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通用4篇)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 篇1

三、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即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18、19 岁)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这些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个别差异:是指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

求和人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课外教育: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四、简答题

P18、3.请说明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答:(1)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是: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并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较详细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原则。(2)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在西方被看作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贡献是:较全面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基础较为殷实,在西方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3)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贡献是: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主要观点有:(A)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B)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P19、1.请简要说明教育的经济。答:教育的经济功能是:

(A)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B)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在的经济价值;

(C)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D)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P19、5.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B)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C)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D)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P21、1.简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答: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

(1)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2)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3)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义务性的特点。

P21、4.简述小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答: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与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P21、5.简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答: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是:

(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P25、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总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26、1.简述教学的实质。

答:教学的实质是:

(1)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3)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P26、2.简述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P30、1.简述学校德育的意义。答:学校德育具有以下意义:(1)学校德育的社会意义

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受一定社会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巩固、继承和发展服务。因此,德育是古往今来的任何社会所必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所必需。(2)学校德育对学校自身工作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并加强学校德育,是全面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3)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意义

青少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学校德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

P30、2.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方面。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也可以说道德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P30、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3)法制教育(4)社会公德教育(5)劳动教育(6)健康心理品质教育(7)人生观教育(8)科学世界观教育(9)社会主义教育

P30、5.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答: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

(3)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

P30、6.简述德育的常用方法。答:德育的常用方法有:

(1)说理教育法(2)心理咨询法(3)榜样示范法(4)实际锻炼法(5)陶冶教育法(6)自我修养法(7)品德评价法

P33、1.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答: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和了解学生(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4)组织班集体活动(5)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6)做好学生评价工作(7)作好班主作工作计划与总结

P35、1.简述教师的角色。答: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促进者(3)模范公民(4)学生的管理者(5)父母的代理人(6)学生的朋友(7)心理治疗者(8)教育科学研究者

P35、2.简述教师的具体任务。答:教师的具体任务是:

a、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b、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c、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d、教师要展开教育科研

P35、3.简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答: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几点: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我国的《教师法》,教师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P35、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答: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4)教育理论素养(5)教育能力素养

P37、1.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要求。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有:

(1)先导性(2)感染性(3)权威性(4)针对性(5)终身性(6)个别性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有:

(1)全面施教(2)民主平等(3)以身作则(4)爱严相济(5)要求一致

P37、2.简述社区教育的作用与特点。答:社区教育的作用有:

(1)协调育人(2)环境优化(3)组织协调(4)监督管理 社区教育的特点有:

(1)开放性(2)广泛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P37、3.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答:学校教育的特点有:

(1)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3)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5)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 4)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6)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 篇2

1实用型文章的基本特征

答:1主旨单

一、集中、明确2材料多样、真实、有力3结构合理、谨严、固定4语言准确、单明、平易、庄重。2公文的主要特点

答:1法定性,公文是由法定机关或组织制发的,代表着法定机关或组织的意图,在法定机关或组织的权限范围内具有法定权威性和约束力。2政策性,公文是处理公务问题的工具,其内容必须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唯有如此,才能借助于公文这一有力的工具,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3实用性,公文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者针对公务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而制发的,制发公文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一个份公文都有具体的制发目的和公务职能。4时效性,时效性是与实用性联系在一起的。5规范性,公文不是可以任意撰写的文种。为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文种名称到行文关系,从制发程序到构成体式,国家有关部门都作过严格。3公文的基本功用

答:1颁布法规,传达指示2反映情况,请示工作。3联系工作,商洽公务4宣传教育5依据凭证。

4公文的构成要素

答:1眉首部分,眉首部分又称文头部分,通常由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诸要素 5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答:1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2要了解实际情况3要遵循各项行文规则。

6决定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二)项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是一种重要的指挥性和约束性公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对某些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都可以用决定,决定的用途比较广泛。决定可用以安排重要会议的召开。决定可以在设立行政区划或设置重要机构时使用。决定也可以在表彰先进时使用。决定还可以在处理特大事故时使用。7定作决定的注意事项 8公告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公告通常在以国家的名义,向国办外宣布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时使用。

9通告的一般写法

答:通告的标题有多种写法。第一种是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和公文文种几个要素俱全的标题,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四种金属人民币的通告》;第二种是由发文机关报名称和公文文种名称两个要素构成的标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名称,由发文事由和公文文种两个要素构成的标题,如《关于查禁赌博的通告》。10写作公告、通告的注意事项

答:通告及前面说过的公告都属于公开发布的告知性文书。撰写公告和通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写得通俗。2要写得具体3要写得清楚。11通知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五)项规定: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在现行公文中,可以说通知的用途最为广泛。它既可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起到批准和指导的作用。又可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起到传达室达或联系的作用。又可以用来发布意见、公议纪要及计划、总结等文件,起到运载作用。又可以用来告知事项,起到传达作用。还可以用来宣布干部的任免和聘用事宜,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总之,用途广泛,内容多样,使用频率高,是通知很重要的特点。12各类通知的一般写法 答:按其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通知分为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等几种。

13各类通报的一般写法

答:通报一般写法分为三种:1表彰性通报,表彰性通报的具体用途是表扬好人好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先进单位或个人学习,把工作做得更好。2批评性通报,批证明性通报是通报中用得较多的一类。这类通报主要用来批评后进,处罚错误,以使用广大干部群众引以为戒,吸取教训,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3情况通报,情况通报是向有关部门和人员传达室达重要情况,发布重要信息,以使人们掌据情况,明确问题,从而统一思想和行动,使工作协调发展的通报。14通报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性。因为通报用于表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宣传成功的经验;批评错误,打击歪风邪气,吸取失败教训。二是指导性。主要使用来传达重要情况,沟通信息,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倡导,警戒,给人们以启迪诱导,然后作出选择。三是使用者的广泛性。其内容要求具有普遍的教育、指导意义和作用,材料要求准确、典型、立场、态度、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朴实、生动、简练,切忌想象和虚构。15报告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八)项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是下级机关呈送上级机关的上行文种,中下级机关特别是基层单位和部门常会用到这一文种。报告的用途十分广泛,具体地说,报千可以用来赂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报告也可以用来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此外,报告还可以用来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16报告的一般写法

答:从不同的角度,可对报告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将报报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类。综合报告是为使上级机关全面了解工作状况或有关情况而制发的报告,内容全面,带有工作总结的某些特征,是这类报告的特点;专题报告是专门反映某一事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内容集中、单一,常常写在上级机关部署某项工作任务或某一事件出现之后,是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的主要区别。17请示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项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指示的请示,主要应当在遇到现有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规定所不曾涉及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政策界限难以把到时使用;第二种,请求上级机关予以批准的请示,主要应当在遇到超载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或本机关人员对之看法、意见不完全一致的问题时使用。18请示的一般写法 答:按照请示内容和请示目的的不同,可将请示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和请求批准的请示两类。1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指示的请示是指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向上级机关申明情况,请示予以答复和下达处理意见的请示。写这类请示,应把重点放在情况的陈述和问题的强调上。2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是就某一问题或事项提出本机关的处理意见,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批准或表明态度的请示。写这类请示,要把重点放在意见、办法的说明上。19写作请示的注意事项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请示的制发有种种规定,在写作时必须依循。简单地说,撰写请示应当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要正确选用文种。第二,要做到一文一事。第三,要避免多头请示第四,要避免越级请示。20报告与请示的主要区别

答:报告与请示是在机关工作中用得较多的两类上行文文种,要注意区别使用。“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要用报告。也就是说,当时不管是报告情况还是衣示工作,用的都是报告这个文种。与这种历史原因有关,时到今日还经常有人把本应写成请示的公文错写成报告,或把请示与报告混用,写为请示报告。报告与请示虽然都是上行文,但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具体功用不同。第二,内容含量不同。第三,行文时机不同。

21函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二)项规定: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报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在公文的应用中,函的用途是比较广泛的。不相隶属机关报之间商谈公务、接洽工作,询问事情、征求意见,答复问题、请法语帮助及告知情况、催办事务等,都可以使用函;向归口管理部门请求对某一事项予以批准,也可以使用函。函既可以在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使用,也可以上下级机之间使用。

22各类函的一般写法 答:函的写法为分四种:1商洽性函;机关之间商量或接洽工作,可以使用商洽性函。2询问性函;机关之间询问问题,征求意见,可以使用询问性函。3;答复性函;机关之间回复问题,可以使用答复性函。4;请求性函;机关之间请求帮助或配合工作,以及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可以使用请求性函。23写作函的注意事项

答:在函的写作中,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文种的选用要正确。反过来说就是不要错用文种。当前,在公文交种的使用中,与函有关的两种错用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应当用函却用了其他文种。另一种现象是应当使用其他文种,如请示、报告、通知等,却错用了函。第二,内容要简洁。一份函一般只能写一件事。第三,措辞要得体。无论写哪类函,都要注意语言得体。对上级机关,用语要注意谦恭、谨慎,对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要友好、诚恳,对下级机关要尊重、平和。24会议纪要的主要用途

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三)项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就其基本特征而言,会议纪要应当算是一种实录性公文,是在对会议讨论的事项加以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将其反映出来的公文文种。上报上级机关的会议纪要,往往还能起到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的作用;下发下级机关的会议纪要,往往具有统一认识、指导工作的作用;抄送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的会议纪要,则能起到交流信息、沟通情况、知照事项的作用。

25会议纪要的一般写法

答:会议纪要的写法比较灵活,但大致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来说,日常行政工作会议纪要的主体部分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公议的主要内容、议定事项写明即可,多采用综述式写法;大型专题工作会议经要的写法则复杂一些,一般采用归纳式写法,即对会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划归一个问题的内容写成一个部分,大的部分之内还可以再分出小的部分,小的部分之内还可以再分条列项。或者以划分段落的方式写明各项内容,即一个自然段写一项内容。在对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还要确定一个全理的表达顺序,以便把会议纪经写得更有条理。26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

答:公议纪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纪实性,二是提要性。为使这两大特点得到充分体现,撰写会议纪要,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做好会议记录。做好会议记录是写好会议纪要的基础,是使会议纪要真正具有纪实性的保证。第二,要突出会议要点。写会议纪要不能有言必录,面面俱到,而要在正确领会会议精神、全面掌握会议情况的前提下,抓住要点,有所侧重地把公议的主要精神、重要问题反映出来。27事务文书的特点

答:事务文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象比较具体。2格式比较固定。3写法比较实际。4时限比较紧迫。28事务文书的作用

答:事务文收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体现为:1贯彻政策,指导工作。2沟通情况,联系工作。3积累和提供资料。4宣传教育,检查督促。29调查报告的特点

答: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第一,真实性,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经过调查所亲自了解到的情况,而不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东西。第二,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三,典型性。调查报告反映的内容,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都应当具有典型性,要能起到以局部反映全局或以“点”带“面”的作用。30调查报千的一般写法

答:调查报告没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其常见的写法是由标题、署名和正文几个部分构成。在报刊上发表的调查报告或作为毕业提交的调查报告,有的还会按照要求加入一些项目,如关键词、主要参考文献等。(1)标题。标题一般点明调查对象、内容范围和文种名称等几项内容,也有的直接揭示主题,还有的是双行标题,即正标题揭示主题,副标题表明调查对象、内容范围和文种名称。(2)署名。在标题之下应当直接参加过调查研究及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并能对报告内容负责的人员的名字,有时调查报告是以集体的名义完成的,就要写上集体名称。(3)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31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答:写好调查报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2)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合理组织材料。(3)要讲究结构形式和语言特色。32计划的作用

答:具体地说,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预见作用。在制订计划时,要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二是指导作用。一分好的计划,应当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而制订的因而应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三是具有约束作用。计划一经制订,就要认真贯彻执行。即便是个人学习或工作计划,也应具有自我约束力。

有些“要作要点”、“工作意见”、“工作部署”,也是用以明确今后的工作任务、步骤和措施的文书,也可以起到计划的作用。33计划的一般写法

答:计划通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几部分构成。(1)标题;标题一般包括单位名称、适用期限和文种名称等几个项目,有的还要点明计划的内容要点。(2)正文;计划的种类很多,但不论哪类计划,一般都应当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及“什么时间完成”等事项,具体地说,要有基本情况、目的与要求、步骤与做法、结语等几方面的内容。(3)落款;落款一般包括署名,也即制订计划的单位名称和日期两项内容。34制定计划的要求

答:在计划的制订中,主要应当依循以下要求:第一,要符合政策。制订计划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上级的指示精神,而不能与此相背离,否则,计划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制订计划要把全局需要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能说空话,更不能说假话。第三,要具体明确。计划一经制订,便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要求人们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第四,要留有余地。在计划的实施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出现制订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任务的提出和时间的规定等都要留有余地。35总结的一般写法

答:同计划一样,总结一般也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个部分构成。(1)标题;标题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包括单位名称、时间、总结对象和文种类别的标题,这种标题的写法同计划标题的写法相近。另一种是新闻式标题,即概括总结的核心内容的标题。(2)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几个部分,分别写入基本情况、成绩与经验以及问题与教训、今后的意见等几方面的内容。(3)落款。落款的写法同计划的落款完全相同。36撰写总结的要求

答:撰写总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占有资料,并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充分占有资料,全面掌握情况,是使总结内充实、观点正确的首要前提。第二,要善于分析材料,并找出规律的东西来。撰写总结,需要充分占有材料,全面掌握情况,但仅仅占有材料是不够的。第三,要合理地取舍内容,以突出重点。前面说过,总结往往要反映几个方面的内容,但各个方面的内容不能平均使用笔墨,而要有所侧重,要根据具体的写作目的和工作状况的特点合理地取舍内容,确定重点,避免采用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写作方式。第四,要深入研究问题,以写出特色。写总结不能千篇一律,要写出带有个性色彩的东西。37撰写讲话稿的要求

答:撰写讲话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性要强。第二,主题要集中鲜明。第三,内容要吸引人。第四,语言要通俗生动。38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

答:概括地说,客观、具体、详略得当、语言得体,是对述职报告的基本要求。具体地说,撰写述职报告,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内容要客观真实。第二,表述要具体实在。第三,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第四,语言要得体。39章程的一般写法

答:章程,是党派或团体等组织,用于规定自身的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和行动准则等内部事务的一种文书。

章程一般包括标题、签署、正文等几个部分。章程的标题通常由组织或机构名称加文种名称两个要素构成。签署又称题注。章程通常要由会议通过才能生效,通过章程的会议名称和日期要加括号置于标题下方。

章程的正文一般采用条款形式,而且是“章断条连式”,即分章分条,各章条数前后相连、统一排列,条下还可分款,但各款不连,独立编号。40条例的一般写法

答: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某一重大事项的处理方式及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等作出规定的指令性文书。同章程一样,条例通常也由标题、签署、正文几个部分构成。1标题,条例标题的格式一般为“事由+文种”2签署,条例的发布机关和发布日期,或者通过条例的会议名称和日期要加括号置于标题下方。3正文,条例正文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章断条连式;另一种是分条列项式。41规定的一般写法

答:规定,是针对某一事项或活动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要求有关人员贯彻执行的一种文书。同章程、条例一样,规定通常也由标题、签署和正文几个部分构成。1标题,规定标题的常见格式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2签署,规定的发布机关和发布日期可加括号置于标题下方,也可作为落款放在正文之后。3正文,规定的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42办法的一般写法

答:办法,是有关机关或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条例,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问题提出具体做法和要求的文件。办法通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几个部分构成。办法的标题一般采用“事由+文种”的形式。办法正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制定办法的依据和目的;主体部分写明各项要求和措施。由于办法的实践性极强,因此各项要求和措施要十分严密、具体、明确;正文的结尾部分是办法的实施说明部分,主要交代办法的施行时间性和要求、修订和解释权限等。办法正文的写法与条例等大体相同,章断条连式和分条列项式都是常见格式。

43慰问信的一般写法 答:慰问信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和落款几个部分组成。标题可以只写“慰问信”三个字。称谓是慰问对象的名称。用于不同场合的慰问信,正文所写的内容往往有所不同。而从总体上看,慰问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示安慰的,另一类是表示问候的。前者要针对不幸事件的后果,表达同情与痛惜之情;后者则要述及慰问对象的主要贡献,并表达钦佩与赞扬之意。实际上,即便是同为表示安慰或表示问候的慰问信,由于慰问对象不同,其写法也会有很多区别。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两项内容。

44、邀请信的一般写法?

答:邀请信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几个部分组成。标题可以只写“邀请信”三个字,也可以写明活动名称也即事由。称谓是邀请对象的名称。写明活动或工作的内容及意义,表明盛情邀请对方参加的意愿,交代相关须知事项,是邀请信的正文常写的几项内容。另外,称谓之下、正文之前,通常要有问候语,正文的最后还常有祝颂性结语。落款部分要有邀请者署名和写信日期。

45、感谢信的一般写法?

答:感谢信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几个部分组成。标题可以只写“感谢信”或“感谢电”三个字,也可以在此之外还标明感谢对象。称谓是对感谢对象的称呼,要写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简述事实也即说明感谢的缘由,表达感激之情,是正文部分常写的两项主要内容。有的感谢信最后还要表明深受鼓舞、努力工作的决心。落款是指署名和日期。

46、求职信的一般写法?

答:求职信通常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祝颂语、落款以及附件等几个部分。求职信的标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平实型标题;另一类是艺术化标题。称谓是对受信者的称呼,对不同的受信者,可以使用不同的称呼。称呼必须恰当得体,既要合乎常规,又要能够体现自己对受信者的尊敬。正文一般要写入以下几项内容:一是阐明写信的缘由和目的,表明求职的意愿。二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表明自己对目标岗位的选择理由。三是评述自己的特点和专长。祝颂语最常用的为“此致、敬礼”,此外,也可以根据受信人的身份或季节的特点,选用一些更为恰切的祝颂语。在落款一项,要写入求职者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写信日期。求职信大都附有附件,附件主要有简历书、学历证书、获奖证书、推荐信等有关材料,有的还有科研或工作成果简介。

47、欢迎词的一般写法?

答:欢迎词一般包括称谓、正文和祝颂语等几项内容。欢迎词的开头是称谓,而称谓不宜直呼来宾姓名,往往要加上一些礼貌用语或表示亲切的词语。正文首先要开门见山,对宾客表示欢迎和问候;其次可以回顾双方交往的过程,指明宾客来访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展望未来,表达对双方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的祝愿和期待,并再次对来宾表示欢迎。正文的后面通常是表示祝颂的语句。

48、欢送词的一般写法?

答:欢送词一般包括称谓、正文和祝颂语等几项内容。欢送词的开头是称谓,称谓的写法与欢迎词相同。正文首先要对宾客的离去表示欢送,有的还要表达惜别之情;其次可以简述此次宾客来访的主要活动内容及其成效和意义所在;最后展望双方友好合作或交往的前景,表达对宾客再次来访的期盼。正文的最后,通常还要加上人们在送行时常用的祝颂语,如“祝×××归途平安,身体健康”等。如果欢送词是在酒会或宴会上发表的,则要加上祝酒的内容,即“为„„干杯。”

49、祝酒词的一般写法?

答:一般来说,在欢迎宴会上发表的祝酒词也就相当于欢迎词,在欢送宴会上发表的祝酒词也就是欢送词,答谢者在答谢宴会上发表的祝酒词相当于答谢词,主人在答谢宴会上发表的祝酒词常常就是送别词。在庆贺宴会或招待酒会上发表的祝酒词,开关要点明宴会或酒会的性质及来宾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内容。内容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须与喜庆、友好的气氛和谐一致,或者说,都必须有助于营造喜庆、友好的气氛。结尾是祝颂语和祝酒的内容。在祝酒词中,祝酒的内容是不能缺少的一项内容。50、答谢词的一般写法? 答:答谢词的开头,应当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向主人表示诚挚的谢意;中间也即主体部分,应当对主人所作的安排及访问的意义予以肯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最后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及双方的发展前景表示良好的祝愿,并再次表示感谢。

51、开幕词的一般写法?

答:开幕词主要包括标题、称谓和正文几个部分。标题有几种形式:一是会议名称+“开幕词”;二是致词人姓名+会议名称+“开幕词”;三是双行标题,即以正标题揭示会议主题,副标题表明会议名称和文种。开幕词主要用于大型会议,应当算是会议文书,所用称谓通常要比欢迎词、祝酒词之类的礼仪文书更显严肃、庄重,更具公务色彩,“同志们”、“朋友们”、“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等是开幕词常用的称谓。正文的开头部分一般要有宣布会议或活动开幕、对参加人员表示欢迎、对筹办人员表示感谢等内容,篇幅比较简短;主体部分一般指明会议或活动的背景和意义、目的和任务、性质和要求等;最后是结语,结语一般为“预祝„„圆满成功”之类的表示祝愿的语句。书面刊载的开幕词要有致词人署名和日期,署名和日期可以放在标题下,也可以作为落款放在正文后。

52、闭幕词的一般写法?

答:闭幕词主要包括标题、称谓和正文几个部分。标题和称谓的写法与开幕词相同。正文的开头部分一般要宣布会议或活动闭幕,指明其成果和意义。主体部分概述会议或活动的情况和内容,评价会议或活动的收获和意义,并发出号召,提出希望;最后对各有关方面表示感谢和祝愿,再次宣布会议或活动圆满结束。

53、经济新闻的主要特点?

答:(1)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的深层含义还包括新闻必须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2)新。新闻要反映新鲜的事实,而不能写入陈旧的东西。“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时间上的“新”,即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应当是新近发生的。二是指内容的“新”。(3)精。精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新闻也即消息而言的。消息一般一事一报,篇幅大都比较简短,文字比较精练,这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应当说,短小精悍是新闻在形式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新闻的写作手法是比较灵活多样的。

54、经济新闻的结构和内容?

答:(1)标题。新闻标题既要能够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又要新颖独特,要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新闻标题主要有三行标题、双行标题、单行标题三种。(2)导语。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在此要用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内容表述清楚。(3)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是在导语之后具体、详尽地表述新闻内容的部分。(4)结尾。结尾是新闻的最后一个部分。结尾不是新闻的必备部分,如果主体部分已把该说的话说完,文章就应自然而然地结束,而没有必要加上一个结尾部分,免得使文章显得拖沓。(5)背景。背景是指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介绍。交代背景,有助于说明事情发生的原因,揭示事件的性质和意义,深化新闻的主题;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事实,有助于增加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55、经济新闻的写作要求?

答:(1)事实要准确。(2)导向要正确。(3)报道要及时。

56、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答:(1)指导消费。消费者对商品理智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市场的有效需求,形成良性循环。(2)传播知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的服务项目层出不穷,说明书在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3)宣传企业。说明书在介绍产品的同时,也宣传了企业,因而也会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说明书对于企业推介产品或服务、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等,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7、产品说明书的结构和内容?

答:(1)标题。标题通常由说明对象或者产品名称加文种组成,有的标题省略文种,只有产品名称。(2)正文。正文要写明产品的基本情况。产品性能、用途、构造以及使用方法、保养维修常识等,是正文常写的几项内容。(3)尾部。尾部要注明生产、经销等相关企业或单位的名称、联系地址和邮政编码、联络电话和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网址等,以便消费者直接同生产者或经销者进行沟通。

58、产品说明书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要有责任意识。(2)要有大众意识。

59、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

答:(1)诊断功能。诊断功能是经济分析的首要功能。(2)建议功能。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不仅要针对当前的经济活动进行,而且一般还要在此基础上就今后的经济活动提出建议。(3)反馈功能。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实施某项经济决策之后效果如何,需要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做出评价,进行反馈。(4)预测功能。经济活动的进行离不开科学的预测,领导者或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时,要面向未来,要有前瞻性。61、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答:(1)标题。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整式标题,即由单位名称、分析时限、分析对象和文种名称等要素构成的标题。另一种是简要式标题。(2)正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正文比较常见的写法是由前言、情况、分析、意见或建议等部分组成。(3)落款。落款一般有两项内容,一是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单位名称或人员姓名,二是写作日期。

62、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要准确、全面地掌握材料。(2)要合理地运用分析方法。(3)要及时完成报告。6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答:(1)为领导者决策提供依据。(2)为落实资金来源提供条件。6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答:(1)标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标题大都包括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及文种名称等几项内容。(2)正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正文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内容的说明;二是项目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三是各种方案的比较;四是结论。内容比较丰富、写法比较正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正文通常包括前言、主体、结论三个部分。(3)附件。一些不宜放在正文当中,但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补充作用的材料,如统计图表、设计图纸、试验数据及专题说明材料等,可作为附件附在最后。如果没有这样的材料,也可以不设“附件”。

6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要放宽眼界。(2)要实事求是。(3)要讲求科学。(4)要充分论证。(5)要注意运用专业知识。67、合同的作用?

答:(1)合同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工具。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都要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2)合同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组织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趋势。(3)合同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一般来说,企业以最小的消耗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就可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就是企业经济核算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4)合同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凭借。国家通过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及金融、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对合同进行管理,可以切实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68、合同的特点?

答:(1)合法性。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其作用的发挥要以合法为前提,合同不合法,应当补视为无效合同。合同的合法性体现在主体、内容、订立程序、表达形式等各个方面。(2)合意性。合同内容应当是当事人意愿的真实表述,任何有悖当事人意愿的内容都不能写入合同。(3)平等性。合同的平等性首先表现在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没有上下从属之分。其次表现在合同应当在当事人平等协商、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任何一方均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4)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的规范,二是语言的规范。69、合同的结构和内容?

答:(1)标题。标题即为合同的名称,主要有几种写法:一是合同种类充当合同名称;二是合同标的加合同种类;三是合同有效期加合同种类;四是单位名称加合同种类;五是前面四种写法的混合运用。标题写在合同首页上方居中的位置。(2)当事人名称。在合同标题的左下方,要分行并列写明合同当事人的单位名称及法定代表人姓名或自然人姓名,并在名称或姓名后面用括号注明“甲方”和“乙方”。如为表格式合同,可以直接在相应的位置填写单位名称及法定代表人姓名或自然人姓名。(3)合同编号与签订地点、时间。在合同标题的右下方,分行并列写明合同的编号以及签订的地点和时间。(4)正文。正文大都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5)落款。落款部分主要包括署名、日期及有效期限几项内容。

70、合同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要精通业务,了解情况。(3)要在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项条款。(4)要认真书写,并不得随意涂抹。71、民事起诉状的用途?

答:民事诉讼文书既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适用民事法律、法规,确认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解决民事案件的工具,也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凭借。

72、民事起诉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是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三是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从结构上看,民事起诉状通常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73、民事答辩状的用途?

答:在民事诉讼中,被告收到原告的起诉状副本、被上诉人收到上诉状副本后,都有权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状可以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从而使人民法院全面了解案情,作出公正裁决。

74、民事答辩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1)首部。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案由等项目。(2)正文。正文是答辩状的核心部分,是具体陈述答辩理由的部分。(3)尾部。尾部一般包括结尾和附项两个项目。

75、刑事自诉状的用途?

答:刑事自诉状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具,也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主要依据。

76、刑事自诉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1)首部。首部包括标题和当事的基本情况两个项目。(2)正文。正文是文书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案由和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和证人的姓名、住址及其他证据的名称、来源。(3)尾部。尾部一般包括结尾和附项两个项目。77、刑事答辩状的功能?

答: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或被上述人以刑事答辩状的形式依法行使答辩权,对自诉人的诉讼请求或上诉人的上诉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进行反驳和辩解,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人民法院全面了解案情,从而作出公正的判决。78、刑事答辩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1)首部。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案由等项目。(2)正文。正文是刑事答辩状的主体部分,主要用以阐述筑室道谋意见和理由。(3)尾部,尾部主要包括结尾和附项两个项目。

79、行政诉讼文书的用途?

答:行政诉讼文书既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适用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工具,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凭借。80、行政起诉状的用途?

答:概括地说,行政起诉状既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依据,也是原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工具。

81、行政起诉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1)首部。首部包括标题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两个项目。(2)正文。正文是诉状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等内容。(3)尾部。尾部一般包括结尾和附项两个项目。

82、行政答辩状的用途?

答:行政答辩状的使用,有利于答辩人维护自身的权益,也有利于人民法院全面了解案件情况,并作出公正的裁决。

83、行政答辩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1)首部。首部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标题、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案由。(2)正文。正文是行政答辩状的主体部分,在此主要应当写明答辩理由。(3)尾部。尾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项目:结尾和附项。84、便条和字据的主要特点?

答:便条特点:如做具体划分的话,事务性、说明性应为便条的内容特征,简约性、便捷性则是便条的主要形式特征。便条所反映的是事务性内容,以简单明了的表述方式把希望对方了解的情况说清楚,则是便条的基本功用。字据的特点:证明性和严谨性应当是字据的主要特点。证明性是就字据的性质、内容和作用而言的,严谨性则是字据的语言表达所必须具备的特点。

85、启事的主要特点?

答:同“行政公文”部分所讲述的公告、通告一样,启事也属于公开发布的告知性文书,因而无论哪类启事,都必须具备告知性和简明性。告知性是启事的内容特征,也是对启事的基本用途的概括。从字面上理解,“启”是陈述、告诉,“事”是事情、事项,“启事”也就是陈述事情、告知事项的意思。简明性则是启事的语言表述所应具备的特点。启事是公开发布的文书,发布的方式灵活多样,读者对象通常为社会公众。86、启事的一般写法?

答:启事通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个部分组成。启事的标题主要有下面几种写法:一是写明事项和文种;二是只标文种,即只以“启事”二字做标题,或为强调事情紧迫,以“紧急启事”做标题;三是只写事项,省去文种。启事正文的写法一般比较简单,写明需要公众或有关人员了解的事项即可。写启事的正文,关键是要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内容编排的条理性上多下功夫。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两项内容。有些启事已在正文中写明发布者,并留有联系线索或联系方式,因而可以略去落款一项。87、书信的一般写法?

行政法学总论简答题 篇3

简答题 行政执法的特征? 执行性和法律从属性、内 容广泛性、单方性、主动 性、自由裁量性、程序性、可诉性。行政司法特征和行政执 法区别? 特征:1 客体是法律法规 规定的特别种类的案件 和争议。2 遵循准司法程 序。3 由特定行政机关来 主持或裁决。区别:主体 不同、法律关系的构成不 同、程序不同、目的不同、法律后果不完全相同。行政相对方的程序性权 利及其保障? 权利:知情权、参与权、听证权、程序抵抗权、申 请救济权、申请执行权。保障: 执法机关应当信息 公开、保障公众参与、给 予相对方充分说明理由 的机会、作出执法决定 时、应当告知相对方在不 服时的救济途径和期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 题? 规范泛滥、主体混乱、手 段单

一、违法执法现象严 重、违法案件居高不下,违法手段日益更新。原 因:观念、立法、现实。完善: 增强依法行政观念 和守法意识;进一步完善 立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行政执法转变: 1.新特 点:行政相对方权利意识 增强;执法的技术性增 强、难度加大;若干新的 执法行为出现和发展。2.从强制向非强制的转变。行政执法基本原则特 征? 普遍性、特殊性、有效性、规范性、概括性、价值性、补充性。行政执法基本原则的意 义? 1 指导着行政执法法律规 范的制定、修改、废止工 作。2 有助于我们理解行 政执法法律规范或者对 行政执法法律规范进行 解释。3 可以指导行政执 法法律规范的实施。4 还 可以弥补执法法律规范 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执 法法律规范适用。5 对控 制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 意义。行政执法基本原则确定 的标准? 应当融入现代宪法精神。2 应当体现行政执法法律 规范的基本价值。3 应当 是行政法中最高层次的 规则。4 应当反映行政执 法的目的。5 反映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 政执法的基本要求。6 体 现出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在行政执法法律规范中 的具体要求。7 揭示行政 执法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和惟一性。行政执法基本原则内 容? 1 依法执法原则。(内容: 主体法定、法律优先、法 律保留、对违法行政执法 行为应受到追究。意义: 有利于对执法活动的规 范和控制、保护相对人权 益、有利于推进法治。)2 执法公正原则。(内容: 依法办事,不偏私;平等 对待相对人,不歧视;合 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 断;自己不做自己的法 官;不单方接触;作出不 利于相对人的行政行为 前听取相对人申辩意见; 对决定说明理由。)3 执法公开原则。(内容: 行政执法的立法和政策 公开;行政执法行为公 开;行政执法信息、情

国际私法期末复习简答题 篇4

1.简述国际礼让说。

1.国际礼让说是17世纪荷兰国际私法学者胡伯创立的。胡伯提出了著名的法律适用三

原则,阐述了他关于法律适用的观点。(2分)

胡伯认为:每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都在其境内发生法律效力并约束本国所有臣民,但无域外效力。凡居住在其境内的人,无论是长期居住或临时居住,都应视为本国臣民。主权国家对于另一国家已在其本国有效实施的法律,出于礼让,应保持其在境内的效力,只要这样做不损害自己国家及臣民的利益。(4分)

国际礼让说的贡献在于这一学说把屈地主义的礼让说和以立法权利的划分为基础的国际普遍主义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法律冲突。(2分)

2.简述反致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原因

(1)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法院地国与与案件:有关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冲突规范,这些冲突规范的系屈不同。(2分)

(2)法院把冲突规范援引适用的外国法理解为包括该外国的冲突法和实体法,而且只适用该外国中的冲突法。(2分)

(3)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院地国法律与有关国家法律之间存在致送关系。(2分)

反致产生的条件是:

与案件有关国家的法律存在消极冲突?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各国冲突规范的规定都不适用各自国家的法律。(2分)

3.简述我国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涉外法定继承作了规定。(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6条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外国人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进行了完善。该法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3分)上述法律规定表明我国在涉外法定继承方面采用区别制。(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

2.简述冲突规范的特点。

3.简述连结点的发展方向。

4.简述国家作为国际私法关系主体的特殊性。

1、①从行为主体上看,法律规避是当事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②从主观上讲,法律规避是当事人有目的、有意识造成的,也就是说,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某种法律的动机。③从规避的对象上讲,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至于被规避的法律是内国法还是外国法,有时也决定是否构成法律规避行为。④从行为方式上看,当事人是通过人为地制造或改变一个或几个连结点来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这种行为,虽然实质上是非法的,但表面上看是合法的。⑤从客观结果上看,当事人的规避行为已经完成,如果按照当事人的愿望行事,就要适用对当事人有利的法律。

2、①冲突规范不同于一般的实体法规范,它是法律适用规范,它仅指明某种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种法律。②冲突规范不同于一般的诉讼法规范,它是法律选择规范,主要是指导当事人或一国法院如何选择和适用法律。③冲突规范是一种间接规范,因而缺乏一般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明确性和预见性,它只有与其所指引的某国实体规范相结合,才能最终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④冲突规范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规范。它的结构独特,即由范围和系属两部分组成。

3、①连结点由僵硬向灵活方向发展。②连结点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连结点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表现在复数连结点类型的增加。③连结点含义的多样化趋势。

4、①国家需要遵守民事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原则,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自我限制其主权者的地位。②国家参加国际民商事活动必须以国家本身的名义并由其授权的机关或负责人进行。③国家作为国际私法关系主体时,以国库财产承担因此产生的民事法律责任,因而是无限责任。④国家享有豁免权,国家虽作为民事主体参与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但它毕竟是主权者,国家及其财产享有司法豁免权。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反致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反致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1)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法院地国与与案件有关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冲突规范,这些冲突规范的系属不同。(3分)‘

(2)法院把冲突规范援引适用的外国法理解为包括该外国的冲突法和实体法,而且只适用该外国中的冲突法。(3分)

反致产生的条件是:

与案件有关国家的法律存在消极冲突,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各国冲突规范的规定都不适用各自国家的法律。(2分)

2.简述法人国籍确定的依据。

国际上法人确定的依据主要有:

(1)成立地。法人的属人法是法人据以成立的法律。(2分)

(2)管理中心所在地。法人的属人法是处理商业事务的地方所通行的法律。(2分)

(3)主要营业所所在地。法人的属人法是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地。(2分)

(4)资本实际控制。法人的属人法是实际控制法人资本的那个自然人的国籍国法。

(5)复合标准。法人的国籍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才能确定法人的国籍。

3.简述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最密切联系联系的原则是指某一涉外民事关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或选择无效的情况下,法院在与该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择一个与该法律关系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法律予以适用。(2分)

最密切联系的原则是一种法律选择方法,它改变了传统冲突规范中连接因素的单一性,使与案件有关的各种因素都得以考虑,增加了法律适用的科学性。(2分)

最密切联系的原则的核心是通过对合同以及与合同有关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寻找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2分)

最密切联系的原则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一方面给法官灵活地选择法律创造

了条件,同时也为法官滥用司法权力提供了机会。(2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我国关于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民事行为能力法律适用的规定。

2.简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的法律依据。

3.简述我国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

1.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3分)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3分)

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3分)

2.《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该公约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适用:

(1)双方营业地分别处于两个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公约,但这种适用不具有强制性,当事人可以通过明示选择某个国家的法律来完全或部分排除公约的适用。缔约国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对适用的法律依意思自治原则作出选择如选择某国法作准据法就自动排除公约的适用。如果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未作选择,则公约当然适用于他们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但是对国际贯例的选择,不构成对公约的排除适用。(4分)

(2)非缔约国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选择适用公约,但这种选择必须是明示的。(2分)

(3)当事人双方或一方营业所所在地国不是缔约国,如果国际私法规范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时,公约可以适用于他们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2分)

3.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国法院判决,我国人民法院可不予以承认与执行。(3分)

(1)依被请求国法律,裁决是由无管辖权的法院作出的。(1分)

(2)依请求国法律,裁决尚未生效,不能执行。(1分)

(3)败诉一方当事人未经合同传唤因崦未能出庭参加诉讼,或当事人在缺乏诉讼行为能力时被剥夺了应有的代理或答辩的可能性。(1分)

(4)被请求国法院对于同一当事人之间就同一诉讼标的的案件已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1分)

(5)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有损被请求国国家主权、安全或公共利益。(1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法律规避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2.简述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程序。

3.简述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性的判断标准

1.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为了规避原来应该适用的某一国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能够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另一国法律得以适用。

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当事人规避某国法律是出于故意,即当事人的行为是以规避法律为目的的。

(2)规避的法律是本应对当事人适用的强制性法律,而不是任意性法律。

(3)当事人是通过故意改变或制造与连接点有关的事实,利用冲突规范来达到法律规避目的的。

(4)当事人利用冲突规范创造了条件以后,仍与该冲突规范所指向的那个国家或地区存在某种联系。

2.大陆法系国家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采用发执行证方式,即被请求国法院根据请求国法院的请求,对外国法院判决作形式审查或实质审查,认为外国法院判决具备执行条件,便发给执行证,或作出承认的裁定,交付执行。

英美国家采用诉讼式和登记式程序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诉讼式是指英美国家法院不直接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而是把外国法院判决视为证据,当事人要在英美国家法院重新起诉。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如认为外国法院判决与本国法律无抵触之处,则作出一个内容与外国法院判决相同的判决,然后根据一般程序予以执行。

英国除采取诉讼制度外,还采取登记制度。英国采取登记制度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有一定的限制。其限制具体表现在:采用登记制度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仅适用于支付一定数额金钱的判决。适用范围为英国自治领地及与英国有双边协议的国家。

3.判断商事仲裁的国际性主要有两大标准:

(1)以与案件有关的连接因素为标准判断商事仲裁的国际性,这一标准又分为:

A、以当事人国籍的不同作为认定仲裁国际性的依据。

B、以当事人住所或居所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认定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C、以当事人国际不同或当事人地点和居所不同确定场事仲裁的国际性。

D、以仲裁地位于双方营业地所在国之外为标准确定场事仲裁的国际性。

E、以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确定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2)以争议的性质为标准确认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总之,凡仲裁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或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

订立时双方当事人的住所、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或双方当事人位于同一国家但仲裁地位于该国之外,或仲裁涉及的法律关系的内容发生在国外,或争议的标的位于国外,其仲裁均应视为国际仲裁。

六、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法律关系本座说。

法律关系本座说是德国法学家萨维尼1849年在其撰写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的法律适用理论。

这一学说主张以法律关系为出发点,根据法律关系固有的性质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这一学说认为,每一种法律关系必然与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联系,每一法律关系都有一个确定的本座,这一本座就是特定的法域。进行法律选择时,应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所在地,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应适用的法律。

法律关系本座说创造性的提出了解决法律选择问题的标准,通过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从而确定准据法,这在方法论上也是一个历史性地突破。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现代国际私法理论都是在法律关系本座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简述法律规避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为了规避原来应该适用的某一国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能够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另一国法律得以适用。

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当事人规避某国法律是出于故意,即当事人的行为是以规避法律为目的的。

(2)规避的法律是本应对当事人适用的强制性法律,而不是任意性法律。

(3)当事人是通过故意改变或制造与连接点有关的事实,利用冲突规范来达到法律规避目的的。

(4)法律规避必须是既遂的。

(5)当事人法律规避以后,仍与被法规避法律的那个国家或地区存在某种联系。

3.简述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程序。

大陆法系国家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采用发执行证方式,即被请求国法院根据请求国法院的请求,对外国法院判决作形式审查或实质审查,认为外国法院判决具备执行条件,便发给执行证,或作出承认的裁定,交付执行。

英美国家采用诉讼式和登记式程序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诉讼式是指英美国家法院不直接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而是把外国法院判决视为证据,当事人要在英美国家法院重新起诉。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如认为外国法院判决与本国法律无抵触之处,则作出一个内容与外国法院判决相同的判决,然后根据一般程序予以执行。

英国除采取诉讼制度外,还采取登记制度。英国采取登记制度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有一定的限制。其限制具体表现在:采用登记制度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仅适用于支付一定数额金钱的判决。适用范围为英国自治领地及与英国有双边协议的国家。

(一)简答

(1)简述涉外民事关系的特征

答:(1)涉外性。即民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这三者之一涉外或其三者均涉外(或称外国成分)。

(2)广泛性。即国际私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不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继承关系、侵权关系等一般的涉外民事关系,而且包括合同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物权关系、国际贸易关系、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等涉外商事关系,同时还包括解决民事主体之间产生的纠纷而适用法律的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3)国际性。即涉外民事关系是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在形式上,涉外民事关系表现为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实质上,它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关系,既要受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同时也要国家之间关系的制约。

(2)简述法律关系本座说

答:19世纪,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提出法律关系本座说,把国际私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他认为,每一种法律关系在逻辑上和性质上必然与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联系,每一法律关系都有一个确定的“本座”,即一个他在性质上必须归属的法域。法院进行法律选择时,应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该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该法律关系所应适用的法律。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在国际私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简述法则区别说

答:法则区别说是意大利法学家巴托鲁斯提出,他抓住了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域外效力这个法律冲突的根本点,把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把法则区分为物法、人法以解决法律适用的学说。

(4)简述既得权说

答:既得权说是英国杰出法学家艾伯特·维恩·戴西(1835-1922)提出的。既得权说的核心内容是:英国法院从不执行外国法,如果说有时执行外国法,那么所执行的不是外国法本身,而是依据外国法取得的权利。

(5)简述国际礼让说

答:国际礼让说是荷兰法学家胡伯提出,主权国家对另一国家已在本国的领域内有效实施的法律,出于礼让,应让它们在内国境内保持其效力,只有这样做不损害本国国家及其臣民的权力或利益。这种理论,已经把适用外国法的问题放在国家主权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来加以考虑。胡伯的贡献在于他把属地主义的“礼让说”和以权利划分为基础的国际普遍主义学说结合起来解决法律冲突问题。

(6)简述本地法说

答:本地法说是美国法学家库克于20世纪提出来的。他认为:法院只适用本地法即法院地法,不适用外国法,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考虑适用外国法,但此时只能把外国法并入本国的法律之中,作为本国法律规范予以适用。法院执行的只是本国法创设的权利,而不是外国法创设的权利。

(7)简述结果选择说

答:结果选择说是美国法学家戴维·凯弗斯(1902-?)创立的一种新的国际私法理论。将可能适用的法律规则及其适用的结果与法院地规则以及适用它们的结果进行仔细比较。基于当事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及对冲突法律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的充分考虑,评价各种法律的适用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凯弗斯从结果公正这一角度探求法律选择的理论,并为实现这种公正创造性地提出了法律选择的优先原则,这也是开创性的。但此理论缺乏可操作性。

(8)政府利益分析说

答:政府利益分析说是在美国国际私法革命中于50年代后期由著名法学家布雷纳德·柯里(1912-1965)创立的理论。他认为,在每个州的法律背后隐含着这个州的政府利益,而这种利益是通过适用其法律来实现的。因此,冲突法的核心问题实质上就在于如何调和或解决不同州之间的利益冲突。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发生所谓冲突时,就必须了解和分析法律背后的政策和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何州的利益应当让位。柯里还具体提出了六种政府利益的分析方法。

(9)简述准据法的法律特征

答: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特定的实体法。准据法是国际私法上的特有概念,并在国际私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准据法具有以下两个法律特征:(1)准据法是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所援用的法律,(2)准据法是能够确定当事人具体的权利义务的实体法。

(10)简述反致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答:原因:一、客观原因,法院地国家的冲突规范与案件有关国家的冲突规范规定的不一致,是反致产生的客观原因。二、主观原因,法院地国家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把冲突规范指引的外国法理解为即包括该国的冲突法,又包括该国的实体法。三、存在致送关系。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院地国家法律与与案件有关国家法律之间存在致送关系。

条件:与案件有关国家的冲突规范之间存在消极冲突,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各国冲突规范的规定都不适用各自国家的法律。

(11)简述法律规避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答: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又称欺诈规避,是指涉外民事关系的当事人为了规避原本应该适用的某一国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利用冲突规范,是对其有利的另一国法律得以适用,或者取消各国法律中规定的连接点,使涉外民事关系没有适当的法律进行调整,以实现法律规避的目的。构成要件有(1)从主观要件看,当事人规避法律必须是出于主观故意而非过失。(2)从客观要件看,当事人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改变了构成连接点的具体事实,或者取消了法律中规定的连接点,以实现法律规避的目的。(3)从规避的对象看,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强行法而非任意法。(4)从规避的结果看,当事人规避法律的目的已经实现。未遂的法律规避不能视为法律规避。(5)从法律关系看,当事人创造条件完成规避法律的行为后,与被规避法律的国家或地区仍然存在联系。这是构成法律规避的一个重要条件。

(12)简述我国关于公共秩序保留的法律规定

答:《民法通则》规定:“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这是我国关于公共秩序保留的规定。在程序法中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也作了保留。

(13)简述外国法错误适用的司法救济

答:1.适用内国冲突法不当导致的外国法适用错误,允许当事人上诉,请求上级法院予以纠正。2.适用外国法不当所发生的错误有两种情况:(1)审理案件的法官依照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定应适用外国法为准据法,法官正确选择了外国法,但在适用该外国法的过程中对该外国法的内容或条款作了错误的适用或解释,并据此作出了错误的判决。(2)在准据法为外国法的情况下,本应适用甲国法却错误地适用了乙国法,并据此作出了错误的判决。

(14)简述外国法不能查明的解决方法

答:外国法的查明,也叫外国法的证明,是指一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冲突规范的指引应该适用外国法作为准据法,则需要证实该外国法的存在并确定其具体内容。外国法不能查明的解决方法有1.以法院地法取代应适用的外国法;2.类推适用内国法;3.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4.适用一般法理;5.适用于外国法相近似的法律。

(15)简述我国关于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民事行为能力法律适用的规定。

答: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三、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的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法律。

(16)简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的法律依据

答:《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该公约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适用:(1)双方营业地分别处于两个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公约,但这种适用不具有强制性,当事人可以通过明示选择某个国家的法律来完全或部分排除公约的适用。缔约国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对适用的法律依意思自治原则作出选择,如选择某国法作准据法就自动排除公约的适用。如果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未作选择,则公约当然适用于他们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但是对国际惯例的选择,不构成对公约的排除适用。(2)非缔约国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选择适用公约,但这种选择必须是明示的。(3)当事人双方或一方营业所所在地国不是缔约国,如果国际私法规范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时,公约可以适用于他们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17)简述法人国籍确定的依据

答:国际上法人确定的依据主要有:(1)成立地。法人的属人法是法人据以成立的法律。(2)管理中心所在地。法人的属人法是处理商业事务的地方所通行的法律。(3)主要营业所所在地。法人的属人法是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地。(4)资本实际控制。法人的属人法是实际控制法人资本的那个自然人的国籍国法。(5)复合标准。法人的国籍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才能确定法人的国籍。

(18)简述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答: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就某一法律关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或选择无效的情况下,由法院依据这一原则,在与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择一个与该法律关系在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密切的国家的法律予以适用。1、它是一种新的法律选择方法。2、它的核心是通过对合同以及与合同有关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寻找与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其方法十分灵活。3、它给予了法官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20)简述涉外婚姻的实质要件及我国关于涉外结婚、离婚法律适用的规定

答:涉外婚姻的实质要件是指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结婚必须排除的条件。包括:1、婚龄。结婚必须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2、当事人双方自愿。3、当事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或近亲关系。4、当事人双方与他人之间没有婚姻关系。在婚姻的实质要件方面,一些国家规定患有不应当结婚疾病的人不能结婚,有的国家禁止从事某类公务的人员不能同外国人结婚。我国法律规定: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21)简述我国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制度

答:《继承法》、《民法通则》对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作了规定。《继承法》第36条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外国人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上述法律规定表明我国在涉外法定继承方面采用区别制。

(22)简述我国关于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的规定

答:1、依被请求国法律,裁决是由无管辖权的法院作出的;2、依请求国法律,裁决尚未生效,不能执行;3、败诉一方当事人未经合法传唤因而没有出庭参加诉讼。4、被请求国法院对于同一当事人之间就同一诉讼标的案件已作出了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5、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有损被请求国国家主权、安全或公共秩序。

(23)简述我国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的规定

答: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7条和第268条规定,我国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应符合下列条件:1、该外国判决已经生效;2、该判决作出国与我国存在条约或互惠关系;3、该外国判决不违反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24)简述合同中仲裁条款独立有效性原则

答:1、仲裁条款是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救济措施;2、仲裁条款有独立于合同的效力;3、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中的其他条款。

(25)简述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性的判断标准。

答:判断商事仲裁的国际性主要有两大标准:

(1)以与案件有关的连接因素为标准判断商事仲裁的国际性,这一标准又分为:

A.以当事人国籍的不同作为认定仲裁国际性的依据。

B.以当事人住所或居所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认定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C.以当事人国际不同或当事人地点和居所不同确定场事仲裁的国际性。

D.以仲裁地位于双方营业地所在国之外为标准确定场事仲裁的国际性。

E.以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确定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2)以争议的性质为标准确认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简答题:

1.涉外民事关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涉外性。涉外性指民事关系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涉外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主体涉外。民事关系的主体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法人或国家。客体涉外。民事关系的客体位于国外。内容涉外。民事关系的权利义务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2)广泛性。广泛性是指涉外民事关系不仅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相联系的人身关系,还包括平等主体间的商事关系,以及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关系。(3)国际性。国际性是指涉外民事关系是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这种民事关系虽然表现为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关系,反映着国家的对外政策。

2.法律关系本座说。

法律关系本座说是德国法学家萨维尼1849年在其撰写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的法律适用理论。这一学说主张以法律关系为出发点,根据法律关系固有的性质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这一学说认为,每一种法律关系必然与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联系,每一法律关系都有一个确定的本座,这一本座就是特定的法域。进行法律选择时,应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所在地,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应适用的法律。法律关系本座说创造性的提出了解决法律选择问题的标准,通过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从而确定准据法,这在方法论上也是一个历史性地突破。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现代国际私法理论都是在法律关系本座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法则区别说:

一、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是意大利著名注释法学家巴托鲁斯(1314—1357)创立的。

他把法律分为人法和物法,他认为人法具有域外效力,凡是具有本国国籍的人,不论他位于国内或国外,本国法对他都有效。物法具有域内效力,凡位于本国境内的物,不论属于内国人或外国人所有,本国法都发生效力。二、法国的法则区别说:法国法学家杜摩林从理性自然法出发,赞成把法分成人法和物法,他主张扩大人法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在契约关系中,他主张应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法律。法国法学家达让特莱也主张将法律分成人法和物法,他强调法的属物性,认为法律和习惯大都属物法范畴,只有少数例外情况下才具有人法性质。

4.既得权说:

即得权说是英国法学家戴西于19世纪提出来的。戴西认为:英国法院从不执行外国法院的判决,如果说有时执行外国法,那么所执行的并不是外国法本身,而是依据外国法所取得权利。只有在英国法院看来是按照文明国家法律正当取得的权利,英国法院才予以承认与执行。

5.荷兰的国际礼让说:

国际礼让说是荷兰法学家伏特、胡伯于17世纪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胡伯提出的三原则中,即:(1).每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在境内发生效力并约束其臣民,但无域外效力。(2)凡在其境内居住的人,无论长期或临时居住的,都应视为本国臣民。(3)主权国家对于另一国家已在其本国有效实施的法律,出于礼让应保持其在境内的效力,只要这样做不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

6.本地法说:

本地法说是美国法学家库克创立的。本地法说的主要观点是:一、法院只适用法院地法,不适用外国法律。二、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适用外国法,但此时只能将外国法律规范并入本国的法律规范,作为本国法律规范予以适用。三、法院执行的是本国法创设的权利,而不是外国法创设的权利。

7.凯弗斯的结果选择说:

结果选择说是20世纪美国法学家卡弗斯提出的。他认为:应将涉外民事关系可能适用的法律及适用的结果加以比较,基于当事人之间公平正义,以及冲突规范适用所引起后果进行考虑,确定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

8.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

政府利益分析说是美国法学家柯里于20世纪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州的法律背后都隐含着这个州的政府利益,而这种利益是通过适用其法律实现的。如果一个案件只与一个州的利益有关,这里体现的法律冲突是虚假冲突,适用对本案有利益的州法律。如果案件与两个州的利益有关,这是真实法律冲突,可以适用利益较大那个州的法律,或适用法院地法。他主张全面抛弃冲突法。

9.准据法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确定当时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实体法。准据法有两个法律特征:(1)准据法是经冲突规范指引所援用的法律。(2)准据法是能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

10、反致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1)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法院地国与与案件有关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冲突规范,这些冲突规范的系属不同。

(2)法院把冲突规范援引适用的外国法理解为包括该外国的冲突法和实体法,而且只适用该外国中的冲突法。

(3)存在致送关系

反致产生的条件是:与案件有关国家的法律存在消极冲突,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各国冲突规范的规定都不适用各自国家的法律。

11、法律规避的概念与构成要件。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为了规避原来应该适用的某一国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能够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另一国法律得以适用。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当事人规避某国法律是出于故意,即当事人的行为是以规避法律为目的的。(2)规避的法律是本应对当事人适用的强制性法律,而不是任意性法律。(3)当事人是通过故意改变或制造与连接点有关的事实,利用冲突规范来达到法律规避目的的。(4)法律规避必须是既遂的。(5)当事人法律规避以后,仍与被法规避法律的那个国家或地区存在某种联系。

12、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0条对公共秩序保留作了规定,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76条作了与《民法通则》相同的规定,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第7条也作了规定。此外,我国于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第268条也同样作了明确规定。依照我国法律规定适用外国法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这就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但是,不得违背我国公共秩序的是外国法适用的结果,而不是仅指外国法的内容。同时,我国对国际惯例的适用也采用了这一制度,这种立法规定各国的立法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是我国公共秩序保留条款的一个特色。此外,根据司法解释,法院在排除了外国法的适用后,应以我国相应的法律取而代之。

13、1.适用内国冲突规范不当导致适用外国法错误。这种错误各国都允许上诉。

2.适用外国法本身所发生的错误。对这种错误,法国、德国等国不允许当事人提起上诉,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允许上诉。

14、1.以法院地法代替应适用的外国法。我国法律亦作了相同的规定。

2.类推适用内国法。

3.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

4.适用一般法理。

5、适用与外国法相近似的法律

15、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如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而依我国法律为有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不有民事行为能力。

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中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16、该公约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适用:①双方营业地分别处于两个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公约,②非缔约国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选择适用公约,但这种选择必须是明示的③当事人双方或一方营业所所在地国不是缔约国,如果国际私法规范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时,公约可以适用于他们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17、法人国籍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一、成立地。法人具有法人成立地国家国籍。二、管理中心所在地。法人具有法人处理商业事务地方国家的国籍。三、主要所所在地。法人具有法人台心地国家的国籍。四、资本实际控制。法人具有实际控制法人资本的那个自然人国籍所属国的国籍。五、复合标准说。法人的国籍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才能确定法人的国籍。

18、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某一涉外民事关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或选择无效的情况下,法院在与该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择一个与该法律关系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予以适用。

最密切联系的原则是一种法律选择方法,它改变了传统冲突规范中连接因素的单一性,使与案件有关的各种因素都

得以考虑,增加了法律选择的科学性。其核心是是通过对合同以及与合同有关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寻找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该原则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19、法律特征为:1开证银行在开出信用证后承担第一付款的责任,即首先付款的责任。2信用证是独立于买卖合同以外的另一种合同,开证银行责任独立。3信用证是纯粹的单据业务,而非货物的买卖。

20涉外婚姻的实质要件是指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结婚必须排除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婚龄。结婚必须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

(2)当事人双方自愿。结婚是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须以男女双方自愿为基础。

(3)当事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或近亲关系。现代国家均以立法的形式禁止直系血亲之间缔结婚姻关系,对旁系血亲间的婚姻关系,各国法律也加以限制。

(4)当事人双方与他人之间没有婚姻关系。现代国家多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婚姻双方与他人之间没有婚姻关系,印度等国家除外。

在婚姻实质方面,一些国家规定患有不应当结婚疾病的人不能结婚,有的国家禁止从事某类公务的人员不能同外国人结婚。

我国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举行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6条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外国人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民法通则》对进行了完善。该法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22我国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有:

1、依被请求国法律,裁决是由无管辖权的法院作出的;

2、裁决尚未生效;

3、诉讼程序不公正,败诉方未得到合法传唤,未出庭或未得到辩护机会;

4、请求国法院对同一案件已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5、承认或执行判决有损我国主权或公共秩序。

231、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9条规定: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所在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按照互惠原则办理。

2、我国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与执行。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涉外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当事人请求执行的,如果被执行人或者其财产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与执行。

24、合同中仲裁条款独立有效性原则是指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有效性不受合同有效性的影响。即使合同无效或合同终止,仲裁条款仍然有效。仲裁条款独立有效性学说的理论根据是:

(1)合同规定当事人双方实体方面的权利义务,仲裁条款规定当事人实体方面的权利义务得不到实现时的法律救济措施。合同得到全部履行,仲裁条款无须履行,合同未履行,则需履行仲裁条款,二者彼此独立。

(2)仲裁条款有独立于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合同形式要件和合同实质要件是否符合合同准据法的规定,仲裁条款的有效性取决于仲裁机构所在地国家法律或仲裁规则对仲裁条款形式、内容的规定。判断二者有效性的法律根据不同。

(3)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中的其他条款。合同中的任何其他条款均可与仲裁条款分开,合同中的其他条款是否有效,不影响仲裁条款对当事人的拘束力。

25判断商事仲裁的国际性主要有两大标准:

(1)以与案件有关的连接因素为标准判断商事仲裁的国际性,这一标准又分为:

A、以当事人国籍的不同作为认定仲裁国际性的依据。

B以当事人住所或居所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认定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C以当事人国际不同或当事人地点和居所不同确定场事仲裁的国际性。

D、以仲裁地位于双方营业地所在国之外为标准确定场事仲裁的国际性。

E、以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确定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2)以争议的性质为标准确认商事仲裁的国际性。

总之,凡仲裁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或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

上一篇:《问题解决力》读后感下一篇:税收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