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技术工作总结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技术工作总结(精选8篇)

化学技术工作总结 篇1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总结1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潜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用心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决定、思考和分析潜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此刻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资料,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理解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明白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务必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十分好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潜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善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取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能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透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代替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构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透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个性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资料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资料,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代替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善,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善,实验可见度大,比较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善,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超多的泡沫,能够透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决定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能够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就应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取适宜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持续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取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推荐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透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构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透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能够透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个性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内含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透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善,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潜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教师就应透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能够用来灭火,怎样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这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明白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透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透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剩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透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总结2

化学教学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构成用心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取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资料、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带给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带给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取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取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潜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取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资料特点,思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忙学生构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透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忙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理解学生新的合理化的推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能够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潜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搞笑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务必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能够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潜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透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资料,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总结3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20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理解潜力也在逐年下降。在最近几年的高一新生调查中,出现了化学比物理更难学的不正常现象。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初中新课程的教材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我们高中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我们总是觉得“这还用怎样讲?”、“此刻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样这么笨啊!”……我们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学生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资料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突然变得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的教育,忽视理解学习,不注重对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我们教师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

今年春天我教了预科班的初中化学,借助那一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将初中课本认认真真、深入地研读了一遍。发现有很多高中要用到的知识藏在练习题、资料卡片中,我讲课时自然而然就将这些知识加进来讲,甚至重点强调。之后给实验班学生上课时,学生竟然不明白,说初中老师没讲过。而高中课本也不再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比如,第二章的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学生还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要求他们能十分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能够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我们的老师必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还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盼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就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溶解性表、复习酸碱盐性质及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要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个性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透过讲解,帮忙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务必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化学技术工作总结 篇2

从2006年起, 国家水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工作, 现已组织了三届。该项工作从无到有, 不断完善, 对提高我国水泥行业的质量检测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次大对比是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生料、熟料、石膏、黏土、石灰石、烟煤、粉煤灰和铁粉等样品中选取4~5个样品进行对比。样品涵盖了通用硅酸盐水泥产品、半成品及原燃材料, 涉及的化学成分近20个。近几年的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每次有近千家水泥企业和质检机构参加。

从三届对比数据分析来看, 全国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合格率基本稳定在40%~45%左右, 检测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从结果来看, 水泥质检站和大型水泥企业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有些小型水泥企业和水泥粉磨站检测水平与重点水泥企业和质检机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历次化学分析大对比中, 原燃材料如粉煤灰、黏土和煤等合格率比较低, 有些元素的检测误差非常大, 而恰好这些材料是水泥配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燃材料, 直接影响熟料的烧成以及水泥的质量。所以通过化学分析对比, 寻找检测差距,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分析人员的培训, 正确掌握分析方法, 提高检测水平,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 影响检测结果的技术分析

2.1 烧失量

2.1.1 测定结果偏高

1) 在大对比样品开封准备进行检测时, 对要求烘样的原材料一定要在105~110℃干燥箱中烘干2h以上, 盖好试样瓶盖, 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及时测定。如果烘干时间不足, 烘干温度不够, 试样中的附着水分不能完全失去。

2) 水泥试样分析前不需烘样, 但要密封保存, 否则样品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3) 黏土等试样的吸水性很强, 称量要迅速, 否则样品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2.1.2 测定结果偏低

1) 试样在一定高温下灼烧, 应定期计量高温炉上的温度控制器, 以确保温度的准确性。如果温度偏低, 样品会灼烧不完全。

2) 坩埚应放在高温炉的恒温区内, 不要放在紧靠炉门的位置, 否则灼烧温度不够, 或者灼烧时间短。

3) 使用硅碳棒高温炉也会使结果偏低。

如果放置一段时间没有检测, 在重新启用该样品进行对比检测时还需要对样品进行烘干。每年的化学分析大对比日期基本上是在夏季, 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 样品很容易吸水, 使烧失量发生变化, 对结果的影响较大。对比中不要求烘样的水泥、熟料和石膏等也需要开封后及时进行检测, 力争在全国范围内保持同步检测, 这样结果才有可比性。

2.2 Si O2

2.2.1 K2Si F6容量法测定结果偏高

1) 过滤时固体KCl颗粒倒入漏斗中, KCl颗粒中包裹着酸。

2) 中和残余酸不完全。

3) 没进行空白试验, 结果没扣除空白值。

4) 溶液的酸度应保持在3mol/L左右。酸度过低易形成其他金属的氟化物沉淀而干扰测定。

5) 量取KCl溶液要用塑料量杯, 否则会因腐蚀玻璃而带入空白。

6) K2Si F6沉淀时间15~20min较为适宜。放置时间过长, Al3+会产生干扰。

7) Na OH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偏高。

2.2.2 K2Si F6容量法测定结果偏低

1) 进行K2Si F6沉淀时, KCl没加至饱和, 因K+不足, K2Si F6难以生成。

2) 中和残余酸时要特别注意快速、准确, 以防K2Si F6提前水解。

3) K2Si F6沉淀时的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 否则因温度过高, K2Si F6沉淀不完全。

4) K2Si F6沉淀时间15~20min较为适宜。放置时间短, K2Si F6沉淀不完全。

5) Na OH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偏低。

2.2.3 NH4Cl重量法测定结果偏高

1) 用砂浴或者红外线灯进行蒸干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蒸干温度为100~110℃, 温度过高容易形成难溶性碱式盐。

2) 不溶物含量高的样品蒸干后, 温热的稀HC (3+97) 对包夹在沉淀物中的可溶性盐类洗涤不彻底, 沉淀未经HF处理。

3) 灰化滤纸时温度过高, 坩埚盖未留较大缝隙, 易产生不易燃烧的炭, 这些炭在很高的温度下长时间灼烧也很难除去。

4) Si O2沉淀在干燥器中的冷却时间过长, 无定形Si O2的吸水性较强。

2.2.4 NH4Cl重量法测定结果偏低

1) 洗涤滤纸上的硅酸沉淀时, 洗涤用溶液不宜太多, 温热稀HCl (3+97) 洗涤10~12次, 每次3~5m L即可。若洗涤溶液温度过高或者次数增加, 将使一部分聚合硅酸凝胶转变为溶胶透过滤纸。

2) 灰化滤纸时产生火焰, Si O2沉淀随火焰逸出。

3) 如果滤纸灰化不完全有一部分炭存在, 在高温下灼烧时Si O2可能转化为Si C。

4) 黏土等高硅试样应采用HCl二次蒸干的方法。

历次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工作中, Si O2的测定都是一个难点, 合格率比较低。由于历史原因, 许多企业目前依然采用NH4Cl重量法测定Si O2, 因此要求这些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HF处理和比色回收的步骤。不要采用不进行HF处理、不比色回收, 利用产生的正负误差抵消的简便方法。对于使用K2Si F6容量法测定Si O2的检测人员一定要注意以上测定中要求的关键步骤, 要严格控制温度, 超过30℃的室温会造成结果的不稳定。

2.3 Al2O3

2.3.1 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偏高

1) 铁、铝的测定采用EDTA连续滴定, 无论采用EDTA直接滴定法还是铜盐返滴定法, 均是在滴定完Fe3+后的溶液中测定Al2O3, Fe2O3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对Al2O3的测定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如果Fe2O3结果偏高, 则Al2O3的测定结果偏低;反之, Fe2O3结果偏低, 则Al2O3的测定结果偏高。

2) EDTA直接滴定法, 不受钛 (Ti O2+) 和锰 (Mn2+) 的干扰, 所得结果为纯铝含量。Ti O2+在p H=3溶液煮沸的条件下水解生成沉淀。滴定前煮沸时间不足1min, 会使Ti O2+水解不完全, 干扰Al2O3的测定。

3) 没进行空白试验, 或结果没扣除空白值。

4) 终点滴定过了。

2.3.2 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偏低

1) 用EDTA滴定至红色消失后, 应继续煮沸, 滴定, 反复煮沸、滴定直到红色不再出现呈稳定的亮黄色为终点。如果没滴定至终点, 结果偏低。

2) 将溶液的p H值控制在2.5~3.5之间。溶液的p H<2.5时, Al3+与EDTA配位率相对变小;p H>3.5时, Al3+的水解增强。

3) 黏土等铝含量较高的试样不应采用直接滴定法。否则, 因反应不完全而造成结果偏低。

2.3.3 Cu SO4返滴定法测定结果偏高

1) 在用Cu SO4标准滴定溶液返滴定时, 没有滴定到终点。

2) 在铜盐返滴定法中, 溶液中的Ti O2+可完全与EDTA配位, 所以测定结果为铝、钛合量。如要得到纯铝量, 应采用二安替比林甲烷比色法或苦杏仁酸置换法等测得Ti O2的含量, 从铝、钛合量中减去Ti O2含量。如果测得的Ti O2的含量偏低, 则测得的Al2O3的含量偏高。

2.3.4 Cu SO4返滴定法测定结果偏低

1) 在用EDTA滴定完Fe3+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EDTA之后, 应将溶液加热到70~80℃, 再调整溶液的p H至3.0~3.5, 然后加入p H=4.3的缓冲溶液, 这样可以使溶液中的Al3+、Ti O2+与EDTA配位完全, 防止结果偏低。

2) EDTA的加入量一般控制在与Al3+、Ti O2+配位后还剩余10~15m L (0.015mol/L) 。如果返滴定Cu SO4标准溶液 (0.015mol/L) 的消耗量小于10 m L, 说明EDTA过量不够, 易使结果偏低。

近几次的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GB/T176—2008标准中的直接滴定法测量纯铝。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多对比企业依然使用Cu SO4返滴定法测定铝、钛合量, 所以目前对比结果的统计依然沿用纯铝转化成铝、钛合量的方式进行结果统计。

2.4 Fe2O3

2.4.1 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偏高

1) p H值应控制在1.8~2.0之间。如溶液的p H值偏高时, Al3+的干扰增强。

2) 滴定时需不断搅拌, 缓慢滴定。特别是接近终点时, 要加强搅拌, 缓慢地滴入EDTA溶液, 否则容易造成过量滴定。

3) 滴定时严格控制溶液的温度在60~70℃之间。溶液温度大于70℃时, 共存的Al3+也与EDTA配位。

2.4.2 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偏低

1) 溶液的p H值偏低, 反应不完全。

2) 滴定时溶液温度低于60℃时, 反应速度慢。

3) 由于Fe2+与EDTA配位能力比Fe3+差, 不能与EDTA定量配位, 因此在制备溶液时, 加入少量浓HNO3, 且将溶液加热煮沸, 以保证溶液中的Fe2+全部氧化成Fe3+, 否则测定结果易偏低。

2.5 Ca O

2.5.1 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偏高

1) 终点滴定过了。

2) 没进行空白试验, 或者结果没扣除空白值。

3) 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偏高。

2.5.2 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偏低

1) 没有滴定到终点。

2) 加入KF溶液 (20g/L) 的量过多时, 容易形成Ca F2沉淀;加入量不足时, 不能完全消除H2Si O3干扰而生成Ca Si O3沉淀。

3) 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偏低。

2.6 Mg O

2.6.1 EDTA滴定差减法测定结果偏高

1) 采用EDTA配位滴定差减法时, Ca O测定值偏低。

2) 测定采用酸性铬蓝K-萘酚绿B作指示剂, 两者配比要合适。若萘酚绿B的比例过大, 绿色背景加深, 使终点提前到达, 造成结果偏低;反之, 终点拖后且不明显, 造成结果偏高。

3) 滴定近终点时, 没有充分搅拌或滴定速度过快。

2.6.2 EDTA滴定差减法测定结果偏低

1) 没有滴定到终点纯蓝色, 溶液颜色刚开始变蓝夹带着耦合色时即停止滴定。

2) Ca O测定结果偏高。

2.6.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的技术分析

1) 原子吸收光谱法要求所用水和试剂的纯度要高。如果纯度不高而使空白值很高,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 操作步骤不严谨, 造成结果的随机性。

3) Mg O标准溶液配制的不准确, 导致工作曲线的线性不好。

4) 待测试样的溶液酸度、组成和Mg O标准溶液不一致。

5) 待测试样的溶液浓度不在Mg O标准溶液曲线的范围内。

6) 火焰燃烧的稳定性不好导致测试结果的重复性差。

7) 测定试样时没有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7 SO3

2.7.1 Ba SO4重量法测定结果偏高

1) 测定水泥、粉煤灰试样中的SO3含量均指硫酸盐的硫含量, 标准要求用HCl分解试样的时间为 (5±0.5) min, 微沸时间长了, 因HCl的挥发, 酸度不够, 沉淀Ba SO4时易产生Ca SO4等共沉淀, 造成结果偏高, 所以控制滤液的酸度为0.2~0.4mol/L。

2) 过滤Ba SO4沉淀时, 没有洗涤至检测无Cl-为止。

3) 过滤Ba SO4沉淀前, 溶液体积太少, 使Ba SO4沉淀吸附杂质而造成结果偏高。

4) 灼烧后的坩埚和Ba SO4沉淀在干燥器中冷却时间太长, 或者干燥器中干燥剂失效, 坩埚和Ba SO4沉淀吸潮。

5) 没进行空白试验, 或者结果没扣除空白值。通常Ba SO4重量法的空白值很低, 可以忽略不计。

6) 配制的Ba Cl2溶液含有杂质、浑浊。

另外, 分解试样时微沸时间短了, 试样分解不完全, 硫化物分解也不完全, 易造成结果的随机性, 所以要严格控制分解试样的时间, 加热煮沸并保持微沸 (5±0.5) min。

2.7.2 Ba SO4重量法测定结果偏低

1) 如果加入Ba Cl2的速度太快, 形成小颗粒Ba SO4沉淀, 过滤时容易透过滤纸而使沉淀损失。

2) 沉淀Ba SO4时应该缓慢逐滴加入10m L热的Ba Cl2溶液, 继续微沸3min以上使沉淀良好地形成, 然后在常温下静置12~24h或温热处静置至少4h使沉淀完全, 否则形成小颗粒Ba SO4沉淀。

3) 过滤Ba SO4沉淀时, 没仔细擦洗烧杯, 没能将Ba SO4沉淀全部转移到滤纸上。

4) 控制溶液的酸度0.2~0.4mol/L, 如果溶液的酸度高于0.4mol/L, 则Ba SO4沉淀不完全。

5) 灰化滤纸时产生火焰, Ba SO4沉淀随火焰逸出。

6) 滤纸灰化不完全, Ba SO4还原成Ba S。

2.8 K2O和Na2O

2.8.1 火焰光度法测定结果偏高

1) 检测试样时, 需要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否则, 检测结果将偏高。

2) 可能没有同时进行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的测定, 两者的试验条件不完全一致。

另外, 所用水和试剂的纯度不够, 或者测定时与其他分析共用器皿及试剂, 带入的空白值较大, 易造成结果的随机性。

2.8.2 火焰光度法测定结果偏低

1) 测定试样时没有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测定试样时的空白值偏低, 扣除的空白值偏高。

2) 检测仪器本身的灵敏度不够, 诸如仪器雾化效果不好造成的。

3) 用HF和H2SO4在通风橱内处理试样时, 试样有溅失。

4) 过滤洗涤时, 没有洗涤干净, 沉淀吸附。

5) 不同种类的试样, 碱含量相差较大。应根据试样中碱含量来确定称样量和溶液体积的稀释倍数。如果直接测定浓度过高的溶液, 易造成测定结果偏低。

2.9 水泥不溶物

2.9.1 测定结果偏高

1) 用HCl溶解试样时, 加入约25m L水后, 没有搅拌使试样完全分散, 加入浓HCl, Si O2沉淀析出, 造成分析结果偏高。所以加入HCl后, 需马上进行搅拌, 防止在烧坏底部结块。

2) 严格控制两次过滤的洗涤次数。过滤时, 没有将沉淀物洗涤干净, 造成结果偏高。

2.9.2 测定结果偏低

1) 灰化滤纸时产生火焰, 使不溶物随火焰逸出。

2) 过滤时, 没能将烧杯中的不溶物全部转移到滤纸上。

3) 两次在蒸汽水浴上的加热时间要严格控制为15min。如果加热时间过长, 不溶物溶解增加。

4) 用快速滤纸过滤时, 不溶物透过滤纸。

2.1 0 Cl-

2.1 0. 1 H3PO4蒸馏-汞盐滴定法测定结果偏高

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且空白试验应与测定平行进行, 计算时从测定结果中扣除空白值。

另外, 所用水和试剂的纯度不够, 或者测定时与其他分析共用器皿及试剂, 或者和其他化学全分析共用一个实验室, 带入的空白值较大, 易造成结果的随机性。

2.1 0. 2 H3PO4蒸馏-汞盐滴定法测定结果偏低

1) 加入5~6滴H2O2, 摇动使试样分散后再加入5m L H3PO4, 以防止试样结块。否则, 蒸馏不完全。

2) 蒸馏结束, 石英蒸馏管出口不干燥, HCl蒸气凝结损失。

3) 蒸馏时间短, 蒸馏不完全。

4) 没有滴定到终点。

另外, 调节气体流量计, 控制气体流速100~200m L/min, 此时锥形瓶中应有连续的气泡产生。否则检查气路是否漏气。气体流速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

2.1 0. 3 NH4SCN容量法测定结果偏高

过滤时用HNO3 (1+100) 洗涤烧杯、玻璃棒和滤纸, 直至滤液和洗液总体积达到约200m L, 如果洗涤不干净, 测定结果偏高。

另外, 不加入试样按上述步骤进行空白试验, 记录空白滴定所用NH4SCN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如果空白试验的操作步骤不严谨, 易造成结果的随机性。

2.1 0. 4 NH4SCN容量法测定结果偏低

1) 分解试样时, 加入50m L HNO3 (1+2) , 盖上表面皿, 加热煮沸并微沸1~2min。如果微沸时间太长, HCl挥发。

2) 过滤后的溶液在弱光线或暗处冷却至25℃以下, 以降低滴定反应产生的Ag SCN的溶解度。如果溶液温度高于25℃, Ag SCN的溶解度增加, 容易滴定过了终点。

2.1 1 f Ca O

2.1 1. 1 测定结果偏高

1) 矿物遇水后发生水化反应, 给f Ca O的测定带来一定的误差, 因此f Ca O的测定是非水溶液操作, 要求所用试剂应无水、密封, 容器须干燥。

2) 终点滴定过了。

2.1 1. 2 测定结果偏低

1) 无论甘油乙醇法还是乙二醇法, 加热微沸时间不够, 反应不完全, 或者加热过程冷凝效果不好, 或者锥形瓶中的试样没有完全分散。

2) 采用乙二醇法时, 如果采用抽滤后再滴定, 应尽可能快速地进行抽气过滤, 否则样品会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和CO2。

3) 称样后马上盖好试样瓶盖, 并及时将试样瓶放在干燥器中密封保存, 否则样品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

2.1 2 煤的工业分析

1) 挥发分的测定主要是测定的温度和时间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如果温度存在误差或者加热时间不够, 都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做煤的工业分析过程中, 一定要对炉温定期进行校准。时间严格控制, 使用煤的工业分析专用高温炉, 必须保证炉后部的小烟囱排气孔通畅, 中间无裂纹, 并且热电偶的测温部分一定要正好在炉膛中部, 并且热电偶头部不能下垂, 必须保证测量温度是挥发分测定的恒温区。必须保证坩埚恰好放置在坩埚架上不晃动, 按标准时间灼烧后必须马上放置在干燥器中冷却, 若放置在空气中时间过长, 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造成结果偏高。

2) 由于挥发分检测需要减去水分含量才能得到最终空气干燥基结果, 因此水分的测定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大对比的煤样的制备已经达到了空气干燥稳定状态, 因此测量煤的水分重点关注的就是烘干后必须马上放置在干燥器中恒重, 尤其是在冬季或者在空调房间中恒重, 时间的掌握非常重要, 必须保证恒重称量瓶与加入测量煤样水分的称量瓶冷却时间一致。

3) 煤的灰分测量过程中, 升温速度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做化学分析大对比煤样的灰分采用仲裁法测定, 因此做煤的灰分时候升温速度一定要缓慢进行, 如果升温速度过快, 煤样中的硫化物会被快速氧化不能挥发掉, 固定在煤样中而使灰分测量结果偏高。另外, 从高温炉中灼烧后取出坩埚马上放置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也是一个必须严格执行的操作步骤, 只有按照以上要求去做, 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历次大对比煤的工业分析结果是检测元素最少, 方法最简便的一种对比样品, 但是合格率却比较低, 主要是需要在上述操作步骤引起注意。有些企业直接用熔样的高温炉去做煤的工业分析样品, 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必须使用专用高温炉。挥发分坩埚及坩埚架均要满足要求。

3 结束语

化学技术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51-02

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看好,为此很多中学都出台了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育计划大纲。因此,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初中化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学习潜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

1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带来的改变

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积极并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间太少。虽说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会下降,学习非常被动,对化学这门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学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认为化学这门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大大降低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多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以前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化学知识体验,让化学变得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习才能变得更主动,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今天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一起营造出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1]。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教学本就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平常的互动。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内容太过随意;提问方式过于单调;提问信息过于繁杂;提问的差异性不足。这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

有的化学实验没办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演示,可这个实验又非常重要,不能明白这个化学实验的意义就很难理解其理论知识。这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重难点与化学实验的步骤就容易得多。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让这些初中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化学实验的过程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知道这个化学实验的具体做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视频教学可以加强初中生的记忆,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开端,初中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实验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初中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有的化学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此,在学习做化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如一些实验中操作不当或失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也应加强对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当然,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要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初中生,比如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列举制作成一个PPT。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隐藏在课本里的,即使教师将这些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一些学生还是觉得无法掌握到课本里的知识重点。而PPT的形式可以将课本里重要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然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去自己发掘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有电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利用互联网如何进行化学知识的网络搜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以后在家上网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一幕,达到带动初中生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受阻时懂得利用互联网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化学教学视频,初中生在放假之余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提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也是一种预习功课的方式[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以前很多中学存在偏重于理论成绩而轻视化学实验的观念,觉得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课下来如果做实验的话,就要耗掉很长时间,还有课前实验仪器的准备时间等,根本没有时间讲课本里要考试的理论知识。所以一些中学的化学教师上课只知道照本宣科、主讲考试重点并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打破。

学校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为有效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为此学校自身也应开发一些化学实验,建立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摩实验,这虽然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却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要比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要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前仪器设备的准备时间。

在实验装置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国家推行新课改,中学教育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非常频繁,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初中生自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实验装置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实验有限,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那么第一步将要做的就是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时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去设计化学实验装置,以便于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化学实验。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与实验装置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检验初中生学习化学效果的一个手段,通过检验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知道信息技术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起到的作用[3]。

3 结语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其特别的教学手法将初中化学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课本中的重难点也进行了非常直观的输出。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207.

[2]郭静.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学,2013(34):107.

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4

2.1 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

绿色化工技术在造纸、农药等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便说明,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极为重要。绿色,简言之就是环保无污染,或是污染最小化,那么具体到这种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来说,就是在对化学生产的各类原材料的选择及化学元素间的反应后果两方面进行考虑,尽量使化学生产的污染达到最小,对于那些化学生产中带来的不必要的污染采取积极有效的绿化手段,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化学生产的高效性,避免污染、浪费现象的出现。

2.2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

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如果可以对超临界化工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化学生产质量,还能在一定程上提高化学生产效率,对化学生产工程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超临界的化学反应技术是将超临界的流体作为介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一种新的反应技术,其是在绿色化学反应出现后才产生的一种技术,目前这种技术在我国食品生产、化学工业及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例如,将超临界的流体作为介质进行化学反应,能有效提高反应选择率,降低反应温度,还能有效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产品品质,为化学生产带来极大贡献。

2.3 分离技术的应用

分离技术作为化学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其传统形式主要有吸附、结晶、萃取、蒸馏等。但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原有的分离技术已无法满足当前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因此,国内外开始共同致力于研发新型分离技术,但由于时间有限,在研究中,对相关蒸馏分子在理论上的探讨少之又少,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设计新型的分子蒸馏器,这便使得新型分离技术未能充分实验便得以运用,由此导致些许问题的出现。

3 结语

电厂化学技术复习题 篇5

脂对常见阳(阴)离子选择顺序的比较可知,对钠(硅酸根)离子的选择性最差,由此可知,如果出水中钠(硅酸根)离子含量超过规定值即可断定树脂失效需要还原再生。

二、混床离子交换器是把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按一定比例混合装在同一个交换器中,而一级复床是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分开装在两个交换器中,组成独立的处理器,串联使用。混床中阴阳离子交换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被交换出的H+和OH-马上中和而不造成累积使水的PH值发生变化,而一级复床除盐中位于首位的H离子交换器出水会含有强酸,离子逆反应倾向比较显著,致使最终出水仍残留少量Na+,出水水质不如混床优良。

三、凝结水处理一般采用H—OH混合床,由于凝结水量大、含盐

量低,所以凝结水处理选用粒大且均匀、机械强度高、运行周期长,有较高的交换速度和工作交换容量的大孔型树脂,并采用体外再生技术进行树脂再生。由于对补给水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补给水的处理工艺需更精良。一般顺序为阳床除阳离子,再经过除碳器去除二氧化碳,用阴床除去阴离子,如果水质要求很高的时候,应在一级复床后设混床,用混床进一步除去阴阳离子,以此对水进行软化、除盐,如果水中含碳酸盐和强酸性阴离子较高时应使用阳双层床和阴双层床除盐。

四、直流式锅炉水处理和汽包式锅炉水处理步骤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直流式锅炉对水质的要求更高,由于直流式没有汽包,炉管内径比较小,所以不能进行加药(磷酸盐)处理和排污来调节炉水水质,也不能改善蒸汽品质,因此,直流式锅炉必须具有完备的水处理设施,保证供水的优良,防止因杂质沉积在炉管内部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五、浮床是逆流再生固定床与固定床的相同点是进再生液时,都是从

上而下流动。区别在于工作时,浮床是在整个树脂层被托起的状态下进行的,离子交换反应也是在水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完成的,水流速度高,出力大,运行简单,而固定床水流依然是从上而下流动的。

六、循环水是指循环冷却水,主要是与凝汽器交换热量使其冷却的作

用,循环水处理主要有防垢处理(加阻垢剂),防腐蚀处理(加缓蚀剂),微生物的处理(加杀生剂)。给水是指送进锅炉的水,主要有凝结水、补给水和各种疏水。其中凝结水要通过过滤除悬浮物、混床出阴阳离子,而补给水更需要过滤,软化,除盐,除碱等,水质要求明显比循环水高。

七、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可分为金属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周围介质的外

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主要有金属的成分和结构,金属设备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的变形及残余应力、金属的表面状态等。外在因素有水中溶解氧、水中游离二氧化碳、pH值、温度、水中盐类的含量和成分、水流的速度、热负荷、有机胶体物质(减慢腐蚀)等。

八、在炉水中加入磷酸三钠,能使钙镁离子生成松软的水渣,可以随

锅炉排污除去,而且不会粘附形成二次水垢。

九、当pH值很低时,腐蚀速度是随pH值的降低而迅速增加的,这

是因为在低pH值时,铁的腐蚀主要是由H+引起的去极化腐蚀。当pH在中等范围时,腐蚀速度不受pH值影响,即腐蚀速度几乎不变,此时主要是氧的去极化腐蚀,即氧腐蚀,这是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当pH值较高时,随pH值增大,腐蚀速度反而减小,因为OH−浓度增加,使氧的电极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以其声、情、图、像并茂并且生动、形象的优势逐渐走入了课堂,给传统的教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它丰富的表现力和灵活的交互能力使它必将成为引发教育革命的决定性力量。”[1]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进入了推广和使用阶段。各教育单位已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纷纷投入到多媒体的研制、使用中去,同时开展了各项竞赛活动,大大促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广大的化学教育者也纷纷研制出大量优秀的课件,充实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为我国的CAI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同时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讨。

一、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简单地看成是靠几个课堂演示实验+投影片+有关结构模型+多媒体音响画面资料的叠加,这样一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化学课成了一堆资料的剪切课。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课件,不是简单的动画设计,不是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板书设计和实验操作,也不仅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动画描述,更不能为了动画而动画。而是利用电教媒体优势,变静为动,把理论变为生活应用的优势,用各种形式或动画、或音响视频效果,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使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前提下,借助多媒体技术而更具无穷魅力。

二、如何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发挥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关键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切有关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效,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恰当的题材

多媒体虽然在诸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多优势,但我们不能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模型展示等手段,在某些方面,传统手段比多媒体方便、明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优势,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在化学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强大的模拟功能,它可以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显示屏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象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4]比如下列一些内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制作课件的:(1)物质结构,如有机分子模型、晶体结构(2)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如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知道乙酸和乙醇中键的断裂和生成。(3)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如“布朗运动”、“白雾形成”、“电泳”等。(4)模拟和放大化学实验,对于大部分实验而言,模拟实验不能比真实实验更直观、科学。但有些实验由于毒性较大而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有些实验由于有较大的危险性而无法演示(如:水加入浓硫酸),还有些实验由于现象不够明显而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接受信息,等等,这样一些用多媒体来模拟则能够很容易的展示出来,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让动作分解或变快,变慢,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苯与溴的实验,由于溴有较大的毒性,并且反应中长导管的回流作用无法体现,而用多媒体可以实现反复、放大的观看,长导管中液体的回流非常直观,无须多讲,学生就能理解。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方便教学,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因此不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意过程中,课件的创意应把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信息这一思想贯穿于始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中以前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而多媒体以声、图、像等多方面感官综合刺激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思维的发展。”[5]因此在创意过程中应多采用声、图、像等多方面元素,特别是动画,在这些元素的集合过程中应能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同时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如:甲烷的取代反应,一个模拟反应历程的复杂动画对高中学生所起的作用肯定不如只表示键的断裂和生成的简单动画。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但上课不能长久集中注意力,我们在创意上就可以考虑让内容尽量活泼、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个工具,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绝对不能被课件所取代的,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6]因此,在课件中我们可以集合大量的素材,但不能把所有的讲解、说明都集合进去,否则,教师变成了播放者,学生变成了观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是完全相悖的,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繁杂,有的很抽象,难于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应用为动态、直观、简洁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电教媒体的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总结和巩固训练等活动,若将预先写在投影胶片上的训练题适时投影,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效率。而且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东西。[3]

(三)可优化化学试验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引探法实施的前提,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⑴反应装置规模小而课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⑵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⑶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⑷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5)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益于在课堂上演示;(6)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而运用多媒体可将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高一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

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而电教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例,高二“化学平衡”一节,我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四)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技术工作总结 篇7

1. 转变观念, 注重科学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理念的新一轮课改旨在凸显“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新课标认为:化学课程不能只停留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层面。现代化学课程要想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与分析, 让课堂知识成为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踏脚石”, 首先就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现代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借助非智力因素驱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力求培育出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型人才。中学时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学科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以及技能的强化提升, 使得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来迎接初中教育。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世界表达出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情感要求的能力, 教师若能在此阶段把握好“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必能使其在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栏目使用效率, 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2. 精心编写习题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在内容的选择上与课题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联系性习题。例如在学习教材中“车用乙醇汽油”时, 教师可设置讨论题。如: (1)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环境的事情?有何后果? (2) 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酒精等, 试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选择你认为最好的燃料?并说明原因, 那么我们人类未来的能源应该朝哪些方面开发 (3) 为了解决我国东部的生活燃料问题, 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的工程, 输送的是什么燃料?化学式怎样书写?通过一系列习题的探究, 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更加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等方面面临着的巨大威胁和国家针对民生实施的重大决策, 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关心民生民事的积极态度。当然, 习题编写还要符合一定要求, 首先这些试题应该难度不大, 能够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这类试题应该与课题内容有极大的相关性, 便于学生对课题知识的巩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随时收集能够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资料, 精心编制习题。

3. 结合乡土资源创新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教师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等乡土资源进行教学, 因为利用乡土资源, 可以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得教者轻松, 学者有效, 达到教学与收获的双赢[3]。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 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常用的复合材料在课堂上展示, 当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这些熟悉的材料出现在课堂中时, 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总之, 我们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课程资源, 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双眼, 就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合理的乡土资源, 并将乡土资源与现代的信息技术加以整合, 这样就可以弥补化学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 张扬学生的个性, 有效创新化学课堂教学。

4. 活动设计渗透科技知识

由于栏目的篇幅有限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所选的内容只是对相应的题目做了提纲挈领般的介绍, 缺乏深度和广度, 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进而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出对该部分内容中不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而设计成相关的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形状记忆合金时, 教材中只简单的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定义以及最常用的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对此学生就有进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在对此板块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将课程设计成活动, 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收集跟形状记忆合金相关的内容并写成小论文,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交流评比,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安排活动, 既能使学生获得发现和运用知识的体验, 实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又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4]。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实验探究、模型制作、交流讨论、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角色扮演和辩论等[5]。可以这么说,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为化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摘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技术·社会”的要求以及这一栏目的实际使用情况, 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技术·社会”,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宁.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栏目分析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古剑波.开发乡土资源, 创新化学教学[J].中学教育研究, 2012 (08) :173.

[3]胡巢生.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学生实验活动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2014 (11) :44

花生田化学除草技术 篇8

随着化学除草剂的推广应用,化学除草逐渐代替过去的人工中耕除草。中耕除草费工费时,尤其是花生的扎针期,也是杂草的发生高峰期,人工中耕除草易折断果针,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花生田化学除草传统上采用乙草胺进行播后覆膜前土壤处理。乙草胺属酰胺类旱田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其药效主要是抑制和破坏杂草种子细胞蛋白酶,但对马齿苋、铁苋头等花生田常见杂草效果不明显。探讨化除技术,是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多年花生田化除技术应用的筛选、试验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较好的方法,筛选出了理想的除草剂种类,取得了满意的除草效果。

1 化除技术要点

1.1 花生播前土壤处理

1.1.1 每667平方米用48%的氟乐灵乳油150~200毫升,加水40~50升,均匀喷洒地表,及时混土4~8厘米,再播种花生,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草。

1.1.2 每667平方米用70%灭草丹乳剂180~25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地表,均匀混土5~8厘米,再播种花生。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草。

1.1.3 每667平方米用8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70毫升,加50升,喷雾地表,均匀混土,然后播种,可防除一年生阔叶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

1.2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1.2.1 每667平方米用50%禾宝60~80毫升,加水40~60升,喷雾地表,土壤温度大,有利药效发挥。可有效防除大部分一年生禾本科和一年生阔叶杂草。

1.2.2 每667平方米用50%速收可湿性粉剂8~12克,加水50升,喷雾地表。可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和一年生禾本杂草。

1.2.3 每667平方米用50%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地表。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

1.2.4 每667平方米用72%都尔乳油120~15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地表。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特效。

1.2.5 每667平方米用48%拉索乳油150~25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地表,可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以及部分阔叶杂草。

1.2.6 每667平方米用50%速收可湿性粉剂4克加72%都尔乳油100~12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地表,防除效果很好。

1.3 苗后茎叶处理

1.3.1 每667平方米用12%快乐通乳油30~40毫升,加水30升,于杂草2~4叶期茎叶喷雾,2小时后降雨不影响药效。对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1.3.2 每667平方米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0~30毫升,加水30升,于杂草2~5叶期茎叶喷雾。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1.3.3 每667平方米用35%稳杀得(或15%精稳杀得)乳油50~70毫升,加水30升,于杂草2~4叶期茎叶喷雾,可防除一年禾本科杂草。

1.3.4 每667平方米用48%苯达松液剂130~200毫升,加水30升,于杂草3~5叶期茎叶喷雾,对多种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有特效。对禾本科杂草无效。

1.3.5 每667平方米用6%克草星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升,于杂草高度5厘米以下时茎叶喷雾。可防除多种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克草星,是一种新型的花生专用除草剂,杀草谱极广,一次施药,可保证整个花生生长期不受杂草危害。

1.3.6 每667平方米用35%稳杀得(15%精稳杀得)乳油50毫升加48%苯达松液剂100毫升,加水30升,于杂草2~4叶期喷雾,可有效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2 注意事项

2.1 沙区花生田尽量采用生长期施药,若采用土壤处理,因沙区花生田对除草剂的吸附能力差,加上土壤水分流失快,若施药后遇到干旱,杂草长时间不出土,除草剂又大量挥发、分解,防除效果不好。

2.2 地膜覆盖的花生田,采用土壤处理,药效发挥好,用药要比露地花生减少用量1/4~1/3。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材料下一篇:个人师德自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