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格式:以人为本的理念(精选8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及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转变工作理念,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而努力.
作 者:李曼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学生处,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1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大学生
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试图通过对德国大学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的阐述和分析,对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
1.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大学理念的一种实践。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威廉·洪堡的“以人为本”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科学代替了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1810年,威廉·洪堡创建柏林洪堡大学,提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以及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大学的职能表现为教育与科研并重,大学开始进入社会的中心。
2.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
德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承担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也就是说,大学兼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但培养人才不能排斥其他两项职能,否则,就不可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19世纪初,威廉·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给德国大学注入了新的“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直到今天,德国的大学仍把洪堡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就是要促进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
1.要办好大学,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和能激励教师的一套机制
德国人认为:一个学校“校魂”的缔造,主要依赖于“师魂”的弘扬。一所好的大学,不能没有好的大师。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有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基于这样的办学思想,从洪堡创立柏林大学起,德国的大学一直确立“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些办学思想。在办学方面,他们遵循的是“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实现的。
在德国,大学教授既是一种职称又是一种终身的荣誉。大学教授可以决定系里一切与教学相关的事务。只要是教学方面的事情,一切都是教授说了算。校方领导无权干预教授的这方面决定。普通教师在自己所教的专业里也有相当的话语权,涉及上课的形式与内容,考试的时间与要求等,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
德国大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实行“自治管理”。凡是学生的事情,都是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会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人员也非常精干,他们都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大学的后勤工作也与教学工作完全分开,学校许多后勤方面的事务都面向社会、实行社会化管理。
正因为这样,学校才有可能降低办学成本,才有可能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反过来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德国大学教师的薪金与一般工人的差距很大,属于高收入阶层。当然,想在德国大学谋一个教师的职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想评上教授,则更是难上加难。
2.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培养人才以培养各类能力为主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大学的课堂是学生真正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课程的教学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是当好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实现教的最终目的。
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读书,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学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充分自由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德国大学只规定某一专业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至于修课的先后顺序,学校并不作硬性规定。德国的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因为大学不设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大班与小班授课。
德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德国人觉得学习是绝对不可以勉强的,学生只有喜欢学才会学得好,一切全都靠自觉。但不要认为这样一来德国的教学质量就会无法保证。因为大学虽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却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德国大学的“以人为本”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上。他们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作为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最后落脚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融思想性、能力性、方法论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德国人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只靠教师传授便可以实现,更多地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认知。
大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项目课”教学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例证。这种师生之间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拘泥于书本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人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项目课,正是德国大学“培养人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运用。
3.对德国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及关系的认识
德国大学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能力。这是整个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科研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有效手段。学校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是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培养有用的人才,而社会生产服务则是教学与科研通向“以人为本”终极目标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学校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为人。
科学研究代表了人的发展,代表了可持续发展。而社会服务与教学的结合,则是通过办职业学校来实现。德国的高职院校学制四年,比普通大学少了一年。德国的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开,大学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科学研究型人才,与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草莓训练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19-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人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多才多艺、困难重重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却占大多数,如何把中间群体培养成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培养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方向与启示。
一、“草莓”训练营开办的主要背景
淮阴师范学院是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淮安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万余人。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的背景:
1.学生的多层次性。在学校里,那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能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学生最受老师欢迎;最让老师劳心费神的是另一头,他们或惹是生非,或困难重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怀、关注。这两头的学生都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就像草莓,外表光鲜夺目,但脆弱稚嫩、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
2.普通学生的诉求。两头的学生都获得了老师的关注,作为中间群体的普通同学,他们也想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他们并非甘愿“普通”,在内心深处也有“绽放”的渴望,希望获得关注,得到改变。
3.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求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秀品质,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体现整体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淮阴师范学院从2011年初,免费办起了针对没有特长、默默无闻、不善表达的普通学生的“草莓”训练营。
二、“草莓”训练营的主要做法
1.丰富两个“载体”,帮助普通学生成长
一是规范严谨的训练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切合学生需求,形体、礼仪、演讲、职业规划、综合知识等是主体。教学方法上,突出语言表达与心理承受力的实训,老师讲授和形体训练之外,把学员分为三组,各组推荐代表演讲,每堂课留下10分钟,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与就业接轨:把毕业生双向选择推荐表稍作改动,去掉大四的内容,让学员去填写。学员针对自己填写表格的空白项,作出学习训练计划。每次课都坚持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期末形成学员档案。同时还定期向校内外师生展示其精彩的“公开课”,每学期结束还有学员的汇报表演。
二是建立专题博客,使交流零距离。在新浪网专门建立了淮师“草莓”训练营专题博客,及时发布训练营的活动开展情况,记录学员的心路历程,见证学员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其已经成为“草莓”训练营新闻发布、经验交流的平台,学员青春绽放、思想碰撞的舞台。
2.建立“三项制度”,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学员招收制度。“草莓”训练营明确学员招收制度,对象不能是学生干部,不能是有特长的学生,只招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要求学员要有耐心、恒心,组织纪律性较强,不能缺课;同时对每期的报名人数作限制,采用小班授课,每期不能超过25人。
二是“公开课”制度。“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经常向学校师生、其他高校展示其“公开课”,课程分为“娓娓道来”、“彬彬有礼”、“脱口而出”、“戏融坚冰”、“彩色心情”五个环节。在“娓娓道来”环节,配合PPT同步展示,由学员代表讲述“草莓”训练营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彰显的是一份温馨与关怀,折射出的是同学们对快乐的追寻;在“彬彬有礼”环节,训练营同学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现场展示礼仪动作的同时讲解礼仪知识;在“脱口而出”环节,主持人现场互动,邀请现场嘉宾随机抽取热点话题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在经过简短的准备后,“草莓”训练营的“幸运儿”进行即兴演讲,现场嘉宾对演讲进行点评;“戏融坚冰”环节的互动游戏则完美的诠释了“团队精神,寓教于乐”的精髓,在笑容之下大家看到了小草莓们乐观积极的自我;“彩色心情”环节中,由现场嘉宾寄语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表达对“草莓”训练营的支持与鼓励。
三是考核制度。在每学期末,都会通过汇报展演的方式展示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检验“草莓”训练营的训练成果,并根据检验的结果指导学生修订和完善既定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工作,使学生学会在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点滴积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三、“草莓”训练营的反响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开办近两年来,促进了普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了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1.普通学生反映:“草莓”训练营是普通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快乐的气氛中提高个人即兴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中认识他人和发现自己;有的学员说,体形训练和“下一个是谁”游戏让我们“草莓”训练营真正成了一个整体,话剧中夹杂着礼仪知识让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玩;有的学员回忆到,开始被老师注意,能和老师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真的很开心,感觉更加自信了。第一次被这么多人表扬,觉得自己的笑容真的很好,也发现自己对人的态度要更正,亲近热情而不失大方,相信这一切都很有意义!
2.领导老师反映:“草莓”训练营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校党委书记郑勇说,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草莓”训练营是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创新实验,它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价值应是平等的,是高等教育转型的美丽呈现。“草莓”训练营里师生的倾情投入与付出,学生的改变是显性的,教育的变革也孕育其中。参与授课的王涛老师说,“草莓”训练营的每一节课,形体训练、情景模拟、亲和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非常开心地看到许多平时说话害羞的同学也能够非常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高兴地看到许多学生真挚的笑容,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3.政府部门反映:2011年11月,“草莓”训练营被淮安市文明办评为淮安市2011年第三季度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2012年2月,“草莓”训练营项目还被江苏团省委评为2011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三等奖。
4.新闻媒体反映: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以《草莓训练营:脱去脆弱与稚嫩》为标题对“草莓”训练营进行了深入报道;2011年12月,“草莓”训练营还入选了《中国教育报》高教2011年度感人故事。
四、“草莓”训练营的经验启示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为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在内容形势、方法机制上创新完善,坚持以人为本,让普通学生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在“草莓”训练营的影响下,淮师“山楂”班、“抗挫力”培训班也悄然兴起,学校愈加关注普通学生的成长。这对于高校关注普通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高校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真心诚意为学生办实事好事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
2.搭建平台,提升质量。“草莓”训练营为中间普通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成长平台,它体现了高校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同时“草莓”训练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求知欲望,学会了思考和成长,增强了综合素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精心设计,分类引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的大学教育既不可能“一对一”、“手把手”,也不可能“大一统”。在教育中,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立场,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分类引导,更能有效的凝聚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关键是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树立科学施教的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正确对待官兵合理利益需求,把满足官兵正当需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尊重官兵自身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官兵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特色和优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从建军之初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创造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官兵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新的特点,构建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第四条中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原则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要求。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调动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疏导、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统一,注重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一、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树立科学施教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新世纪新阶段,着眼于保证履行军队新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从转变更新观念入手。
(一)深刻认识官兵主体意识日渐突出的特点,树立发挥官兵主观能动性的观念。
历史的看,人的思想总是总会受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宽容度,包容度得到普遍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这是当今社会人们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个突出特征折射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官兵的主体意识日渐突出。官兵能够独立自主的观察和思考,对进入认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甄别;独立自主的整合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来判断是非正误;独立自主的构建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并在此基础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模式,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政治干部是主体,广大官兵是客体。这种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客体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和压抑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此,我们要自觉以十七大报告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等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尊重官兵的人格,不以权压人,不伤害侮辱人格,更不能打骂体罚;切实尊重官兵的个性,不把有个性看成不成熟、不稳重,更不能把有个性的官兵看成“刺头”;尊重官兵的理想追求,支持他们合理正当地实现个人愿望;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辩证地看待他们工作中的“过错”或“事故”,不以成败论英雄;尊重他们的民主权
利,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集中他们的智慧,保障他们充分行使各项正当权利。
(二)理性对待官兵个体差异,树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观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共性与个性并不抵触,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实现军队的整体利益是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而培养官兵的独立人格,帮助官兵个体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又是实现军队整体利益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统一的政治观点、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来教育官兵,使他们的观念、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扎,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目标。由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有着共性的一面,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并毫不动摇的坚持,坚决反对借口个性否定共性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官兵中间又存在着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经历阅历、认知能力、思想认识基础等种种客观差异,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受官兵现有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心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共性要求,忽视个性差异,而应该着眼于官兵个性特点,就官兵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三)认真研究官兵接受心理,树立外施与内化相统一的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必须关注官兵的接受心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常常不去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导致教育的效果事与愿违。要充分实现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接受的关系,避免强制性、“填鸭式”的输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难易、多少、层次上充分考虑官兵接受水平,其次要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注重营造外在的和谐氛围,给予官兵充分的人文关怀,增进教育双方的情感交融,从心理上拉近双方距离。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对待官兵合理的利益需求,把满足官兵正当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一)理性对待官兵正当的个人利益。从本质属性上说,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价值取向,必须是要培养党所需要的官兵,从而推动军队整体沿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前进,以实现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就当前官兵思想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的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滋生了各种现实领域的不良思潮,这些思潮对官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少数官兵在集体与个人,精神与物质的矛盾中产生了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但是,从人的个体性这一方面来说,都有天赋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人的个体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并不矛盾,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要兼顾官兵的个人需要与整体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二)准确把握官兵的个人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解决官兵的合理需求。第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官兵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多层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艰巨性正与日俱增,教育者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教育对象的真实的需要心理,才能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第二,是要全面的看待官兵的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官兵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只有切实尊重官兵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官兵爱军精武的积极性,第三,是要重视官兵合理需求的满足与实现,不搞“空头政治”和精神至上,不一味地要求“正确对待”,既要重视衣食住行医等自然生理性需要,又要重视官兵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
(三)加强对官兵需求的引导,帮助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当前,官兵的合理需求与客观现实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官兵期望的满足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鉴于此,一方面,要关注官兵因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官兵从客观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对官兵不合情、不合理、不合实际的需要,要加以引导,教育官兵不要超越实际可能去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不颠倒轻重和主次,不将个人需要凌驾与集体需要之上。在尽量满足官兵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加大对广大官兵的基本国情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我军优良传统教育,使官兵进一步知悉国情,进一步顾大局、识大体,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要坚决制止违背法律和道德准绳的恶性需求,防止发生各类次生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官兵自身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官兵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一)贯彻人性化理念,树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观念。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胡主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由过去单纯以教育人、管理人、改造人为起点的模式向满足军人自身发展的全面需求转变,积极关注官兵的成长进步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性关怀与人文关怀。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官兵个性品质发展和个体潜能的挖掘,个性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个体内在的潜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官兵的人格,启发自信,发现价值,激励成功,使官兵的智慧、心理、情感、创造潜能都等得到深沉发掘,促进官兵身心全面均衡发展。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人为本体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结构模式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时效性,加快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构建最重要的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营造双向互动的教育环境,改变传统的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关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积极互动、优势互补的和谐教育环境,从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振,提高教育效率,增强教育效果。二是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在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中,教育双方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双方基于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赖的立场,通过理解、对话与交流实现精神的相遇与沟通。三是达到互相转化的教育目的,就是打破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的矛盾。随着部队兵源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自身文化素质已经超越了教育者,出现“教育反哺”现象,这就要求教育主体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把握客体的特点,克服主体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客体现状、主体的教育手段不合符客体要求的矛盾,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的主体,从而进行自觉的自我教育。
(三)注重军营文化建设,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军营文化体现着我我军性质、宗旨、原则和作风,是凝聚和激励广大官兵热爱军营、现身国防的重要重要阵地,是促进官兵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通过点滴渗透和潜移默化无
形的感染力使官兵接受教育,它可以使官兵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不足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减少了面对面教育的灌输。开发建设和有效利用军营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此,我们要非常珍视军营文化,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探索研究军营文化建设新路子。将部队特有的观念文化与艺术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形象生动的展现给官兵,使官兵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雷慧斌.构建“以人为本”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007
【2】 舒平.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006
【3】 马修才,谈志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
新.2006
摘要:现代管理的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灵魂。那么要想在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让管理中的人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要转变理念,抛弃过去那种落后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人的因素第一”、“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观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管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Abstract: The focus of modern management has moved from the management of things into people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odern soul.So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 people-oriented, must make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who must change their philosophy,the kind of abandon the past behind “object-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establish a “human factor first”,“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respect people ”concept, the pursui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Keywords:management;people-oriented;human management
近年来,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线内。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总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例如, 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万科的“人才是企业之本”;麦当劳的“勤奋的员工乃公司之宝”;联想的“办公司就是育人”;海尔的“我们现在惟一可怕的只是我们自己, 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长虹的“尊重每一个人”。这些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更多的企业只是把“以人为本”当成了一句口号, 好像一说到这四个字, 就赶上了潮流, 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达到宣传效果,但又有几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历史渊源及含义
(一)人本思想历史来源
以人本的观念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两千年前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苟子·议兵》中谈到“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意思是说,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强大,不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弱小。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国的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思想依据。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杜拉克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社会财富都是由人创造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视人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 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 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重视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培养员工。
二、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几个基本要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需的,是很有效的。无数事实证明,以人为本不仅是东西方文明都推崇的、有普遍意义的正确理念,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极大的效益。因为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无论是企业机构、政治机构还是其他社会机构。所以,以“将人作为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和关注的中心”作为基本思想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2]
第二,以人为本是指导企业做好管理工作的理念,不是独立的工作项目。[2]
在企业里面倡导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是以正确的思路、策略和措施来把企业管理好,使得企业能够赢得高效率和好效益,而不是在企业现有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负担,即使需要投入一些资源,也都是应该投入的,而且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
第三,不能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沿袭别人的思想、模仿别人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战略思想,应该围绕着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个最高目标来认识和制定,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实质。
(二)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尽管从字面的意义上看,可以简单地将“以人为本”解释为“将人作为资本、根本”等意思,而且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3]但是,这样的解释还很不够,还不能让我们系统科学、具体实际地认识和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无法让企业科学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系统而具体地来进行分析。
1、总体目标
要正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企业里面倡导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总体目标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无论以什么理念作为企业的管理指南,都是为了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质量能够有保障,使得企业能够长期高质量、高效率地运作,赢得高效益。我们倡导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的目的也是如此。将目光集中到企业员工的身上,将员工作为决定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根本和关注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不容置疑的管理目标来分析。[4]
2.关注重心
由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看出,影响员工个人力量的大小、作用方向、发挥程度,影响员工团队力量的整体协调的方向、程度、效果和效率,影响员工的利益与感觉等因素,就是倡导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时应该关注的重心。
3.基本定义和基本观念
根据上述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关注重心,我们应该这样认识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资本,将员工的人性、需求、职业素质和未来成就作为企业管理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打造素质优秀的员工团队、有效地整合员工团队的力量来保
障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围绕着这个基本定义,形成了三个基本观念,用来指导我们的管理工作:[4]
(1)职业素质优良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资本。
(2)员工的人性、需求、职业素质、未来成就、协作关系、力量整合效果,是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3)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力量,理顺员工的关系,打造优秀的员工团队,并将员工团队的力量整合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是企业永恒的工作重心和目标。
如果做到了这些,以人为本就能从一个正确的理念变成对企业有极大作用与价值的管理策略与工具,而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以人为本在当代管理中的新要求与新趋势
(一)尊重人是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尊重每个人,对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在这里,管理不是简单的制度规制人,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的尊严,树立人的尊严。爱你的员工,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从成功的管理实践看,受到尊重的员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敬业精神。可以说尊重可赢得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培养负责的敬业精神,尊重可以极太地调动一个人的活力。领导与员工要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要让员工体验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让员工觉得自己重要。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
(二)凝聚人的合力创造和谐氛围
在任何组织中,人与人的沟通都是十分重要的。和谐来于沟通,理解产生默契,默契又创造和谐。有效的沟通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要拥有爱心,爱心成就沟通。同时沟通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等。要学会倾听,与人交谈的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倾听。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倾听。倾听是管理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倾听而达到有效沟通,从而取得和谐、融洽、相互了解的作用。这是优秀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凝聚力来源于目标的共识,责任的明确,领导者的威望,严明的纪律,对人的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本身的吸引力等多方面。管理者不仅要研究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有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努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三)注重培训激励
杰克·韦尔在他的自传里提到: 人犯错误的时候最不想看到的是批评和惩罚, 而是鼓励和自信心的建立。在员工发生问题的时候, 优秀的领导者不是责难和惩罚, 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牢骚和抱怨,而是鼓励和信任。[5]同样奖励员工的措施也不只是物质, 还有荣誉、培训进修等。当物质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增加薪水、工作环境等的激励作用已经弱化,而学习培训、职务晋升等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四)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人本管理中还需要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可以表现出公司是真正在为员工的工作前景思考。使员工有被重视的感觉, 可以满足员工对自我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而且职业生涯设计出来后, 员工会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前景而努力, 努力学习未来所需要而自己现在欠缺的知识, 在公司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是目前最倡导的一种组织形式。学习组织可以充分发挥组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建出一种有机的、高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6]
四、总结
以往与人的管理有关的管理理论如行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也提倡以人为本,但其出发点是人为企业发展服务,人被看成企业发展的工具,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手段,忽视人本身的发展。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是不彻底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变,促使在企业管理中要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以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与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所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管理活动的终极意义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是真正全面正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因此,我们要努力宣传和积极树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观念,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人的解放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的发挥同各种必要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从而
真正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最大的财富,把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人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使人与组织能够和谐共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础上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就是用教师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爱,用教师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
谈话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交谈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或叙经历、谈感受,或树观点、辨是非,或引典设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顺耳,使学生心悦诚服。比如对于脾气急躁、易冲动的学生,易采用商讨式批评;对于自尊心强、固执己见的学生,易采用渐进式批评;对于依赖性强、试探性心理较突出的学生,易采用能动式批评。批评时要考虑学生的处境及态度,一时不能接受的,可以转换话题,缓和气氛,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应沉着冷静,分析缘由,全面考虑,恰当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恰当处理。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进行周记对话等书面形式,悄悄地批评教育学生;面对学生家长,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轻轻带出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紧接着与家长一同商讨教育方案。这样做既不损家长的面子,也调动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老师够朋友,心甘情愿地听从老师的教导,师生相处变得水乳交融般亲密。
老师与学生要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了解,进行角色换位,以努力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教育艺术。师生之间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班主任你应怎样看待和处理班上的人和事?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老师与学生之间,因其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对老师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这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戒备。
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觉得很安全,不象听到“针对”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教师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班主任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班主任自身的榜样示范,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心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主人翁责任感。在教育方法上力求避免使用传统的命令、要求、任务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公众评价、公众道德管理、公众群体心理形成等手段来达到目标,树立起群体价值观,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每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这个班级。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学生并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生的方式从“控制型”转向“参与型”。如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由班干部带头与其他同学共同商议拟定班级公约,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形成共识而共同遵守。将班干部、三好生、品德优秀生的选举权下放给全体学生。在选举的时候,学生庄严地举起右手或交上选票之前,他不能不严肃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学生?班上哪些同学才真正值得我敬佩?……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维过程,便是给了学生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正是在这一次次比较、辨别、判断中逐步形成的。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设法造就一个良好的班风。班级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途径,让学生懂得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道理,并把这种道理转化为植根于心灵的道德信念。在集体舆论健康的班级里,至少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评价、是非判断与班主任是一致的。班主任也正因为如此而坦然自若地尊重学生们的选举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手段
当前, 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研究与探索己经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这些成果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教育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 在肯定前人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创新不足。
一直以来, 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 在教学中, 过分重视理论架构, 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很少。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 学生就懂的多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 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只注重“传道”, 没有“解惑”, 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 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 不能信服理论内容, 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也显不足, 在应对形式的飞速发展和学生情况的变化上相对滞后, 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释疑解惑与教育引导上仍需进一步加以改进, 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感, 来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2、缺少互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未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整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主体, 而学生成为客体, 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 整个课堂缺乏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 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完全是“一锅出”的状态, 全靠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 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自身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 影响了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全面了解。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 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 师生之前缺少必要的互动直接影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 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有一定的弊端。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
1、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里,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 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理解和信任。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 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 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间接或直接地遇到五大压力:观念变革的压力、经济负担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教育者只有从教育对象的心理出发, 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引导, 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关心、尊重、激励学生,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本”。
2、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并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 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 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思想政治教育者中有一部分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 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等。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信念不够坚定, 缺乏责任感, 没有事业心, 不可能为大学生做出表率, 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 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 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注重教育者自身索质的提高, 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很多高校内部都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团体, 他们按照各自的不同兴趣爱好来分类, 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 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 积极性, 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释放出来,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政治参与度, 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 能够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的局面,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济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三个结合”》, 《大连日报》, 2009-05-27。
[2]李泽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迎来了新的挑战,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为实现新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开展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教育。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可靠机制,总结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大意义,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关键词】政治思想;以人为本;管理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一直是社会及人民大众的关注焦点,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时刻面临新挑战适应新发展。而医务人员作为医院工作的核心,担负着维护患者生命与健康以及维持医院良好秩序的重要责任,因此也是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其政治思想水平决定着医院的前进与发展。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作为第一要素,研究人的利益得失与社会、工作的关系[1]。医院应从人的利益出发,分析医务人员的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号召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政治思想工作的学习中,促进政治思想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最终提高医院整体人文及医疗水平。
1 开展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背景
医务人员是构建和谐医院的主体,和谐医院的构建要靠全院医务人员去践行。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医院的根本。在医院政治思想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强调以人为本。在医院管理中只有推行人性化管理,培养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把职工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视职工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激发医院的内在活力,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
如何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呢?首先要尊重医务人员发展生存的需要。着眼于为广大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关心职工福利生活,尽可能地为医护员工排忧解难,使广大职工能够凝心聚力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以满足职工基本需求入手,推动分配制度改革,让广大职工能够获取医院 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惠。其次要高度重视人才。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医院的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成才的需求,尽可能地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适用在医务人员的工作中,同样也要关注其思想精神方面。经济利益的诱惑严重冲击着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收回扣”、“拿红包”、“乱开药”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形成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缺失现象,医患紧张关系时有发生,最近一次由中国医师协会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其中47.35%和13.28%的医师认为其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近3年来,每家医院平均发生医疗纠纷66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诸多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医务人员的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其思想错位[3]。因此,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应始终围绕医务人员自我社会地位、角色、价值、归属与义务等问题开展,时刻关注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及精神状态,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时时处处以人为本。
2 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
2.1 以医务人员的利益为出发点 物质需求是一切问题的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务人员的心理和思想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不断增加[4]。因此,以医院工作人员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工作,不仅要做到尊重医务人员,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处处为其着想,尊重其人格魅力,塑造其崇高的个人形象,提高其自身修养。同时必须坚持从他们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生活需要,简而言之即不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5]。例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医务人员相应的职称和工资等情况,根据不同岗位的特征不断调整工资水准,落实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保证其劳有所得、价有所值,尽量满足其物质及精神需求,具体薪酬发放原则:医院部根据考核情况把总额职工薪酬发放到各科室,为一级分配;各科室根据科室内人员的实际贡献、责任和工作量进行自主分配,为二级分配。对各科室第一负责人实行年薪制考核,平时只按本科室实际人均薪酬参与科室分配,其余部分由院部根据年终对照第一负责人的年薪制考核完成情况予以兑现。时刻关注并落实医务人员的实际问题,完善医院的休假及换岗制度,保证其得到充分的休息及身心放松。只有保证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及物质得到充分满足,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2.2 时刻强调人文关怀 人的思想是引领其前进的最终动力,只强调医务人员的物质需求而不能满足精神饥渴,同样不能推动整个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进步。只有将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才能转变人的思想,进而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6]。
人的思想觉悟主要受其所处的环境及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影响,要解决医院工作者思想怠慢的问题就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与医务人员进行深入的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如通过面对面的个别谈话以及座谈交流或者通过现代科技途径,电脑、手机等不同沟通渠道,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思想汇报,了解其实际困难以及对岗位工资及工作水平等的认识,征求其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建议,针对性地理顺其情绪、化解其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并为医务人员解惑释疑,使其能安心从事医疗服务工作[7]。再者,医院要为医务人员创造实现自我的条件,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合理配备、使用人才,同时有效的引进人才;完善各项晋升及科研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余投身科研事业,不断提高自我的同时为临床研究做出更大贡献,进而根据其科研水平及临床贡献给予适当晋升及奖励,从而鼓励其追求更大更远的目标。
2.3 有条不紊的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要推进医院政治思想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必须建立健全医院各项工作机制,由卫生部医管司1992年修订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共收录医院工作制度138项,人员岗位职责107项,其中新增工作制度85项,新增岗位职责29项,较全面的反映了近30年来我国医院管理理念的发展成果,而在行政管理方面就设置了30项,具体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为切实搞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党委或支部为中心,全院主任、护士长、小组长、政治思想宣传员为主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实行“一岗双责”的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8]。再次,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行为形成一定的规范。建立一套科学的自上而下的干部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等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基础管理和制度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另外要建立一套员工的约束制度和奖励制度,即义务工作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为医院作出贡献的医务工作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促进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发挥。
2.4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运行机制
扎实有序的推进 首先要建立起符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的党组织领导,实行党政干部一肩挑,专兼职政工干部为基础,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且明确、细化党组织在医院工作地位、作用及发挥的途径方式,健全规章制度等。其次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制,除与医院中心工作同步规划、实施外,还要摆正位置,带头强化指导,同步对成绩突出者奖励,效果平淡无为者扣,失职者追究责任和必要处罚,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档案,作为调资、晋升、职称评定等依据。三是提取一定金额的比例作为政工部门活动經费开支专款专用,适当配备年富力强的政工干部,并赋予分管政工领导权力,做到任务明、责任清,从而打破过去有职无权的处境,创造性地结合业务开展工作[10]。
3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失为出发点,使每一个人获得良好的尊重和较大的满足,并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组织管理的总目标的有效统一[11]。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帮助培养医务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以人文本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医务人员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现象,促进其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医务人员个人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可以最大限度杜绝收“红包”现象的发生,促进其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12]。
再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常见的医患紧张关系,通过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宣传,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及崇高的道德理念,全心全意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上来,更好的与患者进行心理及思想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帮助患者解决看病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从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有效促进医院改革,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医院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医院向着更符合大众利益的状态发展[13]。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以员工利益为出发点的管理理念可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其效能,从而一改医院长期积累的陋习,促进医院和谐稳定的改革和发展。
结束语
人是一切思想工作的接受者和实施者,在医院的发展和运行中,医护人员起到主动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载体。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才能有效地进行,只有开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才能推动行政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而当前,以人为本,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造就一支创新型的卫生技术队伍已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在医院工作中,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他们的利益出发,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展开相应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最终促进医护人员自身及整个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艳阳.如何增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 1(21).
[2]张雄伟. 以医院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09):782-783.
[3]吴贤忠.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
[4]阎永锡.“ 以人为本”创新和改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J]. 医学信息,2010,4(05):1276-1277.
[5]伍结群. 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4):223.
[6]井永法. 以推进人性化服务为目标 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04):56-57.
[7]杨明.当前影响和制约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解决方法[J].中国社区医生,2010(6)
[8]岑伟科. 医院政治思想工作更应注重与时俱进[J].现代企业教育,2012(3):123.
[9]张永. 以人为本拓展医院政治思想工作思路与方法[J]. 现代医院,2009,9(12):116-117.
[10]井永法. 以推进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04):56-57.
[11]张乐.对本院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创新的想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338.
[12]张永. 以人为本 拓展医院政治思想工作思路与方法[J].现代医院,2009,9(12):116-117.
【思想汇报格式: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荐阅读:
标准的思想汇报格式06-26
思想汇报的写法及格式要求10-20
思想汇报的书写格式和内容12-22
写思想汇报的格式及注意事项10-08
入团思想汇报格式01-03
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格式10-30
年党员思想汇报格式范文09-26
第四季度思想汇报格式05-24
入党思想汇报、自传、个人总结格式06-06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标准格式范文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