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精选8篇)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篇1

项目名称:

策 划 人:

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 业 务 发 展 计 划 书中国都市招聘网魏代强吴永健临沂联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创业服务中心

2011年11月7日

目录项目背景..............................3 项目策划..............................3 经营环境与客户分析.....................3 经营策略..............................44.14.2 小组成员.........................4 营销策略分析........................4

4.2.1

4.2.24.2.34.2.4

4.3品牌策略......................4 价格策略......................4 促销策略......................4 渠道建设......................4 中国都市招聘策略实施...............4 营销效果预测分析..........................55.1

5.2 营业额收入.....................5 支付方式.........................5 6 经营成本预估............................5

6.1

6.2

6.3 原则..........................5 初期投资.........................5 二期投资.........................5 7 系统开发计划............................6

7.1

7.2 系统开发计划........................6 系统逻辑方案........................6 8

项目小结..............................6

一、项目背景

当今世界,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人才,就已经奠定了企业成功的基石,正所谓“得人心者得下天下”。企业很重视“投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最影响其投资汇报的一样,就是“招聘选拔”。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收到成千上完的简历,如何选择合适的应聘者成为公司较为棘手的事情,这给公司的人事部门带来相当大的工作负担。与其他传统的人才中介相比,网上招聘具有成本低、大容量、速度快和强调个性化服务的优势、他允许更加灵活的交互方式,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所以,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化的招聘,方便认识部门的招聘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让公司找到满意的人才。

二、项目策划

本公司预计用一年的时间,建设和推广中国都市招聘,提高在鲁南经济地区的知名度,并努力实现收支平衡,在投入其仅选择临沂地区做为推广市场,该区容量在10万以上,较有代表性。

三、经营环境与客户分析

“中国都市招聘”是由临沂联建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推出的面向企业的服务性招聘网站,因此网站的使用者定位为企业人力资源部和个人求职者。该网站目前暂定临沂推广,未来将逐步扩大至鲁南经济区。临沂地区的企业不下10万家,求职者更是数不胜数,而最新的统计表名99%求职者都在网上发过简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招聘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和事实。

四、经营策略

4.1小组成员

魏代强:主要负责前台界面美化研究

吴永健:主要负责后台编码实现

4.2营销策略分析

4.2.1品牌效应

网站建设初期,我们便非常重视品牌,在品牌包装上,由美工人员根据市场上现有网站和为了来网站的发展趋势,采取动态与静态页面想结合的设计方案,从视觉形象和文字字体都经过精心规划,力求独特创新。

4.2.2价格策略

网站建设初期,低价甚至免费吸引企业入住该网站,保证网站招聘的信息量以及招聘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实时性。

4.2.3促销策略

宣传策略:利用公司现有的公交广告系统,实现大面积覆盖宣传方式。促销策略:新入住企业,采取免费态度,积极态度,帮扶态度。免费让企业发布

招聘信息,积极帮助企业推广招聘信息,帮助企业联系应聘人员

4.2.4渠道建设

就目前看来,中国都市招聘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是我们最终的消费客户,企业进来以后,留住企业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4.3中国都市招聘策略实施

1.市场选择范围:在投入期选择临沂地区做为市场,该区容量在10万以上,较有代表性,试点时间为一年。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以后,开始扩大规模,争取实现收支平衡。

2.重点宣传客户:宣传对象为大

三、大四的毕业生,以及一些急需人才的企业。求职者和招聘者在网站中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3.现场招聘:每年的二月份开始,是跳槽的旺季,也是大学生实习找工作的时候,这时候举办几场有针对性的招聘会,不仅会提高网站流量,更为网站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五、经营策略

5.1营业额收入

广告收入:根据将来网站流量的大小,每月收入从上千至上万不等。

客户收入:临沂地区企业至少有10万家,按年费200算,年收入至少200万一上。

5.2支付方式

根据有关材料,网上在线支付将会达到80%,我们会几级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建立起合作关系。

六、经营成本预算

6.1原则

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价值。

6.2初期投资

在这一时期,资金主要用于外购整体网络服务(虚拟主机),产品采购,系统研发和维护,前期宣传。从网站建立到网站正常运作大概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6.3二期投资

这一阶段主要推广工作,将扩大宣传计划。包括本公司的公交广告宣传,校园宣传,业务宣传,媒体宣传等。预计该阶段将持续1-2年时间。

6.4系统维护升级

系统维护、升级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将贯穿整个生命周期。预计未来网站盈利以后只要要有20%的资金用来网站的管理,维护,升级等工作。

七、系统开发计划

7.1系统开发计划

计划初期,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决定选择虚拟主机的方式来建立网站。随着业务的扩大,资金的充裕,我们会考虑建立公司自己的服务器主机,在系统雏菊雏形以后,公司讲根据预订的系统功能方要求来进行逐步测试,系统的完善无疑是一个测试,完善,在测试,在完善的过程,直至系统功能达到公司预期的要求。

7.2系统逻辑方案

系统的逻辑方案是实现中国都市招聘的经营目标。

八、项目小结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篇2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通过大众创业,调动、激发大众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近37 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经验来看,创业活动一直存在。从本质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资本,而是创业。尽管创业以资本( 内资和外资) 为依托,但资本只能通过创业,才能形成价值增值,引致经济增长[1]。

长期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占据主流,资本投入短期化现象严重,政策投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迫切需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2013 年- 2014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创业和创新已成为破解新常态下诸般社会经济难题的重要手段。2014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1 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背景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连成的复合体,引申到创业领域中,创业生态系统指在创业领域内,研究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创业群落与非生物创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哲学。

Cohen[2]从创业生态系统适用性角度出发,认为一个可持续的创业生态系统由大学、政府、专业服务、资本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创业种群构成。国内学者林嵩[3]从创业战略和创业支持要素的微观层面、创业网络研究的中观层面以及创业环境研究的宏观层面分别剖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部分属性特征及相应创业活动存在和发展的非生物创业环境。赵涛等[4]学者认为一个区域内的科技创业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投融资机构和与科技创业企业相关联的部分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创业生态群落,最终实现了创业区域内创业资源的共享。

2 大众创业的主要趋势和发展变化

近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继续扩大开放,我国迎来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时期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焦中国的战略机遇,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不断增大、效率显著提高。目前,全国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 0 家,在孵企业8 万余家,就业人数超过175 万人,仅中关村去年新增科技企业就达1. 3 万余家; 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00 0 余家,资本总量超过350 0 亿元; 2014 年,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857 7 亿元。总体来看,现在的创业与过去的创业存在如下趋势和变化:

创业环境营造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新型孵化器、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创业服务机构和投融资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推力,形成了良好的运营机制和社会氛围。

创业主体从 “小众” 到 “大众”。随着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开放,主要涌现出创新创业的五大类群体: 90 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走出的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海外归国创业者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创业群体从过去的大众 “精英”,逐步向大众延伸。越来越多草根群体投身创业,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创业服务从 “硬条件” 到 “软服务”。创业服务机构由场地租赁、办理注册等基础服务,发展为投资路演、创业交流、创业媒体、创业培训、技术转移、法律服务等增值服务,出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等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创业生态社区。

创业行为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了创业边际成本,大企业建立开放协同创新平台,聚合大众创新创业者力量; 海外孵化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实现跨境创业; 技术转移促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社会资本进行有效对接。

创业模式从供给思维到需求导向。社交网络使得企业结构趋于扁平化和专业化,缩短了创业者与用户间的距离,以满足用户体验和个性需求的反向定制成为创新创业的出发点; 创新创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产生更多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了商品供给和消费方式。

当前,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呈现的5 个方面的重要变化,其根源不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而是经济自身的因素,是一种 “内生( 而不是 ‘外生’) 的变化”,是创业型经济成长必然呈现出来的变化。

3从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情况认识大众创业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部署,自2008 年起开始实施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 “千人计划”。该工作主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用5 - 10 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方面,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 来华) 创新创业。截至2014 年6 月,“千人计划”已分10 批共引进了4180 余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创业人才689 人( 含追溯既往11 人) 。

3. 1 2008 年- 2014 年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落地省市分布情况

2008 年- 2014 年期间,前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共有来自29 个省市的689 名创业者入选。从落地省市区域分析,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 江苏省、浙江省( 含宁波市)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 含深圳市)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省市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总人数363 人,占总人数的52. 7% 。

同时,通过对第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分析, ( 注: 自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审启动以来,第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审结果首次面向社会公示,该批共有97 人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发现江苏省、浙江省在吸引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落地创业方面成绩突出。从第10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落地省市分析看来,落地江苏省的入选者共29 人,占比30% ; 落地浙江省的入选者17 人,占比18% 。其中,江苏省千人创业人才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的人才聚集能力显著。

3. 2 2008 年- 2014 年国家高新区引进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情况

2008 年- 2014 年期间,前10 批入选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689 名创业者中,462 人落地国家级高新区内,占总人数67% 。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北京)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上海) 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 三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引进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77 名,分别占当地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入选者的97. 7% 、87. 5% 和96. 8% 。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业人才聚集高地,引领作用显著。

3. 3 2008 年- 2014 年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在大众创业活跃的部分城市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中东部已经涌现出一批大众创业较为活跃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等,已经成为扶持大众创业发展的典型城市。诸如车库咖啡、36 氪、游戏工场、创业茶馆、创客空间等 “众创空间” 较为活跃。通过对2008 年-2014 年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落地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6 个城市的产业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可知( 如图3) ,6 个城市中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发展现象,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行业较为突出。

3. 4 第10 批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入选者年龄结构分析

第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平均年龄为47. 06 岁,最小者为34 岁,入选者的具体年龄情况( 如图4) 。

由图例显示可知,60 后和70 后的入选者分别占入选者总数的47% 和37% ,是海外高层次回国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依据图5 中对各领域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显示,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资源环境和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等方面的创业者以60后为主,而在电子信息领域中,70 后的创业人才占比显著增加,同时,80 后的创业人才已经在电子信息领域涌现。由此可见,电子信息领域的创业人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一点与互联网创业有密切关系。

图3 2008年-2014年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引进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产业分布情况

4 关于我国大众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注重大众创业政策的落实和完善。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30 多项支持创业的政策文件,涉及财税扶持、工商注册、体制改革等方面,集成起来可以对促进大众创业发挥很大作用。但这些政策并没有完全有效落实,而且在落实中也难以集成。建议进一步梳理现有创业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又要针对大众创业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研究制订新的政策,以促进其快速发展。比如要让基于虚拟空间创业的创新型孵化模式享受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创业培训补贴力度,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促进科研条件平台开放等。特别是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大众创业市场化、专业化、合理化发展,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分散创业投资风险,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注重完善大众创业载体环境建设。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还不强,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要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5]。从对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高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其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带动了区域发展,振兴了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科技部已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推进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创业引领工程,在国家高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创业示范工程,发挥好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从成长周期来看,中小企业在初创到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 “死亡谷” 时期,他们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融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财政资金能够有效介入,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通过将2008 年- 2014 年前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数据库比对发现,在689 名 “千人计划”创业千人中,有323 人申请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占比近50% 。其中,231 人获得支持,总资助金额达1. 57 亿元( 注: 有19 人获得多次资助) 。由此可见,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对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使风险投资成为创业企业持续稳定的支撑力,将对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起到非常有效地推动作用。研究表明,一些得到风险融资的创业企业相对普通的创业企业能够成长的更快,拥有更多的专利,产值更高,而且更能面向市场[6]。

第四,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多个鼓励发展大众创业的典型城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大众创业仍被局限在电子信息等少数行业,创业活动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缺乏广度和深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大众创业的起步阶段,产业集群对创业活动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7],机构组织通过产权保护、地点租赁、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的施行,在不同程度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科技资源集中、优势整合。同时,注重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需求营造创新环境,引进主导产业相关联科研院所,培养招募产业急需的管理技术人才和团队,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利用已有的经济数据( 如科研经费的投入、教师资源的研究津贴、产业上对研究员的补助等) ,挖掘出创业企业与大学、产业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8]。同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协同合作,增强政策边际效应,促进创新成果涌现。

第五,注重创新型孵化模式对青年创业者的引导作用。创新型孵化模式是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它不以物理空间为载体,运行模式新颖,创新能力强。创新型孵化器与传统型孵化器相比较,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互联网+ ” 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化手段优化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已经成为扶持创新型孵化器发展的典型城市,涌现出诸如车库咖啡、36 氪、游戏工场、创业茶馆、创客空间等一大批创新型孵化器,创业门槛低、物理体量轻,吸引一大批青年创业者( 其中不乏90 后创业者) 前来创业。由于互联网产业具有投资小、回报高等特点,加上青年创业者的年轻化、高知化、国际化和对互联网产业的热衷,互联网产业成为比较集中的创业产业。同时,由于缺乏原创技术发明推动的创业模式,青年创业者往往模仿外国同行的创业模式和创业路径,难以彰显企业家精神。面对这些问题,对于青年创业者的引导不能仅是停留在技术层次,而是从产业布局、企业成长、企业家精神、创业制度,甚至从政策改革、文化心理、教育革新等方面予以引导。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集中于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在结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在后续中选择更为广泛的样本加以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晶晶,于栋虹.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154-160

[2]BOYD C.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1-14

[3]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62

[4]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78-82

[5]肖永红,陈建成,张万艳.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23-27

[6]ANNALISA C,JOS6 M,SAMUELE M.The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 on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European entrepreneuria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4):480-510

[7]张玲斌,董正英.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问协同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4(5):103-105

[8]PAMELA M.Exploring the knowledge filter:How entrepreneurship and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drive economic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06,35(10):499-508

[9]MOLE K F,MOLE M.Entrepreneurship as the structuration of individual and opportunity:a response using a critical realis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2):230-237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能发展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对经济、军事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核能的发展对核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必须重视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来分析开展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相关高校提供参考,提高核专业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材建设

近年来,我国对核工程和核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专业工程建设人才,我国教育部开启“卓越计划”。在2011年,南华大学申请参加“卓越计划”,获得成功,南华大学将核专业作为卓越计划的重点培养专业,主要针对核专业研究生进行培养,在卓越计划中对核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来开展。

1 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南华大学通过卓越计划,对核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屏蔽计算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等等,通过对卓越人才培养效果调查的结果来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核专业相关课程设计的内容没有结合核工程的实际需求,研究生学到的核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的核工程中,并且没有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创新,不能很好的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力不足。南华大学核专业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核专业对研究生的考核形式十分单一,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1]。

2  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核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不断加大对核能源开发的投入,同时对核专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核技术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国防军事直观重要,世界各国对核技术、核武器十分关注,核武器对世界各国的安全有着非常大威胁,为加强国防力量,世界各国对核技术非常重视,对核专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并且十分重视对核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通过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达到6000多人,我国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核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2.1 课程改革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

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让研究生能够将学到的核知识在实际的核工程中合理的运用,促进我国核工程的发展。高校通过课程改革,改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核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研究生才能够自主的学习核知识,不断探索和追求相关的科学知识。核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还应该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将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进行综合考虑,设置核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同时课程设计的题目要与核专业相关知识紧密结合,并且能够体现核工程的应用,有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实际核工程中运用,提高研究生的核工程能力。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合理的转变,教师对研究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亲自参加整个课程设计,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研究生实践工程能力的提高。对研究生的考核方式也要不断改变,南华大学对核专业研究生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平时课堂成绩为总成绩的30%,实践核工程实验操作占40%,课程设计报告占30%,能够促进研究生认真参与课程设计[2]。

2.2 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南华大学的核专业相关核设施较齐全,以卓越计划相关要求为依据,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将核专业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应用到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让研究生在创新的教学机制下不断学习。南华大学将协同创新应用到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协同创新,结合学校、核行业、相关单位的实际人才需求构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实践平台,让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在教授实践的核工程经验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南华大学将学科、科研、人才培养有效的进行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将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利用较宽的核知识基础,重视核工程实践,通过多渠道来进行协同创新,有利于核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让研究生的核工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3]。

2.3 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教材建设

南华大学进行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需要对核专业课程进行教材建设,首先要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使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一致,教材的内容要求体现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人才,教材建设的时候,结合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教材建设还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材能够在大众化教育中应用[4]。

结束语

开展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我国发展核工程和核技术的重要途径。南华大学根据卓越计划进行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对于培养核专业研究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工程师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蹇洁,席海峰.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J]. 科教导刊,2012,01:164-165.

[2]宋英明,罗文,袁微微.协同创新体系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3,13:51-52.

[3]单健,邱小平,王振华,宋碧英.加强实践训练的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3:13-16.

[4]何丽华,屈国普,李小华,谢金森,刘紫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2:79-80.

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计划 篇4

梯队建设计划

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医院发展的兴衰成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卫生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提升我院实际竞争能力,现制定出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医疗实践中加快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一)、人才无断层

当医院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人员的变动、长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二)、顺利交接保证目前的人选确实胜过他的前任,而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培训方式

(一)、根据和培养对象签定的“协议书”和个人培训计划,采取以在岗位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培训、跟师学习、参

加学术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根据全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措施为:

1、合理安排各层次人员比例,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2、由我院主持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3、积极统筹调动卫生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4、方向明确,形式多样针对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学历、推广适宜技术、讲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积极开展卫生专科人才培养。培养同时应重视师承,分层开展。

三、以人为本,坚持“三个并重”

(一)、培养和使用并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其价值和潜力。人才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将人才的培养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潜

力,积极探索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极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为现有技术骨干提供必要的临床工作条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

(2)、通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医师的作用。

2、积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从政策、财力和时间上对现有人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充分发挥院内有临床经验医师的传、帮、带作用。

(2)、积极鼓励科室内的小讲课。各科室每月都要组织1-2次科内小讲课,或坚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3)、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3、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根据需要,医院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深造。医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员学习回来后要向全院讲授所学的内容、体会及外院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医院也会对外出人员开展新技术情况进行评估。

4、对新职工实行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广纳贤才。主动到各医学院校或面向社会招纳贤才。想方设法为优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激励与考核并重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点。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四方面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院内公布,进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并直接奖金挂钩。

四、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篇5

根据《新时期浙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浙委发〔2017〕45号)、《关于高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意见》(浙人社发〔2017〕139号)《、高水平建设工匠人才队伍行动计划(2018—2020)》(台市委办〔2018〕13号)、《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32条意见》(玉市委〔2017〕13号)等文件精神,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更好地发挥工匠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全力推动玉环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加快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就业创业为重点,以做大做强做优工匠人才队伍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为导向,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工匠人才队伍。

(二)目标任务

把玉环工匠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行业)主体、院

校培养、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工匠人才育引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三位一体”的工匠人才评价体系,培育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玉环工匠人才队伍。加强玉环工匠人才保障和激励力度,不断提高玉环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叫响做实“玉环工匠”品牌,构建精准高效、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环境。到2020年末,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0%以上,新增1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台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建2家台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强化六大体系建设

(一)强化工匠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公立学校为骨干、民办学校为补充、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积极引导的技能培养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新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和有培训愿望的就业者都普遍获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将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终身学习贯穿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全过程。探索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普惠性服务,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格局。

2、注重职业培训包开发。结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组织依据职业标准或企业岗位技术规范,针对某一职业(工种)开发的集培养目标、培训要求、培训内容、教学大纲、考核题库等为一体的职业培训包(含创业培训包,下同)开发工作。人力社保部门牵头,委托职业(技工)院校、行业和龙头企业开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和地方特色一体的职业培训包。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包的应用,促进职业培训与就业需求有效衔接,加强职业培训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职业培训包被立为市级开发项目并通过专家组验收合格的给予最高奖励3万元,被评为台州市级的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其经费在促进就业资金中列支。

3.加强优秀工匠人才研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对接。每年组织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工)院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推选一批高技能人才参加海外技艺技能研修培训。鼓励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市历届职业技能大赛各工种一等奖获得者、台州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外出参加有关单位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对经批准外出继续教育的高技能人才给予每人学费5000元以内报销。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所需经费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4.提高职业培训补助标准。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标准,对获得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分别在700元/人、1000元/人、1500元/人、2100元/人和2800元/人的标准内按实给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6个月内未实现就业的,按上述

补贴标准的70%给予补贴。是否就业以参加工伤保险为准。对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不含初级工)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也按照上述补贴标准的70%给予企业或个人补贴。初级工(含专项初级证书)在规定标准内按实补贴。其中,符合台州市紧缺急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上浮30%。补贴对象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同一工种同一等级不得重复申请。所需资金在促进就业资金中列支。

5.加强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依法参加我市失业保险,在申请补贴时已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36个月(含)以上的企业职工可获得技能提升补贴,分别按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000元/人、1500元/人、2000元/人、2500元/人、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取得台州市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上浮50%。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等级只能申请并享受一次技能提升补贴,且与职业培训鉴定补贴不得重复享受。其经费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

(二)强化工匠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建设

1.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评价,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业绩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企业(行业)自主评价与社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

才评价体系。企业(行业)可根据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类型等不同要求,自主设置评价标准组织考核鉴定,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加大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按规定晋升相应等级国家职业资格。对通过自主评价获得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按政府规定给予企业或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打破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对企业生产一线具有绝技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职工,可破格或越级参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直接认定。

2.突出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由行业、规上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体系,凡没有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职业(工种)都允许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为依据,以能力、业绩、贡献为重点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并做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与职业技能资格等级制度的有效衔接。对于行业、规上企业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并将评价认定的结果和相关材料报人力社保部门核准的,同等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或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3.推进各类人才融通发展。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通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或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实现有效衔接,倡导不唯学历资历、重实绩重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

评价标准,对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报参加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评审或考试,通过后可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在技能岗位上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通过对应职业技能等级实操考核合格的,可凭专业技术证书直接认定为同等级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进一步明确企业聘任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福利待遇原则上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福利待遇。

(三)强化工匠人才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1.加快职业(技工)院校建设。统筹发展职业(技工)教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技工)院校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积极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紧跟玉环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健全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行业)积极支持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市职业(技工)院校中重点打造与我市产业生态体系相匹配的示范专业,按专业特点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经专家评定后每个示范专业给予最高10万元一次性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其经费在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支持我市职业(技工)院校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企业等合作共建特色院系专业,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同等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引导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用人单位的人才意

识和依法用人观念,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确保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比例均大幅提升。支持行业、企业集团兴办职业(技工)院校,探索建立职业技能训练院,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培养工匠人才示范作用。

2.加强职业(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职业(技工)院校要坚持在校学生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并重,建立健全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社会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技工)院校利用现有师资和实训场地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台州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职业(技工)院校和省级以上重点或示范职业(技工)院校面向社会高技能人才培训每年不少于500人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鼓励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机构参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院校教师在工作时间外从事院校承担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劳动报酬参照相关规定标准列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奖励办法,对完成年度高技能人才社会职业培训任务的公办院校,其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全部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后,节余部分80%给予院校教师奖励,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对未完成年度面向社会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以面向社会年度高技能培训任务数为基数,每降低10%扣公办职业(技工)院校年度考核奖总额的0.5%,当年度不得申报公共实训基地、品牌专业、示范学校等评定。

3.积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校企共同育人模式,积极

推行以岗位应用为核心,工学一体、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新型学徒制培养力度,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要求,选择2家企业开展“学徒制”培养试点,给予每年每家5万元资助,资助期3年,其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支持试点企业把新招用和新转岗人员纳入学徒范围,引导企业结合生产任务和技术创新需要与职业(技工)院校联合制定本单位新招用和新转岗技术工人的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探索“双元制”办学模式,企业与(技工)院校联合开展为期6-24个月新招收员工的技能培训,并事前报人力社保部门核准,给予企业60%的培训费补贴,且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6000元,其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

(四)强化工匠人才平台体系建设

1.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在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主导产业、工艺产业中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给予每家3万元资助。对带徒传艺、研发攻关显著的大师工作室加大扶持力度,择优扶持市级优秀大师工作室1家,再给予5万元资助。获得台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给予每家5万元的资助。获得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优秀技能大师工作室,按上级资助给予1:1配套资助。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纳入《玉环市高层次人才“英才服务卡”》管理。其经费在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2.发挥“杰出玉环工匠”引领作用。加大“杰出玉环工匠”

品牌建设,发挥“杰出玉环工匠”在技术攻关、技术交流、传授技艺、技艺研修、以师带徒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学知识、钻技能、创业绩的热情。培养认定“杰出玉环工匠”30人左右,给予每人1万元的奖励,所需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评选“杰出台州工匠”、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台州市劳动模范。“杰出玉环工匠”纳入《玉环市高层次人才“英才服务卡”》管理。

3.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职业培训机构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领域。对民办职业教育加强政策支持和重点帮扶,支持其利用公共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开展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院校)合作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按有关规定命名为台州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企业、民办学校,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补助,其经费在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五)强化工匠人才育引体系建设

1.大力引进我市企业“首席技能大师”。根据我市产业生态体系和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发展,充分发挥引才主体积极性,大力支持企业、行业、中介组织引进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在引领产业技术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被企业聘请的“首席技能大师”。引进认定3名市级企业“首席技能大师”。给予市级企业“首席技能大师”所在单位10万元培养资助经费,其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其中带徒3人以上的“首席技能大师”每月可在培养资助经费中享受1000元带徒工作补贴,资助期限为3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首席技能大师”,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级、省级、台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杰出技能人才”、“拔尖技能人才”等评定。

2.享受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切实关注技能人才实际需求,实行技能人才积分制,解决技能人才最为关心的子女就学、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在我市工作、居住且已办理《浙江省居住证》或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半年以上(含半年)的非本市户籍技能人才,纳入玉环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范围。按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五级(初级)者的为5分,四级(中级)10分,三级(高级)20分,二级(技师)30分,一级(高级技师)45分的标准计算积分。技能人才按积分排名享受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等待遇。

3.加快引进紧缺高层次工匠人才。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赴国内产业发展地引进市外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紧缺高层次工匠人才。为我市全职引进技能类的领军、高端、特优、高级人才的中介组织和签约引才工作站,分别给予每人次(团队)2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引才奖励。对企业委托人才中介招聘高级以上人才的,给予企业前期费用50%的引才补贴,每人次最高不超过5万元。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在户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其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4、推进“专才招引计划”。强化职业技能人才引进,引导专

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企业新引进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人才,给予企业6万元/人补助,分3年予以拨付。企业新引进毕业3年内的高校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应职业工种,按照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分别给予1万元、6000元的补助,分2年予以拨付。其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六)强化工匠人才竞赛体系建设

1.组织技能大比武。聚焦玉环经济,以企业技能竞赛为基础,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广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为主题,积极组织广大产业工人参加的“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其竞赛周期、竞赛内容和组织实施由行业、企业自行确定。行业、企业对竞赛中表现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予以重点表彰和薪酬激励,提升技能劳动者职业荣誉感,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引导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苦练技能、岗位成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集聚全市优秀工匠人才开展技能比拼,每年举办市职业技能大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比技术、比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工匠人才敬业爱岗、钻研业务的工作热情。

2.造就职业技能竞赛拔尖选手。建立劳动和技能竞赛分类分层分批推进工作机制,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和新经济业态领域分类开展“三重一新”立功竞赛活动。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获得各项目第一名的选手授予“玉环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前三名(不得高于参赛选手10%)选手可破格晋升为技师,第四名至第八名(不得高于参赛选手20%)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高级

工,且参赛选手破格晋升的,需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同时合格。对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拔尖选手,积极推荐参加国家、省级、台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活动。获得市级 “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可优先推荐省、台州市“优秀技能人才”。

3.加强对竞赛拔尖选手激励力度。把劳动和技能比赛与选树玉环工匠、培育劳动模范结合起来,推进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比武、技能晋级、技能带头人“五位一体”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市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分别按第一名8000元、第二名5000元、第三名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其经费从技能大赛专项经费中列支。对新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奖、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钱江技能大奖、省首席技师、台州首席技师等以上称号的选手,按上级奖励给予1:1配套奖励,其经费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把工匠人才培养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其纳入本部门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和年度工作清单,并纳入党委人才工作述职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人社部门统筹协调,人才办、农办、经信、教育、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匠人才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勇于责任担当,加快工匠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大工匠人才队伍建设投

入,加大就业、人才专项资金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的支持力度,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我市人才工作经费预算。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完善经费投入与监督制度,允许企业培训费用列入成本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并加强对各项投入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提高政治地位。要加大在工匠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把优秀工匠人才优先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工匠人才党员比例,充分发挥车间班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工匠人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产业工人先进性。引导广大工匠人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工匠人才把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增加优秀工匠人才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名额比例。

(四)完善收入激励机制。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作用,完善工匠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多得的工匠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引导加大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优化职业技能标准等级设置,向上增加等级级次,拓宽工匠人才等级晋升通道,完善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工匠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工匠人才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

(五)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主流媒

体要加大对玉环工匠人才的宣传力度,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传。广泛宣传工匠人才先进事迹,树立一批重视工匠人才的企业典型,发挥优秀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奏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

四、附则

(一)本行动计划所涉及的补贴补助奖励,同一项目按“从优从高,不重复”原则兑现,其个人的奖励补助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和市属国有企业薪酬总额。

人才输出项目计划书 篇6

前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作为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的一个行业,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企业、高校和个人所重视。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流动的活跃度。而作为在校人才的发展较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发展相对不成熟,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因而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人才发展与培养在未来时间内的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宽广。

一、SWOT分析

S---我们的优势

就高校人才发展,我公司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已与多家知名高校合作,对高校高等人才进行培养,提供充足的个性化模拟面试,各岗位实习及见习机会。

W---现有的劣势

作为非盈利合作项目,有较多实习见习岗位起点较低

O---机会

提供实习/见习/培训/创业等各种机会,涉足于摄影、摄像、导演、数控、灯光、语言等各类媒体相关以及商务合作机会

T---威胁

由于高校人才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因信心不足等原因无法持续完成二、合作策略

我公司提供媒体及商务领域各类岗位给**学院----扩展

三、组织架构

扩展

四、第一阶段目标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篇7

作为最先一批进入“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 我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文的目的是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信息管理”) 专业的一些尝试介绍出来,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按照大学教育的层次不同, “卓越计划”的培养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本文关注的本科阶段则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对“卓越计划”的定义, 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应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为此, 我校信息管理专业确定了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其中, 校内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学科专业基础, 掌握科学、实用的方法, 注重培养发现、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为: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理解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培养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2 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方案)

按照教育部对“卓越计划”的定义, 人才培养计划应该邀请企业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方案的讨论,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这就会涉及到合作企业的选择问题。

2.1 合作企业的选择

我们认为, 遴选的企业应当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并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的企业。遵循这个标准, 我校信息管理专业与用友股份 (上海) 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公司 (简称“上海商派”) 等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

2.2 制定培养计划 (方案)

2.2.1 “3+1”的培养模式

对于学制4年的本科教育, 通常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在校内完成, 大约需要3年时间;课程设计、大型作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 累计约1年时间。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 以及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学习的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考核。如表1所示。

教育部“卓越计划”仅仅要求企业学习时间累计1年, 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分不同阶段到企业进行中短期的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比如, 我校信息管理专业在大学第二学期末就设计了一门为期两周的课程“生产认识实习”, 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的过程中, 对企业运营的主要业务和流程、未来工作的环境有所了解, 通过老师的适当指导, 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2.2.2 重新设计第四年培养计划

对于“3+1”培养模式, 较容易操作的方式就是将本科教育四年的校内课程压缩到三年, 而剩下的时间, 即大学第四年完全放在企业完成。我校信息管理专业与用友股份 (上海) 公司合作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对于本科教育第四年培养计划 (方案) 进行重新设计。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在我校与用友股份 (上海) 公司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中, 企业学习分成两个阶段。其中, 第一阶段的目标为:

(1) 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

(2) 掌握主流管理软件所需要的技术基础知识、安装配置知识, 熟悉典型业务流程在管理软件中的总体操作步骤。

(3) 掌握管理软件应用工作中所必备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

(4) 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业务实践。

(5) 掌握大型主流管理软件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相关的业务处理。

(6) 理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具备从事管理软件应用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心理素养。

第二阶段的目标为:

(1) 通过企业业务案例, 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在企业中的综合应用。

(2) 掌握大型主流管理软件中采购循环、生产循环和销售循环业务流程的应用。

(3) 熟悉管理软件应用项目的项目管理理论、掌握此类项目的管理方法, 具备从事管理软件应用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操守。

(4) 通过管理软件应用的真实项目案例学习, 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在项目实施前后的对比。

(5) 掌握大型主流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系统和完整应用。

(6) 熟悉用管理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过程, 具备描述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的基本技能。

2.2.3 “短训+实习”的培养模式

我校信息管理专业第六个学期末开展的课程设计“电子商务实训”, 与上海商派合作, 开展为期两周的校企合作教学。该课程设计结束后, 上海商派以招聘暑期实习生的形式, 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到该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运营实践活动。这样, 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顶岗实习, 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 增长才干。之后, 学生可以选择以企业实习背景和技术开发项目开展毕业设计, 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这一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 对学生来讲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并尽早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用人标准;另一方面, 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方面的考察, 从中聘用所需的人才。

3 重构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

按照教育部对“卓越计划”的定义, 高校需要减少原有培养计划中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数,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减少课堂教学学时数, 增加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 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3.1 增加实训课程模块

我校信息管理专业的一种做法是, 在减少理论课时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些实训课程模块, 来培养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前面提到的“电子商务实训”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训课程模块, 它是基于上海商派的ShopEx4.8.5网店平台开展的。表2显示主要课程内容。

3.2 设置开放性实验

高校多数实验的开展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下, 依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实验。这些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深层次的参与, 易使学生形成在已学知识中求解的思维习惯,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校信息管理专业选择了“ERP沙盘模拟演练”作为经管类开放性实验项目, 并从实验准备、建立虚拟企业、企业试运营、教师点评和小组讨论、企业正式运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整体的实验设计。在实际运行中, 该实验项目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效果也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 该开放性实验项目为我校学生获得“用友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上海地区总决赛特等奖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 并非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可以设置成开放性实验, 经过我们的探索, 开放性实验项目应该满足如下特征:采用角色扮演、寓教于乐的形式;需要多次练习, 才能做好实验;融合多方面知识, 需要团队合作等。

3.3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 我校与用友股份 (上海) 公司合作, 采用了第四年重新设计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课程体系和第二阶段的课程体系分别见表3和表4:

4 结语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 高素质“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短缺。在本次“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 合作企业提供主要师资力量的支持, 然而, 这种模式是很难持续的。为此, 我们制定“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工作计划, 把学校中青年教师定期送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同时, 制定新的考评政策, 对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考核聘任等环节, 加入对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随着“卓越计划”的推进, 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我们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会越来越有价值, 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试点专业,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增加实训课程模块、设置开放性实验、“短训+实习”的培养模式等,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6) :18-20.

[2]崔媛.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1) :66-69.

人才网站建设计划书 篇8

案例:某电商公司抓住了网购盛行的市场机遇,业务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伴随着公司的发展,人的问题越来越让高层管理者头疼。

问题一:由于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近两年人员规模迅速扩大,虽然招聘了很多新员工,但企业并没有积累起足够的中坚力量,很多中层管理职位空缺,导致高层管理者既要花时间考虑整体战略、市场策略等重要决策,还要分出许多精力承担中层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工作。

问题二:由于没有后备人选,经常面对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一旦出现核心员工离职,人力资源部就只能找其他人兼任,或紧急从外部“空降”。前者会导致兼任者工作量显著加大,无法长久;而空降者由于缺乏对公司的了解,需要时间适应。因此,很多计划中的工作停滞或者效率低下,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转。

以上例子反映出企业由于人才储备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也带给了我们启示:要让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必须在管好现有队伍的同时,制定长远的人才继任机制,关键是建立企业的后备人才库,即人才“蓄水池”。

人才“蓄水池”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后备人才筛选办法、明确的人才“蓄水池”准入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人才“蓄水池”的退出机制。总之,动态管理人才“蓄水池”,持续对人才“蓄水池”中的人进行考察,跟进员工发展,优胜汰劣。

建立企业人才“蓄水池”的步骤

通常来讲,建立人才“蓄水池”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首先需确定企业的关键职位清单,可通过与企业高层访谈了解企业需求,结合现有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确定需要建立人才“蓄水池”的关键职位清单。而后,对这些关键职位的胜任力进行梳理,可以采用BEI访谈法和逻辑推导法等方式,建立关键职位的胜任力模型。

人才“蓄水池”进入机制

如何决定哪些员工可以进入人才“蓄水池”呢?其核心是“人才盘点九宫格”。对能力评估通过通用能力测验、结构化面试、360度评估等方式,再结合员工的绩效表现,从两个维度建立人才盘点九宫格,对现有人员进行分类。

根据类型进行差异化管理。最佳者是目标岗位继任人员的优先考虑对象,可以从多角度规划其发展;中坚力量应给予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其提高绩效水平和能力,尽快达到高评定;表现尚可型,可以适当为其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机会,帮助其成长;对于失败者和绩效不佳者应进行绩效辅导,必要时可考虑淘汰。

通过建立各个核心职位的人才盘点九宫格,企业可为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员工打下基础,进而为继任计划提供保证。

人才“蓄水池”退出机制

除了人才准入机制外,企业需要定期对 “蓄水池”中的员工进行评定,确定员工是否继续保有留在“蓄水池”中的资格。

企业根据需要,定期对人才“蓄水池”的员工进行评估,重点考察员工的培养效果及成长情况,通过各种测评手段,重新界定员工在人才盘点九宫格中的位置,对于那些没有达到预期培养效果的员工予以重点关注,考虑修改提升计划,同时淘汰掉不符合要求的员工,保持人才“蓄水池”的流动性。

通过上述方式,为企业每个关键职位建立相应的人才“蓄水池”,提取相应职位的继任者名单,保证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企业自身人才的储备,为企业建立长效、规范的用人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柳树醒了优质课教案下一篇:合作社合作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