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历程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视发展历程(推荐8篇)

电视发展历程 篇1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 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调制方式:16QAM);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03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2003年,上海多个小区开通数字电视试播。同时,国家加快了全国边缘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考察“西新工程”时强调 :坚持抓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工程 „„(《文汇报》 2002/2/1)并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方面增强广播影视的影响力,用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到2003年末,全国有广播电台28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电视台320座,教育台62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0508万户。广播覆盖率93.6%,电视覆盖率94.8%。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电视频道总量为2094个,新闻、专题、综艺是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2003年收视量分别占总量的15.5%、7.1%和5.8%。

电视是以新闻与娱乐为主的传播媒体,也与教育息息相关。电视以其方便简炼的“浅交互”而将继续占领传播领域的大市场。

另一种分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三分法: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二、“栏(节)目”时代:有竞争但不充分的阶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1993年5月1日早晨7:20,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其中包括“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聚焦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等子栏目。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启示下开播每期13分钟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还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

1996年3月16日,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出台,自此中国老百姓才开始真正认识什么叫谈话类节目,但是此类刚加盟的电视“新军”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新宠。因为制作方便、花费成本小,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继而纷纷推出自己的谈话节目。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时事直通车》、《相聚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等节目令内地观众耳目一新。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从形式到内容,《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横空出世,开中国大陆综艺节目之先河,迅速在全国观众和电视台中刮起一股“快乐旋风”,成为“电视湘军”崛起的标志性栏目。节目内容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和少部分事先录制的花絮。1998年

7月16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一炮走红。它的开播,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河,似一股清风迎面拂来,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国内首档互动式益智类节目《幸运52》。

2000年5月,国内第一档大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拉开序幕。随后,《走进香格里拉》(全国100家电视台联手打造)、《完美假期》(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等“真人秀”节目纷纷亮相,广西电视台甚至将“真人秀”做成了每周一期的固定播出栏目《挑战星期四》。

7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第二档益智性游戏节目《开心词典》,此后全国电视掀起一股“益智”风潮。这是个栏目化的时代,人们对电视的概念从“台”转化为了“栏目”,在普通电视观众的交谈中,“昨天,中央台播了什么”,变成了“昨晚《实话实说》说的是什么?”。在电

视运行管理上,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引入制片人概念以来,制片人制度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运行体系中竞相采用的管理制度模式。应该承认,与节目生产相关的人、财、物支配权集于制片人一身,有效地调动了栏目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栏目的活力蓬勃,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品牌栏目。

三、“频道”时代:竞争相对充分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电视进入频道化时代,在我看来,由两个现象所导致的:

1、省级卫视上星:

仅仅在20年以前,省级卫视对于中国人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进行传送。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省级卫视。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合称云贵台,由于两家电视台隔日使用卫星频道,这意味着当时的观众根本无法保证连续每天收看同一电视连续剧。即使是这样,观众们已经很满足了,精神食粮的的匮乏大大的吊着国内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胃口,一时间,经济并不发达的云贵反而凭借着“地理优势”,把自己的电视品牌首先送上卫星。先期上星卫视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产生的各种影响力成为了省台上星的催化剂,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卫星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截止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一时间,一个数目庞大的卫星电视群,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概念——省级卫视,出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版图上。

省级电视台上星的前后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国内恰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国家对传媒行业经营的政策有所宽松,卫星电视的发展和省级卫视的崛起逐渐打破了以往“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电视格局,并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三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2、有线电视发展:

中国的有线电视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4年至1983年--随着开路电视节目的增多,共用天线出现在各个居民楼上或平房的屋顶上。这一阶段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共用天线阶段。该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

1983年至1990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于1983年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同时以1985年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有线电视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当时的有线电视大多为区域性或企业性的闭路系统,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闭路电视阶段。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或城域网络,采用邻频传输方式,传输的节目套数一般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开始应用光缆作远程传输。

从1990年11月2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中国有线电视进入到了规范和法制的发展轨道。随着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陆续批准建立有线电视台,中国的有线电视真正走上正轨。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正向网络产业化改造的方向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让老百姓接受更多的电视频道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省级电视的上星又使得老百姓接受更多电视频道在内容上有了保障。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看到23.7个频道。城市平均可以接受到24.5个频道,农村可以接受到10.8个频道。电视频道的数量增加,对中国电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中国电视观众开始“当家作主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电视的竞争时代正式开始了。

“鱼和豆腐”的笑话

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著名传播学者张同道教授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研究”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城市居民一天消磨在电视机前的时光为3小时左右,过度观看者则高达5至6小时。调查发现,电视和音响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行为之中,打开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会神。电视已经成为生活的背景,成为客厅或卧室器具构成的一部分,编织为人们的无意识活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7%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主要行为是:吃东西、聊天、打电话、看书报杂志、做家务等,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正餐,无法充饥,仅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除了世界杯或热播电视剧,人们不会说“今晚我要回家看电视”,但如果看电影或话剧则可以声明,“今晚有事,去看一场电影/话剧。”看电视并不是人们心中的一件事,有无皆可。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获得信息。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是越来越难了。看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背景,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无意识行动,人们在看电视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而就算选定了一个节目,他(她)大概也只能看10分钟左右„„

观众在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前,从七点左右开始选择频道,也许到十一点半上床,还没有清清楚楚看好一个节目,还没有拿定主意,甚至于还没有把全部频道看一遍,用电视机的功能而言还没有“扫描”完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只言片语,莫名其妙,山重水复,眼花缭乱,精疲力竭,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关机了事!

马雨农: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逐步强化。观众手上原来被称为“遥控器”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频道选择器”,我们只有以频道为单位来履行我们的宣传功能、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并实施经营。与此同时,现在的市场已不是靠统货取胜的市场,而是“个性产品”或“特色服务”大行其道的市场。我们已经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了“频道时代”,现在一个节目,一档栏目已很难撑起一个电视频道。惟有一个个的版块、一个个相关联或相同主题的节目、栏目,才能让“这一个”频道在众多频道中凸现出来,这意味着频道的专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电视发展历程 篇2

我国的少儿节目产生时间较早,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滞发展,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迅速发展, 以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为主, 在1985年推出了《七巧板》《天地之间》等少儿栏目。少儿节目数量的增多以及境外动画片引入政策的开放为少儿频道的产生储备了条件。直到2001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12小时的特别制作《我们的世纪》, 成为创建少儿频道的试水, 同年, 广东南方台开办了我国首个少儿频道, 2003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成立少儿频道, 次年3月, 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开办少儿频道的通知》, 经济实力、电视产业创办经验雄厚的电视台纷纷开辟少儿频道。根据少儿电视的发展历史, 可将少儿频道的发展分为萌芽期 (20世纪80年代) 、雏形期 (20世纪90年代) 以及长期发展期 (21世纪初以来) 3个阶段。

1萌芽期 (20世纪80年代)

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律停办, 改革开放后万象俱新, 严重滞后时代发展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在中央关于“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号召下, 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开始积极筹办少儿电视节目, 一些电影制片厂纷纷制作动画作品, 开始出现一批专业的少儿节目创作队伍, 宽松的境外动画作品引入政策也为电视台播放少儿节目提供了条件。少儿电视节目在播出期间收视份额较高, 节目地位得到巩固, 零散的少儿节目开始形成组合播出的专业少儿栏目, 比如央视推出的《七巧板》 (1984年) 、《天地之间》 (1987年) 等一度成为少儿电视栏目的典范, 少儿电视栏目的发展为少儿专业频道提供了条件。

2雏形期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商品的需求增加, 适合青少年的优质电视节目匮乏, 在1995年全国人大倡议下, 原广电总局“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提案得以通过, 各级电视台的少儿电视栏目由原来不超过20档激增到200多档, 极大充实了我国青少年的电视娱乐生活。到1994年央视已经陆续开播7档少儿栏目, 次年“六一”儿童节央视将7档少儿栏目合并成大型杂志型儿童电视栏目《大风车》, 在每天下午连续播出40分钟。同年11月, 央视成立了中央七套卫星频道, 节目面向少儿、军事、农业科技收视群体, 在少儿节目方面开辟了诸如《故事钟》《芝麻开门》 《每周一歌》《开心岛》等新栏目, 每天播出4.5小时, 并且重播央视综合频道的所有少儿节目, 成为少儿电视频道的雏形。同期, 个别地方卫视的少儿栏目也发展的风生水起, 比如哈尔滨电视台的《丑小鸭》、 北京电视台的《七色光》等, 在地方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3长期发展期 (21世纪初以来)

2003年末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央视少儿频道开播的方案, 央视少儿频道成为肩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责任的重要平台, 同时, 央视七套由“少儿·军事·农业”频道改为“军事·农业”频道, 相关少儿栏目全部迁至少儿频道, 并且央视综合频道不再安排少儿栏目。央视少儿频道的开播为地方卫视进行少儿频道专业化建设做出了表率, 相关的少儿电视产业链开始显现, 带来空前的影响。截至2015年底, 我国已有34个开路少儿频道、 4个动画 (动漫) 频道和多个付费少儿频道, 省级卫视除吉林、青海、西藏、陕西、安徽、河南、湖北、贵州之外, 都已开办少儿频道。少儿电视节目在地市级电视已实现全面覆盖, 收视人群以4 ~ 14岁少儿为核心, 少儿节目种类中以动画片收视率最高, 播出比重占到64.02%。比如上海东方卫视的哈哈少儿频道依靠文广集团的雄厚实力潜心经营“哈哈”品牌, 不断完善少儿电视产品的产业链发展。 此外, 天津卫视、黑龙江卫视、新疆卫视等地方卫视开办的少儿频道颇具地域特色,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不错的知名度。

4结束语

随着少儿频道专业化发展的遍地开花, 少儿频道数量庞大形成覆盖梯队, 并有几个优秀少儿频道作为行业标杆引领少儿频道的全面发展。少儿节目总量和品质也在不断上升, 在同阶段的收视份额超过热门综艺类节目, 优质节目带来收视率的提高也使得广告价值水涨船高, 电视广告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伴随频道专业化的同时, 运营模式趋于多元化, 灵活的运营模式激发了频道内部节目创作与运营的主导权, 推进了少儿频道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梅婷.频道专业化格局下, 少儿频道的策划与定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车明浩.中国少儿电视节目发展之我见[J].新闻传播, 2012 (12) .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篇3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则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文章旨在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电视文化;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研究;研究视角;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25-05

一、电视文化与电视文化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兴起形成。自从有电视,就产生了电视文化,相应地电视文化研究便开始起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由此产生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电视文化。而电视文化研究就是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的研究对象,它包括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电视文化责任及电视文化消费和电视文化接受等。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现象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笔者试图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与电视业的发展轨迹相仿,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也历经萌芽、中辍、起步、发展和繁荣等阶段,走出了一条由感性、自发向理性、自觉演进之路。

二、电视文化研究的五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与当时的电视实践大体同步。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同年9月转为正式播出。该台当年6月15日播出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发端。1961年8月播出了相声专题节目《笑的晚会》引起了很大反响,收到了不少观众的关于电视节目的来信与批评。1962年该台又举办了两次《笑的晚会》,都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并且由此引起对这个节目的争议。这些观众来信,对当时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志着电视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而且,该电视台每次在播出前后,都对播出的节目进行分析、评论,这些零星的对电视节目的分析研究,显示出电视文化研究的雏形。

这一时期,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文化研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此时,相关学术刊物也开始出现。1955年10月全国性理论刊物《广播业务》创刊,到1964年底,该刊共出版85期,先后发表了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的业务文章和有关材料l 456篇,其中有261篇是有父电视研究的文章,而关于电视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的研究上。从已经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这类文章大多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探讨,或仅仅停留在电视具体节目的探讨上,且主要集中在电视文艺类节目中,谈不上深度和广度,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文化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个人的经验总结、体会等,缺乏具有普遍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思路上,大多“沿着一般新闻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的主要理论范畴、理论原则、理论观点来审视电视媒体”;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基本停留在业务操作层面,大多是在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体会基础上所进行的‘感受性的、‘描述性的表述”;在研究规模和组织上,“基本停留在个人的、个别性的自发研究阶段,没有统一的理论研究机构、组织,也没有多少公开发行的理论研究阵地,理论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分散的、零散的状态”。

原因有三:一是电视才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真正能看到电视的还只是少数人,电视本身社会影响不大,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二是当时电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电视文化,各类节目大多“以电影、舞台艺术为主,就电视剧而言,多是遵循‘戏剧美学原理进行创作的,是屏幕上的戏剧”;三是专门的电视文化研究机构还未建立,可供交流、研讨的学术刊物也很少。

(二)休眠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党和国家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干扰。全国各地电视台曾一度中断播出,后来恢复播出后,整个电视也是为“文化大革命”服务。

这一时期,作为“文革”期间文化艺术事业之代表的“样板戏”,指导着整个文艺创作层面的思想观念,如“三突出”、“高大全”之类刻有鲜明“样板戏”印记的戏剧原则。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文艺的本体功能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其千百年来作为普通民众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价值和其大众娱乐的形式。如当时新闻纪录片所强调的主要特征是: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报道的主要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宣传的主要基调。受这种纪录片政论化政策的指引,多数电视纪录片都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教化色彩。这一方面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宣传意味过分浓重、题材面狭窄、表现形式单一等缺点。

这个时期,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八个样板戏、被群众称为“老三战”的3部电影(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当时主要的政治性节目是《电视新闻》、《电视讲话》等,其内容多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北京电视台也曾拍摄出一批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比较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如《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三口大锅闹革命》等,但整个文化极度匮乏,只有配合重要政治活动的文艺演出,如大型音乐舞蹈《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歌舞《毛泽东诗词组歌》,工农兵文艺节目《热烈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等。

这一时期,电视文化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上,从1967年到1979年,整个电视研究有一段长达12年的空白,既无公开的研究刊物出现,也没有任何篇目或文章入选,电视文化研究处于休眠状态。

(三)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给电视业带来生机,亦为电视文化发展注入活力。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新锐的文化存在形态,以惊人的速度大踏步前进,迅速超越于其他传统媒介而成为极具社会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主力军。这一时期,最能体现代表电视文化发展的就是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电视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电视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1,各类电视文化学术研讨活动蓬勃开展,学术机构逐步健全和壮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电视、电视节目而举

行的各种电视研讨活动纷纷展开。如1981年2月,“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同年5月,“全国电视文化生活专题座谈会”在昆明举行;1983年1月,“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85年10月,“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87年3月,太原召开了“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1986年成立,电视文化研究有了组织机构的保障。各级电视媒体也成立了许多分支机构。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类学术研讨活动更加频繁丰富。1991年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地方台30分钟》等栏目研讨会以及后来的电视艺术片研讨会、首届中国电视节目展播评选、《望长城》研讨会等研讨活动,大多是针对一些电视栏目或电视剧做具体的分析。特别是电视专题片的讨论,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对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文化的传播、电视文化艺术的提高都有许多指导意义,体现了电视文化研究广度的极大拓展。

2,电视节目的各种评奖活动蓬勃开展

1981年,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评奖活动开始举行。“飞天奖”、“星光奖”等评奖活动相继举行,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奖项包括了各类电视节目。如电视新闻类、电视专题类、电视文艺类、电视剧等。1992年单独为少儿节目设立了“金童奖”。同年,还设立了对外报道电视节目奖,并作为国家级政府奖。这些评奖活动既是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是对电视节目优劣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评奖本身就是一次电视文化价值的判断评介和选择的过程”。各类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的开展,许多探讨电视文化理论文章的纷纷问世,促进了电视文化研究多种形式的发展。

3,电视文化研究的刊物与文章大量产生,理论研究阵地开始确立

从1979年开始,以电视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刊物《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后更名为《现代传播》)、《新闻广播电视研究》、《电视业务》(后更名为《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先后创刊,各地省市创办的理论研究刊物也纷纷出现。这些刊物的创立,为电视文化研究建立了理论阵地,形成了有力的载体。截至1986年底,在全国性公开出版的广播电视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2 000余篇,内容涉及理论、业务、历史、文艺和受众研究等各方面,这些文章或就电视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或就具体栏目进行探讨。关于电视文化研究的文章,仅电视文艺和电视剧类,就有近200篇,几乎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电视文化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特别是每次研讨会及评奖活动后,都有一批较强理论性、学术性的电视文化研究文章问世。不少文章如《电视新闻纪录片杂谈》、《电视报道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等,从电视文化的具体节目形态等方面进行探讨,表明对电视文化的研究思考已进入更深的层次。

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在电视节目方面,有中央电视台出版的《论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的采编与创作》等;在电视剧、电视文化艺术与审美等方面,有高鑫的《电视剧的探索》,徐宏的《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等多部著作。这些研究和探讨已从原来的感性认识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和审视,并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电视文化研究从对电视节目具体形态的研究进入到电视审美层面,研究广度及深度均有所提高。而1990年田本相推出的《电视文化学》,成为中国第一部将电视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的著作,标志着电视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真正学科意义。

由此,电视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显现出理性的光彩,越来越多地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四)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电视事业更是取得了重大进步。丰富的电视实践急需电视理论的指导,理论研究进一步带动电视文化的发展。中国电视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

1,电视文化研究机构更加健全,学术交流活动活跃而丰富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电视研究机构的成立,使电视文化研究队伍迅速扩大,扩展到许多学科部门及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有关电视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增加,围绕电视新闻、社教、文艺、信息服务四类节目,召开了如每年由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牵头的全国地方台行业电视理论研讨会等大量多种形式、不同范围的研讨会。这些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总结了电视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另一方面更有力地加深了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从而大大推动了电视文化的发展。

2,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来自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关注、审视、解读电视,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出现了杨河山、严峰、张讴、苗棣、范钟离、高鑫、欧阳宏生、胡智锋、陈龙、尹鸿、周星等一批电视文化研究专家,出版了《电视文化》、《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电视文化与电视传播》、《电视美的探寻》等大量专著。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研究与批评的范围与领域日益扩展,涉及电视文化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着电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电视文化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进入电视研究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电视文化研究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由前三个阶段的大多从具体电视节目层面进入到电视审美层次、电视传播艺术层次的研究,研究领域更为深入,标志着电视文化研究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和中国电视理论的全面建设阶段。

(五)繁荣期(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中加快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全面深入与繁荣的时期。围绕中国电视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电视文化现象和问题,围绕电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问题,深入研究电视进入市场后电视的人文精神与市场化的矛盾与对立,如何应对市场机制,围绕电视传播所产生的电视文化理念和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与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进行研究,研究视野大大拓宽,研究形式呈多样化及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1,电视文化研究形式呈多样化与规模化。研究平台和视野大大扩展

国美发展历程 篇4

■ 2011年9月,《福布斯》杂志公布2011年亚洲上市企业50强榜单,国美电器位列第14位,成为亚洲唯一入选的家电零售品牌。

■ 2011年9月,“2011(第17届)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在南京揭晓,作为零售业的代表品牌,国美电器再次位列该榜单零售业品牌价值第一名。

■ 2011年9月,欧洲最大的白电品牌、全球第一的厨房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与国美电器签署了五年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 2011年8月,广州国美通过广州市慈善会向低保户捐赠200万元。

■ 2011年7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文明生长”——中国家电业入世十周年大型论坛上,国美电器凭借一贯的低价策略、全新的体验服务等营销策略创新荣获“最具营销活力企业”奖。

■ 2011年7月,全球一流的零售洞察力与咨询公司Kantar Retail发布了2010全球Top50零售企业榜单,国美集团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零售业品牌。这意味着国美集团不仅成为中国零售业第一品牌,也在世界零售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 2011年7月,全球顶尖零售行业研究公司Planet Retail发布了2011年全球TOP 30电器/娱乐及办公用品(EEO,Electronics、Entertainment and Office Supplies)零售商榜单,国美电器位居该榜单第11位,成为中国家电零售第一品牌。

■ 2011年7月,国美集团与全球知名企业特易购地产集团(TescoProperty)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美及旗下家电品牌将全面进驻特易购地产集团旗下“Lifespace乐都汇”购物中心。

■ 2011年6月,国美电器新ERP系统河南、河北试点上线圆满成功。新ERP系统在两河地区的成功切换,标志着国美ERP Leader 领航者工程正式上线,在国美信息化的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

■ 2011年6月,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11年C-BPI(中国品牌力指数)行业第一品牌发布会。国美电器以C-BPI指数645.7分荣膺“2011C-BPI电器城第一品牌”。

■ 2011年4月,国美与日本三洋彩电签订五年深度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在消费者需求信息共享、产品研发、营销推广、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 2011年4月,国美电子商务网站全新上线。国美率先创新出“B2C+实体店”融合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成为业内首个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

■ 2011年4月,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培训》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10多家专业机构联合举办的“2010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活动中,国美电器荣获“中国人才发展最佳企业”奖。

■ 2011年3月,国美荣获中国优秀自主品牌国际联盟授予的“全球消费者信赖的中国商业连锁行业十佳优秀自主品牌”。

■ 2011年3月,第八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领先2011”。

■ 2011年3月,德勤发布“世界零售商250强”,国美电器列第86位,位居中国家电连锁企业第一位。■ 2011年1月,国美荣获搜狐2010搜狐金营销奖。

2010年

■ 2010年12月,国美以70亿元的世博商品销售总额,荣获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颁发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零售商最佳销售金奖”。

■ 2010年12月,在第17届中国广告节上,国美凭借在焦点搜索、卡位搜索和整合搜索的精准广告投放案例,荣获由中国广告协会颁发的“2010年中国媒介创新营销大奖”。

■ 2010年11月,国美与美菱签署三年50亿元销售规模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销定制产品在25%左右。■ 2010年11月,国美控股库巴购物网。

■ 2010年11月,新加坡《亚洲零售杂志》发布“2010亚太零售500强”,国美荣获“亚太零售500强中国地区金奖”,位列中国零售商第一名。■ 2010年11月,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中国零售业领袖峰会”上,国美凭借2010年“携手上海世博,让生活更美好”营销创新案例,获得“2010中国零售创新奖”。

■ 2010年10月,在世界杰出华商500强论坛上,国美荣获“2010年全球华商企业500强”。

■ 2010年9月,国美与三星电子签署两年300亿元销售规模的战略合作协议,国美电器成为三星集团在中国的最大渠道商。

■ 2010年9月,2010(第四届)中国CEO年会上,国美电器入选“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TOP100强”。■ 2010年9月,国美电器荣获由中国质量协会、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授予的“最具影响力家电行业推进用户满意度工程标杆企业大奖”。

■ 2010年8月,国美电器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55位;服务500强企业第22位。

■ 2010年7月,八一建军节前夕,国美向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赠送了一批价值30多万元的电器产品,并与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成为军企信息化共建伙伴,一道为国家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 2010年7,国美向闽西北灾区人民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民众购置灾后生活必需品。此外,国美还利用暑期在全国很多门店一线,为大学生提供包括营业员、促销员等职位在内的助学岗位,以帮助大学生能够尽早地学会自立。

■ 2010年7月,国美荣获福布斯中国版2010最佳中国品牌价值50强奖项。主办方福布斯和Interbrand祝贺国美电器并赞扬其在推动品牌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同时,为员工、股东和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 2010年6月,国美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品牌传播协会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上,荣获“影响中国贡献品牌大奖”。

■ 2010年4月,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先生,荣获由世界华商协会评选的全球华商百强百业“十大领军人物零售行业金奖”。

■ 2010年4月,面对旱灾和地震灾害,国美全国员工积极行动,共募集爱心捐款110余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帮助广西上林县建设爱心蓄水池,50余万元通过青海省民政厅送往玉树地震灾区。同时,国美还在全国会员范围中开展“爱心1+1 玉树公益行”活动,将全国会员捐赠的积分折合救灾物资共计20多万元,并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直接捐赠到玉树县的重灾区,为玉树州孤儿学校的小朋友们送上了一份节日礼物。■ 2010年4月,国美向青海玉树灾区捐款600万元,专项用于与民政部合作在玉树地区建立儿童福利院。■ 2010年4月,国美向对西南旱灾地区受灾最严重的云南昆明捐赠了250吨救灾大米。■ 2010年3月,第七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我们改变”。

■ 2010年3月,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国美“2010年重质守信—3.15放心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1月,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全球零售力量2010报告》,共有8家中国零售公司进入世界零售商250强,国美位列第91位。

■ 2010年1月,国美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特许经营家电类授权零售商和生产商。

2009年

■ 2009年12月,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北京广告协会,《21世纪广告》双周刊主办的“21世纪广告国际峰会”举行,峰会组委会,颁给国美“2009中国最具传播力品牌”称号。

■ 2009年12月,由人民网举办的共和国60年经济盛典“中国经济百人榜、中国品牌百强榜”暨第四届“人民社会责任奖”颁奖盛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美以家电零售连锁行业第一的身份位列60强品牌前列。

■ 2009年12月,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推介国美为“保护消费者权益3.15信用单位”。

■ 2009年12月,睿富全球排行榜“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在纽约揭晓,国美的品牌价值被认定为553亿元,连续三年成为中国零售最有价值品牌。

■ 2009年11月,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先生荣获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评选的“2009年全球华商影响力100强”。■ 2009年11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中华商标协会和青岛市政府主办的(2009)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国美荣获2009最具竞争力服务商标称号。

■ 2009年11月,在“中国第四届网上零售年会”上,国美网上商城获得“2009中国网上零售商城品牌50强”和“2009消费者喜爱网站TOP100”两项大奖。

■ 2009年10月,国美荣获新浪网发起并评选出的新中国60年十大品牌首位。

■ 2009年10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授予国美为“商务部商贸企业信用管理规范试点单位”。■ 2009年10月,国美集团年初确立的以提升盈利能力及网络优化为主导的战略转型初见成效。其中,国美上市公司部分在2009年1-9月期间,共关闭158家低效益门店及新开41家旗舰店、大店,营运效率得以持续改善,同店销售表现明显提升。

■ 2009年9月,国美荣获2009年亚太地区零售500强中国地区零售企业第一名。

■ 2009年7月,在中国商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评价活动”中,国美荣获“全国售后服务特殊贡献单位”、“全国售后服务十佳单位”两项殊荣。

■ 2009年6月,国美荣获《南方周末》评选的2009最佳手机渠道商奖。■ 2009年6月,国美成功引入贝恩资本。

■ 2009年5月,国美继2008年参与政府倡导的“家电下乡”活动后,再次鼎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家电“以旧换新”,积极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促使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为确保家电业平稳度过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 2009年5月,国美集团搭建起360度全方位实战型培训体系,形成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管管理俱乐部、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国美大讲堂、针对门店营运体系员工的国美零售培训学校,以及面向公司全体员工的国美E学院的四大培训平台,成为行业领先、规模较大的人才培育基地。■ 2009年3月,国美集团启动名为“LEADER”的ERP升级工程。

■ 2009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国美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 2009年2月,国美门店转型战略正式启动,旗下大中电器中塔店正式升级改造成为“新活馆”。随后集团相继在上海永乐漕宝店、宁波国美东门口店、河南国美德化店、天津国美南楼店、大连国美胜利店、黑天鹅南岗店建成“新活馆”,率先打破行业同质化竞争格局。

■ 2009年2月,第六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传承 转型 信心 跨越2009”。■ 2009年1月,国美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顾客最佳满意企业”和“全国顾客最佳满意品牌”。

2008年

■ 2008年12月,睿富全球排行榜在美国发布“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国美电器2008年品牌价值达到550亿元。

■ 2008年12月,国美集团在全国开展“国美高管进社区,诚久服务送万家”的“红袖套行动”。■ 2008年12月,国美集团采购306亿元大单,庆祝集团成立22周年,以低价优质的商品和诚久保障服务回馈广大消费者。

■ 2008年11月,济南国美、天津国美等纷纷向四川灾区再献爱心,积极捐赠“爱心棉被”,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寒冬。

■ 2008年10月,《财富》中文版发布“2008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公布了25家全明星公司,国美电器连续三年跻身其中,并成为最受赞赏的中国家电零售企业。

■ 2008年10月,在亚洲零售出版社主办的“亚太五百大零售企业”评选中,国美电器荣获“2008亚太五百大零售企业前十强——金奖”和“2008亚太五百大零售企业硬货零售商前十强”。

■ 2008年10月,国美电器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232万元,建设“新长城阳光操场”,解决贫困偏远地区基本体育设施缺乏问题。

■ 2008年10月,“品牌中国总评榜”揭晓,国美电器连续两年荣获“品牌中国金谱奖——家电连锁零售行业冠军品牌”和“品牌中国华谱奖——中国25大典范品牌”两项殊荣。■ 2008年9月,国美电器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8年亚洲50家最佳表现公司,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

■ 2008年9月,国美电器首次入围福布斯杂志亚太上市公司50强。

■ 2008年5月,国美电器及员工累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6000万元现金和物资,在抗震救灾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2008年5月,国美电器及员工向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项目捐赠150万元,帮助贫困偏远地区建立医疗救助站。

■ 2008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07年连锁百强经营业绩,国美电器位列第一。■ 2008年3月,第五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向服务要竞争力”。■ 2008年3月,国美电器控股三联商社。

■ 2008年2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北京国美、广州国美等分公司立即行动,捐赠棉被、食品和水,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 2008年1月,在人民网主办的2007中国家电创新论坛暨中国家电行业十大创新人物、十大创新产品颁奖典礼上,陈晓总裁荣获中国家电行业十大创新人物奖。

■ 2008年1月,第六届中国IT风云榜评选活动中,国美电器被评为“2007年十大IT风云企业”。■ 2008年1月,成都永乐联合15大厂家,成立“废旧家电处理联盟”,积极为社会环保事业做贡献。

2007年

■ 2007年12月,在中国商业联合协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商品售后评价活动”种,国美电器荣获“全国售后服务十佳单位”和“全国售后服务特殊贡献单位”称号。■ 2007年12月,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授予黄光裕主席“2007全球华商富豪500强”荣誉称号。■ 2007年12月,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授予国美“2007全球华商企业500强”荣誉称号。

■ 2007年12月,睿富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中国榜评定国美电器品牌价值为490亿元,成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第一品牌。

■ 2007年12月,精品购物指南授予黄光裕主席“2007北京地产领军人物”。■ 2007年12月,国美全面托管大中电器。

■ 2007年11月,在人民日报、消费日报、中国质量信用网主办的2007“中国质量放心企业(品牌)”消费者投票调查大型公益活动中,“国美电器品牌GOME”品牌被授予“2007(第三届)消费者信赖的中国十大家电连锁质量品牌”。

■ 2007年11月,亚洲零售杂志发布第三届亚太零售500强十大零售商榜单,国美荣获“亚太零售500强最佳零售商奖”和“亚太零售500强金奖”,位列中国零售商第一名。■ 2007年11月,国美成立通讯业务公司,手机业务独立运营。

■ 2007年10月,中国消费者报社授予国美“售后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 2007年9月,国美与微软实现合作,联合推广预装正版Windows系统的电脑,在全社会倡导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2007年9月,国美与戴尔实现排他性合作,成为中国地区惟一零售渠道。

■ 2007年9月,国美推出9日“满意退货”、19日“价格保障”、39日“退货保障”、99日“换货保障”的诚久保障服务,该服务标准比国家三包标准最高提高6倍,并成为领先世界的服务保障体系。■ 2007年9月,第十四届“中国广告节”授予国美“2007中国诚信广告主长城奖”。■ 2007年9月,《蒙代尔》杂志发布2007年“中国零售500强”榜单,国美荣登首位。

■ 2007年8月,中国质量万里行授予国美“全国服务质量无投诉(投诉解决)用户满意单位”荣誉证书。■ 2007年8月,由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办的首届中国品牌节,授予国美“中国零售行业十佳品牌”金谱奖,“中国25大典范品牌”华谱奖。

■ 2007年8月,国美当选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37位),并位列“中国私营企业第一名”。

■ 2007年7月,国美在全国开展“爱心点燃希望 汗水闪耀青春”公益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工作岗位和勤工俭学机会。

■ 2007年7月,电脑商报评选国美电器为“2007中国电脑商500强之零售商100强”。

■ 2007年6月-7月,武汉国美开展“夏季送清凉”公益活动,向武汉长江二桥工地建设者和全市340户特困家庭捐赠风扇、空调、冰箱等物资。

■ 2007年6月,国美组织城河南残障儿童在北京参加“爱心圆梦”活动,表达国美对残障儿童的关心和帮助,为社会奉献爱心。

■ 2007年6月,国美与永乐合并后最重要环节的ERP系统顺利对接,标志着国美与永乐的整合全面、胜利完成。

■ 2007年6月,国美与300余家供应商对接信息链,进一步化厂商的运营流程,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厂商共赢,推动整个家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 2007年5月,国美启动助残公益活动,面向全国残疾人提供1040个工作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07年5月,国美成功建成拥有500个席位的全国家电零售业最大的呼叫中心。■ 2007年4月,国美在天津实施废电池回收,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 2007年4月,国美与海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高达100亿元,创中国家电史上规模最大的厂商一次性合作项目。

■ 2007年4月,第四届“国美全球家电论坛”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厂商携手,创新家电生活品质。”

■ 2007年3月12日,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首批评选的300多家“全国重点保护品牌”,国美电器成为唯一入选的家电零售品牌。

■ 2007年3月,商务部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共同发布了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业绩,国美以年销售额869.3亿元位列第一,成为中国连锁业领头羊。

■ 2007年3月,第四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客户第一,服务终端”。■ 2007年3月,《中国品牌价值研究中心》对外公布了“推动中国企业品牌化进程的50位风云人物”榜单,黄光裕主席荣膺“品牌领袖风云奖”。

■ 2007年2月,黄光裕主席携手贝尔斯登银行启动私募基金。■ 2007年2月,黄光裕主席荣获安永中国零售业企业家奖。

■ 2007年2月,国美与微软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国美成微软VISTA系统国内家电连锁第一销售合作伙伴。

■ 2007年1月,西部主流媒体3C联盟评选国美为“2006年最值得信赖的家电连锁卖场”。

■ 2007年1月,国美与永乐正式合并。同时集团发布5年发展纲要,并提出“七个第一,一个领先”:规模行业第一、盈利能力第一、区域市场份额第一、单店经营质量及坪效第一、顾客满意度第一、管理工具的先进性行业第一、物流体系的配套能力第一;店铺形态及数量领先于对手。■ 2007年1月,国美成立20周年。

2006年

■ 2006年12月,中国消费电子年会组委会授予国美电器、永乐家电两大卖场820多家门店“最具竞争力品牌、最值得购买产品独家主题展示卖场”。

■ 2006年12月,国美上榜《财富》与Hay(合益)集团合作推出的“十大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2006年12月,《中国企业家》“2006(第五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200625位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同时揭晓,黄光裕主席位列该奖项第四名。黄光裕主席连续三年荣膺该奖项。■ 2006年12月,《新营销》杂志和中国营销领袖年会组委会联合授予国美“中国营销2006标杆企业”荣誉称号。■ 2006年11月,国美永乐举行合并庆典。黄光裕先生任合并后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晓先生任集团总裁。

■ 2006年10月,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举办的“情系学子,寄望未来”的公益救助活动中,国美把其会员无偿捐赠积分购买的70台电脑送到北京贫困学生手中。

■ 2006年9月,黄光裕主席当选“2006年亚太主席风云榜十大上榜人物”。

■ 2006年9月,国美位居亚洲品牌500强第132位,是中国唯一入围前200名的家电零售商。■ 2006年9月,国美推出家电延保服务。

■ 2006年8月,国美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推出牡丹国美信用卡,在会员制服务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2006年8月,国美位列《福布斯》中国顶杰企业第八位。

■ 2006年8月,国美获“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奖”和“新上榜最佳雇主奖”。

■ 2006年8月,国美当选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53名)。■ 2006年7月,黄光裕主席荣获“中国行业零售业企业领袖奖”。

■ 2006年7月,国美向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捐资人民币500万元,作为奖学助学基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品学兼优的星河奖获得者,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 2006年7月,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与永乐(中国)电器有限公司宣布启动合并。

■ 2006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WBL)颁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国美以品牌价值301.25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家电零售第一品牌。

■ 2006年6月,黄光裕主席被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评为“2006中国诚信企业家十大新闻人物”。■ 2006年5月,黄光裕主席荣获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奖”。■ 2006年5月,国美与英特尔实现战略合作,表明国美在IT渠道的影响力正在增强。

■ 2006年5月,由当代经理人杂志社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等主办的“2006创业中国高峰论坛”授予黄光裕主席“2006创业中国改革功勋奖”。

■ 2006年4月,在巴西举办的“世界企业家大会”上,黄光裕主席荣获“世界青年企业家大奖”。■ 2006年4月,第三届“国美全球家电论坛”召开,会议主题为“家电大国到家电强国”。

■ 2006年3月,在《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组织的“2005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评选”活动中,国美荣获“2005中国消费电子十大领先企业”,黄光裕主席荣获“2005中国消费电子十大人物”。■ 2006年2月,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及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共同组织的“2005北京十大商业品牌评选”活动中,黄光裕主席被评为“北京市商业人物”。

■ 2006年2月,美国基金公司华平投资集团投资国美,国美成功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2006年2月,国美宣布正式进军澳门市场。

■ 2006年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2005年全国连锁企业经营业绩,国美以年销售额498.4亿元位列第二,蝉联中国家电零售业第一。

■ 2006年2月,第三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超越自我,绝对第一”。■ 2006年2月,“影响中国2005传媒盛典”活动评选国美为最佳媒体形象品牌。■ 2006年1月,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推介国美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诚信服务满意单位。

■ 2006年1月,黄光裕主席被首届华商领袖年会组委会授予“全球100位华商品牌人物”荣誉称号。■ 2006年1月,黄光裕主席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世界杰出华商大会组委会、搜狐网联合授予为“2005华商影响力100强”。

2005年

■ 2005年12月,在由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晨报、阳光卫视、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影响力”评选活动,黄光裕主席被评为“影响百姓生活的十大经济人物”。

■ 2005年12月,在2005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黄光裕主席入选由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的“2005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

■ 2005年12月,黄光裕主席在中国品牌领袖年会上被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评为“2005年中国最佳品牌领袖”。

■ 2005年12月,黄光裕主席被北京青年报、凤凰卫视、《英才》杂志、新浪网联合评为“十位聚人气企业家”。

■ 2005年12月,国美成功收购江苏金太阳家电品牌及全部网络。■ 2005年11月,国美收购武汉中商家电品牌及所有网络。

■ 2005年11月,国美入选“全国打假网3?15防伪查询系统”重点保护品牌。■ 2005年10月,国美在全国实行会员制。

■ 2005年10月,《互联网周刊》杂志授予国美网站()“2005中国商业网站100强”称号。

■ 2005年10月,“2005胡润百富榜”发布,黄光裕主席以140亿元蝉联中国首富。

■ 2005年9月,国美与永乐首度联合现金采购,从竞争走向竞合,此举被称为国美永乐创新经营的重大突破。

■ 2005年8月,由世界权威品牌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颁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国美以品牌价值67.75亿元成为当时最具品牌价值的中国家电连锁业第一品牌。

■ 2005年8月,国美与中国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携手,全面推广分期付款消费方式。■ 2005年8月,国美收购深圳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品牌及全部网络。

■ 2005年8月,国美率先在上海回收废旧家电,引导全行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2005年8月,国美当选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企业500强”。

■ 2005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2005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揭晓“2005中国消费电子最具影响力零售商”评选结果,国美位列第一。

■ 2005年7月,南京国美成功开业,为国美全面完成国内一级市场网络布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5年6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2005中国电子商务体验周”活动中,国美网站()荣获“最佳售后服务体验网站”。

■ 2005年6月,为使在印度洋海啸中失去亲人的孤儿重新体味家庭的温暖,国美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单位发起“风雨过后见彩虹――印度洋海啸孤儿阳光中国行”活动,邀请12名泰国印度洋海啸孤儿来到北京,并到普通市民家庭中体验北京市民生活,让孩子们再次感受亲情带来的温馨和欢乐。■ 2005年6月,黄光裕主席当选为中国工商理事会副理事长。

■ 2005年6月,国美向在洪灾中遇难的黑龙江省市宁安市长安小学的学生家庭捐献110万元现金,用于灾后重建。

■ 2005年6月,《南方人物周刊》评选黄光裕主席为“十大青年领袖”。

■ 2005年5月,中国红十字总会特别授予国美电器“印度洋海啸救援特别贡献奖”。

■ 2005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根据黄光裕主席长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奉献,特聘请黄光裕主席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理事。

■ 2005年5月,在中国社会调查所、世界华商会、中国名牌协会、中国百业社会调查活动组委会联合组织的“中国文化推动力”评选活动中,经网上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定,国美报、国美文摘、国美网站()分别获得“中国优秀企业内刊文化推动力奖”。

■ 2005年5月,摩根式丹利资本国际(MSCI)公布了新纳入MSCI中国指数的11家中国企业名单,国美作为唯一一家零售企业入选。

■ 2005年5月,“第六届MBA发展论坛”组织的评选黄光裕主席为“中国MBA眼中十大最具战略思维的企业家”。

■ 2005年4月,国美收购哈尔滨黑天鹅电器品牌及全部网络。■ 2005年4月,国美荣膺“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特别贡献奖”,成为中国家电流通领域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 2005年3月,胡润与百度网站联合推出《2004百富人气榜》和《2004财富品牌影响力报告》,黄光裕主席被百度8400万网民推举为“百富人气榜首位”,国美则位居“品牌影响力企业第二位”。

■ 2005年3月,第二届“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为“共荣WTO”。会上,国美与众厂家共同签署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上海宣言》。

■ 2005年2月,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评定国美为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 2005年2月,国美建立大区管理制,实现国美各分公司在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 2005年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了2004年全国连锁企业经营业绩,国美以年销售额238.8亿元位列第二,蝉联中国家电零售业第一。

■ 2005年2月,第二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拓疆域,行天下”。会议对长期奉献、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 2005年1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搜狐网站评选黄光裕主席为“2004年新民企领袖”。■ 2005年1月,中国商业联合会等20多家机构授予黄光裕主席为“2004中国商业人物”。■ 2005年1月,国美发起“让世界充满爱”援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孤儿活动,并率先捐资1000万元,成为当时第一个帮助受灾国进行灾后重建的中国企业。

2004年

■ 2004年12月,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阳光卫视等媒体联合主办的“TOP:2004北京影响力”评选活动中,国美当选为“最具影响力企业”。

■ 2004年12月,国美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示为“2004守信企业”。

■ 2004年12月,《中国电子报》与新浪网联合评选国美为“20年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 2004年11月,在“2004年中国品牌战略高峰论坛”组织的“未来5-10年中国最具有潜力成为国际企业家”评选活动中,黄光裕主席荣获“未来国际企业家之星”称号。

■ 2004年11月,“2004中国企业发展安全高峰论坛”揭晓“中国最具生命力企业百强”,国美荣登第四位。

■ 2004年10月,《互联网周刊》杂志授予国美网站()“2004中国商业网站100强”称号。

■ 2004年10月,“2004胡润百富榜”推出,黄光裕主席以105亿元成为中国首富。

■ 2004年,在“亚太零售500强”评选活动中,国美入选亚太零售前十名,并获中国地区零售银奖。■ 2004年9月,国美与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共同组建国美实验室,成为国内首家能够自主进行进货检验的家电零售商。

■ 2004年9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中国家电网联合授予国美“2004(冷冻)空调器钻石经销商”荣誉称号。

■ 2004年9月,《销售与市场》杂志评选国美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十大企业(1994-2004)”。■ 2004年8月,国美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评选为“中国企业500强”。■ 2004年8月,国美被中标认证中心评为“中国节能、节水、环保认证产品指定经销商”。■ 2004年6月,国美电器有限公司(HK.0493)在香港上市。

■ 2004年3月,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定国美为2004重质量、讲信誉示范单位。

■ 2004年2月,国美启动“彩虹服务”,并与海尔、海信、科龙、新科等知名家电制造企业结成服务联盟。

■ 2004年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了2003年我国连锁企业经营业绩,国美以年销售额177.92亿元位居第三,在中国家电零售业中位居第一。■ 2004年2月,第一届“国美员工年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团结努力,共创国美大业”。■ 2004年2月,第一届“国美全球合作战略高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由国美倡导的厂商之间建立“战略协同、合作致胜、共存共荣”的战略联盟观点到了众多家电制造企业的广泛认同。2003年

■ 2003年11月,国美在香港的第一家门店——旺角商城成功开业,标志着国美在实施国际化战略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国美也由此成为中国家电零售领域走向海外的第一商家。■ 2003年11月,国美在河北开业,至此国美全国直营门店数量突破100家。

■ 2003年10月,国美在全国发出取消返券“白皮书”,业界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此事给予了较高评价。

■ 2003年9月,国美被信息产业部评为“全国手机十大卖场”。

■ 2003年5月,国美向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捐赠总价值约 40 余万元的电器。

■ 2003年3月,国美推出“诚信经营年”活动,在北京消费者协会设立“消费者维权保证金”,“先行赔付”首站在北京开始实施。

■ 2003年2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了2002年中国连锁经营企业排名结果,国美以年销售额108.96亿元位居第四名,在中国家电零售企业中位居第一。2002年

■ 2002年7月,国美主办的“中国手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率先在传统家电品类中引入手机,奠定了国美在手机零售市场的领先地位。

■ 2002年6月,国美出资60 万元资助北京十渡中学,同时还捐赠了一批价值 3 万多元的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支持山区的教育事业。2001年

■ 2001年11月,国美推出“不满意就退换”、“神秘顾客在行动”、“投诉有奖”、“异地购物”等一系列创新意义的服务措施,为营建“百年国美”走出坚实的一步。

■ 2001年5月,国美在全国范围内有13家连锁店同期开业,标志着国美电器进入“全国连锁网络”建设的高峰期。

■ 2001年3月,国美获中国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称号。2000年

■ 2000年12月,国美对《经营管理手册》进行了修订,长达330页的手册将国内外先进连锁企业成功经验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国美特有的经营模式,并成为国美的根本大法。

■ 2000年11月,“国美模式”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贸易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机构官员及国内众多知名学者为国美把脉开方,研讨国美未来发展之路。■ 2000年7月,针对当时彩电峰会的限价,国美代表家电流通业率先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成功击垮不合理的限价联盟。1999年

■ 1999年12月,国美进军上海,实现了京、津、沪连锁的构架。

■ 1999年7月,国美在天津开设两家连锁店,遭到当地十大商家的强烈抵制,反倒使国美的知名度极大提高,被业界称之为“国美现象”。

■ 1999年,国美率先推出80公里免费送货、免抬服务、开通800免费咨询电话、厂商联保等服务措施,突出家电专业化服务特色,被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评为“售后服务信的过单位”。1998年

■ 1998年,国美出台《国美经营管理手册》,建立了完善的连锁经营管理范本,为走向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 1996年,以长虹为首的国产家电崛起,国美由先前单纯经营进口家电商品转向经营国产、合资品牌家电商品。

■ 1992年,国美在北京将所有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形成中国最早的连锁雏形。

■ 1991年,国美率先创新在《北京晚报》刊登中缝报价广告,走出了坐店经营的传统模式,被誉为中缝大王。

中国网球发展历程 篇5

古代网球: 网球起源于法国宫廷,起初叫“掌球戏”。其方法是相对的两人用手打过场地中间的一条绳。球用布包裹的草,树叶,头发制成。古代网球场地中间是用一条细绳而后改为绳帘。古代只有室内网球。

近代网球: 开始于1873年,一位英国人将室内网球改在夏天的草坪上进行,因此有了“草坪网球”的说法,这一时期网球场地的中间阻挡物由绳帘该进成了小方格网子,室内网球也发展到了室外的网球运动,出版了《草地网球》的书籍并得到宣传和推广。近代的网球不在是用手打而是用将拍面的面积放大拍柄加长的羊皮纸板打

 现代网球:现代网球由原来的布球发展到胶皮球,橡皮球。球拍也也改了富有弹性且轻巧方便的穿细网拍,现代网球在球网及球场的规定和积分方式也有了权威的规定。现代网球正发展成一项世界普遍的体育项目

  中国网球

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像网球这样,记录着中国发展变迁的轨迹:清末侵华英军将其带入中国,传教士将其推广,很长一段时间是“洋人”在遥远的东方排遣寂寞的游戏;此后又成为达官贵人的消遣;后来网球运动逐渐在教会学校中开展起来,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了斯坦豪斯被网球赛,这是中国最早的网球比赛;新中国成立后,网球是运动员的专利;改革开放后,网球成为高收入者的新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网球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走入寻常百姓家……

跟不少运动项目相比,网球在中国开展的时间相当长,但由于新中国建立前,网球只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里,运动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得到迅速推广:1953年,天津举办了首次全国网球表演赛,中国网球协会同年成立;1955年初,在北京东四块玉训练基地成立了网球临时国家队;1956年起,网球被列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比赛项目,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同年,中国选手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64年,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反对了保守思想、研究了今后网球运动的发展方向:要求在快速进攻、积极上网、力争主动、狠巧结合、准确的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平……

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中国。先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出现网球活动,后一些教会学校也开展起这项运动,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斯坦豪斯杯赛,这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1906年,北京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之间,上海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以及南京、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在二、三十年代那时的网球运动只有少数人中间流行。从1924~1946年虽6次派对参加戴维斯杯比赛,多是在第一、二轮被淘汰,技术、战术水平较低。

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在起点低、基础差、交往少的情况下逐渐发展,1953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了包括网球在内的四项球类运动会(篮、排、网、羽),1956年举办全国网球锦标赛,后来全国网球等级联赛定期举行,并实行升降级制度,还定期举办全国网球单项比赛、全国硬地网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近年来又搞起了巡回赛,另外,老年网球赛、高校网球赛、少年网球赛。这些竞赛对促进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网球运动水平提高幅度较快。1986年第10届汉城亚洲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李心意获女子单打冠军。1990年第11届北京亚洲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运动员获得三块金牌、三块银牌和一块铜牌(男子团体冠军、潘兵获男子单打冠军、夏嘉平和孟强华获男子双打冠军)。女子队参加1991年联合会杯网球团体赛,在58个参赛队参赛队中进入16强,李芳从国际网球排名200号位跃升到155位,夏嘉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网球比赛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这些成绩说明我国网球运动有了长足的进步,令人鼓舞。然而从世界角度看,我国网球水平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仅从国际网联世界排名看,1991我国男子排名最前的是300位,女子排名最前的是155位。

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网球赛,中国选手有5名参赛。女单李芳、陈莉,女双李芳/唐敏,男双孟强华/夏嘉平,除女双进入第二轮外,其他均在第一轮被淘汰。在1994年年终国际网联世界排名中我国夏嘉平为313位,潘兵为215位,李芳(女)为66位,陈莉233位,唐敏237位。2004年,中国的双打选手李婷与搭档孙甜甜站在了迈阿密大师赛的女双半决赛赛场上,能够进入迈阿密女双四强,这对中国姑娘已经创造了中国网球史上新的纪录:在总奖金高达650万美元的WTA一级赛事的半决赛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2004年雅典奥运会,李婷/孙甜甜夺得女子双打冠军。

网球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1 网球是一项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

1.1 网球项目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1.2 网球项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网球是世界上是最具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之一 3 网球是一项高雅的运动 4 网球是一个很有效的社交媒介 5 网球运动符合中国人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我国网球现状

1、网球人口少大众基础薄弱

2、网球竞技水平不高

3、网球经济举步维艰

4、中国网球“阴盛阳衰”

影响因素

1、社会参与度低

2、网球设施不足

3、培育运动员体制不合理

4、缺乏健康的游戏观念

5、缺乏网球运动的意识

对我国网球发展建议

1、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网球消费意识的引导

2、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3、继续健全和完善职业网球俱乐部体制

4、尽快提高网球竞技水平

5、加强网球市场的理论研究

6、群众性的网球运动的开发

我国网球与世界的比较

虽然近年来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很快,但是和欧美发达国 家相比,我们在场地数量、网球人口、竞技水平及网球文化底蕴 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现有的网球软硬件条件,还远不 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网球人口的需求。欧美的网球运动已有上 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真正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对策

药品监管发展历程 篇6

总共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

建国初期(1951~1952),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了药政司,下设药政科、生产供应科和中药科,人员20余人。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局(厅)也都设立了药政处(科)。1957年,中国药材公司与药政司合并,在卫生部内设立了药政管理局。1963年,药材公司回归商业部领导,卫生部仍保留药政管理局建制,下设质量处、标准技术和药品管理处。

药政是指涉及药事活动为调整对象,涉及药品监督管理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药政管理,过去由卫生部药政局管理,现在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药材公司于1955年成立,受政府委托,负责全国中药的产、供、销综合平衡和行业管理,建立了新中国中药生产、经营、科研的完整产业体系,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九十年代后,逐步转向企业经营,利用在行业的龙头地位以及渠道通畅、技术领先等优势,致力于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农、工、商并举,科、工、贸结合的现代大型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1978~1998年: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药品监管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978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药政管理条例(试行)》。198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198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药品管理法》,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将药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199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等重要文件。

为了推动食品药品市场繁荣,一方面,国家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先后两次在全国范围整顿药厂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乱开办企业、市场等问题;另一方面,放开购销政策,完善生产流通体制,为药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购销政策指原来是国有制药而现在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经营。

二、1998~2003年: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998年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年。年初,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赋予其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新机构的建立,结束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长期存在的多头分散、政出多门的旧体制,揭开了药品统一监督管理的新篇章。(其建立视为顺应医、药分离的改革需求,由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合并卫生部的药政司,再吸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分机构,成立了国家药监局。)

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针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全程加强药品质量安全控制。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0年,药品监管系统开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2000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经营和使用及医疗器械的监督做了详细规定。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并于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2002年,《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出台。与此同时,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了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监管制度。

2003年,国务院实施新一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赋予了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职能。(新成立的这个机构旨在加强食品安全,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

三、2003~2008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此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就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实施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建设规划》,制订了《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部署了全国范围的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部署。

总结: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突出强调把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创造安全消费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下是各阶段可以选取的有关实例

十年磨砺锋自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从无到有,历经磨砺,披荆斩棘,逐步建立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队伍管理,以顽强的毅力攻坚克难,认真履行“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神圣职责,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0年的风雨证明,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是关键时候敢负责任、能打硬仗、经得起考验的队伍。

1991年,全国共有各类药政、药检和药品监督员机构1660个,工作人员只有3466人。到 2006年底,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级行政机构共计2630个、事业单位1000个,全系统行政机构中共下达编制45316名,共有各类检查员12506人,其中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44%,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35%,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67%,以药学、医学、法学和化学为专业背景的人员比重大幅度上升。无论是编制总数、学历层级还是专业素养,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人员素质状况都比以前大幅提升。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之前,整个药品监管队伍人员极少,没有明确的执法理念,更没有一个完整的药品监管体系;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各省、地(市)、县纷纷设立监管机构,人员不断扩充,队伍不断壮大,补充了一批学历较高、专业对口的监督执法人员,逐步形成了药品监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全系统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点工作,把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作为依法监管的基石抓实抓牢。人员培训 夯实基础

1998年国家药品监管局成立后,面对一支新组建的队伍,如何承担起“保证群众用药安全”的职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学习。为了全面培养新一代药品监管人员,使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监管工作的需要,围绕着药品监管各项工作,国家局在抓人员素质方面明显“提速”,带头举办了多次专项培训班。

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编办、人事部在《关于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各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各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中,具有医药和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本部门编制数的70%。”按当时的保守估计,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的比例大概是50%~60%,不发达地区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大概达到30%~40%。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在岗人员培训,让他们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势等在必行。2002年6月24日,国家局举办了首期地(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培训示范班,47名来自基层的市级局长接受了相关培训。“这次示范班是在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改革取得全面进展的关键时刻举办的。”时任国家药监局副局长的邵明立在开学典礼上说,“基层局的执法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基层监管队伍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将直接影响到全系统的社会形象。你们的责任重于泰山。从今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药品监管队伍来自各个方面,许多同志对药品监管的执法工作还不熟悉,这正是举办培训示范班的初衷。”

同年,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培训示范班也开班授课,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截至2008年11月,已经完成对全国地(市)局长全部培训一遍,同时举办了13期县局局长培训班,而培训内容也从一开始单一的法学基础培训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涉及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等。参加培训的山东省东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营区分局局长牛洪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培训,使我们坚定了信心、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美国FDA曲折发展的百年历程,在看到美国FDA权威和辉煌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他们曾经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其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培训班上,国家局有关司室的领导解答了基层执法实践的难点和模糊问题,对今后的执法监督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队伍素质的加强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由于各地普遍加强药品监管,全国药品市场抽验合格率逐年提升。正反典型 校正方向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领导下,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把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锐意进取,尽职尽责,不断强化监管,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人物。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放心药,他们不辱使命,与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2002年10月,山西省吕梁地区药监局中阳分局局长高志全在查处一起非法经营药品案件中,严格执法,被人报复杀害,以身殉职,时年38岁。高志全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药监”这一神圣岗位。随后,全国药品监管系统开展向高志全同志学习的活动,英雄的事迹激励着全国监管人员为责任和使命不懈努力。同样不辱使命的还有云南省宁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陈俊。陈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药品监管事业殚精竭虑,用忠诚诠释了药品监管人员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曾深有感触地说:“自从系统成立以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药品监管队伍的形象在社会上逐渐树立起来,而郑筱萸、曹文庄案件的出现,却令全系统蒙羞。”

2006年至2007年,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齐二药”、“欣弗”等药害事件的出现,以及郑筱萸、曹文庄等人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严重损害了监管队伍形象。痛定思痛,全系统首先端正了监管指导思想,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力图解决好“为谁监管、怎样监管”这个根本问题。2007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直属单位开展“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整顿机关作风,整改监管工作,重塑队伍形象集中教育活动”,全系统认真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制定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务员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国家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工作做出全面具体的规定。扎实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纠正监管人员违规投资入股医药企业、违规兼职,以及干部配偶、子女违规从业等行为,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落实

我国药品监管队伍建设历经10年的磨砺。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组建相对独立的药品监管队伍;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食品综合监督成为药监系统的职责之一;2008年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重新将国务院直属机构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归卫生部管理。国家局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江西省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上海、安徽、吉林等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先后制定行政禁令,如《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纪律处理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许多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规章制度。

当年3月,国家局提出了监管工作人员“八条禁令”和廉政工作“五项制度”,一系列有力举措为重塑队伍形象打下了基础。依法监管 健全制度

2005年11月,邵明立局长在昆明与部分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要求各地在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向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需求上来,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个中心任务落实好。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国家局再次对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提出明确要求,并对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监管理念,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监管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依靠技术支持,实现队伍保障;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饮食药用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围绕着如何创新机制,转变监管方式,实施科学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

在2006年第三届基层食品药品监管论坛上,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尹逊华表示,要实现科学监管,就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而社会监督就包括大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大众监督与媒体监督,就要重视与媒体的互动,不要放弃每一次与媒体互动的机会。良好的媒体互动,对我们实现科学监管、强化监管力度、改善公共关系、构建和谐环境、树立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还有一些基层局采取新举措,建立新制度,践行科学监管。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陈常绣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们的“三制”。一是跟踪服务制,即针对行政相对人反映的问题,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到底,查清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给行政相对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二是首问责任制,即来局办事的行政相对人,最先问到的工作人员为第一责任人,无论是否属责任范围,都要热情接待,直到找到主管科室、负责人员为止。三是限时办结制,即将所有办事事项、程序、时限进行公示,并公开承诺,按时办结。对违反“三制”的,要追究有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使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努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在查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事件工作中,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昼夜攻关,仅6天就查清齐二药生产的10毫升规格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非法的二甘醇,江苏省泰兴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仅用一天多时间就抓获了向齐二药销售二甘醇的犯罪嫌疑人,就是有力证明。机构改革 凤凰涅槃

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就要充分估计食品药品安全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同时,还需要紧密结合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需要,加强对药品行政审批权力和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

针对过去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的审评和审批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运行过程封闭以及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国家局以建立行政审批受理服务中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经过周密的筹备,2006年4月正式启用了“行政审批受理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标准、审批时限、审批经费完全公开,并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和限时办结,行政相对人不用来回多次往返于不同部门;同时,在服务中心还建立了监督机制,实现了对审评审批各个环节办理时限的实时监督。国家局加快推进药品行政审批改革和加强药品行政执法案件败诉的责任追究,就是突出例子。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国家局制定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案件败诉责任追求办法》,并于2006年4月1日起在全系统试行,这是国家部委中第一个建立行政败诉责任追究制度的部门。

在建立制度约束的同时,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也没有放弃内部改革,不断加强自我监督机制的建设。

2008年9月3日,国家局“三定”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在国家局机构调整方案中,欲突出权力制衡理念:药品的受理、审评、审批三个环节链条分属在不同内设司局,并把部分职能下放到技术中介组织。这些改革体现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改革要求。按方案显示,今后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还将下放到下属事业单位,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药典委员会、药品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审评中心等,国家局作为政府机构不再具体承担。

随着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监管部门的期望更高,任务更加繁重。雄关漫道真如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认真履行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职责,大踏步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浅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篇7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纪实派, 他们几乎把“纪录”与“纪实”等同, 追求一种“新闻现实”, 此类纪录片也创造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高峰, 引起了电视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过近几年, 纪录片的另一种创作理念正在悄然地形成。

2001年, 在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的评选中, 由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英与白》获四项大奖, 引起了评委及观众的强烈反响。《英与白》似乎给沉寂许久的纪录片界带来一丝生机。

《英与白》一开头就紧紧地锁住了观众的目光:镜头中所有的景物和人都是180度的翻转, 观众眼前的世界都是正反颠倒的, 这样一组镜头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 往下看才知道是出自一只大熊猫的视角, 它隔着栅栏, 在杂技团的饲养室里攀爬。喜欢仰卧的大熊猫看世界当然是反的。这是一组有趣然、也有指向的镜头, 采用的是隐喻表现手法, 是纪录片常用的手法, 但是这组镜头也为整部片子定下了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基调。英与白的错位和所谓的异化都是由此发生和继续的。创作者用熊猫的眼睛代替自己的眼睛和镜头, 所以也可以说是创作者的主观干预。《英与白》作者在《纪录和现实》一文中说:“我们纪录在录像带上几百个小时的东西被我们称为‘素材’。是什么东西的‘素材’呢?不就是‘想法’‘观念’‘主题’这些主观领域的素材吗?”他由此断言:“对于任何一部纪录片, 这个过程都是思想操作的过程。”

其实, 导演张以庆的这种主体性, 在他之前创作的《舟舟的世界》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在片中, 创作者记录舟舟的弱智生活, 但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 他通过弱智青年指挥家舟舟, 热情地呼唤人性, 赞美人性, 这就是一种主观抒情。纪录片《英与白》也再一次生动地演绎了张以庆的这种主观创作理念。所以有人说,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界, 张以庆是自觉地运用、公开地倡导主体理念的重要人物。

然而张以庆的创作理念也遭到了国内一些同仁的强烈反对。电视理论专家洪国航批评说, 《英与白》不是真正意义上拍出来的, 而是编出来或是想出来的, 它逐步印证和阐述作者理性化的观点。洪国航认为, 纪录片应该尊重和纪录事实, 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改造事实, 纪录片创作不允许虚构细节, 否则就意味着纪录片的消亡。

梁蓬飞、殷俊认为, 张以庆的作品不仅突破了影像表现形式, 而且还过度膨胀了纪录片本体意义, 使纪录片偏向创作主体, 而且是主观表现, 颠覆了作为独特电视文艺形式的真正价值, 他们认为这是创作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再现客体的本体元素的双向异化。

纵观人类历史, 凡有思想观点的激烈冲突与争论时, 必然孕育着真理的萌芽和新的真理诞生。对《英与白》褒贬不一的评论中, 或许可以发现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 以及基本创作新的趋向。在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时, 不难发现,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背景、大众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注重教化和指导

列宁说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其实, 列宁的这段话的原意是:新闻片要有适当的形象, 就是说, 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然而, 却被后人误解为纪录片的定义。

当时的创作特征是:第一, 声画分离。既以解说为主、画面为辅, 大多是声画不一, 也就是业内说的“声画两张皮”。第二, 注重文字。创造者往往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事先写好作品解说文字, 再按次开始拍摄。第三, 依赖解说。通过播音或解说, 把要宣传的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 达到说教的目的。这种纪录片是顺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弘扬主旋律而创作的, 也是对广大受众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指导的模式之一。

那时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孔令铎、庞一农在1958年拍摄的《英雄的信阳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第二个是1966年由陈汉元编辑、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收租院》, 这部片子在全国造成强烈的反响;第三个是系列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 198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 编辑、摄像孔令铎、屠国壁;第四个是让全国电视观众像看连续剧一样看的纪录片——《话说长江》, 那是1983年由中央电视台的戴维宇、王化南、乔广礼等摄制的:时隔不到3年, 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话说长江》的姊妹篇——《话说运河》。这些片子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介绍革命历史、先进人物事迹、祖国锦绣河山和建设新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讲求客观与再现

当时的理念基础是巴赞的观点, 即“纪录镜头, 冷眼旁观的镜头, 摆脱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 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

1991年,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 (总导演刘效礼, 总摄影韩金度, 音乐音响总设计王益平) , 它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抛弃了“教化与指导”, 寻求“客观与再现”, 在创作中, 它有着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突破和创新。

当时的创作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再现过程。

此类纪录片大多是以“顺叙”的方式, 再现生活的过程。在跟踪拍摄的过程中, 人物、情节、故事就会一一再现出来, 完成客观地再现真实生活的任务。

2. 原生态的再现。

纪录片开始重视记录生活的原生形态, 对真实的生活不做太多的雕琢和粉饰, 尽量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

3. 声画并重。

这时期的纪录片重视采访者的同期声和拍摄时的现场声, 也是那时推出的一个纪录片的创作观点:“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从《望长城》开始,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无一不是“客观与再现”。例如康健宁、高国栋编导, 宁夏电视台制作的《沙与海》获1991年度“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王海兵编导, 四川电视台制作的《藏北人家》获1991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孙增田编导,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最后的山神》, 获1993年度亚广联大奖;王海兵编导, 四川电视台制作的《深山船家》, 获1993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这些作品将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潮, 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新纪录片运动”。

(三) 21世纪初——主观与表现

台湾纪录片研究学者李道明的观点:“纪录片一般是指有个人观点去诠释世界的, 以实有的事物为拍摄对象, 经过艺术处理的影片。”在这种创作理论的指导下, 纪录片的创作思路一改“客观再现”, 变为强调主体意识, 提升主观思想, 通过屏幕展现的客观事物来阐释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观念意识。我国纪录片的理念也走向了主观、表现的原则。创作特征是:

1. 符号语言。大量运用暗示、象征、对比、强化、隐喻等符号语言和修辞手段, 以此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2. 寄寓含意。

片中通过客观存在的事物表达深刻的含意, 留给观众足够的联想空间, 从而引发观众再创作的能力。

3. 理性印证。片中所拍摄和记录的事物, 都化作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 可以讲是创造者印证和阐述的过程。

二、《英与白》的创作理念

张以庆就是这种主观、表现创作理念创作的代表人物。他执导的电视纪录片《英与白》主要内容是:在武汉杂技团里住着一只叫做“英”的大熊猫, 它是世界上仅存的、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 也是惟一和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还有一个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兽师“白”。“英”和“白”组成的这个家庭已经14年了。片中是另一个主角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世界信息的电视机。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即是片子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

在片中反复出现的一组符号是铁栅栏和木栅栏的意象, 步步深入, 层层递进。片中首先出现的是大熊猫“英”在笼子里百无聊赖的情形, 笼子在这里最先作为囚禁“英”的工具而出现, 笼子里的“英”甚至时不时地有忧伤和迷茫的表情。编导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与同类隔离的“英”孤独而忧伤的内心, 以及他对自己的同类和丛林乡愁似的向往。接下来出现的是“白”, 透过镜头看, 她日复一日, 好似在铁栅栏里活动, 很明确的主观视角, 很强烈的暗示, 借以暗示“白”内心的桎梏和困顿。第三个层次, 是木栅栏后面同样神情迷茫的小女孩娟。如果说前一层次白的孤独还可以看作个体的孤独, 那么, 娟作为符号的出现, 则把这种孤独感扩展到整个人类。一个小女孩, 还没有历史, 也没有多少经历, 脸上的茫然和小小的孤独的身影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第四个层次, 即栅栏里的电视机。在片中电视机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象征出现的, 镜头经常贴着栅栏拍, 显得格外突兀, 不由不让人联想到整个人类社会经常面对的困惑和无能为力。在此片中, 栅栏是一个最重要的象征符号, 没有栅栏, 创作者便无从传达他的主观意图。

可以说, 《英与白》所张扬和表达的人文主旨是深刻而明晰的。在“白”的生活中的“英”和“英”的世界里的“白” (人类) 以及电视机所展示的人类社会的事件中, 浓缩进了对人类的孤独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的思考, 透出对人性和人格的关照。

三、《英与白》的获奖情况

《英与白》在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金熊猫大奖。 (参赛作品来自世界各地, 共342部, 423集) 《英与白》一举获得四项大奖, 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最佳长纪录片奖评语:这是一部人文内涵丰富的影片。在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里, 人类的情感元素却顽强地沿袭着。这一发现, 使得影片具有绵长的冲击力。

最佳创意奖评语: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英与白的生活, 又从他的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带有普遍人性的美。

最佳导演奖评语:导演用心观察、深刻思考生活, 自由地运用纪录片语言, 将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最佳音效奖评语:音效真实自然, 与画面融为一体, 无可取代。

一部顽强进行“主观表现”的电视纪录片,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并获得如此高的整体评价,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英与白》的成功鲜明地昭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也许是具有颠覆性的。

摘要:创作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观念的演进, 以及人们对创作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 不管是传统理念还是发展的理念, 它本身没有好和坏、先进和落后的区分。但是怎样和观众更贴切、怎样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余地, 以及怎么开阔创作的思野, 诸如此类的问题毫无疑问地成为创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随着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理念,变化,趋向

参考文献

[1]洪国舫.纪录片的主观干予——与张以庆商榷[J].电视研究, 2002年, 第2期:33-35页.

[2]张以庆.记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与白》[J].电视研究, 2001年, 第8期:12-16页.

[3]梁蓬飞, 殷俊.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批评[J].西部电视, 2002年, 第2期:24-27页.

[4]高鑫.纪实型专题节目创作思辩[J].电视研究, 1995年, 第5期:29-32页.

[5]张骏德.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J].新闻大学, 1996年.

电影科技的发展历程 篇8

照相技术与感光胶片的发明,对电影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878年,英国著名摄影师慕布里奇为了证明马奔跑时是四蹄腾空的猜想,先后动用了12架照相机同时拍摄。当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在幻灯上放映时,竟然在银幕上出现了一匹飞驰的奔马。在慕布里奇试验的启发下,法国人玛莱终于在1887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连续摄影机,并用感光纸带拍摄出了许多活动照片。1889年,美国人伊斯曼发明并生产出了35毫米的赛璐珞胶片,后被认定为世界电影胶片的统一标准而通行至今。

1894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经过艰苦的试验,制造出了一台既能摄影、又能放映和冲洗的机器。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他们向社会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等12部影片,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巴黎,这一天便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电影诞生之初,仅仅靠动作和字幕来默默地讲述故事,因而获得了“伟大的哑巴”的美誉。为了让“哑巴”开口讲话,人们曾作过多种尝试,如在幕后让人或留声机配音、配乐等,但始终难以做到与画面同步。直到1929年《纽约之光》的出现,才标志着第一部纯粹的有声片的诞生。有声电影最初是采用蜡盘录音,后改进为磁带录音,随之又出现了立体声。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激光与数码录音技术。它带来的高保真立体声的音响效果,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有了声音后,观众对色彩的渴望也很快变成了现实。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英国特艺色公司终于在1933年研制成功了彩色电影摄制系统,用一架摄像机分别装入红、绿、黄三色胶片进行同步拍摄。尽管使用十分不便,但美国导演马摩里安还是用它在1935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不久,德国人研制并生产出了在一条胶片上涂有三色感光乳剂和录音磁粉的声像“二合一”彩色胶片,从而使电影真正成为了五彩缤纷、声色并茂的“第一艺术”。

电脑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全面介入,无疑是电影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早在1979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卢卡斯执导的科幻片《星球大战》,第一次采用计算机模拟宇宙飞船的运动轨迹,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更令人称奇的是,电脑还具有复制演员的能力。它通过激光扫描仪记录下演员的面部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转化成立体坐标,再与面部颜色和肌理等资料合在一起,即可复制出栩栩如生的电脑演员。在《泰坦尼克号》中,电脑创造了数以千计的三维旅客模型,并赋予这些数字人物以真实的形态和具体动作.几乎让观众真假难辨。

上一篇:关于高中班级管理心得体会下一篇:表扬奖励员工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