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设计(一课时)(精选8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并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读中感悟等过程体会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感悟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体会火烧云的变化。难点:学习作者的写法,学会与文本对话。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者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火烧云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片激趣,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火烧云。)谈话导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多美的火烧云啊!它让人入迷,让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吧!(板书课题。)
2.火烧云如此美丽!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这些神奇的景象描绘出来的吧!
设计意图:开篇以多媒体课件中的火烧云美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2.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火烧云上来了。
/ 6
第二部分(3~7段):火烧云的变化和颜色。3.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神奇景象。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品文赏“云”
1.通过刚才的分组读文,看看作者主要抓住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变化? 2.交流学习:
(1)课文第一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是夏季傍晚时候的火烧云。)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通过阅读,你找到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了吗?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霞光 映照万物)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交流。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高兴之情,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丽。(2)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课文的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请同学们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交流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师相机板书:颜色 丰富多彩)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景象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小组合作探究,想象体会。
/ 6
学生汇报:
A.比较句子,哪句写得好?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马是跪着的。
(第一句写得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教师相机板书:形状 变幻万千)
B.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美丽的火烧云。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让学生练习说火烧云还有哪些变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再读课文,学习写法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现了火烧云的千变万化。
交流:
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表现火烧云美丽奇幻的特点,如霞光的“红”,颜色的“多”,变化的“快”,真实生动。
2.运用合理的想象。在描写云时,作者展开想象,把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写得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回文朗读领悟作者的习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小练笔作好铺垫。
五、深读课文,感悟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用自己的笔写下来。
/ 6
/ 6
板书设计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 6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节课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
2、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并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
抓好词佳句体会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的特点,想象并画出火烧云的其它形状。
【媒体选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入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读题。
2、整体感知:
⑴ 抓第二自然段读悟火烧云的动态美:
① 课文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云叫火烧云?
② 这一句中的烧写得十分生动,你知道好在哪里?读一读体会。
(写出火烧云在变化,写出动态美。)
板书:
动态美
③ 烧字和哪些词一起突出了动态美?
(指导读出动态美。)
⑵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动态美的?
⑶ 过渡: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
二、抓词句读悟颜色变化特点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你从这一段读懂了什么?你是怎样读懂的?
2、讨论并指导朗读:
⑴ 抓颜色词体会变化多:
① 有哪些颜色?
② 把颜色词分成三类:
一生上黑板贴出三类颜色词。
③ 齐读表示颜色的词: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这么多,作者写出这么多的颜色词,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启发学生用颜色的词,平时要细心观察事物。)
④ 学习作者,说说自己见过的,能说出来的这三类颜色词。
⑤ 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选一两个写在书上,一生上黑板板书。
⑵ 再美美地读一遍,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还有什么特点。
(抓四个一会儿读悟变化快,体会动态美。)
3、背诵训练:
⑴ 由看填空题背一背,幻灯片提示:
这地方的火烧云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 ,这些天空都 ,还有些 。
⑵ 指名背:
要求突出快、美。
⑶ 离开填空题背一背。
三、抓词句读悟形状变化特点
1、自由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
想想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仿照颜色一段,用上面的填空题说一说你的理解,同桌可以讨论。
2、讨论:
⑴ 变化多,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写了哪些形状?)
⑵ 按填空题说说。
⑶ 用一个词归纳形状多,选一两个写下来,一生上黑板板书。
3、再自由读:
体会形状变化还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变化的词句读一读。
4、指导朗读(选一节读)评读:
要求突出火烧云变化快,读出神奇之感。
5、指导背诵,理清层次,选一节背一背:
先写出现什么动物,再写出现什么动物,再写什么样子,最后变化消失。
6、想象画画,仿照练习:
⑴ 画画:
画出你想象的火烧云的一种形状。
⑵ 对照画的画,仿照课文说说什么样子,怎样变化的?
四、布置作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火烧云》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准备、教学环节设计及其意图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叙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火烧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讲述故事,都充满了大胆想象。《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重点写“上来”部分。先写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柔和明亮的霞光中,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在渲染了色彩之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下去时则恍恍惚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要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中的表象表述出来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设计本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并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是:经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读中感悟等过程体会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感悟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火烧云》课文本身的选编意图,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由重点识字、词的训练过渡到阅读能力训练,加之是母语的学习,他们大多数已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情体会有一定的基础,能较为容易地融入课文当中。而且在十岁左右的孩子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
三、教学准备:
1、提前两周布置学生时常观察傍晚时分的天空景象。
2、教师准备多幅火烧云的彩色照片,钢琴曲《彩云追月》,并制成。
四、教学环节设计及其意图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本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引入,感知“美”。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搭建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初读感受,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如:开课伊始,师生可以在谈话中了解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了火烧云上来了,然后写火烧云变化着,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课文中所写的霞光照射下的大地万物以及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太美了等等。教师此时引导归纳: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过一会儿把自己感觉最美的地方告诉我们好吗?这样从学生众多的感受中提炼出一个既能够统领全文、利于突破重点,又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主线:精读课文具体感受“美”。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这样设计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强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精读理解,感悟“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互读、互说、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的主要渠道,使学生在群体互补中学有所得。
这一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学生在初读感知到“美”之后,深入读文寻找自己心中的具体“美”,激发学生的兴趣,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静下心来读自己想读的内容,主动去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然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拓展、想象。真切体会到充满了神奇想象的霞光映照下万物之美和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之美,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引导学生感受霞光映照下的景物美。
⑴抓住动物的变化感受美。
⑵通过人物的变化感受美。
⑶透过霞光下事物的变化,体会人们喜悦的心情。
如理解霞光映照万物之美时,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美,学生可能说:你看,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金色的公鸡多漂亮啊!大白狗变成红的了,全身血红的皮毛这样的狗我还真得没有见到过,多么神奇呀!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多么像是鸡中的“皇后”。小白猪变成金的了,金光闪闪多漂亮。并利用表现普通事物在霞光映照下变美的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大自然(霞光)的神奇。
2、感悟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美妙神奇。
引导学生从“红通通”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多”变化 “快”的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感悟。
3、理解体会火烧云形状的神奇。
⑴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快。抓住“一会儿、忽然、接着又来了”等词语理解。
⑵感悟火烧云形状的神奇。抓住描写“马、狗、狮子”的句子体会。
⑶展开大胆想象。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4、教师展示课下搜集到的火烧云的精美图片。目的是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最后,指导朗读,在读中再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
此外在本环节,为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理解的自然景物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次次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机会,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描写方法即创作之美。如,在理解火烧云颜色美的同时,通过颜色多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利用从文中体会到的句式练说表示颜色的词语,如葡萄灰,即像葡萄一样的灰色。学生仿照这种句式说出自己头脑中的颜色,学生可能说出:苹果绿、石榴红、杏黄、桃红、海蓝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概括火烧云颜色多的词语,进行词语积累,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瑰丽无比等等。在理解火烧云形状美的时候,透过文中可爱、有趣的形状,激活学生想象的欲望,利用从文中体会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 变化……。消失……。。”的顺序大胆进行仿说仿写。学生很容易想到他们心中喜欢的事物:如,葫芦七兄弟、西天取经、八戒背媳妇等等。这样水到渠成的就达到了课标要求的读写结合。
(三)回顾整课,收获“美”。
板书,是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环节我让学生看板书,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火烧云的。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三方面来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不但从课文内容中收获了自然之美,更从写作方法上收获了创作之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美”。
结束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领略了火烧云这一壮观的自然景观,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遇到更神奇的自然景观,只要我们多用心观察,并将这些内容积累下来,我们的习作便会有源源的材料。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以“课外乐园”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1、背诵你自己喜欢的部分;2、摘抄你认为最美的语句;3、拿起手中的画笔,结合课文内容,画出你心中的火烧云美景;4、读有关自然的书籍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意在体现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让学生将心中的“美”延续、拓展。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大语文观要无时无刻地向学生渗透,让他们逐步懂得从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狮子消失以后变成一条金龙,它勇猛的样子和金灿灿的颜色,如果这是一件艺术品那雕塑家的手肯定比织女的手还巧。之后那条龙飞啊飞,又变成了一团云,我有点失望,可那团云又化成了一只大鹏,那鸟真巨大,比飞机还大,我真想坐在上面尽情游览天空!看一看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她的变化可真快,跟其它云混在了一起变成了一只鸡,好像中国地图,如果可以摘下来并标上地方名,那真是一幅正规的地图了。
这时,一只老虎跑了过来,它的脚一下子就缩了回去,过了几秒钟,它的脚又伸出来了,好像要捕捉什么东西似的,它看见了那要下山的太阳,它是不是想把太阳挡住呢?可是它没办法挡住太阳,所以,很快的,它就跑了。
又过了一会儿,从太阳后面跑来了一只小羊,那只羊全身都是雪白的绒毛,它的胡子一条一条的,脚细长细长的,它那耳朵又长又尖,尾巴细细的。那小羊老是低着头吃草,吃草的时候也不时跑起来,好象总是怕有其他的动物来攻击它一样,跑着跑着,就从我的眼秒年消失了。
忽然,一头笨重的大象向我们走来,它把鼻子伸得老长老长的,还会喷水呢!它移动着那又短又粗的腿,慢慢地走着,一点儿也不着急,还不忘记煽动那大大的耳朵。慢慢地,大象越来越大,越来越看不出是大象了。
关键词:节约粮食,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稻和小麦的来历。
(2) 体验插秧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农产品是农民的辛苦所得。
(3) 懂得要节约粮食, 爱惜农产品, 尊重农民的劳动。
【教学重点】
(1) 了解一粒米的来历, 体会农产品是农民的辛苦所得。
(2) 懂得要节约粮食, 爱惜农产品, 尊重农民的劳动。
【教学难点】
懂得要节约粮食, 爱惜农产品, 尊重农民的劳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 搜集大米和面粉妈妈的资料。
(2) 调查了解生活中节约粮食和浪费粮食的现象。
教师准备:
(1) 大米粒若干、大米粘若干。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今天, 老师第一次给我们班同学上课, 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见面礼, 就在大家面前的小盒子里。请你打开盒子, 拿出大米粘来品尝一下吧。
学生品尝大米粘。
2.教师引导:大米粘好不好吃? (好吃)
谁知道大米粘是用什么做的? (大米)
板贴:大米
3.教师启发:盒子里除了大米粘, 还有一个礼物, 你发现了吗? (一粒大米)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小小一粒米。
板贴课题:小小一粒米。
二、讨论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师引导:大米除了做大米粘之外, 还可以做什么? (米饭)
板贴:米饭。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去饭店, 米饭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已经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主食, 那我们的主食还有什么呢? (馒头)
板贴:馒头。
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面粉)
2.寻找大米和面粉的妈妈。
教师提问:做米饭用的大米和做馒头用的面粉, 它们的妈妈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出发, 去寻找大它们的妈妈吧。
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选一名同学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表中。好, 开始。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大家讨论的结果, 每组派一位发言人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进行交流。
(1) 交流大米妈妈的情况;
(2) 交流面粉妈妈的情况。
3.体验插秧。
教师启发: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对水稻和小麦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种植水稻和小麦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个环节最辛苦?为什么你觉得这样最辛苦?
学生交流。
正如同学们所说, 种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很辛苦, 但我们不能一一尝试, 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插秧。
到底应该怎样插秧呢,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注意仔细地观察插秧的动作。 (播放视频)
通过这段视频, 相信同学们对插秧肯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谁来说一说插秧应该怎样做?
4.谁想上来示范一下?其他同学仔细看是不是符合要求。
学生示范。
5.体验插秧。
6.同学们累不累啊? (累)
7.我们在教室里插秧半分钟都感觉到很累, 农民劳作时要头顶烈日, 想象一下, 一天之后、一个月之后、从春种到秋收, 农民伯伯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三、节约粮食
1.了解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1) 农民非常辛苦, 他们在种植过程中付出了许多心血, 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组图片。
看了这一张张图片, 你最想说些什么? (图片循环播放)
学生交流。
(2) 同学们说出了老师的心声, 这让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绅写的一首反应农民辛勤劳动的古诗《悯农》,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3) 是啊, 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米都包含着农民的心血。
请同学们拿出礼物盒中的一粒米, 捧在手心上, 想一想, 这粒米可以干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
和同学们一样, 老师也看到许多浪费的现象。播放浪费粮食的图片。
不仅如此, 在公益广告中也有许多反映人们浪费现象的内容。播放视频。
2.光盘行动。
(1) 教师谈话:针对人们日益严重的浪费现象, 今年一月, 我国提出光盘行动, 冰城哈尔滨专门进行了沙画创作,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欣赏作品。
教师提问:同学们, 你知道什么是光盘行动吗?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
(2) 教师介绍:全国各地也纷纷响应此次活动, 中国首善陈光标为响应此次活动, 申请改名陈光盘。
青岛的多家酒店加入光盘行动, 拒绝餐饮浪费。
光盘行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我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也提出“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并指出勤俭节约是实现我们中国梦的开始。
作为你来说, 你准备今后怎样做?
学生交流。
板书:节约粮食, 反对浪费
同学们的想法和老师一样, 节约粮食从今天做起,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点点滴滴做起, , 现在就将你的想法汇成一句话, 写在盘子上, 并签上你的名字。
制作光盘标语。
学生汇报。
同学们, 你们手中的这一个个盘子就是最好的环保宣传材料, 让我们积极地向自己的家人、朋友、邻居宣传, 让我们高举手中的盘中, 喊出我们的口号: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光盘行动, 从我做起。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中的内容,包括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的探究和应用,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旨在探究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计数问题.本节内容在本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和排列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一个计数问题是否与元素的顺序有关.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学习组合还为后面学习二项式定理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组合的概念,能写出一些简单问题的所有组合,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掌握组合数公式,并会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总结排列数Amn与组合数Cmn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1:从甲、乙、丙3名教师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培训,其中1名教师参加上午的培训,1名教师参加下午的培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2:从甲、乙、丙3名教师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培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再找出排列与组合问题的不同,引出组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1.组合的概念
一般的,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思考:排列与组合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都要“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不同点: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的方式,通过概念辨析进一步理解组合的概念.
练习1:判断下列问题是组合问题还是排列问题.
(1)设集合A为{a,b,c,d,e},则集合A的含有3个元素的子集有多少个?( )
(2)某铁路线上有6个车站,则这条铁路线上有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价?( )
(3)8个班干部中选出3个人去参加义务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
(4)在同学聚会上每两人要握手相互问候,有20人参加聚会,共需握手多少次?( )
(5)A、B、C、D、E五个篮球队举行单循环赛,有多少场比赛?
( )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组合的概念.
练习2:(1)从a,b,c三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排列是
.
(2)从a,b,c三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是 .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组合的理解,二是为引出组合数的概念与组合数公式的推导做铺垫.
2.组合数
(1)组合数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mn表示.
例如: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23=3,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34.那么C34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组合数的概念及符号有初步的认识,引发学生对组合数的求知欲.
(2)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提问:从4个不同元素a,b,c,d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是多少呢?
①启发:由于排列可以看成先选择再排序,而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A34可以求得,我们看一下C34和A34的关系,如下:
组合 排列
abc → abc,bac,cab,acb,bca,cba
abd → abd,bad,dab,adb,bda,dba
acd → acd,cad,dac,adc,cda,dca
bcd → bcd,cbd,dbc,bdc,cdb,dcb
由此可知:每一个组合中3个元素都有A33种排列.所以,求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A34,可以分如下两步:
第1步,求出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C34;
第2步,求出每一个组合中3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数A33.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A34=C34·A33,从而C3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特殊问题,然后从特殊到一般探索组合数的求法.
②推广:一般的,求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Amn,可以分如下两步:
第1步,求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Cmn;
第2步,求出每一个组合中m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數Amm,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Amn=Cmn·Amm
③组合数公式:
另外,我们规定:C0n=1.
三、知识应用
例1.计算:(1)C46 (2)C510 (3)C28-C37
练习:课后25页第5题.
设计意图: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例2.甲、乙、丙、丁4个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有多少场比赛?
(1)列出所有各场比赛的双方;
(2)列出所有冠亚军的可能情况.
练习:课后25页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组合概念的理解,对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1.组合的概念,与排列的区别与联系.
2.组合数的概念及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25页练习第2、3、4题;第27页习题1.2A组第9、11、12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组合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学习组合的概念,探究组合数公式,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教学中,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法和归纳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火烧云》教学设计(一课时)】推荐阅读:
火烧云教学设计107-17
人教版《火烧云》教学设计12-25
《火烧云》优秀的教学设计03-16
《火烧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6-17
四年级语文《火烧云》优秀教学设计12-11
部编版三年级火烧云教学反思07-11
火烧云作文06-18
《火烧云》 说课稿10-14
第5课火烧云10-17
火烧云-写景作文500字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