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一、课堂上注重朗读训练, 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特别重视朗读, 加强朗读训练, 发挥朗读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熏陶的作用。

朗读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信, 让他们感受成功。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妙意境, 体验朗读的成功快感, 培养朗读的由衷兴趣。如,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 设计体验文体的氛围。因为我们生活在小城镇中, 没有污染, 空气清新, 在有月亮的晚上, 经常可见空灵皎洁的月色。我就让学生亲历与朋友在月下漫步的感受, 同时观察月色。然后对他们作恰当的讲解, 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同时,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方法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 学生就被文中清新的意境, 生动的比喻所感染, 让他们认为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展现作品的魅力, 使他们对朗读有信心, 认为自己能读好, 使听众有收获,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热情。

二、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 应在各种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交替读等。采取何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1.范读, 提供朗读的榜样

优秀的范读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在范读中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读:读百草园部分, 用轻松欢快的语调, 语速稍微快一些,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园里过的是无拘无束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在读三味书屋部分则用低沉、郁闷的语调, 语速就慢一些, 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通过这样的朗读处理, 可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对比的写法。学生现学现仿, 让学生反复朗读, 他们在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语速方面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 而且读得非常动情, 非常投入。这就是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了学生主体化的特点。

2.比赛, 感受朗读的成功

课文中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有的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哲理, 有的渗透着人性的善良, 有的表达出追求真理的呐喊…… 在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可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机会, 他们会把掌握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加以运用, 从中意识和感受自己的智慧力量, 从而激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 在朗读朱自清的名篇《春》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比赛的形式, 朗读四幅美丽的春天图画, 对优胜组给予奖励: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春花图:树都开花了,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春风图:风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图: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在朗读比赛中, 每个小组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都以活泼明快的语气、语调, 努力去感悟春天那蓬勃向上的气息, 把春天那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出来。朗读比赛之后, 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少年” 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表演, 发挥朗读的想象力

于漪老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提到:“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 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确实, 应把课堂交给学生,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 如果课文是一篇情节生动而且完整的好文章, 在朗读教学时, 我会让学生进行表演,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揣摩故事, 扮演文中的人物, 表演故事。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生的寓言》这一课中的《白兔和月亮》, 让班上一个可爱的女生来表演小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不同表现, 表演结束后, 让学生回归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再响亮地朗读, 学生都意识到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 这样才会幸福。通过这样逼真的表演再加上激情地朗读, 学生可以从生动有趣的课本剧中, 领悟到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 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社会责任感。

4.配乐, 创设朗读的情境

进步的科技, 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媒体,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 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如配乐、演示图像等, 创设生动、轻松的朗读情境, 现场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 在教《沁园春·雪》 这一课时, 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将银装素裹的雪景、雄伟壮观的长城、丰功伟绩的英雄一一展现出来, 再配上悦耳的音乐, 创设一个美妙的意境, 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来欣赏美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都由不情愿朗读而转为快乐地朗读, 他们都读得激情飞扬, 也陶冶了情操。

此外, 还有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方式, 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只有选用恰当的朗读方式,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才能读出韵味, 有所收获。

三、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朗读活动, 巩固朗读技能

课内训练是基础, 在课堂上指导读法, 课外朗读训练是提高, 在课外发展技能。要想掌握、巩固技能, 还需课内外相结合, 在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活动, 在训练中按照朗读的方法,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七~九年级中, 我是按以下思路进行课外朗读训练的:朗读课文→朗读感兴趣的文章→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

因地制宜, 适时而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踊跃参加各种活动, 让学生正确朗读, 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同时还要求流利朗读, 能够读准停顿, 注重语气轻重缓急, 在朗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 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在课堂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学习技法;在课外反复训练, 在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巩固朗读技能。只有激发起浓厚的朗读兴趣, 课内外训练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摘要: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助于初中生能力的培养。从初中生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着手, 谈谈提高初中生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实践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的实践体会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实践

语文课本中许多的名家佳作,多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与心血的结晶,文本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朗读教学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有感情地读。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是传递文化传统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渠道。

一、课堂上注重朗读训练,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特别重视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发挥朗读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熏陶的作用。

朗读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感受成功。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妙意境,体验朗读的成功快感,培养朗读的由衷兴趣。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设计体验文体的氛围。因为我们生活在小城镇中,没有污染,空气清新,在有月亮的晚上,经常可见空灵皎洁的月色。我就让学生亲历与朋友在月下漫步的感受,同时观察月色。然后对他们作恰当的讲解,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方法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被文中清新的意境,生动的比喻所感染,让他们认为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展现作品的魅力,使他们对朗读有信心,认为自己能读好,使听众有收获,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热情。

二、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应在各种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交替读等。采取何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1.范读,提供朗读的榜样

优秀的范读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在范读中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读:读百草园部分,用轻松欢快的语调,语速稍微快一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园里过的是无拘无束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在读三味书屋部分则用低沉、郁闷的语调,语速就慢一些,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通过这样的朗读处理,可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对比的写法。学生现学现仿,让学生反复朗读,他们在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语速方面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读得非常动情,非常投入。这就是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了学生主体化的特点。

2.比赛,感受朗读的成功

课文中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哲理,有的渗透着人性的善良,有的表达出追求真理的呐喊……在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机会,他们会把掌握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加以运用,从中意识和感受自己的智慧力量,从而激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朗读朱自清的名篇《春》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比赛的形式,朗读四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对优胜组给予奖励: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花图:树都开花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风图:风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朗读比赛中,每个小组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都以活泼明快的语气、语调,努力去感悟春天那蓬勃向上的气息,把春天那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出来。朗读比赛之后,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表演,发挥朗读的想象力

于漪老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提到:“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确实,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如果课文是一篇情节生动而且完整的好文章,在朗读教学时,我会让学生进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揣摩故事,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生的寓言》这一课中的《白兔和月亮》,让班上一个可爱的女生来表演小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不同表现,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回归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再响亮地朗读,学生都意识到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这样才会幸福。通过这样逼真的表演再加上激情地朗读,学生可以从生动有趣的课本剧中,领悟到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社会责任感。

4.配乐,创设朗读的情境

进步的科技,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媒体,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配乐、演示图像等,创设生动、轻松的朗读情境,现场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将银装素裹的雪景、雄伟壮观的长城、丰功伟绩的英雄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创设一个美妙的意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来欣赏美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都由不情愿朗读而转为快乐地朗读,他们都读得激情飞扬,也陶冶了情操。

此外,还有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只有选用恰当的朗读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读出韵味,有所收获。

三、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朗读活动,巩固朗读技能

课内训练是基础,在课堂上指导读法,课外朗读训练是提高,在课外发展技能。要想掌握、巩固技能,还需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活动,在训练中按照朗读的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七~九年级中,我是按以下思路进行课外朗读训练的:朗读课文→朗读感兴趣的文章→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

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正确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同时还要求流利朗读,能够读准停顿,注重语气轻重缓急,在朗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课堂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学习技法;在课外反复训练,在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巩固朗读技能。只有激发起浓厚的朗读兴趣,课内外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刘联华.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5-7.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青云中学)

朗读教学的实践体会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实践

语文课本中许多的名家佳作,多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与心血的结晶,文本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朗读教学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有感情地读。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是传递文化传统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渠道。

一、课堂上注重朗读训练,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特别重视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发挥朗读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熏陶的作用。

朗读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感受成功。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妙意境,体验朗读的成功快感,培养朗读的由衷兴趣。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设计体验文体的氛围。因为我们生活在小城镇中,没有污染,空气清新,在有月亮的晚上,经常可见空灵皎洁的月色。我就让学生亲历与朋友在月下漫步的感受,同时观察月色。然后对他们作恰当的讲解,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方法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被文中清新的意境,生动的比喻所感染,让他们认为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展现作品的魅力,使他们对朗读有信心,认为自己能读好,使听众有收获,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热情。

二、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应在各种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交替读等。采取何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1.范读,提供朗读的榜样

优秀的范读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在范读中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读:读百草园部分,用轻松欢快的语调,语速稍微快一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园里过的是无拘无束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在读三味书屋部分则用低沉、郁闷的语调,语速就慢一些,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通过这样的`朗读处理,可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对比的写法。学生现学现仿,让学生反复朗读,他们在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语速方面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读得非常动情,非常投入。这就是范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了学生主体化的特点。

2.比赛,感受朗读的成功

课文中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哲理,有的渗透着人性的善良,有的表达出追求真理的呐喊……在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机会,他们会把掌握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加以运用,从中意识和感受自己的智慧力量,从而激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朗读朱自清的名篇《春》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比赛的形式,朗读四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对优胜组给予奖励: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花图:树都开花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风图:风轻悄悄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朗读比赛中,每个小组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都以活泼明快的语气、语调,努力去感悟春天那蓬勃向上的气息,把春天那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出来。朗读比赛之后,我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表演,发挥朗读的想象力

于漪老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提到:“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确实,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如果课文是一篇情节生动而且完整的好文章,在朗读教学时,我会让学生进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揣摩故事,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生的寓言》这一课中的《白兔和月亮》,让班上一个可爱的女生来表演小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不同表现,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回归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再响亮地朗读,学生都意识到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这样才会幸福。通过这样逼真的表演再加上激情地朗读,学生可以从生动有趣的课本剧中,领悟到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社会责任感。

4.配乐,创设朗读的情境

进步的科技,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媒体,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配乐、演示图像等,创设生动、轻松的朗读情境,现场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将银装素裹的雪景、雄伟壮观的长城、丰功伟绩的英雄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创设一个美妙的意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来欣赏美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都由不情愿朗读而转为快乐地朗读,他们都读得激情飞扬,也陶冶了情操。

此外,还有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只有选用恰当的朗读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读出韵味,有所收获。

三、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朗读活动,巩固朗读技能

课内训练是基础,在课堂上指导读法,课外朗读训练是提高,在课外发展技能。要想掌握、巩固技能,还需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外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活动,在训练中按照朗读的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七――九年级中,我是按以下思路进行课外朗读训练的:朗读课文→朗读感兴趣的文章→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

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正确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同时还要求流利朗读,能够读准停顿,注重语气轻重缓急,在朗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课堂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学习技法;在课外反复训练,在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巩固朗读技能。只有激发起浓厚的朗读兴趣,课内外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体会:润物细无声 篇5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多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朗读训练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于教学中。

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础,但读得正确流利并不是朗读的目的。朗读训练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的。例如重音应该放在那里,应该怎样停顿,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朗读呢?是直接的地告知和示范,还是参与其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呢?

《桥》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暴发的黎明组织村民们安全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都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运用简短的句、段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读起来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如此有感染力的文章,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和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停顿啊,重音放在那里啊,是不是会冲淡课堂应有的气氛呢?更何况对于朗读的指导,也有人提出异议,说教师不可过多的指手画脚,应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只是通过参与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来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例如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学生读描写人物的段落。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似乎读得更用心了。我的目的在于示范与调动,如果教师能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进而入情入境了。在指导分角色朗读时,我说:“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一下?”教师和一名学生角色朗读,然后互换角色。其实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读,最后再集体角色朗读。学生的兴致很高,读得有模有样了。

记得那年在教学前班时,课堂上我组织孩子们做游戏,我把老黄牛的头饰戴在头上说:“老师来扮演老黄牛。”有个孩子惊喜地说:“老师,你也参加啊!”那个游戏似乎因此更有意思了。其他的事情也一样,要求学生要做的,教师最好也参与进来。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模仿,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语气,平日的穿着打扮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范本。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6

西工区芳林路小学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学生讨论与展示活动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我未读,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目标,学生活动与展示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中没有指导,读后很少有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3.朗读的面窄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展示的学生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朗读训练上呢? 4.朗读指导机械化

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 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5.朗读评价单一

学生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手。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翠鸟》),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 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

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三)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7

一、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明确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语大纲》 (1999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新大纲) 对此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新大纲中的这段话, 既是对朗读教学的总体要求, 又给出训练的具体操作要求, 是对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的充分肯定, 因此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没有明确的目标, 朗读就不可能极大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功能, 无法训练学生的语感, 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大多教师都重现学生的朗读训练, 可问及教师朗读的目的是什么, 往往说不清楚。实际上, 在我们的朗读中, 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该拓展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该研究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 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当然透过知识与能力, 对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应该明确, 这样朗读效果才会显著。

二、朗读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们常用的朗读方式是齐读、指名读, 运用这些方法, 当然无可厚非。但教师若一味地使用这些方法而不讲求变通, 学生如一日三餐地“食用”, 一定也会吃腻的, 失去朗读的兴趣, 从而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 在朗读方式上, 教师要善于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富于变化, 让儿童保持新鲜感, 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如:教学儿歌, 可以让儿童拍手读;教学古诗, 可以让儿童配乐朗读;教学童话, 可以让孩子分角色朗读;要强调的语句, 可以让儿童重读。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总之, 方法灵活多样, 才能使朗读具有生命力。

三、只重朗读的集体统一, 不注重个性化的朗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读为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同样, 朗读是带有个人浓厚主观色彩的个性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共性表达。个性化朗读的实质是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认知和感受, 然后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应该让朗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平台, 让朗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很多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有层次性, 采取“一刀切”, 强调朗读教学的集体统一, 抓朗读的一把齐, 不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也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违背新阅读理念。阅读教学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朗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 同时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的真情倾诉, 是学生用心体验课文的情境和情感后, 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体现的情感, 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因此, 教师不可强求划一, 而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多元朗读, 珍视每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朗读中采用多鼓励、表扬的方式,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个性就会张扬, 思想就会放飞。

四、朗读的力度不够

学生的朗读行为是一种实践过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为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让学生多读, 尽量减少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 充分读, 积极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活实践对话, 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情、理解语言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动起来, 动脑、动手、动口, 加深领略文章的内容精华, 达到教学目的。然而, 大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得太少, 生怕耽误时间, 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草草收场了事, 大量的时间则用于对文章的分析、讲解, 反而把一篇好的作品搞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学生缺乏坚实的朗读基础, 即使再多的分析、讲解也无济于事。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朗读;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76

胡春洞教授在《英语教学法》中说:“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通往真实交际的有效途径,是作为预备性的语言练习和巩固性语言的重要形式。”可见,朗读和背诵是切实提高听说读写练习、培养学生英语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一、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十几年,笔者深感我们的学生学英语困难重重,学生仅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中得到听说训练,其他时间很难运用,缺乏练习、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教师教的课后不能及时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这样的语言环境以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教学时效较长,教师就要从七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英语朗读和背诵。首先突破记单词的难关,以单词的读音识音标,又以音标记单词。其次认识基本句型,提高背诵效率。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我们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口头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为大胆地说英语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和背诵让学生重拾学习英语的自信

尽管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但初中英语难度加大,内容增多,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应做好过渡,从单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再到篇,循序渐进,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那么无趣。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不要吝啬,尽可能多地说:very good ! Great!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把他们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他们都会得“excellent”。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别,因此参差性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提高学英语的兴趣。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重在坚持,重在因材施教,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从一句到两句、从少到多地开口说,使其产生学习的信心,从而越学越想学,越学兴趣越浓。

三、朗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一个人讲话像不像英语,或者某一个句子、某一篇文章写得像不像英语,一般有语感的人都能够直接觉察到。所以,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朗读一个对话、一篇短文,读得多了、熟了,就可以自然地在朗读过程中记住单词,学会句型、习惯用语甚至语法的实际运用。这样日积月累,语感会大大增强。读的多了,背的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会说就会有兴趣,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比如我们学了单词spoon sugar mix drink and so on.笔者把这些单词编成三句话:I put two spoonfuls of sugar into water . I mix water and sugar . I drink a few mouthfuls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背会,然后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边做边说,尝一尝自己做的糖水是否好喝。布置任务要注意学生的差别、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对任务的执行情况的检测与督促。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由词到句,由句到篇,记的多了,遇到合适的语境就会脱口而出。

四、朗读和背诵可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一篇好的英语作文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能写出完整的句子,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语言形式正确,并且全文连贯通畅。要写出这样的一段文字,教师预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朗读背诵句子,然后让学生以一个主题写一段话,或者仿写。现行教材围绕一个话题设计一个单元,我们要求学生背诵每课的典型句子,大声朗读课文内容,单元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性的话题描述。刚开始不能指望学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经常朗读句子、段落和篇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时学生接受的语言信息是立体、复合的概念,每个句子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会让这些机械的语言形式和规则变得丰富起来。通过朗读,各个语言形式和规则都包含在整体的背景中,其语言输出也就具备了整体性。所以,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朗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其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尤其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因为他们回到家无人督促学习,家长也辅导不了他们的英语,所以教师如果科学地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教学效果就会有明显地提高。

《朗读学》心得体会 篇9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语感上,何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心理学称其为直觉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感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由优秀的文学作品组成,初中语文教学正是以这些优秀的作品语言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同时带动学生的听读语感能力的增强,并借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活动正是适应了培养学生听读语感活动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作用。

1.1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直觉性

经常有的人说话是“出口成章”,看书是“一目十行”,写文章是“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形容某人语感的直觉性水平高。心理学解释:“直觉是对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况的突如其来的一种顿悟或理解”,因此,个体语感的直觉性就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下语言的悟性,是个体对言语的顿悟和理解。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能固守语法规则,因为,没有学生会在说话前,先核查一下自己所要说的话是否规范,与语法规则冲突与否。朗读对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语感的直接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常对初中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以致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留下连续的、完整的、符合语言逻辑规范的印迹。因此,学生通过对规范文本的朗读训练,使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反映就会变得快又准,从而节省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去分析和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凭语感的直觉性来正确感知语言对象的。比如:教师讲解课文时,没等教师讲完学生表示文章的意思已把握,还有,对要求学生理解的文章,学生有的是只需朗读一遍,就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这些都是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功效,因为朗读而培养了学生语感的直觉性。

1.2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整体性

学生语感的整体性水平指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的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然后对言语现象的整体的了解。初中生正处在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感知能力和注意水平已达到比较完善的高层次,因而对学生的语感的整体性要加强培养。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陋室铭》,这是一篇古代经典的好文章。传统的“常规化”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字一词一句或者字词落实地给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翻译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付期终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了,刘禹锡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条理清楚,思路明了,行笔简洁”。所以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朗读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带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要求朗读的标准是语音标准、合适的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隐逸情感。一堂语文课堂教学后,成效往往很显著,学生既能正确的翻译整篇课文,还能把握文章的内涵,对作者的文章风格也都有整体的把握。

2合理规范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初中生说好普通话

在教学普通话的实践中,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普通话训练对象是字和词,这种学习难免呆板,教学中严肃的正音是难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之所以不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也表明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字词训练对与普通话的训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只有将具体的汉字和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当中,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语言表达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普通话中语音的各种变化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标准。在普通话教材中,篇幅较多的课文都是一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章。教师,将朗读与普通话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起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方方音中的各种不正确语调,光靠呆板常规教学的一字一词的正音训练也脱离学习的实际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乐意用普通话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用普通话朗读他们喜爱的作品,这正是学生利用朗读进行普通话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因此,朗读是学生掌握标准、规范普通话的最好阶梯。

3朗读有助于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朗读作品《诗经》心得体会 篇10

你以为寥寥几言便能铸就《诗经》吗?世间的诗甚多,或因发泄太尽而流于刻薄;或因随波逐流而流于浅俗。《诗经》是心,一颗古色古香又温润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带着烟花绽放的绚烂,很迷人,很美好;是雨过天晴时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的雪白的花;《诗经》出自忧伤,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

在某种意义上,《诗经》就是心的追求与寄托,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诗意与缠绵,是大爱无声的震撼与感伤!

《诗经》就是为绝美存在而诠释的言语,就像《诗经_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试问能与之媲美的能有几何?只是读起头一句,已教人心头荡起涟漪,迷乱朦胧中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若桃花的女子。

最迷恋的一句,当属《诗经_郑风》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个叠字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像一抹春光泻下树梢般明亮生机,仿佛把思念拉至海角天涯穿成情思,寄挂在他身上,绵绵无绝期。

他一袭青衣,将她的思念也莹然染成了青色。思念之情在澄澈溪水上久久缭绕不散,青青的树缀下几点荫蔽。思念如水涣涣,女心似影悠悠。这是怎样艳羡的绝美,尤其是“悠悠”二字,道尽的,是思念若汩汩清泉流淌心上,源源不断,让后来的人无不心有戚戚。因为世间星星点点诱惑太多,我们很难对一个人保持如此心无厌倦而思念至诚,所以,这二字恰好圆满了抽象情感的形象,也圆满了人心的憧憬——希冀着与有缘人缘定三生,在三生石上留下一个完美的笑容,那样诱惑,又那样甜蜜。

像这样驻入心房的诗,《诗经》中若瀑布一样一泻千里,洋洋洒洒,很多。我几乎就是在它的熏陶下长大。我像初睡乍醒的人儿,一伸手就捉到床头新鲜得能泛出清香的阳光——读到《诗经》,这样心意甜美,却不是韶光一现,仿佛千年古莲盛开在心田,时时有清香缱倦缭绕,这种感觉,很平淡,但很幸福。虽然这是忧伤的诗,字字句句如同伸展着花刺的忧伤就像大风里的玫瑰,一不小心就刺伤人。可它也是脆弱艳丽的诗,就像大风里的芍药花,脆弱与艳丽散落一地,却留下永恒的芬芳。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一、初中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单向灌输

阅读教学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影响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瓶颈。“讲授法”、“满堂灌”依然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即使是名之曰“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提的问题也毫无启发性,所追求的依然是所谓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能与“教参”完全相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

2.抱住教材不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学生学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凭借。借助于教材,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这本来是正常的渠道,但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数目有限,仅仅凭借教材,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惜,目前有不少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非讲透讲烂教材不可,紧紧抱住一本教材不放。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朗读教学建议

1.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才是语感。所以,我们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则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刺激”。朗读达到了目的,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达到了目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体裁、作品的语言、作品的结构以及作品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充分、认真和有效的解析,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出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例如:对《黄河颂》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写成的,文章怎样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受作者对伟大祖国美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出黄河汹涌澎湃的激情,感受对祖国山河的憧憬、向往之情。

3.要给学生读书的机会

阅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很多的读书机会,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读课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一是要注意读的方式,做到丰富多彩。如:默读、朗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只求学生真正投入,不求形式统一。二是要注意读的层次性,做到有所取舍。不同的年级使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三是要注意个体差别,做到因人而异。鼓励学生根据阅读习惯和自己的特长,使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四是要注意文章的类型,做到因文而异。阅读时要依据不同的课文,练习不同的阅读能力。如阅读散文、诗歌,就要着重有感情地朗读训练;阅读小说、童话,就要着重默读和轻声朗读的训练。

4.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及时作出恰当的指导和评价。“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棒了”、“读得很好”这一类的评价,在阅读课中普遍多见。这类朗读评价语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至于“读得不错”好在哪里?学生根本没办法得知。这种过于笼统而简单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不清的,学生不明白如何“发力”,只能模仿前面学生的朗读语气、语调、感情、节奏等。这样无效朗读,白白耗费课堂时间。教师要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让评价在朗读中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多了灵动和感性,少了机械和理性,多了意境和想象,少了呆板和程序。

5.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教师还得让学生亲自参与朗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读书所带来的快乐,或发现自己在哪里读得不够好,从而使他们想去读书,善于读书。首先,我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不把句子读破,让学生养成经常与字典打交道的习惯,一遇到不懂的字词就主动查阅。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练读,让读得好的学生去示范读,有时同桌互读,有时个人挑战读,有时小组赛读,让他们在读时互相欣赏,互相指出存在问题,互相提高,让他们在反复实践中体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享受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越来越喜欢朗读。

总之,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责任编辑 韦淑红)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一、为什么要重视朗读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We want a music teacher to teach violin.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want sb to do sth(想要某人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机械的去记。

2.朗读有助于领会文章内涵。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使用比较地道的英语,减少中国式英语现象。如“玩得开心”,熟读课文的学生自然就能写出“Have a good time”这样的句子,而不会按字面理所当然地翻译为“play happy”了。

3.朗读能培养语感。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通过朗读,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此外,在考试中往往也能够凭良好的语感答题,从而轻松获取高分。

4.朗读能提高听力水平。笔者发现,在平时的听写中,若看中文默写英文,学生往往能得高分,而若念英文听写,学生的反应明显迟缓,这就是学生不重视开口朗读的结果。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为了熟读课文,学生首先得去听录音,自然在脑海里有了声音的记忆;而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还可反复巩固读音,并听到自己的发音。这样一来,在听到相关的单词或句子时,也就不感到陌生,从而较快作出反应。

二、怎样培养朗读技巧

1 . 巧记音标。在2 6个字母基础上引导他们由字母识音标,尤其是元音,如字母A/ei/,E/i:/,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且多数有成就感。还应注意纠正发音,特别注意方言的影响,因材施教。如南方大多数同学会把n和l混淆,分不清“蓝”和“南”,“你”和“里”;福建的学生(尤其闽南地区)易混淆f和hu,“福州”和“湖州”分不清。

2 . 口腔训练。有些人不喜欢念出声,常以默读代替朗读,严重缺乏口腔肌训练,难怪有些人说出的英语缺乏一种味道,不象那么回事。笔者的大学朗读课老师教给我们一个很实用的双唇活动操:(1)收圆双唇,收得越小越好,甚至可以收到只能让一根牙签插进去的程度,然后说“五”;(2)接着把嘴巴咧开,咧到自己觉得似乎要扯到耳根了,然后说“一”。如此连续说“五一”,先慢后快,但两个动作必须到位。连续练习20组之后,就会感到舌头好像比以前“听话”了。在每天早读的朗读之前,笔者都让学生做“双唇活动操”,这样,他们念起英文来就流畅多了。

3.巧妙处理音际关系,如省读、连读、失爆、同化,采取“不完整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点滴渗透,避免为求全面造成长篇大论,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兴趣。

4.大量模仿。为了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模仿。通过看英文电影,结合台词,反复练习,进行模仿和表演,在此过程中学会重音、节奏、停顿和语气语调等;还可听英文歌曲,在听歌词过程中学会连读等。当然,课本配套的录音就是一个很好的模仿素材,看课文听磁带跟读,音形结合,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三、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朗读

1.进行领读。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也是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口读英语的好机会。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带读,课堂没有活力且师生俱疲,收效甚微。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1)在领读短句时,先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2)领读长句时,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此外,可指导学生进行领读,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作用。

2.营造朗读课文的氛围,利用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激发其朗读积极性。如在学习完某一篇课文之后,笔者在课堂上留两三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由于对课文不熟悉,加上许多新词其中,通常学生会读得磕磕巴巴的。接着,笔者示范读这篇课文,并请同学们纠错和计时,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大约耗时30秒,这时所有同学的眼睛发亮了,有佩服赞叹,更有跃跃一试的决心。然后,不用老师吩咐,所有同学都已经盯着课本大声读了开来,并且两两之间互相计时和纠错。最后,笔者宣布,今天的一项作业就是听磁带跟读,确保语音语调准确的前提下,做到快速流利,凡45秒之内完成的过关,30秒之内的有奖(当然,读错任何一个词都会被制止并纠正,且纳入计时)。于是,学生都非常认真练习,积极迎战,一次次地刷新记录。很快,几乎所有同学都能顺利过关。到了极限之后,便开始有人采取背诵的方式发起挑战,无论学习基础如何,肯下功夫都能令人刮目相看,学生从中找到了成就感。通过这种形式,同学们之间的朗读氛围主动热烈且有趣,不知不觉克服了文中的重难点,尤其能准确把握读音和用法,很好地培养了语感,做到脱口而出;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敢于当众开口说英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3.丰富朗读形式,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有:(1)对话角色扮演,可分男女生或几个大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对话,避免有口无心的机械朗读。(2)将课文重点句型编成朗朗上口歌谣,提供一两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正式说唱。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根据老师手打节拍节奏从慢到快,逐渐将气氛推向高潮。说唱形式新颖有趣,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3)小组接力赛。同样将新课句型编成对话,四人小组进行朗读。如:

A:What do you do? B:I am a student.

A:What do you want to be? B:I want to be a doctor.

C:What does he do? D:He is a student.

C:What does he want to be? D:He wants to be a doctor.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进行比赛,每个大组包含三个小组,小组中四人分别扮演ABCD。由老师计时,然后其他三个大组的同学纠错,完成改对话所用的时间最短而且失误最少的大组获胜,相应得到一些奖励。这样一来,能使每个同学都开口,并及时自主发现和解决错误,同时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在玩乐中掌握了要点。

当然,教师除了授课中的朗读指导活动之外,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会、建议会等,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努力调整自我朗读状态。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四、结束语

朗读心得 篇13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吕敏老师执教的一节古诗朗读课,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语文选入适量的古诗文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懂得了学古诗文,重在吟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通过听课学习,我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结合图体会“意境”。其次能够有感情朗读诗文理解古诗文的含义。

听了吕敏老师经验交流,我明白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朗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朗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川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因此,学习经典朗读的最佳年龄是4—12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其实,古诗文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孩子们的品格素质一定有着重大意义。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

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小学语文朗读个人心得体会 篇14

一、利用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紧扣主线,培养朗读能力。

“目标导向,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握“朗读”这一主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年级教材也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要求,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强化训练:

1.强调读音准确。只有读得正确,才能读得流利、有感情。

2.强调不拖腔、不唱读。

一年级小学生喜欢一字一顿,不加理解的大声读。为了改正这种不良的唱读习惯,朗读前先教学生划分词语,词语不能分开读,然后再教给学生长句的停顿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间的停顿,学生在认识了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和引号等标点符号以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掌握不同的停顿时间,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来。最后强调读出感情,一年级课文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还要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感情。

三、形式多样,提高朗读水平。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5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教师为了实现朗读教学目标, 要对教学过程涉及的内容、流程、组织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和调节。这种思维层面的抽象构思, 我们称之为朗读教学的策略。从决定教学过程的一些主要因素出发, 可以为朗读教学设定如下策略:

1.《语文课程标准》主线策略。

这一策略意指:以《语文课程标准》形式出现的基本目标, 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 它针对的是每一位学生, 而非某个学生。教师必须以语文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 在语文课程层面对朗读教学的方向、内容、节奏和程度进行总体把握和全局性控制, 保证朗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框架内进行。实施这一策略要抓好两个环节: (1) 区分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现代课程论认为, 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关于教学什么的问题, 以概括形式的知识和能力为实体, 相对稳定;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现场处理课程内容的问题, 随教学情境而变化。新课标规定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是以结果形式出现的能力目标, 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用怎样的过程落实它, 需要教师在思维中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区分, 实现课程内容向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2) 要根据学情把朗读课程目标具体化。教师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等朗读课程目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抽象语义的认识上, 必须根据学段的不同使其内涵和外延具体化。比如“正确”, 低年级不丢字、不加字、发音正确也许就是“正确朗读”了, 而到高年级时“正确朗读”则包括“语言领会正确”“情感处理正确”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情把目标清晰而有层次地揭示出来, 语文课程目标向教学内容转化就有了可能, 每一朗读教学过程也就有了针对性。

2. 帮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意义的系统连接策略。

就小学朗读教学来说, 运用这一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在朗读和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起系统而有意义的连接。

这可以从激发和评估学生朗读动机开始。它涉及学生有关朗读的经验、兴趣、抱负、需要和各种心理因素:自己对朗读为什么感兴趣?在朗读中害怕和关切的是什么?要学好朗读必须关心什么问题?预期将来在哪些场合需要朗读?自己在学习朗读时有什么不当的地方?等等。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学生自然接触的机会,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这些问题, 并做必要的评估, 能激发学生朗读学习持续的兴趣和抱负。

运用系统而有意义的连接策略的另一个要点是, 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要经常帮助学生对朗读进行系统的、有意义的连接和扩展。这可以分两个路径创造连接:由学生的兴趣、经验开始, 连接朗读教学主题;或者由朗读教学主题开始, 连接学生的兴趣、经验。

3. 示范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从知识形态角度看, 涉及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示范指导与协调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要抓好两个点: (1) 示范完整的朗读学习过程。把一篇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遍又一遍地读好课文, 又构成一个累积的、不断变化着的朗读教学过程。课堂完整地示范教学这两种过程, 也就是把语文课程学习些什么、怎样学习, 以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分层展开。比如, 在朗读教学的初始阶段, 学生理解朗读可能就是拿起课文念出声来了事。但随着朗读教学进程加深, 学生发现好的朗读是建立在课文研究的基础上的。一个词怎么处理, 一句话隐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个故事怎么转折, 要读出来、读得准确, 必须钻研课文才行。完整的示范朗读学习过程实质是以朗读为线索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 (2) 示范朗读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教师朗读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总是在一节节语文课中进行的, 这样, 每一节语文课中, 朗读教学具体示范些什么、怎么示范, 就有了重点、步骤、技巧等。这种示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纯粹的外显技能和态度, 如轻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一是看不见的内部思考技巧, 如教师是怎么思考这个地方应该是逻辑重音的。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教学方法是朗读教学过程中师生组织的技术行为。教学方法的确认有相对性, 因而, 朗读教学的操作性方法应从朗读教学过程的发起、组织、反馈、评估等核心环节入手。

1. 发起的方法———贴近真实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 自控力弱。在教学初始, 发掘生活世界中真实的问题, 让朗读学习内容贴近真实生活经验是激起小学生投入学习的有效方法。它包括: (1) 启发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来直接理解、体验和评判课文, 尝试通过朗读思考其中的内涵。这往往以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经验精心设计出的问题开始, 沟通生活世界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教学《东方之珠》时可以设问, 课文中叙述的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情况, 自己熟悉吗?通过什么渠道获悉的, 可靠吗?课文是印证还是推翻了自己以前对香港的了解?答案开放, 寻找学生认识的起点, 鼓励不同观点交流讨论。 (2) 铺垫中介性材料, 寻求课文和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沟通渠道。语文课本上的课文, 有些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记载, 有些是反映民族文化中的特定思想感情, 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备课中就要考虑铺垫一些中介性材料, 发掘关联学生切身利益的真实问题, 激发学生研究课文。比如教学《虎门销烟》, 就可配以必要的历史文字、音像资料, 让学生通过文献逼着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一个中国人今天读这样的课文是怎样的心情, 它反映的事件对今天还有意义吗?在思考中, 学生的思维便得到深度发展。 (3) 用各种预期目标寻求朗读学习和真实生活世界的连接点。朗读教学之初,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做出预期目标:自己的朗读能把作者的思想、观点、故事变化比较准确地表现出来吗?在课文学习之前, 自己的朗读估计是什么样子, 学完后朗读水平提高了吗?具体在哪方面提高了?引导学生设立预期目标, 能有效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 组织实施的方法———目的定位效果。

教师组织实施朗读教学, 需要把设定的教学目的清晰地传递并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这可称为目的定位效果法, 即什么样的目的, 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增强朗读教学目的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它也有几个要点:首先,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主线策略, 确定每一篇课文在整个朗读教学链条中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保证朗读教学的整体连贯性。其次, 根据课文代表的学习内容特征, 确定每一次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而每一次目的和效果与更具体的指导技术密切相关。比如《虎门销烟》的教学,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或者学生试读、先读后议、先议后读, 或者讲了再读、“以读代讲”, 或者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每一次教学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心中都应该是清晰的。再次, 确定不同学生朗读练习的不同效果要求。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 可能读得好, 也可能读不好, 比如读错字音、读错句子、重音处理不当、词语的隐密含义没抓住等等, 教师纠正时不要面面俱到, 要因人因事而异, 一次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

3. 评估和反馈的方法———启发和指导。

小学朗读教学的评估和反馈往往是一个需要反复认知的过程, 需要信息的前后对照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用书面打分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 (1) 共同讨论打分和评估的原则。在朗读教学之前让学生讨论, 给同学的朗读打分和评估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朗读技巧和能力, 还是为了奖励优秀学生、惩罚差的学生?或者两者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 朗读学习需要注意朗读的效果, 更需要注意过程、目的和手段之间的一致性。 (2) 打分和评语的记载、交流。朗读打分、写评语, 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还是以三五个人为单位?是当场进行还是等到课后?评语大约写多长?分数和评语是个别交流还是固定次数集中交给教师?分数可不可记入学期语文课程的成绩单? (3) 教师指导性建议。让小学生参与朗读教学打分和写评语 (低年级口头则可) , 教师应提出指导性意见。比如打分的标准, 既要参照一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朗读标准, 又要参照某生过去的学习情况和在班级中的相对水平;写评语可以按单元或半学期时间为单位侧重某一两个方面, 如好在哪、弱在哪, 该怎样提高等。

三、结论: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上一篇:形容男生手好看的句子下一篇:廉洁教育进课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