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课堂教学(推荐7篇)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调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师生间情感发生共鸣,教学互动,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益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调控,树立三个基本观点: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同时,教师还应处理好三个关系:教师指导、协调与学生主体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的统一要求和学生个性特长关系。为调控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希望,应体现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意识;教师应以表扬为主,暗示批评为辅,随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使每个学生都体会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学习好英语学科,拓展他们的知识和思维,并使其个性进一步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升华。
二,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目前使用的教材的编排也力图体现这一特点。教材以语言结构为主体,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但教学生语法结构,而且教学生如何使用语言,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使外语教学过程成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各单元的对话,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连贯性,给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语言提供了基本的有利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溶为一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经久不衰。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将生动活泼的气氛和严谨认真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做到双向交流,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直达主题的效果。
三,组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英语教学并非单纯机械的单词和语法知识积累,而是开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智慧天窗。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欲望,释放出内心的激情,让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积极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地学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一堂英语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倘若一堂英语课,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下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即可想而知。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而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主要来源于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即师生合作和互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期望上英语课;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尽量扣紧本节课有关的英语知识和少许已学过并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尽量不要提问与本单元无关的知识并借此对学生大加责难,因为那样做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产生对立。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质疑,不可搪塞或冷处理,要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有时难免有幼稚观点,教师不要嘲笑,而是耐心引导,肯定点滴见解,必要时,可参与学生讨论。
四,开放引导的课堂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既是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这样提高效率,我们是能办到的。
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单词时,可利用图片乃至实物进行教学,能表演的动作,尽量表演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时间的表达法,我做了一个挂表,一边转动指针,一边指导学生练习。指针转得越来越快,学生对如何表达英语的时间越来越熟练。下课后,学生们围着挂表,转着指针,说看时间的英语单词,爱不释手;教感叹句时,尽力夸张要感叹的词,又有表情又做动作,学生极易理解又记忆深刻;教祈使句时,命令学生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要求他们执行正命令,一会儿又要求执行反命令;一会儿教师命令学生,一会儿学生又命令教师,等等,在丰富多样,反复实践、正误比较中,祈使句的用法逐渐被他们掌握。
一、改革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意义
1. 课堂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目前仍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推行高校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加强课程建设,向课堂要素质,向课堂要质量。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高校素质教育内化为教师的主动教学行为和学生的积极学习活动。
2. 人才素质对高校课堂教学的新需求
时代对人的选择是一种无声而严格的挑剔。新世纪新时期的竞争,不是科技,不是贸易,而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高校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为了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对传统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力求优化其结构,构建有素质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
3. 现代社会对高校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世界各国都在为自己民族的未来研究对策,培养大批优秀人才。高校的课堂教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教学,就很难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难以生存和发展。
二、现行高校课堂教学的弊端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群体,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压倒优势的基本教学形式,它能够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扩招要求,可以大规模培养学生,成批量输送人才,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强求统一,教学进度过分一致、教学时间固定不变、教学手段比较简单、教学模式单一简陋、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因此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主要表现为:
1.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和素质培养
由于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接受的多是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而不利于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挥。在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按照标准答案答题,而忽视启迪学生智慧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教师向学生单向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教师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记好,然后在考试中考好、考及格就能正常颁发毕业证,至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或虽然重视了事实上无法实现,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创新的现代意识。从而使学生各种素质得不到提高,造成大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型大学生。
2. 重划一要求,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向学生讲授系统知识,采取同一内容、使用同一方法、按照同一进度、以同一要求来教学,强调统一性,很难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个性特长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只管教,并且常为教而教,忽视学生的学,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完善,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特长。
3. 重主导作用,轻主体作用
高校传统课堂把教师的知识传授看得很重,故在课堂上基本上只是教师“一言堂”,只有教师的讲解、活动,而且容不得学生插嘴、讲小话,如果学生想表达什么,也得先举手并征得老师同意后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展。传统教室布置也呈现一种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解,学生坐在紧凑低矮的板凳上静静听讲的态势,很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4. 重表面形式,轻实质内容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表面看来完美无缺,但在实际操作上,没有实质内容可做。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每个学生事实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和合作,因此,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除上述之外,还有重智轻德;重课内,轻课外;重听话合格,轻独立特长等。总之,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知情活动和发展过程,忽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上述弊端,因此加强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将素质教育的改革落到课堂教学实处,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需求。
1. 课堂教学的结构优化(如表1所示)
(1)从课堂教学纵向结构上看,变教师讲解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即把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介绍知识的程序变为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序。其程序为:引导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动机、感知教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知识、掌握教材→引导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2)从课堂教学横向结构上看,变集体同步学习为学生独立、成对、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即把“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众学生听”的集体同步学习的组织形式变为“学生独立学习”“学生成对活动”“学生小组研讨”“全班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从而增加信息交流量,增加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内表达意见的时机。
2. 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如表2所示)
(1)变传递—接受式为自学—辅导式。前者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动机→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知识”。这是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经济有效、循序渐进地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但在素质教育下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它难以照顾发展能力、形成技巧等方面任务,容易忽视学生积极主动性,学生个别学习、成对活动、小组研讨的机会不多。后者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练习→总结。”这一形式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它并不改革常用的传统接受的纵向结构,而是改变其为横向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听”为“学生个别独立学习、成对互问互答、小组研究讨论、师生讲听”等多种组合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全部学习过程,培养了自学能力,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意了学生个别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2)变示范—模仿式为引导—发现式。前者的基本程序是:“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己练习→迁移。”它是用于训练操作技能的一种常见课堂教学模式,多用于体育、计算机、艺术等学科课程教学中。但它主要的缺点是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忽视学生个性特点,禁锢学生的创新精神,易养成循规蹈矩、模仿保守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后者的基本程序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这种模式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重视发现过程和思维过程,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验证等能力。
(3)变讲授—听记式为情景—陶冶式。前者的基本程序为:“问题提出→老师讲解→学生听记→练习总结。”此种模式是常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它只重知识传授,只重教师主导作用,只重视听记结果,忽视学生主动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个性成长,不利于素质培养。后者的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各类活动→教师启发学生领悟道理。”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陶冶情操,受到思想教育。
(4)变解题—应试式为启发—应用式。前者的基本程序是:“分析例题→找出答案→练习测验→总结经验→应付考试。”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条件下出现的畸形模式,强调讲评,突出应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四、优化高校课堂教学结构的措施
1. 重视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形式向以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为重点的教学形式转变,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和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重视品德培养和身心健康
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既不生硬地将德育贴上各种政治标签,又不将德育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是真正将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即智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即德育)有机结合,做到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以认知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以认知活动为中心,情感、意志等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参与的过程。因此,在高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发展外,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 重视学法指导和教法变革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解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给学生方法比单纯教给知识更有用。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又形成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使其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变革课堂组织形式,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如建立“开放式课堂”,采用愉快教学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乐意、学得高效。必要时在教室布置上适当调整传统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式或马蹄式排列。在教学时间上,根据学科特点,分成长短不同的课时,多采用小组教学,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机表达意愿、锻炼素质等。
4. 重视主体作用和个性特长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作为主要任务,掌握知识的多少常常被作为衡量学习和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忽视其它能力的评价,其结果使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既缺乏创新精神,又缺乏实践能力。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求道德高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现实和未来都需要教育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即能力、审美观、情感、态度、心理和体能等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育必须以加强个人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明日的学校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这是学习观念的根本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所以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先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配套。本文拟从分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探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和活动程序。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弊端
1、教学思想。它是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活动为主;在方法上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过去有一种比喻:“教师要装满一桶水,才能向学生灌满一杯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把学生比作一个容器,教师的教就是往这个容器里灌,它根本不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就习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2、教学目标。它是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是一个千篇一律,一成不变,非常机械的框框。它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盒智力水平的高低作为唯一尺度。知识的各种条条框框牢牢地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迫使学生只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3、教学程序。它是按照课前备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操作,按照教案设计好的程序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上课按照教案这个脚本在演戏,是学生程序公式化、机械化,刻板的程序必然使课堂气氛沉闷,一潭死水,学生提不起精神,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无法兴奋,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课堂效率低下。
4、教学主体。它是以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的关系,使学生在课堂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
5、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与现代化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脱节,往往是黑板加粉笔,或配有简单的投影仪。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于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6、教学原则。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往往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知识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抹杀了知识的生命力。
综上所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应该有所继承、有所摒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那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怎样呢?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1、教学思想。它着眼于如何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它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强调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
2、教学目标。它视“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上。它的特点是,使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掌握知识、自主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发展余地。培养具体有独立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3、教学程序。它既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但又要求不能一成不变。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具体情况进行随时的调整,使其符合实际需要。教学情境应该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它的特点是:教学程序是活的,教学情境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宽松、愉快、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活跃的思维活动。
4、教学主体。它是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学生的活动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多思、多读、多练。学生活动的空间要突破学校、课堂、书本的局限,使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充分的、全面的活动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5、教学手段。它是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学生兴趣浓厚,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声、光的作用及它们的复合作用,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而使大脑积极活动,它把枯燥的、单调的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6、教学原则。它是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科學技术相结合,即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使我们看到传统教学模式与素质教学模式截然不同。所以,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三、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的研究 围场一中
李廉洁
摘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弊端,简单化,自主性,缺乏,合作意识,单一性
新的时代和社会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世纪需要的是大批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复合型,创新型,终身学习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改革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改?怎么改?改什么?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这其中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呈现过于简单化
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好”教学目标,上课时只是简单的重复,甚至不重复,只是认为老师心中有数即可,就可以在课上有的放矢的讲解。实际上,学生对于目标甚至都谈不上认识。就更不用说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对于本节课该掌握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一无所知。二,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性
老师都会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认为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不会顾及到学生的需求。例如,教师认为set out 很重要,要反复讲解,可学生已经掌握此短语的用法及搭配。课上就在白白浪费时间,而学生需要学会却没涉及。造成了学习的低效,投入大,产出低。平时的学习都由老师的主观意识决定,学生没有自主性。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三,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人们具有合作意识,可平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四,评价的单一性
最后评价学生时,只是看学生的试卷分,只靠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好与坏,不关注学生平时的成长过程,忽略了过程,只注重结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习缺乏长期的动力,只会走走停停。养不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五,不注重能力培养
太多的学生考试能拿高分,可是当读文章时或翻译时会做的一塌糊涂,就更不用说脱口而出地道的口语能力。
润泽学校 罗毅娟
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 用信息技术技术开发来辅助教学, 已成为了一种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就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分析比较, 谈谈二者的优势与不足,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学相对于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媒体而言,指利用口头语言、板书、教科书、挂图等教学手段,以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的教学方式。
一、传统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传统教学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传统教学法注重语言表达交流,互动性强,更能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教与学的两个重要环节。
2、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传统教学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要求更高,这就促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等方面要多下工夫,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后,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学习、钻研能力,而且锻炼了教师的书写、绘图、组织和应变能力。
二、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1、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传统教学方法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乃至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刺激接受信息,视觉刺激少,对枯燥的知识缺乏学习热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高,希望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施展特长,学有所需,学有所用。
2、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备课需要通过人工的方法查阅大量资料,而现在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教科书版本更换快,教师经常依照新书写教案。此外,上课的时候,还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教师既辛苦、劳累、费时,又有损于健康。
3、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授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板书不规范,字迹不工整也会影响学生接受信息。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是滞后于科学发展的,有很多学科前沿的知识不能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对新进展、新知识的了解,阻碍知识的更新与拓宽。此外,很多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不能有效的展现给学生,这对加强学生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也是很不利的。
三、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1、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件将教学提纲、教学重点、讲授内容等预先进行编排,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的时间,平时需要一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些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多举实例,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同时也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量。此外,信息技术课件取材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可以完善自己的课件,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和一些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把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动态。
2、增强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电脑恰好能将图像、文本、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21世纪的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创造性、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当代学生思维敏锐,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能很好抓住学生的视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被动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把书架型人才变为创造性人才。
3、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从培养的角度看,更需要人人都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以及获取信息。信息技术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容量大、速度快,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接受教学信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会使用计算机是一个人将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正在成为信息社会衡量一名合格教育者的条件之一。
四、信息技术教学的缺点
1、影响教师的全面发展: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很多青年教师利用自身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可以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但容易忽视对学科知识的钻研,以及教学方法技巧的把握,对板书、绘图等基本技能的疏漏。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以至于在停电、电脑出故障等情况下,无从着手。
2、课件的制作质量有待提高:课件的设计、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部分教师这方面知识较薄弱,所以制作的课件质量不高,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五、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1、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课件制作既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件制作中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课件制作中以传统教案为基础,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采用形象的动画或图形加以描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思维活性。制作的课件也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完善课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扩展前沿学科知识,使整个课件形式活跃,而内容紧凑、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3、我们教师应加强传统教学方法的培养:教师通常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精美,但精美的课件必须结合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对知识、教学方法以及板书、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更能体现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而青年教师缺乏的正是对知识、教学方法的把握,应特别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授课过程中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件优势的同时, 应注意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教学授课信息量大,要控制好合适的语速,对于重点内容可采用板书的形式,给予学生适当的缓冲时间,教学内容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件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里说的传统语文教学指的是汉唐以后, 特别是宋代以后直到19世纪末叶的语文教学 (当然那时并没有“语文教学”这个名称, 但是这类工作是一直在进行的, 这里姑以今名称之) 。自从宋代王安石在科考中实行“经义”“策问”的办法之后,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逐渐定型。元明以下顺着这个路子产生了八股文。当时先生教写八股文, 学生学写八股文, 这方面的教学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学。这里只谈一般的语文教学, 不谈八股文的教学。不过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方法实行了几个世纪, 而那个时期许多读书人都巴望着能参加科举考试, 所以八股文那一套对一般的语文教学不可能不产生影响。这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深厚的, 甚至直到今天它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只有在特别需要说到八股文对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的时候, 本文才会偶尔提到它。
下边分两部分来谈。一部分谈谈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经验;一部分谈谈传统语文教学有哪些明显的缺点, 今天应当怎样对待。
二
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 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 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汉语汉文的特点很多。这里从教学的角度着眼, 主要注意到以下四点。
1. 语素 (morpheme) 以单音节的为主。
在古代汉语里, 这些单音节语素中,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没有统计, 估计该在2*3以上) 是自由的, 就是说, 每一个这样的语素都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 虽然它也能同另一些单音节语素合起来构成另外一些词。半自由的语素 (单独构成一个词的能力小, 而同其他语素合成词的能力和自由语素一样) 比较少一些。不自由的语素 (没有组合能力, 只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使用, 或者组合能力很小, 而组合的时候有固定的位置) 更少。总起来看, 汉语语素在语言里的活动能量很大, 组合能力很强。说汉语的人, 掌握的语素够不够, 运用得熟不熟练, 是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汉语是声调语言。
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 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古代汉语的声调还要复杂些。一个单音节语素都有一个声调。声调有区别语素意义的作用。
3.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它没有或者说极少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它不靠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不靠形态变化作为把词组合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手段, 而是靠语序和辅助词。
4. 汉字和这样的汉语相适应。
一个汉字表示一个单音节语素, 就是说, 它有一个固定的形体, 读成一个带调的音节, 表示一个最小的语义单位。汉语无需用字来表示形态, 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形态, 而用字来表示辅助词, 这是汉字能够胜任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意到, 并且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由于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 很多的词是单音节的, 一部分词是双音节的 (中古以下双音节词逐渐增多, 半自由语素逐渐增多, 但是除了很少数音译外来词之外, 没有多于两个音节的词) , 而词又没有形态变化, 因此, 非常容易形成一连串整齐的 (即音节数相等的) 结构, 也非常容易押韵。又由于汉字与这样的语言相适应, 所以从古代直到清末民初所有的识字教材几乎无例外是整齐押韵的。这种整齐押韵的教材, 容易诵读, 容易记忆。一本《三字经》, 包括了最基本最常用的两千来个字;全部是三字一顿, 整整齐齐, 全部是押韵的, 并且, 这六百多个三字 (即三语素) 结构, 几乎包罗了汉语全部最基本的语素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语法结构。只从初期语言训练的角度看 (我们这里不谈它的思想和知识内容) , 这本启蒙教材可以认为是传统语文入门教学的经验总结。此外还有大量以四字为单位的整齐押韵的识字教材, 各有特点, 这里从略。
(2) 基于同样的理由, 传统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属对, 俗称对对子。比如, 先生说“天”, 学生说“地”与“天”相对。从一字对开始, 然后二字对, 三字对, 一直练到七字对, 八字对, 十字对, 甚至更多。这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语言基础训练。用“绿叶”对“红花”, 意味着用一个形名结构对一个形名结构;“红花”是两个平声, “绿叶”是两个仄声;“红”与“绿”是同一类同一等级的概念, “花”与“叶”也是。“卧牛”和“奔马”可以相对;“飞禽”和“走兽”可以相对。道理相同。但是“卧牛”不能和“走兽”相对, 虽然都是动名结构, 动与名之间都是修饰关系, 因为“牛”与“兽”不是同一等级的概念。由此可见, 这种练习是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三字对以上, 就更复杂了。然而, 只要用之得当, 这种练习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训练他们的头脑要清楚, 能够辨别词性、结构、声调、概念的异同, 又训练他们的思维要敏捷。属对, 古已有之, 到了近体诗 (律诗、绝句) 时期, 成了一种格律, 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 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 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 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明朝以下出现了一批专为教学用的属对教材。
(3) 还是由于汉语的特点, 传统语文教学从来特别重视语序和辅助词。因为汉语是靠这两种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以及语气情态的, 所以一向被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这一点容易理解, 不必多说。这里要着重说一说的是, 汉语由于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 词与词的组合以至更大的语言片段的组合少了一层约束, 从这个意义上说, 组合要容易一些, 自如一些, 因而从语义配合的角度以及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考虑的余地就大一些。王安石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其所以被人赞赏就是由于那个“绿”字。据传说, 他的手稿上首先用的是“到”, 然后改为“入”, 又改为“满”, 经过几次修改, 最后才改定为“绿”。他完全不需要考虑这里应当用形容词还是动词, 不需要考虑应当用什么“词尾”, 不需要考虑“江南岸”应当用什么“格”的形式, 他所考虑的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用个什么词表现的语义色彩最好, 用了哪个词所形成的这个语言片段的表层形式可以含蓄更多的或者更足以引起人联想或想象的深层意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 在这里王安石所作的是语义学的考虑, 而不是语法学的考虑。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 其所以有名也正是由于那个“淡”字。就连确实是起语法作用的、作为语法手段的语序和辅助词, 也同样可以从语义或语言艺术的角度去考虑。这些, 都不仅仅是诗人、作家的事情, 也是语文教学的事情。指导学生阅读, 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涵咏”, “玩味”;指导学生写作, 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字斟句酌”。如果认为语义学的研究和运用在中国有比较久远的历史, 这种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以上这些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都是从汉语汉文的特点中产生的。
三
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 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不论他们是否明白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们实际的做法是这样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语文这个工具, 要掌握得好, 运用得好, 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
贫乏, 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 只有多读, 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 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要求“穷经通史”, 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 “行万里路”是比况的说法, 无非是说要接触社会而已——因《出师表》而知名的诸葛亮, 显然是个学问家。据《三国志》记载, 当刘备三顾草庐访问他的时候, 他侃侃而谈, 纵论天下大势, 使刘备为之心折。“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然而, 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
2. 凡工具, 必须操作熟练, 运用自如, 才能发挥效力。
尤其是, 唐宋以下, 一直还在教学离开他们实际使用中的活语言越来越远的以先秦两汉语言为基础形成的逐渐定型化了的书面语言——“文言” (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有所缺失的一面) , 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 就不仅要靠多读, 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 背得“烂熟”, 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 因为这种材料主要是从书面上得到, 不是从生活里能得到的。要把这些从书面上吸取来的语言材料作到能够运用自如, 仍旧要在书面上下工夫——多写多作。
于是“多读多写”就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如果说他们是“以多取胜”, 大概是符合实际的。古人强调多读多写是与他们一直坚持使用文言有关联的, 这个关联中有毛病。然而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靠纯熟地驾驭这些材料, 这条原则是正确的。即使他们早已重视了口头语言, 也仍旧是应当这样作的, 只是读什么、写什么会有所不同而已。
四
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经验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使他们自己能不断地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由于我们现在老一代的人所经历过或见到过或听说过的传统语文教学已经是封建社会到了腐朽没落趋于灭亡的最后年代的做法, 那时候的教育的确是纯然把学生当作完全无能为力的被动接受的机器, 听凭老师灌注一些他们所不能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的僵死的东西, 从而使他们经常处于朦胧迷惘的状态, 使他们的头脑趋于僵化,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全部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来就是这样的, 于是就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点上对传统语文教学作出全盘否定的判断。其实, 上边说的那种做法纯属封建社会末期教育工作中的糟粕, 不足以称为经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 在许多方面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 当然不可能都是精华, 然而也决不可能都是糟粕。如果都是糟粕, 何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 亦然。
这里, 我们不仅想起了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 专从教育的角度考虑, 我们想到了教育家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主张“学而思”;他说过“启予者, 商也”。他称赞过子贡对他讲《诗》有所发挥。前边举过《中庸》里的八个字中, 除“博学”外, 还有“审问, 慎思, 明辨”。我们想到了古人说的“教学相长”, 提倡学生和老师互相“问难”。我们想到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 给予指点, 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 “悟”出文中的道理来, 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给予启发,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理解, 自己去发现问题, 最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来增长学生的真实的本领。我们还想到了古人说的“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历史上, 直到明清之际, 有识之士无一不是反对“学究” (书呆子) 的, 反对“泥古不化”的。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反对只用“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 思无邪”那几句教条去讲《诗》。这些才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是传统中的精华。倘若十二三世纪之后的教育家能够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 倘若语文教学不受到八股文的严重污染, 我们的教学论本来是可以更早地达到先进境界的。
全盘肯定前人, 认为不可及, 或者全盘否定前人, 认为不足道, 都是最容易的事。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作出分析, 真正作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笔者曾经研究过传统语文教育, 写过这方面的书, 今天看来, 其中有些论述未尽允当。现在提出上边这些看法, 带有自我鞭策之意。
五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除了前边有两处已经稍稍涉及之外, 这里再提出下边主要的四点。
1. 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 (读, 写) 为内容, 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读诗, 要求吟咏;读文, 要求朗诵;属对, 有时口头行之。然而, 这并不是口语训练, 而是书面训练的辅助方式。可见的结果有三点。第一, 戏剧文学发展很晚, 从语言上说, 半文半白, 不够规范。第二, 小说发展也晚, 从语言上说, 情形更差, 除了明清之际很少的几部章回小说之外, 语言大都是不好的, 甚至是不通的。以上两点, 当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关, 不能完全归之于语文教学。第三, 影响所及, 直到今天, 我们的知识分子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口语能力是不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 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 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2. 与前者有关, 长期坚持“文言”, 使人们对文言产生了错觉, 甚至产生了迷信, 似乎学了文言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能力, 不学文言就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读一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 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 都是有益的;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某些积极作用。然而, 依靠文言来全面地有效地提高现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是不可能的, 并且越来越不可能。一代一代离开文言越来越远, 决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里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深入讨论, 只好说到这里为止。
3. 我们的前人似乎很不善于总结经验。尽管有如上所述的那么多很可贵的经验, 可是两三千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述语文教学的著作, 没有形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 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于是教学成果完全取决于教师。“名师出高徒”, 如果碰不上一位高明的“名师”, 那就只好倒霉了。直到晚清才有了如唐彪的《读书作文谱》, 王筠的《教童子法》等几部书, 里边虽然不无很精到的见解, 可惜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八股文的污染, 大大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4. 宋代的吕祖谦编了一本《古文关键》, 谢枋得编了一本《文章轨范》。用名家名作的文章选本进行语文教学, 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此后, 陆续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选》《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等许多文章选本, 用作语文教材。类乎此的办法行至今日而未衰。这种办法有可取的一面, 就是在广泛阅读之中, 选择少数佳作精讲细读, 作为示范, 以收举一反三之效。但是, 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 脱离实际应用。文章的语言既是与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差很远的文言, 而体裁又大都是抒情散文、论文、游记、杂记之属, 间或有少数章奏、书信、祭文之类, 日常生活和一般工作中常常用到的文体极少, 科学技术性的 (如医书、药书、农书等等) 完全没有。第二, 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 没有系统, 反映不出语言训练的计划和步骤, 碰上什么算什么, 因此实际效率很低, 又没有一个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 对学生没有明确的要求。再加上不教系统的语文知识, 且不说历史上还没有现代的语法学之类, 就是传统的文字、训诂、声韵之学, 也只是极少数学问家的研究对象, 而其研究成果又决不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松散的“粗放经营”的状态, 陈陈相因, 代代相传, 没有大的突破。选本教学的办法, 一直影响到现在, 无非在旧的基础上加上些新的内容, 所谓旧瓶装新酒而已。至于作文训练, 即命题作文的办法, 受到八股文的污染尤甚, 这需要专题探讨, 这里就不谈了。
六
【关键词】舞蹈教学 现状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传统的舞蹈形式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化动作。它不仅限制了思想内容的表现,也妨碍了题材的选择。对于这种固定的舞蹈形式,现代舞派称之为“动的模式”。结果这种固定的形式被传承下来,其中并没有闪现新的意识和表现形式,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都如同复制一般。这种根深蒂固的形态模式深深地影响到舞蹈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形成了单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造成教师的惯性思维方式,反映在学生身上就产生出更为狭隘的惰性思维定势。
一、传统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1、传统舞蹈强迫式教学分析
从社会根源来说,强迫式教学是专制社会培养目标的产物。为了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就需要灌输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离不开强迫式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得到运用,首先是因为传统舞蹈的训练有着严格的规范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一招一式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其次在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舞蹈训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要把人体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动作,基本功的教学无可回避地要采用强迫式教学。“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已经成了优秀的舞蹈教师的基本信条。但强迫式教学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为:
(1)压抑个性和艺术创造力。舞蹈强迫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严格的程式和规范,上一辈老师教的东西到了下一辈老师这里是不能走样的,师传徒受,一脉相承。殊不知在这种严格规范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掘的个性棱角被磨平,他们生命当中最珍贵的东西——创造的冲动被严厉地制止。
(2)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强迫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具有的强迫性特点,使老师对学生大声呵斥成为家常便饭。上舞蹈课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常常由此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与对老师的抵触,无休止的强迫,使得学习舞蹈不再是快乐的事。强迫式教学的局限性,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强迫式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合理性”就变得不再合理。
2、传统舞蹈注入式教学分析
(1)教育观念的偏差。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动作技能训练的单调操作下,学生成为老师的模仿再现。衡量舞蹈学习好坏的尺度是身体的软开度、掌握多少技巧、会跳多少种组合和剧目。学生不能养成思维、思辨的习惯,对于舞蹈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作用丝毫不理解;对于舞蹈理性的認识不能举一反三。
(2)教学上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的思维往往呈现单一性的特点。时至今日,社会发展变化飞速,面对的是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在艺术方面,电影、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出现多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被不同的人群所认知。从舞蹈发展和欣赏标准的观点出发,显然,注入式的教学存在着弊端。虽然舞蹈教学本身具有特殊的规律,但这种方式绝对不能占主导地位。
3、传统舞蹈“三性”原则的教学分析
舞蹈教学的“三性”即“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代表性——主要是指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与民族特征;训练性——主要是指具有形态技能和心智技能这两方面的训练价值;系统性——主要是指教材的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等在正确轨道上推进教学的系统。虽然不同性质的各类学校,都在进行着舞蹈教学,但其最终的培养目标却不尽相同。
二、借鉴现代舞教学理念,改进方法,重创模式
1、教学内容和教学意识上的革新
现代舞的训练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的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通过整套内容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新颖的作品,学习到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纯粹现代舞的,也有近年来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较为“现代”的中国传统舞蹈。
教学中从时代发展需要入手,有选择性地结合现代舞对身体语汇的掌握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真实地感受自己身体的各个关节以及各个部位,正面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舞蹈。在音乐的选用上,现代舞具有先进的理念。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1)和谐教学法。和谐教学法将传统舞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十个环节。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导入新课两个环节;第二阶段: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分组讨论、探索实践、精讲点拨、分组练习五个环节;第三阶段:多元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课堂小结、推荐作业三个环节。
(2)情境熏陶法。这一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的个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般程序为: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
(3)“罗杰斯”法。此法注重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自我实现(潜能)的作用,教师仅仅起促进作用。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自由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4)合作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目标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在形式上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从中挖掘带头人的潜力,培养学生互相依靠、面对面积极互动的习惯,以及创编舞蹈、表演舞蹈的合作能力。通过共同的参与,来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百跃.论舞蹈训练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3): 11-13.
【传统的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传统课堂智慧课堂09-17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10-13
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09-15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06-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10-26
传统美术教学06-21
传统节日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教学设计05-27
优秀传统教育教学文化06-21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0-23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05-27