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精选8篇)
福塘小学教师---周俊省
一、小学语文课文阅读主题活动法
主题活动是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交流。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一文,就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仅凭课本上的内容,是很难将悲壮的生命理解清楚透彻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观看了一些纹川地震、母蜘蛛为了让小蜘蛛学会捕食让小蜘蛛吃自己等有关录像,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做好研究活动。在收集查阅资料阶段,学生上网、进书店、跑图书馆。他们经历检索资料、调查研究、相互讨论等学习过程,既拓展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又增进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学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说出自己发现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了写作材料,还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课文阅读续写和改写法
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学期,为了把温州课题《基于小学写景文读写序列化实践研究》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我们从学生的写作角度入手,进行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写景文教学打开了一扇靓丽的窗户,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情,精选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以“写作顺序”为线索,把“按方位顺序”的文章放在一起;以“文章结构”为线索,把“总分结构”的文章放在一起;以“表达手法”为线索,把“联想和想象”的文章放在一起等等。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如何精选文章,成为当前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困惑。在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起点、生活经验为基础,找到这些文章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1.尊重学生起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哪个阶段应该学些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受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盲点以及学习特点等,挑选出最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文本。如,三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孙老师结合学段目标,选择“中年级以段为训练点”的目标,精选教材中《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三篇文章,剖析了三篇文章中总分段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总分结构,但分述部分各有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秋天的雨》围绕总起句列举了几个事物;《香港,璀璨的明珠》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以孙老师的下水文《贝壳》进行拓展阅读,降低了学生仿写总分段落的难度。孙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2.关注学生需求
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还要关注学生需求。只有在面对学生需要时,教师才会考虑“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教材知识”,才会竭力去寻找适合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更多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如,四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潘老师根据本班学生作文开头出现的雷同现象,想学生之所急,供学生之所需,精选教材中《鸟的天堂》《火烧云》这两篇文章的开头,提炼出“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并精心挑选了丁玲、古清生、沈从文、丰子恺等四位名家的名篇开头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确“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写法,最后出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雷同开头,用“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进行修改,真正做到了“以写定教”。
总之,学生的阅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必须找准学段目标,尊重学生起点,关注学生需求。
二、细研文本,抓住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教材内容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记得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开展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除了“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外, 还要细研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得当的取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关注语言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目标中均提到了“积累”二字,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一个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有神”。由此,细研文本,首先要关注语言积累。如一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黄老师精选了《哪座房子最漂亮》《小小的船》这两首儿歌,从语言积累入手,挖掘出特殊的构词方式──“AA的”叠词,通过把“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等这些词换成“青的瓦、白的墙”, 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接着找出《四季》中的叠词,改说为“AA的什么”,然后出示相关图片用“AA的什么”来仿说,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2.关注写作特点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在写作上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细研文本,我们要关注其写作特点,挖掘出文本独特的写作特色,选取典范内容让学生仿写。如,六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倪老师细细研读了第一组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从写作手法来看,这四篇课文均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倪老师从这个写作手法入手,选取从“颜色、形态、声音、动作”等不同角度进行联想的句子,进行群文教学;接着以美文《巫峡赏雾》作为拓展阅读的文章,让学生内化“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写《云江晚景》,真正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三、关注语用,发展语言
“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李海林教授也曾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智慧教学。”因此,在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语用,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段落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本人执教的《运用方位词把教室一角介绍清楚》是从写作顺序入手,帮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复习盘点《北京》《秋天》,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两篇按方位顺序的写景文,观察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北京》的观察顺序是从中间到前面,而《秋天》是从上到下的。这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然后出示教室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顺序,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方位词来介绍。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教室的一角。学生的仿写既到位又精彩。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教室后面墙壁的中央有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这块黑板五颜六色,漂亮极了。黑板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还有同学们写的美丽汉字。黑板上方有八个大字“乐学善思勇敢自信”, 这是我们的班训。黑板下方贴着美丽的树叶贴画和端正的汉字书写作品。
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着同学们的学习表现。黑板左边是展示台,上面贴着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照片和优秀的作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整整齐齐的书籍。书柜上面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
你瞧,这就是我们班又美丽又干净的教室一角。
学生2:我们教室墙壁上方贴着“乐学善思勇敢自信”这八个大字。大字下面是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黑板上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写着笔力十足的文字,那是同学与家长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黑板下方贴着我们写的汉字和童趣十足的拼贴树叶画,可漂亮啦!
黑板左边是展示台,展示台上贴着许多优秀的作文和漂亮的照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面放着整整齐齐的书。书柜上面摆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我们大家辛勤的汗水。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每个同学的学习表现。
瞧,我们班教室多美丽多整洁啊!
……
再如,五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王老师执教的《巧用抒情,写家乡一角》是从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采用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首先复习盘点《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弄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不同写法。然后从本册选学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中选取四个片段,分别选自《黄果树听瀑》《百泉村》《回乡》《故乡路》,让学生分清哪些是借景抒情,哪些是叙事抒情,并对写景文中的叙事与我们平时的事情记录作比较,弄清其不同点。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文本的能力。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稻田,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涛, 翻滚着、跳跃着……我不禁想起童年时代那一桢桢美丽的画面: 沐浴着阳光,大人扛着镰刀,自如地走在田埂上;在涌动的稻浪里弓着腰,挥舞着镰刀;妇女们一边哼着乡歌,一边捆起稻子;小孩们一蹦一跳地给父母端茶送水;人们拉着丰收的喜悦,把粮食送进仓库……我难忘丰收的稻田,难忘金色的童年!
学生2:树丛中,夹杂着许多鲜艳的花。绿叶衬着红花,显得花愈发娇艳。那簇绿荫遮掩之处,住着一户人家。古老的屋顶上,是乌黑的瓦片,由于雨水的冲刷,已有了些许斑迹。房屋前,是一个小小的庭院。一个约莫七岁的小孩子正手抓一把米,撒一点儿,撒一点儿,正在喂小鸡;一位老奶奶正靠在竹制摇椅上,拿着锥子和针,缓缓地纳着鞋底;一个小男孩挽着裤腿,淌着水,踏着鹅卵石摸小鱼小虾。瞧,他多能干,捉了一尾鱼!
……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诚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群文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治疗”目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痼疾。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给小学语文写景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学生阅读的智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摘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形式,它是由传统的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并从语言积累、写作特点的角度细研文本,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一、 理解内容,感知文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点,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课文内容,就不能凭借课文这个媒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很多教学囿于课文,不能很好地利用课文,语文教学观相对狭隘。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应该用教材来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现在多数课文较长,语文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语文教学要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对重点内容要舍得花时间学习,对非重点内容,教师或者以读代讲,或者引导学生概括大意,或者作为过渡语。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写的是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过去和现在的样子,以及巴西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内容,有位教师执教时,重点抓住了昔日大瀑布的样子和今天瀑布的样子以及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还有位教师执教老舍先生的《猫》一课,让学生找出了老猫的贪玩、老实、尽职、胆小、勇敢等特点,读书、体会。再如《观潮》一课,“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其中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学生在品读课文时,不但理解了字词,而且使学生领略到了自然美,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后问题是教科书编者精心选编的,一般是涵盖全文内容或是体现课文的重点,要把课后问题融入教学,完成了课后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根据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方法,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教的重要内容。
二、 语言训练,夯实基础
从语文学科的功能上来看,语文是基础工具,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听。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要能听清楚,听完整,听明白,听出要点,听出对错,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和耐心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乐于倾听。
第二,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想好了再说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如复述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按照要点说,有条理地说等。提醒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声音要洪亮。
第三,读。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领读等。提倡默读,因为默读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读书效果。特别是需要展开想象时,可以让学生先默读,然后展开想象,效果会更好。要教给学生快速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内容。要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书,张扬个性。
第四,写。一是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各年级都要重视写字教学,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为学生作示范,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字。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字的姿势,每节课,都要写几个字,把写字教学分散在各节课之中,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二是要读写结合。由于课文表达的需要和篇幅限制,常常有描写简约的地方,要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等,展开充分、合理、大胆的想象,把课文补充完整、具体。绝大部分课文都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一位教师执教《秋思》一诗,学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写些什么?”“信寄出之前,诗人又打开信封,还会写些什么?”把写话融入教学,使语文课变得扎实。
第五,背。名言、歇后语、谚语、对联,优美的句子、片段、古诗,古代的经典篇章等都要引导学生记一些。教师应当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教师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如根据板书、课文插图,把内容分解成几个画面等方法来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积淀语感。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背是主要的形式,这是和理解课文内容相伴而生、相互融合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 凝聚情感,凸显主旨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多数课文都蕴含着浓浓的情感,体现一定的写作意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着的情感,准确地挖掘文本的主旨,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学语言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主旨的方法有:一是采取品词品句的方法,在重点句子的评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文本的主旨,因而,教师要抓住体现文本主旨的重点词展开教学。如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让学生品味“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一句中“唯一”一词,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唯一”这个词体现了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又如《钓鱼的启示》一课“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二是抓住重点段落。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段落,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即“时间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内容。《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的“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等重点内容,抓住了重点段落,就能体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蕴含的感情,文本的主旨就能较好地显现。三是采取课终谈体会和收获的方法。这是通常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采用,也很实用。如《去年的树》一课,学生学习了小鸟和大树、树桩、大门、火柴的对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学生的回答是:要无私奉献、要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等,文本的主旨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得以彰显。
因此,教师备课时,心中要有重点意识。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启发、点拨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主旨的凸显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熏陶。
四、 教给学法,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有学习能力,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是读书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尤其是在初读课文阶段,要边读边想课文内容,还可以把课文内容还原成几幅画面。二是分析词句的方法。对一些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换同义词、查工具书等方法。对于重点句子,采取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等体会其含义。三是概括主要内容、小标题的方法。写事的课文,可以采取先……然后……最后……的方法,写景的课文和说明文等,采取概括每一部分写了什么的方法。四是学习古诗、古文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结合注释、查工具书、保留、补充和调换等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经常渗透,使学生不断巩固这些学习方法,直至掌握,最后形成语文学习能力。
五、 归纳写法,迁移练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文中有分总、总分、因果、递进等结构段,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等写作手法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方法,使学生明确作者是怎么样写的,了解语言形式。
第一,归纳写法。一是在课中归纳。如一位教师执教《全神贯注》一课,让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同时画出描写罗丹的句子,有什么体会,课文是怎样写的?学生归纳出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后,教师总结道: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能把事情写得很具体,请学生记住。《秋天的雨》、《赵州桥》等课文有总分结构的段落,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或根据学情由学生来概括。二是在结课阶段,引导学生品味好的句式,仿写练习,读写迁移,归纳整篇文章的写法,并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
第二,品评词语。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迅速地感悟和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推敲、比较和变换,提高学生的语感。如《山中访友》一课中,“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一位教师执教时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懂得使用拟人手法的好处,这和学习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再如《乡下人家》一课,比较“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和“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笋成群地从土里长出来”的区别。文中优美的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使学生习得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第三,迁移练写。教学过程中的读写结合,可以使理解和运用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之后再写下来。这样训练才能扎实、有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读写结合也可以在学生情感激荡的结课阶段,让学生一吐为快,尽情书写,升华情感,揭示文本的主旨。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一课,引领学生感悟了小鸟和主人之间的互相信赖,让学生写一句或几句话。学生思考后写出了“信赖是人间真挚的情感”,“只有互相信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第4自然段是总分结构,一位教师执教时,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处物,要写出特点来。学了《假如没有灰尘》、《新型玻璃》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读与写相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忽视。
写人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爱好。阅读步骤:
1、初读文章,结合标题和开头结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写的是什么人?一个还是几个?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或这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是值得赞扬的好事,还是要批评的坏事?
2、在读文章,找出过渡照应的句子,搞清文章的大致结构和行文思路。
细读文章,思考文章所写的这个人或这些人具有什么性格特点。是具有出色的精神品质,还是有哪些缺点?通过他们,我们能领悟到什么?进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 记事文章的阅读
1、记事文章阅读指南:
⑴记事的“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⑵叙事顺序(记叙方法)。一般叙事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倒叙。 ⑶典型事例。⑷环境描写的烘托。
2、写人与记事文章的主要区别:
(1)写人的文章多用描写,记事的文章多用记叙。描写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使读者能与文章中的人物一见如故。记叙则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叙述出来。
(2)记事的文章要把事情记叙完整,其中的写人,一般比较概况;而写人的文章,事情要叙述清楚,更应注意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人物鲜明、丰满。
(3)记事文章中的写人,可轻描淡写;写人的文章对于人物刻画,则浓墨重彩。
(三)写景文章的阅读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写景文章的类别。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周围的景物。
2、景的描写顺序。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按景物的不同类型写。
3、景文章的结构。一是总分结构;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
4、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四)状物文章的阅读
状物记叙文是以摹形描状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阅读这类文章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描摹能力。
1、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描写事物的手法。(2)注意描写事物的层次。(3)了解文章运用的方法。(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状物文章常见的表现方法:(1)借物抒情。(2)借物喻理。(3)借物喻人。
(五)说明文的阅读
1、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1)抓住特征。(2)理清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以下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理顺序。
(3)了解方法。说明文中常常用到一些说明方法,如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等。(4)体会语言。准确、明确、通俗、生动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在说明中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
(2)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3)打比方。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4)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六)寓言、童话故事的阅读。
1、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小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大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阅读寓言的一般步骤为:(1)理解内容;(2)把握立场;(3)归纳寓意。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童话故事的阅读方法:(1)弄清故事的情节。(2)认清故事中的人和事。(3)领悟故事揭示的道理。
3、寓言和童话的异同
共同点在于:两种体裁都是运用拟人或想象的手法虚构一个生动的故事。
不同点在于:童话重在表达一种感情,而寓言重在说明一种道理。阅读这两种体裁的文章,重点就在于通过故事感受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或揭示的道理,其他内容则与记事文章相同。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0分)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__________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__________吧?(6分)
2.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叫____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故事,这类故事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我还知道这样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一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课文,认识了许多人物。我最喜欢__________这篇课文中的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二、填填名句。
(21分)1.__________锦上添花,__________雪中送炭。
2.__________,若饮食,_________,勿生戚。
3.闻过则喜,______________。
4.微微风簇浪,_____________。
5.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_,善莫大焉。
三、默写古诗,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24分)绝 句
唐____
______鸣翠柳,一行白鹭_______。
窗含西岭_______,_______万里船。
1.我会写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准确填写量词:两()黄鹂 一()白鹭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5分)(一)大禹(yǔ)治水
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凶猛(měng)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毁(huǐ)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于是,大禹决定治理洪水。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但他都没有进去看一看。最后,他带领老百姓挖(wā)通了很多河道,引洪水流入大海。从此,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都非常感激这位伟大的治洪英雄。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____”。(6分)
相传(chuán zhuàn)淹没(méi mò)
2.“无家可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我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____”画出来。(5分)
4.大家为什么感谢大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好的东西
有一年,著名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zāi cāi zhāi)了好些花,不久就跟着妈妈回国了。
春天,儿子栽下的花盛(shèng chéng)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你走了,但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该是多么愉(yú yù)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朋友,你喜欢这封信吗?我愿每个小朋友都能随时随地做好事,给别人留下像鲜花一样美好的东西。
1.用“√”选出文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6分)
2.第三自然段中“我望着它们”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
A.给人东西比拿人东西愉快。B.送给人家东西比要人家东西愉快。
C.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随时随地做好事,永远比得到要愉快。
积累、阅读
一、1.眉毛 眼睛
2.《揠苗助长》 寓言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3.示例:《画杨桃》 老师 老师教育我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结果,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
二、1.与其 不如
2.若衣服 不如人
3.闻善则拜
4.散作满河星
5.过而能改
三、杜甫 两个黄鹂 上青天 千秋雪 门泊东吴
1.黄、翠、白、青
2.个 行
四、(一)1.chuán mò
2.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
3.凶猛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因为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了洪水,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二)1.zāi√ shèng√ yú√
2.高尔基的儿子种的花
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迁移突破】
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内容
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
答:
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
答:
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炼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答:
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e」,我彷酚挚醇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
答:
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
答:
6.「这条波光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
答:
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
答:
8.铁幕e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
练习答案
1、生动、愉快的神色
2、穷人
3、洞察力
4、童年时光
5、海的狂暴和温柔
6、河
7、啄木鸟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习语文首先是在课内学好语文教材,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却忽视了,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或随意处理《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任由学生听之任之,随便读读就行,或荒废《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无指导,无落实,成了一种摆设。归根结底,就以为《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是一本“课外读物”,让学生随便翻翻,提高语文素养也是好的。这种观点还没有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中解脱出来,结果可想而知,阅读的收效甚微,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损失。
如何更好地使用《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它与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值得大家探讨。
一、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作用
1. 利于学生新知识系统的建构
维果茨基在谈论到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在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起着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可以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系统。
2. 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收集了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轶事、名篇佳段、科学常识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从而激发对课文内容知识的学习兴趣,开阔阅读视野,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二、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计划,应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就阅读内容要对学生作好时间安排、阅读方法及交流反馈的指导和督促,可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等等。如教师可以拿出时间讲如何作批注、摘录、列提纲等方法,讲浏览、粗读、精读、赏读的运用,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目的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长的记叙文,会用跳读法;短的记叙文,会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散文、诗歌会用朗读法;议论文会用复述法;知识性强的文章能用精读法,等等。
学生计划则包含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时间安排及对内容的筛选归类,重点阅读等。
2. 自主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设置的目的,是“扩大视野”、“丰富底蕴”,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允许学生对读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看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通过自主、独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 反馈性原则
要使《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阅读的开展真正收到实效,教师还要加以检查落实。教师可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举行读书报告会、演讲、诗歌朗诵、习作欣赏、辩论、课本剧排演等。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是对阅读效果的检查。如填写《读书报告》主要填写前段时间读过的书目并要求选择其中的一篇归纳主要内容,摘抄精彩片段,写出读后感,等等。
三、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策略
1. 对比阅读
比是最容易启发思考,帮助领悟的。只要比得恰当,则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有忠直淳朴的林冲,有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教师在完成教材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如要求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寻找鲁智深的性格特点,看出行侠仗义的鲁智深;读《武松打虎》,看出武艺高强的武松,这种跨教材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材料。
2. 同类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为我们选编了大量的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所学课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教师要通过语文教材的精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从精读教材方面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独立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让教材成为课外阅读的向导。如学了《艾滋病小斗士》之后,可让学生阅读《天堂里没有艾滋病》、《生命的药方》、《与病魔抗争的小女孩》、《生命的色彩》,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更多的人如17号病童、德诺、利碧嘉也像恩科西那样,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坦然地面对生活,敢于拼搏,同样是顽强抗争的小斗士。这样,训练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使刚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3. 背景阅读
教师可把《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的文章当作理解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来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可找到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评点、札记,为随后进行的课文的研究和探讨打好基础。例如教学阿炳的《二泉映月》,《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对阿炳所生活的时代和阿炳的个人遭遇进行了详细介绍,读后,学生充分了解了阿炳一生的遭遇,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深入理解《二泉映月》提供了相当的支撑材料,填充了认识和生活阅历,文中所描述的人、物、情在他们的大脑中鲜活起来,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4. 拓延主旨
作者的某一著作一般有个基本主旨。教材和《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是与这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指导阅读时需要引起注意:立足教材,适当拓延主旨,可以提升课堂的文学品位,加大课堂容量,拓展课堂的深度。例如《海伦·凯勒》中,海伦·凯勒一生的事迹可以说不胜枚举,要在一篇文章里全部介绍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课文只截取了海伦·凯勒幼年生病,在沙利文帮助下学习盲文、在萨勒帮助下练习说话,最终获得成功的几个片段,集中体现了海伦·凯勒的顽强意志和甘作奉献的可贵精神。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海伦的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拓延主旨,像海伦一样,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在顺境里珍惜大好时光,面对逆境勇往直前。
5. 探究成因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不少学生不明白司马迁为什么会遭受酷刑,又为什么会出狱发愤写史记,可以让学生从《司马迁写〈史记〉》、《发愤著书》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司马迁正是经过忍辱负重之后,决定不虚度残年,要用生命、用热血、用眼泪,来写历史。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材里树立形象,再在《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里探究这个形象的成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增加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6. 充实形象
爱因斯坦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伟大的科学家。学生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里看的是他“虚心求教、改正缺点”的可贵品质。但是,这是否是爱因斯坦的全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里去了。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这位科学巨匠时常用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更是一个勤于思考、执著事业的人,通过跨教材阅读,丰富了人物形象。
7. 建构体系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教材中的《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的《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周恩来过草地》《走出茫茫草地》等,与教材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知识面,读后,以长征为主题,制作表格,列出人物、事迹、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建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与学结合
小学生普遍年龄较小,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一般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监督,但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远远超过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致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做到知识技能的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结合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有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自主自愿、高质量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期待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世界。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也能够让学生对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比如,为学生创设一个与阅读教材相符合的情境,在学习有关春天的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一般的教学课堂会立即响起大家的读书声,但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这样的方式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部分同学只是跟着大家的步伐,别人做什么也就跟着做什么,实则并不注意自己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教师利用教室里安装的多媒体,在学生阅读之前放出一些有关春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冰雪融化的叮咚声,鸟儿鸣叫的声音,在这样一种浓厚的春天的氛围下,再要求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在这样较为真实的环境中阅读可以获得更为真切的阅读感受。另外,还可以试着将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比如,可以对文章中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演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学习通常是积极性较高的,并且也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能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文章的阅读,也能够与教师一起交流改编的想法,对文章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分析整理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往往决定着整个班级学生阅读水平的好坏,所以从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出发,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认真备课,仔细分析研究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达清晰,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之后都要针对这堂课中对问题讲解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在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之后,得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要关注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且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要千篇一律地搞集体化教学,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促进师生和谐,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在面对老师时,往往有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他们不敢很好地表现自我,从而造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缺失,不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提高閱读学习的效率,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地听取教师的指导,也要能够把教师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信任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耐心指导学生所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在课下的交流中,也可以和学生交流一些有关学生生活上的事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最近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交流中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更重要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完成各种活动的教学任务,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并且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能够更好地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的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要努力共同完成的目标,所以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
【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10-17
小学语文教后反思06-07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10-02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作用10-26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05-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07-07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阅读07-16
小学语文阅读竞赛题库09-15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06-20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