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桂花雨》教案(精选4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桂花雨》教案
教学内容:《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两个字说说桂花的特点?(香、小等)(板书:桂花香)
2、谁能用一个俗语说说桂花有多香?(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3、桂花这么香,同学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想闻一闻、想摸一摸、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摇桂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看边画出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2、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缠着母亲问呢?(请三位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
3、作者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课件中的语句。)
4、母亲终于答应摇桂花啦!“我”是怎样做的?(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板书:摇桂花)
5、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之情?(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板书:摇花乐)你来喊一喊,好吗?(请三位学生喊)
6、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出示课件: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我”摇桂花时的欢乐的语句。
7、桂花摇下来了,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8、父亲的这首诗写出了我们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之情,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指名读诗。)小结:摇桂花是我们大家的大事,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也寄托了我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使我们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引读摇花乐趣的语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摇桂花的乐趣对于我来说是无穷的,桂花摇下来了,我们大家还在做什么?请全体女生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小组讨论。(板书: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3、我们全家人是这样做的,那么村子里的人又是怎样的?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请全体男生把它读一读,从“沉浸”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4、这种事情在作者的家乡是一种风俗,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没有什么风俗呢?(请一两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位学生说一说)
5、全村的人都在享受着桂花带来的丰收和喜悦。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再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几十年过去了,摇桂花的乐趣还深深地铭刻在“我”和“我们”一家人的心里,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指名朗读)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作者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3、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课件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指名读)、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感情?(母亲的思乡情)
4、我们也带着思乡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5、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因为它带给我的是童年时代的无限乐趣和离开家乡后的无尽乡愁。(出示课件:欣赏余光中的诗《乡愁》)
五、总结全文。
1、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当桂花雨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时,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这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下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同学们,让我们也把桂花雨和童年的快乐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
摇桂花
晒桂花
摇花乐
思乡情 藏桂花
食桂花
⒈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⒉借助诗文,掌握读诗文想画面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像,感受诗文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的情感。
⒊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依据预习单完成基础的预习任务。读诗文想画面的基本方法已经初步了解,还需要不断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领悟形成能力。
三、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第1课时 自主预习课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预习的步骤,了解基本的预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自主、认真完成各类预习任务。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将预习逐渐深入。
3.养成课内课外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难点: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推进预习程度地逐渐深入。
三、前置学习活动
利用早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发预习热情。
有这样一句古语:“预则立,不预则废”,能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师生互动交流想法。
(二)了解预习单
第一单元预习单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学习开始了,请按照预习单的要求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加油!
(一)读写生字我能行
1.认读生字。本单元共有33个生字,你能正确地认读吗?读一读,并和同位相互检测。
2.书写生字。试着在书中描红一个,在练习本的田字格中练写一个。比一比谁写得正确、规范又美观。(合作测评评价表:①书写正确 ☆ ②书写规范 ③书写美观 ☆ )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写文明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景,有先声夺人之感。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 法:激趣 启发式 情境式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电脑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第二—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出示)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 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出示)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 :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学过程:
一、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笼罩(lóng lǒng)淹没(méi mò)冰封(fēng fēn)(凝 疑)结 模糊(mó mú)缭绕(rǎo rào)长堤(dī tī)摄(氏 氐)度
二、选词填空。
渐渐地 轻轻地 慢慢地
1、爸爸正在午睡,我(轻轻地)给他关上房门。
2、雨(渐渐地)停了,太阳出来了。
3、天上的白云(慢慢地)飘移着,变幻着,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松花江畔的(),()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下,(),美丽动人。
2、雾凇,俗称(),是在()季节里,空气中()饱和的()遇冷()而成。
3、这()的雾气,慢慢地,(),()给()、()镀上了白银。()像银线,()变成银条,()十里长堤上()是()了。
(1)、这句中的“镀”可以换成(披、染),我认为()更好,因为(雾凇是树挂,是较坚硬的东西附在别的物体上。)(2)、文中“白银”指(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冰晶),“银线”、“银条”是指(镀上了白银的松针、柳枝)。这是一种(打比方)的方法。
4、清早,寒风(),雾气()。人们()在松花江边,()着这千姿百态的(),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呀!”文中的诗是()诗人()说的,诗的前两句是(),()。引用这两句诗是因为(吉林雾凇在一夜之间形成,而且特别壮美。)
四、拓展练习。
1、按要求写词语描写下大雪的:
漫天雪花 大雪纷飞 雪飘如絮 鹅毛大雪描写雪后美景的:银装素裹 粉妆玉砌 洁白无瑕 玉树琼枝
2、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并称我国四大自然奇观。板书设计 :
雾凇
凝结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正确理解。
2、通过再现式的朗读感受牧场的静态美,激发学生赞美与向往之情。
4、积累优美的语句,并能很有情感地背诵自己的喜欢的片断。
5、结合课文简要地了解荷兰人文地理。如地理特征、国旗、国花、国徽等。教学重、难点:
凭借文本的优美语言感受宁静悠闲的荷兰牧场景观。教 法:情境式 启发式 读悟式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准备:录音机 配乐磁带 世界地图 奶牛图 骏马图 绵羊图 挤奶图
傍晚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朗读
1、在前段时间我们到济南浏览了泉城,知道在那里著名的四大泉,即„„(学生一齐说出)。接着又到四川的九寨沟,我们知道在九寨沟“雪峰插云„”(引领生齐背最后一节),今天,我们出国去,到欧洲的荷兰去旅游一番。
2、简介荷兰
(出示世界地图,知道荷兰的位置。)
荷兰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小国家,面积相当于江苏的一小半,人口比我们新沂市的还少一点,大部分土地是以低地为主„„
3、激发朗读,整体感知
那么荷兰的自然风光如何?有什么特点?请大家把课文默默地朗读一遍,边读边“看看风光”。
二、指导正确流利朗读
(一)、提出自读要求
刚刚大家通过自己的默读,对荷兰的景观一定会有一个大体的轮廓了吧,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好。请大家按以下要求自读课文。
1、划出生字词,读准,并结合课文理解。
2、一句一句地朗读,达到通顺流利。
(老师巡视指导,并搜集有关自学信息。)
(二)、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易读错的生字词,重点朗读。
2、分节检查朗读
同时根据学生自学反馈的信息解决生字词。如“镶嵌”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即可。
对一些读被读破的句子,反复加以纠正。也可同时把读出情感来。
三、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1、轻轻地读,极目地望,看在你的脑中能呈现哪些画面?
2、简单交流:“奶牛图-骏马图-羊猪-鸡图-挤奶图-傍晚图。”
3、由交流小结:这就是荷兰王国美妙的牧场景观。
四、指导写字
1、独立观察体会。
2、教师重点指导“顽”、“悍”、“烁”,让学生注意左右部分的相互配合。
3、学生练写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模块一:激发引入、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一起去了欧洲西部的荷兰,观赏了那里的田园风光,现在还能不能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的田园风光呢?(让学生简要地说一说,并简要板书)
2、(指板书)去过荷兰的人都说这些田园风光很富有诗情画意,那这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地,美美地欣赏品味荷兰的田园风光。
3、现在大家就轻轻地走进这里(边说边示意学生打开到本课),走进这些风光之中,再细细地品味一下它的诗情画意。强调:要边读边看,让这些风光时刻浮现在自己的脑中。
模块二:走进牧场,细细欣赏
(一)奶牛图
1、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真正的荷兰的草原上了,我们极目远眺,看到了--(让生说)“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
指引学生读好感受好:让学生充分想象如果躺在这上面仰望着蓝天白云,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很舒服,很有诗意)
2、在这如丝绒般的绿草地上还有--“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这些奶牛是什么样子?在做些什么?你们现在走近这些奶牛,去细细地观赏一下。(示意学生再读第2节)
3、指名读,指导读
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奶牛,它们正在做什么?(让生读)
4、你们感觉哪种奶牛最有意思,再去看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生再读,针对具体情况再交流。)
A、可以试着挖一下:“仿佛正在思考什么?”你说它会思考着什么呢?
(学生说说即可)
B、针对学生说出的有意思部分,可以通过齐读,让学生在脑中真真实实地反刍一下。
5、在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我们还能看到--“郁金香” 把这句反复地多读几遍。
6、配乐完整朗读这节,再整体地感受,其他同学可以看图听。
7、总结:
(二)骏马图
1、这些碧绿色的低地是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中。
你们能明白“镶嵌”的意思吗?
这时,站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老师做出适当手势语)--“成群的骏马”
2、这些骏马是什么样子?又在做些什么呢?
你们再走近骏马,仔细地看一下。(生读第三节)
3、指名读
这些骏马如何,指生读。可以重点去读“成群的骏马骠悍„„”
4、总结:这里的马几乎都可以一日千里,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他们完全可以征服,也就归他们所有了。
(三)羊猪鸡图
同学们,在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我们还能看到了那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那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
那成千上万的小鸡与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
(四)夜景图
1、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天已经是傍晚了,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小声地读第5节。
2、过渡:在这一天中,动物们尽情地享受这草原无限的美感,也从嫩草中汲取了无限的营养,这里他们也该休息了,而在运河之中,在马路之上又是一番繁忙与收获。
默默读第六节,看看这时的田园风光又是如何。
指名配乐轻声朗读这节,看看入夜的荷兰田园风光――这才是真正的荷兰王国。
(五)总结
现在让我们反思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吧,我们知道,说荷兰是水之国,是因为--(碧绿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
说荷兰是花之国,是因为--
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是因为那里有---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说真正的荷兰应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
模块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个美丽的国度中畅游了一两天,天亮了我们就要回家了,想带点什么留作纪念呢?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默写词语,并有针对性地指导 顽皮 严肃
舒缓平稳 牲畜 偶然 汽笛
悠然自得 一抹晚霞(特别注意“偶”字要与“离”区分开来)
2、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荷兰这个国家有了哪些了解?(让学生回忆说出)
3、品读重点、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文的语言很优美,不知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深刻的印象?(针对一些重点语句,再次进行深入性,品读式,回品式诵读。)
二、指导背诵
1、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两小节,并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2、能有感情地诵读这节,并能背诵下来。
三、进行课堂练习。
1、听写:★
2、默写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3、辨析,组词:★★
玩()议()悍()牲()
顽()仪()旱()性()
4、问答:★★★★
(1)课文描述了荷兰的哪几幅风光图?
(2)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什么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人与自然的和谐)奶牛图
骏马图
动物世界赞美 绵羊图
挤奶图
宁静安祥 夜晚图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桂花雨》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册)全册教案09-1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10-25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05-27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计划及教案06-04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春联》2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06-0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练习2教学设计 教案09-13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作文10-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07-07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