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问题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建设问题(推荐8篇)

农村建设问题 篇1

一制约性和问题

(1)制度不健全,立法跟不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立法有了很大进展,已制定和颁布了20多部农业法律、5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400多部部门规章(农业部制定)、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农业立法方面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比如农业立法滞后;农业立法薄弱;农业立法质量不高、层次低,《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导致了农村法律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标准,各行其是。

(2)农村群众法律意识不强,政治素质不高广大农民文化程度低和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很多,而法律顾问知识素质就更低,法盲的数量远远超过文盲的数量;广大农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借助家族、村社和家庭的力量解决,而不相信法律。甚至自己自身权益已受伤害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维权,在他们遇到维权和用法的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间接导致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

(3)政府不按法办事,干部意识差,执法有问题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不够。我们的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只关注行政命令,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在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用,发放行政许可等方面,都存在抛弃法律,自行其是的现象。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懂法、不学法,轻视农村法治,不依法办事,搞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 甚至以权违法.由于各地法制建设

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在执法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性质不明确,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混杂、力量分散、权威不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现行法律规范对农村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造成农村行政执法不一;农村行政执法依据不全,权力交叉,很不完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不能严格依法办事;行政执法工作受政策干扰明显,使农村行政执法步履维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对应方法及策略 普法,使农民懂得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关键。做好新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其次,要扩大普法宣传面。第三,创新普法宣传手段。第四,保障普法经费,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奠定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农业立法工作的总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农业立法要转变观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的重要地位,而不能走过场片面强调行政管理的老路。农业立法要始终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要在抓紧农业与农村经济方面立法的同时,高度重视调整农村社会生活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农业立法还要与国际通行的规

严格执法,不钻法律空子,不停留在文本上则相衔接.严格规范农村执法行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农村建设问题 篇2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重视不够

虽然上级政府非常重视, 但是落实到基层很多村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礼堂就是农民平时唱跳活动的地方, 得不到任何收益所以内心上是不愿意建设的。也有一些村子已经建设起了文化礼堂, 然而在后期的运行管理方面却十分欠缺, 没有专人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也没有定期的安排文化活动, 导致很多文化礼堂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没有实现当初建设时的初衷。

(二)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整体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才得到显著的改善, 但是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涉及到单体建筑的建设, 是实体的文化产业, 而建设这样一个能满足全村文化活动功能的场所在数量和功能上自然要求也较高, 这就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来说, 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差, 农民的收入也不高, 如果没有政府相应的资金扶持, 很难有能力建设起本村的文化礼堂, 而且日后管理和维护的经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三) 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文化礼堂模式推广过程中发现虽然在试点村的活动开展的比较好, 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精神, 其它各村只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 对试点村的内容和形式简单的复制, 并没有结合本村实际和当地的文化。形式的单一与内容的雷同让原本文化基础就很薄弱的农民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然会影响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出现了建设时大张旗鼓, 建设后悄无声息的现象。另外, 文化建设工作在基层得不到落实, 也打消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策略

(一) 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提高基层村部领导的重视。村部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工作的开展, 严格执行文化礼堂的建设标准, 实时把控建设质量。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制定建设计划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人员要深入调研,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细致规划礼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科学规划, 合理使用, 使其具有一堂多能、灵活多样的复合型功能。在文化礼堂的管理方面, 制定文化礼堂的使用和活动安排计划, 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 实现自管自用, 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及考评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对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光靠政府的专项财政拨款和村里的自筹资金很难实现, 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一是政府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资金投入要形成区、镇、村三级财政结构, 保证财政政策能够逐层落实, 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二是积极引导地方企业投资, 吸引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企业对文化礼堂投资建设, 并且对愿意投资的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支持出资企业对文化礼堂拥有冠名权或者在其中为企业老总设立创办名人堂, 在今后开展的文化活动中也可以为企业免费宣传;三是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考核制度, 对那些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作用, 组织丰富活动的村子进行物质奖励。同时要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提出多种筹措资金的方法。

(三)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结合各村的现状, 多途径查找村史宗谱资料, 整合文脉资源, 深入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融合。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在展览墙或展览馆通过照片、文字、实物、模型或者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和村中的典型人物, 也可以举办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 比如文艺演出、摄影比赛、书画展览等,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弘扬地方文化, 传播正能量。在文化讲堂投入使用的过程中, 要重视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的实现, 将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文化礼堂的活动中来。

结束语

文化礼堂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场所, 是展现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 以丰富的内容和全面的功能提高文化礼堂的影响力, 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旭俊.浅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J].大众文艺, 2013, (23) :11-12.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 篇3

1.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道淤积严重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农村实行以后,传统的水土良性循环方式“清淤作肥”成为了历史,导致河道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造成河道行洪、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水利防灾功能生态的失衡,出现“小洪大涝”、“大洪特涝”和干旱缺水甚至无水的生态灾害。

1.2河岸受损坍塌

农村河道大部分都是天然的土坡,没有进行护岸,由于长期受波浪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河道两岸坍损严重。部分河段河岸整块坍塌,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行水不畅,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多数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惜地复耕指数较高,河边乱挖乱种现象较多,未能形成绿色植被保护河岸,致使河道护岸水土流失越来越糟。

1.3水体污染恶化

随着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猪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污染,从而导至河道的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影响河道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1.4泄洪能力不足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河道相当普遍,如占用河道或在河道的管理范围内进行建房、建设工业厂房和乱建养殖场等现象经常发生。部分河道不同程度地存在堤身单薄或没有护岸,防洪标准低,河网排涝能力不足,造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衰退。

2.生态河道建设内容

2.1建设含义

“生态河道”是指具有行洪、排涝、供水功能,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防洪、抗洪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草丛生,鱼虾繁衍”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

2.2建设理念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穿越山边、田畈的小河小沟。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做好清淤除杂、水毁修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有防洪功能,保护村庄、工厂、学校的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要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按照相关防洪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相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跨越城镇、村庄内的河道。对这类河道,在建设中要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2.3建设内容

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硬化”护岸形式,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护岸、护坡要注重美观与生态、成本与实用相结合。在常水位以下,建设生态型硬化护岸,以提高河岸的防冲、抗冲能力;可以采用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方法。在常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同时对环绕村镇的河道,要考虑一些人文景观的要素,以提升河道的品位。

3.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的思想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如果不提高村、队干部的认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就难以处理、协调好土地及附着物的补偿政策,很容易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因此,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3.2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生态河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县级水利主管部门要科学做好长短结合的整治规划和具体实施的年度计划,并下达到各乡(镇)、村和河道、地段。各相关乡镇要根据县级部门的计划,及早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并组建项目法人,相关村要处理好土地政策,协调好地面附着物的处置工作,变规划总任务为逐年度的实施任务。

3.3多方合作,增加投入

县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谋划,积极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县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研究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①从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防治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提取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生态河道的建设。②整合项目资金。县级政府可以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整合起来,涉及河道整治的可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实施。③河道建设涉及市政工程、工业园区建设、房产开发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④明确乡(镇)、村应各自做好沿河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和补偿。因生态河道建设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在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在土地、附着物政策处理上应以村队为主,乡(镇)为辅的 原则。

3.4部门协作,凝聚合力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4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缺失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部分,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党的***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这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稳定等宏观经济社会高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最新的注解和诠释。可见,关心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度和效果如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带着以上相关问题,我们到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以填写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目标、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问卷调查显示,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缺乏差异性,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

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

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

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进行补贴,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村和农民,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一只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措施不到位,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源,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影响干群关系,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薄弱,制度建设乏力,监督工作缺失,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又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是大有可为的。比如,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就发展生产而言,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水利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就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充实新农村建设的村级领导组织,管好农村“两委”、选好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一是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个人认为现今的农村政策即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有两个漏洞。

新农村政策是一种将农村和城市分割开来然后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们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来谈的新农村建设的。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问题日益凸显。因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下,单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的生存要求。生存问题已经开始逼迫农民,而国家此时并没有为农民找到出路。在次种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出民工潮正是农民自发选择的道路。民工潮的崛起及其扩大,表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政策的破产!然而民工潮的扩大引发的很多社会问题。最明显最集中的并不是农村的萧条问题,而是城市的出现的承载漏洞。城市虽然比农村要发达,但是资源也是有限的,新移民的涌入,在各种资源上譬如住房工作岗位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教育等上同城市市民展开竞争。久而久之,城市势必难以承受。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已经崩溃了,而城市正在面临极其的考验。那怎么办呢?到底是想方设法来容纳这些移民,还是将这些移民送回农村?国家采取了第二种策略。这种策略是,最高限度地开发农村资源,然后在农村不足的地方城市给农村以补充。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农村对农民的容纳能力。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然而很明显这种政策目标有漏洞。

一来农村能不能容纳八亿的农民?我个人认为是不能的。你能使农村的住房条件卫生条件改善,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农村有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不仅能满足八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根本不可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必须满足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如果把主要的方向放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就算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新农村,就业以及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农民还是要自发的想城市进军。到时候不仅要继续面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而且农村的那些设施也会成为一种浪费!

二来,就算农村的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解决了,然而农村的发展模式是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从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系,当将来有一天城市再次比农村高度发达的时候,现在的新农村又会变成落后的旧农村。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再次无法满足农民的生存„„现在的问题将在未来的某天重演!国家的发展不是要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发展战略。就是需要我们正面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实现移民的城市化。当前的问题是怎样将农村移民容纳而不是将他们送回农村。而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有关的政策出台。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建设问题浅析 篇5

【关键词】新农村 新农民 经营能力 领头雁工程 大学生村干部

一、新农村建设最缺“新”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新”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才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民?新农村需要农民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人。也就是说,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民,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地位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尊重,其创新创业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生活质量和品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而这样的新农民应当是经营者、创业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现实的问题是: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民相对贫困、农村发展滞后、农业缺乏活力等“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迫切。

第二,中国的农民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第三,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对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经营知识的普及。美国、日本、韩国都把优秀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当成加强本国农业或振兴本国农业的最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应当尽快从根本上抓好这件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不能仅指望什么“公司加农户”一类似是而非的措施。

为什么说“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措施”?因为这些所谓“公司”和农民往往不是利益共同体。“公司”的主人如果不是农民,那么自然希望农产品越廉价越好,农民劳动力越廉价越好,这就必然会伤及到农民的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应该是让农民自己成为一种“公司”性质的经济组织。

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之间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

如何让农民成为一个优秀的经营者,政府可以大有作为。我们早已提出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变简单的管理为深层次的服务。例如,对农民实行以经营为重点的培训教育,使农民真正成为合格的经营者。帮助农户建立自己的公司,指导农民以公司的方式经营农业,各农户子公司再按现代企业方式,以村镇为单位组织成大的股份公司,这些公司进一步再结成地方和区域性总的股份公司,农民都是股东,董事长也由农民股东大会选出,也就是类似日本、韩国的农民协会组织。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决不能让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落后的、没有现代经营支撑的生产方式。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只有农户以企业的方式组织起来,农民是这个企业的主人,才能实现集约化生产,农业才会成为现代化产业。

二、新农村建设最缺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专业人士

我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是有大批青年学生将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机遇,使农村的优秀人才不断的流失而得不到新的补充。现在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考出去的学生越多,回来的就越少,越发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失血”。即便有回乡者也是想方设法留在县城,愿意到乡镇村工作的实属凤毛麟角。二是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落后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出门务工者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专业人士,因为只有他们才更适应在外生存和挣钱。在劳务输出的大潮中,我们看到,一些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是“倾巢出动”,留在家的多是老人、中年以上的妇女和儿童。人们将这一留守群体戏称为“993861部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走的全是人才:上过学的、会建筑的、会手艺的、会做买卖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等措施,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有志青年和“乡土能人”回乡创业。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业有成的学生和城市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新农村建设最缺高素质的“领头雁”,尤其是优秀的村领导干部

近些年,为选用和培养大批优秀的村支书、村干部,各地都采取了不少举措。如实行村干部竟聘、下派干部帮带,实施“领头雁”工程、“双强”工程等等。这些办法都有一定效果,吴仁宝、裴春亮就是这样“顶级、强力”式的村干部。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之所以顶级的致富带头人不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能人稀缺,加上有能耐者纷纷外出求学、务工,致使很多地方只能是“矮子里选将军”,优秀人才难觅。

实践证明,各地正在积极推广的从大学生中选拔村干部的做法不失为一条良策。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而农村的容量几乎处于未开垦状态。可以说,在农村创造就业岗位,既可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又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为了调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村干部”,政府可在提拔、晋级、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规定大学毕业生若报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必须到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等等。也可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即“身份”(包括户口、薪酬、单位管辖、社会保障等)是城里人,工作岗位却在农村。服务期满,可自主决定是否离去。如此,不断有人走,却也不断有人来,农村人才这潭“水”就会由死变活。

新农村建设文化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发展 条件 对策

2006年8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丧事上跳起脱衣舞”节目,讲述了我市东海县温泉镇农户在办丧事的时候聘请草台班子跳起脱衣舞;2006年11月9日,河南省固始县段集乡传统的庙会日脱衣舞、赌博“大行其道”;2006年11月28日海南省三亚市某地粗俗、淫秽的脱衣舞表演连续演出几个月的时间;2007年3月11日河南省南乐县仓颉陵庙会上,在祭拜造字圣人仓颉的圣洁之处竟然出现8家表演“脱衣舞”的“草台班子”…… 这些众多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现象在我市农村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时有发生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这说明先进文化忽视的地方,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必然会趁虚而入。但是把这些现象的出现仅仅归结于“农村文化贫困”①是明显不够的,这当中更多的是引人深思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诸多有关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的凸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但是,在看到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②。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目前,在我市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也仍普遍存在。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我市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

二是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与相对集中的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在广褒的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边缘性、流动性增加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因而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我市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引发了众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都要求基层文化部门“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清道夫”责任,全面清除“文化垃圾”③,引导农村文化市场走上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道路。

三是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农村中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而那些年轻的在外打工者其实都已渐渐适应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馆站对他们来说正在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工作改变内容,以适应顺应服务对象的变化。

四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在农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造成原有的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严重瘫痪。在我市不少地方,乡镇电影放映队纷纷解散,机器设备闲置生锈,农民常年看不到电影。而每年由市、区政府组织的文化“三下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是来了就走,缺乏连续性,缺乏扎根性,因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在一些地方,农民在农闲时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以至赌博成风。“民间文艺的潜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如果健康的东西占领不了市场,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自然就会来占领。”山西省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说④。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全社会绝大多数的目光共同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村文化,这就为我市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天时:

“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市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利: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目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心东移、一体两翼”新的发展战略规划,总的目标是建成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目前,连云港已融入新一轮大开发、大投入、大开放、大建设高潮中,而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品位的象征,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主动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抓住这一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不断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3、人和:

农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农民。广褒的农村大地,既是文化生长发育的地方,也是文化发扬繁衍的土壤。目前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中滞后甚至滑坡现象仍然存在。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在新浦区文化局举办的“和谐文化”农村行——07年4月20日宁海乡新北村活动现场,上千名农民群众不辞劳苦赶远路前来观看演出,这不正说明农民对文化是多么的渴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新农村文化,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先进文化是支持人类社会建设活动良性运作的“软件”,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工程。政策是文化繁荣条件,经济是文化发展基础,艺人是文化生产骨干,群众是文化建设主角。我市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陈规陋习仍然存在,这些现状决定了全面整体推进文化建设的条件和动力不足。从我市的实际看,发展农村文化应从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入手、施力。

一、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而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政府部门注重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扶持。

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动力。作为文化工作的主管者,基层文化站长是战斗在生活、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作最亲密接触的人,他们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据了解,我市目前大部分的基层文化站长都是身兼数职,因而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配齐配强专职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经济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一些县乡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瘫痪。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统一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部分地区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物质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根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脱离现存的物质条件谈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沦为空谈。各级政府应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省、市文化部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苏北地区的物质扶持,结合省级达标文化站建设为其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挖掘艺术根源,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创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生产习俗等特征,展示着当地的形象,对其挖掘、改造和利用,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作为文艺创作的主力军,目前我市许多文艺创作者大多注重打造代表性精品,而忽视了对我市范围内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农村题材的文化作品的萎缩。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让下架子、沉下心去、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改造、加工和矫正,创新其表现形式、创新工作思路,重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和灵魂,赋予农村乡土文化陶冶情操、育人滋心和促进社风的作用。

三、拓展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村文化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

文化发展是通过交流和融合,吸纳精华,排斥糟粕,获取营养,焕发生机的。村级文化室作为最基层的文化活动阵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抓住基层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不断完善其多功能文化室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不出门的文化服务。办科技文化阅览室,让那些稍具一点文化程度的农民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生产科技知识。设立阅报栏,农民可直接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就会被新鲜、文明的氛围所代替。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放映农技录像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既能让农民立竿见影地将学到的农业技术用于手中的农活,又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科学种田的人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村级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亿万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四、培植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基层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角作用

文化的生成、传播和交流都是由人在起根本性作用,人是文化符号的主要载体。人的素质决定文化发展水平,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事业的文明进步。应当承认,目前我市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置疑;但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观念保守陈旧落后。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挖掘和培育大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鼓励农民自娱自乐,参与文艺演出活动,这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0期《“脱衣舞”与农村文化》

②④节选取自《新华日报网》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垃圾问题分析 篇7

一、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处理的难点

1.1垃圾数量不断膨胀, 成分比较复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消费的物品和数量在也不断地增加, 与此同时, 垃圾废弃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农村, 主要的垃圾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农村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1]。其中比较难处理的是农村生活垃圾, 包括塑料废品、衣被、淘汰家具等等, 成分比较复杂, 处理起来难度增加。

1.2对于垃圾处理的过程简单, 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垃圾进行收集、回收、再利用等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以及人们健康的危害, 也可以变废为宝, 减少资源浪费。但是, 在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还比较落后, 仍采用简单的填埋、焚烧以及随意倾倒这三种方法进行处理。这些处理方式都会破坏环境, 污染地表以及地下水, 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 在成大气污染。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品没有回收再利用, 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3随意堆放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

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多, 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意堆放垃圾, 不仅占用土地, 而且会破坏地表;垃圾腐烂会释放出对人体有毒的气体, 危害人体健康, 也会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以及渗出液会破坏土壤, 减少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流入到河流也会污染水体。最终通过食物链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身体。

二、农村垃圾处理难的原因

2.1农村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高

农村居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提高, 但是思想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普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保观念比较淡薄。对垃圾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 处理垃圾比较随意。此外, 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科学处理的习惯, 形成了垃圾遍地, 无人处理的现象。有时候会对垃圾随意焚烧, 造成了空气污染[2]。

2.2基层干部对垃圾处理不够重视

很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 或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 忽视了对农村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甚至很多基层干部认为, 处理垃圾花费人力、财力、物力, 效果还不明显, 不值得这样做。

2.3垃圾处理工作没有被提上工作计划

我国把垃圾处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由政府处理。在垃圾处理问题上, 只重视城市, 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在农村, 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处理垃圾, 维护环境, 人民只能随意的处理堆放垃圾, 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有些政府至今未能把垃圾处理工作提上工作日程, 有的地方虽然在行动, 但困难重重。

2.4处理垃圾缺少经费

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资金, 由于农村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特别是在一些山区, 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成本更高。我国多数乡镇财政困难, 无力承担巨额的垃圾处理费用, 难以筹集垃圾处理资金。

2.5缺乏垃圾处理设施

在农村, 缺乏垃圾处理设施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缺乏环卫设施, 以及设置的环卫设施布置不均衡, 在使用和管理上有很大的不便。这就造成农村居民即使认识到了垃圾的危害性, 也没有办法去合理地处理垃圾。

三、加强农村垃圾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宣传, 改变观念

利用各种媒体、会议等方式,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 引导居民树立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在宣传环保观念的同时, 也要对垃圾处理的方法进行宣传指导。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使用可降解包装, 减少白色污染;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标准, 帮助居民正确的掌握垃圾分类方法。

3.2建立规范,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职能部门加强农村垃圾的管理, 从法律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把乡规和法律法规想结合, 让垃圾处理的政策法规发挥实际作用。

3.3提高认知, 加强领导

政府部门要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提高日程。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 落实农村垃圾治理。设置专门的治理小组, 专门负责农村垃圾的整治, 加强对农村垃圾治理的宣传和执行。此外, 还要充分的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垃圾治理的队伍中来, 营造浓厚的环境整治氛围[3]。

3.4多管齐下, 社会参与

垃圾处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既要政府推动, 也要居民积极参与, 还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资源, 政府部门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吸纳社会资金, 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环境治理, 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

结束语: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基层干部也要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提上日程, 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倡农村居民绿色消费并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2005年10月8日—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但是, 农村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处理农村垃圾, 实现村容整洁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垃圾,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玎玎.农村垃圾问题的公私治理[J].经济工作, 2006 (12) .

[2]殷丽萍.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 2006 (25) .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探究 篇8

关键词:基层文化;问题;文化队伍

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滞后

近年来野川镇政府邀请专业人士对1300多名村民进行了有关养殖、大棚种植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农民了解到许多养殖种植技术,市场上稀缺资源,获得了挣钱的渠道。不少农民通过这次讲座,成为养殖产业先进带头人,科学养殖水平大大提高。如乔家沟村的乔秋根通过讲座,了解到现如今市场上土鸡蛋很少生态养殖,生态养殖的土鸡蛋稀缺特别畅销,开了一个生态养殖场,并通过互联网联系各种购买生态养殖土鸡蛋的公司,与其相互合作,为对方提供好产品,每年高品种的鸡蛋从这里运往北京。但是镇党委政府并没有及时引导联合全镇土鸡养殖户,成立土鸡生态养殖协会,使其相互吸取经验,形成集体规模化经营。虽然以前有兴花园果业合作社、农盛果蔬合作社成立,但是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大大地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促使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面塑、刺绣、根雕等手工艺发展以来,政府和社会人士共同出资成立了由30名民间艺人共同组成的“野川镇民俗工艺协会”,该协会举办过各种民间艺术培训班,但参加培训的群众很少,虽然通过培训出现了一些优秀农民,如大西沟村民王满城,通过培训掌握了根雕制作的技术,起先通过卖根雕作品赚了不少钱,但后来他没有把山地树根刻制木雕与市场新的发展形式相结合,没有充分挖掘其新的文化价值,更没为他的根雕作品找到销路。近年来民间协会并没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和外界优秀艺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深入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品新的艺术形式和发展渠道。总之这些民间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好,更没有与时代相结合,民俗工艺协会并没有积极创新、完善,发挥其应有的组织作用。

民间八音会这项艺术在建国初期在野川镇发展的很好,近两年来,这种民间艺术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很少人学习这种艺术,镇政府很少组织八音会擂台赛,农闲时节也不再举办八音会演出。虽然以前有过发展高峰期,出现了许多优秀人士,还曾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取得了不错成绩,但现在这一艺术已在舞台上销声匿迹。

说书艺术发展中,盲人说书在农村逐渐消退,我小时候经常看到逢年过节村村说书的热闹场景,现在已经消失,由于现在社会生活的压力,经济效益差等原因,许多说书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转岗另谋发展,现在这种艺术后继无人。部分团体因为没有演出市场,没有经济来源而被迫解体,这种艺术在农村演出的热闹场景逐步消失,精彩的艺术活动很难传承下去。

二、村干部和农民观念落后重经济轻文化

镇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有一些错误认识,认为文化随经济自然发展,经济建设发展了,农村文化自然就搞上去了,不需要大力投入;有的认为经济和文化对立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会影响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干部只重视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农民都在为收入奔波,认为文化建设是无关紧要的,因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低,新农村文化建设失去了群众支持。一直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目的仅仅注重满足农民的娱乐活动需求, 却忽视了农民思想素质提高, 这种文化建设观念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①

由于一些村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 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沒有充分利用好文化大院和戏台, 没有新书和报刊, 器材设施陈旧破损, 有的被荒废或用作它用, 文化大院逐渐成为空壳子。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很少组织文化活动,购买的书籍、报刊已很陈旧,文化活动很少人组织,文化大院基本上大门紧闭,不能坚持正常开放。一直以来,全镇每年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很少,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却没有相应的提高,两者相比很不协调,这种发展理念不利于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对于党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政府只是口头宣传,图形式走过场,很少注重深入落实,确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文化站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很少,只是保证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

三、文化人才队伍力量弱,难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2010年野川镇组建了一支100人的腰鼓队和50人的舞蹈队,2012年成立了30人的水鼓队、100人的模特队和50人的合唱队。这六支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带动野川镇文化队伍的发展,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高跷、水鼓、腰鼓等“一村一品”文化队伍要求。许多民间文艺人才因为生活所迫没有演出市场,放弃原来艺术创作改行做其他工作,或者外出到其他地方谋生,文化人才大量流失,文化艺术无法传承后继无人,文化活动无人开展。只有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各家挂挂灯笼,各村演演耍乐,一些经济落后和偏僻村子冷冷清清,农村开始向“空心化”方向发展。

文化工作者普遍组织能力差、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形式。多数村没有专门文化管理员,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由村干部兼任,而且镇文化干部因为工作单位条件差,待遇不高,无法满足生存需要,不能有效施展自身的才华,他们逐渐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力,有的想办法外调或转行 。目前各种材料、各种报表都需要电子留存、上传,办公电算化、网络化也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必要的手段,但农村干部普遍文化程度差,接受信息慢,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中青年专业人员少。②

四、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出现了低俗乏味的文化生活

野川镇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要经济来源的乡镇,由于近年来煤炭企业整合,小型或私人煤矿关闭,大量的农民失业,农民无所事事大多数时间在上网、串门闲聊、看电视、喝酒和打牌等,由于娱乐条件的落后和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各村聚众赌博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文化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们由各级财政出资、文化部门组织,在农闲时节开展,虽然这些活动符合时代的特点但是活动形式单调乏味,不符合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每到元宵节,每村要求组织耍乐汇演,以前男女老少争先上场的壮观场面消失了,现在倒要村干部上门说好话,演出形式总是九莲灯、耍龙灯、跳舞等,农民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组织的意识和动力,只是以锻炼身体和挣钱为目的。③(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振堂.野川镇农村文化建设活力四射[DB].网络资源,2012(8).

[2] 唐占艳.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初探[J].甘肃科技 ,2013(16).

[3] 李成清.浅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10).

[4] 张佳玉.从农村文化消费现状看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J].群文天地,2012(11):9-10.

注解:

① 唐占艳.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初探[J].甘肃科技 ,2013(16).

② 李成清.浅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10).

上一篇:建筑装饰冬季施工方案下一篇:《真正的英雄》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