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精选8篇)

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 篇1

第一课 开学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育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教育内容:家庭、学校、社会安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们将一起开始快乐而有紧张的学习生活,在开学之初,我们首先要提的就是安全,因为不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希望你们安全的生活和学习。

二、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注意安全?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在楼道内做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行;劳动时,不挥舞劳动工具,以免误伤他人;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3)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三、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第二课、交通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各种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知道有关交通常识,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让学生了解交通事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文明交通、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1、交通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果没有交通运输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小结: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对交通安全重视不够,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不幸。我们应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好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此,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交通安全知识。

二、新课讲授:

1、介绍常见的交通标志及相关的法规,红绿灯、斑马线、指示牌等。

2、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知识。

①乘车、乘船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②要求学生要文明乘车、乘船。

3、行走时应怎样注意交通安全,并联系实际当前学生行走时存在问题。① 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靠路右边走。② 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列队行走。③ 穿越马路,要走斑马线。

④ 遇到“红灯”要停止,做到“红停绿过”。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

⑥ 不能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追逐。

4、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并指出学生骑自行车存在的问题。①不在人行道上骑车,应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行驶。②横穿马路减速、观察或下车推车过路。③转弯时减速,观察并打手势。④不要双手离把,不要并肩行驶。⑤骑车不打闹,不追逐。⑥骑车不要攀扶机动车辆。

列举一两个重大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重视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三、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以后乘车、走路、骑车应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交通既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如果忽视交通规则,也会给很多家庭带来不幸,所以,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时刻重视交通安全。

第三课 食品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增强好好吃早餐、多喝水和良好的烹饪时好习惯的意识。

3、了解健康标志士什么,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4、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健康饮食?

三、教学难点

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讨论:小朋友,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学生各抒己见)

2、是啊,过胖、过瘦、面色蜡黄„„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一个人的健康直接跟饮食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饮食。(板书课题:吃出你的健康来)学生齐读课题。那如何做到健康饮食呢?

(二)好好吃早餐

1、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下面请听一个故事。(故事大概内容:一位小朋友每天早上总喜欢睡懒觉,怕上学迟到又没有时间吃早饭,结果才上了第一节课肚子就开始饿得

受不了,更别提上课认真听讲了。)

2、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话想说?

早餐对我们有多重要呢?

(三)饭前饭后多补水

身体缺水时,新陈代谢大大减慢。所以,人必须及时补充水分。要使人体储备足够的水分,你应该每天喝两升水。这包括喝白开水,或在早餐时喝牛奶、下午休息时喝橙汁、晚饭时喝汤等等。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水呢?因为一天下来你会不知不觉地失去两升水的储备。其中,大约有一升水是通过排尿排出体外。另外一升水是通过汗和呼吸排出体外。不过,即使你吃的是固体食物,你也有可能吸收了同样的水分。比如,多吃水果、蔬菜、鱼、蛋和面包,也能补充一些水分。

(四)有节制地吃点零食也不坏

零食对任何人都有诱惑力,不吃零食很难做到。如果我们合理选择零食,把握好进食的时间,吃点零食对健康也有好处。有些零食含有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可以适当吃一点零食。平常我们各异的零食具有不同的功能:

花生:花生中富含维生素B2,多吃些花生,有助于防治口唇干裂、眼◆您现在正在睛发红、发痒以及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核桃:核桃中含有丰富的生长素,能使指甲坚固,不易开裂。同时,核桃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进指甲的生长。

葵花籽:葵花籽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尤为丰富。亚油酸有助于保持皮肤细嫩,防止皮肤干燥和生成色斑。

无花果:无花果中含有类似阿司匹林的化学特质,可稀释血液的流动,从而使大脑量充足。

奶糖:奶糖含糖、钙,适当进食能补充大脑能量,令人神清气爽,皮肤润泽。吃零食最好在两顿饭之间,不要在接近正餐的时间吃。临睡钱和看电视时吃,都不是好习惯。零食就是零碎食物,因此,不能吃得太多,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味品,更不能影响正餐的食欲。

(五)良好的烹调促进健康

良好的烹调能减少食物营养损失;不恰当的烹调,会大大降低食品中的营养含量。比如,有些烹调法损失会损失食物中的维生素,而换一种烹调法能使维生素较好地保留下来。

煮:煮过的蔬菜,会损失百分之七十的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蒸:蒸比煮,能够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但仍会损失百分之三十的水溶性维生素。微波加热:如果使用较少的水,微波加热能保留部分的水溶性营养成分。烘和烤:烘烤的高温,会损失维生素C。烘烤家禽类食品,需要彻底烤透。

第四课 家居安全教育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

握一些基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三、小结

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 篇2

一、对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安全教育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大多数人更注重健康问题,在规定的时间里会做定时检查,所以在身体威胁因素上有明显减少,但是除了这些问题干扰小朋友的健康发展外还有一些因素存在于小朋友的成长中。对于影响小朋友健康发展的因素大多数人表示:玩耍的时候跌倒、洗澡玩水的时候溺水、上下学中平常上街玩耍的时候遇到车祸、吃东西的时候不注重饮食搭配导致食物中毒自杀等会影响儿童的健康。例如,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得知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十分关切并做出重要批示,对不作为、假落实的要严厉整改问责,悲剧不能一再发生。

二、学校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上面分析了很多意外伤害不仅威胁生命还会使部分儿童身体残废。如半个月前,南京第一医院来了三个同时被电火花击伤的三四岁的小孩子。这三个孩子趁父母不在,拿着电水壶的插头就去捅插座。结果噼里啪啦一阵响,一股电火花蹿了出来,瞬间就将三个孩子的手电伤了。其中一个三岁小女孩的左手几个手指间的皮都破了,已经能看到鲜红的肉,家人赶紧将他们送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生说,由于家用电压不是很高,这三个孩子的伤还算较轻,上上药就能恢复了,如果是高压电,三个孩子可就没命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带来负担,所以不管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家长与老师都应该注意安全问题的防范,电源插座什么的应该放在高于一米四左右的地方,让小学生玩电动玩具的时候先检查安全威胁因素的存在,还应该在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哪些因素会威胁自己的健康,让他们尽可能避免危险因素的影响。如很多幼儿园为了让学生懂得哪些东西以怎样的方法才能清理干净才能吃,会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学习清洗食物并且用小刀切水果等,又如让学生学会洗黄瓜,并且切黄瓜,尝试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刀具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年儿童健康的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安全保护常识,学习能够在外界不良条件的威胁下学会自我保护,将危险性系数降低到最小值,因此幼儿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加强园内安全设施设备健全,提高学生的自主保护意识。

三、从创设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幼儿安全意识

1. 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诱惑。

网络诱惑是现代人的主要难题,对于尚未成年的幼儿来说网络不良诱惑对他们成长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让学生在不良诱惑下走上歧途,因此幼儿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单一教育,还关乎家庭与社会,所以学校应该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做绿色的有教育目的网络环境。

2. 应该教育从小教学生懂的法律常识。

受电视的影响,很多小学生会学电视里的人物与周围学生接触,因为幼年儿童的遇事阅历还不能和正常的成年人相比,并且处事能力与分析能力不健全很有可能会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因此,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影视业多拍摄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影视作品,从而教育儿童懂得哪些方法会让别人受伤害并且这种法律不提倡的行为会让自己受到法律的约束,所以校园还是社会家庭都应该为儿童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安全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适度,日常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学生就是国家发展的潜在动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而言,人们的素质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不仅有安全意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安全可以称得上是关乎生命的一个话题,不管我们身处何方都有人随时随地地提醒我们注意安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更注重安全问题,更会提示别人注意安全,那么安全意识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一个人的安全意识需要从小开始抓起。安全意识培养对上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关乎学生的心理与生命,假如一所学校没有将学前教育中的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那么这所学校的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心理健康将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这所学校的生源将受到影响,所以安全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安全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与研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安全教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丁宗一.儿童期意外伤害[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06).

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3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云南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相关部门对农村学前班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学前班的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农村学前班的硬件设施和游乐设施欠缺等,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农村学前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前班;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3-02

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师资、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低、办学条件较差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截止2012年底,学前3年毛入园率仅达37.43%。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部,毗邻澜沧江,西南与缅甸交界,临翔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2012年),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受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影响,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农村学前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延缓了自身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下辖5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住着汉、彝、傣、拉祜等20多种民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昔本村委会、新村村委会、石方村委会、五村村委会、竹篷村委会五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都有学前班,本次教育现状调查选取的对象是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自编家长问卷了解学前班家长对学前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访谈学前班教师了解学前班的幼儿情况、教师情况和物质环境情况。本研究共发放家长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10名教师,获取有效访谈记录10份。

二、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研结果

(一)农村学前班幼儿情况。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学前幼儿班人数不超过四十人,调查结果显示学前班幼儿人数大部分已超过50人。学前班班级人数数量多,而且班级内混龄现象极为明显,幼儿年龄跨度从3—6岁,还有部分幼儿年龄超过6歲。有些幼儿进入班级年龄较小,需要读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学前班才能进入小学学习,而有些幼儿年龄已经超过6岁,却还在学前班学习,班级内幼儿年龄不统一,影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学前班教师基本情况。

学前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小学老师担任,这些老师不仅没有学习过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也没有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在学历方面,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初高中学历,专科层次教师较少。从班级教师来看,基本上是一个或二个教师承担一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三)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班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教育教学,教材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对艺术领域、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欠缺。从授课方式来看,学前班教师模式基本上和小学一致,上课时间都为40分钟,教学方法单一,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理念基本没有落实。幼儿学习压力大,不仅每天有作业,学期期末还必须考试。学前班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

(四)农村教学环境基本情况。

学前班的教学环境质量不高。从室外环境看,体育游乐实施少,形式单一,安全措施不力;从室内环境看,桌椅陈旧,座位不适合幼儿的坐高,影响幼儿学习;游戏材料单一,大部分是球类玩具,有些学前班甚至连一样玩教具都没有。教学书籍单一,音响设备基本没有,教室环境创设简单,黑板上全部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

1.学前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与小学共存。

在调查的五个学前班中,新村、石房村、五村、竹蓬村的学前班都是与小学共存,只有昔本村的学前班是独立于小学之外。学前班基本无独立的园舍,学前班教室布置和小学教师相差无几,没有专门的活动室,50多个幼儿聚集在一间教室里,采光不好,通风条件差。学前班与小学教育设施共用,本身农村学校户外教学资源不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幼儿由于年龄小,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能接触户外活动设施的机会其实不多,幼儿没有户外活动时间不仅不能满足2小时的要求,在安全保障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学前班大多数缺乏玩教具,缺少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没有手工区、玩具区等区角活动。

2.学前班的娱乐设施较少。

昔本学前班的娱乐实施相比其他学校种类较多,如大型滑梯、秋千、球类玩具、积塑玩具等,基本能满足幼儿娱乐需求,而新村学前班、石房村学前班、竹蓬村学前班仅有少量的娱乐设施,而五村学前班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需求。农村学前班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的,平时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班级里没有任何硬件设施,缺少玩教具、缺少音响设备、缺少图书资料,也没有任何区角和区域活动的开展。

(五)家长教育观念情况分析

1.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的原因分析。

有50%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有30%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幼儿园是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途径,甚至有10%的家长纯粹是为了能有人照顾孩子而送孩子上学前班。

2.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的态度。

有85%的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内容持肯定态度,也非常认可和支持幼儿教育小学化。大部分家长对学前班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主要以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计算题,会念多少诗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前班教育质量高低的依据。

三、学前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但是事实上当地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不到位,从政策保障到资金投入做的不到位,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学前班教学质量水平不高,学前班混龄现象严重。

(二)学校的条件有限。

1.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与小学共存的学前班,学前班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上课的时间一样,一节课为40分钟,一天上四节课。这样时间安排使幼儿自由活动少,加之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教室里面的环境设施缺乏,没有玩教具以及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正常开展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区角活动。

(三)教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欠缺。

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学前班教师基本上没有学过学前教育,没有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被动的接受知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基本上没有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教学活动。

(四)家长教育观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学前班家长受长期观念影响,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幼儿的习惯养成、潜能开发、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能留下深刻的烙印。家长对学校教育评价的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成绩来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了学前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四、农村学前班发展的对策和思考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学前班的经费投入。

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应将学前班的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重点帮扶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发挥职能部门职责,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并能做到专款专用,真正落实国家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筹措更多的资金,例如社会资助、校企合作等方式,在农村开办质量高、条件好的幼儿园,创设适合农村幼儿的成长环境。

(二)学前班独立于小学,创办适合当地特色的學前教育机构。

受小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班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与小学有一致性,导致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与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背道而驰,这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也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标。结合云南学前学前教育普及率低,教学质量低的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如条件允许,农村学前班应独立办学,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从普及一年学前教育开始,逐步提出普及二年、三年学前教育的目标,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让更多幼儿接受到普惠性强、质量高的学前教育。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期是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体力增长的关键期,教师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开展教学,树立新的学前教育观念,利用农村资源和地方特色,进行课程资源的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获得多种体验,发展自身多项实能力,实现农村学前班教学改革。

农村幼儿园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学前班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让幼儿回归到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到田野里跑步、玩泥巴,到山坡上爬山、摘果实,参加和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教师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和农耕节庆,用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开展主题单元活动,不仅能丰富教育资源,扩展教育内容,也能帮助教师调制教学方式,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性。

(四)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受学前班教师的学历水平、年龄结构和专业素养层次低的制约,学校领导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采用园内专业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自我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从长远来看,学前班教师最好选择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或者培训的老师担任,不断改善农村学前班教师的工资待遇,从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选择和聘用优秀学生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当然,当地教育局应该严把幼儿教师的“入口关”,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保证农村学前班师资队伍的质量。

(五)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领导和学前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家园合作的方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将陈旧的以知识、成绩评价孩子的观念转变为注重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如何做人。在家庭中,应多和幼儿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与幼儿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家园合作中,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参与和体验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逐步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玉堂,周倩倩.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姜素梅.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江教育,2008(12).

[3]罗仁福,张启然.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J]. 学前教育研究,2009(1).

[4]许志勇.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0. (1) .

第一作者简介:

学前班安全教案 篇4

大二班 刘琪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2、能观察、分析哪些食品是安全健康的,哪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3、在生活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克制自己,少吃零食。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注意过食品包装上的安全信息吗?正规的食品外包装上会有生产日期和安全标志。

2、活动开展

观看教学PPT,认识并了解食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和安全标志。

教师小结:A: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是安全的,过了保质期就坏掉了,吃了会生病。

B:有安全标志的食品是安全的,没有安全标志的食品最好不要购买。C:买食品时,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安全标志。

3、出示变质发霉的食物图片,幼儿观察并讨论。

教师小结:在吃食物之前,应观察食物有没有变质发霉,如果颜色或味道发生改变,说明食物坏了,不能再吃了。

4、出示健康食品及垃圾食品的图片。

请小朋友来当食物检验员,检查食品是否健康,并分类。讨论零食会对身体带来什么坏处,少吃或不吃零食。

《学前教育》教案 篇5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学前教育学识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专门研究学期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学前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一)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

学期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指从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婴儿和幼儿

(二)内容

学前教育主要研究和阐明以下内容:对象,任务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等。

(三)任务

有三方面:第一,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引进国威的理论实践,以探讨我国的学前教育的规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二,通过对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科学教育水平:第三,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思想。

第二节

学前教育机构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苏格兰的纽约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

(一)(一)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1·日托中心

1844年,第一个日托中心在巴黎开设。2·托儿所

第一个托儿所是有麦克米伦姐妹于1911年在英国建立的。3·幼儿园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

(二)(二)我国的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湖北巡抚端方于1903年在无擦汗那个创办湖北幼稚园,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正式诞生。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一)胎儿学校

是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有医务部门管理。

(二)(二)托儿所 是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

(三)(三)幼儿园

是对3~6绥德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育部门负责。

(四)(四)托幼所一体化

有些学前教育机构是托儿所,幼儿园连在一起的,招收出生几个月到6岁的儿童

(五)(五)幼儿班

(六)(六)儿童福利院

也可以称儿童教养院,是一种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

(七)(七)SOS国际儿童村

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轨迹慈善组织。

第三节

学期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

二·萌芽时期(16 世纪至18世纪)

三·初创阶段(18 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一)(一)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1·福禄贝尔教育思想

(1)(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2)(2)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础。(3)(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1)(1)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2)(2)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重视感官教育)。(3)(3)强调儿童的主体位和自我教育。

(二)(二)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年)2·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年)3·幼儿教育家张雪门(1891~1974年)

四·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辩证唯物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邻科学的发展,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学前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第四节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一)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和课程体系

1·学前教育课程目标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联系

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学前教育学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认识,增强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爱。与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和薛强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一)(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学前教育与政治

(一)(一)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性质的制约

首先,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其次,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再次,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最后,学前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二)(二)学前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二·学前教育与经济

(一)(一)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其次,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的速度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再次,学前教育的内容,手段核设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二)(二)学前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学前教育与文化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政治,经济作用于学前教育的中介。

再次,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着学期那加油的发展水平。最后,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能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二节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一)(一)遗传

遗传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

首先,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的体态,生理结构与机能的主要特征。其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基础。再次,遗传素质决定里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过程。

(二)(二)环境

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三)(三)教育

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

其次,幼儿教师一般具有较丰富的知识,较全面的才能和较熟练的教育方法机能。再次,学前教育充分满足了儿童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能力的发展。最后,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四)(四)儿童的能动性

儿童的发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外,还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动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二)

(三)(四)

(一)儿童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三)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平衡行

(四)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三·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一)(一)儿童观的内涵

(二)(二)儿童观的种类

1·儿童是小大人 2·儿童是原罪的 3·儿童是白板

4·儿童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 5·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三)(三)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1·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2·儿童的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 3·儿童发展具有差异性 4·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5·儿童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特带你与价值

一·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一)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

(二)(二)学前教育的保教综合性

(三)(三)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四)(四)直接经验性

二·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二)(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第二节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一·我国教育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和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其他各阶段教育的基础。

二·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具体要求:1发展小儿的基础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增强他们的抵抗力。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3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4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美学观念。

三·幼儿园的保教任务

(一)(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二)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体育目标 2·德育目标 3·智育目标 4·美誉目标

(三)(三)为提高基础教育打基础

第三节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一·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一)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原则

(二)(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是指学前教育的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是何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三)(三)主体性原则

所为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

(四)(四)全面性原则

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幼儿身心的各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幼儿保健目标应具有全面性。

(五)(五)关注个别差异性原则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儿童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习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有差异性。二·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一)(一)保教合一原则

(二)(二)游戏为基础活动的原则

(三)(三)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四)(四)生活化合一日生活整体性原则

第四章

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第一节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内涵

幼儿期体育教育,即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从营养给予,保健知识的渗入,生活习惯的培养及运用体育教育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二·幼儿体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一)幼儿体育的意义

1·体育是幼儿生命与健康的重要保障 2·体育位于而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3·体育关系到国家与名族的未来

(二)(二)幼儿体育任务

1·促进有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实施幼儿体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自然因素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 2·制定和执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建立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4·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5·重视对幼儿健康教育

第二节 第二节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内涵

(一)(一)幼儿智育的基本概念 1·知识 2·技能 3·智力

(二)(二)幼儿智育的意义 1·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 2·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3·为体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4·智育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幼儿智育的任务

1·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和手动操作能力 2·发展和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知识的兴趣 4·发展幼儿智力

三·实施幼儿智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一)创设丰富的环境

(二)(二)在游戏中发展幼儿思维

(三)(三)保证必要的探索时间

(四)(四)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指导

第三节 第三节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内涵 1·帮助幼儿适应

2·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幼儿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一)幼儿德育的任务

幼儿德育的任务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育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国家现行的教育标准来制定的。

(二)(二)幼儿德育的内容 1·文明礼貌教育 2·友爱教育

3·集体生活教育

4·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的品质

5·培养幼儿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 6·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情感的萌芽

三·幼儿道德品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一)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要素

(二)(二)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在现实的交往与活动中形成的 四·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一)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的隐性渗透

(二)(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种活动中去

(三)(三)善于抓住契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的进行德育教育

(四)(四)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五)(五)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第四节 第四节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内涵和任务

(一)(一)内涵

美育主要是指向与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是以培养和发展认得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二)幼儿美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美育的实施

(一)(一)通过园所环境开展美育

(二)(二)通过艺术教育进行美育

(三)(三)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

学前教育课程

第一节 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

(一)(一)课程的词源

(二)(二)课程的不同定义 1·课程是教育内容的课程 2·课程是知识 3·课程是学习经验 4·课程是学习活动

(三)(三)学前教育课程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

(一)(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二)(二)显性课程以隐性课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一)承认儿童童年生活的独特性

(二)(二)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突显儿童整体性

(三)(三)整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追求主体个性化发展

第二节 第二节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的基本模式

(一)(一)目标模式

(二)(二)过程模式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逻辑 三·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过程

(一)(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三)(三)学前教育的实施

(四)(四)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第三节 第三节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的制订

(一)(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层次 1·课程的总目标-----教育目标 2·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

3·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目标-----活动目标

(二)(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结构 1·儿童心理结构的维度 2·教育范畴角度 3·教育内容领域

(三)(三)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的表述 1·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表述的角度 2·学前教程目标表述的性质 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 1·关于自己及周围世界的粗浅的知识经验 2·关于基础的活动方法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3·关于发展儿童智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验 4·关于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经验

(二)(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 1·内容的目标达成性 2·内容的基础性 3·内容的适切性 4·内容的发展性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性

(一)(一)学前教育的组织线索 1·纵向组织

2·横向组织(考虑儿童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

(二)(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三)(三)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

第四节 第四节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一)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1·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2·游戏

3·日常生活活动 4·其他类型的活动 5·家,园,社区的合作

(二)(二)影响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4·教师的培训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一)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二)(二)评价内容-----评什么

(三)(三)评价主体------谁来评

(四)(四)评价的类型和方法------怎么评

第五节 第五节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一·福禄贝尔课程方案

(一)(一)背景介绍 福禄贝尔(1782~1852年),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1837年勃兰根堡开办学前教育机关,并于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

(二)(二)理论基础 1·福禄贝尔的哲学观 2·福禄贝尔的教育观

(三)(三)课程内容 1·宗教教育 2·体育卫生 3·游戏活动 4·恩物 5·语言

6·自然科学常识

(四)(四)课程实施方案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3·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

(五)(五)课程评价 二·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一)(一)背景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

(二)(二)理论基础 1·敏感期

2·吸收性心智

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三)(三)课程目标,内容,方法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方法(使用蒙台梭利教具)

(四)(四)教师的作用

(五)(五)方案评价 三·High scope 课程方案

(一)(一)背景介绍

High scope是海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的简称,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戴维·韦卡特于1970年创立。

(二)(二)理论基础

(三)(三)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 2·内容

(1)(1)主动学习的关键经验(2)(2)语言运用的关键

(3)(3)经验逻辑推理的的关键经验(4)(4)发展逻辑推理关键经验(5)(5)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关键经验

3·方法(High scope课程以主动学习作为一日活动的核心)(1)(1)重视一日常规的建立:计划——实施——回顾时间(2)(2)精心设计支持性活动环境与提供丰富材料

(四)(四)评价

四·瑞吉欧课程方案

(一)(一)背景

瑞吉欧幼儿教育系统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45~1946年期间,意大利政权进行重新改组,意大利民众也自力更生兴起了由家长团体自行运作的学校。

(二)(二)理论基础

1·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

(三)(三)瑞旧的课程特征 1·引入方案教学

2·多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征系统: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3·小组工作 4·档案支持

(四)(四)课程的组织形成

1·阶段一:活动的发起及准备阶段 2·阶段二:活动的进行与发展阶段 3·阶段三:活动的高潮与总结阶段

(五)(五)瑞吉欧课程的评价 四·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理论

(一)(一)背景

陈鹤琴,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后又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心理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儿园的课程,设备的反面的研究。

(二)(二)理论基础——“活教育”理论 “活理论”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 “活理论”的课程——强调教育的本质 “活理论”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

(三)(三)课程目标,内容,方法 1·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方法

(1)(1)整个教学法

(2)(2)游戏法和小团体活动

第六章

游戏

第一节 第一节游戏活动及其功能

一·游戏的内涵

学前教育游戏是儿童节助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在假象的情境中模仿和再现成人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二·游戏特征

(一)(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二)(二)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三)(三)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四)(四)游戏是虚构和现实统一的活动 三·游戏的种类

(一)(一)一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二)(二)以儿童的社会性分类

(三)(三)以儿童的认识发展角度分类 四·游戏功能

(一)(一)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首先,游戏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发展 其次,游戏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展 再次,游戏有利于幼儿躯干肌肉的发展 最后,游戏有利于幼儿感觉运动机能的提高 此外,游戏有利于幼儿对身体机能的认识

(二)(二)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首先,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其次,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再次,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最后,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此外,游戏还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三)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心理氛围 其次,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探究行为 再次,游戏激发了哟而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游戏提高了哟而的创造水平

(四)(四)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首先,游戏能使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 其次,游戏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快乐之情 再次,游戏能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情绪 最后,游戏能使幼儿进行情感宣泄

(五)(五)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首先,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其次,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 再次,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最后,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此外,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第二节 第二节儿童游戏的条件

一·游戏时间

实践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为保证游戏得以顺利进行,为此教师应注意 第一,第一,充足的时间是儿童游戏的前提 第二,第二,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

第三,第三,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二·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是开展游戏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游戏的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1·游戏的空间环境

游戏的空间环境包括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游戏环境。2·游戏的心理环境

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儿童游戏的重要支柱之一。儿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友好谦让,都为游戏能继续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儿童游戏的主动行和积极性。三·游戏的材料

首先,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精良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材料。再次,变换游戏材料陈列。

最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四·儿童自主游戏

游戏是学前儿童有机体的内在需要,室内发而非外力强加,因此游戏必须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愉快活动。

第三节 第三节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儿童游戏水平分析

(一)3岁以前的游戏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世界都是陌生的,他们需要探索和体验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

(二)3~4岁的游戏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都处于象征性游戏的初期,儿童的象征性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

(三)4~5岁的游戏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都处于象征游戏的高峰期,而且游戏的情境进一步丰富。

(四)5~6岁游戏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幼儿会自行策划游戏,讨论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分配角色,等并积极主动进行游戏,所以合作游戏出现频率最高。

二·儿童游戏的观察

(一)(一)游戏观察的作用

(二)(二)游戏观察的内容

1观察游戏主体是否积极健康:2游戏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3游戏环境是否卫生,富有教育性:4游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5游戏行为与需要,为儿童游戏提供新的材料。

(三)(三)游戏观察的方法 1·行为核对表 2·等级量表 3·轶事记录

三·儿童游戏的指导

(一)(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1·角色游戏的结构1角色扮演;2对物品的假象;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 2·角色游戏的发展1角色扮演;2游戏内容——主题和情节;3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游戏的能力。3·角色游戏的指导

第一,第一,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第二,第二,尊重儿童意愿

第三,第三,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第四,第四,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二)表演游戏指导 1·表演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2·表演游戏的指导

(三)(三)结构游戏的指导 1·结构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2·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使得注意事项

第一,第一,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材料。

第二,第二,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第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第四,第四,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

第五,第五,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会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3·特殊类型的结构游戏的指导

(四)(四)有规则的游戏指导 1·智力游戏的指导 2·体育游戏 3·音乐游戏

第七章

教学活动

第一节 第一节教学活动及其功能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他是有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

二·教学活动的功能

(一)(一)教学活动是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二)教学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三)(三)教学活动室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

第二节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

1·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

2·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

3·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的基础上 4·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5·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 6·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 7·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因时因地

二·教学活动内容的考虑

(一)(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1·儿童兴趣与经验 2·儿童的教育目标 3·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二)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

(三)(三)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既符合儿童的现有的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既符合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 3·生成与预设的统一

三·教学活动方法和手段的考虑

四·教学活动环境与材料的考虑

(一)(一)学校环境创设是儿童教学不可少的 1·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2·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目的

(二)(二)教学活动环境与材料创设要点

1·学习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要充分考虑适宜性,教育性

2·学习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要充分考虑针对性,全面性,发展性 3·学习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参与性,安全性 4·学习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要充分考虑综合性和可变性 5·要支持,启发和引导学前儿童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

五·教学活动方案计划的拟定

(一)(一)教学活动计划的一般结构 1·教学活动课程名称,设计意图 2·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重点,难点 4·教学活动准备

5·教学活动形式与方法 6·教学活动过程 7·教学活动延伸 8·教学评价

(二)(二)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一)目标性原则

1·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科学性 2·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全面性

3·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顺序性 4·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实践性

(二)(二)整合性原则

1·注意把单个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整合到整个课程的活动设计中去 2·注重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 3·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 4·注重教育环境的整合

(三)(三)活动性原则

1·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 2·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 3·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

二·教学活动的基本活动

(一)(一)口授法

(二)(二)游戏法

(三)(三)启发式教学

(四)(四)活动操作法

(五)(五)发现法

(六)(六)暗示

(七)(七)暗示教学法

三·教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要点

(一)(一)正确处理师幼互动

(二)(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

(三)(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

(四)(四)教师的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和弹性

第八章

其他形式的活动

第一节 第一节日常生活活动

一·日常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中满足儿童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餐饮活动,睡眠活动,等。

(一)(一)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自在性 2·习惯性 3·情感性

(二)(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

1·使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学前机构里得生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使学前儿童愉快的度过每一天 3·日常生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对一日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一)入园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二)(二)游戏与户外活动的指导

(三)(三)进餐的指导

(四)(四)浴洗的指导

(五)(五)睡眠的指导

(六)(六)离园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三·组织与指导一日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一)细心照料与积极培养相结合

(二)(二)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三)(三)利用游戏指导生活活动

(四)(四)家园共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节 第二节节日活动

一·节日活动及其功能

节日活动的功能包括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二·节日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一)紧扣活动的性质和主题

(二)(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三)注意儿童的全过程参与

(四)(四)将节日活动的精神渗透到一日生活

(五)(五)让儿童初步来哦接节日的来源,象征意义,纪念意义等有关知识

第三节 第三节亲子活动

一·亲子活动及其功能

(一)(一)亲自活动的内涵

亲子活动作为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教育活动,广义的说亲子活动就是指孩子和大人(主要是家长)一起参加活动。与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加强教师与家长对儿童的共同了解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的活动形式。

(二)(二)亲子活动的功能

第一,第一,亲子活动既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又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还使儿童产生良好的情绪

第二,第二,亲子活动让儿童体验了初步交往关系,为儿童与儿童之间建立交往的平台

第三,第三,亲子活动连接了亲子之间的感情,为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打下基础,有助于有儿童个性完善的发展

二·亲子活动的种类和内容选择

(一)(一)亲子活动的种类

从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从活动内容与领域上看,可分为运动类,语言类,操作类等

从活动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游戏(亲子活动)探索(亲子制作)亲近自然(亲子郊游等、(二)

(二)亲子活动的内容选择

亲子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本班孩子以及家长的情况来开展

三·亲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一)活动开始

(二)(二)活动进行

(三)(三)活动结束

四·设计和开展亲子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一)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

(二)(二)亲子活动的指导要多样化

(三)(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四)(四)教师要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第九章

学前教育机构于小学,家庭,社

区的合作

第一节 第一节学前教育机构于小学的衔接

一·幼小衔接及其意义

使幼儿尽快的适应性的学习环境,避免减少因两个学习阶段存在的差异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进入小学后发展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的现状

(一)(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1·学习环境的改变 2·生活制度的不同 3·师生关系的变化 4·儿童学习方式的不同

5·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要求不同

(二)(二)学前儿童进入小学的不适应表现 1·不适应课程教学

2·不知道如何用好课间休息时间 3·对完成作业的不适应

三·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一)加强儿童进入小学所应具备得素质的培养 1·主动性的培养 2·独立性的培养

3·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培养 5·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二)(二)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 1·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 2·开展是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 3·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第二节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教育

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则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和施加影响

(二)(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社会 2·亲情性和感染性 3·针对性和随机性 4·连续性和一贯性 5·权威性和专制性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任务

(一)(一)促进双方取得教育共识

(二)(二)促进双方有效互动,磋商共育策略

(三)(三)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有效益最大化

三·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

(一)(一)集体方式 1·家长会 2·家长学校 3·家长开放日 4·家长接见日 5·家园联系栏

(二)(二)个别方式 1·家庭访问 2·个别谈话

3·家园联系册或联系卡 4·书信,电话,网络等 5·接送孩子是随机交流

第三节 第三节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

(一)(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共同地域范围生活的人群,这是在相对独立地狱中,以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共同生活的人口群体,是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二)(二)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1·开阔儿童事业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学前教育机构是社区建设的支持者,为社区提供教育和文化服务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合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一)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儿童发展 1·带儿童带社区去开展教育活动

2·把社区人力资源请进学前教育机构

(二)(二)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优势,为社区建设出力

三·与社区合作的注意事项

首先,社区可以利用资源很多,但是在选用时教师不能盲目使用,要首先考虑对幼儿是否健康有益,是否安全

其次,利用社区资源时,要加强与社区,家长的联系,已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最后,要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轶事,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第十章

幼儿教师

第一节 第一节幼儿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一·幼儿教师的作用

(一)(一)幼儿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指导者

(二)(二)幼儿教师是启迪幼儿智力的开拓者

(三)(三)幼儿教师是塑造幼儿心灵的工程师

(四)(四)幼儿教师是家园同步教育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二·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不成熟性 二·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四·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第三节 第三节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道德

(一)(一)忠于职守

(二)(二)热爱幼儿

(三)(三)以身作则

二·知识结构

(一)(一)广博的文化素养

(二)(二)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

三·能力结构

(一)(一)认识能力

(二)(二)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

(三)(三)教育教学监控能力

(四)(四)创设和利用环境能力

(五)(五)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

(六)(六)情商能力

(七)(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八)(八)家长工作能力

(九)(九)科研能力

(十)(十)创新能力

第十一章

幼儿园管理

第一节 第一节幼儿园管理概述

一·幼儿园管理的涵义

广义的幼儿员管理可以理解为自上而下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国家教育方针与制度法规,规定教育行政体制,实施教育规划与督导等方式对幼儿园进行管理宏观调控过程。

狭义的幼儿园管理,是指在幼儿园管理者的组织领导下,以国家方针和教保工作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二·幼儿园的管理要素

(一)(一)对人的管理

(二)(二)对财,的管理

(三)(三)对事的管理

(四)(四)对空间的管理

(五)(五)对时间的管理

(六)(六)对信息的管理

三·幼儿园管理意义

(一)(一)更好地了解幼儿教育,树立幼儿教师职业荣誉感

(二)(二)更好地了解幼儿园,认识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三)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个人素质

第二节 第二节幼儿园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一·幼儿园管理的过程

(一)(一)计划

制定计划过程中因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第一,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 第二,第二,计划要切实可行 第三,第三,计划要明确具体 第四,第四,计划要全面

(二)(二)执行 执行阶段注意:

第一,第一,幼儿园园长应深入实际工作

第二,第二,执行阶段工作内容是有计划规划的

第三,第三,在组织范佩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解决

(三)(三)检查 检查阶段注意:

第一,第一,检查要客观公正 第二,第二,检查要实事求是

第三,第三,检查必须与指导相结合

(四)(四)总结 在总结应注意:

第一,第一,注意要以目标核计划为总结的依据,判断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第二,第二,要一间擦汗工作为基础

第三,第三,要把实践的现象转化为管理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幼儿园工作质量

二·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是行政管理,是为保育教育创造条件的工作 二是保教工作的管理 三是人员管理

三·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管理的原则市值为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目标,正确处理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行动准则。

(一)(一)坚持正确办园方向的原则 1·深刻理解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任务 2·增强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二)(二)保教并重,整体安排的原则 1·教师和保育员要坚强配合

2·由内阁部门和各类人员要做好整体的调协 3·协调家长,社区各方面的力量

(三)(三)民主管理的原则

1·管理者要具有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民主管理思想与作风 2·管理者有依靠制度走民主管理程序 3·主义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四)(四)重视办园效益的原则 1·合理安排,使幼儿园在井然有序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勤俭办园,充分利用园内现有的资源 3·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

4·强经营一是,开放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扩大幼儿园的经济收益

第三节 第三节幼儿园的领导体制和院长的职责

一·幼儿园的管理体制

幼儿园实行院长对幼儿园内部的管理负责制,园长在举办者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依据规程负责领导全园的工作。

(一)(一)院长对幼儿园的工作全面的负责 1·对外协调 2·对内管理

(二)(二)党的基层组织保证监督

幼儿园的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第一,发挥监督保证作用

第二,第二,协助园长的行政领导工作 第三,第三,帮助园长做好员工思想工作

(三)(三)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

二·园长的职责和条件

院长主要职责如下:

(一)(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二)领导教育,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工作

(三)(三)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四)(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

(五)(五)负责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组织文化必要条件,关心和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六)组织管理园舍,设备和经费

(七)(七)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篇6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

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和价值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数学教育与幼儿发展

事例一:某大班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让幼儿用“5元钱”去买两件“商品”。有一位幼儿成功地买来了两件“商品”,标价分别是“1元”和“4元”。但是,当她按照教师的要求用一道算式记录自己做的事情时,却令人不解地写下了“1+4=0”的算式。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奇怪:她明明记下了自己做的事情——用“5元钱”买了“1元”和“4元”的商品后钱全部花完,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算式。

事例二:某大班初期幼儿对于10以内的加减运算已经对答如流。在一次测查中,作者询问该儿童“3+4=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他除了回答“表示3加上4就是7”之外,任凭作者提示,也不能举出一件能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具体事情。

在前一个事例中,幼儿尚处于数学抽象的初级阶段,她理解了具体的数学关系,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却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抽象化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而后一个事例则是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问题,却不能将其还原为具体的问题。幼儿能够进行抽象符号运算的表面现象掩盖不了他理解上的缺陷――他不懂得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因此,严格说来,这两位幼儿都不能算是掌握了数学。现代数学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正如哲学家怀特海的表述:“数学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尽管数学起源于现实的世界,但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抽象。这种抽象跨越了事物的物质性的区别,只保留了它们的结构与形式。反过来,对这种抽象化的模式的研究,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帮助解决现实的问题。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数学就是一种模式,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一 1 种模式化(抽象化)的过程。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对这个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数学具有两重属性,即抽象性和现实性(或应用性)。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

一、数学的起源

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由直观感知到

结绳记事

集合 数概念)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刚出生时,儿童并不具有数学概念。研究证实,2岁左右的儿童一般是通过笼统的感知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3岁以后逐渐形成了对应的逻辑观念,能够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多少;5岁左右,逐步抽象出初步的数概念,并能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考。

二、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不是描述事物自身的特性,而是描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位置)

抽象性

数学源于具体事物,但有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如数字“1”可以表示1个人,也可表示1条狗、1辆汽车、1个小圆片……任何数量是“1”的物体

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不同于其他的知识的学习(如物理知识可以通过感官活动来了解,但是数学知识却不能。)

逻辑性

以数概念的掌握为例,数实际上是各种逻辑关系的集中体现。包括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精确性

数学语言追求的是精密性和确定性,用简练的、抽象的符号反映严密的逻辑推理,并获得确定的结果。

应用性

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 2 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3.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有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

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思维抽象性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思维,儿童出生后的前两年,他们的思维还局限于具体的动作。1.5岁儿童能够将过去的事件、情境、经验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并能再现出来(具体形象思维)。学前末期,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二)儿童思维逻辑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逻辑性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具体事物

如:“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的岁数最大?”对于这类问题,幼儿感到非常困难。

教师指着一盆栽有5朵红花。3朵白花的花盆,问幼儿是花多还是红花多?(点数)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一一对应观念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3岁半以后)。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两组物体树木的办法。逐渐地,发现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更加可靠一些。比如在“交替排序”活动中,存在四种物体,其中既有交替排序,又有对应排序。教师问一个儿童小鸡有多少,他通过点数说出有4只,再问小虫(和小鸡对应)有多少,他一口报出有4条。又问小猫有多少,他又通过点数得出有4只,再问 3 鱼(和猫对应)有多少,他又一口报出有4条。说明幼儿此时已非常相信通过对应的方法确定等量的可靠性。

(二)序列观念

序列观念是儿童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儿童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他对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树杈关系和顺序关系)的协调: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数少一。这种序列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到,而有赖于在无数次的比较中建立一种传递性的关系。

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班幼儿在完成长短排序的任务时,如果棒棒的数量多于5个,他们还是有困难的。说明幼儿这时的幼儿尽管面对操作材料,也难以协调这么多的动作。中班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他们完成任务的策略也是逐渐进步的。起先,他们是通过经验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我就看到有一个幼儿在完成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了后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运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或最长)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必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比后面所有的短。这就说明幼儿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同样,这种序列观念只是在具体事物面前有效。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即使只有三个物体,幼儿也很难排出它们的序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的岁数最大?”幼儿对这个问题是感到非常困难的。

(三)类包含观念

儿童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即使有的儿童指导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也未必真正理解总数的实际意义。

儿童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作者曾经问一个幼儿,是红片片多还是片片多,他一直认为是红片片多。直到作者向他解释,片片指的是所有的片片,而不是(剩下的)绿片片,他才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而他得到答案的方式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不是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靠逻辑判断,而是一一点数,得出红片片是8个,片片是10个。片片比红片片多。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 4 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

3.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

4.从同化到顺应

5.从不自觉到自觉

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一、基本观点

(一)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念形成的源泉

1.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2.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三)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1.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以长短排序为例,有的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每次找出最长的一根,排在最前面,然后再从剩下的木棍中找出最长的„„幼儿按照教师教给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地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其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而幼儿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的操作和尝试,并从中得到领悟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获得一种逻辑经验,并逐渐建立起一种序列的逻辑观念。而一旦具备了必要的逻辑观念,幼儿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总之,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在教给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思维结构的发展。而只有当幼儿的思维结构同时得到发展,他们得到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正 5 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

2.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且这个建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获得,而“教”给幼儿很多,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幼儿的认知结构也并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获得发展,而必须依赖他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在数学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表现为幼儿操作物质材料、探索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让幼儿操作、摆弄具体实物,并促使其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根本途径。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是真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可靠的知识。而通过记忆或训练达到的熟练,则并不具有发展思维的价值。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以操作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幼儿观看教师的演示或直观的图画,或者听教师的讲解。因为操作活动能够给予幼儿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机会,是适合幼儿特点的学习方法。以小班幼儿认识数量为例。教幼儿口头数数能够让他们了解数的顺序,却不能让他们理解数量关系。很多小班幼儿数数能数到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数的顺序、数序中的数量关系就已经真正理解了。而通过操作活动,幼儿不仅在数数,还能协调口头数数和点数的动作,从而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3.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

4.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

数学教育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我们给幼儿的学习内容,不应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应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数的组成的知识时,可以引入幼儿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的事情,让幼儿分各种东西,这样他们就会感到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接受数的组成的概念。

5.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幼儿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即使同样是学习有困难的幼儿,他们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是缺乏概括抽象的能力,有的是缺乏学习经验。

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例如,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活动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这样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

第二章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和层次

3.学习分析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习制定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4.掌握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要求,能为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儿童发展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身心发展水平、需要、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规律性,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教育者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生长发展的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才可能制定出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能够促进其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者由于对儿童发展水平、需要和发展规律认识不同,他们对儿童提出的教育目标也就很不相同。

制定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在如何看待儿童发展的问题上,应坚持以下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一整体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发展包括着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品德的等方面,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合性发展过程。在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儿童的整体发展,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应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即应包括有认知经验、情感态度、个方面质等方面的教育要求。

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儿童的认知不仅与成人有着质的差别,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也不完全一样,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而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早期学习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儿童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认知结构和学习风格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数学教育目标。同时教育者还应针对各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提出适宜的数学教育目标,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社会要求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这一要 8 求必然反映在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中,即塑造社会所要求的人。这就是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总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鲜明地体现着国家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年幼一代的期望和培养要求,同时也为着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纲要》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包含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要互相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以上对我国颁布的《纲要》的简要介绍和回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内容的确定。同时也使我们明确到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建立情感、社会性、智力等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

(三)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对数学教育目标制定有重要的影响。当代,数学已经渗透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和现实世界中与人类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自然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理解周围世界,学会表达和交流,发展儿童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精神。

儿童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是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内容选择必须遵循的依据,但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可能性目标和适性目标的关系问题,即应该考虑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发展是否适宜。有些目标和内容的提出,儿童虽然可以学习和接受,但其对儿童的发展并无积极的意义,因此,这样的目标和内容对儿童的发展是不适宜的,在教育实践中就不应提出和选择这样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体系是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从横向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分类结构,从纵向角度看,则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学习、了解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和层次,有助于教师认识数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教师对幼儿期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把握,从而使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和划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来划分,即数学教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实质上也是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要求。如数学教育目标从体育这一方面考虑可提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的教育要求(如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能按要求摆放、整理操作材料等);从智育这一方面考虑可提出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物体数量关系、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兴趣,有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要求;从德育这一方面考虑可提出培养幼儿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玩数学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教育要求;从美育这一方面考虑可提出引导幼儿感受数学美的教育要求,如引导幼儿感受数与形的协调和美丽(如2002年这4个数字能让人感受到对称、和谐的数学美,而长方形当其长边与短边之比约为1:0.618时,历来就被认为是最美丽的长方形)。

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即从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出教育目标。这是以儿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幼儿数学教育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如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认知领域),对周围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空间感兴趣、有好奇心;遵守数学活动(或游戏)规则(情感领域),能正确拿取、摆放、整理操作材料(动作技能领域)。

从数学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教育目标,即从分类和排序、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形体和空间认识、量和时间认识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标。每一项内容又分别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

从上述几个角度考察、分析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教育目标,其最终归宿都需落实在幼儿的发展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目标直接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提出,是比较靠近儿童发展的目标结构。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反映了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体现了目标体系在深度上的有序性。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地说,目标层次越高,其抽象概括性也越高,可操作性越低,而目标层次越低,其概括性也越低,可操作性则越强。上述三个层级教育目标的转化既是逐级具体化的过程,也是逐级抽象概括的过程。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纲要》中目标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本领域重点追求的是什么,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根据《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4条目标,表达了以下思想:

目标1,这是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

首先,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应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该目标提出培养幼儿对环境中事物的数、形特征、时间、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11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新异刺激物的积极反映。幼儿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趋向、提出问题、操作、摆弄等行为倾向。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更重视“赋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并把“获取、更新和使用知识”作为“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阐明的三种功能”。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在阐述幼儿发展的几个方面时,是按“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顺序来排列的,由此可以看出,《纲要》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认为这是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幼儿对事物的数量、形状等产生了兴趣,这将为他们所进行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同时在积极探索活动中也将逐渐培养起幼儿对数学学习本身及一切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只有愿意参加数学活动,才可能观察到、感知到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等。幼儿只有喜欢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有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有关的数学现象,从而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

目标2,这是有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这一目标指出了幼儿应学习哪些数学知识,幼儿获得的数学知识具有什么性质,以及幼儿怎样获得数学知识。

首先,该目标指出幼儿学习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并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这条目标让人们明确幼儿数学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数学教育有根本的不同。幼儿获得的数学知识是经验性的、具体的知识,建构的是初级的数学概念,这种概念是幼儿从具体的实际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是建立在表象水平上的概念。例如,幼儿对“2”的概念的获得,是他们多次拿取和看到两个球、两个娃娃、两个苹果等两个物体,经过分析、概括,幼儿发现这些物体除“两个”这一特点始终存在以外,其他特点都不一样,这样幼儿就逐步建构起“2”的概念。

同时这条目标还指出应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12 “数量关系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幼儿掌握现有大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一方面加深了对有关数量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要求相应的思维水平,从而促进了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幼儿感受事物中数量关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其次,该目标指出幼儿是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的感性经验。数学知识不可能由成人传授给幼儿,必须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幼儿知识的获得,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并不断发展。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知识),而且在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做”的能力(即“会做”和“知道怎样做”),这种能力也是知识。例如,幼儿在多次点数蚕豆时会发现,蚕豆摆放成何种形式与蚕豆的数目没有关系,自己从哪儿起点数蚕豆也和蚕豆的数目无关,重要的是每粒蚕豆只能点数一次,点数时不能重复,不能遗漏,这样蚕豆的数目就是不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数目的掌握是在其多次点数实物,多次摆放、拿取实物的过程中获得的。

第三,幼儿在感受数量关系、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的过程中,也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说明幼儿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目标3,这是有关培养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这一目标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应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学习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其操作、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首先,该目标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当代,重视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远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幼儿在构建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对所操作的材料、所出现的数学关系进行充分观察,需要进行一番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才可能将有关的数学概念的本质(或关键)属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这一过程对发展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自觉性十分重要,对促进幼儿 13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幼儿对“2”数目的认识,幼儿在形成“2”的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不同的“两个”物体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抽象概括出其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即它们都是“两个”,而排除掉这些物体中的非本质特征,如它们不同的形状、颜色等。

其次,这一目标还提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答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其操作、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学习解决问题,这不是简单地运用已知的信息,而是对信息加工,“超越给定的信息界限”之外,因为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新问题,是初次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需要对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再次思考和重新组合,找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一旦解决了,幼儿的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得到了提高。

幼儿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其操作、探索过程和结果,这实质上是幼儿将其在数学操作和探索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外化和具体化。这样的过程不仅巩固、加深了幼儿对数学现象、数量关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也使其认识能力再次得到提高,同时幼儿之间在交流中互相能更好地学习。

幼儿学习解决问题,学习用适当方法表达和交流,这一过程不仅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它还将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在这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可采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去表达和交流。

目标4,这是有关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首先,该目标提出了要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的技能。为什么培养技能要作为目标提出呢?这是因为“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而运算本身则是进一步的动作”。这就是说,幼儿是通过与各种有关的数学材料发生相互作用而对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有所感受和认识的。例如,幼儿学习匹配:“喂动物吃食”。活动要求幼儿喂给各种小动物吃它喜欢的食物,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应学习、掌握这样的技能;将画有各种动物的卡片一张接着一张排列整齐(如有的教师要求幼儿将动物卡片整齐地摆放在标记板的红线上部);还要学习将每种食物与相应的动物一一对应摆放(如萝卜放在兔子卡片下面,鱼放在猫卡片下面)。总之,幼儿只有掌握了有关的操作技能后,才可能正确地使用数学操作材料,才可能获得对有关数学关系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该目标提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 14 对幼儿时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日后的学习影响也是巨大的。幼儿的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的,这里涉及到幼儿很多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幼儿数学学习来说,除以上提到的学习习惯外,针对数学学习要求,还应养成幼儿以下习惯:要按规则进行活动,克服困难,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与别人合作进行游戏等。

(二)幼儿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小班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中班

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

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大班

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

5、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第三节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分类、排序与对应

分类是指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

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幼儿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及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规律排序。

对应是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里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和它相对。对应中如果一个集合的每一个元素分别与另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不同的元素对应,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就叫一一对应。幼儿学习将相关的物体一一匹配,幼儿借助一一对应的逻辑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为幼儿建构类、序及对应的心理运算结构奠定基础,为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做好准备。皮亚杰曾指出:“三个数学结构(即代数结构、序的结构和拓扑结构)和儿童运算思维的三个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类、序和对应这三方面是数学思维的主要成分。

(二)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幼儿认识10以内的自然数和零,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知道没有可以用零来表示;认识序数,能用自然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说出某一物体排在“第几”。

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感知和体验一个数和它出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数之间的互换、互补关系。

计数就是数数,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即幼儿能口说数词,手点实物使每个数词与一个集合内的每个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数的结果会用数词来表示。

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运算,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加减的意义,学习10以内口头加减运算,能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数、计数与数的运算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数可以表示物体的 16 个数和多少:篮子里有5个苹果,桌上放着两本书;数也可以表示整体的多少:三盒糖,1箱苹果等。数还可以表示事物的顺序:第一名、第二名,一组队列中,从左往右数,小红排在第六位等。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着数,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的用处很多。

数的运算学习,可帮助幼儿较好地了解、认识周围事物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学习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加减运算的学习有助幼儿对加减互逆关系和加法交换关系的感知,可促进幼儿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几何图形

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等)和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等),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几何图形是人们用来确定物体形状的标准形式,物体的形状在几何图形中得到概括的反映。几何图形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例如,楼房的结构呈直线形,花朵呈曲线形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大都能用数学中的直线和曲线构成。因而,从某一角度看,形比起数来,要更加具体、直观。幼儿学习、认识几何图形,可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有助于对数的理解和数概念的建立,促进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量与计量

幼儿能区别和说出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等;在比较物体量的差异时,可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学习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量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能区别程度异同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轻重、快慢等的客观对象都叫作量。量有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例如,小班有多少小朋友、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等是不连续量;长度、面积、温度、速度等是连续量。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等连续量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因而幼儿需要学习。在比较各种量的差异时,可让幼儿感知到量的相对性,并帮助幼儿建立序的概念,使幼儿对其中传递关系有所体验。

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叫做计量。幼儿学习计量常利用各种自然物,例如,小棍、筷子、纸条、小瓶等作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高低、容积等,这种测量方法称作自 17 然测量。幼儿学习计量的意义在于,他们运用已有的数经验进行测量,可体验到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置换的运算关系,并逐步建立测量单位体系的观念,为以后学习计量做好心理准备。

(五)空间和时间

幼儿能区分和说出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能按指定方向进行运动。能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知道一星期七天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知道其用途,会看整点与半点。

空间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着对大小、形状、方向的认识,也包括着对空间的区分。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还意味着两个时刻间的距离,或指某一时刻。时间是一个人们看不见的量。

空间和时间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幼儿做早操时就涉及动作的运动方向,平时他所处的位置需要其对前后上下有些什么能够感知;幼儿一天的生活、游戏活动,使其时间的顺序有所感知。幼儿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认识,有助于他们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也有利于其生活能力的增强。

二、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明显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9)在教师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2、中班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18 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序数。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4)学习用各种几何体(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

(5)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7)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9)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

(10)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3、大班

(1)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学习用加减法解答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方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19(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学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注意时间的长短和更替,知道要爱惜时间。

(11)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他们的值是不相同的。

三、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原则:

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除应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考虑以下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启蒙性

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其目的是很清楚的,主要是让幼儿掌握一个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工具,让幼儿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数学的有关知识,不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目的。因此在选择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必须注意内容的启蒙性。我们所说的幼儿数学教育应具有启蒙性,也就是指幼儿应对有关数学教育内容有所感知、有所体验,对这些教育内容获得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不是让幼儿在此阶段对数学的某一内容形成科学的概念。

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其要求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层面上对某一内容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幼儿认识几何图形,他们通过建造、拼搭、玩沙、塑造等活动,能够辨认各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了一些物体与图形之间的相似点,如说自行车的车轮是圆的,手帕象方形等等。幼儿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他们对几何图形已有初步的认识。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生活性

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这是一棵大树,那时一棵小树;今天班上有3位小朋友没有来;手帕是正方形的,毛巾是长方形的„„。幼儿在与 20 环境的接触中获得了许多数学感性经验。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让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种子排队,排好后他们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它们的数目是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有短呢?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他们发现了,颗粒大的种子占的地方大,排的队就长,而颗粒小的种子占的地方小,排的队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探索和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用某一物品排队,队列的长短不仅与物品数目多少有关,还与物品本身的体积大小有关。

(四)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系统性

幼儿的数学教学学习虽具有启蒙性质,但也应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幼儿学的逻辑顺序,体现先难后易、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的特点。例如幼儿学习数的知识,他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逻辑观念。幼儿通过对应、排序、分类等活动获得了一些前数学经验,为数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幼儿学习数的内容,开始学习重点在感知物体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进而幼儿可以认识数的顺序、数与数之间大小关系,在大班,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数学教育活动的各种类型 2.掌握各种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设计要求和组织领导的方法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实践确实是由教与学两种活动所构成,教与学是统一的活动。但为了深入地研究教与学,有必要将教与学分开进行研究。因此上述定义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即教学探讨、研究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进步。

从教学的规定性要求看,“教学”活动应具备三方面特征:

首先,“教学”既有“教”,又有“学”。它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第三,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以行为。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是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师幼共同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自发反映型教学。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由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要求,将教师要求幼儿做的事变成幼儿自己要做的事,也就是将教师的大纲变成 22 儿童自己的大纲,其变化的程度愈大,则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愈高。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力量,萌发和强化他们的兴趣。例如,小班幼儿学习将动物与其相应食物匹配这一内容时,教师创设了《梅花鹿请客》这一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主人”梅花鹿请小朋友帮助他,给每位“客人”(请来的小动物)送去它爱吃的食物。当幼儿看到教师出示的梅花鹿请来的客人——各种动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每种动物爱吃哪种食物,学习着用一一对应的摆放方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还具有操作性特点。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操作中进行的,他们通过操作、摆弄材料进行探索和学习。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为动作水平的思维向抽象水平的思维的转化的过程。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开始于动作。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和体验到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操作方法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3、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一般为教师组织、并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常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集体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直接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启发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各种数量关系,帮助幼儿归纳、整理其获得的一些零散的、片断的数学经验,使其能建构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数学的集体活动形式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影响。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所获得的数学经验的不同,在幼儿共同学习中会被彼此反复影响并互相促进。

集体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分组进行。

(三)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向幼儿提供的学习经验是经过教师有意识的选择,这些经验有助于幼儿对事物数量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

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对话,可以帮助幼儿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3.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条件,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

1.目标

指这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如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数学关系的感知、体验,运算技能要素的掌握等的作用和影响。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这样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

2.材料

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以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的需要

提供的同一类活动的材料应有实物、图片、符号三个层次

在学习同一概念或统一关系时,所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 3.规则

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使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教师制定的活动规则,要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运算的性质及规律。

4、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即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集体(全班)操作。操作方式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及班级人数、教师力量的配备。

5、指导 指教师如何想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和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6、评价 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所进步。评价的目的既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也是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使数学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有时还包括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1.活动名称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种是按教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如:学习6的加减法、认识序数。这样定名称可以使幼儿从名称上即可以了解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但名称不够儿童化,缺乏生活气息。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24 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给数字口袋送礼物

2.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中关于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教学活动目标表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

3.活动准备

数学活动的准备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学习经验的选择

所选的经验是否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所选的经验是否使幼儿能理解,并能得到满足的

所选的经验是否能对幼儿发生多种作用,即能给予幼儿整体发展以影响的一种经验

所选经验是否达到同一目标的各种不同的经验,即可以在不同发展层次上获得的经验

幼儿的经验准备(幼儿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掌握那些知识技能和能力)

先分析进行这一学习活动,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环节有多少 其次要分析幼儿在进行这一学习活动时,已具有哪些知识技能,具有哪些能力,还缺什么,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什么条件

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的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物教具、学具:玩具和一些生活用品、收集到各种自然物、废旧物品、专门用于数学活动的教学具

形象直观教具、学具: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实物卡片、几何图形卡片 教师在选制、运用教具学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要有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应尽可能使其具有多种用途,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价值 要注意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4.活动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去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并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5、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例如,小班幼儿对物体的量词不易掌握,因此在开始教幼儿学习讲述量词时,教师选择的教、学具尽可能是常用的量词,如个、只,如果有几种实物,其量词最好能统一,以后再逐渐增加新的量词,如条、头、辆等。又如让幼儿比较两根木棍,两根木棍应放在(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才好比较。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育中,活动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已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得到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进行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和准备。此外,数学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也是密切的。例如,一些数学内容的学习,将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如分类、测量、统计等。又如,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计数后,教师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数一数今天班上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来;找一找四条腿的动物有哪些;比一比谁拍的球次数多;结合几何图形的学习,可引导幼儿找一找,什么东西像圆形?什么东西像正方形等等。这样可使幼儿获得的数学经验能在其他教育活动中得到运用,从而使幼儿在同一段时间内,从不同的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能融合一体,构成一个整合的经验。

三、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目前在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集体活动形式、小组活动形式及集体与小组结合的活动形式。

(一)集体活动形式 是指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在目前的幼儿园中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因为它可比较集中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也较容易组织全班幼儿的学习活动。同时,集体活动也 26 培养了幼儿能较好遵守规则和一定的自制力,并让幼儿体验到集体活动和游戏的快乐。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演示、讲解或观察、讨论,引导幼儿学习,这些情况有:

1、有些数学知识、技能需要教师示范、讲解、指导幼儿学习。例如,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学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

2、新的数学活动或游戏,教师需要在集体中讲解、演示,让幼儿明确在活动时需要做什么,怎样去做。

3、幼儿对一些数学关系是难以独自发现和感知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中的经验或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使他们对这些数学关系有所感知和体验。

4、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整理、归纳已获得的数学感性经验。通过整理和归纳可使幼儿获得的经验系统化、概括化,并形成一定的结构,这样可使幼儿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吸收新的知识。

集体活动一般都是教师直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但对于这种直接指导,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愉快地、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

集体活动形式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目标上的整齐划一,忽视幼儿在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同时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难给个别幼儿以帮助和指导,难以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难以促进每个幼儿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二)小组活动形式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提供充分的、多层次的学习材料,让幼儿独立地选择活动内容,主动地操作、摆弄各种材料。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数、量、形等感性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每一小组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即幼儿使用相同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从而获得同一种经验(可是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已有的经验不尽相同,因而在获得同一经验时,其经验水平和层次是会有不同的);另外数学小组活动是有多个的,例如,由多样内容组成的若干小组活动,或同一知识内容,通过多种知觉形式或不同层次材料组成若干小组活动。教师的这种安排,使幼儿有充分的机会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材料进行学 27习。同时在这过程中,幼儿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往和学习机会。

小组活动形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虽进行的是同一内容的活动,但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应肯定每个幼儿在自己发展基础上所获得的进步。

2、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而且要通过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即幼儿智慧发展水平,要使幼儿两种操作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

3、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观察、了解个别幼儿的活动,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例如,向幼儿提出建议或提出启发性问题;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或明确任务;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给幼儿再次示范和讲解等等。

小组活动形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需仔细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并能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这样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在同一时间内,教师要观察、了解处于不同小组的幼儿的活动情况,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是会有一定困难的。

(三)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是指在同一活动时间内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形式,这样做可充分发挥两种活动形式的长处,较好地解决一般的教学要求与个体发展上存在差异的矛盾,从而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结合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先进行全班集体活动,然后再分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的内容大多为新活动或新游戏的介绍。同时也包括在前一节集体活动形式中提到的几种情况。这些内容通过集体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较快、也较集中地让幼儿知道需要做的事是什么和怎样做这件事。在集体活动中,有时还需根据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再次强调某一活动的规则或注意问题。小组活动,一般教师要安排几项内容,例如,3项~4项不同的内容,有时甚至6个小组的内容都不相同。幼儿自己独立地选择小组活动,并轮流去各组活动,教师应鼓励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多玩几组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经验。

另一种形式是幼儿先进行小组活动,然后再进行大组活动。在数学教育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幼儿先进行尝试、探索获得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启发 28 幼儿相互间讲讲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应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幼儿小组活动的情况,可组织幼儿讨论、梳理已获得的经验,或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让幼儿思考、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节 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课程的整合化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看,采取主题形式整合教育内容是整合性教学的形式之一,主题活动基本上是教师预成的活动。

一、什么是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题一般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如围绕儿童自身的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文学作品或提炼一些现象、过程原理等形成主题,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由于主题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因而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具体的世界,一个鲜活的现实世界。在每一个主题中不仅包含着多个领域的内容,而且能让幼儿对事物获得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主题活动所表现的整体、具体的世界中,必然会包含着数学方面的内容。幼儿在获得对事物的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过程中,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分析、检核主题活动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及提供幼儿何种学习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主题都包含着数学教育内容,但这些教育内容如何与主题活动整合,还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应对主题中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和检核,以确定如何设计、组织有关数学教育、教学活动。

例如,主题:“蔬菜”这一活动内容就有以下几个方面:(见图3-6)在“蔬菜”主题中,可整合的数学教育的内容有: 学习分类;

感知物体数量、形状及物体量的差异(如长短、粗细); 感知时间、空间; 学习加减运算。

教师对主题中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的分析、检核,可使他了解主题具有的数 29 学教育价值,明确哪些数学学习经验可整合在主题中。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分析、检核主题中涵盖着哪些数学教育内容后,还应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已有数学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确定可以设计哪些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特征,可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获得这方面的经验;而比较数量的多少,感知相邻两数之间的数差关系,往往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以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

总之教师要根据数学的具体教育内容,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来考虑、确定数学教育、数学活动的设计。

例如,根据“蔬菜”这一主题,就可设计以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1、分类活动 这一主题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开展分类活动,例如按蔬菜种类、食用部位、生长地点等进行分类;还可将一组蔬菜按其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

2、统计活动 在分类基础上可以进行统计活动,以了解每类蔬菜有多少;幼儿还可以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表格来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幼儿还可以统计记录今天幼儿园(或家中)买了几种蔬菜,吃叶子的(或吃茎的)蔬菜有几种?

3、比较数量的多少和物体量的差异 在蔬菜分类统计后,可引导幼儿比一比它们的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比一比它们的长短、粗细,如丝瓜长,黄瓜短;豇豆长,四季豆短;冬瓜又粗又短,丝瓜又细又长等。

4、观察、记录种植的蔬菜的生长情况,例如,记录播种的日期,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长出1片(或2片)叶子„„。

5、蔬菜超市游戏 学习分类摆放蔬菜;在超市买菜,学习加减运算;学习制作蔬菜,感知物体形状等。

以上仅列举了“蔬菜”这一主题可以设计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进行教育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更多类型、更为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

在主题中,较多的数学教育内容是整合、渗透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整合、渗透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在“秋天”主题中,其中的一个活动是幼儿品尝、展示秋天的各种水果,结合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大家最爱吃的水果有哪些,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又如,幼儿园组织幼儿外出野营,事先讨论的问题之一是:大家需要带哪些 30 物品,每样带多少?讨论以后,幼儿与家长一起准备,并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样做既可检查所需要的物品是否都带了,又可以在野营回来后,检查所带的物品是否都带回来了,有没有遗失。

一些需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的内容,可设计为数学教学活动。

(三)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的活动设计

主题的来源之一是领域,即主题是以一定的领域为基础来设计的,例如“美丽的春天”、“夏天的水果”、“我们做朋友”、“新年到”等。这些主题明显与某一特定领域有关,是某一领域的内容为主,但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又不只限于某一领域,往往会将多个领域的内容整合其中

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数学教育内容; 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教育内容;

在这一主题中,幼儿所要学习的经验,需要通过哪些教育、教学活动获得。例如,主题“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是以数学领域的教育内容为主,并整合了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

“超市购物”主题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活动有: 物品分类(参观超市、游戏活动—小小超市)认识人民币(到银行取钱,拿取5元钱)

10以内加减运算学习(买两样东西用了多少钱?你还剩多少钱?)“超市购物”主题涵盖的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有: 参观超市(社会领域)。

超市里的货物真多(社会、语言领域)。

我和老师(或爸爸、妈妈)买东西(社会、数学领域)。收集各种物品的包装盒(科学、社会、数学领域)。制作商品标价(数学、美术领域)。制作、装饰钱包(美术领域)。

(此主题活动的详细情况见本章后的活动案例参考)。

三、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通过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实现 31 的。有的数学教育内容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幼儿感受、体验,引导幼儿归纳、整理;有的则是在区、角活动和日常活动中获得感性经验;而有的只是渗透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应是自然地渗透其中。主题活动中的每一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活动中会自然地获得某方面的数学经验。例如,拍球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能获得计数、比较数量等方面的经验,但这只能渗透、融在活动中,因为拍球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习控球,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计数、比较数量的多少不是此项活动主要目的。

(三)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时还会生成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支持。例如,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活动材料,使活动得以发展;教师和幼儿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参与幼儿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好地了解倾听幼儿的想法和需要等。

第三节 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价值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特点

1、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能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的学习“数学”,获得有关数学经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大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而且这些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一般都会反复、不断地出现,这就使幼儿能经常地感受这些现象、问题,从而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有所认识和体验。同时,也由于这些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大多发生在自然状态下,它使幼儿常常在不知不觉地情况下就感受到“数学”,学习了“数学”,并使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注意和探索这些数学现象和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幼儿在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决定进入活动区、角的时间,以及独立选择活动的材料和开展活动,这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活动区、角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为:创设良好的数学活动环境,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大量的数学感性经验。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为此,教师应很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再针对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如通过微笑、点头或语言,肯定幼儿活动中的努力和进步;通过提问和建 32 议使活动能继续进行下去或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创设了条件。幼儿的学习必须是主动的,主动的学习包含着心理活动的积极开展。主动学习是幼儿发展过程的核心,一切学习经验必须由幼儿主动地建构才能获得。在数学教育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地学习,这不仅是今天的教育目标所要求的,同时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必备素质。

2、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使幼儿有机会去建构数学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知识是一种难以教会的知识,它需要通过幼儿的活动,通过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起来。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给了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活动场所和时间。

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和数学教学活动,是两种有区别,同时又紧密联系的数学教育活动,两者各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使这两类活动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两种活动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幼儿日常生活是指幼儿一天中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主要介绍幼儿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一)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仅占有一定的时间,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可对幼儿产生数学影响的情景和事例,而且这些情景和事例是经常地、反复地发生,因而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幼儿稳定的、前后一贯的一天生活活动的顺序,就可使他们体验各种活动时间的长短、时间的间隔,如起床时间、上幼儿园时间、做早操的时间、上课时间和游戏时间等。每天早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数一数今天班上来了多少小朋友,还有几人没有来,今天星期几,哪几位小朋友做值日生等。有的中、大班幼儿还学习记气象日记,日记中记载着每天的日期,星期几和气温等情况。

(二)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蕴含着各种数学信息,幼儿参加游戏,不仅愉快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学习着各种游戏技能,同时也感受着其中 33 的数学信息,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例如,积木游戏可使幼儿对平面和立体的图形有所认识;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学习按顺序、有条理地做各种事情;玩水、玩沙游戏使幼儿对量和量的守恒有所感知和体验;而超市游戏(或商店游戏)使幼儿学习了将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学习记数、认识钱币和数的运算等。

而各种体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也都蕴含着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因素。例如,民间游戏:《上下前后拍手歌》 儿歌:拼板,拼板,拼拼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轱辘轱辘一,轱辘轱辘二,轱辘轱辘三,轱辘轱辘四,轱辘轱辘五,轱辘轱辘六,轱辘轱辘七,轱辘轱辘八,轱辘轱辘九,轱辘轱辘十。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这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它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三、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领导

1、活动空间的设置和准备

教师应为幼儿活动区、角提供一定的空间,在这里既可摆放各种活动材料,同时又有安排让幼儿进行操作活动的桌椅。摆放材料的橱柜要便于幼儿拿取和摆放。室内如果是地板地,有些数学活动也可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空间应相对固定,这有利幼儿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活动室的一角,摆放数学活动材料,作为数学活动的区、角。一些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安排数学活动专用室,让幼儿在专用室中进行区、角数学活动。

2、活动区、角数学活动材料的摆放和提供

活动区、角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活动两者是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活动表现,提供有关材料让幼儿再次学习,也可以根据教育内容,将有些活动材料直接安排在活动区、角中,让幼儿主动探索,自行学习。区、角活动材料还应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与补充。

3、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

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在区、角活动的要求和规则。如向幼儿交代各种材料摆放的位置,使用中要爱护玩具、材料,用后要放回原处等。

摆放新材料、增添新内容后,教师应向幼儿介绍新材料的使用方法,新活动的要求和规则,使幼儿知道怎样做、怎样玩。

活动区、角数学活动,一般都是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进行学习的。但由于每个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存在着学习速率的不同,教师对个别幼儿还需进行引导,如使每个幼儿在一周中都有进活动区、角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学习玩某种活动或材料。

第四章 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幼儿对集合概念理解的特点和意义 能够进行集合活动的设计

第一节 集合概念与幼儿学习集合的意义

一、集合与集合的元素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里的元素具有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

集合按其元素的个数情况,可以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合;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合。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列举法(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写在里),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都具有的特征用语言里)

两个集合健还存在着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包含关系是指对于两个集合A与B来说,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B的元素,则A包含于集合B内,A是B的子集;相等关系是指两个集合间的元素是完全相同的。

集合间还存在着运算,即通常所说的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的运算。交集是指由同时属于两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并集是指所有属于两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补集是指有权集中所有不属于两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差集是指由属于一个集合而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二、含有集合问题的生活情境及幼儿的集合经验

如:好吃的东西、收拾玩具(按标志)、穿白大褂要给宝宝打针的人

三、幼儿学习集合的意义

1.学习集合是儿童学会计数、理解数的实际含义的基础

2.学习集合有助于促进幼儿发现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性出数的概念 3.学习集合有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第二节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要求

一、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需要经历由泛化到精确的四个发展阶段:即笼统感知阶段、感知集合界现阶段、集合的数量感知阶段、初步的集合运算阶段

(一)笼统感知阶段(2-3岁)

国外的研究证明,2—3岁的幼儿可产生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即对元素模糊的泛化的知觉。这一时期幼儿还不能精确地说出一组物体的数量,只能打至地辨别它们的多或少,他们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举例:拿走幼儿的东西没有知觉)

(二)感知集合界限的阶段(3-4岁)

3—4岁的幼儿在感知有限集合阶段,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表现在计数过程中,他的手和眼的运动是从两边向中间移动的。

(三)集合的数量感知阶段(4-5岁)

儿童到了4—5岁时,一般进入集合的数量感知阶段,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已能发现集合中包含着的子集,看到整体可以分成若干个部分,但由于思维还不具有可逆性,一旦将整体分成若干部分,头脑就不在保持整体。

(四)初步的集合运算阶段(5-6岁)

一般来说,幼儿在5—6岁时可达到初步的集合运算阶段,表现在幼儿已能发现同一个物体往往具有不止一种的属性。不仅能按物体的外部属性或内部属性正确地给物体分类,甚至还能把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组及多角度分类。这一阶段的幼儿,头脑中基本还没形成类包含的逻辑观念,在解决问题时,对数幼儿是将整体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作为一个包含其他部分的整体看待的,只习惯于从数量的多少来判断,还不能达到从逻辑的关系上来判断。

二、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掌握求同和分类技能、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并能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1.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

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是学习集合的基本要求,也是形的成类概念的基础。在幼儿的话语系统中,“共同属性”的同义语叫“一样”,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大小和形状都一样”(即全等);另一种是指事物的某一属性或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相同。

幼儿所说的一样与成人所说的一样是有区别的。幼儿多指表面现象上的一样,很容易产生“黏结”,把不相干的事物扯在一起。如(肉包、钱包、提包、37 包老师)

2.掌握求同和分类的技能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外部动作达到的运算技能。通过外部动作求同,是将共同属性的物体经过位移归在一起,其意义是便于我们二次寻找和发现它们;一是通过心理旋转达到的运算技能。通过心理旋转的球通则不需要移动物体,就能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是同类。3.初步形成集合概念

指幼儿能在经验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的一种概括和归纳 4.对集合元素进行比较和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包含了对1和许多的理解、集合间元素多、少、一样的判断,集合的多种属性及集与子集相等和包含关系的体验等

具体到各年龄班的集合教育要求分别是以下方面: 小班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1.知道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共同属性 2.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

3.能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做集合或集合的子集 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  中班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2.能概括物体(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 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  大班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

第三节 幼儿集合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集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求同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并挑选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物体,这样的活动就叫求同活动

通过求同活动可以完成的教育要求是:

体验物体的共同属性、按物体的属性做集合、体验1和许多的区别和关系 1.按标记求同

按标记求同就是用某物体或物体的某一属性做样子,找出和它全等或有相同属性的东西。

设计这类活动的关键在于控制物体的相同属性,所以在给幼儿提供求同材料时,一定要明确希望给幼儿的是什么样的关键经验。一般在最初为幼儿设计的求同活动中,提供的是只有一种相同属性的物体。为了让幼儿在求同活动中能够坚持求同标准,通常做法是给幼儿一些求同的标记做提示。

在组织求同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区角活动等不同的组织形式。

2.用排除法求同

指挑出所有不属于某集合的物体,使该集合的共同属性更加突出。在设计这类活动时,可采取实物或图形两类不同抽象层次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要符合幼儿生活经验中熟知的常见物体。

(二)分类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分类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

通过分类活动可以完成的教育要求是:按物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做若干集合或某一集合的若干子集、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做集合和排列、对集合做层级分类和多重分类 1.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指先给物体、图片、图形等集合分类,再用标记表示分出的各个子集。2.按物体的内部属性分类

按物体的性质或用途等作为分类的标记。

教师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考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选择材料。如小班幼儿最熟悉的是吃的、穿的、玩的东西;中班幼儿可设计有关植物、动物、交通工具等二级类概念的分类活动 3.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分类

按数量关系分类是指将具有相同数量的卡片归并在一起。

设计这类活动的要领是在材料中体现物体“数”的属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控制材料在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上的一致性

按逻辑关系分类是指把具有某种特征和不具有某种特征的物体分开摆放。通常用肯定与否定标寄来代表 4.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

首先,让幼儿在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中任意确定两个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

其次,可以让幼儿学习根据三种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或排列 5.层级分类

层级分类是利用层级分类底板和 各种小实物开展的多级次分类活动 宜在中班末期进行,所用材料既 可以用实物卡、点卡等材料 6.多重角度分类

先指定一种实物,让幼儿各自确定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组织交流,拓展幼儿的分类经验,使幼儿发现同一物体可以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宜在大班进行。

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

先要引导幼儿对材料作仔细观察,讨论有哪些属性 其次,要让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

最后,让幼儿把材料合并起来,重新选择一种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

(三)配对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配对是不经计数确定物体数量的简便方法 1.关系配对

教师可提供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若干实物和实物卡。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有必要先引导幼儿逐一讨论各对实物的相互关系,让幼儿领会为某一物体找朋友应是相互有一定关系的物体,然后才能让幼儿对成对的实物或实物卡进行配对 2.做等价集合

做等价集合是帮助幼儿发现集合间等数性,从而进一步抽象出“数”概念的必要步骤。3.集合间的比较

将两个集合间的元素进行比较,会有三种情况:一是相等,一是比„„多,一是比„„少。幼儿在不经计数确定集合间的这三种关系时,所采取的方法是一 40 一配对。

二、其他活动中集合概念的渗透教育

(一)各学科教学中集合的渗透教育 1.科学活动中的集合教育 2.语言活动中的几和教育

3.音乐、体育、美术活动中的集合教育

(二)其他活动中集合的渗透教育 1.游戏活动中集合的渗透教育

2.劳动及生活自理活动中集合的渗透教育 集合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求同的教学案例

小班活动:我的标记在哪里(对应图标)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物品标记,能用对应的方法找到存放自己物品的位置 2.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物品,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是用自己的杂物箱

活动准备:

1.写有幼儿姓名的实物图标若干张

2.活动前让幼儿逐一选择自己喜爱的图标(一套表有数张相同的),教师在其中的一张上写好幼儿的名字,将该图标中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在茶杯橱、毛巾架、杂物箱等处。

活动过程: 1.再认自己的图标

出示插有实物图标的纸板,让幼儿回忆自己选择的图标,并在纸板上指认出来。教师核对图标上的姓名,说对的就让幼儿将图表取走;说错的,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例如:某幼儿选择的应是小兔,教师可提示说:你选的是一种长耳朵、短尾巴、一跳一跳走路的小动物。2.介绍生活用品使用规则

告诉幼儿在幼儿园里,每个人都要使用自己的一套生活用品:茶杯、毛巾、小床、杂物箱等,并说明坚持这一规则的必要性。3.找找自己专用的生活用品在哪里

教师让幼儿手持图标自由走动去对应茶橱、毛巾架、杂物箱等处的相同图标,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用品所在位置后再将手中的图标还给教师

幼儿在对英、寻找中,教师可提醒幼儿看看自己的图标旁边是那些图标,丰富幼儿表述方位的词汇和语句。例如:我的图标旁边是小鸭子图标,上面是小汽车图标。活动建议:

1.选择图标活动和对应图标活动的时间间隔不要太长,避免幼儿往基层选过的图标

2.此活动可在开学前家长带孩子熟悉环境时个别获小组进行,也可以在开学初组织全班集体进行

3.本活动围绕“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可在活动导入部分加入情节或游戏成分

分类的教学案例

小班活动:默默猜猜再分分(实物分类)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触摸觉判断物体的特征,并把相同的物体归在一起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按活动规则进行操作 活动准备(按一个小组的人数进行准备)

大托盘每人一个、摸箱每人一个、内装4-5种小实物或几何图形,4-5个 活动过程:

1.介绍活动内容及规则

出示摸箱,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摸箱,里面有许多种东西。

提问:如果不让你打开看,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箱子里装的东西?(启发幼儿说出用摸的办法)

告诉幼儿: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摸摸猜猜再分分”。先请幼儿摸摸箱子里的东西,摸到一样东西后猜一猜,说出是什么东西,然后才能拿出来看。如果猜错了还得送回去。等所有的东西都猜对拿出来以后,要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最后还要把所有的材料还到摸箱中,好让别人来玩)

2.幼儿个别操作

幼儿在操作中,教师再一次提示操作的步骤与要求,并检查幼儿是否已掌握分类的技能。如果幼儿不能自己确定分类标准,教师可与他一起讨论物体的相同 42 属性,帮助其建立分类标准

活动建议:

本活动适宜在活动区角个别进行。如果与其他操作安排在一起,也可以成为数学小组自选活动中的一项内容

第五章 幼儿数概念的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

能够熟练掌握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节 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要求

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整个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

(一)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计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其目的是要确定物体的数量;其手段是一种数数的操作;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因此,计数活动就是将具体集合里的元素与自然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计数过程中,无论按什么顺序去数,只要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所的结果总是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认为,幼儿在计数过程中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一一对应原则,即儿童在数数时,一个数只能对应一个物体

•固定顺序原则,即数与数之间有一个不变 的顺序(1 2 3 „„.)•基数原则,即数到最后的一个数的值代表这个集合所含元素的个数 •顺序无关原则,即一个集合的数目,和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数无关 •抽象原则,即关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口头数数

3—4岁幼儿一般能从1数到10,但多数都像背儿歌似的,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并没有形成每一个数词与实物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幼儿上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此阶段幼儿口头计数的特点:

1.一般只会从1开始,顺序地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了 2.一般不能从中间的任意一个数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

3.在口头数数中,常会出现脱漏数字或循环重复数字的现象

5岁以后,有不少幼儿能够从中间任意一个数接着往下数,这说明他们在数词之间逐渐建立了较牢固的联系。但幼儿还不会正确进位,从9到10时常会发生错误,又会从头数起。

因此,幼儿口头计数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实际上一种“唱数”。

• 按物点数

这一阶段,幼儿能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但往往说不出总数。

按物点数是口头数数后必经的基本计数过程,但在这两个过程中,有时幼儿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即数词与实物没有一一对应,出现重数或漏数现象

•说出总数

说出总数要求儿童需把数过的物体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能力结数到最后一个物体,他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即在数词和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能够说出总数,这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它表明幼儿能运用数目和理解数目的实际意义。3—4岁幼儿有的虽能正确点数物体,但常不能说出被数物体的总数,而是随意地说一个数。

• 按数取物

即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运用。按数取物首先要求儿童能记住所要求取物的数目,然后按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3—4 岁幼儿一般只能按数取出三四个实物

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

1.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响。

2.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度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 3.幼儿计数活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动的成绩

(二)幼儿对数序的认识

数序指的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数序、形成数列概念作了最初的准备 2.认识数序,即要能按序的观念排列10以内的自然数列

研究表明:4岁以下的幼儿大都没有排序能力,;4—5岁幼儿,排序能力明 45 显提高,但至少也有一半的幼儿不能完成;6岁以后,一般都能按照数的顺序比较顺利地排出20以内数的顺序关系

3.幼儿对数的序列的认识,还包括对序数的认识

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序数含义,一般比较晚,因为这要求幼儿能一一对应地点数物体

(三)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

数的守恒指幼儿对数的认识能力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

3岁半以前很少有人达到数的守恒,4岁以后达到数的守恒人数逐渐相应增加,6岁以后大多数幼儿能基本掌握

由而不能到守恒,一般是因为儿童分辨物体的多少是根据空间排列长短、分散或聚拢后所占面积或体积来判断,而不是根据数目本身的多少来判断。年龄越小,受空间排列形式的影响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空间排列的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四)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数的组成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故又称数的分合,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又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幼儿学习数的组合只是将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分合关系

• 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

1.数的组成学习,有助于幼儿对数的组成蕴含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等量关系 互补关系 互换关系 2.数的组成的认识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 3.数的组成的学习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分解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4岁半以前的儿童完全不能理解组成和分解

从5岁开始,有可能理解,有10%—30% 幼儿会完成部分数的分解和组成,又极少数幼儿(约5%—10%)完全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即能对8做出7种组合形式

6岁幼儿接近基本完成,完全会分解、组成的人数达到40%。6岁半组和7岁半组的幼儿大部分已能掌握8的分解、组成,完全掌握的人数达到65%—85%

二、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一)对数量的感知阶段(大致相当于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点:

1.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明显的能区分开,不明显的差别只会说:“这个大,这个小”

2.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不超过1—10 3.逐步学会口手协调的小范围(1—5)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儿童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画

(二)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大致相当于4—5岁)特点:

(1)点数后,能说出物体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的概念,末期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现象

(2)在这个阶段前期,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到中期能人是第几,前后顺序

(3)能按数取物,(4)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数序观念、能比较数目的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5)末期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三)数的运算初期阶段(大致相当于5岁以上)特点:

(1)对10 以内的数大多数幼儿能保持守恒

(2)计数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幼儿从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

三、幼儿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

(一)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三种水平1.动作水平的加减

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合并、分开等作进行加减运算 2.表象水平的加减

指幼儿不是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是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

3.概念水平的加减

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 47 算,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

(二)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3—4 岁 岁半以前的幼儿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而需要借助成人将实物分开、合拢给他看,才能说出一共有几个或还剩几个。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的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很困难的 4—5 岁 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但在进行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在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岁后,幼儿已经表现出有初步的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 5—6岁

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着数,他们能够将顺接数和倒着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

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从逐一加减向按群加减的水平发展。

(三)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加小数、减小数容易 加大数、减大数难

理解与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应用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内容、条件、问题,来源于生活

四、幼儿数概念教育的特点

•小班: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中班

1.回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48 •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接数、倒着数的有关实例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等差关系

3.直到10以内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和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4.感知和体验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5.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运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第二节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感知10以内自然数基数意义的设计与组织

(一)按数量求同和分类

这是两个有关联且有层次关系的活动,都要求将相同数量的物体放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发现数量等同性。

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的一切机会,启发幼儿到周围环境中去找一找,看一看那些东西只有一个,那些东西是成双成对的。在组织这类活动时,教师提供的材料应体现在数量上的难度层次

(二)认识数字

1.体验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并认读数字

即设法将抽象的数字与实际的实物数量联系起来,帮助幼儿认识数字的活动(如:数物拼板)

2.建立数字外形与数量的联系

(三)体验数字表示的基数意义,并用数字来表征数量 1.量图形边长

是运用数来进一步表征图形边长的活动,适合在中班后期幼儿对各种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行

2.走棋 3.数物接龙

利用数物接龙卡开展的游戏活动,卡一端是数字,另一端是实物集合,规则使用后议长的数字与前一张的实物集合相接,数字要与实物数量相符

4.占地盘

通过画方格子来体验数及比较大小的活动

二、体验1—10自然数数序及等差关系的设计与组织 数序是指1—10 树木或数字的顺序。

等差关系指自然数相邻两数之间多1 或少1 的关系

(一)学习按顺序念数词

(二)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设计可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路,先引导幼儿从整体上感知10以内的自然数数列着手,然后再截取该数列中任意一段连续数来判断其等差关系以及前后顺序

1.每一层是几块 2.按序盖点 3.接数补漏 4.相邻数是几

(三)体验数字的顺序 1.数序拼板 2.数字连图

三、理解10以内序数意义及基数与序数关系的设计与组织

(一)事物次序的表示

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基数),也可表示事物的次序(序数)引导幼儿理解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可以结合日常生活需要让幼儿把物体与数词进行“配对”。

如:散步时看楼房,看车等、玩排队游戏

(二)基数与序数相联系的活动 1.钱盒子游戏 2.花片排序

四、领会10以内数的分合及加减意义的设计与组织

(一)数的分合活动

数的分合活动实际上反映的是集与子集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有关数的分合活动可以按下列思路来设计和组织:

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 篇7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教育经费投入,特殊群体儿童

一、美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的发展状况

1. 美国学前教育资助项目的历史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于儿童保育项目的投入是不系统、参差不齐的。大萧条时期, 政府为了降低失业率, 对儿童保育项目进行投入用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到了1943年, 随着失业率的下降, 很多的儿童保育机构也随之关闭。二战期间, 由于美国大多数妇女受雇于军工产业, 因此联邦政府1940年出台了兰哈姆法 (Lanham Act) , 联邦政府提供资金鼓励社区开办儿童保育机构。这一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联邦政府对于儿童保育的资助仅限于危急时刻, 这样造成只有少数的儿童保育项目能够存活下来。[1]

这种情况的改变起源于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的“向贫穷开战”, 那时贫困儿童的保育、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美国政府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 规定向早期儿童保育项目持续地提供资金, 其中最著名的项目就是开端计划。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美国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方面的调整问题, 日益突出地摆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于是美国政府发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报告。[2]在这种形势下, 无论是联邦政府的开端计划还是州政府负责的学龄前项目 (pre-kindergarten program) 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1991年“教育总统”乔治·布什抛出了他的振兴美国教育的方案———《美国2000:教育战略》 (America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 , 在这一报告中, 布什政府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6大教育目标和21个具体要求。其中目标一指出:“到2000年, 美国所有儿童上学之时都已做好学习的准备, 具体要求中规定, 所有贫困儿童都要接受帮助他们入学的高质量的、合适的发展性学前计划所提供的教育”[2]。在这一大背景的激励下, 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继20世纪80年代后又一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 当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总体状况

美国对于学前教育项目的资助是非常复杂的, 项目包括私人支持的学费资助项目和联邦、州以及当地政府资助的公共项目。当地社区、私立组织与州政府加起来的投入占90%以上, 联邦只占不到10%。联邦政府资助一些仅指向特殊群体儿童的项目, 州政府同样提供一些类似项目, 但是近年来很多州都承诺实施面向全体4岁儿童的项目。

当前全美大约75%的4岁儿童参加了学前中心, 大约50%的3岁儿童参加了学前中心。大约50%的4岁儿童, 以及比4岁儿童少20%的3岁儿童参加的是公立项目, 而大约35%的3岁和4岁儿童参加的是私立的学前学校。联邦政府资助的开端计划服务了11%的4岁幼儿以及8%的3岁幼儿。在2006~2007学年, 联邦政府对开端计划投入了大约62亿美金 (还有大约7亿投入服务于3岁以前幼儿的早期开端计划) 州政府资助的学前项目服务了大约22%的4岁幼儿以及11%的3岁幼儿。[3]

二、当前美国学前教育主要项目简介

早期教育项目投入的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联邦政府、州政府与当地政府的资助都有自己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 学前教育的提供者从多方面获取资源来组织学前学校, 他们必须协调每个资金来源者的要求。本文介绍最主要的一些学前教育项目。

1. 开端计划 (Head Start)

开端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消除贫困,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 , 这个法律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人口, 为每个人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为每个人提供工作的机会以及过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项目成为这一法案反贫困的一个支柱。

开端计划一开始向大约50万的弱势群体幼儿提供为期8周的夏令营, 1966年很多夏季项目延长至9个月, 为儿童提供半天的服务。作为约翰逊总统的政治成果, 为了通过经济机会法案修正案, 很多约翰逊的同僚在国会作证, 他们援引了很多有关开端计划的研究成果。如研究表明开端计划有利于儿童IQ的增长, 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等等。但是这些成果也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 作为回应, 尼克松总统要确保开端计划的高质量, 于是专门成立了儿童发展办公室 (Office of Child Development) , 附属于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 来领导开端计划。[1]

吉米·卡特时期, 儿童发展办公室又转移到了新成立的美国教育部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开端计划项目得到了更好的领导。此后开端计划继续保持着稳定发展的状态, 40多年来, 开端计划在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平等、促进学前儿童贫困家庭的经济独立及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 直接儿童补贴 (Direct Child Subsidies)

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The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经营着联邦政府主要的儿童保育项目, 如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和受需要家庭的临时帮助 (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 。这些项目都是面向低收入家庭, 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面向的是低于所在州平均收入85%的家庭, 受需要家庭的临时帮助致力于州政府认可的需要帮助的家庭。

联邦政府对于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的投入趋于稳定, 大约每年50亿美金左右, 这不包括来自于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资金。而直接指向儿童保育的受需要家庭的临时性补助或转化成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的资金近几年有所下降, 每年仅有大约30亿美金。州政府也对这些项目投入了一些资金, 2007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儿童补贴的总额达到了130亿美金。估计有大约220万13岁以下儿童得到了补贴。2007年CCDF项目中有55%的参与者在5岁以下 (29%在3岁以下, 26%在3~4岁)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9) .

3. 税收抵免 (Tax Credits)

美国财政部通过抚养援助计划 (Dependent Care Assistance Program) 和儿童与抚养税收抵免 (Child and Dependent Care Tax Credit) 向早期儿童提供支持。抚养援助计划允许雇员每年从最多5000美金的税前盈利的账号支付儿童保育费用, 联邦收入或者州收入均可。CDCTC是一个渐进的税收减免政策, 它按比例减免有资格家长的税收, 它规定可以减免最多两个13岁以下儿童, 每个儿童最多可减免3 000美金的税收。这个比例最开始是35% (年收入15 000美金以下) , 收入每增加2 000美金, 比例降低1%, 直到降到20% (年收入高于43000美金) 。到2010年, 大约670万家庭将申请税收减免, 大约每个家庭减免532美金, 共35亿美金 (Tax Policy Center, 2010) 。

4. 早期儿童特殊项目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美国教育部的联邦学前儿童特殊项目要求自1991~1992学年起所有的州保证向3~5岁儿童提供免费的、合适的教育。自此以后, 项目招收的儿童逐步扩大, 到2008~2009学年度, 项目服务了6%的4岁幼儿以及4%的3岁幼儿。2009年, 联邦政府分担了37 400万美金的费用, 项目儿童超过了70万, 超过40万的儿童介于3~4岁之间。学前特殊教育实际的花费远远高于联邦政府的投入, 州政府和当地政府每年为服务这些儿童总共投入大约需要50亿美金。

5. 州资助的学龄前项目 (Pre-Kindergarten program)

学龄前项目是专门针对入园前儿童开展的项目, 在美国, 儿童入学的年龄一般是5岁, 美国儿童在5岁进入幼儿园学习, 接受一年的教育后再转入小学学习。因此在美国, 入园前儿童一般是指5岁以下的儿童。学龄前项目是全面早期教育政策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确保所有儿童成功进入学校学习, 它同样对儿童的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虽然每个州的学龄前项目都有所不同, 但是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项目的目的是致力于帮助学生成功进入学校以及做好入学准备;项目服务的对象是入园前儿童 (5岁以下, 一般是4岁儿童) ;项目的资金是由州政府资助;项目保证每周数天的儿童交互的学习经验的获得。[1]截止到2009学年度, 已经有超过120万的幼儿参加了州政府资助的学龄前项目, 其中4岁幼儿超过了100万。如今, 学龄前项目成为资助学龄前儿童最大的公共资助项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学年度数据显示学龄前项目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增速放缓, 这是头一次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放缓增速, 很多州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项目达到最低标准,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4]

三、美国学前教育项目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美国学前教育项目发展中的问题

在美国, 因为州政府与当地政府对K-12负有首要的责任, 所以造成了联邦政府很难制定全面的、合理的早期教育政策。各级政府间协调难度大, 容易造成项目重复, 资源浪费。虽然联邦政府也资助了以一些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项目, 比如最早的开端项目。然而联邦政府对于早期教育的立法还是集中于特殊群体, 有特殊的目标, 而不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完整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措施, 这些联邦的政策与做法并没有服务于全体的符合资质的儿童和家庭。

另外, 因为没有统一的学前项目规划, 有些儿童没有机会参加学前项目, 有些儿童参加的是质量较低的项目, 这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儿童依然缺少学前经验。当前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于儿童保育补助增加的政策并没有对儿童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鉴于许多儿童保育项目质量差, 它可能反而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5]

2. 解决对策

最近十年以来, 为了解决当前学前教育项目出现的问题, 新的联邦举措致力于协调现存的一系列学前政策与法规。首先, 开端计划于2007年要求每个州设立一个早期教育与保养咨询委员会 (Advisory Council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每个州的早期学习咨询委员会的责任是协调与合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另一些举措可能最终促进各种早期项目资助的合作, 这个举措是早期学习挑战基金 (Early Learning Challenge Fund) 。一项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0亿美金, 连续拨款8年给早期儿童项目用以支持其相互合作, 州政府可能会要求在早期儿童学校挑战基金申请上与他们的早期学习委员会进行协调和合作。[5]

四、启示

1. 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 发展面向全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在美国, 学前教育项目主要有两种资助倾向:一种是倾向于服务特殊人群的学前教育项目, 这类项目被称为目标项目target program, 主要由联邦政府负责, 如著名的开端计划;另一种倾向于服务所有的适龄儿童, 这类项目被称为universal program, 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 如州资助的学龄前项目。虽然目前到底应该重点资助哪一类学龄前儿童, 各种学者仍然争论不休, 但是从当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发展趋势来看, 服务于全体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项目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目前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纽约、俄克拉何马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均承诺资助所有的4岁幼儿。目前虽然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现在依然存在适龄儿童“入园难”等问题, 导致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发展启示我们,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地方政府也应承担起责任, 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发展面向全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2. 通过多途径资助特殊群体的儿童

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发展源于对特殊群体儿童的资助, 因此, 虽然当前提倡发展面向全体儿童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是美国联邦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资助的项目。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特殊群体儿童的资助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各种项目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比如前文介绍的开端计划分属于美国教育部, 直接儿童补贴分属于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而税收抵免分属于美国财政部。我国《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我们应借鉴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 不同部门通力合作, 通过税收减免、教育券等多种资助形式, 开展面向特殊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项目,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资助特殊群体的儿童, 以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

参考文献

[1]Phyllis Kalifeh, LoraCohen-Vogel and Saralyn Grass.The Federal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volution in the Goals, Governance, and Policy Instruments of Project Head Start[J].Educational Policy, 2011 (25) :36.

[2]王善安, 杨晓萍.美国P-k项目发展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9 (1) :16-17.

[3]W.Steven Barnett.Preschool Education and Its Lasting Effects: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D].National Institute for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2008.

[4]W.Steven Barnett, Dale J.Epstein, Allison H.Friedman, Rachel A.Sansanelli, Jason T.Hustedt.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M].Nation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2009:10.

学前班安全教育教案 篇8

关键词:英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一、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机构设置类型多样化

英国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1)根据财政来源和举办部门的不同,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营利性公立幼教机构,主要招收3~5岁幼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经费,其中包括由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婴儿室)、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幼儿班和小学附设托儿所等)、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和游戏小组等)、需要接受政府财政监督的幼教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和儿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办园标准、自行管理的独立幼教机构。(2)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英国现有幼儿教育机构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与计时制。(3)根据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保育和教育为主的保教机构、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智力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给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而开办的“亲子中心”,以及为幼小衔接服务的“预备班”等。

2.三级管理模式协同化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案。英国政府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社区的大力支持也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都会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英国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英国政府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一份合同,规定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起各自教育的义务。因而,英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中央通过制订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和自由。在资金来源方面,英国小学附设幼儿园主要依靠地方教育局、社区中心、各种募捐活动和家长捐款等。英国的中央和地方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学前教育目标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重点强调了“全面性”的早期学习目标,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英国政府根据课程目标将3~5岁儿童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领域,即个人、社会和情绪的发展、语言和识字、算术、对世界知识的了解、身体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学前课程实施方面,英国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英国政府在肯定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精心设计的游戏”,认为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愉悦性和挑战性。此外,英国政府还强调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指出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支持幼儿的学习。

4.多样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英国幼儿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NNEB,即0~8岁儿童健康和教育的两年课程毕业证书;PLA,即2~5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年课程证书;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三年课程证书;CCCE,即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一年课程证书;DCCE,即0~8岁儿童保教两年学院课程毕业证书。此外,有的保教工作者还具有以下几种证书:MCW证书,即0~5岁儿童健康和发展一年课程证书;CQSW证书,即社会工作两年课程证书;BAHons(早期教育课程360学分)证书;教育学士学位证书;M.A.硕士学位证书。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设置多种机构类型

为了满足目前英国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英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机构制度。英国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公共形象和专业性,并且不断强化幼教机构对社区、家庭进行专业指导和援助的职责。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其中,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主要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和为父母提供方便,秉承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幼儿园主要招收3~6周岁的幼儿,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对比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表现出机构单一的状况。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设置,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幼儿发展。

2.完善收费标准

英国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每日费用也有区别,基本上为19~35英镑;上午班与下午班的费用也不相同。此外,2岁以上幼儿与2岁以下幼儿的费用也不同,一般为27~35英镑。幼儿4岁以后,能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免费保教。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根据年龄收费,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需要退还于家长。而英国是统一收费,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且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并将这些费用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和改善教學设施等。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或者改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适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公平公正、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学前教育政策,政府机构也要适时地干预幼儿园收费。

3.幼儿教师需持证上岗

英国学前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并且证书种类多样,但对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一个班级的组成人员有教师、保育助理、保育学生和临时工作人员。保教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论幼儿的家庭背景、性格、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如何,保教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并尊重幼儿。英国的幼儿教师只有持各种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资格证书制度对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保障英国幼儿教育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求幼儿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院长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待遇普遍偏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4.编制利于儿童交流的班级规模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公共教育机构占大多数,并且以单独设立为主,以附设在初等学校为辅。其编班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按年龄编班,有的采用混龄编班,儿童数量的多少是决定编班形式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在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两个方面上都严格控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提高,但最大也不会超过1:8。因此,我国应借鉴英国的编班形式,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用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幼师比例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福贞.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3]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

[4]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2);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3XSYK051)。

上一篇:考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下一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