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探究,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如果方程中含有两级运算,特别是两个数字之间是第二级运算的,应当先计算出这个第二级运算的结果,再进一步解方程。如方程x-8×6=32,这个方程含有减法和乘法两级运算,在解方程时应先算出8×6的值,再进一步解方程。如下:

x-8×6=32

解: x-48=32

x-48+48=32+48

x=80

在两步运算的方程中,当运算都是同一级运算时,先计算两个数字的值往往容易出错,应当采用逐步消元的方法来解方程,这样更容易得到正确的解。如方程x-75+25=19,方程中有两步运算,且都是第一级运算,如果采用先算两个数字的值的方法来解方程,学生容易将这一方程错误地演变为x-100=19,接着就得到了方程错误的解。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逐步消元的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如下:

x-75+25=19

解: x-75+25+75=19+75

x+25-25=94-25

x=69

又如,方程x÷10×2=100,学生也容易将这个方程错误地演变为x÷20=100。正确解法如下:

x÷10×2=100

解: x÷10×2×10=100×10

x×2=1000

x×2÷2=1000÷2

x=500

用逐步消元的方法解都是同一级运算的方程,可以有效避免运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

三、及时检验,确保方程的解正确无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检验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意识,养成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从而确保方程的解正确。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或计算失误等原因,造成方程的解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每次求出方程的解后都要及时进行检验,即将未知数x的值代入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说明方程的解是错误的。然后就要及时查找错误的原因,并重新解方程,直到求出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解为止。如方程x-75+25=19,学生容易将这一方程错误地演变为x-100=19后,就会得到下面的解。如下:

x-75+25=19

解: x-100=19

x-100+100=19+100

x=119

把x=119代入原方程,就会发现方程左边=x-75+25

=119-75+25

=69

≠方程右边

所以,x=119不是方程的解。

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每一步计算的理论依据,查找错误的原因,并重新解方程。在学生得到方程的解x=69后,再代入方程中检验,看看是否正确。如下:

把x=69代入原方程,就会发现方程左边=x-75+25

=69-75+25

=19

=方程右边

所以,x=69是方程的解。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因此,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解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

简易方程说课稿 篇4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根据《课标》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解方程1第67至68页]延伸引入了方程时的例子100+X=250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高学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用手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吗?说说你是怎样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课件出示天平:上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此环节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寻找直尺上的平衡点,观察天平平衡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也为全课的教学活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课件演示:通过动态直观的演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思路,领悟到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边=右边。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求出X等于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把250分成100+50,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天平两边同时减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让学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平求未知数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感悟出像这样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课件出示例1图。合作探究,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了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课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1)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解方程?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或哪些同学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这样既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又能使每个同学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有个客观了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0页例3,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2、教材及一般学情分析: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一课时是本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第8课时,在这个课时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内容的深化,更是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的基础。由此可见,这个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上有明确的学习要求,要求“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本学段有这么几个具体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4.能解简单的方程。具体到本套人教版教材上,这一单元也是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出现方程的内容,但其实在以前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所渗透,比如一年级的填未知数、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等,都是代数知识的启蒙和渗透。而这部分内容与以前的老教材相比,也有所区别,一是呈现时间上的延迟,这与新课标对于数与代数内容要求的变化有关;二是呈现方式的不同;三是解方程方法上的变化,由过去的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变化为根据等式基本性质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能目标:通过算术方法和方程的比较,体会方程的优越性,培养了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会列形如x±b=c的方程,并会正确地解答。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比赛解简单的方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接着出示一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为新知学习作好了铺垫。最后在新知学习中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学生对于例子中出现的警戒水位等词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思考前我作了一定的点拨,又通过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学生很快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为后面进一步思考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3、突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为解方程学生已经会了,已不是本课的重点,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学方法上,我重点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因势利导、适时调控,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㈠复述回顾

1、列出两个不同样式的简易方程让学生竞赛求解,并把解方程的过程讲给同桌听。

(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竞赛的形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快速解答给予适当评价,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根据所给信息写出数量关系式,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我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感觉等式的含义,理解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数量的等量关系,抓好了这块,就为下一步解方程奠定了基础。)

㈡探究新知

1、由欣赏图片引入新知,通过阅读思考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这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由于有了第一个环节做铺垫,学生对于等量关系的分析问题应该不大,通过写出的数量关系顺势过渡到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关系所写出的方程也不同。

2、注意让学生发现方程的书写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式中有的数量已经知道了,有的未知,如果用x代表未知量,那这个等式就变成了方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可以提示x代表什么,怎么让别人也知道你的x表示什么?从而引出方程的写法。

3、自己解方程并检验,对于这样的方程学生已会解决了,在此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同时也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

4、汇报学习成果,在汇报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做适时点拨,特别强调①等量关系与方程的关系②方程的书写方法③自己解方程并检验,以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从而很好得达到教学目标。

5、小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能归纳总结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吗?请同桌交流。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答。

(通过这样的梳理加深学生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印象)

㈢、巩固练习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第一课时内容。本次讲课从四大方面讲解: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是初中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及合并同类项》,这节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及应用。通过这节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新的步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解去分母做了铺垫。所以说这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① 知识与能力:形成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规范步骤,理解去括号的法则,并通过对比加深对带系数的去括号方法。

② 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解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整洁的内涵,发展有条理地清晰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一般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弄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找等量关系掌握不一定很深刻,尤其是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不容易,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在知识的结合上不是很顺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认真总结公式和简介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总结口诀,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然后加强其对问题总结简洁的习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二)自学导航

(三)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达标测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口诀”,继而紧张的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学导航

对于实际问题,同学们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另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并且总结了一些口诀。

3、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口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题中,我们采取固定做题框架但是不细说具体步骤,以此达到自由发挥的效果。

4、达标测试

及时练习巩固,小组合作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公式。再加上口诀的辅助,达到讲练结合的教学宗旨,深化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5、小结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总结归纳的个性品质目标。

6、布置作业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材,我对其他版本教材关于本节知识做了一些相应的了解。人教版《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应用题》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学完小树乘除法后。第四章《简易方程》的5课时,课本编排了一道两个问题的应用题,并给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没有辅助解题的线段图或者情境图,北师大版的本节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方程》里的最后一节,编排方式与及教材大体相同,都是给道数学题并给出辅助解题的情境图和线段图。然后根据情境图和线段图列方程解答,比较而言冀教材与北师大的比较合理,他们的编排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去独立思考探究。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应用题》是冀教版教版-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方程中第六课时学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设一个未知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习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法。这一知识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学会设1倍为X,另一个数为几X。

能力目标: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方程的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主人,所以针对本节内容我作了如下分析,由于我班中等学生偏多,因此我采取了分解难点的做法,先预设了一道与例题非常接近用算数解法来接的应用题,在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然后顺势引出本课学习任务。再设谁为X时,我先进行了谁是谁的几倍的练习。强调和谁比谁就是1倍的量,再加上学生以掌握了含有一个未知数方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以学生学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三、说教学流程

1.完成导学案上的3分钟口算.2.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出新课题。

一套英语书的价钱是71元,一套磁带的价钱是书的3倍,一套英语书和一套磁带一共多少钱?

(1)读题,理解题意。

(2)生独立解答,指名讲算式的意义。

(3).揭题导出新知。求 英语书和磁带一共多少钱=英语书价钱+磁带的价

钱,那么这道题我们能不能用方程来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方程来解答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应用题 第二环节是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例题

采用了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后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主要强调:一是先让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例题,试着画出线段图来解答。画出线段图后在根据线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答,解答后在対学--群学--小展是--,教师在巡视时适时点拨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吧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在自己的展示区,接着是全班交流,根据例1题意,设书的价钱为χ元,那么磁带的价钱是3χ元。接着列出方程χ+3χ=284.学生独立解方程后小组内交流解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两个未知数方程的解题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

第三环节是学习例2,通过学生对例1的理解,对例1的升华,引导学生一个数的4倍比这个数多135,也就是说设这个数为X,那么他的4呗就是4X。发现这两道题之间的相同点是两个量之间都是倍数关系,不同点是例1已知两个量之和分别求着两个量,例2是已知两个量只差求这两个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解题。先设这个数为χ,他的4倍就是4χ.根据题意列方程4χ-χ=135.独立解答后同位交流解法。

第四环节是达标测评,完成39页“试一试”重点提示2题的线段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理清解题方法。

第五个环节本课小结。

列方程解已知两个倍数关系求两个数的应用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题里有两个未知数,可以先选择一个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列出方程;

第二,解方程,求出x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

解简易方程(一) 篇8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

右边 ,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师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探究活动

不说也知道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表演数学魔术.

数学魔术:学生任意想好一个数,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运算:把想好的数加上2,乘上3,减去6,再减去原来所想的数.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原来所想的数.

2.学生分小组探讨其中的秘密.

魔术揭密:可以假设学生所想的数为 ,按照教师的要求就是加上2( +2),乘上3

(3 +6),减去6(3 ),再减去原来所想的数(2 ).也就是说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原来所想数的2倍.

3.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魔术.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9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10

执教人:岑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方程与等式的意义,明白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⒉使学生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有关名词概念,能根据四运算的关系解方程和检验解的正确性。

⒊通过严谨的方程的格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作业态度。教具准备:跷跷板模型、定量方块、砝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跷跷板吗?请一位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老师这也有个,它很小但蕴含着一个我们今天要学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新知

⑴方程的意义教学

师生来一起使跷跷板的平衡,师: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平衡?说明了:左边重量之和=右边重量之和

⒈左边放两个砝码各 x 克和 100 克,右边放一个重250 砝码。问它平衡吗?为什么?你们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师板书,指出等式的意义。

⒉师调整:左边有一个重100 克还有一个我不告诉你们。右边是一个重 250克的,跷跷平衡,你们能知道那个重多少吗?把这个式子表示出来。师板书

⒊实例观察(图略)

依图示,说说图所表达的一个意思。

尝试练习。小组交流,汇报。Χ为什么数时这个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⒋方程的意义

结合三个式子想想方程是个怎样的概念。小组交流。汇报。⒌小组讨论:方程与等式的联系。方程应具备哪些条件?

⒍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订正时,要求说明原因。⑵解简易方程的教学 学生自学课本 例 的上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 ⑶解方程 ①示例

让学生尝试做,集体订正。师讲解检验的方法。②完成 页的“做一做”

完成后,组内订正,组长反映组员练习情况。③做练习二十六的①~③(选做)完成后集体订正。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大家有没有其它疑问?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⑷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Χ- =

解:Χ=

Χ=

检验:把Χ= 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11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解简易方程(一) 教学设计资料 篇12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2.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上一篇:送王昌龄之岭南赏析下一篇:当梦想走进现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