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分级标准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医院分级标准

中国医院分级标准 篇1

【颁布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颁布日期】 19931127

【实施日期】 19931127

1993年1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章名】 全文

一、关于审批权限问题

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卫生)行政部 门审批;二级乙、丙等以下中医医院审批按原要求执行。对三级甲等中医 医院我局将组织必要的抽查复核,抽查结果与原评审结论不符者,将通过 复审重新判定其级别等次。

二、关于中医医院级别问题

1.卫生部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同步开展的省、市,应 严格按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医医院的级别 与同级综合医院相一致。

2.卫生部综合医院没有开展分级管理评审的省、市,中医医院的级 别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中医区域规划,比照其他省市情况,合理确定中医医院的级别。

3.确实具备三级中医医院功能和承担三级中医医院工作任务的地市 级中医医院,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卫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以 进入三级,按三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进行评审。

三、关于各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必备条件

为进一步强化中医医院分级管理的导向作用,各级甲等中医医院除总 分达到规定要求外,在第一评审周期,其门诊中医药治疗率应达到标准,病房中医药治疗率的得分数分别不应低于应得分的75%。凡此两项指标 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全院总分超过900分以上,也不能评为甲等中医医 院。

以上要求是鉴于试评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标值,第二评审周期此 标值将上调。

四、门诊、住院病案检查评分问题

按新颁发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我司已制定了新的中医门诊、住 院病案、住院记录的检查评分办法,自93年10月起一律按新制定的“ 中医医院门诊病案检查评分方法”、“中医医院住院病案检查评分方法”、“中医医院住院记录检查评分方法”执行。(见《细则》5-12、5 -13、5-14)

五、关于第一评审周期调整有关指标的说明

1.住院病案抽样方法

(1)在第一个评审周期内,只查最近一个年度的病案。要求检查的 病案必须覆盖四个季度。

(2)抽样的病案必须是原始记录,凡是经过重新整理加工的病案不 能入选,如检查时发现,要按有关要求扣分。

(3)各科疾病分析登记表改为按病人出院先后顺序登记。

(4)住院病案抽查的数量:三级医院抽查300份;二级医院抽查 200份。调整后的各科抽查的病案数如下表:----------- ------------

科 别 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

内 科 100 80

外 科 20 20

妇 科 30 20

儿 科 30 20

针灸科 30 20

骨伤科 30 20

肛肠科 20 20

眼 科 20

耳鼻喉科 20------------------ -----

总 计 300 200----------- ------------

2.关于门诊病案管理要求及检查方法

(1)三级中医医院合同单位,疑难病症,科研观察病例和急诊留观 病例应建立并保管门诊病案。

(2)二级中医医院上述病案可由医院或各科保管。

(3)门诊中医药治疗率检查方法:按要求抽查病案和诊疗手册,实 现对门诊中医药治疗率的统计和有关医疗质量评价。

3.单病种管理标准值问题

凡只有一所三级中医医院的省市,第一评审周期三个单病种的标准值 可在本大区内调查统计,得出标准值,在本区内进行比较。

4.重点中医专科学术带头人职称要求

三级中医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学术带头人,原细则要求为“全国性专业 委员会委员”,第一评审周期内调整为“同级或上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

六、关于“中医药治疗率”的统计范围

1.单纯用各种剂型的中药以各种给药途径针对病人主病主证进行治 疗者;

2.以中医非药物疗法针对病人主病主证进行治疗者;

3.以中医药物疗法并配合中医非药物疗法针对病人主病主证进行治 疗者;

4.符合第一至第三条中任何一条,同时采用支持疗法(补液、输血、吸氧)者(载有对主病主证具有治疗作用西药的输液除外);

5.中医手术(如肛肠、皮肤疮疡引流、眼科中医手术等)对病人主 病主证进行治疗者;

6.符合第一至第五条中任何一条,对病人主病主证或其他疾病因作 特殊检查诊断而使用诊断性西药者;

7.符合第一至第六条因特殊疾病(如破伤风)使用国家法定用疫苗

者。

注:(1)中医治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各种剂型的中药药物 疗法和非药物(含中医手术)疗法。

(2)主病主证,指病人本次就诊的主病主证,以中医辨证第一诊断 为主。

中国医院分级标准 篇2

2012年9月, 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自主牛肉品牌”说明会在京召开, 十多家国内知名的牛肉品牌企业汇聚一堂, 共商我国自主牛肉品牌的“中国式发展”。记者获悉, 首部国内“雪花牛肉分级标准”已于9月3日在国家农业标准委员会正式立项。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上半年我国冷冻及冷鲜牛肉进口总量约为1万吨, 同比去年增长21.3%, 说明我国存在着优质牛肉的市场缺口。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孙宝忠表示, 中国肉牛品质不比日本和欧洲等国的差, 但是对肉牛分级的缺失致使中国牛肉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缺乏优势。为了更好地规范中国肉牛生产企业, 非常有必要组建中国的“雪花牛肉产业联盟”, 共同制定雪花牛肉的行业分级标准。

骨科分级护理细化标准 篇3

一、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如颈髓损伤伴不全瘫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骨盆骨折患者、断指(肢)再植术后患者等;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护理工作标准

1、每1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等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遵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内涵》,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牵引护理、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或康复训练:如围手术期用药及饮食指导、康复功能锻炼等;

6、评估患者心理需求,帮助疏导心理问题。

二、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如骨科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等。护理工作标准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等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遵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内涵》,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皮肤护理、牵引护理、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或康复训练:如围手术期用药及饮食指导、康复功能锻炼等;

6、评估患者心理需求,帮助疏导心理问题。

三、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病情稳定,生活部分自理,可床边或室内活动的患者;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护理工作标准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等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遵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内涵》,保持床单位整洁,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如用药及饮食指导、康复功能锻炼、随访知识等;

静脉输液渗出分级标准 篇4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到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肝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分级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共) 篇5

(一)特级护理

分级标准: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内容、时间遵医嘱或病情变化随时记录,记录时间最长不超过4小时)。

2、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个人清洁、床单位清洁、饮食、大小便)。3、24小时有专业护士负责。治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

4、抢救药品、设施准备到位。

(二)一级护理

分级标准:

1)一级护理-I类:病情危重。2)一级护理-Ⅱ类:生活不能自理。

3)一级护理-Ⅲ类:自己能活动,但病情不容许活动。

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一级护理-I类: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可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或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内容、时间遵医嘱或病情变化随时记录)

2)一级护理-Ⅱ类:①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个人清洁、床单位清洁、饮食、大小便);②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凡属护理职权范围之内,要协助患者解决,护理职权范围之外。要向有关部门反映。

3)一级护理-Ⅲ类:①根据病情观察记录(具体内容、时间严格执行护理记录书写规范要求);②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个人清洁、床单位清洁、饮食、大小便)③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凡属护理职权范围之内,要协助患者解决,护理职权范围之外,要向有关部门反映。(三)二级护理

分级标准:病情恢复期,可自由活动或部分生活能自理。

护理质量控制标准:①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②根据疾病需要,按时完成健康指导。

(四)一级、二级护理患者基本生活需要标准

1、个人清洁:①头发清洁,梳理整齐;②面部清洁;③口腔清洁,无异味;④皮肤清洁,无血迹等;⑤会阴清洁,每日会阴擦洗1-2次;⑥手足清洁,指(趾)甲长短适宜,甲下无污垢;⑦新患者应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

2、床单位清洁:①床单、被套、枕套清洁;②床旁、桌面、桌内清整齐;③小桌内用物及食物分开放置;④患者出院后,床单立即更换,床旁清洁。

3、饮食:①协助患者进餐(早、中、晚);②根据患者需要协助饮水、进食水果。

4、排泄:根据患者需要及时给予便器,用后及时取走。留置导尿患者定时夹放尿管。

(五)特、一级护理达标的基本保证措施

1、个人清洁

1)头发:每周洗头I次,每日梳理。

2)面部:每日洗脸2次,剃胡须,每周2次。3)口腔:每日口腔护理2次。

4)皮肤:夏季每日擦澡。每1-2小时翻身1次,每日消毒各种管道周围皮肤。5)会阴:每日会阴冲洗1-2次。

6)手足:餐前15分钟洗手,每日洗脚1次,剪指(趾)甲,每周1次。

2、床单位清洁:床单、被套、枕套随脏随换,每周最少更换l次;每日湿扫床1次;床旁桌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l次,随时整理桌面;床旁桌内物品每周整理l次。

3、饮食:根据医嘱或病情,每日喂水、喂水果2次。三餐喂饭。

4、休息、睡眠:每日午睡及晚睡前护士协助熄灯,拉窗帘。出入病房动作要轻。

5、排泄:使用的便器在床边放置不能超过5分钟,3天无大便者,给予开塞路或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六)一级、二级护理患者健康指导内容

1、入院宣教内容

1)探视制度,陪住制度,作息制度。2)医院环境,病区环境。

3)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姓名。4)查房、治疗时间。

5)物品保管注意事项,防火,防盗安全知识。

2、疾病宣教内容

1)患者所患疾病的名称,主要治疗方法。

2)目前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主要药理作用。

3)介绍该疾病对饮食有无特殊要求,如有特殊要求,应介绍怎样合理膳食。

3、检查前宣教内容

1)介绍检查的项目名称和目的。2)介绍检查前的准备内容。

4、检查后宣教内容

1)介绍检查后须观察的内容及意义。2介绍检查后注意事项(饮食,活动,卧床等)。

5、手术前宣教内容 1)介绍手术名称。

2)介绍术前准备的内容和目的。

3)介绍术前备皮的目的,术前用药的目的。4)介绍术前配血和药物过敏试验的目的、意义。5)指导训练床上排大小便,介绍训练目的。6)ICU,手术室按照自己的宣教内容。

6、手术后宣教内容 1)卧位的意义。2)各种管道的作用。3)拆线时间。

7、正常分娩后宣教内容 1)按照专科内容进行每日宣教。2)介绍产褥期产妇的正常保健内容。3)指导母乳喂养,介绍新生儿护理知识。

8、出院指导内容

1)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服药方法、饮食、活动、休息等方面。2)出院后应注意观察的内容。3)术后复查时间。

4)出院后的护理方法与技巧:①对带有胃管、尿管等患者出院时,向家属介绍注意事项并能演示操作方法;②向卧床患者的家属演示翻身、皮肤护理、取放便器的方法。

(七)分级护理质量管理控制标准

l、病房护士长掌握特、一级护理总人数,以及一级护理I类、Ⅱ类、Ⅲ类的人数,掌握患者姓名、床号,危重患者的病情及主要护理问题。

2、责任护士掌握所管患者总数,特、一级护理患者的床号、姓名、患者病情,当日护理问题、特殊检查及治疗等。

3、责任护士每日按特、一级护理患者的不同护理内容,做好计划,给予实施,同时记录。

4、护士长每日检查责任护士的护理计划及实施情况。

(八)护理过程控制标准

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各项护理有统筹安排计划,各项护理内容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护士长每日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评价及评价患者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质量控制标准

(一)质量控制范围

1、核对上一班准备的液体及药物。所用输液剂量准确,执行时间准确,浓度准确。

2、配制液体时符合配伍禁忌,凡加过药物的液体标记清楚输液卡上记录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更换液体后要签名,打勾,标明更换时间。

3、操作从始至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4、患者输液过程中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进食、饮水及大小便)。

(二)静脉输液过程控制

1、“三查七对”,询问患者是否排便并协助。

2、合理选择血管:保护静脉,尽可能使用非惯用手。

3、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穿刺不成功,护士主动道“对不起。”

4、输液成功后,护士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

5、为患者摆好体位,使患者舒适,穿刺部位易于固定,全过程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6、为患者摆好呼叫器,放在手能触及的地方。

7、对输液患者每30分钟巡视一次。巡视内容:液体量、穿刺部位、患者有无不适、有无生活需要。输甘露醇后20分钟左右,护士主动询问患者是否需要便器。

8、护士能主动换掖及时拔除,主动询问患者是否需要便器。

9、患者知道按压针眼的方法。

10、按要求整理用物,分类放置废弃物。

11、患者如不满意,静脉输液护士要负责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12、护士长征求患者对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是否满意。

(三)静脉输液效果质量控制标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顺利。

2、与患者沟通有效,患者配合操作并满意。

3、静脉点滴通畅,患者无不良反应。

4、执行医嘱正确,符合治疗要求。

5、根据病情、用药原则、药物的性质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6、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7、防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塞,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8、加强巡视,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排除输液故障。

(四)关于静脉输液的相关规定

1、输液前必须洗手、戴口罩。

2、准备输液操作前,一定要根据输液卡及床头牌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及药品名称、浓度、剂量、给药时间、用法。

3、检查输液瓶口有无松动,药瓶、安瓿玻璃有无裂缝,药品有无过期。

4、配置药品严格遵照医嘱及药物配伍禁忌,根据用药时间现用现配。

5、配药时认真查对输液卡,包括患者的姓名、床号、药品名称、剂量、时间、用法、浓度、配置后签字。

6、输液卡一式两份,每配一组液体后,应在治疗室输液卡上划“√”,切不可将所有药品都配完后再填写。

7、更换液体时先进行查对,再在病房输液卡相应的位置上,用红色的笔画“√”,并签名。

8、各班交接班时,一定要根据输液卡交接液体情况,凡输液卡未画“√”的药品,一律视为药未给。

9、输液期间,必须经常巡视,不可依靠家属观察液体输人的情况,静脉输液外渗不得超过直径5cm。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出现任何问题及时解决。

10、每日16时后,方可摆放下一日的液体,不得在16小时前将输液卡撤掉。

药物过敏试验质量控制标准

1、询问是否有该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者禁忌做该药物的过敏试验。

2、皮内试验药物必须为原药物,不能用同类药物代替。

3、皮内注射剂量要准确,严格执行规范标准。

4、试验结果判断有疑问,应两人核对后方可确认,过敏试验阳性禁用。

5、该药试验结果阳性患者,在医嘱单、病历夹、护理记录单上用红笔注明过敏,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6、停用此药24小时以上,应重新做过敏试验,方可再次用药。

7、抗生素类药物应现用现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治疗盘内备有肾上腺素。

8、试验阴性者,第一次注射后要严密观察20-30分钟,有无过敏反应,以防发生迟发过敏反应。

测量生命体征质量控制标准

(一)测量生命体征标准

l、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生命体征3-4次,连续测3天。

2、住院患者自入院之日起3天后,常规每天测量生命体征1次,同时记录每日大便次数。

3、体温发热者(37.5°C以上包括37.5°C)每日测量生命体征4次,连续测3天。

4、手术后患者每日测量生命体征3-4次,连续测3天。

5、手术或检查患者,每日晨测量生命体征。(二)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

1、每日测量l次,测量时间为12时或16时。

2、每日测量4次,测量时间为7时、12时、16时、20时。

(三)测量生命体征过程控制标准

l、测量生命体征前清点体温表数量,用于净纱布将体温计表面的浸泡液擦干,检查有无破损,将体温表甩至35°C以下。收回体温表放入到0.1%新洁尔灭中浸泡并清点数量。

2、每天体温单第1页要写日期。

3、确保测量生命体征的准确度,根据患者每天需测量生命体征的次数及所规定的时间进行测量(提前不能超过半小时)。

4、体温采用腋下表测量,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5分钟。

5、每次测量体温的同时测脉搏,呼吸,12或16时测量体温时,记录24小时大便次数。

6、数脉搏,呼吸时最少数半分钟,心率不齐者数1分钟。

7、对体温异常者,要及时给予处置,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处置后半小时到1小时,再次测量,观察处置效果,并对下一班进行交班。

8、按要求将所测生命体征绘制在体温记录单上。

(四)测量生命体征管理质量控制标准

1、体温单每天有日期。

2、生命体征数据记录清楚。

3、按规定时间为患者测量体温。按时准确将所测生命体征绘制在体温记录单上。

4、体温单应保存1个月。

5、测量生命体征时护士必须配带有秒针的计时表。

6、对异常体温及3天无大便者及时给予处置。

7、护士长确认护士为患者所测体温、脉搏、呼吸及大便是否准确。

8、护士要对异常体温及无大便者的处置效果进行观察,如效果不佳,及时通知医生或采取其他措施,并对下一班进行交班。

发热患者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患者体温超过38.5°C时,护士应及时通知医生。

2、按医嘱为患者施行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后30-60分钟后,应再测一次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

3、物理降温过程中,冰袋或冰水袋需用治疗巾包裹,根据患者高热程度及性质,放于适当位置(如放于腋下、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等)。

4、物理降温过程中,护士应勤巡视,观察,保持冰袋或冷水袋的水冷程度,视情况每1-2小时更换冰袋/冷水袋l次,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更换冰袋的个数及更换时间。

5、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需由护士完成,不得交给家属,护士应按规定浓度配制酒精溶液。

便秘患者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l、凡患者连续3天无大便时,护士需及时报告医生。

2、除禁食、手术等特殊原因,连续3天无大便的患者,护士应及时给予处理(遵医嘱使用润肠剂、缓泻剂、灌肠等)。

3、护士负责各种通便措施的实施到位。

4、采取通便措施24小时内,护士应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患者大便次数及反馈效果,无效时应立即请示医生,采取进一步措施。

5、每日一次的体温测量时,询问患者24小时的大便次数,并记录在体温单的相应栏目内。

出入量记录质量控制标准

1、患者出人量需由护士负责认真记录,不得交给家属完成。

2、为准确记录出入量,病房要备齐量桶、量杯、各种食物的水分含量表、出人量记录单等。

3、患者入量包括饮水量、给药、输液量、输血量及食物中所含水分;患者出量包括尿量、引出液、出血量、痰液、呕吐量、大便中所含水分。

4、出人量每12小时小结1次,每24小时总结1次,记录方法同护理文件书写要求。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控制标准

1、各楣栏项目填写齐全、正确,页数连续。

2、病情记录要连贯,使用医学术语,叙述准确恰当,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填写准确。

3、各种治疗用药记录清楚,写清中文药名或外文全称及浓度、剂量、用法,注明使用时间。

4、记录内容字迹清楚,无错别字。

5、各项生命体征的测量数值应随测随记,并准确记录测量时间。

6、记录用笔符合要求。

7、护士长定期检查。

8、出人量记录符合“出人量记录质量控制标准”。

急救物品质量管理控制标准

(一)急救药品

1、标签醒目,无过期药品。

2、药品数量与固定基数相符。

3、药品原包装,分类放置。

4、有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清点、签名。

5、护士长每周检查并签字。

6、护士掌握急救药品的主要作用,常用剂量和禁忌证。

7、护士掌握各种急救药物的放置位置。(二)急救物品及抢救设施

1、各种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过期。

2、固定基数与物相符,无多余物品,放置合理,使用方便。

3、各种急救物品清洁,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

4、各种急救物品分类摆放整齐,有固定位置。

5、护士掌握各种抢救用物的用途,并会操作。

6、护士掌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抢救配合。

7、有专人负责清点及签名。

8、护士长每周检查并签字。(三)抢救仪器及抢救设施

1、各种抢救仪器及抢救设施清洁,性能良好,备用状态。

2、各种抢救仪器有定期保养和维修记。

3、各种抢救仪器及抢救设施有固定位置摆置。

4、护士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并会操作。

5、护士能及时辨别并排除报警原因。

6、护士长每周检查并签字。

静脉留置针质量控制标准

(一)操作前与操作中的质量控制标准

l、仔细检查各种用物是否在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做好护患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排空大小便。患者主动配合并满意

3、能根据血管情况及病情,进择合适套管针的型号。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

5、操作熟练,穿刺一次成功,输液通畅,局部无疼痛、肿胀。未污染床单位。

6、留置针固定稳妥,采用无菌透明膜贴,注明穿刺时间,不影响 患者活动。

7、向患者交待留置针应注意的问题及脱落时处理的简单方法。(二)操作后质量控制标准

l、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有无疼痛及不适。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2、对使用留置管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避免留置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3、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对冲洗有阻力,应考虑导管有堵塞,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应拔出,另行穿刺,以免将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4、外周静脉套管针每3天更换留置部位。

5、当发现敷料破损、脱落时,应及时更换,保证透明敷料的屏障和固定作用。更换透明敷料时,要防止静脉套管针的滑脱。

6、当发现使用部位出现感染症状时,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对局部进行必要的处理。必要时剪去留置血管内的套管部分送培养。

7.患者自理与合作程度及对穿刺套管针的认识。

预防压疮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护士了解患者病情是否允许翻身或搬动,了解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合作能力及翻身或移动患者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每日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发现有受压发红等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

3、皮肤的清洁度,患者及家属了解压疮知识,掌握预防知识,能主动配合。

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调节室温在24℃-25℃,拉上窗帘或使用屏风遮挡。

5、预防压疮护理操作或协助翻身时,动作熟练,轻柔,不过多暴露患者,避免着凉。床单位平整、干燥、无碎屑。

6、护士操作省时省力,解释到位,护患配合良好。

7、患者病情稳定,全身状况较好。皮肤清洁,感觉舒适,无发红情况。

口腔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观察口腔黏膜和舌苔变化及特殊的口腔气味,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

2、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及牙龈,擦洗舌面及软腭勿过深,以防恶心。牙缝牙面应纵向擦洗。

3、棉球不能过湿,以免漱口液吸人呼吸道。

4、昏迷及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漱口,需用开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人,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张口。(开口器、拉舌钳等均应用纱布缠绕。)

5、正确选择漱口液,正确处理口腔疾患。口唇干裂者,可涂润唇剂。

6、有活动假牙应清洗后给患者带上或浸于清水中备用,不可浸泡在乙醇或热水中。

7、操作前后要清点棉球数,防止棉球遗留在患者口腔内。

8、操作后患者口腔清洁、湿润,无口臭,食欲增强,感觉舒适,无口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9、患者及家属了解口腔卫生方面的知识,并主动配合。

10、传染患者用物须按隔离种类及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昏迷患者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患者体位、基础护理符合要求。有肢体功能障碍者,将肢体放置在功能位,护士及家属知道基础功能锻炼方法。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口、鼻无分泌物、呕吐物,头偏向一侧,无窒息。

4、氧气通畅,氧流量符合患者需要,且记录完整符合要求。

5、静脉通道通畅,及时、准确执行各项治疗。

6、床单元清洁、整齐,平整,无血迹、尿迹。

7、皮肤完整,无压疮。

8、口腔清洁,无异味。

9、各引流管通畅,固定合理,无扭曲、打折及脱管。

10、烦躁患者有床边保护措施,无碰伤、擦伤及坠床。

痉挛性斜颈分级评定及疗效标准 篇6

小儿斜颈是小儿出生前、出生时多种因素导致一侧副神经受影响, 同侧的胸锁乳突肌痉挛性收缩, 使头偏向对侧。

本病的病因不全明了, 目前有副神经病变或血管压迫说、遗传说、外伤说、前庭功能失调说、传入神经冲动的中枢整合功能发生障碍说五种, 此外, 精神因素、工作环境也是发病诱因。

本病的责任肌肉主要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严重者涉及前中斜角肌等深部肌肉。

本康复评定标准仅适应斜颈的类型和分级, 对产生的原因不涉及。

1 痉挛性斜颈的评定标准

1.1 痉挛性斜颈的分型分级评定标准 (见表1)

1.2 说明及命名

本分级评级标准适用于婴幼儿斜颈和成年人副神经分布区肌张力障碍所致斜颈, 扭转痉挛和面肌痉挛中颈支痉挛者不适用。

临床命名可依据Spasmodic Torticolis简写为 “ST”。据此, “痉挛性斜颈 (旋转型) 1级”可简写为“ST1级 (旋转型) ”, 余类推。

2 疗效标准

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抗痉挛非药物治疗、推拿治疗、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等均有疗效, 除去小儿斜颈推拿基本可获得临床痊愈外 , 其余仅能获得阶段性的控制。为此, 制定如下疗效标准。

显效:基本恢复正常头位, 无抽动或紧张时轻微抽动。成人不影响休息。有效: 治疗后痉挛的模式部分或大部缓解, 紧张后复发, 但痉挛幅度变小。 无效: 一次治疗在1周以上, 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变, 功能障碍同分级评定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篇7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家和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一、编制依据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

《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全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三、事件的报告和分级标准

(一)传染病事件

1.鼠疫

(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的鼠疫病例或疑似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腺鼠疫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下的肺鼠疫病例;或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上的肺鼠疫病例或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区县(自治县);或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我市发现的首例病例或主城区发现1例以上的肺鼠疫疫情。

2.霍乱

(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或疑似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自治县),有扩散趋势。

3.脊髓灰质炎

(1)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人或疑似病人。

(2)分级标准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特别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发生1例及以上脊髓灰质炎病例(野毒株)或cVDPV病例。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报告标准:发现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2)分级标准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发生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

(1)报告标准

a、肺炭疽:发现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疑似病例。

b、其他炭疽: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以下的肺炭疽病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在1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6天内发现5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病例或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区县(自治县)。

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Ⅰ级):我市发现的首例病例或主城区发现1例及以上的肺炭疽疫情。

6.甲肝/戊肝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病5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7.输血性乙肝、丙肝、HIV

(1)报告标准: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现1例及以上因输血引起的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2例及以上因输血引起的乙肝、丙肝病例或HIV感染。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5例及以上因输血引起的乙肝、丙肝病例或HIV感染。

8.伤寒或副伤寒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9.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1)报告标准: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

: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1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0例及以上。

10.麻疹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或达到报告标准,且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

: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或发病20-4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0例以上;或发病50-9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死亡病例,或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5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5~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

12.登革热

(1)报告标准:

1周内,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输入性病例引起续发病例10例以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输入性病例引起续发病例10-2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输入性病例引起续发病例30例以上。

13.流行性出血热

(1)报告标准:2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2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2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或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10~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20例及以上。

16.布鲁氏菌病

(1)报告标准:2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范围内(在一个自然村、养殖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2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范围内(在一个自然村、养殖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17.疟疾

(1)报告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50-99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18.血吸虫病

(1)报告标准: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现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以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现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

19.肺结核

(1)报告标准:同一学校、监狱、建筑工地或其他集体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学校、监狱、建筑工地或其他集体单位1个月内发现10例及以上病例。

20.白喉

(1)报告标准:2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发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2例及以上。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5例及以上;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Ⅱ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2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1.百日咳

(1)报告标准:1周内,1个区县(自治县)区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10例及以上。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22.猩红热

(1)报告标准:1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49例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50例及以上。

23.流行性腮腺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及以上。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4.流感或流感样病例

(1)报告标准: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20-99例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或同一起事件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0例及以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或同一起事件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25.风疹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6.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4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50例及以上。

2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8.手足口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29.水痘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20-99例。

件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30.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1)报告标准: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域内,1周内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域内,1周内发病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域内,1周内发病20例及以上。

31.病毒性脑炎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20-9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32.军团菌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宾馆、饭店等集体单位或公共场所中,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事件中,发病5-19例。

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Ⅲ级):同一事件中,发病20例及以上。

33.其他传染病

(1)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宾馆、饭店等集体单位或公共场所中,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Ⅳ级):同一事件中,发病5例及以上。

(二)食物中毒事件

1.报告标准:同一事件中,发生30例及以上中毒病人,或出现中毒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中毒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或出现1-9人中毒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并出现中毒死亡病例;或出现10人以上中毒死亡病例。

特别重大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三)职业中毒事件

1.报告标准:发生急性职业中毒

人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Ⅳ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Ⅲ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5人以下。

重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Ⅱ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特别重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四)其他中毒事件

1.报告标准: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因素引发中毒以外的其他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

2.分级标准:

参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的分级标准。

(五)环境因素事件

1.报告标准

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

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

2.分级标准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及高温中暑事件参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及高温中暑事件专项预案分级标准。

(六)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

1.报告标准:发病3例及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无死亡病例,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较大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重大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Ⅱ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有死亡病例发生,并扩散到其它区县(自治县),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特别重大突发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事件(Ⅰ级):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七)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1.报告标准: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2例及以上疑似异常反应、心因性反应5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预防接种、服药事件(Ⅳ级):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2-9例疑似异常反应,或一般反应、心因性反应5-19例,无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预防接种、服药事件(Ⅲ级):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10-39例疑似异常反应,或一般反应、心因性反应20-49例,或出现死亡1例。

重大突发预防接种、服药事件(Ⅱ级):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40例及以上疑似异常反应,或一般反应、心因性反应50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2例以上。

(八)医源性感染事件

1.报告标准:3人及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医源性感染事件(Ⅳ级):

10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较大突发医源性感染事件(Ⅲ级):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或10-99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重大突发医源性感染事件(Ⅱ级):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100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1.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Ⅲ级)是指对人、动物构成一定威胁,具有转移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件。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2)实验室发生第三类、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意外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外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所在单位认定的其它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2.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Ⅱ级)是指对人、动物构成较大威胁,具有较强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件。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与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

(2)实验室发生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其它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3.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Ⅰ级)是指对人、动物构成严重威胁,具有高度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件。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3)实验室保存的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

(4)其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不包括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介水传染病)

分散式供水污染事件

1.报告标准: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人以上,或死亡1

人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Ⅳ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4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Ⅲ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Ⅱ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100人以上,或死亡1人以上。

特别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集中式供水污染事件

1.报告标准: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人以上,或死亡1人以上。

2.分级标准

一般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Ⅳ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4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Ⅲ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500—9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Ⅱ级):一次发生中毒或介水传染病1000人以上,或死亡1人以上。

特别重大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十一)本标准未列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重庆市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讨论后,报请市卫生局批准后确定事件的报告和分级标准。

五、事件分类和定义

(一)传染病事件

凡为传染病事件的,首先归类到传染病事件,包括法定传染病、非法定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流感样病例暴发等。

非法定传染病事件归类到其它类传染病事件。

(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食物中毒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化学性(如亚硝酸盐中毒、农药污染食品造成的中毒、酒精中毒等)、微生物性(非法定传染病)、原因不明食物中毒。

(三)职业中毒

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急慢性疾病。

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其他中毒事件

除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因素引发中毒以外的其它中毒,包括农药喷洒导致中毒。

(五)环境因素事件

1.空气污染

环境中气体吸入中毒,包括农药挥发及企业外环境污染等事件。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氯气、苯等有毒物质导致的中毒事件。

2.水源污染:水体污染(不能归为传染病事件的)。

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微生物)、化学性(有害化学物质)和物理性(高温废水、放射性废物、核燃料等)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包括工业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汽车废气污染)、生活污染(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农药、化肥)。

(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一般指发病3例及以上。

(七)预防接种、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一般首先定为疑似预防接种、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进一步认定后方可定性。

事件类别名称定为预防接种、服药事件比较妥当,包括1例死亡及群体性接种或服药事件。

(八)医源性感染事件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1.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

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或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上一篇:三下乡心得体会.doc下一篇:12月份升旗仪式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