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比喻手法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修辞比喻手法(推荐10篇)

修辞比喻手法 篇1

(一)【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授课教师: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说课】

一、课程说明:

修辞方法,单就这个知识点来讲,无论从考查还是实际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是重点。作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对比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遵从辨识、理解、运用的规律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具体说明:本节课重点通过例句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比喻这种修辞的几个特点,从而能准确辨识;通过经典片段赏析,以及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比喻的能力;通过语段改写,提高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2.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难点:

通过练笔,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步环师生活动 骤 节

设计

意图 一 情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引出境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第二导本和习作中。环入 节。二 辨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提出识前测比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中一喻 小部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分学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生所

遇到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的不

能准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确辨识比

二、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喻句的问 1.关于比喻的知识:

题。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

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有“像”“是”等。2.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3.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三 赏 1.听故事,辨优劣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喻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形似神似。2.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选自钱钟书《围城》

(4)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愈远愈新。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三、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祁燚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祁燚 2.师生小结:

① 确定本体。② 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 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 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5.思考:怎样才能使比喻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效果更震撼呢?

①比较分析

第一组:

瘦身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

原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第二组:

原版:女孩是一朵花。

升级版:女孩是一朵会笑、会跳的花,她蹦跳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笑。

第三组:

原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升级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慵懒的躺在厚厚的棉被下睡熟了。

②小结得出方法:紧扣喻体、强化特征、细致描写,可以使比喻效果更震撼,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

6.运用方法,二次加工,完成比喻升级版。原版:亲情是一股细流。

升级版: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干涸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7.同学展示,点评。8.老师范例:

亲情是诗,它书写在慈母的针脚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亲情是词,它吟唱在离人的酒杯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亲情是歌,它盘桓在儿女的心里,“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

作家秦牧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有奇特的变化。” 四 梳

四、总结回顾

理总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结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五 拓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展迁 1.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移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辞比喻手法 篇2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 像星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 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读到‘像眼睛, 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 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把覆盆子的外形, 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比喻的构成

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指的是被比喻的事物, 像“春天像小姑娘”中“春天”就是本体;喻体就是用来比喻的事物, “小姑娘”就是喻体;“像”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当然, 并不是句子中有“像”“好像”这样的词就是比喻句, 比如“她长得像她妈妈”, 这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天不太好, 好像要下雨了。”这句也不能算是比喻句。是不是比喻句不能拿有没有“像”来判断, 有“像”的不全是比喻句。

比喻的类型

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明喻, 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等来联结。如: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紫藤萝瀑布》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还有一种我们叫它暗喻, 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联结。如:

整个的是块蓝水晶。—《济南的冬天》

哎哟, 我脑袋都成糨糊啦!

大雨把他淋成了落汤鸡。

比喻还有第三种类型, 那就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来叙述, 如: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再也说不出话。——《故乡》

这句话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 只出现了喻体, 没出现本体。

比喻的作用

灵动的修辞——比喻 篇3

摘要:比喻易学难精,如若真正掌握其精髓,达到《文心雕龙·比兴》所述的“比之为义,取类不常”这一要求,除了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之外,就要把一些比喻新奇的经典著作“嚼烂”,吸取其中的精义,体味作者良苦用心,才能使文章若“芙蓉出水”清新自然,醒人眼目。

关键词:比喻;修辞;教学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把抽象的说得具体,使人像看见听见那样,通过比方把作者的感觉形象地说具体,使读者获得同样的感觉,文字因而更显得生动有力了。

比喻是小学学生常用熟知的一种修辞手法。但是,常用熟知却并非能够熟练运用,能够掌握其中的精髓。教书多年,我发现不光是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在用比喻作文造句时,也缺乏变化,给人以千腔一调、千孔一面的感觉,语句呆板,毫无生气,缺少新鲜、灵动、活泼的变化。譬如:如果形容小女孩圆圆的脸蛋,则说像苹果一样。苹果都快成圆脸姑娘的代名词;如果形容学校的绿树,则无一例外地说像一个个哨兵威严挺拔地站立在学校的路旁;如果形容花朵,则又常用太阳作喻。这种用比喻所造的句子从修辞角度上看,不应该是错误的。但是,学生都这样用来用去,用滥用旧,使人不胜其烦,大违《文心雕龙·比兴》所述“比之为义,取类不常”,“不常”就是要推陈出新,不循旧例。学生难以推陈出新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刻体察人生百态,缺乏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少能够阅读到一些比喻贴切、优美、给人启迪的文章。钱钟书先生作为中外驰名的大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其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就以绝妙的比喻引人入胜,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录入几则,以飨读者。

海夜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钱先生一句: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形象的写出了太阳落山之后那种天空半明半暗的特色,可谓精确。

夏雨

一会儿,雨点密起来;可是还不像下雨,只仿佛许多小水珠在半空里顽皮,滚着跳着,顽皮够了,然后趁势落地。……这雨逾下逾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天色渐昏,大雨欲来,车夫加劲赶路,说天要变了。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时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大地像蒸笼揭去了盖。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雨逾下逾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积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钱先生这一大段夏雨描写在比喻的运用上绝不重复,避熟就生,用喻老道新鲜。其中水泡似痘,丝雨如长毛,善于联想;雷声似铜鼓滚动,规避了常用的雷声似鼓声的用法,善于变化;天气闷热,大地氤氲之气升腾,比喻为蒸笼揭去了盖,用语贴切;大雨如倾,水点宛如人群争先落地,用语生动。

月夜

他靠纱窗望去。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成长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描写月夜的文章很多,在选择描写对象时,大都选择月明星稀、虫鸣蛙叫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物象。钱先生这次也随众而行,但他在描写星光、月辉、虫鸣、蛙叫、萤火虫时所用的比喻,可用两个字概括:细腻。若让学生造句,必说星星一闪一闪地像眨眼睛;月亮则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等等,只是笼统、含糊地作比喻,达不到比喻的效果——把抽象的说得具体,使人像看见听见那样。要像人看见的那样,必须在刻画事物上做到细腻。钱先生在描写星星时,不明谈其亮,繁星璨光用“忙”“热闹”几个字暗含其中;月亮也是用少女作喻,但在描写上要细腻得多,并非仅说月亮像一个美丽害羞的小姑娘一句了账,而是详补一句: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蛙声与沸水联系起来,很明显是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萤火虫的描写抓住了两个特点:一是飞行,悠游似漂浮;二是点亮,似眼睛。

外貌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没想到钱先生把相思病与眼眉距离联系起来,让人遐想联翩。

她(沈太太)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漓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她(唐晓芙)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钱先生带有感情地用比喻对两个女人进行了外貌描写,明显地看出他强烈地思想倾向——爱憎分明。沈太太的眼袋像热水瓶,蹭在牙齿上的口红痕迹像血淋漓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读者念来厌恶之情顿生;对唐晓芙的描写可谓爱之深切,眼睛灵活温柔,观之可亲。大眼睛比喻为政治家的大话,前所未见。看到唐晓芙露出的牙齿,苏鸿渐立即想到要化作她的牙刷,从此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唐晓芙不做修饰的面容,如莲花出水,清新淡雅,这也正是苏鸿渐一见倾心的原因。

《围城》一书,以比喻取胜,翻开此书,随处可见妙譬新喻,似汩汩的泉水,沁透心脾,有醍醐灌顶之效。如果要学习比喻,有必要取此书详加研究,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一扫滞涩、空洞、呆板的文风。

[参考文献]

《围城》 钱钟书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次印刷

考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篇4

复习: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

1、概念: 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组成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情景);喻体(比方成的事物和情景); 比喻词:像…一样、仿佛、好像、成了、是……

3、注意: 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例:

4、比喻句举例:战士们像箭一样穿过熊熊大火,一个个成了烈火金刚。

天上的繁星,仿佛碧波上撒满的宝石。/ 一刹那,邱少云的周围就成了一片火海。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5、练习:用下列词语串成比喻句:

A、校园、花园、同学、花朵 / B、好书、知识、海洋、我、小鱼 C、江水、绿、无瑕、翡翠 / D、孩子、野马

二、拟人:

1、概念: 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把物当人写,赋予事物和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手法。

2、特点:(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2)不能出现比喻词;(3)不能出现人物的词语。

3、拟人句举例:那蝉在树上只管快乐地唱歌。/ 风儿吹起了口哨,花儿欢快地舞蹈。/高粱涨红了脸,稻谷笑弯了腰。

4、练习:按下面句子的意思各写出一个拟人句:

A、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B、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C、森林里的树木一排排的很整齐。/D、老牛在农田里耕地。E、风吹得很猛,风力很大。

三、夸张:无限地放大或缩小:

1、概念: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故意将事物的形象、作用、特点等扩大或缩小

2、夸张句举例:

路很长(一年也走不到头);山很高(顶天立地);人很矮(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小豆豆);车很多(数也数不清)

3、练习:事小;河清

五、综合运用片段练习:妈妈生气了

作文:家庭趣事

修辞比喻手法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指出运用“比喻”修辞格的句子。

2、能根据“比喻”的修辞知识,说出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根据“比喻”的修辞知识,说出运用比喻、夸张、排比修辞的句子。

三、教具准备 有关“比喻”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综合复习“比喻”的修辞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要把本册零散学习的修辞知识系统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相信同学们会通过积极的思考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出示教学目标。

(二)综合复习比喻句

1、什么是比喻句?就是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的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常见的语词有哪些?(像、如、似、仿佛、犹如等;还有:是、变成、成为、等于登但这些事小学阶段是不常用的)

3、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4、比喻又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

5、这有几个句子想让同学们帮助判断一下是否属于比喻句。(出示投影)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2)这个小姑娘像他姐姐。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4)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5)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6、学生判断句子,并指出本体、喻体。

7、学生从阅读的课外书籍中说出一个比喻句

例: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英语比喻手法漫谈 篇6

一、明喻 (Simile)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特性) in common.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as, as if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For example, 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

明喻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 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as、like、seem、as though、as if等喻词连接, 其目的是使句子描述生动, 使深奥的事理浅显易懂。如:

He is brave as a tiger.

“他”和“老虎”这两种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是“勇敢”, 句中是人们所熟悉的“老虎”的凶猛来比喻他的勇敢。又如:

The soldiers crawled like snakes though the enemy lines.

二、暗喻 (Metaphor)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暗喻是把具体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隐含的比较, 说话人不直接点明, 而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品味的比喻。暗喻中不使用as、like、as if等喻词, 而常常用be、become等喻词直接把本体和喻体等同起来。暗喻和明喻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来说明事物;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用like或as进行比较。例如:

He is stubborn like a mule. (simile)

He is amule indeed. (metaphor)

“他”和“骡子”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是倔强, 但第二句中却没有点明这种共同之处, 而是直接用“骡子”来等同于“他”, 两者之间的这种共同之处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联想来理解。暗喻中的比较虽然是隐含的, 但一般都是众所周知, 浅显易懂的。又如:

His friend has become a thorn in his side.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三、夸张 (Hyperbole)

It is the deliberate use of overstatement or exaggeration to achieve emphasis.For instance, he almost died laughing.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表现手法, 是用主观的眼光去渲染、铺饰客观事物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加强说话的力量, 性质是表达感动深切的情意, 而不是对客观事实的刻意记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时, 必须让人看一眼就知道这是夸张, 而不能让人有信以为真的感觉, 更不能让人产生荒唐感。如:

I was scared to death.我吓死了。

事实上, 你可能受到了惊吓, 但不至于吓死, 这里使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 目的在于强调。又如:

I beg a thousand pardons.万望海涵。

She is the prettiest girl in the world.

四、拟人 (Personification)

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to animals, or life and personal attributes (赋予) to inanimate (无生命的) objects, or to ideas and abstractions (抽象) .For example, 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

拟人就是把动物、无生命的物体以及非实体或抽象的事物作主语, 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和活动。这种修辞别具一格, 能将所叙述的事物描写的精妙绝伦, 逼真贴切, 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印象。如:

Happiness surrounds my whole family.幸福萦绕着我整个家庭。

The sunlight died in the west.残阳西坠。

The breeze was caressing my cheeks.微风亲吻着我的面颊。

直接同无生命物说话, 从而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意识, 托情于物, 也是拟人的一种形式。

Oh!Peace!Fair peace!Where are you.啊!和平, 公正的和平, 你在那里?

五、反语 (Irony)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 their usual sense.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 real good.15) Innuendo: (暗讽) It is a mild form of irony, hinting in a rather roundabout (曲折) way at something disparaging (不一致) or uncomplimentary (不赞美) to the person or subject mentioned.For example, the weatherman said it would be worm.He must take his readings in a bathroom.反语指用一个词来表达与其本义相反的意思, 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或者强调的目的。例如把好的说成坏的, 把坏的说成好的, 把一个体格高大的人戏称为“小不点儿” (tiny) 。如:

I told you to come at six, But now it’s eight.You came reauy early。

我让你6点钟起来, 可现在已经8点了。你来得可真早啊!

又如:

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u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Dickens

这说明他那行善的国家的仁慈法律是多么有意义的例证!——他们竟允许穷人睡觉!

这里作者用noble (高尚的, 有意义的) , tender (仁慈) 和favoured (行善的) 等反语粉刺当时的英国法律, 说明穷人也有失业和睡觉的权利。

比喻修辞手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作用上都在英语修辞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学好英语修辞知识的基础, 对之我们要加以足够的重视, 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郝 瑜. 新编实用英语语法与修辞[M]. 西安: 西安出版社, 1996.

[2]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单祝堂. 英语双关语探讨[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9 (1) .

[4]朱 徽. 中英比较诗艺[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5]丁往道, 等编著. 英语写作手册[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6]范家材, 编著. 英语修辞赏析[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97.

容易与比喻混淆的几种修辞 篇7

比喻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但是有的同学分不清这两种修辞的差别,以致出现误判。为了将两者的区别讲得更清楚,我们不妨来看几个句子:

① 叶子(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③ 小猫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

这三句都是比喻。其中①句是明喻,本体是“荷叶”,比喻词是“像”,喻体是“裙”;②句是暗喻,本体是“飞流”,喻体是“银河”,没有比喻词;③句是借喻,只出现了喻体“小梅花”,其实本体是“小猫的脚印”,只不过没有出现。三句话体现了比喻的最基本的特点——“喻体少不得”。

④ 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石祥《瞄星星》)

⑤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这两句都是比拟。其中④句是拟人,作者展开想象之翼,根据星星的形象特征,让其人格化,赋予了它以人的动作和情态;⑤句是拟物,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两句话体现了比拟的基本特点——“本体必须出现,所比对象隐含其中”。

下面将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总结如下: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二、 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因为使用这两种修辞的句子常常在结构上是很相似的,结构的相似性就使人易产生误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看以下句子:

①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② 红领巾们在街头宣传五讲四美,不时地还穿插一些文艺表演。

这两个句子中,①句是借喻,鲁迅拿老张着两脚站着的杨二嫂的形态打了个比方,没有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拿喻体“圆规”作了主语;②句是借代,用红领巾这个象征身份的事物来代替学生。

可见,借代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喻毕竟是比喻的一种,喻体必须与本体有符合表述需要的相似点。拿上面两个句子来说,杨二嫂的形象有双腿细长分开站立的特征,与圆规的外形相似;而小学生再怎么长,也不可能在形体上和红领巾一样的呈三角形,无论是形状还是色彩,如果用作小学生与红领巾的相似点,都与语句要突出的事物情感毫无关系。

两者的区别总结如下

借代中所直接写出的事物与真正的事物之间只是存在着某种联系;借喻中写出的事物与真正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三、 比喻和象征

从广义的角度讲,象征也是比喻的一种。它们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都可能同时具备本体、比喻词和喻体。所以在形式上,象征和比喻是较难区别开来的。如果将象征看作一种表现手法来理解,它应该是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但是只从文中抽取一句话时,要说清道理就更难了。请看下面句子:

① 我也看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茹志鹃《百合花》)

②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这两个句子中,①句用的是象征,用“百合花”来说明“纯洁与感情”;②句是比喻句,把“街灯”比作了“明星”。由这两个句子,可以发现,“纯洁与感情”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同样是作比,②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便全都是具体的了。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它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虽然有时本体也有抽象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春水,但毕竟少见。象征句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让读者披文入情,涵咏意会,品味咀嚼,感悟开掘形象背后蕴涵的哲理情思即象外之旨、弦外之音。

两者的区别总结如下:

用来象征的事物往往要进行实实在在地刻画摹写,一般贯穿全文始终。而比喻的喻体是虚拟的,只是在某一句或几处文字中出现。当我们把象征看成比喻的一种时,其喻体是抽象的;比喻大多从形状相似的角度来比方,所以其喻体应该是具体的。

四、 比喻和通感

通感和比喻从组成状况来看也是相似的。只不过通感是将不同感官中的事物相勾连,而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一般是产生在同一感官下的。比如下面两个句子:

①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老残游记》)

②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两个句子中,②句是比喻句,作者将荷叶比作了“舞女的裙”,它们在视觉效应中都有“铺展”的特点。①句是通感,作者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但是实际上句中并不是在抓钢丝形象上的特点,而是它那种尖细上抛时发出的锐利的声音。钢丝上抛的声音和歌声都具备“尖”的特点,这个句子还是在同一感官中作比的,只不过还增加了视觉效应。因此这个句子兼用了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当两种有相似性的修辞综合使用时,就很易令人产生这样的想法:通感也可以算是一种比喻。当一种修辞单独使用时,它的特性、它与其他修辞的差别会更鲜明。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③ 他用一个塑料片在玻璃上迅速地划了一下,我听后牙齿一阵发酸。

这个句子只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句中将听到玻璃被刮磨的声音产生的感觉转化为味觉,这也是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感觉转移。句中不存在喻体,所以算不上比喻句。

以上的说法总结就是:

浅谈从修辞角度分析象征和比喻 篇8

摘要:比喻和象征都是增强表达形象性的艺术手段,它们能够让深刻变得显露,隐晦变得明朗,平实变得典雅,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所以,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往往因为相似而被融合在一起,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象征 比喻 异同

在最初的一些修辞学着作中,我们很难发现对“象征”这一辞格的定义和评论。但对比喻却有详细和准确的论述。因为在古代文体中,象征更多地被运用在寓言故事中,寓言这种文体遮盖了我们对象征的研究。随着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的口语化,写作手法也有所更新,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象征这一辞格。

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称作“譬喻”。并将其列为材料上的辞格。认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象征在《修辞学发凡》中却没被列入辞格之内,陈望道认为象征不属于辞格。

直到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才将象征和比喻都列到联系辞格的一类里。定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如:

(1)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象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挤在妈妈的身旁。

王希杰将象征列到了修辞格中: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借助于联想作用,虽然只说乙,但可以使人联想到甲。例如红色象征热情,鸽子象征和平。

吴士文的《修辞讲话》则又将象征和比喻列到特殊性辞格一章里。说某一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另外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修辞方式叫“以物征事”,简称“象征”。吴士文对象征的认识比王希杰对象征的认识稍显深刻一些。

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发现,修辞学的经典作品中也缺乏对象征的系统论述。

一、对象征、比喻辞格的认识

(一)象征的定义和特征

用句子做材料,象征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这种辞格叫象征。象征和比喻一样,包括三部分。通常格式是:象征本体、象征客体、象征词。常用的象征词有“象征、表示、意味、标志、预兆”等。象征的.客体和象征词一般省略。象征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体会其中真意。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几个常见的象征类型

象征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文特征或者以自然事物来承载人文特征。如用“兰花”来承载人类特有的“清纯”气质,兰花从而符号化,成为“清纯”的化身。松树象征坚韧是同样的道理。

1.人文历史规定性的象征。如古代民族图腾,国旗,国徽;银河象征夫妻分离,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等。

2.文化积淀、文化共识、约定俗成的象征。如狐狸象征狡猾,红玫瑰象征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民族以黑色象征哀悼。

一般来说,来自于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三)比喻的定义及特性

上文已对比喻有所解释。为了描写甲事物,用与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在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如: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通过比喻,一弯新月像一张弓,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更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另外,有些道理,也用浅显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

比喻辞格运用灵活简便,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由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组成,暗喻和借喻中还可以省略比喻词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在本质上,比喻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修辞范畴。凡属于比喻这一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二、象征和比喻的共同点

正因为象征和比喻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容易引起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如:

(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比喻)

(4)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象征)

例(3)用“燕雀”比作“庸人”,用“鸿鹄”比作“陈涉”。例(4)用“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表达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象征和比喻都由三部分组成,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省减。比喻可以省略除喻体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以省略除本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一)属性不同

象征更多地被看作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其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于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涉及“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二)两者之间同中有异

夸张修辞——初中修辞手法详解 篇9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是,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口号大全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3、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4、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强迫宇宙吐宝藏。

5、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6、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7、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8、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热火朝天)

9、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10、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11、甜水吐出比蜜甜,你看稀罕不稀罕,党的恩情万古传。

12、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13、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吸袋烟.14、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他去学开拖拉机.”

1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16、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17、河水急,江水温,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18、你是英雄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19、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20、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专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21、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2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23、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

24、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25、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26、牛羊儿似珍珠,颗颗闪光耀;蒙古包似花蕾,朵朵欲放苞。台上烽烟不再起,眼望彩虹心含笑。

27、下面一首是农民改造荒地为果园后的诗:河有多长,果林就有多长,站在河岸就像仪仗队,迎接汽轮往高山上开,投给客船以果实

28、下面一首是写边疆工业化的诗:我望着,我远远地望见,又一座黑塔与它并排高站,近看才知是火电厂的烟囱,不息地吐着墨一样的浓烟,暗夜在地上绘出繁星般的灯火,白昼在天上绘出黑色的牡丹。

29、下面一首是歌颂修十三陵水库的建筑工人的诗:你这是干什么,一铲又一铲?二十五万亩水浇地,要在我掌心里涌现!”

30、管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修辞比喻手法 篇10

关键词:第一学段 修辞 修辞手法 比喻 先学后用 另类尝试

一至三学段(小学阶段)提及修辞,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有“欤我有何加焉”或“事不关己,欲语休”之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只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项第13条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之前各学段并未提到修辞之类的语句。可见,对于一些常见修辞格的零散教学也似乎不属于小学教学的范畴。然而,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文学性等哲学上的多重本质属性,以及现阶段蒙学教育所习典范的白话文的特性(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存在)决定了小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修辞的知识。再者,与教科书相配套的练习册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修辞手法的习题,甚至一些考试题中也多次涉及。由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困惑不已的是:如何面对上述问题,即教与不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笔者就自身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做以浅显的论述。

一、广涉博览,开阔视野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语文是一门“课程”,而不是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师要用教育的眼光去看待,应当充分考虑儿童心智发展特点和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节段性来开展教学。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摒弃教学中一切尝试与思考,把《语文课程标准》当做“金科玉律”。其次,教师应该大致了解修辞的界定。近代修辞学的奠基者陈望道先生说:“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适切的一种努力。既不一定是修饰,更不是离了意和情的修饰。”“顾名思义,修辞学即言语修饰之学,是指导说写(包括听读)之学,具体地说,就是说话﹑文章的修饰之学。”总之,修辞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由此可窥修辞之浩瀚,并不是我们往常说的比喻﹑拟人﹑夸张这么简单。而小学阶段所涉修辞手法只是修辞大海中的一滴。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一些修辞的知识,了解它就能够用较为宽泛的眼光审视教本及练习中的修辞格及其现象了。

二、认清对象,当点即点,适可而止

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文章和句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丰富和扩展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不能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我们要注重方法的思考和探索,要善于分析和梳理所涉修辞知识点,要明确地认识清楚教育对象是7—8岁的儿童。以叶圣陶先生《小小的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为例,该小诗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小小的船”所指何物。而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极为有限,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读﹑认真读,读熟练后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学生才能说出“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儿”。如果通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引下去观察一下上弦月或下弦月,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中把“弯弯的月儿”比成了“小小的船”。在这里我们点一下用了比喻也未尝不可,但没有必要详加解释。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知其然”就行,不必“知其所以然”。由此,低年级语文教学但凡涉及有关修辞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可以采取上述引导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讲解,但要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当点即点,适可而止。

三、“先用后理”,不做细究

郭开平副教授认为:语文教育主要有六个基本规律必须遵循:“死记硬背”原理,“难易不序”律,“先学后理”律,“八股文”原理,“不求甚解”律,“书面语发展”的原理。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清楚,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先学用,后明理”的过程,而不是“先明理,后学用”的过程。所以,“先学后理律”正好用在第一学段所涉修辞习题的讲解。如北师大版语文配套练习与检测二年级下(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第9页第7题:仔细看图,大胆想象,写比喻句。1.(图略)星星像眼睛。2.柳叶像眉毛。第54页第5题:看图按要求写句子。(图略)写比喻句:河水像一面镜子。在这两道题中,我们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答案。题干明确提到了写比喻句,我们可以再让学生读一下这几个句子,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像这几个一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进而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会很容易得出:它们都有一个像字。在这里,我们同样没必要对一群7—8岁的孩子大讲特讲比喻,只要让他们知道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能够试着写一两个比喻句就行了。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深思熟虑,否则就会给学生以错觉。如北师大语配一年级下(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第46页第7题: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划线的字写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洒在夜空。笔者认为这道题的命题者欠考虑。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例句整体来看是一个比喻句,是指导学生写一个含像字的比喻句呢,还是含一个像字的句子呢?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弟弟像妈妈”“我像爸爸”等句子。就本题来看似乎没问题,但随后的考试题中有一道‘写一个带像字的比喻句’,于是大部分学生写成了“弟弟像妈妈”“我像爸爸”等句子,这下却错了,它们是同类比较而不是比喻句。学生之所以这样写是由于上题的误导而造成了错觉,认为只要含像字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可见,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也并非易事。

四、勤于梳理,反思促提升

对于第一学段出现的修辞现象,我们要勤于梳理及时总结。毕竟它出现了,尽管出现的频率不是太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的例题,我们应该归纳汇总,以备不时之需。由于所涉题目不是太多,因而归纳汇总并不困难,而且出现的这类题都是非常典型的。教学之后,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理清了这些就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能力。

以上四点可以看做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思想,第二阶段是教法,第三阶段是学法,第四阶段是反思提升,这四个阶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笔者认为,做到此四点则能正确把握好小学第一学段“超出部分”的另类尝试教育。

参考文献:

[1]秦训刚,宴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4]章寿康.谈修辞教学工作.修辞和修辞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5]郭开平.语文八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侯瑞军(1983- ),男,汉族,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现为渭源县上湾乡上湾小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小英雄雨来》缩写400字以上作文下一篇:给新生宝宝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